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表演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表演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观赏性
在体育影视剧中,健美操结合改编的舞蹈动作,伴随电影情节所需的背景音乐传达主题思想。在编排动作上不受难度和规律的限制,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2]在电影中,音乐对于健美操来说是强化剂,渲染电影气氛,突出健美操特点,增强了健美操表演的艺术性。健美操在欢快的音乐中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节奏感带动了观众的情绪。观赏者在电影情节的安排下,被优美线条的表演者打动,加之鲜明的音乐配合会给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美的感受。人们内心能从表演者的灵活舞姿中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从中分享了美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与表演者达到情感上的共识。
(二)艺术性
健美操这项体育运动在竞技比赛或表演中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具体表现为可视性、节奏性、适应性。尤其在影视剧中,健美操的艺术可视性充分表现出来,独特的编排内容搭配特殊的背景音乐,显示出体育电影特殊的感染力,让一代人重新对美有所定义,使观众在电影中享受到美的追求。在电影拍摄的特殊镜头下,群体的统一、队形的变化、配合情节的音乐节奏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场景,同时对表演者来说,同样满足了个人对美的追求与表现。影视中的健美操是一项立体的艺术,是人体动作的精华。随着艺术表演的发展,人们对传统健美操的认识了解已经不同以往,不再满足单一音乐的表演,而是转向艺术性表演,而影视剧体育恰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在电影中欣赏艺术,将艺术融入生活,价值得到升华,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艺术需求,而表演者也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身体和心理潜能,将体育精神融入表演中。
(三)社交性
作为体育文化中的健美操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在体育电影中,健美操表演者在饰演剧中角色时,既展示了他们在健美操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广泛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个体汲取了所需的相关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健美操体育文化的大力推广,调动了群众的行为,影响了群众对体育精神的追求,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二、体育电影中健美操表演的艺术功能
体育电影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健美操在体育电影中需要通过蒙太奇等电影技术为其提供观赏度,经过艺术的再加工,表演者融合故事背景和塑造复杂人性结合运动的肢体才能征服观众,体现运动的激情和魅力,所以影视剧健美操的表演艺术不能仅靠华丽的语言或是单纯的运动,没有艺术精神的融入便失去了体育文化的内涵。在体育影视剧中,健美操的表演和电影的观赏过程给观众呈现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即运动的肢体。在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电影中有关体育的表演是最为真实和丰富的。健美操表演通过运动肢体的把握、角色的塑造,充分展现了人类朝气蓬勃、永不言败的精神,通过通俗易懂的情节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观众的价值观。在表演这一过程中重在表演,其内容是为电影需要专业设计的成套表演,动作较竞技性健美操简单,而比健身性健美操复杂,重点突出了健美操的“美”。动作相对重复少,且并非对称;音乐节奏据情节时快时慢;参与人员可单人可多人,且单人表演要求较高可徒手进行,表情与肢体统一,多人可使用彩球、花环等轻器械,增加动作的幅度,夸张舒展,或混合一些爵士舞、芭蕾舞、蒙古舞等现代风格的舞蹈动作,系列表演中队形千变万化,在表演上配合灯光和服装的变化,增加了整体气氛,以此达到镜头拍摄的视觉效果,烘托情节。表演者为影片健美操拍摄的准备付出了很长时间的精力,对观众来说,观看影片本身即是娱乐,健美操的表演振奋了观众的精神,同时给予双方美的享受。
三、体育电影中健美操表演的艺术审美价值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3]审美价值即是主体向客体索取美的需求。在体育电影的健美操表演艺术中,健美操表演具有特定的属性而成为主体的审美对象,产生审美价值。所以客体和主体共同存在于审美关系中,健美操的表演艺术才能实现观众对美的需要。其中客观的审美对象包括表演者的体型和表现力、服装的搭配、背景音乐的节奏感、肢体动作和队形的编排等;审美主体主要是观众,也可以是表演者。人对美的了解和认识使自身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因而成为审美的主体;人本身的形体和动态又具备了审美的条件,因而又可作为审美的对象,通过表演者肢体、表情、服装、道具的融合表演,将健美操艺术中最核心的人体美展现了出来。简而言之,电影中健美操表演是对观众或表演者的意义,构成了体育影视中的审美关系。从美学角度可以分析在体育电影中健美操表演艺术所呈现出的美学特征,促使欣赏者和表演者更充分地理解健美操表演艺术,提高鉴赏艺术的能力,传递体育传统精神。
(一)形体美
形体即人体与动作的结合,是一种整体协调的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综合。其美学价值包括人体外形的美、思想美、心态美以及舞蹈动作的美。体态是人体自然美的表现,影视中演员匀称的比例,健美的肌肉等代表着力量和美丽,它是表演者动作的载体。[4]思想和心态是美的核心,将角色的个人品质充分体现出来;健美操的表演融入情节所需的舞蹈元素,通过肢体写意夸张的升华展示出动作的动态美、意蕴美,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美的欣赏,并产生美的共鸣,进而实现电影中体育所传递的精神美的诉求。
(二)和谐美
电影中健身操的表演需要表演者在不停的移动步伐中展示肢体动作,尤其是多人团体表演,最能体现高度的一致性。在体育电影里整体中个体完成的好坏不能决定队伍是否和谐,这就要求个体与个体间的默契配合才能统一一致,包括表演者之间的外形和服饰要适宜,个体之间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舞蹈风格特征的一致性。当团体表演者能够保持动作、幅度、力量、速度和节奏等统一完成动作时才会高度体现健身操表演的圆满和谐,这对电影的视觉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表演者在场景中的活动路线即移动轨迹,在表演中,成套动作完成的流动性和团体队形的千变万化需要靠移动轨迹实现。在移动路线中,可以体现整体队形编排得是否流畅和新颖,在眼花缭乱的变化中又能保持有序整体,是对编排队形动作的最高要求,使队形换而不乱,有序且新颖,不能为变而变。表演者主要移动路线以直线为主,通过不同动作如跑、跳、跨、转体等完成路线产生目不暇接的效果。具体动作路线分为:①表演者站立一排一字型,动作大踢腿保持一致前行或原地同一方向做转体360°,视觉整体有力;②表演者纵向排列由头到尾再由尾到头进行依次高低起伏,按照个体高低也可形成直线延伸,视觉上出现强烈的紧迫和震撼;③表演者纵向排列斜行保持一致,或纵向斜线做推进式的高低起伏,同样产生视觉延伸和震撼;④表演团体纵向排列一队,在移动中逐渐从一队变换为两队甚至多队,视觉上逐渐开阔;⑤表演队伍分成两列纵队,通过同步法队员交替跳步产生视觉震撼,朝气蓬勃;⑥表演团体拆散队形,按照个体直行聚集移动,视觉产生强烈的凝聚效果;⑦表演者不按队形聚集一起,同步直线相反方向离散,视觉产生强烈扩展效果。
(三)队形美
