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急救预案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院内急救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院内急救预案

篇1

关键词 校园安防 智能化安防系统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1校园内智能化安防系统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校园内发生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已经成为了校园安防部门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学校学生的个人财物等会发生丢失、被盗等情况,而校园内学生打架、斗殴等问题也频频出现。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广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学校治安的高度关注。因此,根据当前我国校园普遍的治安现状,国家对于校园内的治安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文件。有资金、有条件的学校要加强校园内的安防工程建设,可以在教师、学生宿舍以及一些重要场地安装电子监控系统,来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早期的一些校园安防系统大多利用的是单独的监控系统和独立的报警系统构成,这种报警系统传输协议其实并不支持数字的传输。伴随着各项新技术的推出,产生了很多与之不兼容的报警、监控系统,这就给安防系统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外,因报警系统通常是采用有防区限制的系统,其前端上最多只能接16个防区,所以不太适应校园的安防要求。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校园安防系统与公安部门视频监控系统的联动和分级管理,有效提高校园安防工作效率。

2智能化安防系统的构建。

在构建智能化的安防系统时,要求学校应采用国际通用的结构总线,目的是提高系统自身的专业性、通用性,避免与其他设备不兼容。另外,要求一些软硬件设施必须要采用拥有高互换性的开放式结构,并要求具有兼容性,这样一来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和升级,避免产生更大的问题。当前,被使用在校园中的安防系统主要分为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广播系统以及电子巡更等五大系统。这些系统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和和功能被使用在了校园内的各项安防工作中。

所以,要针对学校的特性与实际情况设计出个性化的安防系统。如果是高校,则对于安防系统的要求就比较高,学校开放度高,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也比较大;对于大部分的中小学来说,学校会实行一定的封闭式管理,但对于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在上学、放学的途中容易出现意外,这就要求中小学校园的安防范围要加大。所以,在校园的围墙周围、食堂、校门口等地设置警报系统,一旦发生意外,及时向外报警,有效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3校园智能化安防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

3.1智能化安防系统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前面说到,校园内的智能化安防系统不仅仅用于防盗等情况,还可以用来意外报警,监控等等,相信未来智能化的安防系统还能向网络化、人性化以及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其实,安防系统向网络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学校前期就有大规模的基于网络的建设项目,所有的教务、学习、生活工作在将来,都将被赋予新的网络特色,对于安防系统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向网络化发展必然可以进一步保证信息共享、识别和搜索的智能化应用。

3.2校园安防市场的前景

在未来,整个安防系统的各子系统不仅可以互相协调运作,更能成为独立的系统运行,各系统之间做到联动运行,逐渐实现系统的集成化。这也达到了智能化安防系统走向人性化、集成化与网络化的发展目标。

4结语

总之,随着人们对校园内的安防工作逐渐重视,校园的智能化安防系统发展就会得到更大的支持。有效地利用起安防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防盗系统以及广播和电子巡更系统等技术,确保校园内的各项安全措施到位,为广大师生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安防系统,打造安全放心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勇.校园安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2.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65-02

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院应用急救应急预案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院前与院内急救,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治疗患者109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参照心血管病诊断指南文献[1]。心肌梗死的诊断符合下列三项中的两项:①缺血性胸前区疼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发生动态改变出现坏死性Q波、损伤性ST段抬高或缺血性T波改变;③心肌酶血清标记浓度发生改变。其中男69例,女40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5±3.2岁;经18导联心电图提示心肌梗死部位:心肌前壁37例、广泛前壁25例、前间壁19例、下壁23例、下壁并前壁5例。

1.2 方法

1.2.1 成立院前与院内急救小组 每组由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和代班护士组成,人员相对固定。在抢救过程中医生为现场指挥,快速准确判断病情,责任护士在短时间内统筹完成各项急救处理,辅助护士及时准确的完成各项操作,办公护士负责抢救药品的查对配制,联系相关辅助检查及会诊科室。

1.2.2 院前急救措施 接到120呼救电话后,根据电话信息初步判断病情,嘱咐患者家属有关注意事项,尽量避免造成病情恶化;急救人员携带物品迅速出诊,到达现场后嘱患者平卧,安抚患者避免情绪紧张;氧气吸入,监测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若发现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立刻行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及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询问既往史和现病史,做18导联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硝酸甘油5mg+10%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也可酌情给予盐酸派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mg皮下注射,以缓解患者痛苦保护缺血的心肌。维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予以抗心律失常药及肠溶阿司匹林300mg口服。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迅速转送院内救治。

1.2.3 院内急救措施 急诊抢救室做好接诊120患者转入准备,随时接诊非120就诊患者。

1.2.3.1 急救治疗 患者送人急诊室后,如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立刻采取相应抢救措施。绝对卧床休息,持续低流量吸氧或按照8L/min流量面罩给氧,准确使用有效止痛剂盐酸哌替啶或吗啡注射液,以减少心肌耗氧,改善心肌缺氧状况;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保护缺血的心肌,下壁心肌梗死或右室心肌梗死者禁忌。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尽快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床边描记并评价18导联心电图。

1.2.3.2 溶栓治疗 迅速评估溶栓治疗的适应症,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有无相关的禁忌症,留置针开通较大的上肢静脉;采用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确保药物在30min内输入完毕;溶栓输入完毕后,即刻计时描记心电图,30min描记心电图一次,作为冠状动脉再通的客观依据;注意观察溶栓后有无出血倾向。

1.2.3.3 介入治疗 直接PCI治疗是开通梗死相关的血管,补救性PCI治疗是针对溶栓治疗后仍有胸痛发作、ST段无明显回落的患者。为了尽快挽救梗死的心肌,无论患者及家属选择哪种再罐注治疗方法,都应做好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碘过敏试验、口服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准备手术部位皮肤;为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争取宝贵时间。

1.2.3.4 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待病情,签署知情同意书,通知术者和导管室,从速准备开始急诊PCI治疗。情况紧急者不必等候血清心肌酶学和损伤标志物测定。做好患者从急诊导管室CCU的安全转运,尽快运送患者到导管室实施直接PCI治疗,密切观察并记录直接PCI中的病情变化和救治过程。

2 结果

109例患者中81例由120送入急诊,平均就诊时间84.8±6.2min,其中死亡9例,死亡率11.25%;非120送入急诊28例,平均就诊时间153.2±8.6min,死亡6例,死亡率21.42%;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心脏疾病急症,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缺血坏死[2],属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如能在发病不久尽快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120急救争抢的每一分钟,都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黄金时刻”[3]。AMI的急救应强调早发现、早诊断、就地抢救,院前急救措施得当就能挽救患者生命或减少并发症发生。AMI患者死亡率高是由于“延误时间”,患者或家属缺乏急救意识,而丧失抢救时机。急诊科接到120呼救电话后,应根据家属提供的信息准备相关急救药品和备齐急救器材,医师和护士在5min内出车。出诊途中应与患者家属保持电话联系,掌握患者瞬间病情变化,考虑现场急救流程,与随车人员做好分工,保证到场后能立刻有序的展开诊断与救治。

