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Today,the mental state of ideological counselor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From perspective of role identity ,workloa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demand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ideological counselor,and make suggetion on how to cope with stress.
Key words:ideological counselor mental heath influence factor
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诱发的各种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有关方面在积极予以防治的同时,却又忽视了作为施教者的高校辅导员,同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目前,引起辅导员心理及工作状态问题已成为关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在处理学生突发问题,对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对如何缓解压力,提高心理提出了建议。
一、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自我角色需求的迷茫,自我认同感不高:从理论上讲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但在现实中,高校辅导员与其他系列教师相比角色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师兄师姐、知心朋友、“学生保姆”等多种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间需要取舍,需要加以融合和组织时,常常遇到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指个体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情感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多层次的冲突引起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一位辅导员曾无奈地说:“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有发展前途的最后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10年,最后只是个老辅导员。”[1] 研究发现 [2],辅导员出现成就感低落的达87.96%,情绪耗竭的为9.26%,工作怠慢为7.41%。角色的迷茫,低的自我认同感是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2 超负荷工作:辅导员是学生工作前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不仅要抓事务性和日常管理工作,还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例行会议,院系比赛、评比、阶段性工作考核。此外常常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常常超负荷工作”。[3]超负荷工作容易使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降低了,容易出现心理疲劳。
1.3 学校效绩评估值低于期望值: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考评机制既不健全也不科学,加上辅导员本身工作的特殊性,其大多数工作成果是无形的,非常难以量化,各考核指标中的权重也很难把握。往往是辅导员自我评价高于效绩考评值。造成他们“干少干多一个样,干坏干好一个样”的不适心理,从而对个人价值实现产生动摇,觉得挫败与沮丧,影响心理健康。
1.4 职业的发展需要与自身的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提升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在一个相对民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主性加大、个性张扬、心理需求多样化,这都给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时代要求辅导员不断充电。许多高校对辅导员职位培训很少,送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始终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系统, 让很多辅导员感到个人的提高太少,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形势。这种失衡感令容易产生烦躁焦虑,越是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焦虑抑郁的心理就越发严重[4]。
二、关于如何缓解辅导员心理压力了建议
2.1明确工作责任,增强使命感,合理自我评价:要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感悟到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问题解决后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使其明白辅导员角色的多层次,适应角色的改变。合理自我评价,认识到部分工作有一定挑战和压力,工作中出现倦怠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应该学会分别对待,学会自我减压[5]。
2.2明确岗位职责,避免产生超工作负荷: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配足配齐辅导员, 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 规范学生事务,使事务性工作“简单化”、“信息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辅导员对所从事产生厌倦和疲劳,减少了心理疲劳产生的频率[6]。
2.3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进行学习:各高校关心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一套针对辅导员的培训制度,将辅导员的素质培训作为学校师资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辅导员要不断的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和素质的提高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是获得安全感的途径之一,减少工作中的焦虑心理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越庭.缺乏身份认同感,高校辅导员面临尴尬[N].新闻晨报, 2005-03-15.
[2]吴薇莉.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与心理管理――以西华大学辅导员职业枯竭调查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2006,8(4):106-109.
[3]许文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08,(5): 120.
[4]赵娟.浅淡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J].重庆工学院报,2004,18(5):120―122.