电影中健身操表演通过队形的不断演变而有规则地排列组合,迎合故事情节气氛所需的各种方队图案。在整套表演中,动作队形的编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队伍分布合理,移动路线流畅,造型新颖独特更能衬托演员的形体美,并能激发演员表演的欲望,将真性情融入在整套动作中,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动态场景,观者时而兴奋,时而沉醉其中。在电影中需要呈现更丰富的画面感就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队形多次变换,增加人员的流动性以此产生美感。在编排中需要设计多样化动作,充分利用地面、中空、高空空间展示,从镜头的角度设计流动性的立体动作,增加美感。在多种图案的队形移动中都有其自身的美学特点:直线队形具有力量、纵深、延展的效果;三角队形稳定、牢固;方形或斜方形端庄、肃穆;梯形队形开阔、延伸;弧形或圆形队形圆满流畅;不规则队形自然流畅、轻松愉悦,不同队形呈现的线条感有不同的视觉效应。除了在平面队形上的变化,在个体动作结构上还可增加立体性,如多人一组进行原地高踢腿,另外多人一组配合仰卧起坐等变化,组之间形成高低落差,动作产生对比差异。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 火电厂 热工仪表 自动化技术 应用
1 热工仪表
热工仪表主要包括压力表、压力变送表、差压变送器、压力校验仪、热工信号校验仪、就地温度计、热电阻、热电偶、液位变送器、温度变送器、压力传感器、智能数显仪、流量积算仪、压力校验装置等。在火电厂中,通过电缆将所有的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进而对电厂生产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控制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电厂的工作效率及经济利益,保证了电力生产及运行的安全、稳定与可靠。
2 火电厂热工仪表自动化技术的特征及应用现状
热工仪表自动化技术在火电厂中的应用,标志着我国电力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为我国电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定技术基础。随着近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热工仪表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完善和成熟。在我国,部分火电厂通过利用计算机对火电机组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从而有效提高了监控的管理水平。并逐渐出现了先进的DCS控制系统、SIS控制系统以及现场总线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使得热工仪表自动化系统不管是在效率、质量还是性能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3 热工仪表自动化安装
3.1 表盘及相关设备的安装
在进行表盘及相关设备安装之前,要对相关仪表及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进行详细了解和掌握。其次还要对建设施工现场以及仪表、设备等进行详细的检查,特别是仪表、设备,要检查其本身是否存在故障,功能是否完好准确,是否满足建设施工的实际需求。检查完毕之后便可以进行表盘及相关设备的安装工作。要对相关的设备进行信号检查,看其是否满足控制系统所需的数值,符合条件的即可安装。对于仪表的台柜特别是DCS系统的控制盘及仪表电源,在安装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和要求进行。
3.2 管道铺设及线路的安装
热工仪表自动化管道安装包括许多方面,比如机械管道、信号管道、测量管道、电源管道、气源管道、动力管道等。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管道设备进行就地安装。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检测与维修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和方针,避免日后出现返工的现象。对于安装的地点要选在干扰因素较少、磁场作用较小的地方。一定要在安装完后,保证管道、线路等重要组成部分的完整性。
3.3 仪表调试和管道清理
对仪表进行调试记忆对管道进行清理,对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严格执行,便会造成自动化控制系统出现运行错误或不连贯等现象。对于仪表要进行科学调试,保证其在实际工作中,实现数据传输的真实、可靠,并配合整体系统进行的试运行。对于管道进行清理,并进行相应的高温、高压试验等,检查其在试验过程中是否存在封闭性不好、阀门不起作用等情况。
在热工仪表自动化相关仪表及管道清理,并进行相关试验之后,便可以进行试运行了。试运行是热工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前最重要的一环节,它可以有效检测出系统的相关仪表及设备是否存在问题。先对个体进行单独运行试验,再对大型系统进行相关数据的检测,此外还要进行连锁系统测试。安全试运行72小时之后,便可投入正式生产运行中。
4 火电厂热工仪表自动化技术典型系统分析
热工仪表自动化系统在火电厂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对其中比较经典的两种系统:DCS控制系统和SIS控制系统进行分析。
4.1 DCS控制系统
DCS控制系统也就是分散式控制系统,它主要是由多台计算机分别控制生产中的多个控制回路,同时又可集中获取数据、集中管理和集中控制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总体上老说就是只要是工艺上能够实现的系统,DCS控制系统都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该系统的构成本方式比较灵活,可由专门的管理计算机站、操作员、工程师站、记录站、现场控制站及数据采集站等组成
特别是有些电厂将ECS系统纳入到DCS系统中的SCS控制功能范围之内,使得控制系统一体化更加成熟和完善。一体化系统在信号传送过程中大大降低了由于连接接口及线路异常而导致故障发生的几率,从而能有效减少了管理人员进行维修及管理的精力和财力。这些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都将为DCS控制系统的发展注入活力。
4.2 SIS控制系统
SIS控制系统是集过程实时监测、优化控制及生产过程管理为一体的厂级自动化信息系统,是处于火电厂集散控制系统以及相关的辅助程控系统与全长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一套实时厂级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以机组的性能计算、厂级经济性分析、厂级负荷分配以及机组的经济运行为主要目的。通过实时任曦机组的运行参数、数据挖掘、处理与优化等功能,对机组或全厂的运行状况进行准确分析、诊断和优化。但SIS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被推广应用地范围比较小,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许多厂家在进行设计时,没有对其技术进行深度把握,导致设计不够完善,与实际应用脱节,但从整体上看,其发展趋势较好,符合中国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如果应用充分可以给电厂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总之,火电厂热工仪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推动电厂生产及管理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对热工仪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发展,使其能够真正的实现综合自动化、一体化及高性能,为电厂的生产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应用;工程管理信息化
1 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应用现状分析