院内急救的关键在于畅通的绿色通道,需要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救治患者,绿色通道可免去许多繁琐手续,缩短患者就诊时间,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治;快速高效的院内急救要体现在“先抢救,后挂号;先用药,后交费;先执行,后完善医疗文书”上。院外急救人员遇到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时立即做心电图检查,进行初步确诊,并通知抢救室做好抢救准备,同时通知心内科医生会诊,节省患者等待会诊时间;AMI有典型的胸闷、胸痛症状也有以牙痛、腹痛、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的非典型表现[4]。应加强急诊科医护人员对单病种的发病与演变特殊性知识培训,掌握AMI早期非典型表现的发病规律,使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变化有充分的预见性;此外,我院还设立了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及流程,加强了急诊科与心血管科室及导管室的沟通和联系,修建了平稳转运患者的便捷通道,避免延误时间,充分体现院内急救“快速、高效、优质”的内涵。

健全的院前急救系统,缩短了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加上现场急救的方式明显降低了AMI患者的预后死亡率;畅通的院内绿色通道为院前急救与院后急诊冠状动脉再灌注提供了保障,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了患者住院日。

参考文献

[1] 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5-116.

[2]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4-307.

篇3

院前急救

人员配置:急诊科配有司机5人,医生6人,护士7人,均熟练操作各种急救技能,熟悉各种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流程。

设备配置:配有救护车5辆,车上配有除颤仪、简易呼吸器、车载吸引器、气管插管、心电图机、血糖仪、血氧饱和、夹板、急救箱(内有各种急救药品及输液用具)、氧气筒等。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与卫生局120调度中心建立信息网络通讯,接出诊调度指令后,打印调度单,按指令所示的地点一车一医一护赶赴现场,白天1分钟内、夜间2分钟内出车。到达现场后,经医护的初步判断伤情后由司机通过车载通讯系统将大致的病情、病员数量通知院内当班护士及120调度中心,以便做好急救和增派车辆准备。医生和护士首先将患者脱离现场,进行检伤分类,做出醒目的标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急救检伤分类标准:①生命垂危,需要立即治疗,而且有望救活的伤员(红色标志,提示优先1级);②生命没有立即的危险,需要紧急但不是立即处理的伤员(黄色标志,提示优先2级);③需要简单处理的伤员(绿色标志,提示优先3级)[1]。以便于途中和院内的救治、护理与观察。护士测量血压、吸氧,据病情留置针建立1~2条静脉通道及相应的对症处理,如保持气道通畅、抗休克等,协助医生行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等,为院内急救护理提供有利保障。

院内急救

院内急救护理流程:①启动绿色通道制度:当班护士接到司机通知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应急预案,电话通知医院总值班、科主任、护士长、担架陪护队及听班护士,由总值班协调,麻醉师、陪护队及听班护士提前赶到科室,同值班的护士、医生待命,备好一切抢救器械、药品等。对参加救护的医、护、陪护人员进行分组,实行定患者、定医护、定陪护人员的分工责任制。这样,统一指挥,调动全院力量争分夺秒进行抢救,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护理。②紧急救护:患者到达医院急诊科,马上进入急救绿色通道。总值班、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指挥救护工作,1个急救小组负责1名患者。由护士进行编码及腕带双重身份识别,医护分别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神志、瞳孔、血压、气道等,迅速实施抢救生命的各项措施,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抗休克治疗等。分别为患者填写各种化验单、检查单、抢救记录,从各项治疗、护理、患者的安全到检查全程陪同。③心理护理:突发的意外伤,不论病情轻重都会给患者造成心理伤害,当患者或面露痛苦表情时,护士一定要给患者心理支持,通过微笑的表情、真挚的交谈、轻柔而熟练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④患者的转送工作:在进行急救的同时,与相应科室及时联系,做好接纳患者的准备。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由陪护队员及时转送至ICU、手术室或各科病房。这样相对缓解了人员紧张状况,也有利于危重患者的重点抢救。

紧急救治后的各项后续工作:①各项医疗费用的处置:每个患者均一律免挂号、付费等手续,所有治疗、检查、用药均有总值班签字,实行先治疗、检查、手术、住院,后付费的急诊绿色通道制度。②规范抢救护理记录:为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减少护患纠纷,据科室情况,制订了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单,它包括日期、患者的入院时间、姓名、性别、年龄、接诊地址、实施抢救时间、送各项检查的时间、生命体征、主要抢救措施、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参加抢救人员及患者的去向等,以及“三无”患者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现金,由当班护士2人清点后双签名等。

讨 论

急救护理工作流程的实施,有效地激活了护理人员的团队精神,避免和减少了各种纠纷和事故的发生;缩短了管理宽度,对年轻护士的培养发挥了良好的带教作用,使急诊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性提高。

制定急救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医护体系,总值班协调,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科学的管理,有序的组织抢救,以最大限度降低造成的伤害,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简化就诊流程,减免手续,实行首诊首接负责制,保障快速、高效的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是批量病患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重视急救技能培训:为加强急救队伍建设,我院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急救演练:如急救技能培训,与社会相关部门协同进行不同性质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等。每次抢救或演练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抢救程序与方法。通过培训演练,将过硬的急救技术和娴熟的急救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并具有较好的素质、高度责任心及敏锐观察力的急救护理队伍。

准确、及时、客观、内容齐全的急诊护理抢救记录,有利于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整理工作:抢救工作结束后,整理清洗用物,归还原处;补充急救药品;补办一切手续,完善各种记录;完成医疗费用、药费等的结算等。

由于医院完善的管理体系,合理的急救护理流程及急诊绿色通道制度,组织的及时严密,分工合理,加之医护人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间就是生命”的科室精神及熟练的理论、技术,在批量急诊病患的救护过程中每次都能及时准确、有效、顺利完成抢救工作,没有出现漏治疗、漏观察及医嘱执行不及时的情况,顺利地完成多次批量急诊病患的救护工作,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

篇4

关键词: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抢救;成批爆震烧伤;应用探讨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的建立对抢救成批爆震烧伤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现在医疗卫生单位已经逐渐全面制定了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但是每个医疗单位都有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成批爆震烧伤的患者严重程度制定本单位具有地方特色的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1]。我国目前各地依然存在重大自然灾害和工厂意外,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的制定对及时较少这些灾害带来的不良后果具有很好的效果[2]。本文就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爆震烧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来我院救治的火灾烧伤患者12例为观察组,烧伤分级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3]。对12例患者的烧伤程度分级如下:2例患者属于重度烧伤,3例中度烧伤,7例轻度烧伤。12例患者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为(36.52±1.23)岁。与之前还未采用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的12例烧伤患者进行比较为对照组,这12例烧伤患者与观察组的烧伤程度分级无明显差别,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为(36.32±1.45)岁。

