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骨折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骨折康复训练

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外固定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8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对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近期)和1年后(远期)随访的疗效和关节活动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60例,近期和远期优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手法复位;外固定;康复训练;肱骨骨折;儿童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lus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plints and Steel Base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80 Children with Humeral Fracture

Yang Maoqing,Wan Peng,Wang Wenchun,Guo Xiaoyan,Pang Richao

TCM Hospital of Shuangliu County,Chengdu,Sichuan Province 6102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lus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plints and steel base plate combined with rehe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upe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Methods 80 children with superacondylar fractures of humerus were treated with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lus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plints and steel base plate and a contrast analysis was made between the condi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between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range of motion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shortterm) and that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longterm).Result 60 cases were rolled in the analysi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hortterm excellence and the longterm excellence wa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but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total effective rates (P<0.05); the comparison of the range of elbow motion before treatment,in the shortterm and in the longterm was of obvious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s The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lus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plints and steel base plate is of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supe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KEYWORDS manipulative reduction external fixation rehebilitation train Humeral fracture

children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儿童肘部损伤的60% 。由于肱骨下端较扁簿,髁上部处于疏松骨质与致密骨质的接壤部,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为一层薄骨片,跌倒时,身体重力经上臂与地面反作用,故易造成此类骨折。若治疗不当,可致肘关节强直、骨化性肌炎、肘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1]。笔者于2002年1月~2007年12月,运用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外固定+康复训练三联疗法治疗儿童伸直型髁上骨折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男性60例,女性20例,年龄1~2岁,直接暴力致伤15例,间接暴力致伤65例。裂缝骨折10例,单纯伸直型骨折15例,伸直桡偏型20例,伸直尺偏型19例,粉碎性骨折9例,开放性骨折4例,神经损伤3例。就诊时间距离受伤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3天。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复位

患者取仰卧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两助手分握患儿的上臂和前臂,将肘关节伸直,取前臂中立位或旋后位顺势拔伸牵引3~5分钟,纠正重叠移位,然后术者两手分别握住远近端,沿骨折的移位方向反向推挤远端,先纠正桡偏、尺偏移位。若骨折远端旋前或旋后有移位,先纠正旋转移位。但应注意尺偏型须推至轻度桡偏,桡偏型可保留部分桡偏。之后术者以两拇指从肘后抵于骨折远端,其余四指环抱骨折近端,拇指用力推挤远端向前,其余四指将近端向后压。同时令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屈曲肘关节,纠正骨折端的前后移位。复位成功后,轻轻纵叩断端,使骨折断端能充分接触。

1.2.2 小夹板钢托外固定

术后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110°3周。小夹板长度应上达三角肌中部水平,内外侧夹板下达或超过肘关节,前侧夹板至肘横纹,后侧夹板至尺骨鹰嘴,以布带困扎,松紧适度。为防止肘内翻,可在骨折近端外侧及远端内侧分别加塔形垫。为防止骨折远端后移,可在鹰嘴后方加一梯形垫,再将钢丝托板弯曲至90°~110°,置于伤肢后侧绷带包扎固定[2]。对于合并有神经损伤者,若为闭合骨折,则待症状好转后,再手法整复,若为开放性骨折,则先清创缝合后再进行整复与固定。裂缝骨折无移位者,无需手法整复,行小夹板、钢托外固定即可。

1.2.3 康复训练

早期以握拳、屈伸腕关节及肌肉静止性收缩活动为主。固定期间多做握拳及腕关节屈伸活动。外固定解除后主动进行肘关节屈伸锻炼。配合轻柔手法按摩与麝香舒活灵药酒外擦。外固定解除后,指导患儿循序渐进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价指标

本组80例,固定时间最短2周,最长不超过4周。分别在3个月和1年后测量肘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评价其近期和远期疗效。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自身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3]拟订。优:肘伸屈活动受限10°以内,携带角改变5°以内;良:肘伸屈活动受限11°~20°,携带角改变6°~l0°;可:肘伸屈活动受限21°~30°,携带角改变11°~15°;差:肘伸屈活动受限30°以上,携带角改变15°以上,伴有肌肉萎缩,肌力减弱。

2.2 参与者数量分析

本组80例,治疗1年后完成随访纳入统计分析60例。

2.3 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近期、远期临床疗效比较(略)

2.4 治疗前、近期、远期肘关节活动度比较

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近期、远期肘关节活动度比较 [度(略)]

3 讨 论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儿童,因其临近关节,血液供应丰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愈合较快,但骨折后局部肿胀严重,移位复杂,远端容易旋转移位,给整复带来一定的困难[4]。作者认为,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特别是骨折远端尺偏内翻成角的整复应力求达到完全复位,或者达轻度桡偏“矫枉过正”的程度,以防止日后发生肘内翻畸形。在手法整复前必须详细阅读肘关节X片,掌握骨折是尺偏还是桡偏,以及骨折远端旋转移位的方向,为手法整复提供可靠依据。

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迅速,还应该掌握好手法整复的时机。在骨折损伤的早期,肿胀不明显时及时行手法整复;对局部肿胀较重,有张力性水泡者,待肿胀减轻后尽早手法整复。在整复的过程中,一次性复位成功很重要,反复整复会加重肘部的肿胀,影响骨折的愈合。

骨折整复后,屈曲肘关节与前臂固定的位置对骨折端的再移位有很大影响。对于伸直型的髁上骨折,肘部前面的骨膜被破坏,而后面的组织仍相对保持完整,当骨折复位屈曲肘关节90°~110°时,肘后的组织被拉紧,对骨折前方形成的挤压有利于骨折的稳定。可见,屈肘小于90°固定,关节稳定性差,大于90°固定,关节较稳定而且屈曲度数越大则稳定性越强。骨折整复后,骨折远端向内侧移位者,前臂应屈肘旋前位固定,使外侧的骨折面受压,减轻肘内翻畸形的倾向;外侧移位者,应屈肘并旋后位固定,使内侧的骨折面受压,防止肘外翻的发生。

肱骨髁上骨折外固定材料作者通常用小夹板与钢丝托板。小夹板加压垫的外固定方法有利于骨折的固定,通过压垫的作用可防止骨折远端旋转及调节内外侧移位,超肘关节的小夹板还不影响肘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但在早期小夹板布带绑扎过紧容易出现张力性水泡,如果出现血液循环或神经功能障碍应及时处理。对于移位不明显的骨折,外敷消肿止痛药膏,钢丝托板外固定屈肘90°悬吊于胸前即可。对于斜形骨折,不稳定,容易移位,使用小夹板加压垫固定,通过夹板和压垫的作用,使骨折断端达到良好的对位对线,促进骨折的愈合。

对肘部骨折关节功能障碍,以前多让患者自行功能锻炼。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包括运动疗法在内的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本研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康复训练,有效地减少了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 促进了患儿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戴祥麒.小儿骨与关节损伤[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林赤,俊德,庞敏.截骨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儿童肘内翻暗形57例[J].新中医,2009,4 (41): 74~75.

