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领域,一方面是室内与室外环境设计各自走向系统与专业,另一方面与之相关的行业逐渐成熟起来,所以对更加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设计实践对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设计实践中,就包括如何处理室内装饰装修与绿色设计。毫无疑问迄今为止人工环境的发展(自然包括室内环境)是以对自然环境的损耗作为代价的。怎么才能创造符合生态环境的设计系统?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装修);绿色设计;过度装修;生态环境;
绪论
本人则一直从事室内装饰设计相关的工作,在一家具有消防资质及装修资质的公司工作。想要弄清楚什么是绿色设计,首先要明白绿色概念的由来。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就其自然属性而言来源于植物的。植物的物质表象。"一个有用的衡量经济规模对地球生命承载能力的极限,是全球光合作用产物供给人类活动的比率。"[1]其生命之源--植物的光和作用,即:净初始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减去绿色植物本身所消耗掉的能量(如呼吸作用),其差值即被称为NPP,这个数量实质上是全世界的食物来源的大本营,是支持地球上一切形式的动物体(包括人类)生存的生物化学能量。[2]NPP实质上代表着全世界的食物来源,正因为此,绿色才成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代名词。以绿色作为定语的"绿色设计",其核心概念就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设计系统。这个系统是可供实际操作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
1、绿色设计的可实施性[1]
室内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其专业的发展必然依托于建筑。绿色的生态建筑在目前尚处于试验的阶段,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上已有的"生态建筑"基本上呈现两种状态:一类是从生态到建筑,一类是从技术到自然。前者利用地形特征以最小空间的可能性;以地上生出的体量;以走近自然景观的景观元素来开发建筑。或者利用景观改造以及创造居住建筑的生态学来与自然结合。后者利用高技派的进化;高效能的立面和生物气候的屋顶来营造建筑。或者利用技术手段直接将自然要素运用于建筑本体。[6]这些散在于世界各地的探索性建筑体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即便要把这些观念性建筑推而广之,普及成为社会大规模建筑的主流尚有待时日。作为过渡阶段的室内设计自然也不可能超越建筑的发展而另辟蹊径。因此设计的多元化就成为时代典型的特征。在这个时期室内设计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换,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绿色设计的概念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多种风格并存的室内空间形象。
2、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1]
作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行业的绿色设计就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自然环境--城市摆脱污染的困扰。废弃固体、气体、水体的排放控制; 绿化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由建筑装饰业的不良设计所造成的城市视觉污染,要得到有序的控制。人工环境--建筑从封闭再次走向开放,实现生态建筑的理想。 作为室内设计专业需要解决制约瓶颈的三个问题是, 通风与温控、采光与照明、水的循环使用。实现突破必须依赖新的材料与能源。可再生资源、非传统矿产资源、第四代能量资源、太空资源。
3、过渡装修的弊端[1]
过度装修的弊端所反映的问题,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将追求美观悦目空间效果的装修愿望理解为表象豪华的社会观念;设计者缺乏空间的整体概念以二维平面设计的理念去应对复杂的四维空间设计;设计者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设计手法单调无法从总体上把握空间氛围的创造;业主与设计者单方或双方的艺术修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准。过渡装修纯粹是材料的堆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有违于绿色设计观念的。
过度装修的弊端所反映的问题,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将追求美观悦目空间效果的装修愿望理解为表象豪华的社会观念;设计者缺乏空间的整体概念以二维平面设计的理念去应对复杂的四维空间设计;设计者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设计手法单调无法从总体上把握空间氛围的创造;业主与设计者单方或双方的艺术修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准。过渡装修纯粹是材料的堆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有违于绿色设计观念的。
4、目前对室内环境污染控制[2]
4.1 GB50327规范规定控制的室内环境污染物氡(222Rn)、甲醛、氨、笨和挥发性有机物(TVOC)。
4.2住宅装饰装修室内环境污染控制除应符合GB 50327规范外,尚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01)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设计、施工应选用低毒性、低污染的装饰装修材料。
4.3对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有要求的,可按有关规定对以上两条内容全部或部分是行检测。
5、作为设计人员怎样从自身做起倡导绿色设计
加强对客户绿色设计概念的引导,绿色设计需要有很好的观察力,很好的理解力,很好的一种执行力来成就这一切。
材料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密不可分,没有材料室内设计只能是无米之炊。不同的材料可以代表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材料可以造就不同的空间样式;不同的材料可以营造不同的装饰风格;材料甚至可以左右设计的流行时尚;作为绿色设计的战略目标,在现阶段也只有从材料寻求突破。
环保材料的概念
材料的环保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材料自身的环保性,即材料的内部构成物质不存在危害自然环境的成分,不会向外发散有害物质;第二是材料的再生性,即材料能否循环使用的性质。
加强自己专业素质及对环保材料的研究,多做一些有关环保的成功案例,对业主来说更有说服力,对自身而言也是一种勉励。
结论及建议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装修),首先是室内设计师要有好的职业道德,优秀的设计技能。一切以人为本,从客户利益出发,引导客户适度消费,以便节约生态环保材料。室内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业外人士对生态环保装饰材料的性质及运用似懂非懂,大部分是靠设计师的引导。设计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设计既能,在室内设计中应从场景的氛围及客户的经济境况入手,尽量避免应用奢华的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而不刻意雕琢。同时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法则前提下,运用科技手段加工改造自然,将艺术、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创造人工生态美。尽量适度使用原生态的装饰材料,少用或不用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的材料。一切以人为本,利用一些没有辐射性、不散发有害气体、不产生主要公害的无毒材,倡导绿色设计(生态环保设计)。
此文为笔者一些浅谈,因能力有限,竟请谅解。
参考文献:
[1]郑曙 室内环境与绿色设计[D].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3
[2]杨天佑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新规范)技术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0
篇2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书的特点在于把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归纳为几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都进行了总结。书中提到:早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计算机图形学,这对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拓宽了艺术事业的发展空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将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新巧妙融合,并以“数字艺术设计”这一新奇的方式展现。而进入21世纪后,数字媒体技术开始加速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核心。
