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普通高校对新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可制定以下四项目标。
1.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虽然在高考中强调了对能力的考查,但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仍然是基础。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无法形成。强调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自然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
2.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
3.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常被各类科研文章采用,要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4.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必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现实中人与自然、社会发生的联系,实际上都是综合性问题,所以整体或综合的思路非常重要。以笔者理解,“X”卷包含的知识点难度并不会比以往的要求更高,但要求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思维、信息处理及表达能力。由此,中学学科教育也不妨受此启发,换换思路,重视知识的梳理和融合,鼓励课堂讨论增加实践机会。
二、打开图书馆、阅览室的“门”,打开学校的“门”
物理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在抓基本知识点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料,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开设讲座,讲物理史故事,讲现代科技新成就,如激光的广泛运用,全息照相的妙用,光纤在现代通信中的作用等,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增强现代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三、具体做法
第一,整体规划教学,打高考总体仗。对理科总复习,大体上分为三大阶段:(1)用80%左右的时间复习好本学科的知识。物理学科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复习,抓好“必修课”和“选修课”。(2)用20%的时间,理化生三科教师坐在一起探讨,哪些可以作为切入点,分工合作,编写一些有一定综合性(2科、3科)的练习卷。(3)考前留有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教给他们一些应试技巧。
第二,讲练并重,精讲精练。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以讲代练”,也不能“以练代讲”“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讲:针对性要强,除重点、关键外,侧重讲单元练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交叉,突出能力的培养,培育应变能力。
练:以定时作业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能力、速度等方面适应高考的要求。
篇2
关键词: 实验能力 解决问题 指导实验 操作规范
随着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实验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使学校这一教育基地在培养人才的任务上显得日益重要。而高中作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更重要,从高考要求即可见端倪:“高考化学就必须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向能力测试倾斜”。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重点
化学作为自然学科的一个分支,依据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培养的能力为: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高考中化学考试能力目标为: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从上述三个角度看,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从教材看,自然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学过程中的实验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而且实验能力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我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化学教师,在近十年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存在的问题及具体操作思路进行了如下探索。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已逐渐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但在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化学教材中安排实验数量较少
我国高中化学教材中编入的学生实验总数比西方发达国家少得多,而且许多学校有的化学实验课不上,使原本就不多的化学实验课变得更少,不能保证实验教学计划顺利完成。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不足,学生实验技能训练不够,难以达到实验教学目的。
2.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在我国,化学实验教学通常是由理论课教师组织教学,实验课内容乃至教学的进度与理论课相对应,以验证理论课的教学为主,属于验证式教学模式。实验内容往往依附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而设置,服从理论知识的逻辑顺序,忽视实验技能的系统性。在日常教学目的上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术水平,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较少,对学以致用重视的程度不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仍存在脱离实际生活与社会的需要,仅重视实验的学科效应,忽视实验的社会效应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问题,没有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化学实验教学中。
3.化学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安排得过多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演示实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中都配有演示实验。一方面有些演示实验的直观性较弱,教师的示范作用不突出,尤其对于班额较大的班级,演示时离学生较远,实验效果更不好。对于班额为50至60人的班级,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这只是前排学生的专利,在国内班额为50至60人的班级是很普遍的。另一方面演示实验安排得过多,学生只看不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训练与培养无从谈起。
4.教材上有些实验的可操作性差
教材中有些实验的可操作性差,实验中产生一些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并没有考虑到目前大多数学校班级不具备通风条件而设计和选择实验,例如乙炔制取的实验中副反应产生HS、PH等气体使班级学生无法忍受,制乙烯时副反应产生的SO气体呛得学生不断地咳嗽,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课堂教学,甚至是整个教学楼的教学。又如: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NH和HCl,使两根玻璃棒接近制取NHCl的反应中,此反应虽然简单,但氨气的气味使学生难以忍受。
三、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正确的指导能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要领,并逐步形成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科学态度。