篇2
(一)人际交往的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当今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在亲人长辈们的宠溺下成长,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略集体利益,有着强烈的个性,恃才傲物,想要得到同学的关系和支持,却不懂得如何处理交往中内心的矛盾,缺乏交往技巧,希望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想法来衡量他人的做法,总有“看谁都不顺眼”的想法。有的大学生为人谨慎小心,生性多疑,在和同学交往过程中过于敏感,防备心理过重,与同学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产生矛盾。有的大学生懦弱自卑,在交往中缺乏勇气,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担心自己说得不对,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默默地躲在角落里。
(二)学习紧张造成的心理负担
大学的学习生活虽然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由,但是没有中学时期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督促、时刻关心,自律性也突然降低,导致平时作风散漫、上课迟到、考试临时抱佛脚,这种混日子的感觉时间一长致使他们荒废学业、堕入空虚和迷茫。再加上有些学校和专业并不是自己所爱所选,课程负担加重,未能掌握大学适合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自信不足。
(三)就业择业的困难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天之骄子”的含金量也随之贬值。再加上社会人口的密度加大,金融海啸导致职位稀缺、择业门槛提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对如此形势的发展和竞争,好多大学生的择业理念、选择的方向跟不上现实的需要,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常常会出现攀比、自信心缺乏、盲目自卑、无助绝望、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恋爱的盲目对待
现在的大学生恋爱已经公开化、大众化、低龄化,在大学校园,不谈恋爱的学生,仿佛已经成了异类。有的大学生经常为感情胡思乱想,有的因为恋爱而与昔日好友关系疏远,有的因为两人性格不合失恋等,这些情况都会使得大学生产生焦虑、消沉颓废等一些心理障碍,甚至会有轻生的压力。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恋爱的理由非常薄弱,仅仅是得到生理上的满足,而不是在健全人格基础上发展有益的亲密关系,这种冲动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对其身心带来极大的创伤。
(五)对网络的迷恋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往平台,它在使大学生知识更丰富,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的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变成它的奴隶。对它的一网情深,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被网络中的有些事物所迷惑,影响正常的思维和认识,对于网络的依赖难以自拔,精神失常,举止怪异,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和隐患。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就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逐渐提高自身素质。如今的大学生受环境等各方面影响,他们的心理特征也是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作为跟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一定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并积极和重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掌握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及时更新自身观念,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站在学生所处的年龄、知识水平和环境角度,来分析处理各种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将会乘虚而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助于其优良品质的养成。因此两者有机结合,使之成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针对学生情况各异,采取不同的辅导策略
一人一个想法,辅导员要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情绪、心理特点,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辅导员作为学生和心理咨询老师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要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室老师联系,针对不同学生产生的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方案。例如,对于宿舍内部同学之间的矛盾,首先要了解矛盾所在,并教给他与同学相处技巧,鼓励他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多跟同学接触,坦诚布公;对于生活上出现问题的贫困生,鼓励他不要自卑,虽然比别人的起点低,但是可以取长补短,靠自己的努力一样能获得成功。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共同协助学生的健康成长
辅导员与学生是在学校直接接触并且较多的对象之一,应该主动关心留意学生的成长,尤其是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要加大力度,这也是老师的责任。而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可能是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主要根源,要采取积极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和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及时互通信息,及时反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让他们有个健康的心理。
(五)及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学生心理状况
篇3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兴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展的顺利与否。而大学生们又处在非常敏感的年龄阶段,周遭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他们也较缺乏对事物的较成熟全面的认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表现在心理上尤为突出。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和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群体,时刻都关注着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身心、学习、生活动态,在学生有心理困惑的第一时间就可以给予帮助和支持,但是他们并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该文就近年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主要的涉及的方面、方式方法很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1 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涉及方面
1.1 理想信念、价值观
现今社会信息爆炸、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让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感到困惑。很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个人的理想和信念都抱有迷茫、怀疑的态度。社会对于金钱的崇拜取向,让很多大学生迷失了自我,在面对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生存压力、社会残酷竞争的大环境下,很多学生都认同金钱和家世的巨大社会作用,导致了价值观的迷失,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导致学生们面对社会竞争时心态浮躁,无法脚踏实地的奋斗和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1.2 生活目标缺失
在校大学生多为九零后,大多出生和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对于生活的艰辛和压力并未有特别直观的感受。同时家庭的过度关爱也使得大学生们心理较晚熟,对于未来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实现它的方式比较迷茫。
1.3 人际问题
根据统计,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前几位中就有人际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至关重要,与父母、朋友、老师、同学、室友等各类关系的处理往往会困扰才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们。
1.4 恋爱及性心理困扰
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时期,性的懵懂和对异性的倾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恋爱导致的心理困扰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来说,这是大学生们在对恋爱、婚姻的学习准备阶段,是处理自身情感和应对方式的很好的机会,但往往由于大学生的情绪反应过度而容易导致一些过激行为的发生。
1.5 性格及情绪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逐渐形成的,有家庭环境的因素,同时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性格发展中,会较容易出现特殊的性格及情绪困扰,如自卑、依赖、偏激、孤僻、抑郁、强迫等,这些都困扰着大学生们,严重时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感到非常痛苦。
1.6 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心理
随着近年大学扩招以及对学历层次要求的提高,带给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们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和全面,不仅在学业成绩上要求较高,对于个人的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兴趣特长等都在逐渐完善。因此带给大学生们的就业要求和需要他们做的前期准备将会越来越提前和有针对性,这也加大了学生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2 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途径
2.1 工作开展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
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不能单一的仅仅做心理健康工作,而是应该把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到其他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开展工作。如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的激励理论,通过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成就动机来引发学生行为的内驱力,真正调动学生从心底愿意和积极地学习、工作。通过解决学生最迫切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处关爱和关注之中,从而激发用积极地行动和认真的学习来回馈的想法。
