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服务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研究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研究服务

篇1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包括思想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决策咨询功能[1]。其中决策咨询功能的重点是为决策者提供咨政服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指出,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物质生产力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另一方面是作为综合的知识体系和思维工具,帮助我们从客观上观测和分析多变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准确的鉴别和判断,并更广泛的做出科学决策,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后者不仅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的重要使命[2]。因此,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性,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研究作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思想库”的作用,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检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重要条件。

一、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政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古往今来,无论是晁错的《论贵粟疏》,还是李密的《陈情表》,以及苏辙的《六国论》等著名策论,都是古代人文社科研究提供决策咨询的代表,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在历史上留下盛名。而当代胡福明教授1978年5月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党的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深刻地影响现代中国历史的进程,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辉煌历史上书写了浓厚的一笔,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引领社会思潮、提供决策咨询的杰出典范。这些深刻的例子说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进行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前提是对相应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吸收和消化、进行后续论证,最终形成的工作部署、政策法规才能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因此,进一步提升高校社科研究的咨政服务能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促进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评价体系,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实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要达到上述目标,我们需首先从咨政服务的内涵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政服务的意蕴

咨政服务是资政服务的沿用和引申,可以理解为通过一定知识经验的储备和对各种信息资料综合加工而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开发,为政策决策提供顾问、咨询和磋商的一项具有参谋、服务性的社会活动,是社会、经济、政治中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咨政服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引导和理论创新

这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和世情决定的,从国情来讲,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设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系,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力高度集中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分散,客观上也造成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3]。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不少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客观上开阔了学者的眼界和思维,但是由于有些学者对于这些理论的研究、特别是本土化的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摒弃具体国情,盲目崇拜西方理论的现象。要改变这些现状,需要根据我国特定国情解决社会公民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中所产生的思想困惑,在社会上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共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引导作用,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通过思想库的建设为部门决策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的战略性思想。所谓“思想库”,又称“智库”,是由学者或者思想家组成的专门机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之中,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它代表了决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趋势[4]。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咨政服务正是需要有这样一批多学科的专家,长期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出谋划策;为决策者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建议、最佳方案。

(三)为国计民生的政策制定提供咨政服务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和利益,致力于改善民生,保障民生[5]。在诸如国企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举措上,能够充分表达群众的诉求,为决策者的政策出台提供准确的决策参考,形成一套能及时反映民意的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

三、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咨政服务水平的途径

根据咨政服务的表现形式,结合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实情,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应用能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咨政服务功能,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在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从三个层次推进咨政服务建设:一是理论引导和理论创新;二是建设专业的思想智库;三是建立现实问题决策咨询的快速反应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一)建立起专业的咨政服务平台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平台体系主要是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省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平台构成。这些研究平台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因此以现有的平台基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平台建设,建立咨政平台,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咨政治服务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具有政治导向和理论引领功能的基础理论平台建设;二是加快建设进行应用和对策研究的应用平台建设;三是建立面向服务国计民生的,鼓励高校与各级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等合作共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平台;四是依托高校、建立一批面向中外对比交流的研究平台,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与我国当前类似问题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策和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研究,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咨政服务的整体实力。

(二)加强决策咨询专业智库的建设

充分依托高校人才、智力的集聚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思想智库,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咨政服务水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组成,为政府、企业等组织及其决策者处理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不同类别的公共事务和应对突发事件出谋划策,提供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战略策略、理论思想等智力产品的专业的人才库。二是具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思想引领作用、决策咨询功能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库。三是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形成有效载体的,集合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数据的,具有提供学习、研究、借鉴等重要意义的决策咨询案例数据库。

(三)建立面向现实问题的快速决策咨询反应机制

通过建立面向重大现实问题、服务国计民生开展的研究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围绕当前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重大现实问题专项设立机制,围绕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高校学术造诣高、应用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研究力量开展集中攻关,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的政策咨询服务。二是加快建设服务民生的产学研推进机制,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推进应用研究成果为科学决策提供直接性、公共性、可操作性的科学依据,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篇2

关键词 研究型图书馆 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 学科服务平台

1 引言

Anderson在《研究型图书馆的危机》中指出,以解决“信息稀缺”为目标的研究型图书馆的实践已经行不通了。在去中介化的趋势下,用户是否仍然愿意利用图书馆服务来获取知识决定了图书馆的未来。现代图书馆的整个运行机制应是面向服务的,学科服务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图书馆从“以书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的结果。

学科服务是研究型图书馆利用其馆藏和馆员的优势为用户的科研和学习提供专业的学科信息与知识服务。学科服务问题最早由国外图书馆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推出的“跟踪服务”以及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推出的“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是最早的有体系的学科化服务。在我国最早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服务理念的提出使图书馆从提供基本的图书信息服务转向支持教学科研的专业化服务,从“书本位”转向“人本位”,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从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服务。用户成为整个学科服务建设的出发点,满足用户的科研需求成为学科服务的核心内容。

目前国内的学科服务仍然主要依赖于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服务的目标是采用更好的服务机制和平台以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即传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第一代)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第二代)。而实现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需要建设学科馆员平台系统。Fulton调研了40个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发现其中28家已经使用内容管理系统,而在没有使用内容管理系统的12家中,已经有11家准备使用。这也说明研究型图书馆已经倾向于利用系统或平台来为用户提供科研服务。

2011年的ALA年会指出,在电子资源大量增加,移动服务日益流行的背景下,图书馆需要利用新的技术和平台来提供更好的服务。会议上出现了众多新的技术和服务,如由Springshare开发的Lib-Guides,由StaekMap LLC开发的图书馆架上图书移动导航等,以及Boopsie开发的获取图书馆信息和资源的手机移动应用等。在数字资源进一步增加,移动服务成为未来的新型服务方式的背景下,图书馆如何将嵌入式学科服务理念落实到实践中,这将依赖于综合的学科服务平台,新的平台将带来新的机会。

国内多家研究型图书馆也开始引入了一些平台系统如LibGuides、subjectplus等进行学科服务,并将其称之为学科服务平台,但这种平台的功能还仅限于学科导航,学科服务平台在目前国内的学科服务中仅仅是作为学科馆员的辅助工具而存在,还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2 学科服务的方式

学科服务的现有方式主要包括学科导航和学科馆员制度。从图书馆员成为职业开始,图书馆就在建立学科的资源导航。1990年代后更多的网络资源链接被加入到学科导航中来。随着Web 2.0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学科导航2.0,即资源类型更为丰富,包括了图片、视频等,导航方式也多样化,利用了RSS订阅、社会化书签等。

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中的角色和承担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我国学科馆员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代学科馆员主要依赖馆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来服务用户,第二学科馆员能够利用虚拟技术为用户服务。而未来的新一代学科馆员则不仅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以及新技术,还要嵌入到用户的科研过程,提供真正的知识服务。图1描述了两种主要的学科服务方式的发展过程。

2.1 学科导航

学科导航是学科馆员对资源进行采集和组织后,在网站上集中呈现。1970年代的学科导航主要是帮助图书馆用户在没有学科馆员的帮助下迅速找到某个学科或主题的主要信息资源。这时的学科导航以图书馆资源为中心进行信息组织和呈现。学科导航并不能解决用户的复杂问题,也不能取代用户向学科馆员的深入咨询。19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员开始将网络资源,如专业机构的网站、公共领域的数据库等,也作为链接加入到学科导航中来。学科导航开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对图书馆和互联网相关学科资源进行组织和呈现。其特点是包含的资源越来越丰富,而且将学科馆员的相关信息也放到网站上,有的还将相关学科和院系的网络也链接起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用到学科导航中,像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就利用wiki进行学科导航管理。国内外许多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学科导航网站,也出现了大的联合导航系统。如欧洲的DISIRE、英国的SOSIG、美国的LII等;国内有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信息门户等。

