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茶道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艺茶道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轨道交通 道岔 实验箱 操作与维护 转辙机
前言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对信号设备维护的要求越来越高。道岔是铁路信号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备,是关系行车安全的重要设备。掌握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是每个从事电务现场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所以铁路部门及各铁路院校应加强学员在该方面的知识。“十二五”期间即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西部铁路5万公里以上,为此铁道信号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设备、新技术的出现为电务系统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维修手段变革等提供了新的机遇,对现场运营维护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轨道交通道岔培训存在不足
1.对于铁路电务部门来说,道岔是保证行车安全关键设备,现场作业难度大且维修时间紧迫,技术含量高,并且使用中的设备不能操作和进行讲解,现场缺乏实验设备,培训工作难以在现场开展,加之一线职工文化层次的差异,造成职工实训演练的工作的难度增大,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技能的周期长,从而造成能独立上岗的职工数量不多,待培训职工数量累积较多。目前铁路部门有三种培训方法:一在现场检修时师傅就地边工作边教,但学员很难同时同批次学习,而且影响正常作业,加上运行中的设备不得动;二是把职工安排到铁路院校再次“回炉”,这种方法既耽误工作,而且回到学校也是脱离现场设备的学习,等于又回到学校做起学生;三是建设计算机房模拟仿真作业演练,仿真设备与真实现场设备差距较大,而且长时间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设备学习失去兴趣。此两种方法都存在着较多弊端。因此现存的问题是:铁路电务系统的设备结构复杂、维修时间紧迫、现场演练困难与确保现场设备安全运行、缩短新职工培训周期、没有足够的真实设备演练的矛盾。
2.对于铁路院校来说,随着轨道交通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用人的需求量的加大,随之而来的是各铁路院校就业形势良好,造成学生数量增多,相关铁路专业班级人数在45-60之间,要完成整班同时进行培训,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的采购,同时需要较大面积来完成设备安装,而铁路现场设备造价昂贵,道岔实训基地占用场地较大,因此对学校而言很难实现大规模的设备采购与建设。然而模拟仿真设备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二次认知,对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班级分批培训又影响教学进程,无形加大教师工作量,从而也影响整个教学质量。
二、轨道交通道岔培训平台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使得更高效的进行道岔控制单元学习和计算机联锁控制原理的学习,能够反应现真实的设备进行操作与演练,把道岔的所要测量的电气参数以及各器件调试都能在本发明上体现出来,满足铁路电务部门和铁路院校现场教学需求。
该培训平台结合了计算机联锁和6502电气集中技术完成设计,主要完成各种进路排列、道岔控制等,主要组成关系图如图所示。设计一个便于操作的控制操界面和能够安装道岔控制组合的机柜,同时可以放置计算机联锁设备带有显示装置。控制操作界面与6502电气集中控制台一致,有各种信号辅示器和轨道光带以及各种道岔表示灯。道岔单元控制电路采用铁路所用的道岔控制定型组合,与现场的设备完全一致,可以进行各种实训实验,如拆装、焊接、配线的等一些电务维护工作,又不脱离实际现场维护工作场景。
该平台需要用的电源来自铁路信号电源屏,电源模块是把来自电源屏的电,分成三组分别输送到6502电气集中控制电路、计算机联锁控制电路和道岔控制电路,因为每个电路所需要的电能形式不一样。切换单元模块作用是用于6502和计算机联锁设备之间的相互切换,两者之间只允许一控制电路正在使用。控制电路是采用PCB板来制作,利用电子元器件设计来完成各种进路的办理和控制台各种表示的表示,控制面板上的按钮、表示灯可以实现真实的控制台效果,同时带动道岔控制单元从而控制转辙机转动。各种操作按钮来进行道岔操纵和进路排列。联锁计算机(包括操作表示机和逻辑处理机)、驱动采集接口机箱、现场信号设备。联锁计算机完成完成人机对话,图形界面显示、通过驱采机传来的现场信号设备数据完成联锁逻辑运算;驱动采集机:完成转辙机的驱动输出控制和道岔状态的表示采集。计算机联锁系统结合硬件和软件开发平台实现系统的联锁控制。该系统功能是由软件编程实现的。计算机联锁目标站场就对应实物设备,对于计算机联锁而言,完全工作在一个现场相仿的环境里。专用的接口端子会把控制架道岔控制电路的继电器的动作转换为道岔转辙机等的驱动命令。
基于铁路控制单元组合来完成对转辙的控制和各种信息的采集,具有转辙机监测全天候监控所有道岔的状态,并将道岔的状态信息反馈到人机会话层。如果发生列车挤岔等不正常情况,以声光报警形式提示操作人员。道岔锁闭系统在进行恰当判断后,如道岔位置不对需先转换道岔至正确位置,然后发出锁定道岔指令,对道岔进行锁闭操作,并返回一个锁闭成功或锁闭失败的状态信息给计算机联锁系统。系统还支持对每组道岔进行单独锁闭及操作功能。道岔解锁系统在进行恰当判断后,发出道岔解锁指令,对道岔进行解锁操作,并返回一个解锁成功或解锁失败的状态信息给计算机联锁系统。道岔锁闭防止转辙机在岔区(在联锁区域内)被列车占用时动作,并保证列车进路的方向正确。
三、轨道交通道岔培训平台对教育培训意义
我国轨道交通业的快速发展,设备更新周期短,对信号设备维护的要求越来越高。道岔是轨道交通系统中关系行车安全的重要基础设备。掌握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是每个从事电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所以铁路部门及铁路院校应加强学员在该方面的知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用人的需求量的加大,随之而来的是各铁路院校就业形势良好,造成学生数量增多,相关铁路专业1500-2000之间,班级人数在45-60之间,要完成整班同时进行培训,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的采购,同时需要较占地空间来完成设备安装,而铁路现场设备造价昂贵,道岔实训基地占用场地较大,因此对学校而言很难实现大规模的设备采购与建设来满足教学近期教学需求。
该平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平台占地小,在室内能够满足多班级多人数实验实训,不受受天气的干扰,影响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师劳动强度。
2.投资成本比较小,可以充分利用铁路现场淘汰下的设备(完好设备)进行建设,如转辙机和各种安全型继电器。
3.设备用的是现场真实设备,避免学员二次认知,到现场就可以上岗作业,避免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规模培训。
4.可以开展多个实验实训项目,如道岔控制电路测试实验、列车进路的办理、焊接工艺练习、配线读图学习、故障查找应急操作、计算机联锁设备学习等。
结束语
综合以述的发展形势和作用,轨道交通道岔控制培训平台对整个铁路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随着我国铁路和地铁的不断发展以及对设备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该平台是具有一定市场价值和建设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瑜筠.铁路信号基础[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版
篇2
的确,无论是在一个个独具建筑特色的武夷茶楼,还是在一座座星际宾馆酒店的茶室里,欣赏武夷茶艺小姐们出水芙蓉般的典雅气质和娴熟的技艺,方能从中走进武夷茶文化所蕴含的博大意境――心灵的净化、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淡泊,在这一道道独具韵味的茶艺流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样一群端庄的茶艺表演者中间。“叶灿”的名字经常被人提起,这是一个在武夷山有着传奇经历的女子――一个土生土长的武夷美女,从小就耳濡目染于武夷山深厚的茶文化,15岁便开始接触茶叶,成为武夷山最早开始茶艺茶事工作的从业者之一……今天,她和她创办的武夷山“止止茶道”文化传播公司,已经成为展示武夷山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叶灿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度假区――公馆村,在“山与茶”这个独特环境的熏陶下,耳濡目染,时灿自小就跟“茶叶”打上了交道。看着长辈们在茶季挥汗如雨地制作茶叶,少年时代的叶灿就在思考,茶叶在这看似“刚硬”的背后,应该还有“柔美”的一面吧!于是,“怎么把武夷山的岩茶演绎出最女性、最典雅的景致”这样的想法,就在叶灿的心里萌芽着……
1995年,叶灿走出校园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武夷茶观”习茶、讲茶,那是武夷山最早开办茶艺培训的地方,而她也成为武夷山最早从事茶艺茶事工作的人员之一。从小有着灵山秀水的熏陶,加上天资聪慧,叶灿的茶艺表演水平进展得很快。
在中国的名茶中,武夷岩茶自古就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武夷山又是世界“双世遗产地”,这样优越的对外窗口在让武夷岩茶蜚声海外的同时,却也从某些层面上限制了对武夷山茶叶正面、积极的宣传。怀揣着把武夷山最真实的茶叶和茶文化展现给世人的想法,在武夷茶观经过6年刻苦努力的研习和实践之后,叶灿决心走出去宣传武夷山茶艺。
从海南五指山探问“中华第一春”到云南勐海泡普洱,从湖南煮“茯砖”到四川寻“蒙顶”、“竹叶”,从梅家坞品龙井到祈门访红茶、安徽求瓜片和猴魁。叶灿的足迹踏遍中国各主要名茶原产区。
在与其它茶类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叶灿才见识到原来中国茶艺文化竟然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自己原本对于茶艺文化的领悟太局限了,“六大茶类各自都有其自身的魅力与文化。那能不能各取其长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茶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叶灿脑海中形成。
就这样,叶灿一步步地摸索,也一步步地总结、开创出一系列的茶艺:待客型的乌龙茶茶艺、结合散文诗朗诵的花茶茶艺(自己编撰)以及禅茶、绿茶、红茶等等系列茶艺,包括正在整合的一套“唐煮宋斗明冲泡”的茶艺表演……
从茶艺的不被人所知到成为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叶灿一路走来,看着、经历着也总结着、完善着。在长期接触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叶灿渐渐感觉到,不管是哪种茶类、哪种寓意的茶艺表演大多存在着同一个问题,就是仅停留在茶艺表演本身,而没有上升到茶文化和历史的层面。因此,中国的茶艺表演相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茶史来说,显得非常肤浅。但久而久之,文化可能就会断层、失传……作为一个内心热爱茶文化的工作者,叶灿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从仅仅停留在表演18道茶艺升华到结合茶历史传播茶文化,这才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于是,她想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有益于茶文化传播的工作!
