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

篇1

我们知道,提问在课堂教学当中不可或缺,有效的课堂提问像一条主线可以将整堂课的重点难点连缀起来,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譬如在讲授九年级“二次函数的性质”时,笔者首先出示了y=x2+4x-2的函数图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与x轴的交点情况,接着又出示了y=x2+2x+1、y=x2+2x+3的函数图象,观察它们与x轴的交点情况,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最后再提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进而得出Δ>0,Δ=0,Δ<0时图象与x轴分别有两个、一个、零个交点的结论.由于教师问题设置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优化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能力.

二、上课提问要尊重学生主体,使之具有有效性

(一)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于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就要结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提问.譬如,笔者在复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笔者提问学困生的问题都是类似于“求二元一次方程组x+2y=3,x-y={6的解”的基本问题,学生在经过努力之后,能够计算出正确的答案,笔者就给他们以由衷的鼓励与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而对于中等生,笔者提问的问题便多类似于“方程x+y=3,x-y=1和x-2my=0有公共解,则m的取值为”这些需要活跃一下思维才可以得出答案的问题.当然了,提问优等生的时候,笔者更多地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譬如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与夏季大家购买空调时,如何选择经济适用,较为省电的空调联系起来,一方面加大了练习难度,另一方面还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与好奇,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专注倾听,必要候答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需要时间去理解题目,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决策,还要组织语言进行表达.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下来,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的,是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教学等待的.如果我们教师急于求成,就会欲速则不达,与我们课堂提问的初衷背道而驰.譬如,笔者在讲授“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章节的知识时,针对“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和“当底数为一个多项式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的课堂重点进行练习、提问,在给出学生(m-n)3×(m-n)4×(n-m)7的问题后,笔者给了学生充分的候答时间.由于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刚刚学过的内容,学生不但做得正确,表达得也很严谨,将“底数”、“幂”、“多项式底数”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就(m-n)和(n-m)底数互为相反数的转化情况回答得头头是道.这样,不但清晰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思路,而且也给思路含混不清的学生做了一个表率,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提问效果.

三、教师提问要把握课堂生成,使之具有艺术性

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课题学习

一、前 言

“课题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专题性、综合性的研究活动,一般而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课题学习”的教学特征分析

(一)综合性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加强记忆的问题,“课题学习”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加强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开放性

“课题学习”的内容应注重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方面,具有开放性. 同时,尽可能使学生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

(三)实践性

“课题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实践性,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就需要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更好地走向社会,需要学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并在实践中进行自我评价.

三、“课题学习”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过程

课题教学要注重实践,可对学生采取互助合作的团队小组形式或课外自主学习的形式.一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广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和总结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兴趣. 三是在试题改革中不难发现高考和中考的题目中出现了不少贴近生活的题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融入研究性题型的比例,重视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弥补学生对这类试题应对能力不强这一不足.

(二)教师要注重“课题学习”的课堂实质

在现实“课题学习”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热闹,缺乏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引导,这与课题学习的实质不符. 课题学习的实质不仅是指数学实践活动,还是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类比、猜想、推理、验证、观察、实验、操作、交流、反思等的思维过程. 所以除了提升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要注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思考,深思,慎行,引导学生向“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方向转变,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要求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技能的培训. 此外,“课题学习”的教学要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规律的教学.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

“课题学习”的教学对教师的素养的要求更高,知识面要求更宽,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能力要求更强. 进行“课题学习”教学的教师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拓展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不仅仅局限在数学方面,还要经常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联系. 开展课题学习,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积累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课题学习的教学[2].

四、“课题学习”的教学开展策略研究

(一)选题策略

选择课题是“课题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但由于我国地域差异较大,各地区、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大,在课题的选题上应具有一定的策略,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实际与生活实际. 二要充分发挥自主精神,结合自身实际选题. 指导教师及指导专家只能在学生选题时提出参考意见,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 教学选题设计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实际生活,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 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在实践中发展智力,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二)生活性策略

生活性的含义要求选题者本身对该课题应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是自我对某一生活现象或问题的关注,这样的研究会更直接、更方便地触及自我对生活的感受. 课题学习的素材注重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在课题学习题材选择上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认识实际,加强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选择现实性较强的题材更容易体现课题学习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

(三)问题性策略

“课题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 在整个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非常关键. 因此,确定课题时还应充分考虑课题组成员的实际情况、综合情况,结合课题的开放性、科学性、发展性等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索能力、总结能力.

