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

篇1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措施

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了心理问题,霸道、任性、粗暴、依赖性强、胆小、孤僻、交往困难等现象频频出现。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调查

本文结合与幼儿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实地调查,制定问卷。为了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应着重从家庭教育入手,探索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

(一)关于幼儿的情绪

快乐是幼儿心理健康的要素,经常保持快乐的幼儿往往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据调查,65.1%的幼儿在家里是很快乐的。通常来说,情绪波动大的幼儿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无法排解的焦虑、紧张和不安,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调查结果显示,16.8%的幼儿在家中情绪波动较大。从幼儿闹情绪持续的时间上可见出,大部分幼儿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高,73.7%的幼儿能在10分钟以内停止哭闹,而在较长的时间内(1小时以上)仍在恶劣情绪中无法调节的幼儿仅占3.1%。幼儿的情绪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在幼儿面前调节好自我情绪的家长会较少或不会给幼儿造成心理的伤害。调查显示,家长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会宣泄到幼儿身上。面对幼儿的哭闹,家长态度和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哭闹时的幼儿已不能理性地思考问题,最需要的是家长爱的传递。但是,调查显示,有78.6%的家长对孩子哭闹采取的方式是讲道理,有75.2%的家长采取的方式是转移幼儿注意力,有近半数的家长采取听孩子诉说,只有17.6%的家长采取告诉孩子“我爱你”的方式。还有的家长甚至采取威胁吓唬孩子的方式制止孩子哭闹。

(二)关于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幼儿认同自我的具体表现。自信的幼儿对他人或事物可以积极探索。调查显示,44.7%的幼儿显得自信,剩下的则表现一般或自卑。在幼儿自信心树立的过程中,家长对幼儿表示欣赏,幼儿自信心就容易确立;要是家长经常批评幼儿,幼儿会对自己产生厌恶情绪,否定自我,逐渐产生自卑心理。

(三)关于幼儿的求知欲

好奇心是幼儿健康上进的重要前提。据统计,82.3%的幼儿好奇心较强,13.8%的幼儿好奇心一般。对于幼儿的好奇心,半数以上的家长鼓励幼儿并愿意给予帮助,约四成的家长持顺其自然的态度。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幼儿家庭教育,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培养心理健康的幼儿创造外部条件。

二、家庭教育中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家庭生活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幼儿的病态心理是幼儿的生活环境引发的,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长可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如果家庭成员感情不融洽,很少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就造成幼儿精神紧张、情感冷漠、性格怪异等问题。所以,家长应该努力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建立温暖和睦的家庭,与幼儿多交流,让幼儿有安全感,感受到温暖和爱,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家长要充分尊重幼儿,如果教育方法不正确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教育幼儿,教育孩子要有要求、有方法,更需要有度。家长要尊重幼儿,鼓励幼儿独立做一些事情。如果成人事事包办,容易使幼儿懒惰、懦弱、依赖性强。因此,家长要尊重幼儿的独立性,让其从小就树立独立完成的信心,达到教育目的。

(三)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的个性还很不稳定。所以,在这个阶段,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在家庭中,家长的言行对幼儿人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很多幼儿的不良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因此,要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父母一定要为幼儿树立榜样,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表里如一,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上述三点,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幼儿生存发展的家庭环境,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幼儿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高度重视,家长要以身作则,更加努力,为幼儿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静,杨梅先,程家明.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4).

[2]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5).

篇2

关键词:高职生;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教育理念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调适能力差,自我定位不客观

入学前学生都对大学生活充满想象。可在入学后很多高职生发现真实的大学生活与想象相去甚远。加上刚到一个新环境,心理上很不适应,心理健康状况会受到影响。

2.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

相当一部分高职生都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本科生,读高职院校没发展前途,自我价值实现水平较低,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现在学习和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后并没有看到应有的收获,容易造成学生不自信、努力进取意识不强、缺乏上进动力,学习生活处于一种彷徨和茫然状态。长期下去学生积极性丧失,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3.人际沟通方面

现阶段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偏多,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加上当今社会倡导个性等因素,造成很多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与人交往时缺乏换位思考意识,欠缺人际沟通技巧。在校期间与同学,尤其同寝室室友关系不融洽,容易造成心理焦虑和偏执心理。