十多年来,叶灿经常在工作之余带一套便携茶具,游历茶区,拜访交流。她从浩瀚的茶文化中汲取精华,逐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茶艺表演风格,也创办了一家名为“止止茶道”的文化传播公司。
从日本茶道的“焚香、插花、点茶、挂画”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俭、清、和、静”以及“怡情悦性”的茶艺境界来看,叶灿觉得,世人其实都是讲究从泡好茶的技术上升到享受茶的艺术,强调的是在浮华世道下静心陶冶情操,追求的是品行上的虔诚、忘怀与端庄。而这恰恰也是“生活与禅”的要义:追求的是平静的心理以及高妙的精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001年开始,叶灿和她的“止止茶道”走出武夷山,先后打拼于北京、上海、深圳,负责过北京碧水丹山茶馆、上海慧宛茶会所、深圳名人茶会所的筹办、人员招募培训及开业初期的管理。因为茶文化活动的策划实施成功。这些茶馆(会所)开业不久都能领当地一时之风光,高端客户趋之若鹜,营业红火。
正因为有着这么一身强硬的“内功”,也正因为对“大红袍”,对武夷山茶文化、茶事业的由衷热爱,叶灿在武夷山的影响力日渐凸显出来。近年来,叶灿负责接待过众多的海内外友人和文化名人,并多次圆满完成了茶事出访、茶艺表演及茶文化解说的接待工作。
当2006年武夷山市政府把“大红袍”景区茶文化经营网点的经营权拿来公开招投标时,叶灿和她的止止茶道认真制做了一份投标方案计划书,并且在招投标现场陈述了自己的经营理念、设计视角以及对武夷山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由武夷山市领导、景区代表、茶叶专家、武夷学院旅游系教授等组成的评委团通过问答的形式,给予叶灿综合分最高分的充分肯定。获得该网点的经营权,叶灿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每有重要领导接待,“大红袍”这个景点是必到的,那里的每一个角落、一草一木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第二。叶灿也看到“大红袍”景点每年200多万的客流量,这对于展现传达武夷山茶文化、茶历史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窗口,经营方案能够得到专家评委团的通过,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肯定!
篇3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和美仪式。
茶人素描
梅雨时节,杭州古色古香的河坊街少了些许喧嚣。太极茶道苑的门口仍然游客拥挤,许多人伸长了脖子在看着什么,掌声热烈、喝彩声声,像极了旧时集市,细雨中的街道骤然有了生趣。
人群中,是太极茶道苑里的年轻小二,蓝布长衫、瓜皮小帽,手执一壶嘴数尺长的茶壶,正在表演独门茶艺。只见他马步稳扎,双臂舒展,侧身、转头,忽然一个举壶亮相,弯腰之间清亮的滚水剑一般击入杯中,却无丝毫溅出……
每天,这样的表演在杭州、在中国、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上演;每天,有无数人热衷于到太极茶道苑品茶、欣赏茶艺。
抬脚进店,我们约访太极茶道的老板郑纯辉。店小二抓起身边一部很有些年代的老电话,拨了几个号码,未见有任何语言交流,便又挂掉。不一会儿,郑纯辉便从二楼的木楼梯“咚咚咚”冲下来。很中式的服装,很年轻的状态,看不出是50多岁的人。这是弟子跟郑纯辉之间独特的联系方式,平日里,郑纯辉就待在茶馆二楼的小天地里,由弟子通过这个内部电话告知需要他处理的事情。据说他不爱用手机,怕搅了清净。
郑纯辉有很多重身份,商人、掌门人、老师……每一个称谓的背后都浓墨重彩。
关于“商人”。十多年前,郑纯辉放弃有可能辉煌的律师生涯,复兴老字号茶馆太极茶道苑。多年专心经营,如今加盟店已有550多家,遍布国内外,仅加盟费一项就年入几千万元。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把传统的茶艺馆经营到这个份上,同行业中亦是楚翘。
关于“掌门人”。郑家乃茶人世家,清朝乾隆年间,其族人就在上海做茶,后迁于杭州河坊街,是这条古街上的老字号。郑纯辉以第六代传人的身份复兴太极茶道时,便将太极茶道作为茶道流派来发展。反复历练,太极茶道从选茶到行茶之术,都独成体系,颇具个性。经过这十数年的努力,太极茶道终于被相关机构认同。今年,太极茶道已经被列入手工艺保护项目,而且,将在2008年11月举行的世界手工艺大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关于“老师”。郑纯辉门下,流派弟子7000有余,其间藏龙卧虎,中央电视台举办过2届全国茶博赛,仅有的2名“茶状元”都是郑纯辉的弟子,其茶艺在国内茶道界的地位可见一斑。平日里,郑纯辉最高兴的是到各地游学,教授弟子太极茶道文化、指导茶艺,更传授处事之道,是学生嘴里亲切的“郑老师”。
郑纯辉却很本质,他把一切的热闹归为与茶结缘。因为出身茶人世家的身份无法选择,那么,不如尽力把茶道文
化传播得更远,让更多人接受。做能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极致。就像茶,内敛低调。
老字号年轻的秘密
连续几天,太极茶道某加盟店的老板都斗志昂扬,因为他的企业网页里出现一个叫“茶人”的网友,提问切中要害,一看就是茶道内行。该老板与之在网络上几次“过招”,不得不信服“茶人”的观点,立刻按照“茶人”的建议对店里出现的问题改进。
“茶人”其实就是郑纯辉的网络“马甲”,这样的马甲还很多。郑纯辉经常这样,以最普通的消费者的身份“混迹”于太极茶道网络,给各个连锁店出谋划策,或者在网络上宣扬太极茶道文化。利用网络平台,郑纯辉可以足不出户实现日常管理、沟通、财务、宣传、培训等。
太极茶道苑的河坊街老店里,不但供奉着茶宗陆羽的塑像,同时也摆着几部电脑,供随时上网浏览,店里的小二们也都是网络里的高手。
在六万多家茶馆中,太极茶道苑是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被称为中国茶馆业的活化石。但是,其蓬勃的发展趋势,一点也不“化石”。像这样利用网络只是郑纯辉实现现代化经营的一种手段,要做好做强这门传统生意,郑纯辉还很花了一些心思。
与很多连锁加盟店不同,太极茶道的加盟店没有两家是完全相同的。500多家加盟店被分成五个类型――金,木,水,火,土。金:富贵,金茶坊是豪华类;木:本质,这种属性的茶馆是纯茶道的茶艺馆;水:属性流行温柔,水茶坊比较休闲,比较温馨;火:火爆,火茶坊也叫自助茶馆,特点就是可以大量的吃;土:非常朴素,非常简朴,这种属性下面的茶馆,一般开在古街上,具有民俗市井的风格。
这种入乡随俗开茶馆的方式,把传统的太极茶道推到了更市场化的层面。于是,太极茶道的加盟店接连开张,一直开到了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很多地方。
从情感上,无论我们多么愿意保护传统文化,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没有良好的机制,很难保障这种传承的延续。而郑纯辉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只有在太极茶道的实体店铺广布天下时,才可能有更多的人领略到太极茶道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才有延续的活力。
老茶馆里的原滋原味
郑纯辉保存着两样传家宝:一个是郑家家谱,是中国茶人唯一一套保存下来的家谱;一个是旧茶盒,战乱时用生命保护下来的。这两样东西都很破旧了,有人建议,家谱的封面应该补一补,茶盒需要修一修。但是,郑纯辉很固执,坚决不同意,哪怕修旧如旧也不行:“不要做任何改变,就是要它真,它的价值就在这里。”