五、总 结

综上所述,课题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开展有益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通过对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课题的学习研究,学生真正参与了知识的学习过程,发展了数学思维,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锻炼了数学的技能,巩固了知识,提升了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问;研究

教学中适时恰当的有效提问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情到浓时方为真,层层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为真实的表现,而且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回归本真的理念追求。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演绎更多的精彩课堂教学呢?

一、从初中生的兴趣点入手,进行提问

初中生总是存在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但由于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选择学习内容,所以对知识的需求常处于一种潜伏状态,好课首先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激活课堂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教材有许多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设计好问题情景,抓住兴趣点提问,使学生的探索活动在有序和谐中展开,使一堂课的提问系统环环相扣,构成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真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体验、保持长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请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日出情景,然后回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要认真思考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归纳出三种情况。又如,在教学指数时,设计趣问问题让学生探究。请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兰州师傅做拉面时的情景,然后回答拉三次有多少根面条?拉五次有多少根面条?拉十次有多少根面条?学生饶有兴趣地一一解答问题,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有效提问

每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和难点逐一突破,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因此在教学的重、难点处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惑,正确掌握知识的实质。比如教学“角平分线”的内容,课本给出了两个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教师多次强调,但总是有部分学生觉得两句话表达的是一回事,甚至认为一句话要说两遍,是多余的。当教学中碰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设问,用问题链把思维引向深入,同时用学生的回答来代替教师的一再强调。教师可以从“两句话是否相同?”开始,层层推进,“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你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只要学生能回答以上问题,那么两个貌似相同的命题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教师反反复复地讲,不如有效的提问。

三、针对教学中的隐含问题进行有效提问

有些概念、定理貌似没有疑问,其实问题隐含在其中,教师只有及时发现,才能有效解决。例如圆的切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学生、教师都很重视,对于它的定义和判定的学习学生感觉还是比较清楚、没有疑问。但是如果设问“如果要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你到底有哪些方法,你能把这些方法总结一下吗?”这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意外,不能全面总结说明其方法。通过仔细思考,学生最后总结了关于切线的三种说明方法:①交点的个数,②d与r的数量关系,③半径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所以在无疑处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反思和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全面。

四、从知识的交融处进行有效提问

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知识的交叉,此时各知识点会互相重叠、覆盖,使学生无法理清脉络、线索,陷入迷茫之中,所以我们的提问应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思辨进行概括、归纳和比较,以点带面,积极建构。如“平行四边形”一章,其中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这几个概念的定义、判定及性质相互交叉,学生容易产生认识偏差。单元复习时,就需要教师在这里有效设问,这时有些教师会提问“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有哪些?”然后依次再问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情况,可是这样的问题学生虽然可以一一作答,但是四个问题的关系是互相平行的,学生不能对它们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交叉处的设问不妨提出一个大问题――“这四种图形各增加或者减少一个什么条件会成为另外一个图形?”这个问题的解答就需要学生全面回顾各个图形的知识,并重点去理清它们之间的交融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开展,使复习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的本质,才能达到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只要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教学质量定会不断提高,从而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管理与监督,也使评审教授对开题者的课题思路有了直观的认识。报告会之前,研究生应自行选题、阅读相关资料、文献并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课题设计,按照开题报告格式进行编撰并交与导师审阅批示,形成初稿。届时由科教处进行协调,导师出面邀请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席开题报告会。会议主体开题报告由研究生导师组织,参加者一般有相关学科的专家至少3人(其中本学科专家不少于一半)参加。而集中开题报告,即在科教处的统一协调下将相关领域学科的开题时间和安排进行统筹,届时组织领域范围全面、知识相关性强、导师综合性高的一种科学研讨会。有别于毕业论文答辩会,开题报告是对于拟开展工作的研究计划进行合理的导向和整合,并对课题方案进行补充和修改,而并不是对研究计划进行价值判断。会议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首先,由学术带头人主持,讲述开题报告的目的意义,并要求每一位专家站在不同专业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继而,由各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向专家汇报各自研究题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以及对报告中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和探讨。最后,专家结合自身知识和阅历从专业角度和实际需要出发对他们的研究亦分别从题目、思路、步骤、方法、试验药物应用、病例采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研究生可就不同意见与导师交换看法,导师及其他专家也会坦诚敏锐的提出改进措施,力争当场解决开题报告中所出现的问题。完善阶段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需汇总多方面专家教授的意见,并与导师进行研讨,根据导师的指示、结合专家的建议以及自身的看法,再度修改开题报告,完善课题研究工作和研究计划。原则上,研究生开题报告一旦形成就不再擅自修改计划。如有特殊情况需要修改者,研究生需向导师提出申请,经研究生院批准后再执行。

