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的提出
1.1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
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是指为了方便用户利用其各种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智能化技术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的集成,使目前信息资源组织系统的公共用户界面变得简单、友好,并且使用户能利用同一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对各种数字化资源进行同步检索,实现同一主题信息资源的一步到位的检索与查询。同时,还可以根据某些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定制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用户界面来提供符合其特定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信息和信息服务。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以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集成系统的建立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完备的资源整合体系作后盾,无缝的、贴切的、高效的、主动的、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模式则是无法实现的。
个性化信息需求及服务要求信息资源必须进行整合。由于目前的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并没有将其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只是简单地将各种商用数据资源和非商用数据资源连接到机构网站上提供信息服务。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给用户提供的用户界面是一个既相当复杂又不考虑不同用户信息需求差异的公共用户界面。用户使用不同的资源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检索软件并需要对路径及其它一些参数进行必要的设置,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户检索和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麻烦。[1]
目前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各种数字化资源的非整体化状态,致使其用户界面复杂单一,检索方式迥然不同。即使专业检索人员要查检有关某一主题的信息资源,也是一件相当麻烦和复杂的事情,更何况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各种检索技术、各种数字化资源的结构特点,且信息需求各异。所以,把信息资源组织体系诸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使得一般用户在一个简单、友好的公共用户界面上,利用一个检索表达式或检索词,能得到面向主题的“一步到位”的信息服务,是信息资源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信息服务与个性化定制服务相结合的用户服务模式,是信息资源组织体系满足信息用户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信息需求,改进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2]
1.2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种信息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信息资源能否被高效吸收与利用。
整合是连接现代信息资源组织与传统信息资源组织的桥梁。传统信息机构已建立起大量的电子化、网络化的书目数据库系统,指引读者使用图书馆馆藏。最著名的书目数据库是OCLC的WorldCat数据库[3],该数据库集合了全世界3万多个图书馆的4000万条书目记录。这些用MARC格式保存的书目记录自然应该成为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的一部分。由于数字化信息只是人类信息的一部分,传统方式组织的书目信息也将日益增长。所以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由于传统书目信息和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怎样建立起这两种信息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信息资源组织研究的课题。[4]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门户将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文档中的信息转变成可利用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送到用户面前。通过集成化的方法把原有应用系统通过一个核心组件服务器(即应用服务器的服务之一)集成在一起,能够获取其他应用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和消息,所有独立的、分散的应用系统通过事件、消息和数据的相关性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分布、异构的信息系统将是数字信息环境的主流形态,因此整合检索和整合浏览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迫切要求。目前虽有多方面的探索,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互操作性又涉及系统的、语法的、结构的和语义的4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奢望已存信息系统以及即将建立的信息系统全部实现标准化。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接口标准化,实现跨主题信息网关检索,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服务。[5]
信息资源整合应立足于信息资源系统结构性优化整合。系统的结构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某种关系,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相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时,系统就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和效果。
信息资源系统的结构整合包括横向和纵向结构整合。横向结构指的是信息资源专业学科上的相互关联性,横向整合即对不同的数据库中相同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纵向结构指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纵向整合即是将不同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具有多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有机知识整体。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要发挥信息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合理地整合结构,构建有效发挥功能的信息资源体系结构。[6]
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优势有:首先,能够整合多种渠道多种媒体的数字信息,不仅包括文字、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载体、不同介质的数字信息。其次,能够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级次(一次和二次)资源间的链接,建立其图书、期刊、会议、机构、人物等科学研究所需核心资源和相关资源间的整合与链接关系。第三,能够保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通过知识因子的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的网状化,沟通相互隔绝的学科领域,使之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发挥科学知识的整体功能。第
四,能够形成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资源系统。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集合和链接,而是剔除冗余、重复和劣质信息,形成一个获取便捷、利用率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7]
理想的信息资源整合把各种信息资源透明地、无缝地链接在一起,让用户十分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而感觉不到他的每一步操作所调用的可能是不同的资源。
在个性化知识组织门户中,经过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用户的信息利用将会变得非常便利,这也是数字资源开发、组织和管理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2个性化知识门户中信息资源整合的构想
在个性化知识门户中,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系统组织形式有:建立开放资源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与动态重组。
2.1建立开放资源系统
从技术角度,个性化知识门户采用开放结构,开放地集成各种分布、异构和多样化信息资源和服务系统,动态构建满足各种用户群或业务流程需要的虚拟信息服务机制。
之所以采用开放体系,是因为用户面临的是一个分布的信息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现有和未来的、自建或引进或链接的、采用各种技术平台和数据模式的资源与服务系统,无论这些系统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了支持用户在分布环境中搜寻、获取和利用信息,个性化知识门户需要能够对分布和多样化的资源和服务系统进行搜寻、调用和集成,支持互操作和整合处理以及相应的集成管理,形成逻辑的集成服务。而这一切,又要在信息技术和用户需要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组织技术和体系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建立,因此必须在按照一个逻辑体系来构建相应的资源与服务体系的同时,争取适应新的技术与机制(包括新的资源与服务类型)的发展。[8]
开放资源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制定信息资源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开放描述、开放数据接口和开放服务接口规范,建立对资源系统数据进行系统化定制加工和个性化组织的政策机制和权益管理机制,建立对服务系统功能与流程进行系统化集成和个性化重组的政策机制和权益管理机制,支持第三方(包括市场力量)按照规则开发、组织和提供个性化知识化特色服务。2.2信息资源的整合导航
信息资源整合强调导航能力,因为信息资源组织体系提供的信息,不管是专业性的还是综合性的,如果不提供导航能力,用户就像是在大海中迷路的船只一样。导航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基于资源类型的导航,也有基于知识分类体系的导航,同时也可以按照字顺浏览等。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上,就按照资源的提供网站,向用户提供导航,让人一目了然。OhioLink提供了按主题浏览、资源类型、首字母来提供导航功能。[9]
