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技术性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的技术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的石膏资源极其丰富,石膏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由于石膏的特殊的技术性质,石膏作为轻质墙体材料和建筑装饰制品发展甚快,是一种理想的高效节能新型建筑材料,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建筑石膏的技术性质
建筑石膏色白,密度为2.60~2.75 g/cm3,堆积密度为800~1 000 kg/m3。根据《建筑石膏》(GB9776―1988)的规定,按其凝结时间、细度及强度指标将其分为三级
建筑石膏按产品名称、抗折强度及标准号的顺序产品标记,例如建筑石膏2.5GB 9776
表示抗折强度为2.5 MPa的建筑石膏。建筑石膏的技术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凝结硬化快
建筑石膏一般加水后3~5 min内即可初凝,30 min左右即达到终凝,一星期左右完全硬化。为满足施工操作的要求,往往需掺加适量的缓凝剂,如0.1%~0.15%的动物胶或1%的亚硫酸纸浆废液,也可掺0.1%~0.15%的硼砂或柠檬酸等。
1.2 硬化后体积微膨胀
建筑石膏硬化后一般会产生0.05%~0.15%的体积膨胀,使得硬化体表面饱满,尺寸精确,轮廓清晰,干燥时不开裂,有利于制造复杂图案的石膏装饰制品。
1.3 孔隙率大,重量轻,但强度低
建筑石膏水化的理论需水量为18.6%,但为了满足施工要求的可塑性,实际加水量约为60%~80%,石膏凝结后多余水分蒸发,导致孔隙率大,重量减轻,但抗压轻度也因此下降。抗压强度一般为3~5 MPa。
1.4 具有良好的保湿隔热和吸音性能
建筑石膏硬化后,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和吸水性,在潮湿的环境中,晶体间的粘结力削 弱.强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晶体还会溶解而引起破坏,在流动的水中破坏更快。硬化石膏的软化系数约为0.2~0.3;若石膏吸水后受冻,则孔隙内的水分结冰,产生体积膨胀, 使硬化后的石膏体破坏。所以,石膏的耐水性和抗冻性均较差。此外,若在温度过高的环 境中使用(超过650C) ,二水石膏会脱水分解,使强度降低。因此,建筑石膏不宜用于潮温和温度过高的环境中。石膏硬化体中微细的毛细孔隙率高,导热系数小,一般为0.121~0.205W/(m•K),故隔热保温性能好,是理想的节能材料。同时石膏的大量微孔,特别是表面微孔对声音传导或反射的能力也显著下降,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声能力。
1.5 具有一定的调节温度、湿度的性能
石膏的热容量大,吸湿性强,可均衡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营造一个怡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6 防火性能优良
石膏硬化后的结晶物CaSO4•2H2O遇火时,结晶水蒸发,吸收热量并在表面生成蒸汽幕,因此,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抑制火焰的蔓延和温度的升高。
1.7 耐水性差
石膏硬化后空隙率高,吸水性强,并且二水石膏微溶于水,长期浸水会使其强度下降,所以耐水性较差。通常其软化系数为0.3~0.5。
1.8 有良好的装饰性和可加工性
石膏不仅表面光滑饱满,而且质地细腻,颜色洁白,装饰性好。此外,硬化石膏可锯、可钉、可刨,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建筑石膏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略有膨胀,硬化时不出现裂缝,可不掺加填料而单 强使用,并可很好地填充模型。硬化后的石膏,表面光滑,颜色洁白,以石膏制作的制品,尺寸准确、轮廓清晰,可锯可钉,具有很好的装饰性。
2 建筑石膏的应用
石膏具有上述诸多优良性能,因而是一种良好的建筑功能材料。
2.1 室内抹灰及粉刷
建筑石膏加水、砂拌合成石膏砂浆,可用于室内抹灰面,具有绝热、阻火、隔音、舒适、美观等特点。抹灰后的墙面和天棚还可以直接涂刷油漆及粘贴墙纸。
建筑石膏加水和缓凝剂调成石膏浆体,掺入部分石灰可用作室内粉刷涂料。粉刷后的墙面光滑细腻,洁白美观。
2.2石膏板
石膏板具有轻质、隔热保温、吸声、防火、尺寸稳定及施工方便等性能,在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建筑材料。常用石膏板有如下几种:
2.2.1 纸面石膏板
以建筑石膏为主要原料,掺入适量的纤维材料、缓凝剂等作为芯材,并以纸板作为增强护面材料,经加水搅拌、浇注、辊压、凝结、切断、烘干等工序制得。纸面石膏板分为普通型、耐水型和耐火型三种。纸面石膏板主要用于室内隔墙、墙面等,自重仅为砖墙的1/5,耐水型可用于厨房、卫生间等潮湿场合,耐火型用于耐火性要求高的场合,安装时须采用龙骨。纸面石膏板的生产效率高,但纸板用量大,成本较高。
2.2.2 纤维石膏板
以纤维材料为增强材料,配以建筑石膏、缓凝剂、水等经特殊工艺制成的石膏板。纤维石膏板强度高于纸面石膏板,规格基本相同,但生产效率低。纤维石膏板除可用于室内隔墙、墙面外,还可用来代替木材制作家具。
2.2.3 装饰石膏板
以建筑石膏、适量的纤维材料和水等经搅拌、浇注、修边、干燥等工艺制得。按表面形状分为平板、多孔板和浮雕板,并分为普通板和防潮板。装饰石膏板造型美观,装饰性强,且具有良好的吸声、防火等功能,主要用于公共建筑的墙面、吊顶等。此外还有嵌装式石膏板。
2.2.4 空心石膏板
以建筑石膏为主,加入适量的轻质多孔材料、纤维材料和水,经搅拌、浇捣成型、抽芯、脱模、干燥而成。主要用于室内隔墙、墙面等,使用时不需龙骨。
2.2.5吸声用穿孔石膏板
以装饰石膏板或纸面石膏板为基板,背面粘贴或不贴被覆材料,板面上有圆孔。安装时背面须留有空腔,从而构成穿孔吸声结构,空腔内可填充多孔吸声材料以提高吸声能力。用于吸声要求高的建筑,如播音室、报告厅等。
石膏板具有长期徐变的性质,在潮湿的环境中更为严重,且建筑石膏自身强度较低,因其呈微酸性,不能配加强钢筋,故不宜用于承重结构。为进一步改善石膏耐水性以扩大其应用范围,可掺入水泥、粒化高炉矿渣、石灰、粉煤灰或有机防水剂,也可在石膏板表面采用耐水护面纸或防水高分子材料,进行面层防水保护等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基础建设;技术管理;预见性;施工质量
由于我国目前对基础性建设工程的大量资金投入以及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的有效实施,整个建筑业是我国重要产业中的一个,其地位也愈加提升。面对这样一个大市场的无限诱惑,每个企业市场的未来前景变得非常辽阔。可惜的是,因为目前“一哄而上”的建筑市场格局,使得国内市场一直保持无序竞争的状态,而各个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上的争夺战愈演愈烈。怎样让自己总处于高端?怎样才能鹤立鸡群?如何遇到问题而排除万难、激流勇进?这么多的难题都摆在了所有建筑企业面前。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是要苦练好内功,抓好技术性基础管理作业。且施工技术管理作业是整个施工企业要求管理的一大组成因素。总有很多企业忽视建筑工程的技术性管理,从而使得企业整体经营效益降低。
1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作业的相关任务与关键作用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作业的任务,通常指的就是如何采用管理的主要职能与合理的方案,去扩大技术活动的展开,在整个施工过程里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技术管理策略、法规和相关技术管理工作的标准,科学、合理地组织各项技术管理作业,创建有序的技术管理秩序,从而保证整个项目施工过程按技术规范实施,要符合技术管理工作的规律性,从而达到高水平地全方位地完成施工过程中全部任务的这一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技术水平与经济水平、质量与施工进度、产品生产与技术挂历统一起来。技术管理在整个建筑施工作业里的作用,通常包括了下面几点:
1.1保证整个施工过程可以按照科学技术合理的发展规律性要求,保证建筑施工可以正常进作。
1.2 通过一系列技术性管理作业,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员工技术标准,使施工企业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大部分的技术和质量错误施工,从而保证质量安全。
1.3 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所有施工人员以及建筑材料、设备的功效,在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条件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自身在建筑市场上竞争优势。
2 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一系列措施
整个建筑施工都是由设计环节到施工,最后竣工,整体周期时间比较长,因此,为了使整个施工过程可以有序完成,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就要对各道工序进行详细检查,并将之落实到具体的技术管理措施上,进一步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有效措施有:
2.1 要强化领导作用,将控制工程质量的安全作业纳入建筑议事的日程内,不允许为了抢进度或者为了保证成本而偷工减料,不注重质量安全性,对此领导就应该亲自去进行监督。
2.2要派遣专职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从一开始施工到竣工完成,要有始有终监控质量。
2.3要实行具体可行的保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
3 技术管理实施的重要意义
建筑企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更多的新工艺、新管理技术、新建筑材料、新装备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从而使得整个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攀升,技术装备也愈加先进、科学,技术性管理标准也就更严格,这样看来,施工技术性管理作用变得异常关键,也异常杰出。大多数企业,虽然拥有很雄厚的物质力量基础,但始终因为科学技术管理环节的相对薄弱,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里总处在被动的地位。由此可见,所有员工都要培养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工程建筑技术知识教学、技术培训活动等,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员工技术标准,使施工企业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大部分的技术和质量错误施工,从而保证质量安全。3.1 可以保证整个施工过程都能按照科学技术合理的发展定律来实施,使得整个建筑可以正常施工运作。
3.1 可以通过建筑工程技术性管理手段,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员工技术标准,使施工企业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大部分的技术和质量错误施工,从而保证质量安全。
坚持死守技术管理作业质量这一关, 强化技术性管理机构及技术性责任机制,充分运用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功效。这一相关作业的关键在于:一、按照国家各相关部门颁布的规范、标准和章程,针对自身特点,合理地制订、修订并有效落实所有的技术管理体制,在整个施工过程里进行完善和补充作业。做到整个技术施工作业是有章可循的,是有法可依的。二、是定期检测技术管理实施情况,在项目施工过程里开展有效的总结评价,肯定技术管理取得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三、将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结合在一起,大力培育并提升技术业务人员职业素养,充分激起其施工作业的积极自主性。
4 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的有效策略
