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院外急救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院外急救的措施

篇1

具有以下情况可判断为眼外伤:①眼部外伤史:颜面部受到钝性打击或眼部受到尖锐物刺伤等;②伤后出现眼部青紫肿胀、眼充血、出血或视物不清等症状。

抢救流程

抢救流程详见图1。检查外伤部位及程度以便于明确诊断

操作方法 ①保持光线明亮以利于检查。②询问病史,明确致伤原因。③仔细检查眼部损伤部位,明确外眼和内眼损伤及程度。④粗查视力:用手或物体在患者眼前询问患者视物情况,或用手电筒检查是否有光感。

重要提示 检查应快速,明确诊断后根据受伤部位及重要程度确定处理程序。

态度要求 稳定患者情绪,向其解释保持安静并平卧的重要性以配合治疗。告知患者不能用手揉搓损伤部位以免加重血肿。检查应迅速,操作轻柔。快速诊断并进行下一步处理。

冷敷处理以减轻外眼挫伤部位肿胀

应用指征 颜面部由于受到钝性打击,仅引起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而无破口的,可采用冷敷。

操作方法 受伤后应立即用冰袋或凉毛巾进行局部冷敷,以消肿止痛。不能除外眼内伤者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重要提示 ①外眼部损伤后切不可按揉或热敷以免加重皮下血肿。②仔细检查除外头部其他部位外伤及体征。

态度要求稳定患者情绪,向其解释保持安静并平卧的重要性以配合治疗。告知患者不能用手揉搓损伤部位以免加重血肿。嘱患者尽量避免咳嗽及用力以避免加重血肿及出血。随时询问患者感觉及视物情况以监测病情进展。清创外眼部皮肤裂伤以缝合关闭伤口

应用指征 外眼部皮肤裂伤出血。

操作方法 ①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②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伤口内异物及坏死组织,修整皮缘。③用无创线或细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④消毒包扎伤口。

重要提示 ①外眼损伤出血还要注意检查内眼是否有损伤及异物,以免遗漏诊断。②清创缝合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及抗菌素以预防感染。③避免消毒液溅入眼内。

态度要求 缝合前仔细询问患者致伤原因,检查伤口内是否存留异物。必要时行x线检查以寻找异物并除外眼眶部骨折。无条件行x线检查者清创时要彻底、仔细。确认有异物存留但无法找到者,简单加压包扎后迅速转上级医院检查并处理。

局麻前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有过敏史者要作过敏试验或使用不致敏的局麻药物。清创时要将患者安置于合适,小心操作,保护好周围组织。缝合伤口时要尽量保护组织,使用无创线或细线缝合。尽力减少术后瘢痕的发生。清创结束时要协助患者擦拭血迹和液体,告诉患者注意事项。

快速包扎眼内伤口以便于转运

应用指征 眼球外伤,角膜挫伤或裂开,眼内容物外溢;或眼部利器扎伤,眼内异物存留;视物障碍。

操作方法 立即嘱患者平卧,严禁用水冲洗伤眼或涂抹任何药物,只需在伤眼上加盖清洁的敷料,用绷带轻轻缠绕包扎即可,严禁加压。

包扎时应同时将对侧眼部一起包扎,包扎的目的是限制眼部活动和摩擦加重损伤、并减少光亮对伤眼的刺激。以免健眼活动带动伤眼转动而造成摩擦,使伤情加重。然后迅速将伤员送上报医院抢救。

重要提示 ①所有眼部外伤均需双眼包扎,以免健眼活动加重伤侧眼部损伤。包扎后迅速转上级医院,不得延误处理时机,尽管有时仅为一眼,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处理,另一眼也将会受到影响而失明。②包扎时除不得加压外,也不可将脱出于眼外的眼内容物还纳,以免导致感染。③眼部贯通伤原则上一般不宜将异物盲目取出,相反应固定异物,防止异物活动加重眼部或脑组织损伤。

态度要求 稳定患者情绪,劝其安静并平卧。嘱家属协助安慰患者,当患者需要活动时,应协助其移动及转运。

眼内伤是一种紧急病症,危及患者的视觉功能。眼内伤的患者往往十分恐惧,担心出现视力障碍、失明等。因此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向其解释受伤情况,安慰并劝其配合治疗和转院。同时要向其家属说明病情,告诉帮助患者活动的注意事项。

处理电光性眼炎以消炎镇痛

应用指征 电焊工或观看点焊操作,或不慎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灯下后出现眼皮、结膜、角膜浅表组织的损伤称为电光性眼炎。接触电焊光后4.8小时发病,双眼剧痛,眼皮红肿、紧闭,怕光、流泪。

