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城市管理工作所面对的情况日益复杂,对城市管理者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单一化、公式化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城市管理者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清醒认识城市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复杂性,“威”、“微”并重,形成有思想有特色的工作方式,将城市管理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
一.、城市管理之“威”
作为一名城市管理者,必须承认的是,现今社会对我们的评价不一而足,甚至可以说是负面多于正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无论外部如何评价,我们必须要做好自己,身正才能不怕影子歪。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思想上、形象上、行动上都要有“威”。
一是要清醒认识自我,保持城市管理者威严的形象。当前社会对我们城市管理者几乎都是带着放大镜在观察,行为一有差池,愤怒的口水就铺天盖地而来。这种现象的产生,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人带着有色眼镜在看我们,还有一部分确实也是那些城市管理者没有将形象树好。因此,要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首先就是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自己,我们是城市的管理者,从某些角度来说,代表的是政府在行使自己的职责,心中有正义,才能不怒自威。
二是要树立威信,举止文明,行为有度。思想上有认识,行为上就要有表现。近期出现了多起关于城管执法的新闻,其中一则关于延安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事件还在调查中,但是作为一名城市管理者,无论如何都要做到文明执法。具体来说就是“六先一后”,即敬礼在先、尊称在先、亮证在先、指出违法事实在先、说服教育在先、讲清处罚依据在先、处罚决定在后,而且绝对不能采取暴力手段。做到了以上这几点,才能树好城管正面的形象。
三是要勤学苦练,成为解决各类城市问题的权威。除了要有威严的表现,更重要的还是要有权威的内在。城市问题千千万万,而作为管理者当遇到问题时必须清晰明了自己所面对的状况,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此类的问题。而想要拥有这样的能力,只能通过勤学苦练,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当成为城市管理的权威时,群众自然也就能信服我们的管理了。
二、城市管理之“微”
所谓的“微”就是于细微处见真章,用真诚微笑的态度,利用各类“微平台”做好工作。有个成语叫“恩威并施”,放到当前社会,简单的施恩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更需要做的是从细节入手,通过点滴的积累,从而改变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者的固有看法。
一是保持真诚微笑的态度,真正做到“亲民城管”。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当我们在进行城市管理工作时,有时候一个微笑的力量远远超过了长篇的说教。无论是流动摊贩还是店铺经营者,我们每天面对的其实也都是平常人,大家都是为了生活而在努力。因此,我们要将心比心,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他们进行管理,只有当他们也理解我们是为了城市更美好而进行管理时,就能心悦诚服。
篇2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理念,是我们武装头脑、认识和改造世界、推进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城管事业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为当前及今后城管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城市管理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和做法。 总结本人多年来的城管工作经验,结合我市城管工作实际,城管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尺和指南,正确处理好“九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履行职能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城市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广义的城市管理指城市人民政府对整个城市的工业、商业、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公安交通、城建环保、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公用事业等各项工作的综合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的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以及城市规划、房地产等行业的管理。我局作为我市城市管理专业部门,肩负着城管监察、市政养护、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方面职能。职能定位规定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权限和范围。履行职能就是要在职权范围内把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责完成好,这是城管部门的使命所在。 以人为本是价值观的核心思想 ,是一种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 ” 的 “ 人 ” ,是具体的、现实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主要是指 “ 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 以人为本 ” 的 “ 本 ” ,是哲学价值论概念的本,根本的本。它要回答的是,与神、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 , 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 就城市管理而言,正确处理履行职能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就是既要履行好城管职能,又要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本,不能因少数人的利益而影响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合法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在履行职能时,要充分地考虑人的需要、市民的需要。因此,城市管理中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就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合法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 。 坚持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还要在履行职能时考虑社会效果,要体现在履行职能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城市管理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者是代表政府在城市生活中对人的活动行使监督、检查、协调、服务权,是执行法律法规的特殊人群,往往重视的只是加强表象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极易使市民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导致管理效果不佳或失败。 这从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城管暴力抗法事件以及群众对城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可见其一斑。 要 在城市管理方面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两种意识: 一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 作为执法管理人员,既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城市秩序,又要努力避免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因而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尤为重要。 二要强化管理就是服务意识。 城市管理不是与市民为敌,而是为市民服务。要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消除以“管理者”自居和居高临下的心理,增进城管工作者与市民的“鱼水之情”;要大力实施“亲民”和“为民”工程,为市民排忧解难。近年来,我市率先在全省免费开放全部公厕,推出摇铃上门收运居民生活垃圾措施, 在城管执法中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有情操作等都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
二、正确处理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充分利用行政资源的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以客观规律为指导 , 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 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 , 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 , 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 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因此,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关键。辨证地看,事物 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城管部门和城管工作离不开外界的支持、配合。因此,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行政资源,调动一切外界因素来推动、促进城管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充分利用行政资源之间互为因果,城管部门只有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做到有为,才会有位,有位才能更好地利用行政资源。 发挥主观能动性 , 一要以有为争有位,以有位促有为。 有为就是城管工作要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并达到领导和行业管理的要求。 二要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大力弘扬“不待扬鞭自奋蹄”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城管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建立、完善监督检查、奖勤罚懒激励机制,让想偷懒、混日子、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投机取巧、消极怠工者失去生存空间,为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职工打造良好平台、提供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城管队伍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同时,城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单靠城管部门的努力,仅仅通过发挥主动能动性还不能完全管好城市,还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行政资源,积极争取各级各界的支持配合。 一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 “老大难,老大出面就不难,老大重视就不难。”要大力争取上级领导对城管事业的关心和重视,给予人财物力和政策等方面的倾斜。 二要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 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利用他们的优势,借助他们的力量,形成城市管理的强大合力。
三、正确处理好提高城管人员素质与提高市民素质的关系 “打铁要靠自身硬”,提高城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城管工作的基础,城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城管工作水平的高低和城管事业的兴衰;市民是城市管理的受益者,也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市民的力量才能真正管好城市,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民素质高低决定了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提高市民素质与提高城管人员素质并重方能达到管好城市的目的。 当前, 城市化进程的急骤加速使 城市管理 面临的 挑战 越来越大, 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城管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发展也对城管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城管职工只有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法律素养和业务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城管工作需要。 今年2月29日,蔡晓明市长对我市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作指示时提出:“领导的品位,决定城市的品位,城市的定位,决定城市未来的地位;我们大家都要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的素养,要博学多才,相融贯通,用心去琢磨这个城市,每位城建工作者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市长对城市建设者的要求同样也适合城管工作者。因此,城管部门要把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一刻都不能松懈; 要大兴学习之风,大力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机关,抓好培训教育,鼓励自学成才;要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选招思想好、文化程度高的人员进入城管队伍,不断给城管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城管人员素质提高了,对市民进行管理的过程也是宣传教育的过程。 与此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市民的良好习惯和文明意识,通过耐心细致做工作争取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市民协调一致搞好城市管理,动员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扩大城市管理的宣传面,使每个市民都感到自已是城管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分享城市发展和管理成果,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
四、正确处理好纵向与横向的关系 纵向是指市本级与区、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目前市城管局上级业务指导部门为省建设厅;市城管局与包括章贡区和__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各县(市、区)城管部门无上下级业务关系。横向是指市直部门之间和本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市直部门之间,目前我市主要是市城管委指挥调度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城管职责,市城管委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局)负责日常事务;从本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关系看,我市城管部门与其他城市城管部门均为不相隶属关系。目前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存在“先天不足”,城管体制不顺、多头管理、职责交叉、利益上的各自驱动以及互相推诿,严重制约城管工作上水平。特别是随着中心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现有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越发显得滞后。为此, 一要理顺中心城区城管体制。 要按照有利于调动市、区、街、居各级积极性和重心下移、多数人参与、无缝隙管理的原则,以环卫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抓紧实施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二要强化市城管委和城管办的指挥调度职能及各城管部门的“大城管”意识。 要争取市政府支持,增加市城管局对各县(市、区)的业务指导职能和对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所属城管机构的指导、协调、监督、考核职能,并将__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市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市城管委研究决定城管重大事项,协调各委员部门、单位搞好城市管理工作等职能;强化市城管办具体调度考核的职能,加强对各城管部门和章贡区、__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检查、考核等工作,督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履行各自担负的城市管理职责;强化城管委各委员部门的“大城管”意识,通过实行目标责任制等措施,促使各部门认真履行城管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三要主动加强与兄弟城市的联系。 学习他们城市管理的先进经验。 四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市直单位的协调。 部门之间切实做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紧密协调。