2.2 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辅导员的工作是面对成百学生,这些学生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特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而学生又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因此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心理工作应该点面结合,既要针对个体学生的独特性问题进行个体辅导、个体咨询,也要对学生分层分类进行辅导。如有共同心理困惑的学生,运用团体辅导等方式,让学生在群体中感受到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模仿改善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3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向
尽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对于学生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就一些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仍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提升专业水平,锻炼心理咨询技能
许多辅导员并非通过系统化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心理咨询技巧的培训,往往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时候会形式过于简单,不能深层次地从本质上找到一些事务的源头,并且缺乏系统化和专业化,因此亟待提升辅导员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培训。
3.2 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测能力和水平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面对突发的紧急心理危机事件需要做出正确和及时的反应,保护学生身心安全,尽可能的把伤害降到最低的程度,这也需要提升辅导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水平。
3.3 利用多方资源协助心理健康工作
心理健康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方面,是需要多方协同努力的过程。需要学校的多个部门、多方人员的配合和完善。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可利用最贴近大学生的朋辈心理健康互助来协助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愿意将心里的感受倾述给同龄人,也更能对朋友学长等的建议有认同,因此辅导员也可借助如朋辈等的多方资源开展工作。
篇4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优势 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得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社会急速发展使得竞争压力也急速增加,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恐惧。另外,由于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家庭贫困等方面面临冲突和压力,使得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由此而引发了危害自身健康与校园安全的事件,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1.沟通优势
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其容易和学生沟通。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资源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辅导员要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相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与方案。而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上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也要观察学生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个别进行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骨干,建设和谐班级
班风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组合在不同的某一个班级内,班内同学彼此熟悉,没有较大的距离感。而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班级建设,要把班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5.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要学会倾听艺术。倾听艺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情感复杂动荡,有些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将其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辅导员在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说,认真地倾听学生诉说也很重要。如果辅导员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感情,认真地听取学生的陈述,并启发学生陈述,让其在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地、客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5
关键词: 新形势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先后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1.新形势下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各种社会变化亦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此外,近年来大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的辅导员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2大学生心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角色与环境改变的适应障碍,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独生子女大学生后遗症,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就业压力。
2.新形势下辅导员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首先要端正态度,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2.1客观对待出现的问题,尽快适应环境。
环境的改变是一个客观事实,大学生从中学步入大学,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徘徊,辅导员应该首先教育学生在心理上说服自己接受这一客观存在,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尽快调整心态,熟悉新环境,接受新环境,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环境,尽快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当中去,然后逐渐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
2.2教育学生合理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中国,一直以来学习、读书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实力、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紧密相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学业是同关注自我紧密联系的。因此,辅导员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根据客观条件调整自己的需要和心理渴望。这样学生可以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2.3辅导员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认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排解不良情绪,学会心理调试的正确方法。辅导员要特别重视性心理和恋爱观的教育,使他们对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性发育规律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教育学生既要反对禁欲,又要反对,更要批判性解放、性自由等错误观念,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2.4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首先,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教育他们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客观评价他人。其次,辅导员要教给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宽容,用真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最后,辅导员要适当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5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人格品质,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从而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要促使老师与同学之间在心理上实现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只有集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达到情感上的满足,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2.6辅导员应注重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委员是一批心理健康并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大学生,他们作为辅导员与班级的在心理方面的联络员,要及时发现、关注、关怀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委员是生活在大学生周围的“心理专家”,通过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和专业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人、成才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激进作用,大学生成才才有可靠的内在条件,而高校辅导员更应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和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莹.大学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2]张梅英.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1).