治疗方法 用少量表面麻醉剂如丁卡因等滴眼,结合抗生素眼水、眼膏防止感染。也可做冷敷或滴人奶及鲜牛奶以帮助创口愈合,一般1-2天可以恢复。外出时配戴墨镜以保护双眼。严重者及时转送上级医院处理。

态度要求 向患者解释本病的发生原因、转归及预防方法。稳定患者情绪并避免今后再次发生类似的损伤。要理解患者因剧痛产生的痛苦和急躁情绪,对患者因视物影响带来的生活不便给予帮助。

处理眼部酸碱性物质烧伤以控制病情

应用指征 酸性物质如硫酸、盐酸、硝酸、冰醋酸等,碱性物质如氨水、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溅入眼睛。

操作方法 ①紧急处理:在发生化学伤的现场以清洁的水(紧急情况下可用河水等)清洗:用手指把上下眼皮牵拉开后反复充分冲洗,或将面部浸入水中,翻开眼皮转动眼球及头部,使溅入的化学物质稀释或清除,特别要将残留在角膜、结膜表面的固体化学物质加以清除。冲洗时间≥10分钟,然后急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②酸性化学伤可用2%~3%碳酸氢钠液冲洗。③碱性化学伤可用2%-3%硼酸水或1%醋酸溶液冲洗。④彻底冲洗后迅速转往上级医院行进一步治疗。

篇2

[关键词]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院外急救;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076-02

在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属于分比较常见的问题,医护人员及患者需要及时避免该种情况的发生。虽然低血糖昏迷属于比较常见的糖尿病症状表现,但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对患者的脑细胞产生严重的伤害,且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为了给予患者及时治疗,需要做好院外急救措施,保证提高救助成功率[1]。该次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4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作为探讨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实施院外急救临床效果的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34例研究资料均为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20例为男性患者,14例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60~79岁,平均年龄(66.75±3.92)岁,包含2型糖尿病患者27例,1型糖尿病患者7例。其中伴随高血压患者12例,脑梗塞患者8例,冠心病患者1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4例。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包含浅昏迷状态患者9例,中度昏迷状态患者15例,重度昏迷状态患者10例,且均存在颤抖、饥饿、躁动、心悸、肌张力增大等症状。患者血糖水平为0.3~2.8 mmol/L。

1.2 治疗方法

医护人员到达患者现场后,需要及时给予患者吸氧,确保患者呼吸的畅通性,并应当给予患者50%葡萄糖静脉推注,同时做好10%葡萄糖静脉滴注。在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在救治5~20 min后,部分患者当场苏醒,医护人员及时嘱托患者补充食物和水分,确保患者血糖含量处于恢复状态,避免患者再次出现昏迷。在对患者转运途中,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患者呼吸道和心电图控制和检测,依旧保持10%葡萄糖静脉滴注。针对在现场和转运途中没有塑性的患者,尤其是当急救治疗30 min后仍然没有进行苏醒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塞米松静脉滴注治疗,并做好血糖检测。如果患者血糖含量没有恢复正常,则医护人员需要注意脑水肿的可能性,给予患者甘露醇静脉滴注,控制滴注时间为20 min以内。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情况和临床症状等[2]。

1.4 统计方法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将该研究的数据均输入到SPSS 20.0软件中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25例患者在5~20 min内苏醒,且病情得到了缓解。其余患者在转运途中或入院后苏醒。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低血糖并发症和后遗症。详细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院外急救后患者血糖水平为(6.23±1.52)mmol/L明显高于治疗前(1.08±0.86)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起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因素较多,如患者胰岛素和降糖药物使用量过大,脆性糖尿病患者病情不稳定,患者服用药物后没有定时进食,且运动量没有随着药物和适量变化而变化等[3]。为了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医护人员需要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合理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降糖药的种类和使用注意事项等[4]。葡萄糖作为人体脑部能源的来源,如果患者发生低血糖情况,则会出现脑功能障碍,且如果救治不及时或脑功能障碍反复发作,则患者极容易出现不可逆性器质性损坏。低血糖主要表现为神经性症状和脑功能紊乱性症状,一般主要表现为定向力和识别能力不佳、甚至不清、血压下降和严重昏迷等[5]。针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在进行院外急救治疗时,首先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胰岛素和降糖药,其次给予患者预防治疗措施指导和自我检测血糖指导。医护人员在院外检测急救时,会由于现场环境的原因,无法利用设备详细监测出患者的具体症状,一般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判断患者的病情。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在现场做好血糖检测,即将现场血糖测定作为常规检查,确保提高确诊率,实现及时治疗[6]。为了避免患者长时间昏迷而出现不可逆损害,医护人员达到治疗现场的第一时间应当是帮互助患者转归,且需要通过开放静脉通道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等,缩短患者血糖昏迷时间,降低患者脑功能受损发生率。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病情的诱因和处理方法,现场条件满足的患者可以及时利用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家属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准备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如糖水和果汁等。由于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害,且患者昏迷后家属会一时处于混乱状态,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告知患者家属相应的仅仅处理措施,确保患者家属能够正确使用胰高血糖素注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家属需要避免患者食用动物内脏、鱼卵、花生、甘蔗、烟酒等,且对于体力劳动较多患者,家属需要注意适当增强主食,避免患者发生低血糖,同时需要注意依据食品交换法适时调整患者饮食结构[7]。一些患者还会以神经功能障碍为先兆症状,如果患者家属对疾病状态不了解,则会误以为患者精神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医护人员还应当做好相关宣传工作,确保患者发病后家属有一定的救助能力,继而提高抢救成功率。该研究中探讨了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实施院外急救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25例患者在5~20 min内苏醒,且病情得到了缓解。其余患者在转运途中或入院后苏醒。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低血糖并发症和后遗症。院外急救后患者血糖水平为(6.23±1.52)mmol/L明显高于治疗前(1.08±0.86)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当医护人员接收到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呼救时,需要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正确的诊断,并及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措施,实现抢救患者生命,降低患者通路等作用。医护人员需要对昏迷患者及时进行血糖测定,以明确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实际病情,从而达到在现场完成纠正转归治疗的目的,减少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绍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急诊48例患者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6(17):137.