4.1 创建管理机制,制订有效的企业章程。管理是每个单位永恒的课题,要想让工程质量可以满足顾客自身的需求,开始就要由上而下地建立和健全严密的起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体系制度,使得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从招投标一直到完成验收过程里的每个阶段,都要实施科学合理的技术性管理作业,这样才会保证建筑工程各个项目的质量安全。然后还应该制订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就比如说,技术管理方案、图纸会审机制、技术性管理交底体制、审批技术文件制度等,使的每项技术管理作业都是有据可依的,是有章可循的,所有技术管理员工都能各司其责,处理好在建筑施工过程里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施工过程里的各项质量安全达标。
4.2 必须完善整个建筑工程技术性的管理组织运作,从而确保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执行施工作业,选人用人也要求是合格的一名技术性管理人员,还要求使用技术指挥性相关体系;在技术施工装备这一点,要求配备先进、科学的施工器具、施工设计图纸及相关说明、管理规范、标准制度,且附注技术管理的具体要求;要重视相关施工结构、建筑材料和先进工艺技术管理的试验,定期检测工作和相关成果开发作业,从而形成一套比较严格的管理技术体制及技术性岗位责任机制。
4.3 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推行实施,一方面改善了整个建筑业的表面形象,提升了相关建筑业施工作业的功效、技术管理水平和质量安全标准,使得整个建筑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改善,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建筑成本及工作力度有效降低,保障了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
4.4 在建筑施工过程里,定期检查技术管理资料及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里,其技术管理资料是否完备,其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是否合格,作为衡量建筑企业及施工项目管理水平优劣的一大关键,同样也作为质检部门评价质量安全的有效依据。由此可见,检查技术资料及安全质量是很重要的。
4.5 设定科技人员未来的发展规划和有效实施方案,对与技术质量管理相关的制度修订提出科学的意见。整个人才项目结构的合理配置己成为目前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5 结束语
技术管理作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技术性施工管理直接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实施的各项作业中,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里,要注重工程的技术性管理措施,提升整体施工的技术能力,这对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整体质量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罗俊. 浅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3)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设计与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和人们对建筑日益增强的需求,建筑行业如今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之一,在激烈的市场大潮中面对机遇和挑战。想要增强建筑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广阔的建筑行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从根本抓起,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企业技术性的经济效益。技术管理是企业进行的一系列建筑施工中与技术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属于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部分,对于建筑行业而言,随着机械化生产的不断扩大,技术水平的优异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质量和进度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通过笔者本人的设计与管理实践经验,总结和分析了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1 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需要多元技术的支持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缺少不了技术的参与,比如材料应用技术、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技术、机械操作技术等,这些技术涉及到土木、机械、生产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技术的缺乏或不完善,都可能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极坏的影响,甚至可能延缓正常的施工周期,使工程无法顺利和保质保量的竣工验收[1]。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不是单一的技术串连,而是由多工种、多人力、多技术协调作业来完成施工环节,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技术存在着交叉和综合应用的必然,而这种交叉与综合的分析与协调,就需要有效的管理手段来作为平台,为技术的实施与应用提供保障。
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工作虽然尚未进行实际的施工操作,但设计内容必须包括工程项目整个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尤其是全流程各环节中的技术活动。实际的施工操作必须按照设计图纸的相关规范进行,因而设计时对技术的要求更加重要,尤其是如何将多元的技术有效结合,并以保证工期和质量为前提。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技术应具有系统论的视角,科学有序,对施工技术的各种构成元素以及各项技术应设计全面,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2 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情况
技术管理水平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极具关键性的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由于技术管理水平的不同对企业产生的竞争优劣势必也比较明显。并不是机械设备先进,就能够为企业赢得最佳的经济收益,通常情况下,优秀的技术管理能力,可以大大弥补设备力量不足的缺陷,获得更好的施工效果。
肖文波、曾辉、臧培强[2]曾在著作中举例说明,某大型国企以逾500万元的资金投入进行新车间的扩建,新车间面积约3000平方米,并招标寻建筑企业施工。最终拟中标企业有两家,分别承拉厂房东、西两侧的施工项目,由此来竞争最终的标的获得者。甲单位的施工设备相对于乙单位先进、精良,但疏于技术管理,为求早日完成施工,以快进度赢得对手,忽略了相关的技术分析与设计工作,直接进行开挖和打桩,却造成地下水大量涌出,使老厂房的墙面出现极明显倾斜,工程施工陷入困境。而乙单位虽然设备等方面不如甲单位一流,但其技术管理水平较高,于工程开始阶段先进行地质分析,发现此地原为填湖工程,地质具有特殊性,巨石多,土质疏松,于是进行相应的方案制定及技术准备后才行开工,结果乙单位以极快的速度完成工程,并保证了质量,最终赢得了该标的。
这就说明,技术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工程过程中技术的应用是否合理与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利益获得。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建筑工程施工已经完成不能脱离技术装备的存在和技术条件的支持,它们以及技术管理共同构成了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但是,由于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都具有着唯一性,其建筑类型、规格、种类等规划不一,还有不可控因素如天气、温度、湿度等,都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调整、技术排列、技术组合等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技术管理做不到位,无法有效合理的根据工程情况进行调整、排列和组合,就可能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成本或质量,最终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阻碍作用。
建筑行业在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刺激了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的滋生[3],越是新的事物,对技术管理的要求就越高。由于没有先例、对预期不确定,在施工操作前就更需要详细的设计、规划和决策,以便将不确定性降低到最小,尽最大可能保证技术应用的有效,促进建筑企业的赢利。
3 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
技术管理经验和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和丰富,相关管理者必须保持持之以恒的良好心态,才能更好的将技术管理工作进行到底。建筑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应注重制度和机构的完善。建立和健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合理分工,通过专业人员的分工管理,使建筑工程中的技术问题严格有序的一一体现于设计工作中,并在施工中监督执行。应参考相关的国家以及上级主管部门颁布的规范、章程等,结合建筑企业的自身特点,抓住时代变化的脉搏,对技术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调整、修改与完善,并通过生产实践对制度进行检验和补充,使技术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寻、规范有序。
人才培养对于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这里的人才,并非单纯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而是技术与管理水平兼具的新型人才。企业应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良好素养的技术管理人才,对于以往精通技术疏于管理的工作者,可适当给予管理类的培训与实践,而对于管理岗位多年疏于技术的管理者们,可给予工程技术的再培训。总之,人才不分高低先后,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就要增加兼具有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有用人才,并调动其积极性为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另一方面,要想跟上市场经济的大潮,建筑企业还应注重技术创新和完善,可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部门或专职人员,也可调动全员力量集思广益。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目的在于不断的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好的技术支持,为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相关成为提出有用的策略。新开发的技术在设计中应格外加以关注,如相对技术成熟,则应尝试应用于施工当中,并尽一步为其搭配更契和的技术对象以形成技术组合,使技术管理的优越性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项目少不了技术的支撑,而技术管理又是全面合理运用和组合各类施工技术的有效手段,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4]。在建筑施工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工期保障为前提,大力推动技术管理经验和水平的提升,从而促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陈和海. 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研究[J]. 工业技术,2008,6:121-122.
