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康复的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患儿康复的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瘫患儿;临床效果
通常对于存在脑瘫病症的儿童来讲实际的康复训练不能仅仅是集中在按摩以及针灸这样的传统训练中,还应该增加语言运动等方面的良好训练,进而最大化帮助患儿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实际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存在脑瘫病症的88例儿童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该88例儿童患者中有47例男性儿童以及41例女性儿童。患病儿童在年龄方面集中在6个月~4岁。其中存在痉挛型病症患儿为23例,存在手足徐动型患儿则为30例,存在肌张力低下型患儿则为27例,还有8例儿童则属于混合型病症。依据奇偶分配方式将该88例患儿分为数量相同的两小组,分别是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每组各分配患儿44例。
1.2方法
1.2.1常规组康复训练 医护人员对患儿给与常规性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包含了按摩以及针灸两方面[2]。①按摩:医护人员通过利用较为轻柔的按摩力度对患儿关节区域以及肌肉给与良好的按摩,同时配合一定的牵伸活动进而有效降低患儿实际肌张力;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肌肉活动的增强按摩需要在按摩力度上进行加强,并配合良好的关节制动。按摩手法主要是集中在拿、提、搓和揉这四种。②针灸:针灸主穴是“四神聪透百会”[3]。上肢穴位主要是集中在“外关穴”以及“曲池穴”和“内关穴”这三大穴位;下肢穴位则主要是集中在“三阴交穴”以及“足三里穴”和“太冲穴”等穴位;而头针则需要选择患儿感觉区以及语言三区、二区和运动区[4]。
1.2.2综合组康复训练 在常规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①运动训练,主要是建立在Bobath技术基础上通过对儿童循序渐进实施低难度以及中等难度和高难度训练来有效提高儿童运动功能[5],其中低难度训练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头部以及翻身和坐位平衡、爬行等方面的良好训练;中等难度训练则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单膝立位以及辅助站立和立位保持等方面训练;而高等难度则指医护人员对进行步行以及立位平衡等方面训练[6]。②语言训练,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事物操作以及语言符号理解和相应的手势符合理解方式来不断的扩大患儿实际词语量,该种训练需要进行1~2次/d,训练时间最好保证在55~60 min/次,通常1个疗程时间为2个月[7]。③高压氧舱训练,医护人员通过该项训练增加患者实际血氧分压以及血氧实际含量,其中压力需要控制在0.05~0.1 kpa,稳压需要保证在30~35 min,通常1个疗程时间为10 d[8]。
1.3评定指标 本研究涉及评定指标主要是集中在GMFM数值以及综合功能评分以及显效率3个方面[9]。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计算机spss 11.0软件对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给与严格统计分析[10]。
2 结果
2.1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患儿训练前后GMFM数值对比 本研究中综合组患儿在实施综合型康复训练方式基础上相较于常规组而言其GMFM数值训练之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此也能够看出综合训练方式的实际有效性,见表1。
2.2综合组以及常规组训练之前之后综合功能评分 本研究中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患儿实施了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两组训练综合功能的实际评分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中综合组训练增加值为(17.0±2.4),而对照组训练实际增加值为(9.5±4.1),见表2。
2.3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治疗显效对比 本研究中综合组通过良好的训练治疗44例患儿中有40例患儿康复训练显效,4例患儿康复训练有效;而常规组通过训练治疗后44例患儿中有30例患儿康复训练显效,8例患儿康复训练有效,还有6例患者康复训练无任何效果。由此看出两组患儿实际康复训练显效率之间具有较大的对比差距,见表3。
3 探析
本研究中综合组患儿在实施综合型康复训练方式基础上相较于常规组而言无论是GMFM数值还是综合功能实际评分都具有明显的对比差距,此外综合组通过良好的训练治疗实际训练显效率高达90.1%,而常规组实际训练显效率仅仅为68.1%由此看出两组患儿实际康复训练显效率之间具有较大的对比差距。总结来讲对于存在脑瘫病症的儿童给与良好的综合型康复训练能够起到较好的实际康复效果,因而可以将该种综合型康复训练在后续临床中进行大量宣传以及广泛应用进而使更多的脑瘫病症儿童受益。
参考文献:
[1]于海波,曾超高.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2:119-122
[2]周治球.康复中心与家庭结合作业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J]现代医院,2015,09:150-151
[3]O国俊.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1:4-6
[4]袁莺.三位一体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13:74+32
[5]刘纳娥.早期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0:77-78
[6]李水琴.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02:185-187
[7]琚国胜.对脑瘫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1:37-38
[8]徐群英.小儿脑瘫后的康复训练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145-146
篇2
1 基本资料
从今年3月起,我科就进行脑瘫康复的感觉统合训练,共训练200余人次,年龄1~8岁,男女比例31,根据脑瘫的不同类型及年龄进行不同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痉挛型:主要是牵张反射亢进,持续性肌紧张,约占脑瘫的50%左右;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跟腱反射亢进及肌群的持续性紧张等。对这类患儿进行训练时主要以改善功能,防止加重肌肉痉挛为主,例如做大龙球时,把腿翘起,对抗地球引力;对不同形状的吊篮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已达到最佳效果。
1.2 徐动型:主要是肢体的不随意运动,约占脑瘫的25%左右。对这类患儿进行训练时,要多增加平衡功能的练习,如平衡板、平衡木、触觉训练等。
