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管理能力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86-02
近年来,城市中各种应急事件屡见不鲜,一方面是自然灾害猝不及防,一方面是群体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城市应急事件存在复杂性、多样性特征,由于大量突l事件源于基层或社区组织,对于一系列的预警、防范,相关政府部门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以至于为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处理成本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提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意义
(一)强化应急准备针对性
提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可促进社区对周围环境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开展科学有效分析,经由实施科学有针对性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应急培训、演习等活动,以强化城市社区应急预警防范能力。
(二)确保第一时间应急响应
提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与突发事件可否及时有序处理存在密切联系。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政府组织的相关援救队伍到达事发地前,城市社区可先期开展应对工作,第一时间对各项信息开展采集、传递,及时组织事发地周边居民开展自救互救,实现对事态发展的有效控制,进而尽可能降低人身财产损失。
(三)促进重建措施高效实施
突发事件引发后,灾后重建是应急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由于灾后恢复工作牵涉诸多方面内容,再加上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倘若所有事宜均要政府一手操办,无疑会延缓重建计划进程。积极参与重建计划是城市社区的职责所在,以城市社区为单位开展物资援助、心理疏导,可迅速将应对政策落实到个人,促进重建措施高效实施,极大限度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3]
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方案设计
全面城市社区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科技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提高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为进一步促进社区应急管理有序开展,可以自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调整城市社区与政府的关系
众所周知,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处理中占据着核心主导地位,然而由于应急管理存在复杂性、时效性特征,使得政府还要扮演促进者、协调者的角色。如今我们一方面已经认识到城市社区在应急管理中所具备的优势,一方面又顾及丧失对城市社区的控制力,使得对城市社区管理依旧保有一种矛盾心理。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能否有序进行,并不取决于政府权力的大小,或是政府指令的权威性,政府应当更新思路,依托新型管理技术手段,实现对社会力量的优化整合,这也是政府的最终责任和工作目的。
地方政府要建立科学的领导和合作关系,对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开展管理保护,为每一社会主体提供充足的参与空间。[4]面对不断发展转变的社会环境,政府务必要优化运行模式。鉴于此,我们应当明确认识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尤其是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首先,政府应当开展好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指导工作,为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指明发展方向,对城市社区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义务予以充分明确,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推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其次,政府应赋予基层社区以权力和责任,引导城市社区开展自主创新。最后,积极引导城市社区参与突发事件预案的讨论和应对措施制定,进而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科学实用性。
(二)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近年来,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在众多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中得到广泛推广,而在我国则依旧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我国传统应急管理系统注重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系统原则的延续性。新形势下,应急管理特征发生了极大转变,由此很大限度上提升了应急管理的难度。
作为一种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前提的机制,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在应急管理中可实现对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及民间组织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社区在应急管理中的功能得以有效凸显。在组织结构方面,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偏平化、弹性化的组织结构可取代以往官僚制组织机构中僵化式和机械式的层级模式;在权力构成方面,除去政府部门之外,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企事业单位均具有管理的权力及义务;在决策机制方面,依托集权、民主相互结合的手段,在社区应急规划、法规建立、政策制定等阶段,主张民主参与第一、强制第二,从而强化决策规划的科学可靠性。在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建立过程中,应当秉承公共危机治理理念,提高对资源、信息各方共享的重视度,积极吸引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社区居民,开展群防群治。
(三)城市社区参与城市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1)强化城市社区应急文化建设。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高低,受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应急管理文化、素质很大程度影响。应当加强对城市社区居民的危机教育,推行不同形式的危机教育。其中,政府可借助电视、报纸、互联网平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城市社区可定期组织应急知识宣传、座谈讨论活动。同时应当开展应急演习活动,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城市社区、街道办应积极组织该地区针对其易发的突发事件进行预防、演习活动,从而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2)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强化对城市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应当强化在卫生、消防、抗震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政府应加大补贴,从而减轻城市社区的经济负担。另外,对于城市社区应急设施的建设,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引导当地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共同参与。
(四)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法制建设
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同样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1)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为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有序开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制度环境。现阶段,我国即便已出台了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特定规范的突发事件防治法规及相关紧急预案,然而该项法律法规针对次生灾害的防治、灾害造成的连锁反应等相关工作未做针对性立法,同时各种应急预案在时效性、预见性等方面依旧存在极大的缺失。[5]基本法相关内容的制定、完善迫在眉睫。
(2)依托部T法的修订,推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每一主体相互间的协同效应。借助法律的形式促进突发事件下权责调适机制的有序运转,对每一组织乃至个人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义务予以明确,实现对他们的有效监督、约束。
(五)强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单一主体力量极为有限,这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显得特别明显。因此,城市社区应当对自身蕴藏的资源开展优化整合,推进应急管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统一协调,强化队伍建设,积极促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队伍除去社区组织、上级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业队伍以外,还应当强化社区居民、物业公司人员、辖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组成的非专业性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队伍的协同管理、指挥,构建健全的培训教育制度,强化对应急管理队伍的基础知识、技能培训,开展实地演练,切实执行组织绩效评估,提高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城市社区应当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对人员进行妥善安排,保证优势功能的有效发挥。依据规范流程对志愿者进行招募、资格认证、培训考核等,提高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应急管理期间,对志愿者队伍给予指导、帮助,促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六)开展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与评估
科学完备的应急管理评估,可对全面应急管理过程有效性开展检测、反馈,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经验总结、提供发展依据,改善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促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应急管理全面环节开展的评估应当包括:突发事件引发前脆弱性及风险源评估与预警、突发事件引发时实时检测与快速评估、突发事件引发后损失与能力评估等内容。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是对城市社区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实时评估、事后评估,是从资源设置、应急设计等多个方面,对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全面阶段开展能力评估。经由能力评估,可获取针对应急组织自身、应急行动及项目水平的评估结论,进而为提高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有力依据。城市社区可自主或者邀请第三方组织对自身应急管理能力开展评估。首先,要对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主体、内容予以确定,然后,应用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建立科学完备的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结合评估模型,开展好模型数据分析,从而获取能力评估结论。城市社区应当提高对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重视,对应急管理每一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行科学的措施,积极促进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结语总而言之,城市社区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是社区居民生活、生产安全的重要前提,是城市社区安全、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公共事件频发且导致严重损失的一大原因是全社会安全意识不足,城市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缺失,城市社区安全基础差。因此,政府务必要不断钻研、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内涵,全面分析城市社区在应急管理中的特点与优势以及提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意义,结合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积极促进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有效提升,推动城市社区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岳静.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理论建设,2013,13(6):96-98.