[2] 周维天,何裕,伍小兰.浅析对低血糖昏迷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因素[J].当代医药论丛,2015,8(12):187-188.

[3] 陈达.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急诊救治的临床效果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5,10(17):96-97.

[4] 陈美萍.72例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急救护理与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教育,2015,4(13):34-36.

[5] 刘冬冬.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急诊救治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24):337.

[6] 周国花,俞静,林碎钗.重度低血糖昏迷误诊为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原因分析与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8(27):765-766.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7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发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因素以及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院120急救中心自2005年10月-2008年10月,共院外救护急性心肌梗死76例,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35~80岁,平均58岁,其中老人居多。因此,加强院外急救护理,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抢救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外救护体会介绍如下:

1院外的现场争救

1.1接到120急救电话后,立即出动,奔赴抢救现场,同时携带好抢救所需药品、器械包括心电图、便携式氧气带、18类抢救药品、吸痰器等,对病人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

1.2了解病情、询问病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一般在饱餐、睡眠和便后及情绪激动时易发病。当发现异常,确定为急性心肌梗死时要立即制动,就地进行抢救,立即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药物,必要时给予5%葡萄糖500ml+硝酸甘油10mg静脉滴注,注意滴速10~20滴/min,最快不超过30滴,同时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经。

1.3及时给予氧气吸入: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给予持续或间断吸氧,以改善心肌缺氧状态,避免梗死面积的扩大。

1.4镇静止痛:急性心肌梗死剧烈疼痛时,常伴有烦燥不安。精神紧张,恐惧感,致使缺氧进一步加重,应给予杜冷丁50~10mg肌肉注射,同时给予镇静剂,如安定等,并注意用药后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心率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协助医生抢救。

2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因发病急、病情危重,往往有焦虑、恐惧心理,同时对家人和医护人员又有被动依赖心理。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患者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要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端正的仪表举止,沉着冷静的情绪,娴熟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转送过程中的护理

3.1在转送前向医院联系,请求院内接迎人员做好必要的抢救、检查准备。病人取舒适卧位,尽量避免振动、巅波,保持呼吸道通畅。

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抢救。

3.3转送途中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最捷径的道路平安护送病人到医院,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抢救。

篇4

积极心理学院外急救培训应用1引言

对院外急救而言,“时间就是生命”。为在更短的时间内救助紧急情况的患者,在社区开展有效的院外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逐渐受到广泛重视。

院外急救,是指现场工作人员因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在未获得医疗救助之前,为防止病情恶化而对患者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以维持、抢救伤病员的生命、改善病情,减轻病员痛苦,尽可能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如能在发病4分钟的“黄金时间”内得到及时施救,则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因此,全民普及并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尤为重要。2013年5月至10月,温岭市红十字会联合温岭市卫生局在全市范围内针对乡村医生、公交司机、教师、企业职工、青年志愿者、在校学生等人群开展了心肺复苏和创伤包扎为主的救护理论、技能培训,将温岭的院前救护意识、参与意识和救护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培训情况及培训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通过了历时六个月的公民院外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有2027人获得了由温岭市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员证书,另有1348人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救护知识及技能,使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本次培训中在问及青年志愿者、企业职工是否愿意学习急救知识时,100%的人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其余岗位工作人员有84.7%认为开展急救知识相关培训很有必要,可使居民在遇到意外伤害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但也有15.3%的人认为:救护是医护人员的事,离我们很远,学习这个没有必要;即使学习了也担心在施救时反遭到冤枉,到了关键时刻也不一定敢出手相救。极少一部分人员,由于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热情不高。