1.2方法对每例烧伤患者采取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具体流程如下:由急救人员在现场判断患者病情,进行分类处理,通知院内急诊部门进行重大烧伤的抢救,急诊护士通知上级领导,由局长报告给卫生局。由120急救回到医院后,重伤患者立即进入急诊部门,在急救时,每位患者由2名急诊护士参与,中度烧伤患者在治疗室进行清创缝合,轻度烧伤患者在急诊大厅治疗。之后联系各个科室转运患者。①现场分类:根据患者烧伤程度及合并伤对患者进行分类,红色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抢救,黄色类别的患者进行清创缝合,绿色类别的患者可以在急诊大厅进行治疗[4];②现场急救:包括CPR、输液、包扎、固定等;③院内急救:需要抢救的患者由两名急诊护士参与,1位护士专门负责输液、扩容,另1位护士负责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给予氧气。对于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的患者要警惕有无合并其他的损伤,积极进行治疗[5]。

1.3观察指标观察这12例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的救治情况,计算平均救治时间及死亡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12例患者救治平均时间为(29.82±2.57)min,死亡率为0%;对照组12位患者平均救治时间为(38.64±3.58)min,死亡率为8.33%。观察组的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1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救治时间见表1。

表1采用t检验,t=0.0167,P=0.0283,P

2.2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见表2。

表2采用x2检验,x2=7.8341,P=0.0316,P

3结论

此次研究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本研究中采用了对比分析法,在控制变量一致的情况下比较得出需要的结论。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爆震烧伤患者中改变了之前手忙脚乱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6]。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在建立的初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预案的不合理、存在的漏洞等等[7]。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出现成批爆震烧伤情况时,现场急救人员准确的对伤者进行分类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这可以避免浪费救治的时间,能够迅速及时的给患者营造更多的抢救时间,提高伤者的存活率。经过本次探究,可以看出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爆震烧伤患者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爆震烧伤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昌林,文亮,罗旭,等.爆炸伤的急救现状及展望[A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4.

[2]方方.成批爆炸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新一轮医院评审新思路"研讨会、第4届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2:3.

[3]罗晓双.自然灾难中伤员急救的护理要点及护理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新一轮医院评审新思路"研讨会、第4届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2:3.

[4]刘瑛,沈红.突发性群体性创伤的急救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3(1):83-84.

[5]杨晓媛,李洁,李世英.急救护理应急预案在抢救成批地震伤患者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09,21(2):323-324.

篇5

《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

为了规范急救医疗行为和秩序,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急救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急救医疗事业发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急救服务需求,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院内急救医疗服务以及社会急救及其管理。

第三条 定义

本条例所称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受理急救呼叫后,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和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院内急救医疗服务,是指设置急诊科室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急诊医疗机构)为急救中心(站)送诊的患者或者自行来院就诊的患者提供紧急救治的医疗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社会急救,是指社会公众在突发急症或意外受伤现场,采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础操作,及时救护伤者、减少伤害的行为。

第四条 政府责任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的领导,将急救医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运行经费补偿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参与急救医疗服务,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保障急救医疗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条 部门职责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范围内的急救医疗服务工作,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急救医疗服务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和国土资源、公安、消防、建设、经济和信息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民政、旅游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急救医疗服务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是公益性事业,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力量。

本市建立由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和院内急救医疗服务组成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现场自救互救是急救医疗的重要补充。

第七条 信息公开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急救医疗服务信息,方便患者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

第八条 宣传教育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红十字会应当组织开展急救医疗的宣传教育,引导患者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教育。

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急救医疗服务的公益宣传,倡导自救互救的理念,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宣传救死扶伤的精神。

第二章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第九条 机构设置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院前急救医疗机构规划和设置标准,设置急救中心(站)。

急救中心(站)以及承担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的其他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向市、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院前急救医疗执业登记。

第十条 机构职责

急救中心(站)应当承担下列职责:

(一)日常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二)政府举办的重大社会活动的院前急救医疗保障服务;

(三)城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

(四)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普及;

(五)其他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任务。

第十一条 工作规范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制定院前急救医疗工作规范、质量控制标准。

急救中心(站)应当按照院前急救医疗工作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急救业务培训和考核,执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计报告制度。

第十二条 院前急救人员

院前急救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和急救辅助人员。急救中心(站)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符合院前急救行业特点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保障措施。

第十三条 院前急救车辆

本市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急救反应时间)、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及业务需求增长情况等因素,按照不低于每三万服务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

救护车应当符合国家救护车标准,有明显的行业统一规定的急救医疗标志及名称,按照有关规定安装定位系统、通讯设备和视频监控系统,配备警报器、标志灯具、急救设备,并喷涂标志图案。

急救中心(站)的救护车应当专车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未经市、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工作,不得使用120标识。

第十四条 通讯指挥平台

本市设置院前急救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实行24小时急救呼叫受理服务,统一受理全市急救呼叫,合理调配急救资源。

第十五条 专用号码及联动机制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呼叫专用电话号码为“120”。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应当根据人口规模、日常呼救业务量设置相应数量的“120”呼救线路,配备调度人员,保障及时接听公众的呼救电话。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谎报呼救信息,不得对“120”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占用和其他干扰。

本市建立“110”、“119”与“120”联动协调机制。

第十六条 受理调度

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应当在接到呼救信息后,进行分类、登记和调度。必要时对呼救人员进行急救指导。

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者拖延受理呼救。

第十七条 现场抢救

院前急救人员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时,应当穿着统一的急救服装。

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当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需要送往急诊医疗机构抢救的急危重患者,应当通知急诊医疗机构做好收治抢救的准备工作。

院前急救人员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患者家属或现场其他人员应当协助配合院前急救人员的工作。

第十八条 送院原则

院前急救人员应当遵循满足专业治疗需要、就近、就急的原则,决定送往相关的急诊医疗机构进行救治。患者或家属拒绝遵从的,院前急救人员应当告知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由其签字确认。

患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院前急救人员决定送往相关的急诊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一)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的;

(二)疑似突发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有特别规定的。

第十九条 特殊保护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时,对有危害社会治安行为、涉嫌违法犯罪或者依法需要提供特殊安全保护的患者,院前急救人员应当及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或专业机构,由公安机关或专业机构负责保护工作。