篇2

全球现有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在美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人数已超过心肌梗死、脑卒中和乳腺癌发病人数的总和。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已超过8 300万人,50岁以上女性中,每3人中就有1人正遭受着骨质疏松症的痛苦折磨。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骨骼健康”。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关键要从早期抓起,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科学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化解危险因子的作用,减缓骨质疏松症的到来。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骨量减少,伴有骨组织微结构的破损引起骨脆性增加,并因而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疼痛、椎体变形以及骨折。此外,骨质疏松还能导致内脏功能障碍,出现胸闷气急、慢性咳嗽、腹胀便秘等症状。

常见原因

1.年龄,骨峰值随年龄变化,30岁左右达最高峰,40岁后骨量开始丢失,50岁后降低明显,60岁后可减少骨峰值的1/3。

2.性别,女性在绝经前约45岁时骨峰值下降明显,过早绝经或子宫、卵巢切除则易发生骨质疏松。

3.营养,饮食中缺乏蛋白质、钙、磷、镁元素以及维生素C、K等成分会加速骨量丢失。

4.遗传,人体骨量峰的80%由遗传决定,家族中有40岁后发生非创伤性骨折者较易发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病人的饮食

骨质疏松病人,应多食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奶酪、豆制品、蛋、肉类、海制品和绿叶蔬菜等。

各种食品中钙的吸收是不同的,如菠菜最差,而牛奶中的钙易被吸收,牛奶100ml中含钙量约117mg。

足量钙的摄入,从儿童时期就要重视

主张青少年期,日进钙量(元素钙)1 000~1 200mg,成人每日800~1 000mg,绝经后妇女每日1 000~1 500mg。

个体小和蛋白质进量较低的人群,钙的摄入可略低于上述量。

碳酸钙、氯化钙、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分别含元素钙40%、27%、13%和9%。

如果钙剂在进餐后服,同时进食200ml液体,则吸收较好,分次服比一次服好,胃酸缺乏者应服枸橼酸钙。

骨质疏松患者的康复训练

除了注意饮食,骨质疏松患者还应该做一些康复训练,负重训练可以保持骨量,肌力和平衡训练可以帮助预防摔跤,减少骨折的危险性。

在做预防骨质疏松的运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患者应在安全的下进行训练,运动量不宜过大。如太极拳就是一种很好的全身运动。

2.青春期女孩,应鼓励保持长期运动的习惯。研究资料表明,保持长期运动习惯的女性,以后可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

3.中年人和有骨质轻度改变的人,可做原地跳跃、骑固定自行车、慢跑等活动。

4.停经后的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药物并进行肌力训练,以预防骨量的丢失。

5.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不要做剧烈的运动,运动时应注意预防发生骨折。可在床上、椅子上做轻柔的运动和走路、游泳等。

6.长期卧床的患者或骨折后被固定的患者,应每天在床上进行运动,以预防骨量的丢失。

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注意事项

1.不要睡太高的枕头和太硬的床。

2.从地上拾物时先下蹲,保持上身挺直,避免长时间弯腰。

3.浴室地面要防滑,不要用单脚站立穿裤。

4.不要用凳子垫脚爬高取物。

5.走路不要太快,不在暗处和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以防滑倒。老年人在雪天、雨天要减少外出。

6.乘公交车尽量不坐后排座位。

7.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和散步、打太极拳等。

8.不抽烟,少喝酒、咖啡、可乐类饮料。

9.不要擅自服药。

鲁丽君

篇3

关键词:康复锻炼;肘关节异位;骨化术;临床疗效

肘关节异位骨化属于肘关节损伤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受伤后肘关节功能严重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小,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在骨科临床上对该类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一般是通过手术清除异位骨化现象,但手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仍然是一大难题[1,2],为了探讨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方法对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的临床疗效,笔者回顾性总结在我院行肘关节异位骨化术患者52例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肘关节异位骨化术患者52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为(30.2±17.3)岁,病程范围(从患者受伤至就诊的时间段)5~10个月,平均病程(6.2±3.9)个月。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对象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随访调查。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肘关节存在骨性结果畸形患者,排除同时合并缺血性肌肉痉挛和神经血管损伤患者。52例资料按照术后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手术后常规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进行治疗的26例资料为观察组,统计学检验方法对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采取不同康复方法的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所有52例患者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另可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类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1.2.1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 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分阶段的针对性康复锻炼: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平均锻炼时间以半月为宜,第一阶段的锻炼从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第1d开始,主要联系部位为肩关节、腕关节和指关节的小幅度屈伸活动。如此训练1w后进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练习时间10min/次左右(也可根据患者体质情况而定),连续锻炼20次为一组,每天进行8组~10组的锻炼。另外,在患者疼痛的耐受范围内科进行肩部关节的钟摆式划圈训练。第二阶段是患者训练的稳定性康复期,此时患者的肘部关节90°功能位已经固定3w,可以根据情况解除其外固定训练后再制动,在患者耐受情况下开展肘部关节的助力活动锻炼和关节的被动性活动训练,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滑轮或者滑车等器械进行辅助运动(同时注意对邻近的关节部位进行不同角度的锻炼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周肌等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以便于为下一阶段的关节锻炼做准备)。第二阶段的训练强度是每次锻炼20次左右,进行2~3次/d。第三阶段训练内容主要是抗阻训练,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患者此时可以加强肘关节部位活动范围的锻炼,在患者耐受能力条件下,增加肘部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锻炼时注意要同时兼顾肘部关节内固定的稳定性,第三阶段的训练要点是多重复性、低负荷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要注意患者肘部内固定的稳定性。第四阶段:该阶段是强化康复训练期:训练重点在于增强患者前臂肌肉群和上臂肌群的协调性锻炼,同时也可以加强和巩固肱关节和桡关节的灵活性锻炼。

