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标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技术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技术标准

篇1

关键词: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 C35文献标识码: A

1技术法规的内涵

①技术法规的概念

技术法规是规定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或与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在内的文件。该文件还可包括或专门关于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标志或标签要求。技术法规一般是指规定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的文件,以及规定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的文件。这些文件可以是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也可以是其它的规范性文件,以及经政府授权由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技术规范、指南、准则等。

建筑领域,建筑技术法规的定义一般是以 1984 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委员会的《建筑法规术语及其定义》中的定义为准:建筑技术法规是一种法定权力机构所接受的约束性文件,它由技术性规定和涉及技术性规定的文件组成,其中还包括一些适用的管理性条款。

建筑技术法规一般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在政府管辖范围内强制执行,为保障建设领域中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环境等,能满足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而作的、符合特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的规定,它依靠或影响现行的自愿采用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

②技术法规的特点

1)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工程建设技术法规规定的都是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安全、人体健康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技术进步的推动等国家基本经济政策实现的内容。纳入技术法规的内容都要严格贯彻执行,违反或不执行时要进行处罚。

2)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技术和管理的综合性特征。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既包括技术的要求也包括管理的要求,因此具有综合性。

3)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编制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时,一般是以功能为基础或者是以目标为基础来进行编制的,目标和功能部分措辞比较稳定,一般不需要修改,而技术的性能和方法性条款一般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及时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技术法规又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4)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约束范围广的特征。由定义可以看出,工程建设技术法规不仅对建筑产品特性或工艺涉及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卫生等方面做出了技术性的规定,还对适用于产品的相关过程或生产方法以及一些适用的管理性规定做出了约束。

5)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特征。工程建设技术法规不仅包括国家法律,还包括政府法令、部门规章等强制性文件。

2技术标准的内涵

①技术标准的概念

技术标准是基于协商一致,被公认标准化机构批准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为目的的,为产品或其加工和生产方法提供规则、导则或特性的非强制性技术文件,是重复性的技术事项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定。在建筑领域,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由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授权专门的标准化组织或机构制定的,专门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安装、验收和管理活动的技术性文件。一般包括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技术要求,并由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②技术标准的特点

1)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具有较强的生产属性。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关于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规定,按照技术规定的方法或规范来组织生产,可以保证建设产品的质量,并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工程的安全生产成本,提高安全生产效益。因此,它具有较强的生产属性。

2)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工程建设技术技术标准是通过国内专家学者验证后的技术条文,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产物,并符合技术先进的原则。同时,它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的作用,保证建设活动的安全、高效的运行。因此,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

3)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一套规范的生产方式,它不仅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能够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经济性。

3建筑安全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互动关系

3.1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区别

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法律效力上不同。技术法规是强制执行的,而技术标准一般是推荐执行的,只有当被技术法规引用后才具有强制性。

②制定机构不同。技术法规一般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和,而技术标准一般是政府授权委托相关社会组织机构来制定和。

③制定批准程序不同。技术法规的制定必须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一旦通过就成为法律文件应无条件执行。技术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是广泛参与和协商一致,最后投票表决通过,通过后仍然可以不执行。

3.2技术标准对技术法规的功能补充

①有利于弥补立法不足,协助法规规范市场。工程建设法规属于法律的层面,对于技术的要求不可能做出详细的规定,而工程技术标准正好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它是一种规范性的陈述文件,里面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详细具体,可以协助法规规范市场的秩序。

②有利于工程建设技术法规目标的实现。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是企业建设活动的工作准则,可以规范市场的行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套建设活动的标准来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就是为了保证建筑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一个度,它可以用来保证技术法规目标的实现。

③有利于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是由政府来进行管理的,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是由市场中的相关学会和协会来进行制定和管理的。在工程技术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推荐和资源采用原则,这样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各个省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地区要求的标准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减少政府统一管理带来的弊病,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

3.3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互动关系 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存在三种互动关系:

①良性互动

当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呈良性互动关系时,两者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可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实施;另一方面,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可以对工程建设技术法规的行政手段进行补充,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

②中性互动

当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呈中性互动关系时,两者是混淆不清的关系。一方面,工建设技术标准在推广新技术、保证职业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等方面做了强制性的规定,促进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两者功能划分不够明晰,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措施进行了强制的实施,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难以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利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对于一些需要强制执行的技术要求又没有进行强制实施落实,难免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利于建筑业的良性发展。

