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远离家乡到城市务工,导致一部分儿童短期或长期地离开了直接监护人,成为农村的一个特殊人群———留守儿童。据统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到了50%以上。由于留守儿童处于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亲情饥渴”,一部分孩子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同学性格内向、孤僻,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别人来往,不善于交流;有的同学因隔代管理,导致性格倔强,暴躁任性,存在破坏或攻击行为。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养成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作为农村小学,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如何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情况

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档案。要安排专人,深入各个班级和相关家庭调查清楚全校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落实清楚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等,要掌握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QQ号码和微信号,利用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等方式,及时同家长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思想表现、性格及优缺点。只有建立了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档案,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针对问题深入分析根源,及时有效解决问题。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学校要借助于网络,从互联网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主渠道,发挥多媒体设备功能,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强化心理素质。同时要指导各个学科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要督促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中切实关爱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正确对待,帮助走出消极、落后的误区。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设施,安排专人,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问题干扰。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农村小学可能会缺乏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组织老师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研修,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要大量收集、整理网络上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帮助教师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辅导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苦恼、烦闷、急躁、焦虑和孤独,可以通过播放心理健康辅导视频或序列化的集体辅导讲座形式进行。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个体心理问题,要区别对待,寻找合适机会同留守儿童谈心交流,从根本上摸清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和根源,进行细致、对应的指导,达到真正走入留守儿童心灵,纠正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目的。

三、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营造健康成长氛围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切实营造和谐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和爱心。要运用好学校网络教室、留守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和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并且要多把活动机会让给留守儿童,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顺利跨越心理障碍,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学校还要借助于网络信息渠道,同社区、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联系,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填补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带来的空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爱,解除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困扰。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存在不同问题,而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因为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时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尤其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自卑感会增加和泛化。

2、孤僻。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时往往有失落感,在短时间里不爱说话,有些自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烦恼较多,他们主要向朋友而不是向父母倾诉,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

3、任性。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隔代监护,由于爷爷奶奶年纪较大、文化程度偏低,再加上过于溺爱,留守儿童在性格和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逆反,在行为上,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父母教育缺位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少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其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恋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往往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学校对于寄宿学生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学校办学条件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

3、社会教育不良

当前,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中还处于真空之中;社会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体现的错误观念,使其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等方式;要时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

2、加强农村学校教育

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增设特色课程,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提高留守儿童自理自助能力;教育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包括保育员的选用、培训、管理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的落实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全社会要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就学机会,以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在学校设置方面合理布局,尽可能缩小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覆盖范围;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

参考文献:

[1]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2]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

[3]Robert H. Bradley, Robert F.Corwy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B82-0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尽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存在,但一直未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缺乏安全感

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常常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到生活缺少依靠,没有安全感。他们喜欢把心事闷在心里,不愿与其他人说。他们时常会感到孤独、苦闷、焦虑、茫然,性格变得内向、抑郁、多愁善感。

2、敏感、早熟

在监护人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常常会被忽视而得不到悉心的照料,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产生一种寄人篱下之感,想的事情增多,心理负担加重,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会产生嫉妒甚至仇视别人、社会的畸形心理,导致近几年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不断的上升。

3、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人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学习信心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心、上进心、自暴自弃、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糊思乱想,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怕学、厌学情绪严重,甚至经常逃学,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第五,人际交往障碍。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性格比较孤僻,内心有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合群,交流沟通能力弱,难以融入集体,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中态度不积极,缺乏集体荣誉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突出教育重点,做到教育全覆盖

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有针对性抓好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留守儿童教育全覆盖。一是建档案。建立动态的电子管理档案,并分别为每个留守儿童设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及时予以更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二是上硬件。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和托管中心建设,从根本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托管、统一管理和精心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继续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尽力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所需,尽可能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视频亲情会”创造条件。三是抓协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突出部门联动,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教育、卫生防疫知识讲座和免费体检、法制教育等,并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少年进行重点帮教。通过联动,拓宽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夯实基础。