第二十条 资料记录保存

急救中心(站)应当做好急救呼叫受理、现场抢救、转运途中救治、监护等过程的信息记录。

院前急救医疗病历按照国家规定管理保存。急救中心(站)的呼救电话录音、派车记录资料应当至少保存2年。

第二十一条 立体救援

本市积极发展水上、陆地、空中多方位救护,形成水、陆、空立体救护网络。

第三章 院内急救医疗服务

第二十二条 院内急救能力建设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完善本市急诊资源布局,制定急诊科室设施、人员配置标准及管理规范,加强对急诊科室的监督管理。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专科医院应当按照急诊科室配备配置标准和管理规范设置急诊科室,加强急诊学科建设和日常管理,提高院内急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急诊医疗机构开展急诊、重症监护室一体化建设。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急诊医疗机构不得擅自关停急诊科室。

第二十三条 院内急救人员配备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配备掌握急诊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并加强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培训。

第二十四条 院内急救服务规范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院内急救医疗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遵守诊疗技术规范,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

第二十五条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医疗的衔接

急救中心(站)应当与急诊医疗机构建立衔接机制,保持急救绿色通道畅通,实现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

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达急诊医疗机构后,急诊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应当及时办理患者交接手续。急诊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和推诿患者交接,不得占用救护车设施、设备。

第二十六条 急诊分级救治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依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急诊病情分级指导原则,按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决定救治、处置的优先次序。

第二十七条 转诊分流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救治、转诊或分流。患者经急诊科室救治后需要住院继续治疗的,急诊医疗机构应当及时优先将其转入住院病房治疗;患者经急诊科室诊治后病情稳定、无需继续急诊救治,且符合出院或转院标准的,应当及时办理出院手续或转诊至相关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或者康复。

第二十八条 政策引导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体系,畅通患者双向转诊渠道。

市医保部门应当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引导经过急诊处理、病情稳定的患者转诊到相关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或者康复。

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应当将符合出院或转院标准仍无故滞留急诊医疗机构急诊的患者纳入本市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情节严重的,公安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置。

第二十九条 考核制度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急诊医疗机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机构功能定位、急诊规模、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制定和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向急诊科室予以倾斜。

第四章 社会急救

第三十条 政府及红十字会急救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本市社会急救的培训工作。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机构配合开展社会急救培训。

红十字会应当普及急救知识,组织群众参加社会急救培训,参加现场救护。

第三十一条 社会参与

本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本市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市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第三十二条 社会急救培训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组织警察、消防队员接受急救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影剧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商场、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旅行社、旅馆、旅游景点等经营或管理单位,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急救技能培训。

其他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当组织人员参加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第三十三条 社会急救设施配备

机场、火车站、地铁站、体育场馆、会展场馆、风景旅游区、大型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单位和建筑施工、大型工业企业等,有条件的应当配备相应的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对设备设施进行使用和维护。

第三十四条 公民紧急现场救护

任何人发现需要急救的患者,都应当立即拨打120电话呼救。

鼓励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患者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

在配置有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的场所,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进行紧急现场救护。

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法律责任。

第五章 保障与监督

第三十五条 财政保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将急救医疗服务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六条 社会支持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急救医疗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急救医疗服务的,应当服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管理。

鼓励单位和个人向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进行捐赠,并依法享受相应税收优惠。受捐赠单位对资金、物资的使用及审计报告等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七条 用地保障

急救中心(站)的建设用地应当纳入城乡规划的医疗卫生用地,规划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区(县)人民政府为急救中心(站)预留建设用地,并作为一类卫生用地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第三十八条 供电、供水、供气、通讯保障

急救中心(站)和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配备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设施设备。

供电、供水、供气和通讯企业应当保障急救中心(站)和急诊医疗机构的用电、用水、用气的稳定和通信网络的畅通。

第三十九条 交通保障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市交通运输行政部门、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道路、交通、救护车信息共享机制。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障执行急救任务的急救车辆优先通行,在急救车辆遇到交通拥堵时应当及时进行疏导。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门口的道路通行方案,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门前以及距离上述地点30米以内的路段,除使用上述设施的车辆以外,禁止停车。

救护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报警器、标志灯具;在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在禁停路段可以临时停车。

任何车辆和行人都不得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救护车通行;救护车执行急救任务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因让行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而导致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经查证属实后,免予处罚。对不按照规定为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让行的车辆、行人依法处理。

对依法从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活动的救护车免收过路、过桥费等道路通行费、停车费。

第四十条 大型群众性活动保障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建立应急医疗专家库。

本市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应当建立应急医疗救援队,参与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急救医疗工作。

对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急救医疗,必要时由应急医疗专家进行现场伤情评估后,分送相关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活动,主办者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急救医疗服务保障内容。

第四十一条 治安保障

患者应当遵从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的安排,不得干扰急救医疗服务,不得妨碍急救医疗秩序,不得殴打、辱骂急救医疗人员。

对有前款行为的人员,公安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予以处理。

第四十二条 急救医疗收费

市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急救医疗服务活动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制定急救医疗服务活动收费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

第四十三条 医疗保险

本市将符合规定的急救医疗服务的费用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具体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分别制定。患者的急救医疗费用按照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结算。患者或其家属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急救医疗费用。

第四十四条 急救医疗救助

符合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其急救医疗救治费用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对因意外伤害需紧急抢救,无经济支付能力又无其他渠道解决费用的病情危急、伤势严重的病员,医疗机构可申请从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中支付。

第四十五条 信息化保障

本市建立急救医疗信息系统平台,对全市院前、院内急救资源状况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资源信息共享;实现与医保、公安、交通等部门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第四十六条 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对急救中心(站)和急诊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公布监督电话,接受社会举报和投诉并及时查处。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依法处罚

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八条 违规使用急救车辆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擅自调用急救车辆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违规使用急救车辆所产生的费用,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第四十九条 冒用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名义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四款规定,擅自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工作或使用120标识,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于未经批准假冒急救车辆或非法营运急救业务车辆的,由交通管理部门、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第五十条 干扰呼救信息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谎报呼救信息,对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呼救和其他干扰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五十一条 违反院前院内交接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违反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机构与接诊医疗机构交接规定,导致救护车不能正常运行或占用救护车设施、设备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渎职责任

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急救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突发公共事件急救医疗

突发事件的急救医疗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上海市实施办法》的规定处理。

篇6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按照巩固成果、深化管理、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总体原则,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加强医院管理,落实院长责任,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作风,降低医药费用,通过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逐步建立我医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及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活动范围

医院各科。

三、活动内容

(一)逐步建立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1.医院各科对照《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__年版)》,自主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和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科室主任、护士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组织开展医院管理工作。

2.加强医院学科发展,特别是重点学科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发展,以及人才阶梯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3.规范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引入社会监督机制。结合卫生部《关于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的指导意见》和云南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关于做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工作的通知(云卫发[20__]401号),加强医疗服务信息分析,开展信息公开督察,逐步对医院信息公开目录,提高医院工作透明度,尊重患者知情权,引导人民群众合理选择就诊医院。

