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子商务英语,课程研究
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我国高职院校中电子商务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远滞后于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如:(一)课程教学内容欠缺实用性,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内容偏重知识性而欠缺实用性,学生所学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对外贸易学生就业所需。(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发展的需要。(三)电子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评估欠缺客观性与合理性。(四)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导致教学脱离工作实际。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尚不成熟。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英语课程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工学结合构建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内容。要适应我国电子商务外贸发展需要,就要走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基于企业需求与实际工作过程开发、建构电子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来进行学生实训,不能闭门造车,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首先要根据本地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学院办学定位与学生就业岗位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具体方案,按具体专业的人培养目标来制定本课程标准,确立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无论是课程的开发还是教学内容建构,均应从学生工作实际出发,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一切从实际中来,也要在实际工作中检验效果。
工作实际化与特色化是课程内容关键,要为学生“量身定做”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内容。根据企业需求与学生实际情况,来整合教学内容或校企合作制定校本教材,如此才能彻底解决与后续课程以及学生就业相衔接的问题。其基本思路就是从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基于电子商务对外贸易工作体系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并与电子商务外贸的实际工作流程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涉及的英语知识设为一个任务项目来学习。
为了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课程内容的选择会随着电商外贸技能要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如图所示:
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与多种教学方法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要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教、学、做、用一体的教学法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建立课程网站、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促进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课程网站等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网络资源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并实践整个电子商务外贸活动的各个环节与过程。电商外贸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作为一个任务进行技能训练,实现教学做用一体化,做到现学现用、学以致用。
三、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我们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建立起以能力测评为核心、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学校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一)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知识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业评价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主体要涵盖授课教师、学生、企业人员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衡量学生学习效果。这评估方式也有利于师生及时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和工作特点及趋势,并以最新行业标准指导教学。
(三)评价过程的整体性。为了更好的评价教学效果,对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考核由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表现、课外实训等部分组成。形成性考核主要由任课老师与学生共同组织完成。终结性考核主要是指期末项目考核,由企业人员参与并参照企业标准完成。由此全面真实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实际技能。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本门课程需要建立熟悉电子商务专业对外贸易岗位工作并精通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建设: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培训、进修,参加电子商务执业资格考核等,促进知识技术与时俱进。为此就需要建立教师实习制度与校内、校外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办学是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任课教师要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训,深入了解电商外贸发展企业需求等,熟悉相关岗位职责,在实践中提升工作能力。还可与企业人员合作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既可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另外,建立精通英语、熟悉电子商务对外贸易专业岗位工作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可及时把企业的先进经验、技术引入学校,使课程紧密结合工作实践,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发展刚刚起步,其课程体系急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目前本课程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锐意进取,不断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以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电商外贸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功能 教育产业化 教育公平 教育效率
由潘懋元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多学科研究专著。与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相比较,潘先生主编的这本专著有两个特点:一是扩大了视角,在伯顿·克拉克提出的八个学科的观点之外,增加了心理学的观点、哲学的观点、系统科学的观点;二是从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化学、科学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系统科学、比较教育学等11个观点,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潘懋元在该书总论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不论是宏观的外部关系或微观的内部结构的研究,都涉及到诸多学科的支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审视、探索,才能比较全面和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掌握高等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律。”这一见解是十分中肯的。
潘懋元首先提出的高等教育内外关系规律,是高等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教育内部诸因素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对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概括性表述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一表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所制约;二是教育必须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服务。正因为如此,研究高等教育,不能仅就教育谈论教育,而必须从社会学视角、政治学视角、经济学视角、文化学视角、科学学视角、系统科学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
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为: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教育,高等学校的学生大都是20岁上下的青年,必须根据青年人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要从心理学视角来审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必须从管理学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与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建立符合青年人特征的,有利于青年人健康发展的、科学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以及各种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总而言之,从多学科视角审视高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唯有如此,在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性认识上,才能够避免片面性,才能够有效地把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去。
下面仅举几例,用以说明多学科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从历史学、心理学、文化学、科学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高等教育改革问题。
潘懋元、刘少雪在《历史学的观点: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要搞教育改革,应了解历史上有多少次教育改革,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虽然我们现在的改革与历史上的改革不能简单地类比,但借鉴历史的经验、吸收以往的教训总有好处。一些人由于不懂教育史,自认为是新创造的东西其实是早已有之。当前有些改革的“新观念”乃是历史上老观念的再版,有些改革的“新方法”过去已有失败的教训。所以说搞高教改革不能不了解历史,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史是进行高教改革的需要。
林金辉在《心理学的观点: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对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变化所做出的选择性适应,它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人的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改革来推进的。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中,对待每一项改革,不同的人往往会持不同的态度。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同群体或个体之间,以及个体的心理内部,都存在着种种心理冲突。
