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让学生乐学活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可采用游戏、竞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方法等方式进行,使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学生活学巧练,达到自我锻练、自我体验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结束部分的放松整理运动,可引用韵律操或舞蹈等形式进行,让师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跳起来、舞起来、笑起来,并在欢快的气氛中调节肌体、放松身心。使学生在欢乐、团结、成功的喜悦中结束课堂教学。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学生进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
二、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参与运动
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必须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才能达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尝试,多练习。给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后,应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实践获得答案,使教学由学生获得“间接经验”变成获得“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动脑、动手,让他们通过探究、尝试、合作、交流去获得真知。在这种学习方式下,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陶冶,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因此而喜欢体育和体育课,拥有体育意识,并从运动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三、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快乐体育教学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运动水平和从事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一刀切”教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和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因材施教和分层递进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强弱不同分为男女A、B、C各三个小组,根据学生技能的差异分别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练习要求,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如在4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三、二、一跑道上跑。这样,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以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练习内容。同时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并获得更多的成功感。
篇2
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简称“五项管理”),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重大举措。XXX小学严格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对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的有关要求,坚持五育并举,校内校外协同、学校家庭协同,切实把这五项关乎千家万户和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全面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推进“五项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要加强统筹谋划,细化“五项管理”具体举措,在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底线要求的基础上,把本市行之有效的增效减负措施落实好。
二要整体协同推进,开展“五项管理”的政策学习宣讲,提高对“五项管理”工作的重视,协同推进工作,凝聚“五项管理”工作合力,深化市、区、校、社、家携手联动。
三要强化组织领导,全力做好迎接国家、省、市督查准备工作。区、县(市)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五项管理”放在督导工作首位,并将推进“五项管理”作为今年教育督导重点任务,组织责任督学对中小学校进行全覆盖督导,月月到校巡查,提出问题与整改建议,注重总结经验典型,加强信息宣传。四要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五项管理”取得实效。各区、县(市)要强化区、县(市)主体责任落实,科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加强巡视整改和问责追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立行立改,对于整改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严肃追究责任。中小学校“五项管理”工作要在认识上做到“三个明确”,明确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的角度加强对“五项管理”的认识;明确工作推进的系统性,注重“五项管理”内容的互相关联,工作设计的系统思考,推进措施的分类施策;明确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底线要求,作业管理要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手机管理要明确手机在校内和教学期间的使用规范,睡眠管理注重倡导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读物管理要守好源头关,体质管理要提升体育锻炼效果;要在举措上形成“三类合力”,形成学校内部工作专班、一线教师和教辅人员的合力,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形成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科室各司其职的合力。学校注重学生管理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理念相结合,在确保各学科课程开足开齐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学校通过减轻课业负担、加强体育锻炼、教育学生远离手机、保证充足睡眠等一系列举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高度重视。
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要统一思想,准确理解“五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落实“五项”管理工作,优化工作方案,创新工作方法,确保“五项管理”工作落实落地见实效。
二是抓住关键。
我们要用系统思维凝聚合力,解决当前“五项管理”突出问题,学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学生家长的配合,明确有关部门、学校、家庭等各自责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三是加大宣传。通过“万师访万家”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人人知晓有关规定,精准施策,家校联动,凝聚家校共管合力,实现家校共育。四要严格督查。全市教体系统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思路,充分利用智慧化信息化手段,建立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平台,提高工作精细化水平;要将“五项管理”纳入对各县区各学校教育体育重点工作督导考核内容,对“五项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程序严格追责问责。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中主要强调了几点:一、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二、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