[2]高英.浅谈强化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探索――以成都市天府新区应急示范社区建设为例[J].商,2015,7(19):67.
篇2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无极灯 性价比 优势
中图分类号:TK01+8
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关注中国“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并将强化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新疆希望电子有限公司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准成为第一批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自2010年至今,已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7项,项目总计节能量26321吨标煤,减排CO2 100.81吨,取得不俗的业绩。节能服务公司被称为 “节能医生”,为客户提供初步诊断、开处方(设计并提出节能改造方案)和治理,最终实现全面的节能诊疗服务。应用无极灯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照明节能改造具有资金投入低、回报率高、风险小等显著优势。
1、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运作模式
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用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或融资,向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监测、培训、运行管理等服务。用能单位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合同后,可选定双方认可的节能量审核机构对项目实施前用能情况进行评估并形成报告,随后节能服务公司履行合同,审核机构在项目完工后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认可的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再次对用能单位的用能情况进行评估并判定节能量是否达到要求,用能单位以此为依据与节能服务公司分享收益。
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运作节能项目,在节能改造之后, 用能单位原先单纯用于支付能源费用的资金,可同时支付新的能源费用和节能服务公司的费用。合同到期后,用能单位享有全部的节能效益。
2、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合作机制
节能服务公司将“合同能源管理”用于技术和财务可行的节能项目中.使节能项目对客户和节能服务公司都有经济上的吸引力。这种双赢的机制形成了客户和节能服务公司双方实施节能项目的内在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将绿色照明列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提出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机制推广高效节能照明灯产品的意见。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独立承担了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大部分风险。客户实施节能项目的风险减少。
节能服务公司是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具有专业技术服务、系统管理、资金筹备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项目成本,还通过分享节能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促进自身的发展壮
大。
3、高效节能是确保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短期回本的根本保证
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照明节能工程的基本前提就是要能够节省足够的电量。当前无极灯光效为70-90lm/w。由于发出的是白光,接近全光谱,即自然光,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特征、有益身心健康的光源。无极灯功率因数0.99以上,额定功率就是整灯的实际消耗功率,无需补偿。钠灯、金卤灯功率因数只有0.4-0.6,经补偿后方可达到0.8-0.9,实际消耗功率大于光源额定功率的20%甚至更高。国内100W以上的大功率节能灯普遍功率不足,功率因数0.6-0.9,而且光效普遍较低,只有40-60lm/w。所以,在不影响照明效果的前提下,灯具反光效率相同,无极灯比高压钠灯节能50%以上、比金卤灯节能40%以上、比节能灯节能30%以上符合产业实际水平。
一个中等地级市应用无极灯替换高压钠灯进行道路照明改造,一年节省耗电量438万千瓦时。由于无极灯至少具有60000小时寿命,高压钠灯只有8000-12000小时寿命,所以无极灯替换高压钠灯又省却了一大笔维护费用。耗电量的降低,对照明电缆要求也相应降低。对于新的路灯工程,还可省去一定的电缆费用,不仅节能降耗,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按照当前的无极灯价格水平,对一个地级市的路灯使用无极灯进行节能改造,当年便可收回所有投资,剩余四年便可以坐享节能收益。
4.性价比影响合同能源管理无极灯节能项目成败
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是一款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的根本前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由于节能服务公司需要先期投入资金,选用产品性价比关乎项目能否在较短时期收回资金。随着无极灯技术的不断成熟,性能优越、价格合理的元器件被陆续发现并投入使用,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效率提高速度较快。大功率一体化无极灯的出现,使得无极灯能够在与节能灯相似的流水线进行生产作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价格只相当于节能灯的1.2-1.3倍,而寿命是其5-6倍,光效是其1.5-2倍,可以方便快捷地应用于大多数场合。当前采用EMC模式实施LED路灯工程的项目回款周期短的3年,长的10年,主要原因是LED路灯的价格太高,缺乏性价比优势。根据当前LED的产业技术水平,LED的价格在短期内仍然难以回落。而按照无极灯当前的产业水平,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有了保证,产品的性价比达到正常水平。当前,在合同能源管理照明节能改造工程中选用无极灯是明智之举。
5、无极灯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很多人了解无极灯不够,产品知名度不高。同作为第四代新光源的LED产业在各界政府的大力宣传扶持下,开展了诸如“十城万盏”等大规模的市场推广活动。2010年“十城万盏”工作进入重要实施阶段,21个试点城市之外的地方政府仍在十分积极的申请加入,先试点变成了遍地开花。09年LED路灯被过度炒作、过度投资,已然成为高风险行业。据了解09年大部分的LED路灯企业都是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上游核心技术、企业盲目跟风引起的。无极灯在国内拥有成熟的核心技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通用性能和性价比都超过了LED,而各界的关注度仍然很低。
2)对无极灯市场缺乏科学的认知。生产企业只管做出无极灯,而对于如何进行无极灯市场销售策划,如何与钠灯、金卤灯等展开市场竞争,缺乏整体的规划。
3)国家标准尚未出台,生产厂家标准不一,制约了市场普及。
6、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照明节能工程的几点建议
(1)注意节能量的计量方式,这是双方分享节能收益的关键。如无极灯的节能测试,应该在生产工艺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连续的运行测试,准确测试出单位小时节电量。
(2)由于是一种新的投资收益模式,在项目合作和合同谈判中。必须注意节能效益分成在财务处理方式。
(3)合同中应该明确设备故障或不能正常运行时。对节能效果有影响时,双方节能分享比例如何确定。
篇3
关键词:工程管理 应用型 技能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其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从专业范围、开办学校、招生人数、从业教师数量、专业文献资料收藏等各个方面来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是到企业从事施工、管理等工作。
一、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包括技术、经济、法律、管理以及通识技能。
1.技术技能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投影原理及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地使用AutoCAD进行工程制图,会绘制简单民用建筑的平、立、剖面图,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计算。其次,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工程测量仪器,能够掌握控制测量、施工测量、变形观测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另外还要熟悉建筑材料的主要品种,能够进行建筑材料性能试验;并且掌握建筑结构知识与建筑施工技术,掌握现行的主要规范,能够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能够完成现场的施工组织、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料管理等任务。
2.经济技能
