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 装置艺术 城市景观 设计空间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装置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字媒体的运用使装置艺术更简洁、新颖,也使装置艺术更富有感官体验感。在资源紧缺的当今环境下,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对空间进行设计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的技术很难满足景观设计中的各种需要,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让景观城市设计变得更丰富。这种新兴技术广泛应用在装置艺术及景观设计中,为城市景观设计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数字媒体对装置艺术的影响

(一)互动装置艺术特点

装置艺术是对空间对象的安装,或对配置所涉及的对象和空间的呼应和组合,安装空间的范围可以从大到小。对于装置艺术,观众的审美感受与欣赏传统作品不同,装置艺术作品需要有观众的积极参与,这可能需要观众进入作品的空间与作品互动。进入空间后,观众需要从多角度观赏作品,可以调动所有的感官,如触觉、听觉、嗅觉感受作品,而不仅是视觉或光学感,所以这被称为互动装置艺术。

(二)数字媒体影响下的互动装置艺术

数字媒体互动装置艺术是以装置艺术为基础的新兴设计,这种艺术手法采用艺术化的方式对情感和物质文化的实体进行改造,是以数字化形式加工的空间艺术。综合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和装置艺术的了解,形成一种新的当代艺术表达形式。数字化给传统的艺术形式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和深远的影响,艺术创作的语言变得多样化,不仅仅依赖常规的创作材料,而且结合了现代计算机程序语言技术、影音设备以及各种高科技综合材料。因此,这种创作空间大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它颠覆了传统艺术品单一的受众和表达形式,而以新的科技形式让观众参与作品中,并与其互动。随着新媒体艺术在装置作品中的融入,多样化的现代装置呈现在设计中,充分展示出主题思想和设计内涵,使设计更具独特性和地域特色。装置设计融入先进的现代技术,紧跟时代的步伐,从而更全面完善现代景观设计,给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审美表现

艺术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同时也能陶冶人的心灵。数字媒体艺术以体验的模式让观众融入虚拟与真实的审美环境中。

数字媒体艺术是新兴的数字化的当代艺术形式,也是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在数码科技的影响下,当代艺术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配合声光效果、动态效果营造的空间气氛,使人们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这种审美感官体验的重新组合,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审美方式。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传统艺术是单一的审美体验,而数字媒体装置艺术创造了一个与观众互动的科技平台,观众可以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互动,诠释装置作品,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因观众参与而改变作品的原创性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数字媒体互动装置的开放性使得观众参与到作品补充、修改再创造中,以至于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数字媒体装置艺术颠覆了传统意义的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把权威性让给了观众,观众的审美情感与作品本身互动,在精神上形成自由的审美形态。

三、数字媒体装置艺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感叹数字媒体艺术向全球扩张的同时,可以看到当今数字媒体艺术广泛运用在多种领域,以新方式融入在建筑景观设计。数字媒体装置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广泛应用,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节点,多用于住宅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和室外公共区域中。这种开放形式的装置艺术是城市区域的标志,很好的丰富了景观设计的功能和形式。未来城市景观设计引入数字媒体艺术将是必然趋势。

城市景观设计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这个信息与科技的时代,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城市更有艺术氛围。科技、美学和城市设计理念是景观设计发展的基本要素,而数字媒体是科学原动力的核心力量。科学技术是景观设计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城市景观设计是以城市背景为参考、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为了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只有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才能被人们接受。城市景观设计中加入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审美体验,能让城市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结语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高端科技的运用和提升,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形式,也为其发展带来便利。尤其是在引入数字媒体艺术这个新兴媒介后,为城市景观设计融入了综合性、互动性的新特点,从而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新的里程碑。只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效的融入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才能使城市景观设计更加具有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健.论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J].同济大学学报,2012(12).

[2]刑宏建.新媒体艺术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J].中国对外贸易,2010(24).

[3]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在数学中,问题是其心脏。人们常说:找寻一个问题比处理一个问题更关键。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应为学生创建各种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下简要针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利用故事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

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并且十分喜爱听故事。所以,教职人员就需要依据学生这一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简单、容易的小故事,不但可以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记忆相关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数字0”的知识点时,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个“小猴子摘香蕉”的故事:小猴子一家去摘香蕉,猴子爸爸和猴子妈妈都摘到了很多香蕉,小猴子因为贪玩,最后一个香蕉也没有摘到。那么,一个都没有就可以利用数字“0”来代表。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0”的含义。再例如:教师在讲解“圆周长”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个“跑步”的故事,小红和小刚一起进行跑步比赛,其中,小红沿着圆形线路跑,而小刚沿着方形线路跑,那么同学们觉得谁会赢取比赛?当比赛结束后,小刚说比赛不公平,为什么?将故事与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行进行探索,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游戏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

小学生们都喜爱运动,热爱做游戏,数学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就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些游戏,同问题情境相结合,从而给予学生知道。游戏教学的方法可以将数学知识点中一些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可以在玩耍的同时记忆相关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分数”相关内容时,其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分橘子”的游戏,让学生们都参与到游戏中。老师说,为大家每人分两个橘子,那么,怎样用手势进行表示?学生们都伸出两根手指,之后,教师又说,如果为大家每人分半个橘子,应该怎样用手势表示?学生们就要思考一些,一些学生将一根手指弯曲下来,表示一半,部分学生用另一只手将一根手指的上半部挡住,表示一半。之后,教师为学生提问,怎样通过数字表示一半?学生们就会进入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入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同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创建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包含很多知识点都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假如老师可以精确把握这些内容,利用此作为教学切入点,就可以为学生创建生活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消除学生们对数学的陌生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们应用数学处理内容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11--20”数字的认知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创建如下生活情景: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都有帮助家长买东西的经历,现在,妈妈叫你去购买一瓶酱油,标价为13元,那么,小朋友应该怎样付钱呢?如何才可以将钱付清而不需要找零?通过设定这个与学生们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情景,学生们可以很自然的联想到日常生活的场景,通过互相讨论,从而获取结论,总结出个与十的关系,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点。再例如:教师在讲解“圆柱体积”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下情景:学生们认真观察平时的生活,找寻其存在的圆柱体物品,那么为什么要应用圆柱体进行设计?学生们可以联想到日常生活经验与学习的内容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更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分数意义”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实现为学生制作Flas课件,画面中美羊羊将村长的拐杖弄坏了,她想做一根新的拐杖送给村长,于是找喜羊羊帮忙,利用米尺测量村长的拐杖长度,当测量完一米以后,剩余的长度不足一米,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表示呢?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猜测与联想,之后引入分数的知识点。通过此种方法,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五、利用知识迁移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为学生讲解新的数学内容时,应善于利用知识迁移的特性为学生设定问题情景,让学生可以通过旧知识的联想对新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记忆。例如:教师在讲解“分数基本性质”相关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设定问题:分数与除法有关系吗?学生们就会回答:除法里的除数就相当于分数里分母,被除数相当于分子。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想除法相关内容中“商不变”的性质,从而推理出分数中的性质,进行总结与概括,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内容。

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教学改革速率的逐步加快,小学数学老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创建问题情景的方法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老师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促使我国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强化设备管理和维护是保障其正常发挥效益的基本措施,文章将针对如何做好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展开论述,给予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维护;措施

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在各大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属于核心医疗设备,它在医院所有设备中占据极大的比例,促进医院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正因为该设备为医院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加强对其管理与维护也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阐述,提出设备管理和维护的相关措施,以此作为参考依据。