为加强学校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最大程度避免手机给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我校举办“严禁学生把带手机带入校园”活动。为帮助学生了解手机危害,拒绝手机诱惑,切实加强手机管理,我校制定了《XX中学学生手机管理规定》,只能让有需要的留守生经过学校批准有限带入校园,并交给学校统一保管,严禁学生带入课堂和寝室。若违反管理规定,第一次收缴,学期结束后方可由家长领回,并警告处分;第二次收缴由家长在该学年结束后方可领回,并记过处分;第三次收缴在中考毕业后方可由家长领回,并记大过处分。大课间,校领导多次强调不能带手机进校园,如果确实需要联系家长,办公室设有座机,可到办公室打电话。学校购买了多个手持电子扫描仪,下周起,进校门前将会有仪器扫描,严防带手机进校园,同时本学期将会安排老师不定时抽查。学生代表签名,承诺不带手机进校园。每天都会在学生进入校门时,安排值周老师检查学生有无携带手机,确保在源头处杜绝手机进入校园。为方便学生联系家长,学校特意在行政办公室安装了三台座机。手机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
1、频繁用机,损害身心健康。
2、考试作弊,败坏考风学风。
3、朋友,情感纠纷不断。
4、破坏校纪,影响教与学。
5、亲情疏远,教育虚无飘渺。鉴于手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很大,我校管理规定以严格的约束,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规范手机管理,同时要求全体教师要教育在先,重在防范,并注意收缴方式,事中事后关注违纪学生心理辅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逐渐加强电子检测技术,用宣传教育、技术防范和规章制度三管齐下,从而真正起到净化校园环境,拒绝手机诱惑的效果。同时学校特别关注疫情防控,每天按时测量体温,及时进行消毒。学校积极开展体育节,每周推荐一本好书等活动,加强学生体质锻炼,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量。一切为了孩子,让我们一起携手,为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1学校落实五项管理规定工作总结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这五项内容直接关系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XX学校为了切实落实各项工作,精准施策,做了详尽的的工作,现总结如下。关于手机管理,根据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为落实教育部要求、加强学校管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XX学校学生手机管理方案包括:
篇3
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普遍在十几岁到二十岁之间,其身心健康处于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职业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问题,保证能够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形成有效的培养,推动职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论文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如何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希望能够为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简单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一、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阶段,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心理上处于非常矛盾的阶段。而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成人成长比成才成功更加重要,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工作中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第二,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由于职业学校本身的教育性质与普通的高中和高校不同,其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忽视了基础的文化课程,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基本形同虚设。为了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活力,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通过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第三,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是大部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缺失[1]。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导致学生在学校中经常违规违纪,使学校的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也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部分教师的自发行为,学校方面也应该努力组织开展,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可以通过德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心理辅导教师三个方面共同构建组织机构,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由心理辅导教师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对应的教育方案;德育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班主任则负责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参考。通过三个方面的合理,帮助所有学生建立对应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能够协调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动态进行及时的把控,同时还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案例。另外,还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共性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第二,改革职业学校德育课堂。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2]。同时,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同分组的方式进行独立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意见总结起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综合讨论,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交际。另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个具体角色,重现案例中的事件,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本身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较为吃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他们会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害怕的学习心理状态,难以愉快的进行学习。针对这一特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通过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的心理积极成长。同时,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自由的课堂学习空间,教师不能硬性的限制学生听课的姿势或者课堂讨论的纪律,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处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使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能够在课堂中更加自由、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当解除了约束之后,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独立的运用到问题从发现、分析到解决的各个环节。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桌椅进行不同形式的布局,同时也方便课堂讨论和各种活动的开展。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方面的合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自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全面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永新.职业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6(08):86.