1.2.2物理疗法 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常规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进行治疗:患者在手术结束后1w开始进行肘关节的CPM训练[3],每次训练时间以1h左右为宜,训练后用医用冰袋冷敷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程度,训练强度和关节活动幅度应该逐渐加大。另外有条件的患者可同时配合中频理疗方法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1个月时间后进行随访调查,治疗过程中统计伤口感染情况(并发症情况等),治疗后统计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另计与治疗前数据相比,计算关节活动增加度数。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平均年龄等)为计量资料,疗效统计的肘关节活动度为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以0.05为检验标准比较组间差异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比较结果如下表1。

观察组康复治疗后平均活动范围(103.2±9.8)°,比治疗前活动范围[(11.3±4.6)°]明显增大(P

3讨论

由本研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经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增大度数为92.8°,而对照组患者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增大度数为69.1°,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方法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t=8.70,P

西医康复临床上将肘关节异位骨化患者分为三种[4,5]:由于各种原因的创伤和手术等造成的创伤性的异位骨化;由于各种原因的神经性损伤而导致的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常见于儿童人群的不明原因的全身性的、原发性异位骨化,本研究中所有52例资料对象均为创伤性的异位骨化患者,该类肘关节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在医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概论,但有相关文献[6,7]研究表明了形成异位骨化现象的条件:①存在成骨诱导物,②适当的成骨的体内环境,③存在成骨前体细胞。异位骨化的成骨速度能达到正常成骨速度的三倍及以上。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关节容易发生松懈,术后的康复训练时患者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单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况,在严格的监测下进行康复训练,在抑制骨化范围增大的基础上逐渐恢复患者关节活动的正常范围,收到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最后,除了对患者进行中药康复治疗之外进行的功能训练还具有减少受损关节内血压聚集的作用,能有效防止肘关节出现机化粘连现象[8]。另外,随着患者病情的恢复,增大肘关节活动幅度能够增加肌肉力量,防止受损部位肌肉萎缩对于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卫,李杭,潘志军,等.外固定支架辅助松解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080-1084.

[2]Mercuri,LG, Ali,FA, Woolson,R et al. Outcomes of total alloplastic replacement with periarticular autogenous fat grafting for management of reankylosis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J].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2008,66(9): 1794-1803.

[3]Ring, D, King, G. Radial head arthroplasty with a modular metal spacer to treat acute traumatic elbow instability. Surgical technique.[J].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2008,90(Suppl 2 Pt 1):63-73.DOI:10.2106/JBJS.G.01248.

[4]邓明高,潘杰,谭军,等.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184-2186.

[5]李琪,林光锚,李豹,等.综合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手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1,24(6):474-478.

[6]黄聪,蒋协远,王满宜,等.双钢板内固定与入工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3):243-248.

篇4

【关键词】骨科;优质护理服务;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05-01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当今简单的护理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活动要求。我院骨科被确立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骨科住院患者多为创伤、多发骨折、复合伤、截瘫病人,加之老年病人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因疼痛原因限制,给骨科基础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易发生并发症。基础护理现状近年来随着骨科新技术的应用,基础护理的重点也由过去的生活护理逐步进展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功能恢复的训练,使术后护理有了新的突破。全体护士围绕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内容,讨论其实施活动方案,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丰富工作内涵,扎实做好基础护理,倡导温馨服务,赢得患者满意,精心打造骨科护理服务的优质品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治骨科住院患者60例,男37例,女23 例;年龄5-75 岁。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32 例,腰椎骨折 7 例。手术治疗51 例 ,保守治疗 9例。

1.2 方法

1.2.1 入院评估 在入院评估中除一般资料及生活状况的评估外,重点是心理评估。通过入院评估发现本组 3 例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谈 ,好静;25列民族语言文化差异,沟通障碍,47例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谈。护理目标重点满足病人舒适的要求,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配合治疗,以利于减少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1.2.2 环境的合理选择 在病人住院期间尽量为其创造一个安静、安全、 清洁、舒适、温湿度适宜的环境,即室温控制在22℃~25℃,湿度在 50 %左右,在病人听力所及的范围内不允许有喧闹声。

1.2.3 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 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为自己分管的患者全面、全程负责,不仅要完成打针、输液、服药等工作,而且注重巡视患者、观察病情,帮助有需要的患者,与患者沟通,解答患者的问题。还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取得病人的合作,以便及时、准确、有效地完成各种治疗计划,并及时了解与解决病人的心理反应,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即病人入院到出院,出院后康复保健的指导等。病房将实施责任制分工方式,每名责任护士均负责一定数的患者,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结合护士分层管理,分配不同病情轻重、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的患者给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1〕。

1.3 实施

1.3.1 心理护理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提供必要的护理服务,在工作过程中与患者进行交流,使患者心情放松,并且告知患者主管大夫的经验及本科室对此类手术的成功率,使患者减轻压力。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2〕。

1.3.2 基础护理 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尤其是对长期卧床病人的床单位应保持清洁、整齐、干燥。儿童病人应尽量让其父母陪护,并提供其喜欢的玩具。舒适,骨折病人大多接受着石膏固定、皮牵引、骨牵引等治疗,这些治疗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病人的舒适感〔3〕。护士应与医生积极配合,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协助病人尽量采取舒适。如腰椎骨折的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在腰围保护下更换。治疗舒适,在进行护理操作时,除以轻柔的手法、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体贴周到的服务为病人提供基本舒适护理外 ,还应在护理技术应用、创新研究中注重舒适效果的评价,如创伤引起的水肿可使用垫枕抬高患肢并且采用冰袋物理降温(一般不要使冰袋直接接触病人,可用一层毛巾包裹) ,使病人感到舒适〔4〕。

1.3.3 减轻疼痛 帮助病人减轻疼痛。骨折处疼痛是影响病人舒适的主要原因。及时准确地进行疼痛评估,倾听患者主诉,积极采取处理措施帮助患者变更,在护理操作无效后,通知医生给予止痛药物进行止痛。

1.3.4 肢体康复训练指导 当病人进入肢体康复训练时,护士应给予耐心的指导,在训练初期护士应帮助患者进行训练,对训练中笨拙的动作不可指责,不要急躁,应循序渐进,多给予鼓励、表扬。对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就能消除或减轻病人的心理障碍,打消顾虑,增加自信心,从而使病人在一种平静的心态下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5〕。

