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艺术性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的艺术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尊重;交朋友;欣赏
老师们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没有感情,好话听不进去,好心又不接受,真是又差又没良心,但却少有人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帮助是否是雪中送炭,追根溯源,这是教师情感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艺术性。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教育能虽然使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对实施教育者来说,教育是讲究艺术性的。
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新世纪的教师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注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点和特长。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学生们很善于观察与思考,对你的一言一行很注意,你关心他们,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生产肯定,喜欢接近你,关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
我想大家或许见过这样的镜头,在课堂上,从上课开始到课中,一个孩子一直热情地举手,想要回答老师的提问,可是老师没有提问到他。或许是没有注意到他,或许是举手的学生太多;轮不上他;当老师的提问面增大了,提问了十来个同学的时候,还是没有提问到他;那么后来呢?这个孩子急了,索性把手一直举着,等着老师的下一个提问,可是老师还是没有提问他;最后,这个孩子急得只能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也在自己的位置上举着手,那只小手孤单又固执地在教室里举着,甚至不经过老师的允许说了起来。这时老师可能会在布置完一个任务之后瞪这个孩子一眼,这个孩子的手迅速地放下了,于是老师会继续的上他的课。但是这个孩子在遭遇到老师锐利的目光后,他作何感想呢?
显而易见,老师的举动表明他在课上没有能够顾及到每一个孩子,他可能由此伤害了一孩子的自尊心,说的严重些,他可能已经扼杀了一颗探究知识的热情的心,扼杀一株求知好问的幼苗。那么再好的基本功,再精心的课堂准备已无多大意了,因为他已经犯了一个为师者的根本性错误:那就是没有尊重每一个学生。
作为与学生方方面面的接触最多也最紧密的教师,他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都对学生存在着影响,为人师者就应该随时清醒地知道学生首先是人.是人就有安全、情感、被爱、被尊重、渴望自我体现的需要,正是这一系列的需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内驱力。教育如果能顺应或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自己最近的发展上取得最好的发展,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们中大多数教师都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教师良好的期待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小学生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美,一个信任的眼神,这些看似细微、点滴的一举一动,都会鼓舞和激励他们很久,对此,我深有体会。当我对孩子回报一个亲切的微笑时,我常常发现孩子的脸上挂满了自信、希望、振奋,洋溢着幸福,这表情又时常让我幸福着。
二、教师要和学生成为好朋友
对于教育工作,老师应做到不计较报酬、不讲条件、无私奉献。老师对学生不能只是传授书本知识那么简单,老师作为学生在学校中的“父母”,既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的知识,也要传授有关社会生活的知识。在课堂上,老师对每一个学生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外,老师是学生的朋友,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科学而可靠的方法就是从儿童心理入手,多给学生一些爱,只要能掌握学生的心理,老师就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些因素而因入施教。要做好这些工作,老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与每个学生都打开心扉,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学生喜欢你,首先得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建立师生的友谊。工作中我注意在感情上与学生接近,寻找共同语言,学生犯了e误不是训斥、压服,而是因势利导,晓之以理、心平气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感激、信任,因而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有时更是一种朋友之间的关系。你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从而就会了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不要总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有一种距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教师决不是永远发号施令的人,命令式的教育方法早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育了。更加不适合现在的学生了。所以,教师与学生建立好良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而重要的方法。要用尊重、平等、爱护等人类最崇高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情感教育重在情,教师既是教育者也应是学生的朋友。竭力用你那真实而感人的感情去征服一颗颗纯真的心,去感化他,启发他。使师生都进入其乐融融,其情陶陶的境界。
三、教师要欣赏每一个学生
“人生中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作为一名教师不会欣赏自己的学生也就没有师爱。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应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硬性地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评价、要求每个学生。这种差异要求教师要创造不同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分层施教,帮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取得发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巨大的,哪怕是一个看起来木讷的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教师的使命就是发现并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
在我们这里有一个小女孩,她的学习成绩较差、自卑心重,平时不太好说话。在一次平时的活动中,我发现她特别爱好体育,对于老师教的一些体育动作一学就会,于是我便利用这一点挖掘她的潜力。一开始我利用游戏的机会让她在众人面前展现一番,刚开始由于害怕她表现得并不好,慢慢的随着次数的增多,她的胆子越来越大了。在一次体育老师做的公开课上她的表现特别出色,前滚翻做得又到位又漂亮,于是我抓住这次机会对她说:“你认为体育动作难吗?”“不难!”她充满自信的说。“可是有的同学却做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他不努力吧。”看到时机到了,我接着说:“你的数学学的不好是不是这个原因呢?”这时上女孩陷入深思,一会她抬起头来非常坚定的说:“老师我一定尽力把数学学好!”在以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她的数学成绩果然有所起色。