针对现状,组织者及救护师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理论,推动了培训的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运用积极心理学普及推广救护知识

3.1积极心理学概述

3.1.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建议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幸福。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创造快乐、幸福,获得人生积极意义的心理学科学。

3.1.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积极心理学要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三个基本点”是:(1)积极情绪:包括个体对过去感到满意、对现在感到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2)积极人格特质:爱和胜任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勇气、同情心、好奇心、自知力、自我控制和智慧。(3)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是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3.2积极心理学在救护培训中的应用

3.2.1提高救护师群体的使命感

培训选派的救护师都是各医疗单位精挑细选,有高度责任心且通过国家或省红十字会统一培训、技能熟练的医护人员。起初,大家本着严谨教学的态度,认为只要按照授课大纲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培训就可以了。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救护师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不单纯是教学,而是要同时将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公民的道德感贯穿始终,既要明确自己肩负的重担,也要不断挖掘个人身上迫切为公众服务、奉献的潜质,使救护师团队更富有生命力和战斗力。

3.2.2培养参训人员的优秀品质,提高培训效果

针对部分学员学习目的不明确、认识程度不高,态度不积极的状态,授课时不急于进入主题,先通过案例引入:美国威斯康星州10岁的麦迪逊,在妈妈昏倒后,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给妈妈实施了心肺复苏,并进行人工呼吸,重击妈妈心脏部位,4分钟后,妈妈醒了过来……听到这里,不少学员注意力集中起来,甚至第一次感受到:救护就在我们身边,急救知识普及、技能掌握非常必要。有效地激发了内心爱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勇于面对的能力。接着又播放了一段洪水吞噬生命和对溺水者施救手法不当,造成死亡的视频,并和学员交流观后感,让学员通过实际案例进一步了解急救的重要性,急救时间的关键性和救护手法的严谨性。通过调动积极心理因素,普遍提高了学员学习理论知识及操作手法的积极性,仔细讨论心肺复苏、创伤包扎分解动作,主动参与模拟心肺复苏练习。

对于那些心存顾虑,担心施救后反遭到冤枉的学员,救护师也通过讲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大妈”“最美保安”的感人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调动学员的公民美德、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利他主义、宽容的品质,减低或消除学员的顾虑心理,让他们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

救护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每一条“命悬一线”的生命,在将来的救护培训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摸索、不断进取,不仅要把积极心理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救护培训工作中,还要勇于创新、挖掘资源,利用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从主观层面、个人层面、群体层面,全方位提高救护师和学员的综合素质。

救护培训工作也离不开社会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稳步发展的师资队伍 。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急救培训工作,才能使此项工作更加有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9.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5):135-137.

篇5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重要性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组成部分,尽管是短暂的、应急的,但如果没有正确、快速的急救措施,危重患者难以挽回生命[1]。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大多发生在院外,相当一部分人因来不及抢救而殆在到达医院前,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总结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经验,并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1月选择1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析对照组66例和干预组76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没有实施院前监护运送,干预组实施院前监护运送。院前急救主要包括建立静脉通道、镇静、止痛、随时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理护理等。护士在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准、稳、快,稳定患者的情绪。在解释和安慰患者时,语言要得体,语气和蔼,体贴和关心患者,使患者能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观察指标比较2组平均住院天数、临床治愈率。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x2检验。

2结果

2组疗效对比见表1。

3讨论

时间就是生命,心肌梗死的急救,不仅院内急救重要,院前急救同样重要[2]。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患者中,约50%在发病后1h内于院外猝死。也就是说,往往来不及送到医院抢救患者即已死亡。更加令人痛心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1h内院前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这说明,在现实中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院前急救存在着时间延误。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命系1h”,发病后1h是心梗急救的黄金时间。所以疑为心脏病的患者尽量拨打就近“120”,家属避免用私家车运送患者。这样心肌梗死患者就能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参考文献

[1]郭新萍.院前急救中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冲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2B):68

[2]吴温玉,钟秀莲,欧阳金秀.院前急救在社区普及的意义冲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C):20

篇6

AHA对公众提出的科学建议

当一位成人发生心脏骤停时,经过培训或未经培训的目击者至少应该向急救中心呼救(如在美国呼叫911),并提供高质量的胸部按压,即用力和快速地按压患者的胸部中心处,尽可能减少按压间断(I级)。

如果目击者未曾进行过心肺复苏(cPR)培训,则目击者应持续做只需动手的CPR(II a级)进行急救,直至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抵达现场,并已准备好使用,或EMS救援人员已前来接替救助患者。