1.3.5 出院指导 当医生开具出院以后,护士指导患者或家属办理出院余续,对药物的使用方法做出详细明确的说明,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和程度做相应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的各项注意事项,指导定时复诊。建立电话回访制度,通过电话回访,对行动不便或者居住地较远的患者给与上门服务,指导患者在家的功能锻炼度。拓展和加强与患者的关系,并把医疗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会,从患者扩展到健康人,从而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通过出院沟通,为整个的住院过程做一个良好的结局,通过随访与患者建立稳定牢固长久的联系,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全民健康意识。

2 结果

在有效的实施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共同的作用下,本组患者发生1列褥疮(经过科室褥疮治疗后患者褥疮以修复并治愈出院)因此证明了发展优质护理的重要作用。在回访的100人中,对护士满意度从2011年的85上升到2012年的96。

3 结论

总之,在科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良好的沟通及有效的基础服务能够及时充分了解病情,有效避免医患及护患矛盾,掌握不同的沟通技巧。因此科室从 2012年 4月~2012年 12 月 ,从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了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病人基础护理合格率从上年的 96. 8 %上升为 99.2 % ,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骨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6〕。 而护士也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取得病人的合作,并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完成各种治疗计划,了解与解决病人的心理反应,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洪君,杨美玲。我院危重、1级护理分级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15-17 .

[2] 左丰玲 . 如何搞好护患之间的关系〔J〕.医学创新研究. 2006. 2 (2) : 18。

[3] 谭其玲,古波.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相结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J}.护理研究,2011,25(4):915-916.

[4] 廖红辉 . 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J]. 黑龙江护理杂志. 1999. 7 (5): 40―41 。

篇5

关键词:沟通;护理;儿童;骨折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82-01儿童普遍具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特点,易在奔跑、玩耍时因意外造成骨折[1]。同时儿童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骨折后可能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沟通在儿童骨折患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儿童骨折患者共94例,男女比例56:38,年龄3-12岁,平均年龄(8.42±1.07)岁。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76例(76.32%),闭合性骨折18例(23.68%);开放性骨折病例的Gustilo分型:Ⅰ型26例(27.66%),Ⅱ型11例(11.70%),Ⅲ型5例(5.32%),Ⅳ型4例(4.26%)。

1.2 方法:患儿入院后常伴随哭闹、烦躁等情况,医护人员应耐心安慰患儿,用温柔的语气告诉患儿哭闹会使得骨折处更加疼痛,同时鼓励患儿勇敢面对伤痛,可以向患儿讲述三国时期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转移儿童对疼痛的注意力;治疗前护士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介绍骨折治疗的相关知识,治疗中轻拍患儿头部,温柔拥抱患儿,通过语言与行为沟通缓解患儿对骨折治疗的恐惧。

1.3 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前后患儿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估结果,患儿从由笑脸变至哭脸的6种面部表情中选择一个代表内心恐惧程度,选微笑为0分,哭泣为5分;观察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35为严重抑郁[2];评估均在患儿监护人协助下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18.0软件包,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完成检验,当P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儿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估对比:护理后患儿的心理恐惧程度较护理前显著减轻(P

表1护理前后患儿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估对比[n(%),n=94]

组别0分1分2分3分4分5分护理前0(0.00)0(0.00)35(37.23)56(59.57)2(2.13)1(1.06)护理后86(91.48)4(4.26)2(2.13)2(2.13)0(0.00)0(0.00)2.2 护理前后患儿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对比:护理后患儿的心理焦虑情况显著由于护理前(P

3 讨论

骨折时儿童期常见的外伤,儿童由于好奇心强,行动力高,在日常生活中易因意外(如摔倒、磕碰、坠落等)导致肢体骨折,同时,儿童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大,因此入院后经常出现哭闹、惊恐、排斥等情况,为后续治疗带来一定难度[3]。本研究选取的94例患儿在入院时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与焦虑,由此本研究对患儿予沟通式护理,增加护理过程中与患儿的沟通,包括语言与行为沟通等,从而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以便医师能够尽快处理受伤部位,保护患儿的身体健康。

表2护理前后患儿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对比[n(%),n=94]

组别35分护理前15(15.96)42(44.68)26(27.66)11(11.70.34)护理后83(91.48)9(4.26)2(2.13)0(0.00)观察本研究中患儿护理前后的内心恐惧程度测试结果,可得护理后91.48%的患儿倾向选择微笑(0分)表达内心恐惧度,情况显著优于护理前。原因为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通过正确的伤病指导控制其哭闹行为,配合讲述故事提升患儿面对伤痛的勇气,并转移对受伤部位的注意力,降低由疼痛带来的恐惧感。观察HAMA评分结果,可得护理后患儿心理状况显著优于护理前。治疗前护理人员向患儿介绍骨折治疗相关知识,增加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而缓解焦虑情绪;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拍头、拥抱、微笑等肢体语言的沟通,可以鼓舞情绪低落、态度消极的患儿,提升其治疗积极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儿出院时护理人员还应向其监护人详细交代家庭康复训练的要点,以整体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沟通在儿童骨折患者治疗中能够减少儿童的负面情绪,发挥积极的心理疏导作用,有利于儿童骨折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许开.沟通在儿童骨折护理中的积极作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392.

篇6

【关键词】 锁骨骨折 克氏针 内固定

锁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锁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锁骨骨干较细,并且部位表浅,锁骨弯曲,遭遇外力后容易发生骨折, 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 5%~10%,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1]。锁骨骨折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尚无理想方法。临床上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既能促进锁骨骨折的愈合,又方便在锁骨骨折愈合后比较容易取克氏针。2006—2009年,我院共收治锁骨骨折患者68例,应用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性52例,女性16例;年龄17~82岁,平均41.3岁;受伤原因:摔伤34例,车祸伤29例,砸伤5例;锁骨骨折分类:粉碎性骨折42例,横行骨折16例,斜行骨折10例。所有入院患者均于诊断后6小时内行急诊手术。

1.2 手术方法 应用克氏针锁骨髓腔内固定手术治疗,颈丛麻醉后取仰卧位,患肩垫高,手术台成20~40°角,以骨折处为中心作皮肤横切口,长约3~8 cm,逐层分开,充分显露骨折端,清除瘀血和软组织,将骨碎块骨膜有限剥离,如粉碎性骨折,先用钢丝将较大骨折块复位,环扎固定,选用直径1.5~3.0mm克氏针,由远折端髓腔向肩峰方向逆行钻出,针尾拉进平远骨折端,复位骨折后用钳固定,顺行将克氏针钻进近端髓腔内4~6cm左右,并从前方骨皮质穿出少许,于肩峰后皮肤外折弯克氏针成直角,将远端针尾剪短,一般约10~12 mm,继续折弯成把残端针尖植入骨皮质,埋于肩峰处皮下的组织内,防止克氏针旋转和滑移[2]。手术后不需要外固定,只要保持挺胸位即可。常规给予抗防治感染,并根据刀口引流量,于术后12~72h酌情拔除皮片,术后10~12d拆线。