1.3 混合型型:以痉挛和手足徐动两种类型同时出现。对这类患儿训练时,既要兼顾到训练目的,又要避免发生意外。多做一些爬行,平衡项目的训练。
2 讨 论
通过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进行不同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我发现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身体运动协调性、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及运动功能均有较好的改善。同时强调要进行密集的训练,强化控制感觉信息的输入,对每一训练项目都有量(反复)的刺激,已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3 感觉统合训练的意义
3.1 感觉统合训练对脑神经生理抑制具有改善作用。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通过改善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使运动速度和稳定性都得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协调能力增强。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儿童精细操作能力、视觉辨别能力和反应能力均有明显作用。
篇3
【关键词】 脑瘫;按摩方法;康复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77-01
脑瘫即为脑性瘫痪,主要是因为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者是大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脑瘫患儿会存在感知、认知、交流等行为障碍,同时正常的肢体功能也会受到影响,部分患儿会出现癫痫[1]。我院对收治的49例脑瘫儿分别采用了综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的98例脑瘫儿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为7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为21.74±3.6个月;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为6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为20.98±2.7月。上述患者中存在痉挛型脑瘫、混合性脑瘫、弛缓型脑瘫等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通过对患儿实施穴位按摩并采用Bobath法、Vojta法、上田法协助患儿进行肢体训练来改善患儿的血液循环,让异常反射得到有效控制,并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活动从而提高患儿的康复水平。观察组患儿在功能康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康复训练治疗,通过适宜程度的物理加热以及电流对患儿进行相应的刺激,以此来控制异常反射,同时让患儿的正常神经反射功能得到有效的刺激,以此对患儿进行姿势矫正并对患儿的肢体功能活动能力进行强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5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
2 结 果
通过表1可以明显的看出,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而言脑瘫改善情况更优,这说明了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脑瘫患儿一般会出现肢体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枢神经的正常调控出现了失常。脑瘫患儿智力较为低下并存在感觉障碍以及行为障碍,甚至可能会出现癫痫。造成脑瘫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大脑血管疾病以及局部性创伤都有可能会引发脑瘫[2]。脑瘫包括了很多类型,如痉挛性偏瘫、痉挛性四肢瘫、痉挛性双瘫、不随意运动型以及共济失调型等。
在脑瘫儿的治疗过程中,康复训练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康复训练一般有着一个较长的周期,而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可以让脑瘫儿肢体功能得以恢复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3]。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对患儿进行穴位按摩,这样可以改善患儿的局部血液循环并改善患儿的肌张力;协助患儿进行肢体被动训练,让患儿的不良姿势得到改善,从而促进患儿正常的功能性活动。经过康复训练之后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将逐步改善,这样就会让皮质肢体活动投影区产生新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兴奋灶,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兴奋灶也会越来越稳定,这对于患儿的康复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的作用[4]。
综合康复训练方法不仅仅涵盖了上述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还对患儿进行了适宜程度的物理热、电刺激,以此来对强化患儿的肌肉反射作用,从而让患儿大脑皮层的局部兴奋灶得到强化,以此来促进患儿的康复[5]。
在我院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对患儿提早进行康复训练将能够带来更好的疗效。提早进行康复训练能让患儿的治疗时间得到更多的积累,并且患儿年龄越小,他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也就越大,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更有利的引导,这样将大大地提高受损中枢神经元细胞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综上,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于脑瘫儿的治疗有着较好的效果,若患儿能够提前进行治疗,其康复水平将得到大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婧,赵桂英,史茜,底国琴.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现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01):122-123.
[2] 王红石.脑瘫康复门诊综合治疗小儿脑瘫42例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04):234-238.
[3] 俞珍,张爱华.心理治疗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10(27):138-139.