开题报告会的意义

集中开题报告会会议形式准确、流程安排妥善,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专人负责。整个过程中,医学研究生、导师及专家、会议组织者均表现出高度的重视度和责任感,期间有融洽一致的学术探讨,也有立场鲜明的理念争辩,这些宝贵意见和过程都是能够有效避免研究生在课题的最初阶段发生根本性、方向性的错误,使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伊始既能够准确把握科研需求的脉搏,是一场意义深刻的研讨会,也是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关键。提升了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医学生作为健康的捍卫者对综合素质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想制定好一项满意的开题报告,基础要打得牢,功夫要下得深,视野要开得广。因此医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牢靠的专业知识以保障基本实践的可能性,更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联系实际应用以及专业的撰文能力以反映自身的思想;其次,大量文献资料的汲取以及相关领域新进展的探究也是行文的必要准备,否则在前人已经研究成熟而精尖的方向下手只能是效率与资源的双重浪费;最后,所谓“能力让人脱颖而出,思维让人与众不同”。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有所作为,将现有的知识与自身的智慧有机结合选择一个高效而精准的方向并进行研究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才是考验我们的真正课题。因此,开题报告的准备过程实则给了医学研究生在更多方面素质的提升上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平台。为开题者指示了明确的开题依据所谓“言而无文,其行不远”,这种以书面材料上交、经研讨确定开题方案的形式,使开题报告真正具有提纲掣领的实际意义。开题报告会中医学研究生通过这一系列准备过程深化了自己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如何开展研究项目也有了较为明确的想法。与此同时,研究生导师及各位教授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更是为开题者指示了明确的开题依据。开题项目一经确定,无特殊情况不得擅自更改,这使得集中开题研讨会的开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确立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向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无疑是需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并举的,而研究生管理是一项全面而长远的工作。如何让医学研究生今后更好地投身到临床管理以及各项前沿科研项目的进展中,在各项科研工作中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以及如何使研究生管理走上规范有效、创新实用的健康发展道路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甚至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于是我院抓好时机,顺应时展与实际需求,将研究生教育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形成一套自主创新、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值得提倡。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5

【关键词】初中课堂;教学水平;提问技巧

初中教师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发挥提问中的技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逐渐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通过提问技巧,目的并不是教育学生学习,而是教育学生怎样学习,因此,针对初中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提问技巧最大化,进而提升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缺乏趣味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我国初中课堂的教学现状,提出初中课堂存在的问题,如下:

1.课堂气氛不活跃

在升学压力的作用下,初中课堂大部分呈现教师教、学生学的现象,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课堂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厌烦的学习心理,无法保障知识在学生群体中被消化,同时导致大量知识被学生搁置。

2.教学方式不到位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主动性因素,将学生放在被动学习的位置,通常一节课中,教师一味的讲解知识点,并不注重学生的听课效果,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能站在个人的角度完成课堂教学,造成教学方式严重不到位。

3.课堂知识缺乏衔接性

初中课堂知识相对比较零散,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自身认为的重点讲解,脱离教科书,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思路,也无法在教科书上找到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致使学生不知所措,影响课堂知识的连续性。

二、提问技巧在初中课堂中的应用

针对初中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利用提问技巧对其进行科学的解决,一方面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发挥提问技巧在初中教学中的意义,具体应用措施如下:

1.利用提问技巧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活跃最主要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可在交流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可利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3]。例如:教师可将课堂分为上、中、下三部分,首先教师在每节课的开端部分,围绕上节课的内容设置小问题,在课堂上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其次教师将提问放置在课堂的中间部分,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学生一节课有效的听课时间为前30分钟,所以教师设置与课堂相关的知识性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两组,教师提问,让学生进行抢答,将提问技巧引入到课堂中间部分,不仅快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保障学生的学习精神,维持课堂的有效性;最后教师将提问技巧放置在课堂的末尾,主要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例如:教师可针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概念等内容进行提问,通过技巧提问加深学生印象,或者教师可根据整节课的内容设置不同类型的提问,围绕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展开,可让学生自行选择回答,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之间形成竞争意识,以此提高初中课堂的气氛,达到利用提问技巧营造教学环境的目的。