[3]董海艳.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学生为本[J].职业圈,2007,(16):78-79.
[4]陈丽文,胡凯.长沙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3).
篇6
【关键词】 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01
一、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健康的心理,辅导员怎么能够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为之提供帮助。有份调查报告显示,有4.4%的在职辅导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20%的则存在着轻度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整体上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大多数辅导员都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但是随着工作负荷重,职业风险高,个人成就和工资待遇都比较低等问题的出现,较多的辅导员还是暴露出了心理危机。表现在了诸多方面,例如焦虑,厌烦,困惑,挫败。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在急剧上升,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也在不断增加。他们的工作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思想都和辅导员有关。另外,一个辅导员就负责成百上千个学生的工作,试想一下这是一个事无巨细的岗位。他们的工作总结起来就是繁杂琐碎,多重角色的转换常常让辅导员身心疲惫,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他们可以被学校的任何部门都可以“差遣”,使得他们更是无所适从。
虽然说辅导员属于教师的行列,但与正规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较,辅导员在职称评定、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等方面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尤其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扩招,辅导员队伍的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着各种问题,高职辅导员时常为个人的前途焦虑和烦躁,特别是工作越来越重的时候,辅导员心理压力也越大,焦虑、烦躁的心理越来越严重。[1]
辅导员的工作异常辛苦,但无法与专业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相比,也没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还有很多高职院校的中高层管理者还认为辅导员工作比较容易,工作替代性很大,不少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考核机制也不完善,造成辅导员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适心理,使辅导员的自尊和发展的渴求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同时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认同感也不高,虽然也觉得辅导员工作很辛苦,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但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被看作缺乏魅力的管理人员,加剧了辅导员工作挫败感,心里感到抑郁和难过,对工作也失去了动力和信心。只有当辅导员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时,辅导员的待遇也有相应的提高,他们才能解除自己的心理问题,安心本职,尽全力地工作。
二、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
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象日益严重,与学生接触最为直接的教师群体就是辅导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从侧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分析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辅导员的种种心理问题是内在和外在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因讲,主要有角色意识欠缺、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工作理念方法陈旧等因素;从外因来说,主要有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高专对辅导员的岗位价值和利益诉求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等因素。因此,要改善高职高专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必须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
虽然现在学校从招聘辅导员就使用了严格、规范的机制。但在入职以后,还缺少专业化的建设,对他们的培训还不够充分,这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水平。辅导员所承担的学生思想工作、世界观培养、心理辅导、职业道路规划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仅仅靠辅导员的个人学习是不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群体的增大,学生的情况也变得越加复杂,这样对辅导员的要求就更高了。因此,在辅导员繁忙的工作之余,高职院校应该对其进行心理咨询能力的培训,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且组织一定的活动使辅导员的焦躁心理得到放松也是必要的。
辅导员职业化程度不够高,职业的自豪感降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对辅导员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他们的多重身份,疲于应付。由于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经历从事本职工作,所以才会产生厌倦心理。所以,高职院校以及辅导员自身应该明确自身位置,把工作重心搬回到思想教育上来。
三、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于辅导员本身来说,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自己的职业心理素质增强;要注重自身修养的加强,理论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注重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要注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辅导员本身也应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辅导员应自觉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提高自我价值得体现。学习心理保健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提高应对压力的技术。辅导员还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处理好工作、生活、休息和娱乐等各方面的关系,避免过度负荷。[2]