4.做好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工作,按要求做好各项新技术/新业务准入评估工作,从而保证各项准入技术业务质量与安全。

(二)20__年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

1.建立畅通、高效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绿色通道”。

(1)以急诊科为平台设立了我院前医疗急救机构(120急救站),有统一的院前急救电话呼叫号码,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具备急救呼叫受理、指挥调度、现场救护、转运监护功能。

(2)120急救站科学、合理设计院前急救措施,明确医院职班人员职责,认真落实。

(3)有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有效、快速衔接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院前急救职责明确,有效落实。

(4)院内急诊符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__年版)》有关要求。

(5)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绿色通道”畅通、高效。对急危重症患者现场急救和途中监护及时、规范,合理选择转运医院;医院急诊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迅速、规范,有保障患者先救治后付费的制度。

(6)根据需要定期开展院前急救-院内急诊联合演练,定期检查“绿色通道”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落实情况。

2.病人安全目标。

(1)制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及时报告、分析、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3)提高用药安全。

(4)建立和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5)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6)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7)防范与减少患者坠床与跌倒事件的发生。

(8)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3.开展医院医师“三基”基本技能岗位训练和竞赛。

(1)按照《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全省县级以上医院开展“三基三严”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的通知》(云卫发[20__]75号)要求,结合云南省医师“三基”训练操作手册及习题集开展“三基”技能岗位训练。

(2)积极组织选拔我院医师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医务人员实践技能岗位训练和竞赛。竞赛活动方案另行下发。

4.单病种质量控制。

(1)急性心肌梗死;

(2)心力衰竭;

(3)住院病人社区获得性肺炎;

(4)缺血性脑梗死;

(5)髋膝关节置换术;

(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六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见附件。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按照《卫生部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20__〕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__〕48号)要求,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使用。

(2)落实《卫生部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20__〕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__〕48号)的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

(3)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通过处方点评,促进医师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五、组织实施

(一)工作部署(20__年5-6月)。

1.召开院周会/职工大会,宣传部署20__年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有关工作。

2.制定下发我院20__年“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20__年6月-20__年4月)。

1.各科宣传部署20__年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2.贯彻落实。医院各科对照《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__年版)》及医院管理年活动年度重点工作,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按往年医院管理年分工负责组织实施。

3.检查指导。各负责部门在组织开展医院管理评价工作的同时,对医院开展年度重点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

4.督导检查。各科按照《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__年版)》及本方案有关内容和要求,查缺补漏,完善各种管理记录。

(三)总结交流(20__年4月)。

按省市对医院管理评价及医院管理年年度重点工作要求进行总结,建立医院管理评价制度和医院管理长效机制。

六、工作要求

(一)克服松懈思想,切实加强领导。连续三年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是卫生系统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就医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全面实现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医院管理的目标,需要医院各类人员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克服松懈和厌倦情绪,医院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领导,做好再宣传、再发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整体评价,带动重点工作。在实施全面的医院管理评价的同时,还要落实20__年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在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科室要认真组织实施,有方案、有重点、有措施。同时,也要进一步明确各类人员责任,促使医院自主加强管理,围绕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制订具体措施,确保工作目标实现。医院管理年活动要以点带面,同时推进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年度重点工作的落实,全面提高我院管理水平。20__年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内容中的“建立畅通、高效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绿色通道’”希望各科建立入出管理措施及常见病/危重病的诊治流程,以便组织实施,为病人提供安全方便的就诊环境。

(三)做好总结交流,树立宣传先进。各科室要对本科室管理评价工作及医院管理年活动年度重点工作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发现、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为在医院推广先进经验、建立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四)完善指标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医院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要靠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医院各科室要按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卫生部有关要求和工作部署,不断完善科室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医院管理评价制度和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将医院管理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常态管理轨道,不断提高我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

附件:六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六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一、急性心肌梗死

(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

1.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2.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3.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无禁忌症者)。

(五)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六)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七)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ami)健康教育。

(八)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

(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钾剂。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

(五)醛固酮拮抗剂(重度心衰)。

(六)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七)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八)非药物心脏同步化治疗(有适应症)。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hf)健康教育。

(十)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三、住院病人社区获得性肺炎

(一)判断是否符合入院标准。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住院24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

2.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四)抗菌药物时机。

1.入院8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2.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3.入院6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2.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3.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

(七)抗菌药物疗程(平均天数)。

(八)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健康辅导。

(九)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十)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四、缺血性脑梗死

(一)卒中接诊流程。

1.按照卒中接诊流程;

2.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

3.45分钟内完成头颅ct、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

(二)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三)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或尿激酶应用的评估。

(四)入院48小时内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

(五)评价血脂水平。

(六)评价吞咽困难。

(七)预防深静脉血栓(dvt)。

(八)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九)为患者提供:卒中的健康教育。

(十)住院24小时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

(十一)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五、髋膝关节置换术

(一)实施手术前功能评估(属二次、或翻修、或高难复杂全髋)。

(二)预防抗菌药应用时机。

(三)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四)手术输血量大于400ml。

(五)术后康复治疗。

(六)内科原有疾病治疗。

(七)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生理和代谢紊乱)。

(八)为患者提供:髋与膝关节置换术的健康教育。

(九)切口愈合:ⅰ/甲。

(十)住院21天内出院。

(十一)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与内科再灌注治疗。

(二)cabg手术适应症与急症手术指征。

(三)使用内动脉。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机。

(五)术后活动性出血或血肿再手术。

(六)手术后并发症治疗。

(七)为患者提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的健康教育。

篇7

一、高度重视危重孕产妇会诊与抢救工作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产科质量高低最为直观的指标,综合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构建覆盖城乡的重危孕产妇会诊抢救网络,畅通孕产妇救助绿色通道,提高重危孕产妇抢救成功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有效防范医疗事故、保障母婴安全和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的重要举措,是妇幼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环节。为此,各单位必须进一步提高对重危孕产妇会诊与抢救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抓好救助绿色通道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产科管理,持续改进产科服务质量

各级助产机构要不断加强产科业务用房和设备的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致力于人才梯队建设,强化“三基三严”训练,促进业务素质提高和产科带头人的培养,提升对重危孕产妇的识别和抢救能力。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和职责制度,完善产科质量内部考评与监督机制,加强自主管理,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细化改进措施,持续改进产科服务质量。同时,要进一步树立依法执业、规范执业的意识,严禁未经审批超范围开展产科手术。