化学以实验为手段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学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特征的。在观察实验时,教师要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实验提出观察要求。例如:钠单质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观察反应过程时,有的学生只注意到“吱、吱、吱”有节奏的响声,有的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到水面上迅速游动的闪亮小球上,有的学生只注意到溶液显红色是由局部到全部,由浅到深。所以我在实验前就给学生明确指导,在导学案中列出观察提纲,就可避免观察的片面性。①钠与水的密度比较,谁大?②反应时钠是如何运动的,发出了什么声音?例如“在氯气的性质实验中,氯气与氢气混合能在光照或点燃时爆炸化合,红磷、金属钠、铁丝、铜丝都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并分别生成PCl和PCl、NaCl、FeCl、CuCl”。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研究:①这些实验有什么相同现象产生?②在这些反应中Cl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③为什么Cl具有这样的性质?通过启发引导可得出:Cl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将许多物质氧化到高价,这是因为氯原子有很强的获得电子的能力。
四、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规范化
篇3
中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学发展历史中,处处体现着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学科。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重要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独特的优势。
一、中学物理教育与劳动者素质的培养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21世纪,一切劳动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现在的中学教育是培养21世纪的劳动者,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其中,物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化生产离不开机械,一切金属材料及加工工具和机器都是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没有坚实的力学基础,根本不可能去学习和掌握各种复杂的机器。经过电力革命以后,任何生产力和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电,安全用电知识、操作电器,不仅是劳动之需,也是每一个现代市民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生产劳动,都必须懂得一定的物理知识,具备相应的科学素质。
二、中学物理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
物理学它研究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物理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各部门、高科技领域,人们使用的各种机械,从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到宇宙飞船,从蒸汽机、内燃机、电机、电灯、电话、电视机、计算机直至众多无线电装置,都是以经典物理学为其主要基础而制成的。直到今天物理知识还在以指数形式的规律迅猛增长,而且这些知识被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的开发中。
这就要求每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努力钻研物理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掌握好物理的基本知识和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才能进一步学习物理学和其它自然科学。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最基本的方法。中学要培养的观察能力是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及其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勤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对个别事物及现象进行观察,得到一些个别的结论,再分析、归纳出一般的规律。通过培养和训练,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培养的实验能力主要是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作必要的记录,学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能独立写出实验报告,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观察和实验中,能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科学素质。
实验活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当学生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做出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和结论时,他们就真正体验到劳动创造一切的愉悦。同时在实验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不怕困难、严格按规程操作、勇于探索自然规律等优良的科学作风,这些是学生将来不论从事任何工作和生活所必须的基本功。
篇4
[关键词]大学物理;基础课程;因材施教
1 引言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原理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自然科学领域和工程领域的基础。
大学物理作为工科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对物理的内容和方法、物理概念和图像等各方面有个全面地了解。然而近年来不断受到教学计划调整课时压缩的制约,社会上的实用功利主义思想抬头,各专业教学有“轻基础,强专业”倾向,基础课不断受到排挤,院校的基层管理者对基础课程的定位不清晰,有时明知其重要性却仅落实在口号上,不见有丝毫行动,这些都使得物理的课堂教学课时不同程度地普遍减少。因此,如何使教学达到应有的目的;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同时,体现对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是物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 物理课程的基础地位认识
工科院校中大学物理课往往在一年级学生中开设,而一年级学生刚刚完成了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此期间学生所学课程多为基础课,如数学、外语等。然而受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现实和浮躁的急功近利风气影响,很多非物理专业学生都会提问:为什么工科大学生要学学物理课?这就要求教师作出科学合理又易于接受的解释,而这又要从物理课程的基础地位说起,通常物理教师总是强调物理课程的重要性,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学好物理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但如此解释未必令学生信服,事实上很少专业知识是从物理学推导出来,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基础:特殊的原理、方法和语言。除了部分职业物理学工作者需要了解某一物理专题尽可能多的细节外,绝大多数人并不需要在大学阶段储备物理学知识的细枝末节。
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任何专业,大学物理的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物理知识的教育,更不是主要为专业课服务的,而是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思想、方法、历史、现状、前沿等方面从整体上有个全面了解。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的基础课。
