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一些具体环节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出现偏差,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的模式较为单一,这些都是影响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原因。现代社会,我国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特点。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力求突出特点注重品牌,培养出技术精湛,视野开阔,职业道德良好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人教育是我国实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可,已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是,我国的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发扬传统,也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博采众长。因此,我们对当今国内外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比较,总结出对我国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益的东西。

1.培养目标比较

中国成人教育培养目标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属于“学历型”教育。而对于知识结构、能力储备、创新思维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美英等国成人教育培养目标是没有终点的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这也是发达国家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

2.办学模式比较

中国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办学主体多样化。是由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工会等群团组织以及各大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组织实施的,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也呈多样性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社区政府主导的社会大学。当地社区政府根据居民的学习需求,依法租赁当地大学的教学设施,为学员提供学习场,参加学习的成人学员可以在在周末或晚间来学校学习,办学的形式也呈现多样灵活的特点。

3.课程设置比较

中国成人教育课程设置:求多求全。目前,无论是在专业设置上还是课程安排上,国内的成人教育都存在“求多求全、内容空泛、结构失衡”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成人高校往往还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而忽视了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还很差。发达国家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务实多样。英美等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的是一种多样性的特点。

4.教学和教师管理比较

我国成人高等的教学模式还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方式方法,教学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没有与市场结合。授课的教师仍然是各高校本科的授课教师,与社会和行业没有完全接轨,这都严重影响成人教育的质量。发达国家成人教育是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美国社区学院的管理和教学是开放性的,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而英国成人教育则形成了大学、地方教育局、民间教育的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较完备的成人教育网络。

5.考评制度比较

从我国考评制度来看: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成人教育考评制度相对单一,还局限于期末考试的方式来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好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考核形式还没有从单一的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发达国家成人高等教育考评制度是综合性的。有以下三个特点:考评方式的综合化、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评分方式的多样化。

6.招生制度比较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择优录取。学生要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被各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学院录取之后,才能参加学习。发达国家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是宽进严出。许多发达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一般都实行“低门槛”、开放入学的招生方式。

二、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需要提升

首先,由于人们长期形成的重视普通高等教育而忽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倾向和观念,使成人教育在当前社会上被人们认可和接纳的程度很低。因此,全社会都要提高认识,成人今天的从业者也要提高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使人们在思想意识上能够接受和认可这种教育形式。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之路。

2.结构模式需要优化

成人教育的类别、层次、途径乃至于目标的多元化,体现了相对于普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为了使我国成人教育能够走出一条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需要我们各个办学单位积极调整结构,丰富办学模式,在积极完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争取共同进步。

3.组织管理需要加强

成人教育的分散性特点,使成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增加了难度。各办学单位要对成人教育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一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完善成人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宏观调控,对社会办学机构,要积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扶助,也要积极从监管上进行监督和管理;二是要加强对办学单位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严格对成人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三是充分发挥社会评价和国家监督的作用,建立起权威的评价机构,健全成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与运行机制。

4.办学质量需要提高

衡量当前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如何,一定又会引起一番争论,对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判断不在于标准怎么看,而在于实际效果怎么样,在于成人教育学习者除了文凭之外,还有哪些可使其终身受益的东西。成人教育的学生既要学到知识,又要提高技能,是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很好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改革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办法

要推进成人教育科学发展,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用科学思想指导实践

新时期的成人教育,其发展已经超出传统成人教育模式的正常轨迹,成人教育的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作为成人教育的实践者,应该在未知的教育领域准确的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恰当采取对策,产生一大批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把成人教育引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2.以“特色”服务“重点”

我国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发展需要统筹规划,而每所学校的具体发展又面临竞争。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巩固已有成果,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争取新辉煌。对国家重点发展,又是社会急需的领域,成人高校应该广开门路大胆进入,这既可以扩大成人学生服务范围,也可以扩大成人高校的社会影响,以借助成人教育的实践优势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发展策略。

3.以创新思维促发展

终身教育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因此,用教育改革推动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用创新实现发展,是成人教育的时代特征。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把现代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媒体多元化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其次,要优选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确立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最后,要活化管理办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服务意识,坚持依法治教的理念,实施学分制管理,形成终身学习的氛围。