1培养专业人才

针对数字化影像设备而言,要想做好其管理与维护工作,就必须依靠专业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影像专业知识,同时还需对设备维护知识有所涉猎,这样才能保障该设备正常运作,发挥真正的效益。除此之外,这类人才还必须对以下方面知识熟练应用,比如医学知识、计算机知识以及网络知识,熟练使用分各项软件,对于设备经常出现的硬件或是软件问题,能够了解基本的解决方法,对于设备的常规的维护必须清楚了解。数字化影像设备只有维持正常作业状态才会发挥真正的功能,一旦出现故障或是年久失修,将会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因此需要知识技能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并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实施岗前培训,依据操作规程进行,对于该影像设备而言,其必须具备独立的专属计算机,同时还需独享一个工作站,上述相关信息不得随意更改。针对所有设备来说,做好详细的存档工作,记录好工作日志,严格执行以下制度,即交接班制度,安排专人进行设备的管理,主要针对重要数据,还涉及到信息资料。如非本科室人员,严禁上机操作,不可以拷贝资料以及程序,教学中涵盖的影像资料,除管理员之外,不能随意拷贝复制。针对维护与操作人员而言,他们必须对设备进行管理,定期对其进行维护,即使出现极小的故障,也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处理,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并做好相应记录。如若该设备出现硬件或是软件问题,维修工程必须及时对其进行排除,非专业人员不得私自拆卸设备。除此之外,医技人员、工程人员,两者要经常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如何合理有效使用设备,做好其管理与维护工作。

2做好存档、传输以及管理

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这样才能保障该设备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还必须对设备进行优化管理,包含其网络存档、传输与管理,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其创造极佳的社会效益,并且获得良好经济收益。针对数字化影像而言,其主要是通过PACS系统运用,以此使影像信息发生变化,实现数字化,这相较于传统医疗模式有所创新,突破了时空限制,以数字化的形式,采取无胶片方式开展以下活动,如影像资料采集、阅读、存储以及管理等等,这样不仅为临床医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数字化图像具有一定的优势,如高清晰度,这可以帮助医生直观了解到早期病变,对于一些比较细微的病症,也能及时发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影像诊断水平大大提升,而且其准确率与效率也有所提高。针对数字化影像而言,其在医院网络以下工序,即存档、传输以及管理,这些工序看似简单,实则程序极其复杂,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涵盖了先进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以及医院信息管理,因此优化该项工程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以下功能,比如数字影像极其数据收集、影像管理、显示与处理以及硬件拷贝与输出等,还涉及到比较重要的工作流程,诊断报告系统等。因此针对数字化影像来说,其在医院网络中的以下方面其实是紧密相连的,即存档、传输以及管理,这对于医院的医疗工作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如医院准确诊疗率有所提升、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医疗流程有所缩短,因此数字化影像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开展预防性维护

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对于医院而言可谓是一个好帮手,一旦其出现故障将会影响到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必须加强其管理与维护,这其中预防性维护非常关键,这可以保障该设备能够实现最大功能性。针对预防性维护而言,它属于一种超前意识,在故障未发生之前就对其进行维护,以修代养,化被动为主动,医院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这样针对数字化影像设备进行维护,他们不仅要具备医学常识,懂得机械相关知识,对电子专业也要有所涉猎,并对专业人员进行有效培训,使其具备上述知识储备,以此应对预防性维修,这样才能保障数字化影像设备的功能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预防性维护来说,其在模式上实现创新,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实现了良性循环机制,主动对设备进行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在日常工作中,设备维修人员可以定期对其进行检查维修,主要针对以下方面:如参量的检测、校正与调整、将机房的温湿度维持在正常标准,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机件不会发热受潮,做好清洁处理,去除灰尘沉积,避免发生静电现象,进而击穿设备零件。依据相关调查显示,数字化影像设备发生故障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由于设备电源、运行环境,这两种因素引起故障占到了45%,人为操作不当比例为15%,自然损害占40%。由上述数据可以得知,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故障发生频率。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实际医疗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功效。要想使该设备可以持久的为医院医疗工作出力就必须做好相关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如何提高数字化影像设备的工作效率以及使用年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李晓艳 单位:贵州省瓮安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刘颖辉.论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J].科技通报,2013(02)

篇4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数字电路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电子通信系学生的必修课就是“数字电路”。但是,数字电路的相关课程往往比较枯燥,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字电路的相关知识学习不到位,也就无法为后续的课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数字电路一体化教学要求实施项目教学法,打破传统的实验课、实训课与理论课之间的界限,把理论、实践和企业的要求融为一体,使技术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生产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项目教学法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以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等优点使项目教学法在数字电路一体化教学中的效果十分显著。

项目教学法是将需要完成的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项目决策、实施、成果展示与项目结果的总结与评价等一系列的过程。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在数字电路中的创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区别与联系。当前的数字电路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情况:大多学生对数字电路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而且对教材中所讲的电路不清楚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动手操作能力很差,实验课上无法自己完成简单的电路实验。对此,老师更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要尽量减少,对电路的实际应用要多讲解,更应该着重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接下来以555集成电路制作的变音门铃为例分析一下项目教学法在数字电路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1 项目的确立与认识

项目教学法中指出,所有具有整体性特征并有可见成果的工作都可以作为项目,如产品的设计、电路的故障检查等都可以被视为项目。决定项目教学法成败的关键部分就是确立项目。因此,项目的选择与确立尤为重要。项目的选取最好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主动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选择难度比较适合的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在项目的选择与确立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项目过程中能否很好地运用已学过的数字电路知识;第二,项目活动能否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第三,项目过程能否激发学生对于数字电路的学习兴趣;第四,项目活动能否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由此可见,以学生熟知的变音门铃为研究对象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2 项目实施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是项目教学法的目的之一。因此在确定项目之后,首先要对参加项目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个学生为宜,活动分组时要注意将基础较差、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与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团队合作中的互相帮助。首先,老师将电路实物图和原理图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原件识别,明白各元件符号以及之间的电路连接关系。然后由教师提问。关于变音门铃的研究实验可以提问以(下转第55页)(上接第46页)下几个问题:第一,电容、电阻、二极管等常用原件有何区别,如何进行测试;第二,所用芯片的管脚名称以及管脚的排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第三,打开与关闭电阻应该怎样测量。学生在此阶通过彼此之间的帮助共同完成原件识别与测量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然后根据要求进行相关实验。在电路板上进行元件的焊接、安装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焊接与装配工艺完成整个过程,真正起到指导者与咨询者的作用。此外,老师还应该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增加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 项目测试

通过项目测试排除故障是数字电路一体化的研究重点和难点。老师可以先指导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等他们掌握之后再帮助其他学生完成项目过程。在此次实验中,如果闭合S2时,电子门铃会出现声音,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上述过程,门铃依然能够正常工作,则证明电子门铃是正常的;如果门铃没有出现声音,可以检测VD2是否接反;若闭合S2时出现声音,断开时没有声音就检测R1。待所有的项目检测完毕之后将测试的结果填入实验表中。

4 通过分析掌握项目中的工作原理

实训课最大的难点就是对工作原理的掌握,这也是实训课的重点。在以上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数字电路中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工作过程以及工作原理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接下来,由老师阐述整个项目中涉及到的工作原理并进行管脚的功能介绍、电路图以及工作原理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包含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其工作原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5 项目评价

项目的评价是由自评与互评两部分组成的。自评主要是自己对实验过程的评价,包括元件的排列方式、组合过程、以及整体布局和所用时间,然后个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最后选出小组中比较优秀的成员为代表,全班师生共同评价,肯定成绩。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仅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增加了学习的动力。此外,在对项目进行评价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扩展和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结果证明,项目教学法在数字电路一体化中的应用是比较成功的。很多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从中领悟到了数字电路中的很多相关知识;许多学生能够做到活学活用,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面对问题,并积极解决;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养成了合作的意识,认识到团队协作对学习的重要性;由于项目教学过程中需要网上搜集一些信息,使得学生们整合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升。此外,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有所提高。

项目教学法在数字电路体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不断创新的任务。因此,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地运用项目教学法。

6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涉及到数字电路的相关知识,而且都是依靠实践来完成的。从项目的确立到项目结果的评价是一项复杂的操作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合作。目前,很多职业技术学校已经逐渐对“数字电路”相关课程的上课方式进行改革,使项目教学法能够在数字电路一体化教学中得以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卫红.“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3).

