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常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治疗方法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1],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结合实际治疗状况选用孤独症诊断标准和儿童孤独症评定表,如果儿童的各项评判项目分数加起来大于或者等于30分,则可以断定该儿童患有孤独症。本院接受治疗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共50人,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男童14例,女童11例,平均年龄为3.71±1.59岁,C-PEP发展总分为19.32±12.01分;对照组男童12例,女童13例,平均年龄为3.68±1.67岁,C-PEP发展总分为22.34±14.98分。
1.2 康复训练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康复训练,如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每项训练均每天1次,1次训练的时间为40分钟,一个星期持续6次,连续3个月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训练基础之上,联合采用生活环境刺激法进行治疗,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时间为3个月。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儿童孤独症心理测试。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比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在康复治疗之前、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比较
观察组康复训练之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与康复训练之前相比明显提高,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康复前后治疗效果明显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第一,在家庭中设置了儿童游戏房,房间内光线以明亮、色泽充沛为主,同时可以满足儿童听、看以及触摸等行为需求,房间内颜色布置鲜亮,设置各种玩具,如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等。患儿除吃饭和睡觉时间之外均在游戏房中度过,家长最好相陪;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娱乐设施的游戏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每次,其余游戏均控制在4分钟左右每次;第二,家庭氛围和谐。吃饭时由两个以上家人相伴,儿童自主进餐,进餐过程中与儿童保进行愉悦地聊天;第三,家长每天给儿童进行早晚沐浴,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第四,设置儿童独立卧室;第五,每隔15天改变一次客厅布置。医院:第一,设置儿童游戏室;第二,午餐时间安排多个患儿由家长陪同进餐。社交:患儿可以每周参加2次亲子园,每次时间控制在60分钟左右;家长应该定期带患儿外出旅游,每周1次,每次时间不低于120分钟。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时,可以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其中日常生活环境变换法能有效改善儿童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2]。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stroke rehabilitation efficacy. Methods 12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strok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64 cases.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same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training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system. Using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words] strok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1]。据统计,脑卒中的致残率高达85.6%,约有75%的脑卒中患者遗留偏瘫,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早期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2-4]。2007 年2 月~2009 月8 月间,将我院12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4 例)与对照组(64 例)进行了康复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 年2 月~2009 年8 月在我院经临床和CT确诊的住院脑卒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4 例。康复组中,脑出血30 例,脑梗死34 例;对照组中,脑出血31 例,脑梗死33 例。两组性别、年龄、运动功能、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后即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采用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心理疏导。肢体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患肢按摩、患肢被动运动、系统功能训练等。按照脑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复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
1.2.1 康复训练时机
康复训练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 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一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24~48 h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48~96 h后介入早期康复训练为宜。
1.2.2 肢体功能训练
①保持良好的: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关节变形。仰卧位时,肩应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使患肢处于功能位。定时翻身,每2 小时变换1 次。②患肢按摩: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强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③患肢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 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④系统功能训练:包括急性期床上正确的肢体摆放、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挤压等;之后,左右侧翻身、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等;待病情稳定后,床上活动,如向患侧翻身、患者独立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立位。床边坐位独自坐起指导,从坐位到站立的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等。
1.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等,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如厕、入浴、洗浴、刷牙、洗脸等,2 次/天,30 分钟/次。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进食指导、吞咽功能训练等。对有语言障碍的进行语言训练。
1.2.4 心理疏导
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时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即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如对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悲观、失望、孤独感等应及时引导、安抚,建立其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提高其康复的主动性,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
1.2.5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不能停止训练,每天坚持累计训练3~4 h,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定期回访,有条件的可在正规的社区康复机构继续康复。
1.3 评价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比较[2]。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60 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 分者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40~20 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 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2 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见表1。入组时,康复组和对照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至两组出院时,康复训练组>61 分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例(×10-2)〕
组别
例数
>61分
61-41分
40-21分
≤20分
对照组
64
17(26.6)
23(35.9)
21(32.8)
3(4.7)
康复训练组
64
33(51.6)
24(37.5)
7(10.9)
0(0.0)
3 讨论
脑卒中病人在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这是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5]。大量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 个月最快,因此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6]。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对病人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早期的康复训练以保持肢体处于良肢位为主,给病人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治疗。这种抗痉挛的预防治疗无论对缺血、还是出血病人都是安全的。通过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训练,可建立随意的、协调的、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障碍也是影响脑卒中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肢体功能障碍不仅造成病人的身体残缺,而且引起抑郁、悲观、情感异常等心理障碍,势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必须把心理康复作为全面康复的枢纽,疏导、支持、鼓励病人积极参与训练,使康复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康复组患者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说明康复训练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也证明了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在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帮助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应用的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计划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偏瘫康复的基本动作,不需要任何器械,不受环境限制,简单易学,适用于医务人员、社区康复工作者、患者及家属。但由于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在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训练强度。
参考文献
[1] 南登昆,缪鸿石. 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8.