篇4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游戏教学法效果分析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11-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初中体育教学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已经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问题。游戏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下的产物,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我们要加强对游戏教学的重视,不断地提高初中体育的质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 游戏游戏法的概述
通过游戏教学法,开展丰富的活动,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体育游戏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之愉悦身心、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体育游戏中,展现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强烈的趣味性。游戏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具有着强烈的趣味性,这是这种教学法被学生接受的主要原因。初中生要面对学习的压力,如果不能找到科学的降压方式,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初中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法,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感觉到快乐,排解了郁闷的心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第二,鲜明的目的性。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有着一定的特殊意义。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有目的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一定的竞争性。在初中的课堂上就不存在竞争的氛围,对社会中的竞争理解的不是很深刻,在工作中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游戏教学法的实施,可以不断地挑战自己,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第四,组织纪律性。体育游戏是在教学的带领下完成的,由于参与的人数较多,如果没有一定的纪律性,就很难有效地完成。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团结协作意识的重要性,并逐渐地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体育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时展的需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在游戏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游戏教学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游戏教学法的实施是有着一定的针对性,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状态,设置科学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游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力和接受能力,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第二,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改革的精神。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初中体育教学也进行了积极地改革,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一种很好的体现。通过体育游戏教学,学生对纪律性、团结协作意识认识得更加深刻。同时,学生在游戏中互相帮助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展人际关系的过程,能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能力、社会适应性、遵守社会规范意识等都能得到高度的发展。体育游戏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三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满足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体育游戏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在实施游戏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第一,游戏教学法的实施要结合教学内容。游戏教学法在初中的应用,要结合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开展体育游戏教学时,要做一些辅助练习,避免出现受伤的情况。在游戏的选择上,不应该选取那些技术水平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的游戏,而要选择一些适合高校学生的游戏。这样学生可以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身体,而且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二,游戏教学法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在安排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男女同学在生理与心理上个性差异很大,在安排游戏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盲目地进行游戏,给学生带来困扰。同时,体育游戏也要考虑到年龄因素,如果不考虑到年龄因素,就可能造成学生对体育游戏不感兴趣,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四 结束语
游戏教学法是我国教学改革下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巨大进步,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游戏教学法的重要性,促进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永和.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J].体育博览,2011(7)
[2]柯万立.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
[3]裴岚.浅析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篇5
【关键词】体育游戏 辅助作用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63-01
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它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发挥体育教学游戏的作用,善于使用体育教学游戏进行游戏化教学,增进学生体育运动的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 恰到好处地安排体育教学游戏,有效发挥辅助功能
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科学合理地选择游戏,发挥其对主教材的辅助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所学技能。游戏应为学习运动技术服务,它不可能成为一堂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也非体育学习的主要目的。一般性体育游戏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但这种游戏不能过多地运用,否则就会喧宾夺主,给体育教学带来干扰,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务必要将体育游戏作为“佐料”对待,根据教学需要谨慎运用,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运动技能的训练适度地加以游戏化,但不可能将游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游戏作为一种玩耍性的活动,一般多安排在教学起始阶段或尾声阶段,目的是为了导入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或为了放松学生身心,调节运动量。
衡量一节体育课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传授的技能是否真正地掌握。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组织学生开展与主教材相关的游戏,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有效达成预设目标。譬如,教学肩肘倒立一课,老师在进行完主教材接着又安排了仰卧传球的游戏,因为这跟主教材的基本技术有很大的联系,能训练学生的腰腹力量,学生对这一游戏非常喜欢,活动起来兴致勃勃。