4.学习心理状况

高职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中成绩普遍较差造成的学习动机过弱、态度消极、毫无上进心、自卑、厌学心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很强,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不但对于目标的实现不利,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职生家庭教育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一般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过度的“爱”。独生子女现象造成父母把爱的重心都放到一个孩子身上,希望能给予孩子一切自己能给予的,包办学业、工作、成家等现象非常常见。殊不知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孩子终究要独立。同时父母给予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外在需求的满足,而忽略孩子内在的需求,与孩子缺乏心灵上的沟通,剥夺孩子表现自我的行为。第二,“封建专制”教育。几千年的家庭教育观的影响导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强加自己的意愿,对子女的言行举止过于约束,代替子女做选择等,使孩子的心理失衡,或变得软弱或出现过度叛逆心理。第三,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实践。很多父母以学习为孩子发展的唯一目标,忽视对孩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当子女脱离父母进入高校后茫然不知所措,辨别是非能力差,基本生活技能差,心理上极度不适应。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家长既要关注孩子中小学时期的成长也要关心孩子的大学生活。当然在大学阶段,家庭教育主要不是体现在智力教育,而应加强子女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诱惑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构建高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转变观念,提高家庭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

高职院校教育者要改变过去低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旧观念,树立整体教育的新观念。一方面加强高等教育对高职生的全方位引导,另一方面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日常化、制度化,将家庭教育纳入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来。

2.构建“生—校—家”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目前高职院校家、校、生相互之间互动沟通较少,家长与学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形成合力。在此,我们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生—校—家”三位一体的心理支持系统,从而推动高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1)更新观念。利用新生开学报到的机会,通过开设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以及开展家长与学生团体互动等活动,使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的观念。关键是改变家长认为到了大学就不需要再关注子女成长的错误观念。

(2)设立家长委员会等机构。高职院校通过设立家长委员会等机构,充分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创造学生、学校和家长之间相互互动的机会。每年定期邀请不同年级、不同职业的家长来校给学生做辅导、报告等,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问题,使家校共管机制常态化、制度化。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在新生入学时除了科学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测量获取最直接的心理资料,同时通过填表等方式收集新生的家庭信息,如家长的联系方式、家长的职业、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等,建立新生的家庭教育档案,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提高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曹昊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家庭教育因素浅析[J].陕西教育,2009(12).

篇3

关键词:农村生源大学生 家庭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 人生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个体早期的影响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国外学者对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四种神经症患者的早期经历与家庭关系进行调查发现,这四种神经症患者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分保护。很多大学生入校以后难以与他人相处,主要原因是在儿童早期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农村生源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留守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情感支持、教育投入的缺失,容易造成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出现胆怯、内向、逃避或偏执、冷漠等现象,一旦早期形成的这些品质使他们在大学阶段无法适应校园生活,他们便会出现心理困扰,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即使在父母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农村生源大学生,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教育处于缺失或不当状态,比如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则子女会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父母之间经常出现意见分歧或互相拆台,则子女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等不良行为,这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本研究分析当代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解释这些问题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对教育的作用和教育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方式认识较为滞后,导致了农村家庭的学生心理上对教育的茫然;另一方面,农村家庭中父母的需求层次由于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和进城务工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因此对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意识较差,导致农村生源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认识到自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从而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如一味追求高消费、盲目地将爱情作为人生追求。

一、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对家庭教育认知的茫然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其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心智的培养起到奠基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忽视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不重视对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个体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扰。

我国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鼓励青年发展学业,增长才干,但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农村青年的求学就学环境并不好。因此在农村生源大学生家长中,中学未毕业就去城市务工者居多,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未能对教育产生全面、客观的认识,包括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偏差、对教育生产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认识有误区等方面。

(一)对于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偏差

中国当代教育学家邓佐君在其《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提到: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在社会中从事简单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第一批人获得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而当时公有制体制下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入无法得到显著改善,群众中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的言论,导致“读书无用论”一时的盛行。现阶段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父辈赞同此观点,经常对子女灌输“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特点表明,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大学,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处中,通过言传身教、为人处世、情感交流等方式,能够无形之中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们,尤其是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学业兴趣、热情与意志等方面造成影响。即使农村学生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一旦他们在校园环境中出现困难或阻碍,在学业方面出现压力,在就业和未来发展方面遇到挫折,便会受“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影响,学业的兴趣与热情降低,学习过程中意志力减弱,从而产生学业困扰,危害心理健康。

(二)教育产生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认识的滞后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因此,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是实现加快生产力、将智力转化成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校毕业生很难一毕业就找到令自身或家庭满意的工作。因此,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寄予子女较高期望的父母,发现教育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求职就业的能力,无法帮助家庭摆脱贫困时,便会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减少教育投入和情感支持。其次,父辈在相对较为封闭、信息落后的农村现实环境中,无法为后代的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更无法认识到将智力因素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对子女的就业等方面能给予的建议和支持少之又少,这无形中给农村生源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和负担。另外,农村生源大学生自身为走出封闭的生活和环境,努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价值,无法将学校所学转化为生产力,谋求发展和创造财富,这也让农村生源地的学生产生对未来的焦虑和对家庭的无力感。

