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专科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专科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专科护理

篇1

【关键词】 骨科; 专科护士;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107-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pecialized nurse in improving the nursing quality and rehabilitation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Method:To establish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nursing team in charge of the nursing personnels guidance and training in the department,and made the rounds and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the results of after implement were compared with before.Result:The ability of nursing staff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pecialized nurse post sett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efore(P

【Key words】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pecialized nurse; Nursing qua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oguan City,Shaoguan 512000,China

近年来,护理的专科化发展已成为临床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1]。卫生部“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指导意见”中提出,专科护士是方向,专业护士是过程,并阐明了护理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性和阶段性[2]。在国外,专科护士的首要任务是临床护理实践,为患者提供直接的高水平的护理,使患者直接受益,同时对其他护理人员提供业务指导[3]。骨科患者的康复与临床护理及自我护理的能力密切相关。为了全面提高本院骨科康复护理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院于2011年12月成立了骨科专科小组,广泛开展骨科临床与康复护理,使全院骨科康复及处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三级甲等医院,骨科及临床护理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病源丰富。对本院实施专科护理前(2009年1月-2011年11月)的骨科1390例住院患者及2012年12月实施专科护理后1150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

1.2 实施方法

1.2.1 成立骨专科小组 由医院护理部领导下成立成立骨专科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及组员组成,负责全院骨科专科护理及会诊工作。专科护士的任职基础:由广东省卫生厅选派香港培训的骨专科护士及高年资熟练掌握骨专科理论和能解决骨科复杂疑难护理问题的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担任。

1.2.2 制定骨科专科护理规范 骨专科小组负责全院骨科护理指引的制定与落实。制定与控制骨科疑难危重病例的查房与会诊制度、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及骨科各项质量指标的等,并参照广东省护理规范制定的包括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等专科护理单。

1.2.3 查房方法及时间 由护士长组织专科护士、责任护士每天对骨科病房查房;其他科室在关骨专科护理方面疑难问题,先由需要科室申请,由专科护士到申请科室会诊,先由责任护士汇报病情,现阶段的护理措施及需要专科护士解决的问题,后由专科护士与责任护士一起对患者进行查体,询问有关专科问题。查房结束后到一起讨论,由专科护士对病例进行整体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及康复计划。并提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解答其他科护士提出的问题。

1.2.4 做好健康教育的宣教工作 骨科专科护士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制定如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须知、深静脉血栓防护,弹力袜、肌肉泵等的护理使用指引方等宣传卡,或以讲课形式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骨科专科知识及康复知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

1.2.5 组织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通过专科护士外出培训学习,学习回院后向本院护士授课、床边示范等,对包括专科护理、用具使用及功能锻炼等进行培训。提高骨科护士的临床护理与康复护理的能力,有利于降低患者如压疮、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等的术后并发症,减少了患者的卧床时间,加快了患者康复时间。

1.2.6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专科护士每天进行护理查房,对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实施评估,根据当前存在问题,制定适当及预见性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总结分析缺陷与不足,并进行质量持续改进。

1.2.7 护理能力考核方法 理论部分:以广东省卫生厅[4]编写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及贺爱兰等[5]编写的《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为教材,培训前建立培训考核题库,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对实施专科护理前后进行考核。试卷的平均难度系数为0.51,平均区分度为0.36;技能考核标准统一使用2007年卫生部管理年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使用的《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考核评分细则》的考核标准。心肺复苏必考,包括手卫生,无菌技术等50项。两项总分均为100分,≥80分为优秀,60~79分为良好,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骨科护理人员护理能力比较

实施专科护理后骨科护理人员专科护理知识优良率和专科技能考核优良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实施后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实施前后康复效果比较

骨科功能恢复情况依据《骨科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第3版)》分为优、良、差。实施后的优良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实施前后康复效果比较 例(%)

时间 优 良 差 优良

实施前(n=1390) 467(33.60) 239(17.19) 684(49.21) 706(50.79)

实施后(n=1150) 730(63.48) 386(33.57) 34(2.95) 1116(97.05)

3 讨论

3.1 成立骨科专科小组有益于提高骨科护士的护理能力

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高年资护士虽然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及专科知识,但有些操作流程欠规范,专科管理能力还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教学、带教都是粗放型感性教育。成立骨专科小组,由于其成员为受过专科培训的专科护士及高年资护士,而专科护士是有高等教育的背景,在其护理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护理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其在临床一线起咨询指导作用,其权威定位得到认可[6]。有研究结果显示:专科护理提供高素质和成本效益护理服务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7]。骨科专科护士利用在骨科护理领域的知识制定骨科护理操作规程及指引,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和教育,丰富了骨专科的护理及康复知识,帮助和提高本院护理人员的骨科专科护理知识。提高了本院护士的整体水平,如对疾病的整体评估能力、专科指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等。表1示,本院实施骨专科护理后,骨科护士专科护理知识、专科护理技能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

3.2 推广骨专科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随着综合性医院分科越来越细,临床及患者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需要高水平的专科护士参与其中。传统的常规护理主要是凭经验对骨科患者进行感性评估,而专科护理有统一的系统评估体系及各种指引,明显增强了评估的科学性,并能较好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通过评估,制订方案、组织实施、反馈监督、加强了护理过程的系统性、有效监督和不断强化。同时,骨专科小组利用较专业的骨专科知识对骨科患者在治护过程中所遇问题如:髋关节置换、假体脱位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能有效解决骨科患者面临的各种疑难问题。并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并防护,为骨科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表2和表3示,实施骨专科护理后,骨科护理质量有所提高,压疮、跌倒、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

3.3 骨专科护士参与康复护理,有益于增强康复效果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由于骨科疾病的特殊性,其预后与康复密切相关[8],但是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大多数都未经过专业系统的康复知识的培训,对不同病种的康复护理知识掌握难以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要,因而常让患者自己或家属帮助做康复训练。而骨专科护士多经过系统的骨科专科及骨科康复学习,系统掌握了各种骨科康复知识及科学的功能锻炼方法,能熟练使用各种功能康复的辅助工具,并能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早期康复计划并参与其中,并能解决康复过程中各种疑难问题。出院后能跟踪指导评估康复效果。表4示,实施骨专科护理后,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实施前(P

综上所述,骨专科护士对在提高骨科专科临床护理与康复护理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应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指引下,结合本地区的特点,积极探索培训及造就我国骨专科护士人员的培养。但我国专科护士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专科护士的使用和管理尚未规范,专科护理在提高骨科专科临床护理与康复护理方面的作用还需更进一步发挥。专科护士的成长还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及自身不断努力。专科护士如何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如何推动专科护理的发展,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of Nursing.The essentials of master’s education for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M].Washington DC:AACN Publishing,1996:5.