篇4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小儿脑瘫;治疗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10-02
脑性瘫痪(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1]本文收集乐山市人民医院脑瘫康复中心从2007年至2011年5年内收治的脑瘫(所有病例均符合2006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及进行性疾病。)患儿共计228人次。其中男159人,女69人。
从表二可以看出,有46.5%的患儿不能达到有效治疗,近一半的家属在治疗中逐渐丧失信心,放弃治疗。
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了解,放弃治疗的原因主要有:1.多数采用门诊治疗方式,治疗时间太长,无法坚持;2.精力不够;3.治疗费用太高;4.来自各方面的压力;5.其它:社会因素、家庭结构改变等。
患儿均采用以Bobath法、Vojta法、Temple Fay法、Peto引导式教育及中医配合治疗等方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疗效评估运用神经反射评估、语言评价、运动功能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等综合评价,分别记录为有效和无效。
初步思考拟定解决方案:
1 消除家长顾虑的措施:
对家长作耐心、细致的宣传工作。使其明白,小儿脑瘫的形成是多因素所致,消除他们不应有的顾虑和内心的自责,抬头积极投入生活,并配合治疗。具体指导方法如下:
1.1 康复训练需要有恒心和耐心。在具有耐心和恒心的同时还要有爱心。在康复具体训练的过程中可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患儿感兴趣并让家长参与其中。通过积极的示范、鼓励和等待等加强与患儿的互动,使其切实的感受到关爱。并在良好的氛围环境下,把康复工作更好的坚持下去。
1.2 康复训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结合患儿心理特征和身体的具体情况,采用由易到难的康复方式,切不可操之过急。
1.3 康复训练中加强时间控制和保护措施的规范。在康复过程中,每天训练的次数2次,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每次约30分钟左右,应避免患儿过于疲劳或紧张,同时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促使其积极主动完成不同阶段功能的技巧性活动,不断提高其活动能力。保护性措施的加强,则能有效防止肌腱拉伤和过度训练,同时避免了受伤引起患儿及家长对康复训练的抵触。
1.4 康复训练中环境选择与沟通。康复训练室应选择舒适、安静、空气清新的环境,使得患儿的良好的氛围下积极配合相应的康复训练。家长同时在场,并应加强和专业医师、治疗师的沟通交流,将在家庭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2 促使对治疗坚持的措施:
1.采用疗程住院治疗,且医保能解决部分费用;2.实施家庭治疗+院内治疗两种方法;3.对家庭成员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健康教育;4.争取社会支持、宣传支持,使这类家庭不再受歧视,能正视现实,积极配合治疗。
随着康复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通过积极的综合康复训练,一定能大大提高脑瘫患儿康复的机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男55例,女25例,
1.2损伤类型 颅骨骨折28例(其中颅底骨折12例,合并脑脊液漏4例,颅骨凹陷性骨折16例),脑挫裂伤18例,颅内血肿25例,脑干损伤3例,其他6例。有肢体活动障碍28例。手术治疗33例。
1.3方法 本组患儿在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包括促醒、肢体功能恢复、肌肉按摩及家庭康复等,实施时间是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不再发展的48h。
1.4结果 疗效标准[2]: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生活自理;显效:自觉症状好转,偏瘫、失语、精神症状基本恢复,能独立行走;有效:症状减轻,肌力恢复至Ⅱ~ Ⅲ级或较治疗前提高Ⅰ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无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改变。80例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康复护理,治愈38例(47.5%),显效26例(32.5%),有效12例(15%),无效4例(5.00%),总有效率95.00%。
2 护理及体会
2.1基础护理 大部分脑外伤患儿早期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应该重视日常基础护理工作,①每1~2h翻身、按摩受压部位1次,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垫软枕或水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②保持呼吸道通畅,通过雾化吸入、排痰或震动排痰,必要时吸痰等方法排痰,预防坠积性肺炎;③如有留置尿管患儿,会阴护理2次/d,定期更换尿袋,防止泌尿系感染,并根据患儿年龄每1~2h1次训练膀胱功能;④鼻饲喂养的监护,患儿伤后的高代谢导致负氮平衡并常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所以一般在伤后3~4d,患儿肠鸣音恢复正常,无消化道出血及腹泻,即行鼻饲,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提供足够营养物资,维持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促进机体各脏器功能和意识状态的恢复。鼻饲时注意饮食卫生,用具煮沸消毒2次。
2.2护理 损伤早期除头部及损伤肢体需制动外,健肢及各关节应保持功能位,在各关节下垫软枕,防止四肢持续处于过伸或强屈位;帮助患儿肩部外展50°或内旋50°,肘部屈曲40°~50°,并垫以软枕维持外旋。患儿腿部外侧放置砂袋以防止下肢外展外旋。伤后48~72h待病情稳定,即可将肢体处于良肢位。每2h变换1次。