二、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忽视精神需求重要性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需求有五个层次,牡筒愕礁卟惴直鹗牵荷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求的层次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才能激发更高层次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等进程的加速,一方面,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至城镇,其父母与子女便被留在农村或被带至城镇生活、学习;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由于农村生产力低下,主要依靠务农或散工等形式赚取金钱,为保障生活来源,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家庭更重视物质需求,忽略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和支持,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务工人员常年工作在外,无法了解子女对爱、温暖的需求;二是父母自身缺乏精神需求,无法指导和监督子女精神世界的构建。

(一)农村务工人员常年工作在外,无法满足子女对爱、温暖的需求

农村子女的成绩下降、失学率上升并非子女个人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比如教育资源的缺乏、教育手段的落后等,其中就包括对子女的教育关注与情感支持的缺失。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家庭,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与子女成长有关的人或事的沟通较少,通常只关心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子女所需要的关怀、学习上的指导和兴趣上的支持,这些是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所缺乏的,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里提到的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的需求。

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需求未被满足,个体常常会感到自卑、胆怯,缺乏感知爱和给予爱的能力,影响情绪控制、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等。在大学阶段,适度表达情绪、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培养团队协作等均是大学生需要培养和锻炼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缺乏将会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带来困扰。

(二)农村家庭父母精神生活匮乏,无法指导和监督子女精神生活的构建

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与帮扶,农民的经济负担减轻,但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步伐依然较慢,无法匹配物质文明的发展。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但是现阶段农民的业余生活并不丰富。据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家长对各种新鲜事物缺乏适应能力,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农村家庭在对子女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监督。

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是时展的产物,是传播文明、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的工具。由于大学生活学习环境宽松,很多大学生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影响生活和学习,沉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调查显示,农村生源的学生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较高,网络消遣方式主要是网络游戏和聊天互动,其中以男学生为主。由于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早期的精神生活中未培养起较多的兴趣与爱好,进入大学后,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也很有少机会在才艺和爱好上得到更多的发展,因此对培养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有一定影响。

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早期家庭教育便开始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大学生活中形成了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和不适应时展需要的心理活动。在大学生活中,需要学校、家庭和个体共同努力,为农村生源大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3.

[2]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3] 苏蔚连.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才智,2016(13):42.

[4] 裴源冶.价值观变迁视角下的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251.

[5] 窦晓峰.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6(1):141.

[6] 吴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6.

[7] 胡军.浅谈农村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及策略[A]//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篇4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家长发放问卷调查显示,90%的家长认为自已倾尽所能,把希望、精力、经费全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但是,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厌学、任性、叛逆、早恋、网瘾、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等问题,80%以上的家长承认,自己常处于烦恼和焦忧之中,认为付出很多,却总是难以如愿;30%左右的家长坦言自已是个“失败的父母”;超过55%的家长表示从来不会与自己的孩子讨论压力、焦虑、控制情绪、抑郁感、早恋等相关问题;40%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60%的家长感到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经验、方法和技巧,一方面家长越来越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另一方面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解决,怎样采取恰当有效方法。调研显示:虽然家长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但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采取“放羊式”教育管理: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主要由中考落榜生构成,很少主动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职业学校。在经历了“小升初”“初升高”选拨考试之后,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经受挫折与打击,其家长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到逐渐失去信心,从而采取“放羊式”的教育。家长把孩子送到职校,只寄希望学校暂行“保姆职责”,对孩子的成人成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以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严重缺失。从而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无论在学习上、心理上都存在很多问题。

2.2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和方法: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重文化教育的影响,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状况,很少关注心理健康,其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认识到家庭教育不仅是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个性教肓;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个人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经验,未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3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关注度不高:孩子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是符合孩子成长的身心规律的,随着年龄增长到初中阶段,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甚至叛逆。到了中等职业阶段,孩子厌学、自卑、打架、喝酒、吸烟、早恋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这让家长逐渐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信心,从而不管不教,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生理与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预见,未引起高度的关注,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其化解心理的困惑和问题。人生成长受教育的起点是家庭,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长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而这恰恰未引起家长的重视和高度关注。家长只有真正关注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内心所思所想,才能走出心理健康的误区。