篇2

1.1要完成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内容在我国《指导纲要》颁布的内容中,规定了本科教育开展的基本目标。就基本目标所囊括的内容进行分析,由于在本科院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中对学生设立了基本的规范与要求,所以将基本目标划分成为五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参与运动目标作为基本目标的首要组成,在其目标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锻炼,能够形成基本的自觉锻炼的习惯,在这种习惯建立的前提下,体育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进一步引导和教育,使其建立起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进而编制可行性高的个人锻炼计划,这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育文化欣赏能力的提升。作为第二项基本目标的构成内容,运动技能目标是在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这一目标的确立能够在带动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并使其能够在遇到运动创伤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本科院校体系课程目标双重属性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目标作为基本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能够使体育课程在开展时及时准确地测试学生的运动和健康状况,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知识和方法。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确立是以之前几项目标的实现为基础的,他们能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能力范畴内设置科学合理的体育学习目标,并通过自觉调整和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社会道德。1.2体育课程所承载的人才培育的任务在本科院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中,本科院校不仅承担着与普通高校相同的课程目标,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将其课程内容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适合学生今后发展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以更为全面地体现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特色。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属性中,其目标的培养是针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开展的,对这一类型学生体育潜能的深层次挖掘,能够使其在未来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的过程中成为第一线岗位上的实用性,技术性专业人才。在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其在与普通教育存在相同点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于1997年提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为了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工程要求的职业做充分的准备。”而在“标准分类”中,对体育课程教育的开展则描述为:“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按照具体职业划分的,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项或某类型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需求,本科教育的开展应使学生在参与到体育活动的同时,掌握工具应用的具体方式及其原理,使得学生自身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灵活性得到高效的提升。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2.1创新教育理念本科体育的教育课程的创新程度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程度来实现的,本科体育教育课程要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思路,转向培养高素质综合化的人才,从课程内容上创新、从本科体育课程教学形式上创新以及从教学观念上创新是本科体育课程教学创新的主要开展点。由上述内容叙述可以知道,本科体育是一门综合型很强的学科,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要成为优秀的本科体育专业的人才仅仅具备较高的陶瓷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较强的人文精神,所谓的人文精神包括基础知识、成型的人文态度以及体育要求的基本技能。创新型的本科体育教育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擅长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综合,然后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更加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和再创造。再者情景教学也是本科体育创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一个主要特点,本科体育情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真性情,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品格,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2本科体育课程与教学评价创新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课后的教学评价机制势必也要随之创新,对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评价体系,建立随着教学内容不断动态变化的体系,强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课程与教学评价机制要尽量实现多元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能够综合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改变以往只是单纯地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三方面来评价学生,转向注重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学生对作品的创作来评价学生,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仅要求评价的内容要实现多元化,还要实现评价对象的多元化,改变过去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可以建立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家长参评的方式,充分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不断给予学生自信和学习动力。良性的评价机制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主要是为了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鼓励式教学不断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完全发掘,为社会输送更全面的人才,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

3总结

篇3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所实施的一个较为普遍的人才培养实践规范与操作模式。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那么,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它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指导下,高职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人才培养活动规范与操作样式来进行人才培养的具体活动。这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具有全局性与系统性特征的重要工作事项,直接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一般来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主。这就是说,高职教育应该根据高职教育理念来实施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与环境来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职业人才,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个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分析

1.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被忽视了。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被大大忽略了。于是出现了片面重视高职教育的高等特性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从而造成了高职教育中的“高”与“职”关系不够科学合理,还出现了模仿高等教育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也无法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被忽略。一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了重视其职业教育的属性,反而又陷入到另外一个极端当中,即轻视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没有正确把握并处理好高职教育中的“职”与“高”的关系,它主要倾向于一种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一些高职院校沿袭了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无法满足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要求。

3.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有待改进。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了重视学校而忽视企业参与的情况,这就导致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工与学的严重脱节。这是因为不少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工与学关系把握不到位,致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施都无法与企业建立一种应有的牢固关系,校企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也缺乏有效的运行与管理机制,让工学结合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原则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走校企合作之路,让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并让高职教育具有开放性人才培养特色。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切实搭建起一个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为校企合作建立一个配套的管理与保障机制,确保该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这就是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以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下,还需要做好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安排工作,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辅助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与否作为原则,并对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