张应强在《文化学的观点: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文化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劳动领域,在人类的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不仅在高等教育的外部和内部起直接的制约作用,而且又介于高等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关系之间,起着沟通教育内外部关系的桥梁作用。
孙喜亭在《论大学教育的文化价值》一文中指出,从文化角度来考察,教育活动本身实际是两种形式的文化传递,即自觉地有意识地将特定的文化体系内化于受教育者。一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传递;二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地给人的文化影响,或称作文化熏陶。所以,可以把教育活动看作是特定的文化活动。教育目标的设计、教育原则的确立、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等,都要依存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作的价值限定,这种价值限定是文化精髓,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上述观点表明,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也必须从文化学观点予以认真的审视,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教育的方法、手段。
何云坤在《科学学的观点: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变革》一文中从科学学观点探索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他认为:科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问题,大部分是科学学问题或者可以转化为科学学的问题,因此科学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先面临着学科专业结构的分化发展同职业技术的综合应用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专才与通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学科与新兴专业之间的矛盾冲突,都可以看作是这对矛盾的具体表现。因此,如何科学地构建学科课程结构,改革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以适应现代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将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认真面对的中心课题。在科学学的观点来看,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困难,在于重建学科专业结构,以便在新的综合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模式。
陈彬在《经济学的观点:高等教育与经济,双向多维的非均衡互动关系》一文中指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高等教育结构,重点在于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效能,即重点探讨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各级各类、各种形式和各种布局的高等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不同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下的高等教育结构的经济效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效能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虽然高等教育结构还受到政治、文化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受经济结构的制约,为经济结构所决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必须从经济学观点予以审视,要主动适应国家、地方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2 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问题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从历史学、文化学、科学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问题。
潘懋元、刘少雪在《历史学的观点: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概念》一文中指出,关于高等教育概念、高等教育本质特征以及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功能与高等学校的职能,都必须从历史学视角进行审视才能够得到正确的认识,同时,还必须从哲学视角进行审视才能够使认识得到升华。高等教育既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个性的育人功能,又有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主要通过高等学校履行其职能实现的。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种职能。潘懋元、刘少雪简要地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功能与高等学校的职能的历史演变并指出,古代高等教育最先确立了两种互不联系的功能:一为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高层统治人才;二是研究、传授高深学问。首先出现的是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统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而第二种功能的出现则迟了很多,比如在奴隶社会的中后期,一些有名望的学者为传授自己的思想、观点以及为追随者提供研究与学习场所设立教育机构。
张应强在《文化学的观点: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从文化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的基本前提,便是把高等教育看作是文化系统的一个要素。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就是高等教育对文化系统的影响与作用。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继教育的本质争论后,教育界又发生了一场关于教育功能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或者说是促进社会的发展还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即所谓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之争。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的功能,把高等教育的功能放在促进文化发展或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的背景中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克服教育功能研究中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避免各执一端的偏颇。
何云坤在《科学学的观点: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变革》一文中指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高等教育具有重大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并为人们所广泛认同的。科学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取得与传统人文课程同样的教育地位,这是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基本标志。高等教育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发挥着两种重要的功能。首先,它促使科学与社会在价值观念和文化层次上实现深层次的整合;其次,它通过培养专门人才而对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在社会各部门的应用作出贡献。上述第二种功能,事实上即是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上述两种功能是从科学学视角所表述的两种功能。
张德祥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一文中指出,教育与社会分层是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教育与社会与分层关系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即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和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过程。社会学把个人、群体在分层结构中的位置变化称为社会流动。根据流动的向度,把社会流动分为垂直和水平流动。向上流动表明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向下流动表明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相对降低。合理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能调整个人与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形成开放式的分层结构,增加改变社会地位的平等机会;形成合理的结构形式。而高等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与途径。这是从社会学视角所表述的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3 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之争论
我国在经济领域引进市场经济以来,关于高等教育是否应当产业化,能否产业化,一直争论不休。这一争论,折射出从不同学科视角审视高等教育,有可能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以多学科观点研究高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十分有益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有些学者开始涉及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紧张,教育供给不足,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教育产业与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参与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之争,已不限于教育界内部,而且经济学界、社会学界也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尤以经济学界为最。
持高等教育产业化观点的学者,都是以经济学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这些观点有:教育与商业相结合的教育产业化是迎接知识经济的必然趋势,应按市场规律重新审视教育,用经济规律来开发教育产业,促进教育产业化;把教育真正纳入经济范畴,按经济规律来发展教育,应按投入产出的经济规律来办事;教育产业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工作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导向等等。
不赞成高等教育产业化观点的学者,更多的是从社会学观点来审视高等教育。这些观点有:教育产业化就是主张教育部门与其他经济部门的经济联系应通过市场等价交换的方式实现,然而,教育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财政再分配实现,而非市场交换,教育产业化论者把教育产出商品化,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误解;教育是非生产和非经济部门,属于法定的非营利公共部门,教育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非私人产品;教育产业化不能混淆培养人的教育规律和物质生产的经济规律,将人的培养规律用于物的生产,或物的生产规律用于人的培养都是行不通的;教育产业化背离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制度,教育产业化必然进一步扩大教育差距,从而进一步扩大社会不平等,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关于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优先权之争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97-02[ZW(N]
[作者简介]王一羽(1984―),女,河南南阳人,硕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助教。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理财学课程现状