在我国人才培养问题中,复合型知识人才的培养是比较明显和突出的问题,人才的培养才是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书的优点在于提倡培养适合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因为环境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需要众多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和“环境技术人才”就显得尤为珍贵,然而,当前国内人才的数目和需求并不成正比例,在我国,许多地区依旧采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新策略。书中提到了当今人们的素质和教育问题对于环境艺术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通过“走捷径”的方式进入艺术领域,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的下降,也对环境艺术设计和数字媒体的结合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正如笔者前文提到的,在环境艺术发展的众多问题中,人才培养问题最为关键。《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书便为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共同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培养问题提供了思路。书中认为,首先,早在学校培养阶段,高校应当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科之间做到资源共享和互相取长补短,因为只有具备对数字工具娴熟的操控能力、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并且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真正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与数字媒体技术的技术价值的和谐统一。其次,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也不容忽视,过硬的教师团队是保障人才素质的关键。当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也必不可少,只有将这二者紧密地结合,才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的结合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除了人才培养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的还有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应用问题,能否在环境艺术中完美地应用数字媒体,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当代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早期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数字媒体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全新的学科,这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更具科学性、时代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原有的发展方式必然会阻碍其进步的脚步。因此,在人才培养和实践阶段都要更加注重数字媒体的应用。
篇3
关键词:舞台;展示设计;电视节目
“展示设计”是展示陈列设计的简称, 展示设计以“展示具”为标的物的设计,是以“说明”、“展示具”等为间接的标的物,用来烘托“展示物”这个主角的一种设计,展示设计的范围主要包括博览会场、博物馆、庆典会场、展销会甚至是小到展示柜台及橱窗,都是以展示作为主要概念。它与图像设计、书籍设计、字体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等统称“视觉设计”( Visual Design) , 也常常称“平面设计”。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视觉设计这一名词早已不单单局限于“平面设计”的范围, 而是利用灯光、色彩、文字、图形等多种艺术
表现手段, 运用到电视领域中,大大的丰富电视节目舞台的艺术表现力。
电视节目舞台“展示设计”与其他一般的“展示设计”存在一定的区别,电视领域的“展示设计”是舞美设计与“展示设计”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也就是把“展示设计”的“展示性”结合舞美设计使得整个舞台更具有“舞台性”,从而达到为舞台表现起到推波助澜的艺术效果。
一、营造舞台环境
一般情况下的“展示设计”, 多是为提供观众临时参观而设计的,所以这类的“展示设计”多具有陈列性、告知性和临时性等展示特点。然而电视领域中的舞台“展示设计”不仅有其固定性,更是把“展示设计”的临时性变成相对的长期性,甚至是永久固定性。两者之间更大的本质区别是,一般的“展示设计”都是作为固定的物件供观众参观,只具有一定的陈设性,但并没有“艺术生命”;而电视领域中的舞台“展示设计”则是结合舞美设计创造舞台环境,使得整个舞台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生命力。
舞台“展示设计”主要就是通过舞台布景与道具等来呈现, 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根据节目的需要,更好的营造舞台环境。例如湖南卫视的一档娱乐节目《天天向上》,为了更好的迎合节目的定位与需要,舞台“展示设计”就把整个舞台背景设计按照学校教室的空间设计的,利用教室中的黑板、窗户和悬挂在上方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等道具,让整体的舞台展示与节目的内容相联系,让观众产生想象的空间,让观众有种身在教室的错觉,更加迎合节目整体定位的需要。
二、营造舞台氛围
舞台“展示设计”与一般“展示设计”另外一个本质的区别,是舞台“展示设计”的重要艺术功能之一, 也是一般“展示设计”所不具备的舞台氛围。舞台氛围是指某种情绪性的制造与渲染,同时营造舞台氛围也是电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创作任务,在演出处理中,通过对舞台“展示设计”的渲染,可以更突出舞台情景的感染力,能直接为登场人物建造出适当的环境、配置适当的背景,不仅能让舞台更具有完整性,而且能直接加强观众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从而更有力的表现和烘托节目思想,以达到渲染舞台气氛。
例如中央电视台儿童频道的《大风车》节目的舞台“展示设计”:布景设计都采用鲜艳的色彩,鲜艳的墙面和地板,五颜六色的景片,并加以抽象的绘画表现出来,在节目的一个环节还舞台“展示设计”还配以一个用木架撑起的“智慧树”,营造出了一个童话世界的氛围,在工作人员在“智慧树”下面用手指玩偶进行故事的讲述和节目的表演,将小朋友们带入到由舞台“展示设计”营造的快乐童话的舞台氛围。
三、打造舞台意境
篇4
1 拉茨的设计作品
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的鲁尔区,进行了一项对欧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park)。它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且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的衰落带来的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这一意义深远的实践,为世界上其他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由德国慕尼黑工大教授、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园之一。
要了解拉茨的这一作品,首先要了解一下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的情况。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区,由西边的杜伊斯堡市到东边的贝格卡门市(Bergkamen),长70km,从南到北约12km宽,面积达800km2,区内人口约为250万。埃姆舍河地区原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150年的工业发展,这一地区形成了以矿山开采及钢铁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区。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运河、高压输电线、矿山机械、高大的烟囱、堆料场等成为地区的典型景观。自60年代以来,作为主要工业的煤矿和铁矿开采,渐渐衰落、倒闭,大量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促使当地政府为地区的复兴采取有效措施,即建造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主要内容包括:350km长的埃姆舍河及其支流的生态再生工程,净化区域中被污染的河水,恢复河流两侧的自然景观;建造300km2的埃姆舍公园,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改造现有住宅,并兴建新住宅,解决居住问题;建造各类科技、商务中心,解决就业问题;原有工业建筑的整治及重新使用等。这些项目多与风景园林相关,世界上许多最著名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都参与了项目中一些建筑与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由于整个地区被大量的高速公路,铁路、轻轨、污水排水渠、高压线等分隔,埃姆舍公园的规划非常复杂。当地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方案使该地区成为居住和办公区,并有就近休息的绿地,景观必须是生态的、功能的、美观的,工业历史的痕迹要看得出来,要有休憩和运动场。”
处于核心地位的埃姆舍公园,把这片广大的区域中的城市、工厂及其他单独的部分联系起来,同时为整个区域建立起新的城市建筑及景观上的秩序,成为周围城市群及250万居民的绿肺,园中有人行小径和自行车道系统。在埃姆舍公园中,又包括了众多景观独特的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其中之一。
面积200hm2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拉茨的代表作品之一,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是有百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尽管这座钢铁厂历史上曾辉煌一时,但它却无法抗拒产业的衰落,于1985年关闭了,无数的老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很快淹没于野草之中。1989年,政府决定将工厂改造为公园,成为埃姆舍公园的组成部分。拉茨的事务所赢得了国际竞赛的一等奖,并承担设计任务。从1990起,拉茨与夫人──景观设计师A·拉茨领导的小组开始规划设计工作。经过努力,1994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见彩页)。
规划之初,小组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这些工厂遗留下来的东西,像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等,能否真正成为公园建造的基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怎样使这些已经无用的构筑物融入今天的生活和公园的景观之中。拉茨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要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地段。首先,上述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公园的处理方法不是努力掩饰这些破碎的景观,而是寻求对这些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新解释。设计也从未掩饰历史,任何地方都让人们去看,去感受历史,建筑及工程构筑物都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物保留下来,它们不再是丑陋难看的废墟,而是如同风景园中的点景物,供人们欣赏。其次,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红砖磨碎后可以用作红色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可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或地面面层的材料,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可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第三,水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在一个理性的框架体系中,拉茨将上述要素分成四个景观层:以水渠和储水池构成的水园、散步道系统、使用区、以及铁路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这些层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地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上用一些要素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它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象征上的联系。
