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源性晕厥的急救处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36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78-01
晕厥是指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伴有维持身体姿势的肌张力消失,不能维持正常的,但各种反射仍然存在的一种状态,持续几秒钟而自行恢复,是临床中常见的症候群,特别是在心内科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把晕厥分为心源性晕厥与非心源性晕厥,两者之间各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其治疗急救与预后也不同。而心脏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非心源性晕厥,临床护理工作中及时做好急救配合,对抢救患者关键时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在成功抢救一例ICD(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植入术之后发生非心源性晕厥的患者,现就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XXX,男性,86岁,职业:退休干部。主诉:因左侧腰痛40余年,再发6年,加重伴左下肢麻木一周。于2014.6.7门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诊断收入疼痛科住院治疗。经行腰椎椎管内+腰椎旁神经阻滞术及消炎、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病人疼痛症状缓解。于6月19日感呼吸困难,胸部x片示:肺部感染。于6月27日患者感心累、气促明显,经心内科医生会诊心界扩大,心律不齐,心率115次/分,心电图示:广泛心肌缺血、st段明显压低。心脏彩超示:双房及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肺动脉增宽,主动脉瓣少量反流,二尖瓣中度反流,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遂转入我科继续治疗,拟行安置ICD。7月18日 患者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行ICD植入术。
术后患者 生命体征平稳,心率:80次/分,律齐,心电图示:起搏心律与自主心律交替。自诉:排尿困难。请泌尿外科会诊后建议行导尿,但患者及家属拒绝。予以非那雄胺5mgqd 特拉唑嗪2mgqd。于23:30患者突然出现恶心、呕吐、意识丧失,呼吸暂停,心电监护示:起搏心律,心率 61次/分,血压80/50mmHg。立即 摁压人中 ,辅以简易呼吸气囊,氧流量10升/min,建立静脉双通道,多巴胺静脉泵入,数十秒钟后患者意识恢复,继续予去乙酰毛花苷静脉缓推、补液等,测试起搏器工作正常。于02:10患者气紧加重,经与家属沟通,转入ICU行无创机械通气,以改善通气。于7月21日病情好转,转回病房,小便自解,术后一周伤口愈合出院。
2、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特护,专人守护,密切观察意识、生命体征变化。心电监护时应重点监测:心率、心律及血压、血氧饱和度。若心率60次/分,或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早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的发现心力衰竭的情况。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吸氧,根据血氧饱和度变化调整氧流量,防止导管脱落或分泌物阻塞而影响疗效,并注意监测血气分析的变化。
2.3 遵医嘱及时、准确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特别是在使用多巴胺时,要注意防止药物外渗,引起坏死,一旦发生渗漏要及时进行局部处理。
2.4 重视患者的主诉,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与基础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2.5 备好一切抢救药品和抢救器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配合抢救。
3、讨论
3.1晕厥在临床上有其特点,如在年龄性别构成方面,有无基础疾病有无前驱症状,有无发作后症状,发作是否频繁等,导致晕厥发作的病因很多。其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因,因此确定晕厥的病因很重要。
3.2心源性晕厥由于心脏病心排血量突然减少或心脏停搏,导致脑组织缺氧而发生。最严重的为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在心搏停止5~lOs ... 严重者在晕厥发作时可导致猝死,是最严重的类型。意识恢复后常仅余基础心脏病症状。
3.3但非心源性者更常见。
3.3.1脑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是指供血于脑部的血管发生一时性广泛缺血所出现的晕厥。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其次是颈部疾患所引起的椎动脉受压。
3.3.2反射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颈动脉窦晕厥、性晕厥、咳嗽晕厥、排尿性晕厥等。这类晕厥的特点是多有一定的促发因素,如:疼痛、饥饿、恐惧、疲劳、咳嗽、排尿排便、变化等;晕厥前常有前驱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出冷汗、面色苍白等。
3.3.3代谢原因引起的晕厥
人的意识维持除了脑血流供应外,还需依赖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任何原因引起的一过性低氧血症或血糖过低均可引起晕厥。常见的原因有低血糖、一氧化碳中毒、重度贫血等。
3.3.4还有排尿性晕厥,即小便猝倒,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和收缩障碍造成低血压,引起大脑一时供血不足所致。
4、体会
该患者发生晕厥是ICD植入术之后,监护仪提示起搏心律,且经检测起搏器工作正常。却因拒绝安置保留尿管,术后解不出小便,频繁起床解小便,体力透支及精神过度紧张突然发生高迷走神经反应性晕厥。患者无意识,无呼吸,初步判断为非心源性晕厥。
在护理中我们除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在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训练患者床上解便,并对患者能否解出小便做好准备,并预见性实施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评估晕厥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告知其因有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困难,易发生尿潴留并发症的危害,并配合医师安置保留尿管,该患者就会避免发生晕厥。术后不但应注意ICD工作状态,还应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尽早了解患者排尿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及时运用药物及护理措施帮助、诱导患者排尿。晕厥发生后在,应分秒必争,有效措施及时抢救。在平时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心源性晕厥与非心源性晕厥的临床表现,当心脏病患者发生非心源性晕厥时才能准确进行判断,及时做好急救配合,以免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参考文献
[1] 陈牧雷.晕厥的原因及诊断要点.《中国临床医生》,2002,30(02):47-48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2
原因和诱因有哪些
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是各种心脏病和心律失常,以冠心病和心肌梗死为多见。发病后即刻死亡的,几乎100%是冠心病;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的80%-90%是冠心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病人75%有心肌梗死病史。第二位死因是各种心肌病。此外,也见于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房黏液瘤、心包填塞、心脏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先天性心脏病晚期。频繁性室性早搏、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等,也都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
常见诱发因素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大量吸烟、酗酒、高脂肪饮食、暴饮暴食、电解质紊乱、便秘时用力大便等。
缘何日趋年轻化
近年来,不但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在第1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上,胡大一教授指出,北京35~44岁的中青年人,近十年间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了50.3%;1984~1999年间,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了154%。与老年人的心肌梗死相比,年轻人的心梗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病势凶险,常无先兆而突然发生心源性猝死。
年轻人的心梗为何更危险
无回旋余地老年人的心梗,多发生于冠脉粥样硬化形成冠脉狭窄的基础上,这一部分血流不畅,促使旁边的侧支循环形成。通俗点讲,就是大河的水被堵得不通畅,于是在旁边形成许多小河沟,一部分河水就从这些小河沟流过去了。而年轻人的心梗,常是在一些应激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冠脉痉挛,而后血栓栓塞冠状动脉,并无显著的冠脉粥样硬化和冠脉固定性狭窄,因此,也无侧支循环形成,故无回旋的余地。也有人认为,年轻人的冠脉硬化斑块、膜薄、脂核大,更容易破裂形成血栓。
无缺血预处理老年人心梗前,常有慢性心肌缺血发作,缺血发作之后,很长时间内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提高了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此即所谓“缺血预处理”。年轻人的心梗,没有慢性缺血,故无缺血预处理,也就缺少了这种保护作用。
常为初发年轻人的心梗多为初发,常骤然发生,剧烈多变,而不稳定。
容易忽略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频于应酬。平时身体好,即使有胸闷、胸痛,也不会想到心肌梗死。病情加重赶到医院时,往往延误了抢救时机。此外,年轻人心肌炎、心肌病、先心病及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也相对比较高。
缘何屡屡猝死在卫生间
心脏病人经常猝死在卫生间,有人专门称之为“卫生间猝死”。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心梗后第八天猝死于卫生间;相声演员马季、侯跃文也是猝死在卫生问。在心血管病房,“卫生间猝死”也是屡见不鲜。那么,心脏病人缘何屡屡猝死卫生间呢?
