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儿童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初次接触知识,其对学习知识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由于该时期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其现有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发展水平,其更倾向于学习那些直观形象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此特点,合理设计开发课程,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就是一种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学科,该课程是当前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拓阔其兴趣爱好,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而这对于学生高尚思维品德,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虽然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意义已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但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学校,其在儿童美术教育的实施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不明确,以及课程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美术模仿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审美体念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等,这对于儿童未来的良好学习与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下文首先将就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诸如教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其根源还是在于对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定位的不正确,学校美术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树立正确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激发儿童天性,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每个儿童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心的世界,而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美术作品自身的魅力,去开启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激发儿童自然天性,引导儿童用心去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从中体验到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二是以陶冶儿童艺术情操,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由于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该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艺术情操的培养,有着关键作用,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组成之一,其就具备该功能,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特点,为儿童创设一个美丽的世界,让儿童在真善美的环境下,得到美好艺术的陶冶,从而养成高尚艺术情操;三是以拓宽儿童视野,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由于美术作品具有涵盖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通过引导学生鉴赏不同时空的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事物,从而在提升儿童美术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拓阔其知识视野,有助于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1]。
二、儿童美术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1)儿童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儿童美术教育的生活化,是有效实现美术教育目标,充分实践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应尽可能的选择那些与儿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作为教学素材,才能有效的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其发挥想象,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及美术创作能力,引导和鼓励儿童通过绘画作品等形式,来展现自我价值取向。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要想高效提升儿童美术教学效果,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在活动形式的选择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及其现有知识经验情况等,使得儿童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氛围中,亲身体验到美术教学的美好,给予其良好艺术体验,从而在培养学生高尚艺术情操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儿童提供活动所需材料,及工具,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去创作美术作品,然而教师在组织全体学生对儿童各自作品进行评价,选出最佳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2]。
(3)将儿童美术教育渗透进其他学科课程中
儿童美术课堂教学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美术技能,及高尚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其教育目标还可以通过渗透入其他学科教学及课外活动中的方式予以实现。如可以在儿童的吃饭就餐中,及体育游戏活动中,加入美术元素,渗透美术教育的内容,拓宽儿童美术教育的时空性,从而有效提升儿童艺术素养。
篇2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审美;美术作品;培养策略
美术教育是儿童全面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教育,根据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对儿童有计划地进行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培养,以此提高儿童对美的认识,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帮助儿童学会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找到其内心的情感需要,并且完善其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一、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
学龄前的儿童在感知事物时,往往凭借自己的直觉或对象的整体性进行非理性的分析和综合。儿童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够完善,身体条件并不准许他们进行复杂的绘画等美术技能。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美术教育主要是让其感受美、欣赏美,能够用儿童独特创造形式来表现美,并能够表达儿童自己的情感。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审美可以看成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形体、色彩等多方位直接感性的欣赏和创作,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体验的活动。审美不仅包括审美态度,还包括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可以通过多种审美体验,让儿童领悟审美的内容和形态,从而完善儿童的审美心理,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策略
1.创设丰富的美术教育环境
美术教育环境不仅包括美术工具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教育理念等非物质环境,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交融。对于儿童而言,一日生活皆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儿童的审美理念和审美习惯。所以,家长给儿童提供一个具有审美情感色彩的生活环境,在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自由环境中学习和发展,这本身就是在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这不只是因为满足了儿童的生理需求,他们才会对美有所追求,美术教育的环境也极为重要。如,家长可以为儿童提供多种不同的美术工具,让其在不同工具的欣赏和使用下产生相异的审美感受;或是通过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事物引导儿童体验美,并扩大他们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范围。教师让儿童在绘画等活动前多接触自然环境中的其他动植物,让其不仅仅对人类有美的感知,也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产生美的感知和情感。