目前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信息化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管理相关纸质文档过多。二是,工程中“标准工艺”使用的制定、审核、实施、反馈流程繁杂;三是,实际施工时, “标准工艺应用图册”不宜携带。四是标准工艺图片管理与标准工艺应用状况的反馈管理相脱节。五是工程相关单位的人员之间缺乏技术交流的手段。借助移动办公技术可以很好解决上述问题,将现场信息及时反馈各级工程管理部门。
2 移动办公技术应用优势分析
移动办公是建立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随时随地办公的办公模式,移动办公也称为3A办公,是一种新型的办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2.1 操作便利简单
移动办公只要一部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2.2 处理事务高效快捷
电力工程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可以审批公文、浏览公告、查看现场情、处理个人事务等等。
2.3 功能强大且灵活
由于移动信息产品发展和通信网络的日益优化,很多要在电脑上处理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移动办公的手机终端来完成。同时,针对电网建设工程领域的业务需求,可以对移动办公进行专业的定制开发,根据自身需求自由设计移动办公的功能。
3 移动办公技术框架分析
3.1 移动办公平台整体架构
整个移动办公平台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业务应用,它负责用户的业务应用的实现,该部分基于企业现有的各种应用系统所实现,不需要支持移动终端环境。二是移动门户平台,它负责将用户的业务应用到移动终端上,支持交互式镜像、终端资源管理、信息推送和离线应用等多种移动应用机制,适应Windows Phone、IOS、Android、J2me、Wap、Linux 等多种移动操作系统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三是应用集成平台,它负责业务应用系统和移动门户平台的应用集成,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应用基础框架设计,基于XML 进行Web 服务接口标准的定义。
3.2 移动办公平台部署架构
移动设备通过3G 或WIFI 的方式接入到VPN 服务器,VPN 服务器经过安全体系连接到移动应用前置机;所有的内容信息在内网服务器上,并且由摆渡机摆渡到外网的资料前置机;移动设备管理平台将所有移动管理纳入管理,设备管理平台管理员将移动应用到移动设备管理服务器,供终端用户下载并使用。
3.2 移动办公平台系统安全架构
移动办公信息安全问题,网络链路安全通过应用虚拟专用网(VPN)、手机接入点认证(APN)、手机Sim 卡认证等方式保证终端设备接入的信息安全。应用RSA-AES 内容加密、SSL 加密信道传输等方式保证传输内容安全。同时利用边防火墙、手机设备串号认证、安全审计等一系列方式保证后台应用服务的安全。对于业务系统安全,移动终端涉及的业务系统均为内网应用系统。在“单向式”应用中,所有信息由内网通过网闸单向发送到外网,业务数据只在内网进行传输,外部因素不会对内网应用系统带来风险。
4 移动办公平台组件功能分析
4.1 实现OA 功能移动化
只要用户原有的OA 中有的功能,手机端均可以实现。公文流转中采用的是统一推送服务方式来推送公文的,使新公文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待办人手中,加速事项的审批流程。收到公文后,系统通过移动OA 登陆界面查看公文。
4.2 支持电力工程业务流程,施工一线人员可实时查询工程月计划、标准工艺图库、典型施工方法等信息,完成工程成品信息的及时采集、工程进度信息的快速反馈,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对工程成品进行及时评价和应对。
4.3 企业ERP 系统移动应用
实现公司ERP 系统的移动化,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有效管理和查询整个ERP 系统。管理决策者可以随时了解和查询企业财务状况,接收各项指标发出的报警,查询各种生产、建设、营销、成本分析图表,在第一时间做出决策;运维、基建、营销、财务、物资人员的工作人员等可以随时随地快速、实时上报情况,为电力企业高效运行提供有效支持。
5 在输变电标准工艺管理上的应用
可以应用在所有输变电工程管理的各个领域,在标准工艺应用管理中,利用移动办公技术,可将《标准工艺库》和《典型施工方法》及《现场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管理层可以利用前端软件通过云终端即可调用访问,通过云服务的模式,进一步扩展“标准工艺应用”的管理内容,施工现场可以利用智能移动设备,在Android系统上重新完善标准工艺执行系统,根据不同施工项目,进一步完善“标准工艺应用”,特别是输电作业现场,随时拍照,并上传服务器,真正做到现场同步监督、指导的目的。
5.1 管理系统终端
5.1.1 根据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要求,依据设计意见和建设管理纲要,制定标准工艺应用管理清册,自动汇总和下发监理、施工单位标准工艺应用清单,移动端借助云服务器,下载清单任务书,开展具体现场管理工作。
5.1.2 根据工程进度,自动汇总监理、施工单位现场标准工艺执行情况,自动进行评价、生成评估报告,具有及时掌握现场工程进度、标准工艺应用率统计等功能。
5.1.3 根据移动终端现场拍摄图片情况,查看现场数码相片管理,自动分类检索,建立图片根目录和子目录、并自动命名。
5.2 移动管理终端
5.2.1 输变电工程监理、施工单位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利用云技术下载“标准工艺应用”任务书,自动生成“标准工艺应用”检查记录。
5.2.2 移动终端预存“标准工艺库”和“典型施工方法”内容,根据建设单位下发的“标准工艺应用任务书”,自动检索和筛选清单内容,生成检查目录和检查记录。
5.2.3 根据输变电工程单项工程进度,施工和监理单位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施工过程进行确认,监理根据“标准工艺库”单项工程标准,对照现场实物检查确认,并拍照,系统自动记录实物图片,并分类存放(数码照片管理),对照“标准工艺库”图片,进行自评价,并自动汇总“标准工艺”应用率。
5.2.4 移动终端可以利用3G通讯技术,上传“标准工艺任务书”执行数据,管理终端进行数据汇总,并进行评级和应用率统计,便于输变电工程全过程监督和管理。
5.2.5 利用移动管理终端,施工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查阅《典型施工方法》,执行《标准工艺库》,完成具体单项工程后,同步上传现场图片,对照标准工艺库图片将自评价结果上传“云服务器”,管理终端同一时间内进行查看和检查,增加了工程管理的时效性。6 在输变电标准工艺管理上的技术创新
6.1 信息化
移动办公技术可将全部资料信息化、数字化处理,把日常工作大量的运行、管理、总结等各种资料,集中组织管理,让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资料有序的整理,分类入库,写入数据库以不同人员不同权限查看不同内容,同时以word ,excel ,jpg等文件存入服务器,让资料全部数字化。
6.2 自动化
移动办公技术将标准工艺的录入、审核、下发、执行、反馈等一系列内容的格式化后自动分类存储,相关人员可以随时以WEB的方式对内容进行查阅,打印时可以直接生成Office格式的文档。
6.3 精细化
移动办公技术可以根据输变电工程单项工程进度,将施工和监理单位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施工过程进行确认,监理根据“标准工艺库”单项工程标准,对照现场实物检查确认,并拍照,系统自动记录实物图片,并分类存放(数码照片管理),对照“标准工艺库”图片,进行自评价,并自动汇总“标准工艺”应用率,提高了标准工艺的应用率,保证工程的高质量完成。
6.4 流程化
移动办公技术可将日常工作全部流程化处理,如:工艺录入、工艺审核、工艺下发、工艺执行、工艺反馈实现了格式化输入。
6.5 智能化
借助移动办公技术,使日常“标准工艺”应用管理工作中的录入、审核、分发、执行、反馈、汇总等一系列工作都集中到系统中执行,当一方完成操作后,系统自动进入下一节点并自动提示相关人员有任务需要完成。在此过程中,系统会记录每一节点的操作时间和操作结果,并且其他节点都可以随时对流程进行跟踪。系统把日常工作大量的运行、管理、总结等资料全部保存,在拥有一定量的资料积累之后,新进员工可通过在系统内查询各种工作记录、管理资料、运行日志等,迅速熟悉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从而达到对本职工作快速上手。