尽管老茶馆在经营上有那么多现代化、灵活多变的手段,就像保护这些传家宝一样,对于太极茶道文化本身,郑纯辉不遗余力地维持着原来的模样。
在清河坊老店,仍然挂着文祥先生题写的“太极茶道苑”旧匾,白墙上留着祖辈生活过的烟薰痕迹,屋梁上积着往日积尘,老旧的方木桌、宽板凳,一切都在过去时光里,那么不经意,那么不刻意,连端上来的茶杯也可能是旧得有点点残破缺口的。老茶馆就是要它这样有滋味地老着。
郑纯辉甚至不惜占用茶馆里的很多面积,做了一个家族历史的博物馆,对外称为“民俗博物馆”。它以还原民俗老街的方式,呈现了晚清、民国时代的店铺,有当铺、糕点铺、茶器铺、药局、字画铺、茶叶铺、木刻铺等,关于那个时代的文字、实物、图片等资料穿插于店铺之间。长达140多米的历史重现,人们可以像逛街一样回到过去,这样的民间陈列所,在其他茶馆很难见到。
太极茶道的手工拼配茶技艺是一种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要求在上千种茶叶中寻找出合适的素材来拼配出成品茶叶。郑纯辉传承着祖上的这门技艺,于是,太极茶道的“水丹青”、“魁龙珠”、“阴韵乌龙”等茶得以色香味形毫无改变地保留了下来,且在茶道界独一无二。郑纯辉说,茶叶品质是一家优秀茶馆永远的重点,他不敢丝毫懈怠。
泡茶历来讲究用水,太极茶道只用天然雨水和雪水。在太极茶道苑的小天井里,有几口大水缸。小二指着介绍说,这些缸是用来储存雨水和雪水的。只见天井通往屋顶设置有很多管道,“无根之水”就是这样收集起来的。冷水泡茶则是其另一个特色。这些雨水、雪水在泡茶前烧开、冷却,用其冲泡的茶水格外清冽。
茶道绝活技艺,则是一种带有表演性的生活艺术。一位茶艺师的作品就是一碗色香味形俱美的好茶,让品者在品赏之中,感受到与其呼应的民俗、宗教和历史文化积淀。历史上一些名家大师所泡茶汤,可以绘画、写诗,令人不忍心喝掉。太极茶道有一种茶汤,甚至做到在一碗绿茶中,底部出现一湾红日,那是一种红茶沉落在底部出现的景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茶艺师的技艺利落,冲泡时一蹴而就,决不拖泥带水。这样的茶汤,已经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精品。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太极茶道的弟子们需要一遍一遍,勤练基本功。这茶艺的一招一式,融通太极之道,大多是前人留下来的、或者各地茶博士交流演化而来,在流派形成之中,所有招式都会经受过滤、规整和修饰,体现出流派语言和流派个性。“太极无招,浑身是招”,“茶道无门,行茶有术”,在松弛与俭约之中,无论短流壶艺术、长流壶艺术,抑或历史悠久的无流壶艺术,展现出无限魅力。
我以茶道行九州
某一天晚上,几位日本游客迈进河坊街的太极茶道,突然之间,他们兴奋异常地跳了起来。原来,郑纯辉正坐在一楼茶桌旁喝茶。而他们居然全部都认得郑纯辉,大家像对待影视明星一样,争先恐后的与郑纯辉拍照留念。原来,他们组队来中国旅游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品赏太极茶道,拜访郑纯辉。
十年前,同样崇尚茶道的日本并不知道中国茶道也有流派,有掌门人,有茶道家族。随着太极茶道的推广,越来越多人知道这太极茶道流派,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郑纯辉。
据一位追捧者说,他曾看到有一则报道,一位日本游客在太极茶道苑购买了一把长嘴壶,临走时被郑纯辉看到,他请客人暂留一下,然后从他的办公屋拿来一个笔套亲自给长嘴壶的壶尖套上。这一个小动作自然体贴,让客人感动良久。于是,越来越多的日本茶客前来拜访郑纯辉。最多的时候,一天竟有30多人为他而来。
如今,郑纯辉所执掌的太极茶道在世界各地粉丝甚众,许多茶道的流派掌门人也成为郑纯辉的常客,国际茶道流派之间的往来十分密切。有贵客来到,郑纯辉会请“茶状元”出来应酬,他知道,客人们都希望能见识一下“茶状元”的本领,这也成为最高规格的待遇受到同行们的尊敬。
太极茶道走得越远,传播得越广,中国的传统文化越为世人所接受,郑纯辉说,因为太极茶道而行九州。其实,太极茶道之与郑纯辉,已经互相为道,行遍九州。
在太极茶道苑的杭州清河坊总店里,有一扇门永远对女客禁闭,小二说,这是茶馆的老规矩。因为过去,茶馆是不接待女客的。如今,太极茶道苑里人来人往,男女老少皆是上宾,就只剩下这个叫“唐人阁”的阁间恪守古训。
篇4
10多年前,在台湾,有这么一个茶馆,你不会想到他是这样经营的。
在茶馆里备着主人精心挑选的好茶,很优雅的环境,清茶馆,喝完茶由你自己定价;如果你觉得茶不好,甚至可以不付款,收银台前只有一个“良心箱”,特地不设服务员。有的时候,在客人准备付帐的时候,服务员会刻意离开客人视线能及的范围,或者躲起来。
这个茶馆的主人,就是范增平。
最富有戏剧性的是他在台北经营了10年。
茶馆是他的实践,也是一个理想的缩影。为了这个理想,他付出了300万台币和10年心血;而另外一个更大意义上的理想,到今天还在行走与实践当中。
许多茶馆或者爱茶之人都曾经受益于他浩如烟海的茶艺教程与茶文化的撰著当中。
如果只是远远地去看他的那些作品,只会以为他是一个学者,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等到近了,才发现,这是多么丰富的一个人物。
邂逅范增平
在广州芳村喝茶,从早上直到中午。在茶庄正在谈论茶庄主所收藏的1000片北川老藏茶,说是有20年的历史。这是一堆永远也找不到重复的茶,北川茶厂在地震中成为过往,茶却还在。茶汤并不见得艳红,仍有些许涩味。对黑茶研究不多,只是觉得似乎保存的地方不适合它的转化;或者并不见得有20年的历史。
正探讨间,门外来了一些客人,刘庄主说,看起来像台湾的范增平,留着大胡子呢。遂快步上前,相邀进店。
这是我与范增平老师相识的开始。
与范老师像老友一般,一起品鉴黑茶间,相谈融洽。马上约到广东财经学校,这是他开办的茶艺班,也是在大陆多年的实践基地。
范增平是许多人所崇拜的茶艺大师,没有想到现在越来越接近他。越接触到他,就觉得他更像一个老朋友,然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悲欢忧郁的人,有理想主义有纯真内质的人。
经验常会告诉我,应该理性地去了解某个人物。
因为你常常会因为对方的引导而进入另一个思维的圈套,盛赞的可能是一个堕落的人物。
与范增平老师接触,才发现并不需要这样。有的人看起来就像清溪,有的人虽然浅却是阴沟。
而他,是一个清澈的人。
即使他带有些严厉,那也像是造作的。我喜欢他显现弱者样子的时候,在那些往事的追忆中与对现在境地的感慨,使得他更像一个真正可亲的人。
范增平的茶艺推广
驱车前往佛山大沥镇上的广东省财经学校,这是一所百年老校,这里就是范增平在大陆的茶艺推广与实践的基地。
就在这里,范增平一直住了多年,学校条件简陋,多是睡在一间放着四张上下铺铁床的“招待所”里。
这一次要准备举办全国高级茶艺师的认证资格考试。“茶艺师”这个概念,是早期范增平等人提议并最后确定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前来培训和考试,他们大多是茶馆的经营者,在宝贵的时间里抽出一周多的时间前来,也是源于范增平的影响力。
学员当中另有来自台湾的圆诚法师,大丈夫相,一说话却发现是女众,学习茶艺更为投入与安静。
当晚我们就在学校的茶艺教室品饮。百年的老校,校区有两千多名学生。学茶的学生经层层筛选,可谓百里挑一,每一届只有20多名学生能进入茶艺班。他们清秀,清雅,气质与其他学生明显不同。
虽然茶艺只是课堂之外的兴趣课,却极受推崇与青睐,潮汕一带历来喝茶浓苦,爱茶之人比比皆是。
晚饭之后,才是我与范老的正式访谈时间。
茶道理念
范增平首创“三段十八步”来表达茶艺,以标准化来推广,这是他的理念,他认为唯有先标准,才能谈后面的个性;产业也是如此,先求规范并做好基础性的工作,然后才能有个性与变化。这是渐进式的前进路子,也是次弟而系统的工业发展方案,我以为适合中国茶产业的实际。
他认为,茶文化是中国的根本,与5000年的文化息息相关;道是什么?他说,道是规矩,是道路,是方向,没有规矩怎么谈茶道?