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应当让学生和老师明确大学物理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学科、带头学科。物理学对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特效果,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阶段,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科学的历史。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大学物理应当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据其应有的重要位置。
3 优化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的基础特点,大学物理教学应有别于中学物理教学和专业教学,其实应是它们之间的一个衔接和缓冲。教学不只是从思想、方法上作出改进,教学内容也应优化。大学物理内容不能简单重复中学学过的,应视学生情况该省略的就省略,剩下的课时可用于拓宽内容提高兴趣。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大学物理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 系统性。系统性对一套教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既是一部人类对科学世界的探索过程,也是对世界由浅到深的一个认识过程。知识的系统性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科学的方法。
3.2 新颖性。相对早期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而言,最缺乏的是知识的新颖性,近年来,我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个内容的重要性了,所以在内容选取上也注重引进了一些新的知识点和新的例子。讲授经典物理时可介绍新知识、新思想和新应用,如在力学中可以混沌现象来说明牛顿力学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电磁学部分可介绍超导材料的应用,光学部分可介绍光导纤维、激光原理,波动部分介绍次声波在生产中应用等。当然对于物理前沿的教学分寸要把握好,不能大篇幅地讲解,只能从提高物理兴趣上作引导,否则会破坏大学物理课程体系
3.3 趣味性。大学物理性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不太好学的课程。正是由于难学,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难以坚持下去,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适当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例如《PHYSHICS》一书,不仅纸张厚实,印刷业很精美,都是使用彩色印刷。同时在内容的引入和例题方面都采用一些与现实很贴近的例子,相当具有趣味性。相比之下,国内的教材不仅在印刷质量方面一般,在趣味性方面就更显得不足,通篇教材学习下来感到很枯燥无味,可读性不强。
3.4 实用性。知识应当紧密接触现实应用,相对大学物理而言,由于知识体系的特点,我们很难将其与现实连接起来。纵观现在的物理教材,很少有将知识点和实际生活相运用的。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总是以为自己学了一门用处不大的课程。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增强知识点与实际的联系。同时,利用一些知识点,鼓励学生创新、发明。
3.5 前瞻性。当前的大学物理知识内容主要注重基本知识和物理思想的培养,教学内容不够现代化,前瞻性不够。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作适当的调整,向学生传授一些较新的知识。如果全盘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引入新的内容,很显然是不妥当的,这会造成知识体系的不连贯性,力度太大,对教师组织教学也是不方便的。因此,只能通过改良渐进的方法,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进行局部改造,通过不断的追加和累进,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篇5
在我国,现有口腔医生2.5万人左右,口腔科医生与人口的比例是1∶40000,而国际公认的,合适的比例应为1∶2000。与此同时却有25亿颗龋齿待填充,6亿颗错位畸形待矫正,10亿牙周病患者待医治。在上海口腔医疗中心,畸形齿矫正至少要排1年的队。显而易见,我国口腔医生的数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口腔医学在我国还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选择口腔医生作为未来的职业是合乎时展潮流的,口腔医生的明天是非常光明的。本期我们就为大家介绍这个专业以及相关的问题,以期给你在填报志愿时作点参考。
专业扫描・口腔医学
【历史沿革】1728年,第一本牙科专著《外科牙医学》的问世,标志着牙科从牙匠向牙医学发展。1840年美国第一个牙科学院的成立,牙医学教育从医学院中独立出来,使现代牙医学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中叶后,牙医学发展开始超越牙齿本身疾病的范畴,而扩大到整个咀嚼器官和口颌系统。牙医学向口腔医学发展,不少国家牙医学院更名为口腔医学院,牙医学研究机构更名为口腔医学研究机构。不久前美国国立牙科研究NIDR,更名为国立牙科和颅面研究院NIDCR。21世纪口腔医学将经历向口腔科学的发展。目前我们对几乎所有的牙病和口腔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规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多数治疗技术是不完整和不彻底的。20世纪70年代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而分子生物学渗透到口腔医学还是近十几年的事。21世纪将从分子水平揭示口腔疾病的本质,口腔医学将全面发展为口腔科学。
【名词解释】口腔医学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具有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修复和预防保健的基本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意在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与预防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主要课程:物理学、生物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复等学科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36-42周。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学校盘点・排名靠前的学校
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
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学科评估排名: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医科大学。
名校推荐・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为院系合一体制,是天津医科大学所属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其宗旨是培养高等口腔医学人才,普及和提高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天津医科大学是后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具有现代化的先进设备,为完成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四项基本任务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全院职工23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49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余人。设有7个教研室,1个中心实验室下设7个实验室和3个教学诊室,担负全院的教学工作。每年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20余名,七年制、五年制各30名学生,同时每年招收部分留学生。