2.多给儿童创造体验美和创造美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让儿童欢呼雀跃,他们喜欢放大对事物的感受、对美的喜爱程度。儿童脑海中对自然和事物的奇特想法与感受大人无法理解。如,儿童天生就有绘画的需要、创造新事物的本能,这是一种自然的本性。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绘画的需要不断提高,喜欢在任何地方涂涂画画,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线条,一片不成形状的线条即可叠加成画面。即使在成人看来毫无美感的画,但在儿童眼中,这些画面都是美好的,那是他们对自己世界的一种阐述,也是对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
所以,在儿童的日常美术教育中,家长需要积极鼓励儿童,让其把审视和体验到的美表达出来,不用着急否定儿童的审美观,多让儿童去体验和表达,他们才会不断地在做中学。如,看到美丽的风景时,家长不必给予过多地引导或心理暗示,可以鼓励儿童大声说出自己眼中的风景,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3.用美术教育作品激发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人们常常将大师或者大众认可的美术作品视为最好的。其实不是只有欣赏美术大师的作品才可以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要学会选取适合儿童发展的作品。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和情感体验的美术作品让其欣赏。在美术活动中,儿童通过欣赏成人的美术作品或其他儿童的创意美术作品来获得对这些作品的审美评价,这样可以激发儿童的美术创作欲望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儿童从别人的作品中看到的构图及色彩,不仅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并应用到自己的绘画中,还可以对周围的环境有新的角度与看法。直接实质的美术作品,给儿童一个直观真实的感受,不仅可以丰富儿童对美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还是现代的教育,都离不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已不仅仅是个体对道德的规范和行为上的实践,而是在教学活动和生活中都对儿童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教师通过对儿童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能透过事物的外表看到其本质。教师选择适宜儿童学习发展的美术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使儿童学会用自己独特的眼睛去寻找更多美好的事物,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3
关键词:家教美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缄默知识
绪论:
做家教,几乎已成为大学生迈入社会之前的第一步尝试,一些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没有资历进入公司做兼职以前,通常会选择做家教的方式作为自己最初积累经验和赚钱的途径。目前,家教市场逐渐扩大,各大名校周围遍布家教中心,但种种问题也随之出现,且并没有引起美术教育界和广大民众的足够重视。此文中,笔者并没有泛泛的谈家教问题,而是具体到美术家教,具体到儿童美术教育,从问题入手,谈了一点看法。
一、家教美术教育综述
家教,目前有两种解释:一指家庭教育,二指家庭教师。在此文中,笔者指的是后者。随着家教市场的发展,家教美术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其与家庭美术教育、学校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均不同。它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教育对象较少,通常为一人,有时为两到三人;二、教育者主要由在校大学生担任;三、教学场所主要在学生家里。这些都是表面特征,并不应影响对美术教育本质的认同,也不应因此而降低美术教育质量。
二、家教在进行儿童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家教市场中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家教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师资质量不能得到良好保障。儿童美术教育是个极为特殊的领域,并不是任何一个学美术的学生都能胜任,它不仅要求家教有较全面的美术知识,基础绘画技能,还要求老师有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生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一个优秀的家教,同时还需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一)教育目的
当我问起为什么去做美术家教时,大部分家教的回答是:一、为了挣钱,养活自己;二、为了锻炼自己,增加阅历;三、为了认识更多的朋友。从这三点可以看出,样样都为自己,这直接导致了教育目的是从自己出发,要么使家长满意,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要么教授内容以自己擅长为标准,以求占用较少背课时间。
(二)教学内容
“把成人创造的形象符号,当作表现某一物象的‘公式’来传授,如教简笔画、教卡通画、教传统国画等”。1这是杨景芝老师在九年前的著作《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中的一句话。如今,美术家教的教学内容又是什么呢?很遗憾,大部分依然如此,甚至有个别糊涂的家教竟然教六七岁的孩子画素描。
(三)教学方式
“孩子不是一面被动的镜子,而是一个有生存欲望的有机体。”2但是,很多家教的教学方式,仍以灌输为主,尽管新课程改革已明确要求转变以老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张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在学习方式上提倡主体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但家教市场中的改变似乎总是滞后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依旧如故。其原因是家教缺乏新的教育观念,同时又缺乏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无法,只有沿用自己以前老师的教学方式。
三、问题解决之策
(一)应建立较为健全的家教认证体系
家教中心不能仅看学生证,不能仅凭家教在授课栏上填上“美术”就承认其具有教授儿童美术的资格。教师都有教师资格证,对于家教的能力,也应有个检验之法。也许很多人认为,家教认证在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但很多法律、规定也是逐渐完善的,我们心中必须有这个意识,一点一点的加强对家教的考核、评估与管理。
(二)家长要关注美术家教的综合素质
在试讲时,家长可与家教谈一谈,以便对家教的基本素质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让家教展示他的作品,以了解他的专业素质。聘用家教后,仍要多与家教沟通。家长须注意的是,选择家教不要仅关注家教的单方面知识,尤其要避免这样的误区:认为请美术家教只看家教的绘画能力就行了,家教多方面的知识以及他的人格魅力有时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三)家教自身要加强学习
新的教育观念、教育学、心理学、儿童绘画发展的知识对于一个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家教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急需了解和学习的,正如陈鹤琴先生说:“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3但是,这些知识的学习又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应有个先后顺序,我个人认为,应先了解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这方面的知识。说到底,家教自己也是学生,我们不能在关注美术教育中儿童学习策略的同时忽略家教学习的策略问题。
上文我简要谈了家教市场中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解决之策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家教美术教育的一点建议。
四、对家教美术教育的建议
(一)关注家教美术教育中的缄默知识,实现因材施教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人们将这种不能清晰的反思和陈述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将那种能够明确反思和陈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如此看来 ,我认为在美术教育中也存在着大量缄默知识。比如,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常听老师说画面“脏”了,“花”了,但学生最初很难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而老师也很难用一个清晰的概念告诉学生什么程度算“脏”,什么程度算“花”。他只是依据他的直觉和经验来判断。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也是如此,甚至我们更应注重儿童的缄默知识,因为,由于儿童心智、语言等能力发展并不健全,他们不能像成人那样清晰的接收和理解老师传授的显性知识,也不能很好的用语言清楚的表达他们的情感、想法、体验。因此,了解每个孩子的缄默知识应成为家教美术教育制定教学内容的一个依据,这样不仅易于与孩子沟通,激发孩子学美术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帮助孩子挖掘、审视、表达他们独有的体验。
我认为,还有一种获得孩子缄默知识的方式,那就是通过孩子的行为,而这种真实行为的体现有时又反映在孩子的游戏中,这也引出了我对家教美术教育的第二点建议。
(二)加强游戏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美术家教所教授的对象主要是4——9岁的孩子,由于词汇还较为贫乏,他们有时并不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他们的想法,体验。况且,语言本身也不是万能的,否则也就不会有艺术的存在了。因此,要获得儿童的缄默知识,除了对话的方式以外,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说,游戏是生活的再现。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过家家”的游戏一样,通过孩子的角色扮演,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和爱好,甚至可以看出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他的家庭是否和睦等因素。