[2] 吴海江,李世国.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篇5

[关键词]数字素养;数字能力;教育映射;整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3-0024-06

一、引言

数字技术尤其是社会性技术的日益发展并被各个阶层的人群所使用,极大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交流、获取信息及娱乐方式。根据全球市场信息集团TNS对16个国家的2.7万名18至55岁网络用户进行的调查发现:全球25岁以下的受调查者平均每天花36%的休息时间上网。美国和英国低于平均水平,分别是30%和28%。而在中国,年轻人却把50%的空余时间都泡在网上,只将其作为娱乐的主要手段,应用于学习、创新乃至创造生产力方面非常少,年轻人对数字化的使用步入了误区。数字技术使用并不能自动引导数字能力的发展或者提高,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国民的数字能力发展视为未来全球新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把数字能力发展置于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战略高度,冀望通过教育教学系统变革,鼓励发展国民数字能力,以确保未来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中。欧盟无疑是先行者,2011年,欧盟委员会了《映射数字能力:迈向一种概念性理解》技术报告,系统回顾和阐释了与数字技能相关的概念和理解,并首次为21世纪的数字技能的理解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方法和建议。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在综述数字素养和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数字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概念框架,并通过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维度将数字能力概念框架映射至教育领域,重构其能力要素,建立数字能力的整合模型,为数字时代个体素质能力发展提供基础。

二、数字能力:21世纪学习目标新指向

站在当下来遥望15年前尼葛洛庞帝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不仅感慨信息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塑造力,“信息DNA”已经嵌入普通人的生活环境,数字化生存方式已经悄然融入普通人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数字世界是现实社会的模拟,更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与创新。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现代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能,也非常熟悉数码游戏和社交网站,似乎已具备“数字天赋”。但这并不等于“数字能力”。数字能力意味着基于ICT的知识应用于数字世界。个体的数字潜力和创新能力亟待开发。

数字能力成为数字时代世界各国教育创新的重要目标指向。近几年。国际上多个研究组织就21世纪的教育和学习目标做了全新规划和设计,这些学习目标框架无一例外都指向数字时代的关键素养和技能——数字能力。如表1所示。21世纪技能联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Hs)针对新经济环境中学生成功学习开发了面向21世纪的学习框架,该框架定义了新时期工作者解决问题必备的几种基本能力:团队合作、判断信息、运用科技及国际观等,尤其突出强调“信息、媒体及技术能力”:由思科、微软和英特尔资助,墨尔本大学主持的21世纪技能教育与评估项目组从2009年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250多名研究员和专家对教育现状进行评估,提出了四种能力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工具以及生活技能等;美国北中地区教育实验室(NCREL)也针对21世纪的学习者,提出了21世纪技能框架,包括数字时代的素养等四个层面。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针对新时期学习者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对第一版(1998)进行了及时的修订,提出了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S-2007),共包括6类24项指标。事实上,相对1998版,NETS-S-2007对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更高了。主要表现在对数字时代能力素养以及创新变革的要求。ISTE认证与标准委员会的DavidBarr曾指出:NET-S第一版旨在使学生学会使用技术,而第二版则强调利用技术学习。可见,技术工具的使用不再是NETS-S-2007强调的重点。对于利用技术提高自身能力、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当前NETS-S第二版的时代使命。各个学习目标框架的维度表明,公众应该认识到当今的学习者必须掌握21世纪能力:学校必须依据对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以及如何结合学科发展21世纪能力等新认识来重新设计学习活动:政策制定者必须结合学业成绩与21世纪能力对学校进行督促考核。总之,数字能力的发展应该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

三、素养连续统:数字素养的概念流变

显然,数字素养或者数字能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关乎所有人的基本生活技能的、复合的、横跨的重要技能。这种技能能够促使个体获得其他的一些重要技能(比如,语言、数学、学会学习、文化意识等),甚至标记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Eshet-Alkalai)”或者“信息社会的重要资产(van Deursen)”。表1也显示,作为一个横跨多学科的概念。数字能力与其他相关概念常常在不同层面上混用。数字能力的面貌是如此多样化,以致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概念或者广泛认同的定义存在,因为不同概念的研究和文献强调了人们需要的数字技能的不同方面。而这一事实也正说明了数字能力对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回顾相关文献,主要提取了媒介素养、ICT素养、互联网素养、媒体素养、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等概念,实际上,这些概念体系构成了一个素养连续统,这些概念在不同层面多种方式相互交叉。因此。试图关注一个包罗万象的定义是没有用的。不如聚焦面向当前和未来数字环境的、需要学习的必须技能。

数字素养正是在上述素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是信息素养在数字时代的升华与拓展。其实,“素养”概念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动态性的、开放式的概念,当一种生活行为或方式日益大众化并影响加深时,传统的素养内容的作用或价值日益边缘化。其教育效果逐步递减。客观上需要提出并倡导一种新的素养要求来与之相适应,可以说“数字素养”也是在其他各类素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了更好的构建“数字能力”的概念模型,现将五种主要的素养概念做一梳理。

(1)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一词早在1974年就已被提出,当时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指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0年以来,“信息素养”一词在文献中大量出现,并且逐渐取代计算机素养。

(2)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以广播和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以极大冲击,有专家学者便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3)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ICT Literacy):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就提出“计算机素养”概念,美国北肯塔基大学把计算机素养定义为“对于已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大学生及教师在其学科领域内必须具有熟练地和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计算机素养一词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计算机素养是指知道且能够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方面的能力。

(4)网络素养(Internet Literacy、Network Literacy):信息及相关过程的网络属性有时指的是“互联网素养”或者“网络素养”。有时。在意义广泛的“数字素养”文献中也使用网络/互联网素养。网络素养是指人们了解、分析、评估网络和利用网络获取、创造信息的能力。也有人认为网络素养是对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网络素养与信息素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承接交融的关系,即:信息素养是网络素养的前身,网络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发展。总之,网络素养是个体在网络社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工作、交流和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一个由信息技术、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

(5)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E-Literacy):“数字素养”早在1994年就由以色列学者阿尔卡来(Yoram Eshet-Mkalai)提出,他根据多年研究和工作经验以及分析了相关文献并开展试点研究之后,提出了数字素养的概念框架,认为数字素养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图片——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情感素养,这个理论框架被认为是数字素养最全面的模式之一。也被《远程教育百科全书》列入数字学习的主要模式。

上述素养概念体系可以都是建立在媒体路径上的连续统一体(continuum),表现出素养这一基本文化概念在不同媒体时代的基本诉求。事实上,除了上述普遍性较强的素养概念体系。当前还出现了一些面向专业领域的素养概念体系,如游戏素养旧、数字化阅读素养等等。因此,对数字素养概念的构建,并不是对之前相关概念进行删选进而提出一个统一性的概念,而是通过对各个概念的重要元素进行分析和整合。本文认为,数字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动态的、开放的概念,是经过媒介素养、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网络素养的流变所形成的。通过对数字素养和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抽取出一些共同的成分,这将作为后续建构数字能力概念模型的基本要素。