由于原有工厂设施复杂而庞大,为方便游人的使用与游览,公园用不同的色彩为不同的区域作了明确的标识:红色代表土地,灰色和锈色区域表示禁止进入的区域,蓝色表示为开放区。公园以大量不同的方式提供了娱乐、体育、和文化设施。
独特的设计思想为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带来颇具震撼力的景观,在绿色成荫和原有钢铁厂设备的背景中,摇滚乐队在炉渣堆上的露天剧场中高歌,游客在高炉上眺望,登山爱好者在混凝土墙体上攀登、市民在庞大的煤气罐改造成的游泳馆内锻炼娱乐,儿童在铁架与墙体间游戏,夜晚五光十色的灯光将巨大的工业设备映照得如同节日的游乐场……我们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年前厂区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魅力,他启发人们对公园的含义与作用重新思考。
拉茨的另一重要作品是位于萨尔布吕肯市(Saarbruecken)的港口岛公园(Buergpark Hafeninsel),在那里拉茨也是用生态的思想,对废弃的材料进行再利用,处理这块遭到重创而衰退的地区。1985至1989年间,在布吕肯市的萨尔(Saar)河畔,一处以前用作煤炭运输码头的场地上,拉茨规划建造了对当时德国城市公园普遍采用的风景式的园林形式的设计手法进行挑战的公园──港口岛公园(见彩页)。公园建成后立即引起广泛的争议,一些人热情洋溢地赞扬拉茨对当代新园林艺术形式所做出的探索和贡献;另一些人则坚决反对,认为那是垃圾美学,认为公园在材料、形式及表现手法上都非常混乱。拉茨的思想清晰坚定,他反对用以前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园林形式来描绘自然的设计思想,相反,他将注意力转到了日常生活中自然的价值,认为自然是要改善日常生活,而不只是仅为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
港口岛公园面积约9hm2,接近市中心。二战时期这里的煤炭运输码头遭到了破坏,除了一些装载设备保留了下来,码头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桥计划在附近穿过,港口岛作为桥北端桥墩的落脚点,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到了这块野草蔓生的地区。拉茨采取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他考虑了码头废墟、城市结构、基地上的植被等因素,首先对区域进行了“景观结构设计”,目的是重建和保持区域特征,并且通过对港口环境的整治,再塑这里的历史遗迹和工业的辉煌。
在解释自己的规划意图时,拉茨写道:“在城市中心区,将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它将重构破碎的城市片段,联系它的各个部分,并且力求揭示被瓦砾所掩盖的历史,结果是城市开放空间的结构设计。”拉茨用废墟中的碎石,在公园中构建了一个方格网,作为公园的骨架。他认为这样可唤起人们对十九世纪城市历史面貌片段的回忆。这些方格网又把废墟分割出一块块小花园,展现不同的景观构成。
原有码头上重要的遗迹均得到保留,工业的废墟,如建筑、仓库、高架铁路等等都经过处理,得到很好地利用。公园同样考虑了生态的因素,相当一部分建筑材料利用了战争中留下的碎石瓦砾,并成为花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与各种植物交融在一起。园中的地表水被收集,通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得到循环利用。新建的部分多以红砖构筑,与原有瓦砾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属于过去的和现在的不同地段,纯花园的景色和艺术构筑物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港口岛公园获得1989年德国风景园林学会奖。
2 拉茨的设计思想
拉茨1939年出生于德国达姆斯塔特,父亲是一位建筑师。童年时他即在父母的花园里种植蔬菜。十五岁时,便种植了一处拥有几百棵果树的果园,在以后的很多年中,他能为父母和亲戚朋友们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后来又用卖果园赚的钱供自己上学。对栽培果树和有关果树方面的兴趣至今还体现在他的规划中。由于父亲的影响,他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他上中学的时候,就决定了将来要做一位景观设计师,这样他可以像建筑师那样创造性地工作,但是用更多的植物材料。
1964年拉茨毕业于慕尼黑工大景观设计专业,然后在亚琛工大继续学习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1968年毕业后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并在卡塞尔大学任教,在那里,他有机会与很多工程师、艺术家和建筑师合作,接触不同的行业、学习不同的技术。他们探讨的问题包括屋顶花园、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并且积极地把研究的理论附诸实施。这些研究与合作使他受益匪浅,对他今后的事业发展和在景观设计中始终贯彻技术和生态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3年拉茨在卡塞尔市建造了自己的住宅,这是一处以利用太阳能为主的生态住宅,在当时并不多见,这一住宅赢得了相关的建筑奖。后来他移居慕尼黑附近,在那里他又为自己的家和事务所建造了类似的住宅。拉茨从建造住宅的过程中学到许多相关的知识,这种体验对于他的景观设计实践也非常重要。
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过多地干涉一块地段,而是要着重处理一些重要的地段,让其他广阔地区自由发展。景观设计师处理的是景观变化和保护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利用在特定环境中看上去自然的要素或已存在的要素,要不断地体察景观与园林文化的方方面面,总结它的思想源泉,从中寻求景观设计的最佳解决途径。
设计之初应尽可能采用一种理性的,结构清晰的设计方法,设计师首先要建立一个理性的系统,即对于特定项目的观念和哲学的系统。在不同的项目中,规划可以有很多变化。只要一个规划项目是在不断发展的,就会有某些不可预见的情况,这意味着要在做的时候,就能预想到以后的发展。
对于传统园林,拉茨认为,应该学习借鉴,但是不能照搬。过去的许多手法他在设计中也经常运用。他的设计不是故意违背传统,追求标新立异,但也不追求与传统的一致,而是寻求适合场地条件的设计,追求的是地段的特征。他对自然与美有自己的理解。例如,他从来都不认为采石场是刹风景的东西,相反,在他眼里,它极富魅力。还有,他认为,熔化的铁水在凝固时产生的肌理和铁块的锈蚀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比起种植花木毫不逊色,甚至要更自然一些。也正因为如此,他在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让粗糙的铁板裸露地面,让钢铁的构筑物自然锈蚀。这种与众不同的理解也许就是他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原因。
拉茨非常欣赏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建筑,特别是密斯建筑中“少”与“多”的关系。他常常在景观设计中利用最简单的结构体系,如在港口岛公园中,他用格网建立了简单的景观结构。他认为港口岛的这一结构体系是非常自然的,就像在大地上已经存在的一样。形式和格网在拉茨的许多规划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拉茨感叹现代景观设计与相关学科相比发展的滞后,他认为,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至少落后于艺术和建筑二十年。五十年代有一些借鉴建筑语言的较乏味的设计,但也只是过眼烟云。除了个别园子以外,大多数的园林中缺少一种真正理智地与现代主义的对话,而流于一种表面的尝试。从来没有真正的包含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几乎没有找到通往后现代园林艺术的切实可行的道路。现在,又没有仔细考虑结构主义,尽管它特别适合于表达景观结构。大多数景观设计师或者玩一些形式的游戏,或者一头钻进了历史,他们不敢用体现当代文化的设计语言。景观设计要赶上艺术与建筑发展的步伐,需要做更多的事。
拉茨认为,技术、艺术、建筑、景观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技术能产生很好的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出色的表现力,成为一种艺术品。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的铁路公园就是由工程师设计的。拉茨在设计中,始终尝试运用各种艺术语言。如在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由铁板铺成“金属广场”和他在法国Tours附近设计的国际园林展花园中就能看到极简主义艺术语言的影子,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地形的塑造、工厂中的构筑物、甚至是废料等堆积物都如同大地艺术的作品。事实上,在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有关艺术的主题也越来越多。拉茨的作品从很多方面是难以用传统园林概念来评价的,他的园林是生态的,又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他在寻求场地、空间的塑造中,利用了大量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与建筑、生态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Broto, Carles, Urbanis. Barcelona,1998
Holden, R.: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Design. London, 1996
Richardson, Tim: The Garden Book. London, 2000
Weilacher, Udo: Betwe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 Art.