3.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切实重视起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并兼顾高等教育属性,不仅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还需要依托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管理平台,努力建立起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让高职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较高竞争力的职业人才。

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1.搭建一个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管理平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大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职业人才。那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为这个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尽快搭建一个合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平台,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真正服务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来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管理平台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突破教学资源局限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平台,它可以为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让校企合作获得一个有效的法律保障,还可以为高职教育制定一个行业标准,引领职业教育走向更为规范化的发展,并让一些校企合作政策与机制得到切实的实施。此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要根据社会与企业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来实行订单式培养,让校企双方通过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一个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课程体系。这就是说,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该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发,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个有效的实施框架指导。具体来说,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作为课程的生成依据,并切实利用好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来为学生搭建一个职业能力提升的框架,并根据学生对于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求,对高职教育的职业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修正,让其更好地适应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要求,最终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专业课程系统与基础课程系统的有机融合。

3.建立一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高效教学团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其教学改革目标就是要让高职学生通过一定的工作实践来进行学习。这就需要高职教育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强化高职课程的工作化管理,让高职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既在学习中工作,又能够在工作中学习,这种学习与工作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突出了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的教学改革目标。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一个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工学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出职业教师的主导作用,让他们成为高质量的教学团队。这是因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离不开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努力配合好各种教师准入制度,明确高职教师的工作经历与技术职称要求,并进行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改革,还可以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认证制度,让高职教师工程师化,企业的工程师教师化。这样,高校的高职教学团队将可以真正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贡献出巨大的积极作用。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为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SJ201201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7日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立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等。

(一)“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全过程、全方位合作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比较理想的模式,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应用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开发和研究实际问题,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以互惠互利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利用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要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为企业输送对口的专业人才,而且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水平。

虽然目前我国已积累了一些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但是由于每个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独特的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很难适应其他地区的需要。另外,在合作教育的内涵上还比较肤浅,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自身的惯性和惰性使其依然是一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被视为一种辅助手段;另一方面企业对学校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还不高,校企双方对实践教育体系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而且产学研结合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学校和社会的层面,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负责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彼此愿意合作,它能够调动企业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有很重要的作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发展得还很不平衡,高职院校要增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的实践交替进行的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期间,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课程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了实际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毕业即能上岗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四)“2+1”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其三年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两年在学校内学习,一年在企业里实践。在学校内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为辅;学生在企业的一年内主要是以顶岗实习为主,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知识,根据生产实际设计毕业题目。这是一种分段式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有集中的时间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专业素质和提高理论素养。

(五)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双证书制,是指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取得毕业文凭的同时,必须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其首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的实际技能与知识,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和得到发展,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实行“双证书制”是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

虽然这几种模式提法各异,培养方案不同,但是它们都重视企业和市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根据企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培养人才,使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尚未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这些问题既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一)职业院校的教育思想观念偏离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它的人才培养理念。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然没能摆脱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势和模式的影响,没能突破“学科中心”和“学术导向”的束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的人才,而不是理论基础扎实,但毕业之后仍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的人。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质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应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本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变革办学思想,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决定着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发展方向,反映着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

学校在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上,思想不坚定。在人才的培养上,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很多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致,不能针对企业的要求来培养人才,最终造成人才不能上岗,导致中职学生就业率下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前几年的人才培养方面就没有定位清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问到学生,你能做什么,学生却无言以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知道学习成绩如何,只知道各科的学习分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呢?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纽带,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本科压缩式的专业。由于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在原来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大多数是仿照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按照学科体系的结构设置专业,强调各学科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失去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市场追求的盲目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专业,但这应建立在经过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衡量自己的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后确定的,不是在看到某个专业热门后不顾自己的办学实际而一哄而上。目前,高职院校面对就业的压力,盲目追随一些热门专业,一旦毕业人数供过于求,学生就业就面临困难。同时,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和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热门专业很快就会变成“冷”门专业,这种对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只能让高等职业教育陷入被动的地位。一味地迎合市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职业院校课程内容的不合理性。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材不能自成体系;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这些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上课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理论知识学的多、学的深就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结果造成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五)“双师型”教师紧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是保证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诸方面尚有欠缺,教育观念陈旧,缺乏适应时展需求的教育策略和学习策略,缺乏特色鲜明的优秀“双师”素质教师。有资料表明:职业技术院校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