现有的学科导航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用户的使用量比较小,互动性、定制性差;而且对于馆员来说,制作和更新导航的工作量也很大,扩展以及与其他知识发现工具的整合也较为困难等。因此许多图书馆都开始探索如何使用新的平台来进行学科导航,保持其更新的及时性、链接的准确性、用户需求的可定制性等,如加拿大的皇后大学已经参考罗切斯特大学的学科导航并开始结合内容管理系统自行开发了工具。

2.2 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服务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图书馆,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制度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图书馆与学科用户之间的联络机制,主动了解学科需求,并以需求指导信息组织,以便向用户提供主动的学科指导。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使得图书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将服务深度从文献信息服务深入到具体用户研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初期,学科馆员的职责主要是学科联络和专业参考帮助。而随着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科馆员的职责发生了变化,要嵌入到教学、科研活动,成为教师、团队成员、科研伙伴、学习顾问等,并要特别重视对网络资源、电子资源的选择、评价、组织与管理,因而更多地将学科馆员的职责定义为:学科联络、馆藏建设、资源导航,以及服务于重点学科和科研团队。

主要依赖学科馆员制度的学科服务方式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学科馆员人数尚少,因此目前提供的学科服务仍主要在学科信息导航层面,无法深入到知识服务层面;(2)由于物理区域上的限制等,学科馆员的嵌入式服务只能局限于一些重点学科或项目,不能提供大范围的学科服务;(3)学科馆员在嵌入式服务中形成的知识成果不能继续传承和重复利用并促进创新,是一次,不仅加大了学科馆员的工作量,效率也低下。

要进一步拓展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人群,实现学科服务中知识的沉淀与创新,应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学科服务平台将图书馆的馆员和馆藏资源、网络资源整合起来,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该平台应以学科用户需求为驱动,以学科知识为内容,通过团队协作,综合各类工具和技术,为用户提供学科服务,共同实现知识创造。学科服务平台的建立将学科馆员和用户的隐性知识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等显性知识结合起来,促进知识转化,形成知识创新,进而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3 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转变

3.1 学科服务理念的转变

(1)嵌入式学科服务理念的盛行。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报告《学科馆员角色转变》(Trans forming the Liaison Role)提出学科馆员应该嵌入用户的研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建立参与用户学术行为的新模式。嵌入式学科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有机融入用户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主要以学科为单元为用户提供集约化的深入信息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要求图书馆在服务时间上不能只局限于上班时间,空间上不局限于图书馆的物理环境,服务内容上不局限于馆藏资源,因此要突破时间、空间、内容的限制,要求学科服务平台的出现。Shumaker等将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分为三种:物理嵌入、组织嵌入和虚拟嵌入。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嵌入并维持这种嵌入关系,不仅要依靠学科馆员拜访教授,更要依赖学科服务平台。

(2)学科服务应重视数据监管和知识发现。

大数据时代,数据类型丰富,数据量大到只有计算机才能阅读和分析。科学研究也在进入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时代,科研用户要利用这些大数据,需依赖图书馆等资源中心对数据和资源进行处理后再提供相应的知识。图书馆在数据监管中的作用和服务方式等也在国外研究型图书馆中被广泛关注。无论是数据监管还是知识发现都需要图书馆具有相应的平台来处理数据和资源。现有的一些学科服务平台或软件仅仅是对图书馆资源的导航和揭示,而没有知识处理和发现的功能,这也是未来学科服务平台要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

(3)知识管理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服务理念。

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出现推动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理念的发展。2000年张晓林的论文《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指出图书馆应通过提供知识服务提升其核心能力。之后的十多年中,图书馆一直在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来发展知识服务。以用户需求为图书馆服务的出发点,面向知识内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目标。这要求图书馆能组织、挖掘和利用数据资源,支持对这些资源所包含的知识对象和知识关系的揭示。通过合作交互的知识服务支持智慧集群和群体创造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求,而图书馆则成为支持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等的新型公共知识平台。

3.2 学科服务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1)研究型图书馆需要提供更加深入的科研服务。

用户在查找和利用信息上对搜索引擎的依赖远远超过了图书馆。根据OCLC2010年的调研,2005年美国有82%的用户查找信息从搜索引擎开始,而到201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84%,而2005年有1%的用户首先利用图书馆网站来查找信息,到2010年降为0。在线咨询类的问答网站“专家咨询”(Ask-an-expert)的使用率却在显著增加(从2005年的15%增加到2010年的43%),但图书馆的“馆员咨询”(ask-a-librarian)服务的增加却不明显。在用户依赖搜索引擎和问答类网站获取信息的背景下,研究型图书馆必须能提供更深入的知识服务来代替信息服务,才能确立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学科服务是建立图书馆品牌的新增长点,建立学科服务平台是实现学科服务普遍化的工具和方法。

(2)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新了学科服务的手段。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4.20亿人,占总体网民的比例由上年的69.3%增加到74.5%。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革命性发展使利用手机等上网逐渐成了利用PC上网的延伸,传统互联网用户逐渐开始大范围向手机网络融合。Boruff等尝试通过移动学科服务促进医学院学生对及时现场护理工具Point of care的访问和使用。该研究也说明,为移动网络用户提供更好的学科服务也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之一。

(3)学科馆员更关注与用户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2011年6月,OCLC的一项研究报告《推动同步性:虚拟参考咨询的启示与建议》,调研发现馆员在参考咨询中,主要是在研究早期参与较多,在过程中和后期则参与很少。也发现虚拟参考咨询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用户的提问和馆员的咨询不属于同一个类型,提到将参考咨询的R从关注reference转向图书馆员和用户的relationship上,因此在学科服务中,要保持与用户在咨询前以及咨询中的关系,不断地将提问问题明确和细化有利于提高咨询效率。美国联邦仓储图书馆(Federal Depository Library)的计划中指出,其图书馆服务和内容管理部门(Li-brary Services and Content Management)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启动正式的客户关系项目。

(4)泛在知识环境对学科服务的影响。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报告Knowledge Lost in formation(2003)中提出了“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同时也指出图书馆真正的挑战是建立能支持学术咨询和交流的系统。泛在知识环境有4个重要特征:知识的泛在化;服务的智能化;体系的协同化;学习的终身化。而要支撑用户随时随地地获取、分享、利用知识,就对现有的学科导航工具和学科馆员制度提出了挑战。学科服务平台提供了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源的途径,以及将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以及为用户服务的能力转化为图书馆知识资本的途径,从而实现在泛在知识环境中为用户提供学科知识的目标。

(5)Web 2.0技术的繁荣出现了学科导航2.0。

学科导航2.0是利用web 2.0技术,如多媒体、RSS、标签、blog、Wiki等建立的导航。加拿大皇后大学图书馆专门成立了学科导航2.0工作组,并了相关的报告,介绍了学科导航2.0的相关工具。上个世纪90年代的学科服务强调的是采集与学科资源相关的网络链接,其资源和服务方式是静态的,而且要维护和更新需要较多的人力。而学科导航2.0则利用web2.0的技术、工具和学科用户进行知识互动和交流。如Farkas提出在小的研究型图书馆中,可以利用wiki提供学科导航。学科导航2.0的特点包括:多媒体、多类型、易使用、搜索框、社会化书签、标签、blog/wiki、RSS订阅、互动、用户贡献、统计功能等。