(三)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学意义
尹少淳教授认为美术教育的完整表述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获得一般教育学意义之功效。4我认为,在家教美术教育中,应更强调其教育学意义。
综合来讲,家教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广泛性、完整性,这不利于美术知识的传授。美术材料的缺乏不利于孩子尝试多种画种,大多数家庭只有油画棒、水彩笔,个别家庭有水粉等材料,但像泥塑、版
画、手工等课程就很难开展。而在这些方面,学校美术教育做得更好。但家教美术教育深入孩子家庭,与孩子关系亲密,可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独特的课程,这些优势十分有利于家教言传身教,开发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因此,我认为,家教美术教育应更关注其教育学的意义,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孩子细心观察、大胆想象、积极创造的习惯和意识。
结语:
家教美术教育实际上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一面镜子,美术家教授课的好坏就直接体现了以往学校美术教师教学的优劣,美术家教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直接反映了课改前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所教授的内容,采用的评价标准均来自他以前的老师,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回忆、仿效当初老师上课的情景。倘若若干年后,美术家教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观,那么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美术课程改革成功的一种体现。
注释:
1引自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12页.
2引自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吕延和译.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43页.
3引自朱小曼主编:《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3页.
4引自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12页.
参考文献:
[1] 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
[2] 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 吕延和译. 湖南.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3] 朱小曼主编:《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篇4
参考文献:
[1]朱家雄,林琳,吕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楼必生,屠美茹.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1999.
篇5
1幼儿美术教育的概念
1.1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比较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 保持身心的健康,幼儿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将自己的喜好当 做是最重要的取向,同时他们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某一个 或者是某几个事物上,这也就给美术教育的正常进行提供一个良好 的基础,因为美术教育实际上是在情感上的沟通,所以它也非常容 易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1.2创造教育
孩子是具有创造天赋的,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充 分的对幼儿的创造能力予以充分的尊重和挖掘,这种创造能力在成 人的眼里甚至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它对于幼儿审美的发展和转变却 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能够完善儿童视觉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 学生更好的去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从而让幼儿更有创造的灵性。
1.3操作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更加偏向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在接受 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用手、眼和脑等多个部分对审美对象予以感知, 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感知用语言表达出来,再用美术的手法将自己的 感受表达出来,幼儿最早的一些美术可能只是一种涂鸦,它是一种 无意识的反应,但是教育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这样就使得美术逐渐成为了一种有意识的 活动。
2目前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
2.1幼儿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急功近利
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的现象,而出现这种现 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的态度。实际上,很多家长都是希望能够培 养孩子学习更多的技能,也可能家庭成员当中原本就有学习和从事 美术的人,所以可能有些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很重视孩子美术 能力的培养,这种想法实际上和孩子审美能力培养的初衷是相悖 的,如果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去教育孩子,就很有可能使得孩子出现 对美术的反感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2重视美术模仿,忽视了审美感受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当中,很多教师只是将美术当做是一种模仿 的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自己 的一些想法,老师通常都是以最基本的方式去处理,这样也就扼杀 了孩子的想象力,甚至会将孩子看做异类。对于孩子的教育主要还 是停留在模仿原有的作品,没有让孩子充分的去感知周围的事物, 所以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并没有得到显着的提升,这也是当 前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
2.3采用一套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
在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将一些科学知识教授 给幼儿,而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就是使得孩子的创造能力大大下 降,这样也就使得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美术就没有非常强烈的好奇 心和新鲜感,尤其是一些孩子本来是存在着非常大的美术天赋的,但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所以让学生的美术天赋白白的浪 费。
3幼儿美术教育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3.1幼儿美术教育贴近生活
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最能贴近儿童,最能触动幼儿的感官,让幼 儿从实际的生活中发现物品的形状和特点。幼儿美术教育贴近生 活,可以让儿童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观察力,进而培养儿童的创造 力;并且生活中的物品,更能激发幼儿实践动手的能力。生活中的物 品和事情,也能更好地拿来,让老师和家长当成题材,来教会幼儿如 何去进行欣赏和感受、如何通过绘画表现自我。
3.2幼儿美术教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儿童学习美术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教 学活动,在活动的设置和选择上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和生 理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到其智力的发展水平,让孩子能够在有趣的 活动中学习美术,从而让孩子在活动中增强对美术的兴趣,同时在 这些活动当中也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和材料让孩子以自己喜欢的方 式去展现自我,这样一方面使得孩子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此外也 激发了孩子的美术兴趣。
3.3幼儿美术教育要渗透在其他的教学活动中
幼儿美术教育开展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幼儿园教育 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幼儿的美术教育不能仅仅限制于美 术课堂上的教育,需要在其他的领域和活动中不断渗透。除去正常 的美术教育课程,幼儿的活动还包括课堂的自由活动、吃饭就餐等 等各种活动,可以在这些活动的场所融入美术教育的元素。这样的 方式有助于儿童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3.4做好美术教育评价工作
