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探究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探究的方式

篇1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质量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对科学的初步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树立科学观。传统的初中教学观念中,科学课程无法受到与语文数学等一些主要的课程同样的重视,导致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突出,教师不重视,学生不积极。但是科学课程更能够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指导意义,尤其是科学实验课程,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科学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科学的教学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根据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文讨论了在科学实验课程中如何利用新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做好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以兴趣为主导,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当前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热点,适当的教学情境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死板教学过程,将学生从枯燥乏味、教条性的授课内容中解脱出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适当的实验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以极高的热情和兴趣去探求情境背后的理论知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科学实验的情境创设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该实验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利用虚拟实际环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动力。精心准备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明确实验研究的方向,掌握知识内容,总结实验结论,加深自我认识。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为配合情境教学法,教师应该尽量采用生活化的物品作为实验材料,这样能够让学生养成一种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促使其根据兴趣的导向自主的融入到课堂情境中。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实验效果

科技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辅工具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实验成果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时间才能够完成或被感知的现象和事物,如果只依靠自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可能无法达到预期小到,但是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最为关键的内容呈献给学生。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适应多媒体教学的要求,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优势和科学学科所特有的学科特点,将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感性的知识向学生传递。这样既能够弥补有些实验课程学生无法实际动手操作的缺陷,又丰富了实验成果展示,细致了实验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

三、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主导,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无法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吸收程度。为更好的适应教学需求,教师应该适当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一切教学以服务学生为基础。这样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还可以形成更为活跃的自主讨论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实现共同进步。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克服急躁心理和偏袒心理,改变目前学生等待老师给予答案的教学现状。只有为学生流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结果中寻找最为合适的理论结果,并通过相互讨论验证答案的正确性才能够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多元化评价指标

科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中更为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态度以及探索精神。因此科学实验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向综合素质人才方向发展提供支撑。

传统的教学评价指标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多元化评价指标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衡量和判断,如将科学实验能力、小组讨论和自我评价等计入考核范围,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初中科学实验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探究适合当前教育需求的教学方式对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影响。适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体现科学实验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丁荣森.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J].学生之友(初中版)上,2011(4)

[2] 黄伟坚.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J].教育界,2011(17)

[3] 黄岳权.对初中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探讨[J].才智,2012(13)

篇2

关键词:方剂学;课程;评价;探究式教学

方剂学是中西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重视中医理论知识教学,也结合了西医理论,是中西医学中的必须课程,《方剂学》课程中包含很多的重难点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临床技能,因此,需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来开展教学,下面本文就针对高校《方剂学》课程的探究是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1 传统方剂学教学存在的弊端

1.1 教学模式死板

《方剂学》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极大的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剂学》传统教学模式,极大的约束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方剂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临床技能运用相对较差,并且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剂学》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单一、死板的不足,往往学生的学习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对知识只是死板的记忆,却并不了解知识的深入内容,这样就会使得方剂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2 教材落后

我国目前高校所采用的《方剂学》教材其中所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总论和分论两个重点,在教学讲解中,着重强调内科方剂,这样就使得讲解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我国的方剂学教材在制定的时候,并没有结合当前的临床中西医发展情况,在病例的运用上也较为落后,并没有融入最新的病例,这样就使得我国高校学生所学习的方剂学知识无法有效的运用到临床中,医院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教学教材无法与时俱进,就会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而我国的《方剂学》教材就面临着这种问题,甚至有些高校的方剂学教材中内容的规划也不合理,出现了很多并不适用的教学重点内容,而一些实用的教学内容却并讲解不明,造成了学生综合技能的不足。

1.3 教学评价单一

《方剂学》教学中,考试的形式较为单一,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闭卷考试,而且在考试内容上也偏于理论知识,实践的内容考察较少,而且在考试之前,都存在划重点的现象,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2 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优势

2.1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方剂的能力

传统的《方剂学》教学采用的是听讲的教学形式,也就是教师讲课,学生停课的单一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到学生临床技能的发挥。而探究式教学则以问题为主,利用探究的形式,以实践活动为契机,打破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以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问答的教学模式下,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使得高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临床技能应用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2.2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是利用一些临床病例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通过讨论和探究之后,能够更加的熟悉方剂学中的各种临床知识,从而有效的降低临床中脱节现象的出现和发生几率。在方剂学教学中,病例的列举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实例教学,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在真正的临床实践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使得其综合的分析能力得到提升,使得学生具有良好的发散性临床思维。