[2]肖文波,曾辉,臧培强. 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研究[J]. 现代企业文化,2009,11(123):110-112.
篇4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其人才培养也应将职业标准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建筑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涉及施工员、质检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培训、鉴定、考试的核心内容。基于职业标准开发《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与原则,又要突出技术本科教育特色,强化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培养。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定位
技术型人才作为一种人才类型,其工作职能主要是解决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以保证生产、制造和工程项目顺利进行。随着技术理论发展和岗位工作内容调整,技术型人才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
一是知识结构上突出主导性与复合性。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以技术学科中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科学知识体系为主, 除具有本专业的技术科学知识外,还具有形成该技术科学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科学知识、该专业的工程科学知识以及与工作岗位或工作对象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二是能力特征上体现出智能性与综合性。技术型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设计能力与开发能力,其能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技术难题或进行技术及工艺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上体现出务实性与伦理性。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技术人才在技术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品质,而作为技术的发明者、设计者或应用者,如何合理利用技术造福人类,也是技术型人员必备的重要品格,因此较强的务实性品格和高度的技术伦理责任感在技术型人才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
基于对技术型人才的特征分析,结合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现行的有关施工规范、规程的应用;掌握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常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包含的原理;掌握一般建筑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必要计算方法;熟悉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常见质量、安全问题、安全验收规范;熟悉先进建筑工程施工安装顺序及所需配备的设施和设备。
能力目标: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工程的合理施工方案;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工程的质量检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契约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工作模式和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体现出思想性、建设性和整体性。
在课程总体设计上,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互融合,尤其是情感目标蕴含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通过理论探究、项目实施、案例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从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土木工程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应对这一趋势,各建筑施工单位必将提高施工自动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施工自动化是以精细施工技术替代粗放型技术,以机械化、自动化替代人工操作,同时对从业者技术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施工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承包管理效率,采用施工监测、施工控制等手段实现施工管理现代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的设计领域、施工领域、管理领域得以普遍应用,一些施工单位某些关键技术也都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施工绿色化是指注重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积极使用可再生的材料资源和控制在施工中抽排地下水资源等。作为涵盖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基本技术知识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设计上也必须反映建筑施工技术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理念。
(二)课程内容选择
伴随模板、脚手架、预应力施工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建筑施工部门的机械化、预制装配化、专业化施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对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培养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系统讲授传统施工技术,又要增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土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高层建筑的施工、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根据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应用引入课程,以讲义或音像形式体现。如在钢筋下料中加入平法识图、构造要求及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在桩基础中着重讲解PHC管桩静力压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等内容,在虚拟施工技术中加入Revit建模平台与专业仿真优化软件应用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教学设计,选择课程内容。本课程采用“项目+任务”的内容组织方式。结合各个项目对应的最新规范标准,注重项目设计与任务相匹配。项目与任务的匹配模式常用的有三种[2]:一是循环式。其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以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每个项目都包括该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其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尽管流程是重复的,但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因此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层进式。核心特征是,一门课程只选择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项目,它涵盖了该门课程需要学习的全部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界线,把这个项目划分成若干部分(小项目),学生按照工 作顺序逐步完成各小项目,最终完成整个项目。三是对应式。即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是对应的,为学习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即设计一个项目。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要求来看,其项目和任务设计比较适合采用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具体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见表1。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中,全面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原来的一个学期时段逐步改革为“一长一短一长”3个学段,实现分段循环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能力逐级提升。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工程仿真模拟软件的应用,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活动,本课程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习得,而技术知识中除了显性知识外,还包括了大量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3],建筑施工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默会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包括提示、反馈、示范和提醒等;二是“徒弟”不断地清晰表达所学的知识,用心体悟及其身历其境地“历练”。两者缺一不可[4]。为此,本课程强化综合型技术训练项目设计,编写《建筑施工实训任务书》和《建筑施工实训指导书》,并依托学校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由企业施工技术人员当师傅,每4~6名学生为一组,全程跟踪一个建筑施工项目,采取半天上课半天实践的形式,同时结合“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验收要点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建筑工程造价编制等。在此过程中,企业师傅和任课教师经常沟通,及时交流学生技术知识和技能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矫正方法。学生每周每组要填写施工周记,记载施工技术要点、工艺流程、学习心得等,学习结束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陈述和答辩,答辩通过才能进入顶岗实习环节。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48-149.