Birkhaeuser-Publisher for Architecture, 1999
篇5
关键词: 离合器; 膜片弹簧; 遗传算法;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6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51-02
离合器是汽车机械传动系的主要部件之一,它具有传递动力、 切断动力和防止传动系过载的功能。用膜片弹簧作为压紧弹簧的膜片弹簧离合器与传统的螺旋弹簧离合器相比,具有很多优点,随着制造膜片弹簧的工艺水平的提高,膜片弹簧离合器已广泛的应用于轿车、客车及轻、中型货车,甚至某些重型汽车。膜片弹簧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膜片弹簧结构参数及载荷―变形方程
(一)膜片弹簧的结构参数[1]
膜片弹簧结构可以简单看成是由碟簧部分和分离指部分所组成,主要参数有12个(见图1),其中R为外径(大端半径),r为内径(小端半径),H为膜片弹簧内锥高,h为弹簧片厚度,δ1为小端槽宽, 为窗孔槽宽,δ2为膜片弹簧小端内径,r0为窗孔内半径,re为膜片弹簧外支承半径,L为膜片弹簧内支承半径,l为分离轴承接触半径,n为膜片弹簧分离指数目。
(二)膜片弹簧的载荷―变形方程
(1)接合位置时的载荷―变形公式
拉式膜片弹簧大端加载时压紧力P1与变形λ1的关系式如下:
P1=[(H-λ1)(H-λ1・)+h2] (1)
(2)分离位置时的载荷―变形公式
离合器分离时,在膜片弹簧小端的分离指处作用有分离轴承的推力P2,推力P1与λ1变形的关系式:
P2=[(H-λ1)(H-・)+h2](2)
E是材料弹性模量,μ是泊松比,λ1是大端变形量
(3)膜片弹簧的应力计算公式
由第三强度理论可得,膜片弹簧切向应力最大部分――分离指舌根部凸面靠近切槽处的最大当量应力的计算公式为:
σdl=στI-σrI (3)
=[(-1)(-)+]- 二、优化模型的建立[2]
(一)目标函数
在离合器各种使用性能中,最重要的要求是离合器在整个使用寿命期间,应有比较稳定的后备系数,以保证离合器使用过程中传递转矩的稳定性,又不至于严重过载,且能保证操纵省力。为此,在摩擦片磨损范围内,应以摩擦片磨损引起的压紧力变化的平均值最小作为目标函数。
F(x)=minHi-P1b (4)
(二)设计变量
优化设计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决定一组膜片弹簧的尺寸参数,使其工作性能满足优化要求。膜片弹簧共有12个结构参数,但从公式(1)可以看出,只需考虑H、h、R、r、L、l这6个尺寸参数及弹簧大端加载时所对应的变形量λ1b即可,其中R与离合器结构有关,可先由结构确定。
故膜片弹簧的优化设计变量为: X=[x1,x2,x3,x4,x5,x6]T=[H,h,R,r,L,l,λ1b]T
(三)约束条件
(1)新摩擦片时的压紧力P1b等于设计给定的压紧力P,以保证新离合器使用时具有选定的后备系数β。即:
P1b=P (5)
(2)膜片弹簧的高厚比H/h对膜簧载荷―变形特性曲线影响最大,应使:
1.5H/h2.1 (6)
(3)R/r值的大小关系到膜片弹簧储存弹性能力的大小。在膜片弹簧优化时取:
1.2R/r1.3 (7)
(4)为了保证摩擦片磨损后离合器仍能可靠传递转矩,并考虑到磨损后摩擦系数f的下降,离合器摩擦片磨损后膜片弹簧的压紧力变化不超过新盘时的5%,即:
P1b-P1a0.05P1b (8)
(5)为了保证摩擦片磨损后离合器仍能可靠传递转矩,要求磨损后弹簧工作压紧力P1a应大于或等于新摩擦片时的压紧力P1b,即:
P1a P1b (9)
(6)根据弹簧结构布置要求内杠杆比、L与R、l与r之差应在一定范围内:
1R-L70l-r6 (10)
(7)为了使摩擦片的压紧力分布较均匀,膜片弹簧大端支撑半径L应位于摩擦片平均半径与外半径之间,即:
L (11)
(8)强度条件:弹簧在工作过程中最大当量应力应不超过其许用应力:
σdl[σ] (12)
(9)为满足离合器使用性能,弹簧的初始锥底角α=arctan≈应在一定范围内,取:
9°α15° (13)
(10)为了保证各工作点有较合适的位置,应正确选择λ1b与λ1P的位置, 一般取:
λ1b/λ1P=0.8/1.0 (14)
(11)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工作变量λ1b可根据离合器的结构确定,取:
0.8λ1b5.2 (15)
(12)控制离合器彻底分离时加在分离轴承上的力P2c不超过某一允许值,对于轻型载货车可取:
P2c1600N (16)
三、遗传算法解决优化问题[3]
遗传算法是一种全局寻优方法,可用于解决各种类型的优化问题,故此,本文采用遗传算法来解决膜片弹簧参数优化问题。
(一)初始群体的产生
该优化问题包含6个优化变量:H,h,R,r,L,l,λ1b,由于没有资料给出优化变量的取值范围,本文采取的办法是:以经验公式法得出的结构参数值为基准xi,对基准值乘以系数ki得到优化值yi,在优化时对系数ki进行优化,即:
令:yi=kixi(i=1,2,3,4,5,6) (17)
其中xi(i=1,2,3,4,5,6)是6个自变量的基准值,优化变量为系数ki,ki∈[0.8,1.2]
本文使用固定长度的二进制编码来表示群体中的个体,每个变量编码串长度l的选取与问题所要求的求解精度有关:
l=log2(Kmax-Kmin)/δ+1 (18)
其中:编码精度δ=0.001变量ki的上界Kmax=1.2变量ki的下界Kmin=0.8
(二)个体适应度评价标准
在此用罚函数法来处理约束条件,由求解设计变量最优解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可知,其值域非负,故可对其原目标函数进行如下转换,以得到其适应度评价标准:
H(x)=F(x)+α・max(g(x),0) (19)
H(x)值越小,其适应度越好。
(三)设计遗传算子
选择运算使用局部竞争选择算子;交叉运算使用单点交叉算子;变异运算使用基本位变异算子。
(四)确定遗传算法的运行参数
群体大小M=300,终止代数T=500,交叉概论Pc=0.8,变异概率Pm=0.01,编码串长度L=54。
(五)终止条件
预先设定最大进化代数,当进化到该代数时,终止进化。
四、实例应用
对某轻型货车单片离合器拉式膜片弹簧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膜片弹簧材料选择60Si2MnA,发动机额定输出最大扭矩Me=186.2Nm,摩擦面数目Z=2,材料弹性模量E=2.1×105MPa,泊松比μ=0.3,摩擦系数f=0.25,许用当量应力[σ]=1700MPa,每对摩擦面的最大允许磨损量S1=0.75mm,压盘升程λ1f=2.5mm,压盘分离行程λ2f=2mm,分离指数n=18,窗孔槽宽δ2=12mm,摩擦片内径d=160mm,摩擦片外径D=240mm,大端半径R=115mm,分离轴承作用半径rp=27mm。
采用上述优化数学模型进行优化计算,其结构参数优化计算后的结果见表1(原设计数据为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性能参数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利用此优化设计方法进行设计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 摩擦片磨损引起的压紧力变化的平均值(目标函数)有所减小。
86.6015<151.7746
2. 膜片弹簧工作时最大应力点的应力有所减小。
1552<1670
从改善离合器膜片弹簧工作特性分析,曲线asb段越平,则离合器后备系数越稳定,摩擦片磨损过程中,膜片弹簧压紧力变化的平均值越小;bc段越平,则离合器分离力变化小,分离操纵性能越稳定。
根据上述参数画出优化前后的膜片弹簧载荷―变形特性图,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
(1)曲线asb段明显是优化后比优化前平缓,说明摩擦片磨损过程中,膜片弹簧压紧力变化的平均值有所下降且离合器后备系数比之前的稳定。
(2)bc段变平缓,即离合器分离力变化小,分离操纵性能更稳定。
可以看出,优化后膜片弹簧的性能优于优化前,说明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
1. 由于膜片弹簧的结构参数较多,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优化的流程和效果相差较多,而遗传算法具有很好的全局优化能力,且收敛速度较快,同时该算法的思路简单,实现容易,较适用于膜片弹簧的优化设计。
2. 适应值函数的确定是膜片弹簧优化设计的关键,本文通过惩罚函数法将约束优化问题表示为无约束优化问题,建立正确的适应值函数是优化的关键。利用此方法对膜片弹簧进行优化设计,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优化后膜片弹簧的各决策变量的值明显优于原设计。
参考文献:
[1] 林世裕.膜片弹簧与蝶形弹簧离合器的设计与制造[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95.
篇6
民族文化是国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沉淀积累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国家文明,民族文化符号承载了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人文等重要信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族文化符号作为民族象征,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现代艺术的设计当中。艺术设计者往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并且这种设计也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艺术设计应用中也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本文讲述了现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使用的现状以及分析了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如何正确使用民族文化符号。
