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制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防制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病防制与管理

篇1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昆山

[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3-9701(2011)20-132-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经成为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1]。 据 2003 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 ,若按患病人数计算,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23.3 ‰,循环系统疾病已列为第一大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在城乡均位居死亡谱的前两位[2]。卫生部在分析了我国开展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的依据和条件的情况下 ,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病防治是最佳的手段[3]。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情况

陆家镇位于江苏省的东部,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东望上海,西邻苏州,与国家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全镇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56784人,流动人口42566人。境内地势低平,河港纵横,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属典型的江南水乡。

1.2一般资料

本镇共设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52人,男 22人,占42%,女30人 ,占58%;具有执业资格者25 人,占48%;注册乡村医生21人,占62%。见表1。

1.3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归纳、实证收集、专访调查、小组座谈等方法收集有关研究信息。

1.4研究对象

专题访谈对象为社区站长及工作人员、保健所社区科领导、昆山疾病控制中心慢病科人员及以前分管慢病的领导等。

1.5研究内容

社区慢病防治模式、 社区慢病防治的主导机构、社区慢病防治的主要问题、慢病防治的主要措施及常规工作内容。

2结果

2.1昆山市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基本模式

昆山市慢病防治的基本模式是在《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借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糖尿病防治方案》及《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其主导机构是各个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中心。

2.2我镇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慢病防治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方面是人员数量及素质、经费补偿机制、机构定位、制度政策配套、技术支撑等。

2.2.1人员配备 现有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慢病综合防治的需要,具有执业资格人员占比例低(48%),大部分是为临床门诊配备的,队伍老龄化较严重,有的社区才两个人,而且全是退休返聘人员,根本无法满足慢病防治的需求,社区之间人员配备差距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相对来说人员配备较好,而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就很不到位。

2.2.2经费补偿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要以社区为平台,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干预。因为社区医生的经济收入与业务量挂钩,最后迫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放弃人群干预项目,变成了纯粹的门诊服务机构。所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仅仅是医院的“门诊搬家”, 并没有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优势;而且公共卫生防治经费很难落实到位,使慢病防治中应该开展的常规工作如高危人群筛查、流行病学调查、群体和个体干预管理等均不能很好开展。即使有些地区开展工作,质量也难以保证。

2.2.3机构定位缺少部门间的协调和职能定位,卫生系统和非卫生系统在社区慢病防治中的职能不明确;卫生系统内部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协调及资源共享机制不清,常常出现多个部门管理社区,还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使得社区人员无法适从;社区内部数据也是各管各的、各要各的,使得一个数据重复报告多次,即浪费了资源,又降低的效率。有的领导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本身职能定位不是很明确,很多职能都形同虚设。

2.2.4制度政策配套目前社区卫生服务还没有一整套完善管理体系制度,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理念仅停留在管理者和服务者口头上,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责任,没有有效激励机制,尤其是服务人员对于社区的疾病防治管理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仍然存在医院医生看病的理念,大部分以经济效益为主,注重日常门诊量,缺乏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主动意识。而且在慢病干预领域缺少宏观的、全面的、可操作的政策和监督。

2.2.5技术支撑现各级行政领导对慢病的危害没有正确认识,对慢病防治都是一种能拖就拖、能造假就造假的态度,没有人想去积极地改变现有的状态,而且社区无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是乡村医生,即使有执业资格的人员,也是针对临床配备的,无法满足慢病综合防治的技术需求。

3讨论

昆山市自从1999年开始启动慢病防治工作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已经建立了一个基本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基本能满足现有的慢病社区综合防治需求,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可能这些年所做的工作就会付之一炬。

慢病社区综合防治人员的不足,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发展,只有人员配备足够了才能将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做好;只有经费补助到位了,在社区工作的人员才能安心工作,才能留住人才;只有将社区自己的职能准确定位,才能真正体现社区的作用,而不是沦为“医院门诊”搬家;只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能把慢病社区综合防治发展长远;只有领导重视起来,制度才能很好的落实下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现在社区慢病防治模式基本上能满足现在的要求,但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要想慢病社区综合防治长远发展,领导重视、经费补偿机制完善是做好社区慢病管理工作的基础,技术培训、人员配置到位是关键,完善管理制度是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保证。

[参考文献]

[1] 武瑞雪,刘宝.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发展及经验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706-708.

[2] 王陇德.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析报告[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50-261.