心脏停跳 入厕大小便,尤其是便秘和憋尿用力屏气时,强烈刺激迷走神经,抑制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使心率减慢,血压剧降,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致命性心律失常,以致心脏停跳。一位戴着心脏动态监护仪的老人,猝死在卫生间。回放监护结果时发现:老人进卫生间时心率72次/分,心律整齐。他第一次排便屏气时,心率降到42次,分。当时老人觉得头晕,暂停排便、屏气,放松后,心率恢复到70次/分。而再排便、屏气时,心率又降到40次/分;随之再降到30次,分的室性自搏心律,继而心脏停搏,猝死。
心脏破裂 用力排便、屏气引起腹压与胸腔压力增大,在有室壁瘤等心脏病变的老人,容易引起心脏破裂。
室颤心肌梗死时,坏死心肌与正常心肌间存在着明显的电位差,用力排便时可诱发室速或室颤,引起心脏停搏。
脑血管意外有时用力排便、屏气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突然上升,可引起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发生脑疝致死。
排尿性晕厥多见于男性夜间憋尿后站立排尿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交感神经抑抑制,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出现晕厥。酗酒、疲劳、失眠及精神因素,可能是主要诱因。
猝死一定会死亡吗
心源性猝死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将不可避免地从临床死亡进展到生物学死亡。但是,如果能分秒必争,有效救治,至少能从死亡的边缘上挽回相当一部分病人的生命,甚至使之完全恢复健康。美国坚持不遗余力地培训现场急救人员,包括:医务人员、学生、司机、消防队员、警察、电工等,使心源性猝死的存活率保持在高达41%~60%。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我国的上述人员缺乏培训,在猝死现场常见到目击者,特别是第一目击者,急得满头大汗,却是束手无策。从心脏停跳到开始心脏按压的时间间隔,叫做复苏时限,一般定为4分钟。这是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
现场急救三个步骤
畅通气道先清除呼吸道异物,而后使病人头后仰抬下颌,解除舌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
人工呼吸一般采用口对口人T呼吸。急救者扳开病人的口唇,捏住其鼻子,深吸一口气,对病人口部吹气,直至其上胸部隆起为止。吹气停止后,立即放松捏鼻孔的手,让气体从其肺部排出。每分钟吹气12-16次每次吹气时间1-1.5秒。如此反复进行。
人工循环病人仰卧在木板或地上,急救者左手掌根放在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右手重叠其上。急救者肘关节伸直,用双肘、臂、肩的力量,冲击式地向脊柱方向用力按压,使胸骨下陷3-4厘米后放松。如此反复进行。成人每分钟按压60-80次为宜。儿童100―120次,分;婴幼儿可只用提个拇指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比例以5:1为宜。
篇3
通讯作者:郄俊兰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据报道,60%以上的AMI死亡者发生在起病1 h之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若在发病初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1]。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从2006年9月~2010年9月共对100例AMl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并取得了成功经验,现分析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自2006年9月~2010年9月,院前急救AMI患者共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35~82岁。其中广泛前壁35例,前间壁20例,下壁38例,前壁并高侧壁7例。既往病史:冠心病41例,糖尿病12例,高血压37例,其它10例。所有患者均有以下特点:(1)持续心前区疼痛不缓解;(2)心电图有相应导联S-T段抬高或Q波形成;(3)入院后查心肌标记物升高。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均经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2]。其中12例并发心力衰竭,14例并发心源性休克,43例并发各种心律失常。
2 院前急救措施
2.1 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自救或互救 由于患者或亲友遭遇此危急情况多出现惊慌、不知所措、焦急等心理状态,因此,急救护士在接到救护命令赶往病发现场的途中即可通过电话了解情况,了解患者家中或身上是否备有硝酸甘油及救心丸等,根据病情指导用药,以赢得抢救的宝贵时间。并安慰患者亲友,嘱患者就地静卧,亲友切勿搬动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2.2 院前急救处理 (1)准确评估病情迅速查体,检查神志、脉搏、呼吸、血压和周身情况,做常规18导联心电图,询问家属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可能存在发作诱因和发病的时间,症状多出现胸痛、胸闷,伴随恶心呕吐、四肢冷、面色苍白、出汗、晕厥、恐惧感等。(2):患者应立即取平卧位,减少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绝对卧床休息,有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3)吸氧:鼻导管高流量氧气吸入流量为3~6 L/min,对伴有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可采用高浓度面罩给氧。(4)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用20 G套管针作静脉留置。保证治疗药物随时可以进入患者体内,而且患者上下车搬动时,针头不易刺破血管。适当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只要患者没有禁忌证(如血压低、心率快等),应立即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注射液,此时严格控制滴速,以免过快,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情况。如血压低甚至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血压低、烦燥、大汗同时伴有皮肤湿冷、末梢厥冷),应使用多巴胺等升压药物。(5)止痛治疗:疼痛能加重患者病情,使患者更加紧张。盐酸吗啡注射液5~10 mg或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100 mg肌注或服用中药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以上药物止痛同时有扩冠作用,能同时改善心肌血供,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安慰,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恐慌、焦虑等症状,对止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2.3 心理护理 在对AMI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患者心理素质较差,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不安或者是满不在乎、无所谓。此种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可以使其安全渡过危险期。对于惊慌失措、恐惧不安的患者,除了积极地进行抢救外,要给患者适当的安慰,并关心、体贴患者,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转运护理
3.1 转运前准备 病情严重的就地抢救,待患者病情稳定、疼痛缓解,有允许转送的条件后,再将患者搬至救护车中,转送医院治疗。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通知医院CCU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搬运患者时注意平稳,动作轻柔迅速。为防止转运途中发生心律失常,对未发生心律失常者,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0 mg,发生过心律失常经治疗好转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维持治疗。
3.2 转运途中护理 患者转至救护车内,应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在运送途中,开车勿过快,减少震动,并为患者保暖,嘱陪护人员勿惊慌,稳定患者情绪,安慰患者;检查氧气管道是否通畅,防止扭曲、移位或脱落;连接心电监护仪,途中全程监测患者心电变化,严密观察心律、意识、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准确纪录,并根据病情变化,按医嘱及时、准确的应用药物,保持输液通畅,准确控制输液速度;备好除颤器、吸引器和气管插管等物,发生室颤、心脏骤停时,应立即实施抢救。本组100例患者,经院前急救,均平稳转运至院内,通过及时成功的院前急救,为有效抢救心肌梗死的患者赢得了时间,同时途中不间断监护及治疗,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
总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及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有充足的急救意识和熟练急救技能,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严密观察病情和主动对患者进行评估,实施预见性护理等全方位护理,既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又提高了护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王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医药论坛杂志,2003,24(9):76.