2 结果 优良63例,差5例,优良率92.6%。优良:骨折临床愈合,局部及周围关节无疼痛,肩关节功能正常。差:临床大增愈合时间>12周,局部疼痛,肩锁关节功能受限。其中2例愈合差。解除内外固定前后,逐渐加强康复训练,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功能恢复良好。

【讨论】

锁骨骨折的固定治疗方法多达数十种。锁骨骨折的治疗原则以最大程度恢复其解剖形态为主,同时亦应兼顾局部的美学要求。锁骨骨折绝大多数可用非手术治疗。但对有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单纯手法复位很难达到骨折良好的复位,而外固定亦不能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仅能达到解除骨断端过度的异常活动,维持骨折端在一定的畸形位置愈合,局部可遗留明显畸形。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骨折愈合后容易取出克氏针等优点;但是同时也具有退针、感染、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克氏针滑入髓腔等并发症,更有克氏针断裂后进入胸腔而不得不行开胸取针的报道[3]。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逐渐增加。手术治疗具有简单易行,手术治疗的参考指征是: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开放性锁骨骨折;锁骨外1/3骨折移位严重者;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形成浮动肩,需手术固定锁骨以稳定肩胛颈骨折者;锁骨粉碎骨折,骨块间夹有软组织影响骨愈合,或有潜在顶破皮肤的危险不能闭合复位时;多发损伤,肢体需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时;少数患者不愿接受畸形愈合的外形,要求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并发有神经系统或神经血管病变,如帕金森病等,不能长期忍受非手术制动时。应用克氏针内固定解决的问题是:防止锁骨成角、旋转、短缩等畸形,重新恢复其支架功能,保护局部血运,防止发生创伤性肩关节炎;促进愈合后美观[4]。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新鲜锁骨骨折应首选髓内针固定。切开显露锁骨时,应尽量少剥离软组织,以保持骨折端的血液供应。髓内针一般只能保留8~12周,然后拔除。时间过久针将松动,甚至可向肺内移动。采用克氏针时,为了有效防止克氏针移位,针尾必须折弯。有的学者主张采用带螺纹的髓内针。不可单纯依赖髓内针而废其他固定方法,还应使用三角巾悬吊。因手术需显露剥离软组织,必然延迟骨折愈合时间,昕以固定的时间要比手法整复固定的时间长,一般不少于6周[5]。对于锁骨内端骨折可采用自锁骨内侧向前的弯曲由外向内进针,进入髓腔达远折段髓腔,复位后将克氏针进入近折段髓腔并从内端突破骨皮质,对于骨折线接近内端关节面的骨折,可将克氏针进入胸骨内进行固定。一般6周可取出内固定。锁骨外端骨折亦可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一般选用直径2mm克氏针自肩峰外缘进针,方向沿锁骨外段轴线进入,通过肩峰、锁骨外端骨块,将锁骨近折端向下前方按压的同时托起患肩,达到骨折端准确复位后将克氏针进入近折段并从锁骨外后侧弯曲处突破骨皮质,针尾折弯剪短置皮下,一般术后需8周左右骨折可达到临床愈合。

参考文献

[1]冯传汉,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徐林.手术治疗锁骨骨折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1):69-70.

[3]莫球华.锁骨骨折髓内固定骨园针滑脱的原因与预防[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1):29.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2岁。致伤原因:车祸1例,高处坠落3例,运动伤2例,打击伤1例。临床表现:伤后立即出现瘫痪者5例,迟发性瘫者2例(迟发性瘫指于伤后1~4天出现瘫痪)。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

2例。合并损伤:伴不同程度皮肤损伤4例,严重复合伤2例,其中1例为严重下肢皮肤撕脱伤伴股骨干骨折,1例为脑挫裂伤。影像学检查:7例患儿全部行X线片检查,均未发现有椎体及附件的骨折、脱位征象,MRI检查5例,1例显示脊髓弥漫性增粗、髓内高信号影范围达到3个椎体,3例局限性脊髓内高信号影,1例脊髓信号无异常。

1.2 治疗 本组均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为颈部制动或颅骨牵引,同时给予激素、脱水、止血和抗炎药物治疗,2例高位截瘫患儿早期气管切开,辅以呼吸机治疗,经早期治疗病情稳定后,开始在定制型颈领或Halo-vest架固定下行康复训练,包括电刺激、按摩、理疗等措施,外固定时间应不少于10周。

2 结果

本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余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8年,平均3年10个月,其中Frankel分级改善1级者2例,改善2级者4例,无改善者1例。

3 讨论

3.1 解剖与发病机制 儿童型SCIWORA较成人SCIWORA多见,这与儿童脊柱的生理解剖特点有关:儿童椎体骨质胶原组织较多,钩椎关节和小关节无论从结构或者形态上均未发育成熟;儿童颈椎小关节面呈浅水平状,椎体未完全骨化呈楔形使椎体间的活动度较成人明显大;棘间韧带与关节囊松弛,前后纵韧带的弹性大,可使脊柱过度前屈与后伸,椎体节段间运动幅度较大。

儿童颈椎损伤多为过伸或过屈暴力所致,当颈椎过度伸展时椎管矢状径明显变小,椎间盘后突,黄韧带形成摺皱向前陷入椎管,脊髓也变粗、短缩,其结果是椎管容量的减小和颈脊髓受压,过伸暴力可造成椎体后脱位,但暴力消失后肌肉的弹性使移位的椎体复原,此时前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造成的病理改变在X线片上难以察觉;颈椎遭受屈曲暴力时,由于儿童小关节的关节面呈水平方向及椎体前低后高等发育上的特点,使椎体有向前方滑移脱位的趋势,造成脊髓的一过性压迫损伤,这种脱位可由于肌肉的收缩而复位,而不象成人那样常发生关节突关节的骨折或交锁。脊髓的纵向牵拉力也是是造成儿童SCIWORA的原因,Leventhal证实,婴儿椎体间有多量的弹性软骨,脊柱能延伸至5cm而无结构性损伤,而脊髓仅有0.6cm的牵伸[3],当纵向外力作用于脊柱时,致使脊柱过度变形,使脊髓受到瞬时的高牵张应力而造成牵拉伤或撕裂伤。另外,脊髓缺血性损害也是儿童SCIWORA的可能原因,颈椎的过伸或过屈损伤可造成脊髓供血动脉的痉挛,导致其供血区域的缺血或梗死,Pang[4]报道的24个病例中有6例属于这种损伤。