就像红绿灯的信号,代表着特定的意义;如果每个人都用他的标准,用他的方式,那么就可能成为“胡说八道”了。所以他坚持茶艺的三段十八步的程序。用标准来规范茶艺的操作。
20年前,他曾经提出“构建有茶有道的社会”的理念,直到今天还在努力。
对于爱茶人来说,大多会特别崇尚手工的茶,用竹炭火来焙的茶,但范增平认为,这些东西是属于赏玩的;真的产业发展,需要有科技与标准的先行,这是一个理性而务实的茶人必须要明白的。
而在这些标准之上,才有可能谈道的精神。
如果要去追问这些精神,也一样可以在方寸之间去体味。比如茶桌的黄金分隔比例,九宫分隔法,闻香杯与品茗杯的阴阳组合,太极与八卦的意义,可以在茶桌上得到充分的融合。
所谓三段,范增平认为,即《金刚经》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演绎。此即准备、开始、结束三个阶段。
我看过他的茶艺表演,每一步都从容有序,稳健沉静,他的理念,他的理想,还有他的实践,都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
范增平茶语:
“要个性化,先要产业化。可以用试管来培养茶苗,制茶发酵可以量化,产业质量是设计来的,就连香度和滋味也可以设计,”
“茶文化是第四产业,所谓的第四产业,就是文化与创意的产业。”
“大道无形,能表现的是艺,艺是美感,过程,作品。茶艺表演是艺术品,如同乐章。”
茶禅与修行
范增平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对“吃茶去”的公案感兴趣,此后不停地参悟,研究茶禅之义。
他是懂得禅的,在柏林寺的一次讲话中,他开玩笑地说,赵州和尚对远方不曾来的客人和近处常来的客人都说吃茶去,近处来的喝得很好,远处来的就被饿死了。为什么呢?因为太饿茶又喝得太多了!大家可以参参其中的意思。
没有意义的吃茶并不使人开悟,茶只是一个工具。
他相信,“茶是生活的禅,简单的禅”。他说:“所有的宗教教义,都可以归纳在茶里面,茶是最不是宗教的宗教。因为茶教会了人们思考,茶的本质就是最富有鼓动性与向心力的。”
他的茶文化理想最初的飞翔,始于2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8年6月18日。那一天,他随台湾经济文化探问团前来祖国大陆,随后与许四海等茶界名家交流表演茶艺,人们很惊讶于他的茶艺表演。
从此之后,每年他都要奔走大陆各地,两岸的交流由此越来越深厚。人民日报盛赞他是台湾茶艺的特使。
19年前,在福建省博物馆,他策划经营茶艺居,与福州的茶艺界吴雅真老师一同打理。他们是很好的朋友,谈到吴雅真,范增平很感动。因为时隔多年之后,范增平再到福州,都是吴雅真给他订最好的酒店,吴的学生――经营福州当地最大一家素菜馆的崔榕夫妇,亲自开车为他奔走各地。
而这种茶人之间的情谊,我们常常会在很多地方见 到,他们清澈,不带私利。
范增平老师在学校住的学生宿舍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简陋。他曾问我,怕不怕太简单了。我心想,范老师都住了几年的地方,我们有什么住不下的。
他习惯于素菜,当天晚上,一份炒豆干,一盆炒得有点黄的青菜,还有一碗丝瓜汤,就是他的晚餐了。我颇为这样一个到处奔波的老人而担心。
台湾有许多的茶艺流派,这是一个经济繁荣之后的果实;而争论也时有存在,但范增平一直想独立于这些之外。
他无意去攀附某个集团,但我想,此间更重要的是他的个性使然吧。
他的茶道中有纯真的理念,这是他为这个理念必须付出的代价。
10多年前,大陆投资热,一个宁波的商人让他挂个名办个合资公司,一年给他20万,什么都不要做;在当年这类的事情很多,商人可以从避税中得到更高的收益。范增平坦言曾有些心动,却始终没有答应。
也许,遵循着这种3000年来不息的儒家文化传承,让他有这种纯真,这出于茶艺或茶道的力量,也是一种儒学实践者的得失观与立场。
堂・吉诃德的理想
再次谈到良心茶馆,他回答,所谓的良心茶艺馆,并不仅仅指卖的好茶、诚信。他说有两个方面的表达:一是喝茶你随便付钱,你觉得茶好,你付100元也可以;你觉得茶不好,付10元也可以。另外一个良心的意义,他解释,一个人,在喝茶的当下,一定会静下心来。哪怕是一瞬间的安静,也就回光返照了自己的本心,这就是良心的另一种意思。
有一个一直支持他的朋友说,你这个是艺术,但饿死都没有人同情你。
还有的朋友说,干脆塑一个菩萨像在那好了。
还有人说,开黑心茶艺馆才能赚钱嘛。
他都笑笑。每年亏二三十万,10年下来,把他300万的积蓄正好花光了。
当时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不开洋车,不住洋房,让人知道,不会从这茶馆里面来赚钱;他告诉他的学生,不要学我。
他说,那个时候想的就是,饿死了也活该,那也是一种成功;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而在于死。死得其所。
他说值得,为了唤醒人们的良心吧。
我问:如果今天再有300万,还想再做一个良心茶馆吗?
他沉思了一下,摇摇头,说不会了。
“那会用来做什么呢?”
他认为,他会把它投入到他正在推广的大众茶艺教育当中。
几年前,他就把台北的两套房子卖了,来大陆推广茶文化。他来大陆的所有机票都是自己在出,扣除各种开销,往往入不敷出。
有时候,就会特别尴尬。而对茶带着完美主义的投入,使他更像堂・吉诃德一样成为一个与风车斗争的悲剧式英雄。
他坦陈,自己也许就是那个充满悲剧的英雄。
他说,“过去的不能改变,能改变的是未来。”
生活之中
他住的房间经常不会锁门,然后很随意处置生活中的东西:因此,他的太太经常会说,你啊,可能就只会写这些卖不好钱的文章吧。他就只能笑笑。
每一年,他都会来到大陆,走很多的地方,所谈的,只有茶。
他说,茶艺之中的美,有的时候就是一种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之美,常常会体现在一些空寂之处,一些凄凉之处……
“有时候是写意、朦胧、凄迷的,带着淡淡哀愁的感伤。”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被当权的丰臣秀吉所排挤,随时有断头之危,弄权者意欲让他出丑,让他用金属盆与梅花这极不相衬的两者来表演茶道。他思索片刻,折断了花枝,让凌落的花瓣飘在铁盆水面之上……这即是一种凄凉之美。
我想戴望舒那篇《雨巷》,也许也同样有着特别的凄美,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走过长长的雨巷。
范老让我帮他找到这首完整的诗。
篇5
关键词:茶;茶文化;起源;内涵;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210-2
1 茶树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我们祖先对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 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茶文化历史渊远流长,若依文献记载来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传说始于皇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还无“茶”字,我国古代早期文献《尔雅》中,将茶称为“荼”。茶最早是被作为治疗的药物,《神农食经》中记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代陆羽《茶经》中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2]《尔雅》成书于汉代,因此,许多学者据此论证周代就已形成饮茶的风尚。《茶经》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为茶。西晋时傅咸所著《司隶教》中曾提及蜀驱在南方小镇“做茶粥”卖的事例。现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以茶入味的习俗,无疑是古代食茶的遗风。竹筒茶加油盐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饭食用。湖南洞庭湖姜盐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气。我国食谱中:茶汁虾仁、碧螺虾仁、龙井虾仁、碧螺鱼片、碧螺炒蛋、龙井鸡丝、龙井鲍鱼、樟茶鸭子、云雾石鸡、五香茶叶蛋等。
继《茶经》之后,古代茶书有蔡襄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多种。将茶叶专用于饮料,大约形成在西汉时期,西汉辞赋作家王褒所著《僮约》中记述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细节。
中国茶饮文化的首倡者为唐代陆羽。由于唐代饮酒风日盛,因而以茶为主的茶宴、茶会亦与日俱增,兴盛一时。这种以茶代酒的茶宴不仅文雅,还可以“不令人醉,微觉清思”。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国茶道、茶艺愈加充实完善起来。宋代茶学著作比唐代更多,内容更丰富。《茶录》子安《拭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无名氏《北苑别录》等。宋徽宗赵佶也撰写了一部茶学著作《大观茶论》,此书虽不一定为皇上御笔 ,但也记录了一些不少的精微体验心得,从中可知宋徽宗是一个嗜茶、爱茶的帝王。《大观茶论》一书,对采茶工艺有许多精细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断芽心必以甲不以指,从甲则速断不柔,从指则多温易损。”制茶工艺要求“洗涤芽惟洁、洗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过时,不合时宜,蒸压不当,焙之太过,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词圣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明清时代,茶道、茶艺又增添了新工艺、新内容。明代钱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点茶三要”写得简洁实用。“煎茶四要”指: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指: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能夺香、夺色的珍果香草杂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3]。
清代的茶艺、茶道还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饮中其香美味。无名氏的《调鼎集》卷八列举当时名茶外又叙述几种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艺。《清茶》一条下有:茶叶,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条下是:茶叶内加晒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颇香。《橄榄茶》一条是:橄榄数枚,木锤敲碎(铁敲有黑锈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壶,注滚水盖好,少停可饮。花红同。《暗香茶》一条是:腊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开花朵,连蒂入磁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经手。厚纸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许于杯,加花三四朵,滚水注,花开如生。
3 茶文化的内涵
饮食是食品和饮品的合称。而饮茶较之食品,具有更加独特的社会功能。如饮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艺、茶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更为广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1]”既包括茶树栽培、茶叶采集、加工、保存及茶叶中的化学成份和茶叶入药的疗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艺、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茶花、工艺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1]”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1]”通常是以茶礼、储茶、品茶、斗茶、点茶、茶点心、茶食、茶花、贡茶、书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艺形式表现出来。
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品茗饮茶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可以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
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对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
[2] 徐赛碌,肖雪珍.浅谈世界茶叶产销状况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J].福建林业科技,2002,(增刊).