教科文组织曾建议。任何时候一种新环境都需要一种新的信息素养(Catts&Lau)。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素养是最狭窄的数字概念,其主要集中于技术知识以及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的方面,是数字素养的核心部分。网络素养增加了与工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了在网络媒介环境中成功发挥作用的思考以及能力。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概念内涵与数字素养大部分重叠。但是两者有不同的关注焦点,即:信息素养更多地是发现、组织以及处理信息,而媒介素养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强调参与和解释,以及使用并创造媒介的技能。但是态度对两者而言都很重要。总之,数字素养是最广泛的概念,正如Yoram Eshet-Alkalai的定义,数字素养包括其他相关概念的主要方面。即:计算机素养和网络素养是作为数字素养的基础、核心成分存在的,而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则是在数字化情境下的技能被包含在内,这也成为建构数字能力概念模型的基础。

四、要素聚合:数字能力的概念框架

从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到数字能力(digital compe,tency),还必须跨域素养与能力之间的概念差异。一般而言,“素养”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涉及听、说、读、写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素养也是个不断变迁、与时俱进的概念;素养常常包含能力要素。“能力”意味着有足够的技巧和能力、有效地完成一些事情,“到了科技先进的社会……为了有效的参与社会,需要拥有一种积极的素养。它允许人们使用语言以提高思考、创造和质疑的能力”(Campbell)p12;单就“能力”和“素养”来讲,很长一段时间“能力”一直作为“素养”一词的组成部分,而且经常在文献中出现的是“素养”一词。随着素养概念的不断演进,基本能力只是第一步,像在工作、学习中一些创造性的表达新观念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和文化方面问题的态度等高级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这也就限定了本文中的“能力”一词是高于“素养”的。如果说“素养”指的是一般的能力。那“能力”则是指高级的能力。

数字能力是一种为了工作、休闲和交流,自信和批判地运用信息社会技术的能力。数字能力的提出。正是应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诉求,在社会层面,年轻人将被要求拥有的这些技能和能力,其目的是为了在21世纪这样的知识社会中让年轻人成为更有效率的工人和公民,因此,数字能力被欧盟界定为个体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在技术层面,随着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的普及与风靡,数字化工具和媒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对数字化社会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参与和分享,这些要求需要具备新的能力,如游戏素养、执行力、多任务处理、分布式认知能力、团体智力、信息识别、网络协商能力等等。因此,从能力要素上来看,数字能力强调除了基础技能外,还应该强化技术素养、技术设计、技术思维等高级技能,这些新的能力通常被打上“21世纪技能”的标签。通过表1所示各个学习目标框架要素分析,可以提取所谓“21世纪能力”中的某些因素,聚合为数字能力的构成要素。这将成为数字能力概念框架建构的基础。部分示例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参考Kirsti Ala-Mutka(2011)的数字能力模型,构建了图2所示概念框架。数字能力概念框架的建构非常必要,实际上,当今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数字化世界)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改变,被称作“数字土著”的一代。他们的教育者则是“数字移民”。因此。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说着过时的语言(前数字化时代语言),正在吃力地教着说着一种全新语言的人群。因此。对数字能力的渴求成为跨越数字大断点(discontinuity)的前提和基础。数字能力包含工作、娱乐以及交流中自信且批判地使用信息社会技术,强调基于ICT的基本技能:利用计算检索,获取,存储,制作,呈现并交换信息。利用计算机交流并参与合作网络闭。此外。通过对比各个学习目标框架发现:多文化素养与全球意识、应对复杂情境、自主学习、创造性、承担风险、个人责任感、社会与公民责任感、时间管理等能力对数字时代的人们也是非常重要的,故可以纳入数字能力的构成要素范畴。

五、教育映射:数字能力的整合模型

数字能力的概念框架为教育领域的学习目标重构提供了依据,但如何成为指导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指南,还需要建立起数字能力构成要素到教育目标体系的映射。从而建立起其操作模型。这一操作模型必须详细分析数字能力的层次、层级以及类别;从一般上看,学习和教学目标主要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层次构成,其他层次要求都是对其改进的结果。

首先,在三层次构成上,鲍登(Bawden)曾经提出数字能力四要素模型,其模型主要从基础、背景知识、态度与观点、核心能力等四个方面,该模型强调了一个与必备的要素相似的结构、几个相互支持的重要技能和技能有效应用的关键态度;其次,在层级方面,马丁等(Martin&Grudziecki)在数字欧洲素养(DigEULit:Digital European Literacy)项目中改进了数字能力的一个概念模型,提出了一个结构方法及相关工具,构建了数字素养等级模型,这一等级模型把数字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数字能力基础(技能、概念、方法和态度等)、数字能力应用(专业及学科应用)、数字能力创新(改革与创新)。这三种水平描述了所有人的一般数字能力的需要。再往上,他们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的或是其他具体目标的个人数字化用途。在个人和社会水平等级上。这也导致在过程和活动中通过数字化改变来改革和发展创新性。再次,在数字能力类别上,冯德生(c.Van Deursen)曾提出并证实了一个由两大类(内容相关、媒体相关)四种互联网技能组成的模型,由复杂程度排列如下:操作技能(比如使用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的操作技能等)、常规能力(如网络导航和正确使用网络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如定位、选择和评估信息的互联网技能):信息策略(如在成功的目标导向活动的策略信息技能等):信息能力和信息策略也包括在运用时批判的和目标导向的态度。不过,该模型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技能上,缺少了像媒介创新、交流与合作这样要素分,这是后续整合模型需要补充的要素,但该模型在数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了详尽的分类,同时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观点。

在图2的概念框架基础上,充分整合上述文献中与数字能力相关的结构模型。大的方面由工具性知识与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应用态度三个方面构成;上述各个模型中的基础技能提出来被归为同一个类中,组成工具性知识与技能:应用和策略层面组成高级知识与技能:态度方面(引导技能应用的思维方式)按自身的论题来分离和归类为技能和知识应用的态度。技能根据意识到的认识复杂程度来排列。知识和技能不能因具体内容而分开,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知识和技能是相关的(技能是关于知识的应用)。在详细分析了数字能力的各个构成要素之后,将这些要素有逻辑的组织和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三大领域(工具性知识与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应用态度)、六种知识与技能(操作性、媒体相关类、合作交流、信息管理、学习与问题解决、有意义参与)和五种应用态度(跨文化、批判性、创新性、自主性、责任感)。图3为经过教育映射后的数字能力整合模型的具体框架。

如图3所示,数字能力是在数字素养等一系列“21世纪新技能”诉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视为数字时代个人综合能力的新指向。这就决定了数字能力的概念内涵是比数字素养宽泛的,在经过充分整合数字素养相关概念体系流变以及数字能力和21世纪技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欧盟数字能力概念模型,下面具体阐述数字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工具性知识和技能

主要包括两大类知识与技能,即操作性知识和技能和网络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其中,操作性知识层面涉及到在具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使用数字工具的意识以及对这些工具及其功能和用法的理解:操作性技能反映了数字工具的技术操作层面,例如鼠标操作、具体软件的操作或文件存储操作等。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其他任何工具使用的先决条件。

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则涉及到对相关媒体的理解以及如何安全使用。这些技能不仅仅是操作性的,同时也要求具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媒体的认识与技能、媒体风险和限制的意识。数字能力在这个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字网络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如,导航、书签、简单信息聚合、RSS订阅)、多媒体技能(数码照片操作、创新在线结构框架)和数字环境的安全性(个人隐私、技术安全风险)。

(二)高级知识和技能

——交流与协作。有效地表达和交流、理解每种类型媒体格式的优缺点。这对数字化环境的合作非常重要。要达到全球范围内富有成效的合作,需要个体能够适应和赞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观点。通过深度交流与合作,最终人们应该能够建立和保持与有关人士和相关网络联系起来的个人通信网络系统。这种数字环境扩展了人们所处物理环境之外的社会和专业社会网络,能够使个体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益。