五、正确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必然要求大量市政基础设施的及时跟进,而城管部门肩负着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职能,任务将越来越重。近年来,由我局负责组织实施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越来越多:20__年 29 个项目,总投资约3450万元;20__年50个项目,总投资6000多万元;20__年将达到63个,总投资5.3亿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都是为了解决百姓反映强烈的市政热点问题和提升城市形象的节点问题。如果不讲速度,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滞后城市化进程,这样就满足不了百姓需求、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如果只追求速度,不注重质量,不尊重客观实际,不严格按科学办事,也难于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发展。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质量与速度的统一。 一要紧抓工程速度。 要按照上级要求和单位安排,按时完成工程进度。 二要紧抓工程质量。 要用好有限的每一分钱,使建设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均符合质量要求。 三要出精品、上档次、讲品位。 最近,潘书记就加强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作出重要批示:“一个城市的灵魂在于艺术的品位与经常的管理。”落实潘书记的重要批示,就是要辨证地把握建设和管理两方面,“艺术的品位”要靠建设,而城市的品位来源于每个细节的品位、每个工程的品位。定位决定地位和品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保持一定的超前性,使每个项目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六、正确处理好长效管理与突击整治的关系 城市管理工作具有经常性、反复性特点,决定了城市管理必须实 行长效管理。同时,城市管理突发性、随机性特点又决定了需要在长效管理基础上辅之以集中突击整治手段,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应急性、疑难性、专项性问题。突出整治和长效管理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长效管理是治本,突击式整治是治标。长效管理是标准化的管理,突击整治是随着季节等因素的变化展开的突击式、阶段性整治。突击式整治是解决难点问题的有效手段;长效管理是避免反弹、回潮,巩固突击整治成果的保证。虽然突击整治有其特有优势,也许通过一、二次突击整治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大见成效,但稍不注意就回潮、反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力戒依赖突击整治,期望一蹴而就的倾向;同样也要避免因为长效管理是治本措施,放弃突击整治,致使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广大群众关心、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不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延误全局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做到以长效管理为主,以突击整治为辅,相互作用,互为补充。 近年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我市的城市面貌和环境卫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如何巩固成果、长效保持城市良好市容市貌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必须全面规划、整体推进,进一步加强长效管理;要重视法规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质量监督机制建设,加强经常性的管理质量检查考核,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要统筹兼顾,认真分析、了解客观情况,掌握城市管理客观规律,对一年四季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地统筹安排各项工作。
七、正确处理好常规管理与数字城管的关系 在城市管理中,要处理好常规管理与数字城管的关系。常规管理是传统的、没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的模式,较之数字化城管模式,常规管理存在以下缺陷: 一是 长效管理机制难于进一步完善。由于缺乏对城市管理的系统研究,局限于就事论事,管理往往步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热衷于搞突击整治,但效果往往是前治后乱,无法实现长效管理。 二是 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由于缺乏技术手段,对自身管理对象的底数摸不清,难以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和应对出现紧急情况的对策。 三是 缺乏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导致发现问题多少没人管,主动管与被动管、管好与管坏、管与不管一个样。 四是 缺乏统一调度,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部门多,加上工作侧重点和依据的法律不同,往往各行其是,协调配合不够,更谈不上建立相互间的既监督又协同的关系。 为克服常规管理的缺陷,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数字城管是手段、机制的创新,数字城市建设已被国家列入国家信息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十一五”发展的战略重点。目前,全国有120多个城市建有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400多个城市建有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有综合式专业管网系统、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其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 有效地整合城管资源; 二是 及时地收集城管信息; 三是 快速地处置城管问题; 四是 科学地评价城管部门的绩效。以实施城市管理数字化为突破口,有效运用高新技术设备参与城市管理,是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摆脱城市管理困境,实现由传统城市管理向现代城市管理转变的一条必由之路。近些年来,我市城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不断改观,但我们的常规管理与城市建设相比,则显得相对滞后,并且存在各有关城管部门的职责不够明晰、履行不到位、部门之间信息整合不够、多头管理导致推诿扯皮、不能形成整体合力等问题。常规管理模式的缺陷制约着我市城市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抓紧组织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
篇3
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是安阳市文峰区网格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社区根据一定的面积划分出若干等份,每个等份就像网格一样,每个网格还有个管理员,这个小格子里的居民有什么事都可以找这个管理员。
安阳是中国古都之一,是历史悠久的名城。近年来,这座古都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遇到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等诸多问题。经过详细调研,安阳市领导决定以下属“文峰区”为试点,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信息化运作的社会管理服务机制,提高政府对民众的服务效率。
安阳市文峰区委托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符合安阳市特色的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并建立了覆盖全区的信息化运作系统。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分别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站、室、组四级平台,并且在四级平台上建立四级信息网络;网格一级的管理员直接配备“社管通”,对于排查出的重大或突发事件,可以直报区中心,提高了基层排查、上报、处置问题的效率,实现了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运作;信息系统采集了大量的基层基础信息,实现了信息共享,改变了过去各个部门单独采集、各自录入的方式,发挥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三位一体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基层党建、维稳、治安、民生等工作的效率。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被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也随之出现,从而支撑各级政府去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河南省安阳市就是最早采用软件信息系统来提升社会管理效率的地方政府之一,并确确实实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
“社会管理软件”的出现
河南省安阳市是在2012年直接部署的社会化管理软件。然而在部署社会化管理软件的基层政府当中,更多的是从城市管理过渡到社会管理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开发和应用社会管理软件的过程在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
近几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通过创建“数字东胜”模式和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开创了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数字东胜”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万米单元网格为单位,将市区划分为42个责任网格,将管理对象按7大类、95小类、10.5万个部件和6大类、55小类事件录入城市管理系统,每个责任区域都有专门监督员进行巡查,将发现的问题上报监督评价中心。目前,东胜区街路上每一个井盖、路灯、垃圾箱、建筑物等基础设施,都有了数字身份证和责任单位归属地。乱搭乱建、垃圾渣土、绿地缺失、路面破损、施工扰民等问题得到有效监控。“数字东胜”运行以来,已累计受理各类管理案件15万余件。
在这个过程里,东胜区还不断普及惠民便民项目的应用,营造社会管理创新氛围。东胜区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积极创建“数字社区”。以镇、街道为单位划分出15个一级网格,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84个二级网格,再将小区、楼院、商圈划分成486个小网格。在网格内实行一格多员、一员多责的责任捆绑管理模式。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党支部书记、民警、物业人员等网格七员和社区轮值服务队伍,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优质服务,有效提高了社区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同时,各街道社区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社区网格QQ居民信息平台、2212345居民热线服务、一键式呼叫服务、社区网络服务、市民卡服务等,为居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东胜区关注社会管理创新其实从2004年就开始了。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2009年东胜区实施“数字城管”工程,运行三年多以来积累了一些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的经验。藉此,东胜区委、政府在2012年成立了东胜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委员会,以“服务周到化、联系普遍化、行为归属化、管理扁平化”为理念;以“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为目标;以“网格化、物业化、技术化、精细化”为内容,全社会推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采用信息化手段之前,等很多社会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周时间,通过采用社会管理软件,五个小时就能解决问题,在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问题上,效率大大提升。
社会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那么,何为“社会管理软件”?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能够体现并支撑社会管理的大部分职能,能够提供完整、准确、实时的数据与信息,为社会管理机构和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和业务辅助的软件产品或以之为核心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称之为‘社会管理软件’。”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介绍说,“社会管理软件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管理软件、群众权益维护管理软件、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软件、安全生产管理软件、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管理软件、社会治安防控管理软件、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软件和社区管理软件等。”
社会管理软件的市场进展
赛迪智库将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划归得比较宽泛,其中包含了社会组织管理软件(包括社会组织专用财务管理软件、社会组织信息共享系统)。但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应该集中在一些点上,不能太过庞杂。无论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如何定义,从数字城管软件衍生而来的网格化社会管理软件都被认为是社会管理软件的核心内容之一。参与到这个领域里的企业包括数字政通、国研科技等。
从数字城管到社会管理创新
数字政通是做数字城管起家的。2003年,北京市东城区要在全国第一个开展网格化城市管理,数字政通承接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后来成了国家重点示范项目,被中办、国办、住建部多次推广。这直接触发了住建部在随后的2005年~2008年连续三批在全国共选取了51个城市作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试点城市。在这50多个试点城市当中,数字政通为其中的30多个城市建了数字城管系统,这为数字政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1个城市的试点成功之后,住建部呼吁全国有条件的城市都可以推广和实施数字城管。
数字政通的数字城管系统有十几大类的功能,从城市部件,小到灯杆、井盖,大到城市公用建筑、立交桥,到各种突发事件,包括流动人口、污染监测、交通疏导等,都会在系统中涉及,形成完整的监督、执法管理流程。其中,已经包含了一些社会管理的内容。
当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出现,相关部门要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社会管理领域,而网格化管理的数字城事管理理念又非常适合于社会管理。因此,数字政通就顺理成章地将数字城管的软件功能进行扩展,应用网格化管理的理念,开发了社会管理创新解决方案。
数字政通的第一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是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提供网格化管理系统,这个项目是在2010年启动的;随后又在2011年建立了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的网格化社会管理系统。2012年,社会管理的项目多了起来,截至目前,数字政通一共参与建设了7个项目,其中包含河南安阳、湖北荆门、广西鱼峰区等地市、区的社会管理项目。
7个项目相对数字政通一年做的一百多个数字城市管理项目来说,还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说明社会管理软件的市场已经进入萌芽状态,未来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虽然在数字政通内部将“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作为不同的软件产品分别进行研发,但在整个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来看,两者都属于社会管理软件的范畴。甚至在资本市场上,数字政通被投资者定义为政改概念股,认为数字政通的业务发展与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息息相关。
“今年前三季度,数字政通在经济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有40%~50%的涨幅,”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邱鲁闽说,“有这样的业绩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包括数字城管在内的社会管理软件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政府对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加了,市场需求越来越多,项目内容越来越丰富、项目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公司才会有比较好的业绩表现。”