如何用爱去教育一些有差异的学生,解开他们心中的“结”呢?一般来说,老师可以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方法,因人、因事、因地而异,灵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作为老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于理”,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提高孩子的信心,鼓起他的勇气,用真心的关怀去温暖他,用全部的信心去感化他,使他告别自卑的昨天,坚定地走向美好的明天。
“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师爱”对于学生来说更是无价之宝,用师爱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力求使情感教育技巧化、艺术化,为教学、育人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这样,我们就能用爱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篇2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前教育学博士,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培训与咨询工作。
近段时间,由于参加了各类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和国培项目的现场观摩与研讨,笔者有幸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了更多直观而深刻的认知和感悟。这些竞赛和观摩的评价指标和考核要点归结起来有三个核心词语非常明显,即有效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虽然我们都很清楚它们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对于三者的本质性认知或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对于诸多幼儿园教师来讲,却理解得并不是那么全面和深刻。以致于我们所看到的教育教学活动出现目标与内容的偏失,教育方法的不当,甚至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本末倒置等问题。
所谓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乃是针对教育对象而言的。一个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有效,评价的根本要义在于该活动是否能够促进教育对象的“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它涉及到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如何确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才是有效的呢?根据不同的教与学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有各种意见不一的答案。总体而言,笔者比较认同维果斯基的“教学应当走在发展之前”的论述。处理好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教育的有效性问题至关重要。而突破这一问题的重点在于“学情分析”。就笔者通过竞赛观摩所掌握的现况来看,幼儿园教师在“学情分析”方面普遍存在着不足甚至缺失,以致于这些活动基于“学情分析”的生成性较差,其有效性也因此而大打折扣。所谓学情分析,是指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笼统性和表面性是“学情分析”中老师们表现出来的最大问题。例如,对于一个小班的语言活动,某老师确定其活动来源和目的的依据是“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XXX,所以……”诚然,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总体规律,要遵照国家和地方的纲领性要求,这些都没有错。但是,这些东西都仅仅是一个总体的参照,而非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真正的依据应该是教师所执教的那些特定儿童的具体语言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学习条件、个性特征等“学情”。没有这些具体的“学情分析”,何来最近发展区,何来“促进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的生成性,又何来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所谓幼儿园教育的科学性,乃是针对教育方法而言的。有效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一旦被确定之后,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去实现就非常关键了。由于儿童观和教与学的理论流派诸多且观点分歧较大,教育方法的选择也就不一而足。同样一个目标和内容,不同的教育方法演绎出来的效果可谓大相径庭。关于具体的教育方法问题,笔者无意在此赘述。唯一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一个具体的活动中,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都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法则。这个法则就是,教育教学方法必须为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服务,且必须在教育法规和伦理道德范围内切实保障教育对象的身心不受伤害。因此,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与教育目标和内容脱离,也不能与“学情分析”脱离,更不能有损儿童身心健康。
篇3
【关键词】班主任 教育和管理学生 艺术性 探究
教育和管理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将自己的天职完成得尽善尽美,是每个班主任常讲常新的课题。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潜心探究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艺术性,是实现教育和管理事半功倍的关键所在。
一、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的放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首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要实施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班主任应该真心把学生看作和自己一样的有人格、有尊重的人,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选择、志向、爱好。就像治病必须全面地检查身体,只有全面、透彻地了解学生,做一个称职而又全面的班级学生的信息调查员和档案收集管理员,班主任才能有目的性地研究学生,有效地评价学生、管理学生和教育学生,针对学生的问题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实施合理的教育方式。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既要了解学生的成绩、表现以及家庭的基本结构和经济状况,更应注重了解学生的性格,明晰学生的长短、心理特征和家庭的人文环境,并能够从性格、心理因素和家庭的人文环境等方面找出学生行为及表现的根源,以博大的师爱理解学生、包容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教育管理。
二、确立切合实际的班级目标,强化班级管理中的导向功能
目标是奋斗的灯塔,切合实际的班级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也是激励班级学生奋发向上的手段。对于班级的每个学生来说,明确班级奋斗目标,并以之为导向不懈努力是形成班风正、学风浓、凝聚力强、健康向上的班集体的重要保障。一个班集体既要有长远奋斗目标,又要有某个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培养自己的时代感、责任感、紧迫感,从而满怀激情地向集体提出的目标前进。我曾接手一个全校有名的乱班,从没有评上“文明班级”,班中学生对能评上的班非常羡慕。我接任班主任的第一天就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这学期一定争取评上“文明班级”。在全班学生热情高涨的响应中,我把具体的任务要求安排到小组和个人,让全班都为之做好各项工作。结果,在大家的努力下,那个学期我们班终于评上了“文明班级”,并且全班学生都认为应该继续努力下去,使得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更加浓烈。