2.4家长缺乏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强的专业性,许多家长不具备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技能。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社会,新鲜事物对孩子的心理不断冲击,带来新的心理问题。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和陈旧的知识体系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孩子的发展需求,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缺乏引导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很多家长仍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管制教育,采取简单的说教和强迫式的教育,其效果往往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遭到孩子的反抗或消极应对。寻求独立是青少年的一种强烈心理需求,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心理变化,发现孩子的问题,同时家长自身要做好心理准备,实现角色的转换,积极探索沟通的渠道与方式,与孩子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即良师益友的关系。

2.5家长不健康的心理和生活方式对孩子带来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很强的影响。但家长们面对时代的变化,面对社会、工作、生活、家庭带来的压力和困惑,自身也会产生不少的心理问题。家长带着这些问题去教育孩子会影响教育效果,更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家长对社会的认识、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对家庭关系的处理,特别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在日常通过其言行充分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接受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一旦形成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家长也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困难,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有利于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其效果也才是最佳的。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长要重树教育的信心:许多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孩子进入职业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失败,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甚至用刻薄的语言挖苦孩子,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一旦再有其他问题发生,即进行说教教育。这样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会极度自卑,甚至自暴自弃,长此以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虽然在学业上、心理上、行为习惯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处于可塑阶段。家长应该本着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态度,当孩子遭受失败或行为出现偏差时,家长要表现得坚强和绝不放弃,鼓励孩子积极上进,取得成功。

3.2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家长普遍缺乏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需要多层面、多渠道帮助家长提升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水平。①从家长层面来说,要主动了解学习心理学知识,参加相关的培训,通过自我学习,用现代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陪同孩子一起健康成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家长之间也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有效的教育方法。②从学校层面来说,要承担起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通过引进和培训建立一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指导的师资队伍;建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学生、家长提供专业的、便捷的心理咨询服务;成立家长学校,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为家长学习交流提供平台;组织编写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案例分析等,为家长学习提供学习材料;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建立家校互动交流的平台,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③从社会层面来说,政府、家长单位、社区应当承担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职能,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工作,设立专业咨询机构,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协作,让家长、子女在活动中得到情感的感悟和体验,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3.3家长要关注孩子心理: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更多的是个性问题。每个孩子身体、心理发展历程是不一致的,成熟度也是不一样的,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差异,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程度等诸多因素,都会造成每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类型、出现的时间不一样,每一位孩子都独具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孩子需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案。家长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个性特征,要常观察孩子的行为,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心理变化情况。家长只有真正关注孩子成长历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采取有效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措施,才能走出家庭心理健康的误区,与孩子共同成长。

3.4家长需要为孩子营造良好家庭环境:良好的家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对孩子良好的身心发展、优秀品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规矩大于宠爱,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会遵守规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否则孩子可能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家庭气氛和谐,才能教出性格平和、身心健康的孩子,不要在孩子心里埋下怨恨、暴力的种子。应该给孩子的是爱,而不是伤害,要以孩子的成长为目标,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发展的空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应当引起家长、学校、社会高度关注,形成关爱、教育的合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尊重自已的孩子,倾听孩子心声,帮助孩子重塑信心,掌握心理辅导的技能方法,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

作者:张敏 单位:重庆市商务学校

参考文献

[1]王超,武桂芝.基于家庭因素的中职新生心理健康分析[J].时代教育,2015,12(7):248.

[2]冯梅,冯清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研究[J].职教通讯,2013,29(28):75-78.

篇5

归根到底,家庭教育,不会因为大学生离开家到校园生活而影响力减小。大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并且大学生已到独立的年龄,认为家庭教育无足轻重而不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的做法,是不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家庭从始至终对大学生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可能是原来家庭教育结果的延续,也许是目前家庭的辐射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认识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从而实现家庭和学校的正性合理作用。

1.家庭和学生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是家庭一员,他们和家庭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关系,在家庭中大学生有确定角色—社会角色,承担相应的的义务和责任;其次,大学生和家庭成员间存在复杂的心理关系。源于生物性的亲情—血缘,这使家庭成为大学生性情塑成的场所,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家庭熏陶;家庭权威人物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影响很大,大学生人格会被权威雕琢,所以影响大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反应,实际是家庭对其的缩影,大学生呈现的心理状况,在某种意义上是反映家庭状况,或是家庭矛盾的出口。

2.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一些从事家庭治疗的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能否成功走出家庭是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即他的视线能从家庭到外面世界来进行自己的生活。但中国大学生与家庭有着自身独特的关系特点,与家庭的复杂关系对他们的影响不能简而言之,脱离和依附家庭可能造成心理困扰,家庭给予大学生们的是复杂的心理体验。