近年来该院师生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出版论著、译著、教材10余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教育部科研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别科研课题约50项。获得专利4项。获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2项。其中《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新技术空白项目85余项。
该院重视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澳大利亚昆兰士大学、日本昭和大学、东北大学、广岛大学、日本大学松户齿学部、芬兰OLUE大学,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学等10多个口腔医学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姊妹院校合作关系,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来学院讲学、指导临床和共同进行科学研究。近年来该院从国内外引进、培养博士生近20名,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问必答・关于报考
问题1.口腔医学毕业生应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掌握口腔医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
具有口腔及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的能力;
具有口腔修复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一般操作技能;
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口腔医学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问题2:口腔医学相近专业有哪些?
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工艺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口腔护理。
口腔修复工艺是中专里面的专业,口腔医学是普通全日制大专专业。口腔修复工艺和口腔医学相辅相成,一个侧重实践一个侧重理论。
问题3:口腔医学和口腔医学技术有什么区别?
口腔医学,是系统地学习口腔医疗的各个方面;口腔医疗技术是新方法、新仪器、新理论等等的开发
问题4:口腔专业考研除了英语和政治、口腔综合外还要考哪些?会考西医综合(病理、生理、诊断、生化、内外科)吗?
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而且口腔综合的内容也不一样。应该具体打听你想考的学校的具体命题内容和形式。下面给出几个学校的口腔专业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以供参考。
中山大学口腔专业:口腔综合包括口腔解剖学、口腔病理学、牙体牙髓病学、口腔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形式为选择题、名解、简答题、问答题、病例分析题。
北京大学口腔专业:口腔综合内容很多,包括口腔病理学、牙体牙髓、牙周、儿牙、黏膜、预防、口外、修复、口腔生物、口腔药理、正畸等11门,形式为选择、填空、名解、判断、问答。
篇6
但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时,一周是12节,如果仅依靠课堂教学那势必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课外阅读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语文能力具有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应今天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大语文与小课堂的和
谐关系。
然而,就当前我们大语文与小课堂之间的关系处理,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大语文中的语文活动和课外阅读往往放任自流,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一部分同学阅读了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童话故事,儿童版的中外名著书籍,切实提高了阅读能力,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只看一些浅显的书,比如漫画、小人书、卡通故事、卡通影片,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没有太大的提高。
就学生而言,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习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学生群体中很少有那种广泛涉猎,求知若渴的学生,只对课本考点进行反复学习,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本身素质的提
高。他们一般心中还未形成大语文学习这一观念,因而眼界狭小,认识单一,课外知识积累不足。教师方面,教学中大语文教学目标在小课堂中不能体现,课堂为应试服务,只讲一些基本知识点,对学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大语文教育观念尚未确定。总之,大语文与小课堂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协调的状况。
大语文教学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授课模式,把“大语文”与“小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和理解祖国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协调这一矛盾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
几点:
1.加强语文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语文活动与语文课堂既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语文活动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与科学的指导。小学阶段,要从整体上对语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规划,在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阔视野,促进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
径:(1)加强引导;(2)配合教材;(3)推荐书目;(4)指导方法;(5)培养兴趣。
2.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
不要把分数作为评价语文教学的唯一标准,而要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孩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绝非一张考卷能评价得了的。
篇7
中学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这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试就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
1. 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化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化学计量系统,化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包括溶液理论、气体定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④典型金属、典型非金属、过渡元素、稀有气体以及有关的化合物知识。⑤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化学分析、化学合成。⑥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化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2. 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碱金属族元素教学时,利用该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特点,在已知钠元素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①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掌握所学的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作出正确的推断。