7 在电力企业应用的展望
移动办公技术在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管理的应用,彻底颠覆原有工作模式,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对现场实施全过程安全质量管理,实现了标准工艺管理指令的同步下载和现场成品执行的同步上传,管理层可实时查看现场执行情况,直接指导标准工艺应用的现场管理,促进业主、施工、监理项目部各工作流程的结合,提升工程建设安全质量,提高各级人员的办事效率,降低营运的成本,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未来,如果将移动办公技术延伸到电力企业各专业领域,并与电力企业ERP系统、基建工程管控系统接口,必将丰富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采用最新技术成果,保持技术领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电影表演 斯氏体系 表演学 “人学”
首先,热烈祝贺林洪桐教授《表演艺术教程》系列丛书的出版。
十年前,我在为《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曾经提到,“从世界范围看,电影表演理论研究迄今仍然是整个电影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我列举了在这个领域较有成就的前苏联和美国的这类论著出版情况都不尽如人意。事隔十年,这种状况似乎没有多大改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近20年来,我国电影表演理论研究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电影表演教授和电影表演艺术家都出了各自的专著,我粗略估计了一下,大概有十好几本,这使曾经风行一时的“电影表演最不宜理论化”之说不攻自破。另外,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好几届毕业生,其中有不少人,在这20多年的影视表演中都很有成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专家们的好评。这说明我们的表演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这跟他(她)们自身所具有的才华和勤奋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我主要想谈三点意见。一,我们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精神实质及其在电影表演中的运用问题;二,对于“构建新体系”的想法,要采取审慎、科学的态度;三,要从多学科尤其是现代生理学、电影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表演学问题。
先谈第一点。我从80年代初开始,主要精力用于电影基础理论研究,但对电影表演中如何运用斯氏体系问题仍然相当关注。从各国电影学术资料中以及跟一些国家电影界人士的接触中,我发现许多西方电影导演和演员都对这个体系有高度的评价,并且认为这个体系对电影表演比对戏剧表演更为适用。苏联的情况就不必说了,苏联电影学院表演系主任邦达尔丘克,说他们一直用斯氏体系培养“影、视、剧三栖演员”,而且“效果显著”。按照斯氏体系的精神和方法培养出来的美国“方法派”的导演和演员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论述。“方法派”演员在上世纪下半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美国影剧坛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得过好几十次奥斯卡金像奖或提名。像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詹姆斯•迪恩、达斯汀•霍夫曼、杰克•尼柯尔森、罗伯特•德尼罗、简•方达等这些演员的表演成就,在座各位都是很熟悉的。据1984年的统计数字,各个时期“在册”的“方法派”演员共约六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能量极大,足以决定20世纪下半期美国电影表演的主要面貌。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在80年代出版的一本书,书名叫做《美国电影表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遗产》就很能说明问题。
二战后出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使世界电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奠基人温别尔托•巴罗在他主持罗马电影实验中心时期,积极推行斯氏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电影演员,其中包括影片《罗马,不设防城市》的女主演安娜•马格那尼。许多著名新现实主义影片中演员们那种自然质朴的表演,我们至今记忆犹新。
但是,在法国这个表现派的“老巢”,竟也有不少人对斯氏赞赏有加,这就使我们感到惊奇了。斯氏生前写的文章中曾盛赞法兰西喜剧院一些大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但又认为这些表现派的表演缺乏真实感,不能令人感动,因而使观众难以领会剧本的内涵。他们能记住的只是这些演员的精彩表演。那时法国演剧界对斯氏体系也不甚恭维。后来,随着斯氏论著被译成法文版,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著名的剧院,如安杜安剧院和老鸽子剧院的老导演,特别是为《演员自我修养》法译本写了序言的著名导演科波,都对斯氏体系备极推崇,称它“为表演艺术开启了新纪元”。法国最负盛名的导演让•雷诺阿甚至称斯氏为“老师”,称:“我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说是完全相符合的……我们电影工作者可以把他当作我们的一位老师。”另一位法国的著名导演让•特莱维勒则说,“在我们今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会是伟大的电影大师”。
这些言论都见诸文字记载,引起了我很多思考。让•雷诺阿曾被美国电影理论界视为与苏联“蒙太奇派”相对立的“纪实派”或“场面调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可与卓别林和爱森斯坦并驾齐驱。他为什么会说斯氏的学说跟他“完全相符合”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斯氏所提倡的“反映生活,塑造活人”的原则跟电影的纪实性十分接近的缘故。强调“真实、自然、质朴”始终是斯氏追求的美学原则。舞台表演与银幕表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从表演艺术本质说,两者具有共同性。我国好几代老中青著名电影演员,有很多都是戏剧演员或戏剧学院出身,就足以说明问题。电影拍摄的时间颠倒及电影表演的所谓“无连续性”、“无交流性”、“无对象性”,就更要求演员牢牢掌握贯串动作和最高任务,以及人物的思想行为逻辑。电影表演看似不存在舞台表演中的“不断的线”,其实这种不断的线是存在的,只是隐而不显而已。
斯氏逝世过早,没能赶上电影艺术大发展的时期,但他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有声电影刚出现的时候,就已敏锐地觉察到,“发明立体的、彩色的、能说会唱的电影的时代已经临近了”。“有声电影演员就应该比舞台演员在技巧方面更精湛得的多而且更加完美”。“银幕上的任何虚假表现都历历可见,留下永久的印迹”。
斯氏始终不满足于既得成就,总是不断在求新、求变,他身后虽然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稿,但应该说,他的“体系”最终还是没有彻底完成,仍在不断探索之中。例如,关于“形体动作方法”的提法,他后来又认为应该用“心理形体动作方法”或“心理形体言语动作方法”才能确切地加以表达。他写的文稿往往有好几种异文,即各不相同的稿本。这最足以证明他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研究范围始终限于舞台表演。对于电影表演中许多具体问题,出于我们前面所说的原因,无从涉及。但是斯氏体系的许多原理,尤其是他晚年一再强调的最高任务和贯串动作的学说,以及他晚期最重要的发现“形体动作方法”对我们电影表演仍然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篇5