需要掌握工程经济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而掌握工程经济中的重要知识点,即可行性研究工作中的工程评价(含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评价)及工程后评价。
3.法律技能
熟悉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具有诉讼、仲裁的一般理论知识,能够就工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法律建议。
二、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诸因素高度集成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应开展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把专业课程分为体验型、研究型、辩论型、案例型、咨询型、参与型、再现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放映录像、设置案例、题目辩论、课堂实践等多种形式,先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对学生就业技能的要求,然后提出问题(训练型题目),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来解决问题。
2.建设工程管理实验室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突出重点,建设有特色的工程管理实验室。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性教学和工程实践应相互交叉、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这样使实践教学更体现工程特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4.建设课程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建设是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新技能,可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例如,以百色学院东合校区为测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测量》的校内实习基地。当前,我校澄碧校区将要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也是一个较好的机会。
5.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
从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属于高端科研层次,着力于工程建设前沿课题的研究;另一层次要求教师应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两个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学校的定位不同而不同,对于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应重视“双师型”(教师、执业工程师)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中进行工程实践,以增强工程意识和工程经验,并能够把工程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中去,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亲自了解社会需求以及课堂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专项技能训练。
三、结语
百色学院作为一所刚完成转型的地方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等方面还处在积极的探索和试验阶段,这与百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我校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研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对策,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尽量做到“量体裁衣”。
(基金项目:广州大学――百色学院合作科学研究项目(GBK2010005))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徐业滨.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57~59.
[3]王进.基于信息化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1~62.
[4]郭志涛.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8.(3):152~156.
篇4
【摘 要】 本文总结了临安泥石流事件中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提升乡镇应急管理能力的途径和对策。要引入市场机制,增加应急管理投入;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科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制定乡镇灾情应急预案,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定乡镇规划设计,完善乡镇空间布局结构;健全乡镇基础财产保险制度。
【关键词】 自然灾害;l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对策
近年来,形形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呈现频繁多发态势。[1]诸如08年我国南方低温冻害天气,使得安徽、江西等28个省市地区的乡镇受损严重;汶川、雅安地震就是在乡镇地区爆发,褫夺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造成难以复原的经济社会损失;2015年11月14日浙江丽水雅溪镇里东村发生泥石流,半个村子都被覆盖于泥石流之下;2016年5月8日福建泰宁县开善乡泥石流,造成25人遇难,等等诸如此类事件都频发于乡镇地区。这些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暴露了乡镇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时的严重缺陷,主要是相关政府和危机管理部门对这场灾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延误了最佳救援时机。因此,乡镇如何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成为学术界及政府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镇的应急管理能力剖析
为了深入探讨乡镇的应急管理能力,本文将以“零伤亡、零失踪”的“5・7”临安清凉峰镇泥石流地质灾害事件为研究样本,分析其值得借鉴与提倡之处,同时指出其不足与改进方面。
1、值得学习与借鉴之处
(1)仁义文化建设,村民互帮互助。在泥石流发生后,淤泥淹没了某一农户住房,农户主人较为年长,只能依靠简单的劳动工具,进行清淤工作,此时同村的邻居开着自家挖掘机,为其挖出卸淤槽,淤泥顺着槽向外流去。接着数名邻居也拿来工具帮忙清理。究其原因,从社会实践调查得知,村里近年来注重仁义文化建设,村民有一股互助精神。由此可知在乡镇开展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要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教化民众,互帮互利,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2)群众社会参与度高。地质灾害发生后,清凉峰镇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清凉峰镇新峰村的王富国家受灾严重,到处是深厚的淤泥,如果仅仅靠自己家里人,十天半个月也清理不好,但现在却只用了2天的时间就将屋内和庭院内的泥沙基本清理干净。这其中正是社会力量的参与,促使生产自救顺利进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除了镇里和本村的党员干部,清凉峰镇受灾较轻或没有受灾的13个村共300余名党员干部前来援助,闻讯而来的志愿者队伍分散到5个重灾村,帮助村民生产自救。所以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建设过程中,社会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乡镇先天条件有限的前提下,社会公众的参与对于提高乡镇应急管理能力显得格外的重要。
(3)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到位。临安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清凉峰和天目山两大省级暴雨中心,常年多极端对流天气,同时境内多山塘水库和地质灾害点。2009年当地发生类似地质灾害,造成11人死亡、2人受伤,当地政府吸取教训,自创“四自工作法”①和“基层五大员”机制。②此次泥石流灾害中成效卓著。首先根据“四自工作法”要求,每年汛期之前,基层政府会对区域范围内进行排查,特别是对山塘水库、地质灾害点进行严密排查。排查过后,会根据排查情况出具一份《防汛隐患整改通知书》,下发到镇、街道、村,然后再针对排查中所指出的问题进行整改,这样有效的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损害;其次是在“基层五大员”机制下“每一‘员’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五大员’形成一个体系,在灾害前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灾情发生后可以第一时间汇报,并安排群众转移。”[2]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当地群众拨打110报警平台,公安迅速掌握了险情,并逐级通知,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受灾村民被迅速转移,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也最终确保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充分展示了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高效性。