从专项到集成
在社会管理领域,中科软也做了很多项目。“中科软除了做金融的客户之外,主要是做政务信息化。在我们的业务中,有40%与社会管理软件有关。”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左春介绍说,“政府有很多职能部门,比如财税、公安、工商、质检、卫生等。我们认为,政府部门用来对内部服务的软件不属于社会管理软件的范畴,而对外、对公众服务的软件则属于这个范畴。”
“原来中科软做的政府职能项目都有一定的专属性,公安只做公安,质检只做质检,卫生只做卫生,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提出之后,项目之间有了一定的集成性,需要信息共享,要制定数据的交换格式,制定标准,这是未来的方向。此外,政府服务公众的水平也要提高。这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循序渐进地做。”
对中科软来说,过去的项目是分项去做的,针对社会管理软件概念的提出,中科软会将相似的软件产品进行梳理,重新归类和定义软件产品。左春认为,社会管理软件的概念出现之后,政府部门会更多关注这个领域,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会有所增加。
从纵向到横向
做社会管理项目,太极公司的优势是从上往下延伸,而不是从基层做起。“我们在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是与公共安全、卫生、民政等有关的系统,国务院应急平台、平安北京顶层设计、卫生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民政部低保系统就是太极在做,包括北京市奥运安保(警务)指挥系统;二是电子政务领域,与服务群众有关的项目。具体说比如智慧北京的顶层设计、北京市政务资源交换目录、北京市物联网支撑平台等,其中牵扯到数据交换,牵扯到政府的联合审批,因为这其中都有为基层群众服务的问题。”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公共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海东介绍说,“虽然太极做的项目大多是纵向的,但最终都会向下、向基层延伸,比如公安系统会延伸到派出所,政府系统也许会延伸到居委会。社会管理软件是面向基层的,横向连接的,所以怎样将纵向的系统与横向的社会管理软件相对接是比较关键的问题。如果基层的数据采集上来了,但是无法跟上面的垂直系统对接,那这个系统也不好使。”
太极公司正在做北京、重庆、广州等城市的智慧/平安城市项目,数字/智慧城市的设计其实有很大一块就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这是太极公司目前比较重视的潜在市场,太极公司内部也叫做“数字社区”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做公安、民政、卫生等系统,一个城市也许就能卖一套;但每个城市社区、街道办的数量是庞大的,因此社会管理软件的市场潜力非常大。
社会管理软件面临的问题
在社会管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与产业化资源分散。
安晖认为,无论是政府应用,还是企业研发,目前都还处于自发阶段。企业未将社会管理软件作为单独产品体系和发展的重点,只进行了初步研发;地方政府很少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只是根据需要进行临时性采购或委托当地中小企业进行开发,无助于产品体系的建立。
数字政通邱鲁闽认为:“现阶段,社会管理软件项目小而散,如何找到比较合适的客户——主管这件事的人就不容易。即便找到了,他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另外,基层单位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也不高,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年龄偏大,这都是社会管理软件推广的难题。”
“这个市场前景比较好,但是项目主体比较分散,项目规模也比较小,所以这个市场会怎么演进目前还看不太清楚,”太极周海东说道,“我不太认为会形成一个铁板一块的统一市场,几家大企业全部垄断,可能会有众多的中小型方案商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
产品功能性能参差不齐,产品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对社会管理软件还缺少统一的功能、性能规定与标准,加之相当多的地方是委托企业进行定制化开发,因此不同产品在功能、性能方面差别较大,既不利于社会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更大区域内社会管理工作的统一开展。”安晖说,“目前的社会管理软件所实现的功能多仅限于信息的采集、存储、查询功能和业务处理,尚无法支持多源信息整合处理、多媒体信息和非结构化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挖掘、网络信息跟踪分析等需要,难以满足对社会管理工作更高更新的要求。”
牵涉部门太多,协同工作有障碍。
“社会管理软件的应用推进在名义上是经信委主导的,但是牵涉的部门太多了,有市政、公安、综治办、流管办、司法局、局等,主导部门推进也很难。加之当前各层级政府部门使用的软件不一,社会管理软件接口不标准,数据格式不一致,使得信息共享面临阻碍,产生了新的信息孤岛,难以满足跨地区、跨部门统一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左春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缺少评价体系。
邱鲁闽认为与数字城管相比,社会管理软件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怎么评价一个社会管理软件项目有没有用?现在还没有特别完善的评价体系。在城市管理领域已经有了评价标准,比如城市管理问题每天的案件上报率、解决问题的平均时间、有效处理结案的数量,这是经过七八年的运转以后形成的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那么如何来评价社会管理系统带来的效果?这个小区怎么更和谐了?邻里的关系如何更融洽了?这些评价指标还有待于我们逐步摸索,逐步细化,提炼出评价的指标。”
策略和建议
针对目前社会管理软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对社会管理软件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统筹规划设计,引导社会管理软件发展。
社会管理软件的研发应用与社会管理工作密切相关,需要包括社会管理、软件行业管理在内的相关政府部门一道,加强社会管理软件业务需求和产业需求调研梳理,做好社会管理软件体系设计和功能设计,并从政策、标准、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社会管理软件的发展与应用。
丰富软件种类,打造安全可靠的软件体系。
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建设步伐加快,社会管理的工作内容日益多样复杂,对社会管理软件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社会管理软件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企业与社会管理部门、机构加强交流沟通,结合业务需要开发更多更好的适用软件产品,并与安全可靠基础软硬件研发相结合,打造安全、可靠的社会管理软件体系和解决方案。
加强创新研发,增强社会管理软件功能。
一方面,面向社会管理信息海量化、多结构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多源信息整合处理、多媒体信息和非结构化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挖掘、网络信息跟踪分析、工作流、业务流程迁移等相关技术研发,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软件功能性能。另一方面,要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GIS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与社会管理软件结合,使之适应社会管理机构分散化、信息多源化、办公移动化等特点,支撑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
加快标准制定,推动社会管理信息共享。
以加快相关部门单位和各地区间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畅通社会管理业务流程为目标,做好社会管理软件产品标准及数据标准的制定,实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同时加快社会管理软件信息安全保障方面的标准规范制定与应用,保证人民群众、单位组织的信息在受限范围内使用,保证社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速应用推广,不断完善提高软件质量。
坚持应用和创新双轮驱动,在鼓励企业加快研发、不断提升软件质量的同时,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区域)或部门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通过实践反馈增强产品的易用性、互动性,提升软件质量。
资源整合,提高产品企业竞争能力。
整合市场和产业资源,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研发高质量的社会管理软件,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政府采购方面,应逐渐淘汰功能不强的定制化软件,采用基于统一标准的品牌软件产品。
篇4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物业管理工作座谈会议,邀请了部分老领导、社区干部、居民代表、业主委员会代表、物业企业代表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主要目的是认真分析当前全县物业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听取大家对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和看法,共同探讨研究进一步做好物业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办法。
我们大家都十分清楚,我县物业管理工作起步很晚,由于规划理念和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等历史原因,大部分住宅楼以系统或单位自然形成的居住小区圈地自封,基本上处于自我管理的零乱和松散状态,连片率低,成为制约我县物业管理发展的瓶颈问题。2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物业管理作为创造全县经济建设良好环境的基础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措施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研究出台了《*县城市住宅区物业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成为*物业管理的“分水岭”,全县物业管理工作逐渐步入正轨,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时期。县上在相关部门成立了物业监管机构,建立了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完善了业主委员会管理制度,物业监管得到加强;加大了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了小区服务功能,物业管理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止目前,怡园小区、阳光小区、美之园、温馨家园、康馨园、彭家花园等八个住宅小区已初步形成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住宅小区;全县物业服务企业从无到有,先后有两家物业公司取得三级物业管理资质;物业服务从业人员达到40人,城区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了69%,物业管理面积扩大到25万平方米,是20*年的两倍;物业管理以房地产业为依托,涉及到社会服务业的多个领域,逐步启动了包括房屋及相关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环境保洁、绿化养护等众多服务内容,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发挥了重大作用。物业服务企业在为居民群众安居乐业、构建和谐家园、创建良好人居环境、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初步认可。借此机会,我想对我们各有关部门、各物业企业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物业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大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半功倍,需要我们认真细致地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才能见到成效。在看到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前期物业管理、物业服务收费、物业纠纷投诉处理、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方面还存在执行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二是具备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数量少。部分小区管理人员无物业服务资质,服务行为随意性较大,缺乏有效的制约。三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建立覆盖面低,已建立的部分业主委员会,存在运行不规范、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住宅小区管理用房建设滞后,部分小区缺乏必要的办公场地;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用水支出比重大,导致企业运行成本增加,既影响了小区绿化,又降低了物业企业经营效益,致使物业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四是物业监管还不到位。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不很明确,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五是业主自律机制不完善。相当多的业主还没有树立起有偿服务的观念,不能认真履行合同约定义务,任意拖欠物业服务费用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物业管理企业亏损过大。六是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不规范。全县建立专项维修资金的覆盖面低,特别是20*年以前修建的住宅楼,没有维修基金,住房缺乏“养老”保障功能。七是遗留问题十分棘手。过去修建的单体住宅楼及一些老旧住宅楼,由于规划审批手续不完备,一些住宅楼的化粪池、供排水管道、电力线路等配套设施布局不合理甚至缺失,给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带来很多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全县物业管理行业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当中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前面,建设局局长郭小荣同志对近年来全县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运行情况已经作了通报,这里我不再缀述。会上,一些老领导、老同志、社区干部、居民代表、业主代表和物业管理企业代表都进行了很好地发言;刚才,县人大副主任王耀同志、县政协副主席赵明山同志又从物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等方面发表了很好地意见,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请有关部门的同志认真研究,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个人对物业管理工作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依托“四个途径”,切实降低物业管理运行成本。
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扩大开放程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物业管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实际工作中一些深层次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始显现。特别是物业企业的运行成本决定了物业服务的质量,成为物业管理运行的“晴雨表”、“度量衡”。物业企业就像是业主们共同聘用的“保姆”,为业主提供各个方面的物业服务。如果“保姆”的工作收益高,那么“她”提供的物业服务质量就必然会很高;反之,如果“保姆”的工作收益低,那么“她”的积极性就会削弱,相对应的物业服务质量就会很低。因此,要想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我们就必须要想办法提高“保姆”的收益。其中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降低物业管理运行成本,逐步扩大物业企业的营利空间。
第一个途径:从绿化用水上降低运行成本。在前面的座谈中,大家都谈到物业企业收取的物业费中很大一部分就用来支付了小区的绿化用水水费,个别绿化面积大、住户少的小区甚至出现了收取的物业费还不足以交纳绿化用水水费的状况。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这一问题作出批示,要求要在保本、合理的基础上降低城市绿化用水收费标准。特别是在今年5月,政府方县长带领有关部门的同志深入到一些住宅小区专门进行了调研,并安排有关部门抓紧进行住宅小区绿化用水水价调整工作。目前,水务局、建设局、物价局分别就绿化用水价格进行了成本核算并提出了调整的初步意见建议,县上将在近期召开有关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尽快出台降低住宅小区绿化用水价格的有关政策。这将从源头上解决住宅小区绿化用水费用过高的问题,既有利于维护和保护物业企业的利益,还将对小区园林绿化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个途径:从物业服务队伍管理上降低运行成本。物业企业生存的最大依靠就是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素质可靠、责任心强的物业服务队伍。运行效率高、经营效益好的物业企业,未必一定要有大量的物业从业人员,而是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的调配、最充分的利用,比如“原来三个人干的工作可以两个人干,三个人的报酬可以两个人拿,工人工作积极性也调动了,物业服务质量也上来了,关键是因为大家挣的钱多了”。因此,物业企业要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价值、最大限度提高物业服务质量的物业队伍管理机制和办法,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市场化管理制度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第三个途径:从低值易耗品的采购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我们都知道,物业企业的低值易耗品支出也是企业运行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运行成本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就是严格控制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使用和耗损。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低值易耗品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低值易耗品支出,规范管理,严格控制,企业必然会从中受益。