二 精心选择游戏,注重实效性和安全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心理需求存在着差异。体育教师选择教学游戏,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运动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如在我们举行的一次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在二(1)班执教沿直线跑时,设计了“大灰狼抓小白兔”这一有趣的游戏。二年级的学生对这一游戏特别喜爱,很快融入了情境,玩得格外尽兴。这是因为在低年级学生的心目中,童话、寓言世界里的大灰狼、小白兔等动物曾给他们带来无穷乐趣,而将这些角色引入到课堂,学生自然会感到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在确定某一教学游戏时,一定要考虑是不是符合所教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否则,效果肯定不是很理想。
体育课堂中的游戏要充满趣味性,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游戏,就失去了生命力,不会赢得学生的喜爱。但教师不能把游戏定位在“好玩”这个层面上,而要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让游戏成为促进学生快乐成长的动力与载体。游戏不能流于形式,搞花架子,而应追求实效,要有一定的运动量,应让学生出力流汗,真正体味到运动的快乐,从而锻炼意志力,增强体质,培养合作能力,实现学有所获、不断进步。对竞争性较强的游戏,教师还要尽可能地给予公正的评价,做到以激励、鞭策为主,培养学生“败不馁、胜不骄”的健康心理。当然,在游戏过程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游戏规则,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 围绕主教材内容,合理发挥体育器材在游戏中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背景及教学场地、器材等情况,结合主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围绕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离不开体育器材的选择。对于选用的器材,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其作用,以避免造成器材资源的浪费。如在我们举行的一次教学研讨课中,一位老师执教肩肘倒立时,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学生每人运用一块体操小垫子,自主地练习肩肘倒立,密度合理、强度适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对肩肘倒立这一动作完成得较好。可是,在完成主要内容的教学之后,教师安排了障碍接力赛跑的游戏,呼啦圈和跨栏架被派上了用场,而学生先前使用的小垫子却被冷落。审视这一游戏教学设计,便可发现它跟主教材学习内容没多大联系,体育器材和游戏的辅助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所以,体育游戏的设计与实施,要做到与主教材密切联系,能促进课堂上所传授主要运动技能的学习,使教学体现一定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篇6
前言
中学生时期是形成社会价值观念、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具有较强可塑性,此阶段进行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但因对外界的强烈探究欲望及敏感的性格时期,容易使先入为主的不良习惯占据主导地位,若不能及时加以纠正则易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新生事物不断产生,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外界及思想的变化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且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教育以分数至上为原则,注重智力的发展而忽略品德的培养,长期如此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导致人格障碍。生活质量直接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的增加、离婚率的升高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等使得家庭教育不合理现象越来越严重,更多的学生、儿童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独立性差、人性、安全感缺失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学生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很多不健康内容,抑制身心健康成长。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积极、健康心理,形成健康、良好行为及生活习惯。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心理健康除了要不存在心理疾病外,还需要具有正向性发展的心理状态,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可从学习态度、自我修养以及与人关系等方面考究,学习占据学生的绝大数时间,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及智力,在正确认知自己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我修养的提高;中学生的主要交往人群为同学、老师及父母,学生进行自我正确定位,合理安排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平行关系以及与老师、父母之间的垂直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使用心理教育方法及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且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依据学生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状态,形成健康人格。中学阶段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开始,尚处于接触社会的初级阶段,想法还不够成熟且对可能发生的事物存在不可预知性,不能准确判断个人行为且造成的后果。初中生心理状况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处处充满关爱且和谐稳定的生长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相应的,不良的生活环境则会形成不利影响,使学生误入歧途,在外界恶意挑战及诱导下做出过激行为[1]。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树立大教育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综合性教学活动。首先,老师需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教育观念,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只是进行单纯的教学,还需要通过开展各项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机智勇敢、积极开朗的个性特点。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趣味性
通过讲解具有趣味性故事及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的表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健康心理教育课程的乐趣,而且能够培养团队间的相互合作精神,培养创新、发散思维能力,促进个人素养的形成,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组织学生讨论如早恋等正面对的问题,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进行佐证,使学生正确面对并处理、解决问题,强化教学目的[2]。
3.健康教育与实际结合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精神、物质和谐共生,物质条件逐渐得到满足后,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因生长环境、社会地位等原因,多数学生出现不同程度心理偏差,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3]。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化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民族自豪感。老师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宽容、理解的态度面对学生行为及想法,循循善诱,使学生充分认知自身存在的问题。
篇7