[3]卫生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社区示范点专家指导组.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总结报告(二) ――评估结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02 ,10(2) :77

篇2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管理;意义;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23—02

近年来,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升高,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日益受到关注与注重,正式提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管理工作方案也随着变得尤为重要[1]。对社区内的较严重的慢性疾病患者与高病危人群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方案的主要目的,对社区的慢性病防治进一步开展,围绕一查、二治、三康、四防、五保、六教开展社区服务模式进行慢性病预防工作[2]。笔者对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重性精神病等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意义与服务模式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查社区建档居民,高血压患者1126例,其中Ⅰ级602例,Ⅱ级358例,Ⅲ级166例;糖尿病患者553例,其中Ⅰ级286例,Ⅱ级175例,Ⅲ级92例;冠心病患者198例,其中Ⅰ级109例,Ⅱ级54例,Ⅲ级35例;脑卒中患者87例,Ⅰ级33例,Ⅱ级30例,Ⅲ级24例;重性精神病患者5例。

1.2 方法 慢性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是依据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要求责任医生所供给的医疗服务内容。建立完善的首次管理慢性病患者的登记记录,对患者的病情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等情况仔细进行询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慢性病的防治方案。定期进行随访,及时记录好相关信息,整理后完整归档。应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与预防、控制疾病的宣传,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定期做体检等。若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重性精神病等慢性病症状出现,及时进行相关治疗与管理。

1.2.1 社区高血压的筛查与管理 对辖区内≥35岁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第一次测量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的患者(除会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预后约复查者),非同日三次血压高于正常值,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Ⅰ级管理:建议每3个月测量≥1次血压,主要采取健康教育与非药物管理治疗;高血压患者Ⅱ级管理:建议每2个月测量≥1次血压,主要采取健康教育与药物指导治疗,随访3个月,对患者的血压密切观察,若血压仍高于正常值,给予药物治疗;对Ⅲ级的高危人群或极高危人群,建议每个月测量≥1次血压,转至高血压专科进行规律性的降压治疗,同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指导。

1.2.2 社区糖尿病的筛查与管理 由于糖尿病早期大部分无显著症状,临床存在大量隐性糖尿病患者,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工作中发现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建议每年空腹血糖测量与餐后2h测量≥1次。在筛查过程中,对糖调节受损的患者需加强管理治疗。理想控制:空腹血糖为4.4—6.1mmol/L,OGTT为4.4—8.0mmol/L;一般控制:空腹血糖为≤7.0mmol/L,OGTT为≤10.0mmol/L;控制不良:空腹血糖为>7.0mmol/L,OGTT为>10.0mmol/L;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保持心理平衡可有效地预防Ⅰ级、Ⅱ级、Ⅲ级糖尿病的发生,及时发现糖尿病病及时给予相应治疗,避免或减缓病情严重,加强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指导健康的生活,也可有效使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

1.2.3 社区冠心病的筛查与管理 辖区内所有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为服务对象。由于冠心病患者的社区管理需治疗监测指标与改善预后用药较复杂,对社区责任医生自身临床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定期随访,对患者的自觉症状、体力活动水平、治疗耐受程度、病情状况及对危险因素的认识进行了解,及时、准确地对患者及用药情况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4 社区脑卒中的筛查与管理 通过调查,询问方式,对居民的一般信息,如健康知识及状况、生活环境及方式、医疗保障等进行了解。通过周期性健康检查或门诊患者进行就诊,可获得患者的健康情况。通过筛查、分析、整理,将社区人群进行分级、分层管理。对社区的一般人群主要发放宣传及健康讲座等;对高危脑卒中人群要进行强化管理,主要为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超过60岁的老年人群,按照相关疾病社区综合防制管理手册进行非药物干预与药物干预。对脑卒中原发疾病与康复指导积极控制,对脑卒中可有效进行二级预防。定期随访,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管理情况进行年度综合防治效果评价。

1.2.5 社区重性精神病的筛查与管理 辖区内诊断明确或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谨慎疾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双相障碍等均为服务对象。患者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全面评估患者状况后可纳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每年随访≥4次,为患者提供精神卫生、药物及家庭护理等,嘱患者用药时间与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与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指导,避免复发,及时发现病情加重或疾病复发,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或转诊,及时紧急处理,使患者病情早日稳定、恢复,降低重性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t检验,计量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社区建档居民1969例,随访1801例,随访率为91.47%,社区慢性病管理前后病情得到控制的情况比较,详细结果见表1。社区各种慢性病管理后控制率明显高于管理前控制率,各组相互比较,p

3 讨 论

由于全国各地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管理与发展处于极不平衡状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慢性病的发生率大大提高,死亡率也随之上升[3]。所以,不断完善发展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对有效地防治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4]。大部分慢性病患者发病后不易痊愈,且病程较长久,短期的医学治疗不易取得良好疗效,可造成终身携带疾病,严重者可致残[5]。提高慢性病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慢性病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实践水平,实施社区慢性管理人员应是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过全科教育的全科医生。使综合知识很好的运用,对项目规划制定的目标、意义及各种综合干预措施进行了解[6]。可根据患者档案进行资料分析、社区诊断、建立信息库、不断反馈管理信息及提高管理质量。总之,个人、社区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完善、规范的慢性病管理工作有利于居民意识的提高,也使慢性病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黄昱,刘嘉聪,岑雁翀,等.广州市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9(2):15—17.

[2] 范纯武.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J].中国水电医学,2010,(4): 34—55.

[3] 檀平,董建群.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4):109—113.

[4] 世界银行.中国可以在慢病防控方面为世界树立榜样[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8):37.