篇6
1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意义
音乐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音乐教育指在生产生活学习过程中一切音乐教育形式,狭义的音乐教育则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手段和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甚至已经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达到了西亚和欧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朵奇葩。不论是广义的音乐教育还是狭义的音乐教育,其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能都与茶文化异曲同工,这使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具有可能性。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在历史和当代都有特殊的意义。
1.1茶文化与音乐融合的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发源于周,兴盛于唐宋,历史悠久,兴盛不衰。茶文化与音乐的关系由来已久。饮茶时听音乐能益茶德能发茶性,正如白居易在《琴茶诗》中所说的“琴里知音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茶与琴同在,是文人的情思所在。清幽的环境,古雅的音乐,都与茶文化的雅趣相吻合,茶与音乐相得益彰,使看似寻常的烧水煮茶喝茶达到了艺术享受的精神境界。茶文化在历史上与音乐相依相伴,真正达到了“融合”的境地。
1.2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促进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的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主张中国茶德用“理、敬、清、融”来概括,将中国的茶道融入音乐教育中,意义重大。首先,茶中的“理”是指饮茶之人,气定神闲,和气明理。音乐教育同样要求学习音乐的人平心静气,心无旁骛。钢琴家演奏的时候表情是忘我的,他们仿佛完全融入到音乐之中了,这就是平心静气,心无旁骛的表现。同理,中国古典乐器演奏时那份从容淡定,恰如饮茶之人的气定神闲。就连流行音乐的歌手和乐器演奏者,他们在演唱和演奏过程中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即使他们的音乐分贝够大,他们的心却是专一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沉不下心,学不好音乐。这就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其次,茶道中的“礼”是指以茶为媒,以礼待人。不论是祭祖还是待客,甚至朋友聚会上级视察,端杯热茶都是必不可少的。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被赋予了礼节的含义。敬茶的人明礼,而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样,音乐教育也离不开“礼”的培养。只有心存敬畏,心存感恩的人才能学好音乐。音乐之所以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时空,震撼心灵,是因为音乐的表现力能够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生活习俗的人产生共鸣。地域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却都能听懂同样的音律。音乐教育首先强调做人的教育,而为人处世,没有“礼”的底蕴寸步难行。这也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再次,茶道中的“清”是指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以茶代酒,曾是古代官员的清廉之举,如今,它也成为提倡精神文明的应有之义。现在的很多重要会议上,与会人员每人面前清茶一杯,寓意不言而喻。“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茶的保健作用被人们认识已久,已故的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同样,音乐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虽然学习音乐不需要清心寡欲,但是古人操琴必先净手、焚香,正襟端坐,可见其清心健身的要求。即使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没有廉洁清白,清心健身的心志,也同样不可能学有所成。这同样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最后,茶道中的“融”是指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不论是茶话会上还是亲朋相聚或者团体协商,清茶在手,笑语欢声,其乐融融。这样的气氛同样有利于音乐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同学关系都有利身心,利于学习。音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学习音乐不论目的如何,都要有平和的心境,否则事倍功半。这还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1.3音乐教育对茶文化的推动
1.3.1音乐教育能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重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其应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让学生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这一过程与品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苦闷、哀伤、希望等不同的情绪变化,又如欣赏《梁祝》时,学生们则会产生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正像绿茶的清冽红茶的浓重给人的不同感受。人们在烹茶、品茶的过程中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的逻辑思维、审美情趣和处事原则。这就是人们在品茶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欣赏茶艺时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但是大多数人眼里音乐的感染力是直接和生动的,茶的作用就隐晦得多了,懂音乐的人越来越多,懂茶的人却成了“人中龙凤”,在音乐教育中提倡茶文化,培养茶文化,完全可以体现出音乐对茶文化的推动作用。
1.3.2音乐教育能启迪智慧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和情趣,许多的民间史诗就是通过歌唱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尤其是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歌唱几乎是他们学习本民族历史的最好形式。当然,不论对什么样的人而言,歌曲里的故事都是一种知识,唱歌对启迪智慧作用非凡。同理,弹奏乐器,使弹奏者手、脑、眼、耳并用,可以锻炼他们的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与音乐形式相仿的是,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其乐无穷,从冲泡到饮用难点重重,品茶文化中的智慧与音乐教育中得到的智慧相得益彰,边唱歌边采茶是许多地方的风俗,博白客家甚至形成了专门的采茶戏茶腔音乐。
2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实践
2.1展开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
对茶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是近年才开始的。中国的茶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由于近现代社会历史和人文经济原因,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由于相同原因,中国的音乐教育也出现了“西乐东进”的发展模式。音乐教育从德奥音乐到苏联音乐再到欧美音乐的模式几乎抹杀了中国的本土音乐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茶文化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都被重新提上日程。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要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只有积极开展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才有可能让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大众化。
2.2在音乐教材中适当引入茶文化
和所有的教学模式一样,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书上说”成为一种权威的模式。要想推进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必然要让茶文化在音乐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并不是说从此音乐教材不再印歌词和五线谱,而是说,让茶文化和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观点在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
2.3展开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
单纯的理论研究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相融合到底能够取得怎样的成果还是要靠实践去检验。因此,必须展开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实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展开这一教学实践,或者鼓励社会教学力量开展教学实践,建立相应的有音乐演奏条件的茶楼,或者在音乐演奏场合附近设立简易茶楼,让大众体会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意义,从而提高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认可度。总之,能够开展教学实践的方式很多,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推动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发展才是他们共同的目的。
2.4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训
茶文化博大精深,音乐教育又自成体系。民间懂茶又爱音乐的人或许有,但是这些人放在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中就显得少之又少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认识到接受再到身体力行的过程或许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不光是高举旗帜的倡导者,更需要身体力行的指导者。缺乏师资力量是当务之急。茶文化分为理论上的茶道和行动上的茶艺,音乐教育也分为音乐理论说唱和演奏乐器,两者在知识体系上却有相似之处,同时,学音乐的人在数量上要多于精通茶艺的人,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当前的音乐教师中选择可以胜任的人学习茶艺知识,用作师资力量的储备。
3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展望
3.1充分认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特别是古典音乐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茶文化作为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唐朝中国的茶文化就已经趋于完善了。作为炎黄子孙,传承茶文化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是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无论是政府还是我们的民众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还不深刻。因此,在不远的将来,如果传承茶文化能被广大民众认同,那么,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特别是茶文化与古典音乐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将被大众认同,只有那时,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进度才会加快,国人的素质也将有大的提高。
3.2确立部分服务茶文化的音乐教育目标
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可以看作是茶文化与整体的音乐教育的融合,但是实际上,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必须完全地与茶文化融合。部分音乐教育可以适当地借鉴茶文化,部分音乐教育可以大量地吸收茶文化的精髓,部分音乐教育则可以完全为茶文化服务。比如说,可以适当地设立服务于茶艺馆的音乐教育形式。当然,这样的教育角色不一定要专业的院校来担当,民间教学力量完全可以量力而行。
3.3实现茶文化的传承与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
曾几何时,一壶清茶一张古琴,对月而坐,悠然自得是文人雅客的标配,茶与音乐几乎不可分离。这样的画面在当下已经可望而不可及了。其实,只要人们有足够的认识,茶可得,音乐同样可得。实现茶文化的传承与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并非遥不可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放慢匆匆脚步,听听心灵的声音,那时,茶文化的传承和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也就触手可及了。
4结语
茶味有甘、苦之分,乐曲也有风、雅之别,品茶和音乐都是开放的艺术,都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今的音乐早已不是一千年前的音乐,当今茶叶的种植管理和采摘也都有了时代的特色,因此,只要无伤大雅,茶文化和音乐都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茶文化和音乐的融合曾经是古人的选择,只要它们的融合有益于我们陶冶情操、提升品位,这种融合就会被现代人接受。当然,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康雪 刘旭东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无锡 21408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茶艺课程,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来上好茶艺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对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利于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茶艺;课程;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12-03