时至今日,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个人金融理财行业进程的不断加快,让许多人对理财专业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面对如此需求的条件下,国内各大高校也纷纷陆续开设了涉及理财学专业的各类相关课程,对在校大学生专门进行理财学内容的相关教育。但是,大多院校开设的理财学课程名不副实,美其名曰“理财学”,其实却对学生讲授的是会计学或金融学的专业知识,完全不能按照理财学学科的学术性质进行教学及科研活动。截止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理财学相关专业课程,还没有出现统一的、规范的、科学的明文规定。现阶段理财学在高等院校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财学的相关课程设计极不合理,知识结构存在不科学的分配。详细分析来看,目前在相关课程设计中还是将会计学的教育内容组合调整后来作为课程的授课基础。例如,一些高级会计学的内容是会计专业必修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对于理财学的相关课程来讲,是没有必要设置的。而有关于金融学及投资学的相关内容,这部分知识对于想要学习理财学的学生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这类课程却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分量极少。
二是现有高校内部教授理财学专业的教师,多大数都毕业于相关会计学专业,由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不同致使这部分教师缺乏现财学需要的金融知识和现代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这从根本上阻碍了理财学学科的发展。
二、理财学课程开设的主要构思
首先,应该将该学科的专业课程内容建设规划好,传授学生有用的理财学知识和较为适宜的理财学专业技能,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为教学目的之一。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刚刚学习这门专业课程的时候,都抱着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让自己迅速发财致富的目的,而真正的理财学是一门关于教授学生如何管理财富的课程,它所传授和研究的是如何使资金在现代社会中保值、增值并得到较高的增涨率的问题,是为了使学习该课程者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的理财是建立在健康的理财观念和可持续的资金增值的层面上的,并不能够使人一夜致富。其次,在理财学的课程设置上,要深入吸取现代金融学、现代经济学、法律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综合知识,使理财学的教学活动与社会以及政治、经济、金融等大环境相互融合,构成适合现代人理财理念的创新学科。
最后,授课重点内容要分清主次,主要以企业理财为主,方便学生就业,兼顾个人理财的技巧,使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的需求同时,又为今后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
这里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企业理财的授课内容,企业理财在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授课体系,其中不乏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果,这部分内容,在引入国内后有经过近三十年的整理汇总,并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获得了世界公认的丰硕教学成果。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主要授课方向是高校理财学专业课程中值得肯定的。但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理财已经成为了人们备受重视的一个方向,个人财产的飞速增长,使人们对个人理财,如股票期货投资、房地产投资、银行金融投资、基金保险投资、黄金外币投资等方面的内容,都已经不再陌生了。由于与现实结合较为紧密,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也非常感兴趣。具中国大学生就业统计网2015年统计,2014年全国的金融及会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中,以开设个人理财内容为公司运营方向的大学生公司占22.7%,以这部分知识为辅助授课内容的理财学课程设计计划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三、理财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首先,我们从理财学的基础内容进行入手。理财顾名思义,可以分为如何理与财,这其中包括理财的目的、理财的方法和理财的环境三个板块,从“财”和“理财”的内在含义展开,可以让学生简单明了的明白,理财就是以人为的方式,科学合理的对资金进行利用安排与增值保值的管理。所管理的对象“财”其实就是可兑现的资金,通过这部分使学生明白合理的操作资金就可以通过资金的流动,来达到增值保值科学理财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明确当前的理财环境,这里的理财环境主要指的是,大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和财税环境等,分析这些环境的影响并使用一定的理财手段,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环境因素,来达到科学理财的目的。这里的理财目的可以分为企业理财和个人理财两个部分,这需要授课教师在传授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适当举例帮助学生分清企业理财的方法以及明确个人理财的目标。这部分内容的安排,需要把与课程相互交叉的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融合进来,做好为中期教导学生进行如何预测、如何分析、如何预算、如何选择、如何掌控的科学理财方法的前期铺垫,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引入相关的财务知识,让学生可以详细的掌握到财务分析的理论。
其次,从理财的观念进行专业教学的深入。这部分可以分为资金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与报酬,融资成本与杠杆三个板块。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理财学的课程授课内容紧紧围绕资金管理保值增值的教学主线,同时协助学生完善个人的理财观。上述三个板块与理财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理财针对的是对资金流动的科学管理,这里需要树立的第一个观念就是时间金钱价值观,这一观念的核心是认为资金在不同时间点上的价值量是不同的。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资金始终处于一个逐利的再循环中,如果资金进入到这样一个大循环中它就会获得一个收益率,得到增长反之资金就是一个变相贬值的过程。在此观点的前提下,投资风险与报酬观念就是资金逐利的成与败,当投资去追求更高的收益时,风险与失败几率也就越大。投资是需要资金支持的,那么融资成本与杠杆观念就成为了大部分企业理财时必须的内容了,企业融资是需要成本的这里需要学生明确,在理财学中需要把融资部分进行重点考虑,投资的收益与融资的成本,是不能颠倒的。
最后,是针对理财的内容进行精选。这里可将授课内容分为,企业营运资金平衡最优策略,证券投资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项目投资财务可行性分析与评价,企业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搭配选择,收益分配与相关利益主体关系协调这五个板块。在进行这五个板块的授课设计时,需要教师考虑到理财活动牵涉的投资、融资和分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又可分为,理财活动的基本思想,理财学的方法和理财学的相关理论三个层次进行具体阐述。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步骤,让学生全方位的对理财学的相关知识有了详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了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转的相关问题,以及资金所归属的类别和其基本管理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达成了对高等院校理财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篇4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改革;实验;研究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空前活跃,新思想、新模式、新教法层出不穷,这证明了传统的“一刀切”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新时期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难以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因此,改革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江苏常州市某学院从2002年开始实施选项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黑龙江王福清通过采用3种方法的实验研究证实,在高校开设选项课是可行的。另有学者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开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目前全国高校整体开设体育选项课项目偏少,且课程时间短,选课制度僵化;学校行政组织编班缺乏科学性;学生体育基础差;一年级体育基础课学生普遍不感兴趣。为更好地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探讨适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新模式,我们按照“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2005年开始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本研究主要对选项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场地设施以及师资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不断补充和完善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为广东教育学院2004级本科学生。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
以2004级35个班的学生(每班3O一4O人)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期为2年。第1年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按原教学班进行“三基型”教学),第2年进行选项教学(按体育项目分班进行选项教学)。
2.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关于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方面的有关文献资料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文件。
3.问卷调查法
第2年实施选项教学后随机抽查5个班的学生,就选项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场地设施以及师资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73份调查表,回收162份,回收率为93.6A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三基型”模式(注重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学组织形式以原教学班为主)。传统教学模式的体育课单调、僵化,无法让学生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我校公体部根据“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借鉴兄弟院校的改革经验,制订了新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从2005年开始全校公体课实施选项教学,学生在网上自由选择项目和教师,按不同项目重新组合教学班。