3.3 学科服务模式的转变

原有的图书馆学科服务主要通过学科导航来服务所有科研用户,通过学科馆员制度服务重点学科团队,实现嵌入式服务,而缺乏支持科研全谱段的学科知识服务。

(1)学科服务要深入科研的全谱段。

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是服务用户的全科研过程,了解其在不同科研阶段的不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知识和解决方案满足其需求。张晓林提出了科学研究的知识流程,包括了解趋势、产生思路、设计组织项目、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数据收集组织、数据分析、交流、成果保存,然后开始新的循环。目前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平台仅能在了解趋势阶段给用户提供线索和信息,在其他的科研阶段主要通过学科馆员的参与服务来进行支持,而且这种参与非常有限,无法服务于大量的科研用户,亟需新的学科服务工具来解决该问题。

(2)学科服务要转向学科知识服务。

学科知识服务不仅包含提供给用户知识而不是信息或信息载体,也包括对服务过程的知识管理和创新。现有的学科服务已经利用静态的HTMI,或学科门户、导航工具等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集成和统一检索等,但对信息资源的挖掘还不够,应利用学科服务平台集成一些知识揭示、抽取等的工具来实现更进一步的知识服务。另外,现有的嵌入式学科服务主要局限于面对面交流,这些交流的内容和过程应该加以存储与组织,以实现重复利用和知识创新。现有的web2.0工具则提供了可能,虽然图书馆在学科服务中尝试使用,但还没有整合成一个有机体。

3.4 学科服务平台的出现

随着用户对网络资源的依赖性加强,图书馆在提供科研服务的过程中也开始从仅仅关注图书馆购买的文献资源转向网络资源。利用资源给用户服务的方式也从静态的HTML网页展示向更有深度的内容组织发展。多名学者指出图书馆的网站应从静态的HTML网页为主向数据库和内容管理系统驱动的网站转变。图书馆网站仅仅是一种为用户服务的门户,随着将用户的科研需求细分,图书馆按照学科来组织网络资源,形成了学科信息门户。但要真正进行资源的内容管理,背后需要由强大的数据库和内容管理系统等的支撑。对不同学科的资源进行内容管理是学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支撑整个服务的后台和门户则可称为学科服务平台。

学科服务模式的转变要求图书馆有新的平台来支持其学科服务。张洁认为图书馆人员、资源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学科服务系统包括学科服务用户、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平台、学科馆员业务平台、信息资源库和知识库等。本文提及的学科服务平台是更加广义的平台,包括了学科馆员的业务平台、知识库等。因此,将学科服务平台定义为:学科服务平台是学科服务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一个展现学科服务系统各组成部分、各类工具和资源的平台,将学科馆员、学科用户和学科资源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科馆员深入了解、搜索、分析、评估、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分类整理、标引建库,分析、组织、集成、定制各类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在统一的平台上提供学科信息跟踪和数据服务、开展课题服务和信息分析、进行学科研究咨询和学术交流、保存与管理学术成果等。

4 学科服务平台的发展历程

学科服务平台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学科信息导航和学科内容管理。而学科信息导航又可分为早期的静态HTML网页和一些新的学科导航工具。如Yang将现有的学科导航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的、web1.0的html学科导航,另一类是商业软件如LibGuides,社会化书签网站del.icio.us.corn、开源的学科导航软件等。

而学科内容管理则正在从建立学科信息门户向利用内容管理系统转变。而Fulton调研了40个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后发现,其中28家图书馆都使用网络内容管理系统,而其他12家图书馆中有11家也准备使用内容管理系统,其中使用最多的内容管理系统是Plone(4个)、Drupal(3个)等。

部分学科导航工具和内容管理系统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也有文献提到LibGuides是一种CMS,但本研究认为LibGuides的主要功能仍然是进行学科导航,内容管理的功能还不够强大。因此Springshare公司也推出了专门的内容管理系统LibGuides CMS,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建立的导航页面,而且可以建立用户群组并进行访问控制等。未来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将基于内容管理,通过内容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提供真正的知识服务。

4.1 图书馆学科信息导航工具

4.1.1 静态的HTML图书馆网页

静态的HTML图书馆网页主要指图书馆的网站上通过HTML展示图书馆资源的网页集合。这也成为用户过去和现在访问图书馆的主要途径,这些页面集合了图书馆拥有的各种文献资源及提供网络资源的链接等。其特点在于未对资源内容进行深度组织,而通过罗列、简单的字顺组织或按学科分类等来给用户提供资源线索。

4.1.2 其他的学科信息导航工具

(1)LibGuides。

LibGuides是Springshare公司2007年开发的学科导航工具,目的是为了给图书馆员提供简单易用的系统进行学科服务。顾名思义,LibGuides是图书馆导航,主要是帮助图书馆员对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组织和导航,给用户提供需要的甚至用户自己找不到的信息。目前全球有4020个图书馆的50000多名图书馆员在利用LibGuides提供学科导航。

LibGuides的导航平台由首页、Guides界面、Page界面、Box模块组成,利用LibGuides widgets和应用程序接口,馆员可以创建动态学科、课程、主题等导航,允许学科馆员进行实时编辑和多馆员协作。还提供使用统计功能,可以追踪guides上的链接和文献的使用情况,还能自检链接的有效性,创建失效链接的报告。其升级版LibGuides CMS(Lib-Guides内容管理系统)提供了不同的账户权限功能,可以让图书馆员和用户共同创建页面。

LibGuides融合了学科标签和分类、RSS定制、Podcast、视频嵌入、服务咨询、评价、用户评论等web2.0特征。提供了多种与用户交流的途径,包括让用户对Guides等进行评级,对资源和box模块进行评价,并可利用各种工具和馆员进行实时交流。但其部分功能还非常有局限性,如标签功能仅限于由学科馆员来添加,而用户没有参与到学科服务过程中,仅能被动地接受。

LibGuides的特色之一是具有庞大的馆员群体和交流环境——LibGuides Community,在这里馆员们可以分享建立学科导航的最佳实践,也可以利用其他图书馆的模版来建立自己的导航。其特色之二是能够与facebook、twitter、del.ieio.us.corn等社交网站集成起来,方便进行内容推送和营销服务。

(2)其他的开源系统。

开源的学科导航工具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文档化和技术支持。缺乏文档导致安装困难,也无法保证更新等。除了以下几个被广泛使用的开源的学科导航系统外,还包括其他的如Research Project Caleu-lator(为不同的科研项目提供定制化的科研过程),Mobile Subiect Guides(移动学科导航)等。

LibData是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的员工开发的开源图书馆学科导航系统,主要提供研究导航(Re-search QuickStart),课程导航(CourseLib)和通用网页导航(PageScribe)。该系统2003年秋季开发出来后,2008年、2011年分别推出了更新的版本。Sub-jectPlus是由伊萨卡学院在LibData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又一开源学科导航系统。MyLibrary是从用户自身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出发,为用户更便利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而开发的。其设置主要包括保存用户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资源、书目、期刊、数据库等,作为用户自己的资料库。MyLibrary是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的门户,其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这已经是学科导航从静止的网络导航向平台化的用户信息服务转变的一个进步。

图书馆对于学科导航的内容等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这主要取决于学科馆员的想法。无论是静态的HTML图书馆网页还是商业或开源学科导航工具和系统,对资源的组织主要在于其形式,无法深入到资源内容中;提供的服务则主要在于资源的信息和线索,而在学科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越来越丰富的时代,迫切需要更先进的学科内容管理工具。

4.2 图书馆学科内容管理工具

内容管理系统是根据严格的管理参数促进共同创造、编辑、和管理数字内容的应用系统。学科内容管理系统与学科导航最大的区别在于:内容管理可以给用户提供高度的内容定制化。尽管学科导航工具Mylibrary也能提供定制,但定制的主要是信息的线索,而缺乏深度的内容定制。图书馆利用内容管理系统提供学科服务的路径如下:数据库/存储=>数据访问界面=>多作者机制=>集成动态页面=>组织页面之间的关系等。