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技术问题
1.1混凝土中的问题
在土建结构中的一个重点就是混凝土技术,尤其是在框架以及剪力墙的部分,应该要特别注重这几个部分中的混凝土技术,因为其会直接的影响到工程的安全使用状况。混凝土的质量,必须是工程中进行施工管理控制的首要的目标。目前很多地区和单位因为环保等目标,都已经开始使用商品混凝土施工,但是也会出现商品混凝土施工问题,比如说搅拌站进行混凝土的运送因为距离较远等影响到质量。在进行混凝土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如果振捣棒插入的深度不够到位的话。就会出现振捣不够密实的问题。或者是出现了蜂窝麻面以及孔洞等质量问题。针对混凝土的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严格的控制原材料,比如说在运送过程中,要根据距离以及楼层的高度来进行及时的调整。根据不同情况,工程管理人员要及时的对搅拌时间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有就是要对振捣的间距进行控制,振捣一定要保证表面出浆才可以,在密集之处应该使用人工振捣方式并用带有刀片的振捣工具来进行振捣。其时间不应该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1.2针对钢筋的主要问题
现在很多建筑工程中都会出现使用再生钢材的现象,但是因为这种钢筋的抗拉强度因为已经使用过所以就会达不到工程技术的要求。再加上现在很多钢筋的生产厂商都不够规范。比如说钢筋的绑扎搭接的长度以及焊接的长度都是不够的,或者是钢筋的焊缝不够饱满、其高度不符合技术性的规范等。
还有就是很多梁板的钢筋搭接位置,是非常不恰当的。很多柱纵筋的搭接位置都没有根据规定来进行错开,其中抗震的箍筋方面,并不符合技术的度要求。还有就是板底的很多钢筋都存在垫块不足的现象,板顶的钢筋马镫因为支撑不足等。最后就是梁内很多纵筋之间的间距因为较小就会导致后期不方便进行混凝土浇灌。
对于这个部分的质量管理问题,应该要做的就是要在施工现场建立起严格的审查制度,要树立取样制度,不可以使用不合格的钢筋。在对钢筋进行绑扎之后,要及时的对其规格的数量以及位置等进行检查,然后根据设计图纸来做好校对工作,在进行混凝土浇灌之前要对垫块等进行仔细的检查。
2.施工管理中的管理措施
2.1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
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施工的设计;其次是要根据施工设计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进度。这个计划一定要根据工程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完成任务。与此同时,对于工程的进度计划来说,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因为只有具备了预见性才可以根据工程确切进度来进行修订和完善等。这个进度一定要和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结合起来,尽可能的根据当地的条件进行调整。尤其是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搞好安装与土建之间的配合,在编制进度计划的时候请当地的安装人员来一起参加。
2.2对于成本的控制
对于成本的控制其核心就是针对项目的成本控制,它要求在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第一是要加强对于项目成本的监督和限制;第二是进一步的明确具体项目的负责人,在项目中标之后,要具体的落实到项目部去完成。只有这样才可以从体制上保证对于成本的控制。
2.3对于质量的控制
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第一是要做到明确建设公司在质量这个方面的目标,要制定出与此对应的验收标准,最好让企业自己的验收标准可以高于国家的标准;第二是严把质量关,甲乙双方自己采购的施工材料等都要符合国家有关的技术标准以及设计需要;第三是要确保建设工程主体的结构质量,因为结构主体的质量问题,会直接的关系到整体的质量以及安全问题;第四是要重视装饰质量,在工程的装饰阶段,首先就是要搞好装饰中的细节处理,在水准上下好功夫,针对装饰要提出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特色,可以根据建设所在地的民族和区域特色进行装饰;第五就是要把握好对于关键部位的施工,比如针对地下室以及卫生间的一些关键部位。
3.完善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建议
3.1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技术规范和制度进行施工
在建筑施工项目中,相关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技术规范和制度进行施工控制,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进行要求。相关的工程负责人应该根据工程的总体结构进行分析,按照相关技术要求严格控制工程质量,使工程的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对于那些重点施工部分,应该实施责任到人的制度,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责任心。此外,还应该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建筑材料管理制度,严禁那些质量差的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这也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重要方面。
3.2利用先进施工设备来提升施工技术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而言,即使建立了较好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手工进行施工,那么工程的质量也不会得到很好的保证。例如,混凝土的振捣,采用人工的方式振捣,往往由于人员的松懈和怠慢,经常会出现振捣不实的现象,但是如果采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进行振捣配合人工的方式就能够使振捣效果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因此,从这点来看,只有在施工现场合理的利用先进的施工设备以及合理的施工技术,再配合人工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加快施工速度,而且可以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和降低施工成本。
3.3加大施工管理强度与人才引进工作
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的根本,保证质量实现工程目标,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应该建立施工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及管理水平也决定着质量的好坏。组织者应经常性培训管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提升,组织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引进人才做好人才的储备和开发,才能有工程质量的保证和业务的发展,才能打造精品。
3.4大力提高建筑工程修建安全设置水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4.结语