从表1可以看出,认为改革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好或较好的学生只有18人,而认为改革后新的教学模式好或较好的学生有139人,占调查人数的85.8%。与国内陈进良、郑兆云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选项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较受学生的欢迎,这也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性格特征,也与“纲要”的精神相吻合。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改革前,全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都是统一安排,主要有三大球、田径、体操和身体素质等内容,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重复,教学死板,缺乏灵活性,忽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不够人性化,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施公体课改革后,全校一共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休闲综合班共10个项目,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前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好或较好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7.3%,而改革后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好或较好的占了82.1%。说明学生比较认可选项教学的教学内容。我校每年都举办各类球赛和田径运动会,实施选项教学后,竞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技战术素养上,这也说明选项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但是,学生普遍认为我校目前开设的自选课项目偏少,离学生们的选项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与秦婕[3]所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目前国内除了清华大学(43项)、北京师范大学(26项)等高校开设的项目较多外,其他高校所开设的项目绝大部分只有十多个项目,说明目前全国高校整体开设体育选项课项目普遍偏少。
(三)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是涉及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问题。考试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是检查学生成绩的一种方法,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改革前采用的考试形式比较单调,只考技术和身体素质。改革后,增加了体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学习态度、学生进步幅度、课外活动、考勤等考核内容,而且各项考核内容所占的比例更趋合理,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设立学生进步幅度这项考核内容,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体育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表1可以看到,改革后认为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好或较好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7.2%,而改革前认为好或较好的只占18.5%。说明改革后的考核评价方法更加全面,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四)场地器材
充足的场地器材是实施选项教学的保证。我校目前有室内综合馆1个(内有标准木地板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9个、乒乓球台15张)、标准游泳池1个、室内体操房1间、室内形体房1间、标准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1个(内有标准草地足球场1个)、室外篮球场8个、排球场3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目前的场地器材设施满意度不高,只有38.9%(63/162)的学生表示满意(表2)。虽然学校在不断改善体育场馆设施和补充体育器材,但仍然不能满足体育选项教学的需求,这也制约了学生对选项课的需求。
(五)师资水平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指导者和调控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校现有体育教师30人,开设了10个自选课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的评价还是不错的,认为我校师资水平好和较好的占了70.4%(114/162)(表2)。目前我校三大球教师较多,而具有网球、棒球、高尔夫、跆拳道等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专长的教师甚少。由于我校教师专业结构不太合理,制约了我校自选课项目的开设。
篇5
[关键词]文科高等数学 素质教育 课程价值 教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有志之士提出给文科大学生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培养文科大学生的数学素质。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课程的开设首先、甚至唯一关注知识的传授。这种误解导致一部分人或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数学教学的目的,或认为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不了多少数学知识而否定在文科开设高等数学课程。还有在教材建设方面,到现在为止虽然陆续出版了一些教材,但由于我国各高等院校院系结构、学科布局的千差万别,办学层次与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模糊带来的诸多问题和各种地缘因素引起的诸多差异,使得其使用效果还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文科高等数学的课程价值以及教材。
一、数学教育对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塑造文科学生的科学精神
数学的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和结论的精确性。数学的功能,是社会、科学、认识、教育和文化功能。数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运用文献资料的方法。数学本质、特征、功能和方法的运用,可以为高校文科学生提供量化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弥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不足,训练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可以提供模型化方法、公理化方法、数学试验仿真方法等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高度简洁、统一、和谐的美学方法;可以提供定量的符号化、形式化的表述,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整理自然、整理社会,还有助于“整理他们的头脑”; 可以提高文科学生智能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之形成严谨、细腻、坚毅、务实、追求真理等优秀品格和陶冶崇尚善美的情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此可见,在高校文科开设高等数学课,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处理和解决人文学科中普遍存在的数量化问题与逻辑推理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的数量化甚至数学化趋势使大学文科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越来越需要数学的支撑,虽然眼下还没有达到类似数学在理工科中的重要程度,但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前沿领域则已经发展到不懂数学的人望尘莫及的阶段,这是近年来许多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普遍感受到的发展趋势,一些与数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分支与方向如:数理语言学、计量史学、教育信息处理学等研究热点的蓬勃兴起也无疑有力地说明了数学工具与思想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有意进入相关研究领域的大学文科毕业生来说,在本科阶段就掌握必备的数学工具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意识,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良好发展铺垫更好的基础。但是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不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但可以通过文科高等数学的学习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有利于终生学习。
二、提高文科高等数学课程教材质量,实现文科高等数学课程价值
1.文科高等数学课程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文科高等数学教材和文科融合不够。作为课程建设重要一环的教材建设, 虽然已经有许多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突破, 具有文理结合的特点。但是大都受到工科高等数学的影响, 局限于工科高等数学内容的删繁就简,还是停留在传统理工科高等数学的基本套路里。使用这样的教材, 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与开设文科高等数学的初衷相差甚远。
转贴于
其次,教材中对数学史的安排缺乏合理性。现行数学教材中仅有少量的数学史知识,一般还作为附加成分单独用方框圈起来,有的与所在课本内容有一点联系,而更多的则没有联系,仅仅是课外读物。老师课上不讲,课后也不要求学生读。因为考试不考,学生也就不去理会,形同虚设。还有部分现代数学史的内容对文科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学生根本不能理解。
最后,文科高等数学教材与高中教材的衔接不够。高中的教学内容在进行了多年的教学改革后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方面,现在高等数学中许多知识点已经被放在高中课本中。另一方面,许多原来的内容已被删掉。这直接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但现在的教材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合理安排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内容
首先,文科高等数学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 其追求的目标不应只是传授数学知识, 而更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塑造文科学生的科学精神。微积分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应用,是许多课程的基础。微积分应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部分里,极限、连续、导数、微分和积分为主要知识点。微积分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与极限思想有关的,因此极限的数学定义必须给学生解释清楚。现在大部分文科高等数学对于极限的分析定义只字不提是非常不可取的,当然这个定义是比较难懂,但是这个定义恰恰最能体现微积分的思想,锻炼学生抽象思维。此外, 应适当强调现代数学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应适当突出有关数学理论的思想性和某些具体方法的启发性,特别是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应写得尽量地详细,以适应一般文科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使文科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基础对其今后发展的意义。
其次,应重视在数学知识教育过程中, 贯穿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教育。通过数学史的教育, 培养文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客观态度;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培养文科学生思考的逻辑性和科研的严谨态度。但要注意不能搞史料罗列照本宣科,而要与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到引导辅助学习的作用。数学教材中不但要有具体的数学史料更要注意数学精神的宣传,注意整个数学成果的产生及其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探索数学观念的历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例如数学一贯被认为是严密精细的科学。学生也从来不怀疑所学知识是否存在问题。但数学的严密性是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仍存在对巩固数学基础、探索数学意义等问题还有争论,数学是发明还是发现等热点。让学生了解这些,从而少一些盲从多一点探索,对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是有好处的。
总之,高校文科数学教育急需发展, 特别是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 教材建设及理论框架的建设都急需改进, 必须吸收一批有能力、数学造诣高且知识面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文科数学教育改革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国楚,邮继征. 高校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1, (9) :79-80.
篇6