[2]刘苏君.“专业护士”是护理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阶段[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04.

[3]乔晓斐,宋瑰琦,秦玉霞,等.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67-69.

[4]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第2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98.

[5]贺爱兰,张明学.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87.

[6]曹轶.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发展[J].护理研究,2007,21(2B):385-387.

[7]乔安花,席淑华.临床专科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0-181.

篇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打针、挂水、量体温,而是医疗的后续,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护理知识以及医学管理学科知识等以外,还应掌握康复体育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使他们能尽快的康复并回归社会。传统的护理专业体育课常以运动项目体系为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单调重复,而且也与未来的职业关联不大。现代医学要求将体育与康复护理合理整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将康复护理技能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赋予了体育以护理的内涵,有利于护理项目教学的实施,强化了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康复结合体育课程的设置符合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康复为内容构建护理专业体育教学成为当务之急。

以康复体育为内容构建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康复体育。康复体育是体育与康复医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把体育运动作为发挥治疗作用的核心手段,把功能的恢复与改善作为首要任务,在认识结构与功能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功能上治愈,突出最终目标。康复体育具有其他医学学科难以发挥的作用。另外,康复体育对恢复和改善患者患处和全身机能有着极大的潜力和作用。它以重视功能的恢复、千方百计维护患者的生存能力为指导思想,较全面地体现康复体育医疗的目的,使许多患者通过各种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手段使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功能恢复和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的目的。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康复体育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康复体育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从而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能够根据患者的健康和功能状况等制订简单的康复体育处方,并指导和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技能目标。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使其掌握一定的康复体育基础知识和常用的治疗方法,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和常见疾病的康复体育治疗原则和手段,使学生毕业以后能更好地适应医学护理工作。

情感目标。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行为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为发展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奠定基础。

康复体育健身机理。提高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康复体育通过外周肌肉的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和其他功能区的广泛联系,进而调节其功能,加速对优势兴奋灶的抑制,从而使疾病好转,预防和矫治因运动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提高代谢能力。康复体育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增加搏出量,提高呼吸肌的效能,增加肺活量和改善机体的摄氧能力,增加抵抗力,促进恢复健康。

维护形态和能力。康复体育可加快血流,扩张小血管,促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张力,提高肌纤维合成酶的活性,使肌纤维增粗,收缩力加强,对关节可增加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牵伸挛缩和粘连组织,从而维护形态和功能的正常关系。

发展代偿。对无法恢复的功能丧失,通过康复体育可最大限度地发展代偿能力。现代医学的发展,已充分肯定了康复体育在综合治疗中的特殊作用,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康复体育对改善人体机能、调节气血、祛病健身等方面具有非凡功效。

以康复体育为内容进行体育教学的可行性。通过体育课,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康复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懂得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体育与康复结合、渗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还要通过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开展保健体育、健身运动、健身运动处方等项目的学习;同时,运用现代康复知识的观点和方法,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进行指导和监控,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两项以上保健体育的手段和方法,掌握和运用体质测试、运动处方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地指导自己和他人进行针对性的锻炼。

要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上下功夫体育与康复结合能否达到效果,关键在教师。为了加深康复与体育的联系,卫生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教师中有计划的开展康复与体育结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听取医学教师有关专业课程的讲授。体育教师与专业教师应加强沟通、协作,由医学专业教师担任康复基础知识的教学,由体育教师担任医疗体操、运动处方的训练,例如:腰间盘突出个案,临床教师讲授腰间盘突出疾病后,由体育教师担任康复医疗体操训练部分,使学生掌握防治腰间盘突出训练方法。又如运动处方的学习,专业教师讲授运动处方的有关知识,体育教师参与学生练习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科学地指导他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锻炼。

篇3

关键词:专科护士团队管理模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功能康复;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45-02

人工全关节置换术(TKA)在临床上使用较多,它是指采用人工膝关节假体取代已经严重受损而影响正常功能的膝关节表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以本院前三年的所有在本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病例为研究对象,在这80名住院患者当中,男性与女性分别为35人和45人,患者年龄跨度大约在45-65岁之间。本院在对患者进行取样之前都有严格的把控程序,患者必须患有膝关节疾病并且不允许存在手术并发症。本文将这80个调查对象随机等分成两部分,分别命名为组1和组2,组1是特殊护理组,组2是正常护理组。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病例入组条件:年龄在65-75岁;符合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和TKA的手术条件;术前检查患者膝关节屈曲畸形不超过30°,内外翻畸形不超过20°;术前患者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置换疗效评定量表评分需R30分;所有入组患者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不允许病例入组条件:合并心脏病、肝肾功能衰竭、肺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出血性疾病;手术后发生血管神经并发症、假体周围骨折或断裂、股四头肌或髌腱断裂、严重感染、肌肉坏死等;有湿}、银屑病、水痘,皮肤烧伤、烫伤、冻伤、裂伤、痤伤等皮肤病或皮肤损伤的患者;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禁用或慎用推拿治疗和功能锻练的患者。

1.3方法

1.3.1 手术方法

麻醉方式由患者自身状况决定。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其能够防止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的感染问题。采用膝关节前正中入路作为手术的入路方式实行皮肤切口,并按照手术相关流程一步步进行直到假体的安装[1]。

在手术完成后,采用以下路线进行本文的研究:

1.3.2 对照组护理方法

确保恢复训练的综合性以保证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具体做法为:1.术后麻醉消失后用力伸直腿并将脚后跟用力后蹬,重复60-100次。从术后第三天开始就进行被动训练并且训练机CPM的角度从初始的20°到30°逐日等量的加大,加大的量为10°。在被动锻炼期间还要患者配合主动锻炼,如每天4次,一次进行30分钟的伸屈膝运动。在平躺时将腿抬起至与地面呈30°角附近并且保持5-10秒,每天重复60次即可,再自主训练卓有成效后可以将被动训练逐步改为完全的自主训练。上述过程是为了保证股四头肌和绳肌的等长收缩。2.N绳肌肌肉的恢复。运动量初始值和增减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置,运动量的分布设置也要趋于合理,给患者一定的休息时间,并且上述过程还与患者的恢复程度有重大的关联[2][3]。

1.3.3 实验组护理方法

给所有入组的患者相同的治疗、病情监测、预防措施等等。不同的是对照组的治疗、护理方式、健康教育都比较的正常而干预组的则是采用的专科护士团队的护理模式。对患者健康教育极为重视,并特别针对有很大可能性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特殊的护理。

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与具体成效由护士来检查监督,并在反馈评价中多以鼓励的方式激励患者遵循健康教育计划,每天完成规定的计划提高健康教育的成效。对患者下肢周径的测量和记录工作是日常的工作。医生与护士在共同交班和查房时会联合对患者的各方面恢复情况进行再一次的教育和评价。

有效的术前康复是具有良好的前瞻性的,其能够使患者提前熟悉手术过程和手术之后的康复训练过程,为手术后的康复过程降低了风险和难度。本文对40位采用TKA手术的患者进行分组,前一组(锻炼组)进行术前康复,后一组(对照组)则不进行术前康复,但两组的术后康复采用相同的方法,结果显示采用了术前康复的组的术后康复情况明显比没采用术前康复的组别快很多。

术前康复对于患者来说是受益匪浅的,其能够让患者在术后恢复时更加得心应手,增加术后康复的效率,使患者更早地恢复。术前康复包含许多的项目,如术前宣教、术前评定、肌力训练等等一系列的过程。

术后康复训练当然是手术是否正真成功的关键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类似于TKA手术的这些手术是否成功不仅仅只看手术的过程,术后患者康复情况也是判定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4]。术后康复训练在正常手术后(无并发症或感染)应该及时进行,以保证患者康复的效率。

在手术刚结束的三天内,由于离手术时间过进导致患者身体太过于虚弱,此时对于患者的护理需要格外的全面,包括安放、患侧肢体摆放、患肢摆放等等。这个时期静养和被动活动是比较推荐的[5]。

术后康复的制定比较详细和复杂,其需要根据康复评定与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在制定时也要考虑到可持续性的问题。主、被动训练相结合的同时还必须要增加一些相关的辅治疗。患者的主观能动力和对治疗结果的预期会对其治疗的积极性和配合程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上文的激励机制能够在此起到作用使患者更好完成康复过程。

1.4 疗效标准

在手术完成之后,结合患者术后的各方面情况来制定相对用的康复目标和计划能很好地帮助患者尽可能快的康复。这就对术后康复评定作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了,术后康复评定主要步骤有三步,初次评定、中期评定、最后评定。

初次评定一般在手术刚结束后就开始进行,此时患者的情况最为复杂,所以能够掌握的信息及制定的康复计划也越多。中期评定是对患者根据初次评定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康复治疗后的效果评定,并根据患者康复程度、心理预期等等对刚开始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6]。

最终评定是患者再完成整个康复计划并即将出院时进行的,其是对患者整个康复过程的评价。

客观指标包括:患肢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度(K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表);DVT的指标:D-二聚体、下肢静脉造影结果;患者住院天数。

根据我院骨科实际条件制定全膝关节置换术下肢DVT诊断标准(参考美国胸科医师学ACCP第8版和中国骨科大手术DVT预防指南)。(1)DVT确证标准:1.下肢静脉造影;2.D-二聚体;3.全下肢血管超声;4.下肢肿胀疼痛。必须至少符合1或2+3+4。(2)DVT临床疑似或隐匿性DVT诊断标准;1.D-二聚体;2.下肢肿胀疼痛;必须同时符合1+2。

主观指标主要包括患者满意度评分。

1.5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相关资料进行SPSS16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卡方检查,P

2.结果

2.1 DVT发生率

发现实验组术前和术后2周患膝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本文研究重点在于专科护士团队的概念,也就是医生与护理人员互相配合,轮流对全膝关节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与评估,为患者量身定做一套术前、术中、术后的治疗方案,并且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意识培养,让其充分认识到并发症并能够正确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本身和患者家属也能参与到医护人员的工作中去,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患者本人接受的意识培养同样能够增强其配合治疗的意愿。干预组当中绝大部分患者都掌握了健康知识。

专科护士团队的护理模式核心点就是医生与护理人员一同对患者进行查房,使得护理人员与医生之间联系更紧密,这样也能够更早发现患者身上的高危因素之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专科护士团队还能够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能动性、患者对医院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等等。

本文研究结果如下:专科护士团队护理模式能够预防患者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的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并且还能够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能动性、患者对医院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等等。本文还能够为这一新颖的护理模式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提供科学的方法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姜香云,吴佳倩,张亚珥,冯志仙. 专科护士团队管理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2014,05:550-552.

[2] 侯晓玲,张林,任丽. 专科护士团队模式在骨科运行病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评价[J]. 中国护理管理,2014,06:651-653.

[3] 王艳,易祖玲. 专科护士团队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4,04:446-448.

[4] 黎军. 专科护士团队管理在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4,19:27-30.

[5] 常宗霞,袁玮,刘云,杨桂华. 专科护士团队培训模式对提高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效果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14,11:855-857.

[6] 汤舜銮,李惠卿,洪瑜玲,郑义君. 早期康复干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10,01:4-5+11.