论文摘要:我国的艺术类教育已经从精英艺术教育转向了大众艺术教育,将有越来越多的接受过大众艺术教育的学子毕业后从事艺术类或与艺术类相关的工作。
从古至今,艺术都以各种形式带给人美的享受,或是时间的艺术,如音乐、舞蹈、电影,或是空间的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等。而作为综合艺术形式存在的戏剧艺术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而各种艺术门类都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各艺术门类之中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比如,文学、诗歌中有着优美的音乐韵律;建筑有着雕塑的空间美感;电影是集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于一体,而作为戏剧艺术,除了需要音乐、舞台美术、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参与,还需要演员参与创作。
目前,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综合类甚至理工类院校都相继扩大招生并开放了戏剧影视表演等专业。作为一名大众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才能适应新的挑战?是一味照搬国内顶尖艺术院校的教育方法,还是不断探索并寻求一条独特的适合大众艺术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之路呢?答案当然是后者是,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适合新时期大众艺术教育新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新方法。
在大众艺术教育背景下,我们的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开设了表演艺术专业,培养专业应用型艺术从业人员,这与培养艺术家为宗旨的精英教育背景下的专业艺术院校形成互补,这也说明我国艺术教育结构得到了逐步的完善。这就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将走向社会中的各种艺术岗位,那么,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就成了表演专业学生的首要任务。
一、扎实的专业基础训练
戏剧表演艺术有它固有的艺术创作规律,专业基础训练也应遵循戏剧表演艺术的基础训练方法,主要是内部素质训练,李月、梁伯龙就提出表演基础训练要对“七力四感”进行训练。七力: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积极而稳定的注意力、丰富而活跃的想象力、敏锐而真挚的感受力、真实准确而合理的判断与思考力、灵敏而有细腻的适应力、鲜明的形体与语言的表现力;四感:真实感、形象感、幽默感、节奏感。作为大众艺术教育背景下的表演艺术教学,在众多的内部素质的训练中,“七力”中的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活跃的想象力、“四感”中的真实感与形象感显得更加重要。
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积极、稳定的持续的注意力不是天生的,这必须是长期、正确的专业训练的结果。另外,表演艺术创作尤其离不开想象力的参与。首先,这是由表演艺术特性之一——假定性决定的,演员必须在剧作家、导演等规定的规定情境中,当众的情况下,假设、假使的环境中展开真实的舞台行动,从而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作为演员就必须应用自己的相信里,把舞台上、摄(影)像机前的“假”的规定情境当做“真”的来做。再者,尽管表演艺术的创作是在剧作家笔下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再创作,但是要想把剧本中的文学形象再创作成为舞台或者银(莹)幕人物形象,演员必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剧作家提供的情境、事件、人物等都变得具体和丰富起来,使剧本中简单的舞台提示、人物的动作和语言都在演员的想象力的帮助下得到充实和深化,并得以形象的表现。同时,演员的想象力不能在创作中对假定的情境进行补充和深化,还能促使演员对情绪产生体验,产生更丰富,更准确的行动从而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二、充实的生活
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戏剧表演艺术都是通过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而产生的,在大众教育背景下,所培养的表演艺术从业者将走向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事表演艺术相关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拥有充实的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的了解、体验生活:
(一)生活是一个大宝库,里面有着各种各样性格特征的人,各种各样有趣的事。其中有的人物,有的事件是我们能够亲身体验的,如社会中各种环境中的人物、职业,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不仅要保持一颗童心,有目的地体验生活,还要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找到适合艺术创作的源泉。
(二)有的事件是我们不能直接体验的,如,犯罪、不同时代的人物、事件等。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用间接生活体验,如读书,采访,了解当时留下了的文物,展开想象等来达到对生活的了解。对戏剧表演来说,戏剧表演创作的素质就是生活与艺术的统一,学习戏剧表演艺术应该具备充实的生活。
三、独特的艺术审美
表演艺术所承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艺术即是美的产物,我们要提倡舞台上真、善、美的展现,所以在表演艺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一)了解下社会大众审美趋向。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我们的审美观都是不一样的,审美是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认知。哲学上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时代在在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观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作为在大众艺术教育背景下的学生,首先要了解当下符合通行的审美原则,或者说是迎合大众审美。其次要对大众审美进行适当引导。
(二)审美要有自己个性。作为演员要对大众的审美趋向进行适当引导,建立的艺术审美就必须独特,必须具有自己的个性。
四、厚实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戏剧表演艺术创作的根基。演员的创作是在文学家、剧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的,这就要求演员具备相当的理解能力。表演艺术是研究人的艺术,演员要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就必须研究所扮演的人物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信息。所以,加强文化知识的摄入以丰富相应的文化内涵对表演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6
二 活动主题:青春无悔,激情无限
三 活动宗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电影爱好者交流与学习
四 策划主办单位:大连艺术学院表演艺术系学习部
五 参赛要求:
1 本次配音竞赛参赛对象为大连艺术学院全校学生.
2 参加竞赛的学生须填写真实个人信息,包括真实姓名,班级,联系方式,以便确认参赛者身份.