2.3 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方剂学》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其也是知识的传递者以及探讨者,探究式教学法,在目的的基础上,设置了相应的教学步骤,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教学的开展,在网络上搜寻相关的方剂学知识点,依据这些知识点来解决方剂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多种渠道来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除了网络还能够利用图书馆以及广播新闻等进行方剂学知识点的积累,从而可以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探究式教学在高校方剂学课程中的应用

3.1 病例设计要精细化

病例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就现阶段的方剂学教学中的病例设计来说,病例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临床表现都较为明显,而且体征归纳也很具体,因此,高校学生无法依据从病例中获取的信息来进行自身归纳总结能力的提升,另外,就是因为病例中的临床表现相对较为简单,其中的诊断内容也残缺不全,学生无法依据这些内容来掌握方剂学教学中的重点。

一份高质量的病例中,需要包含病人发病的历程以及病人接受治疗的经过,同时在病例中也要突出体现出相应的辩证思想,并且要融入一些用药的过程,高校学生通过这样的病例,可以充分的了解到病人发病的全过程,就如亲身出诊一样,依据其中的辩证思想,来锻炼自身的归纳总结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对方剂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更加的理解,也能够使得学生可以提高对方剂学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病例设计在方剂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高校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就需要对与教学相关的病例进行集中收集,在课堂教学中活用各种相关病例,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利用病例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建立有效的探究式教学内容

在高校《方剂学》教学中,要想能够使得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就需要对教学大纲进行有效的制订和修改,以构建全面的探究式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方剂的使用方法,突出强调方剂应用的作用,对药物的组合形式以及所能够带来的功效进行科学的讲解,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得教学的重点可以得到突出,加深学生的记忆。

3.3 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高校方剂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应该将方剂学的考核形式进行多样化的划分,并且依据教学的重点,选取合适的方剂学考核形式。每种考核形式在方剂学教学中都占有不同的比重。在实验课中,考核的次数被分为3次,只有3次试验都通过,才能够算是考核合格。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法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依据病例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来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对问题进行解决。而针对案例考核也是通过3次的病例分析来进行,依据重点的病例材料或者是相关的视频来进行考核训练,依据病例分析,总结出相关的诊疗过程以及症状特点等。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建立合理的方剂学考核方法以及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会使得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更加符合现代高校教学的要求,在《方剂学》教学中,合理的应用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依据探索来进行《方剂学》教学的开展,从而使得高校的《方剂学》教学能够得到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正祥.对推进探究式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3):44-45.

[2]姚利民.史曼莉.大学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64.

篇3

一、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误区,切实更新实验教学的理念

1、认清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误区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实验,一般安排在相关化学知识讲授完成之后进行。由于相关的化学知识刚学过,所以,学生对要做的实验的结果早已“胸有成竹”, 会提前按教材要求写好实验的预习报告,有的学生甚至连实验的现象和结论都填好了。学生分组做实验,变成了“按部就班”,学生用不着多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任务。这种实验,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并未参与实验问题的提出、从假设到设计、从实验到得出结论的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也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2、领会新课标下的实验教学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中常常出现“通过实验探究……”,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绝对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讲实验。新课标强调实践活动与科学探究,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作用,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体会探究理念。所以,我们应按新课程设计理念,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传统的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应着重于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猜想和假设而主动地参与探究。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并复习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让学生总结并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上课时创设如下实验情境:每组提供大试管、长颈漏斗、集气瓶、铁架台、导气管等主要仪器。同时让学生明确该实验的任务:①自行设计好实验方案并进行论证。②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③要收集好两瓶二氧化碳。④你认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等。这样,就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设计,自己验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2、实事求是,规范实验操作,让探究更科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用科学的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应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在学生分组做"酸的性质"的实验时,引导其观察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他们从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盐酸过量,而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地填好,并对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优化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案,让探究更具新意

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会使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很感兴趣,但这只是低层次的感知和操作兴趣。我们必须优化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作用,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和创造兴趣。如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教学的方案一中,学生操作时,把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于是,我指导学生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然平衡。

通过实验的改进,装置简单明了,现象生动直观,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把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实验探究的机会

篇4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探究式学习可以从学习方式、活动方式出发,从而达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在科学教育中实现探究式教育,对教师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提出了要求,同时还对教师能否提供有效地指导和协助提出了要求。