如果目击者曾进行过CPR培训,能够提供呼吸急救而又对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非常有信心,则目击者应以30:2的胸部挤压与通气比例进行传统的CPR(Ⅱa级),直至自动体外除颤器抵达现场并已准备好使用,或EMS救援人员已前来接替救助。

如果目击者曾进行过CPR培训,但对提供传统的CPR包括高质量的胸部按压(即适当频率和深度的按压,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和人工呼吸缺乏信心,则应进行只需动手的CPR(n a级),直至自动体外除颤器抵达现场,并已准备好使用,或EMS救援人员到达现场。

根据2008年的最新资料,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以全国13亿人口计算,我国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功能突然停止,致使循环征象消失,包括对刺激无反应、无呼吸,以及触摸不到脉搏。早期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及迅速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心脏骤停后,如目击者能立即提供高质量的CPR,可使患者的存活几率增加2~3倍。

自2000年以来,有5项重要的临床试验对目击者仅做胸部按压CPR及常规CPR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证实仅作胸部按压可取得与传统CPR相同的结果。特别是2007年发表的3项临床试验,均证实成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目击者仅做胸部按压与常规CPR相比,其存活率无差别。

仅做胸部按压CPR的优点

在CPR中取消通气过程可以缩短开始胸部按压的时间,增加胸部按压的次数,提高CPR的质量和疗效。

在CPR时不进行口对口通气(MMV)有利于消除或减少目击者实施CPR的障碍和顾虑,这些障碍包括救助者担心或惧怕口对口呼吸会感染其他染病(虽然实际上这种几率很低),另一原因是传统CPR的操作技术比较复杂,使目击者不愿意去学习和记忆,或担心实施操作不正确,因而对完成CPR缺乏信心,还有些目击者拒绝实施CPR是由于担心会牵涉到法律问题。

只做胸部按压的CPR可以提高CPR的普及率及应用率,因为简单易行,无需昂贵的仪器设备。如果能实施做胸部按压的新CPR方案,则有助于鼓励更多的目击者行动起来去实施CPR,每年有可能使数以千计的心脏骤停患者获救。

仅做胸部按压CPR适用范围

研究证实,成年院外心脏骤停息者接受目击者(仅做胸部挤压)的CPR与传统的CPR相比,其存活的机会相似。A卧的ECC委员会认为:所有心脏骤停患者接受高质量胸部按压(适当的按压频率及深度,尽可能减少间断)均可获益。但有些心脏骤停患者,例如儿科患者、淹溺、外伤、气道阻塞、急性呼吸道疾病以及药物过量引起的窒息等,则应该采用传统折的CPR(胸部按压加通气)及其他干预措施。

仅作胸部按压CPR的不足

AHA科学建议的依据是基于动物实验和有限的非随机临床试验。动物实验是以猪为模型进行的,猪的上呼吸道和心脏骤停时与人相比是开放的,因而实验结果与人类临床实际有所不同,但具有参考意义。已有的临床试验虽然是当前最佳的研究,但在方法学上还存在严重不足,非随机试验往往有混杂因素,可影响结果的科学性,还很不完善,因而需要更为严格的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对心脏骤停患者只做胸部按压CPR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目前,还有2项大规模、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期望能够提供更重要的结果。

虽然AHA有关目击者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及做胸部挤压的CPR科学建议尚存在不足,但经过慎重考虑,对所有研究证据进行评估以及对各种尚未解决的问题反复权衡,AHA的ECC委员会最后认为,这一建议的获益超过可能出现的弊端。

篇7

急诊医学的任务及工作重点在于院前现场急救、运送病人(包括途中监护急救)及医院内急诊三部分[1]。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的及时与否与水平高低关系到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乃至预后。本文通过对我院急诊科从2008年1月—2009年1月578例院前急救病例分析后所获取的信息,对急诊抢救工作的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368例,女210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96岁。在本组病例中,创伤200例,占34.6%,居首位;中毒类128例,占22.1%,居第二位;其中酒精中毒96例,海洛因中毒7例,急性有机磷中毒5例。急性脑血管病61例,占10.6%,居第三位;心血管病41例,占7.1%,居第四位。

1.2 时间分布 病人发病人数分别以4月、5月、6月、7月、8月、10月份较多,1月、2月、3月份较少。120车出诊时间多集中在10点、12点、19点至次日1点居多。

2 救治结果

578例中,抢救脱险成功553例,成功率95.7%;死亡25例,其中心源性猝死12例,急性脑出血5例,多发性创伤3例,急性有机磷中毒2例,海洛因中毒2例,肺心病心衰1例,总死亡率4.3%。