2.1家庭是大学生发展与赖以生存的土壤

中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于家庭供给,所以家庭是维持大学生生活的保障。他们心安的享受父母提供自己物质,一旦失去物质来源,就会表现出不快。父母没有怨言、义无反顾为他们提供物质需求,满足大学生物质条件。一旦孩子有需求,家庭会伸出温暖的手,成为大学生们的精神支柱与坚强后盾。

2.2家庭对大学生有回报的要求

家庭对大学生的回报要求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作为大学生父母,希望自己所付出的能有所回报。回报的形式是多样的,从指向性看,他可以是大学生自己,父母本人,也可以是家庭以外的人或社会。由于这种回报需要具有的多样性,使得这种回报隐匿了家庭与大学生关系的必然性。因此,我们家庭是“无私的奉献”。然而,这种回报却又是实际存在的,大学生们必须要承受这些压力,首选,他成为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动力。其次,它产生紧张感使大学生们不能摆脱的困惑,如果大学生的心理满足不了时,就会成为行动的阻力,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发展。

2.3当家庭出现矛盾时,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的大学生会卷入其中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小单元,会因自身和各种社会的原因发生变故,引发矛盾问题。当家庭有危机时各个成员都会有反应。大学生在家庭中有微妙的地位,一方面,是经济的依赖者;另外,有延伸知识向权利的趋势。所以,处理接听矛盾过程中,尤其是没有良好的策略时,会把大学生推向前沿。使用孩子这一武器,让他们承担本来不该承担的责任。家庭问题带给大学生的影响,会有严重的消极作用,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重申的思想是“健康第一”,总结了经验与教训。在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第一”中,包含了现代人对心理的重视,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也关心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对这一观点各院校人员意见一致,家长们也赞同,那是不是学校和家庭着力推进心理健康的进程呢?事实上,家庭与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作用力是多样的。在各种合力下,家庭有不同的形态。

第一类:幼稚型家庭,有完整的家庭结构,但家庭成员中,尤其是权威成员存在人格缺陷,当家庭成员出现某些生活事件时,会用幼稚的方法来解决,或退缩,或回避,或有其他不冷静的行为,这种家庭会削弱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第二类:成熟型家庭,不管家庭结构是否完整,但成员对待生活困扰的方式是正确的,对大学生精神上的支持远高于物质的支持。如果大学生心理困惑时会有所察觉,并提供心理帮助,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法,这种家庭可以起到强化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从而形成正向的增长合力。

第三类:放任型家庭,孩子进入大学后,就不关心其生活和学习。家长无视其责任,认为孩子已步入大学,懂得多,不用自己管,学校会管。如果孩子学习压力大、人际交往困难、就业困惑、心理困扰时,不能洞察其内心变化,缺少对孩子的关心。目前,大多家庭只是一个孩子,但是一个老师有几十几百个学生。只要父母和老师能够关爱孩子,共同努力,那么出现问题的几率就很小。

第四类:高压型家庭,过多干涉大学生个人生活,觉得大学生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必须按照父母说的做,造成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有些孩子会放弃自己的想法,遵从父母,缺乏主见,形成自我同一型障碍;有些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偏颇,太看重孩子学习,接受不了孩子落后的成绩,大学生的心理无法承受,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更使学生背负过多压力,导致恶性循环。这种家庭类型和心理健康教育相抵触,甚至对立。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单亲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编号:[c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从前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的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

(一)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碎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青春期发育,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起父母离婚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据我们所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如果把子女置于之中的保护机能叫做母爱作用的话,那么,理智上的管教机能就可以是父爱的作用了。所以说,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有些单亲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份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常地给予管教;有些单亲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如何应对这些现象 近年来,我学区各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在家长学校的指导和关怀下,就单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径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地方法。以关爱为核心,家长从榜样教育、环境教育二个角度展示给学生,促使孩子克服障碍,进而达到孩子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满足自我健康素质的目标,走出心灵困惑,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新挑战。

(一)、建榜样树形象 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现代家教水平,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自我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如我校家教委员会,组织家长学校100多名学员人手一册由徽县城关学区家长学校编写的《家长关心的12个话题》。帮助家长更新观念,了解学生动态,以自身优良的素质,高尚的人格,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优化亲子的关系 。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教的保障,要求家长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教的隐形杀手。有的家长离异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类拔萃,弥补自己心灵创伤。单亲学生刘某,父亲是机关干部,要求孩子每次必考全班第一名,但这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全班中等,她整天活得胆颤心惊,结果产生考试焦虑,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那敢跟家长交心谈心。可见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优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有一个过程,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要到达理性理解,就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①找好契入点:如看电视《宝莲灯》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创造情景,如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努力,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围,生日、节日、纪念日,祝贺喜庆节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引发兴趣,多讲世界成功人士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于艰辛。平等温馨中对孩子心灵的雕塑水到渠成。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应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她)的聪明来鼓励他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辅导后记:

篇7

1.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有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志坚强还是薄弱,对人的学业,乃至一生的事业关系极大。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卓有成效,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都具有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始终如一。反之,那些意志薄弱,知难而退,不愿艰苦奋斗的人,即使他们有超常聪明才智,也很难获得成功。发生在70年代中国的神童悲剧,就早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转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会葬送很优秀的天才啊!13岁的江西男孩宁伯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他2岁半就能背数十首诗词,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熟读《水浒传》并精通围棋,9岁能吟诗作赋,13岁是高二学生。还有11岁的谢彦波、12岁的干政等天才神童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但是,谁能想到,宁伯当了和尚,谢彦波和干政,一个“自我封闭”,一个“有心理问题”。这则案例说明,神童们由于心理压力巨大,而缺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不平衡,最终酿成悲剧。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

2.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

作父母的教育好孩子,必须懂得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这样才能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心智发展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采取适合孩子接受水平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不用成人化的手段去强制孩子做这干那。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3岁前是孩子和谐的心理态度、健康人格形成的黄金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教育着孩子,譬如,家长对于不喜欢的来访者或电话,即使在家也随便说“告诉他我不在家”,无形中教会了孩子说谎;又如看电视过程中,对内容过激的评价不回避孩子;还有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单位的人和事;这些不恰当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因此,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在发展初期就予以正确引导,使孩子能够顺着健康、阳光的方向成长。

3.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

对孩子的信任,做孩子的朋友,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和认可的快乐。他们会在父母充满信任和友好的目光与言语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引导孩子尊重别人但不迷信别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成功与失败。正确看待自己的进步,要有成功的自信心。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

4.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是心理惩罚

孩子遭受心理惩罚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一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二是迫使孩子说谎。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三是对父母忌恨报复。一位母亲惊恐地说:“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来,险些砸在我的头上。”他还恨恨地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想想儿子的话,我的心都凉了。“四是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与父母的打骂不无关系。 五是使父母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个5岁的孩子挨了父亲的打之后,指着父亲说:“你有什么本事?就会欺负小孩!”父亲说:“我打孩子反而让他瞧不起我,当时真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3.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是还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关心、爱护他们,可又有多少父母“真正地”关心过孩子、爱护过孩子呢?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们经常可以在学校的门口看见这样的现象:孩子到学校不愿意进去,哭哭闹闹,我们家长有时也不知所措,有的家长会气急败坏的狠狠的破口批评孩子,有的甚至暴跳如雷的动手去收拾孩子。可结果只是两败俱伤,拉大了与孩子的“心距”。其实,我们可以更好的去和孩子交流。“这样做好不好?”“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有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学校还是不去学校。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样做孩子反而会觉得很舒服,他们会懂得坚持,懂得遵守集体制度的必要性,家长也会和孩子拉近彼此的“心距”!

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我们有时候觉得孩子很小,关注不到他们的想法,其实,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片小天地,虽然不像大人那样复杂,但这片天地是他们心灵成长的沃土,作为家长,我们真的应该关注一下孩子的想法,经常和他们沟通,不要用大人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平等地交流。现代社会比较复杂,孩子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面对形形的诱惑,孩子们不成熟的心智很难把握,家长们很困惑,不知与孩子怎么沟通,时常会以一种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这个可以,这个不可以,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真正考虑他们的思想,总认为自己的苦心都是为了孩子好,按自己的意志去安排孩子的生活,而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扼杀他们的自我意识,而要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应该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来提出适当的要求,制造出合适的目标。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应尽力做到配合与支持,适当地降低要求,就会扩展孩子的空间。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

篇8

课题编号:〔2012〕GSG546

“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一般我们都是这样比喻的。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大环境。如果我们把父母看做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那么家庭就是校外的学校,学校就是家外之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以及家庭中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家是孩子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的第一所学校,是十分重要的。

家庭对儿童品质形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家庭的教育功能。如父母的性格特点(大多数孩子都有遗传因素)、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子女的方式、特别是平时的一言一行等,往往直接影响着子女良好品质的形成,使儿童产生相应的人生态度和一言一行。第二来自家庭的结构环境,如大家庭(爷爷、奶奶和父母及兄弟姐妹)或小家庭(只有父母或者单亲)结构有无缺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等。这些因素很重要,其往往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大家庭的孩子一般性格正常,情绪稳定。