第四个途径:从精细化调度方面降低运行成本。物业企业要精细化调度、多领域发展、规模化经营,要尽最大努力追求企业的最大效益。具体地说,个别住宅小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无论怎样经营,企业都会出现局部亏损,但是,物业企业要通过扩大经营领域的办法,从其它大的小区或者其他行业所赚取的利润中弥补局部区域出现的小亏损。也就是说,虽然个别地方出现了亏损,但企业总体上仍然是盈利的。
二、紧盯“四大板块”,着力提升物业服务质量。
物业管理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物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全县当前物业服务工作的情况来看,只有紧紧抓住以下“四大板块”,才能为业主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
第一大板块:卫生保洁。为业主创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是物业企业最基本的服务内容。垃圾乱堆、蚊蝇乱飞、污水乱流的住宅小区,物业企业是无法向业主交待的,广大业主也是不会答应的。因此,物业企业要把卫生保洁作为小区物业服务的核心和关键来抓,切实为业主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业主才会支持物业企业在小区内开展的各项工作,物业企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第二大板块:安全保卫。近几年来,城区一些住宅小区都程度不同地发生过各类治安案件,特别在个别小区经常发生一些盗窃案件,影响了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和业主对物业企业的满意程度。因此,物业企业要在做好其它物业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小区安全保卫工作,特别是要加强门卫值班工作,要严格要求值班人员在盗窃案件高发时期,也就是凌晨1点到4点左右的时间,绝对不能丢盹打瞌睡。同时,对不在物业服务范围、业主又有需要的摩托车、自行车看护上,要认真探索实行有偿看护,要严格责任区分,杜绝业主财物丢失后责任不清的问题。
第三大板块:应急维修。住宅小区的各种管道、线路十分繁杂,供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天然气等管线容易发生问题,而且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到小区住户的正常生活。因此,物业企业要高度重视应急抢修队伍的建立与培训,及时排除小区各类设施出现的紧急问题,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业主们的正常生活。
第四大板块:园林绿化。小区园林绿化工作是我们创建园林化城市的重要内容。为业主营造宜人的绿化景观也是物业企业的重要服务工作。小区的绿量、绿化层次、花木管护水平都能反应出物业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各物业企业要高度重视小区园林绿化工作,要适时灌溉施肥、及时修剪整形,抓住时节补充绿量,积极创建花园式住宅小区。
三、突出“六个重点”,进一步强化物业监督管理。
物业行业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行业监管。只有监管到位了,企业的经营行为才会规范,广大业主的权益才会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借今天座谈会议的机会,我对我们的监管部门也提几点要求,希望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切实维护好物业企业和广大业主的权益。
第一个重点:严格市场准入。这个市场准入,我讲的是物业行业的准入制。不能谁想干物业就能干上,不能谁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一定要实行市场准入。也就是说,从事物业服务的企业,必须要有相应的资格条件。首先要有物业从业资质,其次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队伍,还要有开展物业服务所必需的一些设施设备,企业用工方面要有完备的劳务合同用工手续等等。这些条件具备了,也还不一定能长期的从事物业服务,我们相关部门要对物业企业实施动态监管,对业主投诉多的、矛盾纠纷多的、执业操守不好的、服务质量差的物业企业实行不良行为记录,达到一定程度的就要吊扣或者取消其物业从业资质,从物业行业中淘汰出去,让实力更强、信誉更好的物业企业进驻。
第二个重点:加强规划审批。在前面的发言中,大家都谈到,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多、问题难的地方都是一些单体住宅楼或者小的住宅小区。因为大的小区有优势,管理集中、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因此,对过去的一些老住宅楼院或者单体住宅楼,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与服务的整合工作,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实现小区整合。在今后的房地产开发中,有关部门一定要从严把关,坚决杜绝单体楼或者零星开发的情况发生。在今后,所有新建的住宅小区,必须要按照规划设计标准配套建设各类设施、设备和物业管理用房。有关部门要监督房地产开发企业严格执行规划设计方案,坚持物业管理配套设施与住房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并严格按标准向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企业移交物业配套设施。要结合《物业管理条例》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业主、物业管理企业及各相关部门在物业公共设施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建立物业设施设备的规划审查、建设移交、管理维护、经营使用等制度,并严格落实房地产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制度,严把验收关,确保物业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的落实。
第三个重点:实行价格听证。物业企业运转困难的因素有很多,但物业企业不能一有困难就要求涨价,就要求提高物业费收费标准,这不是“治本”的办法。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的物业费收费标准确实比周边县市要低一些,但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的实际来讲,我个人认为现行的物业费标准还是合适的。我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坚持“质价相符”的原则,按照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适时调整和确定收费标准,要逐步建立“分等定级、优质优价”的收费机制,这才是物业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质价相符”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绿化面积大、层次高,环卫保洁、门卫值班工作量大,各项服务措施很到位的住宅小区,由于业主们享受到了较好的物业服务,所以就要付出相对较高的物业费,以保障物业服务工作正常运转;反而言之,有些又无绿化、又无公共设施的小区,因为物业企业只需做好门卫值班和环卫保洁等工作即可,这样的小区就要确定相对较低的物业费标准。物价部门要及时对物业企业的运行成本进行监审,并结合周边县市的情况适时通过调查分析、研究论证、公示听证等办法调整我县的物业费收费标准。同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物业服务收费的监督管理工作,要监督物业企业认真落实物业服务收费及明码标价规定,健全企业财务账目,严格按标准收费,按规定项目进行费用开支,自觉接受物价部门、行政主管部门及业主委员会的监督。
第四个重点:明确职责履行。我这里要强调的是物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对物业行业的监管职责履行问题。房局部门要加强内设物业监管股室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保证工作经费,强化队伍建设,切实把全县物业管理工作规范好、引导好、监管好;特别要监督物业企业认真履行服务职责,要指导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一系列制度、办法;要建立和落实监督、检查、考核、通报等制度,公布热线电话,及时接待处理群众投诉,加大对物业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物业企业严格遵守行业规定和市场规则,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建设部门要加强住宅小区的规划控制、工程质量验收、园林绿化及各种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不留缺陷,不留遗憾。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单位也要认真做好住宅小区内各自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运转正常,不出问题。公安部门要指导物业企业做好住宅小区安全保卫等工作。卫生、环保、文体等部门和渊泉镇各社区,也要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各自工作。总之,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积极培育物业管理市场,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监管经验,真正把物业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第五个重点:推行技能培训。保持物业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支业务技能高、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物业从业队伍。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物业企业劳工使用的监管,一些特殊岗位必须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比如电工、管道工等。物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监督企业用工,坚决杜绝无证上岗行为。主管部门要从注册物业管理师和物业管理员从业资格两个层次着手,完善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加强企业关键岗位和一线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扩大执业资格培训、取证人员覆盖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懂经营、精业务、守道德的专业人员队伍。要积极联系劳动部门和职业学校,专门面向物业企业从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为今后全县物业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第六个重点:强化舆论监督。要加强物业管理法规的宣传,通过物业管理法规、政策的广泛深入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物业行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物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印制散发宣传资料、编播宣传片、举办专题宣传活动、联合广电部门开办专题节目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物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知识宣传,对一些物业服务好典型、好案例进行正面宣传报导,对一些管理差、服务差的物业企业和案例进行反面曝光。总之,要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物业、人人支持物业”的良好氛围
篇5
[关键词]物业管理发展阶段趋势展望
重庆物业管理从90年代初开始起步距今已10年。10年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住宅商品化和产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促使物业管理快速进入社会经济生话,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社区建设、城市管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庆物业管理运作正趋向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管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
21世纪是中国经济实力急剧增长的世纪,也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完善、加速发展的世纪。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跨入全国物业管理先进行列和“五个突破”的目标,下面就重庆物业管理10年的发展历程作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一、重庆物业管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规则到规范,从单一管理服务到全方位经营服务的发展阶段
(一)1991年至1998年,是重庆物业管理探索起步阶段
1991年重庆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重庆房地综合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分公司宣告成立,率先打破重庆市实行40多年的福利型行政性房屋管理的计划经济模式,相继在文化街小区、龙溪镇小区、南坪小区、学田湾小区,实施物业综合性专业化管理,并推行有偿服务,标志着重庆物业管理的诞生,迈出了重庆物业管理的第一步。
1992年以后,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相继来重庆开发房地产,并组建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其所开发的物业,这些企业带来了国外及香港、沿海地区物业管理的经验和模式,对重庆市物业管理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和启发。特别是1994年建设部33号令《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随着大量新建住宅和商业楼宇建成并交付使用、管理,物业管理所具有的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社会对物业管理的需求,促进了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1995年重庆市建委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逐步进行岗位培训,实施持证上岗,提高了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1996年深圳国贸物业管理公司来重庆,组建成立了重庆深国贸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并受托管理中安大厦,将深圳物业管理的先进方法和理念带到了重庆。同年,起步较早、管理规范的锦绣山庄、建设路小区、桂花园小区被评为“四川省优秀住宅小区”、桂花园小区还同时获得“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小区”的称号;1997年,加州花园获得“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小区”称号,至1998年2月,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已达105家,显示出重庆物业管理迅速发展的态势。
(二)1998年至2001年是重庆物业管理快速发展阶段
1998年2月,市政府明确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国土房管局)作为全市物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重庆物业管理开始步入规范、快速发展的轨道。其主要的特点表现为:
l、设置行政管理机构,规范企业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为加强对行业的宏观指导和管理,重庆市、县(市)、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相继设置物业处或物业科专司物业管理工作,市国土房管局在管理全市物业管理过程中重点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整顿市场秩序,对全市物业管理企业重新进行资质审查和注册登记,以保证合法企业的权益;二是提高人员素质,对全市物业管理企业部门经理、管理人员提出持证上岗要求,并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工作;三是以评促建,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市级、国家级优秀(示范)住宅小区(大厦、工业区)的达标考评活动,引导物业管理上规模、上水平。1998年底锦绣山庄、渝海城、龙湖花园、洋河花园四个物管项目,参加国家建设部组织的考评验收,其中:锦绣山庄获全国城市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称号;渝海城、龙湖花园、洋河花园获优秀住宅小区称号。
2、加强法规建设、奠定物业管理生存与发展的法制基础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重庆市加快了物业管理立法步伐,1998年11月,市政府审定通过了《重庆市物业管理办法》,并相继出台了《重庆市物业管理资质管理规定》、《重庆市城市物业管理收费实施办法》、《重庆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大厦)考评暂行办法》、《重庆市业主委员会实施办法》等法规、文件和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业主公约、业主委员会章程等示范文本。这些政策、法规、规章及办法的制订与实施,使物业管理企业能够按照较为完善的市场规则去依法管理和运作,对引导、规范、促进重庆市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成立物业管理协会、增强行业发展动力