三、制定明确的班级管理制度,以制度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明确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形成良好的班风的基础。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班级的实际,组织班干部和全班同学一起协商、讨论制定班级管理细则,并把制定的制度贯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例如,我们制定了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宿舍管理条约等。有了这些班级制度的约束,同学们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活跃热情的课堂气氛、安静有序的自习纪律……可以说是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逐渐实现了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在守纪光荣、违纪可耻的班级氛围中,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友爱、努力学习的良好班风逐步形成。
四、对问题学生分类分步教育,实现逐步平稳转化
在班级中总会有一些思想或行为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转化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由于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易”,这就决定了问题学生的转化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应根据全面了解的信息分类分步实施目标教育,制定长期逐步过渡的教育措施。如有的问题学生是因为家庭父母离婚、再婚,心灵受到伤害、刺激,对生活自卑消极而表现出的恶习;有的学生则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父爱母爱、家庭教育,学生意识中道德法制观念空白造成的违纪;还有的则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爷爷、奶奶的过度宠爱而形成的恶劣品质。针对以上不同的情况,要因人而异,逐步通过各种途径填补学生精神上、思想上、道德上、认识上的空白,最终潜移默化地达到逐步改变学生行为的目的。
五、发挥无声的师表魅力,以无声的身教感染学生
古人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师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对学生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远远胜过语言上的道德教化。由于学生向师心理的作用,班主任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言: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作为班主任,不能以家长式的角色去指挥学生,而应以心胸坦荡、为人正直的品德昭示学生。当看到走廊或教室里的废纸片或塑料袋时,弯下腰来把它拣到纸篓里;看到教室里的物品、扫帚显得凌乱了,去把它们整理好……和同学们共同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在学习和生活上既对学生严格要求,更以慈母般的温情关心和爱护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绪甚至每个眼神,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耐心辅导,不厌其烦地讲解。高尚的人格品位可以感动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奋发向上。
教育实践表明:要想有效地教育和管理学生,班主任不仅要有对教育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爱心,更要讲究教育和管理的艺术性,以现代教育心理理论为指导,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举措,进而使班主任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钱菊梅. 如何艺术性地实施班级管理. 新校园・理论版,2010(4).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艺术性;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80-01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不能很好的配合和交流这样一些问题。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我们都知道教学计划的实施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位一体来进行的,如果在教学中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则教学就无从谈起。而我们却容易忽略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致使这两个环节彼此孤立,甚至是对立,结果教师费尽心机的授课不仅不能很好的感染学生,反而会使学生对英文的兴趣丧失殆尽。这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艺术形式是为了抒发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观点。而教学实际上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严格的说应该是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
与真正的表演艺术不同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的实质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与表演艺术的共性在于两者都要借助于表演去输出信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如果有了明确的说教味道,就会马上中断双方情感的交流。同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反复的说教和灌输只会给教学增加强制色彩,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理解力的发挥。
教学的实施应该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外语教学亦是如此。这里的“科学”指的是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教学规律所制定的教学方法,而教学艺术则是要求教师有意识的通过声音、色彩、形象和活动的等一系列能使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美的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进一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发学习的能力。因此,如何使教学过程富含艺术魅力,是外语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教学艺术归纳为三点,即创造性、表演性和审美性。
一、创造性
教学规律基础上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等方面。例如,在讲解英语音标的发音、读法时,大多数初学英语的学生感到很头痛,如果教师能够把英文的48个音标和汉语拼音建立某种联系,告诉学生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发音器官都是一样的,只是鼻、唇、舌、喉以及口形变化的不同组合而已,这样创造性的把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可以使学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很轻松的掌握英语的音标;再如,与其枯燥乏味的讲解英文中语调及单词、句子重音问题,还不如放一曲《高山流水》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下音乐艺术领域中的节奏感,而英文中词的节奏感通过重读、次重读和非重读音节表现出来,句子以及篇章的节奏感就如同一首悠扬的曲子抑扬顿挫。用这样的方式能启发学生思考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所知、所感、所学,而且教师也享受于自己所组织的教学氛围中,从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更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表演性