相对于学校来说,各高职院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显著的地位,在政策条件上积极支持辅导员的工作。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素质要求;要完善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发展机制;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心理咨询机制、心理干预机制、定期检查机制,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四、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年纪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与他们接触最近的辅导员。应从自身做起,给予他们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 对策
高校辅导员站在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学生。因此认真分析和探讨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
以2008年我院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了scl—90测试,作为引子浅谈下我院辅导员现阶段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如下图:
在23名辅导员中,共有18名辅导员顺利完成了测试,其中测试结果心理健康状况为严重的1名、较重2名、较轻2名,其余13名测试正常,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占参加测试的辅导员的28%,由此可见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确需要引起重视。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完善引起辅导员工作倦怠
辅导员的岗位编制有别于专职教师和行政教师,大多是日常性的学生管理工作,因工作琐碎,基础性强等特点,难以定性定量的考核。而教学和科研是考量教师的机制,能够充分的在横向和纵向上对教师进行考核;为此绝大部分辅导员会有这样的心态:我工作的时间很长,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工作业绩却不能像教师那样明显的体现出来,因此辅导员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就行了,很少再去进行工作创新,从而导致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不突出,成效不明显。如此一来,显然会影响辅导员的内心的冲突,也容易引起工作倦怠。
2、岗位职责不清晰导致辅导员心理疲劳
目前在我院,辅导员的工作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为——凡是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工作。他们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还要承担很多因为职责不清晰而推到辅导员身上的工作。他们要管理学生的早操、评定各级各类先进、检查学生宿舍、课堂纪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等;此外,还要做好学生与教师/教务处的媒介,传达和布置相关工作和开展活动。在如此繁杂的事务中,辅导员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导致工作被动、不动脑、工作效率低下,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
3、多重角色冲突引发辅导员心理抑郁
和其他教师相比,辅导员的角色更具有多重性的特点,一个辅导员不仅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还要扮演好“学生保姆”、知心朋友,甚至是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角色。在多重角色中转换时,尤其当两个角色提出相反的要求时,往往导致辅导员产生高度的紧张和焦虑。为了成功的在各种角色中转换,辅导员不得不压抑在角色转换中导致的心理冲突,容易引起抑郁。
4、岗位晋升引发辅导员心理焦虑和烦躁
辅导员虽然属于高校教师序列,但与专职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辅导员在科研、职称评定、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等方面仍处于尴尬位置。老辅导员因为缺乏精力继续学习而产生焦虑,虽然有经验可依靠,但随着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经验的作用呀在慢慢的减弱;年轻辅导员尽管有精力继续进修,但是刚参加工作一般均是以稳定过渡为主,且个人事情较多,尽管主观上有进修需求,但实际的操作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辅导员时常为职位的晋升焦虑和烦躁,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迎来性格鲜明的、个性张扬的90后,辅导员工作压力越大,焦虑、抑郁情绪越来越严重。
5、价值感缺失引发辅导员心理挫败
高校对于辅导员的价值定位、认同感及待遇上普遍低于同水平的教师和行政人员,辅导员虽然工作极其辛苦,做了很多具体实际的事情,但是他们既没有专业教师的中心地位,也没有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前途,使辅导员对自我价值造成缺失。辅导员的实际付出和获得不相符,价值定位不清晰往往容易引发他们的挫折感。
三、如何改善辅导员的心理问题
从总体而言,辅导员的心理问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因讲主要与辅导员的人格特点、情绪调控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有关;从外因讲主要有校方工作管理体制、绩效考核机制、个人发展的基本需求满足与否等因素。因此,要改善高校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内外兼修,缺一不可。
1、加强情绪控制,适应职业发展需求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对90后学生来说已经“out”了,因此辅导员一定要加强自我的情绪调控能力,了解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技巧来开展工作,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
2、学校重视辅导员的培养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第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从学校层面,从学生角度等多方面开展宣传,提高大家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引起大家重视,同时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第二,专业培训,保证待遇,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通过对辅导员心理健康、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培训,加强辅导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开创学生管理新局面。