——信息管理。在数字化环境中可用信息数量是巨大的。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这就凸显出了与信息相关的技能和能力在这种环境中的重要性。每个人都需要精准定位、批判性的选择并组织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进而分析和评估信息内容、进行多媒体演示和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这些都需要融入个人的数字能力,并能够体现在所有的网络活动中。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信息处理过程。能够发展自己的个人信息系统,并通过有效过滤信息来维持个人和共享资源的鲜活度。

——学习和问题解决。所有个体都应该能够通过在学习、工作和问题解决中使用的数字工具和媒体中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应该能够在专业和个人的领域中有效地发现和评估符合自己目前需求的学习机会。从联通主义的角度来讲,能从合适的人和资源网络中找到方向并从中受益。此外。还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和开展学习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成果,在众多可能的数字路径上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预期效果,以期解决问题。

——有意义参与。无论是独自或与他人合作,不论是为个人还是为与社会,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参与到数字活动中。这就需要他们能够理解并创建一种适合每个活动和环境的数字身份。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中捕捉到融入数字化社会的机会,从而使数字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影响方式,同时也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应用态度

——跨文化。如前所述,从数字通信中获得最大的利益需要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交流的成功取决于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开放的态度来相互理解和洽谈。这涉及到一种普遍的社会态度以及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想法、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而奉献的意愿。

——批判性。与传统出版媒体相比,大多数情况下。在网络环境中没有正式审查谁能参与或者哪些资源可以出版。用户在将自己融入到数字化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反思,考虑信息的质量,并要不断的思考信息的产生、媒体和资源的可靠性以及不同数字工具和媒体与他们任务的适应性。

——创新性。数字化工具和环境提供大量的、几乎满足任何需要的信息资源,其中最大好处在于:这可以使你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和生产者,而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消费者。创新性态度体现为:思想开放并乐于表达个人看法、与朋友合办项目或发起社区活动、为个人和在更大规模上产生社会和经济利益提供机会。创造性地使用数字化工具和媒体,可以为个体提供开展任务或呈现结果的创新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激发自己去学习或发明,准备改变现有的方式来适应新时代。

——自主性。很多学者认为,互联网不是一个明确的规则和行为模式的良构资源(well-structured)。人们必须意识到自身的目标,并为了能够从互联网中最大获益而积极地、主动地努力。这意味着,在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要得到利益,就要努力找到对任务最合适的数字工具和媒体,明确自身目标,必要时适应和反映新环境。

——责任感。网络数字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但也带了很多风险。除了对资源和其他人要有批判性外,自身活动可能造成的结果及其可见性意识也非常重要。用户必须理解数字安全问题,并将之融入到数字环境中的活动和交互之中。当使用来自他人的资料、被关注或会影响他人的创新资料(照片、邮件)时,必须要考虑到道德方面的问题。

六、实用取向:数字能力发展建议

上述整合模型具体构建了面向数字时代个体能力的一种新指向,但绝不是一种客观化的、标准化的模型,数字能力全貌应该是多层次的。因此,在理解本模型的时候,需要秉持一种实用观,避免在纷繁复杂的概念体系中囿于“冒进”或者“懈怠”窘境,有如下四点需要特别提示并且达成共识:

(1)需要认识到数字能力对于数字时代的所有人都是必须的。对于儿童、年轻人、工人以及老年人以及处于社会排斥风险中的阶层以及一般所有市民来说,缺乏了将导致各种各样的危险。数字能力并不会随着大多数人所使用的网络和计算机而自动获得。

(2)21世纪的数字能力必须包括面向工具和媒体使用的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高级技能和知识,为了交流、协作、信息管理、学习和问题解决以及有意义的参与。这些必须得到跨文化的、关键性的、创造性的、可靠的以及自治的态度。

(3)工具性知识和技能是发展或者使用更高级技能的前提。这些必须在所有合适的层次上得以确保。然而,认识到这些工具性技能还不足够是重要的,数字能力可以被看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概念,而不是简单的使用数字工具和媒体。安全的和高效的态度形成将被整合到学习技能的所有层级之中。

(4)形成一种高级层次的数字能力的教育映射模式。仅仅是第一步,与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并且认真整合到操作化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和评估问题之中是必须的,这对于国家层面的支持个体数字能力发展是紧迫的、有用的和可用的。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领域亟待转型升级,信息化教育及其深度融合也正在推进,本模型将为上述变革提供一种参考模型,具体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需要注意:

第一,工具性技能是发展和应用更高级技能的先决条件。但不是所有人都用得到。可以按照自身的目标来学习一些技能。在学习者开始任何独立的数字活动之前,都要求掌握关于机会、法律和道德内容、操作性技能方面的基本知识。然而,学习者也应该能根据与自身的相关性来选择更多的高级工具技能(如,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创新社交网络框架)。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我国)许多信息技术课程会将数字能力理解成工具导向的。所以,这些课程都关注教学和评估中的工具性技能,但是应该将这种工具导向转为能力导向。即让学习者是为了掌握一种能力进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会一种软件如何进行操作。

第二,在具体领域的背景下。内容相关的互联网技能是需要学习的。因此,具有批判性质的高级技能和知识的发展应该被融入基于主题的学习中,比如,学校的历史课、为其他弱势群体开设的就业培训课等。这些技能和知识按顺序排列如下:首先是用于具体功能性任务的技能,然后是策略水平的技能,最后是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的技能,这个顺序也是个体发展的顺序。在高级技能和知识这个领域中。知识和技能有很多选择。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他们。特别是如果他们的数字工具和媒体的用途有限时。因此,数字能力的教与学的方式可以根据目标群体的需要来选择相关的技能领域。

第三,在态度这一领域,是没有确定的、独立的好方法去提升学习者数字能力态度的,需要在具体的主题下或是与具体目标相关的内容学习中融入态度学习,或者整合到技能应用的学习以及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学习之中。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也要注重通过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激发学习者自主、独立的态度来促进数字能力的提升。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会计发展 问题 途径

电子商务一般指的是在电子手段使用的基础上开展的商务活动。也就是电子商务在使用互联网的条件下消费者实现网上购物行为。目前,电子商务正在全世界蓬发展,而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作模式,为我国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再加之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企业的业务数据以及相关的会计数据已经开始逐渐实现电子化、无纸化,这就给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了全新的问题。这就需要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进一步促进我国相关企业会计工作最优化发展。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会计数据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其实电子商务就是一种基于开放环境下的互联网,与此同时,也使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在通过互联网传输的过程中会在完整性、机密性、可靠性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外来风险。

在实际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对电子数据进行确认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需要确认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源点的不可抵赖性,还包括了对回执、接受方面的不可抵赖性,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下,有时会为了证明接受的数据是通过原发方发出的,而且为了证实不可抵赖性,如今已经顺势延伸出了电子签名技术,目前,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实际的电子签名方面不论是手写还是盖章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二)数字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计算机软件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对于计算机软件而言,在对数字产品的生产中,其中包括了数字产品的研发、制作包装两个主要环节,而数字产品的研发工作是这个过程中花费人力、物力最多的阶段,而制作包装方面所需的费用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传统的会计方法上,往往会忽略数字产品的研发过程,将之与产品的生产过程相提并论,鉴于此,数字资产缺少了生产的环节,这就使生产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另一方面,由于数字资产具有无形的特点,没有实际的库存数量之说,再加之其可以无限使用,若是依照传统的会计手段,是难以对会计数据进行如实的反应。

会计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在网上模式下开始进行, 这就会出现一些数字资产均要在消费者试用后才能够决定是否对此产品进行付款购买。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的公司需要对新的版本进行推广,这样就导致了在对数字资产的确认中,转变为了一个连续的过程。由此可知,电子商务企业需要摒弃传统会计中相关的数据确认手段, 而是要在实际收到款项的基础上,提供销售环节更加实际的依据。