以上两个方面的作用又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各种家庭类型。其中存在病因因素的有下列几种:

1.拒斥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四大心理需要,这就是安全、隶属、认同和爱。在这一类家庭里,儿童无法满足这些需要。家庭在这方面少给了儿童些什么,那么儿童就会在情感和人格上表现出缺乏同情、友情和爱情。严重的会使儿童感情冷漠,不讲实话、不诚信,具有攻击性和反对癖。这一类家庭又有多种情况:如是受父母双方拒斥或是受一方拒斥(如后母),拒斥者性别和被拒斥者子女性别的异同,未拒斥的一方表现的爱的程度等,都会使儿童的人格有不同的反应。

2.破裂性。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因某种原因不存在在家庭中,即我们所说的单亲家庭或者是孤儿或者是留守儿童,而使家庭不完整。这种儿童长期在无安全保障的环境中生活,大多数儿童心理上有问题,表现在不诚信、学习习惯不好、卫生习惯不好。破裂型家庭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父母双方死亡、父母离婚和父母争斗(感情不和,经常性的吵架、争斗)。这三种家庭情况对儿童而言都是极不好的,特别是父母离婚甚至是父母死亡对子女性格影响相当大,一般来说这种孩子精神空虚、性格孤僻。争斗型家庭中,有时儿童也会参与在父母冲突中,有的孩子偏向父亲,有的偏向母亲,总之家庭矛盾不能得到解决。

3.溺爱型。这一类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放任自流,具体表现又有三种:(1)过度宠爱,从没有当作有思想和有需要的人。不鼓励儿童从小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给子女提供优越的条件,甚至是过分的优越条件。(2)过度宽容,对子女的错误一味原谅姑息、偏袒保护,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做法,难以使孩子良好习惯、孩子想要的,不一定是有用的,或者说是适合他的,不能由孩子的性格做事。否则,长期下去之后,孩子会在家里不听话,给左邻右舍招惹是非。(3)过度期望。现在的大多数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仙”的心情。表现在,一方面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尽量满足,另一方面家长却给孩子增加压力,在仅有每周两天的休息时间里给学生加“辅导班”、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等。如果这些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就是件好事;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就给学生增加了压力和烦恼。

溺爱型家庭的子女,自我过分强化,情绪强烈并不稳定,提出要求常带侵略性,总是把自已放在让别人赞赏或攻击的地位。

可见,家庭不仅是儿童吃饭、穿衣、生活的地方,还是儿童心理的归宿,孩子的心灵受到、孩子的心情好了,品德受到了熏陶,久之,就能形成健康心理。合格的父母可以说是体贴入微的心理保健医师,也可以是促使子女心理变态的决定因素。

根据以上初步的调查分析,特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应以集体活动和群体行为影响每一个儿童,尤其要影响行为乖张的儿童,使他们能感到自已是集体中的一员,维护集体利益是一种荣誉,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力量,在集体活动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这种良好的榜样促使其他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教师要适当运用奖惩手段,本着一颗诚爱之心,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应更多地注意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指明是非,使之改正。

篇9

【关键词】心理差异;学前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总体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像以往需要解决的温饱问题,已不再成为问题,然而面对“衣来伸手,饭来伸口”的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却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点问题。在如今家家只有一个宝儿的社会现象中,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已经超乎了寻常,使得孩子在溺爱的氛围中不健康的成长起来,这就造成了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说我们需要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关注,必须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解决这一问题,为孩子身心健康负责。

一、学前儿童心理偏差的表现

儿童偏差主要体现在:情绪不稳定、不能勇敢地承认错误、自私、撒谎。我们首先从情绪不稳定上来说明以下这个问题。在儿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的时候,儿童的想法是简单的,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们做所有事情都是非常容易冲动的,有时候会因为一件事情高兴一阵子,有时候又因为一丁点的小事情不开心一阵子,搞的自己无精打采的样子。

现在中国普遍现象表明都是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所以说一般孩子在家里都享受着独一无二的待遇,所以孩子们都呈现出一种自私的现象,往往认为别人照顾自己都是理所应当的,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希望自己独有,往往看到了别人有也会觉得心里不舒服,会表现出一种凭什么的心理,这就呈现了一种非常自私性的心理

大多数的工薪族家庭,都是父母上班,爷爷奶奶带孩子,一般当父母想要责怪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都帮着隐瞒过去了,为了避免孩子遭罪。但是正因为如此孩子看到了撒谎的好处,所以一旦自己犯了错误,就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错误,从而使得孩子养成了撒谎的习性。