3.2 MRI在儿童SCIWORA应用的价值 本组7例患儿诊断的确立,均有明显的外伤史,具备脊髓损伤的临床体征,但X线摄片均未发现异常,而在所做的5例MRI检查中,4例出现阳性结果,因此,对于此类损伤,MRI具有其明显的优越性,在儿童SCIWORA的救治中,如有条件应常规行颈椎MRI检查。文献报道[5,6],MRI检查可以显示X线检查显示较差或无法显示的损伤,如韧带断裂、脊髓水肿、出血和硬膜外血肿等,同时还能够帮助临床对预后作出估计,MRI显示脊髓损害严重的病例恢复情况很差或无恢复,仅有脊髓水肿或小范围出血的可以得到部分或大部分恢复,而脊髓信号无异常的能够完全恢复脊髓功能。本组1例MRI显示脊髓损害严重的患儿保守治疗半年无任何恢复,而4例脊髓损害较轻的患儿均得到1级~2级的功能恢复,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3.3 儿童SCIWORA的迟发 文献报道迟发性神经损害超过儿童SCIWORA的50%[4,5],这类神经损害通常出现于受伤后的4天内,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严重问题,发生于高位的迟发性颈髓损伤甚至有呼吸、心跳骤停的危险。本组2例属迟发性瘫痪,占28.6%,低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本组病例较少有关,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对于儿童颈椎损伤,在询问病史和查体时,应特别注意肢体的3个瞬时性警兆:肢体麻痹,末梢感觉异常和肢体电击样感觉。如出现上述症状,怀疑有脊髓损害时,应进一步做MRI检查,直接显示韧带和脊髓实质,做出早期诊断和处理,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Roche C, Carty H. Spinal trauma in children. Pediatr Radiol, 2001, 31: 677-700

[2]Finch GD, Barnes MJ. Major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Pediatr Orhtop, 1998, 18: 811-814

[3]Leventhal HR. Birth injuries of the spinal cord. J Pediatr Orhtop, 1960, 56: 447

[4]Pang D, Wilberger JE Jr.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ies in children. J Neurosurg, 1982, 57: 114-129

篇8

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死亡率高,危害性极大。手术是治疗骨肉瘤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EnnekingⅡB期以上肿瘤手术方式主要采用截肢离断术。本文对61例骨肉瘤截肢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1例,为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1月骨科病房收治患者。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8岁~67岁,平均年龄22.7岁。其中,股骨下端骨肉瘤28例,胫骨上端骨肉瘤15例,肱骨上端骨肉瘤13例,股骨上端骨肉瘤5例。其中大腿截肢术34例,髋关节解脱术12例,半骨盆离断术2例,肩关节解脱术8例,肩胛带离断术5例。61例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康复锻炼,均无明显术后并发症,能够掌握康复训练方法,进行自我护理,顺利康复出院,为安装义肢做好了准备。

2 护理要点及讨论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骨肉瘤是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而本组病例均面临截肢的不幸,患者及家属均难以接受这种现实。手术不但是对躯体的一种创伤,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刺激,手术作为刺激能影响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反过来又影响手术的效果,特别是手术后的康复[1]。患者术前易产生紧张、恐惧、悲观、绝望的心理,所以,护士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亲切的安抚,向患者交待手术程序、环境、时间、医生手术技术水平及治疗成功的病例,减轻患者精神负担及悲观情绪,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取得家属配合以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信任感及自身恢复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并可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预防截肢术并发症的发生。

2.1.2 病理性骨折的预防和护理 骨肉瘤患者多伴患处局部肿块,关节功能活动受限等,使患者行走不便,易造成病理性骨折。为避免术前骨折的发生,护理上要求搬运患者要轻柔,避免暴力,活动不便者应协助翻身,对已有骨折的患者在给予石膏固定或牵引后按常规护理。

2.1.3 术前准备 除按术前常规准备外,需注意以下几点: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体弱患者术前给予静脉输液、输血或高营养液,减轻患者疼痛。保持病房安静,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按医嘱给予止痛药,制定适宜的止痛计划,让患者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手术前2天指导患者训练床上排便、排尿以便于术后适应。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按骨科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各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敷料渗出的湿度和范围,渗血过多及时更换,换药时观察伤口有无红肿压痛及渗液,尽早发现伤口感染。床边备止血带或沙袋,以防动脉结扎缝线脱落造成的大出血。卧床时尽量保持截肢残端外展,残端可用弹力绷带包缠,以促进组织愈合,减轻残端肿胀与疼痛,使截肢残端尽快恢复达到安装假肢的要求。

2.2.2 疼痛护理 疼痛为患者术后常见症状,患者在高度紧张、消极、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影响下可导致内源性抑痛物质——内啡肽和脑啡肽的产生,而致痛物质及抗镇痛物质增高,使疼痛时间延长或程度加重[2]。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术后当天可适当给予吗啡类等止痛药物,控制效果较好,使患者安静休息,有利于恢复,以后可根据情况逐渐改为非药物治疗方法,如按摩、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患者疼痛。多数截肢患者术后易产生幻肢觉与幻肢痛,这是由于术前肿瘤侵袭压迫附近组织造成剧烈的疼痛,对皮层中枢刺激形成兴奋灶,术后未能一时消失,部分患者可持续数月。对于幻肢痛可采用精神疗法,加强解释,指导患者自我训练调节心理平衡,达到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暗示的目的。协助患者早期下床,安排适当的文娱活动以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逐步适应和接受。可适当给予安慰剂治疗或在晚间交替给予安眠药与一般镇痛药,在临床上对缓解幻肢痛有较好的效果。必要时可运用松弛疗法或理疗,配合医师行封闭、交感神经阻滞或交感神经切除术[3]。通过综合护理,幻肢痛大多可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和消失。