第三,明确岗位职责,合理价值定位。学校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把辅导员从繁杂、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职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第四,加强管理,重视培养。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制度,定期组织辅导员进修培训以及有关学术活动,从而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娟,邹霞. 浅谈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05)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辅导员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35-02
自从1998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呈现出跨越式大发展的局面,高职院校从1998年的384所发展到2006年的1520所(包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设立的高职学院),占我国高校总数的69%;高职高专在校生630万人,占整个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0%以上。由于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是一些大本落榜的学生和基础教育阶段成绩一直不佳的学生,他们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正值青春期。这一时期是青年人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极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加之这些学生中的一大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经常被忽视或者不被看好的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成为了心理问题多发、易发、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那么,作为高职辅导员就要多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以疏导、缓解由于心理问题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各种障碍。
一、高职学生的常见的心理问题[1]
为了便于分析与解决问题,将高职学生的大学生活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入学初期(入学初两个月左右或第一学期)、正常学习生活期、毕业期(最后一学期)。
(一)入学初期常见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心理问题
这类问题常发生在高职学生入学初期。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其中一部分不适应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环境转换与角色转变,造成了较高的心理预期和较低的现实情况的矛盾,于是往往会处于一种理想与现实、认同与否定的冲突之中,以致精神状况不佳,不能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同时部分学生还存在着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的自我意识混乱。这些不良自我内心体验,使体验的主体在遇到挫折、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绝望、挫败感等心理;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2.学习适应心理问题
首先学习环境与学习方法的改变要求学生要有学习的自主性,并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安排内容等等带来的不适感。学生应根据高校学习的特点来调整学习方法。首先,教师授课时间少、教学信息量大。就要求学生们提高学习效率,抓住重点难点问题去学习。其次,学生可支配的时间与资源增加,学习灵活性、自主性增强。这就更加需要学生们有较强的意志力与克制力,牢记学习的重要性。最后,高校学习强调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各项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特点,使学生面对与中学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活,这是我国教育的缺陷,也使学生们难以适应。
(二)正常学习生活期常见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
这一时期高职学生常出现的学习心理问题是厌学、自卑、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最高要求就是及格,只求拿个毕业证,混个文凭成了部分学生的目标。不少高职生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所以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高职学生由于入学时分数差异较大,部分学生不热爱所学专业,对专业学习的长期性、艰苦性认识不足,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出现畏难甚至厌学情绪。与此同时不能从自身正确认识问题,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不听课、下课不复习、没问题,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是不得不上课,上课听不懂,不懂也得听,考试抄与蒙,厌学情绪和行为严重,甚至有的学生发生逃课、长期旷课等现象。
2.人际交往心理问题[2]
在大学这个群体生活的环境中,人际交往的范围拓宽,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增多。他们渴望和其他同学融为一体,渴望得到他人的友谊,可是大学之前的学习,并没有教会这些学生们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周围人来自不同的地域,他们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性格爱好等都不尽相同,这使他们之间和谐相处显得比较困难。由此引发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问题。
(1)与老师、父母关系紧张
部分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不是班上的优等生,所以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新的环境、新的老师促使他们想与老师亲近但又怕受到冷落,想与老师谈话又怕老师看不起。一旦老师在处理或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不够恰当时,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我国青少年与父母的感情沟通是含蓄的,不轻易表达的。这就容易出现误解和矛盾,致使不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困难,只管向父母提出经济或其他方面的要求,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
(2)情感引发的心理问题