(六)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目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教学内容长久不变,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二是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对企业的接触相对较少,对企业的新产品、新设备、新仪器了解更少,加上理论强而实践弱,基础好而新知识少,使学生的技能培养仅仅局限于旧知识、老技能,教授的内容与实际脱节,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很快的进入企业的生产中去。三是实习基地建设难以满足实践课教学需要。不少高等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建设水平较低,设备少而且老化现象严重,导致实践课教学课时量少,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技能较低,自然满足不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当然,这与许多高职自身的经济效益不佳,经费投入不足有直接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薛凤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覃学强.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0.

篇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应用;人才培养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是由全球知名公司麦肯锡提出的。近年来,大数据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已经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生产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教育界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成为各个高校艺术专业教师重点关注的课题。

1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应用趋势分析

在大数据的冲击下,人们开始有意识、针对性地寻找大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国家化的教育平台开始形成,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数据给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早在2012年,美国就已经将大数据定位于“未来的新石油”,截至2017年,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人才的培养助推器。“微课”“幕课”“翻转课堂”等数字化的教育技术诞生,给众多的学习者带来了福音,满足了高等艺术教育社会性、公共性、研究性的发展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重新审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指向。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的机会。实践教学是艺术类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但是部分高校未能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实践课程比例远远低于理论课程,考试模式也采用传统的方式,很少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该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不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艺术教育课程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冲击,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为严格,艺术类高校需要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的艺术人才。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育人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过于重视艺术课程的完整性,忽视了各个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教学模式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偏低。

2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

2.1明确育人目标,创新管理模式

艺术高校的教师要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改革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精英人才、一般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艺术人才,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此外,各个高校还要根据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变革,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上,要遵循不同的原则。对于综合性大学,强调综合性、宽口径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师范类院校,则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专业艺术院校则应该致力于培养精英艺术人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界限,互联网为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艺术教育也开始从课堂延伸至网络上。因此,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时,可以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等开放性互助平台,打破传统艺术教育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推行开放性的管理模式,满足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2.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正确认识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和艺术教学格局,克服单一的专业视角,正视现阶段艺术教育的不足,把握好大数据时代下艺术教育的视觉与艺术教育的本质,从广阔的视角看待艺术创作,培养综合性、个性化的艺术人才。各个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推行在线视频课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的机遇,遵循异质性原则,在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题材的基础上,提高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此外,高校还要重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艺术天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艺术教育朝着高层次、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2.3注重师资建设,改善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单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落后于时代需求。尽管我国高校陆续引进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但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缺少长远的眼光。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应该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表现个性的过程,艺术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艺术基础和兴趣爱好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将当代审美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艺术世界产生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此外,学校还要注重艺术师资力量的建设,虽然近年来艺术教育的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高校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根据教师的特点与高校师资力量制定科学的教育路线,培养兼具教学科研能力与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

3结语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成为大数据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和平台。网络音频、视频、图像、数字和一些公共交互平台层出不穷,数据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到来,所有人都在创造数据,同时也在分享这些数据带来的各种信息。为了进一步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提高高校艺术教学质量,各高校应当注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艺术教学管理,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艺术教学方法,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丁阳.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艺术品鉴,2017(07).

[2]郭志鸿.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分析[J].大众文艺,2016(24).

[3]赵辰光,廉晨.浅议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艺术教育,2017(Z4).

[4]田中娟.高校艺术教育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5(22).

