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启发式教学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启发式教学基本要求

篇1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我们的学生思维活跃,欠缺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显得更为重要。跟其它学科一样,作为教学法中用得最多的就算是启发式这一教学法了,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科,应该合理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们应当认识到:不能期望所教知识使学生受用终身,而是要教会学生能够学会利用在学校所学知识使之成为更好发展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起到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

1.1 启发式教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2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本质

1.2.1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1.2.2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所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和会与不会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们是要解决由“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问题。

1.2.3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新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先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点拨、诱导他们。所以启发还包括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新课程要求由注重教师教转变为注重学生学,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或学习兴趣的培养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1.3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1.3.1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1.3.2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 启发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2)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3) 实践性与有序性相结合的原则

衡量教学方法的好坏不能只看形式,必须视其实质,要看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否自始至终地引导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1 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教育实践证明用两到三个课时,就可完成基于最小知识集,最小技能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在应用设计上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2.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对策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由浅入深。首先,主要熟悉鼠标、键盘、菜单等基本操作,了解一些大众性工具软件,掌握一些工具软件的常用功能。其次,可以增加一些基于代码编写的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高层次技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接触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认识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同时还要使学生在信息环境中不断锻炼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代表的信息技术是当前社会信息环境中的一部分,只注重计算机的操作实践会将信息技术教育引向新的误区。

2.3 信息技术课堂中合适的贯穿启发式教学

本文所探讨的是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使用启发式教学法,避免结果性的启发,探索注重过程的启发式教学,它是教师根据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过程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和速度,可以摸索出更快更好的操作技巧,事半功倍。

我的总结、思考

众所周知,教学中科学地、恰如其分地、灵活地运用教法和学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且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动手性、操作性强,所以教学时我尽量采取精讲多练、少讲多练的方法来进行,加强巡视指导,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还有像“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网络学习法”等教法学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型,我经常在教学中也灵活地加以运用。此外我还通过适当开展一些诸如打字、画图、办电子小报、成绩统计、资源搜索等比赛活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教学过程中我也时常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受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鼓励学生要善于运用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多动手、勤实践、敢主动去探索新知,拓展所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对于启发式教学,我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去理解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要不断进行探索。以上拙见,请前辈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束炳如、倪汉彬等.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戴汝潜、张鹏.实用教学新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5]许国梁.启发式综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24-01

当前大学教育多是单纯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环节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极度统一、死板、陈旧,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效果沉闷、呆板,学生被动地听、记、背、考,学生学习以考试分数为指标和以获取文凭为目的,这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出现学生重智轻能,脱离社会需要,就业难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倡导启发式教学。

一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1.什么是启发

“启发”一词最早来源于孔子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有开始、教导之意,“发”则是发生、引导发出。“愤”是指非常需要,想要搞明白,搞清楚而又搞不懂的一种着急心态,“悱”是经过独立思考、想表达而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样子。

由此可见,启发的前提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等问题的迫切需求下,对问又有了一定的积极、独立思考,经过思维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即当学生出现“愤”和“悱”时,教师加以指点、引导,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原理和规律,让他们收获知识和提高技能。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2.启发式教学的心理学原理

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提倡“问题倾向教学方式”。因为问题是知识、学问的先导,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问题来源于培养目标和人才结构中的实际需要。启发式教学按照问题―需要―兴趣―动力―学习―知识技能―教学质量―人才的社会效应这一科学教育实践过程实施。

启发式教学不是单一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而是包含着许多内容和要求的一种教学理论,是研究、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它是由一系列教学活动按照一定规则和程序开展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多加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那样简单。

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首先按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培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动机是发动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在过程,它是决定人行为的内在动力,而动机又由需要而引发,动机的外在表现是对事物的兴趣和激发的注意力(需要―动机―兴趣―注意)。因此,讲明需要,引发动机,激发兴趣,培育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开展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 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现实的、具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意义,了解接受教育的社会、家庭责任,以及人本价值及终身发展的意义。通过每章、节、次教学内容的介绍,使学生知道每个“知识点”,以及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今后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指明需要、激发动机、培育对学习的兴趣、保证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有效的措施。

启发式教学开展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就是使学生开展积极活跃的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事物间的区别、联系、概括的加工形式,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思维的过程是思考,是想象,而引发思维的是“问题”,它是有目标的指导性思维。教师从教学内容中研究、挖掘、捕捉、剖析出问题,然后经过精心设计,或正向或反向推理,制造悬念,设计疑问,激发疑问,或者通过摆事实、亮矛盾、隐埋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观察、寻求、发现问题,进而引发思维。

学问,有学和问两个方面。学生不但要努力地学,更应该学会问。教会学生如何发现、提出问题,要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学生提出的问题多、难、刁是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也是启发式教学成功的标志。

学生的问就是问题。问题是研究、探索和思考的前提。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思维,通过联想、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积极思维过程,将矛盾化解,在分清主次、对错、先后、肯定、否定等过程中,发展智力与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积极科学的思维过程中对知识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不但收获知识,还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经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呈现出“愤”和“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因势利导,指点迷津,对思维过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理出事物的条理、规律、特点和区别。同时,明确概念,交代学科知识、原理和理论的要点,并提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完成授业。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广泛、灵活、准确地应用启发式教学,必将出现主导与主体共同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是学与用、智与能、问与学等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篇3