3 讨论

从资料上可以看出,在城市综合急诊抢救病例中,排在前3位的是:创伤、中毒、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急诊创伤日趋增多,如何提高伤后“黄金一小时”内及时有效的救治,直接关系到伤员的预后。院前急救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伤员的接诊,明确危及生命的损伤部位及性质,采取果断有效的救治措施,因此显著提高了救治率及治愈率。由于有包括院前急救的完整急诊医疗服务体系[1]的及时、迅速救治,使酒精中毒、有机磷中毒、海洛因中毒等各类中毒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大大避免了急性肺水肿[2]及脑干呼吸中枢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占急诊危重病人的第三位,发病后2h之内死亡者占50%左右,其中70%死于医院外[1],多为心源性猝死。因此在全民中尽快普及现场心肺复苏,建立一支反应迅速、技术全面的院前急救体系是提高这类病人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长寿已成为第一追求。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恶化,社会矛盾的激化,亚健康人群的增多等不利于健康的因素,都会通过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反映出来,亦加大对院前急救的需求。因此,院前急救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地提高和加强。还有,在造成群体性意外伤害的突发事件中,绝大多数都发生在院外,从医疗救援的角度讲,院前急救便成了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判定标准参照“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internationalguidelinefo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2010,以下简称“复苏指南”),以下3项中出现1项且持续时间>30min即为CPR成功:(1)心电图显示心率恢复,自主循环恢复,瞳孔缩小,面色转为红润;(2)心电图显示心率恢复,收缩压≥60mmHg(1mmHg=0.133kPa)或脉搏搏动恢复;(3)心电图显示心率恢复,自主循环恢复、意识恢复。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原发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院前急诊急救情况及CA发生情况成功组患者家庭急救率、医院救护率、机械通气率、短暂复苏率高于失败组,院前救护时间及CPR至短暂复苏时间均短于失败组,院前心电图表现优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成功组患者医院救护前发生CA21例,救护车送院途中发生CA37例,急诊科发生CA22例,失败组分别为137例、249例、1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7,P>0.05)。

2.3入院时心电图及通气情况成功组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及机通气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成功组患者自主心率、VF、PEA发生率及气管插管率高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CPR俗称“复活”术,在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十分重要。现代CPR理论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已形成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术、电击除颤三大核心技术[4]。医学界关于CPR的技术研究从未停止,遗憾的是CPR的有效“时间窗”较短,CPR实际成功率较低。本研究剔除院外家属放弃抢救者,CPR成功率也仅为13.75%(80/582),低于发达国家的20%~60%,略高于我国院外CPR成功率。尽管院外CPR成功后患者成功痊愈出院率不足30%,但CPR失败者病死率约为100%,因此CPR的临床作用仍难以替代。院前急诊急救可分为家属和/或患者自救、医院急救,是否接受院前急诊急救直接影响患者入院时的生命状态,影响入院后CRP效果。目击者现场救护与CA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成功组患者家庭急救比例高于失败组。我国院前CRP成功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为居民CPR知识水平欠佳、应变能力不足,以致丧失最佳抢救时机。因此普及简单易学的急救操作十分必要,家庭急救只需3个步骤:拨打120,持续胸外按压,条件允许情况下现场电除颤,注意不强调口对口人工呼吸;其中现场持续胸外按压最为重要。目前,我国部分医院已相继建立院前急诊急救管理体系,为呼叫者提供院前指导。

本研究中成功组患者院前机械通气率、短暂复苏率高于失败组,心电图表现为VF、PEA的患者多于失败组。有效通气是提高CRP成功率的重要举措,呼吸障碍所致的缺血缺氧极易引起全身性病理改变及脑死亡。及时、有效的机械通气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短暂复苏是急诊急救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反复复苏并不少见,发生CA后很快出现短暂复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抢救取得一定成效或病情存在自限性,如果CPR复苏时间长、复苏困难甚至无法复苏,则患者死亡风险极高;机体缺乏自主循环的时间越长,全身缺血、缺氧症状就越严重,继而导致所有组织器官的功能严重损伤,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由于大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最差,因此,大多数成功复苏的CA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或植物状态。复苏指南限定CA发生后30min仍未复苏可判断为死亡,无需再行抢救,但存在超长时程复苏的患者,因此该项标准尚存在伦理学争议,但该标准符合医学定论,即大脑缺血缺氧30min已脑死亡,可判定为死亡,无抢救必要。本研究未发现超长时程复苏的患者,故尽可能缩短CA时间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心电图能反映患者心脏功能,VA是最危险的心电图表现,提示心脏以及冠状动脉心电活动完全消失,据资料统计显示,VA持续4min以上的患者病死率约为100%,但是临床上亦不乏VA持续数小时仍抢救成功的患者,但该现象发生率极低,且多为溺水等无严重病理改变、无器官功能障碍者,并不适用于创伤、急性脑血管损害等原发病,医学界对于此类现象的研究有待深入。