笔者认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在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全面收集信息资源的相关信息,提供包含刊名、URL、数据库来源、ISSN、学科分类、主题词、资源类型、出版机构、使用权限、刊物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刊物通信地址、刊物简介等在内的导航服务十分必要。同时应重视对引进数据库资源的开发研究工作,建立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机构联机电子资源检索平台,并提供各信息机构的虚拟馆藏信息,以便开展电子资源的文献传递服务。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为支持科研用户方便有效地搜寻、发现和选择利用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建立多个分布的学科信息门户网站,提供权威和可靠的学科信息导航,整合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将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整合到用户桌面。[10]
2.3信息资源的链接与动态重组
在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资源分散组织的现状。如不同格式的电子文档、多媒体文件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和查询;基于关系数据库建立的业务系统无法高效地完成内容全文检索和主题检索;自建数据库和引进的数据库系统由于来源、所用管理系统的不一,各数据库信息资源之间无法实现统一维护管理,资源与资源之间缺乏按照知识主题的整合,各个分散的资源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同信息资源无法实现集中、统一地上网并实现检索界面、检索方法的统一。
所谓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指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体系基础上,将有关信息内容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链或信息集合,从而实现信息的重组。[11]这种链接重组重要不依靠作者事先建立的链接,而是专门建立相应的链接机制,有意识地根据用户的特定需要和信息内容内在关系来进行面向用户的信息组织,可以看成是用户界面层的信息组织机制。
在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系统中,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即通过统一界面方便快捷地检索到信息资源组织体系内的所有分布式异构资源,实现统一检索界面、统一检索平台、统一用户认证。
在系统内实现对这些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为异构、分布式资源提供统一的权限管理机制和安全机制;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和检索;在统一管理和统一检索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使用MARC格式对网络学术数据库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融于一体,建立基于OPAC的一站式检索,提供“一站式”(One-stopShopping)信息服务。
2.3.1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的形式
信息链接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如:
(1)知识性链接。主要是信息内容与相关的知识组织体系链接,包括与词汇表、叙词表、分类表等的链接,通过建立链接可解释有关信息内容、按知识组织体系显示及组合信息内容,或进一步支持利用知识组织体系的映射。
(2)参考文献链接。主要指文摘索引与它们所标引的文献之间的链接,
前已成为各个文摘索引和全文期刊出版系统的标准功能之一,并逐步走向跨出版商跨系统的、可本地控制的开放式链接机制。
(3)引用网络链接。主要链接引用目标文献的文献、被目标文献引用的文献、同被引文献、引文耦合文献等。这类系统往往融合参考文献链接功能,但能进一步通过引文关系来链接相关文献,还可对引用链接实行动态更新,从而形成一个以文献为中心的不断更新的相关信息集合。[12]
(4)语义链接。主要是利用语义网络和概念集等,将信息内容与那些虽然没有直接语言关系或引文关系,但有一定逻辑联系的信息内容连接起来,例如关于某一疾病的文献与那些和该疾病有并发关系的其他疾病的文献链接起来。语义链接需要知识组织体系和推理的支持,往往体现为虚拟的动态的链接。
(5)重组性链接。其重点不在具体文献的检索,而是对一批信息内容按照特定体系重新组织,而这个体系可能是动态定义和个性化的,例如个性化资源系统,按不同分类体系或同一分类体系的不同层面组织资源体系,按主题分类组织检索结果。[13]
2.3.2信息链接与动态重组的模式
在个性化信息资源组织体系中,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链接与动态重组,其方式有浅入深依次为: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通过联合检索达到一定程度的整合、建立统一元数据库通过整合检索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
(1)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书目管理系统OPAC与数字资源的整合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元数据融合达到统一检索的目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建立关联达到相互调用的目的。(2)通过联合检索达到一定程度整合目的。它的实现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执行Z39.50协议,聚合不同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建立书目整合检索系统。如上海地区图书馆所采用的“Webpac检索系统”的“多数据库检索”,可在统一检索界面上通过著者、题名、主题、关键词、标书号等途径,检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OPAC书目信息,不需要在各个图书馆不同的OPAC界面间来回切换。二是利用数据商提供的MARC数据,根据图书馆制定的数字资源著录标准,将数字资源导入OPAC,形成实体和虚拟馆藏的书目整合检索系统。
(3)建立统一元数据库通过整合检索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通过支持分布的数字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无缝交换和共享信息资源与服务,构建一个逻辑的集成信息服务机制,并按数字资源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立体网状、相互联系的知识资源系统。如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它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是进行数字化建设及整合各类数字资源的基础平台,实现资源的深层标引和分布式资源库的跨库链接。
3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展望
信息资源整合与重组是个性化服务发展和信息资源多样性发展的产物。随着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和个性化服务的普遍实施,可供利用的信息资源层出不穷,资源整合与重组势在必行。但由于数据库集成开发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制作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数据库进行了种种限制,如对数据库进行加密,使一般人难以读懂和理解其数据格式;同时还存在版权问题,这给信息资源整合与重组带来了一定的限制。目前,对资源整合与重组的探讨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领域。本文在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中初步探讨了其资源整合与重组问题,其实现还有待于信息资源组织领域和数据库开发商的共同努力。
篇2
_________(以下称“甲方”)
_________(以下称“乙方”)
鉴于:
乙方开通并运营着_________网(_________),并通过该网站向用户提供有关液压商贸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服务;
甲方同意依据本协议,接受乙方向其提供的专业有偿信息资源订购服务。为此,甲、乙双方订立本协议如下:
第一条信息资源订购服务
1.1甲方要求乙方提供下a类信息资源,a类信息资源服务费为_________元/年。
1.2本协议第1.1条所述的a类信息资源具体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1)免费加入企业大全;
(2)查询_________网及其它需收费查看的内容;
(3)将配件供应信息到_________网“供求信息”栏目;
(4)_________网一级栏目首页精美图标广告宣传。宣传时间为壹年,具体内容由甲方拟定;具体栏目由甲方指定并与乙方协商;
(5)定期收到_________网电子邮件,邮件内容含:液压行业新闻;最新的液压求购供求信息;最新的液压求租信息;最新的液压整机招标信息;
1.3乙方承诺:根据本协议,自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信息服务费后的第二个工作日起,登录_________网”,并享受为期壹年的有关服务,其服务内容详见本协议第一条的规定。
第二条信息服务费
根据第1.1条的选择,甲方在合同签定后两日内一次性向乙方支付服务费。
第三条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3.1甲方依据本协议享有如下权利:
(1)在其如数支付了信息服务费后,要求乙方在_________网上向其提供依据本协议其所订购的a类信息资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甲方根据本协议应承担如下义务:
(1)未经乙方事先书面同意,甲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散布、出售、出版、广播、转播其自乙方得到的信息资源。
(2)在_________网上有关信息时,甲方不得恶意的、不真实的、欺诈性的或易引起他人歧义的信息,且甲方应对其所的所有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一切责任。
第四条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4.1乙方根据本协议享受如下权利:
(1)根据本协议第二条的规定,向甲方收取信息服务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乙方根据本协议应承担如下义务:
(1)对甲方根据本协议第1.1条所指定的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编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条协议的终止及争议的解决
5.1本协议自甲乙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壹年。:
5.2在执行本协议中发生的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甲乙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不能协商解决,甲乙双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仲裁结果对双方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
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
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