关键词:校园足球;常态化;制度化;发展措施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校园足球成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这要求学校应从校园足球的人才培养、训练、教学和制度等方面出发,创新其开展机制,实现校园足球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发展。校园足球的推行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能推动足球和体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校园足球常态化发展和制度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校园足球常态化发展和制度化发展的必要性,其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实现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校园足球而言,其是体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能够让体育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回归于教育,有利于推动足球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在2009年启动校园足球,其是以扩大和普及学生足球活动规模为基础,以培养具有潜力的优秀学生为目标,从而实现足球后备人才的持续稳定发展。校园足球的常态化发展,能够迎合体育回归教育这一本质,但是在其实际发展过程中,多以体教结合理念为依据来构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这样的理念缺乏实践性,难以实现体育回归于教育的目标。校园足球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锦标主义倾向严重等,与足球活动的开展目的相背离,影响校园足球的长远发展。总之,校园足球的发展属于长期持续性的目标,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其成为校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只有让足球回归于学校和教育,将校园足球纳入学校体育,实现校园足球的渐进式与常态化发展,才能保证校园足球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是实现校园足球的有序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逐渐接受和认可了体育的功能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就是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学校、政府和社会等通过不同的方式改革足球,以此推动足球的发展,如体育总局颁布的相关文件等,但是由于缺乏制度化的改革与发展,足球发展成效不大。随着球市的不断发展,球员薪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国的职业联赛走过了较长的时间,国家体委将部分发达地区列为足球重点地区,有力推动了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就我国足球人才培养路径而言,其经历了许多的阶段,如足球传统学校――体育系统体校――职业俱乐部梯队――民办足球学校――业务俱乐部,但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无序化发展,致使其仍然处于软弱和多元的路径。制度化具有权威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只有加强政府的介入,在制度化轨道中纳入校园足球建设,实现校园足球的制度化和有序化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作用,实现人的综合改造和全面发展,推动校园足球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校园足球常态化发展和制度化发展的措施
(一)常态化发展措施
校园足球的常态化发展需要以校园人才流动、校园足球赛事开展、校园足球普及等方面的常态化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建科学的交流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等,从而促进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校园足球的常态化发展,首先需要协调处理好校园足球普及与竞赛的关系。开展校园足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但是当前各大学校在开展足球活动时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如过于追求足球运动的形式化和足球比赛的成绩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足球的推广与普及,不利于校园足球的制度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基于这种情况,在开展校园足球工作时需要构建长效机制,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酆玫确矫娉龇,加强校园足球的文化建设和普及等工作,使其有效融入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和校园体育文化中,避免其进入功利性误区,从而实现校园足球事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需要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校园足球作为一项运动项目,其具有团队配合多和对抗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能够增强自身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身心健康素质。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相对丰富和多样,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体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学校在推进校园足球时,需要将其对学生体能素质和身心健康成长等方面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保证其他体育项目教学的多样化和均衡性,处理好校园足球与其他体育项目的竞赛、训练和教学等关系,使体育工作更具广泛性和多样性。
最后需要协调好学生发展和足球人才培养的关系。体教结合是我国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该理念随着校园足球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开展校园足球工作不仅是为了提高足球的水平,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平台。校园足球运动项目具备健康促进功能,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工作时,需要协调好学生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制度化发展措施
为了实现校园足球的制度化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一是健全竞赛、评审和选拨的制度。校园足球发展的重点就是邀请赛与足球联赛,比赛能够将各代表队存在的不足和真实水平加以反映,便于今后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工作时,需要健全校园足球的支撑体系和竞赛制度,积极构建竞技人才选拔制度、训练制度和联赛制度等,从而明确工作目标,提高工作质量,丰富人才培养途径,实现校园足球的制度化、常态化和持续化发展。此外,由于特色学校和布点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园足球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评审和选拨机制成为校园足球制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需要重视足球特色学校的升级与评审,以健康态度来审视足球工作,从创新层面来开展校园足球,从而实现校园足球的推广与普及。
二是完善评价体系。评价w系是促进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时需要以校园足球工作开展为依据,有效评价校园足球的比赛、训练和教学等。当然在构建校园足球长效发展的评价体系时,需要结合足球发展的动态性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构建比赛、训练和教学等评价机制,以此保证校园足球发展的健康性、普及性和科学性。
三是完善精神体系制度。足球精神体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校园足球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足球项目精神方面而言,奥运精神(更强、更快、更高)是对价值和运动的最高追求,而校园足球在追求合作、竞争和健康的过程中,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观的正迁移。当然我国校园足球在实际发展中,由于足球改革和竞赛等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缺陷,而校园足球精神体系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促进足球价值本源的回归,因此加强足球精神体系制度建设十分之必要。
校园足球作为一项运行项目,其能够为我国足球运动的基础性与群众性发展提供有效平台,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成长。要想实现校园足球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发展,需要协调处理好两对关系,即校园足球普及与竞赛的关系、学生发展和足球人才培养的关系,健全竞赛、评审和选拨的制度,完善评价体系与精神体系制度。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体能素质的提高,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扎实推动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川. 我国校园足球的研究进展与评述[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03:68-73.