(一)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高等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有力的保障,高等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创新型人才通常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这里的教师不是指某一个人,某一位教师,而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团队中的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又要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带领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些能力的具备就需要全体教师的不断协作,在教学与科研、生活与工作的和谐统一中得以实现的,通过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和谐互动,促成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使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能自主地开拓自我,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有利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培养
大学教师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种角色于一身,这三种角色常常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搞好教学是实现科研价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研究是获取前沿知识、把握世界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的互动,吸收和综合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优良成果和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教学的良好资源,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才能推动高校学科的发展;科研要围绕教学展开,才能服务于教学。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互动可以实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团队成员通过知识共享、团队凝聚以及风险承担等互动过程进行交流与合作,打造良好的团队质量,推动团队互动不断向前发展,进而保证团队绩效的大幅提升,才能培养出一支富有创新意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三)有利于实现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就曾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和教学的统一体”,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就是教学与科研,二者是并重的,应该得到协调发展,但在我国的一些高校却存在着教学与科研相互分离的现象,即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因繁重的教学任务而很少甚至不参与科研活动,而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却因潜心于科研而没有时间从事课堂教学,甚至有一些高校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将对教师的科研考核放到第一位,致使大部分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向于搞科研,而在教学方面的投入较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教育学家钱伟长先生曾指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在科技日新月异、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实现相互融合,互动发展,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发展的教育,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互动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的途径
(一)构建研讨型教学体系
研讨型教学最早是在德国柏林大学设置的,基本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小群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事研究,并定期组织研讨,以作报告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他们的新发现和存疑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思想碰撞,激发新思维。根据德国教育家洪堡的观点,在开展研讨型教学中,大学教师的责任并不完全是教,学生的职责也并不完全是学,而是边学习边从事专业知识的研究。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对于教师来说,教学不仅仅包括向学生传递基本概念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进行科研,这里的科研不只是独立的科技创新活动,而且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科学研究,而且要对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进行研究;以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能够有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研究,获取研究性的知识,扩展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实现了教学相长。这种研讨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教师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团队不能仅仅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把握科学发展动态,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前沿,这就需要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融合互动,实现一体化,才能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批判性地思考已有的理论、结论及方法、提倡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设想,并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不是独立的科学研究者,而是集教学、科研、育人于一身的知识的引领者,这个目标的实现的过程就是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的过程。
(二)组建学科建设平台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代表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发展。学科建设主要围绕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高等学校可以通过搭建学科建设平台,吸纳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教师合作公关,使教学与科研充分结合,做到科研选题围绕学科建设目标而进行,使科学研究具有教育价值,研究的内容与市场需求一致,从而服务于社会。在教学中探索科学研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积极探索知识来培养创新精神,培育创造能力,并将新的成果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当教师源源不断地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加以梳理、升华,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必将为培育新的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教学工作将科研成果加以传播和验证,又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提供原动力。因此通过学科建设平台的搭建,将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科研成果补充、丰富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理论,为更新教学知识体系,解决教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提供依据,通过科研实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培养;教学为科研提出目标,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服务,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提供重要途径。
(三)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指导团队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将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了解社会、知晓岗位,培养和锻炼专业素养,增长知识和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为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而设立的训练计划,该计划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些项目,需要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而指导教师团队的构成既要有教学团队的教师又要有科研团队的教师,这两个团队教师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所长,在指导工作中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带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创新方法,提出创新思维,通过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师的协调合作,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改革管理体制,为教学与活动互动发展创造机会
提倡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多元化管理,为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互动发展创造机会。可以重组学校的教学、科研机构或者逐步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体制,尽快打破当前一些学校存在的教学与科研分流明显的现象,建立有效的新机制,能够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借科研来提升自己知识水平,同时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平台把个人的知识创新行传播给学生。改革师资培养体制,鼓励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合作,建设团队文化,提倡教师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在团队组织者的带领下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逐步培养教师的工作胜任能力,避免教师单独作战无法形成合力的的情况,同时防止教师出现偏废一方的畸形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自我互动能力。培养教师自我监控和调适能力,利用团队平台为教师提供知识传授和创造才能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改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
高等学校的科研要围绕育人来进行,科研从选题到成果要有教育性,体现社会价值,要协调好各个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科研工作应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力求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提倡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授的概念和原理给出一些事例和问题,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开展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即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出发,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指导学生把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有效融合,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充分地调动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互动,实现把科研的思路带进课堂,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在课堂上进行科研课题的探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科研,参与和亲身体验科学研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把需要研究的问题,融到教学中去。同时实行导师制。各位导师结合其承担的科研项目,有组织目的地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的机会,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真实课题研究,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改革评价制度,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