篇3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 档案 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一、何谓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相关,笔者所见过的相关提法有“档案质量”,“档案信息质量”以及本文所要提及的“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其中,“档案质量”侧重的是档案实体的质量,“档案信息质量”强调的是档案中所蕴涵的档案信息及其相关背景信息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档案信息资源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档案信息的集合,从资源的构成要件来看,档案信息要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有用性②达到一定的规模③经过系统的整理,换句话说,档案信息资源是经过系统整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使之具有有用性的档案信息集合。[1]
在此基础上,结合ISO8402关于质量的界定,我们可以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解为经过系统整理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具有有用性的档案信息集合能够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它既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在质量,如档案信息自身的完整、准确,档案信息集合的系统性等,也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外在质量,如档案信息的载体及其表现形式。
二、研究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是图情档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受图情档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图书、情报、档案三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方面,图书情报界起步较早且成果丰富,尤其是在网络信息资源质量方面颇有研究;而对比档案学研究领域,这方面成果则严重不足。截止至2012年2月28日,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为题名或关键词、以1979年至2012年为时间范围进行跨库检索,其相关文献仅为2篇。从文献数量上来看,关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严重不足,在档案信息资源研究领域,其质量研究尚未引起学界的重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本身尚未有清晰的界定和统一的认识,其相关研究范围仅限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层次亦待于进一步加深。
(二)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自2000年国家档案局颁布《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以来,全国各省市、各类型的档案馆以各种形式纷纷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践。在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往往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服务工作,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这一重要的概念和衡量指标,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困境――珍贵档案信息资源因管理不善或保存不利而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而同时又有许多冗余的信息掺杂其中严重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现实存在的矛盾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研究,在剔除垃圾信息、病毒信息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工作,以期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是档案质量、档案信息质量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涉及档案质量极其档案信息质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现实工作都已经逐步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就理论方面而言,传统的档案鉴定、保管以及开发利用工作都涉及其质量的探讨,而新兴的档案网站、档案数据库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更是重视其质量问题的研究,为从资源角度重新考量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随着世界记忆工程的开展,世界各国也是纷纷开始投入到本国独特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积极参与申遗工作的同时,也建立了具有地区和国家性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档案作为中国档案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这都将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的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
三、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宏观层面
回顾中国建国以来的档案管理理念与实践:从最初的注重档案的收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数量,到逐步重视档案的鉴定工作、不断优化馆藏档案质量,到如今大力发展档案的信息化、对档案进行知识化管理,这些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引和法律法规的保障。随着档案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档案工作也逐步从基础的实体管理走向实体与信息的集成管理、信息流与业务流的集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过加工整理的深层次的信息集合、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其质量优劣和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档案信息化水平和进程,因而受到了国家和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随之而来,国家和档案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相应政策和法规对其予以规范和保障,例如1996年修订的《档案法》,2000年颁布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等。这些宏观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虽然并不直接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但是这种宏观层面的引导和规范,不仅能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而且还能引起学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带来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和人才的保障。
(二)中观层面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过加工整理、系统化了的有用的档案信息集合,其整合过程都必将对其质量产生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与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等几个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密切相关,都会对其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布局与配置,是满足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实现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布局,而且还要对档案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进行有效的配置。[2]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对全国档案馆(室)网的建设和依托网络链接技术的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只有在这一环节中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分布不均、不合理的现状进行整序,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和有序化,因而这一环节的工作情况将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拥有资源的基本属性――有用性。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用性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为利用者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利用服务,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的重要步骤。具体而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了对档案信息进行整序、存储、检索、重组、转化、传播等环节,通过这些步骤将原始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转换,从而形成各种新的档案信息资源,如二次、三次档案信息资源等,其信息内容和质量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影响。此外,在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服务手段,也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三)微观层面
与宏观、中观层面不同,微观层面的分析是围绕档案信息资源本身而言的。档案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档案信息则是指档案自身所蕴涵的档案信息及其相关的背景信息;而档案信息资源是指经过加工整理过后具有一定效用价值的档案信息的有机组合。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的有机组合,而档案信息又来源于档案实体、围绕档案实体而产生,因而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质量的优劣都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基础性影响。