篇4

1 相关概念介绍

1.1 床位分类管理

由政府主导建立分工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根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划分床位类别,合理利用不同定位医疗机构的资源,主要将床位划分为治疗性床位、康复护理性床位、其他类床位。

1.2 治疗性床位

主要收治疾病急性发作期、危重期及疑难重症患者,主要指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甲等医院、专科医院床位。

1.3 康复护理性床位

主要收治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符合治疗床位出院指征,但需进一步康复治疗与护理的患者;诊断明确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各种肿瘤患者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老年护理患者等。主要指二级乙等医院、老年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床位。

1.4 其他类床位

主要指疗养院、麻风病院等少数特殊医疗机构床位。

1.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2]

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 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糖尿病,精神疾病等,一般无传染性。

2 国内外床位分类管理现状

我国国内目前还没有对床位进行分类管理的先例,主要分类方法是对医院进行分类,常用3 种分类方法[3]。按技术水平和服务层次可以分为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按收治范围可以分为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根据经营性质可以分为营利性医院或非营利性医院,其中第三种分类方法决定了医院的运行目标。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4],提出将我国的医疗机构根据其经营性质分为非营利性和盈利性两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5]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不能用于投资者的回报,只能用于自身发展,如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等。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营回报的医疗机构。他们二者区别的关键点在于收支结余是否用于投资者回报。但是从实践上看,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后,公立医院并未因其“非营利”的性质使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6],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也未能得到建立,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际上是真正的营利者。因此,根据经营性质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并没有实现降低医药费用和有效分流患者的初衷,必须探寻新的规划配置方法。

国外多数国家没有明确的床位分类措施,其医院分类按照治疗疾病的性质来区分,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治疗急性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收治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将患者分类进行管理[7-9]。我国目前的就医模式还是患者自主选择就诊机构,导致大量患者无论疾病轻重都涌向了大医院,没有形成合理的分流。多数发达国家居民的就医模式倾向于社区首诊制度(The system of the first treatment in the community)[10],即居民在患病需就诊时必须接受家庭医生(或称全科医生)首诊,除非是急诊,如果寻求专科医生的服务,必须要经过家庭医生的转诊,避免了患者自主选择医疗机构的盲目性,真正体现了医疗机构分类的意义。这样分类患者的就诊模式究其本质实际上是对疾病进行了分类,即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

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急诊和住院病房是治疗急性病所用,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治疗慢性病、急性期后需继续康复疾病或长期需照顾的慢性病的场所。社区首诊制度减少了医疗费用的增长,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并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捷、及时、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但由于社区首诊制对硬件设施和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要求均高,不能一蹴而就,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比较困难。

日本由于老龄社会的到来和疾病谱的变化导致老龄患者急剧增多,住院天数延长,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为此,日本在2001 年进行的第四次医疗法修改中对医院病床分类进行了修改,明确地将病床分为以急性期疾病为主的“一般病床”和以慢性期疾病为主的“疗养病床”,以及精神、结核、传染病床[11]。我国目前的卫生服务需求与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尤以老龄化问题最为突出。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但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是目前全球最快的,自2000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趋势[12]。上海作为我国最早(1979 年)进入老龄社会的城市[13],其卫生服务的压力与需求可想而知,病床分类的经验值得借鉴。急性期医疗和慢性期医疗有很大的区别,前者以治疗的质量为重点,应强加人力资源的配置,集中强化治疗、专门治疗;后者以治愈后的生活质量为重点,以康复治疗和长期疗养为主,尽可能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这样的分类管理方法必将缩短治疗性床位的平均住院日,增加床位周转率,同时是慢性比格恢复和急性病的康复期治疗更趋向集中化,便于管理和协调。

3 床位分类管理制度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启动病床分类管理,将使部分区县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贴近百姓和患者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术后康复护理、健康指导等综合服务;使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更好地服务于疑难杂症患者,发挥资源技术优势,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护理人员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多,直接为患者进行服务的医务人员,在实施床位分类管理后工作内容有所集中,将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根据床位性质的划分,不同的医疗机构将承担不同的医疗任务,其工作人员将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作为治疗性床位机构的护理人员,由于其服务对象集中于急危重症患者,必将对其专科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有极好的应变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工作带有强烈的专科性质[14]。康复护理床位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将主要服务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及术后康复等患者,其工作性质更倾向于社区护士[15],不仅要掌握常规护理技术,更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广博的医学知识,善于引导患者坚持长期治疗,擅长健康宣教。《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16]中明确指出要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将分步骤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患者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要提高社区护士队伍的业务素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力发挥护理服务的作用和功能,提供符合社区人群健康服务需要的多样化护理服务。这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的护理教育以培养通科护理人才为主,尚无专科护理教育和社区护理教育模式[17]。我国在上世纪90 年代左右有专家提出培养专科护士的观点,进入21 世纪后,专科护士逐渐出现,比较成熟的有造口护士和ICU护士[18]。截止到目前,我国还没有直接从学校培养的社区护士,他们多是经过岗位培训后持证上岗的[19]。由此可见专科护理和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机制均有待完善和发展。两类人才的培养能否满足其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护理技术的发展能否与不断更新的医疗技术同步,也是所有护理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

毋庸置疑,床位分类管理制度将会给护理工作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它能否彻底缓解三级医院就诊的压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既和医疗、护理的技术发展相关,也与各类制度、法律关系密切,该制度的运行需要多方单位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参考文献

[1] 陕黎明.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

[2] 顾秀英,胡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3] 董恒进,曹建文.医院管理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问答》编委会.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问答[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5]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等.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20(8):3-4.

[6] 杨彪.我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12):31-32.

[7] 卢祖洵,金生国.国外社区卫生服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 侯建林,雷海潮,董竹敏,等.美国的医院分类体系及发展特征[J].中国卫生经济,2001,20(5):34-36.

[9] 朱毅.美国医疗机构分类及医疗保险浅探[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8):763-766.

[10] 马亚楠,刘洁,何钦成.社区首诊制实施途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1532-1533.

[11] 孟开.从日本第四次以疗法的修改看医院病床分类[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21(3):120-126.

[12] 中国老龄化速度全球最快本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EB/OL]. cpirc.org. cn/news/.htm 2004/10/22.

[13] 毛军奇,秦绳缪,韩敏燕.社区老年护理院工作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1,4(11):898-89.

[14] 郭燕红.论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国护理管理,2004,4(8):19-20.

[15] 社区护理,朝阳事业—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谈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 7(12):23-24.

[16]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3-7.

[17] 王晓杰,沈宁.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2):8-1.