要想有效地改变教学和科研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关键的问题是改革高校内部的评价与考核制度,防止研究性与教育性的异化。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传授既有的知识,还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发现新的知识并将其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既向学生传播知识也引领学生创造知识,可以说在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中教学与科研是基本内容,同等重要。但是,目前在许多高校通行的年度量化考核方法是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评价相互分离,更多的重视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标,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各种投入,脱离了教学与科研的实际过程,这种评价制度的具体不足体现在,一是教学与科研权重不科学、不合理,多数学校重科研而轻教学,尤其在职称评定、年度绩效考核中反映的更明显;二是人为地割裂了教学的科研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无法准确评价教学的直接价值,人们常说“百年树人”,教育的价值不能象科研成果那样短时间内就直接体现出来,因此有必要性建立一套新的多元化评价制度,考核的内容既要包括科研的考核,也应包括教学的考核,更应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的考核。充分发挥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豪感。进而促进教学与科研在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改革激励机制,构筑协调的教学与科研教师团队
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互动发展,需要构建公平、规范、协调的激励机制。首先,协调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中的矛盾,建立科学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以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激励形式可以包括薪酬激励、工作激励和机会激励等。出台一些有利于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如设立学科发展基金、专著及教材出版基金;建立学术交流基金、人才培养基金等。从而彻底改变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课程建设经费、专业建设经费、科研配套经费、岗位津贴以及定期审查等方式来激励和考察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绩效的现状,解决激励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鼓励团队创新,鼓励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营造良好的互动文化,推动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实现教学科研的双丰收。其次,完善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的奖励标准。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和制定教学奖励标准,科学、客观地制定有关教学评价的质量标准和数量标准,尽量实行量化,标准的制定要具有广泛性和科学性,标准的操作要具有可行性,与科研成果的奖励要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在科研奖励上,要严格控制科研成果的质量和量化标准,真正奖励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能够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科研成果,只有严格把握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才能实现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协调发展,和谐互动,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医学信息;医科院校
0 引言
计算机技术应用已经覆盖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医学”与“信息学”交叉的、有其相对独立的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医学信息学科学。许多发达国家都己把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来考虑。国际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趋势和重点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以电子病人信息为中心的整个医学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整合;二是医学信息的标准化建设。因此,医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至关重要。
1 摆脱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试教育的困境
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为了增加就业,努力去考各种证书,当然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也不例外,而医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在“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框架内进行的,正是由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纲内容的限制,学生把精力都花费在大量的试题练习和考试技巧上,只关注各种证书考试及等级考试的内容,而无视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以及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性。为此,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改革,要彻底摆脱“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框架,开展更符合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需要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是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
2 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措施研究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医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大多数内容与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要求重复;②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跟不上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的速度,没有掌握广泛的医学信息学知识的医生将很难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环境;③医学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改革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重大课题。因此,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2.1 课程体系改革
首先要改变学生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其他证书考试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摆脱各种考试内容的局限性,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并提高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就是要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体。课程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它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合理地选择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医科院校各专业的特点,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课程,可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分为三层结构,即计算机技能层、计算机技术层、计算机拓展层。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最后在教材体系上,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对于医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就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其专业服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意识,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
2.3 合作开发小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课题小组,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小项目的开发或网页制作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3 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实践
3.1 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三层结构的课程体系,目的是与专业相结合重基础、强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层为技能层次: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和“VB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必修课。为后续计算机技术、拓展层课程打好基础。
第二层为技术层次:开出大量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并结合前沿技术发展的限选课,如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Java程序设计、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医学信息等课程。
第三层为拓展层次:重点开设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应用选修课,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工程、循证医学中的计算机检索技术等课程。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学习条件及家庭环境,计算机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所以后两个层次课程供学生根据个人状况和兴趣进行选修。
3.2 开展网页大赛与计算机应用基础小项目开发