一、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究氛围

没有安全的心理环境,主动探究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这里的“安全探究的氛围”是指对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进行激励,因为心理上的安全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保障。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给与幼儿充分的自由,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错误要给与宽容和接纳。当然这里所指的错误是指教师包容幼儿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错误,在包容幼儿错误的同时鼓励幼儿继续进行探索,给予幼儿自信和动力,激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发现和解释。对于这点,教师也要进行接纳和支持,使幼儿产生安全感,袒露真实的感受。所以,在幼儿的发现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不同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找发现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

同时,幼儿对于环境的认识的角度往往会与成人不同,总是充满好奇心加以探究。而此时教师应该做到的就是耐心、仔细地观察幼儿,微笑着倾听他们的谈话,理解他们的思路和想法,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幼儿,真正的理解幼儿的想法。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皮亚杰指出:“一个人既不太注意熟悉的东西,因为已司空见惯,也不太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首先,提供的材料必须源于孩子的生活,只有幼儿熟悉和感性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激发起好奇心,所以我们必须仔细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比如水、沙、鞋盒子、玻璃瓶、食品包装袋等材料都是孩子最为熟悉的。其次,材料操作性的操作性要强。越是直观、可摆弄的物品越能激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科学操作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避免枯燥的讲解。幼儿需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理解消化。

三、引导幼儿发现和探究

1、引导幼儿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与操作技能,不单依靠集体教学活动,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是游戏。幼儿每天都在游戏,教师不仅要教幼儿怎么玩,更要教他们如何有技巧的游戏。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游戏,把渗透科学知识渗透在游戏活动中,从而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对于偶发性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既要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更要抓住机会进行随机教育,及时发现,鼓励、支持、引导,使幼儿成为真正主动的参与者。

2、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生成。有时,幼儿虽然有明显的兴趣,但并没有明确的设想和疑问,教师就要顺应孩子此时的兴趣和关注点,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是主动的,不仅如此,其实孩子们感兴趣的和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索的问题来生成探究活动。

3、引导幼儿记录获得信息。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结局具象化,有助于幼儿得出结论,同时还可以帮助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幼儿的思考和过程强化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老师要明确为什么记录,记录什么以及怎样记。教师在引导孩子记录时应注意:(1)、记录应直观形象。由于幼儿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记录的方式要形象化。(2)、记录形式应丰富多样。记录的方法可以绘画方式为主,此外还可以采用实物或图片粘贴、情景照片等形式,配以简单的文字、符号、表格等丰富地记录方式。(3)、记录可操作性要强。记录方式与过程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4)、个人记录、小组记录、集体记录有机结合。个人记录是个人的操作探索个体记录;小组记录是几个人共同实验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集体记录或由几个小组记录汇集到一起而形成的。

篇5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61页《二氧化碳》中的活动:

4.用蓝色石蕊试液测被压扁的瓶中液体,显 色,说明此液体呈 性。

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的第二种物质。关于二氧化碳的教学,《科学八年级下教学参考书》建议采用实验、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放在课本安排的几个实验和组织学生讨论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归纳总结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开始教学时,可以先介绍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收集法)、检验气体是否充满集气瓶的方法,再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用课前收集准备好的二氧化碳进行实验。

此探究活动的编写意图只是针对新授课的知识、技能等目标与要求,也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认为课本对上述活动的安排只考虑了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没有进一步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和确定气体收集方法等充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想的相关知识。在初三复习课中,随着学生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科学教师可以增设这一目标,通过精选相应的变式练习,实现课本探究活动与中考试题的融合,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选用石灰石

变式1 (2013·嘉兴中考)为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室温下在六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A、B两种大理石各50克,然后加入等量的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记录表如下:

(1)由实验方案可知,他们除了在研究稀盐酸质量分数的影响外,还在研究 的影响。

(2)查阅资料得知,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有关。于是他们对上述方案进行了修改,使大理石的 也相同。

(3)为了准确比较CO2气体的产生速度,理论上可以测量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用的时间,也可以测量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生成二氧化碳反应速度的因素,根据科学兴趣小组同学的实验方案,他们除了在研究稀盐酸质量分数对其的影响外,还在研究大理石种类对其的影响,并且由资料得知,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度,所以要求大理石的颗粒大小(体积)也要保持相同;要准确比较CO2气体的产生速度,理论上可以测量收集相同气体所用的时间,也可以测量相同时间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答案:(1)大理石的种类 (2)颗粒大小(体积) (3)相同时间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变式1主要探究稀盐酸质量分数、大理石的种类对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速度的影响,其实该题还隐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究因素,即实验室为什么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现在的科学课本,只通过图2-55告诉学生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没有阐述其原因。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盐跟酸起反应,一般都有二氧化碳生成。若选用可溶性的碳酸盐(如碳酸钠等),与酸反应速度过快,难以控制;若选用不溶性碳酸盐(如碳酸镁等),则其来源一般较少。石灰石(或大理石)与酸反应速度适中,其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也极其丰富,且价格低廉。[2]所以,变式1更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不仅解决了实验室为什么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而且进一步探讨了稀盐酸质量分数等对制取二氧化碳速度的影响,不失为举一反三的好题。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最好选用稀盐酸