2.3肢体功能锻炼 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对四肢进行被动或主动的活动,主要炼伸肌及收缩肌群的协调及关节活动,以恢复和增强肌力;患儿意识恢复后,尽早与康复科联系进行坐位、转移、站立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康复训练。①被动活动:伤后四肢完全瘫痪、肌力0级的患儿,可对患儿患肢肌肉按摩15min,挤压患肢关节,拍打肌肉,对偏瘫肢体开展被动运动,3次/d。活动时先单个关节,然后逐步进行多个关节的联合活动,由健侧到患侧,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依次进行,上肢做肩关节外展、外旋,前臂后旋及肘、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每个关节3~4次/d,每次5~10遍,以防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僵硬;②主动活动:患儿清醒后对于肢体不完全瘫痪,肌力在Ⅰ~ Ⅲ级的患儿,可在床上帮助其做主动运动,如床上翻身、移动躯干,坐,骨盆训练等;鼓励患儿手握球状物体,预防发生爪状手,鼓励患儿自行进行踝关节背曲及足趾屈伸运动,必要时足部用足托,防足下垂。当下肢肌力达到 П级时,进入站立训练,以患肢负重站立为主,进行背屈运动,蹬踏及抬腿运动。幼儿采用爬行训练,将手拖住足跟做蹬脚抬臀练习。
2.4促醒护理 患儿生命体征一旦稳定,即可进行恢复意识的训练,予以语言、音乐、皮肤刺激、嗅觉刺激等方法促进苏醒。在护理操作时,大声呼唤患儿姓名、不断语言交流;也可以给患儿播放患病前常听的喜欢的音乐、儿歌、故事等,音量以患病前听力为标准,或指导患儿父母反复在患儿耳边进行亲情呼唤,3~4次/d,30min/次;每日用温水擦拭皮肤,有目的的在头面部、耳垂区、指尖、足底等皮肤敏感区给予一定强度的按摩;另外可选择穴位刺激方法,对人中、合谷、内关、百会、印堂等穴位进行按压刺激,2次/d,力度逐渐增强。
2.5家庭的康复护理 ①首先让家长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意义,让家长了解颅脑损伤经早期救治病情稳定后,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是需要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甚至功能将永久丧失,即便出院回家也并不代表患儿治疗和康复的终结,仍然需要制定详细康复计划,才能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②由于小儿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与情感需求,伤后往往表现有惊恐不安和抗拒心理等反应,家长应随时陪伴患儿,给予鼓励安慰,并在患儿的康复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耐心和爱心;③康复后期,在患儿恢复到较好的状态时,家长应帮助患儿制定作息时间,并监督,逐步严格要求,以便患儿能较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
3 讨论
颅脑损伤的致残率给患儿和家属带来很大的痛苦和负担。尽早使患儿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早日回到家庭或重返学校,已成为患儿和家庭的迫切要求,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现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损伤之后,其结构和功能可表现出很高的重组能力和可塑性。颅脑损伤后恢复得快慢,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致残,与早期功能训练、护理密切相关[3]。早期康复治疗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发挥脑的"可塑性"[4]。由于小儿脑的特殊生理结构,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其代偿能力和恢复能力较成人更强。但是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一般不会自动发生,有赖于学习和训练,因此有效的康复治疗就是让患儿进行功能的再学习和训练[5]。关于康复训练时机问题,如果患儿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后24~48h即可逐步进行康复训练[6]。
早期康复以肌肉皮肤的抚摩、按摩、被动肌肉伸缩及关节运动为主,配合言语、皮肤刺激促醒可提高大脑神经元对外周刺激的反应性,加速受损脑组织周围侧支循环代偿,开放潜在的突触代偿回路,同时进一步稳定恢复的神经通路或新产生的通路,并促进未受损大脑神经元的活性增加,促使大脑功能区重新分布,为日后患者意识进一步好转直至清醒以及功能康复奠定基础。同时早期康复训练可积极创造重点运动反射的条件,以抵制病理反射模式形成,诱导正确的生理模式的建立,并有效防止远期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出现,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替代。
总之,对于颅脑损伤患儿,临床应积极施行早期康复治疗,并根据小儿特点,制定合理早期康复计划,随时根据患儿病情调整各项内容进度,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最大限度恢复患儿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翠琴.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104-105.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68-470.
[3]邱永珍.早期护理干预管理对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 17(2):149-150.
[4]郭小叶,车文芳,贺慧兰,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1,26(22): 87-88.