(5)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3. 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4. 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笔者认为,科学意识包括两重意义,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科学观。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要有科学意识的进行对待、处理或解决。
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丰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但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化学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的特点。例如,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树立起尊重事实的观点,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等。
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这也是化学素质教学的一个应重点加强的方面。我们的教育最起码应做到: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不要求他们能说出问题的原因,但应具有知道这是化学现象的化学科学意识。就好比说,一个公民走在大街上,看到汽车后面排出尾气,他应该意识到这些气体会污染空气。
篇8
关键词:人文学科;科学素质;培养模式
人文学科,在大学主要指社会科学,经济及管理类学科。在我国的大学教育构成中,人文学科的学生大约占30%左右,也就是说大约有几百万在校文学科类大学生。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类的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大力加强科学素质的提升。
一、人文学科学生科学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关系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从一般的学科和课程构成在教育目的的反映上看,人文教育主要进行的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科学教育既要传承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理论,使之拓宽知识领域,更好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重点在拓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求得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重点解决“方法论”问题。对人文学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解决的是学生科学素质问题,为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这实际上是现代教育所要面临和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展开了这方面的探索完成,如广泛地开设了自然科学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与专业课,进行通才与专才的教育,加大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力度。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则更早,其教育方式,体系也更完备,如美国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报告”、STS教育等。
但应当明确的是,我们现在探索的科学教育,已经不能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般的数现代知识的再度灌输和教育,不能只是一般自然科学的系统性教育,而是要更强调科学精神的培育,及“求真”能力的培养,以此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才是在文科大学生中加强科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人文学科学生科学素质教育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同年龄段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科学素质应当较高。但是,目前对人文学科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的这一群体并不比其他社会群体的高多少。
一般来说,科学素质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的基本理解程度,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正确理解。同时满足上面几个方面的条件,才可以说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
由于我们教育方法,课程设置乃至教育制度上的缺陷,当代大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是较为严重的,这点已不容怀疑,这也是多年来我们的科研成果众多,创造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不高,我们的科研论文众多,但有独创性的不多。我们的高学历、高学位人才众多,但真正成长为大家的人物即寥寥无几的重要原因。
中国教育史上,有两个时期是值得回味和反思的,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高等教育的一些缺陷,也就是科学素质培养中的一些问题。
上世纪40年代,由于爆发,国内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学内迁至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由于战争,当时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甚至连基本的时间实验设备设施及教材都相当缺失,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坚持对学生进行贯通的科学素质教育,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专门教育,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尤其学生掌握与研究方法。因此,培养的学生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专业功底,同时,又使学生具备了学习与科研能力。这种科学教育的成果在未来展现出来。30年后,到70年代就很快涌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和在国内学术界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如“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恒武、朱光亚、钱伟长,还有成长为两院院士的王伏雄、陆宝麟、涂光织、等大家,西南联大的学术水平在世界都是有具有一定地位的,它培养了几十位两院士,如果从大学毕业算起,西南联大的毕业生20多年后就成了世界公认的大家。
1977年,我国恢复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试,每年招生人数从20多万,至今也是30多年,但全国的恢复招生考试以后的毕业生公认为学术大家的寥寥无几,要成为能问鼎诺贝尔奖的人到目前还几乎没有,同样也是30年,办学条件优于30年前的西南联大,而毕业生质量即不能相比,究其原因,科学教育的缺失是其中重要一条,现在的学生,没有相当严格与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更缺少科学教育中方法的培养,对人文科学的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尤其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与重要性。