美国匹兹堡大学有一本用于师资培训的教学案例集中,收集了这样一个案例,这堂课的内容是探究各种集中量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的定义,两位执教老师(都是执教数学仅1年左右的新教师)准备用建构主义的思想,不直接教给学生这些定义,而是给每一个学生小组一张写有一组数据并标明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各是什么的卡片,让学生自己通过制作图表、归纳、再用其他卡片检验的办法,得出这几个量的定义。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相同,课一开始,教师用了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讨论什么是“发现”,怎么发现数学。然后教师出示一张卡片的样张,告诉学生每组都会得到这样的一张卡片,要求各组学生做两件事:一是用方格纸画出每一组数据,写下自己的发现;二是根据其他卡片上数据传达的信息,修改完善自己的发现,写下这四个概念的定义或者有根据的推测。然后教师再次提醒学生寻找线索和模式。可是,课上最初的几分钟都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做什么的情况,这恐怕和两位教师都没有做好“定向”就匆匆进入探究活动有关。其实,学生很有可能不清楚既然卡片上已经写着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极差,为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极差,而要他们给出猜想。于是教师不得不再一个一个组的说明任务,影响了教学进度,每个小组也因为在第一张卡片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无法分析完所有的8张卡片。明确任务后便可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路做好准备,教师要了解在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问题或哪些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景,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的启发学生。这里特别强调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比如,利用实物、模型、实例、示意图等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先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得到结论。形成思路。

启发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中大致有四种方式

(一)设置问题启发学生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提供学生参与教学、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因为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明确易懂,不能太大,让学生摸不着边际,如果需要,可以将大问题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渐次加深的问题,构成“问题系列”,将每一个问题顺次呈现给学生,通过学生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思维活动的深入开展,主动获得每个问题的解答,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逐步加深,不断以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完成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

(二)归纳总结式启发

它是以归纳过程为支配地位的一种启发方式,其明显的特点是从具体到概括或从特殊到一般,在归纳启发作用下,学生运用直观法把他们所观察到的一些具体事例、有关条件、技巧或者解题方法的共同性质加以概括、形式新知。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概念、原理、公式、法则都可以通过若干个具体例子来启发发现。在运用归纳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当确实让学生得到所有必要的情况,使他们能有所发现并进行恰当的概括,同时应给每个概括提供多个不同的例子。

(三)互动型启发式

互动启发式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游戏、折纸、拼补或旋转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表现为具体的实验操作,使他们自制,并从中悟出其定义、定理,使抽象的定义具体明了化。而数学实验则是利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测量工具、实物、计算机等)进行折、检、拼、测、作的活动,然后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等思维过程,获得数学知识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借助实验工具,通过学生的动手、动眼、动脑,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好学、乐学。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使教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他的课。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别的学科一样,在数学教学中,不论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还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只有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使数学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知识类比启发式

篇4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启发式教学指什么?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有关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内容。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见解,都是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的。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反映和要求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要想把启发式教学贯彻到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下面再来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是综合性极强且知识跨度比较大又注重实际应用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科具有趣味性、形象性、应用性很强的特点。中学地理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上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映入学生的眼帘,培育着学生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与此同时,地理学科也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揭开自然界神秘的面纱,引起学生不断探索自然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

学好地理,益处颇多。但说实话,地理这门学科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和运用好教学方法。很多同学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但是苦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或者是由于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当,让同学们觉得地理知识极难理解。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就仅仅是学到了书本上的、老师讲授的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他们并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展开联想过。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学得再好,它也是“死了”的知识。为什么说学生掌握的是“死了”的知识呢?因为地理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个事物、每种现象之间都是有或明显或微妙的联系的,真正把地理知识学活了,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可以运用相连性去解释的。长时间以来很多同学都把地理划分到副科的范围当中,普遍认为地理可学可不学,缺乏对地理学科的准确定位。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要不断地向学生强调学科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地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断地给学生营造联想的空间,不断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那么有些人就提出疑问了,何必要费劲费时地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探索呢?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无限的知识,老师讲、学生记不就行了吗?错!这些人的想法就是完全忽略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宗旨,我们让学生掌握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这把“金钥匙”,帮助学生打开探索知识的大门。这样教师在地理教学工作中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启发下收益颇多。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有效进行启发式教学呢?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在这里“材”是指课堂气氛、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教”是指不同的启发方式。因为启发式教学模式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情况,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营造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为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做铺垫