本文提出的各种问题等是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它关系到建筑的质量问题等,所以对于施工一方来说就需要根据有关技术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来确保建筑质量。对此,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讨。 [科]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 ;技术要点 ;绿色建筑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适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是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界定。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其不仅仅在节能减排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在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上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定义其居住环境,更多的人倾向于将绿色观念融入到其居住环境中去,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去探析绿色建筑技术要点,不断总结绿色建筑措施的推行,以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化发展。
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重视绿色建筑,这是世界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其开始关注于居住条件的优化,再加上大多数的人已经有了很清醒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要保证建筑质量,另外一方面要尽最大限度的去实现消耗最小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美国智库机构制定的《重建美国》,强烈建议美国开始以节能战略去改造建筑行业,实现于2020年重建建筑物的计划,从而保证节能效果的显著提高。同时,英国政府于2009年也提出了“节热节能战略”草案,追求零碳量排放的目标,第二年其正式了国家战略文件《英国低碳转换计划》,制定了含碳量排放节能改造的计划。我国于2011年时期,也以绿色建筑为主题颁布了相关的建筑行业标准。综上所述,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二.绿色建筑推行的要点
绿色建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求我们能够站在全局的观念上去审视,从而保证其顺利的开展。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开展推行的历史短,经验不足,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和缺陷,难以对于绿色建筑的技术要点进行彻底的掌握,详细来讲,其可以从以下几个要点来阐释:
2.1 城乡生态建设
城乡生态建设,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绿化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上。众所周知,植物能够以光合作用实现对于二氧化碳的调节。从这个角度来讲,绿色建筑要从绿地面积覆盖率谈起,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的绿地面积为不低于30%,结合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08年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98m2/ 人,这与世界环境规划署规划的标准相差甚远。从绿化层次来看,我国的绿化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地面。忽视了立体化绿化发展。而在城乡生态建设的要求下,应该保持原来环境不变,在规划时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绿色建筑的相结合,保证其不会对于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的影响,实现紧凑型、节地型的建筑与城市设计方案。
2.2水资源的利用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使得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低,相对于世界水平来说相差很远。在我国将近7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城市处于缺水的状态。在以前的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节水防污工作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效应,如地下水资源枯竭,洪涝灾害严重。绿色建筑与城乡生态建设过程中,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立,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形成,循环体系的构建,基础设施的开展,都是其中重要的水资源保护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开发节水器具和设备,使用先进的节水设备开展绿色建筑,使得水资源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2.3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我们知道,我国建筑能耗量很大,是总能耗的25%。假设建筑节能能够以绿色建筑的方案开展下去,其将可以获得能源的大量节约,从而保证建筑的整体质量。 建筑节能来说,其主要涉及到室外环境,建筑热工性能,建筑设备节能,照明采光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应该从设计的视角出发,以先进性的,适用性和系统性好的技术开展工作,高度关注于运行管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保证最大限度的去降低建筑能耗,实现不降低品质的同时,实现效能的最大化发挥。另外一方面注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结合地域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去实现节能效果,比如积极引进太阳能和风能,地热能等,使得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2.4建筑资料的使用率
建筑工程严重依赖于建筑材料,在传统建筑工程开展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建筑材料的管理,出现大量的材料浪费现象,这是与现阶段的绿色建筑是不相符合的。对于建筑物构造中的材料,应该保证其充分使用。首先以耐久性设计理论为基础,追求建筑的稳固性,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其次,加大对于废旧资料的使用,保证在质量不减的前提下充分的使用建筑材料。最后,在设计阶段,以节省建筑资料为基础,制定实时的预警方案,保证建筑材料都得以充分的使用。
绿色建筑推行策略
绿色建筑的推行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多主体来开展,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积极制定绿色建筑战略规划,保证绿色建筑能够实现统一,协调,有序的发展,积极发挥其作用,使得其切实的执行下去;其二,强化绿色建筑技术和理论研究工作,加大对于此领域的投资,保证绿色建筑的开展有着坚强的理论基础;其三,注重以法制的角度去审视绿色建筑,进一步规范市场机制下的企业行为,使得绿色建筑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其四,将绿色建筑纳入到市政建筑规划中去,不断提高城市建筑水平和质量,实现城市规划与绿色建筑的共同发展;其五,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的标准规范机制,使得各个领域,各类建筑都可以切实的找到建筑标准规范,从而实现建筑绿色事业的发展;其六,积极促进绿色建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建筑型人才,从而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得绿色建筑进入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意识在不断的觉醒,绿色建筑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的开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化道路将会越走越宽,从而实现人居条件的全面改善,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伟峰.绿色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要素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19)