篇3

(一)、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综合协调。

多次向办事处居会等基层管理组织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为迅速落实建档工作。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亲自安排部署,使居委会对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十分重视,每个辖区都安排专人负责协助建档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站专门成立了由站长任组长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整个街道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组织领导,制定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建档工作小组和居民健康体检小组相互积极配合采取进入户调查统一体检服务的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主动建档意识。

为提高我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建档意识,我站大力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让每一名社区居民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积极主动配合我院建档工作小组顺利完成居民建档工作。

四、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

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保质保量完成,我站对每一名参与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让每一名工作人员熟悉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熟练掌握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建档程序。

截止月底,我站共为七社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纸质档案3974份,并把纸质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合格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

根据《包头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开展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一、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我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并对所有登记管理的老年人免费进行一次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测试,并提供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二、开展老年人健康干预。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管理的老年居民进行定期随访,并告知该居民一年后进行下一次免费健康检查。

截止月,我院共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220人。并按要求录入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三)、慢性病管理工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包头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对我社区居民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工作,掌握我街道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死亡和现患情况。

1、高血压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血压;和健康档案建立

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询问病情、测量血压,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随机血糖测试)。

截止月,我站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高血压患者为204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2、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健康体检和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和血压测量等检查,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空腹血糖测试)。

截止月,我站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的糖尿病患者为125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四)、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严格按照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卫生局及上级部门的各项健康教育项目工作。采取了发放宣传材料、开展健康宣教、设置宣传栏的各种方式,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我苏木主要卫生问题和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今年共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15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2200余份,更换宣传栏内容48次。

(五)、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工作

一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以及传染病报告与处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二是定期对本单位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我街道社区居民进行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社区居民传染病防制知识的知晓率。

三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困难: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基本卫生服务的发展。

(二)、人才缺乏,全科医师人员不足,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进度。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四)、居民基本卫生服务认识存有距离,上门建档和随访主动配合存在一定困难。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强化职能,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

(二)、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宣传—吸引—再宣传,以逐步改变社区居民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

(三)、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四)、配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7月―2008年7月居住在闵行区龙柏社区的125例确诊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干预组68例,接受团队管理群组模式管理;对照组57例,接受常规管理服务。

1.2 干预措施

团队管理群组是指卫生服务人员组成团队共同管理患相同疾病的病人小组,它是借鉴“团队服务”及“群组看病”两种服务模式创建而成的。卫生服务人员团队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医生、临床医生、护士、防保医生。病人小组由1名召集人和20~50例糖尿病患者组成。团队每月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定期为病人小组服务1次。每次的服务内容有:健康教育、答疑、诊疗咨询、身体测量、趣味娱乐活动、个别指导/开药 /检查等,服务时间为1.5 h左右。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① 糖尿病自我管理调查表;② 糖代谢指标检测,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③ 质量控制。培训社区随访医生作为调查员,对调查对象逐个上门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逐份核实,及时补漏和纠正错误,确认资料合格后录入电脑。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各指标6、12个月的变化值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干预组68例(男27例,女41例),年龄(66.50±9.14)岁,伴随疾病和并发症前3位依次为高血压(60.21%)、心脏病(38.23%)和糖尿病眼病(22.06%)。对照组57例(男21例,女36例),年龄(64.04±10.08)岁,伴随疾病和并发症前3位依次是高血压(50.88%)、糖尿病眼病(33.33%)和心脏病(22.81%)。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数、婚姻状况和伴随疾病或并发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基线时各指标比较

基线时,血压控制情况、健康状况对照组好于干预组;血糖控制情况干预组好于对照组(表2)。

2.3 干预后各指标变化值的比较

采用协方差分析,排除各指标基线值、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等指标的影响后,6个月随访时,干预组在每周耐力锻炼时间和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12个月随访时,舒张压和空腹血糖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表3)。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治愈。如不积极有效地加以控制,极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家庭和社区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地区的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但人们的疾病与保健意识匮乏,不合理及不规范的用药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一对一就医、随访模式导致卫生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疾病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病人依从性低。国外的糖尿病医疗保健中,病人群组化的新模式正在不断涌现,其中大多数包含开展糖尿病教育的内容,有些模式在随机化试验中表明,血糖指标得到改善。本次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6个月随访时,干预组在每周耐力锻炼时间和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12个月随访时,舒张压和空腹血糖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该模式对控制糖尿病的病情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能有效节约社区的卫生人力资源。与国外[3,4]和马桥农村社区的团队管理群组预试验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在6名团队医生的访谈中,他们对群组就医的模式均给予了充分肯定,该模式更能得到病人的理解和支持,比传统的一对一和上门随访更能够节约时间和人力。但有3名医生提到在群组随访中组织工作的难度较大,居委干部的配合或病人的依从性比较差,从而会导致效果不够理想,另外,自身的随访工作技巧还需要不断提高。对6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访谈,他们都认为在知识和技能上较以前更全面,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其中3人能够定期服药和血糖监测,4人对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有了新的认识。有3名被访者在对群组管理的形式上要求人员相对固定,同时希望社区能够在糖尿病药品种类供应上让患者有更多的选择。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龙柏是上海市最大的人口老龄化社区之一,老龄化是龙柏街道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慢性病作为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其管理机制等诸多问题值得社区卫生管理者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政府重视慢性病的防制工作,区卫生局将慢性病作为2007―2008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管理业务考核的核心工作指标,并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将慢性病模块(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全面整合到社区医生工作站(HIS)诊疗系统中,在掌握社区慢性病易发人群和现患病人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管理对象进行更为精心的分层分组管理,设计不同管理组别需要的个性化随访内容与随访方式。团队管理群组模式以社区医生工作站信息平台为纽带,将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和社区体检工作平台两大支持系统紧密地衔接在一起,进一步规范诊疗和临床合理规范用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规范随访率,从而降低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2005―2007年社区糖尿病的建卡率、管理率、血糖控制率分别从3.44%、77.48%和32.56%上升到61.71%、95.22%和60.6%。说明社区糖尿病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应坚持并不断完善,团队管理群组的新型模式比常规管理模式更节省时间、人力,更有利于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控制率,应在更长时间里进行观察和评价。