篇4
家住北京市崇文区景泰东里76岁的孙老太太无儿无女,老伴早逝,一人独居。前不久的某天中午11点,她在晾衣服时,不慎摔倒在阳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喊人又没人应。最后送到医院,诊断为小腿骨折。
住在包头胡同9号楼的王桂醇老人,其惟一的儿子在南方工作并成了家,一年当中只有春节那几天能见上一面,平时只有老人独居一室,料理生活。一次突发脑血栓形成,不省人事,幸亏遇上房管所查暖气,才被发现,送进医院救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据调查,很多“空巢老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平时生活尚能自理,一旦生病,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和精神上的寂寞孤独就让老人备受痛苦。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巢老人”也逐渐增多。北京市老龄协会常务副会长白恩良说,北京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该市共有老年人口17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5%,其中有10多万人需要照料。在今年进行的对“空巢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有“空巢老人”近30万,有近11000人生活不能自理。这些老年人大部分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需要就医、购物、陪伴、交流及各种应急服务的竟达到90%。
因此,老年人的家庭自救与急救将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为什么要重视老年疾病的家庭自救与急救
由于老年人神经功能衰退,反应不灵敏,视力减退,记忆力减退,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对家用电器、煤气灶的性能不了解,使用别易发生外伤、烫伤、触电、燃气泄露、煤气中毒、化学品损伤及误服药品等。尤其是患有老年性痴呆的病人,独自在家更易发生意外。老年人跌倒时易引起骨折、脱臼。老年人常有心、脑血管病变,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中风等,甚至可能猝死。老年人吞咽反射差,牙齿松动、脱落,咀嚼能力差,吞咽时易发生噎、呛,阻塞气道导致窒息…… 这些都应进行及时的急救和自救,绝不能坐等救护车和医生的到来而丧失最佳救治时机。据统计,有90%的猝死病例发生在医院以外,也就是“救星”尚未到达现场的空白时间段。在我国,从拨打急救电话到急救车到达现场,平均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猝死急需救助的病人来说,是一段难熬的“漫漫长夜”。而现场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这就是急救中常说的“黄金4分钟”。每耽误一分钟,病人的生存机会就会急速下降,死亡率就会直线上升。
另外,强调老年人必须重视疾病的家庭自救与急救,这也是与其生理功能的特殊性相适应的。因为在老年阶段,疾病的发病率高,患病后致残和致死率高,患病后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是发现症状的时候,疾病已经变得非常凶险。
所以,老年朋友及家人应该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懂得一些早期救治的知识,特别是对突发疾病和意外,应学会自救和急救,为救护人员赢得宝贵的时间。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院前急救、院前预防和自救。
常见病症的自救与急救
老年人在家突然发生意外时,如果无他人在场,神志清醒者应首先自救,然后采取各种措施呼救。如果有亲属在场,亲属不要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应根据情况作出判断,进行必要的抢救,然后再送就近医院。
让更多的老人及其家人了解现代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和自救方法,是当务之急。
晕厥
表现:晕厥表现为人突然晕倒,短暂失去知觉,很快恢复意识。晕厥与眩晕、昏迷、休克不同。眩晕为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感,无意识丧失;昏迷与意识丧失则有较长病程,不会很快恢复;休克为血压明显下降,初期意识多数是清楚的。
发病诱因:最为常见的晕厥为血管神经性晕厥,由血管舒张与收缩发生一过所引起。因剧烈疼痛、恐惧、空气闷热、针灸、注射时引起,称之为普通晕厥;也可因咳嗽、喷嚏时引起,称为咳嗽晕厥;可因排尿而引起,称为排尿晕厥;可在久坐、久卧后突然起立时,因性低血压引起,称为性晕厥;也可因穿硬质高领衣服、剃须、刺激颈动脉窦引起晕厥;心脏病病人,可因严重心律失常而发生心源性晕厥,出现两眼上翻,口唇发紫,双手握拳,抽搐。
急救措施:
应立即将病人平放,或抬高下肢,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帮助脑正常供血。
解开病人衣领、裤带,妇女应松开胸罩,使其呼吸顺畅;
有假牙者,应取出。
刚恢复知觉的病人不要立即起立,防止再次晕厥。
对心源性晕厥(一般有心脏病史),应立即用拳捶击心前区进行复苏,如心跳未恢复还应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缓解后,尽快送就近医院抢救。
中风
表现:剧烈头疼、流口水、吐字不清,有时可能没有明显头疼,只是说话别扭、半边脸及手脚发麻,这时候可能已有脑血栓形成。
发病诱因:病人大多有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在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或者因饮酒、长时间打牌、上网等,都可能使血压升高,诱发脑血管意外。
急救措施:
有条件时可先给病人量血压。脑出血时血压要比平时高,随着病情的加剧血压还会升高。
解开病人的领扣。
取出假牙。
让病人将备用降压药立刻吃下去,如已不能吞服可把药化成水服下。
不要盲目搬动病人,病人头位也不宜过高,可不用枕头让病人平卧在床上,头偏向一侧。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病人额头上,以减少出血和降低颅内压。
呼吸、心跳骤停
某些原因,患者呼吸突然丧失,抽搐或昏迷;颈动脉、股动脉无搏动,胸廓无运动;以及瞳孔散大,对光线刺激无反应。这就是医生所称的死亡三大特征。
1.呼吸骤停的急救方法:
迅速解开衣服,清除口内分泌物、假牙等,舌后缩时用舌钳将舌拉出。
患者需仰卧位,头尽量后仰。
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是:患者仰卧,护理人一手托起患者下颌,使其头部后仰,以解除舌下坠所致的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另一手捏紧患者鼻孔,以防吹入的气体从鼻逸出。然后护理人深吸一口气,对准患者口用力吹人,直至胸部略有膨起。之后,护理人头稍侧转,并立即放松捏鼻孔的手,靠患者胸部正压自行呼气,如此反复进行。成人每分钟吸气12-16次,吹气时间宜短,约占一次呼吸时间的1/3。吹气若无反应,则需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吹气是否得当。如果患者牙关紧闭,护理人可改用口对鼻吹气。其方法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基本相同。
2.心跳骤停的急救方法
对心跳骤停在1分钟左右者,可用拳小鱼际部位捶击其胸骨中段一次,并马上进行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挤压。胸外心脏挤压的方法是:
患者应仰卧在硬板上,如系软床应加垫木板。
护理人用一手掌根部放于患者胸骨下三分之二处,另一手重叠压在上面,两臂伸直,依靠护理人身体重力向患者脊柱方向作垂直而有节律的挤压。挤压用力须适度,略带冲击性;使胸骨下陷4厘米后,随即放松,使胸骨复原,以利心脏舒张。按压次数成人每分钟60~80次,直至心跳恢复。按压时必须用手掌根部加压于胸骨下半段,垂直向下挤压;不应将手掌平放,不应压心前区;按压与放松时间应大致相等。心脏按压时应同时施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心血管意外
表现:心前区剧烈疼痛有濒死感或窒息感,有时血压会偏低或高,嘴唇发紫,严重时心跳呼吸停止。
发病诱因:过度兴奋、激动,都会刺激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素分泌,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诱发心律紊乱、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可造成心跳骤停或猝死。平时无心脏病史的人也可能因过度兴奋而突发心血管意外。
急救措施:
对突发心血管意外者,在急救车未到前,不要轻易搬动和摇晃病人,可在其心前区用力叩击3~5下,如心跳、呼吸还不能恢复,可按照上一条的做法做胸部按压及人工呼吸。
冠心病患者如出现心绞痛,要绝对卧床,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扩张血管的药物。然后送医院抢救。
突然失明
表现:眼前突然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这叫做一过性失明。持续几十秒钟、几分钟,长者达十几分钟后又恢复原来视力。
发病诱因:本病常在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肾炎、动脉内膜炎等疾病的老人中发生;精神过度紧张或遭受精神创伤时也有可能发生。
急救措施:
在发生先兆症状时,如果缓解很慢,应立即从常备急救盒中取出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可很快使症状消失。
发作时先从急救盒内取出亚硝酸异戊酯药一瓶,放在手帕中击碎放出气体连续吸入,直至气味消失为止;再取出硝酸甘油片(0.6毫克)含在舌下。同时可对患眼进行重复、间歇的按摩,促使血管扩张。
突发意外的自救与急救
跌倒
表现:如果臀部着地,易发生髋部股骨颈骨折。这时可局部剧烈疼痛。因为有些老人痛觉不敏感,如果骨折两端成角相嵌,甚至还可起立行走,但出现跛行;跌倒时如向前扑到,常可引起股骨骨干、髌骨及上肢前臂骨折,局部疼痛,明显肿胀,甚至出现创口。颅内损伤可当场出现神志变化、剧烈呕吐、耳鼻出血,有的虽然当时清醒,但过一段时间可再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
急救措施:
如果跌得较重,不要急于挪动身体,先看看哪个地方痛。
应先将其置于硬木板上,仰卧位。一时找不到硬木板时,可先就地平躺。
如果腰后部疼痛怀疑有腰椎骨折,应在该处用枕或卷折好的毛巾垫好,使脊柱避免屈曲压迫脊髓。
如果怀疑有股骨颈骨折,应用木板固定骨折部位。木板长度相当于腋下到足跟处,在腋下及木板端,包好衬垫物,在胸廓部及骨盆部作环形包扎。其他部位骨折,可用两条木板夹住骨折部位,上、中、下三部位用绷带固定。
有创口者,应用洁净毛巾、布单把创口包好,再用夹板固定。
头颅损伤有耳鼻出血者,不要用纱布,棉花、手帕去堵塞,否则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继发感染。
头部或臀部着地,出现头痛、呕吐时,是颅内出血的征兆,不可轻视。