关键词:
民族文化符号;现代艺术设计;应用
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历史文化作为民族象征,是民族发展历史的积淀和浓缩。社会总在发展和进步,民族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符号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及资源,现代艺术设计引入了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不仅是对民族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提升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赋予现代艺术浓厚的民族韵味,
一、民族文化符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当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历史不断向前留下的社会文明。青铜、陶瓷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都是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化符号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它可以是文字、图形、建筑等实体事物,比如长城、故宫、图腾等,甚至可以是非实体,比如一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符号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建筑、绘画、艺术设计等领域,民族文化符号都有参与应用。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不仅能提高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底蕴,更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比较含蓄,有的具有抽象性,有的则以形传神。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应用现状
1.民族文化符号的滥用
现代设计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日渐成熟,设计理念也有着变化,之前中国的设计思想会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近几年,这种思想慢慢减弱,许多设计师们转向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使得设计作品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这种运用民族文化符号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者中间流行起来,甚至有些设计者并没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深刻的理解,完全体会不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仅仅一味的机械般的滥用,不仅表达不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意义,更使设计作品变得刻意,不自然。
2.民族文化符号的搬用
民族文化符号体现的是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以及文化内涵,不应该单纯地被看做是一种符号。设计者在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运用时,应该结合现代的时代精神,选用合适的民族文化符号,表达出正确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就目前设计行业情况来看,有些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使用民族文化符号时,仅仅是简单的将民族文化符号进行剪接、组合,完全是照搬照用。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既没有任何创新理念可言,对民族文化也是一种不尊重。
3.民族文化符号的错误使用
民族文化符号具有深层的、独特的内涵和意义,它代表了当时社会人们一系列的生产活动以及民风民俗等,因此,在现代设计行业中,要想正确合理地将民族文化符号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必须正确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符号的含义。在如今的设计行业中,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各个艺术设计方面都有民族文化符号的参与。但是从一些设计作品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和设计者所要表达的设计意愿是不相符的。虽然设计师们融入了很多民族文化符号,但是他们却不能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符号代表的意义,这种设计做法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亵渎。
三、现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正确应用
1.领悟民族文化符号内涵
正确应用最重要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每种民族文化符号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文化意义,势必会造成对民族文化符号运用错误的现象。因此设计者除了研究如何设计作品,创新设计理念之外,还应致力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索,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符号的内涵和意义。设计者在对民族文化符号使用之前,应该仔细正确理解这种民族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以及价值意义,在此基础上,对现代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创造,在艺术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并且还可以与时代结合,在传统文化意义上增添时代特点,让设计作品更具有时代感。
2.使用公共识别度高的民族文化符号
艺术设计面对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要结合受众的需求、欣赏水平,不能只顾自身的满足和表达。受众的接受度也是判断一件艺术设计作品是否成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极少的机会可以接触到民族文化符号,对民族文化符号的接受能力下降,所以,设计者在使用民族文化符号时,一定要选择公共识别度高的民族文化符号,这样受众对这些艺术设计作品才有比较好的接受能力。
3.寻找创新点
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符号的内涵是必要的,做到民族文化符号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观相结合也是极其重要的。创新的脚步不能停下,在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运用时,可以适当地对一些符号进行加工变换,进而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这样不仅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价值基础上增加新的价值体现,也使得艺术设计作品有了更浓厚的文化内涵,更符合了现代对民族文化的创新要求。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民族文化符号和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结合使得二者在原有的层次基础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四、总结
传统民族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现代人们所拥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它,新一代人要继承并且发扬。现代艺术设计是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民族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者们要正确深入理解民族文化符号所代表的内涵和意义,将其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去,二者相结合,是对民族文化符号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感,也是帮助艺术设计有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更向外界展示了创新设计理念。
作者:施楠 单位:昌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畅.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的相关探讨[J].戏剧之家,2014(18):313-313.