[2] 张帆,曹红,李华高,等. 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4, 19(4):214-215.
[3] 李红玲.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远期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1):15-16.
[4] 东汉黄夫. 脑血管障害·临床和研究的最前线[M]. 东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2001:141-144.
篇3
【关键词】 康复训练;脑梗死偏瘫;生活能力;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0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65-02
本文旨在观察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护理体会,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脑梗死偏瘫的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成2组,各为28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的患者55岁,年龄最大的患者8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5±5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的患者54岁,年龄最大的患者8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5±65岁。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无出现精神障碍和严重的并发症。两组患者均经过头颅CT或者MRI的检查证实确诊,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中制定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内科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加入康复训练指导,被动活动的康复训练方面,由临床护理人员对偏瘫患者的患肢定时进行按摩,注意按摩的力度要先轻厚重、顺序要由远及近、节奏要先慢后快,以手部、肘部、肩部、下肢为按摩的重点部位。对偏瘫患者的肩部、肘部、腕部、手指的关节进行屈曲、伸展、抬举等活动,对髋关节进行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对踝部关节、趾关节进行屈曲活动。每个关节每次的活动次数为15次,每天3次。主动运动的康复训练方面,在偏瘫患者的被动运动的康复训练结束后,由临床护理人员指导协助偏瘫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活动,由举抬伸展手脚开始,过度到扶物站立、左右两侧活动身体、下蹲,最终达到扶拐行走或者徒步行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日常生活活动能的力康复训练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指导和鼓励偏瘫患者自行进食用餐,给予使用勺子或者带有放掉套的筷子辅助进食用餐。指导患者自行穿衣、洗脸等以协调四肢的练习,使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进行活动。等到患者能够自行走动后,叮嘱其走路一定要高抬腿,并根据患者康复的程度,进行跨门槛运动和上下楼梯运动。正常情况下在、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的28天左右即可进行上下楼梯运动。心理的康复训练指导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对偏瘫患者解决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使偏瘫患者能够认识到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训练指导[2]。
13 疗效评估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3],主要包含进食、入厕、行走、穿衣等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分为4个等级:40分以下为明显依赖;40分-60分为稍有依赖,存在功能障碍;61分99分为基本自理;100分为正常活动。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4],总分为100分,其中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占66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占34分,患者的总分越高,说明恢复的越好。评估时间为护理前和护理6个月后。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x2和t检验。以P
2 结 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详见表1。
3 讨 论
脑梗死又称脑卒中,是由于局部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而造成软化或坏死,最终导致脑部功能出现障碍。局限性质的脑部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发生偏瘫,患病群体多以50岁-60岁的中老人为主[5]。患者偏瘫后,其生活的质量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本文结果显示,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使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少,使偏瘫患者的残疾程度降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增加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能有效地加快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逐步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景红,刘沙林,彭海燕,等影响脑梗死病人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6):529-531
[2] 谢生转急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9,49(8):113
[3] 邱亚华,高玲玲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84
篇4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梗塞;康复训练;护理干预
糖尿病(disbetes mellitus,DM)是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而脑梗塞是DM患者慢性并发症中较常见的。脑梗塞因其致残率高,不仅造成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心里负担,更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不仅坚持糖尿病饮食、药物治疗外,应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不仅要求医师较高的业务水平外,做好患者康复训练期间护理也同样重要。近年来,我院对30例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行康复训练期间护理干预,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糖尿病性脑梗塞病例均来自我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患者。所有病例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及脑梗塞诊断标准[3]。6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为正常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两组治疗钱性别、年龄、病程、Barthel指数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两组康复训练期间均给予正常护理,干预组在正常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康复教育、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
1.2.1个性化康复教育 护士在接待患者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生活环境及康复训练环境;强调糖尿病饮食的作用及意义。经与患者或陪护人员沟通,了解病史、治疗及康复过程以及康复期望值,并评价患者基本的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sic or physical ADL,PADL),以及康复资源等,为患者制订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通过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康复训练讲座,了解各项康复训练和护理目的、意义及其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陪护人员主动参与意识。
1.2.2生活护理 注意调节病房及康复训练室的温度、湿度。指导患者及护理人员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加强皮肤护理:对于注射胰岛素患者,局部皮肤进行严格消毒;加强对足部皮肤的清洗,以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防止在热疗过程中因感觉减退或丧失而烫伤。
1.2.3心理护理 因突然造成的偏瘫或语言功能的缺失,使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失去生活的信心,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护士结合患者心理状况,常给予关爱与帮助,并向患者解释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及有效性,使患者更好的配合医护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康复训练前后PADL及护理满意度等情况。P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4] 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结果
2.1两组PADL比较 组内训练前后Ridit分析表明,康复训练对PADL改善均有显著效果(P
2.2护理满意度 两组护理满意度经Ridit分析表明差异显著(P
3讨论
DM患者是造成脑梗塞的独立因素,其血管征性改变为血管壁纤维化、基底膜局灶性粗糙增厚;血糖控制不佳时,血管病变基础上,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血脂异常、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致使血栓形成,诱发脑梗塞[5,6]。康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7]。然而突然造成的肢体功能或语言功能的丧失,使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产生抑郁、甚至轻生等负面情绪。临床康复训练多以功能恢复治疗为主,容易忽视对患者心理的护理。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若康复训练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PADL,与正常康复训练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1assifycation of diabetes mel1itus.Report of a WHO conclusion[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9:18.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林蓓蕾,张振香,陈颖,等.社区脑卒中患者抑郁、ADL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7-9.