三、开展技术培训,加强协作与交流

市围产保健协作组要定期举办抢救成功案例报告会和死亡案例评析会,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分析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制定科学干预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工作,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市妇幼保健所要发挥好业务指导中心的作用,落实年度培训工作计划,定期举办妇产科技术培训班,努力提升产科技术服务水准。各镇卫生所要建立辖区医院妇产科主任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妇产科主任交流工作心得,探讨并制定影响孕产妇健康和产科质量稳步提高的干预对策,共建区域内妇产科主任互相协作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而上级医院相关专家尚未到位时,采取就近就急原则,协调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参与抢救,确保母婴安全。

四、开辟重危孕产妇抢救通道,健全抢救工作机制

1.各医院一旦接诊重危孕产妇应坚持“先组织抢救,再办理手续”的原则,按照《*市重危孕产妇抢救预案(试行)》(见附件2)要求,立即组织院内抢救,同时报告单位负责人和市妇幼保健所、市人民医院(市120急救中心)负责人,并做好会诊、转诊相关工作。

2.需要会诊的,应及时请求上级医院会诊抢救。市人民医院接到会诊请求的,根据病情提出会诊意见,接到出诊请求的要立即出诊,并做好院前急救准备;市人民医院院内发生或急诊接入重危孕产妇的,要立即组织院内急救,同时报告单位负责人、市妇幼保健所所长,根据病情组织院内会诊,确定是否需要上级会诊。

3.需要转诊的,要及时派车转送或请求市120急救中心接诊,转送时应携带重危孕产妇的病历记录、当地急救情况记录等资料,由熟悉病情的医护人员陪送至目的地医院,并向上级医院医生介绍相关病情。市120急救车在出车接收重危孕产妇回程路上要及时联系落实好接收科室,安排好病房,提请总值班安排好相关会诊科室与医技科室的医技人员。当重危孕产妇接入医院后,立即送入病房或抢救室进行抢救。

4.市人民医院(市120急救中心)要进一步配备力量,建立一支训练有素、反应快捷的会诊抢救综合专业队伍,完善各项应急工作机制,承担好全市重危孕产妇的会诊抢救工作。

五、加强领导,实行重危孕产妇会诊抢救管理问责制

1.建立*市重危孕产妇抢救工作领导组和专家组(具体名单见附件1),领导组负责有关重危孕产妇抢救的组织、指挥、协调、督查工作;专家组负责重危孕产妇的会诊、指导、抢救工作,根据统一安排,参加全市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年度校验以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指导工作。

2.各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要按预案要求制订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建立由内、外、妇、儿、急诊科和检验科、ICU等科室人员组成的重危孕产妇抢救小组,畅通救助通讯工具,各医院务必于8月30日前将“*市重危孕产妇救助‘绿色通道’登记表”(见附件3)上报至市妇幼保健所社区保健科。

篇8

关键词 急诊科 风险管理 体会

急诊病人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根据生命体征监测情况将病人分为重病与非重病、稳定与不稳定病人,还结合急诊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体征、急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决定其分诊。

急诊科医师要接诊所有各科病人,在完善病历及各项检查,稳定生命体征后,视专科情况请专科医师会诊治疗。各类病人在急诊科初步处理后,视病情转入各个专业科室的病房或者门诊随诊。

急诊科管理

人员素质:所有急诊临床医师均要接受初级、高级心肺复苏及初级和高级创伤学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急诊科注册医师。

人员分工及职责:急诊科有注册医师及住院医师,急诊科内分不同的专业方向,包括急救复苏组、灾难医学组、中毒组和观察医学组等。所有医师一起接诊病人,遇有危重病人及疑难疾病病人时随时请示二线值班医生。每名医师接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或观察后出院、检查完毕后的转诊,负责到底。病人住院由护士、护工或医师运送,特别是重病和不稳定病人,实行转送病人出发、到达时间登记制度。

院前急救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一旦有急救医疗服务需求,院前急救救护小组在3分钟内根据疾病的病情携带急救药品与器材齐备的普通或监护型救护车出发,在病人到达时提前通知回急诊科的时间、病员数量和大致病情,以便急诊科做好应急准备,包括护士到门外迎候救护车,抢救区医师做好复苏设备准备等,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的无缝衔接。

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求助,在电话报告医院行政值班领导和科室主任的同时,准备急救药品、器材和个人防护设备,视情况携带合适的救护车在3分钟内出发,到现场后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地点、病员人数和大致病情,以便急诊科乃至全院做好应急准备,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提高急诊医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能更好胜任急救医疗服务。

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人工气囊的使用人人过关,气管插管人人掌握,急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人人会操作,规定院前急救出发时限性,运行病历书写的及时性、规范性。在运行中督促、检查、整改、提高的考评机制,保障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科室各类管理制度、岗位职责上墙,科室各类人员清楚自己的职责与责任。在工作中充分落实各种制度。制定急诊科风险管理预案、各类突发事件和危重疑难病的抢救流程,如猝死院前急救的应急预案及流程、急诊病人跌倒应急工作程序、成人无脉性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等,并在执行中检查、完善、提高管理措施,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自主管理是针对单纯地依靠上级下达任务和规定,被动地接受监督管理而提出的,是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转化为个人的工作目标的一种自我管理活动。自主管理意味着在实现科室目标的过程中,每人都自觉地把科室的发展目标变为个人的奋斗目标,按目标自觉自主地努力工作,按岗位要求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医务人员从心理上认同医院的价值观,从行为上与医院保持步调一致,切实有效地工作,遵规守纪,热爱本职,追求进步,乐于奉献。

参考文献

篇9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2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99例。致伤原因:电石烧伤3批,分别为10例、6例、6例;氢气球爆炸烧伤1批100例。烧伤总面积<10% 79例,10%~30%36例,31~50%2例,51~70%2例,71~90%1例,90%以上2例。最大烧伤面积95%,复苏时间平均(4.8±1.7)h。伴有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分别为31例、10例、5例,气管切开10例,呼吸机辅助呼吸7例,实施胸部、肢体焦痂切除、微粒皮移植术24例次。

2结果

2.1 本组由于氢气球爆炸烧伤的1批100例,轻、中度烧伤居多, 治疗难度不大,其中34例烧伤总面积>10%,24例伴有轻度吸入性损伤, 1例行双手背浅切痂中厚皮片移植术,其余病例均经面部涂抹磺胺嘧啶银糊剂、双上肢烧伤创面清创后紫草油纱布包扎治疗,全部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2.17±7.29)天。本组手部烧伤,经治疗后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其余病例经门诊换药、留观观察,均治愈。

2.23批次电石所致烧伤22例,成活18例,死亡4例。死亡率3.28%。1例于伤后24h死于气管切开术中呼吸骤停(第1批);1例于伤后48h死于ARDS(第1批);1例于伤后35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第2批);1例于伤后4天突然猝死(第3批)。4批中,住院平均日见表1。

3常见护理问题

3.1收容早期伤员分类工作经验不足:在救治早期,作好伤员分类工作可迅速发现危重患者,对重危伤员赢得最佳的抢救时机。如护士参与伤情分类工作不足,可能延误伤危重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增加其病死率[1]。