启发式教学中,“发”是“启”的目标,“启”是“发”的动力。学生在课堂上能不能“发”还要看教师“启”的能力和形式。所以在开讲前营造适当的课堂气氛就很重要。教师要做到认真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并随时调节课堂上的气氛。“案例分析”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开场方式。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先把班里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然后选择一些比较贴近我们生活的案例,譬如,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环境恶化现象比较严重,像“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异常”“南极臭氧层空洞”“酸雨”等名词会频频出现在新闻里。那么,引发这些污染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这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生活上的不便?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样的威胁?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一定会很积极踊跃地讨论回答,大胆地各抒己见。最后老师再做总结性的知识概括。这样,在老师的启发之下课堂气氛就会比较轻松活泼,原本难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爱听奇闻轶事这一心理特点,在知识教授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故事,投学生所好,不但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根据学科特点有的放矢,是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基础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块。自然地理重原理,需要理性思维。所以自然地理的讲授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人文地理则重观念。人文地理主要从文化角度说明地理事物或现象,需要一定的感性思维。它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教学得多打比喻,触发联想。

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是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篇5

关键词:数学 启发式 教学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曾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说。“愤”是经过思考想搞明白而还没有搞通的抑郁的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是教师才应引导学生把问题搞通,即“启”;“ 悱”是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出来的窘境,孔子建议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即“发”,所以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但又遇到困难是教师启发的前提条件。

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知识嚼烂再喂给学生,结果数学课上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不赞成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为问题在老师讲得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辅以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这样的教学仍不具有启发性。现代启发式教学是创设一种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行为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通过引导、指导、开导、启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并投入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具体操作程序:教师提出某一个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它,并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即知识与思想方法);然后教师再提出一些与前述问题有关的问题,进一步引导,逐步解决。从而形成整体经验。

一、启发式概念在数学教学中的解读

运用启发式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自己先作出判断。

1、按照认识过程进行教学,在概念的教学中则经历抽象定义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判断的过程。这就是说,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是含判断因素的。是要反映一个判断的过程的。

2、按照认识过程进行公理的教学,其过程和概念教学过程类似,无需重述。它也是含有判断的因素,反映一个判断的过程的。按照认识过程进行定理的教学,首先要经历抽象定理(定理的内容)由具体到抽象的得到“猜想”的形成过程。即观察、比较、联想、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过程,显然,这是一个判断的过程,在推理论证“猜想”的过程中,突出一个判断的过程,就是寻求了论证思路的过程。在定理的教学过程中,也含有判断的因素,而且反映两个判断的过程。

3、关于例题的教学,按照认识过程进行,可多至三个判断过程。这就是解文字叙述的实际事例形式的题(即教科书中所说的“应用问题”)。首先由具体事例的分析,归纳为一项或几项数学问题,例如归纳为这样或那样的方程或方程组解。再次是判定用何种解法,而后进行解题。在概念、定理和例题的教学过程中,都是含有判断因素的。从而在数学的教学中,是无时无处不可用启发式的教学过程来进行的。比如概念教学中,由于数学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际事例和具体材料抽象而成的,数学中要想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就必须从这些学生已知的实事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入手,去其表象、存其精髓,逐步形成概念。

二、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是催化剂,落脚点是诱使学生思考,并通过独立尝试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作出猜想或判断。判断一种教学是不是启发式教学,不是看其外在的形式是否热闹,也不是看学生动手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不是达到了领悟的水平,是不是经过自己的尝试作出猜想或判断。了解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在实际中如何搞好启发式教学呢?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个方面:启发的原型、启发的时机、启发的力度。

启发的原型。就是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中待学知识的生长点。我们知道,数学学习过程是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内化、领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新的数学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材料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必须分清哪些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新知识的相关材料,即启发原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教学。

启发的时机。这一时机的把握有一定的技巧。

1、要把握时机。如证明角角边定理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当学生虽明白题意而又不知如何小手时,抽取第一个启发原型,从而把思路定向为“证第三角相等”;当学生在分析中不知用何法证角相等,出现第二次思维困惑时,再次抽取启发原型,将思路定向为“利用角公理”;及时诱导、点拨,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公理”上来,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创造时机。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水平,在启发原型的基础上,及时创设愤悱情境,营造良好的启发态势,使学生在似知非知、欲懂非懂的情境中,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尝试活动中去。

启发的力度。古人早有论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示之始而正之终”,意思就是: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但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但不要施加压力;提醒学生但不能直接告诉答案,教学的一开始,教师诱导,提示,学生尝试并得到一些结果时,教师再予以指正。搞好启发式教学,就必须把领悟和判断作为启发式的主要特征,把启发原型作为启发的基础,及时创设并抓住启发的动机,准确把握启发的力度,才会启而得“法”,启而得“发”。

三、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讲解、提问、演示、实验、小结、复习、解答疑难、布置练习,都要以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地、充满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那么在启发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启发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知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启发式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

篇6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电类实验实训课 发现与解决问题 课后思考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充分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前提,以科学地引导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智力发展为手段,以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启发式教学法不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具体知识,而是为了给学生一种能力,一种凭已有知识去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文化素质摆在首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验实训教学无疑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启发式教学是使学生获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就电类课实验实训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式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启发式教学的先决条件:明确实验实训目的

1.认真钻研教材:准备学生实验实训课时,教师必须要象准备理论课一样认真。首先,教师要明确教材安排这个实验实训的目的是什么,该实验实训有什么要求。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通过这个实验,应使学生巩固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培养什么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实训指导书一般只简单写出了要达到的知识性目的,其他目的则需要教师自己统筹安排。例如怎样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与读取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怎样通过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误差来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怎样通过实验全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等。