[5]张涛.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107-108.
篇5
【关键词】 引导式教育;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社区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005-03
Effect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Effect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WANG Xiao-ping,WU Rui,ZHONG We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3):5-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functional efficacy of community.Method:58 children of community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more than 12 month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guiding educ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traditional form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comparing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y GMFM evaluation,the results were analysis of variance.Result:The patients of two groups before training GMFM sco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training GMFM scor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Conductive educationtraining method 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training methods in the community on gross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effect has the same effect.
【Key words】 Conductive education;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 function; Community
First-author’s address:Yunnan Province Disabled Rehabilitation Center,Kunming 650032,China
引导式教育是由安德鲁・比度(Andras Peto)教授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在匈牙利首先发展起来的[1]。它是一套综合系统,它使神经受损的儿童能过正常生活作为它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使得孩子获得能力和方法来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引导式教育强调的是多元化团队式的训练活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病程长,很多脑瘫儿童家庭难以接受在医疗机构长期住院昂贵的康复训练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脑瘫儿童康复效果。本文观察了2011-2012年来云南省中国和挪威脑瘫儿童全面康复项目两个试点的社区58例脑瘫儿童,在社区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的情况,与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式教育在社区脑瘫儿童康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8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引导式教育训练组30例和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28例。纳入标准:符合脑瘫病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4岁以下,能够按计划坚持康复训练一年以上。排除标准:家长不合作无法坚持治疗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或合并有癫痫者。两组性别构成、分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两组的日常训练均由经过技术资源中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多次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社区康复员担任,技术资源中心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1.2 方法
1.2.1 引导式教育组的训练方法
1.2.1.1 小组学习 按照孩子的年龄、疾病种类及功能障碍的轻重进行分组。以年龄和功能障碍相似的成为一个小组(每组6人),以便更好地让孩子之间互相观察、交流、模仿,从而成为一个小团队。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尽量使孩子减少了对家长的依赖性,逐步建立起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2 整日流程计划 根据各组孩子的特点,结合整日流程的生活化特色,制定出适应每个孩子发展的课程安排和康复计划。包括:坐立、步行、社交沟通、认知。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入厕、洗手、就餐、就寝、穿脱衣服等。通过日常生活和课程的结合和贯通,使孩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1.2.1.3 规划性的环境 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运动障碍的不同,运用一些特殊的木质家具:条台床、梯背架、有扶手的梯背椅、木凳,和儿童辅助器具:平衡杠、站立架、坐姿椅、步行器、绑肘、绑腿、木棍等,使孩子在生活中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家人的依赖,用最少的协助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
1.2.1.4 节律性意向 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教育的一种诱发技巧技术。孩子在活动之前必定是想达到一个目标,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孩子的意向,在脑子里准备进行一个活动。利用有节律的数数、动词的重复,或有节律的儿歌给孩子在活动中提供节奏感[3]。这样使言语和运动连接在一起并促进运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标。
1.2.1.5 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是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与脑瘫儿童接触最多的是家长,训练也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得到强化,家长的参与让患儿得到更为直接的康复训练,将康复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家庭。让脑瘫儿童能够得到持续的康复。
1.2.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的训练方法
1.2.2.1 物理治疗 主要应用Vojta诱导疗法,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上田法主要是应用四肢法。有社区康复员按照计划2次/周,45~60 min/次,3个月为一疗程。