篇5

【关键词】骨科护理发展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医学技术的发展,骨科医学也在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护理对象的转变,使得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骨科护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和患者的要求,护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想出对策,以更好地促进骨科护理的发展。

1骨科护理的新发展

1.1疾病谱与病种的改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受伤的患者成了现代骨科主要的护理对象,他们往往表现为多发骨折、粉碎性骨折,甚至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此类患者以青壮年为多;单纯的四肢骨折、脱位等则以老年人为多。

1.2老年骨科护理需求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占骨科患者数的30%~35%,老年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关节炎患者增多。以往老年四肢骨折的保守牵引治疗也逐渐被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所代替。年龄从50~60岁扩大至80~90岁。同时高龄与手术后非手术并发症有明显相关性,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而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1],这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1.3诊疗手段的发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骨科医生所能应用的诊疗手段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项目日新月异,特别是社会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增加,由于高龄患者不能耐受长期卧床,骨折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患者明显减少,外科手术干预成了老年骨科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外固定发展到髓内钉。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颈椎。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到多侧肢体,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严重开放性骨折,肌肉血管的毁损面临截肢的肢体,经过清创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皮瓣移植的保肢手术。关节置换拟股骨头到全髋、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都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书本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4护理对象的需求在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患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骨折患者要求尽早离床活动,截瘫患者要求再次手术、恢复肌力、重返社会,关节重建患者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肿瘤患者要求保肢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需要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手术、最优质的护理。

1.5护理对象康复地点及模式的发展骨科患者需要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恢复缓慢、易出现并发症等特点,再加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部分患者需要在医院治疗康复的基础上,逐渐扩展护理的范畴,提供专门化的护理服务[2],进一步发展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在国际范围内,均有一种新的趋向,即重视在家里给骨科患者(包括术后患者)良好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因为大多数骨科患者的康复过程是长期的,无法长期住院完成。K.S.Lin等观察了一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住院康复患者和家庭康复患者的功能结果,发现两者相同。类似的研究提示:只要加以指导和监测,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对骨科康复来说也是有益和有效的[3],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超级秘书网

2针对骨科护理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1)常见病的变化要求骨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敏捷的思维、果断的处事能力,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同时要拓展知识面,不仅掌握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还要掌握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针对老年患者知识层次低,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应勤、细。巡视病房要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要勤,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及健康宣教要勤。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的看护能力。观察病情要细,不仅要观察手术的局部情况,更要观察全身情况。交接班要细,做到床头交接班,当面讲清、看清,避免意外发生。(3)由于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同一种疾病症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故护理人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应多与医生沟通,参加医生查房及术前讨论,使护理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加强护士的在职继续教育。而且要根据职称、工作年限,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培训。随着国内外护理事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需要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护理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骨科护理需要专门化、细分化,骨科需要开展社区和家庭护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科护士。骨科护理的发展需要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多种类的、个性化的服务,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护理专家。国外大量研究证实,临床护理专家的出现对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骨科护理的发展与骨科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4]。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老师指出,“要抓好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5],使我们的护理队伍形成一个“T”字形的人才队伍。(4)随着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加强沟通,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缩短护患距离,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5)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到家庭康复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在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康复的锻炼,还要教会家属如何督促协助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门从事骨科患者的康复工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骨关节疾病已日益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甚至导致残疾。1998年WHO在瑞典隆德召开会议,决定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项针对骨与关节疾病的运动[2]。“骨关节十年”给骨科康复护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骨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平台,要培养专科康复护理的人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的开发应用。护理专业内部的分化程度也在增加。专科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我们骨科护士在忙于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科学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进取,才能适应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小峰.骨科护理的新趋势及对策.河北医药,2003,25(1):62-63.

2许红潞,张瑞芳,陈晓玲,等.从“骨关节十年”谈专科护士发展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3,3(1):25-26.

3卓大宏,骨科康复学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3):242-244.

篇6

基本素质外,还必须熟练掌握显微手术、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护理技能以及上肢功能康复技能。手外专科

护士素质的提高,是专科护理与医疗工作同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手外科;护士;素质;职业

作者单位:130011长春,汽总医院烧伤整形手足外科(吉林大学第四医院)我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地处吉林

省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主要为一汽三十万职工及家属服务。我科是烧伤整形手足外科收治急诊创伤

,烧伤,显微外科手术、足踝功能重建手术是我们的特色。为了保证护理与医疗各项工作同步顺利进行

,我们在工作中加强培养护士必须具备的良好职业素质,从而保证了各项手术前后护理环节质量。工作

中我们重点从基本素质、相关疾病的临床判断和救治配合能力、熟练的显微外科手术护理技能、手外伤

功能的康复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

1基本素质要求

11心理素质手外伤患者多数来自工厂、工地和事故现场,入院时往往存在脏、乱、急等现象,单位同

事、患者及家属由于不能接受突然的外伤,而总是很急,容易发脾气,处理不当会引起医疗纠纷。此时

如果接待护士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就会与患者和家属的意愿相违背。因此护士要做到及时地接待和安

置患者,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救治,在医生未来到之前,护士要对受伤的肢体给予妥善的固定包扎,以减

少出血,减轻疼痛,也减少对患者及家属的不良刺激。

12操作要求俗话说十指连心,手外伤的患者往往疼痛很明显,因此我们要求护士做各项护理操作的要

做到轻、稳、快、巧,体现以人为本。烧伤换药被患者称为活扒皮,尤其是重度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每次换药时撕心裂肺的喊声让医护人员不忍下手。当患者因疼痛而或流泪时,护士要给予心理安慰

并可采用形体语言给予支持和鼓励。

13服务意识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服务竞争尤为重要。服务无小事,服务无止境,服务要做

到尽善尽美是我们为自己制定的的服务目标。我们要求护士必须养成以下服务意识:①为患者服务要微

笑真诚,做到六声、八知道。②护理操作专心致志,认真三查七对,做到四轻。③健康宣教耐心细致,

百问不厌。

2重视相关知识培训

近年来手外伤的复合伤、多发伤呈上升趋势,患者伤势复杂,护理涉及多科室的知识,相关疾病知识与

诊治配合就成为每位手外科护士的必需能力,如颅内出血、气胸、休克等。

21科室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学习及疑难护理病例讨论,主要涉及常见合并伤知识,如颅脑损伤的相关知