③恶性互动

当工程建设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呈恶性互动关系时,两者是各自独立的关系。一方面,如果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制定缺乏开放性和透明度,那么很多技术规定将缺乏科学性和适用性将不能达到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的目的。另一方面,如果工程建设技术法规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要求,那么强制实施时,就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阻碍社会的发展步伐。此外,技术法规制定得不好,也会对技术标准的实施和技术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娴莉,李孟徽.中英建筑技术法规和标准的编制与管理的对比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篇2

【关键词】 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Abstract:Enter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green residential concept has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Green residential real towards the practice and promotion, must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feasibl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scope of implementation, clear goals. Th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point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and"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example, the first analysis of ecological residence and green residential different concept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two based on cont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 words: Green houseEcological residenc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point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绿色住宅的定义

生态住宅与绿色住宅的概念比较:

借鉴约翰・托德(John Todd)在《从生态城市到活的机器:生态没计原则》(From Eco―― Cities to living Machines: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Design)关于生态技术原则的论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以及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笔者认为如果住宅建筑在建造、使用、以及改造或销毁再利用的物质循环全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原则,就可以称其为生态住宅[・生态住宅设计初探・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2]:

建设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尊重自然界的生态现状。

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

体现地域性特点,同周围自然环境协同发展。

尊重使用者。关注使用者的物理及心理因素,包括其文化需求。

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引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中的观点,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绿色住宅的定义。

由此可见,生态住宅与绿色住宅的内涵是相通的。生态住宅与生态系统相呼应,涵盖的方位更广,绿色住宅概念范围较小,可实施性更强。

2.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绿色生态住宅技术导则九个评级体系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2001]在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绿化、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绿色建筑材料九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 

1)能源系统要求对电、燃气、煤等常规能源进行分析优化,采取优化方案。有条件的地方鼓励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及其他再生资源),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宜达到小区总能耗的10%。 

2)水环境系统: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在室外系统中要设立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其使用量宜达到小区用水量的30%。小区的供水推行节水器具。在有需要的地方,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饮水系统。 

3)气环境系统:室外空气质量要达到二级标准。居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达到居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 

4)声环境系统:包括室外、室内和对小区以外噪音的阻隔措施。小区周边产生的噪音如果影响了小区的声环境则应采取降噪措施。

5)光环境系统: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6)热环境系统:要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建筑节能要求以及环保要求等。住宅采暖、空调应该采用清洁能源,并因地制宜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鼓励采用不破坏大气环境的循环工质。

7)绿化系统:规定绿地率≥35%,绿地本身的绿化率≥70%,并对植物配置的丰实度,包括:乔木量、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植物种类有相应要求。

8)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包括收集与处置两部分。生活垃圾的收集要全部袋装,密闭容器存放,收集率应达到100%。垃圾应实行分类收集,分为有害类、无机物、有机物三类,分类率应达到50%。

9)绿色建筑材料系统:一是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二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宜采用取得国家环境保护标志的材料、部品。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中的住宅建筑有专项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六大指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

1)节地与室外环境:要求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m2、多层不高于28m2、中高层不高于24m2、高层不高于15m2。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m2。并对旧建筑利用、共享公共服务及公交设施、地下空间利用做了引导性规定、

2)节能与能源利用:热工和暖通设计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并倡导高效灯具、有效遮阳、热量回收装置。有可能的情况下再节能2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避免管网漏损‘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采用雨水或中水作为景观用水。有可能的情况下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10%-30%。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规定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将建筑施工、拆除和场地清理时的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5)室内环境质量:规定了日照、采光、噪声、通风、室内空气质量的具体要求。倡导可调节外遮阳装置,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直接进入室内;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居室使用蓄能、调湿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材料。

6)运营管理: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物流进行控制,对废品分类收集。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有保洁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存放。

4.《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

比较《导则》和《标准》两个技术标准,笔者认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方面的提升:

1)《导则》中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综合为《标准》中的室内环境质量,归纳的更为简洁明晰,便于申报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2)《标准》增加了节地与室外环境,对场地和人居用地指标作出了规定,涵盖方面更为全面,更适合绿色生态建筑的内涵;改废弃物管理为运营管理,更为清晰的体现了全寿命周期的概念(详见表一)。