4.2.1 学科信息门户

学科信息门户是学科导航的一种形式,通过对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成为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欧洲的学科信息门户Desire网站对学科信息门户的定义是:根据学科提供因特网资源目录的在线服务网站。学科信息门户针对特定学科或主题领域,对具有价值的网络资源进行搜集、选择、描述和组织,成为学科信息用户和学科馆员之间的重要中介。

国外学科信息门户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迅速发展,出现了几百个大型的学科信息门户,如英国的SOSIG、Intute、BUBL Link、AHDS;美国的LII、GEM,荷兰的DutchESS等。国内的学科门户建设始于2002年中国科学院的CSDL项目,后来出现了CALIS重点学科资源导航门户、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科信息门户等。

学科门户的研究和建设主要关注学科资源的建设,包括学科资源的选择和采集、质量控制、资源的描述、资源组织以及资源建设中的规范和标准研究、相关技术研究;实践中也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成果:CALIS的重点学科导航库和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学科信息门户。因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挖掘和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服务方式的改变等的关注,学科信息门户在使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仅能提供导航,缺乏个性化服务;资源的组织和类型划分较为随意;使用率较低,门户访问量较小,资源更新速度慢等。Pitschmann指出学科信息门户未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也访问了CALIS的网络资源导航门户,发现不仅查找的信息匹配度低,且大量的网页链接都比较旧,部分链接已经失效。

4.2.2 图书馆内容管理系统

Library Hi Tech在2006年出版了关于“内容管理系统”的专刊,里面有12篇文章介绍了不同的内容管理系统(CMS),以及CMS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过程和一些应用案例。

未来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将从学科信息导航向学科内容管理转变。如Bramscher论述了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如何实现从学科导航工具LibData向内容管理系统LibCMS转变。LibGuides未来也将向LibGuides CMS转变。Fulton调研了40个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后发现,28家图书馆都使用网络内容管理系统,这些图书馆中有11家使用商业系统,10家使用开源系统,6家使用自己开发的系统,还有1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什么系统。其中使用最多的内容管理系统是Plone(4个)、Drupal(3个)。并发现28家图书馆中有18家正在考虑更换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管理系统包括开源的系统以及主流的商业系统。开源的系统包括Plone、Drupal、Xoops、Joomla等;商业系统包括vignette Content manage-merit、EMC Documentum等。图书馆可以直接购买商业内容管理系统,也可以利用开源内容管理系统,或者自行开发内容管理系统。这些内容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的访问控制、资源的定制化、多作者编辑等。

图书馆利用内容管理系统提供学科服务,不仅能提供学科导航,也可增强资源的定制功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交互。

5 学科服务平台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影响

图书馆作为知识库和传播知识的中介,需要好的平台来管理、传播和转移知识。在web 2.0时代,用户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使用者,将用户纳入到图书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也成为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要内容。而仅仅依赖学科馆员或者现有的学科导航工具等则不足以实现,建立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成为未来的趋势。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可总结为几个方面:

(1)传播学科知识,提供知识服务。

图书馆现有的学科服务主要以传播学科信息和知识为主,即根据学科或主题等对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源、电子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进行组织,为用户提供信息和线索,但没有深入到知识单元。未来的学科服务平台的知识服务不仅要深入分析用户的知识需求,也要根据用户的科研过程来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以满足用户在不同科研阶段的需求。

(2)重新组织图书馆的知识活动。

图书馆应该对以“书”为中心来组织业务活动进行变革,转向提供知识服务,并将其固化在学科服务平台中。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虽然不是馆员的业务平台,但也支持学科馆员的知识活动以提供学科知识服务。

(3)促进图书馆员与用户关系的建立。

目前的学科导航工具以及内容管理系统中已经提供了部分web 2.0的工具,如馆员博客、E-mail交流、在线咨询等,但利用并不充分。利用web2.0工具可以记录和保存用户的特征和需求,图书馆通过对积累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挖掘,让图书馆员更了解读者,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4)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

图书馆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社会知识的流动。图书馆可以利用图书馆服务平台获取大量的用户信息,促进形成用户的实践社区以及用户之间的学术交流。科研人员大都有自己的学术交流圈,但缺乏横向的交流,而学科服务平台恰恰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篇3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内容和方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户需求信息的深度也有待提升,高校图书馆基于这种情况,继而推出了各种延伸服务,学科服务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目前学科服务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学科服务

1)内涵。作为一种创新型服务方式,学科服务与传统参考服务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其是一种主动服务模式,它需要学科馆员参与到读者用户的各种科学研究或者教学过程中,努力发掘他们的各种信息需求,及时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专业的信息资源服务,为他们的科研和教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是创新性的个性化服务。

2)特点。通过分析学科服务的内涵不难发现,与传统服务相比,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的自身特色比较明显,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动服务。传统的信息服务是被动型的,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办公地点等待读者用户自动找上门来,而学科服务的要求就是走出图书馆,主动为读者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更加人性化,在充分了解读者需要的情况下提供服务,准确度更高。(2)深度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读者服务是借阅,但是学科服务则是要求馆员依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内容,比如对于科研团队而言,为其进行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分析和发展轨迹等,形成最终的研究报告。这种服务是比较有深度的,对馆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很高的学科知识背景。

2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分析

笔者在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目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还是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1)馆员素质。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深层次读者服务,学科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学科馆员相对短缺,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有待增强,没有强有力的人员配置,学科服务只能是一纸空谈。

2)技术和资源支撑。学科服务是需要有技术基础条件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学科服务时,检索需要必备的设备仪器和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库。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受到资金限制,没有强大的基础条件支撑。

3)专业检索平台。目前高校图书馆没有能够构建专业的学科服务信息检索平台,这为学科服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二次加工,可以为进行学科服务的工作人员带来更加多的便利。

4)新媒体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涌现各种新媒体平台,高校图书馆如果可以与之相结合,可以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即时性,很多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新的服务渠道。

5)学科服务分组。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人员按照学校院系设置进行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馆员全年同步跟进,可以很好地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脉络,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但是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能够做到,需要进一步改进。

6)学科服务评价体系。目前没有建立健全的学科服务评价机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服务水平的高低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会制约其未来的发展,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并改善,学科服务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7)宣传力度不够。学科服务作为一个深层次服务,因为需求人群相对比较狭窄,不是面向普通读者用户的,所以,目前对于这方面服务的宣传是比较欠缺的,可能一些读者用户对这个名词还会感到陌生。

3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这对高校图书馆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读者对于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需要依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科服务水平。

首先,学科服务渠道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媒介充分多样化,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渠道;其次,服务内容的生动化,网络信息的表现形式比较丰富,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频等,可以给读者用户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最后,目前比较热门的慕课也是互联网衍生的教学模式,学科服务可以充分与之相结合。

总之,互联网确实对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只有认真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改进完善,学科服务未来的发展才会更加值得期待。

4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由于学科服务的服务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其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目前并没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只有让更多的读者用户参与进来,才能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高校图书馆应该努力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社交和网络渠道,重点打造学科服务这个品牌服务项目,让自己的服务层次有大的提升。

2)优化信息资源库。学科服务的深度与其他读者服务明显不同,这就对其信息资源的来源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需要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拥有的信息内容进行二次加工,通过深层次的挖掘来提升深度,为学科服务打造优质的信息资源库。

3)构建学科服务团队。学科服务因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所以需要进行精心挑选和培养,而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需要逐步构建完善的服务团队。按照学校的院系设置,有针对性的进行构建,让团队分别跟进分配给自己的院系,这样经过长期的沟通交流,能够形成一定的默契度,因为将馆员和相关学科进行挂钩,那么他们就可以比较熟悉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4)建立新媒体服务平台。传统的服务模式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一问题通过新媒体这一媒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高校图书馆可以建设专业的学科服务平台,或者团队自己按照工作需要成立网络讨论组,这样只要有网络和移动终端,服务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更加人性化。通过相关平台读者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即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5)建立完善的学科服务评价机制。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是服务,就需要有对其进行评价的机制和体系,有公正合理的评价,才能有提升的空间。但是很多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每个高校的情况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按照自身的特点来建立适合自己的评价体制。