变式2 (2007·杭州中考)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个趣味实验,将鸡蛋放入盛有100毫升稀盐酸的烧杯中(鸡蛋的密度大于稀盐酸的密度),可以看到鸡蛋先下沉,一会又上浮,到液面时又下沉,如此反复。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浮力改变是鸡蛋下沉后又上浮的直接原因,而造成浮力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除此主要原因外,引起浮力改变的原因还有 (假设在反应的过程中,鸡蛋、溶液体积和温度不变)。

小明对该实验很感兴趣,他也将同样的鸡蛋,放入实验室常见的酸溶液中,但见鸡蛋下沉后却并不上浮,你猜测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或是 。

【解析】 本题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入手,对浮力知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而鸡蛋浮力大小的改变主要与排开液体体积的改变有关,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小气泡附在鸡蛋壳表面,使鸡蛋排开的液体体积增大,导致浮力增大,鸡蛋上浮到液面,气泡破裂,体积减小,浮力也减小,因而又下沉。此外,鸡蛋浮力大小的改变也与溶液的密度改变有关,由盐酸变为氯化钙溶液,溶液密度增大。而小明的实验,既然鸡蛋放入酸中没有上浮,也可以从上浮原因的反面进行分析,如果酸的浓度较小,与碳酸钙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少,鸡蛋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此外,如果酸是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阻碍继续反应。

变式2通过小明实验的不成功,巧妙地引出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最好选用稀盐酸,这与实验室为什么选用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一样在课本中都没有说明,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究因素。如果用稀硫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由于生成的微溶性固体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或大理石)表面,使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脱离接触,导致反应太缓慢或停止,若要让反应能进行,则需考虑让反应物之间的充分接触,如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粉末等。如果用硝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由于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制得的CO2中混有NO2和O2等杂质;如果用浓盐酸与其反应,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得的CO2中混有氯化氢气体,选用稀盐酸 制得CO2气体则较为纯净。[2]

三、实验室能否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时,为了避免杂质等影响,试剂瓶中加入的水应是蒸馏水;为了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应尽量缓慢地推动活塞;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说明20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120毫升二氧化碳,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是:120毫升/200毫升=0.6。

答案:(1)A (2)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 (3)0.6

变式3通过定量的方式探究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回答了实验室能否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问题。课本通过图2-57、2-56定性的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的方式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本实验却发现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为0.6(在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也仅能溶解0.88体积的二氧化碳[3]),这个量并不大,此外还可通过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实验,得出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速率并不大,所以在实验室完全可以使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如果采用图乙方式收集效果则更佳。我们知道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一般不用排空气法收集,因为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纯度高,而且还可以观察到气体何时集满。[4]

科学课本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以及广大一线优秀科学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教师教学的基本凭借,也是学生自学的主要对象。但是,我们绝不能把科学课本当成是“圣经”、唯一的科学课程资源。在初三复习“科学探究”时,科学教师以课本为基础,通过创设新情境、新问题,臻善典型“探究”活动,开展有效性的变式教学,这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减负提质”,更能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鹤新. 挖掘教材例题,开展变式教学[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4).

[2] 徐宜秋.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若干问题释疑[J].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8(11).

篇6

关键词:物理实验; 科学方法; 观察法; 比较法; 图像法; 转换法; 类比法; 等效替代法

物理新课标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如何使实验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其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几种科学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亦称科学观察。实例:水的沸腾: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刻度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扬声器中的运动状态,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蟋蟀知了鸣叫是的情况,就会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除此之外还有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滑动摩察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二、比较法

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利用比较又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实例:象汽车轮船火车飞机它们的发动机各不相同但都是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装置。而汽油机和柴油机虽然都是内燃机但是从它们的构造、吸入的气体、点火方式、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不同。再如蒸发与沸腾的比较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汽化过程。不同点从发生时液体的温度、发生所在的部位及现象都不同。还可以用比较法来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压力;电功与电功率等。