2.确定重点内容:在明确了实验目的和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钻研确定重点内容。如电阻的五种测量方法中,欧姆表法和伏安法是重点,而欧姆表法又分为万用表欧姆挡和欧姆表测电阻,前者更重要。故要使每个学生学会熟练使用万用表欧姆挡测电阻。

二、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教师深入实地,做好实验实训,把握关键问题

若要在实验实训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对每个项目必须事先亲自做几遍,对于哪些地方是做好实验实训的关键、哪些地方是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等要清楚。例如,在直流电路的认识实验中,学生就有可能出现以下问题:(1) 直流电压表和直流电流表是否能正确接线;(2) 是否能够正确选取仪表的量程;(3) 是否能够正确读取仪表的指示值,即能否在眼、针、影成一条线时读数。

三、启发式教学的基础: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指导和督促学生预习,解决难点

知人才能善教。只有对学生的情况摸透了才会做到心中有数,才会有效地对学生启发。在实验前,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掌握好与这些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懂得仪器的使用方法,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做到手脑并用。毫无疑问,指导和督促学生预习是相当必要的。

“问题”是心灵的钥匙。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若干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的情趣。让学生围绕思考问题来阅读实验实训指导资料,预习有关知识。这些预习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加深对内容原理结论的理解和认识的,另一类是在实验实训中应该注意、观察、分析思考的。比如,在做“单相变压器”的实验前,我提出的“如何用实验方法测定变压器的铁损与铜损?”问题就是为了加深“变压器的铁损与空载损耗近似相等”和“变压器的铜损与短路损耗相等”两结论的理解。提出的“在空载与短路试验中,各种仪表怎样连接才能使测量误差越小?”问题是要学生注意分析“空载试验时,空载电流小,为使误差小,不应使电压表内部的电流通过电流表,以免使电流读数增大。短路实验时,因短路阻抗小,不应把电流表的压降测入短路电压中,以免电压表读数增大,导致误差增大。”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实验实训目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做,开动脑筋去思考。

四、启发式教学的中心环节: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实训的活动中,启发引导他们自己编写实验实训报告,自己设计方案,独立或分组完成。采用这种方法可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规律的同时,不仅能牢固掌握这些知识,而且也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寓发展学生智力于实验实训中。

在实验实训中,我做到以下几点:(1) 让学生明确实验实训目的,加强有意注意;(2) 启发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效果;(3) 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训技能和修养;(4)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从实验实训中提出各种质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例如,进行KCL和KVL实验时,我认真组织,保证学生实验时,通过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得出定量的规律;然后二人一组研究课题:“任何时刻,任一节点,所有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是多少?”,“任何时刻,任一回路,所有支路或元件电压的代数和是多少?”。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解决这个课题。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其次,启发引导学生:实验前要设计好电路图,然后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物线路,并检查线路是否正确。在实验中,我做到巡视并个别辅导,提醒学生及时真实记录实验数据,并归纳出规律,这对学生比较困难,要逐步进行培养,开始时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逻辑性强且明确的小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让学生报告“研究成果”,“发现”对于任一节点,所有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为零,“发现”沿任一回路内所有支路或元件电压的代数和恒为零。我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勇于实践。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劲头更高了。

五、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精心选择课后练习,加强课外辅导

课堂所学知识需要练习才能巩固,精心选择课后练习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手段。选题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注意习题的典型性。我选习题时,考虑习题是否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有促进作用。在练习中我引导和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去解答习题。

篇7

启发式数学教学数学概念二面角教学设计数学概念是数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因此,探讨数学概念教学的规律,一直是数学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过程发生在个体头脑中,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有效的数学概念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由于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演到抽象运演的过渡阶段,因此,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尽可能采用适当的方法促进学生用概念形成方式学习,突出概念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感悟概念的本质特征。

一、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教学有待关注

1.教材内容分析

二面角是空间几何的重要知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A版)在必修2中重点揭示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求二面角大小的问题留在选修2-1中运用向量工具来处理。在必修2第2章第3小节,二面角的概念是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之后,又一个要学习的空间角,为以后从度量的角度揭示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垂直关系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二面角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中只是用“水坝面和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和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所成角度”作为例子,引入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于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通过简单的实际例子引入二面角,再讲解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二面角模型来源于现实世界,一定程度上经历了抽象出二面角的过程,但与学生的生活现实联系不紧密,也缺乏动手操作。虽然有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但总体上缺少学生自己的思维构造,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实现有意义学习,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能机械记住意义和模仿应用。那么,如何用探究的方法对“二面角的平面角”进行建构学习?本文以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为指导提出一个设计构想。

二、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思路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能符合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2]。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中国的教学瑰宝,是教学法最基本的方法论,是教学必须遵循的教学思想。它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注重启发式、实行启发式教学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由此彰显出启发式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启发式数学教学强调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力求创设“愤悱”的数学教学情境,以形成认知和情感的不平衡态势,从而启迪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生和发展[3]。其关键在于教师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想数学”,使学生经历必要的认知和情感的困惑阶段,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在其头脑内部展开激烈的思维活动。就目前研究内容而言,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概念教学设计探索很少;融操作方式于具体概念教学的研究论文更为鲜见。因此,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活动值得深思。