1.2.2.2 作业治疗 主要是应用日常生活活动、娱乐活动、户外活动等方法,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等。
1.2.2.3 中医疗法 对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孩子,做一些中药熏洗疗法、推拿按摩法,2次/周,30 min/次。
1.3 评定方法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ros motor fanction measure,GMFM)共88项[4],分5个功能区,即(1)卧位和翻身、(2)四点位、跪和爬、(3)坐位和平衡、(4)站立、(5)走、跑、攀爬。每项指标的计分标准:完全不能完成为0分,完成不到10%为1分,完成10%~99%为2分,完全完成为3分。各功能区计分方法为:卧位和翻身项目总分/54×100%,四点位、跪和爬项目总分/43×100%,坐位和平衡项目总分/45×100%,站立项目总分/38×100%,走、跑、攀爬项目总分/73×100%。对两组患儿分别在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3、6、9、12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一次,以GMFM总分差值作为观察康复效果的量化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12个月后两组患儿GMF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前和接受康复训练12个月后(GMFM)分数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前后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导式教育训练方法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儿童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经济条件差的脑瘫儿童在社区进行康复更适用。其显著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引导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通过康复员不断地给予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供给或口令,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康复效果;同时将运动、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交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表2 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分
组别 时间 GMFM功能区
卧位、翻身、坐和站立 跑、行走和攀爬
引导式教育训练组(n=30) 治疗前 27.08±6.68 12.55±3.12
治疗后 62.12±10.37 34.01±7.9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n=28) 治疗前 29.42±9.96 11.68±4.15
治疗后 59.34±8.45 36.15±6.78
传统式康复训练方式在运动中存在一定的脱离,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康复技术优势及家长的作用,从而延长了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时间。引导式教育系统与一般医疗康复模式所不同的根本之处正是以教育的角色不统筹残疾儿童的康复,将着眼点始终放在以建立正常生活为基础,以诱导主动学习为策略,以积极的性格为目标,实现全人的发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适应环境,融入社会,创造自身价值[5]。因此,引导式教育系统提供了一个社区康复、教育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值得从事康复工作者学习和实践。
引导式教育的广泛性可以包括所需的全部内容,即运动上的、功能上的、情感上的、认知上的。这种方法是为了引导孩子达到目标,通过目标确定、精心设计活动,促进主动的自我学习。理论上,把孩子放在中心位置,为他指明方向,在那里孩子必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6]。活动的意思是孩子想去运动,因此,康复员必须使孩子有主动和自发的意向,任何进步都是孩子努力的成果。在引导式教育中,引导员的角色、小组结构的动力、节律性意向、活动序列和技能的掌握、整日流程、学习环境、手法促进等方法被认为都是十分有效的。
引导式教育的显著特点还有:以全人的康复目标:重视脑瘫儿童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交上和认知上的相关性和完整性[7]。针对儿童多种障碍的需求,始终把发展积极的性格,建立生活独立的能力,建立融入主流社群的能力作为奋斗目标,贯穿于全部教育康复活动中,旨在将脑瘫儿童教育成为具有积极主动地全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学习为基础的开发:采用教育的方式,使儿童的运动功能和行为调整有效结合,从而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适应现实环境,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达到实现正常生活的目的。诱发主动学习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和学习活动。不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根据儿童的功能特点,设计出既能促进功能改善又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方法和活动,诱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全部学习活动,从而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8]。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导式教育应用于社区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提高和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具有同等的疗效。引导式教育将儿童在体能、智能、自理、沟通及社交等各方面的学习完整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只针对残障的治疗,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完整的经验。引导式教育能全面促进脑瘫儿童的康复,为脑瘫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生活,使孩子得到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受到儿童和家长的喜爱[9]。引导式教育方法训练脑瘫儿童在社区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欧安娜,余雪萍.引导式教育――伴儿同行[M].香港:香港复康会世界卫生组织复康协作中心,2006:19,21.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3]李初阳,史惟,周美琴,等.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修订扩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12-1113.
[4]胡莹.脑瘫儿童的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12-113.
[5]李志军,刘瑾.脑性瘫痪患儿引导式教育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2001,5(12):123-124.
[6]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498-7499.