2.利用提问技巧纠正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其在心理上呈现叛逆的表现,其在校园中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与教师产生矛盾的机率最大,而且初中生对教师的印象可影响其对学习的认识,教师必须与学生搞好关系,保障教学方法的正确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因素,不可忽视学生,教师可利用提问的方式改正传统教学方法的错误,首先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运用提问纠正教学方法,但是不论学生能否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教师都不得对其产生不平等的态度;其次教师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勾画出重点,教师课下做好课堂备案,列出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解决,待学生预习过后,有针对性的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形成课堂互动,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在同学中寻求帮助,改变学生传统的课堂方式;最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课堂,针对比较零散的知识进行整体汇总,指出学生在提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结合教师的个人魅力纠正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以及教学方式。

3.利用提问技巧保障知识连接

为避免初中课堂中教师个人教学思想占据较大比重,教师必须结合教科书发挥自身的教学思想、教学特色,大部分教师认为,教科书上部分内容多余,但是每部分在课堂中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需利用提问技巧,保障知识模块之间的连接性[4]。例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教科书,利用问题进行连接,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以问题的形式标记教科书中的内容,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如果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速度,其可通过问题,回忆当时的教学情境,进而得出提问模式的答案;或者教师结合课堂内容将整堂课设置成小问题的方式,每个问题后隐藏着教科书中的知识点,以此保障每个问题对应知识的衔接,如:采用“什么是?”、“为什么?”、“有什么作用?”、“怎么用?”等连接性的提问形式,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可见,提问技巧在知识连接中具备较大的影响力。

在传统的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学为辅,而提升课堂提问技巧必然能够有效改变这种模式,渗透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提问技巧在初中课堂中的意义

提问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具备实际的促进意义。第一,提问技巧可深化课堂知识,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提问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障整堂课的质量,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促使知识结构的稳定、扎实;第二,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初中教学课堂中,代课教师与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可接触,导致师生之间关系非常疏远,提问技巧在初中课堂中的应用,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师生交流频率以及了解,进而改变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促使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对待课堂;第三,推动初中课堂知识延伸,初中课堂中的提问技巧,本身具备发散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方式不固定,形成举一反三的思路,促使教师讲解更多的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理解力。

四、结束语

初中课堂中有效利用提问技巧,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指导、指引的作用,打破课堂沉闷的学习气氛,在很大程度提升课堂教学氛围。通过提问技巧的运用,教师可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综合对其进行平衡教学,同时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促使教师发挥亲和力,有助于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季绍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0(11)

[2]宋华强.有效课堂提问教学应思考的几对基本关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05)

[3]陈德云.把握课堂提问技巧 提高课堂教学功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04)

[4]金铁,柏汇松,禹安胜.基于课堂提问改革的教师能力结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

篇6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于是体验性学习应运而生,它致力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做数学,从而提高学习的本领,达到学习的目的。从对体验学习的认识和对体验学习的实施及体会三大部分着手,谈谈对体验性学习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体验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在学生对“双基”的掌握上,学生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追求。体验性学习力求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元化的“体验”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探索并尝试使用体验学习的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对于体验学习的认识

体验,就是指人通过亲身实践来感知和认识周围的事物,这种心理的感受和认识是以人的情感和经验为转移的,和人自身的经历有密切联系。在初中数学中的体验学习,就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亲身参与,在发现、思考、交流、探索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知识更加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理解和情感态

度。体验学习的特点如下:

1.主体性

体验学习是新课改中“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有效体现,它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体验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基础,将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建。

2.^程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指令性地灌输,是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和思考的,模仿性的、机械的教学操作意义不大。体验学习的过程则相反,它注重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感官和思维等活动的整体参与。

3.交往性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体验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交往学习。学生个体的经验要和同伴以及教师进行分享和交流,才能达成共同构建的目的。

二、对于体验学习的实施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简单地复制前人的生活经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导致掌握的知识虽多,但能力却差。体验学习的实施则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体验,并选择性地加入自己的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和素养。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体验学习呢?