[2] 张霖.南国弈园的绿色建筑实践[J]. 绿色建筑. 2013(01)
[3] 涂健.基于植物利用的绿色建筑设计——浅析植物在建筑环境中的应用[J]. 福建建筑. 2012(10)
篇7
【关键词】基坑变形;实时监测;确保安全
随着我国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向高耸和地下拓展,地下空间的开发需要深基坑的运用,同时也伴随着基坑工程事故的发生数量也在增加,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巨大。由于基坑中土体和结构的受力性质及地质条件复杂,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土体变形预估时,通常简化和假定的数学模型与实际工程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基坑支护体系所承受的土压力等荷载的不确定性、在施工过程中基坑工作性状的时空效应及气象情况、地面堆载和施工等偶然因素影响。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可验证和改造设计的计算和方法,深基坑开挖工程往往在市中心的建筑密集地带,施工场地四周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土体变形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正常状态,当土体变形过大时,会造成邻近结构和设施的失效或破坏。因此,需要在建筑深基坑施工时,对基坑周围的土体性状、维护基坑安全的支撑结构体、邻近基坑的地表状况和相邻的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作周密、系统的测量监测,才能了解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当异常情况出现时及时发出危险报警,通知相关单位人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基坑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一、监测深基坑的主要项目
测量监测深基坑安全性的主要内容有:测量坐标点位的平面位移和高程监控点沉降量;测量基坑底部局部土体受挤压突出高度值;测量支护结构侧向位移变化量值;测量基坑内地下水位的高度;测量支护结构体土的压力值;测量邻近基坑建筑物等环境及市政管线变形量等深基坑的稳定性,保证深基坑工程正常安全施工。
二、监测点布设
(一)高程点的布设
高程基准点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本工程高程基准点3个,布设在稳定的建筑上,工作基点3个埋设在基坑周边相对稳定的地方。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
(二)布设平面监测点
基准点的设置:设置平面位移3个监测基准点,设置工作基点不少于3个,便于施工过程中的检验和校核。
监测点的设置:按照实际基坑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基坑内深层部位的水平位移监测点一般布设在基坑的边坡、基础围护周边的轴线处和具有结构代表部位的特征点处,监测点设置数量和点的间距按照设计或工程实际来确定,每个围护墙边长方向至少设置一个点。有时需要用测斜仪监测水平位移时,设置的监测点在围护墙内深度要超过围护墙在土体中的位置,而且为了保证测斜仪管端嵌入稳定的土体中,埋入土体的深度也要足够深。
三、基坑变形监测
(一)竖直沉降观测
一般用独立水准系作为沉降监测用的高程控制网,在离开基坑边缘现场3倍以上的距离土体处布设一组三个基准点进行互相校核。遇到深基坑采用由对磁敏性材料制成的探头及标尺的导线组成深层沉降仪。当磁性探头与深度钻孔中的圆环接触时,沉降仪发出蜂鸣声,此时即可测得圆环所在位置的高程数据。
(二)水平位移量监测
测站点应选在基坑的施工影响范围之外。初次观测时,须同时测取测站至各测点的距离,有了距离就可算出各测点的秒差,以后各次的观测只要测出每个测点的角度变化就可推算出各测点的位移量。观测次数和报警值与沉降监测相同,日变量大于3mm,累计变量大于35mm时,就应向有关方面报警。
(三)倾斜量监测
沿测斜套管内壁导槽由测斜探头滑轮渐渐下放到底,从下到上部测定每米该监测点的偏角值,再旋转探头180度,重复测量,完成一测回数据,推算各部位点的位移量。把测斜管埋设14天且开挖前取两个测回的平均值作为该测点的初始值,在正常施工时监测数据与初始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量值,与上次数据的差值就是本次位移量。
(四)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监测
土体压力计和孔隙水压力计监测地下土体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对于深基坑工程必须安装。按照工程不同的深度放置数个压力计,再用干燥的粘土粒填充密实,干土吸水后随即封堵钻孔,并随基坑围护施工时同时安装,安全隐患处必须安装。安装后2天测试初读数,基坑开挖时每3天至少监测一次,遇到异常,加密观测。
(五)基坑围护桩内力监测
基坑围护桩、水平支撑结构、立柱以及腰梁等水平内力监测采用应力计,安装应力计须在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时同时进行,选择位置一般在便于监测和有代表性的部位,每个断面成对安装,监测数据取平均值,每个应力计引线编号,便于监测。采集好数据及时作计算分析处理。
四、结语
(一)要保证约束探头导槽沿测斜管延伸方向构成两正交平面,确保后期测试数据可靠。
(二)要使测斜管管底基准点水平位移为零,根据实际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其埋深,结合全站仪或经纬仪的观测,将顶端设定为基准点,从上而下进行测斜的监测。
(三)要保证回填料的弹性模量接近周围土体,以便能够较准确的反映土体的变形特征。
(四)深基坑施工时,要加强基坑支护结构、土体、相邻建(构)筑物等全面系统监测,动态掌握其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警,快速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1] 古伟洪.阐述深基坑施工的测量[J].施工技术与运用, 2010.
[2] 金枝,王阳峰,宣鉴江.某深基坑开挖监测分析[J].建筑与工程,2011.
[3] 高再良.基于工程测量实践的城市测绘工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2(12).
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 网络 适宜性 节能 综合实验楼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075-02
绿色建筑技术是一种文化。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文化已是一种普遍化的消费形式,进而自身的特点受到影响。发达国家的影响力巨大,使得其他国家的文化处于弱势位置。建筑这一领域也不例外,为了应对这种文化侵蚀现象,各国人民份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地方性,民族性,本土主义”等。然而由于其理论高度不够,所以容易被。各国的建筑特点均会在每届的世界博览中呈现,而近10多年来公认的发展主题是“人·自然·技术”三者和谐相处。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绿色建筑技术[1],由它而生地产物即绿色建筑,又被称为“生态建筑”,其前提是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并且与之和谐共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客观生态系统环境条件和资源,同时融入文化元素,再配以适宜的技术手段,达到建造资源消耗少和使用效率最大化等特点的目的。绿色建筑主要由区位、设计、系统功能、建筑材料、施工管理等几个要素构成。设计为这一系统的核心环节,为建造施工方提供指导。
1 项目简介