表演性主要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在教师表演式教学的感染下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参与教学、表现自我和相互交流,进而融入角色,产生一种师生间默契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感染人,从而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儿童对于母语的学习。儿童通过成人的手势、表情及具体的活动模式学到母语,这时他们的想象、情感、理解同时参与学习,并逐渐从语言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把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一条条僵化的公式或令人生畏的印刷符号,这就等于在教学与艺术的接壤带,人为的掘出了一道鸿沟,这正是缺乏表演性所产生的后果。教师的表演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例如在黑板上用简笔画来表现一个特定的人、物或场景要比语言更形象;教师根据课文情节进行带有表彩的朗读,会加速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再如,教师一个明快的手势会使全班同学立即明白“Close your books”的含义,亦或是含有微笑的表情会带给学生一种无言的亲切与鼓励。
三、审美性
审美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涉及到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是教学艺术的又一特征。现代教育思想使教育表达方式与艺术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别在缩小,也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美的享受。在情感的交流中,在知识的传授与接受中,亦激发着师生创造的激情。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艺术;小学生;生活;教学情境
一、课堂教学艺术性的特点
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创造性。语文教学在于创造,因此创造性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最主要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首先,语文备课要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对课堂进行有目的的组织和分析,提高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其次,要提升课堂的应变能力,对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借鉴。此外,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最大限度的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2)表演性。表演性是小学语文课堂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仪表风度的塑造,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学生留下较好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模仿以及深入浅出的剖析,进而感染学生。此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还要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感召效应,即对学生的情感和理智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审美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还体现在审美性,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转移,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做到情理一体,另一方面要做到多样统一,加强对学生差异的关注,学会欣赏学生。
(4)技巧性。小学语文课堂艺术还体现在技巧性,即教师要将语文教活,真正的让学生做到爱学、乐学、会学、会用,包括多种技巧,如引导的技巧、批评的技巧和训练的技巧等。可见,教学技巧对课堂教学艺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现途径
鉴于小学语文对学生的后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多个方面着手,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这就需要借助合理的教学情境设置。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设置时,需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的组织教学,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引发学生的联想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2)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要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师生关系的建立,做一个民主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进行引导,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去感染学生。其次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差异性的重视,加强对实践操作活动的重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开展相应的讨论,给学生提供发展自身才华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改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艺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提升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其次,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并对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去探索和发现,真正的领悟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
(4)运用激励手段,进行科学评价。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激励手段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激励的语言,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同时还注意非语言激励手段的应用,如当他们回答问题正确时,更喜欢教师点头赞许。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投去信任而期待的目光,更能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钱梦龙教师说过:“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它具有的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和技巧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的感受力和感悟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艺术因素,为语文教学体现文学艺术之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王艳明.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10)