2、突出学习中心,做到学习全程跟踪

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学习全程跟踪。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学习档案,根据他们学习情况变化,做好鼓励和引导工作。对于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要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对于学习成绩有退步的,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其次,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部分“双差生”、“问题儿”,要为他们找好学习的伙伴,通过结队伙伴的辅导和相互学习,消除这些儿童学习上的焦虑和不安,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3、充分利用各宣传教育载体,实现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1)要通过订阅相关的专业期刊,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要通过完善校园教育网络,制作儿童心理教育光盘,制作多媒体动画实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化。

(2)要多渠道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向适龄儿童学校、班级及家长发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并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通过黑板报、宣传栏、自编刊物、召开家长座谈会、专题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学校和家长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更深入的认识。

4、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制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的量化标准,如心理健康课教师和班主任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和心理测查。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同辈团体的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开展同辈心理咨询,让留守儿童了解他们在社交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加以发扬和矫正,达到熟练掌握社交技巧的目的。第三学校应开展适当的人身安全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己,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性平等、互相尊重的人类美德。

5、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日本学者诧摩武俊曾指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其别是社会化) 过程中,父母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除了面对面,家长还可通过电话、书信等通讯方式实施有效的亲情教育,并在交流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此外,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人。同时要时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总之,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落后地区。当前要重点关注这些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大力推行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和学校,尤其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法纪、前途理想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在老师关爱、同学关心、同伴互助的温馨环境中健康成长,让他们在社会支持、学校重视、家长放心的和谐环境中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同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2] 徐伟,孔令玲.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 科技信息. 2010(07)

篇4

关健词 留守儿童 成长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111-02

一、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特点

(一)自我封闭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会有失落感,不爱和别人交往,会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二)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三)情绪失控

多项数据调研表明,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爸妈没能耐,家里穷,才被迫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基地的功能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相关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做工作。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学校可采取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管理办法,定期进行调查、摸底与登记,并将相关资料建立档案,进行跟踪管理,与他们的父母和监护人建立联系平台,并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学习等情况及时与父母或监护人进行联系与沟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学生更多的关爱。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入相关的医学心理诊治部门,防微杜渐,将危险减到最小。

(二)要适时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困惑

首先,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释站等,传授学生必备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自行调节心理状态,解决留守学生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心理困惑,解开心灵上的疙瘩。其次,一旦发现留守学生有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必须及时处理,防微杜渐。教师在处置问题,进行心理辅导时,要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在辅导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渲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比你知道”“我就晓得”“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同学生说话,如“我能体会”“我理解你的处境”“你觉得怎样做才合适”等语言同学生交流。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交流,学生一般能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地方政府部门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取消那些接待未成午人的网吧、游戏厅,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呼吁社会成员多关心留守儿童,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为他们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四)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园

篇5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们一样,享受父母的疼爱,家庭的温馨,但是由于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奔波,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少,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引导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性格上的缺陷或是心理上的障碍。而现在,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一方面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容易出现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在学业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较多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厌学、逃学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本人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一、平等对待

根据调查结果,总的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一些人甚至专门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并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的各种不良表现简单的归于因为留守状态。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只看得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会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处”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的“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的“标签”做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自小就会受到父母的人格魅力以及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家庭气氛的和谐与否都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积极联合家长互动,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和缺点都感到头疼,但他们又缺少了了解孩子的耐心。比如学生在考试后,成绩好,便得到奖励,成绩差,便是训斥和打骂,长此以往学生便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甚至对家长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让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农民工返流的机会,组织建立“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薄”,教师通过打电话或写信给外出父母反馈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的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与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计划方案,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科学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就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加入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授课时注意在课本内容以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语文课本身就含有情感教育的内容、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同时,教师的积极关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在校内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并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辅导课程,这对学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除了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讲授心理课程,也可以单独谈话、单独诊治,帮助心理情绪起伏不定的学生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心理。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做到大规模普及,但学校可以以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此外,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多媒体,加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从中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余生活,引领“留守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掘他们的个人爱好和特长,使“留守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贤审校《.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毛蓓蕾《.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