1.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体验

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再加上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经验更是匮乏。因此,他们在学习一些数学知识的时候,由于生活经验的缺失,学习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身边寻找生活素材,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丰富感性认识。学生在这种熟悉的情景中体验学习,不仅投入情感,热情高涨,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浓,学习心情好,学习质量一定高。

2.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

课堂情景的创设毕竟是一种真实情况的模拟,再真实也是模型。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实践体验。初中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比较少,而且考虑到安全因素,学校也很少组织类似的活动。为了弥补这一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转变成一些活动。如,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将课本的新授知识转变成一些玩耍的活动,这样不仅顺应了学生的天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还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参与性,让学生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探索新知、获得能力;再如,组织学生“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这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三、实施体验学习的体会

体验学习,我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已实施了一段时间,我认为,体验学习更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教师要善于引入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数学意识;体验学习旨在让学生亲身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在观察、发现、分析、想象、探索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体验学习要求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获得知识,或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优势互补得到思维的锻炼、情感的体验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总之,体验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为主渠道。《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八小时。学校或者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笔者教学时并未使用这些资料,用一个实验班跟踪对比,所得的效果与前者相差无几。看来,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用题海战术练出来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2、课题假设

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出发,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假定课程资源相同的条件下对教师,学生、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

3.1文献法:

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从变量的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或从教学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本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谈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及策略。

3.2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主要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外作业等情况为主,共设计了10道是非选择题,调查范围是港北区具有代表性的3所(一所重点、两所普通)中学。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出的初三年级学生(每校各70名)共210人,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本次调查发出问卷210份,有效问卷201份。被统计的学生中,男生111人占55%,女生90人占45%,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可靠,要求学生实事求是,集中填写,当场收回。

4、结果及原因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造成当前课堂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①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②课堂教学时仍以集中讲授为中心,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几乎没有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的学习时间,教材虽然是新的,课堂教学要求、理念、方法是传统的;③教师靠增加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教师上课之前没有精心准备课堂设计。或是课堂上废话太多,补充内容太多等原因;④课外学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作业负担过重。做题——对照答案——做题成为学习的主要方法,忽视对学习过程、学习质量的反思。

5、措施及策略

5.1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5.2课堂教学中的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活动中人是最重要、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学过程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技术、人与手段的活动。

首先,一个有效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亲和力强,表达流畅清晰,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善于组织协调。教学行为上应该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明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注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勤于动脑,独立思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创新品质。

其次,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

5.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5.4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一、集中备课。①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②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③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④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二、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三、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四、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5.5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5.5.1发现探究式

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5.5.2自主交往式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往式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 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25

物理是一门极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深入的揭示了物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学生对物理学习可以有效对视野进行拓展,使其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来看待事物的本质。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物理难学,从而对物理教学持一种惧怕的心理,这使得物理教学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物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部分是略显枯燥的,学生在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如果教师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引导,那么就会使得整个物理教学变得乏味起来,再加上部分学校或教师对于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不高,或学校本身实验条件有限的原因,使得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无法很好的同演示实验匹配起来,这就造成了学生感到物理无趣,学习起来费力还不讨好,根本无法顺利的掌握其中的相关规律及联系,从而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失去了自行。

我们回过头来看初中的物理教学,其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的,可以说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正是这样,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占据了整个物理教学的大半壁江山,从物理实验的形式可以简单的将其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在这些不同种类的实验之中,对于物理教学作用最为直接明显的就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进行时需要教师亲自进行示范性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取到其中的知识或规律,以此将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予以提升,从而演示实验常常被我们称为是“第二物理教师”。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演示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相应课题的研究也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一、演示实验可以创设出相应的物理情境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运用演示实验的特性来进行教学补充,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的事物或现象涉及的物理原理进行揭示,让生活通过演示实验投射到物理教学课堂上,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中设出相应的物理情境,从而让原本单一的物理知识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了起来。学生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之中进行学习,会催生出对于物理学习的激情,从而唤醒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学习物理知识,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感兴趣,这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心理意识倾向,尤指学生在物理课堂上趋向于认识或者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对物理学习有着极为积极的情绪。也正是如此,物理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去进行物理知识学习,并引导学生持续不断的对物理进行自主去进行学习。而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原本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以具体化的形式体现,同时令学生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以此来唤醒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产生一种想要知道其中奥妙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进而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例如,水杯中装满了水,用纸片盖住杯口,将纸杯快速的倒过来,纸片不落水也不漏。学生在看见这样的演示实验后,就会迅速的激起对于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迫切的想要了解到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及原理,然后教师在向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透过现象来看待事物的本质,从而在快乐中获取物理知识。