篇6
教学语言艺术正如一位著名教育专家所说的:它是专业语言,它集哲学语言的深刻、逻辑语言的严谨、语言学的规范、数学语言的精确、文学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群众语言的通俗于一身,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它向我们揭示了作为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的活动,教师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孜孜不倦地追求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使每一课堂都有精彩的导入、引人入胜的讲授、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以及很完美的结尾。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言要严谨、简练、富于逻辑性。讲课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语言的艺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需精心修炼课堂语言的艺术特色。像一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后,让回答一对一错的两位同学坐下时,分别用了“Sit down,please”和“Sit down”两句口语,一词之差含义不同,恰到好处,反映出该教师课堂语言的精练和准确。此外,课堂教学中语调的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能使语言有声有色,增强感染力;合适的停顿能起到叙述清晰、引起思考的作用;关键词的重读能起到引起注意、促进思考和重点记忆的作用;语言准确无误,不绕圈子,可以以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在使用语言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语言要有幽默感,富于情趣性。课堂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一种对事物高超把握、对知识随心所欲的驾驭,是对教材透彻的认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高度的智慧和极高的审美内涵。英语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用幽默的艺术进行教学,消除学生的厌倦情绪,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保持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口语要流利,语音语调要地道。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学生往往会被教师一口流利的英语、纯正的语音语调所吸引而产生羡慕之情;同时一种渴望像老师那样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心情便会随之出现,这种羡慕与渴望首先表现在对英语教师的崇拜与欣赏,随之便会转化为对英语学科的喜爱,慢慢地就产生了学英语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学语言艺术能优化教学过程,使师生心灵沟通,共同进入美的殿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新的教育天地里,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努力修炼自己的语言艺术,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抑扬顿挫,以独特的语言穿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灵感,做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优秀英语教师。
篇7
从古代的私塾先生到现代教学教师,每一位教育者都在追寻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也从单纯的教会学生知识演变为现今的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灌输性教学,让学生能够逐步地自主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的艺术性。
青年教师在刚刚跨入教育这一行业时,面临教学经验缺乏,学生难以管理的困难,这时的教学一定要注重科学性。首先教师要明白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如果一位教师连科学性的教学都不能胜任,何谈艺术性的教学呢?仿佛地基不牢,就想建参天大楼。因此,初上讲台不久,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自己的学科课程,但在实际课堂中不一定有自己预期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不完。此时的教学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它的科学性从每一堂课的教材钻研、活动设计、预期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教师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层式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久而久之,教学便具有了艺术性。每一位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不但具有科学性,更具艺术性,一定是需要时间去磨练、去参考、去探究的,当真正实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就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优秀数学教师纪秀卿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指导――自主探究学习”。在每一节课前,她都会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制订完成课前知识点的目标。纪老师将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经过指导学生也就掌握了每节课的知识点。纪老师用很有特点的“超前段后”方式,只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不再布置课后作业。纪老师的教学艺术就是将每一节新授知识点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她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渐渐地使学生学会了自学、学会了探究、懂得了合作,这正是纪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励、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一步步的鼓舞学生努力探究的结果。这样的教学岂不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的教学是让学生渴望获取知识的教学,艺术的教学是让学生努力追寻知识的教学。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成为一个整体时才能称之为教学,当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时,教学才能取得高效。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54-01
化学是一门知识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尊重知识,不能由着兴致随意发挥,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谈到教学的科学性,并非要求教师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爱学、自觉地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即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掌握教学语言技巧