高职高专学生正处在性心理和性生理逐步成熟的时期,自然而然会产生对异性、对爱情的向往,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浪漫的爱情在给青年学生美好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但由于情感的冲动性和迷惑性,不少高职学生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因而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不雅和不文明的行为在校园也随处可见。恋爱中出现波折,如果引导不好,可能会造成攻击报复、轻生等恶性事件。这些问题都需要辅导员及时发现和疏导,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导向和目标,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3.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的特点之一是自我控制与调适能力不强,由于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聊天、玩网络游戏、网恋等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并不鲜见,但长期处于这种虚拟的生存方式容易带来网络依赖、逃避现实、实际交际能力降低等种种副作用,致使很多学生成绩下降,严重的会引发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不适或疾病。
4.经济条件引发的心理问题[3]
随着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和就业制度的逐步改革,又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不均衡,高职院校出现了富裕学生群体与贫困学生群体。富裕学生群体与贫困学生群体的消费差异可达几倍甚至十几倍。少数家庭富裕的学生有炫富心理、高人一等的心理。富裕学生群体的生活状态成为部分学生羡慕的目标,崇拜的对象,同时也使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毕业期常见心理问题
毕业期常见心理问题就是就业心理问题。每年毕业生就业高峰期,高职生“就业难”都会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企业原因,还包括高职学生自身原因。学生在择业、就业中常见的不良心理主要有:①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以工作体面、环境好、工资高、福利待遇好作为就业的标准,致使就业处处碰壁;②盲目攀比心理。部分高职学生不顾自身条件限制,与其他同学的就业质量进行盲目攀比,致使就业不顺利;③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难以胜任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要求,畏惧就业;④自我封闭心理。难以融入社会生活中,不肯就业,呆在家中,成为啃老族。
二、基于学生心理健康视角下的辅导员工作[5]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高职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精神成人、技能成才,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培养外,不良心理的纠正、疏导、干预已经成为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情感与人格的必要手段。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负有管理责任、教育责任、监护责任等多重责任为一身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能够洞察学生心理活动的心理学家,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加以疏导、纠正。
从心理学角度开展辅导员工作,一定要进行角色定位[6]。
(一)在入学初期,辅导员要以朋友与贴心人的身份做好入学新生各种不良心理的调适工作[4]
新生刚一入学,对一切都很新鲜,但也很陌生,环境不适应、学习不适应。辅导员一定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学习目的模糊,应予以明确;纪律松散,予以规范;学习方法欠缺,予以指导;有病,予以关怀;有困难,予以帮助;意志懈怠,给以鞭策;苦闷忧郁,予以开导。当学生受到挫折,自暴自弃时,辅导员不仅要善于用爱心开启受教育者心灵的窗户,撞击心灵的火花,而且要用慈母般的爱心去关怀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为他们解除感情上的孤独和苦闷,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学生感到辅导员就是自己的亲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素质。
一般来说,多数学生在入学初是抱着积极的态度主动适应新环境的。比如新生进校后,学校要举行许多活动,同学们都想通过参与,锻炼自己的能力。但有的学生由于一味地搞活动,出现缺课不能完成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为了有效地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辅导员在入学初就要对新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时间,防止因小失大。
(二)在正常的学习生活期,辅导员要以学生品德修养的塑造者、专业学习的督导者、健康成长的指导者的身份纠正、疏导学生各种不良的行为与心理[6]
经过入学初期的调适,大部分学生会很快适应新的生活。但还会有少部分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产生的问题及对策:1.对于部分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自我要求不严,责任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对上述问题正确分析,既要关爱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处世,努力成为高职生品德修养的塑造者;2.对于部分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不够刻苦、自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针对这种现状,高职院校辅导员有责任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可以用个人的切身经历指导和感化学生,让他们从内心真正明白学习的作用。高职院校辅导员要主动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监督、指导,促使他们尽快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3.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而且要心理健康。高职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要做益友。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压力大、人际交往困难、恋爱问题等,发现问题后要及时、细致地开展工作,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
(三)在学生毕业期,辅导员要成为高职生职业生涯的辅导者
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在学校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自我定位,尽量减少较高心理定位和较低的社会现实的矛盾。作为辅导员侧重于就业能力教育,使其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合理确定就业目标,指导学生搜集求职信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2]章月萍.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3]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4]李采香.针对新生特点做好辅导员工作.教书育人,2002.(5).