二、浅析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综上所述,这可能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家庭中,孩子统一的心理问题,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倡导家长通过学习家庭教育,来正确的引导孩子,从心理偏差的阴影中走出来,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家长参考。

1.成为孩子学习的标榜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先锋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它的模仿力是非常客观的。所以说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应该谨言慎思,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脏话连篇,家庭不和谐,夫妻经常的吵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不仅没有安全感,而且会经常的觉得家庭没有温暖。所以说家长应该尽量在孩子面前积极乐观、性格开朗、尽量多读书、多看报、多运动,如果在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地方也应该在外面发泄,而不要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家里去。在孩子面前如果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求得孩子的原谅。总之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才可以让孩子的身体得到好的发展,健康的成长。

2.自由空间

现代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确实是全面发展型人才,这就导致了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意识,在孩子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就把各种补课的压力施加到孩子身上,这不仅不会达到家长预想的效果,而且还会使得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就已经开始厌烦学习了。在成长阶段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会学到这一阶段中所应该掌握的社会常识,也可以和小朋友分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增加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3.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亲子关系指的就是,家长既应该是孩子的父母也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应该经常性的抽出时间多和孩子沟通,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不是经常性的把孩子一个人丢在家里,忙工作,忙聚会,忙学习,多和孩子一起逛逛公园,多陪伴孩子一起去图书馆,多和孩子一起运动。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角度去判断事情的对与错,敢于让孩子去尝试一些东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经常在孩子做对了的时候赞扬孩子,做孩子的老师,做孩子表演时的观众,做孩子的守护者,陪伴孩子健康的成长。

三、适当的挫折教育

因为现在衣食无忧,所以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苦,也从来不懂得什么是困难,更加不明白父母挣钱的辛苦性。可以让孩子适当的接受挫折训练,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在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知道选择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困难的,学会接受不称心如意的事实、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挫折教育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养成乐观、勇敢的性格。

四、结语

言而总之,在儿童成长阶段出现心理偏差是很正常的,因为现在社会发展的这么快,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所以说父母的溺爱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点就是现在一般都是家长上班,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着孩子。因为上一辈的文化水平有限,在教育问题上误区也是很大的。所以说这就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争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再一个健康温暖的环境下成长,使孩子可以身心将康的成长起来。同时培养孩子团结性、好思性、上进性等一系列好的方面,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伟大的贡献,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做一定的铺垫。

【参考文献】

[1]杨利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184-01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对孩子有权威性影响。W?E?冯纳斯基斯曾经说过:“如果将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资以'1'为计算单位,那么父母就应将其中的50%投资在家庭教育上.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家庭对青少年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一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四过”表现为:①过度宠爱;②过多照顾;③过分担心;④过高期望。

父母的心态有必要从“四过”中矫正过来,变“四过”为“四适当”。 那就是,首先,父母对子女要爱得适当,爱中有教育、有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其次,要照顾得适当,一定要给子女一些靠他们自己的劳动而获得成果的机会。再次,要关心得适当,得放手处且放手,该放心处且放心。此外,还要期望得适当,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

2.家长重学习,轻沟通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评价孩子优劣、评价家长水平的唯一标准。学习成绩好等于孩子好,学习成绩坏等于孩子坏。于是家长只引导孩子重视学习,不注重自己的品德行为,导致孩子思想认识的错位,进而导致整个家庭教育的失败。

3. 家长的示范作用

考虑家庭教育,要把父母自身因素,即能否“自己先做好样子”、“自我教育”等,放在首要位置上优先考虑。这是因为,家庭教育是在一个一个的家庭里,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影响,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进行的。如果父母的言行有失检点、不以身作则,岂不是如《楹联新话》中所说:“身如未正家难教”吗!

4.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相反,如果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对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夫妻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细心调教和温暖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5. 家长的文化水平影响

家长的文化水平这一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其自身教育素质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公民的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要求,从而促使其越来超重视孩子的文化水平,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文化素养的局限,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自己使用,只能通过一味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或使用不良的教育方法来督促子女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家长不知道该怎样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该怎样与孩子交流沟通,很多家长面对子女的成绩下滑、内心世界对父母的封闭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只知道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增强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诱发各类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 给家长的建议

建议家长:①注意摆正和子女的关系。新时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关系。

②吸收新信息,打破旧心态。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每天也会有新变化、新进步。

③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榜样。

④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巧用宽容。

三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指导方法

针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

①组织成立家长学校。

②开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③开展亲子互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