三、图像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

四、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实例: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一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马德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雾的出现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影子的形成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月食现象可证明月亮不是光源;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指南针指南北可证明地磁场的存在;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铅块实验可证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运动的物体能对外做功可证明它具有能等。

五、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实例:电压与水压;电流与水流;内能与机械能;原子结构与太阳系;水波与电磁波;通信与鸽子传递信件;功率概念与速度概念的形成。在物理学中运用类比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有助于提出假说进行推测,有助于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类比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意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觉积极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七、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八、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和形态用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假说理论加以形象化,便于想象和思考研究问题。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实例: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研究光现象时用到光线模型;研究磁现象是用到磁感线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研究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用挂图及手摇发电机模型;研究内燃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用挂图及汽油机柴油模型。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方法,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忽视它,又不能唯方法讲方法,要时时做有心人,把握时机,把科学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恰当点拨,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篇7

【关键词】探究式 考核 过程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工学院探究式教学示范课程:“探究式教学应用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探索”(B1304)、2013年湖南工学院教研教改项目:“浸入式”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电气与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JY20132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3-02

一、 引言

以继承知识为核心的演绎式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参与度低,主要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点。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仅依赖传统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上世纪80年代杜威首次提出在教学方法中采用“探究式”,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程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现存考核评定方式的不足

目前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查和考试两种类型。考查课程主要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给出最终评定结果,平时表现为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课堂表现等。考试课程除了考虑学生平时表现,还会在课程结束后,以试卷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注重最终结果不注重过程反馈

在很多大学,一门课程除了作业和出勤率,没有其他中间考核环节。而占比例最重的期末考试设置在课程结束后,因此仅仅依赖期末考试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作用不大。教师在课堂上鲜有跟学生互动,因此教师很难接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因此也更注重期末对课程的突击复习,以单纯应付考试。临考前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已经无法及时追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更无法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就会如滚雪球一般越累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觉得跟不上教师所讲进度,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学生自觉性普遍不是太高,如果是考查课则不重视该门课程,如果是考试课则临考前再“抱佛脚”。因此现行考核方式仅有检验而无促进改善作用。

(二)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不注重能力

无论是考试还是作业大多停留在理论上的演算,学生通过机械记忆知识点和掌握几种常见例题模式就可以获得好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电路和系统可能受到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的影响,还包括元器件个体差异性,所呈现出来的并不像教材上所叙述的理想情况,甚至会遇上一些教材上从未提及的情况。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作业和考试中不能很好展示。

(三)分数和等级评定没有针对性

分数和等级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却是笼统的。学生从评定结果仅能知道自己没有得到针对性的评定,并不清楚自己具体在哪些方面不足。自然也就没法得以及时的改正。

三、“探究式”教学考核评定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及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和评定

教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及时的给予评定和反馈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有时还需要“探究”新的知识。跟学生交流对阶段性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短处并改正,同时肯定他们的成绩。这样学生及时从教师那里得到了反馈和相应的指点,才可以保持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教师仅验收最终结果,许多学生可能中途遭遇太多问题无法解决而丧失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仅从最终结果的优劣,教师也很难全面地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给出评价。

(二)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电气信息类专业“探究式”教学,离不开电路系统和产品项目的制作与研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任务难易程度不同,即使同一个设计任务,不同组之间选取的设计方案不一样,以函数信号发生器为例:可以用ICL8038实现,可以用集成运放实现,也可以利用FPGA及DDS实现,因此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教学要求的知识点,还要掌握其他相关知识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对知识有了直观感受,学习了本专业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必以作品达标为唯一标准。而更应注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在整个团队中做了怎样的工作量,对知识的领悟与运用能力如何,对基本仪器与设备的操作是否熟练规范,电路板的工艺如何,学生能否提出有外延性的问题及观点,能否在适当场合清晰阐述本团队或者本人观点……这些均可以作为考核标准。

由于人人都参与到探究过程,人人都有体会,只要对文章大纲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就能顺畅完成论文报告书写,而不是靠拼凑来完成漏洞百出的论文报告。

(三)注重考核评定方式的多样性

自由交流和成果汇报是“探究式”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重要的考核参考环节,“探究式”教学强调人人都必须发言,通过观察学生发言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定结果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附以简短评语比单纯的分数和等级效果更好。每条评语都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所写,学生能感觉都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因此保持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能很清楚的了解自己优缺点。