篇6
关键词 丰富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应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07
脑血管疾病目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致残率极高,早期康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几年来,在临床康复工作中,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不断调整患者的居住和训练环境,采用多种康复方法,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短时期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信心和依从性。
资料与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年龄40~65岁,所有诊断均符号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叙述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1]。
入选和淘汰标准:①入选标准:首次发病、个别为第2次发病,但首次发病后无明显后遗症残留,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78分。②淘汰标准:接受过溶栓治疗;痴呆;严重感染;合并严重肝、心、肾疾病。
分组:12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即分为两组,一组为丰富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单纯康复训练组。丰富康复训练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0~65岁,平均52.8±11.48岁。单纯康复训练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2~65岁,平均52.6±9.83岁。
康复训练方法:①丰富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将丰富的环境和多种康复训练方法相结合。丰富环境: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住2~3人间的房间;由喜欢的家人陪护;尽早离开病房到训练室同病友共同训练,选择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物体,包括棉布球、木钉、平衡木、体操棒等。让患者及家属共同观看生动活泼的康复影像资料。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作业训练(Bobath.Rood.Brunnstrom.PNF、运动再学习等治疗技术)[2]、针灸、中药手足浴;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30分钟。②单纯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包括单人房间、在家或在床边训练,护工陪护,主要采用Bobath方法进行肢体功能训练,1次/日,每次30分钟,共治疗30天。
观察指标[3]:①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评分(FMA)。②ADL(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采用Barthel指数(MBI)。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检验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治疗后各组评分相互比较:①FMA: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年性差异。②MBI: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治疗前后各组自身比较:治疗后1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改善,治疗后20天、3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讨 论
脑梗死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群中发病率逐渐上升,而且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随着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在脑血管病幸存者中,70%~80%的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智能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其中以偏瘫最常见。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在临床实践中,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恢复疗效肯定,有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丰富环境联合多种康复训练方法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丰富环境刺激对脑梗死后的康复作用具有非常的意义。
训练方法相结合,可以使大脑达到最佳的功能恢复[4]。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修订方案[J].中国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
2 于兑生.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
篇7
【关键词】 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儿童孤独症;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212
孤独症也被称为自闭症, 因多种生物因素导致大脑发育出现障碍[1]。儿童孤独症尚无特异性治疗, 多是通过教育训练促进患儿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本文以30例儿童孤独症为研究对象, 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恢复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60例儿童孤独症在2012年6月~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 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孤独症相关标准相符[2];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2~7岁, 平均年龄(3.6±0.5)岁。按照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训练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家长带领患儿积极参加医院孤独症训练中心举办的亲子训练, 同时可在家庭中开展, 其训练内容包括:孤独症基本知识、训练方法(ABA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综合训练等)、行为问题处理等。ABA训练可行一对一训练, 手把手教学, 家长重复多次活动, 需要患儿能够学会并可记录。逐渐从一对一教学活动开始小组上课, 逐渐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式训练可以小组训练模式, 包括患儿的体能、语言、社交、性格等, 将知识、动作、语言相互联系, 将复杂动作分为简单步骤, 以儿歌语言贯穿整个动作。感觉综合训练中, 先行综合检测患儿感觉, 明确其中问题, 根据其结果制定感觉综合训练计划, 选择合适训练器械及训练量等, 使患儿在玩乐中根据各种感觉综合训练刺激患儿本体、视觉、听觉、触觉等。为家长制定家庭培训计划及康复训练教具, 每天训练时间需在5 h以上, 1周不得少于6 d。每3个月到训练中心评估, 并为下阶段的训练计划进行制定。为期12个月。
对照组给予机构康复训练模式。患儿于训练中心接受12个月的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个别式训练、小组训练、集体训练等, 4 h/d, 5 d/周, 训练内容与观察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3] 根据《孤独症患儿发展评估表》, 包括感知觉(55项)、粗大动作(72项)、精细动作(66项)、语言与沟通(79项)、认知(55项)、社会交往(47项)、生活自理(67项)及情绪行为(52项)8个方面, 每项1分, 分数越高, 改善程度越好。