食物中毒
有些老人习惯吃剩饭剩菜,这很容易导致食物中毒。
表现:有明确的吃不洁食物史。中毒者一般多在食后6~24小时内发病,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腹泻严重者可造成脱水。
急救措施:一旦发现食物中毒,应尽快送病重者到医院救治。现场急救措施:
尽快催吐。(1)用筷子或手指轻碰患者咽壁,促使呕吐。(2)可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0毫升,让患者喝下。(3)肉类食品中毒,则可服用十滴水促使呕吐。
药物导泻。食物中毒时间超过2小时,精神较好者,则可服用大黄30克,一次煎服;老年体质较好者,可采用番泻叶15克,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
如果中毒者已发生昏迷,则禁止对其催吐。
煤气中毒
表现:开始时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之后出现晕倒、昏睡、昏迷、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难等现象,严重者会因缺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急救措施:
立即开门窗通风。吸入新鲜空气。
将老人移置温暖、通风好的房间内。
解开衣服、裤带,注意保温。
能饮水者,可喝热糖茶水。
必要时针刺人中穴。
呼吸困难或停止时,立即做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抢救。
噎食
食物团块完全堵塞声门或气管引起的窒息,俗称“噎食”,是老年人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美国每年约有4000多人因噎食猝死,占猝死病因第六位。阻塞气管的食物常见的有肉类、蛋黄和蛋糕、年糕、粽子、元宵、地瓜、包子等。
表现:发生噎食时,患者会突然不能说话和呼吸,常用手指向咽喉部,或窒息倒地。噎食者往往来不及送医院抢救。
急救措施:一旦发生噎食,在呼叫急救中心的同时,应争分夺秒地进行现场急救操作。要点是:噎食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急救者站在其身后,双臂抱其腰,用双手重叠放在病人上腹部剑突下的位置,向上向后快速加压,利用冲压胸部时肺内的气流将食物驱出。若噎食者不能坐或站立,应立即使其仰卧,头后仰,急救者用双手置于病人剑突下,从下向上并稍向后给予猛烈冲击,使堵塞的食物被冲出。
老年疾病家庭急救和自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急救过程中,有些情况应该引起注意。
一戒惊惶失措。如有人触电,一定要用绝缘体使伤者迅速脱离电源,方可进行救治。
二戒草率从事。急救时要沉着冷静,如果手忙脚乱,不但容易忙中出错,而且有可能为以后的救治工作埋下隐患。
三戒随意搬动。对严重的心脑血管意外病人和跌倒后怀疑有脊柱或下肢骨折者,随意搬动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四戒乱用药物。否则会掩盖病情,延误诊断或加重病情。待检查确诊后再作处理。如备有家庭药箱,要了解其中的药品是否适用及用量用法。
篇5
【摘要】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意外引发意识骤然丧失、死亡。一般不超过1小时,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急症,由于猝死前病情稳定,又缺少预兆,处理不当可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了解猝死的基本知识,掌握对猝死的症状与病情的判断以及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护理。
【关键词】猝死 急救 护理
据研究:心跳停止3-5秒正常人可感到头晕,10-20秒可发生晕厥,40秒左右可出现抽搐,瞳孔散大,60秒呼吸可停止,大小便失禁,4-6分钟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要使病人在此阶段复苏,避免脑细胞的损伤,就需要分秒必争,力争在5分钟之内进行有效的复苏,实践证明,抢救的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1 急救与配合
1.1 心跳骤停的急救 加强心肺复苏的培训,掌握各种抢救方法,患者一旦发生心搏骤停,要总出正确的判断,若情况紧急,应在现场就地行徒手心肺复苏,其抢救可按ABC 程序即:A开放气道,要判断神志是否有意识存在,立即使病人处于仰卧位,松开衣领腰带,清理口腔、鼻腔分泌物,将其头后仰,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再次确定呼吸是否存在,及时通知其他医务人员参加抢救。B人工呼吸,对呼吸停止的病人应行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亦可用简易呼吸器。C胸外按压,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无意识时,则应行胸外按压以建立有效的循环,其按压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成人100次min,按压深度成人为胸廓下陷4-5cm,5-13岁儿童为2-3cm ,婴幼儿为1-2cm,按压与呼吸的比值是30:2即按压30次吹气2口
1.2 医护的配合:在复苏的现场护士不仅要掌握各种抢救流程,及时准确的完成各项操作,执行医生的医嘱,为抢救争取时间,还要在病人到达之后妥善安置,要询问发病史,家族史,详细病情,熟悉抢救室各仪器的操作,药品的剂量、用法,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各种急救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气管插管,呼吸机的使用,动态心电监护的应用,必要时用电除颤,并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和病情变化,医护要熟练配合,做到忙而不乱,有序的抢救。
2 复苏后的护理与体会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生命体征的观察,复苏后的病人病情尚未稳定,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瞳孔、尿量、意识、末梢循环等。(2)持续心电监护,能够及时提示心脏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各种变化,防止再次出现心搏骤停。(3)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因为此类病情发展快,用药复杂,只有保持两条静脉通路才能及时有效的用药,一路静脉通路输注抗心理失常药物,一路静脉通路输注营养心肌等药物。
2.2 脑复苏的护理 恢复脑功能是复苏成功的标志,血液循环停止,中枢神经细胞因缺氧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在复苏成功后要继续治疗脑复苏,防止脑缺血与再灌注的损伤,要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1)降温,应用冰帽,保护脑组织。(2)脱水,减轻脑水肿,一般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3)防止抽搐。(4)高压氧治疗,增加血氧含量,提高组织的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2.3 一般护理 (1)饮食,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2)绝对卧床,严禁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复苏成功的重要步骤。(3)持续氧气吸入,以改善心肌缺氧,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胸闷、气促等症状(4)保持口腔、皮肤清洁(5)避免用力排便,训练病人在床上排便,保持大便通畅,解释用力排便可使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血氧,诱发心律失常,因此要避免过度用力或屏气,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2.4 心理护理 由于心源性猝死发病急,抢救过程中可有多处损伤,病人会处于极度紧张、恐惧甚至频死状态,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耐心细致的观察,主动与病人沟通、交流,使其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避免外界刺激,增强治疗信心,并告知家属保持愉悦的必要性,协助激励患者的求生欲,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篇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2-0048-01
本文旨在探讨静脉用胺碘酮对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2003年3月~2006年3月,共选择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的住院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68±5.3)岁。预激综合征A型4例,B型5例。同时并发高血压病3例,风心病2例。心功能Ⅱ、Ⅲ和Ⅳ的者分别为2、5和2例。心房颤动平均发作时间(4~30)小时,心室率(140±14.6)次/分钟。排除标准:合并低血压、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和怀孕、哺乳期妇女及不合作者。
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负荷量150mg(3~5mg/kg)溶于生理盐水20ml中,于10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入,首剂后10~15分钟未转复为窦性心律者,视情况重复给予75~150mg,继以1.0~1.5mg/分钟,静滴6小时,以后按病情逐渐减量,24小时总量一般不超于1.2g。要注意注射速度,监测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2 结果
在静脉用胺碘酮24小时内,9例患者有6例(66.7%)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中用药后4小时内转复者2例,4~12小时转复者4例。转复成功后心室率平均降至100次/分钟以内,平均心室率140次/分钟降至90次/分钟(P
3 讨论