1998年11月20日重庆市物业管理协会(社团组织)宣告成立,协会在市民政局的监督管理和市国土房管局的业务指导下,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大力协助、主动配合政府主管部门研究行业发展和管理中的问题,为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全市物业管理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以营造良好、宽松的企业外部环境,较好地发挥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大力加强行业建设,积极组织制定、实施行规行约,建立自律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协调重庆物业管理市场,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创办行业会刊——《重庆物业管理》(双月刊),大力开展物业管理理论研讨,积极宣传政策、法规,及时反映物业管理企业的呼声和业主需求,传递物业管理信息、展示行业风貌与动向,树立行业形象,为行业发展提供舆论阵地;四是为尽快缩短与先进地区的物业管理差距,认真组织业内人员赴国内外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国外及我国沿海城市物业管理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专题讲座、沙龙论坛,进行理论研讨,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4、重视专业理论研究、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物业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理论的指导,重视并加强物业管理经验的总结交流和物业管理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是重庆物业管理发展的显著特点。近年来,重庆物业管理协会组织完成了重庆市科委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下达的《重庆市物业管理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科研课题;合作完成了《旧城区物业管理运作机制研究》并获重庆市国土房管局2000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与软件公司共同开发了《重庆市物业管理数字化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由李英儒主编,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物业管理手册》正式发行。此外,《旧城区实施物业管理探析》等理论性研讨文章,还分别收录和刊载在‘99中国住宅发展论坛论文集,以及《中国房地产》、《中国房地信息》、《中外房地产导报》、《重庆大学学报》、《重庆物业管理》等学术刊物上。
在注重理论学习、研究的同时,物业管理协会加强了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工作,除依托重庆房地产业培训中心开展对全市物管企业部门经理进行上岗培训,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外,还充分利用重庆市高校教育资源,建立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目前,重庆大学、西南师大已开设有含物业管理的工程硕士和物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重庆大学、三峡联大物业管理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了本科及大专学历的物业管理专业。重庆市物业管理协会、重庆大正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渝开发物业公司、深国贸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还与在渝高校就实施以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达成了产学合作意向,并共同建立物业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共同培养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又有管理才能的应用型物业管理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满足物业管理日趋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探索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同步发展模式。
5、物业管理企业发展迅速、品牌企业脱颖而出
重庆物业管理经过10年的发展,无论是从量还是从质都显示出了一定的规模和档次。到目前,全市物业管理企业从过去105家,发展到677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62家、二级资质企业230家、三级资质企业385家;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实施物业管理面积达5500多万平方米;有3个住宅小区、大厦荣获“全国城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大厦)”称号;8个住宅小区、大厦荣获“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大厦)”称号;6个住宅小区、工业区、大厦荣获“重庆市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工业区、大厦)”称号;21个住宅小区、大厦、工业区荣获“重庆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工业区、大厦)”称号;有20多家物业管理公司通过了ISO9002或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涌现了一批如渝海、锦绣山庄、龙湖、康居、大正、安达、渝开发、深国贸、南方、大昌祥、庆通、中渝、中天、经济技术开发区、天骄、绅帝、康达、庆安、志大、渝能等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物业管理知名企业。这些公司创出了企业品牌,为提升重庆物业管理的社会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成为重庆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6、积极引导、加强管理,推进重庆物业管理的全面发展
1999年,重庆市国土房管局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跨入全国物业管理先进行业”的目标规划。2000年4月14日,市国土房管局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市物业管理经验交流会,14家优秀物管企业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2000年11月28日,重庆市物业管理协会召开第三次会员大会,重庆市副市长陈际瓦到会并作了“重视物业管理工作,提高人民居住质量”的发言,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尤世程在大会上总结了我市物业管理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提出2001年物业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意见:一是要继续加强物业管理的法制建设,争取尽快出台《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重庆市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重庆市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第三部法规,重新修订《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二是开展十优物业管理企业评选活动;三是搞好调查研究,重点开好三个片区物业管理工作会;四是开展物业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推进物业管理事业健康发展;五是在“物业管理地域、物业管理类型、物业管理方式及服务、业主委员会的规范和建立、行业监管措施”等五个方面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以推进重庆物业管理的全面发展。
二、重庆物业管理发展趋势展望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重庆物业管理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前景广阔、充满生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在新的世纪里,如何把握物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满足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广大市民对物业管理的需求,在开拓、创新、进取的旗帜下,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是物业管理行业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根据重庆的现状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行业的未来发展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一)物业管理价值的认识将不断深化
1、物业的资产价值得以充分体现随着对物业维护、修理为内容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将提高房屋使用功能和物业设备设施正常运行时间,减少和避免物业不应有的损失和费用支出,延长物业的寿命周期。另一方面,良好的物业管理品质、优美的人文环境将大力提升小区(大厦)的知名度和形象,增加物业的无形资产,从而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使物业的资产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2、物业的环境价值日趋重要
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已使人们认识到,把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同步发展,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唯一途径。物业管理对市政建设、城市形象维护和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优美的居住环境,已成为人们改变居住现状、提升居住需求层次的首选条件之一,物业环境的价值已被人们所认识,拥有大量绿地庭院式和良好人文环境的住宅小区将充满生机。
3、物业管理的社会价值备受重视
由于物业管理具有多功能、全方位的管理服务特点,因而对社区的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小区数量不断增多,政府对社区建设也日益重视,物业管理在社区文化、社会治安和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4、物业管理费用以价值规律为评价核心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物业管理的企业行为日趋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日渐成熟,人们对物业管理价值的认识、评价也更加科学和全面。物业管理费用的收取标准也将会以市场供求变化和管理的质量水平按价值规律全面确定,不再单纯以经济成本作为物管费用收取的评价基础。物业管理费用收取市场化,必然带来物业管理价值的回归,有利于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5、服务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为了更好适应物业管理市场发展的要求,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将实现由服务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并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从根本上扭转保本微利、亏损补贴的局面,满足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行业可持续发展下,使企业利润率不断增长。
(二)物业管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增强
l、物业管理将得到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和更广泛的认同
物业管理在管理的深度、广度,以及管理的观念、模式、手段、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房屋管理。在房产管理由传统的福利型行政性管理方式向现代经营型服务性管理方式转变的推动下,受托管理的物业面积不断增大,由于政策导向、舆论宣传、企业形象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社会对物业管理的重视与认同将得以深化,从而扩大了行业的影响。
2、物业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管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轨,政府工作的重点也由直接插手企业经营管理,转变为向投资者、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建好、管好城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树立城市新形象,已成为投资条件评价和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物业管理具有社区、环境建设和管理的独特功能,将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3、物管覆盖面迅速扩大,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产业
由于物业管理是房产管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必然产物,福利型行政性房屋分配和管理体制将在短期内退出,改由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城市发展的物业管理体制所取代。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物业管理覆盖面迅速扩大,深圳1981年至2001年近20年时间,其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物业管理类型涉及各个领域。重庆1991年至2001年10年时间,其物业管理覆盖率才为35%;据测算,2001年至2010年未来10年间,重庆物业管理覆盖率可望达到95%以上,物业管理类型涉及面将更为宽广,物业管理将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第三产业。
4、物业管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更加协调
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发展时间短、速度快,专业理论学科体系建立还不完善,政策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与各大产业的经济关系,以及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社会关系还未理顺。但是,随着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物业管理企业将成为真正的法人企业,物业管理协会对行业管理的社会作用将得到增强,社区管理中的治安、水、电等行政事务管理将回归于政府和社会;保洁、保安、绿化、房屋维修等日常事务将由社会的专业化公司完成;物业管理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关系,也将由传统的“父子”关系转变为平等竞争、关系密切的独立法人关系。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三)行业素质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是行业的发展方向
1、物业管理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目前物业管理企业小、弱、散、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全行业2万多家物业管理企业中,仅有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在财务上基本持平或约有盈利,而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企业还不足4%。随着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工作的大力推行和物业管理市场化的发展,物业管理企业将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规模、效益型增长转变,规模化经营的资产重组必然驱使物业管理企业向品牌化企业的方向发展,在有限的市场资源条件下,企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势必推动物业管理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社会资源配置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2、知识经济时代将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技术含量
计算机及技术的快速发展、房屋建筑所采用的大量高科技现代技术、住宅、大厦等物业设施的智能化系统,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给物业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物业管理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使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将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3、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
由于物业管理是新兴产业,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多学科特点,因而吸引了如建筑、经济、管理、工程等众多门类的专业人才。随着行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面对的市场竞争,掌握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高等院校正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4、“以人为本”,提升居住环境的文化品位