2.2.3 心理护理 截肢术后,患者常有心理上的损失感或不完整感,这种损失感不仅是肢体的损失,而且包括独立生活能力与自我估价等方面的损失感[1]。患者由手术前的悲观、绝望变为焦虑、抑郁、社交孤立、自卑和自我形象紊乱等。患者表现为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言语动作减少,甚至有自残行为。针对患者的心理变化,应在做好生理护理各项操作的同时,还要耐心开导,用坚定热情的话语及治疗成功的病例给患者予鼓励,及早启发和锻炼患者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并积极协助患者训练健在肢体功能,逐步替代截肢的功能,循序渐进帮助患者下地活动,直到患者独立完成,从而使患者的信心逐步建立和增强。另外,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用家属成员的亲情排除患者的孤独感和挫折感,尽早使患者从自卑和孤单的心态中走出来,正视现实,增强与疾病斗争的勇气,自觉主动地为实现康复目标而努力。

2.2.4 功能锻炼和出院指导 术后患肢的功能锻炼均须因人而异。对少年者,尤其是儿童,好动好玩,缺少保护意识,对其活动应加以限制,而对于年长者,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往往对活动过于保守,应多鼓励其锻炼。例如,指导患者进行肌肉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和残肢关节活动,以加强残肢肌力。截肢后应作牵引或夹板固定在功能位置,否则容易发生关节挛缩。如膝关节不做上述处理,即可发生屈曲挛缩,给日后装配假肢带来困难。只要患者情况允许,截肢残端肿胀不明显,即让患者下床活动。创面炎症消退后,即使伤口尚未愈合,也应鼓励进行锻炼。例如:在俯卧位下大腿练习内收、后伸锻炼;肩关节进行外展、内收及旋转运动;创面愈合后,可用宽绷带经常包紧残端,以促使软组织早日收缩。等到残端瘢痕已不敏感,伤口已愈合牢固,即可用手捶拍残端,其力量由轻到重,随着患者的耐力增加逐渐加重,直到能耐受的较重的力量,为日后安装假肢创造良好地条件。指导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营养及粗纤维食物,以增加机体抵抗力。由于骨肉瘤患者局部复发及转移率较高,故在出院时应嘱咐患者定期来门诊复诊,按时接受化疗,并指导患者自我检查,发现有肢体肿胀及疼痛应及时就医。总之,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骨肉瘤的研究亦不断深入。近年来,经过综合治疗,骨肉瘤患者的2 a生存率不断提高。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护理计划,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从而使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J].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328–329.

篇9

1、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

1.1职责范围扩大社区护理的发展使得社区护理的场所由院内转向院外,服务对象由疾病的人群服务转向健康(家庭、社区)的人群,服务目标由疾病的康复转向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促进。这就要求社区护士不仅熟悉临床护理技术,开展护理职责范围内的专业服务,还应熟识政府卫生法令与规章制度,协助环境卫生团体做好卫生工作,对社区居民实施卫生教育;开展妇幼、老年人卫生工作,协助公共安全与传染病管理,从事家庭访视及居家护理等。因此社区护士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科室封闭式的新型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要远远大于或远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

1.2工作内容拓宽陈良英等在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及任职资格的预测研究中,拟定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四大方面,其中疾病护理31项,主要包括:慢性病护理,传染病护理,精神疾病护理,临终关怀,社区急救,常见病、多发病的评估及家庭护理。疾病预防13项,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常见疾病预防,传染病、性病预防,妇科常见疾病预防,意外伤害。健康促进23项,主要包括:妇女健康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老年人健康促进,心理及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社区康复7项,主要包括:残疾人的康复训练指导,安全管理,骨折、早期出院患者的家庭康复指导,家庭管理,人才管理,组织协调,信息管理。由于社区护理工作内容的拓宽使得社区护士不仅要在社区中心完成日常的治疗护理工作,还要走出医院,进入家庭,完成家庭访视,家庭护理,健康指导等工作。

1.3工作能力要求提高齐玉梅等在社区护士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社区护理应具备的能力有:护理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区急救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专科技能、预见能力、科研及管理能力。在2002年出台的《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中也指出社区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独立从事家庭访视或居家护理工作,具有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2、社区护士面临的挑战

2.1工作环境复杂 由于社区护士工作职责的扩大,使得社区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对临床护士的工作环境要复杂,加之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沟通不畅、协调不当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护患纠纷。特别是治疗护理方面离开了医院的特定环境,由于条件的限制或护士本身经验的不足,难以及时有效的进行正确处理,或达不到病人及家属的期望,而引起家属和周围群众的不满而迁怒于护士,给护士人身安全埋下隐患,特别是女性护士单独开展工作时有遭遇伤害的可能。

2.2工作量大在大力发展社区护理卫生政策的指导下,社会赋予社区护士太多的历史使命,其工作内容和工作量远远超过临床护士,担负着照顾者、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者等多元化角色。与医院护士相比,其服务对象、服务职责和服务范畴均有进一步的拓展。这就要求社区护士不仅要具备相当的职业素质,还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来适应繁忙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在开展社区卫生管理、健康宣教、健康促进、家庭护理等项目中,女护士由于先天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很流畅的完成上述工作内容,这在无形中会增加她们的工作压力。

2.3工作能力不足随着社区护理的大力发展,对社区护士提出越来越高的能力要求。但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在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因此社区护士的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在齐玉梅等对社区护士能力评估结果显示:社区护士基本具备基础护理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区急救能力(评分均≥6分),但欠缺独立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专科技能、预见能力、科研及管理能力。能力的欠缺不仅与社区护理教育的滞后有关,更与社区护理工作人员自身条件受限有关。

3、男护士在迎接挑战具备的优势

3.1生理优势社区护理工作环境的改变,使社区护士常常需要独立完成家庭访视和家庭护理,如果服务的对象是独居男子,或是身体过度肥胖且又行动不便的,特别是夜间急诊需要马上处理的,身强力壮的男护士要比女护士更适合。一方面是男性的性别优势,不会增加独立工作中潜在的隐患;另一方面男性在担负繁重体力劳动时具有生理和体力上的优势,遇到突发事件时控制能力强、决策能力强,男性的稳重果敢能给人以充分的信任感。同时社区护理工作量的增加,要求社区护士要有强壮的体魄来应对繁忙的工作,而男护士精力充沛、耐力持久、体格强壮,再者男护士不存在怀孕、分娩问题,便于连续性管理,这些是女护士无法取代的。另外在完成院外卫生管理、健康宣教等各项工作时,需要悬挂标语、横幅,搬动物品,男护士的身体优势更显突出。