3)《标准》中的条文规定分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控制项为必须达到的指标,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可选指标。更具可选指标的多少又分为一星、二星、三星的不同等级(详见表二),这样既体现了权重比例,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同时笔者认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量化指标不足:量化指标的不足不利于绿色住宅切实推广和评估,《标准》之后,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于2007年7月试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充实了很多量化指标。但对于切实的指导目前的生态住宅实践而言还远远不足。

2)减少了绿化系统的内容。也许是便于部门的管理,《导则》中专项的绿化系统《标准》中并入了节地与室外环境专项。绿地本身的绿化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包括:乔木量、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植物种类等相应要求,都未体现。

3)未体现已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评价。由绿色住宅尚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导则》与《标准》中均未涉及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部分。就绿色住宅的推进时序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已有建筑量大面广,逐步推进相应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指导旧建筑的绿色改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篇3

科技论文在情报学中又称为原始论文或一次文献,它是科学技术人员或其他研究人员在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人文艺术研究领域里的现象(或问题)所进行的科学分析、综合研究和详细阐述,并通过对现象和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总结和创新另外一些结果和结论,并按照各个科技期刊的要求进行电子和书面的表达。在具体实践中,科技论文除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和应用性外,还要注意其规范性,即撰写科技论文时应把标准化技术引入其中。规范化的科技论文不仅可以反应作者的基本功,而且还会减少编辑加工的时间周期和编审工作量。

下面结合上述有关标准着重谈一谈科技论文撰写中应注意的几个有关标准化问题。

一、编写格式的标准化

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对科技论文的撰写和编排格式作出了具体规定。所谓格式,即一定的规格式样。科技论文的撰写和编排格式,就是撰写和编排科技论文时应满足的规格和式样方面的统一要求。因此技术监督科技论文的编写格式也应遵从这一标准。

一般来说,技术监督科技论文与其他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组成部分和排列次序基本相同,包括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而前置部分依次为: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等,主体部分依次为引言、正文、结论(和建议)、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二、论文题名拟定的标准化

论文题名,又叫题目、篇名等,是论文的总纲,是能反映论文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

GB7713-87中规定: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对于用作国际交流的技术监督科技论文,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其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在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题名语意未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论文若分册出版,或是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申或说明者。同时要求题名在整本论文中不同地方出现时,应完全相同。 论文题名拟定中作者特别是经验不足的作者常出现并应引起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1、题名反映的面大,而实际内容包括的面窄;

2、标题一般化,不足以反映文章内容的特点;

3、不注意分寸,有意无意拔高。

三、论文摘要编写的标准化

GB7713-87中指出论文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技术监督科技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

摘要的写作及格式要求和注意事项可归纳成如下几点。

1.作为一种可供阅读和检索的独立使用的文体,摘要只能用第三人称而不用其他人称来写。

2.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200~300 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精练,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摘要应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3.格式要规范。尽可能用规范术语, 不用非共知共用的符号和术语。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并切忌罗列段落标题来代替摘要。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一般不出现插图、表格,以及参考文献序号,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分段。摘要段置于作者之后,关键词之前。

4.文字表达上应符合“语言通顺,结构严谨,标点符号准确 ” 的要求。摘要中的语言应当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修辞规则和逻辑规则,不能出现语病。

5.要采用标准化的名词术语。尚未标准化的,以采用一次文献所采用的为原则。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不要使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读者尚难于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代号。如果确有必要,在摘要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7.不得使用一次文献中列出的章节号、图号、表号、公式号以及参考文献号等。

8.必要提及的商品名应加注学名。

四、论文关键词编写的标准化

相关标准指出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按照要求每篇论文选取应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综合性主题词表(如《汉语主题词表》和专业性主题词表(如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 )词表、INIS(国际核信息系统)词表、TEST词表、MeSH词表(美国《医学主题词表》)等)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关键词作为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列于摘要段之后。

五、论文正文编写的标准化及注意事项

GB7713-87中指出: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同时还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撰写技术监督科技论文要实事求是,不要求有华丽的辞藻,但必须思路清晰,合乎逻辑,语言通顺,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2.必须使用规范化语言,特别是涉及名词术语,决不能随意采用习惯用语和方言,同时,论文写完以后,一定要多看几遍,检查完善,首先应做到对自己的文章质量负责把关。