篇6

(一)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则可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专业教师和专家共同组成,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从而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岗位分析工作,对毕业生需要具备的知识不、能力和素质进行明确,从而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同时还要对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职业素质通过对人才进行准确定位,确保自己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为生产、建筑、管理及服务等第一线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二)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

第一,要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需要以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等三个方面为主,同时在对课程目标确定时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遴选;第二,对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需要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选择时,不仅需要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进行选择,同时还要遵循“教、学、帮”合一的总体原则,重点实验、实训和实习等环节进行重视,有效的将实习、实训和产品加工结合起来,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的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院校需要与企业构建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制定相关的措施,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去,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双师型”教师的比重不断增加,建立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骨干教育队伍。

(四)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在当前职业教育工作中,政府需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从而强化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同时学校也要科学的进行规划,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工作,确保其科技含量能够达到企业现场生产的水平,以此为基础上建立实习实训室,从而使学生一些基础能力训练在校内即可完成,在校内建立仿真的职业环境。同时还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顶岗实习,从而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的水平。

二、结束语

篇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中职教育作为培养相关技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相关人才的重要使命。有关中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教育部的推动之下正在积极的探索之中。中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建设,有利于完善中职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有用的技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实现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建立。本文在介绍了“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内涵,分析了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和特点,并为其在中职教育中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应用

1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中职教育在时代的发展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性人才。而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逐渐饱和,生态和资源的问题逐渐显现,当前的粗放式的产业结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转变社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经济建设必须面临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中职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技术升级提供适应岗位的人才。在众多的培养模式中,现代学徒制是我国中职教育中值得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使得企业介入对学生的培养,以师傅作为联系学校和企业的纽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它以教师和师傅的双重指导作为对人才进行支撑的主要模式,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和塑造人才,使得学生在学校就可以直接获得在岗位上的相关经验。

2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和优势

学徒制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培养人才的方式。传统的“学徒制”中,师傅和学生通常采用一对一的模式来进行技能的教学和培养。这样的条件下学徒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丰富的经验。但是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学徒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为其无法大规模的培养相关的人才。而中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但中职教育的模式通常注重在学校的理论培养而忽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这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初入社会一般会有不能适应岗位需求的情况出现。因此,实现现代化的校企结合,使用现代学徒制来培养学生,几乎成为了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然趋势。现代学徒制将学校的理论和和企业的实践很好的结合到了一起。在现代学徒制下,学生有了双元的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工。很好的整合了教育的资源。综合来说,现代学徒制有以下两点优势。

2.1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有利校企的合作共赢

现代企业的发展迅速,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也越来也多。但由于一些学校培养模式的原因,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要,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企业的就业前景和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认识,在选择工作时感到迷茫。而中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工的制度,真正做到了以对学生的培养为核心,以企业的需求为教育目标。以合适的企业为人才培养的前方基地,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去进行实践教学,并且在企业内部有专门优秀的的人员进行技能指导。企业也会安排专业人员去课堂进行课堂讲授。这种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更有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和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

2.2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将提高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职教育中,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在现代化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目标。通过对于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学校可以及时补充“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对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有着积极的作用。“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可以将先进的理论和最新的发展工艺传授给学生们。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能提高理论的深度和实践技能的实用性。从而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予以有效的指导和培养。在学校中,参与理论课讲授的教师的专业实践性不强。通过企业的专业人员的详细指导,在增加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能使理论课的教师深入操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教育中应用的条件

虽然在国际社会中,现代学徒制的实行由来已久。但是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仍在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中进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中职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改革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为了促进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教育中顺利的开展,应进行一定的外在条件保障和内部的推广实行。

3.1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建设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基于一种具体的固定职业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有着显著的作用。学生在学成以后,从事的职业直接和做学徒时的工作有关,有着一定的职业针对性。因此,在推广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时,应该将强对现代学徒制的理念的建设。使社会和学校内部的师生群体接受这一特殊的培养模式,对这种培养模式的先进理念进行认同。中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术性的人才,为企业培养各种熟练工人。所以应该打消学生的一些消极的学习态度或不切实际的幻想,为现代学徒制的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3.2为现代学徒制提供多元化的经济保障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教学模式,不仅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校内的一系列变革,还涉及到企业的人动。因此可以说,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的良好开展对于学校师资水平、硬件水平、和教学环境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想要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深入的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培训模式,就必须对教学经费的来源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宽。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于教育部门的拨款。而现代学徒制面临着较多的社会关系,就需要重新考虑教学经费的归属问题。学校领导应该统筹规划,将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划分清,各个角色各担其职,建立多方合作的成本来源体系。对于经费的使用还需要合理的规划,建立卓有成效的运行体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工作能力的提高。