[2]张兴梅,秦勇. “校园足球”常态化与制度化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3:8-11.
[3]高源. 高校校园足球常态化与制度化的创建策略[J]. 当代体育科技,2016,03:79-80.
[4]王崇喜,陈治. 校园足球运动县域推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以临颍县校园足球发展工程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4:105-110.
[5]张晓贤. 上海市高校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体育科研,2013,01:92-97.
[6]段博文.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思考[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0:96-98.
作者简介:
篇8
摘要: 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 中职 思想政治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学生完成职业技能教育的黄金期,而且是思想品德素质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还是学生身心发展急剧变化并充满矛盾的“危机期”。当前,我们很多中职学校都缺乏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身于学习和生活之中。下面就我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一、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1、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来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 2、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人生当中最富有特色的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中职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来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加显著和突出。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让学生学习一点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职应学习一点心理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解答学生自己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对学生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 2、引导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只要我们学生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性、适度的情绪和充分的理智,我们就认为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不断地加强科学的“三观”教育,让学生能正确对待人生,在实际生活在中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面对他人的批评和赞扬,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批评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同时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据有关方面统计,90%的学生的恐怖症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教学行为引起的。所以我们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学习、自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这样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才会自觉地去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尊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以高度的责任感去热爱我们的学生、理解我们的学生、尊重我们的学生。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安全、自由营造良好氛围。 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政治教师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总结,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作出贡献。 【1】《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纲》 【3】《问题学
[1] [2]
生的心理探索》 北京电子信息学院 赵莉 【】《学校心理学》 林崇德 辛涛 邹泓 著 【】《新课表标与教师心理素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晓明 文章屋在线 wzk.co
篇9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原因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100-02
随着农村大量的青壮年不断流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应运而生。他们大都因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与亲情交流,致使其应有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步入了精神负重年代。众多的事实表明,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影响日常学习、生活的“留守儿童”数量与日俱增。这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成长,而且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与发展。如何更好地避免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拥有正常、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一、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1.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学生数急剧减少,我乡步入了“一乡一校”的办学格局,90%的学生便成了寄宿生。随即发现部分学生在生活上无法自立,不习惯寄宿的生活。于是,晚上睡不好,上课无精打采,以致出现烦燥、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由于大多留守儿童的双亲都长期外出,缺乏应有的亲情教育和有效地监管,使其产生了孤僻敏感、倔强任性的逆反心理。
3.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学生通过影视、网络等途径涉及到许多新鲜的知识。但小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还很差,因而有些知识却误导了他们,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4.随着近年来学生生理发育提前和性心理日趋成熟,提前步入了青春期,加之缺乏有效的指导,使他们产生了紧张、困惑等心理情绪上的变化。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薄弱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育。为此,我校选派德育骨干教师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开展二级校本心理辅导课程培训,提高全体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能、技巧,全面掌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体,以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为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人人都是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随时随地都能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三、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校园的物质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首先,进一步对校园进行“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努力造就“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的校容校貌,让孩子们能在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的校园里快乐成长;其次,开辟宣传橱窗、“阳光驿站”、阶梯文化、走廊文化、悬挂名人字画、张贴温馨小语……处处都有一定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时刻都悄无声息地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强化班级、餐厅、宿舍三位一体的阵地建设,使学生心旷神怡,精神愉悦,以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提升其沟通、进取的心理品质。
2.黑格尔说过:“精神是足以制裁心灵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只有依赖精神自身的新生才能发生。精神之所以能达到这种从自然的无知状态和自然的迷失错误里解放出来而得到新生,是由于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具有隐性教育功能,但它又是一项抽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⑴开展“学生集体生日会”“师生梦圆中秋”等特殊活动,以留守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亲自动手,共同参与活动的每个环节,充分享受到来自校园大家庭的温馨。