应试教育长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素质教育推进缓慢,德育与智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重分数、轻能力”仍是我国教育的重大问题。调查显示: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中学生自杀事件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因此,在中学中进行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课程标准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定为三维目标之一,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在国外教育中,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美国在中小学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将历史事实与道德规范相印证,日本在公民课和安全课中把法制意识和互助精神相融合,同时融入大量的儒家思想,俄罗斯在数学教学的任务任务之一是造就学生的理性思维。进一步说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是必要的、可行的。综合大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点:1、智力正常,有创造力。2、人格完整,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具有接纳自我的良好心态和意识。3、人际关系协调,乐于交流,善于结友,乐于助人。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5、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勇于承担责任。6、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感和道德观。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学科之一,课程的第一条基本理念即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相融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地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阶段,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地理教学的融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

地理学科的知识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丰富性,可以充分利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课堂听讲、交流、发言、完成学习任务中不会感觉到有负担,培育学生活跃的开放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对学习“后进生”要多加鼓励,帮助学生突破自我,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也可通过控制语调的轻重缓急、板书的颜色和节奏来营造课堂氛围,学生会充分感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觉得老师是亲切的“自己人”,就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带来的后果,实现心理的自由和开放。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身边活生生的案例与内容,这些都可以对学生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结合教学重点、难点,有选择性的放弃没有必要深入的地理知识点,精讲细讲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过程和意义,使学生对学习才生兴趣与激情,体会成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中探讨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酸雨频发和臭氧空洞等气象灾害,学生在经过本课的学习后了解到这些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

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长期使用,容易使学生学习产生怠倦,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尤其是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可在教学中多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设置实验活动环节,使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地理观测、野外考察等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地理的感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程中的不同角色对同一地理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对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采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地理事物、过程和结果。

四、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地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素养,学识出众、品德高尚,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勤奋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人际适应与交际能力,这样有助于发挥地理教师的心理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创造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乐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情、共鸣、共同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消除教学中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减少和缓解学生的过度紧张、焦虑和烦恼,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素质教育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巧妙运用心理技巧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021―0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家庭原因。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无人倾诉。

2. 学校原因。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多农村学校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3. 社会原因。留守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自卑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极易受学校周围不良因素诱惑,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4. 自身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倾向。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思想观念较陈旧,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加上父母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越轨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一些极端的后果。

二、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留守儿童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每个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第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第四,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篇8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基础作用。同时,社会和学校要合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转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我们学校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村寄宿制九年制学校,我现在任教的九年级,学生有34人,其中28人的父母或外出打工或在离家二三百公里以外的牧场放牧。留守儿童较多,监护得不到落实。留守儿童大部分是隔代监护,由此产生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缺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这34名儿童平时与父母联系很少,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只有六七个,同时,父母也缺乏必要的教育意识,只有极少数家长在期中或期末关心一下孩子的考试成绩,大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只是老师的事情。而现实情况是,4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60%的留守儿童明显学习成绩不好。部分留守儿童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很想学好却没有相应的条件。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应有的情感缺失双重作用下,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很大,表现为:60%以上的留守儿童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25%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面对这一问题,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往往也对孩子产生负疚感,但大多采取给予物质、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然而这一方式并没有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上的问题,反而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渐渐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二)心理孤僻、抑郁

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他们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是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反映在孩子的行为上,就是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有的行为甚至超越了道德和法律底线。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总体教育水平不高,很多出门务工的父母自己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这些地区盛行“读书无用论”。受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加上社会家庭对教育的偏见,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能力普遍比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该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学习观念的养成。

二、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长的物质补偿方法,造成孩子金钱至上的认知

马蹄藏族乡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放牧,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十分慷慨,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因此,很多孩子花钱无计划、无节制,并且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