3.3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保障

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正在探索当中,一些体制制度方面的政策还很不完善。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以法律体系的保障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制度的正常运行。将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现代学徒制纳入有法可依的法律环境中来。为了区别和以往的教育模式的不同,实行现代学徒制的学校可以有学徒制的企业颁发的就业准入证书和学校方面颁发的毕业证书,学历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两证的制度是完善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两个证书方面的法律保障,完善现代学徒制度的保障制度,使现代学徒制有良好的制度支撑,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3.4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参与度

一些企业对于开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合作热情不高,对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理念不甚了解。对于现代学徒制能否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也持有怀疑态度。因为在我国,现代学徒制并没有广泛的开展,因此也没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供企业进行参考。这对于追求效益的企业来说望而却步,对于中职教育学校的合作无法展开进一步的合作。这对于现代学徒制的良好开展是不力的。对此,学校应该积极的和企业做好思想问题的解决,与企业签订相关的利益保障合同。使企业明白企业可以在开展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就可以顺利打消企业的顾虑。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明确校企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可以对企业实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获得高质量的人才,获得人才的持续供应。企业方面应为相关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并提供业务熟练的师傅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带领。学校为学徒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全力配合企业培养高级能人才。这样的办学模式,可以使企业和学校共同进步,一起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3.5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骨干队伍

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一支双师型的教育教学师资力量是保证现代学徒制良好开展的有力准备之一。师资力量是否雄厚,学术水平是否先进,直接影响到学术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建设师资力量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有一批理论先进的年轻教师队伍,又要保证一支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实践教师队伍。以双核心模式来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在现代学徒制中,要注重从企业中聘请第一线的骨干企业员工来学校任教,将现代生产中第一线的经验带到学校中来。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业务精通、技术熟练的师傅的带领下,尽快熟悉企业的生产操作,快速的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使其在学校所学的理论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去。

4结语

中职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是在社会不断变革中我国教育行业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将大大提高中职教育中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在对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中,应该吸取国内外的有效的办学经验,使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向着产业化的方向迈进,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辟出一条新的出路。

作者:吴跃萍 单位:江西工程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一、改革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背景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专业设置的变化

专业泛指培养人才的口径,是根据社会分工与人才规格的需求设置的,而社会分工与人才需求的规格往往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的发展以及国家体制的变革而发展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各高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了大幅的调整,带来了专业设置的显著变化。不少专业生源减少,需求降低甚至淘汰取消,而一些市场需求大、生源好的新专业得到了社会和高校的青睐,各高校纷纷增设诸如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但这些新专业设置时间不长,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积累的经验很少,人才培养方案大都是通过“拼盘”或“借用”组成,既没有专业特色,也不能体现成人教育特点。

(二)接受教育的主体构成发生了变化

以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大多来自各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自我管理能力,对职业、技术及其所需知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现在,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中技、中专毕业生等20岁左右的青年正成为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人群。他们保持着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轨迹,缺乏实践经验,许多未就业的学生希望能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熟练掌握专业技能,面向社会择业。因此,根据生源结构的变化,及时修订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成教学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行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对应的教学计划,着重于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身份不相适应,很难把学员培养成适应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次,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课程设置偏窄、偏专和偏难,内容陈旧,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成果的课程少,学生所学知识对实际工作指导及应用帮助不大。再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授课学时偏多,学生课业负担重,自主学习时间少。某校一成教业余班级,一周7天每天晚上都有教学任务,学生奔波于工作单位与学校之间,身心疲惫,学习效率不高。