篇9

[关键词]急救护理学;课程改革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应急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目的是增强护生的急救意识,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果断地决策和综合性抢救或配合抢救的能力。急救技术平时应用频率低,但急救时要求却极高,但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尽管护生的考核成绩良好,但当面对真正的的紧急情况时,护生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对患者进行急救,也就是说学生缺乏对急救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鉴于此,我们积极响应学院号召,努力钻研课改,具体做出了以下努力。

1 课程内容重组

将急救护理学课程内容重组,根据未来工作岗位不同分为三大模块项目,项目一:院外救护;项目二:院内急诊科救护;项目三:院内重症监护病房救护。

每个模块项目又分为若干各工作任务,如,院外急救模块项目中分为以下几个任务,任务一:院外急救概述;任务二:能正确适时地应用包扎、止血、固定与搬运技术;任务三:正确运用现场心肺复苏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任务四:能正确有效抢救各种呼吸道异物梗阻的病人,必要时进行环甲膜穿刺术;任务五:能够正确处理中暑、淹溺、触电、中毒病人;任务六:院外综合技能情景模拟训练。

2 改革课程单元设计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单元的改革,传统的演示-练习-指导-回示教的教学模式,以单一操作技术为中心,忽视了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打破陈旧,依据急救护理学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临床真实案例为依托,采用工学结合、情景模拟、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合作性学习,培养护生的学习能力、处理问题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1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为前提,根据本单元课程的具体任务,主要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着手定位。能力目标,指护生所获得的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可以是具体的操作;知识目标,是指具体的理论知识,本着实用的原则,对培养能力起到支撑的作用;素质目标,在急救护理学中主要指急救意识、职业品质等内容,应该贯穿于急救护理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2.2课前预习: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护生的课前预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保证预习效果,6名护生组成一个任务小组,教师课前将本次课的任务分配给任务小组,护生通过自学、讨论,自主策划任务的完成过程。

2.2感性导入新课:传统教学中,上课伊始,便开门见山地列出本节课学习目标、主要内容,让早已精神疲惫的护生感到紧张、负重感,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为此,我们采取编故事、选取真实的临床案例等方法,激起护生的好奇心、求知心,从上课开始就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为本次课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具体选材要求紧贴本单元课程内容、新颖、富推理性,最好能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院外急救模块项目中的任务二为例,案例可选取为:某学校门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三轮车与一面包车相撞,造成三人受伤,一人不省人事。由此案例可达到三个目的:第一,复习任务一中,第一目击者的现场呼救、医护人员赶到现场的评估与分检等内容;第二,导出本单元课程任务: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第三,完成本次课任务后,由“不省人事”患者的急救,为任务三――现场心肺复苏术巧留悬念,调动护生的预习工作。

2.3任务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由各任务小组讨论,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同小组间方法可能不尽相同,由各任务小组把任务完成情况向全班汇报后,大家共同点评,取长补短,得出最佳方案,也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这样使护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牢固。

在实际动手操作的环节,可由护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试操作”,教师给与指导,但一些有难度的步骤,如,胸外心脏按压,对定位、频率、力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护生可能无法通过自学完成,教师可给予讲解、示教。当护生掌握了流程中每一个操作后,再由任务小组共同协作,演示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教师给予指导。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护生根据自己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过程,总结注意事项,将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归纳、升华,在护生的自我满足声中完成本单元课程任务。

3 改革考核体制

篇10

据研究报道,在1小时内猝死的80%一90%为心源性猝死,其中85%为冠心病所致【1】,而很多情况下,患者家属是第一目击者,如果现场了解其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需求情况,能进行及时、正确的救治,可以使一部分生命得到挽救。因此,在健康宣教时应加强对家属的急救措施宣教。

1 对家属进行急救措施宣教的必要性及现状。

由于我国社区医疗还不够完善,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家庭是患者疾病康复的主要场所,家属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也是健康宣教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2】,因此,在进行健康宣教的时候,患者家属就成为重要主体。

文献报道在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60万人,60%一65%死于医院外【3】。40%死于发病后l5分钟内,30%死于发病后l5分钟至2小时【4】。在心脏骤停l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术长期存活率可在40%~60%【5】,另有研究表明,在心跳停止4min内开始复苏者约50%被救活,4-6min内开始复苏者约为10%被救活,lO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极少存活【6】。发生地点87.80%为家庭【7】,很多情况下,家属是第一目击者,因此家属掌握必要的急救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而据调查表明,掌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现场急救措施的人为12.50%,掌握冠心病安全意识的人为9.82%【8】。由此可见,冠心病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普遍差,而冠心病患者在日常常生活中突然发病或遇到意外的可能性始终存在,掌握一定的现场紧急自救和互救知识十分重要,它可为抢救生命和减少后遗症赢得宝贵的时间。