三、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建立和理解物理的相关概念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让学生学好物理也是课题之一,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就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很多学生都感到物理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大家都在物理学习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部分学生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但是物理的“难”究竟是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是教师当前需要尽快搞懂的一个问题。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了解来看,初中学生感觉物理学习难,无非是觉得物理课比较难听懂,其中的一些物理概念、定律、定律等比较难理解,这样就造成了作业难做、考试难考、好成绩难取得的一系列难题的发生。在这样一种学习状态之中,学生的物理知识是散乱不堪的,根本无法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体系,这也就使得学生无法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当然,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十分复杂,但是总结起来根本原因就是对于物理基本概念的掌握不够牢固。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格外注意,巧妙的运用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做到对物理概念的正确认识,或者让学生改正对于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将初中物理所设计的概念理清,并牢牢的记住,从而使得物理教学能够得以顺利的开展。

四、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初中物理教师在对课堂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物理学中的知识虽是具体存在与生活或自然之中的,但却在教材中表现得极为抽象,仅凭教师对教材进行讲解是很难讲清其中蕴含的物理原理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安排,来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来获取物理知识,从原因的分析上找到突破难点的入口,从而使教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让教师的课题研究的进度得到加快。

篇9

关键词:美化陈题;简化陈题;开发陈题;丰富陈题;多元功能

要拟出一份好试卷的首要条件,在于对课标的研读和教材的把握。可作为一线教师,在实际的命题过程中都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惑——既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又忙于繁琐的教学事务,命题素材收集少,所以要拟出一份以原创性试题为主的试卷比较困难。笔者觉得“旧颜”换“新貌”不失为一线教师提升命题能力的好方法。

所谓“旧颜”换“新貌”,就是借助于其他试题的真实情境、科研热点素材、图文、实验数据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考试说明,对原试题的信息重新处理、重新设计问题,从而成为一道非常精彩的带有原创味道的试题。

一、美化陈题,图文并茂,重现快乐的生活情景

例1 (原题)秋天,人们在河里游泳并不觉得冷,当人从水中走出露在空气中时,立刻觉得皮肤凉飕飕的。对这种现象,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认识?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种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较传统的经典题型,但往往由于陈旧而被舍弃。

从问题设计上看,本题想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本题并没有让学生经历在问题情境下发现某一现象或事实的过程,更没有对客观现象、事实通过质疑形成疑问。学生对本题的回答,无非是提出了关于蒸发以及蒸发致冷的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学过的知识,而不是他们发现的疑问。因此本题表面上看是一道开放式的探究题,实质是一个不具有探究功能的“伪”探究题。

面对这样一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试题,笔者根据应努力增强科学探究性题目,特别是实验设计的命题要求,采用“旧颜”换“新貌”的办法做了以下几次改编。

改编一:右图为两个小孩的对话。请根据对话,举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与以上原理相同的例子:_____________。

改编一采用图文结合及两位小朋友的对话,它改变了原题中简单直白的纯文字描述和对基础知识进行记忆考查的问题设计。使试题贴近生活、增添活泼可爱情趣,问题设计上传承了对蒸发致冷原理的考查,同时培养学生从事例到原理再到事例的思维方式,使试题凸现了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在改编一基础上还可以进行题型上的改编。

改编二:右图为两个小孩的对话,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与以上原理不同的是()

A.夏天在房间的地面上洒水,可以降温

B.夏天在房间内放较多冰块,可以降温

C.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后,示数下降

D.皮肤上涂上酒精后有凉意

所以,在命题中活用陈题,图文并茂,以重现快乐的生活情景,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巧编带有原创味道试题的好方法。

二、巧化陈题,化繁为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例2 (原题)我市海洋资源丰富,海水经过晒盐后得到粗盐和苦卤,重结晶后的食盐中还含有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他们在溶液中主要以SO■■、Ca2+、Mg2+的形式存在,为将这些杂质离子除净,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将其转化为沉淀,经过操作A除去;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最后经蒸发即得精盐。以下是某化工厂对海水进行综合利用的示意图:

(1)在苦卤制镁的过程中加入了石灰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石灰乳是用生石灰制得的,请写出制取石灰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制备精盐的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是否可以颠倒?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利用粗盐制备精盐过程的第⑥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内容呈现的是对海水综合利用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图,我们暂且不说题干如何、问题设计是否恰当。先来设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考试中看到这样的流程图会有什么感想?我想一定是:“繁”、“难”、“怕”。因为很明显这题已经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但题目中的素材来源于生产技术,和生活紧密联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于是笔者利用原有试题的流程图,化繁为简,进行了一分为三的改编。