作者简介:卢常艳(1978-),女,江西奉新人,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高级茶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茶艺、调酒、酒店管理;宗桂琴(1980-),女,江苏如东人,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英语教学。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业的兴旺,越来越多的饭店设有茶室,茶楼、茶叶店、茶艺馆也越来越多。饭店、茶楼、企事业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有一技之长、一专之能,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人员。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是国家37个特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的一种,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正因为如此,国内不少院校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开设了茶艺课程。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茶艺课程开设于2010年,首先针对的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2013年也面向航空、高铁专业开设。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技巧,能适应现代行业发展第一线所需的旅游企业接待岗位、酒店茶艺服务岗位、茶馆茶楼优秀服务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把中级茶艺师技能考证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使学生达到中级茶艺师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茶艺师岗位工作。
1 现阶段茶艺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1.1 课程学时短,生源基础相对薄弱
茶艺课程开设时间为大一第一或第二学期,课程总学时36学时,课程包含理论与实践。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同学主要通过高考,少部分是中职,升入高职院校。没有相关农林专业学习背景,与茶相关的理论基础薄弱。学生特点是不太爱理论学习,但动手能力及好奇心强。如何在36学时内,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茶兴趣,学茶、习茶、爱上茶?并能进行相应茶艺表演与茶席设计?这是高职院校酒店专业领导及老师务必思考的问题,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道路,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应当有别于茶学专业。
1.2 教材局限性
市场上高职院校茶艺教材侧重实训,理论阐述较为简单。日本、韩国、台湾茶艺等介绍相对较少,相关音频信息更是缺乏。
1.3 实训室条件有待完善
采购人员采购茶具存在各个茶具型号不相匹配,存在个别茶具数量不够等现象。部分茶具数量需要增添,实训室实训硬件设施与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
2 现阶段茶艺教学的几点思考
2.1 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不以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从事茶艺编创与服务、茶席设计与茶会组织、茶叶加工与评审等。这相对于高职高专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同学来说难度相对较大。考虑受36学时束缚及学生本身基础等原因,本课程目标仅要求同学能够对常见茶进行品质鉴别,掌握茶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茶水服务的基本技能,能从事六大茶类的茶艺表演。对茶室的管理、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后期大三第一、二学期的专业实习获取。后阶段,也可考虑把学时增加至54学时。或者在茶艺课程开设前,增设一门茶文化理论课程作为先导课程,茶艺课程作为纯实训课程。
2.2 师资的培养与提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标准。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茶艺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取得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茶艺师、茶艺师考评员、中级评茶师证书;参加2015年全国茶艺大赛教学指导及裁判执裁学习研讨会议;参加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执裁。学习培训与研讨会议的多次参与,进一步提高了茶艺课程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保证了教学质量、能力、水平稳步前进。
2.3 教学方式与方法改进
2.3.1 茶艺教学突出旅游专业背景。结合旅游酒店专业特点编创有旅游专业特色的茶艺表演。授课时注意结合旅游专业的中外民俗文化,适当扩充各民族茶俗知识,丰富民族茶俗表演,安排学生观看、练习傣族竹筒茶茶艺、白族三道茶茶艺、佤族烤茶茶艺。受学时限制,部分内容可上传至班级QQ共享,方便同学自行查阅,反复观赏学习。以便同学毕业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能针对不同民族进行不同茶艺表演,或者演绎民族茶艺,显示旅游酒店专业同学学茶优势。同时,要求同学思考,研究无锡本土民俗,根据无锡民俗,进行创新茶艺表演。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无锡阿福茶艺的编创与表演,就很具有地方特色。
2.3.2 任课教师认真备课,多渠道收集前沿信息。多渠道收集,传递茶界最新信息。理论教学,增加茶健康知识,指导同学健康、科学饮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不仅注重茶之物质面,也注意茶之精神,茶之价值观传导。茶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饮料,而是与宗教、艺术高度的结合。让同学们理解廉、美、和、敬的茶文化,理解茶文化与儒、释、道关系,从而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使同学获得自我身心净化和人格升华,在茶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使同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团结互助,和谐共处。教学过程中利用QQ、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与同学线上线下交流,好文好视频共享。积极参与好文点赞,多次提交经典评论者,增加其平时成绩,促进同学主动学习与思考。
2.3.3 注重实践教学,适当延长实践课程的学时。将课程36学时分为理论学时16学时,实践学时20学时。其中实践课采取分模块分项目教学与考核,重点解决上课人数较多,课时较短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
解决办法一:请高年级茶艺课程成绩优良同学作为小老师,在课程上进行示范,课余实践进行茶艺指导。师兄师姐的示范,能有效激发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学长与同学间学习交流更有共同语言,学长作为小老师对同学们茶技提升也有很大帮助。高铁141班在2014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即大一上学期学习了茶艺课程,姜素玉同学茶艺技能掌握较好,此学年第二学期请其作为小老师在课余时间示范,指导酒店班、航空班同学进行乌龙茶茶艺、红茶茶艺学习。小老师很好的辅助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大大减轻了教师工作压力,也得到同学们的肯定与赞美。教学相长,姜素玉同学茶艺技能也大有提高。
解决办法二:课程分小组进行,课程上小组与小组间进行竞赛,竞赛成绩计入实训平时成绩,竞赛能够提高同学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良好;实践考核分两块进行:一是小组创新茶艺,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二是指定茶艺,绿茶、红茶、青茶选一进行考核,以抽签方式抽签决定绿茶、红茶、青茶中一款进行考核。考虑时间性,指定茶艺小组可选派一名或多名选手同时参加。2014至2015学年的第二学期,132酒店班、141航空班及142航空班,采用此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实践考核,此考核方式既增强了团队合作性又充分调动了同学们主观能动性,同学们考核前认真准备,考核效果良好,所有参加考核同学实践成绩均为良好以上。
解决办法三:开放式实践教学,打破课内、课外时间概念。上课时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每周一、周三晚,周二下午开放茶艺实训室,学生在此时间段自由练习,鼓励同学在实训室多品、多练、多交流。
解决办法四:鼓励同学校内校外考察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民间茶事活动,鼓励茶叶茶具用品店、茶楼、酒店茶艺服务等岗位参加社会兼职。校内也积极给同学创造一系列茶艺表演机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技能活学活用。2013年11月8日年南洋学院建校十五周年大庆,2012届高铁班韩佳凌、旅游班王倩被选中进入校庆礼仪队,进行茶艺表演,冲泡接待,两人圆满完成校庆服务工作;2014年3月25日我院与苏南硕放机场合作签约,韩佳凌与王倩同学在VIP接待室为苏南硕放机场白总、成总等嘉宾进行乌龙十八式茶艺展示,同学们真诚、清新、优雅的表演得到嘉宾及院领导的赞许与认可;2014年6月12日南洋学院首届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大学生职业风采展示,韩佳凌、王倩茶艺表演获得学院一等奖;2014年12月16日,高铁141班姜素玉、王左悦同学主题为师生情的茶艺表演在第二届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风采展示也获得学院一等奖好成绩;同年姜素玉同学主持申报的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无锡阿福茶艺表演编创与实践成功立项。
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塑造学生人格与气质,陶冶学生美好心灵,更好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职业发展服务。赛事的磨练,使得学院学子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表现也更加自信,他们的熟练的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2012届韩佳凌同学大三就被上海铁路局上海客运段,高铁一车队,上海虹桥站成功录用;2012届王倩同学也被上海清实网络有限公司录用。
2.3.4 作业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地理环境优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安排学生茶园采风,体验。也安排学生深入各大超市考察。具体内容如下:
作业一 主题:茶园考察。内容:要求通过PPT呈现,考察分小组进行,3至4人一组,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茶园实践,记录5-10天茶之生长状况,附图,并简单说明茶之生产环境,并比较六大茶类的不同制作工艺。
作业二 主题:茶叶店考察。内容:要求通过PPT呈现,考察中国十大名茶,用图片配与文字说明分别描述其色、香、味、形。并标注其市场价。
作业三 主题:我最喜爱的一款茶。内容:要求通过PPT呈现,通过品饮实践,深度描述你最喜欢一款茶特征。
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内容接地气,有效调动了同学学习热情。作业制作完成后,在课堂上分小组阐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迎合了青年同学好表现、好张扬的个性,团队共同完成作业增进同学间友谊,每次课堂作业汇报现场气氛热烈,作业完成效果良好。
2.4 合理选择、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适当选用参考教材。2010年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选用的教材是饶雪梅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茶艺服务实训教程《茶艺》,该教材有点注重实训,是平面化教材,没有音频资料。2013年,选用周作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茶艺》,此教材侧重实训,附有光盘,便于同学课后学习与演练模仿。缺点是理论表述相对较少,音频资料无法反应行业最新动态与茶艺表演,创新茶艺欠缺。选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施兆鹏主编的《茶叶审评与检验》,作为课程参考教材,对常见茶叶品质鉴别与审评知识补充。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丁以寿主编的《中华茶艺》有关茶具选配及择水候汤阐述较为详细,可作为相关资料的补充。另外注意利用互联网查询文字资料、音频视频资料,充实丰富教学资源。广泛收集当前最热点日本抹茶道、煎茶道、台湾茶艺、唐代煮茶、宋代点茶等视频,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习兴趣。同时考虑到南洋学院为民办院校,民办院校的学生情商较高,对理论知识兴趣较弱,动手能力强,课程组也在准备开发适合南洋民办院校学生使用校本教材。
2.5 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并不断完善。老师应根据现有的实训条件合理安排实训教学,达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教学效果最大化。根据特定的茶艺表演适时增添些好用、耐看、益茶汤之器具。第二届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风采展示茶艺表演就根据师生情这一主题需要添置了竹制茶荷2个,150毫升紫砂功夫茶壶2个,150毫升紫砂公道杯2个,手工刻绘干泡茶盘2个,田园风桌旗1个。为保证实训课程上课需要,也要因时因地不断增添茶具,茶具购买与添置规格参照全国职业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比赛用具列表。2015年6月,为改善茶艺实训条件,学院与大益爱心基金会洽谈,积极筹建大益爱心茶室,此项目正在洽谈中。
3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文本,《茶艺》课程教学任道重远。作为一名高职院校茶艺课程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每一位茶艺课程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使教学更为健康、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周作明.茶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前言.