预激综合征患者一旦并发心房颤动,若冲动循房室旁路下传,由于其不应期短,会产生极快的心室率,甚至演变为心室颤动,发生低血压、晕厥与猝死[1]。因此对这类患者迅速进行复律治疗或控制心室率具有重要意义。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而心功能正常者,可选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使旁路传导减慢从而降低心室率、恢复窦律[2]。并且,可达龙对左室功能影响较小[3]。预激综合征律房颤心室率显著增快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时应紧急处理,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本组资料显示,静脉用胺碘酮转复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达到66.7%,复律成功者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即使复律无效也能显著降低心室率,使心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结果提示,静脉用胺碘酮对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患者有效且安全。但因本研究例数较少缺乏对照,故其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高级临床内科学.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0:503.
篇7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抢救;护理;体会
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可局限于心肌某一部位或弥漫整个心肌、心包及心内膜,通称为病毒性心肌炎,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临床上常呈现急性、慢性或隐性过程,心肌生理功能被心肌炎性改变所影响,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心脏增大、心律不齐,严重的出现心力衰竭等症状。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滥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较10年前提升了10倍以上,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
我科曾成功抢救一例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现介绍如下:
郭某某,女,25岁,因咽部疼痛、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入院,主诉:心悸、胸闷、呼吸困难一天,追问患者一周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静脉输液青霉素治疗。入院时查体:T36.5?C,P110次/分,R25次/分,BP12/8kPa,患者神志清楚,一般状态尚可,心界叩诊正常,第一心音钝心律稍有不齐,心电图示II、III、aVf及V1、V2导联ST段抬高,I、V4、V5、V6导联ST段下移,T波倒置,肢导低电压,无病理性Q波。化验室检查:AST1380u/L,LDH6710u/L,CK895u/L,CK-MB110u/L,a-HBDH2405u/L。经诊察排除‘急性心肌梗塞’,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给予参麦注射液静点,芪冬颐心口服液口服,24小时持续低流量吸氧及心电监护。患者入院9小时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伴有汗出、肢冷、烦躁不安,晕厥,血压下降至30/0mmHg,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46次/分,房性早搏呈三联律,立即给予副肾1mg静脉注射,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面罩高压氧吸入,多巴胺60mg、间羟胺30mg兑入5%葡萄糖500ml中静点,参附液50ml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静注。2小时后,患者病情再次加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四肢厥冷,口唇发绀,冷汗自出,立即给予尼可刹米0.375g肌注,毒毛K0.125mg静注,参附液50ml静注,心前区疼痛,给予罂粟碱30mg肌注。患者呼吸稍平稳,测血压90/70mmhg,汗出减轻,四肢转温,升压药维持静点,每4小时静注50ml参附液,连用48小时后血压平稳,72小时后患者休克状态完全纠正。病程中,胸痛2小时即出现心肌酶谱升高,多次检查未见明显峰值且持续升高时间较长,血液免疫学检查:抗心肌抗体(+),病毒抗体CBV(+),心电图出现病理Q波,住院30天,好转出院。
护理
充分的急救物品准备和实施快速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证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常急诊入院,护士在接到急诊室的电话通知后,迅速准备好CCU的床单位、氧气装置、吸痰装置、心电监护仪、除颤仪、临时起搏器、呼吸机、IABP机及急救车,并保证急救器械处于完好功能状态。病人到达病区后,需3人~4人托病人过监护床(避免病人自主用力),迅速予休克、中高流量面罩吸氧、连接心电监护(最好是带有除颤功能的监护仪);迅速在上、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均留置Y型静脉套管针,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协助医生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连接压力换能器予持续中心静脉压监测;协助麻醉科医生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协助医生行股动脉穿刺接IABP机进行球囊反搏治疗。
1 有效沟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心脏病患者情志护理由为重要。患者一般对病情缺乏了解,或恐惧或不予重视。对此在护理中耐心为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其对病情有一定的认识,消除紧张焦虑情绪。患者常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产生紧张、焦虑、担心死亡的恐惧,而紧张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或休克。除及时用药物缓解症状外,在护理中,我们采用亲人陪伴法,使其家属、父母陪在患者身边,让患者感到温暖亲切。给患者创造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介绍现代医疗技术的多样性及良性病例,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治疗。注重心理护理,实行心理护理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预后良好[9]。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由于均为青壮年、发病极为突然、病情变化快且来势凶猛,病人及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担心预后、对住院环境陌生及病人伴随的不适症状等,均使病人及家属出现恐惧、焦虑、高度紧张等心理反应[10]。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向病人及家属讲明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程特点及目前的救治水平,及时把病情、治疗及护理消息反馈给病人及家属,并列举同种疾病预后良好的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面对现实。有的放矢的心理护理、熟练的护理技术、贴心的语言可以消除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压力,避免一切不良精神刺激,对减轻病人的症状和身体康复起重要作用。
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与护理
2.1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按医嘱给予升压药时,要严密控制升压药滴数,每15分钟测血压一次,根据所测得的数值及时调整升压药浓度、滴数,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病情,如末梢循环较差、面色苍白、脉细数、尿少时,应注意可能是早期休克的表现,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当患者血压低时,在考虑心源性休克的同时,应考虑有无血容量不足的存在,此时应加快输液。若补液后出现呼吸困难,肺部罗音,应控制补液速度。由于本病是病毒所致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缺血致心脏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引起,所以在护理中要密切观测血压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2.2严密监测心电监护
心律失常是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的合并症,及时做好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心率、S―T段的改变极为重要,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及时告知医生予以纠治,护理中我们做到及时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做好除颤准备。
2.3疼痛的护理
疼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导致心衰加重,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或休克,因此,及时有效地给予镇静、止痛药对缓解病情有重要作用,常用药有吗啡、杜冷丁、罂粟碱等。应注意随时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通知医生并做好记录。
2.4吸氧的护理