识,判断脑损伤严重程度最主要的指标,胸部损伤肋骨骨折,血气胸的护理,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观察

等。

22编写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标准,每月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加强年轻护士的培养考核,专科

护理质量标准人手一册,电脑备份。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烧伤患者的护理质量标准,手外伤护理质量标准

,断指再植、肌腱神经损伤护理质量标准,四肢骨折、尺桡骨骨折患者的护理质量标准,创伤性休克、

出血性休克的护理质量标准等。对创伤性休克的患者,护士要以最快速度开放2~3条静脉通道,留置静脉

留置针,及时补充血容量,同时留取血标本,查血型,配血;控制活动性出血,指压法,气囊止血带止

血,及时用加厚敷料包扎伤口,夹板固定,患肢抬高[1]。在抢救的同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并随时向医

生报告。

3显微外科术后血液循环观察和及时处理

移植组织的肿胀程度、肤色、皮温和毛细血管充盈4项指标要对比观察及对照分析;皮温要与邻近正常部

位对比,也要与本身不同时间前后对比;在室温20 ℃,正常皮温是33 ℃~35 ℃,移植组织一般术后2~3

h,皮温同邻近部位或健侧相应部位相等或高1 ℃~2 ℃;若移植组织比邻近正常皮温低1 ℃~2 ℃或比复

温后本身低2 ℃~3 ℃,提示可能即将发生血循环障碍。

4吸收手外科护理新概念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跟上医学发展的脚步,为患者及时提

供优质的护理,我们通过上网查阅、订阅手外科护理杂志、跟医生一起听课等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实际

病例护理过程中结合常规护理加以总结学习。

5上肢功能的康复技术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一个精湛的手术只是给手外伤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一个技术保障,但要想使

伤手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术后护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康复期护理,手外科护理有自己的专科理论要求

和操作重点,在平时工作中,培养手外科护士多动脑、多动手、多用循证思维方式分析整理问题,根据

护理业务的需要随时扩充学习范围,是提高手外科护士素质,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7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2月收治骨折患者120例,男71例,女49例;年龄14~78岁,平均43.7岁;其中脊柱骨折28例,上肢骨折23例,下肢骨折69例。行保守治疗82例,行手术治疗38例。所有患者按照人院先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手术方案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的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专科护理指引模式,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分析疗效。护理指引模式具体如下:①制定护理方案:在开展护理前,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本人或家属交谈,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观察患者生理、心理状态等多种方式,对患者当前状况做到大致了解。然后配合医师,并结合医师手中的临床资料以及医师的建议,制定初步的护理方案。然后将护理方案报知患者,并邀请患者和患者家属一起参与讨论和修改方案。方案最终的形成,既要达到护理的科学性,又要照顾到患者的特殊性,总之要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护理方案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并大致包括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健康指导、功能锻炼等。并且医护人员还要制定另外的突况应急措施。

总之,要做到护理方案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实现高质量的无缝对接。当然,应该注意的是,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方案应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做适当的调整,从而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个性化和人性化。②做好心理疏导:骨折由于具有发病的突然性和恢复的长期性,因此很多患者不能很快适应自己的患者角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存在不同程度的抗拒、沮丧、焦虑、悲观等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疏导,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并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因此,心理疏导极为重要。可以通过交谈作为切入点,引导患者开口说话,并在交谈的过程中尊重患者,重视患者的意见,并注意捕捉患者的情绪,寻找患者的兴趣点,调动患者的情绪,找出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然后做出针对性的排解,并发动患者家属一起鼓励患者安心养病,以争取早日康复。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要注意尊重患者的人格,虽然患者在生理上属于患者,但在心理上和我们是平等的,要把这种尊重表现出来,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受重视,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更多的想法,从而为护理人员赢取护理工作的主动。③指导功能康复:骨折会导致肢体相应部位功能暂时丧失,但通过锻炼可以逐渐得到恢复,及早主动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恢复的速度和质量。护理人员可及早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恢复早期,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化,可在家属和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借助CPM机进行被动训练。后期可逐渐增加一些运动项目。训练原则遵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患者功能恢复过程中,对患者的每一点滴进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使患者以饱满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增加锻炼量。④完善护理流程:首先是和患者的配合。在护理的过程中,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和接触,逐步了解患者的细节习惯和性格特征,从而做到高效护理。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尽可能的满足和解答,培养双方的信任感,并对患者的典型特征逐步总结,以便不断改进护理方案。然后是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做好交接班的配合,并可互相交流患者的性格和习惯特征,使护理人员能对患者状况了解得更全面、更具体,从而使护理人员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缩短和患者的距离。另外还有和患者家属、主治医师之间的配合。总之,彼此的配合目标是打造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无缝护理体系,使患者感受到最大的舒适度,并得到最高效的、最人性化的护理。

结果

经过护理,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康复,但实验组在患者舒适度、护理满意度,以及痊愈率和恢复周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5例痊愈,对照组50例患者痊愈,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到骨折前。

讨论

篇8

【关键词】 神经内科;新护士:培训模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72-02

1 培训情况

1.1 培训对象 神经科2009年8月——2012年8月新上岗护士10名,均为女性。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1.5岁,文化程度均为大专,从事神经科工作时间

1.2 培训时间及目标 通过1年的培训,要求新护士能够掌握神经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专科疾病知识,基础护理知识,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护理操作,急危重症急救配合等。重点训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应急能力,使新护士具备神经专科护理要求,达到独立值班,为病人服务。

1.3 培训内容及方法

1.3.1 神经科专科基础知识 ①常见疾病的病因,各种治疗的方法,各项辅助检查及常见疾病的护理,患者的营养需要,心理护理,脑卒中病人的康复锻炼和健康指导。常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用法和注意事项。②科室内安排总代教老师同一授课,实行一对一的临床代教,每周科内业务学习一次,每月护理计划壹份。每周读书笔记一份,另外护士长每天布置学习内容第二天提问。

1.3.2 专科护理操作技能 ①掌握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护理,留置针的使用和护理,亚体温仪的使用,专科病情观察重点内容,康复理疗仪的使用,褥疮的干预措施,鼻饲,翻身。②培训方法由代教老师讲解演示各项护理各项操作,新护士参与配合,逐步过渡到在代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操作。