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自然过渡到追求和期望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生活,物业管理除立足于物业的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业主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满足业主不断追求的文化需要。努力营造高雅舒适的文化氛围,以优美的人文和居住环境使业主产生对物业管理的认同,以赢得业主的信赖,扩大社会影响。因此,将有更多的物业公司为营造小区、大厦的人文环境特色而不断努力。
(四)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更加建康、规范、有序
1、物业管理行业政策体系趋向完善
任何产业的最初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而政府扶持的关键是制定符合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要求的科学、合理、系统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资金政策、税收政策、价格等经济政策。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国民经济、城镇建设管理中的的地位与作用,政府将继续为扶持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形成较为完善的物业管理政策体系。
2、物业管理行业法规体系逐渐形成
物业管理的发展需要成熟的行业法规、条例为基础。尽管各地相应出台了各项配套法规对规范物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部分法规、条例已落后于物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影响并制约了物业管理的发展。加大物业管理的立法力度,使行业发展有法可依,这不仅是企业的呼声,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进行《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立法研究,那些一时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法规和条例将在全面清理之列。更加科学、合理,真正能体现法制精神的物业管理行业法规体系将逐渐形成。
3、从严审查资质条件、严格市场准人
物业管理诱人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近几年物业管理企业增长迅猛,但发展参差不齐,个别企业的物业管理面积明显不足,如重庆市677家物业管理企业,仅管理5000多万平方米物业,平均每个企业管理物业不足10万平方米,而最大的企业也只管理200万平方米左右。由于一些企业规模过小,综合实力差、管理不到位,导致投诉增多,影响了行业形象,也浪费了社会资源。因此,除大力开展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工作外,还将抓好企业资质审查管理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
4、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意识增强
随着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将逐渐形成,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也将日益弱化,最终淡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和指导,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将会配合政府行使监督、管理企业的职能。协会履行政府部分转移职能后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行业的自律管理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行规、行约将会显示出更大的作用。
篇6
一、学科发展现状
1.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现状
国外的城市经济研究以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己任,在不断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城市实际问题的解决。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生产要素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程度,一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该国的资源禀赋,还取决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因此,原本研究一国内部城市问题的城市经济学研究,其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如要素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区位选择研究从传统的本国空间研究,扩展到全球(特别是对跨国企业而言)范围内的比较竞争;资源配置研究从如何发挥一国静态比较优势转向如何利用国际资源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城市密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从单纯的城市圈经济协调转向城市圈域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国际间的竞争与协调。这些研究无疑均扩大了城市经济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加大了研究的难度和深度。
在这些现实经济问题的左右下,近年来,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的内容可集中归结为4个主要的领域:区位分析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设计;特定城市市场与城市经济模型的建立;城市经济问题、城市政府行为和城市经济政策分析。
2.国内城市经济研究现状
国内的城市经济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才起步,但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我国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全方位展开了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并对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和城市经济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讨了城市经济运行规律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城市问题及城市经济政策;探讨了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与区位选择、城市经营、城市治理、城市交通、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城市化问题及日渐发展的城市圈经济给予了密切关注;并实证研究了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都市圈的经济发展与协调问题,提出城市圈是以大城市为核心、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通过各种网络紧密联系而形成的一体化发展、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网络体系,都市圈发展模式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模式和组织形态。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的新背景下,城市密集区域的经济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国内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对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提出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中间环节和各部门经济在空间上的纽结,城市经济学是“中观层次”、“空间范畴”和“应用性”的综合边缘学科等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
概括而言,近年来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5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都市圈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
二、我国城市经济学的新发展
1.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简短回顾
我国的城市经济学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财贸经济研究所下面设立了城市经济研究室,同年末,大连市政府和辽宁财经学院(后改名为东北财经大学)合作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中心城市会议,以后,此类会议分别在武汉、重庆、兰州连续开过三次。在此期间,京、津、沪和辽宁、四川、黑龙江、山西、江苏、湖南先后成立了城市经济学会,或者在省市社会科学院下设立了城市经济研究所或研究室。从1981年起,南开大学、辽宁财经学院首先在本科开设了城市经济学课程。以后,陆续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开始讲授城市经济学相关课程,从事城市经济领域的课题研究。在这个基础上,这些院校先后建立了城市经济研究室、所或系,有些院校还相继建立城市经济硕士学位授予点。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两所高校(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建立城市经济学博士点。
中国城市经济学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背景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后,国外大量的关于城市经济学方面的专著,如英国巴顿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1976年)、日本山田浩之的《城市经济学》(1977年)和美国赫希的《城市经济学》(1984年),被陆续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且为我国高校有关师生所直接使用。同时,我国的理论工作者也纷纷著书立说,陆续出版了《城市经济学入门》、《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实用城市经济学》、《城市宏观经济学》、《微观宏观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教程》、《城市经济学》等著作或教材。此外,还出版或发表了众多专题性著作和论文,使中国城市经济学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研究领域来看,中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涉及了中国城市化道路、城市经济区域发展、城市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协调运行、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经济管理等问题。例如,城市化规律的提出克服了“中国应走非城市化道路”的错误认识;城市经营理论的建立,打破了城市基础设施、居民住宅长期欠账的局面;城市土地经济理论的提出,创造了我国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新经验;城市与区域“互动关系”和“增长极”、“中心城市”、“首位城市”等概念的建立,使全社会逐渐认识到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性;城市经济学及其相关科学的发展,还使城市流通、城市功能、城市产业以及城市公共经济和空间布局等问题,得到了认识上的不断提升。
2.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新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城市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以至于有学者惊呼“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城市经济研究直面时代重大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等领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越来越需要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需要促使理论工作者从经济学层面上积极进行探讨。如:近年来城市经济学界对“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对“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探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阐述、对“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的论证、对“城市管理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城市现代化”问题的透视等等,都是城市经济学研究时代性与前沿性的集中体现,《城市经济理论前沿课题研究》一书对此做了很好的总结。从研究成果来看,“中观经济学”和“城市管理学”的推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前者,学术界指出,该书明确了城市经济学在未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学科定位,拓展了经济学发展的新空间,提出了一系列中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对于后者,城市管理“五职能”说的提出,显示了城市管理学的新发展,是城市管理职能理论的重要创新。此外,就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认识而言,也取得一些新认识和新见解,如:强调新型工业化必须与加速城市化相结合的观点;提出城市发展离不开乡村发展,市民与农民利益要协调,实行土地股份制经营,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动的观点;对城市经营问题、城市病的界定、规律、防治等问题的研究;城市工业空间布局、高新园区聚集效益分析、西部农村城市化等问题的研究;城市区域化研究提出的建立区域共同市场,构建中国“Citistates”的对策和建议等。
(2)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面对城市发展出现的共性问题,应用经济学的不同领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区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等等。城市经济学则从自身的学科特征和基本优势出发,在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上积极寻找适合本学科发展的新问题域和生长点。出现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不仅在城市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出现积极的交流对话,而且还主动突破城市科学的边界,渗入到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目前,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生态学、管理学、规划学、工程学、数学等学科与城市经济学的交叉研究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如: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关系研究成果的提出,认为城市文化发展滞后,已不能适应城市化形势发展的需要,建设先进的城市文化是当务之急;城市能源、交通、环境、水资源等城市发展生命线的经济学分析;城市公共安全体制及其运行模式的研究,城市应急管理及危机处置机制的建立等。均是社会学、管理学、规划学、数学等多学科协同攻关的成果。
(3)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个性化研究是相对于“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研究方式而言的。它的出现,是与力戒浮躁学风、注意学术规范、讲究治学严谨联系在一起的。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又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这种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的创新与突破。综观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如城市社会学、城市管理学、城市文化学研究,城市发展的国内比较和国际比较研究等,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创新与突破,究其原因,无不与其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的创新有关。
(4)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改革开放为我国城市经济学者提供了与国外进行广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学界对外联系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研究机构或高校的有关单位经常派出学者到国外进修、讲学、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国外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最新信息,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大大拓宽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与此同时,还通过大量译介外国城市经济学名著,使我国学界对世界相关领域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5)城市经济学的学科组织建设和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时代呼唤着城市经济学的新发展,与此相呼应,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于2000年10月成立了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 ),担负起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重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障。近年来,为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委员会向国家教育部呈报了《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报告》以及建设中国城市大学的构想和倡议,先后召开了以“中国城市经济理论前沿课题”、“城市经营与管理” “城市经济学科建设”和“城市经济与管理前沿问题”等为主题的研讨会,出版发行了《城市经济理论前沿课题研究》、《中国城市管理新论》等著作。随着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推进,城市经济学教学工作在国内各高校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所大学开设了城市经济学课程,有10多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近百名教师从事城市经济学及相关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3.“十五”期间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重要突破