篇6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BTX-A) 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2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03-02
脑瘫指的是小儿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内非进行性闹损伤及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异常姿势和运动障碍[1]。其中痉挛型偏瘫患儿是常见的类型之一,可表现为肌肉痉挛;肢体姿势异常;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以上肢为主,严重时可导致肢体痉挛变形,因此抑制异常姿势改善痉挛对促进患儿正常功能发育与提高生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治疗此疾病的方法有:推拿按摩;Bobath疗法;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等。虽然这些方法都取得了些许效果,但仍有不足。本试验研究,主要针对康复功能训练配合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进行观察探讨。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儿100例,男61人,女49人。年龄37-71个月,平均年龄为(56.13±11.07)个月。以上患儿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制定的分型及诊断标准[2]。患者间的年龄、病史、文化程度、性别、疾病分级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治疗前耐心向家属讲解治疗目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情况,以获得家属的同意与理解。根据患儿的体重、肌肉大小、痉挛程度,按13-15U/kg的剂量计算出总剂量与分次注射量。患儿仰卧位,借助外周神经电刺激仪的帮助,以最小电流即可使肌肉达到最强收缩时的点为进针点,由助手反向的牵拉患儿靶肌诱发痉挛[4],此时注射者按压患儿痉挛肌肉肌腹,以痉挛最为明显部位为注射点,注射的个数根据患儿肌肉的大小;痉挛程度而定。各点之间平均2-3cm。患儿俯卧位,由助手固定患儿肢体,经消毒等准备工作后,同样的在助手反向牵拉情况下注射,各点注射量为5-7.5U(0.2-0.3ml)。以上注射工作完成后,留患儿在治疗室严密观察60min且注射后的24h内患儿注射点处或其附近严禁擦洗等可能引起感染的操作。
2.1.2 康复训练。于注射后的第二天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开始康复功能训练,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运动训练。采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Bobath技术等方法对患儿的上肢关节进行活动度训练与中位线训练、上肢负重与支撑训练、痉挛肌的牵引、皮肤与本体感觉的训练、等等。坚持每天一次,每周五天,每次30-40min,以12周为一个疗程。②作业治疗。根据患儿具体情况,一对一的诱导和鼓励患儿使用上肢进行活动,并反复练习与重塑,每次半小时,每天一次,每周五天。③生活能力训练与理疗。帮助患儿练习用勺进食、持杯喝水、洗漱、上下楼、如厕等。对患儿偏瘫侧痉挛肌进行理疗,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时,坚持30天为一个疗程。
2.2 具体分组治疗方法。将入选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儿采用康复功能训练配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照组患儿仅仅采用康复训练。
2.3 评定方法。于治疗前及治疗完成90次后用UEFT对两组患儿结果进行评定。前后分差提高15分及其以上者为显效、4-14分者为有效、小于4分者为无效。
2.4 统计学方法。用SPSS15.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用t检验,P
3 结果
3.1 疗效。实验组患者中,显效者25人;有效者22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94%。对照组患者中,显效者15人;有效者20人;无效15人;总有效率60%。
3.2 UEFT得分。实验组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存在高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结果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t=6.1,P
表1 两组患者UEFT结果
4 讨论
痉挛型脑瘫是脑瘫最常见类型,约占60%-70%[3]。痉挛是使得偏瘫型脑瘫患儿出现姿势异常与上肢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现有大量文献已证实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A型肉毒毒素是一高分子的嗜神经毒素,可选择性的作用运动终板上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以此阻断相应的神经递质及抑制乙酰胆碱释放,使得肌肉可逆且持久的迟缓性麻痹,而降低患肢肌张力。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可使患儿逐渐体验自身上肢的运动感觉、建立起有目的且随意有效的使用患侧上肢功能。
以上研究表明,实验组患儿接受BTX-A注射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后,其肌张力缓解较对照组快,在手协调功能、手正常功能的建立、手的正常形态等方面也明显较对照组好。说明BTX-A对于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疗效可观。
参考文献
[1] Rosenbaum P, Paneth N, Leviton A, et al. A report of: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 [J]. Dev Med Child Neurol, 2007,49(S2):8-14
篇7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 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06-02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是一种小儿骨科最常见的严重影响患儿足部形态和功能的畸形。临床主要表现为:前足内收、跟骨内翻、踝关节马蹄位及胫骨内旋。其发病率约为1%,男孩为女孩的2倍,单侧稍多于双侧[1]。由于致病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其治疗效果也不十分理想,目前在治疗方法上存有争议[2]。我科于2005年-2008年采用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术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6例38足,并对疗效进行了随访分析,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本科2005年-2008年治疗并获随访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26例38足,男性16例24足,女性10例14足。年龄最大7岁,最小1岁3个月,平均3.7岁。随访时间最短1.6年,最长5年,平均3.2年。