二、改革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一)拓宽基础,提高素质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学员对岗位变动的适应性和就业弹性的需求,综合培养,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为此,一要拓宽学科基础,构筑专业大类共同的知识和技术平台,设置同一或相近学科内各专业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满足学员岗位变动的要求;二要按专业方向设置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上得到较为系统的教育,增强学员对所从事工作或准备从事工作的适应性;三要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适当开设人文、社会、经济与环境方面的课程,提高学员的科学与文化素养,促进其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二)突出实践,强化技能的原则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特点,成人高等教育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员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增加实践新内容,开设具有较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工艺性的实践课程,增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和考核分值。安排足够的时间,结合实际工作任务组织学生开展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三)整体优化,相对稳定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全局出发,对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合理调整总体的课程设置与布局。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推陈出新,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达到最佳培养效果。同时,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基础性文件,具有一定时间的稳定性,因此,为了保持学生知识体系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为了维持学校教学组织与教学建设的连续性,保证教学的相对稳定性也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考虑的内容。

三、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新模式的实践

(一)统一规划,缜密组织实施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综合性和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凡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比较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是有专门的领导机构统管全局。我校在进行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全校统一思想,从促进学校成人教育长远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统一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安排专业人员认真学习与调研,分析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类型,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现状、特点以及国内外同专业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广泛听取专家、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及学员的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成教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教学单位具体制定,专家集体审议,反复修改,最后再审核通过实施,确保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既要把实现成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又要从实际现状出发,尽力促进成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因此,修订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定位在构建适应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体系上。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肯定成人学员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尊重成人作为人群主体的需要,根据地域特色和学校定位,制订出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如我校在修订成人高等教育专升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以广东特别是广州市产业和行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所需经管类人才为依据,以建设专业应用性为重点,设计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理论体系和教学系统。这一系统要求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熟练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方法和技巧,具有从事该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合理布局,优化课程体系

我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含五个部分。一是公共课,公共课着力于培养成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它包含了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课,前者包含政治、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及哲学等课程,后者包含应用写作、心理学(教师教育类)等素质教育课程。二是学科基础课,按照增强实用性,适度重基础的原则,设置专业群或职业技术群基础课,如经济数学等课程,这一部分同时也包含了学科(专业)基础课,如人才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统计学、经济学等。三是专业必修课,从宽口径的角度考虑,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全部打通,设置了部分职业教育和资格认证考试的课程,剔除了部分内容过细过窄、理论性太深的陈旧课程。四是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它们与专业必修课程共同组成专业不同方向的课程知识模块,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最后是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在部分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中安排实践(上机、实验)外,另设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四、修订前后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在课程设置上,原方案中专业课程较多,各课程知识面偏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公共课中增加了通识类课程,将原来的专业基础课扩展为学科基础课,扩大了专业口径。在课程名称及教学要求上,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规范,如对在专科和专升本两个层次均需开设、但内容要求不同的课程,进行了有效区分,并对部分课程增加了考证要求,同时,为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新方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在学时上,修订前各专业的教学总学时约为1400―1600学时,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各课程学时有升有减,增加学时的主要是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以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减少学时的主要是将原来分得过细、过窄的专业课进行了合并,或将专业方向课程放入了选修课模块,淘汰了部分陈旧课程;修订后教学总学时比以前略低,约为1100―1200学时,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增多。

参考文献:

[1]景滨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改革探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57-59。

篇9

为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体系,西南工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技德为本,文理兼融”为办学理念。学生“就业有实力、升学有能力、发展有后劲、综合素质高”成为学校系统架构“双轨并行、三证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出发点与目标。“双轨并行、三证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强调立德树人,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不同)并行培养,使学生既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既掌握熟练的就业技能,又具有职业发展的潜能。其主要亮点在于引入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和证书,将传统狭窄的专业技能培养调整为更为合理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在各校普遍开始推行“双证”制的时候,学校率先试行三证结合,从办学、教育、教学模式到教育内容、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和评价等方面整体推进教育改革,不仅顺应了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与教育本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也为全面履行学校教育职能,科学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及学生就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这三对关系提供了机制保障。职业通用能力与岗位专业技能是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必备能力:职业通用能力是基本能力,能帮助劳动者在变化的环境中(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等)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是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抓手,先试先行“双轨并行、三证结合”