急性期给予高流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流量4―6L/min,持续72小时后,改为低流量吸氧,1―2L/min,持续一周,待疼痛减轻或消失后改为间断低流量吸氧,密切观察心电监护情况。间断或持续地吸氧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因心力衰竭所致的低氧血症,有助于缺血心肌的供养,并可减轻疼痛[1]。 呼吸机正压通气(PEEP 2 cmH2O~5 cmH2O)治疗在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价值得到了证实,已经成为抢救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的有效措施。Fedullo等[2]研究结果认为,呼吸机对于改善左心衰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有益的:可以减少呼吸做功,缓解呼吸困难,降低氧耗量,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而PEEP可同时使部分中心血容量转入周围静脉系统,从而使扩张的左室舒张末容量下降,有利于改善心力衰竭,提高存活率。国内报道,PEEP 2 cmH2O~5 cmH2O不仅肺毛细血管楔压明显下降,而且对血压无明显影响[3]。使用呼吸机治疗期间,除了按常规护理外,尤其要保持管道固定、通畅、湿化瓶的加温及湿化,密切观察各参数的情况,定期遵医嘱抽动脉血查血气分析,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呼吸道感染,痰多时及时抽吸并注意无菌操作。因为病人身上管道较多,且呼吸机治疗期间不能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故允许一名家属陪伴,鼓励病人用手势或文字与医护人员交流。应多关心病人,加强生活护理,每2 h翻身叩背1次,防止压疮。病人因气管插管不能自主进食,予停留胃管定时鼻饲,保证营养的摄入。每日鼻饲3次,每次200 mL,鼻饲前后应检查呼吸机气囊是否呈充盈状态,鼻饲后抬高床头(25°~30°)1 h,以防止反流。
3 生活起居指导
发病第一周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活动均在床上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注意全身护理,保持床铺整洁、干燥、无皱,护理人员协助翻身,每2―4小时一次,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压疮发生,翻身时禁止患者用力以免诱发心衰,病情急性期变化快,要保证患者充足睡眠,饮食应为全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和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开塞露,切忌排便用力引发心衰或心脏骤停。第二至三周指导患者可在床上翻身、稍坐,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以半流食为主,少食多餐,勿过饱,保持大便通畅。第三周后,嘱患者进行适宜的床下活动以恢复体力,减少血栓形成。患者年纪轻,体质恢复较好,指导患者以散步为宜,勿过度耗氧,活动时间一般不超过15―20分钟,生活规律,如活动时出现眩晕、心慌等症状立即休息。饮食宜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的低盐、低脂软食,避免过饱,保持心态平和,防便秘。坚持用药,定期复查。
4 体会
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特异病毒感染引起的似心肌病变为主的一种炎症,其临床酷似心肌梗塞的症状和体征,病情危重,起病急,易误诊,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分秒必争的抢救和恰当的护理对疾病的转归非常重要。本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临床表现以胸闷、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心衰为主要表现,在护理中,首先我们与患者及家属取得了良好的信赖关系,使患者以平和心态,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主观上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我们通过对患者进行情志、饮食、信心、活动、起居等健康知识的宣教,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为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患者尽早脱离危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沈莹,夏勇.吸氧减轻急性心肌梗塞缺氧性损伤的试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37(1):9-11
[2] 姜洪芳葛美清 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脑综合征抢救成功1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ISTIC - 2007年29期
[3] 冯丽钦周小香江雅李清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护理 全科护理 2009年30期
篇8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猝死 护理
乳腺癌严重危及女性健康,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手段进行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短期内可恢复到较好状态,围手术期内致死性并发症非常罕见,故围手术期猝死是家属和社会难以接受的,常导致严重的医疗纠纷,近年来其发生率有升高趋势[1]。乳腺癌围手术期猝死发生率为0.13%,近年为0.51%[2]。其危险因素为trausseau’s syndrome所致的致死性栓塞性疾病,如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手术创伤和全身麻醉是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发生trausseau’s syndrome原因之一,3%~10%的患者于术后4~22 d导致肺栓塞,尤以胸腹部手术后发生率为高[3,4]。我院1999年至2009年发生了3例围手术期猝死患者,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女,45岁,因左乳无痛性肿物1个月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一个肿物,大小为2 cm×3 cm、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差,同侧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入院后查血常规、肝功能、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和腹部b型超声(b超)均正常,经针吸细胞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既往史:3年前患心肌炎,目前无症状。于2001年12月26日上午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第1天16∶20下床去厕所小便时突然晕倒,测心率56 次/min、血压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侧瞳孔缩小、口唇紫绀,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例2,女,64岁,因右乳无痛性肿物8个月收治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一个肿物大小为3 cm×3 cm、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差,同侧腋下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入院时测血压130/95 mm hg。入院后查血常规、肝功能、胸部x线检查透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肌缺血。心功能报告心输出量减低。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7年。诊断为乳腺癌,于2004年12月2日6上午行右乳癌根治术,2005年1月6日出院上电梯时突然晕厥、抽搐、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测血压154/106 mm hg,心率110次/min,经抢救无效死亡。
例3,女,75岁,因左乳无痛性肿物2个月收治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左乳内上象限可触及一个肿物大小为2.5 cm×3.0 cm、质地硬。入院后查血常规、肝功能、胸部x线检查正常、d二聚体增高。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肺功能报告:外周气道阻力中度增高,肺顺应性中度减低。诊断为乳腺癌,于2006年10月19日上午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第2天下午下床去厕所小便后自觉头晕,心慌,测血压80/40 mm hg,随后意识消失,经心肺复苏处理偶有心跳,但不能坚持,且瞳孔散大,血压0 mm hg,呼吸未恢复,经抢救无效死亡。
2 临床分析
2.1 直接死亡原因
第1例患者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1 d,第1次下床活动或排尿排便时,突感头痛、头晕、胸闷、视物模糊、继而意识不清、口吐白沫、面色发绀、呼吸心跳停止。第2例为术后第13天出院回家上电梯时突然晕倒猝死,考虑为肺梗死。第3例为手术第一天后下床上厕所时晕倒,心跳停止、血压为0 mm hg,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可见突发心肺事件是乳腺癌围手术期猝死的主要原因。本组3例因家属不同意尸检而未能最终明确死因。
2.2 猝死的诱因
诱发猝死的因素较多,首先手术是明确的诱发因素,其次是患者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高年龄、冠心病、恶性肿瘤等病史。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精神紧张、排便用力、饱餐饱饮、术中、术后心肌缺血、缺氧、可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心肌氧供和氧耗失衡,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电不稳定,形成“损伤电流”,易发生室颤而猝死。情绪激动可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引起室颤阈值降低、易发生室颤。高度精神紧张、长期卧床和术后应用止血药等是潜在的诱发因素[5]。乳腺癌患者术后活动少,血流缓慢,血液淤滞,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致血管壁损伤、脂肪脱落后容易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长时间卧床后突然下床活动,使已形成的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栓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形成肺栓塞。口服大量的孕激素可以导致动静脉血栓形成,而诱发心肌梗死或肺栓塞等,因此也是诱发猝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3 护理体会
3.1 加强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