慕课与学科服务相结合。在学科馆员的培养方面,慕课可以作为馆员的培养教育课形式程;高校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学科馆员建设信息服务相关的慕课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篇4

关键词:嵌入式;信息服务;重点学科模式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重点学科的嵌入式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201212)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重点学科的嵌入式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12日

一、引言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高等学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教学、科研的重要保障,是高校竞争力的体现。学科建设的好坏体现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高校为了快速提升自己的学科竞争力,不断增强学校办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更是下大力气狠抓学科建设,将学科建设作为创建一流大学的突破口。高校的学科建设离不开优质的文献保障体系与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主动提升自己的服务,特别是学科服务,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学科服务发展的新方向。重点学科是图书馆服务的重点对象,只有充分掌握各类用户的需求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为特定用户提供信息。

二、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的内涵

高校嵌入式学科服务就是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利用和协同多层次、多方位的资源和力量,将学科服务融入用户的教学、科研,在用户的物理和虚拟空间构建一个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要紧紧锁定为高校学科建设服务总目标,抓住为院系教学、科研服务的主线,再根据本校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读者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嵌入式学科服务。但是,嵌入式学科服务不仅仅是学科馆员的事,也是图书馆与各方力量整体协调、互动实施、沟通合作的一项系统工程。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延伸图书馆的实体和虚拟服务空间,增强服务的可见度和凝聚力,通过嵌入的方式,在个性化用户需求与高品质信息之间,构建起一条更快捷的知识传递通道,全力支持高校教学与科研,促进学术进步。嵌入式学科服务是学科服务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模式,每个图书馆都可以因校、因馆制宜,设计适合本校师生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工作模式。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针对重点学科实施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

(一)建立学科信息服务平台,设置重点学科导航界面。在图书馆门户网站中专门设定学科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包括负责该学院学科信息服务的学科馆员信息,学科的重要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以及图书馆的中外文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的链接。针对重点学科设置导航界面,在系统界面上,为导师、学科带头人建立个人网页,为他们建立个人档案,形成个性化用户数据库或个人网页。开设重点学科专家咨询专线,建立应答系统,与学校师生实行适时的在线答疑,为用户和专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嵌入用户科研环境,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嵌入用户的科研环境是指学科馆员作为成员,参与到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中去,为科研活动提供学术信息和知识增值服务。为用户的课题项目提供学科服务是目前嵌入用户科研环境学科服务的主要形式。学科馆员以主动参与的姿态,贯穿课题始终,跟踪课题的选题立项、研究进展、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科研全过程。课题项目立项前,学科馆员通过各种中外文数据库收集国内外相关或相似研究的文献资料,对课题内容进行科技查新,帮助科研用户找到课题的研究重点,确定课题的创新点。课题立项后,学科馆员要注意把握项目技术发展趋势,了解该领域内其他学科专家的研究动态,实时提供最新的知识服务,协助课题组适时调整研究策略,以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嵌入用户的虚拟空间。现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嵌入式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电子邮件,虚拟参考咨询系统,BLOG、QQ、MSN等实时通讯工具直接为用户发送所需的学科信息。嵌入用户虚拟空间是指图书馆将学科服务融入到用户的数字化信息环境中,用户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设备或者移动通讯设备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目前,嵌入用户虚拟空间开展的学科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工具条嵌入用户常用软件的方式。利用开源软件为学校网站主页、图书馆门户网站主页、各二级学院网页、Office软件和各种教学软件添加图书馆自制的插件工具条,利用其实现多重资源查找功能,推介图书馆信息资源。

第二,RSS 信息推送服务。RSS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它为人们搭建了一个订制信息聚合和传播的技术平台,人们通过RSS阅读软件不打开浏览器就可以浏览网站更新内容。大学图书馆通过RSS方式将新书通报、数字资源动态、学术讲座等信息推送到用户桌面,加强了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图书馆可以采取信息推送技术,建立基于重点学科的个模式,具体的推送方式是:从图书馆信息资源库中提炼出个性化信息,采用推送技术,通过E-mail的形式向用户定期推送专题信息;还可以根据用户自己选定的研究方向和知识,构建用户定制模型,把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给特定用户,还可以通过信息整合的方式,让用户以Web方式浏览特色信息。

第三,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将一些传统图书馆服务如书目检索、个人借阅信息查询、预约续借等嵌入到用户的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PDA等),同时还可以实现数据库检索浏览、电子书下载阅读等功能,并通过微博、移动QQ等工具提供移动交流平台,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四)协同全馆,重组学科团队,构建服务保障体系。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力量,与多机构协同合作,包括与馆内、馆外、校内、校外的合作,其中馆内合作是首要的。一方面图书馆各部门有义务和责任全力支持学科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嵌入式学科馆员也要学会利用全馆资源,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用户提供服务保障。要求学科馆员具有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调动馆内全部资源,全面支持面向用户的协同服务保障体系。但对于多数图书馆来说,要想协同全馆,形成良好的各部门精诚合作的团队氛围,还需要从馆领导的角度,高度重视学科馆员团队与图书馆其他各部门的合作关系,强化服务至上的理念,提倡团队合作的精神,注入积极进取的心态,加强工作沟通与交流,营建轻松愉悦的合作环境。为了加强学科馆员与图书馆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协同,壮大学科服务队伍,提升学科服务能力,很多图书馆也突破传统观念,重新建立了以学科服务工作为中心的全方位服务团队。

四、结语

嵌入式学科化信息服务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服务工作,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嵌入式学科化信息服务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在为高校图书馆馆员带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同时,也给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各种挑战。对于学科化信息服务来说,“质量关乎生存,细节决定成败。”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只有不断努力、勇于探索、把握机遇,嵌入式学科服务这一创新服务模式才能持续、稳健地深入院系发展,才能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越来越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颖.嵌入式学科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

篇5

 

民航服务与管理人员缺乏民用航空法知识是近年来国内航空企业与社会之间矛盾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航空服务人员作为民航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应知法、懂法、守法,依法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应做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邢爱芬的《民用航空法教程》。教材共十四章,为了使学生对民航法学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教学将会覆盖全部章节,再根据其与航空服务具体的工作特点对相关章节进行详细的讲解,对相关度稍弱的章节进行概述性介绍。第一章导论,是全书提纲挈领的章节,重点介绍航空法的形成渊源以及现行的国际民用航空法的体系制度。第二章空气空间与领空制度,重点介绍现行的领空管理制度以及定期国际航班五大自由和定期国际航班过境两大自由问题。第三章民用航空器,主要介绍航空器的概念以及国籍制度,在此基础上详述航空器的权利和现行的航空器租赁问题。第四章航空人员讲解航空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重点在航空工作人员工作资格的取得和丧失以及机场的权力和地位。第五章民用机场,对于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来说需要重点掌握的是机场的管理、国际机场的通航条件以及联检制度。第六章空中航行,简述空中交通规则,也就是空管的指挥规则问题,因与航空服务的相关较弱,只需做常规讲解即可。第七章公共航空运输主要涉及一些航空运输管理体制,也只做简单介绍即可。第八章航空运输合同,实用性强,因此要做详细讲解。第九章通用航空,主要介绍我国通用航空的管理制度以及通用航空的从业条件,做相应简述即可。第十章搜寻救援和事故调查,根据航空运输的高风险特点,有必要对搜寻救援相关制度做整体介绍,明确紧急事件救援的规定,同时介绍事故调查的相关规则。第十一章航空器对地面第三人损害的赔偿责任,这一章的实用性也很强,因此也是重点介绍章节。本章需要重点介绍涉及损害赔偿问题的《罗马公约》。同时需要对我国的民用航空法对第三人损害赔偿的规则、责任承担人、诉讼时效和适用范围问题进行详细介绍。第十二章航空保险,主要介绍航空保险的险种,明确航空保险的范围和职能,最后介绍赔偿的程序和原则。第十三章民用航空安全的刑法保障和第十四章民用航空国际组织与国际合作,这两章与实际工作的相关度较弱,但是又为须知内容,可做简单介绍。