4 参考文献

[1]李锐,施亮,黎衍云.糖尿病社区防治及管理模式的设想与实施[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253-1255.

[2]林松柏,宋桂香,周峰.上海市慢性非传染病流行趋势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65-269.

[3]Katie Weinger.Group medical appointmentsin diabetes care:is there a future?[J].Diabetes Spectrum,2003,16(2):104-107.

[4]Marina Trento,Pietro Passera,Marco Tomalino,et al.Group visits improve metabol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1,24(6): 995-1000.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访糖尿病团队群组管理小组医生、病人的定性资料。共采访5名病人,了解参加糖尿病团队-群组管理后日常管理方面的变化、收获、帮助和建议。采访4名团队医生,了解糖尿病团队-群组管理模式的评价和建议。

1.2调查方法

定性指标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按照事先拟订的访谈提纲,在社区以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形式收集资料。2006年10月分2次对9名对象进行访谈,所有的访谈都用采访机进行录音记录。事后,所有录音逐字逐句整理为文稿,文稿的分析和解释采用内容分析法。

2结果

2.1病人访谈意见

对5名参加糖尿病团队-群组管理的病人进行访谈。他们全部认为在知识的了解上更全面了,知道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对未来充满了信心。3名病人在日常管理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没有变化的2人是因为他们之前已在规范管理。5名病人对团队-群组管理模式在内容、形式和人员安排上也都给予认可,但在时间安排上有3位病人提出不同看法,希望更人性化、更加固定。大部分病人对团队-群组管理在与医生交流、联系和活动形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1)。

2.2医生访谈意见

对4名参加糖尿病团队-群组管理的医生进行访谈,包括分管领导、临床医生、护士和防保医生。大家对糖尿病团队-群组管理模式的总体评价是“在农村地区开展较实用”,对该模式开展的内容、形式、人员安排都给予肯定。认为病人在知识的累积和治疗积极性上都有较大改变。在了解该模式对病人的影响中有3人提到了方便就医,认为这种管理模式解决了病人因地处比较偏远而引起的就医难问题。也有人提到了因农村地区的病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病人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团队-群组管理能较好起到群体效应。在提到若要在社区持续开展该模式的建议时,大家一致认为时间、人员的固定非常重要。

3讨论

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续增长趋势[3-5]。据上海市死亡报告系统统计,上海市居民1990-1998年因糖尿病死亡16709人,死亡率的年均增长率为6.66%,其中城市年均递增4.42%,农村年均递增10.38%[6]。闵行区属于城乡结合部,下辖9个镇、3个街道,全区户籍人口83万人,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25.4%。农村地区因群众的文化程度低、参与意识不足、居住分散、社区志愿者缺乏等原因,不适合采用自我管理模式。由于糖尿病人的预防干预和卫生保健活动通常都必须长期在社区和家里执行[7],因此需要探索更适合农村社区特点的创新性管理模式。

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及服务对象特点,国外已有的创新性疾病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团队-群组看病管理能增加医患之间的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形成慢性病管理所必须的“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8、9]。有比一对一看病更多的服务时间,病人心情更放松,能促进病友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支持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使得该疾病管理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5名病人都对该模式的内容、形式和人员安排上给予了认可,收获了大量的糖尿病防制和管理知识,认为对他们最大的帮助是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心态上更加放松。大家也分别提到在定期服药、血糖监测、适量运动、饮食控制方面有了较大变化。从参与活动小组情况来看,出席率达到了63.54%,病人参与数逐渐趋于稳定,并且在不断扩充。从病人的3次血糖监测情况来看,血糖控制也在逐步好转。访谈的4位医生对该模式的内容、形式和人员安排上也都给予了认可,对糖尿病团队-群组管理模式的总体评价为“在农村地区开展较实用”。其中有3名医生提到了方便就医,认为这种管理模式解决了病人因地处比较偏远而引起的就医难问题。也提到团队-群组管理能较好的起到群体效应。在提到若要在社区持续开展该模式的建议时,大家一致认为时间、人员的固定非常重要,也有医生提到要在社区持续开展该模式必须提高团队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加强队伍培训。

一个管理模式的良性运行需要政策、环境的支持以及良好的技能培训。本次研究得到了马桥医院、村委会在政策、环境上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复旦公共学院的技术指导。该模式虽然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医疗保健服务,但在给予农村地区病人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时间和起到的群体效应该是积极有效的。

4参考文献

[1]李锐,王振果.1990-1999年我国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分析及预测[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02,10(5):270-27.