电气信息类“探究式”教学中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分组共同解决。学生的考核成绩必然应该由指导教师给出,但也可参考学生自评及同组人员评定。学生对自己的经历和感觉描述更加精确,同时他们也能更好的了解同组同学的学习情况,他们之间的评价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四)着重从应用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

对于电气信息类专业课,很多知识和技巧都是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实际情景促使学生能运用所学习过的知识和技巧与实际工作联系在一起,激发他们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并解决问题。因此在考核评定过程中,不应当仅限于看知识掌握和研究结果,还应看学生对知识和技巧的灵活运用程度。教师的正确引导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心理上就重视起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四、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及时反馈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不能很好体现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评定结果不具有针对性的不足。并且提出采取阶段性考核,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运用多样性的考核方式并强调从应用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这些方面的改革符合“探究式”教学的特点,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晶. 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13,6:215-216.

[2]赵怡.项目教学在电子信息专业实验教学中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10:115-117.

作者简介:

篇8

一、开放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教材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教学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开放式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回归生活是道德教育过程形态的设计和呈现方式的一种改革趋向。这就要求思想品德的教学应联系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及时引进鲜活的材料。生动的故事、事例、录相片以及科普活动、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学习材料的来源。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教育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教学内容的开放,能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空间,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后等生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二、开放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手段日益多样化、现代化,正确地、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不再以"教"为主线,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成为调整活动过程的主要依据。课堂活动的全程是适时发展变化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公益劳动以及举办展览、壁报、专栏等都属于课外延伸的实践活动。

多媒体具有声、光、色齐备的特点,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苦学"变"乐学"。互联网成为学生学校教师之外的又一新教师,学校之外的又一新课堂,许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来获得,为开放式教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多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三、开放教学环境,建立平等、合作和融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设计开放的课堂,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要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必须有学生尊重、爱戴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是轻松自然开放的心态,学生的心态才能得到开放,他们才能大胆地与教师进行互动,才能大胆地进行创新。因此说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尊重、爱护、信任他们,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四、开放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

学生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更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一切听课感官,使学生乐学、爱学,善于思考,勤于参加教学实践,并在各种自主活动中发挥潜能。其实,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模仿教师的思维起步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通过必要的努力去发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时甚至会根据需要把自己的思维"降低"到学生状态。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五、开放教学评估,创建科学的评价、竞争和理念体系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政治教学评价方式仍是"应试教育"的评价式。这就要求我们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出发,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只有开放了教学评价,创建科学的评价、竞争和理念体系,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评价主要不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最终判决,而是教学过程的促进力量,具有重要的诊断、激励功能,应该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催化剂。而评价本身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由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结论等方面的开放性,我们必须坚持评价主体多样性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统一,以开放的心态评价教师的教学,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也要坚持校内外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多种方式方法结合,立足激励,促进发展。

六、开放学生作业,设计学生感兴趣、参与性和探究性的题目

篇9

关键词: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24―03

一、“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学术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减少,而师资力量却在逐步增加,这造成了很多大学的一些教师无课可上,即便他们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特色鲜明的个人精髓,却无处传授。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学生也错失了很多向教师学习的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做了大量工作。“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不仅使得师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也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一课多师”是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有效补充。在改革的同时,我们意识到“一课多师”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没有成熟的范本可以借鉴,其自身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所以,针对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需要采取与之配套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师和学生,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

二、“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内容及其管理方法探究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是指由多名(一般为2-3人)教师组成协同教学团队,共同分担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展开共同授课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极具团队性、创新性。一共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制订多师协作、共同完成的教学计划;二是制定多方监管、多师制约的课程质量制度;三是建立多样评测、公开透明的成绩考核制度。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彼此制约,课程质量制度是教学计划顺利完成的保障,成绩考核制度则是对课程质量的检验,三者缺一不可。下面将就“一课多师”教学管理模式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制订多师协作、共同完成的教学计划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一个多师协作、共同完成、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则包括合理的选课制度、高效的教师间的分配与组合方式以及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差异化。在实际操作中,深刻体会到制订一个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制订“教学计划”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1.制定选课制度。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侧重综合素质的提升,而研究生教育则注重学生本学科内的深度学习和潜能拓展。所以,研究生选课制度要从研究生的学习目标出发,本着为研究生服务的原则,努力做到公平和科学。

制定的选课制度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内的选课;二是专业相关的选课。对于专业内的课程,是已经确定的必修课程,研究生一般没有选择余地,这是对专业性的保障。对于专业相关的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和特色,开设一些针对性的相关课程,以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和延伸。这样一来,研究生的学习就能更加深入和透彻。