篇4

关键词:节能、江水源热泵、VAV系统、排风热回收

中图分类号: 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节约能源是国家战略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所有的能耗中,建筑能耗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空调能耗又占据了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通过对空调节能措施的综合运用,实施优化运行策略,对实现大楼舒适、节能和高智能化水平运行有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对一栋办公建筑的空调节能措施的实例分析,来探应对LEED标准的现代5A级办公楼的节能措施组合。

1 工程概况

项目为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在项目的地块内布置有4幢商业办公建筑,地上部分总建筑面积约为105000平方米,地下部分总建筑面积约为91208平方米。其中1号楼为34层的超高层办公楼,建筑总高度为180米,地上部分建筑面积为64306平方米;

该项目设计于2012年上半年,设计严格按照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进行。本工程在设计时依照美国LEED评价体系中的金级要求开展。

1 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1.1节能要求

依照美国的LEED体系标准,本次暖通设计有如下节能评价要求:

表1

对于国家节能规范条款,一般暖通设计均可满足,但是LEED评价要求对暖通设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为应对此类评价体系,此次设计过程对表1中的内容进行了逐条分析应对。

1.2空调冷热源

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项目具有地块广、建筑功能多样等特点,若冷源采用传统的风冷或者冷却塔冷却的制冷机组的话,室外设备势必会占用大量的面积,影响地块的利用。项目地块紧靠黄浦江,条件得天独厚,为天然的冷热源,故拟采用江水源热泵系统作为冷热源。

使用江水源热泵最大的问题是排水热污染,换热后的江水温度将升高5℃,经计算,即使在最不利情况下,排水的黄浦江段的温升为0.37℃。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对水温的规定,人为造成的环境温度的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通过上面的分析,本工程对黄浦江的水温影响,完全满足规定的要求。

经过充分评估分析后,整个项目空调冷源采用江水冷却和冰蓄冷相结合的区域供冷方式。整个地块制冷主机选用4台1800冷吨和1台900冷吨的双工况冷水机组以及3台400冷吨的水源热泵机组。制热主机选用了12台1750kw的水源热泵机组。

对于主机设备的COP与IPLV值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市场上各主流生产厂商均比较容易达到。相应的,ASHRAE90.1-2007 中针对非标工况水冷式冷机提供了计算转化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得到不同冷却水进水温度/冷冻水出水温度与不同单位冷量冷却水流量下,冷机效率的最低要求值。如果水冷式冷机无法提供ASHRAE标准测试工况下的COP 及IPLV,可以证明其设计工况/GB测试工况满足表2 中转化后的对应的最小COP 和IPLV 值。

表2

GB 测试工况依据GB/T 18430.1-2007 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第一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定义的名义制冷量(冷却水进出水温度:30/35℃,冷冻水进出水温度6/12℃;冷却水侧水流量0.215m3/ (h*kW) 。

1.3排风热回收

空调区域排风中所含的能量十分可观,若加以回收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空气热回收设备利用建筑物的排风与新风进行热交换,在夏季回收空调冷量、冬季回收热量。

本次设计的办公楼标准层的层高为4.5m,其中11层和21层为避难层(设备层)。如果在当层进行全热交换,则全热交换器及其风管会占用较大的吊顶空间,1号楼业主对办公区域层高高度较为敏感,故此方案不可行。若集中各层的新排风后再引到避难层(设备层)中进行全热交换,则在避难层中安装平时用空调风管也不尽合理,故此方案也不可行。办公层排风均为各层公共卫生间的排风,若直接采用全热交换会带来卫生问题。为了解决矛盾,实际采用了热回收效率相对较低,但是应用灵活方便的液体循环式空气热回收方式回收排风显热。回收的排风冷(热)量用以预冷(热)新风,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1号楼热回收分段进行,其中1到11层热交换设备设置在11层避难层(设备层),12到20层热交换设备设置在21层避难层(设备层),22层到34层的热交换设备设置于屋顶层。每层的卫生间设置离心风机箱,通过立管集中收集到设备层进入ERU(能量回收排风箱)。