改编一:我市海洋资源丰富,海水经过晒盐后得到粗盐常还有较多的泥沙,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对粗盐进行提纯并配制NaCl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②、③的名称依次为____________。

(2)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若NaCl的产率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填字母)______。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C.溶解含有泥水的粗食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4)用上述实验所得的NaCl晶体配制5%NaCl溶液50.0g,需称取NaCl_______g。配制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滴管、_______。

改编一重点考查粗盐提纯的基本操作和溶液配制的相关知识。

改编二:我市海洋资源丰富,海水经过晒盐后得到粗盐,粗盐中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MgSO4以及泥沙等杂质,学校化学兴趣小组要除去粗盐中的杂质得到精盐,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序号①~⑧表示实验操作,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

根据上述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⑤步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图中的沉淀成分有:氢氧化镁、碳酸钙、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实验中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4)利用提供的沉淀试剂,再写出一种加入沉淀试剂的操作顺序(填序号):_______。

改编二重点考查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实验方案以及试剂选择的目的。

改编三:以下是我市对海水进行综合利用的部分流程示意图——从晒盐后的卤水中提取重要金属镁,提取镁的步骤如下:

(1)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2)提取Mg的过程中,试剂A最好选用_______。

(3)写出加入试剂B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改编三重点考查物质转化过程中试剂选择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试题内容的呈现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当关注学生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因素,切不可追求“偏”、“难”、“怪”、“繁”。所以试题从内容呈现到问题的设计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对海水进行综合利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产工艺,试题的内容是初高中知识相结合。对于初中的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对物质的转化、离子的鉴别、杂质离子除净只有初步学习和认识,对溶解、过滤和蒸发等操作也只有初步的学习和体验。经过对试题“旧颜”的改编,“新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更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从不同侧重点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使试题真正起到考查功能。

因此,我们在命题中,可以搜集一些虽繁但有一定价值的试题,进行化繁为简,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改编,那同样也会使陈题散发出新的考查价值。

三、开发陈题,变静为动,体现问题的探究价值

例3 (原题)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小华全家团聚煮汤圆以示庆贺。小华在帮姥姥煮汤圆时发现生汤圆放入锅中由于浮力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而下沉,在煮的过程中汤圆内部气体受热膨胀浮力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汤圆上浮。

原题本意是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的浮力知识以及观察能力。但问题设计简单,考查知识面过于单一,强调基础知识。一个没有见过煮汤圆的学生仅凭对上课学过的知识点(物体浮沉条件)的回忆或死记硬背就能完成该题,所以根本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我们学科命题的要求改变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测试内容和方式,努力创设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加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所以为了使考题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本人对该试题做了以下几种整合改编。

改编一: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小华全家团聚煮汤圆以示庆贺。小华在帮姥姥煮汤圆时发现生汤圆放入锅中由于浮力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而下沉,煮一段时间后,汤圆浮了起来,汤圆为什么会浮起来?请提出猜想。

我猜想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编二: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小华全家团聚煮汤圆以示庆贺。小华在帮姥姥煮汤圆时发现生汤圆放入锅中由于浮力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而下沉,煮一段时间后,汤圆浮了起来,对此现象的原因有两种猜想:(1)沸水上下翻滚带起了汤圆;(2)汤圆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使汤圆体积变大,所受浮力增大,大于重力,于是就浮了起来。如何从实验上来判断上述两种猜想的对错(任选一种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种改编后的试题都强调思维过程性,从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到考查学生针对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的衔接处设置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课后学生很有可能会亲自动手煮汤圆,并仔细观察煮汤圆时的现象,从而真正体现科学试题融合生活实际的探究价值。

所以,借助对旧题的开发,变静为动,更好体现试题的探究价值,也是我们在命题中开发带有原创性试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丰富陈题,由单及综,凸现试题的多元功能

考试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试题应具有多元功能:具备教学功能的同时还应具有教育功能,包括食品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节能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鉴此,笔者针对只有教学功能的单一性陈题进行改编,以突出试题的多元功能。

例4 (原题)(2012宁波中考)2011年9月12日,中国宁波籍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1)青蒿素由__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2)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改编:2011年9月,我国宁波籍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她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古医书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疟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经历190次失败后,终于在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

据世卫组织最新的2009年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青蒿素以“抗疟神药”拯救无数的生命。