在内容上尽力做到课程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形式上则充分保障每一位研究生具有同等的选择权,努力做到公平、公正。选课系统会在指定时间对所有需要选课的研究生开放,所有课程信息也都会全部提前公开,每一位研究生都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这样的选课制度不仅使得教学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满意程度。

2.确定教师间的组合方式。要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探讨出一种高效的教师间的分配与组合方式。“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本身就是多名教师协同合作的产物。“一课多师”式教学的特色在于融合不同风格的教师的教学精髓,并授之于学生,让学生受益颇多。要想让有着众多不同点的教师同堂教学,就必须制定出一个高效科学的分配组合规划。

教师间的组合方式也分为两类:一是专业背景相同的教师间的组合,二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间的组合。让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合合作,根据他们各自对于本专业的看法和认识制定教学大纲,在同一个专业领域,不同的想法和火花碰撞,会催生出很多具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这种相同专业背景的组合方式一般包括2-3名教师,对于同一门课程的授课,他们互相交流,相互借鉴,然后按照各自的风格给学生授课,或者经大家统一讨论后制定出完整的教学方案,指派大家认为最能表现课程精髓的教师去授课。

在相关专业中进行的教师组合,是将本专业的授课教师和与本专业相关的授课教师组合到一起。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拓展教师授课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这种相关专业背景的组合方式也是一般包括2-3名教师,以本专业教师教授本专业知识为主,相关专业的教师教授相关知识为辅,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有效的教学启发并促成了课堂的延伸。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教师的分配组合同时也是建立在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差异化之上的。在同一所学校或者学院内部,不同专业间难免会有一些学术交叉与重合,这也导致教师的授课内容难免会有交叉与重合。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我们就需要将授课内容的重复率降至最低,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在“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将课程内容重新整合,根据不同专业的差异化特色,再将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这样教师轻松,学生也能更好地吸收。从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不难看出,一个成功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制订出一个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在专业内容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并在突出本专业特色的同时,吸收借鉴其他专业的精华,这样不仅丰富了自身,也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学校在推广此教学模式时,可以从全校出发,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将有互补性的专业组合,师分配,在跨专业、跨学院的课程设置与调配中起到媒介的作用,完善全校性的选课体系,尤其是南北校互选课体系和大学城校际通选课体系,给予学生更多自和选择空间,同时,也要做好教师的授课安排工作,合理安排上课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学资源。

在制订完成“教学计划”之后,就需要出台合理的课程质量制度来确保教学质量。

(二)制定多方监管、多师制约的课程质量制度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因此,更加需要相配套的课程质量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以确保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传统的课程质量制度主要是针对单门课程、单门教师进行的,这与“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不吻合。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新型的课程质量制度。对于“一课多师”式教学的教学考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成立教学监督小组,二是建立学生反馈机制。教学监督小组由相关部门牵头,由相关教师组成。教学监督小组的职能就是考核教师的授课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处理。监督小组会不定期地派专员去课堂听课,一门课程一学期的听课次数不少于三节,监督教师的出勤情况和课堂效果,有问题立即上报并且及时解决。学生反馈机制则是学生意愿的体现,团委学生会不定期组织评教,通过发放匿名问卷的方式收集学生对于任课教师的意见,并及时告知学校,反映真实情况。由于一门课程可能会有多名教师进行教学,所以评教也会针对不同的教师进行,并对教授相同课程的教师进行评比,受到一致肯定的会上报学校予以嘉奖,受到诸多否定的也会予以一定的惩罚,这样,教师问有了竞争,教学质量也就得到较大保障。在这种上下双重课程制度考核机制下,教学质量才能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态势。由此可见,这种课程质量制度是行之有效的。这套课程质量制度不受专业的限制,任何使用“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课程都可以以之作为参考,适用于各专业的“一课多师”课程的教学质量考核。