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实践能力,我校连续3年举办大学生网页制作大赛,鼓励广大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树立关注生活和关注社会的良好意识,善于发现和捕捉教学与生活中的问题点、兴趣点和闪光点,创作出有助于理解课堂知识、有助于开阔视野、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作品,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鼓励。除此之外,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该门课程的考核中设置了小项目合作开发,要求每组最多5人,应用所学的程序设计语言,合作开发一个与医学相关的小项目。合作开发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3.3 考试机制的改革――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为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我们把考核的重心放在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上,并不断的建立健全考核的标准,使考核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从2000级开始,将考核改为60%笔试加上40%的平时综合评定。其中40%的平时综合评定成绩包括应用所学知识制作小项目(20%)、上机作业(10%)+考勤(10%)。自2002级开始利用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机考。考试结果表明: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可以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也提高了,课程及格率自然也提高了。
3.4 我校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果分析
2005、2006年全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平均合格率、优秀率与我校情况的对比如表1所示。
上海市等级考试试题灵活性强,操作实践要求高,应用性强,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连续2年的合格率、优秀率均超过上海市平均。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这足以说明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很有效的。
3.5 进一步改革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设想
(1)彻底摒弃目前的“双基”教育,把“双基”教育的要求纳入到社会化考试的范畴之中,对学生只提要求,不再专门进行教学;或将“双基”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医学信息学的基础教学中去。
(2)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由于医学信息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因此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如在临床专业中设置临床支持系统的系列课程;在放射医学专业中设置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的系列课程等。
针对不同的培养层次在本科生中开设医学信息学的基础性课程,如医学信息学导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网络、多媒体)应用基础,医学信息标准化的理论和规范等;在研究生中进行更高层次的针对医学某一应用领域的信息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3)根据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重点,参考IMIA(国际医学信息学会)等医学信息学权威机构的教学指导性意见,组织专家建立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放射医学、卫生统计、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管理(包括医院管理)等专业的医学信息学教学体系,包括制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等。
篇8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探究水利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变化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改革和完善高等水工结构(高等水工建筑物)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质量,有待于深入探讨。本文在分析高等水工结构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高等水工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1 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各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高等水工结构一般在36~54学时,教学内容的组成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专题讲座型,由一位或几位教师分专题授课,授课人将各自近年来的科研成果或研究进展归纳成若干专题作为授课内容。二是专业知识扩展型,以本科课程《水工建筑物》的主要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和深化,将本学科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按照水工建筑物的类型分章节,系统介绍水工建筑物的新结构、研究和设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等。三是现代知识集成型,将水工建筑物的新型结构、水工结构数值分析方法、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水工建筑物的可靠性设计等内容进行组合,作为授课内容。
在课程教学方面,许多研究生培养院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种管理模式削弱了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投入的精力不够,备课不充分,课前缺乏对每堂课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构思,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僵化、单一。
1.2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分析国内高校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等水工结构课程教学现状发现,高等水工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专题讲座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主讲人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教学内容随意性和局限性明显,缺乏系统性,有些内容还不成熟状态,无法全面了解水利学科的发展动态,教学计划的执行力度和教学质量难以监管。二是以专业知识扩展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与本科课程水工建筑物的内容雷同较多,内容相对陈旧,滞后性突出,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对水利学科的近期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介绍得比较少,课程内容没有很好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也没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三是以现代知识集成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比较零散,与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脱节,力学及数值分析方面的内容占的比重较大,而水工建筑物方面的内容较少。四是课程教学内容所反映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性不够。
在研究生学位和教育管理制度上,侧重于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水平,只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而忽视课程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教师对上研究生的课不够重视,责任心不强,课堂上对学生要求不高,随意调课,尤其是讲授专业课的教师,另外,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阻碍了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可持续提高。
2 课程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改革应坚持“重构基础、突出现代、反映前沿、交叉综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经典内容与近期研究成果的关系。高等水工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主要由反映学科发展动态部分,专业基础内容深化与扩展部分,反映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的力学与计算科学在水工结构工程中的应用部分等组成,形成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质量要求的组合型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从水利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出发,体现“高、精、新、宽”的特点。在构建学科发展动态部分,将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耐久性与风险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与河流生态影响及评价、中国坝工技术新进展、水工建筑物的前沿科学技术问题纳入授课范围。在构建专业基础内容与扩展部分,重点介绍高混凝土拱坝、高碾压混凝土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和坝体防渗技术。在构建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部分,着重介绍混凝土材料、温度、地震荷载、水荷载及其耦合对坝体应力应变及稳定性的影响,将有限元理论和仿真计算在水工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纳入到授课范围。
2.2 教学方法改革
篇9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由弗里曼在公司管理方面提出的一套重要理论,他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任何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后来他又将这一定义修正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因公司活动收益或受损,其权利也因公司活动而受到尊重或受到侵犯的人”。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具体参与到组织运行的个人与整个组织到利益是相互关联的,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一荣俱荣,而利益相关者理论经过多年的延伸、发展,已经在很多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应用,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有很多相关研究。而针对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研究与探索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独立学院传统的高等数学课堂中,师生进行互动的过程往往比较尴尬,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多人参与的互动环境。
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与应用,基本模式主要是任课教师在课前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和相关资料利用网上载体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带着任务先行预习并完成相关任务,同时任课教师和学生针对课程内容也会在课前有相应的网上互动,教师在课前主要起到任务布置及课程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知识的串讲或者对学生课前普遍不太理解以及比较重要的部分进行精讲,而不再对整个课程的具体知识进行详细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师之前布置的任务进行发挥,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实现课堂的互动。课后则可以根据学生课前和课堂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从原来传统课堂上单纯的演讲者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所以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都会有相应的要求。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中的应用研究
篇10
[关键词] 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学习策略;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127-03