 

二、教学方法

 

民用航空法涉及大量的民航法律规范,完全照本宣科会使学生陷入厌学的状态。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所学,成了本课程的一大教学任务。作者通过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视频展示等方式带动学生进行学习,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互动式教学。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地融入教学活动中来,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会尽量寻找可以与学生互动的结合点。比如航空人员章节。此章节涉及大量有关航空人员的管理制度、工作资格的取得和丧失、工作中机长的权责等,与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最为贴近。因此,笔者会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收集整理我国对于各类航空人员工作资格的考核制度,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收集一个工作种类,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今后工作需要做什么准备,为毕业后尽快融入工作打下基础。

 

2.理论结合实践。对于民用航空法的教学,笔者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多举实例说明问题。如航空器对地面第三人损害赔偿责任一章,什么是“第三人”,造成损害时应如何赔偿,这些问题更适合根据实际发生过的航空器对第三人造成损害的实例来进行解释。因此,笔者引入“2004年包头空难”,从赔偿的法律依据到具体的赔偿形式、赔偿数额的确定进行讲解。再如,第八章航空运输合同里涉及的承运人对旅客的赔偿责任、责任的生效时间问题等,直接进行实例解读可以使学生对相关规定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

 

3.视频展示。民用航空法调节的对象是各类航空活动。因此,民用航空法贯彻在航空活动的各个环节。笔者在备课时会搜集各种相关案例在课堂上播放。如在讲解空中航行规则时配合“吉祥航空拒绝避让卡塔尔班机险致其坠机”的相关新闻,通过事实新闻提醒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要守法工作。

 

总之,民用航空法涉及内容众多,且大量的法律条文规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达到提高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目的,培养出更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航空工作人员。

篇6

[关键词] 农学;Citespace;知识图谱;学科服务;学科馆员

开展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实现图书馆存在价值、提升在用户中影响力的有效方式。学科服务发展到了嵌入式服务阶段,嵌入科研、院系等,无论发展到那个阶段都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了解用户的信息行为是有效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本文就是通过对农业相关文献的引文分析,得出农业科学的发展基础和研究热点,掌握服务院系所需的信息,提升学科服务质量。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研制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时间跨度为2010-2014年,数据库最后更新日期为2014年9月12日。以“agronomy or agriculture”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文献20 209篇,选择“PEOPLES R CHINA”精炼,共得到2 145篇相关文献,其中期刊文献1 959篇。对这次精练结果进行统计,按国别相关研究排名前十的国家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排名第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国家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我国在SCI中的农业相关文献的发文量比较高。

1.2 研究工具及方法

数据分析工具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的陈超美博士基于Java编程语言开发的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应用程序和可视化软件[1],有助于分析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前沿及其对应的知识基础,CitespaceⅢ是最新版本。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信息计量学方法分析,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利用聚类分析法、引文分析法揭示农业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前沿。从而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使针对农学院的学科服务有的放矢。

2 引用文献分析

2.1 分析引用文献期刊及所属学科

对得到的2 145篇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引文分析,所有参考文献均来自1 995种期刊。选排名前20种期刊进行分析,利用JCR数据库统计这些高频次引用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其所属学科。引用频次排名前20种期刊所属的学科主要是综合、农业、环境为主。多学科综合期刊共计引用频次1 804,占29.9%;土壤归属到大类农林学科,农学共计2 411,占40%;环境1 565,占25.9%;其他占4.2%。多学科期刊也涵盖农业学科,环境科学也有与农学相交叉的。排名前20咱期刊中有8种是来自荷兰,其中有6种是Elsevier期刊,两种Springer出版。美国和英国分别有6种期刊。

根据中科院对SCI期刊的分区,上述期刊基本都属1、2区的,在该领域属于高影响因子的期刊。

2.2 利用citespace统计引用期刊所属类别

citespace按catalog类别进行统计,共计划分74类。农业学科,引用频次占24.59%,分类设置有所不同,有些交叉学科比如药学、林学、营养等没有归属大类。

2.3 引用期刊论文的出版年

引用期刊的出版年时间跨度86年(从1931年至2014年),1931年出版的J POLIT ECON期刊,引用频次22。出版年越近,引用的数量越多,2000年后出版的占70.97%。

2.4 共引文献分析

共引分析是引文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Citespace共引分析统计,共计生成174个节点,297条连线。通过时间轴实现的文献时间序列图谱,图中列出了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可依此来分析判断农业科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

篇7

关键词:图书馆 学科化 服务模式

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开展不仅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在新形势下进行服务创新、深化服务内容的需要。在图书馆现有条件下或创造条件下如何开展切实可行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是当前图书馆亟待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产生的背景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用户需要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服务,而是需要能直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服务。因此,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基于文献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需求,用户越来越倾向于图书馆提供基于知识或知识解决方案的服务,即那种以信息知识的搜寻、分析、重组、组织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知识服务。

二、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工作模式

图书馆实施学科化知识服务,就是将对用户的服务过程融合到相应学科的教学、科研全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进行知识从捕获、挖掘、重组、创新与应用等的全程一站式服务,形成融洽的学科馆员、学科专家学者与各类型学科用户的互动关系,展现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系统的工作模式和服务内容。如图所示。

该模式下的学科知识服务具体包括: (1)知识服务用户提出问题。(2)学科馆员明确用户提问,确定用户需求。(3)学科馆员制定服务策略并选择服务工具,提供知识服务,(4)用户对知识服务进行意见反馈。(5)学科知识库的补充与管理。

三、提升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1、建立学科化知识服务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学科化知识服务组织管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1) 建立并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是实施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主体,图书馆只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学科馆员制度,才能为学科化知识服务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2) 建立学科化知识服务组织机构。图书馆应建立一种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组织机制,即在图书馆建立以“学科馆员”命名的实体部门,同时在图书馆其他相关部门配备兼职的学科知识服务人员,辅助学科馆员进行学科化知识服务的有关工作,从而形成一个围绕“学科化知识服务”工作的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组织机制。(3) 建立完善的考核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高校图书馆应将传统的量化式管理机制转变为以量化式管理机制为基础的质量化管理机制,将馆员的工作业绩和用户的评价相结合进行综合衡量,提升馆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2、加强学科化信息资源平台建设

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是基于网络动态的知识资源体系的服务,无论是信息资源库还是学科专题知识库,都采用实体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共存的方式来满足用户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需求。图书馆要紧密结合本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制定按学科性开发建设学科信息资源的方案,在集中现有学科资源的基础上,注重收集与学科建设相关的会议文献、专利文献、学术报告、本校教师科研成果以及本校博硕论文等资源,形成具有本校学科特色的馆藏体系,有的放矢地建设好信息资源库,同时加强学科专题知识库建设。

3、构建一体化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是学科用户和学科馆员之间联系的桥梁。用户通过这个服务平台接受服务,学科馆员提供服务时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平台,这是一个由需求驱动的智能化与学科化的服务平台。它集成了各种资源与技术,如学科导航、学科知识门户、知识挖掘、RSS 定制服务、网络资源揭示、定题知识服务等资源和工具,主要是学科馆员用来进行个性化服务设计与管理、学科需求分析、学科化知识化信息选择和集成等操作,帮助学科馆员深入到科研一线,及时跟踪用户,将个性化服务嵌入到用户的信息环境中,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学科知识服务。

4、建立一支良好的学科服务支持队伍

图书馆一方面要通过和学校沟通引进所需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完备的培训方案,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在当前形势下,对馆员的持续培训显得更为重要。学科馆员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往往需要由不同专业、不同技术层面的馆员组成动态的学科知识服务团队来完成,因此,必须树立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团队意识,通过采编、技术、流通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无缝衔接,提供整体性的学科化知识服务。

5、重视用户信息素质的教育培训

现代信息环境已经改变了用户查找、获取、利用信息的方式,用户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是他们接受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前提。加强用户信息素质的教育培训本身就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一项重要策略。通过培训,使其了解并学会使用图书馆各种新技术,掌握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法,同时使用户在主动索取知识和组织知识的过程中,激发知识创新的愿望和热情,从而更快地提高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结论

学科化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选择,为此,我们只有真正地站在用户角度,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将适合用户需求的策略应用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才能显著地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苌群策.大学图书馆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 刊,2009(1):85-88.