1.3.3 专科急症知识及技能 ①熟悉脑疝,急性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及治疗和护理,掌握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囊的使用,气管切开的护理常规,窒息的急救措施。②培训方法:由代教老师和护士长指导并在临床上演练,新护士轮流进行操作直到能熟练掌握。

1.3.4 工作程序 熟悉神经科各班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1.3.5 自身素质 加强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法律意识,提高个人修养,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掌握各种应急预案。

2 培训效果

制定神经科专科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试卷,每月进行考核。新护士多年轻,记忆好往往能熟记操作理论但是却不能较好的应用与临床。通过系统的培训后新护士的各项考核均能达标,而且也提高病人和医生的满意度。

3 讨论

新护士完成护校的基础教育后,接受规范的护理专科化培训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又因年轻护士队伍的迅速扩大,使护理质量及护理技能出现偏差。因此在新形势下实施对专科护士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3.1 减轻新护士的心理压力 实行专科培训后,消除护士对工作环境的陌生感,工作时有条不紊。

3.2 提高新护士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 新护士通过培训后专科理论知识得到丰富,熟练的掌握各项专科护理操作,病情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得到增强,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

3.3 提高新护士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 新护士通过培训后专科理论知识得到丰富,熟练的掌握各项专科护理操作,病情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得到增强,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

在神经内科新护士培训中除了本文论述的培训模式之外,还有护理技术小组培训模式、模拟演练培训模式以及个案分析培训模式等。护理技术小组培训模式就是在神经内科中按照护理专业技术的不同成立不同的小组,有静脉穿刺小组、引流管护理小组、仪器保养小组、病情观察小组、静脉压测量小组等,在新护士培训中可依次让他们在不同小组中学习相应的护理技术,在各个小组接受完培训之后,需要对新护士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模拟演练培训模式就是在神经内科中要制定抢救预案,针对神经内科患者的病情特点模拟相应的场景,让新护士模拟演练,增强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实践中,要多安排新护士参与临床处理,例如参加主任查房、疑难病讨论、重症患者抢救等,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新护士及时的讲解和指点,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案分析培训模式就是在培训中为新护士提供较多的护理案例,为他们营造厚重的学习氛围,通过查资料和向经验丰富的护士请教等方法对个案中的问题提出专业的解决办法,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个案中心里护理方面的问题,新护士首先要以自己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如存在困难,可以与心理康复师沟通,提高心理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爱章.内科新护士的带教方法和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1):63-63.

[2] 陈桂玲,刘沐琴.血液透析室新护士的带教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03):155-156.

[3] 蒋革新.神经内科新护士培训模式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04).

篇9

一个病人往往患有多种疾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患者会因为不同病种需要看不同的科室,而不同科室又会制订多个治疗方案。西医的这种分科诊疗模式强调专科医生只治疗本专科范围内的疾病,限制了临床医生的思维,割裂了诊治的整体性。中医的特点是整体治疗、调节阴阳、治病求本、辨证论治,利用整体观念来治病,恰恰弥补了西医治疗中的不足。南京市中医院一直倡导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依托重点专科,合理调整内部资源,有效整合中医与西医、内科与外科、临床与医技、治疗与康复科室,组建了“中风病”诊疗平台、“便秘”诊疗平台、肠道肿瘤诊疗平台、围绝经期综合征诊疗平台等数个多专业一体化诊疗平台,全力打造“医生围着病人转”、“临床科室围着疾病转”的诊疗新格局,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诊疗服务。脑病科成立的“中医卒中单元”就是这种医疗模式的典型,打破了以往以治疗手段分科的体制,整合了急诊科、脑病科、针灸科等学科优势,并借用急救、神经内科、外科、神经介入等技术手段,分为急救组、介入组、内科组、外科组、康复组及护理组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效结合的技术团队。当中风患者入院后,这些学科组遵循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原则,对其进行集体诊断后并统一制订诊疗方案,针对患者处于不同时期(超早期、急性期、恢复期)的问题,及时进行不同学科的医学干预。“中风病”患者入院后所有有关的治疗(急救、手术、介入、内科、针灸、康复等)将在同一张病床上全部实现,而各学科组的医生则是因病情需求而围着疾病走,实现了“医生围着病人转”。实践证明,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模式符合当前医疗服务模式需要,有利于医院资源整合,可以加强学科之间、中西医之间的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弥补了中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不足,提升了中医院的综合诊疗水平、有利于简化诊疗流程,缩短就诊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运行效率,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负担。同时,多专业诊疗平台,始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实施中医手段早期、全程参与,着力解决现代医学中不能解决的难点、疑点。这一举措既强化了学科内涵建设,又提升了临床疗效,体现了与现代医学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极具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竞争力。