1.2 手术方式简介:首先对跟腱进行“Z”型延长,在保持一定的张力下缝合跟腱,再外移胫前肌腱,使两者张力都不能太大,以此,在保持肌力平衡的情况下,又保证了踝关节的活动,使足踝背屈、适度外翻后,用石膏固定4周。
2 护理
2.1 术前康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本组患儿均为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分散在福利院和寄养家庭生活。失去父母的关爱,使他们幼小、脆弱的心灵受到严重打击,表现为恐惧、焦虑、自卑、消极。为此,我们设立专门的康复训练室,营造一个和谐、愉快、宽松的环境,墙上贴着儿童漫画,在治疗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康复护士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鼓励赞扬的话语,使患儿感到温暖和自信。在训练前护士根据个体差异先和患儿交朋友,让他们对护士产生友谊和信任,使患儿在情绪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配合完成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并使康复效果达到最佳。同时我们向陪护人员讲解该手术的重要性、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使其对本病的治疗过程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配合我们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
2.1.2 术前准备:(1)作好各项常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胸透、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待各项指标正常后方可考虑手术治疗。(2)防止感冒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嘱咐陪护人员看护好患儿,尤其在为患儿沐浴更衣时避免着凉,不要感冒、发烧,以免延误手术。(3)皮肤护理因患儿学会走路后,就用足外缘走路并可发展为足背着地,负重部位皮肤角化增厚,形成滑囊,不易洗净,故术前三天每日用温水泡洗患儿足部,每天三次,每次30分钟,泡洗时注意保持足部皮肤完好无破损,以防术后发生感染。(4)术前一天作好皮试,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因该手术为全麻,故术前12h患儿禁食、禁水,以防术中发生呕吐、误吸致窒息,术日晨留置尿管。
2.1.3 手法按摩:手法按摩对手术后矫正畸形有很直接的意义,其治疗作用是通过牵拉刺激使异常挛缩的软组织细胞生长,使肌肉、肌腱延长,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3]。手法按摩自患儿入院即开始进行,每天三次。其方法是;用左手掌指握住患肢,用右手拇指指腹在跟腱、跨腱膜内侧副韧带处按摩10分(钟,使缩短的软组织舒展松解,再以左手拇指中指轻轻保护固定住小腿,右手拇指按压向背外突出的距骨头,其余四指托住脚底使其外展、外翻、背伸。
2.2 术后康复护理
2.2.1 患儿回病房后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给予氧气吸入,并作好护理记录。实施专人守护,床边加护拦,防止患儿麻醉恢复前躁动坠床。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妥善固定导尿管等引流装置。下肢垫枕抬高患肢20度,以减轻伤口肿胀或渗血,促进静脉回流。
2.2.2 石膏固定期护理术后患肢采用管型石膏固定,足趾暴露在外,便于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和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第一天开始指导陪护人员教小儿锻炼股四头肌,做肌肉的收缩、舒张运动,使肌肉保持一定的张力,防止肌肉萎缩。同时牵拉按摩足趾,做足趾的伸屈锻炼,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每天4次,每次5-10分钟。随着患儿耐受力的增强,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可适当增加和延长。
2.2.3 石膏拆除后护理4周后拆除石膏,小儿平卧,呈屈髋屈膝,、外展外旋位,康复护士指导陪护人员双手拇指放在足底,余双手四指握住足背及踝部,两手拇指在第一跖骨头向两侧、向前滑动,并适度牵拉足趾,同时部分力量用于外翻和背伸,逐渐加大力量使踝关节背伸和外翻;接着按摩跟腱,拇指和食指放在跟腱两侧,从上至下沿跟腱滑动至足跟,同时背伸外翻踝关节;最后按摩足趾,一只手活动踝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足趾,牵拉同时背伸运动,逐个进行,动作要轻柔,勿弄破皮肤,开始时每天两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以后根据患儿情况逐步增加训练的次数和时间,以患儿能忍受疼痛为准。
2.2.4 步态训练步态的训练也是康复治疗的重点,由于6个月后,小儿逐渐形成自己的步态,习惯了原来畸形的行走方式,手术只能解决外型的畸形,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步态,所以要根据小儿的恢复情况制定步态训练。拆除石膏后当天即可进行步态训练,步态训练时间安排在按摩训练之后进行,此时,经过按摩后的足部肌肉已得到放松,较容易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康复治疗时间根据康复情况决定,一般为6月到1年。坚持按计划和要求进行康复训练,否则达不到手术治疗的目的。
3 结果
随访结果参照Garceau的标准评价。优:足外形正常,无跟骨内翻及前足内收畸形,足能踏平,步态正常;良:畸形基本纠正,踝关节活动好,足能踏平,步态尚好,遗有轻度内翻、非固定性前足内收畸形;中:较术前有进步,步态尚可,遗有中度足跟内翻及跖屈畸形;差:仍有马蹄内翻畸形,跛行明显。本组优23例(31足),占81.5%;良3例(4足)占10.5%;优良率为92%,效果满意,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4 讨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患儿人数已经继脑瘫、唇腭裂和先心病之后,占第四位。由于其患病率高,又严重影响患儿的站立、行走等功能,且进一步限制了患儿的社交活动空间,缩小了其学习认知的范畴,所以早期的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 6个月)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主要通过手法矫正、 石膏固定、佩戴足外展矫形支柱矫正,或行跟腱滑动延长术等方法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优良率(4,5)。6个月后患儿足部畸形将逐渐加重,可由松软型转为僵硬型,此时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不是很满意,需要手术治疗。本组病例主要来自本地儿童福利院,都超过了非手术治疗的关键时期,所以采用了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手术。手术治疗可以纠正畸形,为后期功能恢复提供基础,但小儿配合意识差,如果不锻炼就可能导致肌腱粘连,达不到手术的目的[2],所以,我们根据患儿情况制定严密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前即开始进行相关护理和功能锻练,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术后早期给予正确及时康复护理,确保了手术成功和患儿顺利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马瑞雪,王伟,赵群,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26(5):253-255