篇8

关键词: 高三物理复习 分层教学模式 教学应用

一、引言

“以人为本”向来是新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基本精神,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学校教育就要做到面向所有学生,坚持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促使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由于受到班级授课制的影响,高中物理教学经常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高三物理复习中,学生肩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是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事实证明,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引入分层教学模式,可以避免“一锅煮”的教学弊端,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本文尝试研究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分层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分层教学,指以个性化教学思想为指导,在班级授课制范畴内,以学生差异为前提,采取妥当的教学方法进行个性化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整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奠定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1.掌握学习理论

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学生几乎能掌握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一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适宜的帮助;二是教师要对个别学生提供矫正型帮助。掌握学习理论指出教师应该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学,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和进步。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正视这些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掌握新知识,不是靠教师强行灌输的,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主构建新知识体系。该理论直接点明了学习主动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要成为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实施分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知识框架。

3.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具备两种水平,一是已有的知识水平,二是通过他人帮助能够达到的更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提供恰当的教学支持,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实现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三、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1.完善学生的分层

高三物理复习时间紧、知识多,教师必须采取高质量的复习法,帮助学生梳理过去已学的物理知识。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采取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分层,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将其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物理基础好,对物理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其学习目标是冲刺最高分;B层次的学生物理基础一般,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对这部分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目标是保B冲A;C层次的学生物理基础较弱,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在物理学习方面感觉较吃力,教师对这部分学生不能要求过高,要尽量帮助他们努力冲B。

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前,教师要做好动员工作,对物理成绩确实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对他们晓以大义,使学生了解分层教学的真谛,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使他们意识到物理学习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不要破罐子破摔。对于A层次学生,教师要督促他们保持谦虚,不能因为某次高分而骄傲,要争取更大的进步。

实施分层时,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分层是不固定的,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只要学生努力,都可以进入到更高的层级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整个班级内形成“比、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使学生主动复习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质量,获得更好的学习表现,以便进入到更好的层次中。

2.优化教学分层

高三物理复习课以知识回顾和习题讲解为主,希望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物理定理、规律和公式。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B级学生为基点,实施妥当的分层训练,以此落实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基本精神。另外,教师还要适当照顾C级学生,兼顾A级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另外,在习题选择方面,教师也要精心设计。针对A级学生,要着眼于不断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针对B级学生,要保证其在会做的题目上不犯错,避免粗心大意,在计算方面要更细致,在公式应用方面要更灵活;针对C级学生,要促使其完成基础知识练习,能顺利完成一般的选择题和比较容易的解答题。在完成习题过程中,教师要鼓励A级学生完成附加题,鼓励B级学生写出会写的定理和公式等。

3.加强评价分层

高三物理复习课常常通过各种考核与评价判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水平,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再接再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与考核。如为学生设计不同的试题,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设计的试卷中指明习题由哪些层次的学生完成,这样可以提高测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算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感受到学习物理的趣味性,如果他们能答出更高层次学生答出的答案,就可以激发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四、结语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为学生创造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以更好的面貌投入到高三物理复习课中。

参考文献:

[1]陈宇新.分层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2]汪学琴,林刚.分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苏新元.分层教学促进个性发展[J].成功(教育),2008(05).

[4]王巧珍.运用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J].教育科研论坛,2008(08).

[5]邵荣贵.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物理的分层教学[J].科学大众,2008(03).

篇9

Teaching Studies of Introduction Courses in Outsourcing

CAI Xiaol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He'nan 47102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oduction courses in outsourcing, the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teachers problem about introduction courses in outsourcing .Then solutions of these issues are separately giv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thematic teaching mode, "practice + theory" assessment methods.

Key words introduction courses in outsourcing; teachers; thematic teaching; curriculum assessment

0 引言

中国政府关注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与要求,商务部决定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在全国各地扶持多个服务外包园区,并相继建设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吸引了大量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企业进驻,最终目的是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在此期间,制定有“千百十”人才培养计划,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而高校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高校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主要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服务外包管理人才,二是服务外包技术型人才。我国不同高校服务外包专业开设的院系存在较大区别:第一类,在金融专业嵌入服务类课程与软件开发类课程;第二类,在管理学院嵌入软件开发类课程;第三类,在原有软件学院或软件工程专业嵌入服务类课程。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服务类课程模块的概论性课程,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指出在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环节、考核环节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给予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服务外包概论性课程特点

服务外包概论性课程,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服务外包的实际业务领域、业务类型,了解全球主要的服务外包承接方与发包方的外包情况,以更好地服务于后期学习中的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实践。

课程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金融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生物工程、药学等的专业领域知识。知识面广、知识点多且分散、课程信息量大,单纯从课堂教学,很难突出重点。在讲授方面,要求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全面,并且需要联系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所授内容要立足于实践。实务中服务外包业务领域包含:软件与信息系统外包、人力资源外包、财务外包与金融外包、客户服务与呼叫中心外包、供应链与物流外包、知识流程外包与研发外包等众多领域。因此,授课教师应具备实际业务领域的实践经验。

2 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我校2011年开始在软件类专业加入金融服务外包方向。教学对象多为工科类的学生,具备理科学习背景,逻辑思维能力强,追求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对软件开发类易见成效的课程有很大兴趣,而对文科类、实用性不强的概论性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另外,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而且学生难以同时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与课程性质,服务外包概论性课程在教学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2.1 师资方面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该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大体上是以原有的软件工程相关专业师资为基础,并增添部分金融专业、管理专业的师资。这种组织方式,分工合理,但是协调融合方面存在难度。

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1)复合型师资欠缺,服务外包项目的开展会涉及具体业务流程操作。技术能力强的教师,行业知识相对较弱;行业知识具备的教师,基本不懂技术;两方面知识兼有的教师,欠缺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由单独一名教师担任服务外包概论课程讲授,所授服务外包知识不全面,不能体现多学科融合、理论结合实际的特点。(2)实践能力欠缺:高校教师受过高校系统的科研培训,但是理论性内容偏多,与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对接还存在一定距离,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教学中难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各种类型服务外包的业务流程讲解,涉及企业的实际运营问题和项目的管理问题时,大部分讲解停留在理论层面。

2.2 教学模式

目前,教学模式遵循传统方法,按照课本的章节,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按照教材设定好的章节内容、次序进行讲授。另外,该门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资源库,资料的收集困难,不利于课程建设。

2.3 考核方式

该门课程考核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没有实践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客观题与主观题。部分学生识记能力强,考核结果为优秀,但难以由此评断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出服务概论性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