[2]王岳飞.茶既滋养人的身体,也滋润人的精神[J].福建茶叶,2007(4):40-41.
[3]nvsc.com.cn/2015/jsxm-hot_0602/19335.html.
篇8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开发
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人们就把茶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艺术的享受活动。在茶叶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与茶相关的一切,最好实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乡》一书中所说,想要了解一种茶和一种茶的文化,人们必须得走进出产这种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经生活过的人们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它们推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和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包括茶叶的生产流通形式、生活消费地域、消费方式、茶政设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在人们记忆中的反映,包括人们有关茶的知识、手法、礼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茶文化是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研究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艺、茶的礼仪、茶的精神以及在各个阶层人民中表现出的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旅游业中的一支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旅游产业群。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个分枝,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总之,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园参观,茶古迹浏览,茶叶鉴品,参与茶叶生产,观赏茶艺,茶药用功能听讲等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养生主题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为一个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茶与茶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旅游的兴盛反过来带动茶文化的发展。当前,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旅游品质和弘扬茶文化的双赢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多样,涉及上百种产品及多个特色地区。它们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闲性,消费性,参与性,暂时性等。而与此同时,茶文化旅游还具有其它旅游类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茶树是一种经济作物,但同时又是一种可观赏植物;喝茶可以满足人的身体基本需求,又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与升华。以茶为客体,不同的人为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层次多样,内容多彩。游客在观看茶艺、茶道表演时,五官得到充分调动,看、听、闻、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带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给游客带来细腻而多彩的美感。这种物质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乐趣,同时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称为心灵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茶的受众性十分广泛,自古就倍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解渴又提神;茶还常常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以茶为诗为文的作品不在少数。茶是王宫贵族待客的主要载体之一。茶具有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的群众性,又有文人贵族的高雅性,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
2.3观赏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我国的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观赏和体验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树、万倾的茶园、琳琅的茶窑、异彩纷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动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资源。这些与茶相关的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观赏性,同时又非常适宜观赏者参加到活动中去,与当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内在文化,精神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休闲意愿的加强,茶文化体验旅游在国内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当地的茶馆品茶,还可以观看当地特色的茶艺表演,参加当地人茶田的劳作。这种观赏与体验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许多爱茶人士的参与。
2.4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为依托,将茶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人文资源等融为一个体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相互参与渗透的产品。我国的茶园茶场为数甚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茶文化古迹、茶俗行为、茶歌茶舞等人文资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开发。茶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多门科学,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领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旅游业的一枝独秀,迅速拉动了茶区地方经济的提升。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问题,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够深厚、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性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及应用的力度不够,大部分茶文化产品还仅仅是停留在鉴赏、保护、研究等基础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与市场接轨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浏览、参观的层面,因为时间、费用等问题很难让游客静心领悟这一独特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达到让游客感到修知养性、享受精神层面感悟目的的还是少数。另外,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导游绝大多数都是从其它旅游线路上直接承接了茶业旅游的导游任务,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更谈不上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艺师在给游客表演的茶艺茶道也只限于艺术本身,其茶业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触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任何一种旅游都应该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吸引游客。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现存的茶文化资源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备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条件。但是游团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制将游客从快节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园劳作、品鉴观赏、静心参茶等慢生活上来。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态和文化内涵。更有一些旅游团社打着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点买茶的行径。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坏
市场上的少数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没有对茶文化的宣传和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破坏了茶文化底蕴。如有的商家为了起到销售茶的目的,对茶文化的宣传只是商业利用,没有对茶叶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认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径庭的效果,损害了参观者与旅游者的利益,更让原本茶品牌受损。还有地区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题,只是哗众取宠,没有达到让人们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坏了原生态环境
随着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茶叶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有些茶农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多卖茶叶,在缺乏发展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得本来可以持续利用的茶园茶田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在开发过程中,新的技术和节能技术应用不足。要保护茶叶的生态环境,又要发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4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课题。各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努力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促使我国茶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1多方开发,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特色建设
近几年来,国内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地区。一些经营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园、茶庄、茶田对茶原有的内涵保护和宣传做的都比较到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老茶庄在进行改造升级,以期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当地与游客双赢的效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该方式,借鉴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对当地茶业旅游进行升级改造。
4.2深入开发茶文化旅游纪念品
在任何一种旅游形式中,吃、喝、购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这一特色项目。与茶相关的各种饮料、食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茶叶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艺,正在成为游客越来越青睐的产品。而名茶更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应适时抓住游客的这一正常消费心态,开发更多样饰精美,又具质量上承的茶文化礼品,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与地域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我国产茶地区众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经普遍为人们所知。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与深度开发。如名茶的发源地、茶业建筑、茶礼仪等与当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形式,这不仅在整体旅游开发上达到以一带多的经济市场效果,还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4.4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研究的文著还十分鲜见,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讨而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事实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课题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与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参照、对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国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来。例如,台湾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国更是将其视为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
4.5加强对茶文化旅游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
我国多年前就出台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一书,这是从事茶艺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越来越多的茶业相关学校开始应用更多更专业的书籍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素质以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旅游当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们将茶文化的内涵传递给游客,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国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陆续开办了茶校教育,这为我国茶业人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悦,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2]郑剑顺.茶文化旅游设计[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茶不仅从物质角度还是精神角度,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在上海第二届茶文化研讨会上提出:弘扬茶文化得从娃娃抓起!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茶文化,其传承与弘扬已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了茶文化的相关课程。而高等教育既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职责,也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笔者从事旅游管理的教学,由于工作需要,在2014年专门系统学习了茶文化,并接受了茶艺培训,深感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无论从其课程所涵盖的内容看还是从其教学方式来看,笔者都认为在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既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响应当今高等教育的主题――素质教育。但是,据了解,现在开设茶文化课程的高校并不多,一些高等院校主要是针对茶叶茶学专业、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几个为数很少的专业开设这门课程,也有少部分有茶文化师资的农业大学把茶文化课开设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目前这种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现状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作用及其微小,笔者认为在高校普遍开设茶文化课程很有必要。