(二)祖辈的教育方法缺失,造成孩子骄横跋扈

隔代抚养的一个弊端就是,祖辈对孩子管教不严、一味纵容,甚至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儿童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严重。有的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学校,认为“孩子在学校,父母出钱学校管,教育不关自己的事”。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难度。

(三)缺乏亲情抚慰,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失落感、无助感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就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有着自己的认识,也带来一些相关的烦恼。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如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

总的说来,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更加少之又少。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重。此外,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即父母没上过什么学,照样在外打工挣钱,并形成“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的错误认识,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如此一来,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极大地偏差。

三、加强马蹄藏族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应从实际入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

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第二,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每学期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开通“校讯通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第三,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第四,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第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

学校要担当起育人职责,落实相关帮扶制度,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用宽容的心对待他们,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解答他们的困惑。经常和他们谈心,了解并协调处理他们的心理问题。

篇9

【关键词】 儿童心理;班主任;留守儿童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给农民创造增收致富机会的同时,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已占到当地中小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而又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分析留守儿童个性心理品质中存在的问题,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应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呢?

一、留守儿童的特点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能将孩子们的生活尽力照顾好,不少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条件甚至会比同龄人更好一些。但也存在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回家,子女生活困难的情况,导致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祖父母等亲属或因年长,或因经济生活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的情况随处可见,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

由于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留守儿童身上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这种隐患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甚至犯罪道路,危害自身及他人人身安全。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在双亲外出的情况下,一少部分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相对于普通学生更能健康成长。但大部分留守儿童因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从而形成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感模糊等,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这是因为,小学生看到别人有父母照顾时往往会产生短暂而明显的情绪体验,而初中及以上学生已经能够换位思考,并能够理解和体谅父母外出打工是生活所迫,或者是为了自己能够上学,并以此激励自己好好学习,有时反而会表现得更成熟。

(四)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过一到两个月后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外祖父母大多是我国解放前后出生的人,他们当时生活条件差,所受的文化教育相当有限,这样的文化水平,想要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谈何容易?何况他们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现在的独生子女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这些老人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并且他们还往往认为:我让你吃饱穿暖,不饿着不冻着,也算尽力了,至于教育,那是学校老师的事,与我无关。有的甚至认为:孩子的父母当年也没人管,没读多少书,现在不是照样挣钱?等这些孩子长大后,说不定比他们的父母还更有出息呢。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学生的心理本身就存在偏差,在长辈处又难以找到感情共鸣,只好寄托在同学交流上,于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拉帮结派,不想回家,有的甚至抽烟、赌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针对留守儿童特点,调节心理

(一)加强和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

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留守学生的心理是孤寂的,师生之间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作为老师,要把学生看成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里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如和他们一起唱歌、游戏、劳动等,这都是与他们进行联系和沟通的最好时机,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帮他们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监护人与留守学生接触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抓好了监护人这一环,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可以通过监护人了解留守学生的在家情况,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到监护人在教育管理孩子方面的态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监护人作教育方法上的引导。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教育如同母乳对于婴儿一样重要。留守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仍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留守儿童随时可以通过电话或信件与父母沟通交流,而父母也经常会以自己在外面的境况影响、教育孩子。因此,教师要了解留守学生父母的电话或务工地址,如平时教育有必要,教师即可立即与留守学生的父母建立直接联系。这样就可通过教师、留守学生的父母、监护人等多方面多渠道教育留守学生,克服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的不足,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针对留守儿童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上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亲子教育缺失的问题将伴随城市化的进程长期存在,因其涉及家庭多、范围广、影响深远,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安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所以,学校要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他们健康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老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还可以开设一些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以对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进行亲子教育的补偿。

(四)尝试建立代管家长制

即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这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些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人,教师与儿童结对,义务代管,代管责任到人。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长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事关祖国的未来、社会的稳定。让他们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摆脱父母不在身边的阴影,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参考文献】