一个教师的言语是否训练有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言语是教师传授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必须下苦功夫锤炼教学语言技巧,准确简洁、优美生动的语言,再配以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语调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为达到语言的艺术性,教师要训练语言形象化的技能,做到遣词造句和逻辑思维的一致,对教学语言要反复推敲,力求精益求精,提高综合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体态、仪容、表情、手势,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影响。仪表大方、衣着整齐美观、姿态端庄,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尊重和好感。再配以适当的手势和愉悦的表情,充分运用眼睛的表现力,这些非语言手段的配合,必然会对课堂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训练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的完美结合,使表情配合讲话内容,也是教师语言艺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已走进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人们的审美情绪和审美要求都在不断提高,所以语言美走进课堂,是教师的高层次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十分重要。
二、构建课堂教学的情感和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教学的艺术性蕴含在教学的“情”与“趣”中。教与学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热情。教学中,教师充沛的感情、对学生的关心、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教学的责任感,伴随着动情的讲解,这一切都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自觉地随着教师的情感起伏接受教师的教育,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因为人的情感与认知过程是密切关联的,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是在情感动力影响下进行的。一堂好课,往往需要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后,巧妙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这种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智力活动,才能不断解开知识之谜。这种教学艺术的感染,使师生都体验到教学的愉快和耕耘的喜悦,这也是古代教育家常说的“乐学”原则。否则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丝毫不感兴趣,既会造成学生心理的压抑,而且更会增长学生的厌学情绪。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原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教育的影响却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的发生和发展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直观教具创设诱发学生情趣的意境,让学生感到新鲜、刺激、妙趣横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讲究课堂教学的结构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习一定的美育知识,这是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性的又一重要方面,教师对学生教授知识的同时也是启发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创设美的过程,教师的理想、意志、情感、兴趣、性格、行为举止在学生生活中起到示范作用,教学中的言语、教态、板书、严谨的学风、风趣的谈吐无一不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从上课到下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环节的结构美。
一堂课不能从头讲到尾平铺直叙,要有展有收。展是开头要好,导言要精到,或开宗明义、明快简洁;或巧设比喻,故布疑阵激发想象。收是要有回味,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另外,要处理好密与疏的关系,时而紧锣密鼓、蓄势而发,使学生情绪饱满,处于思维紧张状态;时而舒缓,似小桥流水,怀有轻松的心情,或议或练,或讲或辨,达到密与疏的完美统一。在教学中有时也需要断续结合,让学生思维活动有张有弛,否则一泻千里也就无暇顾及沿岸的风光。再有语言运用上的雅与俗也要顾及,教学贵在明达,要化雅为俗、俗以生雅,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才是科学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
综上所述,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学能力,努力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还需要立足于教学实践中,勇于实践,敢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并提炼出成功的方法将之上升为理论,及时地加以推广,在实践、理论、再实践中摸索出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便于教师能更积极更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今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各有千秋。在众多的方法中,教师要认真思索,根据教材、学生和自身素质,扬长避短,有所取舍,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推向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教学 艺术性
何为教学艺术性呢?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一、艺术性的前提:鲜明的教学主题与新颖的教学设计相结合
语文教育常规告诉我们,一堂课可以有几个教学重点,或许有几个教学难题,这些重点、难题的内在联系,必须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相结合的某一高度,这就是课堂的主题。没有主题的课,就像没有主题的文章,主题不鲜明的课堂也是科学性不强的课堂,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不利深化知识,又不利提高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有鲜明的主题,即课文重点与难点、设计练习、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课前进行艺术构思,使课堂在主题的统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作为教学主题,把教材规定的训练重点作为从属目标。基于此指导学生学:春的活力是通过什么景物传神地表现出来?学生读“春草”,明白一个“钻”字,活力毕现;读“春花”,发现一个“闹”字,活力全出;读“春风”,理解“抚摸”,活力无穷;读“春雨”,省悟“笼”字,活力永恒;读“一年之计在于春”,掌握了“春的活力给人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的主题。教师在关键地方点一下,导一步,既学得轻松,又获得很多知识。这种教法可以说是抓住了主题,把握了教与学的关系的精髓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伴而行,相得益彰。