3.2组织协调性差:因成批烧伤患者多,现场混乱,危重患者多且病情复杂变化快,专科护士人员少,工作量大,外援护士对烧伤专科业务不熟练,分组搭配不合理,护理人员没有统一安排和指导,则容易使抢救现场混乱,影响最终的救治效果。

3.3护理人员技术不过硬:如穿刺技术、气管插管的配合、除颤器及呼吸机的使用等。病情观察不及时,对较困难的护理操作,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及耐心,不仅延缓治疗,而且可能导致医疗纠纷发生[2]。成批烧伤事件中患者多,具有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工作量大,护士工作忙等特点,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其病情变化,有可能延误治疗。

3.4由于无菌操作不严格,感控工作不到位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和发生院内感染。

3.5各项护理文书和记录书写不够及时完善使治疗,护理工作连续性和有效性降低。

3.6由于是意外事件致伤,患者和家属均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情绪不稳定,心理抚慰不足及个别护士因为工作紧张忙乱而言语失当,可能使患者及家属失去信任感,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7物资供应需求急剧增大,保障不得力影响伤员的救治。

4护理对策

4.1完善和建立院前急救流程,建立急诊科急救护理预案,启动应急护理组:成批烧伤患者到达急诊科或急诊科接到通知后,护士立即打电话汇报医务部,通知相关科室医师迅速到达,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同时通知救治科室作好病室救治准备,根据单位时间内烧伤就诊人数,启动护理应急分队,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主要由急诊科及外科范围内10名护士组成,护理人员必须在接到通知后15min内赶到急诊室。根据伤员的数量护理人员分预检分诊、抢救治疗组、病情观察组。使患者到达医院时立即检诊、分类、 开设急诊绿色通道,评估伤员的伤情,迅速发现重危患者,首先注意伤员的意识状态及烧伤程度,对烧伤面积大且表情冷漠、情绪低落者,有休克、呼吸道梗阻或合并大出血,及时组织抢救;迅速给予畅通气道,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安置一般患者,专人分工负责运送入科,避免忙乱,遗漏患者。

4.2烧伤病房应急预案

4.2.1启动烧伤特别护理组进行专科护理:成批患者具有突发性强、数量多、病情复杂、工作量集中等特点,护士长根据病情将护士分为轻病室临床小组和重病室临床小组[3]以及后勤保障组。临床小组合理搭配,护士力量向危重患者组倾斜,向护理部申请的外援护士可安排在轻病室工作,轻病室组护士负责新入院轻患者和原有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重病室临床小组负责新入院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为了便于治疗和护理,减少差错的发生,重病室临床小组组内可再分为2~3组,每组负责重病室内的一部分患者,组长由高年资烧伤专科护士担任。后勤保障组负责液体的配置、各种标本的传送以及药品和血液的领取。在患者抢救期间,分组要相对固定。4.2.2 病房准备:病房内将原有患者集中,根据需要准备重症监护室和一般隔离病房:准备床单元(翻身床),铺无菌纱布垫,准备心电监护仪、氧气、负压吸引器、静脉切开包、呼吸机、急救车、特护记录单等抢救物品,备足复苏用的各种液体。一切准备就绪,然后,根据患者伤情,按伤情重者先入,伤情轻者后入的原则,分批次将患者收住入院。在收治氢气球爆炸的100例患者时,由于病室床位的限制,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与协调下,开展临时病区,床位50张,选调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负责病房工作。

4.2.3药品及器材的准备:护士长接到收治命令后,根据伤员的数量、病情准备所需物品、药品、 急救器材,保障充足。4.3重视护理技术操作的训练:成批烧伤患者抢救需争分夺秒,对急救过程中常见的较困难护理操作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动脉穿刺、深静脉置管、使用呼吸机的配合等。平时练就过硬的技术,对患者实施快、准、细的抢救,运用娴熟的护理技术,迅速并准确地实施各项救命性和有预见性的救护措施,认真执行各项医嘱,细致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有力地配合抢救工作,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4.4 成批烧伤患者培训与演练

4.4.1确保成批大面积烧伤患者救护预案有效地落实:护理部每年两次组织对成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应急护理小组与烧伤专科特护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模拟大面积烧伤事故发生时的现场救护、院内急救[4]。多与医师沟通,征求其意见。

4.4.2定期组织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具体讲评每次救护经验与教训,使特护组每位护士均掌握烧伤救护预案与烧伤的专科护理,保证了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护理质量。

4.5密切观察病情:由于兰州地区海拔高度为1 500~1 600m,属于高海拔地区,增加了烧伤患者的救治难度,血气分析呈低O2、低CO2分压,pH值逐渐增高的特点[5]。对轻、中度烧伤患者常规鼻导管给氧;尤其是中、重度吸吸入性损伤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明显气道梗阻或缺氧征时及早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 吸入高浓度氧以纠正低氧血症。对于长途转运的危重伤员,保证可靠的静脉通道,快速准确及时的补液是预防和纠正休克的关键。

4.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烧伤病房布局合理,温湿度适宜,每天定时通风、消毒,消毒液擦拭桌椅、拖地,创面做好保护性隔离。烧伤患者的床垫、被单、敷料须经消毒处理。医护人员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

4.7规范护理文书的记录和书写,准确及时地、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护理文书的记录和书写,为医师提供治疗依据。4.8 心理护理:大多数烧伤患者是由于意外因素致伤,情绪不稳定,给治疗增加了一定难度。家属的低落情绪和过激行为也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不利于病情的救治,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减轻其和家属的心理压力,提高救治效果.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5 小结

根据高海拔地区的具体特点,成批烧伤患者的成功救治,除了全体医师的积极救治外,成功的急救护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统一协调指挥、迅速启动应急护理组和烧伤病房应急预案是确保患者及时救治的保证;熟练掌握急救技术、严格的无菌操作、病情的观察有预见性的救护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基础。而护理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批烧伤患者救治成功的重要环节。所以,针对专业科室要根据实际情况,平时备好相应的院内急救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在关键时刻就可以赢得抢救时机,保障救治效果,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参考文献]

[1]刘淑琼.成批伤员的抢救护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1):79-80.

[2]刘 霞,杨晓东.成批烧伤病人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措施[J].实用医药杂志,2003,19(1):51.

[3]贺小冬.组织成批烧伤病人的护理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5,11(5):44-45.

[4]沈伟红,王吉平.风险管理在成批烧伤病人救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5):54-55.

篇10

【关键词】院前急救;链式急救系统;急性冠脉综合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33-02

Before the court of first aid in the internet community and saved the role of the emergency

Fang Yuan Liu Yiping Qian Aimin et al.