以膏方为抓手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观念的变化和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更加重视生命的质量,对预期寿命(特别是预期健康寿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中医医院的服务对象应由以病人为主拓展为病人、亚健康人和健康人,服务范围也应由以医疗为主拓展为覆盖至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各领域[2]。南京市中医院坚持继承与发扬中医“治未病”的防治理念,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2001年,医院成立了提供中医养生和中医康复医疗服务的养生康复中心,提供中医调养门诊、中医体质评价、营养和食疗门诊、名中医特诊、中医外治、保健针灸、康复推拿和物理治疗等富有传统中医特色的养生康复诊疗项目,并配置有各种诊疗专业设备20多台套。2011年,医院成立了“治未病”中心,引进了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等系列健康测评设备和中医治疗设备,设置中医体质辨识室、亚健康检测室,在原有体检基础上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体检。中心的服务范围主要为中医体质辨识、常规健康体检、亚健康检测、健康状态评估、健康干预等,初步形成了健康辨识、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等中医特色明显、服务环节流畅的“治未病”工作服务链。“治未病”中心依据不同种类体质建立相应的调养方案,通过开设膏方门诊、药膳食疗咨询、营养咨询等方式丰富健康调养咨询门诊的服务形式,提供多样化保健手段。在健康干预技术上,提供包括中药外治、保健针灸和物理治疗等全面的养生康复服务,开设中药调理、药物熏蒸、心理咨询、饮食处方、运动处方等健康干预技术。医院还开展了“调养门诊”、“冬病夏治”、“冬令滋补”、“内病外治”等中医特色门诊,其中“金陵膏滋”开展的较为出色。2009年,医院率先成立了全国膏方资质审核委员会,组建以各省市名中医为基础的膏方专家服务团队,组织召开全国膏方论坛,开展膏方专家的培训及经验交流,从规范性、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严格要求膏方,使“金陵膏滋”成为医院“治未病”的主要抓手。同时,医院成立医疗技术团队、生产制备团队、宣传企划团队、客户服务团队等四个团队,确保膏方服务的整体顺利运作。另外,为了方便患者拿取膏方,医院成立了门诊服务中心,承接膏方收方、膏方发放、快递膏方、客户咨询、疗效回访、服务反馈等工作。此外,“治未病”同样也应用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在甲流感、禽流感爆发时,南京市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的急诊救治能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遵循中医“三因制宜”和辨证论证的整体防治原则,积极开展对甲流感、禽流感的中药预防和治疗,制作了中药防感香囊,免费发放“防感汤”,为南山医院隔离患者提供中药处方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以中医为优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等治疗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它的精髓体现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养生保健等方面,同时又有简便易行、安全无创、容易接受等优点。医院以中医特色护理为优势,开展以强化中医理论和操作为内容的特色护理内涵建设,以突出中医在养生康复、辨证施护、防病治病等方面的优势[3]。医院鼓励用中医护理手段解决临床常见症状,制定出台了《中医特色护理考核和奖励措施》,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所有病区均根据本专科特点成立了中医操作室,开展中医护理操作项目,例如对中风、面瘫等患者给予耳穴埋豆法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疗效,对失眠、颈肩腰腿痛的患者采用中药封包以达到镇静安神、强壮筋骨、缓解疼痛、减轻肿胀的效果。目前,全院共开展了针灸、耳压、推拿、足浴、熏蒸、中医灌肠、中药贴敷法、拔火罐等20项中医护理技术。另外,还专门开设了专科及中医护理门诊,按需求提供个性、专科化的护理服务,让患者得到的护理更方便、更专业、更细致。中医护理因其成本低、安全性高、适应症广、疗效确切等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p#分页标题#e#

以规范为要求全面实行中药小包装

中药配方调剂历来采用“手抓戥称”的传统调剂方式,随着各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的逐步增长,传统调剂方法逐步显现出称不准、分不匀、效率低、复核难、养护难、浪费大、卫生差等弊端。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医院从2012年开始实行“中药饮片定剂量小包装”配方,彻底取消门诊传统的配方办法,改变了中草药房脏、乱、差的旧貌,目前提供小包装饮片共518品种,616个品规。小包装中药饮片较之传统中药包装,具有计量精确、清洁卫生和便于服用等优点,且加工费用由医院和药厂自行消化,不增加患者任何负担,深受患者普遍好评。

结语

篇10

方法:选择100例呼吸内科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呼吸内科的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专科分组护理的护理服务。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疾病健康相关知识掌握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专科分组护理服务应用于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适合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专科护理呼吸内科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29-02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其死亡率较高,因此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随着社会进步,呼吸内科的护理临床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关系着临床治疗与护理的整个过程,是临床医疗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渐渐成为临床护理的服务理念,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理解,对护理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专科分组护理的服务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对患者的疾病治疗与康复有着促进作用,为了深入研究专科分组护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我们随机抽取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呼吸内科的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专科分组护理的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进行疾病健康相关知识掌握、满意度的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呼吸内科在2011年1月份到2012年6月收治的呼吸科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25-70岁,平均年龄61岁,男性34例,女性1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是18-68岁,平均59岁,男性30例,女性20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针对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呼吸内科的常规治疗与护理。

1.2.2观察组护理。针对5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呼吸内科的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了专科分组管理式的人性化护理服务。具体要求为:

专科分组工作的组织:组员组成包括专科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具有2年以上护龄的护士3名;其中3名主管护师及1名专科护师相对固定。各小组服务机构人员由科护士长统一管理,护理部负责监督考核;我科根据本科疾病特点制定专科记录卡,上有患者姓名、住院号、电话号码、住址、伴发病名,家属联系方式,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师记录上述内容,统一交专科组长保管,责任护士或专科组长负责患者住院期间进行专科的健康宣教及所有治疗与护理,并每周进行一次小组专科护理业务查房,每2周进行一次科内护理业务查房,以便及时解决存在的护理问题和评价各专科小组的护理质量。

布置家庭式医院环境,实施管理方式的人性化;我科结合本科室自身条件,着重于细节,尽可能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整洁、安全、可靠的住院环境。自患者入院时起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专科的各种人性化护理服务[2]:呼吸内科的护理人员在提供专科护理时,首先要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要进行自我介绍和向患者简要介绍医院相关规章制度,消除医患间的陌生感,建立起患者的归属感;责任护师和专科护师通过治疗、巡视、护理或其他时间对患者进行呼吸系统疾病健康宣教,以各种不同方式使患者对疾病深入了解,改变不良习惯,改善医患关系,积极配合医生参与疾病的治疗过程。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以及保护措施的宣传教育,使患者家属起监督、管理的作用,逐步建立起患者对医院的信任,针对需要接受各种特殊检查与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在检查与治疗前详细告知患者各注意事项,并确保患者全部听明白并接受。对于情况特殊、病情较重的患者,要积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在临床治疗的全过程中,正确的指导患者运动训练、呼吸肌训练、合理用药、合理饮食、正确氧疗及长期氧气疗法的重要性,尤其告知COPD患者家庭氧疗、有氧运动训练、呼吸肌锻炼对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3]。患者康复出院时,护理人员要详细告知患者必要的注意事项和防护措施,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与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统计差异P

2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调查,包括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两个选项的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的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专科分组护理是人性化护理理念在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延伸与升华。为深入研究专科分组护理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的使用情况,我们随即抽取我科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针对观察组,在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之外,实施专科分组护理服务;而对照组仅提供了呼吸内科的常规治疗与护理。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在疾病健康相关知识的掌握、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远远低于观察组(统计差异P

参考文献

[1]高岚.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人性化服务应用.医学信息.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