[2]MarinaTrento,Attilio Allione,Pietro Passera,et al.Groupvisitsimprovemetaboliccontrolintype 2 diabetes:a2-yearfollow-up[J].DiabetesCare.2001,24(6):995-1000.

[3]SHHL,FANGJC,ZHUXX.Prevalence of diabete smell itusandassociatedrisk fact or sinanadulturbanpopulal ation in Shanghai[J].Diabetes & Metabolism(Paris),1998,24:539-542.

[4]王战建,张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三级预防[J].河北医药,2004,26(4):289.

[5]程颖莲.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7-1589.

[6]宋桂香,周涛,韩明,等.上海市1990-1998年糖尿病死亡率趋势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6):270-272.

[7]KennethA.Holroyd.ThomasL.Creer.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disease:Hand book of clinical inter ventions and research[M].Orlando:AcademicPress,1nc,1986.

[8]唐炜立,周智广.糖尿病患者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1):45-46.

[9]钱荣立.搞好糖尿病教育是提高和巩固疗效的基础[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7(2):1.

篇6

[关键词] 猪气喘病 临床诊断 防治措施

猪气喘病或猪喘气病,又称猪肺炎支原体性,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和气喘,病理变化部位主要位于胸腔内。肺脏是病变的主要器官。急性病例以肺水肿和肺气肿为主;亚急性和慢性病例见肺部“虾肉”样实变。发病猪的生长速度缓慢,饲料利用率低,育肥饲养期延长。

一、发病情况

此病亦称为猪支原体肺炎及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所有养猪国家均有此病流行,本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乳猪的感染大都由接触患有本病之母猪所致。被感染的乳猪在断乳时再转播其他猪只。密集饲养可促进其传播。本病的潜伏期较长,因此有更多的猪群在不被发觉之下受感染,致使本病常存於猪群中。本病的感染率高,死亡率低,但能造成生长障碍及降低换肉率。换句话说,将延长猪只上市的饲养期。

猪肺炎气原体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3种主要病原体之一(另两种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在猪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例中检出率约为19%。

猪肺炎支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猪的呼吸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中,病猪和带菌猪是其主要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病源菌只感染猪;感染初期猪肺炎支原体存在于气管和支气管表面,并损害黏膜-纤毛屏障,使支气管及血管周围淋巴样细胞增生(免疫反应明显参与病变发展致使肺脏发生实变);感染猪对猪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应答主要发生于疾病的后期(感染后15~20周),由此可见这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二、临床症状

猪气喘病的症状:该病潜伏期10天~16天,主要特征为咳嗽和气喘。一般体温、精神和食欲正常。病初为短声连咳,同时流少量清鼻液,病重时流灰白色黏性或脓性鼻液。在病的中期出现气喘症状,呼吸次数每分钟达60次~80次,呈明显的腹式呼吸(腹部起伏),此时咳嗽少而低沉。后期气喘加重,甚至张口喘气,同时精神不振,猪体消瘦。隐性病猪没有明显症状,有时会发生咳嗽,全身状况良好,但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这些症状可能随饲养管理和生活条件的好坏而减轻或加重,病程可拖延数月,病死率一般不高。病变局限于肺和胸腔内的淋巴结。病变由肺的心叶开始,逐渐扩展到尖叶、中间叶及膈叶的前下部。病变部与健康组织的界限明显,两侧肺叶病变分布对称,呈灰红色或灰黄色、灰白色,硬度增加,外观似肉样或胰样,切面组织致密,可从小支气管挤出灰白色、混浊、黏稠的液体,支气管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切面黄白色,淋巴组织呈弥漫性增生。急性病例,有明显的肺气肿病变。

三、诊断

本病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可供诊断上的参考。当一大群猪阵性干咳,喘气,生长阻滞或延缓却很低的死亡率等即可怀疑是本病。解剖病变为肺的病灶与正常肺组织之间分界清楚,两侧对称而病变区大都限於尖叶、心叶、中间叶及隔叶前下部。有胰样坚实的感觉。治疗与控制。

一般抗菌剂如磺胺,青霉素,链霉素及红霉素等皆无治疗作用。新一代喹诺酮类是对本病最优的治疗药。国内生产的猪喘气病弱素冻干苗可用于20-25日龄健康仔猪、免疫率可达80%以上。猪场必须自行繁殖种猪群,严格预防此病病原体侵入。

本病发病无品种、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全年均可以发生,在寒冷、多雨、潮湿或气候骤变时较为多见。饲料质量差,猪舍拥挤、潮湿、通风不良是其主要诱因。单独感染时死亡率不高,可猪群一旦传入后,如不采取严密措施则很难彻底清除。