老师在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以绘画技能的 高低来评判,而需要以想象力的表达为主要的依据,这样的评判方 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老师在评价的时候要尽 量避免主观意识的培养,应该多利用孩子的自我评价和孩子之间的 相互评价来鼓励学生,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而且也可以促进孩 子和孩子之间交往能力的培养。
4结论
篇6
关键词:校外儿童培训机构 美术教育 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很多家长都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学习美术。那么在这个特殊的领域中,如何发挥校外培训机构的优势,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不足,提高广大儿童的绘画能力,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学校儿童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之现状
美术课程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都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美术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对于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欠缺相关的机制;其次学校儿童美术教育固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而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却能弥补以上缺陷。因此,民办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已如雨后春笋大面积存在。形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对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非常重视,在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扶持与奖励》第四十八条有明文规定:政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贷款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含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正是因为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之和学校美术教育比较起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才逐渐壮大起来的。
二、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有一定优势,并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的肯定,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校外美术培训教育的方式和现行美术新课标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而当前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和新课标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持,仍然还是实施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且教学内容共性化的知识过多,缺乏对学生美术个性的培养;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追求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对学生的辅导方法缺乏新颖性,压抑了学生的绘画天性。当前这些美术机构都是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去辅导,而这些“师父”们对学生的绘画都做出了统一、严格的要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这种方式钳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识,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以上三条都是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和现行美术课标相冲突之处,有待改善。
2.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但其现有教育资源却非常有限,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具体有如下表现:一方面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虽然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培训机构缺乏稳定的师资,流动性比较大,对学生的教学有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因为美术培训机构大都是民办的,部分民办培训学校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注重学校建设的投入,在设备上能简化的就尽量简化。很多培训机构尚未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电化教学,有的甚至连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都没有。教学设施可谓简陋至极,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三、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应和学校美术教育有机整合
从国家当前的政策来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特殊型的艺术人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以及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广大儿童在美术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实施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把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没有固定教材,教学灵活机动,但缺乏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灵活性不够。因此作为校外的美术培训机构就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的经验,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系统化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让教师根据大纲和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师的教学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灵活之模式,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传授教学大纲之外的美术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美术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2.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较为简陋。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美术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由于资金缺乏,加之又是私人性质,以经济效益为主,所以教学设备不能随时更新。而学校美术教育是国家投资,资金雄厚,在教学设施上相对校外培训机构有较大优势。因此,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儿童美术机构联合办学,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服务,从而弥补其设施简陋、师资不够稳定的缺陷,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充实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民办美术机构为稳定师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3.如能把校外美术机构培养尖子生的特长和学校美术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质的优势融为一体,无论是对校外少儿美术教育还是学校美术教育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孩子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经验,让孩子们既能提高绘画水平,又能提升在美术方面的艺术修养,成为全面的美术人才。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机构培养美术尖子生的模式,加强对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双向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为艺术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如果国家能够根据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再针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优势,实施有效措施从以上角度入手,则可有效促使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和学校美术教育优势的融合,最终让二者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红专.校外少儿美术教育的喜与忧[J].中国美术教育,1994,(5).