[2]曹梦依.分析艺术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J].才智,2013(35):193-193.
[3]朱星亚.浅议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认知意义[J].电影文学,2009(14):25-26.
篇7
随着信息化的进步,教育教学也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网络背景下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是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和讲解,而大部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迫于外界压力或用被动消极的态度,以此对待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超额完成自己的任务,但是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理解,这就是传统教育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缺陷。教学实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学习的意义,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方式转换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细致讲解,而不是从头到尾进行灌输。同时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对待自己扮演的角色,认真履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义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取丰富知识,当学习遇到困难时,用积极的态度寻求帮助,在探索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只有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丰富资源,使网络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利用值达到最大。
二、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网络资源的运用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网络对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巨大贡献,将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广,在教学过程中,将资源进行综合和筛选,在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在现实教学中,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有所推广,但在网络课程推广过程中,也不断凸显出其弱点和缺陷,比如,网络课程不能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不能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个别分析和讲解,这样就使得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使学生的困难问题越积越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恶性循环。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现代化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同时也需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利用教师的监督作用,帮助学生分析其难点和困难问题,根据不同的个性问题进行分析并积极帮助其尽快解决,将网络资源网络课程的推广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艺术设计教程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快速提高。
三、要进行网络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网络课程教学的发展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让学生享受更多的资源,同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机会和学习机会大大增多,补充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和空白。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的推广过程中,大部分是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理论部分进行教学,通过更丰富的资源的更充足的创新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灵感,这个方面的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相似,通过已有的理论知识来丰富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的认同。但是艺术设计课程需要学生的亲自实践来巩固和提高,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对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更要在课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理论,让理论反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实践作为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找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设计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模式,达到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四、结论
篇8
关键词: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含义;研究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受社会的物质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同时还收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控制。但这些制约因素改变不了西方现代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潮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是其艺术设计的效仿者。我国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发展的起步较晚,所以向西方现代艺术设计进行借鉴和交流也是我国现代艺术发展的必然,在我国有非常多的学者曾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进行悉心研究,并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1现代艺术的概述
现代艺术又被称作现代派艺术,对于其定义,学者们可谓是众说纷纭。但从整体上来说,其可以被称作是现代主义的艺术或是现代派艺术,其泛指在进入20世纪之后,与传统艺术相区别的,并蕴含着前卫及流行色彩的流派和艺术思想潮流的统称。西方现代艺术是由很多种视觉上存在异样类型的艺术风格共同组成的,它是在科学以及理性的基础之上进行建立的,在西方几百年的艺术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将艺术作家、艺术作品以及观众之间存在的区别打破,并且倡导对人类生活进行融合和干预。西方现代艺术受现代的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深,并对现实社会对人们生活的压迫进行批判。
2现代艺术的现实意义
从现代艺术的发展始端至今,对精神的象征意义越来越关注,而不是死板的对自然进行单纯的模仿,并且现代艺术对传统守旧的文化进行了抨击,倡导艺术语言的变革创新。又对大众的审美进行了挑战。相比之下,现代艺术是对人们视觉的一种冲击,其表现的形式是多姿多彩的,并且不断向新式艺术进行发展。而因为它的发展也是人们对其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些问题不容忽视,而这些都会致使人们从内心上对其进行方案,但由于热衷追逐潮流,只能将就。但总体来讲,现代艺术的出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其打破了常规,将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创造出的新式艺术已被大众所认可,并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其次,它的出现带动了社会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使现代文化丰富多彩;最后,其顺应了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潮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3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受现论的影响
3.1启示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规律
依据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发展的规律,可以了解到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必然会导致以下规律的出现:1)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具有漫长和复杂的特点。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制度在不断的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需要漫长和复杂的过程。2)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由于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在逐渐转变,并且活动的空间也在逐渐增大,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具体内容和范畴早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视野,其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要高于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3)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国度的不同导致其历史文化也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导致艺术创作的思想意识也不同,以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上也存在着差异,但无论差异有多大,都使艺术设计走向了现代化,并且设计的目标都是一致的。4)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及系统性。不同的阶段其艺术设计理念也存在这不同,每种艺术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但不同阶段的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统一发展的系统。
3.2启示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
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具有交叉性的特点,艺术设计的理论与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学科存在交叉点,他们的关系也存在着对立和统一,既相互区别又存在联系。但总体来说,现代艺术设计必然同现代化中的政治、社会、经济、科学等环境因素紧密相连,当然这些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存在一些细微的影响因素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产生影响。而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也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一般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对艺术设计进行探讨的,价值、本质、观念等是其探讨的重点;而应用理论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对艺术设计进行探讨,它是将所有的理论因素归结到一起而形成的理论,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了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这个整体。
3.3启示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哲学探讨
从现代化形式的哲学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探究不仅仅需要对各阶段、各时期的学者的艺术设计观点和理论进行归纳总结,而且还需要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特点及规律进行探索,以使设计的实例中的动机和行为进行参透和了解,使现代人的主要特点显现出来。所以在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为人们提供社会知识及生活质量进行考虑,还应该对人们的精神需求及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进行考虑,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人们生存的状态以及对创作的心态进行设计,对人们对待艺术设计的态度进行思考,并思考在对时代进行追逐的同时,怎样将人类的发展进行推进。
4结语
综合以上所叙述的内容,并通过本文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可知,由于现代艺术设计的概念以及时间方面存在着差异,以此,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所形成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当我们开始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现代艺术设计的环境进行透彻的了解,并从社会背景、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来综合对“现代”的概念进行认识和了解,只有真正体会到“现代”的真实意义,才能够更好的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进行学习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杨多贵,牛文元,陈劭峰.现代化内涵、指标与目标的新探讨[J].学术探索,2015,21(04):19-21.
[2]童星,崔效辉.“现代化”概念及其内涵[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20(04):53-58.