二、解决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发展面临问题的途径

(一)数据原件、法律效力方面

基于会计方面的关于数据原件、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等问题,提升电子商务会计安全防范措施已经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加大建立安全的电子商务会计系统的力度。其中包括了对电子商务通信网络设立电子密钥系统、防火墙等,与此同时,还需要由认证机构或者一些具有专门验证资格的单位进行对交易双方身份的验证,同时颁发相应的安全证书,只有持有安全证书才能具有资格进人电子商务会计系统。

(二)市场环境方面

市场环境的转变与会计发展息息相关,要想使市场环境得到改变,这就需要:一是对清算汇划体系、结算账户托管制要尽可能实现安全畅通、方便的服务优点;二是对物流管理的环境进行优化,在商品的物理管理中(入库、质检、出库)实现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三是完善一个更加国际化、全面化的电子商务会计市场,保证电子商务会计网站的开放,保持与世界各地相关的会计信息的交流力度,最大化实现会计信息的自由流动,进一步促进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协调,为会计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加强对电子商务会计市场的净化,首先保证在会计信息进入市场前就给予净化、过滤,从而在源头上就保证了会计市场流动的相关信息的有效性、质量性。

(三)人员素质方面

随着电子商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商贸的结合力度也越来越大,鉴于此,谁可以掌握对电子商务技术、财务理论的有效应用就可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脉搏,以此来吸收具有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专业型人才。这就需要从事电子商务会计的工作人员要在懂得一定会计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以便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进行必要的创新,能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应用自如,也能严格的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时除了要加强专业修养,还应该强化边缘相关知识的积累,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从而确保自身能够符合社会就业的需要,并能够快速适应财务管理岗位的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发展作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简析了当代电子商务时代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会计发展面临问题的途径,分析和探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会计更好的发展。另外,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关注社会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会计发展前景,不断提高自身的会计专业能力,满足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咏梅.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发展探究[J].企业研究,2012,08:84

篇7

1 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特点

1.1 占用空间小、储藏信息量大。档案数字化管理运用先进的数字存储技术将各种文字、图片和声音影像等档案性资料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据,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展现给用户。占据空间很小的数据库能存储大量的信息资源,打破了原来纸质文档一统天下的局面,崭新的存储方式让传统档案馆望尘莫及。同时,全球互联的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共享,用户通过数字化档案馆能查阅到其他档案馆的信息,它不仅是网上档案馆,更是网上文化和信息交流中心。

1.2 实现了管理模式自动化。通过设计出合理的程序,各种档案信息就能被分门别类地存入信息系统,无需人工鉴别再分门别类地运输上架。新型数字化档案馆将传统档案馆实现了高智能的技术型管理,而相关的工作人员主要任务也将以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为主,更有利于促进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全面化和服务优质化。

1.3 查询资料更加快捷。使用数字化档案馆,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所需要的档案信息,用户只要拥有数据终端,比如一台电脑,在操作系统中输入档案资料或信息的关键字就能立刻查询到数据库中存储的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档案数字化管理通过网络将信息自动呈现在读者面前,免去专门跑传统档案馆的麻烦,能够让读者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阅信息,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1.4 不同地域、单位建设的数字化档案馆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大大增加了档案馆的资源,加大了不同地域、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

2 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资金支持。任何新设备、新技术的更新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建设数字化档案馆所需的设备,一是费用高;二是设备更新淘汰比较快,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三是设备使用磨损影响使用年限,档案馆要服务全社会的查阅需求,使用人数多,必然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2.2 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目前,大部分档案馆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力度不够。在人才结构上,既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所占比例偏低。在档案管理人员配置上,没有规范的章程和标准,缺少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从事其他工作的职工兼管。并且,大多数档案馆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对数字化档案馆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等问题。档案馆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很难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档案馆发展,甚至连内部的优秀人才也因此外流。

2.3 存在重复建设。许多档案馆都存在各自为政问题,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各个地区独立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其信息资源大多处于各自独立和相对分散的状态,从而造成数字资源重复建设,使大部分档案馆资源基本雷同,没有显示出各个档案馆的馆藏特色和优势,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3 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措施

3.1 增加资金投入,确保硬件设备齐全。数据库建设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要实现数字化,必须确保硬件建设,而这一整套设备的购入就需要雄厚的资金作后盾。此外,数字化档案馆主要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查阅者访问网上资源和馆藏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以便及时扩展和易于维护,要根据本地区特点,研制开发简单、便于操作的管理系统。

3.2 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是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技术骨干去参加数字化专业技术的培训和研讨会,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二是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馆员不仅具有档案馆学、情报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相关的知识,因此,档案馆应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能留住高层次人才的待遇机制。三是把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纳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一个设施先进,数据资源丰富的档案馆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大众,更能彰显一个城市的品位,因此,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推进数字化档案馆的发展。

3.3 实现档案馆资源共享。为避免重复化建设,节约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应按区域、按类别采用联合采购、联合存贮、联合编目、联合建库、联机检索等手段,实现不同地区间数字化档案馆的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大众。

篇8

关键词:动漫;古生物复原;三维;重庆古生物

1.引言

重庆是“一座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在重庆所发掘的恐龙大都是世界级明星,都是作为独立品种并以重庆相关地名命名,如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巨型恐龙─合川马门溪龙,中国首次发现的肉食恐龙─永川龙等。这些发掘成果在国际上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由于其化石发掘的集群数量较少、对相关资源的宣传力度、包装力度较低,导致重庆恐龙的信息大多不为人所知。如何将这些资源得到较好的传播,将之转化为文化的一部分、产业的一部分,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重庆古生物资源面临的新问题。有鉴于此,本文试论通过三维复原将这些资源用科技与艺术的方式进行复原,对重庆古生物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以实现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重庆博物体系的发展提出一条新的道路。

2.古生资源开发现状

2.1发达国家古生物资源开发现状

2.1.1科学与艺术相融,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在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科普事业对社会文化的建设作用,科普使文化与艺术相融。其科学资源和科技成果以科普形式得以传播。以恐龙研究为例:相关研究成果都会建立较为系统、可视化的直观信息,使相关科学信息能直观地进行视觉传播,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2.1.2科普产品带来丰厚经济效益

许多科学发现和相关科技成果与文化艺术的结合即转化为科普文化产品,转化为一种知识财富,变成专利、著作权、商标、品牌,并衍生出图书、电视节目、工艺品、玩具,开发出丰富的科普产品并售往世界各地。每一次国际性科技交流活动,都成为他们的巨大卖场,彰显了他们的科技能力,传播了先进的科技与文化,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科普事业使科技与文化的共舞,使他们的科技更有张力,文化产业基础更加坚厚。

2.2中国古生物资源开发现状

2.2.1可视化程度较差,缺乏说服性和感染力。

由于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度也不够,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磨合更是不够,导致我国几乎没有相关科普产品的开发,没有可视化的绝灭动物数据库、素材库和古生物复原成果,无法准确、形象、生动的展示古生物形象。

2.2.2产业化程度差

我国对相关知识产权开发运用价值重视不够,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度也不够,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磨合更是不够,导致我国几乎没有相关科普产品的开发,由此导致我国恐龙复原的原创性科普成果很少,尤其是科普衍生产品开发几乎没有。

2.2.3无法实现博物品牌传播

历史以来,中国的恐龙复原都是由科学家自己完成或由所在机构的“美工”、或临时请一些“客串”于艺术和科普之间的画家或由博物馆装修机构“组织”去完成,因此,导致我国相关科普产品缺乏或品质粗陋,也必然致使在知识传播和科普活动及产品开发中大量盗用国外成果。

3.三维复原重庆古生物资源意义

3.1形成独立品牌、知识产权

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开发可以引导我国相关行业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可以形成技术示范,带动相关技术发展;可以逐步改变中国盗用国外相关知识产权的历史;可以逐步推动中国从“盗用”国外成果转为向国外输出知识产权;