图1液体循环式空气热回收原理图

能量回收排风机和新风机均比常规送排风机多出了液体盘管段,且液体循环泵也使系统的整体能耗增加,需要对热回收装置的性能系数COP进行整体考量。

以冬季为例, ERU(能量回收排风箱)将办公区域的排风集中回收,通过乙二醇溶液泵将热量传递给PAU(能量回收新风空调箱)的乙二醇盘管,对新风进行预热。选用25%的乙二醇C2H(OH)2溶液作为载冷剂,溶液的密度为1029.72(kg/m3), 溶液的比热容为3.73(kJ/kg•℃)。

1号楼1~11层总的排风量为53790 m3/h,总新风量为43040 m3/h,则系统的新排风比LX/LP=1.25。ERU(能量回收排风箱)和PAU(能量回收新风空调箱)的盘管阻力约为200Pa,故能量回收新排风机增加的能耗根据式N=•K进行计算,增加的风机耗功率约为16.5Kw。

冬季新风进风参数:-1.2℃,房间空调设计温度为20℃,相对湿度40%。

根据《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对热回收装置的显热效率的计算方法,

公式①:

ηt=0.5•(ηx+ηp)+Δη1+Δη2

ηt-热回收装置的显热效率

ηx-新风换热器的显热效率

ηp-排风换热器的显热效率

Δη1-新排风比修正

Δη2-新排风温度及含湿量修正

计算得全热交换效率ηt=0.62。

相应计算出1号楼1~11层总排风热回收量为184.3kw,即每1000 m3/h风量的室内排风可以回收到约4.28kw的热量。换算成冬季新风预热的话,可以将每1000m3/h的冬季室外新风提升12.7℃。

综合各换热设备生产厂家的实际经验,乙二醇溶液的进出盘管的温差设定为4℃,乙二醇溶液泵的流量可根据下式计算,

公式②:

L=

Q-乙二醇回收的热负荷(kw)

L-乙二醇溶液流量(m3/h)

乙二醇溶液循环泵的扬程H(m)可按《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提供的公式计算,

公式③:

H=[1.2•(ΔP1+ΔP2+ΔP3)•K]•0.1

式中ΔP1=排风换热器(ERU)的压力降,一般为10~30kPa;

ΔP2=新风换热器(PAU)的压力降,一般为10~30kPa;

ΔP3=液体循环管路系统的压力降,kPa;

K—乙二醇水溶液管道压力降修正系数,设计时取1.55。

经过选型计算后确定,乙二醇溶液泵总的电机耗功率为8kw。

对热回收装置的COP值进行计算,回收总热量为184.3kw,由此增加的功耗为风机耗功率与溶液泵耗功率之和,即24.5kw。计算得热回收装置的COP为7.5,满足《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 暖通空调•动力》4.3.1条的COP需大于5的要求,故在1号楼采用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是可行的。夏季与过渡季运用此技术经济性无法满足要求,故排风做旁通排放。

1.4空调风系统

1号楼标准层办公空调面积约为1900m2,外侧为玻璃幕墙结构,内区暂为开敞式大办公区,常年为人员、照明及办公设备等散热的冷负荷。通过对1号楼用途及定位的分析,结合表1中第4条的节能要求,在满足高舒适度的前提下,还应兼顾空调风量可根据负荷变化作出适时调配,故标准层选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变风量末端设置为:外区,压力无关型并联型FPB(风机动力型末端装置),并且带热水盘管。内区,压力无关型节流型BOX。风系统全年供冷,夏季时内、外区末端装置均送冷风;过渡季和冬季,外区的热负荷抵消了部分内区冷负荷,带加热器的末端装置减小冷风送风量,从而达到节能运行的目的。作为变风量空调最重要的节能手段,空调箱为全年送冷风且风机需要变频调速。变风量空调系统具有控制灵活,风量可按需分配等特点,它可以根据空调内外区负荷的变化,自动改变送风量;随着系统送风量的减少,风机的输送能耗相应减少。LEED标准对空气品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标准层空调箱的过滤器为G4级加F7级的组合,经过计算,变风量空调箱风机全压需要1000Pa左右,为满足表1中第3条“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0.4W/(m3/h)”的限值,必须提高空调箱风机的效率,选型时风机的效率需>70%,这对于空调箱产品的选择也提出了较高的标准。