就传统直读型档案而言,其质量构成主要包括内容、符号和载体三个部分。从其产生、到对其进行管理、到最后的保存、利用等一系列过程都对其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以最常见公文档案为例,其产生过程中的载体材料、记录材料、公文书写格式规范、公文处理程序等都对其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档案部门对公文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比如说收集范围的界定、鉴定工作的开展、档案实体的整理情况以及进馆后的保存、利用状况等一系列过程,也将对档案实体质量及其档案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就非传统直读型档案而言,其质量构成除了包括内容、符号、载体之外,还包括了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以最常见的电子文件为例,其档案信息不仅仅指电子文件本身所蕴涵的信息,还必须包括其产生、流转过程中的各种元数据,即背景信息。因而无论是原生型电子文件还是次生型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动态监控与运行情况、相应的安全技术保护措施等都将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四、如何提高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档案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支持和信息保障,离开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会失去其自身存在的价值。[3]而档案信息资源质量是衡量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进程,因而如何提高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据前文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树立“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理念,做好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
据前文的分析我们清楚的看到档案实体质量和档案信息质量本身就将对档案信息资源本身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基本保障。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部门应树立“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理念,将档案工作提前到文书工作之中,既需要借助文书工作人员对业务工作熟悉的优势,又需要充分发挥档案部门及其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专业管理的作用,两者相互合作,形成合力从而对有关业务部门的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从而对进馆前的档案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信息病毒和垃圾的产生;经过进馆鉴定程序,对档案进行筛选,减少信息冗余和信息干扰;对于进馆保存的档案进行有序整理、定期检查、安全保管和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针对电子文件,其真实性、完整性和法律凭证作用都需要从其产生源头的各种元数据及其背景信息予以保障,因而需要通过合理设计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并采取配套的符合电子文件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要求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对电子文件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保障。
总而言之,无论是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针对新型的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管理,都需要对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和有效监督,在整个过程中以质量为核心,密切关注档案和档案信息的质量问题,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对档案和档案信息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
(二)构建“集成管理”模型,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安小米教授在城建文件档案信息的管理研究中将“集成管理”理解为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融用户产品质量控制、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服务控制为一体,从而达到用户服务满意、管理过程经济高效和管理结果最大价值实现的一个整体过程。[4]
借鉴此种观点,我们可以将“集成管理”的思想融入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之中,将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布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服务和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等过程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以有用性为导向,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模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实现集成管理,可以及时、主动地收集相关的档案信息及其元数据,利用数据仓库提供数据清洗、转换等功能将电子文件自动化地转换为档案,利用数据仓库特有的时间特性,可以记载档案修改历史、信息集成技术等[5],对档案、档案信息、档案管理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等众多相关因素进行集成管理,使档案信息资源逐步系统化、有序化,并使之达到一定规模,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具体而言,既要包括对全国档案馆(网)进行有效的布局、对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网络进行合理的建设,还包括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工作,提供种类丰富、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工作等,从而将档案信息资源从“可获知”向“可获得”进行迈进,进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的最大化,使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不断提升。
(三)重视“质量管理”问题,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问题研究
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档案开放利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已经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档案部门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应该逐步重视到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的重要性,展开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对其定义进行清晰界定,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对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系统构建档案信息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质量提升方法等。既要不断拓展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理论研究范围、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论研究内容,又要多层面、多层次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理论研究工作、加深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论研究程度。只有在理论上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和有效的指导,才能不断促进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提升和优化,才能更好的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工作,从而真正推进全国档案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吕真真. 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J]. 兰台世界,2009(8):5-6.
[2] 金红. 档案信息资源布局初探[J]. 广东档案,2010(6):20-21.
[3] 丁光勋. 信息时代档案学理论研究与实践[M]. 1版.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篇4
一、城建档案整合存在的问题
1、管理部门之间权责不清首先,由于我国城建档案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单位众多,加上各单位之间职能和权限划分不明确,极易引发各级部门之间档案管理权限方面的矛盾。其次,城建档案产生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并由不同单位对其进行保管,且既有集中管理,又有分散管理,加上不同单位职工素质、档案保存条件和执行监督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极易造成城建档案的缺失和损毁,破坏城建档案资源的成套性。
2、缺乏社会导向,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低我国城建档案工作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涉及各类企事业单位。部分城市规划档案、建设施工档案、设计档案和管理档案都分别保管于不同单位,由于其内容杂、距离远、公开程度不同和保管方式不一等原因,导致城建档案缺乏社会导向,档案信息资源交流闭塞,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完全被社会共享,造成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极低。
3、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监督力不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建档案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级部门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法规也不断健全和完善。例如中央颁布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部分地方也颁布了城建档案管理办法等,都对城建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做了不同程度的规定。尽管如此,但是针对法律法规而产生的城建档案管理的执行力和监督力却不强,从而导致城建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都不高。
二、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对策
1、结合城建工作实际,开展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我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涉及范围广、档案类型多、管理结构复杂,因此在建构整合模型时,要充分考虑实施的理念模式,以突出重点、找准角度和循序渐进为原则展开。有关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施模式主要涵盖从局部整合到整体整合、从初步整合到完全整合、从横向整合到纵向整合再到立体整合以及以实体整合为辅,信息整合为主等四种实施模式。在具体的城建工作当中,我们应以实际为基础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以及不同服务目标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服务。