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易继发巴氏杆菌、肺炎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沙门氏杆菌及各种化脓性细菌、猪鼻支原体及粒状衣原体等等,从而引起病势加剧和死亡率升高。

四、防治

1.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杜绝外来发病猪只的引入。如需引入,一定要严把隔离检疫关(观察期至少为两个月),同时做好相应的消毒管理。

2.保证猪群各阶段的合理营养,避免饲料霉败变质:结合季节变换做好小环境的控制,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多种化学消毒剂定期交替消毒。

3.疫苗免疫:疫苗一定要注入胸腔内,肌肉注射无效;注意注射疫苗前15天及注射疫苗后两个月内不饲喂或注射土霉素、卡那霉素等对疫苗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篇7

(一)流行特点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主要感染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的猪,通常见于5 ~ 8 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 ~ 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患猪或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健康猪,其它传播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从该病发病情况分析,主要与猪场的猪体抵抗力、环境卫生、饲养密度有极大关系,如果猪发生过蓝耳病等,抵抗力下降时,猪副嗜血杆菌易乘虚而入;猪群密度大,过分拥挤,舍内空气混浊,氨气味浓,转群、混群或运输时多发。猪有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时,会加剧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感染。

(二)临床症状

本病多呈继发和混合感染,其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至40 ℃ 以上,呼吸困难,食欲不佳,精神沉郁,有的四肢关节出现炎症,可见关节肿胀、疼痛,站立困难甚至瘫痪,一侧性破行。驱赶时病猪发出尖叫声,侧卧或颤抖、共济失调、呼吸困难、出现腹式呼吸,而且呼吸频率加快,心律不齐,最后因窒息和心衰死亡。临床上一般有两种,一种急性病情,往往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体温升高至40.5℃~ 42.0℃,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厌食不吃,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心跳加快,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鼻流脓液,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出现跛行或一侧性跛行、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另一种是慢性病情,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皮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

(三)诊断

猪副嗜血杆菌病往往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混淆,两者的鉴别是:猪副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病变包括脑膜炎、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和关节炎,呈多发性;而典型的传染性胸膜肺炎则引起的病变主要是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心包炎,并局限于胸腔。无论症状还是病理变化二者都非常相似,应注意区分。

(四)防治

本病多为群发,发病快,在治疗时应全群给药治疗,以防延误病情,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以下从几个方面入手治疗。

1. 彻底清理猪场圈舍粪便,并用清水冲净,然后用2% 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

2.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保温和通风,减少圈养密度,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在饲料中可添加黄芪多糖等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以增强猪只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和不良反应。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 这样也可减少PRRS、PCV—2 在猪群中的传播。注意保温和温差的变化;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

篇8

20**年,我市通过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整合,探索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模式。一是职能的整合。我市将原在各级疾控、妇幼保健机构实施的传染病管理、免疫预防、健康教育、慢性病防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残疾人康复等适宜在社区开展的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统一移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明确了社区公共卫生“5大类20项”工作任务;二是资源的整合。通过竞争上岗,选拔了一批具有预防保健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安排到公共卫生科。通过政策倾斜,对公共卫生科优先保障经费、配置设备、改善环境。通过合理调整,在公共卫生科设置传染病管理室、免疫预防室、妇幼保健室(计划生育指导室)、卫生监督室、健康教育与慢性病防治室,业务用房总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三是管理的整合。建立了全市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统一规范、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统一考核、统一核拨经费的集中管理模式,按照费随事走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完善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补助办法,制定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与经费补助标准,在对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核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

通过在全市创建标准化公共卫生科,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全市社区公共卫生工作20**年与20**年相比,一是传染病防治效率提高。疫情及时报告率由97.3%增加到99.5%,结核病督导由241人次增加到1187人次,第一、二类疫苗和流动儿童接种人次分别由8.39、7.21、1.02万人次增加到9.26、9.**、1.14万人次;二是慢性病防治力度加大。慢性病随访病例增加了1**.6%;三是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强化。产后访视人次、儿童4.2.1体检人次、妇女病筛查人数分别增加了20%、23.6%、57.9%;四是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次数和参与社区健教居民人次分别增加了68.6%、90.5%;五是卫生监督协管从无到有。参加巡回检查、协助执法、违法行为报告分别达到1587人次、302人次、146次。

二、试行社区首诊,创新分级医疗服务模式

从20**年起,我市在青山区开展了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试点工作,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病放心进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平安回社区”的分级医疗服务新模式。一是明确社区首诊人员范围。青山区政府规定,辖区内的1.5万特困群众和武钢等大型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20万职工及其家属,就医必须首诊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到医院;二是实施首诊优惠政策。对到社区首诊人员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诊疗、注射服务、住院诊疗、护理服务费用等五项医疗服务费用,对特困群众还按20%比例减免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胸透、心电图等六项检查费用,并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因政策减免部分,由政府予以补偿;三是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确定青山区辖区内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为社区定点转诊医院,制定社区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标准,确定转诊流程,完善转诊制度,明确转诊责任。社区全科医生根据双向转诊标准和首诊病人的病情,向病人提出转诊建议,指导病人选择上级医院和就诊科室,必要时陪同护送病人转诊。上级医院对社区转诊的病人给予部分医疗服务费减免优惠,住院医师在病人出院时填写康复计划,并通知社区全科医生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