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设计思路为:概念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愤悱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由原来的自以为知逐渐承认自己的无知,进入困惑的状态,从而了解概念的背景和引入的理由,以此产生内在学习需求;在困惑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的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从而到知其所知。强调学生自己的思维构造,用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概念。

三、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设计及理论分析

此教学设计以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为指导,以“二面角的平面角”课题为例,按照概念形成的阶段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教学过程体现启发式数学教学理论对数学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是对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运用的积极尝试。

1.辨别刺激模式阶段——提供操作背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

背景一:教师把笔记本电脑缓缓打开到某一位置。

背景二:把门缓缓打开(使门与墙面所成的角与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相当)。

背景三:翻开一本书(与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相当)。

教师边操作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否感觉到书展开的角、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以及门与墙面所成的角在逐渐变化?

【设计意图】:波利亚说:“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是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高一至高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属于经验逻辑型,一定程度上仍依赖直观具体的形象性材料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或逻辑关系。对于抽象概念来说就是指如何使学生把新概念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上述设计中,教师的操作和提问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要素信息显示得比较明了,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充分的感知和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内在联系的机会。

2.分化抽象、提出假设阶段——使学生感受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教师提出问题:这三个角哪一个大?何以见得?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用什么工具来量?怎么量?

凭着直观判断,大部分同学自以为知道如何度量一个二面角:可用量角器度量门与墙面和地面的交角;笔记本和书可以立起来,度量其与桌面形成的交角。由此将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度量,但这样的理解存在缺陷。

【设计意图】数学的严谨性要求数学结论的叙述精炼准确,而对结论的推理论证要具备一定的严格性,做到步步有据。虽然三个角看上去一样大 ,但为了使学生懂得精确的必要性,启发学生有必要进行代数度量,仅凭观察是不能完成的。以此从两个角度需要引入概念,一是实际生活需要,二是数学内部需要,使学生感受到学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必要性。

3.检验假设、确认关键属性阶段——创设“愤悱”情境,形成疑难和困惑

检验过程中突出变式的作用,教师使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愤悱”情境:①学习机的图片。②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久,必须使水坝面和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③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也要根据需要,使卫星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成一定角度。

【设计意图】对于“门与墙所成的角”、“笔记本的展角”、“书的展角”,学生可以使用降维的方法找到平角度量。因此,学生原先自以为知道如何度量一个二面角。可是,对于多媒体所呈现的“不规则的二面角”,却又很难找到恰当的平面角来度量它的大小。前后问题情境的对比,使学生的思维漏洞得以暴露,直接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陷入了困惑之中。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新概念的积极性。

4.抽象概括、形成概念阶段——启发学生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抽象和概括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平面角的定义和构成,类比得出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和构成,以及如何用平面内的角来度量二面角。

对于学生学过的两个空间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都是将其转化为平面角进行度量的。怎么用平面内的角来度量二面角呢?请学生重新观察“书展开的角”“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以及“门与墙面所成的角”,我们能通过度量平面角得出。所度量的平面角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大家在幻灯片上呈现的“不规则的二面角”,没有发现“平面角”?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呈现三个提示性问题:

角的顶点落在什么位置?

角的射线落在什么位置?

角的两边与棱有什么关系?

通过思考、讨论、类比(“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归纳,学生可以得出以下几种思路:思路一,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过此点作一个平面和这条棱垂直,这个平面和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相交于两条射线,得到一个角。思路二,在二面角的一个平面内任取一点,过这一点作另一个平面以及棱的垂线,连接两个垂足,得到一个角。思路三,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过这一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垂线,得到一个角。

针对上述探索结果,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三种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哪个角是要找的角?学生思考归纳后,指出:三种方法得到的角都是要找的角,其本质是相同的,都可以用来度量二面角,但第三种思路较为简单明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和类比的数学方法对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作出猜想,然后再加以论证,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而且,在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的重要性。

5.形式化表示概念及应用阶段——学生经历概念的数学化表征及应用过程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这个角是否唯一?

教师和学生共同抽象、概括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形式化定义,并使用以下启发性提示语。

(1)请学生分别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来叙述“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2)探讨概念学习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

【设计意图】“唯一性”是数学思维严谨性的表现,在探索时要启发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考。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开其意,达其辞”。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想表达问题而又表达不出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通畅的语言进行表达。

请学生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指出如何度量①学习机展开的角度②水坝面和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③卫星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成一定角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深刻理解,并有利于学生合理的数学观的形成(例如,数学概念不是天上突然掉下来的,而是由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自然而然引入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并有着广泛应用的;其定义是合乎情理的;探索数学是有趣的等)。

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愤悱”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难、问题,经历必要的困惑阶段,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并体味到已有概念不够用了,才需要引入新概念,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力求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自然、合乎情理。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思考方向、思考方法、思维策略上加以适当的点拨和启发,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真正努力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领悟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表达。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基于对提高技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校的保证举措三个方面展开一般性的探讨,认为教师可以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职业前景等方面去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选择遵循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校应出台教师的基本要求、学生评教“日常化”、教考分开等保证举措,从而促使课堂教学取得较高的质量。