图2标准层空调风管平面图

表1中的第5条要求可调新风比, LEED顾问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的要求并结合本次设计大楼的实际定位,提出办公室内的CO2浓度控制在1000ppm。设计时遵循按需控制新风量的原则,在办公区域和会议室设置CO2浓度传感器,并在标准层的每台空调箱的新风风管入口处安装CAV定风量阀。当室内CO2浓度超过标准值时,连锁CAV阀加大开度,反之则认为新风量已满足需要,连锁CAV阀减小开度,减少多余新风负荷带来的能耗。

1.5空调水系统

考虑到整个项目占地面积大,各栋建筑与中央机房的距离相差较大,且对管理的要求较高,空调及采暖水系统均采用二级泵变流量系统,空调水系统均采用4管制。一级泵设于地块中区的中央机房内,而二级泵在设置时采用变频控制的方式。在1号楼的空调回水总管上设置能量计从而实现对各用户进行计量。根据表1第5条的要求并参考LEED标准,空调冷冻水二级泵的能效比(ER)值应≤0.015,且效率须≥75%。

为了尽量利用河水冷却系统,达到节能的目的,将在江水板换后预留一组24小时冷却水管,以满足办公楼部分需24小时供冷区域(如计算机房及数据中心等)的特殊要求,实现免费冷却,达到节能的目的。

3 结语

空调系统的节能手段多样且复杂,在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方式,从冷热源的比较选用到空调末端设备的选择,设计中可因地制宜,从舒适度、节能效果、成本权衡等方面入手,但求选择最符合目标建筑要求的节能措施的组合。本项目在设计初期就根据高要求的节能标准进行设计,虽然项目尚未投入实际运行,但是期待项目的初期投入能够尽快的收回,实际节能效果等定量数据留待运行实践阶段的检验。

参考文献: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 陆耀庆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叶大法、杨国荣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5

关键词 探讨 桥面净宽 合理取值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公路建筑限界是保证车辆和行人正常运行与安全,规定在公路上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得有任何物体(如各种管线、 护栏、标志牌等设施)侵入的最小空间界限。桥梁、涵洞的建筑限界与公路建筑限界相同,只是当桥(涵)面设置有人行道时,建筑限界还应包括人行道的宽度。

在实际桥梁设计工作中,由于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对公路建筑限界的定义与条文说明内容不统一,致使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中产生疑惑,对此有必要探讨公路建筑限界――桥面净宽的合理取值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交通部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4)(以下简称《技术标准》)第2.0.7条中规定:二、三、四级公路的建筑限界宽度为W+2L。

上式中:

W――行车道宽度;

L――侧向宽度:

二、三、四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0.25m。

二、三、四级公路建筑限界见图1。

图1 2004年《技术标准》规定的二、三、四级公路建筑限界

对于二级公路,当行车速度为80km/h时,行车道宽度为3.75=7.5m,硬路肩宽度为1.5=3.0m,土路肩宽度为0.75=1.5m,即路基宽度为7.5+3.0+1.5=12.0m,则公路的建筑限界宽度为:W+2L=7.5+2(1.5+0.75-0.25)=11.5m

然而,《技术标准》条文说明第5.0.5条中对第2.0.7条公路建筑限界的解释是,“要求桥涵与桥头引道的行车道(包括加减速车道、爬坡车道、慢车道、错车道等)、硬路肩或紧急停车带、中央分隔带、路缘带等对应的宽度应保持一致,也即俗称的内齐外不齐”。由于一般的二级公路只有行车道、硬路肩,而行车道与硬路肩的宽度为7.5+3.0=10.5m,故建筑界限的宽度为10.5m。

交通部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以下简称《桥规》)第3.3.1条中规定:二、三、四级公路的建筑限界宽度为W+2L。字母W、L表示的意义同前,即分别表示行车道宽度、侧向宽度。但由于《桥规》表3.3.1-3给出的只有右侧路肩宽度值,等同于《技术标准》中的硬路肩宽度,而没有土路肩宽度,因此,对于二级公路,当行车速度为80km/h时,桥面净宽为:W+2L=7.5+2(1.5-0.25)=10.0m