青山区通过探索社区首诊工作,方便了居民就医,合理分流了到大医院的病人,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为全市推进社区首诊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年特困群众和参保职工的社区首诊率分别达到85%和62%,双向转诊的下转率达到32%,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比20**年同期增长42%,每门诊病人和每住院病人平均费用分别比20**年同期下降13%、16%。

三、加快水平提升,探索社区卫生人才建设长效机制

我市为缓解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紧缺状况,在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一是开展“对口支援”和“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从20**年起,我市开展了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简称“对口支援”)和大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帮助工作(简称“千名医生下基层”)的活动。要求全市58家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每家必须对口支援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社区医务人员到大医院免费进修;同时,向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以管理、医疗、护理和医技人员为成员的服务团队,在中心帮助工作1年,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3年来,共有1012名大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二是鼓励“老医生进社区”工作。20**年,我市制定并实施了鼓励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简称“老医生进社区”)工作的计划,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对原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中级以上职称、70岁以下、身体健康和自愿到社区工作的老医生,按主任医师1000元/月、副主任医师800元/月、主治医师600元/月的标准由市政府给予津贴补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合工作情况发放工资。目前,全市共招聘了152名老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三是实施“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20**年,我市制定并实施了“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要求到2008年底完成全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规范化岗位培训。我们采取分片分类的培训办法,以2-3个区为一片同时培训,按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卫医生及其他卫技人员专业分类,通过理论学习与临床带教相结合、技能培训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形式,认真实施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截止20**年底,我市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规范化岗位培训率分别达到86%、89%、93%,到2007年底将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四是实施“引进大学生”工程。20**年以来,各区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大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优惠政策。对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大学生,由财政部门负责为其缴纳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金,工资按高于所在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水平发放,安排刚毕业大学生带薪到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1年。3年来,全市社区共引进了146名大学生,初步缓解了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

四、创建群众满意机构,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监督机制

20**年,我市通过开展创建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活动,发挥社区居民的民主监督作用,由第三方评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标准,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民主监督机制。全市统一印制居民意见反馈表,通过民政部门将意见反馈表分发到居民群众手中,对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程度、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态度等内容进行评价。居民通过“邮资总付”专用邮件反馈意见表,邮政部门负责统计、计算满意度。对无违法违规行为,专业考核和群众满意度达标的机构,在媒体公示后授予“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荣誉称号;对群众不满意的机构,在限期整改后群众仍不满意的予以淘汰。

篇9

[关健词] 仔猪副伤寒;症状;病因;诊治

仔猪副伤寒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严重为害仔猪生长的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该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猪,特别是1~4月龄仔猪多发,无季节性,气候骤变,温度变化较大,猪舍拥挤,潮湿,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不良,饲养管理不当,长途运输,容易引发本病。。病程一般在2~23d,有的长达1个月以上。仔猪副伤寒致死率达20%,对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本病发生后,如采取的防治措施得当,也可得到有效控制。现将仔猪副伤寒的诊治与预防总结如下,以为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提供参考。

一、调查

2011年5月7日,千秋镇江某养殖户从外县调进一批50头刚断奶仔猪,集中在观察区饲养(当时该场有自繁100头已注射仔猪副伤寒疫苗,没有发病),仔猪调进第3天后有5头发病。病猪下痢,体温升高,部分猪耳尖出现发紫。

2011年6月,千秋镇梁某猪场从该省外县购回45头4月龄仔猪,混养于该场2栋猪舍内。当时2栋猪舍有2~3月龄仔猪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5d后开始发病,到第8天有60头仔猪发病,第10天2栏仔猪都有不同程度感染发病拉痢,体温升高。

通过调查,这2个猪场都进行了猪瘟疫苗、五号苗、链球菌苗注射。

二、主要症状

最初是几头体弱猪发生下痢,不吃,体温升高至41.8℃左右,耳尖发绀,一般在24~48h死亡。而后在3~6d内波及全群。表现顽固性下痢,开始粪便带有黄绿色黏液,继后变成水样,粪便呈黄绿色、灰褐色、酱油样并混有血液,腥臭,附在周围。部分病猪初期发生呕吐,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水增加,喜欢堆叠在一起。体温41.5~41.8℃,眼睑肿大,眼黏膜充血(呈花斑状),有的发生溃疡,有分泌物,有3头失明。尿黄色混浊,有白色沉淀。呼吸困难,有的咳嗽。迅速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乱。后期出现败血变化,在耳、四肢内侧、臀部、腹下、唇部皮肤出现紫(暗)红斑块(先耳尖—四肢—腹下)。走路摇摆,拱背,或卧地不起,发抖,叫声嘶哑,最后衰竭而死。