二、导入的艺术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并且不同特点的导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趣味性。如:用“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活动进行拼音教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难以区分,有时默写声母把整体认读音节也默写进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套打电话找朋友的游戏节目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由抽象到具体,分清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三、课堂教学的启发性。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如果都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起着重要作用。那种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不能培养能力,自然也无艺术性可言。有两位教师教《燕子飞回来了》这一课中“飞过”一词,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飞过”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三次,词义却不一样。前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直接点出了三个“飞过”,不仅告诉学生分别是什么意思,而且进行板书,这是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后一位教师所用的方法截然不同,当课文第一次出现“飞过”时,稍微点拨了一下,“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你们阅读时注意了没有?找出来,结合句子思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将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式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但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决不是启发式教学。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讲究分寸。因此,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四、课后作业的艺术性。
篇10
【关键词】准确精练 生动趣味 抑扬顿挫 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教学是一门科学。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富于艺术性的语言,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挥最佳效能。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语体属性。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既要注重化学教学语言的专业化,又要加强化学语言的口语化和规范化,注重化学教学的美感和艺术性。应尽量使自己的化学教学语言成为激发学生奋起探索的触发点。
一、语言准确精练
化学教学语言准确、规范符合科学性,是对化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在这方面下工夫。教学语言不准确,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甚至造成错误。如把化学方程式中的“+”读作“加”,“=”读作“等于”;又如电解质的定义是“凡是在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其中“或”字若误为“和”字,则意义就完全不同了。若是非电解质,则应用“和”字而不能用“或”字。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务必清楚、准确,要有字斟句酌的细功。这样就能使学生得到严格锻炼,养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甚至养成马马虎虎的习惯。
语言精练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化学术语是非常精炼的。因为它对教学语言要求突出重点用词恰当,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不嗦,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和要求。如讲“离子共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最后归纳为“一等、二性、三特、四反应”来突破难点;阐述“气体摩尔体积”这一重要概念,就要扣住四个环节,条件(标准状况)、物质的量(1摩尔)、物质状态(气体)、数值及单位(22.4升);而对于化学平衡则用“逆、等、动、定、变”五字特征来分析讲述。像这种简洁明确的语言使学生易于巩固,易于记忆。
二、语言生动趣味
化学教学中采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可以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如讲“决定微粒半径大小的因素”时,借助于生活中的大白菜来说明:“微粒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比喻为大白菜的菜叶片数,片数越多,大白菜个头越大,质量越大来解释。虽然科学性欠周密,但能降低难度,使学生学而不厌。再如,讲述苯的结构和性质关系时,可说苯就像“似驴非驴、似马非马的马、驴杂交后代――骡子一样,既有牛高马大的身材,又有长耳细尾的驴征”,苯中碳碳键就是单、双键的“杂交”产物,所以苯既有烷烃的某些性质,又有烯烃的某些性质。如此深入浅出的讲述,必然会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轻松地汲取知识营养。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打比喻,讲故事要贴切,整个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不能为兴趣而兴趣,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语言抑扬顿挫
注重课堂语言的抑扬顿挫,要吐字有力,充满激情。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教学中的细小环节,把三尺讲台当做学生眼中的舞台,充满激情的上好课,向学生充分展示化学教育和语言艺术相结合的化学知识。这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能较长时间的维系。教师在教学中充满激情的演绎,容易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激情。人们常说,一个人首先要学会感动自己,才可能去感染别人。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只有自己的教学充满激情,才有可能去渲染学生的学习热情。
化学教学中善于巧妙的使用语言艺术,不仅会增添教学活力,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强大得磁力,像磁铁一般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向往着你所教的学科知识,还可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对学生认知的内驱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到一般方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审时度势的抓住机会巧用语言艺术,重视教学中感知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会得到提高,学习成绩也一定会有显著的进步。
【参考资料】
[1]郭珊珊.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性[J]. 考试周刊, 2011(35) .
[2]陆奕华. 论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语言魅力[J]. 考试周刊, 2011(33) .
- 上一篇:康复专科护理
- 下一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