2、合理整合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明确信息来源要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首先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储备,为此,要注重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搜集和整合,确保各类信息资源的可持续性,不断为城建档案信息增添新的信息元素,做到城市建设发展到哪,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就开展到哪,最终为我国城建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3、立足用户需求,实现城建信息资源的整合城建档案信息的整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存放和管理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为此,应努力搭建领导组织结构模型,全面了解城建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为用户提供提前的定制服务,全面构建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城建档案集中式管理策略的实现,实现信息服务产品对用户输出,最终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目标。
篇5
关键词:讲座信息资源共享;现状;问题;途径;意义
一、高校讲座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
针对目前高校讲座信息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网络方式,主要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学校BBS论坛等学校公共网络平台,还有少数学校通过学校微博、人人等新兴方式。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全国成人高校共计348所,其中民办成人高校1所。仅在北京地区的就有83所,而在83所高校中,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极少数学校建立了专门讲座信息的网站,主要服务于本校学生,同时也提供一些公共讲座信息供外校学生查询。第二种是传统方式,一般是在校园内张贴讲座海报、通过学生会、广播站或者社团宣传、通过年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通知等方式。
由于讲座信息资源方式的局限性,不仅校外同学很难了解到其他高校的一些优秀讲座信息,连本校学生都未必能及时的了解到校园讲座信息,高校间的讲座信息资源共享更无从谈起。
同时我们搜集了相关关于讲座的信息,发现目前网络上已经建立了几个高校间讲座信息的网站,但是这些讲座网站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息来源的局限性,讲座更新的及时性等,这些问题仅靠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是很难解决的,因此需要通过校际间的合作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高校讲座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高校学生对于讲座信息共享的需求,我们以北京城市学院为样本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北京城市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共有全校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此次调查以北京城市学院航天城校区在校生约7000人,涉及大一至大三三个年级,样本容量为350份。
针对大家听讲座的频率,根据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同学每月都会有听一到两场讲座。在选择讲座主题上,大部分学生愿意偏向于与自己学习专业相关的学术类讲座,同时对于创业、考研类讲座和名人传记类讲座偏好比较明显。从这里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还是比较愿意去听一些讲座的。(如图1-1和1-2)
图1-1
图1-2
对于讲座,学生们并不是盲目的去听,更多的是有选择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听,根据图1-3也能看出,被调查者在听过讲座之后还是认为很有用的。
图1-3
由图1-4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获得的讲座咨询仅限于学校内部的一些通知,大多数都是通过学校要求和校园海报获得讲座信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希望到好的学校去听一些相关专业的讲座,但是苦于没有良好的途径,在讲座信息的寻找上花费了不少时间。
图1-4
当我们采访被调查者关于建立一个专门讲座信息网站的看法时,大部分同学表示愿意关注,同时还有一部分群体具有发展的潜力。关于专业讲座信息网站,他们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希望讲座信息能够及时更新,较为全面,多些比较吸引人的讲座信息。
图1-5
根据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于讲座是有一定需求,但是由于获得讲座信息的渠道有限。从学生调查方面也可以看的出来,高校信息共享是有一定存在的必要性的。
三、高校讲座信息共享涉及的问题
(一)缺失相应监督机制和规范
每所高校都会保护自己在校生享受校园生活的权利不受侵害,同时也要保证学校的相关秩序不会因为其他学校学生的大量涌入而被破坏,因此在没有相关监督机制和法令规范的情况下,不愿意公开一些讲座信息。这是目前存在阻碍高校间讲座信息分享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二)信息公开渠道不通畅
由于高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教育服务信息更是纷繁复杂,单独在讲座信息分享上占用较大精力,对学校管理会带来一定的麻烦。同时,庞大的讲座信息量和不够畅通的信息公开渠道之间的不对称,大大抵消了讲座信息所固有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点;再加上对于高校讲座信息公开可能会导致本校学生一些应有权利无法得到保护、学校固有特色或权利受到侵害等情况。
四、实施高校讲座信息共享的几种途径
(一)建立高校网络交流平台
可以由某一高校发起,开设一个网络交流平台,专门类似讲座信息的信息资源,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为每一所学校设置一个独立的权限,一些不方便公开的信息可以根据权限对自己学校的学生公开,但是并不妨碍一些可以公开信息的和交流。
(二)通过建立高校社团联合,进行校际间讲座信息的交换
建立高校间的社团联合,借助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达到信息的交换。一方面可以在高校间的相关社团分享讲座信息,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团控制每次听讲座的人数。每次讲座由社团组织人员控制参与人数。同时社团的建立,对于繁荣校园文化也有一定的好的影响。
(三)建立学校间的沟通联合,及时分享学生反应良好的讲座信息
一些讲座由于主讲人受欢迎程度,或者主题较为吸引人,也受类似举办场地、时间、人数控制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不适合进行校际间的大规模公开,但是可以通过学校间的沟通,在讲座后将一些学生普遍反映良好的讲座信息推荐给其他学校,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校际间信息公开的目的,促进不同学校间学生的交流,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另一方面有解决了听讲座学生过多带来的一系列麻烦。
(四)定期举办校际间的公开讲座活动
定期举办校际间的公开讲座活动,能够有效的解决各校学生对于讲座信息资源的需求。由各学校某一特定社团或者学校某一管理机构进行组织,在人数、场地、时间和上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时也能为各个学校的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讲座信息。
(五)建立有效的协调机构
在同一城市高校间建立强有力的、具有权威性的组织协调机制,对该区域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进行全面组织协调,从而实现各高校之间的全方位共享。要制定措施监督促进各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例如建立工作会议制,定期召开会议,要求各高校公开在信息建设方面的进程,提出共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共享的经验;建立全面评估指标,把共享工作作为评估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等。在制定措施的同时,建立与之配套的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设立监督小组,随时跟踪共享进程、定期检查共享结果,这样才能切实确保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有序开展。
五、高校间信息共享的意义
(一)形成良好的高校效应
北美最好的大学,大都聚集在美东地区和美西地区,地区临近,同时又有比较好的信息沟通,这就是一个具体效应。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增强高校之间的联系,高校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同一城市的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发展,也能促进这一城市的发展。
(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利用起来,就需要各方的协调和努力。对于学生来说,能在一个平台上同时获取很多高校的信息,既省时又省力。不仅可以知道自己学校最近的讲座或类似信息动态,同时也能知道其他学校的同一专业的同学都在进行哪些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促进自身的学习和优化,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了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三)促进高校资源共享,有助教育公平
各高校知名度的不一,有的是“985”大学,有的是“211”大学,有的甚至是民办高校,这就决定了它们在信息资源基础、设备条件、经费情况以及领导重视程度存在一些差异,而建立高校间信息共享在一方面可以缓解这样的差异。
(四)能够在学生群体中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高校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也是高校间学生们的信息资源共享,类似讲座信息的分享,既能促进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发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又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好处。
综上所述,本着为学生服务,促进本校发展,增强与外校沟通的想法,各高校间有必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系统和机制,希望未来有限的教育资源,可以惠及更多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妍妍高校信息公开制度一一以受教育权保护为基点,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22-126.
[2]蒋志东,李君同城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第21卷第2期,126-127.
[3]杨庆,黄锁明,当前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特点、问题与对策,药学教育2010年第26卷第1期,9-11.