篇9
关键词: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调适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149-02
作者简介:田伟力(1977-),男,贵州遵义人,讲师,硕士,从事高校课程与教学研究。一、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主要指其对工作的职业化认同感、满意感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的健康水准。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年轻辅导员走上工作岗位,提高年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高校的辅导员健康成长及学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成效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的推动者,更应拥有健康的心理,这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工作的顺利发展,还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工作观念、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也超越了教育辅导员本身[2]。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帮助者、心灵的聆听者和未来的规划者,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赋予了他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这一特殊要求决定了辅导员要有更优秀的心理素质,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方能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2.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思想、意志、品质、情感和人格等心理方面进行复杂和奇妙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精神世界深层次、高品位的接触与交流的过程[3]。辅导员的心理困惑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3.直接关系到年轻辅导员的健康成长
高校年轻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既是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智力化程度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较高的判断力及决策力。他们既要扮演多重角色,又要面对业务培训、学历提高、职称评定等种种压力,还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工作。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表现出积极奋进的情绪,幽默开朗的性格,乐观愉快的心情,精神振奋,工作效率倍增;有心理问题的辅导员往往表现出心情郁闷、讨厌学生、怨天尤人等特征,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自我调适能力差,容易将负面情绪带入工作中,较难适应高校的教育环境。
二、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得不到领导重视和认可,产生自卑感
有些领导错误地认为,辅导员其实就是行政替补人员、学生生活老师,对辅导员工作重视和认可度低,而对辅导员的要求却不断提高,致使辅导员的辛勤付出难以得到领导及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之产生挫败心理和自卑感。辅导员的工作成效难以确定,见效周期长,成果无法量化,工作成绩得不到即时的认可,而社会环境的各种挑战与学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则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相当数量的年轻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低职业认同感导致心理困惑,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2.辅导员多重角色导致心理疲惫
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工作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安全稳定、学生党建、学生干部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成才、贫困生工作等。有人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多元化的,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朋友、师兄师姐等多重角色。作为教育者必须为人师表,博学多才;作为管理者,必须严于律己,以身示范;作为服务者,必须口勤腿勤,考虑周全;作为“保姆”,必须事无巨细,都要看到、管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负荷过度是使很多辅导员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源,而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相应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就会导致高度的紧张和心理疲惫。
3.年轻辅导员缺乏经验,导致心理焦虑
辅导员工作其有烦琐性、重复性、直接性等特性,又具有任务重、责任大、难度高的特点。高校年轻辅导员多数刚刚从学校毕业,工作阅历浅,往往经验不足。他们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心理经常处在紧张的应激状态,有时甚至担心出现事故被罚款甚至被辞退。繁冗的事务性工作,超负荷的运转,致使一些年轻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降低,造成心理焦虑和心理疲劳。
4.辅导员待遇偏低,导致心理失衡
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他们与高校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无论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还是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待遇,都相差很大。辅导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加之他们大都是聘任的辅导员,常常有“临时工”的心理,致使这些年轻辅导员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对职业发展感到茫然。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调适的策略
篇10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家庭结构的影响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 Elman)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1条标准中第一条就是具有适度的安全感。完整的家庭结构,家庭的和谐美满、子女间的相互关爱都会给予孩子安全感,而那些生活在父母离异、家庭解体的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使他们没有安全感,进而形成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这类学生在生活中性格呆板、忧郁、孤僻、伤感、自卑,甚至出现严重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
2.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贫困生在经济上比较窘迫,而家庭经济水平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人际关系因素
中学时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和纯洁,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学则不同,都说大学是半个社会,因此期间必然免不了带有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处事不顺,往往会造成学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心态,心理压力日趋增加。
(三)情感因素
感情上的需要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多数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个体生理发展已经接近完成,而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会产生“要求他人尊重与尊重他人”,“渴望被爱和害怕受到伤害”。“融入集体和保持自我”等矛盾。
(四)就业因素
当今,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无奈,这种现状在大学生心里形成一股挥之不去的阴霾。f临近毕业的学生因为处处碰壁而心灰意冷,除了要承受来自求职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是21世纪之后的事。尤其是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于指导各高校开展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未能落到实处,主要表现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法不当。
四、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思考
目前,许多高校往往把辅导员定位在“政治辅导员”和“生活辅导员”,部分辅导员也是这样定位自己并据此开展日常工作。但是,要想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仅凭单一的思想教育和简单的管理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应该把辅导员定位为“心理辅导员”,并根据这个角色定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建工作团队,提高工作效率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是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是学生就业的引导者,其工作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使得部分辅导员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创建一支有能力、负责任的学生工作团队来协助自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极为重要。而且,辅导员只有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观瞻全局,才有可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思考对策。辅导员可以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帮助下,创建二级(院系)心理辅导站。并在每个教学班选拔一名心理安全委员。二级心理辅导站干部和心理委员皆由学生来担任,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施以援手。体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拓宽宣传渠道,普及心理知识
除了定期开设心理讲座,辅导员还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心理知识。通过学校的宣传橱窗、宣传板;利用院报、系刊转载心理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校网站、论坛,院系网站、班级博客、QQ群,只要是学生喜闻乐见方式,都可以作为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的渠道。
(三)关注重点学生,及时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