2、乡镇应急管理中的“美中不足”
此次泥石流事件虽然做到了“零伤亡、零失踪”的暖人成绩,但是也造成大面积的房屋、农作物受损,农业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受灾人口达79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4630余万元,基于此,有必要剖析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局限与不足。
(1)乡镇抢险救灾技术落后。灾难发生后,清凉峰镇由于技术的局限性,第一时间采取向上汇报,请求上级政府的支援与帮助,而不是自救。于是临安市乃至杭州市在接到灾情报警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抢险救援工作。虽然在上级部门的配合与支援下很快的将灾情控制,并妥善解决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但由于乡镇抢险救灾技术落后产生时间差,使群众生产生活遭受巨大损失。
(2)乡镇专业应急管理机构缺失。分析整个泥石流抢险救灾过程,可以发现,泥石流灾情爆发之前没有灾情预警信号,没有做好防范准备;灾情爆发后,以村支书为代表的自救应急指挥组织产生,带有经验性和任意性,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缺乏专业性;灾害处置结束后,并无专门的机构对整个事件处理进行评估与反馈。
(3)乡镇规划设计不合理。清凉峰镇位于清凉峰与天目山两大暴雨聚集区,地势复杂、地质松软,同时作为连接浙皖两省重要交通要道,理应科学合理的规划村落布局与交通线路走向,但此次灾害充分暴露了该地区规划设计的短板,也因此而造成巨大损失。此次灾害受损影响最大的两部分为交通和居民住房,杭徽高速因泥石流产生的上体滑坡而封道,共中断3条道路;其次灾害受损较严重的是当地居民房屋,大部分居民房屋都遭受泥石流的侵蚀,更甚者直接摧毁。由此可知当地的乡镇规划设计不合理,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差。
二、提升乡镇应急管理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如上所述,临安清凉峰镇在此次泥石流地质灾害中之所以能够做到“零伤亡、零失踪”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其偶然性。进一步证明实践中的乡镇应急管理机制,其优势与劣势是同时存在的,是不可避免、不可忽视的。如何才能保证乡镇应急管理能力承受住自然灾害的考验,就要趋利避害,避免造成“美中不足”。下面结合临安乡镇应急管理的经验进行讨论,力求探索出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乡镇应急管理路径。
1、引入市场机制,增加应急管理投入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乡镇应急管理建设过程中财政投入比例,将决定应急管理能力的效果。孙策在《研究现阶段我国村镇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指出,我国村镇建设的投入力度远远跟不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存在严重的不足。[3]同时刘巍,杨磊也指出我国村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成为我国应急管理建设的瓶颈。[4]所以,要提高乡镇区域的应急管理能力,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财政收入水平,如临安清凉峰区域以山核桃种植加工为支柱产业,就需要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延长山核桃产业链,提高山核桃附加值,促进居民增收的基础上,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加大对应急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2、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科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力量逐渐发展成长为救灾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现场救援、款物捐赠、物资发放、心理抚慰、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通过临安“5・7”泥石流事件,可以看出如何有效的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成为灾区群众抢险自救的关键部分。潘孝榜也认为我国公众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公众在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中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作用。[6]临安下辖乡镇在这方面主要是加强仁义文化建设,培养居民互帮互助的精神,增强公众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自我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了整个乡镇的应急管理能力。因此可以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导,能够促使社会力量有序、规范、自觉的参与到应急管理工作中。所以今后乡镇应急管理建设,依据《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范化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3、制定乡镇灾情应急预案,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是规范灾害管理,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的关键。[7]参照美国的“联邦―州―郡”三级应急预警机制,我国“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储备体系正在形成。各乡镇应该抓住此机遇,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政府主导前提下,整合各种资源,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探索建立灾情应急预案,打破传统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的建立应急管理体系。黄健也认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乡镇,特别是职能不完善的乡镇一级政府,尤其需要进行应急管理的资源整合,积极探索,才能引起上级政府的重视;并且认为乡镇应急资源的整合,需要自身的实践创造,更需要上级政府强有力的推动。[8]临安清凉峰地区乡镇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创建的“四自工作法”和“基层五员”机制,在地质灾害应对中成效显著,有效的避免了人员的伤亡及灾情的进一步扩大,充分显示了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所以乡镇在应急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制定适宜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应急管理预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4、科学合理的制定乡镇规划设计,完善乡镇空间布局结构
科学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9]应急管理体系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漫长的探索与实践才能逐步建构起来。所以在体系未完善的同时,如何面对突发性应急灾害,就需要科学合理的乡镇规划设计,从乡镇空间结构布局上应对自然灾害,降低自然灾害对居民的损失。应对临安“5・7”泥石流造成美中不足的内生性原因就在于乡镇规划设计不到位,首先,居民住房布局过于紧凑,泥石流带来的淤泥排泄受阻,转向涌入居民房屋,造成房屋受灾严重;其次,该区域范围内的道路布局不合理,径直穿过土质疏松区域,具有较高的安全隐患;最后,产业布局欠佳,在泥石流灾害来临时,村支书自主经营的山核桃加工工厂及其他乡镇企业泡水、淤泥掩盖情况严重,都说明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合理。
5、健全乡镇基础财产保险制度
众所周知,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总是脆弱的,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多次大的自然灾害,且每次都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王倩,彭海燕分别从灾害中反思家庭财产保险作用的发挥[10]及从灾害中反思如何发挥家庭保险的作用中[11]得出一致的观点:发挥家庭财产保险在灾害中的积极作用,以降低家庭的损失,迅速恢复家庭生产生活。临安清凉峰此次地质灾害事件,虽然无人员伤亡,但是直接经济损失达4630余万元,房屋和农作物受损严重。如何弥补这部分损失,则需要保险进行“兜底”。“11・13”丽水山体滑坡事件中由政府和农户个人共同出资参保的一种基础财产保险――政策性住房保险理赔及自然灾害公众险,对受灾群众给予赔付,减少了受灾群众损失。因此,乡镇在构建应急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加强基础财产保险制度建设,为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提供“兜底”保障。
【注 释】
① “四自工作法”指的是“镇自为战、村自为战、组自为战、各自为战”。也就是在防汛防台工作中,每个镇、村、组的家家户户都要各自进行防汛防台安全大排查,人人自查,做到基层的隐患从基层排除.