作者简介:刘雨(1991-),女,汉族,山西人,大学本科,会计学财务管理方向。
篇6
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1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这是由于:
1.1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的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收藏力相对低下,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况且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对信息资源的浪费极为痛心。例如我校图书馆自97年以来购置的数10万元的学术期刊光盘,极少有人问津,但是,相对迫切需要此类信息资源的其他用户,只能望而兴叹。还有就是用户普遍需求的同类信息资源,各图书馆竞相购置,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要,造成目前这种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购置的局面。因此,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实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如果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2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积极因素:
2.1.1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1.2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如1999年1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召集,全国各行业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在北京发出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共同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2.2不利因素:
2.2.1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目前图书情报系统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2.2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从事图书情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些领导思想认识不足,对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支持等,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2.2.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如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未采用Z39.50协议、HyperLink技术。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要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需高起点、创造性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3.2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对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管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目前实施的CAL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3.3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3.4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
2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
篇7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 集成管理 整合优化 模糊控制 策略
一、引言
政府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促使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逐渐实现了双向互动、多方参与的服
务。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也表现出独特性[1],其具体表现为:①管理目标的多元化特征;②管理视域的极大拓展;③管理要素的多样性;④管理方法强调兼容性与适应性。关于上述独特性,已有文章对其做了详细介绍,本文不作展开,在此重点关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问题。随着政府信息化的范围和层次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人们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政府在对其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显得无所适从,主要表现在政务信息流程整合、对政府信息化项目的组织领导、政府的组织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信息技术为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处理工具,但是政府信息资源效能的发挥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模式和方法。因此笔者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提出一些看法。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方法[2]给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可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是指政府运用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思想,创造性地对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并按一定的关系将政府信息资源构造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使其更加有效地支持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政府根据目标的调整来优化集成的信息资源对象和集成模式,使政府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能够有机融合。通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这种优化和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得到提升,政府面对的将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一个具有高效能的信息资源整体。这种有目的的集成,使得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二、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分析
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可以从集成目标、集成过程和集成指导思想三个方面予以理解。集成目标是对整个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指引。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容丰富多样,在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需求和政府信息资源的状态来确定集成的目标,这样才具有针对性,这个目标就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指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想态度或理论指导。由于政府信息化过程中政府所面对的信息资源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扩大,所以政府对信息的“所有”逐渐转变为“所用”,这种思想就是模糊控制。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对象在一定的模式和技术手段的帮助之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目标,可以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概括为协同旋进和虚拟外包两个层面。在此,笔者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支撑分为四个部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策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策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和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
⒈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是指通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求得政府功能质的变化,但并不是简单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归纳。该过程是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引入市场化机制,采用企业中的科学管理方法,让社会部门及公众一道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对管理主体、管理要素、管理方法的整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效率的最优化,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全方位共享,解决政府与信息交流渠道不畅的问题,使整个政府信息服务过程系统化、规范化。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整合优化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信息资源同质单元的集成(参见图1),另一种是政府信息资源异质单元的集成(参见图2)。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性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最高层次整合。其整合路径及逻辑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政府信息资源要获得整合优化增效,必须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即政府信息资源的基础性整合阶段、政府信息资源的过程性整合阶段和政府信息资源的高层整合阶段。政府信息资源基础性整合是指政府基层即集成基本单元之间的优势整合,它是整个整合逻辑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是指处于中层领导的政府在基层政府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例如各个省市之间的各个政府部门间的整合,就属于政府信息资源过程性整合。政府信息资源高层整合,是处于最高层次的政府站在一个战略高度对前两个阶段的审视与整合,是政府最终实现集成管理的关键所在。
⒉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策略
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的转变,不仅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重塑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模糊控制是指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中所采用的一种态度,即政府信息资源多种管理主体之间的资源界限不再是那么清晰,而是呈模糊状态。在模糊控制的策略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多种管理主体共同参与信息资源的提供和管理,各个管理主体之间在职能和管辖范围上可以重叠交叉,但是各个环节必须互相衔接,各个管理主体之间必须互相连通。
在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之间没有很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孤岛”仍然存在。政府信息资源的产生、加工、存储、利用、传播都由不同机关实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政府机关间的信息共享缺少正式渠道。另外,在政府信息化进程中,不同政府部门的系统可能是由不同的系统集成商所完成,由于各部门未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往往围绕单项业务、引进孤立的应用程序,这使得各部门信息系统横向互不相通,各部门数据库无法衔接,信息孤岛式的系统就此形成。我国政府信息资源与企业信息资源也没有形成互连互通,这样导致各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只有采取模糊控制的理念,才能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有关主体的集成,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政府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集成所带来的整体优势极大地超过若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简单的优势组合,最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之间以及与企业信息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真正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全方位开放与共享。
⒊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策略实际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动态过程表现。在这个过程里,政府不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和私人机构也可以成为一定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如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法律部门,企业单位等。这些新增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主体与政府部门相互依赖,互通资源,分担政府的责任,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协调与合作。