六 具体活动安排:
1 前期宣传:
a 在全校各显眼位置张贴海报宣传此次活动(食堂,超市以及各教学楼)
b 在音乐楼前设置宣传办公点,同全校学生宣传此次活动
c 发放传单
d 广播站播报
2 报名流程:
a 在音乐楼前设置报名处,进行集中报名
b 邮箱报名
c 短信报名 王若尘 赵颖欣 赵金成
3 比赛
a 形式:电影摸拟原声配音
电影改编配音
b 要求:参赛者自备比赛用影片,如果有困难,可在报名时注明,技术组提供帮助
参赛者自行对电影作技术处理,如有困难,我协会将提供服务
c 评审:评委由表演艺术系主席,副主席,主席团助理,及各部门部长组成
各部门副部长及干事可以向评委会提出建议
d 赛场:会场布置由表演艺术系全体干事负责
赛场主持人请各部长举荐组员中有主持才能的人员担任
放映理事协同技术顾问调试好一切设备,并随时提供技术服务
评委对一个选手进行打分后,请一个小组负责收集评分表,算分并记录,并在下一个选手结束比赛后交由主持人宣读得分
场内秩序维持,通知参赛选手上场,赛后赛场清理由一个小组负责
在比赛中穿行观众互动情节,同时有礼品赠送给场上观众
篇7
关键词:艺术院校;表演专业;中国电影歌曲;声乐教学
随着艺术院校的不断发展,声乐课程作为一门集实践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于一身的学科,其在表演专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在表演专业艺术院校设置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培养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技能,充分挖掘并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中国电影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和综合性。因此,将中国电影歌曲应用于表演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表演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概述
从课堂教学内容角度讲,作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必修科目,声乐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歌唱方法训练;一是歌曲练习。其中,歌唱方法训练又包括歌唱咬字、韵律、吐字、唱法、姿态和共鸣等内容的训练;歌曲练习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中外作品演唱和识谱训练等方面的练习。从教学形式讲,当前各艺术院校多是采用传统的大课授课模式。从教学目标角度讲,在表演专业开设声乐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其嗓音的合理运用能力,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一般情况下,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大致包括表演、台词、形体和声乐等四项内容,且其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有效的声乐练习,不仅能够挖掘学生的音乐艺术潜质,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掌握与灵活运用能力、音乐感受力以及音乐审美意识,还有助于学生学会音乐艺术与表演艺术的融通,从而完善学生的艺术品格。
二、中国电影歌曲在表演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明确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多是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手段,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也缺乏长远的规划。一定程度上讲,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声乐知识和演唱技能,且应具有相应的艺术修养。但是,当前表演专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明显缺乏对声乐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使得学生无法将声乐学习与其他课堂的学习融会贯通。然而,中国电影歌曲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彰显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宽度与广度。
(二)有助于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目前,从事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大都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质。但一些声乐教师极易受到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理念的影响,直接将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方法用于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中,使得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这主要是因为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偏重于强调声音的规范以及腔体的共鸣与声音位置的统一,而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这些要求。因此,长期采用这种教学理念,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最终影响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然而,中国电影歌曲的合理使用,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进一步提高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有助于将声乐教学与表演主干课有效结合起来
一定程度上讲,作为表演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表演专业声乐课程主要是将声音技巧服务与其他主干专业课程相联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与其他几项专业主干课程严重脱节,使得声乐教学失去了开设的意义。比如,在歌曲演唱和朗诵台词时,由于两者的脱节,使得其声音的感染力受到严重影响;在塑造人物时,由于声乐课与主干课的脱节,使得其声音苍白无力,且声音与咬字、吐字不能很好地结合,进而使得其表演苍白无力、缺乏感染力。然而,中国电影歌曲的科学使用,能够使学生在观看和聆听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声音技巧,更能够提高学生对声乐教学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声音和表演的感染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四)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师资力量对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目前表演专业艺术院校声乐课程师资配备依然存在很大问题。虽然部分院校设置了声乐教研组,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表演专业声乐课程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从而极大地加重了现有声乐教师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很难专心地进行课题研究,进而影响了其自身的声乐教学质量。然而,中国电影歌曲的适当使用,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教师能够留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进行课题研究,亩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声乐教学质量与效果。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一般情况下,我国表演专业艺术院校的入学考试都有声乐项目的面试内容,且要通过初试、复试的层层筛选。但是,声乐素质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声乐面试时,大部分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声乐水平要求相对较低,进而使得整体的教学进度受到严重影响。然而,中国电影歌曲的有效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缩小甚至消除学生之间声乐水平的差距,进而促进整体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
三、应用中国电影歌曲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突出专业特点
第一,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突出表演专业的特点,充分体现声乐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时代性。第二,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与不断更新的教材内容相符,以确保教材能够与现代声乐艺术发展特色相接轨。第三,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是对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第四,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将声乐教学与交叉学科相融合,通过展现多元化的声乐素材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应遵循声乐课程的教学规律
人的声音具有思维性,且发声的质量与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具有密切的关系。这样,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声乐表演水平。因此,对于表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有的放矢。第一,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尽量帮助学生释放声音的天性。第二,表演专业的学生若要提高其台词的感染力,就应具备浑厚、清晰和富于弹性的声音。因此,在进行声乐训练时,通过选用相关的中国电影歌曲,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中声区的训练,并使学生保持稳定、放松的心态。
(三)应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功
表演专业开设声乐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只有有效地将脑力与体力结合起来,并通过相应的实践训练,才能够提高学生声乐表演的综合性与技术性,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目前,大多数表演专业的学生的声乐基础都比较薄弱。因此,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十分必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用的中国电影歌曲应能够促进学生基本功的提升,才具有引领价值,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表演水平,更加准确地表达学生演唱时的情感。
(四)应充实教学内容与方法
作为表演专业一门理论性和技巧性较强的课程,声乐课程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技法,还应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声乐知识能够与表演艺术相融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选用中国电影歌曲时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进一步提高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艺术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一线表演艺术人才不仅应具备较高的表演艺术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国电影歌曲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明确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实现声乐教学与表演主干课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当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应有效处理其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合理筛选并应用中国电影歌曲,最终实现表演艺术专业音乐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宋阳. 浅议影视表演专业中的声乐教学[J].戏剧之家,2016,17:113.
[2]李燮. 表演艺术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4:185-186.
[3]卢茜. 浅析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18:155.