但是,《桥规》条文说明3.3.1第3段要求桥涵净空的建筑限界,“应首先考虑与桥涵相连的公路路段的路基宽度,保持桥面净宽与路肩同宽”。由于路基宽度为12.0m,则桥面净宽也为12.0m 。

以上即为问题所在。为了清楚起见,将以上问题列表如表1就更加一目了然。

表1 依据《技术标准》、《桥规》计算出的桥面净宽

由表1可知,依据现行的《技术标准》、《规范》计算出的桥面净宽是不同的。由于桥面净宽的不确定性,使得桥梁的总宽也难于确定(对于桥梁总宽,通常的理解是桥面净宽与人行道、安全带、护栏等落地(桥)宽度的总和)。

对于三、四级公路上的桥梁净宽,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2 历史沿革

为了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必要研究讨论《技术标准》中关于公路的建筑限界――桥面宽度的历史沿革。

2.1 1972年《技术标准》

1972年交通部颁发的《技术标准》(试行)规定:二级路桥面净宽为9m或7m(净宽指人行道或安全带内缘间的宽度)。而二级路路面宽度只有9m或7m两种,因此,其实就是桥面净宽与路面同宽。当时的桥面净空图示见图2。

图2 1972年《技术标准》规定的桥面净空

(图中R――人行道宽度)

上世纪七十年代,根据此标准编制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涵上部构造》(JT/GQB 003-73、004-73)以及《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JT/GQB 001-73)等公路桥涵标准图,其桥(涵)面净宽就为9m或7m。对于仅设置安全带的桥梁,其桥面总宽总是小于或等于相应公路路基的宽度(四级公路上的桥梁除外),原因是土路肩宽度总是大于或等于安全带的宽度(安全带底宽一般为0.25m)。1972年《技术标准》中,二、三、四级公路路基、路面、桥面净宽见表2所示。

2.2 1981年《技术标准》

1981年交通部颁发的《技术标准》(JTJ 1-81)规定:一般公路上的桥面宽度为W(行车道宽度)+2.25m(安全带)(四级公路以及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上的桥面宽度除外)。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公路上的许多桥面宽度总是比路基窄的原因。1981年《技术标准》中二、三、四级公路路基、路面、桥面净宽见表2所示,当时的桥面净空图示见图3。

2.3 1988年《技术标准》

1988年交通部颁发的《技术标准》(JTJ 01-88)规定:二、三、四级公路的建筑限界宽度为W+2L。字母W、L意义同前。

对于一般公路中的二级公路,所处地形为平原微丘区时,由于行车道宽度为9.0m,土路肩宽度为1.5=3.0m,即路基宽12.0m,则公路的建筑限界宽度――桥面净宽为:

W+2L=9.0+2(1.5-0.25)=11.5m

由于当时桥面两侧以设安全带为主,而安全带底宽一般为2.25=0.5m,所以桥面总宽为11.5+0.5=12.0m,即与路基同宽。1988年《技术标准》中一般公路上的二、三、四级公路路基、路面、桥面净宽见表1所示,桥面净空图示与图1相同。

2.4 1997年《技术标准》

1997年交通部颁发的《技术标准》对公路建筑限界宽度的规定,与2004年交通部颁发的《技术标准》完全相同,桥面净空图示也相同,见图1。

图3 1981年《技术标准》规定的桥面净空(单位:cm)

3 探讨桥面净宽的合理取值

3.1 针对《技术标准》

通过对1972年、1981年《技术标准》的研究发现:除四级公路以及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上的桥面净宽均比路面宽外,其余二级公路以及平原微丘区三级公路上的桥面净宽均与路面同宽,比路基窄两个路肩宽度。究其原因,可能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对出行条件要求不高,以及道路等级普遍较低、车速普遍较慢、筑路资金短缺等因素有关。

自1981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公路建设尤其是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以人为本、方便交通、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在1988年《技术标准》中桥面净宽有所提高的基础上(二、三、四级公路上的桥梁,其桥面净宽均大于相应公路的行车道宽度,仅比路基宽度窄0.5m),2004年《技术标准》又对二级路路肩硬化提出要求,对于二级路及以上公路上的桥梁明确规定应设护栏。由于护栏的底宽比一般的安全带底宽要宽,则桥面宽度必然要加宽。因此,从《技术标准》的发展过程看,桥梁的宽度已逐步与路基同宽,但前提条件是桥面设置安全带。