首先,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最重要基础之一。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我国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上的缺陷,中学阶段文理过早分科教育,文科大学生对自然科学教育的理解是极不完整的,更谈不上深入和全面。而从理论上看,人的素质是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方面组成的,这几方面相互渗透、联系和影响,共同构成其整体素质。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最高层次,是其他形式发展与构成的基础。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不足,就此而言,对人文大学生的科学教育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这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其次,社会对人的整体认识偏差使人才的评价系统不完善。我们的大学教育在这种不完善的评价系统的引导下,将大学教育定位于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导致大学教育多年来过于功利化,过分的专业化,具有强烈的行业性与较窄专业性,而目前经济发展,结构变化相当迅速,原有的重专业、轻复合;重知识积累、轻全面素质提升;重平均发展,轻个性教育的教育模式弊端在市场变化面前变得束手无策,学生技能单一,考试技能较强,工作技能却较弱,尤其缺乏灵活性与创造性,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提高人文学科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再次,从现代科技的发展状况看,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日益渗透坚密联系,实现高度综合化,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互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现代社会问题,科技与经济问题都具有相互联系与综合性,人类必须站在全新的高度,从整体上去认识与把握客观世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必须加强科学知识教育。教育本身的功能在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既然要求的是全面提升,当然也就包括了科学素质的内容,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提升素质。自然科学本身重视探求真理的“客观性”,即实践性,将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研究活动,就应当有贯穿于人科技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审核能力,通过科技知识与素质的提高,使之具备良好的科学论理与道德,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因此,人文科学而的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重要的在于养成好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论理道德,这对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尤其是应当的。
三、人文学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模式
(一)改革目前的课程设置结构
当前在教育方面我们非常习惯于满堂灌,因此总感到教学时数不多,许多专业学习的标准往往以教学的时数为重要依据,很少考虑当前科技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学生接受科技教育的个体差异。
因此,必须大力改革目前的课程结构模式,减少一些强调共性的统开课,尽可能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开设科技教育课程,强化科技教育对人的巨大的培养和塑造功能。
(二)改革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将科学素质培养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当前,我同时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评估中,一般都着重于教师教案的完整性,近年来甚至以统一性作为模式,由此而来的是,教师的教育个性无法发挥,培养学生就势必成为一种共性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估,过于在考试过程,论文数量,考试分数,甚至将试卷及各类题量都作为一种统一标准。对于人文学科类的大学生,更把作业的规范性和次数作为标准,使学生陷于新一轮的文山题海之中。
因此,要体现科技素质的培养,就要改革这种评价模式,体现“科学素质”培养的特色,要将科学教育课程提升到人文学科学生总课程的的20%以上,加大科技知识普及、科技写作知识的传授力度,并结合学科特性,发挥其逻辑思维的特性,在开设一些具体的科技课程同时,侧重于学习《创造学》、《科技概论》、《科技论文写作》、《科技发明与创造》作基础选修课,加入《科技实践》课作为具体的一门科技活动过程的实践课,并要规定一定的训练量。
(三)建立有特色的科技实践活动基地
可以考虑在大学的研究机构和社会上的科研开发机构中,有针对性的建立科技实践基地,并注重人文学科学生特色。
人文学科学生不可能直接参加科技研究,但建立这种基地,可以让人文学科学生有实践基地作保证,让人文学科学生知晓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全过程,尤其是科技开发的组织工作乃至投入生产、创造效益的过程,让人文学科的学生知晓这一过程,参加组织工作的过程,可以培养科技意识,懂得科研开发的全过程,潜移默化中增长科技活动的知识,提升其科技素质。
(四)改革课堂科学教育方式
当前,相当多的高校已开始逐渐认识到人文学科大学生中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陆续在人文学科中加入了一些科技教育的课程,这种变革当然是非常好的。遗憾的是,从实践上看,效果似乎还难以显现出来,近年来毕业生的人文学科的大学生普通缺少创新精神和科技工作应有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正是这种教育还收效甚微的反映。
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模式上,太习惯于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应对崭新的科技发展现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特性,使相当多的人文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忙于高考的应试学习,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自然科学知识缺乏。因此,课堂教育要从这一实际出发,不能在描绘一些具体学科的基础知识,甚至公式的推理与推导,而要着重科技的发展历程、现状,着重培养对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养成,着重科学素质的提高。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科技教育手段的作用,利用网络、多媒体,科技作品的制作等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对科研开发过程的理解,甚至就从多媒体设备、电脑教育设备设施的构成与使用讲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抛弃一支粉笔讲公式,一块黑板演示现代化科技的陈旧模式。
再次,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我们太习惯于一套试卷,一个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当前要全面改革这种方式,引入如科技开发活动的组织方案制定,科技现象的描述一些带有自主创新性的科技课程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创新意识。
三、结语
科学教育对人文学科类大学生的科学教育,不单是一种基础教育的补课过程和弥补过程,而是培养人文学科类大学生对科学素质的理解,对科技活动认识的一门重要素质提升课程,这对这类大学生全面科学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益处,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在课程结构、教学考试、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才会收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钱贵晴.综合实践活动及师资建设研究成果[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常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职业中学 物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72-02