篇8
关键词: 话剧 表演 多元化 体系 元素
一切艺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永葆艺术青春,话剧表演艺术亦如此。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时代,全球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多边化,导致文化的多元化。中国话剧表演艺术正是适应这种多元化时代的需求,而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特征。
为此,本文中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来话剧表演艺术的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话剧表演多元化这一重要艺术命题,略陈几点浅见,以与同行共同切磋、共同关注、共同讨论。
具体而言,当前中国话剧表演的多元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表演体系的多元化
众所周知,中国话剧的表演艺术,以往一直以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基所创立的“斯氏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
“斯氏体系”又被称作“体验派”,讲究表演艺术的“逼真”、“生活化”,并形成了一整套表演理论,例如“最高任务”、“贯串动作”、“形象的种子”、“表演艺术是行动(动作)的艺术”、“心理与形体的有机统一”、“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统一”、“从自我出发生活于角色”、“舞台生活的双重性”等等,一直成为中国话剧表演艺术的准则和法度。
这种准则和法变,甚至影响到中国影视表演,正因为如此,许多话剧演员兼演影视剧(如宋丹丹、冯远征、濮存昕等),许多影视演员也兼演话剧(如陈佩斯、蒋雯丽等)。可以说,是“斯氏体系”成了他们的得力点与闪光点。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话剧表演“斯氏体系”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三大演剧体系――“斯氏体系”、“布(莱希特)氏体系”、“梅(兰芳)氏体系”三位一体,多元并存的局面。
“布氏体系”又称作“表现派”,与“斯氏体系”正好相对,以“间离效果”、“陌生化”等表演理论,与“体验派”形成明显的区别。
而“梅氏体系”又称“写意派”,是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与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美学密切相关。
当前中国话剧表演三大体系兼容并蓄、水融的格局,正标志着其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与未来走向。
二、表演元素的多元化
表演元素的多元化,也是当前中国话剧表演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的话剧表演元素,主要有台词(对白、旁白、独白、画外音等)、动作(形体动作、心理动作)、交流、停顿等元素。现在的话剧表演,形成多元素局面。例如话剧《秋天的二人转》中就增加了曲艺品种――二人转的唱腔演唱,以致著名的哈尔滨话剧院还专门调进二人转明星演员董兴顺。另有些话剧,也增加了舞蹈、音乐(声乐、器乐)、戏曲、魔术、杂技、其他曲艺品种(如相声、快板等)的表演元素。以致著名的北京电影学院开设了相声专业,有评论认为:电影学院开设相声专业,本身就是“相声”。但对此论笔者实不敢苟同。愚意以为:这正说明当前话剧与影视表演多元化对艺术教育提出的多元化的新要求。
三、表演风格的多元化
表演风格的多元化,同样是当前中国话剧表演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的中国话剧表演以写实主义风格为主,现在,除了写实主义风格之外,还增加了许多其他的表演风格。
篇9
一、表演教学特性
我国表演专业教学起源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前身——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而我国的电影表演教育体系在当时受到了苏联表演教育所采用的“斯氏体系”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口传心教”的表演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教学模式不同,表演专业教师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言传身教细致地将技能传授给学生。它源于我国传统艺术教育中师徒相传的示范教学,包含着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德行的充分肯定,和学生对艺术的心领神会。[1]这就要求表演专业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业务能力上,能够使学生破除固有观念,在舞台上恢复有机本能,解放个人天性,在教师的指点下全身心地投人到“真情实感”的表演创作之中。思想人格上,培养学生的风度,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做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这就要求表演专业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解表演专业相关技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了解,去真诚地交往,走进学生内心,更好的帮助学生“从自我出发”。这也正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的“要想学会演戏,先要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感悟、艺术感觉、专业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
二、建立演员意识
进入到专业院校学习不同于参加艺术类考试之前的培训班学习,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建立起演员意识,明确地告知学生,从进人表演专业学习的那一刻起,自己就是一个专业的演员。要以演员的观念对待创作,以演员的视角观察生活,以演员的态度完成创作:我是演员,我要通过课堂上不同形式的训练强化自己自身的素质;我是演员,我要挖掘人物内心,通过人物内外部形象设计等手段完成对一个角色的塑造;我是演员,我有义务留心身边的生活,将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在我所创作的作品中得到展现;我是演员,我要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我所创作的作品,无论是角色自身还是场景道具。让学生将从演员的角度出发成为一种下意的习惯。
引导学生明确演员的认知自我、成长的过程要经历“相信自我,认识自我,确立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相信自我”是作为演员最基本的要素,一切都是建立在演员对自我本身高度自信的条件之下,没有这一要素,演员根本不可能创造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且深入人心的角色,演员本身都不能够相信自己所处的规定情境,不能相信自己所创作的人物角色,何谈使观众信服这一切?“认识自我”即指在学习的最初阶段,是一个找寻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通过大量的训练及创作,尝试不同风格的剧目、不同性格的人物、不同境况的事件等等,是对自我能力及创作风格进行认知的过程;“确立自我”即经过大量的尝试与创作,形成并确立属于自己的一种独特的风格,充分展现作为演员的个人魅力之所在;最终随着自身经历、阅历的增长,在已确立的风格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加人新的思考,以达到最终“超越自我”的境界。
三、解放天性
天性是一个道家名词,它指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具有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却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故而,亦称之为本性。
解放天性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身心放松,排除杂念和制约,以一种良好的、正确的表演状态投人到所设定的规定情境中,体现人物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
首先它可以松弛自己,释放潜能。任何一个未曾接触过表演的人第一次当众表演都会有一定的不适感,这是由他们心理的恐惧、紧张等因素造成的,从而反应到肢体上来就是身体或声音的抖动、手脚的无所适从,内心急切地逃离众人瞩目的感觉。通过一系列解放天性的训练能够帮助演员去除内心羞怯心理,能够使身体逐渐放松下来,逐渐缓和下来,通过肢体的松弛过渡到精神的松弛,从而表现出内外的协调。
其次,解放天性有助于帮助演员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增强演员对真实感的把握、信念感的培养。著名表演艺术家齐士龙先生曾在他的书中提到,“表演从自我出发,借助有魔力的假定组织有目的的行动再加上孩子般的轻信”。为何要加上孩子般的轻信?演员的概念就是要以假当真,要以实施假定的行动,去激发下意识的创造,在积极地意志操纵的行动中去发动情感的参与。儿童自身具有一种有意自欺的行为,就像儿时我们玩的“过家家”,今天你当爸爸,明天我当妈妈,孩子的这种完全的相信往往使在一旁观看的成年人觉得惊讶,这种由衷自愿地相信假定性,是表演艺术创造最需要的艺术品质与技巧基础,儿童身上这种最真实地、动情地接受直觉带给的刺激也是表演艺术最需要的素质。成年人由于接受教育的概念增多了或与世界上的事物太近、太熟悉,结果反而不能以更强的直觉力发现世界中最新鲜、最有趣的东西。成年演员的内心往往被一定外界因素所束缚着,不敢做这,不敢做那。通过解放天性的训练可以使成年演员逐渐找回自我,找回在舞台上“游戏”的感觉,单纯地相信剧中的角色,像儿时过家家一样相信“我就是”,在舞台上过角色的生活,体验角色的情感。甚至会帮助演员发现生活中未曾发现的一面,之前不敢做的、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竟然在舞台上做到了,对自己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增强演员的可塑性,增强演员的自信。