(1)城市化问题研究。城市化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自然也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十五”期间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化的模式和道路研究。有关我国城市化的道路和模式问题是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争论颇多的问题。“十五”期间的相关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并不断拓展。学者们在继续讨论比较“大城市偏好”、“中等城市偏好”和“小城镇偏好”城市化战略模式优劣的同时,特别注意研究了城市化的道路问题,提出了“市场型城市化道路”、“城市自然观”和“多元城市化道路”等新观点,并与传统的“计划型城市化道路”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城市化模式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城市化的实现是市场主导化的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学者们还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圈和城市群的相关问题给予充分关注,认为城市化并非是单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而是要形成以某一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落或城市圈,城市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功能互补的关系,并比较研究了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群或城市圈形成的道路和条件。学者们还把制度经济学引入到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中,认为“制度障碍”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落后的原因,城市化的发展,必须突破制度障碍,进行相关改革,从而引导资源聚集于城市之中。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一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者们认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低的原因,由此而造成了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不对称,并实证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偏差,同时指出,城市化的发展除了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之外,相关配套改革必须跟上。另一方面,学者们认为,城市化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就城市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贡献做出了预测,强调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关的实证研究。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衡量与测度问题,二是实证考察了有关城市或城市群的发展状况及相关经验。第一方面的研究争论较多,主要是集中在哪个指标更适合作为考察城市化发展状况的标准。有学者认为,以城镇居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作为衡量标准更恰当;也有学者认为,以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衡量指标更能反映城市化的真实水平。第二方面的研究将对象更多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总结了这些地区在城市化发展中的经验,论证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研究。城市经营与管理是近年来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经营与管理的基本性质研究。城市经营与管理的内涵与外延是学者们争议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城市经营与管理的内涵、范围和目标的认识上不同。有学者提出“城市经营与管理企业化”的观点,认为城市经营与管理活动是政府对城市空间内的所有有形与无形资产进行企业化运作,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城市经营与管理活动盘活城市资产,特别是充分利用城市中日益短缺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城市经营与管理筹集资金;有学者则指出,城市经营与管理的范围是城市空间内的公共事务和国有资产;有学者认为,城市经营与管理的范围只限于城市内的公共事务,不包括国有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同时国有资产应该尽量退出竞争性领域;有学者认为,城市的公共事务应该尽可能多的引入竞争机制,尽可能多的由私人企业提供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又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私人在提品的同时应该由私人经营,即完全私有化的观点;另一种意见认为私人企业可以提品,但为保持公共产品的公益性,不应采取由私人企业通过向使用者收费的方式来回收成本,而改由政府“回购”方式向私人企业提供补偿,这是一种不完全私有化的观点;有学者反对城市经营与管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认为这与政府的公共职能背道而驰,削弱了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还容易出现城市经营与管理的短期行为现象,如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他们把市场营销的相关理念引入城市经营与管理中,认为政府经营城市应该以“顾客最大满意度”为目标;在城市经营与管理的主体问题上,有学者认为,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体,城市经营与管理的过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政府的社会团体组织是城市经营与管理的重要力量,实际上是强调城市经营与管理的民主化,这种“多主体论”的观点颇有新意,也是实践中人们经常忽略掉的;有学者提出“城市治理”观点,他们通过分析城市治理结构与模式,认为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市民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同时提出在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各个城市应该相互合作与竞争的观点;有学者从城市功能的角度来理解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认为培育和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是经营城市的目标,是理解城市经营与管理的又一独特视角。
城市经营与管理中的土地问题研究。土地是城市的空间载体,在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下,如何有效的利用土地是城市经营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改革现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势在必行,要建立城市土地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些学者则把土地的保值和增值看成是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提出应合理调控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加强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并从“土地金融”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经营与土地储备制度之间的关系。有学者则在深入分析了我国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势论”和“困惑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看似矛盾,却为我们全面认识城市土地制度的利弊,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极好的认识基础。
城市经营与管理中的城市规划问题研究。城市规划是城市经营与管理的首要环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不足,缺乏前瞻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朝令夕改,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趋同现象严重,城市缺乏个性,学者们对此提出了批评。有学者悲观地指出,城市的规划只是一种技能,而不是一门科学,甚至认为是“伪科学”。有学者则不同意此观点,他们一方面指出了城市规划在建筑工程束缚过程中其科学性日益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认为城市规划是一门应用程度很高、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应在城市规划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其科学性,要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有学者在分析了现代城市的系统性质和与之相适应的规划原则后,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城市的规划设计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系统观”,明确了城市规划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除了工程建设意义上的规划与设计外,还包括从城市发展角度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和实现此目标过程的规划与设计。在这一方面,有学者从城市功能定位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对城市功能特征细化要素的能级探讨,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定位,使城市发展战略更加合理。有学者对城市群落或城市圈的规划与设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城市群落或城市圈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规划的区域范围、规划的内容等,认为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应从其所处城市群落或城市圈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城市分工的基础上确定发展目标。这就跳出了城市自身的狭小范围,从区域的高度来进行城市发展的规划与设计,把城市置于一个紧密联系着的城市群落或城市圈中来审视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划问题。
城市经营管理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学者们强调了包括城市在内的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固有缺陷”,同时从多个角度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进行的城市形象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园林城市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局部建设的成就和宝贵经验,提出了“生态重建”和“生态重构”的城市发展方向,指出实现这一目标并非乌托邦式的理想和远景,而是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行动。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城中村”现象的研究。学者们以广州和深圳等城市为例,分析了“城中村”现象的现状和成因,认为“城中村”形成的诸多要素中,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及相关制度安排、村庄利益及社会性共同体的内聚、非正式经济的独特功能与地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性是“城中村”形成和维系的原因。“城中村”现象给城市经营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规划滞后、建筑密度过高、用地管理混乱和治安消防形势严峻等,这已经严重妨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建议采取资产量化、住房改造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措施改善。
城市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研究。有学者认为城市管理中需要应用经济手段,但这并不等于应当以经营城市代替管理城市,指出目前以城市经营取代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可能带来五项风险:政府职能越位、城市建设规模失控、土地资源枯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加重企业负担等,进而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全面、持续和健康发展。这在目前社会普遍热衷于经营城市的背景下,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经营与管理的性质,做好具体工作。
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问题研究。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在信息化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数字城市”的概念,认为这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比较区别,分析了建设数字城市所需要的条件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学者们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地位得到提升,城市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越来越重要;城市的发展趋势应是城市个性化、城市生活人性化、决策民主化、管理信息化、扩张多元化、产业服务化和城乡一体化。针对跨国公司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政府对城市经营控制力不断减弱的现象,学者们认为在城市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人为本,转变政府职能,与国际接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学者从世界城市化发展中心转移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城市发展,认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转向了东亚地区,这给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近年来,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对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对国内外城市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这方面研究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对构成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上。有学者从人口与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等五方面,确立了包括58个指标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标准对我国265个地级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排名。有学者应用“城市发展指数”来评价一个城市在“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城市的经济增长、社会资本拥有水平和利用水平、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和各种资本的日益深化等五个方面,并比较了15个城市在城市发展方面的状况。还有学者提出了评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弓弦”模型,认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城市竞争力,并把竞争力分解为硬分力和软分力,硬分力侧重于评价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软分力则用来衡量城市的人文环境以及制度创新能力等。也有学者以经济实力、总量实力、市场状况、人才和科技水平、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政府管理水平等偏重于经济生活方面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城市竞争力。