无论就传统教育,还是就素质教育而言,课堂教学都是一种有效的一时无法替代的重要教学形态,更足维系学校生命的主战场。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便成为各类学校各位教师直面而又棘手、重大而又永恒的课题。

应该说,在课堂教学中,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是不容置疑的共识!令人关注的问题是,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主体,教师应如何“导”?又“导”向何方?方能获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实在是大有文章可为。就技校而言,而对的是一个有学习厌恶心理、成绩不堪入目、素质有待全面开掘的落伍群体,作为教师,既要考虑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又要考虑引导提高学生方方面面素质,提高学习效果。当然,作为校方,还应制订一些监督等方面的举措,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达到约束和催化主导作用的目的,促使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高效。对此,本文尝试作一个深入和全面的理性探讨。

1丰富教学手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缺少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法想像的,而技校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恰恰又十分突出,教师注定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

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过程,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所在。故而把学习兴趣问题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首位,决无“无事生非”之意。尽管这种问题有点“老生常谈”,但问题在技校之突出,决非一般人所能想像。可以说,技校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面之广、程度之深、原因之复杂,是任何一类学历教育的学校均不可比拟的!说其而广,乃足因为几乎存在于每一位学生身上;说其程度之深,指学生不感兴趣由来已久,实在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原因复杂,撇开个体先天影响因素不说,有学习基础差、目的不明确、科目繁多、受歧视等诸多因素造成,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毕竟,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几乎都是原来学校中的“混混儿”,或是一而再再而三被考试淘汰下来的“差生”。这无情的现实昭示了技校教师而临着极大的教学难度,要想取得较高的教学质带,就必须要付出巨大的心血,这心血既要注入到普遍关注的教学方法之中,更要倾注到学生的思想情绪之中,即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上,教师必须义无反顾地坚持有所为、有所突破。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重视和实践:

1.1丰富教学手法

丰富的教学手法,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注意,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1.I形神兼备的教态

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泛指教师在授课时的服饰、神态、语气、语调、动作、情感等各个方面。我们知道,一位教师和蔼可亲的神态、生动活泼的语言、饱满焕发的精神面貌,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并感染学生。相反,一位教师以疲惫不堪的神态、有气无力的语调、无精打采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势必影响师生间亲近交融的距离。那么,期待教师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纯然就是“天方夜谭”了。或许,我们不知道,一位教师有意的淡淡妆(不是刻意过分的打扮),能使学生们精神振奋,唤发出听课的活力。因为成绩差的学生,大都饱受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的歧视,所以他们往往都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很自然地从教师的“淡淡妆”中读出“教师在乎我们”这种另类的信息——而这正是“淡淡妆”所想达到的目的。据报载,目前全国已有部分中小学推行教师“轻妆淡抹”上讲台的作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说:“教态的教师讲给学生听的无声的语言,也是授课艺术的精华所在”,这正是教态令人刮目相看的精辟缘由。

1.1.2形象直观的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科技在教学领域应用中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它使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各类家用电器维修课为例:在传统教学手段中,分析演示类型繁多的故障现象一直是难点所在,通常使用挂图或只许看不许破坏实物,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又抽象,不胜其烦而干着急。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等优势,逼真地表现事物(故障)的存在和动态变化,无疑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3形态各异的教具

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教具是指教学的辅助:工具,供教师使用以完成既定的教学日的。诸如五花八门的模型模具、演示仪、教学实验装置等等,它ffJ的存在,除能牵制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讲课效率之外,也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兴趣。当然,现代意义上的教具的内涵就更丰富了,它们可以同时供教师和学生互动使用,如:语音室、电视机故障演示实验室教学平台等,它们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大有裨益。那种“三个~”(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讲台)的经典“镜头”早该休了!故而我们提倡恰当使用教具,甚至自制教具,创造条件使用教具,其意义不仅仪足讲课效率的问题。

1-2丰富教学内容

新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兴奋剂”,能升华内在的学习愿望,进发出学习兴趣的火花。可能没有哪一类学校,像技校使用的教材(主要针对专业课而言)那样版本之复杂、更换之频繁,而且这种情况已存在近十年了。一切皆源于劳动版教材的内容实在过于陈旧,只好逐渐“淡出”而不断尝试使用其它版本的教材(甚至不属教材1。然而当1日矛盾有所缓解之时,新矛盾又不断迭现:存在大量“超纲”或不适合技校学生学习的内容,给学生自学带来很大麻烦等等。结果,最后经折中选定的新教材竟然还存在挥之不去的旧矛盾。总而言之,在技校,对教学内容绝不可照本宣科,而必须进行整合,不断补充有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的教学,方能迎合学生的学习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升华学生的内在学习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对当代社会的新生事物的敏感度绝不亚于教师,任何低估学生学习口味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都是以最终降低教学质为代价的。作为电子类和电脑类专业课的教师,应该最有体会和发言权。以现行高教版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电视机原理》(下册)为例,书中都足以18寸的小彩电为教例从一而终,面对流行多年的大屏幕彩电(从功能和电路上看与小彩电有较大的差异)、高清晰度彩电以及面市多年的液晶彩电、背投式彩电、离子彩电等新产品的介绍竞为空白。也难怪学生在课堂上会抱着一本《电子报》(全订本)阅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而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滔滔不绝”嗤之以鼻,无动于衷。事实上,对非专业的教学也不应照本宣科,也应整合出新东西来,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1.3培养树立学生乐观的职业前景