术后对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全面监护,经常巡视、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的发生。对活动时突然出现脑缺氧的症状,突感头痛、头晕、晕厥、胸闷、视物模糊,突发性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心悸、气短、胸闷、酷似心绞痛、心肌梗死样疼痛症状,要高度重视。晕厥是肺栓塞较常见症状,常提示病情危重[6]。
3.2 加强术后护理,做好健康宣教
患者住院期间,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健康宣教,与主管医生一起向患者家属及本人详细介绍病因、病情、当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可能的诱发因素等。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活动适度,饮食起居应有家属陪伴等。术后3 d内病死率最高,危险性最大[7],尤其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了减少术后卧床时间过长的并发症,如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在床上适当的活动,下床之前应在床边适当活动,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活动量。患者卧床3~4 d后,首次下床活动、第1次大便时,蹲或坐时间不易过长,大便干燥时,可给灌肠或开塞露处理,以解除便秘。避免蹲或坐姿挤压股静脉,突然站立后诱发栓子脱落,而致肺栓塞。
3.3 给予家属心理支持,减少纠纷发生
猝死是难以预料的悲剧性事件,因此猝死对患者的家属是一个沉痛的打击,心理创伤巨大。护士应给患者家属以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安慰患者家属,尽力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8]。尽早评估患者的病情,对危重患者做好临终关怀,尤其做好家属的工作,讲解预后,使家属心理有所准备,取得理解及配合,以减少纠纷的发生[9],如果经过努力救治患者死亡,那么家属也会给予医生护理人员理解,这一点对维护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观念中,乳腺癌手术因限于体表,不涉及体内脏器,围手术期猝死问题不被人们接受。60%的癌症患者并发血液高凝状态(又名血栓前状态),血液高凝状态的首位原因是恶性肿瘤[10]。对于乳腺癌患者手术创面大,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术后护理尤为重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早期活动下肢预防血栓的形成。护士在观察病情时一定要有预见性,及时发现并详细记录。对高危人群,如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心悸等症状,应高度警惕,及时行胸片、心电图、血气分析、多普勒超声检查,必要时行ct 肺血管造影,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病死率[7]。院内猝死20%~28%,多见于欲起床、入睡后、更换、入厕、喂食水、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11],因此我们应引起重视,做好健康宣教和护理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成峰,邵永孚,兰忠民.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猝死.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0,7:6163.
2 罗德光,黄云飞.乳腺癌围手术期肺栓塞猝死1例分析.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9:104.
3 britt ld,zolfaghari d,kenndy e,et al.incidence and prophylactic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a high risk trauma population.am j surg,1996,172:1314.
4 flinn wr,sandager gp,silva mb,et al.prospective surveillancefor perioperative venous thrombosis.arch surg,1996,131:472.
5 蔺汝云,宋江萍,肖丽屏.558例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情况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309310.
6 孙涛,海波.晕厥为首要表现肺栓塞的为临床表现特点.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36:8788.
7 李现桥,王巍.乳腺癌围手术期猝死2例.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878879.
8 秦德春,郭学奎,李秀华.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7,5:408409.
9 米继民,史毅军.猝死急救护理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5254.
篇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重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其中绝大多数AMI猝死发生在院外。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
1 临床表现
易患人群多有高血压病史,近半数患者有心绞痛,其次吸烟、肥胖、糖尿病人;发病多在春、冬季节;常在安静与睡眠时发病,部分病人则发病于剧烈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在饱食脂肪餐之后。
1.1 症状 突然持续剧烈胸痛,或平时有心绞痛症状,但近数周内发作次数较前频繁,疼痛程度剧增,时间延长,伴周身冷汗,烦躁不安,恐惧或濒死感。剧烈胸痛是AMI最早、最突出的症状。
胸痛的特点:(1)胸痛部位:典型部位在胸部正中稍下方,或者在心前区,疼痛范围也较心绞痛广泛。(2)胸痛程度:异常剧烈,难以忍受,胸痛呈压榨、窒息、撕裂样或绞痛。(3)胸痛持续时间:一般为2天左右。(4)胸痛向周围放射:常放射到左上肢、左肩、左颈部。(5)含服硝酸酯类药物无效。
1.2 体征 体格检查多发现心脏异常,如心律失常、新出现的杂音和(或)第三或第四心音,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相关休征。
2 AMI心电图改变
院前急救现场条件受限,无法进行心肌坏死标志物测定。心电图检查结论成为AMI院前评估的主要客观依据。要求数分钟内完成心电图的检查及分析。 AMI按其心室壁总损范围可分为穿壁性、心内膜性及灶性3种,大多数为穿壁性。
2.1 穿壁性AMI (1)中央坏死区:坏死区波形主要看QRS波,病理性Q波或QS波,从无到有或由浅变深。(2)损伤区:心电图出现朝向心外膜面的导联ST段抬高。ST改变最早期可表现T波起始部的钝角消失,即T波起始部角度拉直。以后ST段斜行抬高,抬高到一定程度时与T波融合呈单向曲线,凸面向上,持续数日至数周逐渐下降,恢复正常。(3)缺血区:AMI早期,其T波向量背向心内膜而朝向心外膜,因而早期表现T波直立、高尖,逐渐发展,坏死区和缺血区逐渐由心内膜穿透心外膜时,T波幅度逐渐下降,变为倒置,逐渐加深。倒置的T波两肢对称,底端尖顶样,呈典型的“冠状T波”改变。以后T波逐渐变浅,大多数在数日内恢复正常。
2.2 心内膜下AMI 心电图不出现异常Q波或QS波,但出现上述ST段及T波的演进性改变。
2.3 AMI的定位诊断 AMI的定位主要依据异常Q波或QS波出现的导联判定。前间壁V1、V2(V3)导联;前壁V3、V4(V5)导联;下壁Ⅱ、Ⅲ、aVF导联;侧壁Ⅰ、aVL、V5、V6导联;后壁 V7、V8导联可出现相关心电图改变。
3 院前评估
院前评估要抓住本病最突出的特点,骤然发病,剧烈胸痛。疼痛的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更严重更持久,休息及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出冷汗、恐惧、有濒死感,低血压和休克。院前评估时注意胸痛和疼痛部位的差异性,如有些老年糖尿病人无明显胸痛表现。下壁AMI病人多表现为上腹疼痛。有些患者的疼痛发生在头颈部、咽喉、下颌处。也有以其他症状为首发症状掩盖胸痛,如突然出现的心力衰竭、晕厥、血压下降。脑血管意外和AMI有时可互为因果或同时并存。所以遇45岁以上突然出现不明原因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或原有高血压急剧下降,伴冷汗者,有胸痛或无胸痛,均应考虑AMI可能,及时结合心电图进行评估。
4 AMI的院前急救处理流程
4.1 指导自救 120调度中心在接到求助电话后,对疑似AMI的病人,立即指导自救,安静平卧,不允许离床,若倒地上,应就地平卧,等待急救人员到来。指导含服硝酸甘油,或者速效救心丸,嚼服阿司匹林300mg。
4.2现场控制 AMI起病急、病情重,患者及家属都焦躁不安,围观人群多,救护过程暴露,不利施救。因此,要安慰家属,疏散人群,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保持有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整个救护过程,动作轻、稳、准、快,多用非语言交流手段。绝不能由于自己的负性心理状态影响病人的情绪。
4.3 吸氧 常规给氧,氧浓度控制在2~4L/min。采取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4.4 迅速体检、查心电图 及时评估AMI及心律失常情况。
4.5 尽早应用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有降低左室前负荷的作用,可明显扩张心外膜血管,对痉挛状态的冠状动脉血管及侧支血管也有明显扩张作用。用法:硝酸甘油0.3~0.6mg,立即舌下含服,几分钟后疼痛不缓解可重复1次。建立静脉通道静滴,硝酸甘油5μg/min,每5~10min增加5~10μg/min,最大剂量不超过30μg/min。如病人出现心动过速或血压下降时需慎用或停用硝酸甘油。
4.6 抗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首选利多卡因,先肌肉注射100mg(急救现场紧张静脉注射可能短时间内有困难),再以100mg静脉注射。AMI伴有心动过缓,心输出量下降及周围循环灌注不足时,应用阿托品。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每5min重复1次,总量不超过2mg。阿托品也可用于下壁AMI合并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美托洛尔:静脉注射美托洛尔5mg,观察10min后,如无心功能恶化、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再静脉注射美托洛尔5mg,短期内可用到15mg。美托洛尔除了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外,还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增加膜稳定性,提高心肌细胞的兴奋阈和室颤阈,降低A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