三、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
(1)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应当说,这一问题不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由来已久,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城市经济学的性质、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至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关于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据《经济科学学术观点大全》介绍,有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经济学属于应用学科;第二种观点认为城市经济学属于综合学科;第三种观点认为城市经济学属于边缘学科;第四种观点认为城市经济学属于理论学科。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也始终在进行中,《经济学新科学概览》作者将许多不同观点归纳为五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城市经济学就是研究城市经济的科学,城市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应该作为研究的对象;第二种意见认为,城市经济学只研究城市本身所特有的一些经济问题;第三种意见认为,城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生产关系,即研究城市中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以及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领域中彼此所发生的联系;第四种意见认为,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第五种意见认为,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经济及城市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
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使得城市经济学的范畴体系各不相同。有的以发展、土地、环境、交通、住房、规划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有的以发展、土地、交通、环境、犯罪、文化、贫穷为城市经济学研究范畴;有的以发展、结构、环境、区域、效益、管理作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有的以发展、结构、交通、土地、住宅、环境、财政、管理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凡此种种,对城市经济学研究范畴的分歧,对城市经济学性质、对象、范畴的不同认识,直接导致了城市经济学体系结构的不同,使得城市经济学常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感觉。
(2)城市经济理论基本观点表述的不规范。城市经济学理论观点表述的不规范直接影响了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城市化是城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第一范畴,是城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但长期以来却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观点和认识。如城镇化概念的提出,自以为是标新立异,殊不知却画蛇添足,造成了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的混乱。又如对大城市化规律的争议。大城市化是所有国家都出现过的、在城市化中前期不可避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大城市人口和数量以更高速度增长的趋势,大城市化不是西方国家所特有的现象,而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再如城市现代化,它所反映的是城市化的质量要求,包括深刻的经济、建设、环境、人文、管理等方面的内涵,集中体现为“城市建设先进化”、“城市经济高效化”、“城市社会文明化”、“城市环境优质化”、“城市管理科学化”。然而,理论界对这个概念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使得实际工作者无所适从,有的城市以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为城市现代化标准;有的城市从GDP指标的角度追求现代化;有的城市认为园林化、生态化就是城市现代化。如此等等,都肢解了城市现代化的科学涵义。
(3)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部分分离。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薄弱性,使得绝大多数行政管理人员在处理城市经济问题时,将宏观、微观经济理论的方法照搬到城市经济领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分离。最典型的莫过于城市经营。除根本否定城市经营的观点外,就即使认为城市可经营的人中又有不同的城市经营观:有人将城市视为超企业的经济实体,认为必须“有与管理相结合的经营,包括直接为城市产业发展服务的经营,以及直接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的经营。”还有观点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经营城市者通过创造、提供有价值的‘城市产品’,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并由此发展城市经济和城市文明。”这些观点无疑都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在城市经济领域的翻版。
2.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
(1)城市化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在有关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中,城市化的道路、模式、动力机制和城市规模选择等问题仍然是争论的焦点,但多数学者越来越倾向于“市场主导型”的“自然观”城市化道路和模式,强调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而城市规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研究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好政府的计划和市场的价格机制两种手段,即实践中两种手段的配合运用与平衡,以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第二,城市化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如何作好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护工作、如何减少或避免耕地的破坏、如何减轻环境压力等有关此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利益保护和减少城市化负效用问题的相关研究尚显薄弱。第三,我国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这在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上表现的非常突出,要加快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就必须加快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因此如何利用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契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的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第四,城市区域化是城市化的重要规律,但是,目前对城市区域化规律认识肤浅,对城市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区别和联系把握不甚准确,使我国滞后的城市区域化进程难有改观。在城市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城市间是竞争还是合作,各地理解不一,不少城市间竞争多于合作,地方封锁、条块分割严重,已经形成的经济区域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的争论多集中在政府在城市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经营与管理的范围和方式、城市经营与管理的目标等方面。学者们开始关注城市经营管理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定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其如何参与到城市经营管理中去等问题。目前研究中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职能转变问题。这涉及到城市经营的性质和方向,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此问题,但政府在城市经营管理中到底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政府职能在城市经营管理中应实现什么样的转变以及转变的步骤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第二,城市经营管理中的三个效益统一问题。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如何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各种“城市病”开始在我国城市中显现、城市发展中政府与市民矛盾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更加明显。第三,城市经营管理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问题,也就是如何在实现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对传承历史文化的古建筑保护研究还很薄弱。第四,城市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民主化问题。市民和非政府组织如何参与到城市经营与管理中去,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协调与政府的关系等这些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问题的研究还显薄弱。第五,城市经营成果的评价问题。在目前的评价标准中,过多关注经济数据、总量数据,能够全面评价城市经营管理成果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尚显不足。
(3)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的不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评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上,分别创建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内容在内的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成评价城市综合竞争力标准中的相关指标选择和权数的确定随意性很大,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第二,指标体系中的“主观要素指标”较少,如“城市认同感”、“市民满意度”等极少被关注,而这些指标对城市竞争力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学科建设发展缺乏应有的社会条件
(1)国家有关部门对城市经济学重要性认识不足。1997年,在国家教委主持的全国学科调整过程中将城市经济学由原来的二级学科降为三级学科,不允许大学开设城市经济学专业课,招收本科生,原有的几所高校的城市经济硕士点、博士点,转为区域经济硕士点、博士点,这无疑使这门需要扶植的新兴学科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与此相反,美国在1968年的高校中就有53个系可以培育和授予城市经济学方面的博士学衔,城市经济学还与区域经济学并列为美国10大类经济学科,对城市经济学的重视和其地位可见一斑。
(2)城市经济学科教学力量不足,发展缓慢。城市经济学科地位的下降,本科生的停招,硕士点、博士点的消失,使得原来从事城市经济学的教学人才迅速流失。教学人才的缺乏,成为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最大瓶颈。
(3)科研力量和发展经费严重不足。城市经济学科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之后,到90年代进入艰难发展阶段。有些地方的城市经济学会、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室相继自动解体,城市经济科研力量匮乏,严重制约其发展。
四、“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发展的主要领域及其趋势和方向
1.主要研究领域及其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二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应融会多学科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应创新和发展城市化理论,把城市化研究放到城市化时代的高度上加以认识。应反思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以及思想、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原因。要提高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性,研究城市发展的系统工程和价值工程,将城市经济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应研究城市化定理或定律,使之既接受实证主义的检验,又接受伪证主义的检验,成为经过科学论证和可以反复验证的结论,指导实际工作者实践的依据。
(2)城市化问题研究。一是城市化的方针政策,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三是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四是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六是城市化与教育、文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3)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
(4)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一是尽快建立一套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需要加强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二是以城市综合竞争力来评价城市发展状况,对大城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中小城市,特别是具有发展特色的中小城市则有失偏颇。因此,应建立可以用来评价具有发展特色城市的指标体系,与综合竞争力评价标准一起,构成完整的有关评价城市的指标体系。
(5)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是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复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环境、生态、资源、经济均衡和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将涉及多学科背景和复杂的方法论,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总体目标的分解和管理工作的依据,将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创新。二是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这涉及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实现的研究,对作为政策工具的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2.加速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建议
(1)呼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我国城市发展的滞后,已经使诸多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经济学的指导。为此建议:重新恢复城市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允许全国各高等院校设立城市经济、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大学和城市,设立城市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将城市经济学的学科重点基地建设纳入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建设规划中,指导该学科在全国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布局。在研究生教学中,进一步明确将城市经济学作为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的必修课程,成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的必选课程;鼓励出版研究生系列教材和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的专著;有教学资源条件的高校成立综合性城市大学、城市学院或城市系;进一步推动现有城市经济学会、城市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加强横向和纵向的协作与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城市经济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共同承担城市经济领域的科研课题,举办国际性城市经济学术会议,加强城市经济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