【Abstract】Retrospective 2009 on shanghai’s hongkou area of these three areas of the grade a comprehensive area hospital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before the court of first aid network system for the operation,and referredto success to save acute coronarysyndrome (acs) cases.Review before the court of first aid to the network chain first aid system is to improve the rate of cardiovascular an emergency rescue community important guarantee,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was built before the court of first aid network of major platform.Up before the court of first aid network run of experience, must be solved urgently problem,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Before the court of first aid;Chain first aid system;Acutecoronarysyndrome;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三级医疗机构网络中的“网底”作用不断强化,承担着重要的社区首诊和慢性病随访管理的基本医疗服务,然而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由于社区居民长期的就医惯性思维,导致一些原本应该直接在三级综合性医院治疗的心血管急症也出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病例中,本文将结合本中心自2009年建立的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模式和急救转诊抢救成功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病例实例,分析完善社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对于提高心血管急症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的重要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自2009年开始,上海市虹口区卫生局领衔组织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与区属八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网格化的心血管急症转诊网络体系,建立了转诊绿色通道,指定专人联络和应急联系的通讯系统,制定各类心血管急症院前急救的标准化临床培训教材,由上级医院专科医生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循环培训,并组织开展操作演练。

1.2 病例资料:男性46岁,2011年3月因“胸闷不适,头晕数日”在中心门诊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左侧上肢麻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即刻查体:BP 40/20 mmHg,R32次/分,HR85次/分,对答不切题,两肺呼吸音急促,未闻及干湿罗音,压眶反射存在。立刻启动院前急救预案,急救小组医护人员到位,即刻予以更换生理盐水快速扩容,多巴胺、阿拉明静脉滴注升压,平卧吸氧,床边急诊心电图连续监测,初期心电图胸前导联显示窦性心律为主的偶发房室分离,ST段无变化,5分钟后Ⅱ、Ⅲ、aVF导联ST段出现抬高,初步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实施连续性的维持生命体征的急救同时,急救小组成员已拨通120急救中心电话请求紧急转送上级医院,并且通知上级接诊医院启动转诊绿色通道。15分钟后病人被送入上级医院的心血管重症监护室CCU,予以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由于转送及时,初期急救措施得当,在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时,注入造影剂的压力将堵塞在冠状动脉中的新鲜血栓冲开,未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第三天即转入普通病房观察治疗,顺利康复。

2 讨论

2.1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人群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生活压力快速增长,据统计,每年全世界估计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2002年我国有70余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人群死因构成中的第一位死因,由于心血管病的本身病理生理特点,因心血管病致死中又大多数是在短时间内直接致命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等[1]。由于心血管急症最重要的临床特点是发病急、病情危重、猝不及防,如果判断不准确、抢救不及时,发生猝死机率极高。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经常接诊到一些心血管急症患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病例,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又分为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MI)。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极高。据国外资料,AMI的死亡大约30%~50%发生于院外,而院外死亡的50%又集中在发病后的1 h内,多由于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所致[2]。因此,心血管急症患者的早期救治目标尤为关键,特别是在有效“时间窗”内完成最必要的紧急救治,譬如针对急性冠脉综合症在有效“时间窗”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重建血管是挽救生命,最大限度提高生存预后的重要保障[3]。

2.2 随着当今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院外急救医疗服务系统与院内急救趋向于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生命绿色通道”中各环节间无缝衔接的重点。建立包括院前急救、途中救护、院内急救和重症监护4个环节组成的链式急救系统,是患者第一时间获取抢救的关键,而其中院前急救网络的有效组建,则是整个链式急救系统中的控制难点。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与社区居民最近距离接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然成为建立院前急救网络的主要平台[4]。自2009年起,由上海市虹口区卫生局组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作为技术支撑,区属八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实施平台,建立了以心血管急症转诊为核心的网格化院前急救体系。通过连续三年的良性运作,已经成功转诊抢救了十几例重症心血管急症,本文所回顾的病例即是其中抢救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

2.3 通过回顾三年来院前急救网络体系运行的情况,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1)提高心血管急症第一目击者与社区全科医师的急救协作联动性:组建覆盖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固定的院前急救医护队伍和以居委干部、小区楼组长为志愿者的社区基层急救网络系统,并对志愿者开展以各类心血管急症简单识别的培训,增强第一目击者对心血管急症的识别能力;(2)组织一体化模式的标准化培训:制定各类心血管急症院前急救的标准化临床培训教材,抽取骨干医护人员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科进行社区―院前―院内急诊三位一体模式的急救技能培训,并定期复训和组织演练;(3)重点加强对心血管急症的临床鉴别能力培养:通过培训不断强化各类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肩周炎、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肋间神经痛、牙髓炎等常见病与心血管急症的鉴别诊断要点的识别能力;(4)重点加强各类心血管急症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动态心电图采样检查和各类心电图形识别能力培训:根据文献报道,动态采样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诊断中的对比分析研究显示,动态采样心电图表现与CAG结果对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6%和82%[5]。同时,急性冠脉综合症(ACS) 的心电图表现具有多样性,包括ST段抬高,ST段压低及非诊断性ST段和T波异常[6],因此提高心电图波形的识别能力培训和动态心电图采样显得尤为重要;(5)重点培训心血管急症的规范性院前急救措施:特别要提高心血管急症快速致死原因如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的规范急救措施,强调以针对性的镇静、吸氧、缓解疼痛,扩张冠状动脉,抗凝,维持血压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为基础的生命体征维持措施为主;(6)及时开启上级接收医院的绿色通道,有效抢救“时间窗”内适时转诊:严格执行生命体征初步好转和上级医院绿色通道开启方可转诊的原则,在最佳后续抢救“时间窗”内连续监护治疗情况下转诊,确保无缝隙链式急救的实现。

2.4 在整个院前急救网络的运行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亟待改进,譬如:如何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网络与120急救中心救护车呼叫系统无缝隙衔接,确保途中救护和有效“时间窗”内转送的急救关键目标得以实现,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总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建立心血管急症院前急救网络,是提高社区心血管急症抢救成功率,挽救重症心血管急症病人生命,减少重症心血管急症并发症,改善疾病预后的有效途径,可以预见,随着3G网络和光纤图像远程传输技术的普及应用,在原有社区院前急救网络基础上探索利用3G网络系统、光纤图像远程传输技术,建立心电图波形和超声心动图远程传输补充模式,将对上级医院心血管急症后续急救措施提前介入院前急救程序,进一步提高急救效率和成功率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庆东.急诊心血管事件的防范及对策[J]. 临床急诊杂志,2010,11(3):187-189

[2] 宋莉,胡大一.急性心肌梗死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J].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7):594-596

[3] 沈洪. 心血管急症早期目标性救治[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2):69-70

[4] 宋美娟,张迎福.社区医院院前急救探讨[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5):6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