1. 4 疗效判定标准[4] 根据患儿发展评估评分, 显效: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16分以上;有效: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8~15分;进步: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1~7分;无效:治疗前后评分无变化。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显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76.7% (23/30), 即显效23例, 有效5例, 进步2例;对照组治疗显效率73.3%(22/30), 即显效22例, 有效6例, 进步2例;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治疗前后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感知觉(24.3±5.6)分、治疗后(37.4±6.4)分, 粗大动作(45.3±6.8)分、治疗后(64.7±4.8)分, 精细动作(36.3±5.2)分、治疗后(46.9±8.2)分, 语言与沟通(48.1±6.2)分、治疗后(68.9±5.2)分, 认知(28.1±6.8)分、治疗后(42.6.1±4.3)分, 社会交往(20.3±4.8)分、治疗后(35.9±5.7)分, 生活自理(28.9±6.7)分、治疗后(47.9±7.3)分, 情绪行为(23.8±4.7)分, 治疗后(42.6±5.1)分;对照组治疗前感知觉(25.0±5.1)分、治疗后(37.6±5.1)分, 粗大动作(44.6±7.1)分、治疗后(65.1±5.2)分, 精细动作(36.0±6.1)分、治疗后(45.3±7.0)分, 语言与沟通(47.3±5.8)分、治疗后(69.0±4.8)分, 认知(27.9±6.0)分、治疗后(42.0±4.4)分, 社会交往(21.6±4.0)分、治疗后(34.8±4.7)分, 生活自理(27.6±7.2)分、治疗后(45.1±6.5)分, 情绪行为(24.8±7.5)分, 治疗后(41.9±5.6)分。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3 讨论
孤独症在目前属于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存在社会交往、认识功能及言语沟通发育偏离, 大多数患儿无法更好融入社会生活中, 同时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也大幅度降低, 在很大程度上家长也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及生活负担。患儿孤独症的发生,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以脑部损伤为常见原因, 且孤独症患儿脑部整合功能网络缺陷, 对事件无法处理整合, 难以对一个场景的内容、数字、文字进行想象, 也难以与他人交流。对患儿孤独症的治疗, 尚无特异性治疗, 多是采取行为干预及教育训练, 对患儿行为、语言、感知、社交等进行训练教育, 以此改善患儿综合行为等。通常康复训练, 可促进患儿智力发育,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现今大量资料显示, 患儿孤独症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数百万家庭面对患儿孤独症、经济压力及精神压力显著增加[5], 对其及时采取康复有效训练, 对促进患儿积极身心发展及减轻家庭负担起到显著意义。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可通过各种情景, 加强孤独症患儿的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能力。家庭康复训练是患儿在家庭生活中, 根据机构中心为患儿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及社会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 使患儿能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显效率76.7%与对照组的73.3%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家庭康复训练与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均可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其应用效果显著, 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可显著提高患儿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 与机构康复训练无较大差异。
机构康复训练, 社会需求大, 费用昂贵, 且部分康复服务无法满足患儿康复需求, 家庭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 使大部分患儿无法完整接受康复训练。因此通过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对家长的培训, 在家庭环境中实施康复训练, 节省了经济成本, 并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家庭资源, 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且在患儿日常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中, 可消除患儿陌生感, 提高患儿兴趣, 提供情景与练习机会, 增进患儿行为, 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患儿社会动机的激发, 可显著改善患儿症状。
综上所述, 对孤独症患儿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 可明显改善患儿自理能力, 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肯定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献英, 朱宏伟, 张桂欣.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8):101-103.
[2] 俞宁, 彭建军.高压氧治疗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7):686.
[3] 肖秀云, 杨峰, 崔丽霞. 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患儿孤独症的疗效观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5):88-89.
[4] 严愉芬, 韦永英, 陈玉华, 等.针刺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中国针灸, 2007, 27(7):503-505.
篇8
【关键词】康复训练;低频电刺激;脑卒中;运动功能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变化以及生活节奏加快,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脑卒中主要有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医学水平的提高虽然使得患者病死率有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依然居高不下,引起了临床的高度关注。脑卒中偏瘫是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的主要症状,以往主要通过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本院自2011年始对脑卒中功能障碍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脑卒中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经本院头颅CT诊断确诊,其临床表现和全国脑血管病会议(1995年)关于脑卒中偏瘫诊断内容相符合;患者有一侧偏瘫;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主要如下:病变位置在患者小脑或者脑干;合并有肿瘤、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疾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脑出血患者44例,脑梗死患者56例;左侧瘫痪患者52例,右侧瘫痪患者48例。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偏瘫侧以及脑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单纯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在出现脑梗死后的3-5天时间,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7-14天,等到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且神经科相关临床症状没有进一步发展后的48小时,对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作业疗法和物理疗法两者结合,早期主要应用物理疗法,等到患者适应之后逐渐的加入作业疗法,病情较轻的患者可同时进行两种治疗方法。内容包括:处于急性期的患者,接受肢体摆放以及关节被动运动等训练;进入恢复期的患者则接受移动训练、起坐训练、翻身训练、步行、呼吸训练以及日常生活锻炼等内容。
1.2.2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上述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部位主要是患者的踝背伸肌、肘伸肌、腕背伸肌以及肩周肌群等,对其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让患者的肌群能够有主动收缩的表现,每次治疗大概持续20分钟,每天2次,1个疗程为3星期。
1.3观察标准