3 对策研究

3.1 师资培训中引入校企合作机制

复合型师资缺乏和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解决。以往所强调校企合作,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培训,而这里的合作主要是指对教师的培训。从企业本身而言,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培训或者招收的实习生都很难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创造利润,因此,一般院校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而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的操作又过于商业化,对学生的培训缺乏耐心,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而针对教师培训的“校企合作”,应以实现共同的利益为前提,将教师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新技术研究、新产品的推广相结合。使教师深入企业,切实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无缝对接。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累积教学资源,比如开发案列等,为服务外包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做准备。

3.2 教学模式中引入专题式方式

专题式教学,又称“问题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它突破传统的按照教材章节体系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结合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梳理和整合,最终形成结合实际的、与理论内容相连接的、而又相互独立的系列专题内容,并根据各个专题制定教学方案、选定授课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

专题式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部分解决“概论课”教师知识结构的问题,教师可根据研究领域选择某一至两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有选择地学习。该门课程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具体实施中需注意以下方面:

(1)可依照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将知识划分为不同专题组织教学,包含基础理论知识、软件与信息系统外包、人力资源外包、财务外包与金融外包、客户服务与呼叫中心外包、供应链与物流外包、知识流程外包与研发外包、世界主要国家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状况介绍、以及服务外包企业管理等专题。

(2)可安排一位教师负责1~2个专题的形式进行课堂讲授。结合实际情况,每位教师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可知,只有每个人选择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效率最高,且整体的福利或效益状况会变好。因此,安排一位教师承担所有专题讲授的做法并不经济。此外,通过多位教师协调完成一门课程的专题式讲授,有利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题,并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3)可结合其他专业课程或者企业,进行联合实践。如结合软件开发类课程与金融的方向课程,进行服务外包模拟实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每个学生可根据感兴趣的专题来选择不同的实践项目。

3.3 课程考核中引入实践环节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而是在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选专题加入实践部分的成绩。但是该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实践的案例资源库如何得到,项目往往是由成组的人员完成,很难有单独一人完成的项目,因此,考核之前需要做好分组工作。参照其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往年的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的项目作为教学中可供使用的案例,教师需要筛选出适合本校学生完成的项目。这些项目的背后往往涉及到实际的企业需求,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篇10

1.普惠制就业培训教学方法的含义。广义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学的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所使用的方式。

所有教学方法同任何原理、法则和规律一样,均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师资水平,不同的学生素质,不同的环境氛围,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也可能有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因此,只有适宜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普惠制就业培训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其培训对象有与其他教育培养对象不同的特殊性,所以普惠制就业培训有适宜于普惠制工作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

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员为实现使学员掌握基本就业技能,实现就业这一培训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传授基本就业技能与必要专业知识的方法,也包括学员掌握和形成基本就业技能与必要专业知识的方法。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教学方法是为使普惠制就业培训学员掌握基本就业技能,实现就业这一目的服务的,由于实现就业的行业和岗位不同,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也会有所区别,这里研究的是第三产业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教学方法。

2.普惠制就业培训教学方法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通过对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的现状调查,发现各地区、各培训机构,虽然重视这项工作,但对普惠制就业培训教学方法的研究重视不够,忽视了方法研究的重要作用。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方式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当一项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目的确定以后,能否达到预想的工作目的,方法就是决定的因素。由此可知,方法和目的任务同样重要。同志曾用过河必须架桥或乘船这个形象的例子谈过方法的重要性,指出:“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是瞎说一顿”。

研究普惠制就业培训教学方法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在于通过研究普惠制就业培训教学方法,探索适宜于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更好地完成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教学任务,提高培训质量。

二、服务要素教学法和设计思想

适宜于普惠制就业培训三产教学法的名称为:普惠制就业培训服务要素教学法。其设计思想是:技能培训的教学场景,等同于就业岗位的真实场景;培训内容和形式,既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服务形式,实现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的“一体化,和“零对接”。服务要素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1.培训的教学场景设置。服务要素教学法要求和强调技能培训的教学场景等同于就业岗位的真实场景,实现技能培训场景与就业岗位场景的“一体化”和“零对接”。

技能培训的场景可直接选择在面向社会服务的真实的各种场店,在真实的工作岗位现场进行技能培训;也可以建立实训基地或教学服务基地,模仿和再现就业岗位工作现场的场景,除真实场景外,实训基地或教学服务基地的场景越接近真实场景越好,实现服务功能等效化,既如果利用实训基地或教学服务基地来进行真正的社会服务,所具有的服务功能与真实的各种服务场店是等效的。

服务要素教学法场景设置的最大优点是:第一,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通过真实的或再现真实的场景,给学生和学员直观、深刻的印象,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眼、耳、鼻等全身各个感觉器官的接收各种信息,感染力强,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学生和学员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和场景的认知程度,熟悉程度和适宜程度,培训效果好;第二,在真实的场景中讲解,事半功倍,学生和学员一目了然,比讲授法要具说服力,利于学以致用;第三,学生和学员在真实或再现真实的场景和环境中,随时随地接触到“就业岗位”利于培养职业感情逐步自然进入“工作角色”热爱本职工作;第四,利于培养学生和学员在就业岗位,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在真实或再现真实的场景和环境中,利于培养和养成学生和学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端正服务态度,保证服务质量,熟悉和了解服务过程,保证服务质量利于就业。

2.《操作手册》。《操作手册》是服务要素教学法的有形化的教学材料。《操作手册》在普惠制就业培训的过程中针对每个具体的服务项目,起到了模块式操作技能培训教材的作用,而在真正顾客服务的过程中,《操作手册》起到了服务规范手册和质量保证手册的作用,这样通过建立《操作手册》就实现了普惠制就业培训具体服务项目的培训内容和就业岗位真实服务内容的“一体化"和“零对接”。

服务要素教学法创设的培训环境要完全等同于真实的服务环境,可在实际服务店面培训,也可模拟真实的服务环境创建实操培训场店,实现培训环境和就业岗位服务环境的“零对接”。

通过普惠制就业培训具体服务项目培训内容和就业岗位真实服务内容的“零对接”,培训环境和就业岗位服务环境的“零对接”,就实现了三产工种(专业)普惠制就业培训与就业岗位基本服务技能的“零对接”,从而保证了学员的服务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利于就业。

由于具体服务行业和服务项目的不同,《操作手册》的具体内容和格式会有所不同,但服务过程的控制,服务质量的全过程把握的宗旨是一致的。

在进行普惠制就业培训三产教学法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中式烹调、美容美发和保健按摩三个工种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各工种中若干适宜于普惠制就业培训学员学习和掌握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服务项目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开发了相应的《操作手册》。

3.服务要素教学法的特点。由于服务要素教学法在进行服务技能培训时主要依据《操作手册》这一有形的教学资料,《操作手册》的制定过程、设计思想和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决定了服务要素教学法具有如下显著特点:⑴每个《操作手册》都具体注明服务项目的安全服务要求和注意事项,把安全教育和安全服务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这在服务行业是长期被人们忽视的问题,通过《操作手册》提高人们对安全服务的认识,培养学员安全服务观念和基本素质。⑵每个《操作手册》都具体注明每个服务项目文明服务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把文明服务教育和文明服务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利于培养学员文明服务的观念和基本素质。⑶每个《操作手册》都具体注明服务项目的服务程序与质量标准,利于培养学员服务质量意识和规范的服务技能。⑷《操作手册》在设计思想上和制定过程中,是从服务实际出发,有机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使普惠制就业培训基本技能的培训内容和服务操作的内容“一体化”,实现“零对接”,利于培养学员就业岗位的真实服务能力。⑸《操作手册》在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技能培训中起到服务项目技能培训教材的作用,对普惠制就业培训的学员学习和掌握基本服务技能起到“扶上马”的作用;在学员就业后,在实际服务工作中,《操作手册》可作为服务操作指导书,起到“送一程”的重要作用。

三、服务要素教学法的运用方法和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