⑵在党员教师中,开展留守儿童“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结对帮扶认领活动,努力使每一位留守学生“留守不失守、缺爱不失爱”。
⑶强化学校、社会、家庭联手,让“乡村少年宫”充分发挥作用,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⑷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定期开放多媒体功能室,发挥网络视频优势,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家长及时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真正做到家校联动,亲情感化,及时将各种不良思想扼杀于萌芽之中,共同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服务。
⑸邀请乡司法人员、派出所干警、生活辅导员通过开展讲座、观看影视等办法加强法制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四、拓宽心理教育的广阔时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通过寄宿生生活会、晨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手抄报比赛、心理健康演讲赛、歌咏比赛、心语习作赛等。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敞开心扉在不同程度上释放能量,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并从中受益。
3.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优美的篇章。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立足语文课堂,寓“心灵交流”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与前人智慧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在无形中释放过重的心理情绪。
4.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开设“阳光驿站”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心理咨询热线,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克服心理障碍,解除心理问题。同时通过“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以匿名形式,将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露出来,并在每周四傍晚的心灵导播时间由心理咨询老师一一解答,从而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篇10
一、问题与现状
当前,全国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健康状况不佳。我国大学生体质综合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并不良好。胸廓小,心肺功能差,视力不良十分严重。近期对我院500名男女大学生形态、功能、健康素质与运动素质跟踪观察的结果与全国大学生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我院男女学生除身高较高外,体重、胸围、肺活量均低于全国大学生指标,说明我院男女学生体质差、呼吸机能不良。我院女生除800米略优外,立定跳远居同一水平,其他两项指标和男生四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大学生素质指标。目前,大学生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与现代社会要求差距大。
二、影响学生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与分析
影响学生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生物致病的因素也有心理致病的因素;有个体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影响。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率,忽视了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在获得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大,传统的思想教育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基本上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率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度过的。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升学,学校的一切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升学这一中心。进入大学后,伴随知识的更新与竞争,追求学位与出国的思潮覆盖;很多学校挤掉了体育锻炼活动。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文体活动减少,导致体质下降。目前,部分学校学生受社会“主观为自我,客观为他人”思潮的影响,在思想上产生严重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率的结果是过多地侵占了学生休息与活动时间,违背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规律,导致学生体质下降。
2.学校管理制度不合理使学生健康受到了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手段,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从课程设置、学校管理、作息制度等,都应考虑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增强体质的需要。如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质锻炼制度;有计划地进行卫生健康教育等,如不重视,就会影响学生的体质发育和身心健康。
3.学生个体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学生步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法、思维形式的改变及同学关系的重新组合等,各方面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要比中学学习阶段大得多,思维与情绪往往波动较大。在大学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既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条件,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有不利因素,如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发生了挫折;学习与生活上的不适应;恋爱中出现了问题,等等,不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心理疾病。加上大学生缺乏卫生保健知识与自我保健能力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抽烟、酗酒、暴饮暴食、挑食、偏食等不良卫生习惯,都会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体质下降。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预防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发生,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与心理效能。
三、加强学生健康教育的措施
1.设立健康教育课程。
健康教育不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质增强,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当代大学生全面地进行卫生健康教育、树立健康观,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评价范围,除了形态、机能和素质外,还应考虑到心理因素、精神状态,它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这是评价大学生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学会用脑卫生,改进学习方法。
高等院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贪多求全,门类太多;教材内容多而不精;教师不讲究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学习负担重,造成大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大学生要学会用脑卫生,改进学习方法,戒除死记硬背,抓住授课中心,达到全面理解,科学支配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以便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
3.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把教育卫生工作纳入高等学校教育的教学日程严格执行。经常进行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4.开展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是提高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健脑必强身”是经验的总结。身体强壮了,大脑的发育也就良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耐受力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环境的适应力提高了,能够加强身体各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从而逐渐消除脑力和视力疲劳,恢复人体生理机能和视觉机能的正常功能,使身体得到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
- 上一篇: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
- 下一篇:日常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