本次研究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状况主要通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为依据;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状况则使用Fugl-Meyer评分表作为依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状况使用Barthel指数评分作为依据[1]。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 ±s),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接受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Barthe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Fugl-Meyer评分等均有显著优越性,对比存在统计学价值(P
3 讨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而脑卒中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严重疾病,有极高的致残、致死率。患者因为脑卒中疾病其中枢神经系统遭到破坏且自身能够支配的诸如翻正反射以及平衡反射等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患者正常运动传导难以顺利进行。
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康复训练的理论基础是脑部的可塑性还有运动功能的可重建性,有相关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的最开始几个星期恢复效果最令人满意[2]。当前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治疗大多数采用联合方案,单一疗法临床效果并不突出。本次研究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最佳时间定为病发后的1个月,等到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神经科临床症状稳定不再发展后才应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联合低频电刺激疗法。低频电刺激是当前临床对脑卒中治疗的有效措施,治疗方法是利用低频电对患者的肌肉进行刺激,引发其肌肉收缩,肌肉在电刺激之下能够产生和正常运动相似的频率来使得肌肉运动功能得以恢复。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康复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运动功能各项指标相对于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的对照组患者,均存在显著优越性,对比有统计学价值。该结果提示了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康复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对促进患者进行日常活动有突出临床效果,能够更好的保障患者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踝足矫形器;小儿脑瘫;康复;应用价值
踝足矫形器是改善脑瘫患儿步态助行的一种矫形工具,对脑瘫患儿的下肢异常站立姿势有很好的纠正作用,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可以更好地改善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中心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瘫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来我中心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我国关于脑瘫疾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均在知晓情况下参与本次实验且签署相关同意书。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中有12例男性患儿、8例女性患儿;该组患儿的平均年龄为(6.58±2.26)岁,疾病分型:2例四肢瘫、7例偏瘫、11例双侧瘫。实验组应用踝足矫形器康复训练方法,实验组中有13例男性患儿、7例女性患儿;该组患儿的平均年龄为(6.60±2.27)岁,疾病分型:1例四肢瘫、8例偏瘫、11例双侧瘫。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根据患儿的异常姿势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等选择合适的运动疗法,与此同时提供针对性地训练。
1.2.2实验组 实验组应用踝足矫形器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2.2.1以神经生理疗法为主的运动康复训练,采取一对一形式进行针对性训练。利用训练针对性地训练对异常姿势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等进行有效抑制,从而逐渐恢复患儿正常运动的康复治疗方法。在实际康复训练过程汇总,对患儿的关节活动度以及跟腱等开展相关训练,以期能够加快患儿的康复速度。此类康复训练3次/w,40 min/次,连续治疗3个月。
1.2.2.2踝足矫形器佩戴方式 根据患儿的年龄以及足部用力角度等,按照设计要求提供针对性地配置方法,采用石膏绷带等进行个性化制作,在给患儿佩戴踝足矫形器时需要保证足置于正中平底位置,反复行走之后存在不适情况时必须立刻进行调整,一直让患儿感到舒适为止;在佩戴踝足矫形器时,需复查1次/月,以期能够清楚了解患儿的康复情况,与此同时对踝足矫形器予以合理的调节,从而充分发挥出踝足矫形器的作用。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儿的总改善率、改良Ashworth分级、足背屈角度以及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1.4疗效评价标准
1.4.1改善评价 显著改善:患儿肌张力下降超过1级,足背屈角减小>10°;有效改善:患儿肌张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未超过1级,足背屈角减小超过5°~10°;未改善:患儿肌张力未变化,足背屈角减小
1.4.2改良Ashworth分级评价 采用Ashworth分级量表进行评价,其中0分为0级,1分为I级,2分为II级,3分为III级,4分为IV级。
1.4.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1分为完全能够自理、2分为自理稍有困难、2分为自理需要人帮忙、4分为无法自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儿的总改善率比较 实验组总改善率为95%,15例显著改善、4例有效改善、1例未改善,对照组总改善率为80%,9例显著改善、7例有效改善、4例未改善,实验组总改善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足背屈角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儿改良Ashworth分级、足背屈角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2.56±0.48)分、(96.48±2.28)°、(3.88±0.08)分,对照组患儿改良Ashworth分级、足背屈角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2.58±0.51)分、(96.52±2.33)°、(3.91±0.11)分,两组患儿治疗前改良Ashworth分级、足背屈角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改良Ashworth分级、足背屈角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2.00±0.62)分、(95.21±2.10)°、(3.03±0.22)分,对照组患儿改良Ashworth分级、足背屈角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为(1.31±0.52)分、(90.15±1.41)°、(1.52±0.32)分,两组患儿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足背屈角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瘫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①姿势异常;②运动功能障碍;③关节挛缩畸形;④肌肉协调异常;⑤智力低下[2]。脑瘫治疗与康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采取手术、药物以及物理治疗等手段非常重要。
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部分患儿终身需要康复[3]。使用踝足矫形器能够更好地固定且保护病变之后的肢体,由于踝足矫形器选用的材料以及踝关节的活动范围等因素与踝足矫形器适应症和效能的发挥密切相关,而脑瘫患儿本身存在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病情发展等不尽相同,所以严格对患儿的康复评估以及合理应用踝足矫形器等是让患儿早日恢复健康的关键。指导患儿或者患儿家长正确佩戴踝足矫形器和规范使用踝足矫形器等是关键所在,在引起皮肤破损以及血运障碍等,其康复护理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康复效果。本文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改善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潘志良,黎锦灵,单敏瑜,等.踝足矫形器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9):117-118.