兰州某一高校综合实验楼属于教育建筑之一,此项目建成不仅给该校建筑与工程类学院学生及教师提供了科研场所,也方便了学校举行会议,开展各类展示活动等。该建筑占地面积为21850 m2,总建筑面积为32570 m2,由地上7层,地下1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架混合而成。
基地位于本校区中部,北面与学生公寓相隔,东临九龙湖,与教学楼相对,南面是旧图书馆,西边是绿化区,出入道路通畅。由于地势不平坦,场地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都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思想,依据原则为5R,即Revalue, Renew,Reuse,Reduce,Recycle。充分考虑建筑能源,植物,水,风,光,声等环境因素的有效利用。不仅要做好建筑的外墙保温措施而且还要严格控制建筑体系的各种参数比。既要美观又要耐用,各个区域的设置均需合理化,再结合一定的网络技术和太阳能综合利用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设计蓝图
在“人·自然·技术”三者合谐的主题引导下,我们设计了这座现代化的综合实验楼。建筑总平面的布局为“回”字型,环绕成中间绿化区,东边二层高的洞口向九龙湖敞开,寓意是让建筑内外的两种景观相互渗透并延续。不仅展示了它的魅力而且唤起外界对它的好奇心。它体现了地域文化特点,是本院的形象窗口。内置有现代化网络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便于学校轻松使用。西边是主入口,依地势特点而修建的桥型道路,再配以人造跌水台,建筑界面呈凹进状的主导性入口,整体宏观图如图1。有人会问,智能化与生态化相互矛盾吗?答案是否定的。智能化的建筑如同城市信息网络中的节点,智能系统的特殊性要求各个板块的功能必须同时发挥:即管理分布对象、访问异种数据源、分析及处理信息、生成统一视图等[2],其管理系统(简称IBMS)的优点最显著,它起源于美国,目前的国际标准为BACNET(A Dat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Network),即唯一的建筑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的国际标准(ISO 16484-5),由美国暖通空调工程师协会制定的建筑自控网络数据通信协议[3],供各国人民免费使用。
东面“U”型景观入口向九龙湖敞开,并与学校北门位于同一轴线上,遥相呼应。倾倒的深蓝色玻璃罩和倾斜的钢柱充满张力,吸引了外界的眼球,延伸至内院的绿水,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缓和了人们的视觉疲劳,体现了文化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特征。北侧和南侧是学生频繁进出区,因此均设置次出入口。立面不仅满足了采光通风的需要,而且采用富含韵律感的组织形式,局部设计精美而生动。在统一的形式下,突出地使用了一组生命力线条,隐喻传统陇文化建筑的特色性轮廓。
建筑整体色调为灰色,显示了教育建筑的庄重和亲和性。银色钢柱和玻璃顶的结构,凸显了建筑的精致与美观。实现了整体环境的统一和局部建筑的独特性。基本结构采用标准的柱网模式,外墙使用新型可调控的保温材料。屋顶布局合理的太阳能板和绿化植被,同时内部的天井和庭院均可使气流贯穿于整个建筑之中。整个工程采用框架结构,局部有适宜长度的跨转化,此种结构不仅节约材料,而且抗震能力也强。
3 建筑技术
3.1 节能型建筑
零能消耗设计中的一个核心因素是节能与能源利用,即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所引起的室内采暖、制冷能耗的提高[4]。设计思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通风,而且还需使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和玻璃。(2)利用太阳能为实验室提供热水和电能。(3)合理的屋顶布局降低了建筑温度。(4)太阳能走道降低了整个建筑的能耗。节约用地,该建筑体型规范整齐,“回”型结构,充分利用了建筑不同高度的特点,同时减少对基地环境的损害。节约材料并合理化布局,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建筑材料,室内除非要求区均采用速生植物材料,并采用对健康无害的装修材料。建筑室内提供了储存不同类的回收废物场所。一半以上的新木制产品使用FSC认证木材。
建筑工程馆是师生科研互动的场所之一,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围护结构未装修,管道明露,未吊顶,设置了废物回收的储存空间,中水回用系统,绿色环保材料的展示区,玻璃热功能测试区等均是他们的教研空间。在每个通风区均设置了CO2感应器,用于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利用实时控制。
3.2 独特性结构体系即舒展型建筑
本工程结构采用自主设计的方法,于平面外四角各置一“L”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每榀“L”型剪力墙根据需要开8个适宜大小的洞口。大跨度叠层空腹钢砼桁架实现31.8 m跨结构整体转换,高有4层,每层高约3.61 m。共两榀:每榀桁架连接弦杆与竖辅杆相交处采用钢砼梁连接;每榀桁架下部三道弦杆做楼面型钢砼梁。每榀桁架下部两层竖腹杆间距3.746 m,上腹两层竖腹杆间距是7.52 m;每榀桁架仅在其两端支座处各设一45°斜腹杆,此件为型钢筋混凝土组成,此建筑参考张彤阳的设计建筑[5]。
本建筑设计科学合理,整个施工过程需做三类检测即构建应力、构建竖向及水平向变形,最终实现建筑净空和使用要求的目标。
3.3 内置有高效性能设备的舒适性建筑
本案例应用了很多太阳能新技术,如屋顶部涉及辐射采暖制冷,光伏发电、光电遮阳、游泳池节水、雨水收集、中水处理系统、滞水层跨季节蓄能等技术,实现了太阳的充分利用目标,其中屋面雨水被特定系统收集,可用于两方面:其一建筑内卫生间各类便器的冲洗,其二经变频泵组送至浇洒植物的水龙头处,浇灌各类植物。屋面,外墙材料采用聚苯保温板,门窗,天窗和幕墙均采用温屏节能玻璃和BIPV温屏光伏组件[6]。依据屋顶承压式原理借助太阳能热水器供给热水。采热板设于斜面屋,以调控室内温度。
电力供应系统方面采用变电所深入负荷中心的办法,分层分区设置配电区域,缩短供电距离并选择适宜的电源线截面半径,使系统电压损失最小,降低能耗,公共走道与室外照明均利用太阳能可再生能源。所有室内非紧急照明在非办公时间集中控制关闭。LED光源用于路灯、室外庭院及局部工作场所的照明。教室,办公室,实验室采用高效节能型T5系列荧光灯,功率密度值可依据需要自定义设置[5]。
建筑内设置了节能监测系统,先按计量与耗能特点进行分类,再按计量单元划分为小单元,每层楼均在指定区配有数字电表,实现分单元监测目的,再通过智能化网络系统传至中央管理系统(IBMS)。
4 结语
近十年来,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取的了骄人成绩,但是仅限于一些发达地区的大型建筑,普通住宅还未大面积推广,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如何选择适宜的技术?主要依据地域对技术的接受能力,同时也应与社会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相符合[7]。笔者想借这一具体工程案例,探索甘肃本地区适应性绿色建筑的技术手段,并与同行交流,以期促进本地区该类建筑的发展。最终心愿如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之父罗伯特·沃森所讲过的一句话“我的愿望是有一天消灭绿色建筑这个概念,因为那个时候所有建筑都是绿色的,大家对此习以为常,就像我们现在对待一幢普通住宅一样。”
参考文献
[1] 戚鑫.从建筑技术看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绿色建筑2012(3):12-17.
[2] 远扬.智能化建筑及相关软件技术研究-移动分布式网络中的中间件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3.
[3] 涂朴,柳妮.BACnet网络安全机制研究[J].福建电脑,2011(7):89-92.
[4] Boke R.M.J The effect of window position a window size on the energy demand for heating,cooling and electric lighting,Proceeding:Building Simulation,2007.
[5] 张彤阳.适宜性绿色建筑技术初探——合肥工业大学综合实验楼(建筑馆)[J].华中建筑,2012,10(1):64-65.