三、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耳、四肢、腹下等处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块。肝肿大有灰白色针尖(米粒)样大小的坏死点,胆囊肿大,胆汁浓缩,呈黑褐色。脾肿大,发硬,暗蓝色,有出血和坏死门淋巴结肿大,中心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索状肿大,边缘充血,切面,肠系膜发亮。部分心耳有出血点。肺肿大,气管内有纤维素物。病程长的肺有出血。肠充血、出血、坏死;十二指肠空虚、变小、充血、内充有气体;肠黏膜易脱落;回盲口黏膜上附有糠状物,剥离后出现溃疡,边缘堤状。根据诊断本病流行特点、临诊特征、病理变化、药物治疗综合判断,初诊为仔猪副伤寒。

四、发病原因

一是2个猪场的仔猪都是从外县乡下散养农户收集而来,群众防疫意识差。二是多年来全区各地只是坚持对生猪实行春秋普防制度,主要是针对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和口蹄疫等疾病,而忽视了仔猪副伤寒的预防。三是仔猪副伤寒发生后,注重的是治疗,而未能从预防措施上研究探索。四是仔猪圈舍环境卫生差,消毒不定期、不彻底,农户对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松懈。五是仔猪副伤寒的免疫程序和方法不统一,农户无预防意识,不注重免疫方法。六是基层兽医无诊断化验设备,加之仔猪副伤寒往往并发其他疾病,导致诊断不及时。

五、预防和治疗

1.统一免疫

仔猪在7日龄左右实施首次免疫,由兽医人员用冷开水将疫苗稀释成每头毫升量均匀地拌入少量颗粒饲料中,让仔猪自行采食,确保每头仔猪都达到免疫。对个别体质瘦弱、不能采食足量饲料的仔猪,采用20%氢氧化铝胶液将副伤寒疫苗稀释成2~5倍肌肉注射。

2.在母猪分娩前1周内,对圈舍及周围环境采取复合酚进行预防消毒,5d进行1次。

3.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

确保仔猪饲料、饮水及圈舍环境清洁卫生。把病死猪进行深埋处理,病猪须隔离饲养,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

4.西药治疗

一是对病猪选用痢菌净针剂,1kg体重3mg,2次/d,连用5d。二是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2.5g/次,3次/d。三是内服磺胺二甲嘧啶片,每天1kg体重100mg,连用10d,并配合助消化和健胃剂。四是严重病例,1kg体重青霉素20mg、维生素C 2mL/头、樟脑磺酸钠 2mL/头、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mL/头,混合1次静注,连用3d。

5.中药治疗

方剂:青木香10g,黄连10g,白头翁10g,车前子10g,苍术6g,地榆炭15g,炒白芍15g,烧大枣5枚为引,研末,分2次拌料或喂服,连用3d。

六、小结

篇10

深圳市劳务工约600万,占总人口50%左右,大量的流动人口组成了许多的企业社区。为了保障劳务工的身体健康,政府在这些社区建立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中心),我社康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劳务工绝大多数是年青人,其发病特点与一般社区居民有所不同,因而就诊的疾病也不完全一致,现就2007年7月~2008年6月劳务工疾,病诊疗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服务人口约3万劳务工,全部从事鞋业工作,年龄在18~45岁之间,18~15岁青年人占95%,女性占84%。男性占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5%,未婚占91%左右,在工厂工作年限3个月~8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以四川、重庆、湖北、陕西、安徽等省市居多。全部劳务工都参加了劳务工合作医疗保险,且绑定在我社康中心,门诊同样享受医疗保险,需要转诊的病人由我社康中心转往医院检查治疗,并及时追踪。

1.2 方法 收集2007年7月~2008年6月在我社康中心就诊的总人次,对就诊劳务工的姓别、各种疾病的就诊人次、疑似传染病人次、转诊人次、外伤人次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方法 全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就诊的主要病种 2007年7月~2008年6月,社康中心就诊共34 226人次,其中转诊1821人次,在社康中心治疗处理的32405人次。女性27869人次,占86.00%;男性4536人次,占14.00%。就诊人次超过1%的病种共有18种,其例数及百分比见表1。共诊治丙类传染病217例,其中流行性感冒149例,流行性结膜炎68例。诊治水痘4例,按传染病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处理。4例肺结核病转慢性病医院治疗。

2.2 月就诊人次 2007年7月~2008年6月各月就诊人次依次为1812、2824、2636、2626、2887、1562、2905、2764、3030、2663、4309人次。

3 讨论

劳务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地位不高,可供分配的资源有限,缺少组织、缺少社会影响力、远离政治资源和舆论资源,没有明确的群体利益代表、经济资源有限、生活水准低下是这个群体的显著特征。厂企劳务工来自全国各地,流动性大,文化程度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而工厂由于竞争激烈,员工面临着劳动强度普遍偏大、加班偏多、工作时间偏长、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收入水平较低、工作不稳定等问题,同时工厂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工厂范围小、工作区间窄,人口密度高,通风调温等环境条件较差,空气、噪声污染影响较大,居住环境较差,一旦发生传染病,易于传染和流行,易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