篇10
关键词:综合性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脑卒中是神经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最近几年不少临床报道指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综合性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且疗效显著[1]。我院近来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康复训练,临床疗效良好,现对其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8~84岁,平均年龄(53.45±6.54)岁;B组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7~83岁,平均年龄(52.65±6.78)岁;AB两组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A组实施常规锻炼,比如开展肌肉按摩、关节功能位置摆放以及关节屈伸运动等训练;B组以A组为基础增加实施综合性康复训练,具体内容为:①中药浸泡与熏洗。给患者使用具有舒筋通络以及活血化瘀的药物,比如:独活、羌活、威灵仙、川芎、三七、牛膝各10 g,路路通20 g,桂枝6 g,伸筋草30 g,防风15 g,加入3000 mL水,煮开改用文火煎煮20 min后不倒掉药渣,直接浸泡患肢;如果患者的病情不允许,可使用毛巾蘸药水热敷以及擦洗患肢,早晚各擦洗1次/d,1 w为1个疗程时间,治疗2 w,功能锻炼开展前把患肢浸泡在中药洗剂中,时间≤15 min/次,若患者病情过于严重,可采取热毛巾擦洗的方式。②穴位按摩。上肢通常选择合谷、肩井、臂、曲池以及肩隅开展穴位按摩;下肢通常主要选择昆仑、髀关、解溪、足三里、太冲、阳陵泉以及风市等穴位。护士应该使用拇指指腹,保持合适的力度按压穴位,并且维持顺时针的方向对穴位进行按摩,直到皮肤发热方结束,各个穴位的按摩时间为3 min,早晚各按摩1次/d。③言语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吞咽、构词功能以及言语等。护士可以选择自我介绍、数字接龙、打招呼以及点名等方式对患者开展锻炼,①帮助小组成员加深彼此了解,②还可对患者的观察能力形成改善的作用,甚至降低患者的孤独感,从而提高患者的沟通能力[2]。
1.3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开展Brunnstrom疗效评定标准,并且将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出院3个月后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将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做比较。日常生活能力分为3种,其中评分>60分为轻度,评分在40~60分为中度,评分
1.4统计学原理分析 全部数据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进行检验,组间差别使用t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B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A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ADL障碍评分对比 B组治疗后,患者的ADL障碍评分显著高于A组,组间 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在医学上又简称为脑血管意外,其属于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之一,由内在及外部诸多因素共同影响所致,患者的脑内动脉已狭窄,或闭塞亦或破裂,从而导致出现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永久性脑功能障碍,其被划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3]。
专家认为脑卒中患者具有多达11种症状,其分别为舌痛、鼻出血、眩晕、哈欠频率高、呛咳、手指麻木、吐字不清晰、不明摔跤、嗜睡、精神状态变化无常及单眼突然发黑等。因此,专家建议人们应注意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这些现象,尤其是老年人,因年纪大,一旦出现眩晕或不明摔跤,易对肢体造成不同影响。目前,随临床治疗手段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的变化需求,不再仅满足于治疗方式,而是对护理也投入了关注[4]。我院在总结以往护理经验中,发现综合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辅助作用,B组经护理后,其临床疗效与ADL障碍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从脑卒中综合性康复训练的原理中可知,脑卒中患者的大脑具有一定可塑性,经采用综合性康复训练后,患者的大脑可进行功能重组,改善其神经功能。我院经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视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实施综合康复训练锻炼。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我院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后获取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肢体可大幅度摆动,且无任何不适[5]。回顾性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如若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可显著提高其致残率及死亡率,而我院经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后,发现患者的肢体障碍已显著改善,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且提高其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患者,提高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以上论述,我院经为脑卒中患者实施综合性康复训练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证实该护理模式对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护理模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于靖,于洋,都福春,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3):221-223.
[2]李学霞,郝瑞丽,李学梅.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2,33(7):870-871.
[3]许晓冬,李芬,常湘涛.脑卒中患者三级康复模式的探讨[J].宁夏医学杂志,2011,13(04):21-22.
- 上一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 下一篇:城乡网格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