篇9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在建筑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能源不足的等现象,要求建筑设计师在针对设计耗能较大的建筑物时,除了要注重其实用与美观,还应重视建筑物的节能性质。对此,有关这些方面新型计算机软件的研发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建筑设计,从而促进建筑节能得以规范化实施。
1.1有关建筑能源消耗模拟性软件的应用
因为节能标准的实施直接取决于建筑能源消耗模拟的效果,所以,国外的许多能源机构组织就一种或者多种的节能标准研发了一些有关建筑能源消耗模拟性的软件,根据调查统计,仅仅美国这一个国家,就已经研发了77种,当中极具典范性的要属美国的能源部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发的DOE-2以及在相应的DOE-2内部其他软件伊、利诺斯大学研发的BLAST以及美国可持续建筑工业委员会投资研究的Energy-10等等。
1.2数学物理模型的设计
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计算处理容量和运算速度取得较大进步。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实现对建筑物整体构造的动态模拟,并且从中将过程识别理论、随机统计理论以及模糊逻辑理论与筑热工过程中所诞生的谱分析法、随机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法等模型紧密联系起来,以此确保建筑热工程、建筑能源消耗系统的模拟更加接近现实效果。当前国际市场有关能源消耗模拟软件主要以建筑物整体构造的动态模拟为主,采用的算法包括反应系数法和热流平衡法。
1.3软件编程语言的使用
Formul(aFormulaTranslation)不仅被广泛使用在科学和工程计算中,而且还被推广应用与建筑热工模拟的领域之中。但是唯一不足的是,Fortran编程语言只能应用于传统的DOS操作系统中,从而导致人们在软件的使用中存在难度。比如由美国所研发的DOE-2软件,尽管是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高级计算机工程师要想实现对全部数据的输入,也会消耗他很长的时间。但是,伴随着微型计算机中Windows操作系统的推广与使用,再加之编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性能的用户界面类的应用软件从此诞生并逐渐发展,以往依附于DOS操作系统中的相关编程也渐渐转移到Windows系统当中,有效的帮助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软件应用,提高了建筑设计效果的科学性。
2计算机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注意要点
2.1尽量减少模型数量,注重提高渲染速度
渲染是计算机建筑画制作过程的重要环节,所以,怎样提高渲染速度已成为建筑师在应用计算机制图时重点关注的问题。通常减少模型数量、减少物体面数,简化模型构成,都能实现渲染速度的提高。因此,在计算机建筑画制作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减少建筑动画中的物体数量,科学规划建筑动画的内容,对于建筑模型需要重点突出,而相应的配景分布则应适当,够用即可。另一方面,应尽量减少物体的面数,针对动画中具有必要性的模型,看不到的面可以省去。同时,还需注意简化模型的段数,不可制作太多的段数。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解决渲染设置、灯光类型、阴影类型、贴图以及渲染器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实现渲染速度的提高,增强渲染效果。
2.2重视计算机建筑画后期处理工作的落实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建筑;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出现标志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它们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同时也给传统产业带了创新革命。尤其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深入发展,建筑人员在方法、工作手段、创作思维等方面都进入了计算机时代。这就更加促进了建筑设计业新的设计和表达工具的发展,引发了几百年的设计媒介和设计手段的革新,同时也为建筑师提供了新的设计分析和研究手段。
2、现今主要技术
2.1 CAD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领域的一种应用技术,而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则是CAD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信息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一种应用技术。
近年来,我国建筑结构的计算软件与CAD制图软件取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平面和空间结构析计算问题。绝大多数的分析计算程序都设有CAD接口使计算结果图形化,将结构设计人员从繁重的结构计算中解脱出来。目前,国内已开发了建筑工程各专业的
CAD制图软件,借助制图软件,设计人员可以轻松地完成施工设计。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图,是指运用计算机系统辅助一项设计的建立、修改、分析或优化。CAD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包括数据图形输入输出设备以及有关的硬件平台设备;软件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专业应用软件。CAD软件是一个功能强大、易学易用,具有开放型结构的软件,不仅便于用户使用,而且系统本身可以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因而广泛地应用于微机及设计工作中。
目前,滨州市建筑行业中,CAD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正在无形中影响着设计院、审图机构、建筑装饰等企业人员配置、业务开展。特别是在老一辈的建筑人看来,计算机的使用,颠覆整个建筑行业。
2.2 TB-CAD技术
“建筑信息技术”对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来说,在词义的涵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和延伸。CAAD严格来讲只是局限在辅助工程设计的范围之内,而建筑数字技术还应该包括: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网络通信(Network)、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产品数据管理(PDM)等诸多方面,以上这些信息技术正在建筑设计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TBCAD系统是一套面向建筑结构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和成本控制的软件系统。
TBCAD致力于用优化的设计理念来解决传统的结构设计问题,例如指导结构的方案设计,优化和评估一个已有的设计方案等,务求得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取得土建成本以及人力、物力和时间最优。而且用TBCAD优化的结构方案可以自动满足规范的所有要求。另外,TBCAD的建模功能可以直接从一个CAD矢量图形的建筑平面转换成一个结构平面布置模型,同时会自动搜索CAD矢量图中的建筑墙线,并将它们转换为结构墙,并且TBCAD系统还会根据结构墙的平行关系,自动在所有可能的位置加上连梁。
2.3 建筑施工动画
建筑施工动画可以不受时间、地点、时机及社会因素的限制。它的超现实功能,可以任意选择所需要的视角,甚至物体的内部,在教学中可以更醒目的用动画的方法指示场景中人们应注意的地方。它可以使要表现的物体周围物体变得半透明,可以表现施工工艺的原理,可以显示物体内部的液体流向,表现物体内部发生众多细小的甚至分子级别的化学、物理变化。
在我市建筑行业、建筑设计投标动画、房地产促销动画,多采用3DsMax软件制作,这将对施工动画的使用产生很大的影响。事实上现在已有众多优秀施工动画是由3Ds Max软件制作的。比如,在我市三馆一中心建设中,就是采用3DsMax技术制作施工动画,在工程招投标、项目展示中,均体现了该技术的优越性。
3、新兴技术
3.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是近十几年悄然兴起的高新技术。它是一种可创建三维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这种由系统创建的虚拟环境,作用于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户很自然地通过计算机进入这个环境并操纵系统中的对象进行交互,进而沉浸其中。虚拟现实具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即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项实用技术,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首先虚拟技术能够展示建筑物的整体信息。传统阶段的二维、三维的表达方式,只能传递建筑物部分属件的信息,并且只能提供单一尺度的建筑物信息,而使用虚拟技术可以展示一栋活生生的虚拟建筑物,并且可以往里面漫游,体验身临其境之感。建筑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事,住户、管理部门都可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而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者和用户之间起到一种沟通的桥梁作用。同时在过去的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对设计的建筑物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对未来建筑物的形象作多种设想,在虚拟的建筑三维空间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在同一个观察点或同一个观察序列中感受不同建筑外观,这样有助于比较不同的建筑方案的特点与不足,以便进一步进行决策。事实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而且可以对某个特定的方案做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近几年的我市房博会开展中,设计公司竞标中,均采用此技术。它允许一种“完全”的设计探索,从任意角度和方位观察设计本身。在虚拟现实的设计环境中,组成一幢建筑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在设计过程中予以改变和发展的。墙壁可以被建立和删除,开阔的广场可以被穿越,地板可以改变尺寸和式样。观察者能以一种比查看平、立、剖面图纸远为直观的方式在作为设计对象的建筑空间进行想象的漫步。就这一点而言,虚拟现实也有可能成为设计者之间,以及设计者与客户之间有效的交流工具。
3.2 协同设计技术
众所周知,传统的产品设计是在图纸上手工设计为主,设计周期长,质量不能保证,设计成本高。而现今常用的CAD技术目前基本限于平面和单人作业。随着并行工程的广泛推行与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领域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正在寻求将建设设计技术与CSCW技术结合起来的方法,以开发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系统。到目前为止,协同设计主要应用在CAD/CAM/CAE集成化、远程计算与设计、工作流管理与PDM、虚拟产品设计与可视化等方面。
4、结论与展望
总之,在新时期下,计算机技术已被全世界公认是本世纪最主要的科学技术,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必然会加速建筑业的大力发展,为建筑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
参考文献:
[1]郑光复.建筑的革命[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吕列克,张富文,陈桦.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思考[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5(4):11-13.
- 上一篇:电影表演艺术
- 下一篇: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