4.7 镇静止痛 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能加重病情,诱发休克。可用吗啡5~10mg皮下注射。应注意,呼吸在12次/min以下切勿使用,或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
4.8 应用升压药 收缩压低于90mmHg,患者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说明有休克,可用多巴胺20~40mg于250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
4.9 电击除颤 AMI发生后1~2h内死亡的患者多死于心室颤动,及时给予直流电除颤可有效终止心室颤动[3]。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把电击除颤作为心搏骤停复苏最有效的手段[4]。一旦患者出现心室纤颤心脏骤停,要及时果断的除颤,采用双相非同步直流电除颤,选择合适的能量,120~150~200J,争取一次除颤成功。注意,开启除颤监护仪,要先走纸记录心律失常的原始波形再行除颤,为院前急救提供法律和学术的证据。如果未记录复律前的心律失常波形,将造成病案记录不完整,临床资料的学术价值下降,如果一旦出现医疗法律诉讼,院前急救医生将会陷于被动的地位。
4.10 心肺复苏 一旦发生心脏骤停,立即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原则上现场急救,待病情平稳后,转送医院。
4.11 转运途中注意事项 (1)搬运患者,应使担架保持相应水平位,非上下楼梯或上下救护车时,勿大起大落,以免患者恐惧加重心理负担。(2)保持患者平卧,心功能不全者可半卧位,安静休息。(3)全程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的观测。(4)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疗。(5)维持静脉通道和不间断的药物治疗。(6)重视倾听患者的主诉,随时调整用药和解决患者的需要,直至将患者安全转送到医院。
参考文献
1 孙刚,吴丽娥,李倩影,等.急性心血管事件院前急救的应急策略及流程探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6):343.
2 曲秀芬,黄永麟,纪树彦,等. 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临床心电学杂志,1995,4(4):168.
篇10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肌梗死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32
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经严密的病情监测,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做好饮食护理,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护理关键。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男49例,女19例,年龄43~76岁,病程5~35年。经询问病史、查体、查心电图、血糖、心肌酶谱,确诊为心肌梗死,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对急性心肌梗死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包括包括一般治疗,如卧床休息、吸氧、改善循环、抗血小板凝集、扩冠状血管、降糖、补液、保持大便通畅及稳定情绪等支持和对症处理。特殊治疗,如符合溶栓标准给予溶栓治疗,本组19例采取是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经过积极救治,加强各方面护理,66例病情稳定,治愈出院。2例死亡,1例为大面积心梗并严重并发症患者,1例发生在恢复期排便后猝死。护 理
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应将患者安置在心脏重症监护病室,专人护理,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变化。注意血压、脉压差情况。警惕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出现,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准备相应的急救用物,如除颤仪、临时起搏器、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机等。开放静脉并保持通畅,以供急救时静脉注药。应充分吸氧,流量以6L/分为宜。必要时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同时做好机械通气的护理。发病第1周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一切生活护理由护士完成,室内保持安静环境,减少探视,第2周无并发症者允许在床上活动,循序渐进地逐渐加大活动量,室内步行等。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以减轻心肌缺氧。严密观察病情,特别要警惕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吸氧、检测心肌酶谱及根据医嘱静脉给药等,如发现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出冷汗及呼吸困难等,应及早发现心肌缺血,经常巡视患者,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并通知医生。
生活护理:①饮食护理:宜给予以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予蛋白质和食物纤维为主。为预防便秘的发生,可适量进食粗纤维素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血。②排便护理:该类患者入院后常规口服缓泻药物。并向患者说明便秘的危害,必要时使用开塞露塞肛,以助大便排出。排便时一旦出现胸痛,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等,嘱病者停止排便,并通知医生作好抢救的处理。
正确监测血糖:需要及时监测血糖,血糖值应在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的稳定水平,并严格观察使用降糖药物后患者有无恶、大汗、头晕等低血糖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治疗护理:①输液及药物的护理:严格掌握输入液体种类,应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因输液不当可加重心脏负担而诱发心衰,要加强巡视,观察病者的神情变化,询问自觉症状,滴速要均匀、准确。严密监测血压情况,根据血压及时调整输入速度。要密切监测血糖情况,因低血糖反应可加重心肌损害,在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时,应严防低血糖的发生。②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应该在6小时内完成,但静脉溶栓也有一定的风险,护理关键在于严密观察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律失常和过敏反应及出血倾向。在溶栓治疗后3天内,防止急性左心衰、血栓栓塞及感染。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少盐及低脂摄入。③该类患者因卧床时间长且术侧肢体制动,患者常诉腰酸背痛,护理人员适当予按摩,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
积极预防并发症:应定期给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并经常更换衣被及床单,预褥疮发生。每天2次口腔护理。同时注意保暖,限制探视。特别是针对溶栓治疗的患者,要严密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衄和皮肤出血点、瘀斑等无新近出血史和出血倾向。对需要导尿患者,要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室内空气消毒1次。
健康指导: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对需要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多数患者不愿接受。此时应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糖不稳定的危害,告知使用胰岛素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预后。及时指导患者和家属监测血糖和尿糖的方法。生活当中,避免低血糖,给予糖尿病饮食、不得过饱,防止腹胀和便秘。对恢复期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可指导患者逐渐增加活动,同时应治疗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同时要积极治疗、预防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相关疾病。适量体力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讨论
总之,针对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护士应熟悉此类疾病的发病规律,掌握心电监护及记录方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晕厥以及胸部不适的位置,持续时间,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加强对患者血糖的监控,控制理想的血糖水平,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并注意加强心理护理及
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雪薇.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J].中国急救医学,2000,20(4):236.
2 罗继健,麦家志,林英忠,等.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与近期预后分析[J].广西医学,1999,21(6):1096-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