协同旋进的本质在于多方协调,共同发挥彼此的资源优势,以达到扩大优势范围的目的,实现共生共存,协同共进。在此,协同旋进主要是应用上文所提到的政府异质单元的集成,解决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制约因素问题。具体来说,协同旋进策略包含6层含义:①政府部门和国家财政部门的协同合作,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②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协作,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③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系统承建企业共同协作,健全工程招标、投标、质量控制、支付等制度;④各级政府机构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形成比较完整的政府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程序,设立信息主管,解决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⑤法律制定、执行部门学习国外同行的实践经验,有效解决法律不健全问题;⑥协调政府各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在信息资源管理上的关系,如政府部门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ICP)、图书馆、情报机构、信息中心、数据开发商与服务商等之间的关系,或通过形成共建与共享协议,实现与这些部门的协调合作[3]。
⒋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资源,同时它本身就是市场中的一种商品,具有成本和效益。国家可以从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其他非营利机构或营利组织传播的政府信息中受益。另外,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特别是面对一些政府凭借自身力量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在政府普遍面临的资金、技术、标准化等问题时,尤其应该这样。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策略,可以将政府自身的活动纳入市场化运作的框架机制之中,通过创造内外部竞争环境和采用外包、出租、招标、采购等更加灵活的市场方式来提高政府信息服务的质量。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与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是采用虚拟外包模式的成功案例之一[4].这种虚拟外包模式不仅能保证政府信息系统持续稳定地运行,满足应用需要,使政府不因为IT应用而增加人员,而且培育了一支系统集成、决策咨询的高水平队伍,从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政府可根据需求先提出信息系统或网络建设的需求,并根据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必要支出做出合理的预算,然后根据确定的招标程序和政府采购政策,确定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承包单位。
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强对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管理,是节约建设资金、保证建设质量、提高建设速度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应从立项、项目评估、基本设计、详细设计与编程到设备采购与招标、系统集成和验收的全过程,来对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结束语
上述四种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策略之间是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关系。如果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看成是一台机器的话,其逻辑关系可概括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整合优化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这台机器生产的最终目的,即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则是政府机器生产的观念指导或理论依据;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则是机器生产的过程;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则是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换句话说,四种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糊控制指导下,以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虚拟外包为技术手段,通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协同旋进过程,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3):256-258
黄杰.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流程的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3):86-89
胡丽坤.中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比较与思考[J].中国信息导报,2007(6):46-48
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宋皎.试析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制约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0):165-167
李晓明,李蕴奇.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2):80-81
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篇8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不平衡,科技水平不高,文献资源共享没有高速高效的技术保障,特别是西部及边远贫困地区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显得更为现实和迫切,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共同追求,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如建立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为核心的领导机构来统一协调和组织管理这项工作,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使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既有组织,又有规可依,使其有组织、有计划地顺利发展和实施。上海是我国科学教育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不仅蕴藏了极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同时也拥有数量众多的文献资源的利用者群体,多家图书馆通过协作网开展了一系列资源的共建共享,拓展了服务的广阔空间。可见,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也有利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和建设的发展,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之路,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献信息共享现存障碍设备条件方面的因素
尽管文献资源共享可能因网络化机遇得到发展,但现实中仍有许多障碍因素。在迈向网络环境的进程中,印刷型文献仍是构成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障碍主要是:
1.资金不足。文献价格上涨和图书馆文献经费相对不足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如美国研究图书馆1986年至1997年间,期刊经费增加了142%,而同期期刊价格上涨了165%。这类问题在国内更显突出。以文献经费为例,国外著名大学文献相对充裕,哈佛大学1998-1999年度图书馆文献经费为21225368美元,ARL的111多个大学图书馆,1998年期刊经费最高为8469781美元。在我国内地的大学中,2002年度图书馆的书刊经费最高者为1800万元人民币。仅以上事例足以说明经费对资源建设的制约作用。
2.网上信息资源方面的障碍。虽然CALIS学科中心和地区中心已订购了若干个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拥有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000-8000余种,但对上述信息资源的组织、整理尚待改进。对数据库中电子全文期刊编目的仅有北大、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南京大学等少数图书馆。电子期刊未予编目,就不能全面揭示馆藏资源,妨碍了读者对上网信息资源的了解与利用。
观念与机制方面的障碍
1.社会文化背景,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思维定式。所谓“爹有娘有,不如怀揣自有”,看似不够“雅训”,却是上述观念的典型反映。再者,社会转型期某些负面现象,降低了社会中的信任度。我国政府的威信很高,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依附性较强,因而这一领域基于制度的信任有牢固的基础。但因社会中泛滥的一些短期行为,以及本行业中某些怠惰现象,使基于个性和信誉的信任被削弱。文献资源共享是一种单位或部门之间的互利交换行为,受上述因素干扰,这种交换行为不易顺利展开。
2.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目前的管理中,对利益原则的关注加以强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一种互利交换,也属于交易范畴。交易的前提之一是能带来总收益的增加。然而由于某些环节处置失当,在实践中存在着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每个图书馆都试图通过给予对方较少的信息而增加自己的利润,结果使共享的图书馆的利益都得不到保证。
文献信息资源现存模式集中型共建共享模式
1.全国性跨系统共建共享模式。全国性跨系统共建共享模式一般产生在高度集中、高度统一、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集权制国家。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中采用这种模式应该说是最佳模式,便于组织,便于集中管理,文献信息资源可以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我国经济体制已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国家幅员辽阔,情况复杂,采用全国性跨系统文献信息源共建共享模式运作起来比较艰难,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2.全国性系统内共建共享模式。全国性系统内共建共享模式是指公共、高校、科研、中国科学院等系统图书馆分别建立本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体系。统一协调系统内各有关单位,统一组织信息,共同构筑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书目信息存取体系、文献信息资源利用体系及传递体系,使用全国系统内的图书馆读者共享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国性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现象,集中使用系统内文献信息,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同时,它不是封闭的,也欢迎其他系统的图书馆加盟。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虽然主要以中心成员馆为服务对象,但也为全国各个系统的图书馆和非图书馆用户服务;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虽然主要以“211工程”的高校为主,也同样欢迎其他大学的图书馆加盟。待这种全国性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形成规模,就可以实现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联网,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3.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包括地区性跨系统和地区性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指以省、市为单位建立省、市范围内跨系统或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网络化系统建设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区域为单位公共图书馆系统内自动化网络系统,共由20多个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图书馆实现了远程联网,建成了以省馆为中心,市级馆为骨干,连接众多微机用户的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ZSLAIS。
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有它极大的优势,在全国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模式中无法避免的许多问题,在这种模式建设中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协调相对简单,建设速度快、见效快,更新改造容易。我国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过去的几年里从未间断,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建设模式。
分散型共建共享模式
规模较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在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标准规范与法规的制定和推行,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要预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奠定好这方面的基础,情况较复杂,指挥协调难,并需要强有力的协调机构,严密的组织形式和巨额投资。相比之下,分散型共建共享模式建设规模小,资金投入少,资源组织容易,相互协调简单,人力资源可就地开发启用,建设成效快。同时,从用户的角度来讲,获取印刷型图书最经济和快捷的途径就是近距离获取,读者在找到文献信息资源出处后希望看到印刷型资料时,总是希望获取这些文献信息资源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最低,分散型小规模资源共享网络范围窄,读者利用纸质文献资源方便。建立小范围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或某几所高校图书馆联合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在小范围内实现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在小范围内实现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检索和传递的共享,是现实条件下,快捷、有效、经济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