乐观的职业前景,可以激发学生潜伏于内心深处的学习愿望和动机,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为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技校生的潜意识里,根藏着一个平平常常的学习愿望和实实在在的学习动机,那就是:完成学业后能找豌饭吃!模糊乃至完全无望的职业前景,会无情地牢牢地遏制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求知欲。事实上,那种由职业前景衍生出有用无用论进而左右着学习情绪的状况在技校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文化课普遍表示厌恶;对基础课表现出略为关注但仍无兴趣;对专业课(尤其是实习课)则聚精会神,提问活跃,兴趣盎然。显然,作为技校教师,必须是一名乐观的职业前景的鼓吹手(至少也是一名“双师型”教师),并能时时结合所教课程,运用鲜活的实例,历数课程内容的有用之处、奇妙之处,学生一旦产生对课程的认识倾向,相当于在天平的一端筹码加重,那么,在天平的另一端,即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就自然地提高上来了。

2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虽然说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其所遵循的教学思想必须是启发式的,这是素质教育之需,也就是技校的出路。

启发式教学这一名词众所周知,甚至烂熟于心。然而却有一种普遍的曲解:启发式教学无非是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提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回答,也没什么深奥之处。面对这种天大的错误,我们有必要再大声的呐喊: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单纯是一种方法和形式,而首先足一种教学思想!提倡启发式教学,也就是提倡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应遵循启发式教学这一指导思想。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基于课堂结构,它应具有一些过程和特点.不妨简单说明如下:

2.1准备

为学习做好思想上、知识上的准备,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如:通过预习、自学或复习已学过的知识达到端正态度,引发动机的日的;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产生学习和探求的需要,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2.2诱导

在准备的基础上,通过诱导,让学生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提出问题。

2.3释疑

针对涛导阶段提出主要问题,举~反三,逐一点拨,逐个解决。可采取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相互研究或通过谈话师生共同进行概括,形成结论等多种形式。要注意充分让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思考或操作。

2.4转化

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并不等于学生已牢固掌握了知识,还必须有一个知识的内化过程,即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让学生有一个独立实践的机会。它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教师要接受启发式教学思想不足件难事,实践起来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技校生素质普遍偏差,能否实行启发式教学呢?回答足十分肯定的!

3引入对教学活动的监督、约束等保证机制

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得到著的提高,学校还需要明确一些要求,出台诸如监督、评价、奖励等配套保证举措。正如上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而这种作用可大可小.正确或不正确,决定着我们能否达到既定的目的,取得理想的教学质量,于是,势必上此引入对教学活动的监督、约束等保证机制。下面略谈一些不应缺位的举措:

3.1对技校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3.1.1思想方面

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祖国培养人才的思想;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感,对工作有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精神;自觉地把培养技校人才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献身教育事业等等。

3.12业务方面

是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对所讲科目的全部内容要有深入的了解;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尤其应当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睥新型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基本内容;能及时吸收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引用到课堂上等等。

3-2实现学生评教“日常化”

同前技校普遍实施每学期评教职1—2次的作法,这对督促提高教学质而言显然远远不够。评教“日常化”可理解为每天、或每周、或每上完一单元等时间评教一次。学生评教教师不仅仅是考核、鉴定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而且也充分体现出现代教学中宽容的民主意识,使学生与教师处于人格平等的地位,利于教学相长。学生的评议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有效可行的,关键是要做好评议的后期工作,从中得出继续发扬的地方和今后改进的方向,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篇9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主要问题;改革建议

高等数学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中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1]。因此,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从分析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入手,探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当前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对专业的针对性

在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内容要求是有所差异的。很多学校在教学内容甚至在教学进度上都是统一的,所有专业一刀切[2]。同一专业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教学内容针应该对专业而设置,道理虽然简单,但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很不容易的。

(二)教学方法欠灵活,授课方式单一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核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传授,但比较机械、呆板,使得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内容只能被动地记忆而缺乏理解、消化,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意识,也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严重影响教学效果[3,4]。

二、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高等数学知识是系统的、抽象的、而且是复杂的。如何把高等数学知识更好地传授给高职学生,达到他们“必需,够用”的基本要求呢?笔者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必需高度重视教材的选择和建设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成败,选择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选择或编写适合各院校专业特点的教材是搞好教学的首要环节。