② “基层五大员”指的是山塘水库巡查员、河道巡查员、气象协理员、地质灾害巡查员、小流域山洪预警员.
【参考文献】
[1] 张会,刘茂.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探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4.45-50.
[2] 施宇翔,刘永拓.临安突发泥石流超7900人受灾零伤亡零失踪背后原因暖人[DB/OL].浙江在线,2016-5-7.
[3] 孙策.研究现阶段我国村镇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2015.19.73.
[4] 刘巍,杨磊.我国村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10.21.11558-11559.
[5] 民政部.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
[6] 潘孝榜,徐艳晴在.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若干思考[J].人民论坛,2013.422.123-125.
[7] 李宝俊,袁艺,邹铭.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进展与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14.3.18-23.
[8] 黄健.乡镇应急管理的资源整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9] 沈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规划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1.06.12.46.
[10] 王倩.从灾害中反思家庭财产保险作用的发挥[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40-41.
[11] 彭海燕.试论如何从灾害中反思家庭财产保险作用的发挥[J].现代经济信息,2015.05.370.
【作者简介】
篇5
【关 键 词】应急管理 能力评价 灰色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突发公共事1件应急管理,就是政府通过行使其行政职能,来建立应急预案、健全管理体制、构建管理机制、完善法规制度,防止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或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秩序、国家安全、公共设施等的不良影响和破坏。
但是,要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就必须掌握和了解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方面的基本状况和综合水平。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的研究,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有利于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有利于做好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和技术准备;有利于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以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同时,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可以明确自已在应对突发事件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己在发展中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从而为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注入新动力。
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围绕反映应急管理能力这个核心。应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减少损失、降低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生命的损失,减轻对人的影响。因此,应急管理最核心的能力是救的能力。因此,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应对的过程,指标选取如表1所示:
三、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一)建立判断矩阵
在权重的判断中,根据Sattly1-9标度法对不同情况的比较给出数量指标来描述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使确定的因素量化,如表2所示:
(二)计算各指标权数
在层次分析法中,普遍采用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以确定各指标的权数。首先,计算判断矩阵每行元素的乘积并开n次方根。
其次标准化。最后计算最大特征值。
(三)进行一致性检验
理想的判断矩阵应满足一致性的条件,因此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普遍采用指标CI来衡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在进行一致性检验时,结果会受到矩阵维数的影响,维数n越大,判断的一致性将越差,所以应引入修正值RI,如表3所示:
然后,在本算例中通过10位专家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相对重要性的结果取众数,得到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如表4、5、6、7 所示:
四、用改进的灰色评价法进行实证评价
在本算例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中,确定每层指标的优劣等级划分为4级,并分别赋值4,3,2,1分,指标等级介于两相邻之间时,相应评分为3.5,2.5,15分,根据指标等级设定4个评价灰类,灰类序号为e,记e=1,2,3,4。它们分别是“优”、“良”、“中”、“差”,则各级评价灰类等级值化向量C=(4,3,2,1)。
(一)组织评价专家评分,得出评价样本矩阵。
(二)根据相应的灰类和白化权函数计算灰色评价系数、权向量和权矩阵
所以RB1=(0.33 0.39 0.27 0.00),同理可得到RB2、RB3、RC1、RC2、RC3、RC4、RC5、RD1、RD2、RD3,进一步可得灰色评价权矩阵RB、RC、RD;然后,通过公式计算得到指标层的指标评价结果分别是B1-3、C1-5、D1-3;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分别是B、C、D;目标层的评价结果是A。
从表中可以看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最终评价结果是3.03,根据评分等级标准可以得出该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处于较好水平的结论;但是监测预警能力、指挥决策能力、应急保障能力都低于3分,这些方面需要提高。
五、结论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评价理论对应急管理能力综合评价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对指导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
(1)在积极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学习突发公共事件理论,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层次分明、归类合理、能较好反映能力的状况;评价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可操作性。
(2)尝试运用改进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实际算例分析,取得了较好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得到最终的评价值,而且也可以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值,这样就更利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推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邓云峰,郑双忠,刘铁民.突发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及应急特点[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l(5):56-58
[3]胡笙煌.主观指标评价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1):12-20
篇6
关键词:惠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 引言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冲突也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领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需要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做支撑。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增强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
惠州地处粤东地区,其所辖龙门县生态环境脆弱,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大亚湾作为大型的石化区,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危险源和危险因素失控,化工企业极易发生事故。因而,研究和完善惠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比较及时和成功应对,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应急管理体系进展
应急管理体系是由专业技术、管理方法、行为规范、实施机构组成的有机结合体,以实施完成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和措施[1]。
在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真正起步是从2003年SARS之后,国务院2006年1月8日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表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已经跨入新的历史时期,很多省市开始逐步建立起以“一案三制”为基础的应急管理体系。目前有代表性的模式有南宁模式、郑州模式、广州模式[3],这些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有共同的特点,如注重统一应急联动系统和指挥系统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
3 惠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应急管理现状