全球最大的书目资源共享网――OCLC最初只是由俄亥俄州54所大学发起组建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它从一个州开始,发展到全国、全世界,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目资源中心。
按专业建立的图书馆。也就是以某一特色,如以某一地方风土人情、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或某一特色专业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图书馆,近似于特色数据库。但它的使用功能要全于特色数据库,建设起来相对容易,使用便捷,利用网络互连,读者想利用某一方面的资源,就可以直接进入这种虚拟图书馆查询。如我国的音乐数据库检索系统,意大利的朗巴德生物医学图书馆系统等。
也可以形成单馆规模的数字图书馆。即由一个图书馆通过馆内资源的数字化的一种建设模式。图书馆工作人员或专职技术人员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为馆内的原有馆藏进行信息加工整序,数字化转换和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并在网上建立门户网站,供用户对本馆的数字资源进行访问检索。在国外,有很多实用的数字图书馆,并未花费巨资而是通过重新分配现在的人力和资金,或者利用或多或少的赞助搞起来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
美国新一代图书馆协作网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区性,特别是以州为单位的协作网,这些地区性的网络主要是该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相互合作建立统一的OPAC、馆际互借系统、共同的保存书库等活动;另一类是同一或相似性质的图书馆组成的协作网,其规模都不很大。现在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以地区性网络为中心,基本活动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形式来实现的。它的这两种协作网络形式基本属于地区性共享网络形式和地区性系统内共享网络形式,属于分散型共建共享模式,成效极其显著。
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析
我国各类型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相互间缺少横向交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图书馆,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和相应的规范,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致使馆藏内容交叉,库存庞大,给图书馆集中型大规模的网络化和资源共享造成困难,但这种模式一次建成,大规模享用,在大范围内减少重复购置现象。分散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先小规模,逐步扩大联网,再逐步形成大规模。所用资金少,工程简单,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缺陷是资源有限,也不是最终的资源共享目标,最终必然要向更大规模的跨地区和跨国的共享网络方向发展。因此,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共建不要受到规模的限制。从技术和能力上讲,有条件的可以搞得复杂一些,规模大一些。没有条件的则可以从简单入手,逐步建设,等条件具备了,再扩大规模升级。从我国的国情和国外建设经验分析,从小规模的数字图书馆建起,逐步积累和壮大更经济可行。规模具体多大合适,要视用户的需要和虚拟图书馆建设部门的财力、物力、人力而定,量力而行,走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
篇9
1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
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必须有可供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以一定的标准、规范对档案信息资源加以集成。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档案管理模式,适应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加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运用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首先,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数据集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数据集成是整个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基础,它要求在确定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将各个档案管理部门管理的数据以基础数据为标准进行转换,形成可以直接被系统使用的数据或过渡数据。在数据转换时,要充分注意数据库的扩充和更新能力。其次,强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集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集成,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业务流程集成,实现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集成,实现对外提供利用服务的档案信息资源统一从档案管理中心提取;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前端控制集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体化。最后,开展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政府先进的技术、其对档案部门的投资及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构建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体系,达到档案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共享。
2 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在现代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克服了时空限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催化作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进程成倍加快。因此,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新技术的运用不可缺少。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全过程中,我们要在坚持标准化原则、安全原则、开发与引进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首先,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结合实际情况,高起点地购置计算机、海量存储设备、扫描仪等相关设施设备,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其次,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在软件环境建设上,档案部门要坚持自己开发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软件的先进性,又要顾及软件的兼容性,使软件环境既适应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又具有较高的程序设计技术及操作使用水平。最后,网络环境建设。网络环境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可以说,是关键的“神经系统”。在进行档案专业网站建设中,不管是内网还是外网的建设,都要在安全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兼容,并且,要使用方便,从而形成能够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体系。
3 变革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方式
不管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还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其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实用、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这将是今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重点。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及其管理人员要转变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全方位满足档案用户对档案信息自由的各种需求。
篇10
关键词:科技文献 信息资源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是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一个地区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占有、配置和利用程度与水平,是与该地区科研开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紧密相连的。近几年来,随着唐山市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科技信息的需求迅猛增长,现有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状况和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科技经济发展的需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科技资源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适应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益,满足唐山科技、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已成为各级领导所关注的问题。
1、唐山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唐山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主要分布于科研院所、高校、公共图书馆三类机构,三类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文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各单位均独立采购,没有建立协调或集中采购机制,采购的文献资源多集中在清华同方、北京万方等社会使用率较高的数据库文献资源上,用政府财政资金重复采购现象普遍。
近几年,各单位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投入力度均较大,建有数据库镜像站点的单位逐年增加。但由于各单位文献数据库镜像站的建设各自为政,存在不少人、财、物的重复投入,因此全市的总体投入成本较高,单位投入资金的利用率较低。而且各单位购置的数据库资源中,绝大部分只有在局域网内使用的权限,不能直接提供共享,使用范围比较有限。
大部分企业仅购置与本行业相关的数据库资源,对其它领域科技文献的需求,大多从市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或清华同方、北京万方等数据商提供的公开网站上获取,造成信息获取不畅和时间上的浪费。
2、对唐山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打造全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以全面提高唐山市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市科技竞争力为目标,以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中心,以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为手段,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整合我市所有可对外服务的数据资源和国内其它重要的数据资源,尽快在本市建立起一个资源丰富、开放共享、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网上文献检索和获取平台。进一步优化我市资源配置,提高唐山市对现有科技文献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公开面向社会、科研院所和企业,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多领域地为我市科研、教学、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科技文献支持和保障。
2.2 建立共建共享保障机制
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建立起跨系统、跨部门的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强化横向协调,弱化条块分割的行政约束,建立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组织保障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协调机制、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等相关机制。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科技文献资源整合与建设。盘活各机构的科技文献资源存量,并进一步扩大增量。
2.3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平台持续平稳运行
作为政府为社会提供公益的一个重要窗口,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运行经费渠道,使平台运行得到稳定的经费支持,才能保证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和历史积累,才能真正推动我市这一公益平台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2.4 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数据库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由于资源的建设单位分属不同的部门和系统,自建的文献数据库执行不同的建库标准,数据格式不统一。因此,必须强化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数据的采集、标引、加工及录入都要严格按照制定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来执行,才能有效地实现联机检索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王舒宇.民族文化与云南自主创新.云南大学,2008.学位论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