篇10

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少见的累及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生,其特征是皮肤色素沉着斑和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其中Ⅰ型常累及骨骼,伴有较为严重的脊柱侧凸,引起神经及心肺功能多方面的残疾。该类病人身上往往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皮肤咖啡斑,病人往往以脊柱侧弯为首诊,另外还有站立时躯干不对称,胸廓塌陷等,严重者可影响到呼吸功能、心脏功能甚至脊柱畸形弯度特大者会产生截瘫[1]。我科2011年上半年收治了1例神经纤维瘤并脊柱侧凸患者,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15岁,因“发现脊柱侧凸畸形2月余” 入院,入院检查发现脊柱严重侧凸畸形,胸段右侧凸,腰段左侧凸,两侧胸廓不对称,右侧肩胛部明显高于左侧,右侧髂前上棘平面高于左侧,背部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咖啡斑。胸腰段Cobb角约60度,腰段Cobb角约70度。入院完善相关检查,没有发现合并其他严重畸形,于2011年7月1日,在全麻醉下实施了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术后复查X光片,见侧凸畸形已完全矫正,脊柱曲度显著改善,内固定系统位置良好。目前患者情况良好,能自主翻身,无下肢麻木,四肢活动自如。复查凝血功能、D二聚体未见明显异常,切口1/甲级愈合拆线,患者于2011年7月28日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脊柱侧凸畸形使患者形象受损,使得他们感到自卑,但从内心又期盼通过矫形手术能改变或恢复到正常,对手术抱有较大的期望,但又恐惧手术的疼痛和风险。医护人员首先以同情关心的语言问候,使患儿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其次向家长说明手术有关知识,术后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告诉病人麻醉师会在其无痛的状态下进行手术,介绍这种病例成功事例,解除家长的担忧。从而使他们奠定了积极配合治疗、顺利度过手术期的思想基础。

2.1.2 术前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出凝血时间等,脊柱全长过伸过曲片、脊柱左右侧弯片、胸腰椎MRI、颈椎MRI、及全脊柱脊髓磁共振检查,观察有无脊髓神经结构异常等其他情况。术前1天遵医嘱做药敏试验,备血、洗澡、更衣、进行手术野皮肤消毒准备。

2.1.3 肺功能训练:脊柱侧凸患者心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术前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吹气球、学习胸腹式呼吸法、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1.4 床上大小便的练习:术前3天训练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以适应手术后长时间卧床的需要,减少术后尿潴留及便秘发生,并详细讲解术前训练的必要性,布置良好的环境,使之能尽快适应。

2.1.5 饮食护理:饮食上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加强营养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更好地适应手术和术后康复。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术后24-48小时内持续给予心电监测, 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 病情平稳后每30-60分钟观察记录1次,48小时内给予低流量吸氧1~2升/分, 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锻炼,每天2次雾化吸入以助排痰,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2.2.2 术日管理:手术当日结束返回病房在搬运至床时,应保持脊柱水平位,避免脊柱屈曲、扭转、搬动病人时,要相互配合、动作一致以免发生椎弓根、关节突骨折或其他意外。全麻未清醒病人去枕平卧6 h,头偏向一侧以便于预防全麻术后呕吐。

2.2.3 翻身护理:术后病人一般尽量仰面平卧位,以利于后路手术切口压迫止血,减少渗血。但对于发生硬脊膜损伤者,为防止脑脊液外漏,或瘦弱体质者,为防止内固定物压伤皮肤,应给以俯卧位或侧俯卧位。每1h~2h变化1次。翻身时双手分别置于病人肩部和臀部,使整个脊柱保持一条直线,轴线滚动,然后垫软枕,避免躯干扭转。将双下肢置于髋、膝关节稍屈位,双下肢可自由活动。

2.2.4 切口及引流管的观察护理: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由于手术创面大、剥离深,因此渗血多,术后一般创口放置负压引流管,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量、性状,定时挤捏引流管。引流液过少时,要及时检查,排除血凝块堵塞引流管或管道不畅。如引流管扭曲、受压,会导致引流不畅或硬膜外血肿形成,压迫脊髓。当发现术后引流液呈淡红色、稀薄、或大量上清液,引流量多,引流速度快且病人伴有头痛明显症状时,则高度考虑有脑脊液漏。多因后纵韧带与硬膜囊粘连严重,手术分离或切除后纵韧带时不慎损伤硬膜囊,引起脑脊液漏所致[2],当引流量24h低于50ml,颜色呈淡血性时可拔除引流。

2.2.5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由于术中牵拉、术后脊髓水肿、供血障碍、硬膜外血肿压迫或周围组织水肿压迫,均可引起脊髓损伤。术后72h内应严密观察双下肢的感觉,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以及膝、踝、趾 关节的活动,并与术前比较对照,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6 胃肠道反应的观察:由于手术牵拉及全麻所致,患者可能因肠麻痹常有恶心、呕吐现象,所以术后需要禁食6h,术日当天及术后酌情静脉滴注保护胃黏膜药物,6h后先进清淡饮食,无肠道反应即可进食普通饮食。

2.2.7 饮食指导:术后3d内暂停进食易引起胃肠道胀气的食品,如牛奶、豆浆、甜食、生冷食品等。应进食高蛋白、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 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如果术后3d未排便给予缓泻剂,如开塞露、麻仁丸等,减少腹部胀气。

2.2.8 压疮的预防:保持床单的清洁整齐,患者取平卧位,轴向翻身45°,每2h1次,翻身时注意勿粗暴,严禁躯干扭曲,以防断棒或断钉、骨折。

3 功能锻炼

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必须通过自主锻炼,任何治疗都无法代替自主锻炼[3],术后48h内鼓励患者进行四肢肌肉锻炼,48h后可在床上进行踢腿、直腿抬高训练及腹肌收缩,1 周后开始进行腰背肌训练,2周后可佩戴支具下床活动,逐步练习步行。刚开始时,由于脊柱矫形的关系,患者会感觉背部僵硬,并且由于重心的改变,会感觉身体不平衡,这些不适感觉将会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4]。嘱患者不要放松勿过度紧张。

4 出院指导

出院前1 d指导患者佩戴支具3~6个月,除睡觉外,其他时间都应佩戴,保持正确的走路姿势,加强营养饮食,勿负重行走。捡东西时,尽量保持腰背部平直,以下蹲弯曲膝部替代腰部。不作前屈动作,减少脊柱活动,预防内固定系统松脱。2年内限制任何脊柱不协调的剧烈的体育运动和做极度弯曲的运动和工作;继续功能锻炼。每3个月回院复查,不适随诊。

参考文献

[1] 宁宁主编.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70-179

[2] 张国香,周敏.50例颈椎前路手术病人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J]专科护理.2008.6(6A):1465

[3]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