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把握全局、整体建构。本着小步试点、扎实改革、科学探索、稳步推进的科学精神,学校从所有专业中选取有改革基础、满足基本条件的三个专业群的龙头专业——建筑装饰、国际商务和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进行“双轨并行、三证结合”的先试先行。这三个专业均为上海市重点专业和精品特色专业,分别承担着上海市职业教育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专业试点,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专业试点和上海市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实践“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理念的专业试点任务。几年来,学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努力构建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体系,做到专业建设“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学历与职业资格对接;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目前,这些专业不论是基础能力、设施条件还是师资队伍,不论是改革意识还是创新的迫切需要都更加强烈。在这些专业开展“双轨并行、三证结合”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实践既具有标杆作用,又具有引领示范意义。总体来说,“双轨并行、三证结合”在三个重点专业中先试先行的做法基本相似,有所不同的是因各专业的特点而在具体内容和运作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建筑装饰专业为例,实施“双轨并行、三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按照“五个对接”的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通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内涵及要求。专业组按照确定生涯路径、分析岗位职业能力、选定职业能力对接对象、确定职业能力标准、设计核心课程等步骤开发制订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①,以突出职业能力提高与人文素养提升的同步培养。第二,构建满足相应要求的课程体系、活动平台与载体,搭建本专业“双证并行、三证结合”的架构体系。第三,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教材。专业组开发上海市和校级精品课程“装饰设计”“音乐欣赏”等,开发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职业能力提高的《艺术设计基础与欣赏》《音乐欣赏》《个人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校本教材,为实施“双轨并行、三证结合”提供资源保障。第四,组织教学实施与开展评价。学校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合作”、特聘企业兼职教师等方式,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案例,将实际工程和项目与学校教学任务相融合,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情境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通用能力证书三证结合,保障双轨有效并行。

三、总结经验得失,促进改革发展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 创新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愈加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职业院校管理的探索日臻深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迅速发展。然而现阶段仍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1]。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高职教育方向的指引作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最终目标的集中反映,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职教育有计划地往正确的方向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提供了高职教育的奋斗目标与方向,给高职教育做了强有力的指引作用。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成了高职教育的有利架构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它还构成了高职教育的有利架构。围绕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方能建立起一整套教育实施方案,而这些方案都是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设立的。这些方案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本身便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一起构成了高职教育的整体。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是高职教育中的关键步骤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部分,没有一整套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实施,高职教育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职教育中的必备阶段,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步骤,是高职教育的主体部分。

4.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独特性

中国的高职教育是从普通教育发展而来的,为缓解地区经济与人才紧缺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教育是中国教育体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区别于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独特性与针对性,以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这也为进行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做强有力的推动。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培养模式理念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从教育哲学的意义上说,培养模式的理念就是要解决“以人为本、以人为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基本问题,达到在人才培养上的“公平、公正”。要回答并解决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人才,如何培养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职人才如何等问题。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是如何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现在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培养目标描述,但大多数缺乏内涵实质。如果培养目标出现了问题,不但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还会丧失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造成社会资源和学生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从人才类型的角度来说,人才类型一般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这也是在考虑培养目标时必须要清晰定位的。

2.培养模式僵化

据有关学者研究分析,我国目前比较流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模式有四种,主要是“五阶段模式”、“产学结合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各有特点,在不同的学校得到了一定应用,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但是这些模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不断的修改、扩充、完善与提升,特别是每个学校都要依据自己的特色、依托的行业、所处的地理区域、主要生源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改革与创新方面绝不能生搬硬套、随波逐流,要关注对自己的“适合性”。这种“适合性”包括了学校的定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的发展趋势等方面[3]。

3.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不明确

提起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不谈其内涵,现在许多人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并不清楚,同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正确理解与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改革、创新、发展的又一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能充分展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科技飞速发展,职业岗位频繁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同时,高等职业培养的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中职教育的区别在于,技能型的人才应该随时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提升、自我创新发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重视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具备较强的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总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要突出高级性、职业性、技术性等特征。

2.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突出理论性与综合性,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这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因此,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注重技能培养,具有教学针对性,发挥学生个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室内教学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在教学评价上,要建立以提升能力为重点的平等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需要实践,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在两年的学校学习之后,最后一年到社会上参加实习。在创新人才模式之后,学校与企业之间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运用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论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改革,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服务不断进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长远、有效发展,从而开创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