篇9
自从沃尔特•格罗披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成立包豪斯学校作为现代设计教育诞生的标志以来,正规的设计教育在西方已发展了近100a。包豪斯学校从一开始就将艺术因素纳入整个设计教育体系中,将艺术与技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1]。在这个近百年的历史中,欧美设计院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都有了飞跃性进步,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以学分制为前提,强调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设计的学科交叉性,同时采用理论教学与工作室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包豪斯学校的“双轨制”教学。中国的设计教育历程与德国有关。德意志帝国于1918年11月宣布战败,其后成立了魏玛共和国,为了复苏国力,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教育。1919年4月1日,共和国允许格氏在魏玛成立了包豪斯,而就在那天,我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抗议英美法三国会议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以此为导火索,不久,就在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这之后,随着对民主和科学的传播,以及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日盛,现代设计的概念也开始传入我国。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图案”——“工艺美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我国的设计教育研究也一直是在不断的争论研讨中发展的,而真正的现代设计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1998年7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才开始将“艺术设计”定为本科专业的名称,在此之前的1997年6月将“设计艺术学”定位为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的名称。近几年来,很多高校还开设了与艺术设计实践性专业相左的、以偏重艺术设计理论学习的“艺术设计学”专业。由于名称文字上的近似,人们对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三者的概念还较为模糊,常常混淆,没有认识到三者实质上的区别和联系,没有分清三者到底是怎样的辨证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招生、教学、实习过程中出现专业与学科属性认识上的错误和偏颇。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深入研究,以明确三者各自的专业与学科特点,使我国的设计教育层次更分明、目标更明确。
2三者概念
2.1艺术设计
当下在各大学招生目录中的“艺术设计”是指一门专业,它主要包括了视觉传达、环境艺术、陶瓷艺术、服装设计等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对惯称的所谓“艺术设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沿袭国际标准,因为在国外相类似的院校大多都采用“artanddesign(艺术与设计)”的方式命名,在中国省略了其中的“and”,简化为“艺术设计”,应该算是中式英语翻译的结果;另一种是根据中国国情,设计教育者们在充分理解了现代设计的产生背景和原理后结合中文语境所命名的产物,是对“设计”的“国情本土化”解释。而所谓“国情本土化”是为了防止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少全面理解。虽然1998年前我国已经有了“工业设计”这个概念,但还是不能很明了地向世人表达现代设计的意味。最终,人们在“设计”前面加注了“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艺术设计”一词当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言下之意就是侧重在设计上。这样情境下的艺术设计成为了解释和传达西方design的复合词,基本上反映了设计教育发源地包豪斯学校的思想[2]。因此,就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目标上来说,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他们不仅应当是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设计审美眼光、创新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专业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而且还应当是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前沿和动态,能在视觉传达、环境艺术、陶瓷艺术或服装设计等行业从事设计实践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2.2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学是一门新兴专业,它是一门建立在艺术设计实践基础上,重在研究艺术设计相关理论的本科专业。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反过来服务和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艺术设计学帮助学生系统了解艺术设计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以及有关理论,其中也包括艺术设计的形态构成、功能定位、审美创造、市场开发等理论问题。艺术设计学专业立足于设计理论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强调广泛吸取艺术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开展设计学、设计史及设计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理论研究。艺术设计学以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在这个宗旨下,培养出具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具备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设计研究、艺术鉴赏、文化传媒、设计策划、出版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素质的人才。
2.3设计艺术学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艺术综合学科,其内涵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为人类生活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3]。在高等学校中,设计艺术学被定位为应用学科,这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两个层次:一是它本身是以实践为目的,或者说它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各方面的实际需要;二是任何一种应用型的学科都应有理论的上升,这既是其自身赖以提高的需要,又是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4]。设计艺术学的培养对象是研究生,开设该学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其理论水平,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以及提升其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研究与教学的能力。设计艺术学学科价值观是在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艺术设计各专业领域的实践成果和创作理论为对象,从中研究具有理论价值的设计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经验,改善人与设计对象和自然的关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各专业领域的设计及理论(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陶瓷艺术设计及理论、服装艺术设计及理论等)、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设计与文化、设计战略与设计教育、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理论等。
3三者关系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未来人类更合理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都是围绕着设计的这个宗旨而针对院校高等教育而展开的。从上面三者的概念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3.1专业与学科的关系
从学科(discipline)概念来说,“艺术学”(代码0504)是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6月颁布并确定为文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5],“设计艺术学”(代码050404)现在是“艺术学”下的子学科,与艺术学是一个从属关系。所以,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学科,是一级学术组织形式,拥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动画、工业设计(有些院校将工业设计纳入机械类)等专业(major)。而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学则都是专业,是大学教育和传授艺术设计相关知识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形式,是根据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总的说来,作为专业与学科,在建设方面一个侧重在教学,一个偏重于研究。一所艺术院校的水平高低,除了靠培养一批在社会上有所建树的毕业生,主要还是看这所学院的学科建设水平,是否具备了培养设计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授予权。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学专业,其专业建设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质量的提升,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其培养对象是本科生群体;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重在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形成、转化研究成果及研究组织建设等,通过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学科基地建设等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其培养对象是研究生[6]。