篇7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优化课堂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
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质来看,艺术教育的开展还是极其薄弱的。如何才能使美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如何为培养新时代人才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大问题,也是美术教师面临的严肃课题。
当前,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在理论上、观念上的缺陷,影响和剥弱了美术教育作用的发挥,“理论认识始终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大问题”。多年来,出于急近功利,满足于数字的提高和表面的繁荣,不仅仅在导向上出现混乱,在教学行政、教师方面也无所适从。社会的浮躁和对美术教育的偏见,助长了人们的“实利主义”观念。
由于对美术教育缺乏正确和深层的认识,美术课被降至可有可无的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具体形象的运用和实际的技能操作少而不系统,在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育制度下,这种现象越演越烈,致使一些教育者断定“获得稳固和有用知识的唯一途径是理智途径,理智在其中得到训练和运用的唯一领域是文学和数学语言的领域”。学校教育中抽象的认识性的语言学习被放到优先地位,而感觉的身体的体验受到忽视,由于连续地在词语世界里生活,视觉意识的发展受到限制。
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我国中小学校美术教育虽然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历程,但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不少青少年走向社会生活以后,“再通过自己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取得的新的领悟,来冲刷教育给他留下的某些无用乃至有害的印记,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寻找新的支撑点”。“美术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革。因为对待美术教育方方面面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取决于教育观念”。转变学校美术教育观念的目的,是保障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困惑、释然,改革保障和持续发展都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更新、确立,以及诸多智者实实在在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家庭、社会美育不能继续满足于灌输“一技之长”,要更新观念而“由理入道”,重视以艺术理论培养审美能力这一重要环节。21世纪的美术目标不仅仅是整体性或全民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综合创作能力的通才或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学校美术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勇于实践,善于积累经验,就一定能克服中小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让中小学校美术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美感体验,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创造思维的重任。以往小学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会使儿童的思维形成定势,限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提高。我结合自身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提出小学美术课堂的优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和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游戏中鼓励儿童自由表现,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要多给与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发展。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也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比如在高年级绘画理论教学中,作品的构图与语文教学中作文的布局谋篇很相似,教师一指点学生即可理解。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放一些轻音乐,感染气氛,放松学生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达到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业的目的。如此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总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纠正把少儿绘画教学成人化的错误倾向,从传统的临摹教学逐步转向比较科学的以自然为师的写生教学中来,改变传统的模仿教学模式,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艺术教育途径的探索需要美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及推广对策研究[Z].北京:教科规办,1997.
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 创造力 培养
创造力是人在创造活动中发展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是一种高级独特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成材的重要资本之一。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每个幼儿生来便具有巨大的创造力潜能,只要得到适时而科学的开发,都可以成为高创造性的人。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如何挖掘幼儿的创造力,通过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首要的一点是幼儿的兴趣。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纲要》的这一新思想和新理念,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和创造。本文就美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幼儿创造力,谈谈几点认识。
1幼儿创造力的构成要素与发展特点
基于和结合以往研究者考察的角度,本研究将创造力分解为四个维度:
1)创造性的认知特征方面,表现为思维的求异性、 兼容性、发散性、跨越性、连动性、敏锐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流畅性;
2)创造性的情感特征方面,表现为创造性的动机、 兴趣、意识和好奇心;
3)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方面,表现为高自控性、 高自主性、高探索性、高独创性和高有恒性;
4)创造性的动作技能方面,表现为灵活性、 组合多变性、稳定与可塑造性。
幼儿创造力有其自身特点:发展性,即幼儿创造力是一种潜在的创造力,而不是已经定形的能力。幼儿创造力具有发展性、 开放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处于慢慢形成之中、也没有达到发展的最高水平, 其发展水平高低、质量高低取决于先天和后天(尤其是教育)因素的相互作用,其发展需要教育者进一步积极的引导与促进。