一、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历史记载至今,茶文化在中国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一套很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茶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有关茶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涵十分丰富广泛,包含了有关茶的历史起源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礼仪、专著、诗歌、绘画等,还有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质等。按照文化层次的划分,中华茶文化包含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茶事生产中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如茶树的种植栽培,茶叶的制造、加工、保存,茶具的生产使用等可以直观感受的茶文化内容;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茶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历史上的茶税、贡茶等茶政内容;行为文化主要指人们在茶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茶事活动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处世哲学等主观因素,如在茶艺操作过程中生发的审美联想,反映茶叶生产、饮茶情趣的茶诗、茶音乐、茶戏曲等文艺作品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理论高度即我们常说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这是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茶道、茶德,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与教化的手段。古有“茶中有道,以茶行道”,体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校应该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设置丰富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说,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应该只是开设跟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应该考虑培养学生的多样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今年2月在此基础上再次发文,再次强调了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笔者也在去年开设了《茶文化》课程,在钻研和教学的过程中,更是感受到了茶文化内容之丰富以及茶道的修养教化功能,深感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茶文化课的开设,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十教育精神
进入21世纪,随着多元文化的入侵,青年一代对日韩文化、欧美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没那么热衷。因此在教育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必要。2014年3月,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今年2月在此基础上再次发文,对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出更多要求,如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举行各种系列活动等。而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思想精华,对茶文化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高校普遍开设茶文化课程,既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贯彻了十的教育精神。
(二)茶文化课的开设,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都较为功利化,过分地注重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技能和谋生手段。其实,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具有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人,而是培养“全人”,这种”全人”应该具有广泛的知识、基本的科学态度、独立的个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育目的要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等各方面来实现。
在课程设置上,要力求广博,学科体系上强调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而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影响力。通过对茶的起源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茶文化中的茶艺侧重于泡茶和饮茶的技艺。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各种茶类的冲泡程序、技巧、礼仪(尤其是寓意礼凤凰三点头、回旋礼等)、茶具的选择、品茶的方法等,这些技艺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茶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茶艺的学习还涉及到较多的实践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期在习茶氛围的熏陶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味,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心态,协调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增强悟性。对于不同的院校和专业,也可以根据专业需要或学生需要,把茶文化内容融入到其他的课程中,比如历史学、文学、艺术等,为茶文化的传承创造机会和条件。
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由于学生对茶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可以用启发探索式结合传统的讲授,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并探索。而由于茶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现相关知识,并对茶叶、茶具、茶艺等知识可以通过实物、实操,让学生有直观的认知与掌握。相比其他理论课程的枯燥,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是很灵活的,内容也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也可以起到调剂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高校也可以成立茶文化社团或协会,由专业教师指导,精心组织一些跟茶文化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比如茶艺表演、品茶会、茶文化讲座、茶道讨论会、茶与人生,甚至可以组织茶文化旅游等,使茶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大学校园中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茶文化的价值,真正地使茶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地传承下去。
篇10
饮茶风尚自古有之,而中国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饮茶成为了促进中国茶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间接的文化宣传方式,对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江苏地区为例探索了茶文化的旅游开发,并且以江苏地区茶文化旅游的优势为基础简要规划了江苏地区的茶文化旅游方式,为开发茶文化旅游及丰富茶产业资源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江苏;茶产业;优势;策略
1江苏地区开发茶文化旅游的优势探析
1.1丰富多样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经过上千年的风雨洗礼,江苏地区的茶文化也在历史的轮回中不断沉淀,在演进中不断超脱。穿越历史,回归本真,江苏地区现已形成了融茶艺茶道、茶区景点、茶文学、茶风俗等内容在内的多样化旅游特色。而江苏地区也凭借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促进茶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以“提倡饮茶,交流茗茶技艺,钻研历史茶道精义,促进广大群众健康水平和茶文化素养,丰富江苏茶产业、茶文化为宗旨而成立的江苏省茶文化协会。中国的茶文化重在一个“品”字,同样的,江苏地区的茶文化资源也蕴含一种“高品位”,从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来看,江苏地区的茶文化资源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其中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蕴含茶文化要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文化建筑与设施以及茶品茶具等。就江苏地区的茶文化景观而言,自然景观主要指的是一些名茶产区和宜茶名水,其中名茶产区包括太湖翠竹、连云港云台山云雾茶、苏州太湖碧螺春、无锡毫茶等;而宜茶名水则包括虎丘第三泉、无锡惠泉水、扬州大明寺水等。在茶文化建筑设施方面,例如六朝居茶社、溧阳茶主题公园、南京明故宫茶馆等。苏州茶文化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一些茶文化遗址以及收藏茶文化精义的博物馆,例如古贡茶场遗迹和宜兴陶瓷博物馆等。在茶品茶具方面,江苏有云雾茶、碧螺春、天目湖白茶,另有名闻天下的宜兴紫砂茶具。江苏地区蕴含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指一些精神层面的,例如为了弘扬茶文化而制定的节庆,包括苏州太湖碧螺春茶文化节、南京雨花茶叶节、无锡斗山太湖翠竹茶叶节等;在茶文化的长久酝酿下,当地形成了一些以“熏豆茶、以茶待客”等为内涵的茶风俗。在江苏茶人、江苏名茶典故的熏陶和影响下,各种茶艺演出、茶舞曲、茶歌谣等以茶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也相继涌现。总之,江苏地区茶文化资源众多,资源体系健全,为其开发茶文化旅游提供了优势。
1.2拥有悠久的茶叶历史和茶叶文化江苏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地理位置和人文资源优势,名胜古迹遍布,本就是人们心中所向往的游览胜地。从茶文化的沿革来看,发展至现代,江苏地区仍然是茶叶生产和茶叶消费大省,江苏人民也拥有着浓烈的饮茶情结。再次翻开与茶文化相关的历史著作,可以发现江苏是出现饮茶风尚较早的地区之一。发展至唐代,阳羡雪芽和顾渚紫笋被列为贡茶,而江苏则是孕育此贡茶的产地。而重拾古代的茶书著作就会发现,【茶典•屠龙《茶说》3】中曾这样描述阳羡:“细者其价两倍天池。惜乎难得,须亲自采收方妙。”辗转至明代,茶文化呈现出的是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赋诗、以茶会友,贵族子弟借饮茶来附庸风雅,甚至是普通百姓也借品茶来享受生活。民间茶馆文化悄然兴起,各种介绍饮茶的书籍也不断涌现,饮茶风尚被推到了一个顶峰。在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茶文化也在历史的变革中发展,而碧螺春、雨花茶、翠芽等名茶也不断在江苏地区涌现。
2以江苏地区为例,探索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2.1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的不同特色来合理安排茶文化旅游项目江苏地区茶资源丰富,如果对其茶文化资源加以合理利用,科学布置文化旅游产区,将会进一步丰富其茶文化产业资源,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江苏省的茶文化资源而言,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特色。例如江苏宜兴以紫砂茶壶闻名,可以开展茶具展示和以紫砂茶壶文化特色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而无锡、镇江地区以宜茶名水闻名,就可以开展宜茶名水旅游欣赏活动。当然,各地根据茶文化的发展特色也会形成一定的茶风茶俗,建造一些具有茶文化意蕴的建筑和设施,同样可以根据本身的发展条件以及所处的地位优势进行茶文化资源的开发。从江苏省的旅游资源分布来看,茶区分布和其保持相对一致,两者相互映衬。而这些资源分布以连云港茶区、环太湖低山丘陵茶区、宁镇扬丘陵茶区为主。与江苏省旅游景区的分布相结合,可以对其旅游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将文脉、景观和茶区分布融为一体,分为以苏州、南京和连云港为中心的三个区域。再根据各区域特点依托周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将江苏地区的茶资源文化充分利用起来。
2.2科学设置茶文化旅游项目
2.2.1茶文化名胜景区游自古名山出好茶,江苏的名茶也多出自景色怡人的名胜景区内。例如在南京的雨花茶,它的产区是南京中山陵园茶厂,属于国家4A级景区。其中的文化旅游设施齐全,并且它和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明孝陵相互映衬,外有群山环绕,内有花树相依,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鉴于此,可以以此为契机来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每逢采茶之际,游客便可以在其中体会采茶乐趣,放松身心,自由品茗、赏艺。再如扬州西湖边的大明寺,具有宜茶名水的优势。饮茶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选好配茶之水。大明寺有“下院蜀井”,古人称其为“天下第五泉”,再加上大明寺内所孕育的禅道,游客便可以在游历的过程中体会到“禅茶一味”的佛教茶文化。另外,茶文化风景名胜的游历过程中,可以加以茶具和制茶工艺的展示。一方面向游客宣扬了茶文化,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促进旅游产业的多样化。
2.2.2体验宜兴紫砂茶文化特色宜兴隶属于江苏省,早在东汉时期,宜兴之地就已出现了青瓷,而辗转流变,发展至明代中晚期之时,当地人无意间发现了用于紫砂器制作的特殊的紫泥原料,就此之后,紫砂器制作便一直延续着它的兴盛。而就宜兴的紫砂茶壶而言,它制作技艺精巧,形制可观,是为上品,并且享有“世界茶具之首”的美誉。
2.2.3开展茶文化节庆会展游在历史的变革中,江苏茶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的风俗特点,并且这种茶文化风俗促成了相应的茶文化节庆会展的开展,例如茶叶节庆、茶文化学书研讨会、茶艺展示、名茶博览会等。而对于具有丰富茶文化资源的江苏来说,自然与茶文化节庆会展紧密相关。例如南京的雨花茶叶节、苏州太湖碧螺春茶文化节等。这些茶文化节庆会展的开设,可以扩大游客的欣赏视角,让游客融入到茶文化之中,深刻感受茶文化带来的魅力。
2.2.4乡村茶园生态游茶园生态游要基于对茶园生态的认识,以对茶园自然风光的欣赏和对茶园生态文化的感受为主题,开展茶文化知识学习、茶艺茶道的交流、茶叶知识普及、生态修养和观光等一系列活动。以丰富茶产业资源为视角,合理设计与规划生态茶园,让游客在生态茶园中体会到茶的精义,在合理利用现有茶叶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旅游的经济收益。
2.2.5打造茶文化休闲度假胜地目前国内的度假旅游开发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而就江苏省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来看,可以大胆设想打造茶文化休闲度假胜地,开展茶文化休闲度假游。在此开发过程中,要以相对足够面积的生态园为支撑,加以科学设计与规划,打造集艺术性、生态型和文化性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锡常地区就明显具备开发茶文化休闲度假胜地的潜力。同时结合地区条件,完善旅游设施,例如在度假胜地中开设茶馆,进行茶道讲解,茶艺表演,开设以茶文化学习为目的的茶艺培训班等。为游客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态环境,促使游客修养身心,真正的感受茶文化的意蕴。
3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高雅文化,它能吸引社会上层人士和名人名流;茶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文化,因为它对广大民众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基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视角,结合江苏地区茶文化资源的优势,可以从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来合理安排茶文化旅游项目和科学设置茶文化旅游项目两个方面来促进江苏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在丰富其茶产业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江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为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优越条件。
参考文献
[1]郭雅玲,冯会,郑明芬等.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产品发展探讨[J].福建茶叶,2011(2):43-47.
[2]张进华.宜昌茶文化旅游发展探讨[J].福建茶叶,2010(9):46-48
[3]宗敏丽,祁黄雄,吴健生等.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以浙江顾渚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3):31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