近年来,高等专科学校的英语教学及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部组织编写制订了《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后修改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2],出版了系列教材、多媒体课件,启动了全国高等专科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建立了国家级试题库等,使原来得不到重视的高等专科英语课程倍受关注和重视。但是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费时低效”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改变“费时低效”的状况?笔者为探究这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找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改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1 调查研究设计
1.1 调查的目的
为了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2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校2005级在校学生,随机抽取222名学生,涉及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和中西医等四个专业。
1.3 调查形式及内容
采取发放问卷选择题和座谈访问的形式。根据调查工作的需要设计几种调查表,内容包括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等方面。
1.4 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问卷222份,回收216份,有效率为97%。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表1)
由表1可见,81.94%的学生认为我校教学模式传统、单一,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上课仍然是课本、黑板、粉笔加录音灌输的模式;本调查同时也表明85.19%的学生认为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教学条件滞后,虽然有语言室,但学生多,语言室少,每个学生能够利用语言实验室的时间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2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表2)
由表2可见,没有学生认为教师所应用的教学理念先进的,60.65%的学生认为教学理念不太先进,39.82%的学生认为教学理念陈旧;77.78%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的语法翻译教学方法,12.92%的学生认为教师采用了较先进启发式教学方法,9.25%的学生认为教师采用了的先进的教学方法。
2.3 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动机(表3)
由表3可见,61.99%的学生学习英语具有明显的应试动机,12.96%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为今后的工作,9.26%的学生认为社会需要,只有12.04%的学生真正喜欢英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英语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因为从中学到大学,英语一直被视为一种必须考试的课程,学生为了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学习英语,缺少其他学习动机。在和学生访谈中发现,虽然学生也很清楚,英语很重要,但仍有学生表示,专科生毕业后多数到基层医疗单位工作,利用英语的机会很少,而且学习英语“费时低效”,若有可能愿意放弃学习英语而利用学习英语的时间学习其他课程。
2.4 学生课后自学英语的主要方式(表4)
由表4可见,45.32%的学生主要方式是记忆单词,43.05%的学生是做试题,所以目前学生自学英语的手段和内容十分有限,属于低层次的自学,仅局限于背单词、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学习任务等。记单词、做试题成了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这充分反映了学生中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对自学比较盲目,这种情况在新生中尤其突出。
2.5 学生学习策略运用情况(表5)
由表5可见,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管理学习能力。只有13.89%的学生有具体的学习计划,能自我监控学习情况者仅占16.21%,经常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我评估、采取有效措施者仅为14.35%。大多数的学生既不制定计划,又不确定目标。这些学生承认计划的实施或因其他活动安排而不到位,或因自己的惰性和缺乏毅力而无法坚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常常存在一贯制、沿袭制的特点。大多数学生仍旧遵循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3 提高专科英语教学效果的相应对策
3.1 转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条件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心理需求和个人经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实现从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转换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基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framework )的教学模式[3]。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主体,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属于认知发展心理学,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与经验是共同发展的,特别强调教学与学习的互动与合作。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根据其情感和认知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发展自控学习行为意识;有利于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教学条件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效果。随着在校学生的不断增加,教学班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有的班人数达100多人,语言实验室数量不足,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少。这样的教学条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所有这些教学条件都应该得到改善,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3.2 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把传统的“教授语言知识技能”的理念转换到“教授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知识并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程是一门传授语言基础知识的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语言反映文化,同时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如果不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就很难交流,甚至出现交流失误或交流失败。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播语言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文化认知教学,进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洞察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的重心也要从传统的以阅读为中心的“读写译教学”转变到“听说领先、读写译并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无论是主要基于计算机的听说课程,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读写课程,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写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在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4]。虽然专科英语教学条件没有本科院校好,我们也要创造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因为教学条件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效果,尤其是对听说教学来说,不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很难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听说领先,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原则,以适应21世纪人才的需求。
3.3 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
要想由教师“要学生学习”转变到学生自己“我要学习”的目标,教学就要从“传统型语言教学”向“语言教学中策略教学法的渗透”方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知识的指导和训练。教师可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学习策略恰到好处地融入教材之中;从学习策略入手,围绕学习策略设计课堂活动;也可以把学习策略适当地贯穿在课文讲解中,将策略训练与日常的课堂语言学习活动结合在一起。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以及评价策略的综合能力。因此,学习策略必须通过大量训练进行培养;同时要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加强对策略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和评价,使学生做到制订学习计划,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进行落实,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以提高学习效果。
3.4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表面动机和深层动机。表面动机通常与个人的前途直接有关,动力来自于外部,如为升学考试进一步深造,或为将来的工作就业等,具有表面动机的学生,一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深层动机一般不与学生的前途和经济利益发生直接关系,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对英语语言或文化的爱好。具有深层次动机的学生,积极主动,想方设法把英语学好[5]。因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其深层次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培养和唤起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这样就会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 结论
总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师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个人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以听说领先、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重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和人文素质为核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提高专科英语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9.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3]李常玉,蔡召义.实用英语教学效果不佳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6):92-93.
[4]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5]刘冰,辛铜川.医学院校在职研究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283-285,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