表现方式的情景性。幼儿的创造力是在与他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各种随意的活动中表现出来, 可以表现为幼儿的绘画、歌唱、舞蹈、言语以及拼搭的积木等等。幼儿的创造力并不是在一次有意安排设计和专门的实验之中表现或体现出来。它只能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景”中展现出来。 这里的“问题”是从幼儿理解角度称其为 “问题”的问题,而不是成人普遍理解意义中的问题和困难。培养的全面性。创造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创造力已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 创造力是在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同时,幼儿创造力发展需要兴趣、动机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支持。
评价的个体性。 幼儿是否表现出创造力或者说幼儿创造力水平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该依据的评价标准是幼儿自身的原有发展水平情况。 所有儿童个性、 认知和情感技能等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 同样的速度发展的。 所以,幼儿创造力水平评价指标应该指向其自己原来的水平, 指向他自身的下一个“最近发展区 ”。 只有这样认识幼儿创造力及其发展特点,幼儿园、教师、家庭才能为幼儿提供适合他的创造力发展的特殊与众不同的帮助。
2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天然的契合
美术教育与幼儿创造心理的发展有着天然的契合,这是由幼儿绘画本身的特点、美术教育的特点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一方面, 就幼儿绘画本身的特点来说,幼儿绘画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为主要特征。从发展分期来看, 幼儿绘画处于“象征期 ”向 “定型期 ”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绘画内容多是想象的成份,他们对物体的大小、比例和透视关系并不十分注意,但与“涂鸦期”相比,已经出现了事物的意义和象征。幼儿常常凭借粗略的观察和对事物的一般理解运用丰富的想象来处理画面内容,表达他们特殊的画面语言。他们画房屋可能画出房间里的人,立体的汽车甚至会被平面展开,然而正是这些成人看来不合比例、 违反透视的画面里,表现了他们对事物的特殊理解和非凡的想象与创造。
另一方面,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特点之一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活动。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在能力,在早期儿童的美术发展过程中,从涂鸦期儿童开始乱涂, 逐渐画出个什么东西,并给他命名,到象征期儿童为事物象征性地再造一个粗略轮廓的形象,再到图式期儿童用画来表达多种概念或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重新组合、加工、变形画面等等, 都显现出儿童非凡的创造力。 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幼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感受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观察周围环境中事物的结构、 特征、运动模式,并通过语言描述让幼儿把感知所把握到的整体艺术形式和自然形式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储存起来。当幼儿开始运用色彩、形状创造形象时,教师又启发幼儿思考,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加入自己大胆的想象, 形成全新的形象,运用所学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使得幼儿的美术作品由于他们的创造显示出稚拙的情趣和成人美术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而教师对这种有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鼓励,必然会使幼儿对美术创造活动产生进一步的兴趣,反过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3中国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模式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先出示范画,幼儿跟着学,最后由教师评价谁画得像、谁画得好。“像”是幼儿对模板的模仿程度,“好”是指涂色饱满、图像清晰,贵族幼儿园或许还会有用色、构图之类的培养。这种教育属于专业绘画基础教育范畴,并不适宜幼儿美术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会抹杀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虽然教授了幼儿技能,却限制了幼儿的发展潜力,可谓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大忌讳。
篇9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做为人类美育的启蒙者,将直接影响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国民。因此幼儿美术教师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美术教育素质,明晰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并合理地运用科学教育发展观去挖掘培养幼儿的综合美术素质.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情感丰富、智力健全、人格完美的一代新人。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也日益重视起来。学前美术教育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幼儿教师传统观念的沿袭与教育目的认识不足,以至产生了一些教学误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不足,一是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术教育,认为能画出一张完整的作品,做出一件成功的手工,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工作重点放在了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上。二是把美术教育工作者仅仅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之一,实质上美术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是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能用美的眼光去把握世界。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的成人化认知观。幼儿教师对于儿童所表现的美术作品,从成人认知世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他们,对符合成人化思维的作品大力肯定,对于不理解的作品加以否定,脱离了幼儿自身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儿童自身心理和智力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参考资料,作为儿童学习观摹的范本,给予幼儿的是统一的模式化要求,结果是从表现上幼儿也能把学到的图式运用起来,画面主题也很鲜明,内容也十分丰富,类似这种“灌”式被动教育,用教师成人思维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幼儿天真的喜悦,失去了孩子自己的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意识的摧毁。
最后,教师急功近利的意识太重。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幼儿走进美术教育活动中后,就要出“成果”,为反映出师者的教学水平,从中运用“灌”、“仿‘堆”、“抄”或“取而代之”等花样手段。儿童在美术教育行为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他们的进取心、责任感与勤奋、顽强、专注的性格,为的是把他们培养成感情丰富、智力健全、人格完美的一代新人。如此掺杂的严重的功利主义,将对幼儿行为、心理上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健全培养是当务之急,幼儿教师的美术素质要具备以下方面:
一、能正确地欣赏、鉴定幼儿美术作品
幼儿用其原生思维去观察外部环境,用其纯真的心灵去体验生活,产生了对周围一切事物最朴素直接的感受,他就要去表达,去渲泄,美术是其表露情感的方式之一,所以幼儿作品,无论是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略,丰富还是简洁,方还是圆,有无色彩,每件作品都有其内在的含义。
幼儿个体情感体验是独有的,观察分析事物角度是独特的,美术作品是反映出其纯真思想,强烈感情的语言,在表达上反映出:
(一)直觉性,即大脑不加思索地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进行不随意的完整地摄取,凭直觉作出非理性的判断,绘画中所表现出来是物象形的平面化、图式化,观察表象带有极强的概括、简约特点,头脑中留下的是每件物象最主要显著的特征。
(二)思维想象的独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象拟人化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世间万物皆有灵,不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一切非生命的物体感觉它们均有生命、有感觉、有表情,可以与自己交流。在绘画中反映出来,如太阳有人的脸形的特征,小动物、花草是有人的思维等,生动地折射出孩子们真实而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二是想象的独特性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毫无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在月亮上举行跳水比赛,落点在地球的海洋中。两只小鸟叼着小孩的湿裤子在空中晒。可以通过自然的创造意识,与观察中有意识的经验相结合创造出奇的、幻想中才存在的超然形象,这是一种奇妙的审美意象,由于幼儿的这种特点,他们往往很习惯于接受充满想象、夸张、拟人、隐喻等手法表现的各种艺术品。
(三)情感的易感性和弥散性。幼儿的情感情绪具有易感染性,非常容易受客体某些情绪特征的影响,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转移,在绘画过程中常见将情绪体验通过色彩、线条、构图反映在作品中。一个5岁的孩子画了一幅《教师生气了》,整幅画就画了一个头,眼睛画的很大、很圆,嘴巴画成了一条直线,很长,脸上的色彩涂染成蓝绿色块,几乎没有其他细节,十分夸张,但很生动,也很形象。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画,中间三个人物形象分别画在一张纸的三个角上的三个房间里,教师问他为什么这样画,孩子说:“妈妈一个家,爸爸一个家,我一个家。”说时显得很伤心,后经过了解,原来其父母离异了。这幅画反映出孩子孤独的情感情绪。
幼儿美术作品是孩子朴素感情的外在表达,在作品中洋溢着充实的生命力,没有时间观念,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甚至违反常理,这种原始的创造品格,显现了人类生命意义所在,具有独有的审美价值,使某些成人的艺术作品相形见拙,但由于教师的不理解或其它原因对幼儿作品加以错误引导,违背了儿童心智发育规律,对幼儿美术教育带来了损失,对幼儿健全、健康发展不利,所以幼儿教师首先需能读“懂”幼儿美术作品,才能正确地欣赏、鉴定幼儿美术作品,科学地指导他们。
二、幼儿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幼儿美术素质的发展
美术教育与科学、物质生产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历史上美术教育的重大变革与发展,都是由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发展所推动的,反之美术教育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美术教育从本质上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而审美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一种素质,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美术素质的培养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审美感知,形成完形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是使人从自然的人变成审美创造的人,也是完成塑造个体审美、创美的个性教育。首先,美术教育可使儿童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幼儿通过视觉对外部世界,由点、线、面、色彩等构成的物象信息,用独有的观察角度,根据他内心活动的感受中获得的形象变化,用美术的方式反映出来,成为视觉艺术。它具有增强感知能力最强的手段。
在美术教育中要重视引导幼儿去亲身体验和感觉世界,并根据儿童的审美感知特点设计教育内容。幼儿绘画学习不仅仅是画出某一物体的形状,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激活幼儿对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如线条中水平线所给予人平静、安详等形式美感。色彩的感知中红色的火热,黄色的明快等。水与石外在形质所形成的弱与强,软与硬的对比等,通过外在现象与内心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能逐渐内化为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对审美感受的敏感性。
其次,培养幼儿丰富的审美情感。在美术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外部世界而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往往是诱发儿童灵感的动力。幼儿美术作品都是幼儿个体天性的自然流露,纯真思想感情的倾诉。由于幼儿所处的环境、文化等不同及个体的差异所形成的审美情感的局限性,在美术教育中应设计多层次、多变化的形式,去激发幼儿深层心理结构,丰富幼儿情感体验,并正确引导其审美情感的发展。
再次,发掘与培养幼儿审美创造力。幼儿理常以自我为中心,凭主观直觉印象,原始思维、纯真的情感,往往创造出奇特的超然形象,展示出无拘无束、自由而无畏的创造精神。而长大后,由于成人意识的建立,规范、条框在头脑中形成,社会性日益增强,习惯的定式思维,许多原生的具有神秘的、直觉的知觉方式逐渐退化,形成一致。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张白纸上随意点了一个墨点,先请成年人观察并说出纸上画的是什么,成年人看完后,有的随口说出,有的迟疑一会儿,但最后都说纸上画有一个墨点,让幼儿观察后孩子们有的说是小山,有的说是怪兽,有的说是乌龟,也有的说是墨点等。人类的发展,在于创造作为未来社会支柱的幼儿的教育,要注重去培养、发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为幼儿教师在实施美术教育过程中要用不同的方法、方式去引导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积极发展,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开发的越深越早,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就越有利,对社会、人类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就越大。
美术教育中的学前期是对于幼儿从自然人培养成为审美人,造就完满人格的时期,能够开拓和丰富心灵,鼓舞人们对美的创造激情和意志力,进人生存的理想状态,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对生命的愉悦和创造价值的实现。那么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美术素质培养过程中,要研究幼儿,要注重幼儿年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与特点。在教育的内容设计上要有针对性、方向性。如中班(4—5岁)幼儿属发展期的象征期,反映出凭主观直觉印象描绘物体的粗略形象,表现的是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和意图,并产生意义和象征。那么在美术教程(为绘画、手工、欣赏三部分)设计上,根据幼儿以上特点,在绘画课程上,目标应为学会运用表现力的线条,正确描绘物象基本结构,培养对色彩的感性,注意色彩之间的情感差异,丰富幼儿运用色彩表达能力,表现与生命同步,有韵律感、对称感的画面,打破给予模式画的范畴,培养大胆地按主观意识作画的习惯等。每件幼儿美术作品同时反映了幼儿心理情感体验过程,通过美术活动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健全幼儿人格发展十分重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多加体会、分析。