对于教师的考核十分必要,对于学生的考核更是必不可少,完善的成绩考核制度才是验证“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建立多样评测、公开透明的成绩考核制度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下的成绩考核制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一课一师”模式下的成绩考核制度。传统的“一课一师”的成绩考核往往就是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布置作业加期末考试,“一课多师”则不同,多名教师的授课需要与其相匹配的多方考核制度。根据“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特征,制定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这一制度将学生成绩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二是期末成绩。学生考核成绩一律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标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最后总成绩的50%。其中平时成绩由授课的多名教师分别布置且学生必须完成,然后由多名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再取多位教师的平均分。期末成绩的考核形式由多名授课教师共同商讨决定,可以是期末论文也可以是期末考试的形式,论文题目和考试试题均由授课教师共同决定,期末成绩的认定工作由授课教师分摊协作完成,同时,授课教师必须在学生考核完毕后两周内完成成绩评定工作,并及时将成绩输入教务系统中,成绩提交之后不可更改,如确有疑问需提出复核申请,提交书面材料说明原因,再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核实。这样就确保了每一位学生的成绩都是真实有效而且公平公正的。专业内、学院内的成绩考核会相对容易一些,跨专业、跨学院的“一课多师”课程成绩的考核则相对复杂一些,但总体上可以遵循以上原则,学校要综合调配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资源,根据各学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批分段、保质保量、有条不紊地完成成绩考核。并成立相应的成绩审核部门,在成绩认定完成之后进行二次审核,确保学生成绩真实有效,并对有异议的成绩组织专门复审,确保公平公正。

三、“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近几年才出现并兴起的“一课多师”教育模式是一种教学模式上的革新,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多问题和不足。

(一)学生同时接纳多种不同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多名教师教授同一门课程让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领略到了不同教师的风采,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很快地接受并消化不同教师带来的不同知识和理解,在经历过十多年的传统教育之后很难快速适应变化多、内容广、个性突出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需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使其慢慢习惯,并及时适当地给予一些学习上的指导,从而使得“一课多师”教育模式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教师需要系统性的培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很难一下子适应和其他教师一同教学,以往都是自上自课,导致教学效果不如预期,这需要学校组织相关的系统性的培训,指导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一课多师”教学。同时,随着教授学生的相对增加以及和其他教师竞争压力的加大,学校也需要给予教师一定的补贴并调整好课时的安排,缓解教师的压力。

(三)学校与“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相配套的制度和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

由于实行“一课多师”教学改革时间不长,学校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和措施,例如,选课制度的不完善和教师调配手续的烦琐等,另外,有些制定好的规章制度也都没有被严格执行,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中逐步完善。

虽然“一课多师”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对于解决师资力量闲置,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这些问题都会慢慢得到解决,“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必将长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勇.“基础”课“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

篇10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学反思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政治课堂教学新模式,让政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但由于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还有很多政治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去澄清。

现象一:政治课“为了活动而活动”

目前而言,政治课的课堂活动正在“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综合运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从资料中归纳出活动的内容;各个学生小组紧张激烈地进行意见讨论,得出一个最终结论;老师负责整个活动项目的提出和策划,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予一些指导性意见。这样的活动,省略了学生和教师实际体验的环节,教师、学生没有进行亲身体验,仅仅依靠收集资料,通过别人的经验和体会整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是没有体验价值的。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提出,对政治课课堂活动提出了新的活动方式和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生要亲身体验,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结论;杜绝形式化、局限于表面的活动,重视课堂活动对学生三观的塑造作用。

现象二:合作缺乏整体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用到政治课课堂活动上,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间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最终得出一个可靠性高的结论。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课堂气氛可以说是热火朝天。

对于这种“热火朝天”的课堂气氛,引起有关专家和教师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给学生二三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学生还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思考,活动就结束了;有的合作形式上是全员参与,起主导作用的也仅仅是成绩优异的少数学生;有的小组合作,组间成员缺乏明确分工和组织领导,学生畅所欲言,想说就说,发言前没有组织好材料和语言,看似气氛活跃,其实学生的发言内容含金量很低,活动的整体价值不高;教师过分重视对学生合作的成果评价,而忽视了合作过程的有效性指导,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现象三:对生活经验认识的偏差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重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目的在于实现理论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政治课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通过社会实践更好地体会课堂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实现对课堂知识的升华。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比,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感性经验的培养,过分强调主观体验,使学生对从未涉及的未知世界一无所知。因此,教师要在政治课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超越时空局限,实现对未知世界的探究。

现象四:忽视教师的作用

在现有的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的情况屡见不鲜。首先,教师和学生没有认识到课堂探究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的教师、学生甚至把探究作为学习政治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过分重视课堂探究,但对探究的形式和成效却不予重视。

例如,在哲学教学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章节的学习,就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给学生讲解。对于枯燥难懂的哲学概念,教师应该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众所周知,各种学习方法各有优点和缺点,探究强调学生自我探索的方法和过程;教师的讲解通过经验和现实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现象五: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