3.1.1 工作组织机构健全。针对城市面临的安全问题,惠州市高度重视城市的应急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健全工作组织机构的文件规定。2007年9月,惠州市政府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市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市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市核电站事件应急委员会5个应急指挥机构。2007年8月,成立了市应急管理办公室。2010年5月,成立了市应急指挥中心。截止2010年底,惠州市各县(区)应急管理相关机构均已经挂牌成立,工作人员也已经到位。乡镇(街道)正按照“有人管、有人做”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值班与应急机构。以市、区(县)、乡镇组成的“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有效提高了全市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障。
3.1.2 职能配置,规章制度及工作机制完善。职能配置方面,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履行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值守应急、发挥运转枢纽作用。规章制度方面,应急管理办公室制定了《市应急办工作职责》、《市应急办工作规则》、《市应急办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程序和规范》等内部规章制度,实现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机制方面:一是联席会商机制。二是预测预警机制。三是军地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3.1.3 紧急信息报送工作机制健全。总值班室和市委办信息科按照各自职能进一步强化日常值守工作,确保了通讯畅通,做到信息互通,有效联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紧急重大情况的报告标准、报告范围、报告方式、报告时限、报告渠道、责任主体等。
3.1.4 应急工作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成果明显。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场所、网络,进行科学安排,在公安110指挥中心正式建设成立了惠州市应急指挥中心,建成了与市公安局共享的大屏显示系统和多功能综合指挥室,还在市应急办配备大屏显示子系统,实现与市应急指挥中心大屏显示系统互联互通,初步具备基本的指挥调度、各种社会治安视频信息、警用地理信息和各种政法信息资源的查询等功能,并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了与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
3.2 存在的问题
3.2.1 应急体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惠州市的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进一步增多,但是应急管理体系工作的工作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其体制建设还不完善,预防和响应、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构建完善的应急体系和机制,是从惠州市到下属各个区县政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惠州市要在科学预警、快速决策、秩序恢复等方面进一步展开建设,使得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步骤更全面,步伐更快速。
3.2.2 通信调度指挥系统、紧急信息党政内网直报系统等信息化建设比较缓慢。目前,惠州市通信调度指挥系统虽然初步具备基本的指挥调度、各种社会治安视频信息、警用地理信息和各种政法信息资源的查询等功能,但是还存在指挥调度系统标准不一,设备不兼容,系统复杂,操作繁琐,容易出错,维护不便等问题,调度系统与各级指挥中心通信手段还不能够做到简化,实现联动指挥调度。同时,现场应急指挥调度能力不能够得到保障。
3.2.3 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惠州市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依然存在应急物资规模小,种类少的问题。当发生较大规模的突发事件时,其应急资源的供应要求达不到。应急避难场所只有河南岸公园、下埔滨江公园、东平公园、江北市民乐园以及江北北湖公园,虽然市区五个公园都是应急避难场所,但是相比国外应急避难场所配饮用水、食品、发电机等设备,惠州的这几个场所都还只是简单的避险功能,并无相关物资储备。目前惠州尚没有大型室内避险场所。
4 惠州市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应急管理的统一协调能力,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应该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同时,需要建立合理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
4.2 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应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整合与对接
可以通过部署多媒体调度平台以实现对多种业务终端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实时传输语音、视频、数据、定位、扩音广播、图像等功能,解决应急管理部门在应急指挥时信息流通不畅、获取不完备等问题。
4.3 建立健全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应急救灾需求
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库硬件建设,做好场地规划和后期建设,提升中心物资装备储备;二要进一步增强应急物资、设备装备储备能力,应用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能力,提升应急水平。
参考文献
[1]池宏,祁明亮,计雷,等.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5.
[2]邹逸江.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J].灾害学,2008.
篇7
一、未来五年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未来5年,是北京市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中央对北京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北京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建设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和管理定势,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挑战;另一方面,北京市过去固有的特大“城市病”仍然是困扰北京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需要持之以恒加以解决。北京市未来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建设必然面临多重复杂环境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规模增长与人口调控不确定性的挑战。过去的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出现了井喷式增长。199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1251.1万人,到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170.5万人,年均增长约50万人。北京市外来人口在1995年左右开始“爆发式”增长,从1995年的180.8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822.6万人,增长近4倍。针对北京城市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北京市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手人口调控工作。2015年,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的目标。人口调控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近年来,北京市在人口调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是从挖掘产业升级的潜力和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取得。未来,随着北京市产业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人口调控的难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能否将人口控制在预期范围内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提出了很大挑战,城市管理在较长时期内都可能要处于这种不确定性环境中,管理难度相当大。
二是特大“城市病”治理的挑战。城市规模过快增长导致特大“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北京市未来5年仍然将会面临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治理的巨大挑战。“城市病”是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激增所带来的普遍性问题,同时也与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的历史欠账有一定的关联。例如,北京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560万辆,而所提供的停车位仅有302万个,停车位缺口达258万个。由于停车位缺口很大,加之缺乏有效的停车位资源调配手段,导致违章停车严重,不仅加剧了交通拥堵,而且导致环境失序。再比如,垃圾处理和资源利用。当前,北京市的垃圾总量年增8%,垃圾处理缺口高达8000吨/日。由于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不足,大量垃圾仍需要通过填埋方式进行处理。目前,北京市垃圾填埋占用面积已经达到2020年的规划面积。与此同时,北京市资源回收利用仍处于较为低端的水平。如何从源头上推进垃圾分类,进而实现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和资源的再生利用,是北京市未来五年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另外,雾霾等大气污染的治理,也与北京市的供电、供热、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清洁化改造紧密相关。这些系统性的问题如不加以尽快解决,必然会对北京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城市脆弱性与城市安全运行的挑战。城市脆弱性是指城市在抵御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以及社会安全事故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干扰的应对能力。随着北京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城市自然生态承载能力受到严重挑战,加之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北京城市运行的风险不断加大。2012年7月下旬,北京市遭遇特大暴雨,经济损失高达近百亿元,给北京市的城市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城市安全管理不仅涉及风险的预防和事后处置,而且在规划阶段内就要贯彻“韧性城市”的概念,即在生态、工程、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使城市系统在遭受打击时可以尽快恢复到原有状态,保持城市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当前,北京市正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这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具体体现。要做好这项系统工程,减少城市脆弱性,尤其需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紧密配合。