要想帮助学生解放天性,要从学生的思想、观念上人手。对于学生来说,在初级阶段,学生会把“敢演”当成盲目的信念、在舞台上不怯场、敢来、豁出去等等。事实上这种“敢演”只是解决了胆量层面的问题,是勇气,是冲动,是假象,是作状。这种“敢演”并不是在初期所追求的,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学生在舞台上不能真正地抛开杂念,全身心地融人戏剧当中,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误解,误以为自己的敢演已经足够进行表演创作,从而形成一种盲目错误的自负,认为表演专业没有什么可难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表演艺术的尊敬,以一种消极态度对待排练、在排练间为所欲为等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端正学生思想。对待创作、对待艺术要有崇高的心境,引导学生彻底解放自己的创作心灵。
走进排练间,走上舞台,要以一颗最简单的、纯粹的、毫无杂念的心态去面对创作、面对对手,真诚地交流,站在你对面的不是你的同学不是你的室友,而就是你戏中的对手。在交流的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对周遭的一切事物,包括环境包括人,从角色出发以真诚的态度去看待,将自己内心世界打开,去除一切戒备与防范,深人到规定情境当中去,组织有目的的、正确的人物行动,真实地、毫无杂念地“生活”在舞台上。表演艺术创造中,无论创造何种角色,无论完成任何行动,最基本的便是相信,即信念感。演员在创作中要“我相信我是角色,我相信规定情境,我相信周围的环境”,建立起高度的信念感,才能在舞台上玩真的,进行着最真实的创作。
四、宏观思想引领
此外,对于学生思想上的引领更为重要。作为中国表演教育事业先驱的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树立做一名中国普通电影工作者的意识,树立为中国电影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意识,使学生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生所创造的人物、创作的作品必须是贴近人民、了解人民、展现人民的。为了能够使学生双脚深深扎根于祖国的广袤土地中,每年夏天学院均会带领学生下基层体验生活,寻找创作源泉之路,旨在让学生牢固树立艺术来源于生活、人民的创作思想。坚持选择企业、工厂、农村、部队等一切能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的地方,带领学生深人基层体验生活,为以后的创作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艺术院校的学生普遍渴望成功,渴望在银幕上大放异彩;学生如果以一种我要成为明星的心态开始专业学习,容易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浮躁的情绪。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天资聪颖、因为才华横溢;真正的成功是被社会承认、被观众承认。所以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做人民的艺术家”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程婕.当代中国电影表演教育现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篇10
[摘要]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皮影在灵宝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镂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戏曲故事的一种表演艺术,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花。本文追溯了灵宝皮影的起源、发展及现存的问题。
[关键词]灵宝;皮影戏;继承;发展
起源于中国的皮影戏,它运用的幕影演出原理、表演艺术手段等,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皮影戏。唐宋时期,皮影戏很流行。从南宋开始,中国的皮影戏传入东南亚诸国,此后又远播欧美等地。如今,德国柏林博物馆等至今还收藏有中国古代的皮影。皮影融有古代壁画、帛画、画像石、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剪纸等艺术精髓,当下皮影收藏和研究热在一定范围内兴起。而灵宝的皮影戏在业内具有较典型的艺术特点,可以说是我国电影早期的雏形。
一、灵宝皮影源流
灵宝皮影表演艺术起源于清代中叶,关于起源说法有二:一说从陕西传入;一说从京城传入。据岳渡村的李建如(79岁)、程彦时(80岁)、阎立竟(80岁)讲,清代岳渡村艺人阎鹏远、许顺洛曾唱过道情。岳渡村从山西引进皮影后,就组织戏班,四处演唱。阎没有后代,许迁居五亩乡,二人早逝。又据祖传六代的皮影老艺人刘金才和祖传五代的剪纸老艺人杨仰溪讲,道光年间岳渡村一位姓阎的和沟东村一位在京城做官姓杨的,他们告老还乡后从京城带回了皮影,和阎谢村一些退职官员地方绅士组班结社,招收流散艺童学演,轮流在各家举行堂会,自演自娱。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演唱时乐器伴奏仅有三叉板、笛子和四弦,演出的场所也大都在达官贵人或绅士富户的庭院。到了清末民初,这种庭院演唱艺术已发展成为灵宝县民间娱乐的主要形式,特别是民国初年,灵宝一度出现十几个戏班几百人的皮影演唱队伍,遍及涧河两岸和焦村原几十个村子。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这一民间艺术,村里最盛时有五个皮影班,1954年灵宝县成立皮影剧团开始在舞台表演,并新增音响设备,布影道具;1955年参加省文艺调演,获演出二等奖,老艺人刘金才也获个人演出奖;1959年改为“灵艺剧团”,全体演职员工转为全民工;1961年3月由于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灵艺剧团“被迫解散之后,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继续在民间演唱,“”期间,这种艺术被当作“四旧”批判,把皮影及道具全部没收。使其一度中止,许多艺人偷偷收藏才使部分皮影艺术得以保存下来。
二、灵宝皮影的特点
(一)属道情皮影戏
灵宝靠近华山、亚武山和永乐宫道教圣地,深受道教影响。皮影艺术与道情说唱密切结合是灵宝皮影的显著特点。道情又名“道经”“八仙乐”是道教的宣传工具,它的特点除内容宣扬道教宗义外.使用的乐器都是以八仙的法器命名,如:
鱼鼓,简板传说为张果老所传。
月琴,形如琵琶传说为汉钟离芭蕉扇所传。
碰钟,形如铁笊篱传说为何仙姑所传。
竹笛:传说为韩湘子玉箫所传。
四弦:传说为铁拐李火葫芦所传。
云阳板:传说为兰彩和所传。
道情和皮影结合后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艺人们的地位提高。道情艺人被尊为“八仙弟子”,其祖师在“上九流”的一流佛祖、二流仙中高居第二把交倚,群众不称道情艺人为“戏子”而尊称为“先生”,演出一般都安排在中堂,艺人演出必须是衣帽穿戴整齐,坐姿端正,以示对道教八仙的尊敬信奉;二是皮影表演艺术也更丰富,更吸引人,很快形成广泛雄厚的群众基础。为了适应幕影表现,灵宝皮影戏吸收其他艺术的一些技巧,采取了抽象和写实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它的脸谱与服饰造型形象而生动,夸张而幽默,雕工细致、流畅,四肢灵活,使人赏心悦目。在色彩上,灵宝皮影以红、黄、绿、黑为主,比较简洁明快,同时也喻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黑脸的骁勇、红脸的精忠、黄脸的狡猾、白脸的奸诈等。刻制的皮影人物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铁丝连成一体,并绑上竹棍,由艺人们操纵。一般来说,一个皮影人物要用五根竹棍操纵。用来演皮影的屏幕,多是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透亮轻盈。在白幕布后面,艺人们贴近幕布操纵各种皮影人物,不仅要手指灵活,还要说、念、打、唱,同时还要响动锣鼓。
皮影是一种庭院艺术,道具轻巧演出方便,往往一二人操作皮制戏曲人物,外兼配道白说唱白,乐队除吹笛人外亦兼说唱,故一台戏只需十人左右,五六人也可进行演出。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皮影戏的伴奏换成录音配乐,也有两人合伙演出的。由于皮影小巧玲珑,道具轻便。行动方便,不需舞台和车辆拉送,风雨寒暑无阻。适应山区僻乡群众观看,灵宝广袤的山区为皮影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皮影也成为山区人民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轻骑。
(二)品种多样、形式各异
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但手、腿、头关节是分别雕刻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演时能够活动自如。皮影以河北一带的驴皮和西北的牛皮较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