三、幼儿教师应注重自身审美素质的提高
篇10
第一,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教育不单以传承为己任,教师已不再是教书匠,以往美术教育的“双基”(知识与技能)已不能涵盖美术教育全部的基础,“通过美术的教育”,正日趋显现着它的扭力。知识目标与人的发展目标和谐发展,人的发展目标放置首位,这应是教师在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共识。
第二,在美术教学中,因学科自身的特点(如美术学科的造型表现就容纳了运用多种工具、使用不同媒材,塑造平面到立体的一切表现),决定了学生间差异性的存在,也决定了个体在不同表现形式、方法上的能力差异。客观上,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更有利于美术学习的发展。
第三,在开放、自由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没有任何限定的自由,实质上是最大的束缚。对学生而言,满足其对于学习内容选择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使学生失掉在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详尽准备。这样,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无疑是空中楼阁,最终无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的把握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立足美术学科特点,激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本能兴趣”,并使之持久,是教学应把握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感兴趣、好奇的事物入手,激发他们的表现冲动,由此再发挥美术学科的特性,引导学生认知多种媒材,多种表现形式,也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有助于表现“情感” 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的探索表现情境,使情感与认知相结合,满足最初的表现欲望,获得成就感,并在这一循环递进的活动模式中,实现将学生原始的、不稳固的兴趣冲动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表现能力的不断升华。
2.在教学实践中,改进美术教学内容,科学整合现有不同版本的美术教材,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特点密切联系,从而保证了思维、情感与行为的整合,并使之均衡发展。根据美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如:学生造型、欣赏及综合表现的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知识、技能的掌握,满足该年龄段学生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教材内容的连续性,保证了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改进教学内容,依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地将多套教材整合。选择若干条线索,连贯、系统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保证“通过美术的教育”达到最高值。
3.注重差异性,利用差异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本,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各自良性的性格尽可能充分地发展。美术教学中,学生间的差异及个体在不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允许并利用这些差异的存在,丰富教学活动,使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展示良性的互动,促进教学活动质的飞跃。这样,适应了学生的各种情况,有利于调动并保持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奠定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
三、学生学习评价的把握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新的美术学习评价应以“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 为原则,展开多元评价。
首先,要把握评价标准“多维性”和“多极性”。所谓“多维性”,就是指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要评价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对美术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多级性”指评价要注意纵向性,要肯定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的发展,激发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其次,评价要把握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美术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也就是说,评价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感,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激发造型表现欲,保护自主的审美情趣和好奇心;有利于美术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美术潜能的开发;有利于课内与课外美术兴趣活动的结合,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美术活动经验、信息资料的积累与整合;有利于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兼职美术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探索新的美术学习评价方法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激励性,把评价作为学生向前进步的动力,而不仅仅是衡量美术学习成绩的好坏。如:教师以不同的审美定位,站在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角度,审视美术学习中后进生的作业,挖掘作业中的闪光点,那么,学生将从作业中得到点滴成功的体验,作业本身就充满了激励,学生将不再有失败的感觉,而会一步一步树立自信。
2.注重自主性,把学生当做评价的主人,让学生对自己的美术活动负责,使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如此,学生将在“自赏” 和“自责” 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3.注重综合性,使评价成为学生展示自身多方面美术表现才能的舞台。评价不再立足于美术知识与技能,应该充分考虑美术表现中的情感性和艺术性,考虑到美术学习及表现与生活的联系,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4.注重实践性,评价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美术设计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
5.注重全程性,评价要贯穿整个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每堂课、每次活动,不仅关注期末考试,更要关注平时,仅以一张美术作品评定学生的成绩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