篇8
关键词:国内外;应急管理;企业预警;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3-0156-02
1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机制与特点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没有预警的、毫无征兆发生的,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采取紧急的措施加以救援和控制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安全事件和医疗卫生事件等。它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突发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一个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事前预防和应急准备;二是事发检测和预警;三是事中应急处置装备和救援设施;四是事后恢复和重建。
1.2 我国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现状
据了解,为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我国一部分企业均已建成应急管理机制,但是在控制成效和控制力度等方面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由于我国对企业应急管理的管理力度不够,企业在进行应急管理机制构建时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作为支撑,企业的自控力便相对降低;其次,企业对应急管理机制认识不清,对应急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煤矿、化工等危险性较大的企业上对于应急管理也大多仅仅停落在预案上,安全事故管理机制薄弱,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大多不愿将设备和资金过多的投入到应急管理工作中,导致应急管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最后,由于地方政府想提高企业建厂地区的经济指数,完善地区建设,所以对企业没有进行较为严密的监管,使得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
2 国外应急管理系统
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不断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更加科学有效。国外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综合性较强的应急管理系统,对于应急管理实行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以“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将应急管理统一划归于一个部门管理,这类国家大多为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等;另一部分为实行多元化和分类化管理的,在应急管理中实行多个部门协作运行,共同应对的方法,这类国家大多为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本文主要以美国为例对国外企业的应急管理机制进行探讨。
美国为世界上最为重视应急管理机制的国家之一,在美国,应急管理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多方面联动性和规范化。这在美国的企业应急管理中表现的也尤为明显。在美国的企业内部都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预警系统和应急解决方案,当灾害和事故发生时,他们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并以最快的速度去应对,将灾害程度、受灾面积和受灾损失降到最小。这正如美国口号“朝着一个有准备的美国前进”。并且美国企业内部的应急管理系统极具规范化,在企业内部有着专门的工作人员和科室来对此进行管理,在事件发生时可以有专门的人员以专业的知识去应对,避免了灾害发生时的慌乱和无续,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损失。
美国不仅建立起了有效、完备的应急管理机构,并且在企业内部还建立起了完善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当事件发生时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协同配合、相互协作加以应对。它中还有明确的运行机制、启动计划、机构协同等多个方面,这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运行体制,明确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职能,使他们可以相互协调应对。
3 对我国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的启示
企业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面对事故时的一个重要尺度。而我国企业在处理和应对突发状况时没有一个较为健全的体系制度,无法进行科学的预警和处理,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外企业应急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加快我国现代化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提高我国企业应急管理水平,为我国构建应急管理机制做好充分的准备。
3.1 加强基础应急管理能力
在应急管理中企业各部门间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和自己的责任,树立责任意识。要充分发挥基层人员和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确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并且应设定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对事情做出处理,在面对事情时做到有预案,有人员、有设施,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与此同时还要突出对员工的专业教育,提高员工对于企业应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面对企业生产事故和诸多问题时,企业员工可以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合理的反应。应加强员工的危机意识,若是员工没有树立起较强的危机意识,那么在面对事故时便很容易陷入一种恐慌和焦虑的情绪中,给企业的后续处理带来诸多的不便。所以应该把对员工的宣传教育放在首位,建立全面的安全预警教育机制,使得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
3.2 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首先应建立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危机发生的“拦路虎”,是企业掌握危机主动权的关键,建立预警机制可以大大降低不确定危机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对企业的损害程度。借助预警机制可以提前制定战略计划,有效的处理问题的发生。其次是建立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措施和方法。当生产事故发生后,企业应在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启动应急预案,并协调有关的人员开展救援措施,防止事故危害的扩大,减少对后续各项工作的影响。最后,在企业内部加强应急协调机制建设,使得突发事件发生时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
4 结语
总之,企业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该考虑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内部运作状况。我国过还处于企业建设的初期阶段,各项生产发展都有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使自己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先把目光投向济南。2007年7月18日下午,一场持续3小时的大暴雨,造成当地大部分路段交通瘫痪,造成人员财产严重损失。据初步统计。22名市民不幸遇难。6人失踪,142人受伤;而截至18日16时。重庆暴雨天气已造成该市5∞余万人受灾,37人死亡、1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24亿元。
天灾的魔影总是不期而至。而且。还不断变幻着形态。暴雨,只不过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已。但是,一场暴雨,就成了一次剥夺数十条生命的大灾。带给我们的,恐怕就不能只是怨艾天灾无情的伤感,更多的还应该是教训,是自省。
以济南为例,这场为时3小时的暴雨,让市区低洼地区大量积水,造成多种事故频繁发生,造成22名市民遇难,此外还有许多失踪与受伤人员,这还只是初步统计。面对这样的灾害性天气,有关人士在不断地强调这场暴雨的“突如其来”,强调这场暴雨3小时的降水量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大的”。对此,一言以蔽之。即强调,一切都是天灾使然。
由此,不禁想到。这些年,每逢天灾发生。我们常听到的一种说辞,就是什么“百年未遇”“出乎意料”之类的理由。难道说。此前没有发生过。就是“想不到”的理由7抑或还是对“可能发生的灾难”想到了。但是还缺乏具体的合理的应对制度和操作措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灾情扩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太多的生命在灾害中无助地守望?