[2] 周建林,刘世清,明江华 等.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术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足.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3):47-48
篇8
小儿脑性瘫痪(Cer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主要表现非进行性中枢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临床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⑴。其中痉挛型脑性瘫痪最常见,占60%-70%(2),在脊髓灰质炎控制以后,cp成为引起小儿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也给社会和家庭增加负担。
据中残联统计,我国每年先天残疾儿童总数达80-120万,该病国外发病率为1-5 ‰,我国为1.8-4‰,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肢体残疾有数万人。其中北海地区肢体残疾有7200人。自2005年以来,该中心康复患儿百余名,其中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19岁,通过康复均接近正常或能达到生活处理。病人家属一致认为其疗效在全国堪称一流。2005年10月29日国家残联主席邓朴方专程来到北海联脑瘫康复中心看望慰问脑瘫患儿,咨询了解脑瘫康复情况,并为康复中心开业剪彩。国家卫生部、自治区残联、市委书记、市长等各主要政府部门领导对脑瘫康复中心独特治疗方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中心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引导式教育、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训练、认知训练和听觉训练、经络促通按摩等。坚持以人为本,以脑瘫患儿为主体,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针对性治疗,促使脑瘫患儿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自身最佳的发展。
一、 经络促通按摩
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五硬”等疾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发生主要是由先天胎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或受寒,阳气不足、肌肤失其温熙所致。以特殊的按摩手法,(推、揉、分推、点揉、捏、 衮、弹拨)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对矫正剪刀步、足下垂,解除关节挛缩。通过七千余例证明,不做手术、一个月均能矫正。
二、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主要指人体姿势及全身的活动;精细运动指手和手指的活动以及眼手协调。粗大运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为基本动作训练,有头的控制,坐、爬、拉物站起、站立、走、上下楼梯、跑步、跳跃等;另一类为平衡协调训练,如走脚印、走平衡木、荡秋千、翻滚、拍球、接抛球等。精细动作主要有抓握、翻揭、撕扯、旋开、捏取、折叠、捆绑等。以上针对患儿失去的功能制定康复计划,三个月60%患儿能独立行走。
三、 物理治疗
采用专门治疗脑瘫的仪器(脑瘫治疗仪),主要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增加肌容量。
用专门治疗脑瘫的仪器(脑瘫治疗仪),主要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增加肌容量。
四、 语言训练
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发音、语言障碍、语言表达。
1、发音能力训练
对发音功能的训练不仅在有助于口腔肌肉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也有助于激发脑功能,使促进语言发展。发音器官的训练,以舌和唇的训练尤为重要。
2、理解能力训练
此项训练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充分利用儿童的听觉和视觉系统,把语言信号源源不断地、有重点地输入,让他反复听,反复看。当儿童掌握了较多物体名称时,可教他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动物、水果、蔬菜等。
3、表达能力训练
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开始时可互相模仿发音,先从单元音开始,然后练习辅音与元音拼出的字等。慢慢教他说出物品的名称;边做动作说出动作的名称。开始训练时把名词和动词分开教,再用情景和动作诱导他联合说出。会说二个字的句子后,再逐渐扩展句子的长度,慢慢让他学会复述儿歌和故事。
五、智力评定
由心理医生评测患儿的智力,以便判定正确的康复计划,一般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儿智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六、“通络醒脑合剂”
以祖传秘方配制,恢复患儿的脑细胞,改善脑功能,增加大脑的供氧量,营养中枢神经,消除经络障碍的作用,一个疗程即有40%脑萎缩的患儿得到恢复。
七、引导式教育:
引导式教育原本是针对小儿脑瘫全面康复的一套科学方法。尤其是3岁能上能下小儿脑瘫效果最好。⑴首先解决孩子的行走和日常生活技能。⑵开发和激发獐学习动机,鼓励和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向往目标、向往成功;⑶知识全面发展:应将脑瘫患儿作为“全人”来对待,对他们的语言、智力、情绪、性格、人际关系、意志、日常生活技能,体能和文化课学习结合起来训练。调动患儿本身主动潜力,配合功能运动判定与康复目标相应的心理教育,从而使患儿的语言、理解、感知能力等智力水平全面提高。
通过以上治疗,使患儿最终达到“身心同治、四会同步”即强调肢体康复与心理康复同时并举,教育促进康复肢体康复的同时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做到四会同步,会走路包括(会坐、站、蹲、走)会抓包括(会伸、屈、抓、放)会说话包括(发单音、连音、讲话、唱歌)会认字包括(听、知、识读)。从而使患儿早日康复,让孩子们走向美好前程的路。
病例一:李XX,男,五岁。
治疗前:患儿入院时不会独立站立,蹲起,行走及上下楼梯。
治疗后:通过以上综合治疗,三个月患儿不仅能独立站立,蹲起,而且能独立行走和上下楼梯。现康复出院,并能自己去上学。
篇9