物理是机电类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不仅与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有别于普通高中的物理课程,具有本身的特殊性。他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物理原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物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这门课程的基础打得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根据专业变通教学内容
职业中学的专业与其培养目标有密切关系,这就决定了各科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于物理教学内容,在教材系统的基础上,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关系,做到因专业种类选择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例如,对机械、机电一体化、建筑专业,力学内容应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等内容予以加深拓宽。也为后续课程《机械基础》、《工程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应酌情减少力学内容,突出电磁学内容,例如电磁感应、电路计算,交流电产生和应用等,并适当增加课时,为以后开设《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课程作好准备。
二、联系职中学生实际变通教学内容
职业中学学生情况各异,基础参差不齐,任课老师做好深入的摸底工作,吃透班情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认识能力,采取巧妙灵活的办法,增加或删减、压缩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既按教材系统教学,又不呆板划一,使学生在学习上既吃得饱,又吃得消。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其学习潜力较大,应适当拓宽知识而,多增加实际应用知识,开阔视野,也为令后学习或深造奠定了基础。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班级,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按照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采取学一点、会一点的方式,培养兴趣、循序渐进,职业中学的物理课程,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变通教学内容,是比较经常的工作,这是职中物理教学的特征之一,也是区别于普通中学物理教学之所在。
三、由浅到难,引入日常生活,培养兴趣。
职业中学的物理教学应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实际出发,对难度较大的如识,开始可适当降低难度,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学过程和内容要体现从一点一滴着手,使学生享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从而激励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失重与超重问题”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课外去体会。比如:让学生骑自行车通过连续光滑的起伏路去体会失重与超重的感觉。这样就把知识和感受切实结合起来,容易理解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
四、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创设学习情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操作与心智活动相结合极为晕要的途径。例如,验证磁与电的关系时,过通过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实验:用废旧变压器上的漆包线绕在一铁钉上,再让线圈用一节1.5V干电池给其通电,然后去验证铁钉是否有磁性。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也给课堂气氛带来“生机”。
五、有的放矢,大面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而且对学生在学习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职中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上要针对他们不同的程度,进行多层次教学,既要有一致的要求,又要有“对症下药”的教学方法。在课外要进行辅导,耐心帮助,在课堂提问中要有针对性,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创造一些课堂发言的机会,所提问题尽量使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并及时充分地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感到有赶上好学生的可能。通过因材施教,启发培养,循序渐进,激发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兴趣能启发人的灵感和智慧,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唤醒那些对待知识态度冷漠的学生的意识,使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那么,职中技术教育中的物理教学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六、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物理是一门带有探究性质的自然科学,通常都是通过做实验,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总结出对应的自然科学规律,规律的总结是经过人们彼此讨论的结果,根据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讨论的情景,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完成讨论,调动他们彼此协作和探讨。例如,在电学基本知识中,有电路串联和并联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把学生分层若干小组,然后分配每个小组做实验的任务,让他们自己用导线连接电路,学生在对电路的连接中,会深入区分并联电路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灭变化,会领悟到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之间的区别。教师不要简单地将结论式的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出电路、电流等性质,最后,教师要求各个小组分别总结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然后对这些结论进行分析对比,公布出准确的结果,这样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小组内部互相协助,树立学生的合作和沟通意识,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实验现象的发生,对于后面知识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总之,职业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是确保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教师要注意积极总结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探索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74-01
摘 要 高考理科综合试题越来越注重学科间的综合,注重与社会生产、现实生活、现代科技紧密联系。中学理科教学要适应高考改革,必须立足学科、夯实基础,突出主干、重视综合,联系实际、拓宽视野,注重渗透、加强交流,改革教法、优化学法。
关键词 理科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策略
生命科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随着综合科学的发展它正成为一门新兴的自然科学。追溯其发展史,可以说生命科学的发展与物理和化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科与物理学科、化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完全遵循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下,教育部推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但给中学理科教学留下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科角度分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理科综合能力培养的策略。