3.2形成科普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开发可望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带动多种工艺技术加工,形成产业体系,推动科普事业和产业。可以让“重庆主题”+“重庆制造”+“重庆原创”及其“规模性”、“专业性”建构了的成果的“亮点”。该成果的“多用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巨大的“卖点”。这两个特性必然构成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市场竞争力。

3.3形成古生物素材库

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开发可以为科学研究的数字化集成档案库;为科普传播的数字化提供参考图库;为相关衍生产品开发提供数字化依据;为相关题材动漫创作提供数字化素材库。

3.4形成产品研发基地,培养人才

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开发还能够形成一个科普产品研发示范基地,一个动物复原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技术带动,进行人才培养。

3.5完善教学,带动科学建设

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开发还可以完成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内容,带动学科建设。

4.古生物资源开发方式

4.1传统古生物资源开发方式。

传统古生物资源开发方式是立足于既有资源的开发方式,即通过古生物展览,博物馆售票等方式获取经济效益,但在博物面临运营状况不佳的今天,紧靠单一的传统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负荷博物体系的运行。

4.2基于当代科技传媒下的重庆古生物开发方式

当代科技传媒下的重庆古生物开发方式,是在科学技术背景下的,新的开发方式,是用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开发方式,该方式利用现代科技对古生物进行复原(包括外貌、生态),同时展开古生物雕塑、电影电视剧、玩具周边、图书读物或工艺摆件等科普内容产品的制作,使重庆古生物资源在艺术的包装下变成专利权、著作权、商标等独立知识产权。把中国科普产品推向国外,打造属于中国的国际性科普品牌。

4.2.1古生物雕塑

一方面,雕塑给人以更为直观的、真实的可视化效果,准确、生动、形象的把重庆古生物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另一方面,雕塑把二维空间的图片转换为三维空间的实体,为后期科普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发展提供素材,为重庆古生物资源产业化打下基础。(如例图)

例图 永川龙三维立体复原

4.2.2古生物题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

一方面,重庆古生物题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将古生物故事化,使重庆古生物深入人心,在全国乃至于世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古生物题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的票房、收视率把重庆古生物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影片中的植入广告、贴片广告更可为重庆博物体系带来可观收入。

4.2.3古生物题材图书

一方面,古生物题材图书将会全面的、系统的向广大市民普及科普知识,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图书的售卖将会把重庆古生物资源转换为经济收入,可望实现客观的经济效益。(如例图)

例图 合川马门溪龙效果图

4.2.4衍生产品开发

影视动漫产品、室内陈设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摆件、玩具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可以带动多种工艺技术加工,形成产业体系,带动博物体系产业链,推动科普事业和产业,以达到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实现经济效益。

5.三维复原对重庆古生物资源开发成效评估

5.1提升重庆古生物体系的可视化程度、说服力和感染力。

项目中的古生物复原图片可成为科学研究机构(动物研究所)存档研究资料、图解说明资料。建造可视化的绝灭动物数据库、素材库和古生物复原成果,准确的展示古生物形象。古生物复原模型可成为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恐龙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可视化展示、演示、查询要件和展示模型。形象、生动的展示古生物形象。

5.2创造中国的博物体系品牌。

项目中的古生物复原图片成为文化传媒机构的素材要素,转化为科普读物、挂图、图书(含电子读物产品),影视动漫产品。古生物复原模型可成为工艺品生产企业原创设计,通过电子雕刻、模具翻制,转化为大型城市景观雕塑、室内陈设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摆件、玩具等多种产品。

5.3使重庆古生物体系产业化。

博物体系相关的科普读物、挂图、图书(含电子读物产品),影视动漫产品、景观雕塑、室内陈设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摆件、玩具等多种产品的生产和售卖,形成博物、娱乐、售卖为一体的博物体系产业链,产生经济效益。

6.结语

重庆古生物资源是自然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其开发意义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十分重大。传统古生物资源开发方式使古生物资源没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没有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采用三维复原技术可最大限度的实现相关资源的复原,并深度发掘其价值。实现将重庆古生物资源转换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重庆博物体系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项目名称:“重庆恐龙”科普产品开发工程项目

受理编号:cstc2012gg-kp1B0061

参考文献

[1] 陶思宇,张喜光,3D复原应用于古生物学的初探[J]古生物学报2010.03

[2] 邢立达,王丰平,潘世刚,陈伟,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2007.11

篇9

关键词:电子图书馆;转变期;馆员素质

图书馆是采集、制作、存贮和提供信息资源的主要单位,随着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图书馆从封建社会的藏书楼将逐步发展到信息社会的电子图书馆:工作自动化、信息数字化,基于大量的需求建立起采集、处理、存贮和提供电子信息的体系结构。这种发展趋势带来了提高网络资源有序传递组织加工、提高用户查询、检索和获取所需信息的效率、创建数字图书馆系统、建立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开展多元化服务等有关图书馆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新要求。

一、我国图书馆发展现状

我国新型图书馆建设刚刚起步,有少数图书馆建成一定规模的机读目录数据库,但大多数图书馆正在或规划建设自动化图书馆,离电子图书馆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但比起传统的图书馆,读者的效率和图书馆的透明度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像维普、万方数据等大型电子文献共享平台在图书馆的应用,读者可以采用分类检索或付费浏览下载的方式进行查阅,极大提高了对信息搜集和获取的效率。电子化后的数字图书馆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读者所需的资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及时地传输到读者手中。

尽管数字图书馆的优势明显,但不能因此就全面否定传统实体图书馆。从人类有图书馆的历史开始,图书馆文献的绝大部分以文字形式存在于实体形式上,其载体包括数千年前的甲骨文、皮毛、金属,近现代的纸张、缩微胶卷等,逐渐发展到今天的实体文件与电子形式并存阶段,并将实现以电子文件为主。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中介,需要进行收集整理的不仅是现代以及将来的电子文件,还需要传承历史积淀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并不能完全转换成电子形式而不损伤其现有的一切价值。另外,在很多地区并没有实现网络互通,无法使用数字文献,而依然使用纸制文献。人们对于阅读方便的纸质图书仍旧存在着大量的习惯性需求,不可能迅速完全地消失。纸制文献必将长期为人们所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与电子文献相共存1。这决定了传统图书馆的必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

二、复杂的转型期对图书馆馆员素质的要求

在这个转变中的复杂阶段,图书馆馆员的任务不仅是完成纸质文献的保存利用,还要开始为建立一个特色鲜明、“小而精”的数据资源中心奠定基础,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向读者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建立功能完善的数字图书馆,需要相关硬件的物质支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软件使用,且要有过硬的技术、知识和人才储备作为智力支持。图书馆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信息服务质量的高低和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作为图书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用为主”的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强化信息服务意识,在加强基础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电子图书和网络的优势加强信息检索和服务功能,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加以有序地组织整理,以便捷的手段提供给读者,以适应即将实现的电子图书馆的需要。

但是在这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我国的图书馆凸现出了人才缺乏,人员素质相对低下的问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跟不上当前科技与管理方式的发展需要,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高素质的馆员可以使电子图书馆由基层起就保持良好的状态,所以,面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电子图书管理员不仅要具有图书馆管理的相关知识,还应具有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相关法律认识等素质,即专门的综合素质人才。

综合素质人才,是指发展比较全面,知识阅历、活动领域比较宽广的人才。图书馆复合型人才除了需要具备一定层次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与未来图书馆工作紧密相关的基本知识、文献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2。

1.基本知识。主要包括:

①职业道德和素养。图书馆工作具体而琐碎,在长期工作中,馆员只能为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而默默地做出奉献。从事图书馆工作首先要有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严肃认真的敬业精神,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电子图书馆中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网络的充分利用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在计算机理论、操作、维修、软件研制开发和护理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量,使计算机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在图书馆资源收集、管理、保存、文献信息管理、开发及信息网络建设等工作中发挥作用。

③英语及相关知识。电子图书馆的建设过程必然带来国际间日益频繁的交流与协作,各类型、各语种的文献随之大量产生。应当提倡和支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学习英语,有计划地组织职工进行在岗培训。

2.信息素养,即以文献信息管理知识为基础的收集、整理信息能力。未来图书馆复合型人才必须系统地掌握文献信息管理学知识,不论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还是逐渐产生的新理论,都应很好掌握并不断补充学习。在这个转变时期,理论的变化也将十分活跃,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坚实的文献管理基础知识,具备发现和辨别理论的能力,及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3.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复合型人才提高服务层次的主要条件,特别是从事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和文献信息开发等岗位,只有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深入到文献的具体内容中去,才能成为某一特定专业文献信息和相应专业读者之间的中介和纽带,为读者提供广、快、精、准的高质量服务。

图书馆馆员要掌握新技术来改进信息处理和服务,使现代技术与图书馆的使命、组织机构、用户需求、经费等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图书馆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如岗位培训、馆内的专业学习与研究、馆际交流等。同时要督促馆员的自主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在为内部人员充电的同时,也注意更新工作人员,吸收优秀的新鲜血液,优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结构。

任何改变的实现首要的部分是人的参与,图书馆要首先做好自身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来应对图书馆电子化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秀菊.《图书馆电子化发展趋势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2.田亦崴,田锐.《图书馆电子化发展的几点设想》.《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6.

3.陈振宇,金中仁.《图书馆个人与岗位动态匹配的人力资源模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

4.王笑玲.《新世纪图书馆馆员素质的探讨》.《镇江高专学报》,2004.3

5.晏小敏,李启平.《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5.7.

6.王文兵.《试论高校图书馆电子化》.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3.

7.王晓鸣.《论电子图书馆建设》.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14.

8.陈雅梅.《现实环境下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定位》.新疆社会科学信息,2004.6.

注 释

篇10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requires highly skilled talents, applied undergraduate should take a leading role in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ould change from academic knowledge learning to high-level vocational skills developing. As a case, the major of material form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 paper explored possible jobs for the major,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jobs ability, and understood job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then, developed course modules.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岗位能力;课程模块;教育教学改革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job ability;course modular;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234-03

0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突破产业瓶颈的关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明确现代职业教育职能,与普通高等院校形成错位发展,形成自身特色,更好地服务和支持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观,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基于岗位职业能力,从学术知识学习导向转向高层次技术技能型职业能力培养导向。强调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必须首先满足产业岗位能力需求。本文以应用型本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分析该专业就业岗位,分析岗位能力需求,明确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再进一步明确课程模块。

1 应用型本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生任职企业岗位分析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就业面广,利用模具成型的制造方法在现代工业的电子、机械、交通运输、轻工和国防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以汽车行业为例,在汽车生产中外覆盖件、内饰件、结构件坯料等零部件,其中90%以上都需要依靠模具成型。

以手机产品外壳等结构件的完整开发生产过程为例,分析行业企业工程师岗位,见图1。首先造型设计工程师根据客户要求设计出产品外形图方案,可能是一张手绘草图,或油泥模型,或JPG格式的彩图,交给结构设计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产品外形图方案”建立“UG/PROE模型”,得到客户认可后再进行“模型拆分”,即拆画出面板、底壳、主板、电池等等各个零部件的模型;拆分、组装等结构检测后才将模型图转给模具部门或专门模具公司的模具设计工程师;模具设计工程师根据手机各零部件的模型,根据模具寿命要求和零件特征设计开发模具,模具模型转化为工程图后再交给制造工程师生产;制造工程师负责模具生产工艺、工装、工具设计以及生产、装配一线现场问题的解决;质量工程师负责生产中如焊点结合力、材料材质化验、模具空间坐标的检测方案等质量问题的解决;采购工程师根据制造工程师设计的产品制造工艺规程而产生的物料需求计划进行采购;销售工程师则是管理、策划产品销售;在整个产品开发制造过程不同阶段有相应的产品项目主管跟进,通常要负责对外与客户沟通,对内组织项目评审,协调各相关部门项目进度,处理出现的问题。

与模具成型相关的制造企业里有造型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制造工艺、质量、采购、销售、项目管理等岗位,这些岗位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除造型工程师岗位需要工业设计、产品造型三维渲染软件等相关知识、能力点补充外,其它岗位均是就业选择,而模具设计工程师岗位是应用型本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最多的岗位。

2 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的专业培养改革探讨

2.1 岗位能力分析

成型相关制造企业的结构设计工程师、模具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设备工程师、质量工程师、采购工程师、销售工程师、项目主管等这些岗位要求具有的职业能力特征主要有:①有较强的思考能力;②有较强的表达能力;③有较强的合作能力;④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⑤有较强的创新能力;⑥有较强的岗位职业技术能力。

其中较强的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要求有较系统的材料成型技术(工艺与模具)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包含成型工艺设计、模具结构数字化设计、模具数字化分析仿真、图纸数字化绘制、模具制造工艺设计,以及成本、质量控制、项目管理、培训指导等专业基本能力。

上述岗位职业能力特征就是应用型本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实施目标。

2.2 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以高级模具设计工程师岗位为例,该岗位需要模具设计、制造理论及技术知识,需要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安全环境保护知识等。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是工作中研发潜力的来源和根本,围绕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中心取舍。模具设计、制造理论及技术知识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数字化设计制造知识、数字化分析优化知识以及快速成型、逆向工程等相关知识。模具设计工程师岗位所需的能力有:

①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学习、思考能力,持续地接受新技术及新知识;②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包括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满足国际化发展需要;③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面对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技术及管理的日益复杂,完成团队目标;④空间想象力培养,培养学生工程识图、绘图基本知识与技能,造型、结构、模具、工艺设计工程师等需要很准确地识别、处理各种图形及模型;⑤创新素质及能力培养,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培养,满足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挑战;⑥岗位职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成型工艺分析设计能力、模具设计能力、制造工艺设计能力、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数字化设计软件应用能力、数字化优化设计的能力、现场工艺、质量等问题解决能力、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必要的电气、电液控制、测试和维护能力等。

2.3 课程模块

根据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开设相应的课程模块,并进行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针对高级模具设计师岗位知识能力培养需求,整合重构相应的课程模块,见图2。

模具设计师岗位素质培养通过人文语言、计算机、工程科学与技术基础、专业课程、工程创新实践等课程模块学习培养实现。

岗位能力培养通过工程科学与技术基础、材料科学与成型原理、注塑及冲压成型工艺与成形设备、模具设计与制造、成型工艺及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分析、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制造工程实践等课程模块学习培养。

结构设计、工艺设计、采购、销售、质量控制以及项目管理可通过开设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培养相应岗位知识与技能,满足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

应用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经面向职业能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能尽快进入工程师角色,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创新课程群的学习使职业模具设计工程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持续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模具数字化设计、分析课程的培养使职业模具设计工程师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能进行成型工艺与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分析工作;人文、外语等各课程群培养使职业模具设计工程师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更好地进行工作交流;工程实践、创新课程群的培养使职业模具设计工程师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善于沟通与协作,出色胜任工作。

3 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要担当新型职业教育的重任,更好的服务和支持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为例,通过分析专业就业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明确岗位所需知识与职业能力,整合、重构课程模块,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培养岗位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93-98.

[2]焦玉步.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荷兰、瑞士和意大利三国职业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28-33.

[3]余明辉,郭锡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测量与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5(9):98-101.

[4]温景文.以举办技术本科教育为突破口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3(5):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