(1)青蒿素由__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

(2)疟疾是传染性疾病,它的病原体是_______。

(3)开始屠呦呦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有效率只有20%,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其有效成分,有效率达到了100%,若仍用水煎熬煮,可采用___________(填“增大气压”或“降低气压”)来实现。

在原试题中增加屠呦呦在古医书中发现和经历190次失败以及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等信息,在问题中增加疟疾的病原体是什么和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把单一的化学题变为一题集物理、化学、生物为一体的综合题。它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和分析计算能力;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能让学生体验科学发明的艰难历程,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使试题蕴含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因此,巧编试题的策略还在于,丰富陈题,由单及综,凸现试题的多元功能。

总之,在命题过程中,只要坚持努力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开放性题目,尽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关注热点等命题原则,采用这种“旧颜”换“新貌”的命题方法,从多角度、多方式对陈题进行改编,一定会拟出带有原创味道的试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科学实验;提高;有效性

科学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然而在现实的实验活动中,不少学生不理解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不知道如何操作,甚至个别学生到实验结束了还不清楚做实验的目的。实验时,学生感兴趣的是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但却不会主动去认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现象,实验的效率可想而知。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进行探究。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出现的常见问题,谈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实验的教学效率。

一、做好准备是提高分组实验有效性的前提

要想学生通过一堂实验课,真正达到明确目的、规范操作、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实验前需要高瞻远瞩,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认真备课,预设生成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教育应该走向生本。作为教师,我们的备课已经不再是只准备好实验课上需要的实验器材就可以了,我们还要能够了解自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清楚学生能不能独立完成实验,或可能会在实验的哪些环节中出现问题,并要准备好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我曾观摩了一堂有关化学知识的实验课,该课是利用CuO和稀H2SO4反应后与NaOH反应制取Cu(OH)2沉淀。实验过程当中,有个学生把稀硫酸和黑色的氧化铜混合在试管中,得到的溶液不是预期的蓝色,却是草绿色。当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回答道:“绿色是亚铁离子的颜色,你的氧化铜中可能掺了铁粉,有吸铁石吗?吸一下就知道了。”说完教师又指导其他组同学去了,留下这位学生一脸的疑惑,在这样的实验课上学生是不会携带磁铁的。可见,在实验中出现的意外面前,教师这样解释显然就是自己的准备不足所致,这样的答案非但帮助不了有疑惑的学生,反而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更模糊,更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

2.以生带生,提高效率

一个班级中本来就存在一些学习能力强点的学生,也有一些学习能力稍微落后点的学生,这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可能有些学生可以很快地完成我们教师所布置的实验,而有些学生却可能在实验中感觉无从下手。有效地培养科学兴趣骨干是提升实验质量的一种策略。骨干成员可以到实验能力弱的小组进行指导。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根据心理学,每个人都有好胜的心理,特别是能力强的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想挣当科学兴趣骨干,于是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二是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后往往会出现没事情做的情况,这种以生带生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部分同学时间空余的问题;三是由于很多学生同时操作实验,教师在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应接不暇的情况,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我们教师顾此失彼的问题。

3.课前预习,提高效率

新时代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精简整合,以便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所要学习的知识。我们可以上课前指导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自学,预设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步骤来完成实验。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实验知识,能够很容易被消化吸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实验中的有效指导是提高实验有效性的关键

在实验课上,我们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不要对学生的实验步骤等进行强制性规定,只要他们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让他们进行尝试。

曾经在进行《密度》教学时,有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水和盐水的密度大小,当时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是这样的:第一步,先用托盘天平分别称出水和盐水的质量;第二步,再用量筒分别量出它们的体积;第三步,再通过计算比较两者的密度。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同学也都是按照刚才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唯独有一组同学的做法却别具一格。他们用量筒量取相同体积的水和盐水,再把它们放在天平上,通过观察天平的倾斜来判断哪杯重,从而比较出两者的密度大小。当该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时,我当场对这组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进行了表扬,在得到我的表扬之后,这组学生个个眼里放出兴奋的光芒,我顺势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成果,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这组同学对科学的学习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相反,假如当时老师批评他们没有按要求操作的话,就有可能极大挫伤该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高效的实验活动也是势在必行,同时我也相信,作为学生学习引路人的我们,只要能在实验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做足准备工作,学生必定能够热爱学习科学,必定能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金定.增强分组科学性提高实验有效性.教育教学论坛,2011(6).

2.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第3版)[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