1 理解基础知识,把握章节内知识的综合联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植物的新陈代谢内容多,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又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从繁杂的知识点中提取知识的内在联系。其中一种简便方法是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角度入手,突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线索,将上述重点知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理解章节内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一定的形式将相关知识综合并表达出来,以形成单元内整体的、有联系的知识体系。
2 依照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导实验设计,培养综合能力
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原理和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制定一套研究方案,从而检测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这是高考中新出现的一类开放性试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依照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过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一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现象、数据,得出合理结论分析假说和实验结论间的关系进行交流,充分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体验,在启发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学知识中隐含的实验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实验,达到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 充分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培养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设想展开思维的方法。在复习生物学知识中,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去发现、联系与此中心相关的多个知识点,这就是发散思维。如: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中心进行知识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根据图中连线讨论:①光合作用原料的来源、方式、动力;②光合作用产物的利用;③光合作用的场所及叶绿体结构功能、色素种类、吸收光谱和作用;④光合作用实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始;⑤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⑥光合作用意义。
通过思维发散的训练,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综合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4 研究各科知识交叉点,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首先,在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的对照研究、明确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跨学科综合试题多是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的。这些试题要求学生对题目展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分析理解,认识描述,是对综合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内容,使学生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结构产生立体认识之后,才能获得。特别理、化、生三学科都属自然科学,在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上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在一些研究实验方法上是相同的,有许多共性的地方,在知识上有许多结合点,彼此密切联系着。
用化学知识认识生物学过程和实质对于矿质元素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物质的化学消化、DNA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诸多过程的教学,设置生物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化学思维,科学客观地认识、分析、评价、表述,能够让学生从较高的层次接纳知识。例如在渗透失水一节的教学中,讨论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的复原,可设置植物细胞于四种情况中:清水;30%的蔗糖溶液;甘油溶液;KN03溶液。分别讨论渗透失水和渗透吸水的情况。讨论:①三种溶液中溶质微粒的属性。②溶质微粒大小的比较及进入细胞膜的方式。③植物细胞膜内外水势高低的比较及变化。④植物细胞形态的变化。在师生共同探讨中,许多化学知识与生物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透彻地分析了渗透作用原理,很好地解释了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了综合各学科知识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5 重视结合STS教育点、拓宽学生视野
STS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构想,从教育角度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有着新的理解。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从“STS”的思路,让学生明确生物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树立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好生物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全面、综合地看问题。“绪论”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是在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条件下,在多学科渗透的基础上取得的。如DNA重组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脉冲电泳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掌握知识,利用知识研究探索自然界的未知部分。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使学生理解到掌握技术重要的是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利用。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等,都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而产生的生物制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
事实证明,每个学生都蕴藏着丰富的综合能力潜能,关键是能否具有滋养综合能力品质的土壤,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学生创新品质的塑造作为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不断渗透,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红峰.理科综合能力考试与生物学教学[J1.中学生物学教学.2000(l):1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