[1] 朱卫红.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一、多方接触,了解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尤其是留守儿童,更需要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四年级学生李彦炳异常好动、又脏又懒;学习习惯较差,经常惹麻烦;上课管不住自己,家庭作业也很少能完成。如何找到转变他的突破口呢?我绞尽脑汁也没想到好办法。

一次体育课上,我发现这孩子打乒乓球的感觉很好,就用心指导、训练他打球。结果他的乒乓球水平提高很快。原来他表现不好是为了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现在打球比别人强了,觉得自己在同学中也有了强项,找到了自信心,所以没有平时那么淘气了。我常鼓励他:“咱能把球打好,其他事情一样能做好。”进一步引导他在学习上首先认真完成作业,课堂上努力克制自己,后来他各方面表现都有转变,现在变得既活泼又可爱。

二、组织活动,创造情境,让留守儿童置身其中,进行自我教育

创造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找到自信心的机会。我们利用每年的重要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开发潜能,同时更好地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运动会、文艺表演、读书演讲、书画竞赛、开座谈会谈感想。二年级同学刘华阳在元旦联欢会上出语惊人:“愿地球上的小朋友,天天开心!”;王姣琰同学由表演唱歌,成长到做了“六一“文艺演出的主持人;语文老师指导梁小文、雒焕虎、韦宝祥合作朗诵,声情并茂、精彩动人;一年级的几名小同学诵读《道德经》,也是有板有眼;刘缘龙勇夺学校乒乓球冠军。他们都努力了,进步了,心底迸出了一句相同的话:相信自己!

三、引导读书,让留守儿童在阅读中“充电”,获取长期发展的精神动力

读书能够汲取精神食粮,改变人的内心世界,涵养人的气质,还能不断地为自己“充电”。通过读书,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她像老师一样,引导孩子们去关心和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给人温暖,自己快乐。

刘春梅同学个子小,胆子也小。我们发现她对书很感兴趣,就指导她读书。她读了不少课外书,阅读速度很快,记忆力也好,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渐渐地也敢在课堂上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习作水平跟着提高了,与同学们的交往多了、深了,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在与书接触的过程中,改变了她敏感、孤独、胆怯、抑郁的心理,走向了自信、阳光的道路。现在,她还是喜欢静静地读书。

四、积极疏导,洒阳光于留守儿童的心灵

我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发现心理问题突出的孩子,就及时给予疏导,播撒阳光于他们的心灵之中,让他们健康成长。

六年级的梁瑞同学家庭特殊,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常年在外,由爷爷、奶奶抚养。他的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也差,家里没人能辅导他的学习。平时沉默寡言,不与人交往。我们找他谈心,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可任凭怎样引导,他硬是一句话也不说,总是那副无助的样子,惊恐的双眼中看不到一丝的希望。寄宿那一年,我们发现他起床后不叠被子,连续几次都是这样的情形。原来他不会叠被子。我们安排老师教他叠被子,他才学会的。任课教师给他单独设计作业,量少而又简单,都是他有能力完成的。大家肯定和鼓励他的点滴进步,结果他写的字整齐多了,也能写到格子里去了,学习逐渐有了进步。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他敢在班上说话了。毕业联欢会上,他不光发了言,脸上还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

五、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

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比较顽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反复进行引导和教育,特别要和监护人取得联系,配合做这项工作。社会力量的参与,也能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

每年儿童节,白银市白银区妇联的领导来到学校看望、关心他们,为留守儿童送来慰问的节日礼物。爱心妈妈献爱心,弥补他们缺失的爱。王岘镇的30多名妇女干部与我们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每逢活动日,她们也来学校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下棋、打球、聊天,共同表演节目,赠送礼物,并合影留念;有的还带学生回家做客,让他们得到了亲情般的关怀。有些孩子家里表现好,学校里并不好;有的同学学校表现好,回到家里就成了霸王;学校安排班主任老师进行家访,召开家长会,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掌握他们的心理,然后家校配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