所选教材应该适合自己院校的专业特点,校内的不同专业可以选择不同教材,师资力量较雄厚的院校也可以自编教材,以适合自己的学生和专业。在充分吸取高职高专各版本教材的精华的基础之上,结合我院各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与院里其他老师合作编写了《高等数学》精品教材。这也是我院2011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学生方法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这本自编教材的内容与学校各个专业结合得较好,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学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教学内容针对性好了,学生听课时感觉所学内容非常适用,很适合自己,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了。搞好了教材建设,以后的很多工作就变得事半功倍了。当然,随着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我们也会不断更新教材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实施精讲多炼

教师备课要“吃透两头”,即了解学生和 理解教材。教师理解教材,将教材中虽未言传但确实隐存的数学方法发掘出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找出与学生思维活动相联接的结合点。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那就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和教材的“思维”活动,教师是通过自己的假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构建起“桥梁”,实现三种思维活动的和谐。

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精讲与多练相结合的方法,避免照本宣科

精讲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讲过程。通过讲过程的方法展示出知识发现、发展、完善的思维过程,将数学家分析归纳现象、发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理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重新展示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2)讲思想。介绍丰富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讲极限思想,以直代曲的思想,化无穷为有穷的思想,变量代换的思想,欲积先分的思想等;(3)讲方法。通过讲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课堂教学中主要讲授微分方法,积分方法,微元法等。

多练即加大学生作业量,加强习题课教学,每章都安排上习题课。选部分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然后模仿老师上讲台讲,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2、课堂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的具体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衡量是不是启发式教学,其标准在于能否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激活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启发式教学中应处理好理论与直观、深入与浅出、联系与对比,知识性与趣味性等关系。

(1)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快乐轻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自信心不足且没有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高职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兴趣的培养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把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融进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从而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巧,流畅的词汇,幽默的表达,机智地组织教学,懂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习气氛,使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从而使教师讲得激情投入,学生学得积极快乐。

(2)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也就是说,老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金子,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点金术”。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启发式的提问等引导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重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以及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变换角度提问或在教学中引用错误观点,树立对立面,对比激疑,引发学生思考;或者在完成一章的讲授后,让大家参与整理重点,使得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与意识,并且也对学生的整理能力有所锻炼。

对于高职高专的很多学生而言,《高等数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课程,以致于很多学生学习兴趣很低。但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极大的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投影幻灯片、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数学实验室等,提高了教学质量,节约了学时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注意:(1)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但不能滥用。(2)不能因为使用多媒体而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的锻炼。(3)不能用多媒体课件完全取代传统板书。数学教学不同于别的课程,一些公式需要用板书推导,让学生跟着思维走,了解其得到的过程。如果直接放幻灯片,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结果,没有主动思维的过程,得到的效果只能是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充分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板书和多媒体有效结合应用于教学之中仍然应是我们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4、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理论对因材施教的一般阐述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原则是马列主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基本原理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实施因材施教有很多论述,很多方法。这里我只谈谈分层次教学的问题。

“分层次教学”就是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施教班级的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选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不同层次的辅导,让各类学生都对高等数学有兴趣,个个有所得,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一般来讲,可以设立三个层次的教学:(1)较高要求层次,主要针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和对数学的应用有较高认识的学生而开设;(2)普通层次,主要针对普通的学生必备的数学基本要求而开设;(3)基础层次,主要针对数学基础欠缺和对数学畏难的学生而开设。实践操作中分层次教学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学校的教学安排也更复杂,需要不断完善“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使它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史建国.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姚国良,吴利斌.启发式教学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1).

篇10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髓就是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引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在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以前的教学多是“填鸭式”,以单向灌输为主,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概念,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极少或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和学生与各方面的互动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学习的学生,是一种无生命活力的被动的学习者。如果学生自己不想努力学习,那么灌输再多的知识也没多大用处。老师一厢情愿地只问耕耘而不问收获,那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远比老师的教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如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通过有效信息的传递,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学会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促使知识迁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应用水平。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班级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互动合作教学要求老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关键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分层次,分组区别对待。始终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设计一些具有科学性、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教会学生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环节上,要贯穿一个“导”字,体现一个“活”字,组织好互动参与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生成学习的自悟意识与行为,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真正成为“乐之者”。

学生分组可以按好中差,合理平均搭配的原则,分组应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更有利于互动合作的进行,才能有竞争、有合作,达到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在被帮助中不断提升。又能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自信。既打好了基础,又发展了特长。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消除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当然,这既需要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尝试、修正,以做到尽善尽美,不断地向原定目标发展。更需要老师始终坚持这样一种信念: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每一方面的突出发展都是值得骄傲的,值得老师全力维护的。“分组分层”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最终体现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达到老师传授知识的目的,让学生、老师、学校达到共赢。

所谓“教学相长”在互动合作教育中体现为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在师生的密切交往中相互学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互动合作的重要因素。怎样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呢?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做到老师与学生角色平等。要允许学生产生各种合理的疑问,允许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对学生的提问与回答应采用语言激励、手势肯定、眼神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赞赏。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答案不一致,要通过讨论,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找出错误的原因。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与老师不同的想法。而不应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老师要放下架子,不掩饰自己的错误,自己不懂时,应坦诚的对学生说:“对不起,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会觉得老师和蔼可亲,谦逊质朴,从而更加主动地和老师合作。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还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老师和学生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切磋,相互促进。只有这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激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