3.2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易经•系辞上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句,当下常被业内同行解释为侧重“器”的设计实践层面则为“形而下”,侧重“道”的设计理论层面的为“形而上”。艺术设计是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改变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目标行为,强调的主体是“设计”,可理解为“艺术化的设计”,表示动作或者行为,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更偏重于“形而下”的层面;艺术设计学是对设计进行策划与管理、鉴赏与批评、设计文化研究等多领域的理论探讨,指导艺术设计实践,具有进行纵向深入理论研究的潜在性,更加侧重于“形而上”的层面;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建立在设计实践基础上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重在设计艺术知识、方法及设计艺术实践的理论研究,可以理解为“设计的艺术”或“设计的学问”,是从“物”的实践设计上升到“道”的理论研究,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术性较强,涉及的边缘学科更广泛,强调的是整个设计艺术学领域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为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学专业提供学科土壤,是更高层面的“形而上”的概念[7]。
3.3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的关系
在艺术设计教育上来说,由技入道是从技法、技术上出发入道。如果只有技,而无思想与创造性,就只能是匠人,注定永远沿着别人的路走,这种没有研究性的思维模式总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由理入道,则是从理论高度弄通原理、道理去入专业之门,通过理解去掌握设计专业知识或技巧,通过研究去创新知识并完善技巧。严格说来,从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出发,整个设计教育应当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人道”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的系统教育。但在具体施教的过程中,作为突出行业特色、强调实践行为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侧重在“由技入道”的方式上;而艺术设计学专业为艺术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主要是依靠“由理入道”的方式;设计艺术学则是更高层次的“由理入道”,侧重在设计艺术知识和方法方面的理论建树。上述三者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各有所侧重,但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三者都可以看成是“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入门的联合体,两种方式都是不能孤立地去施教的,归根到底还需要做到“由技”与“由理”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设计教学和研究做到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结合,更好地推动着中国设计教育的进步。
4结语
篇10
【关键词】跨界;多元;互动;融通;课题化
信息化革命,注定了新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思想、理念、知识与智慧共融共享的时代。“跨界、多元、互动、融通”的共识之艺术教育理念和思想,成为了时代的主流,艺术设计教育交流及联动性也日益频繁,不少的学者都做了深入的探析。
一、艺术课题化教学模式的概念理解与认知
艺术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表现的完美融合成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信息化的今天,国际交流合作频繁,跨专业的学科改革、基于民族文化及地域特色的艺术、实用、科学为主导,“课题化”教学为依托的产、学、研、用跨学科的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成为时代的主流。主要体现:1.重视传统绘画基础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互通:2.延续中外艺术院校中包豪斯学院所强调的艺术与技术结合,工作坊式的实用技术及造型艺术协同发展:3.“跨界、多元、互动、融通”共识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多元互动,和而不同,依托“课题化”教学,探索产、学、研、用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化,一词本身汇集了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如发现式、合作式、现象分析式、自主式、探究式等,由此,艺术设计专业“课题化”课程目标、研究方向,确定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和思路,集中或分组进行协调调研和系统化教学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教育改革研究很有必要。站在网络化新媒体信息时代的前端,放眼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艺术设计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单一课程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将课程与“课题化教学”整合,设定不同的目标进行教学研究,智慧施展、自我探索、协调发现与创作的“课题化教学”研究创新实践教学,课题带动行业发展,致力产业驱动,科研促教学,教学辅科研,理论付诸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用一体良性秩序循环常规教学。
二、艺术课题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呈现形态及走势分析
如今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多重视技能表现及社会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会相应的受到当代西方美术设计教育的中关于“创意概念”的导入,由此,我们会发现国内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存在重视创意的核心教学观念,而本文中的课题化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国内技艺层面的挖掘,同时也是对西方艺术设计观念的理解。如国内在很多艺术设计教学中会相当看中学生课题化教学中具体的造型及技术表现能力,是否有一定的审美哲学,是否存在对作品完整性的理解,是否蕴含着专业基础的相关知识,通常会在艺术绘画及造型层面,国内有很高的要求,反之,西方美术教育会相应重视艺术的嗅觉、艺术的敏感度,独特性的艺术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现实及文化背景是他们所关注的。故笔者认为在课题化教学模式的探讨及认识环节,教学中,并不在于对某一种方式的倾向及喜爱,更多的是一种包容共勉,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的过程,在课题化最基本的造型艺术表现力层面的基础上,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及综合修养,对艺术题材的认知及鉴赏能力。由此,我们需要在这样一个大的“跨文化”教育背景下。仔细挖掘艺术课题化教学背后所呈现的形态及走势,很有必要。
(一)课题化教学模式的认知及理解之跨界
跨界,不只是国家与国家艺术层面沟通的桥梁,更应该涉及到艺术设计教学的诸多层面,如专业与专业领域的突破,艺术本身就是和而不同,浑然一体的文化意识形态,课题化教学中融人的不只是传统绘画艺术、现代古典造型艺术的延续,更应该重点关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文化意识、观念形态、行为艺术、装置与展示等等,重视艺术中平面视觉维度想多维度空间的转化,过度到影视、新媒体艺术的幻化,重视课题专业领域的丰富性及时代性,将传统的绘画或古典艺术作为一种边缘学科对待,虽然并不理智,但对其保留并重视专业间的交流及合作,相互穿插及沟通,以最新的艺术形式取代守旧的艺术形态,不断的更新换代,以原有的艺术语言形态用新的语言形态方式进行解读,势必成为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主流。
(二)艺术课题化教学模式的认知及理解之多元
课题化,一词本身汇集了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如发现式、合作式、现象分析式、自主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课题的多元、教学方式的多样,注定会给艺术设计教育注入更为饱满的活力,然而创造力这一次本身是对课题的极高挑战,艺术教育工作者们所需要思考的是不只是停留在授之对象主体个体的自我价值认同、个性张力的体现,具有道德素养的行为个体,更应该着眼教学环节中所呈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创造性。一方面,允许个体的差异化,在课题拟定环节,允许学生自主命题,根据爱好和习惯,去选择适合的艺术自我表达方式,体现个体人格、构架身份及艺术表达中自我与他我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作为传授知识,并进行课堂教学引导的教师更应该在诸多环节中,思考教学方法如果停留在教师个体的自我表达,想必对于接受者的理解会存在诸多中艺术形态展现方式,故教学的策略性思考还在于自身对每个个体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的植入,如对那些好奇的个体,尽量以吸引其独特的视角方式进行发现式教学,对于沟通力强,能不能安排团队的协作创新,而对于一些独立性高强的个体,是否应该进行个体的引导,让其自主创造。多元的时代,注定了多元的个体,多元注定允许差异性的存在,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进行不同个体的思维启发及引导,对症下药,将有助术设计教育观念与技艺的进一步和谐及升华。
(三)艺术课题化教学模式的认知及理解之互动
互动,是双方的沟通与方式的表达。互动性教学,曾关注师生之间的观念分享,艺术表达的相互触碰,强化教师与每位个体的接触、交流、表达、交换形成观念上的融通及触动。随着开放式网络课堂已经有十多年了,我们会关注到艺术设计教育课题化观念的在众多国内高校不同的教师个体中都有明显的差异性,开放式课堂的设置,让我们有接触到更多多元的知识领域,同时也对教学模式有了重新的认知,不同高校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自然而然成为推动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事业能否前进的动力,艺术的教育是在于对人的个体差异教育,同时顺应时代的潮流,关注最新的设计资讯,艺术观念、对任何的艺术抱着一种尝试、学习并批判的态度去接受,学会如何创造艺术,更应该懂得如何批评艺术,对艺术提出要求及需改进之处,这种观念上的转化,观念上的改变,通过特定的课题主题创造特定的艺术作品,同时也通过艺术设计作品反思课题的设计命题,两者之间相互批判,通过参与及研讨、团体讨论的互动式方法,寻找课题的深入跨界及文化层面思考。例如,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中,我们希望在课题化的设定环节,仔细倾听每个人的心声和观念,分享他们的文化性思考及艺术表达的方式,课堂的讨论是为了激发个体之间的矛盾及差异,是为了触碰更多艺术创作和创造性表达。
(四)艺术课题化教学模式的认知及理解之融合
融合,教学中我们中是在寻找不同的艺术形态观念的融合,理性诉求的艺术策略与感性诉求的艺术策略在本质上是有很大的差异,然而在两者之间寻找合理的中间值,寻找两者之间的矛盾点,找到共通之处,以及最终的目标一致性。这些都是在艺术课题化教学环节中,经常会反反复复的拿出来思索的,课题化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希望设定不同的目标进行教学研究,智慧施展、自我探索、协调发现与创作,以课题带动行业发展,致力产业驱动,科研促教学,教学辅科研的融合,理论付诸实践的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用一体良性秩序循环融合,这种意义上的融合,是对课题智囊团,最终艺术作品呈现的统筹规划,目标一致性的表达,是对集体智慧提炼后的浓缩,所以在课题化教学中,设定主题教学策略方向的大框架下,进行逐个个体差异的融合比较,通过不同的文化探析去达到一共共同的终极课题呈现,也是融合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