我国现在的宣教模式,大多是停留在病区内的医护人员当面教育,或者是家属通过媒体媒介获得相关知识,研究表明,家属对于急救只是的获取方式依次为:医护人员告知(38.40%),电视广播(27.32%),网络(11.68%),社区宣传(9.20%),报刊杂志书籍(8.10%)【8】。由于我国在社区医疗这一块的不完善,导致我们失去了社区宣传这一块很好的媒介。病人在出院后无法通过离自己最近、最便捷的医疗机构获得相关知识及帮助。

2 国外对家属急救宣教的普及度。

虽然我国公众急救技术掌握情况很不乐观,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率相当低下,但在一些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8】。在瑞士有3O%~45%的成人受过心肺复苏训练【15】。而在美国,1966年美国心脏协会就已经开始提倡在公众中普及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11、12】。迄今为止,美国已经有5000多万人接受过此项培训,既每4人中有1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13】。这5000多万人次遍布了学生、老人、各种职业的人们,其实是缺少目的性的。

Richman等【14】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心肺复苏能力的评估,调查小组选择了51名年龄大于54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8%的老年人都接受过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培训,但只有29%的老年人能进行有效心脏按压。尽管大多数老年人都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但他们常常不能进行有效的操作。而且往往忘记关键步骤。这可能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下降、思想观念保守等有关。

所以,虽然国外有十分全面的体系及组织,使得大多数民众接受了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的培训,但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效果的,在紧急情况下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急救目的。

3 小结

心脏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急症之一。无论由什么原因引起心脏骤停的病人,生命都处于最危急状态,都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但由于我国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还待进一步完善。另外,我国人口众多,社区建设起步晚,医务人员地区分布不均衡,导致了我国无法很好的开展急救健康宣教这一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宣教方式。而作为病人家属有很强的学习欲望。他们认为接受急救技术培训既可以学习知识,又能够救助最亲的人【18】。因此,如何具有目的性的去进行有效的急救宣教,毕竟家属是个广泛的群体,遍布于任何一个职业,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如何运用现有的资源和人力去进行有效的急救宣教,是仍需要继续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之,利用有效的环境和人力资源,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复苏训练,在家属掌握急救措施及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对救护技术与心肺复苏技术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还要探索更高效率的培训方式,加大全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广度,是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崔惠春,徐绍春.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15.

[2] 李凤. 冠心病疗养员家属的健康教育【J】中国疗养医学,2004年1O月第13卷第5期

[3] 宁宗,邹春燕,胡绮萍,等.就诊者及陪诊者的急救常识和服务状况调查【J】.广西医学,2005,3(27):336~339.

[4] 王一镗.心肺脑复苏 【M】.实用急诊医学,1993.56.

[5] 将健.复苏研究若 生展【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1):4.

[6] 罗宝权.心肺复苏失败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1):60

[7] 郭树彬.普及急诊急救技能以加强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3(2):580.

[8] 李丽君,吴敏,钟小蓉. 冠心病患者家属急救知识调查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8年第2期.

[9] Kereiakes DJ,Weaver WD,Anderson JL,et a1.Time delay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myseardial infaretien :a tale of eight cities.Report from the prehospital study group and the cincinnati heart project[J].Am Heart J,1990。120 :773―780.

[10] Stratten DT,Niemann JT.Outcome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nonventricular arrhythmia:Contribution of successful resuseitation to overall survivorship supports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initiating to out― of―hospital ACLS[J].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Oct,1998,32,448―453.

[11] 桂莉,周彬,霍正禄,等.美英日德国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综观[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l3(6):325―326.

[12] 王咏春,尹丽荣,孙唯民.我国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展望[J].急诊医学,1998,7(4):268―270.

[13] Clements R,Mackenzie petence in prehospital care:Evolving concepts[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2005,22(7):516―519.

[14] Richman PB,Bobrow BJ,Clark I ,et a1.Ability of citizens in a senior living community to perform lifesaving cardiac skills and appropriately utilize AEDs [J].Journal of Emergency Mexlicine.2007,33(4):395―399.

[15] Axelsson AB,Herlitz J.Holmberg S.el a1.A nationwide survey of CPR training in Sweden:foreign and unemployed are notreached by training programmes[J].Resuscitation,2006,70(1):90―97.

[16] 陈靖.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调查及其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19(I3):72―73

[17] 王玉,李学惠,刘玉珍,等.公众对徒手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2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