事实上。现代社会必须强调应急管理。国务院总理早就强调过,“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在我们很多城市,尽管针对种种灾害性天气。也有所谓的应急预案,可惜的是,这些预案,要么是不完善、不周全的,要么是停留在文本上,是为了应付检查而预存的。而不会真正走进生活。于是,一旦灾害性天气发生,应急所需的物资、设备、人力总是很难到位。相关的应急机制总陷于失灵。
于是。一场暴雨,就成了夺命的天灾,发生这样的无情现实,也就不足为奇了。试想,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应急机制和物资准备,又怎么可能对这样灾害性天气下的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和生活进行有效的调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救助与服务呢?于是。面对不断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公共部门和普通公众只能无奈地陷于被动。拿不出相应的防范操作措施来,最多在事后。以诸如“突如其来”“不期而至”“百年未遇”之类的说辞。来掩饰应急管理滞后的尴尬。
篇10
关键词: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排涝应急能力
前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防洪排水体系,如果缺乏对该系统建设的关注,在遇到突况时,势必会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麻烦,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人身伤亡,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城市防洪排水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主要是由防洪及排水两套系统组成,城市堤坝一般将抵御洪水作为核心目标,而室内排水管网系统则主要承担地面径流任务。我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地面径流引导不当、排水设施老化及管网规划不合理等方面,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机会,究其根本,主要是受到防洪体系建设不到位、排水管网及防洪排水体系缺乏合理性等因素造成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体系建设不到位,直接给城市生产、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城市防洪 排涝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权责划分不够明确
部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管理职能是由市政、水利、城管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其中水利部门主要承担防洪,而市政及城管则负责排涝,由于权责划分不够明确,不仅会造成部门权力较差,还会导致互相推卸责任现象的出现,对工作衔接质量产生消极影响,使得管理效果大打折扣,造成防洪与排涝管理之间相脱节。同时,城市部分区域在规划建设之初,便没有对管理范围及职责进行有效划分,留下了隐患,难以为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二)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
诚然,我国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水雨监测体系,气象预报准确性及精度有了较大提升,在防洪防涝等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就现阶段情况来看,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及实践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区域监测点布局密度较低等,难以形成高效、网络化布局体系,城市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另外,在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虽然,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在信息整合与共享方面效果并不好,由于水雨监测信息主要来源于气象部门、水文部门等,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合作关系,直接影响信息共享价值。
(三)预案体系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仅有部分发达城市建立了专门的城市防洪排涝专项预案,并将该项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但是,在具体预案建设中,缺少对城市地下空间、低洼区域等部分的研究,缺少后续配套应急预案,且该体系建设在向基层延伸方面工作落实效果并不明显,使得洪水风险图、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情况普遍存在,影响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四)缺少风险评估机制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很多重点项目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防洪排涝风险评估工作,除了部分涉及河道等方面的项目,水利与市政部门参与立项,其他诸多工程项目并没有进行专门性风险评估,且很多与城市运行发展息息相关的供电、供水等工程缺乏专门性建设评估,使得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破坏原有防洪排涝系统、改变排水管网等问题,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较弱。
三、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城市排涝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针对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高效洪涝管理机制
要想有效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单纯依靠一个部门难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市政、水利及城管等多个部门共同协作,确保防洪排涝管理信息实时共享,明确不同部门权责,并适当加强联合演习,以提高组织保障与应急管理能力。不但如此,还需要充分结合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等实际情况,逐渐完善预警监测体系,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强化信息共享性和服务性,并立足于整体,将分布在各个部门的系统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多部门信息高效、同步共享,同时,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体系建设,强化城市灾情预警监测能力,例如:为了提高气象部门对短时间对流天气的检测能力,可以建立专门的协同合作平台,将市政部门、水利机构等纳入平台之中,及时预警信息,为各部门做好防洪排涝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另外,城市暴雨作为考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主要因素 ,应加强对城市内暴雨洪水布设点的监督和管理,广泛收集有效信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城市居民人身、财产安全。洪水无情,为了能够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要结合城市水文地质情况,及时更新信息,适当增加人力、物力及财力,加强防波堤坝、调洪水库等方面的建设,进行灾情模拟,构建完善的应急预案,以此来提升应急处理能力。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防洪排涝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全民树立保护意识,能够在遇到灾情时,妥善处理各方面事宜,保障人身、财产安全,下图为沈阳市整合各类防洪排水体系方案。
图1 沈阳市整合各类防洪排水体系
(二)立足于城市长远发展,优化市政排水管网设计
现阶段,我国部分城市现有市政排水管网作为城市防洪排涝的关键,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城市排涝应急能力。因而,应加强对城市排水管网的调整和优化,综合考虑管径和水利参数,对已经确定的给排水管网进行合理分配,提升管网排水能力,且在具体规划中,可以利用优化算法对管道管径进行有效计算,实现以最少投入创造最大价值,不仅如此,也可以使用遗传算法、非线性规划法及动态规划法等进行二次优化设计,提高预测准确度。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城市周边水域流量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市政管网设计提供支持和帮助,最大限度消除洪涝灾害,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某城市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方案。
图2 某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方案
(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强化防洪排涝风险能力
城市化进程日渐深化,人们对城市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城市周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综合各方面信息,并借鉴以往洪涝灾害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信息、GPS等现代技术,构建完善的风险分析图,为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另外,针对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项目,应对项目进行防洪排涝进行安全性分析,并交由水利、市政等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够进行运作,消除城市建设对防洪排涝体系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应急能力。目前,我国城市在防洪排涝体系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可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我国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待提升,在城市建设中,要立足于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并了解和掌握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建立预案、监测体系,完善市政管网设计,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慧敏,陈蓉,佟金萍.“科层-合作”制下的洪灾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探讨――以淮河流域为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8(03):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