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脑瘫患儿,该42例患儿均与全国CP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诊断分型标准相符合,年龄为2个月~11岁,平均年龄3岁。其中,5例运动过渡型,12例痉挛型双下肢瘫,7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14例痉挛性四肢瘫,4例弛缓性瘫。
2护理措施
2.1康复医学护理
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护理的时候,按照现代医学康复训练vojta、bobath法与小儿推拿理论以及其他有效训练法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轻柔、搓、捏、拍打等不同的手法对患儿局部进行按摩,使其全身经络得到疏落,并进一步改善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使肌张力得到进一步降低,痉挛得到进一步缓解,促进平衡反射和正常运动发育,使肌肉活动得到进一步增强,平均8~14min。
2.2心理医学护理
由于家属对患儿的关心及急切希望治愈的心理,则造成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甚至,可能出现敌视态度。护理人员在对脑瘫患儿护理过程中,首先应当对父母及家属进行劝慰,使其消除急躁情绪,并以温和的语言以及热情的态度对家属与患儿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其次,在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细心观察时应当根据患儿的病情情况及心理特征进行,由此来制定不同的、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治疗方案,同时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耐心引导,使心理护理方案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2.3摄食医学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摄食训练。对患儿骨骼肌肉的控制通过摄食动作进行分析,对导致错误动作的根源根据摄食姿势、、过程、时间进行分析,并详细记录及分析出错的肌肉和控制功能等,由此达到在以后的护理过程中逐步进行纠正的目的。独立进食困难的患儿开展训练的时候,应当在家属的积极配合下,使其能够尽快脱离喂食状态。在治疗期间,加强对患儿的应用补充,使其能满足身体需要,同时使抵抗力增强,促进组织修复。在开始训练的前半小时尽量少食,在训练后注意体液的补充。对脑发育有损的食物忌食,如爆米花、皮蛋。
2.4语言训练医学护理
提高患儿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中护理人员对患儿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患儿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恢复。应当尽早开始对脑瘫患儿的语言训练,一般采取的训练方式是一对一与集体训练相结合、家庭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训练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因人施教的原则,使患儿在任何环境、任何时间逐步确立语言飙到的意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训练、嘴的运动训练、呼吸训练以及构音训练等。
2.5日常生活医学护理
篇10
随着近年来围生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及重症监护技术不断提高, 早产儿及窒息儿存活率、危重患儿的成功抢救率均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1], 同时伤残患儿与脑瘫患儿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如何提高伤残患儿及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2], 已成为国内外研讨重点。本院在为脑瘫患儿与伤残患儿展开护理时, 采用早期干预康复护理模式时效果显著,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58例脑瘫患儿与64例伤残患儿, 脑瘫患儿中男32例, 女26例, 年龄1个月~9岁, 平均年龄(2.5±1.3)岁;伤残患儿中男38例, 女26例, 均为新生儿, 胎龄29~39周, 平均胎龄(34.5±1.6)周。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脑瘫患儿28例, 伤残患儿32例, 观察组脑瘫患儿30例, 伤残患儿32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展开对比。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全部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均给予早期干预康复护理, 主要措施包括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护理、心理护理、卫生宣教、安全防护及出院指导等。
1. 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儿康复护理前后, 利用简化FMA对两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同时采取ADL对患儿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并展开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瘫痪患儿及伤残患儿护理前FMA评分及ADL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患儿FMA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瘫痪患儿及伤残患儿FMA评分及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是对儿童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疾病, 近年来重症监护技术逐渐提高, 危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 这也导致脑瘫患儿发生率有一定升高。另一方面, 在早产儿、窒息儿抢救成功率不断升高, 新生儿伤残发生率有一定提高[3], 而伤残患儿的数量也明显增多。目前脑瘫患儿和伤残患儿大部分都无法完全治愈, 有研究显示, 早期给予针对性系统化康复护理, 可促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基本生活能力大大提高, 增强患儿生活信心, 同时也可大幅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国内已有研究显示, 0~1岁为大脑发育速度最快、代谢功能最为旺盛的时期, 此时大脑的代偿能力最强, 未成熟脑可塑性较强, 在这一时期内对脑瘫患儿及伤残患儿等脑损伤患儿展开早期干预, 可促使局部受损细胞的缺失由临近细胞代偿, 以促使脑功能受损新生儿经护理干预可发挥自身最大潜能, 有效减轻其疾病程度, 提高其运动能力与基本生活能力, 从而取得相对满意的康复效果。
- 上一篇:艺术教育的作用
- 下一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