针对2004年《技术标准》第2.0.7条中关于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本人认为就二、三、四级公路侧向宽度的定义做如下调整比较切合实际(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侧向宽度定义不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桥(涵)面两侧设置护轮带或安全带配栏杆、扶手时,侧向宽度为土路肩宽度减去0.25m。

(2)桥(涵)面两侧设置波形梁防撞护栏或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时,侧向宽度为土路肩宽度减去0.5m。

(3)双车道四级公路侧向宽度为土路肩宽度加0.25m,单车道四级公路侧向宽度即为土路肩宽度。

调整的目的,一是保证桥面的净宽大于等于路面宽度,二是除双车道四级公路桥(涵)面宽度大于路基宽度外,其余公路上的桥(涵)面宽度均与相应的公路路基同宽。

针对2004年《技术标准》条文说明第5.0.5条中关于公路建筑限界的解释,笔者认为第二段应做如下修改:

按“符合本标准第2.0.7条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要求桥面总宽与相应公路的路基同宽。由于双车道四级公路路基宽6.5m,小于以后可能要改建成三级路所要求的桥面净宽7.0m,因此,桥面需加宽2.25 = 0.5m。

3.2 针对标准图

交通部交公路发[1999]237号文“关于采用交通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标准图》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列出了“70-80年代部颁公路桥涵标准图(继续使用部分)”,以及“1993年―1998年部颁公路桥涵标准图”总共38套(其中两套标准图已用新图替代),由于跨越的年代时间长,如目前仍然使用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涵上部构造》标准图(JT/GQB 004-73),为1978年编制完成,采用的是1972年的《技术标准》,其设计计算方法为容许应力法,无论是《技术标准》的内容还是设计理论,已经与目前格格不入。因此,全面修改、整理桥涵标准图已是有关标准图编制单位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否则,桥涵设计人员在一条相同等级公路上设计出来的各种结构形式桥涵,由于采用不同的标准图,其桥面净宽或宽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

为了保证以往及现行《技术标准》中路基宽度不变,在人们普遍理解“桥梁与路基同宽”的前提下,对于二、三、四级路直接规定桥面净宽值,比如在2004年《技术标准》第5章桥涵第5.0.5条中增加如表3所示的桥(涵)面净宽值,则设计人员在桥涵设计过程中就不会出现错误(此方法在1981年《技术标准》中就已经采用过)。

表3 桥(涵)面净宽

注:表中数字有括号并列者,括号内数字为不设防撞护栏时桥(涵)面净宽。

4 结束语

桥梁净宽的问题由来已久,由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二、三级公路的桥梁上,修建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的不多,主要以安全带配栏杆、扶手为主。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群众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得以逐步完善,2004年《技术标准》中明确提出,在二级路及以上的公路桥梁,均要求设置护栏。由于护栏的底度比一般的安全带要宽,因此,这一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在新的《技术标准》使用之际作为问题提出来,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相关人员的注意,在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编制其它标准、规范、规程时,考虑桥面净宽的取值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项目管理 工程管理

技术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在国际贸易中,影响贸易自由化的关键因素是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关税壁垒是指进出口商品或服务经过一国的管界时,海关向进出口商征税所形成的一种贸易壁垒;非关税壁垒是指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或者是那些不通过征收关税,而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措施形成的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

自1948年《关税贸易总协定》生效以来,减少或消除贸易关税壁垒的谈判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经过50多年的相互协调,关税壁垒 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已明显弱化。然而,形形的非关税壁垒却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广泛的限制。非关税壁垒表现为两种形式:直接的非关税壁垒和间接的非关税壁垒。

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是指成员国政府直接对进口的产品、服务等的条件、数量、质量、金额等加以限制的行为。如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制、外汇管制等。例如,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针对建筑业的情况,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则不对外开放、高级住宅有条件对外开放。也就是说,城市总体规则不允许国外企业参与,对于高级住宅,国外企业即便要参与也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否则不允许参与。又如,在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上,我国制定有具体的资质标准,不同的资质等级所能承担的工程项目也有明确的规定,国外的同类企业要参与我国建设市场的竞争,这些条件就必须满足。直接的非关税壁垒具体而明显,当具体针对到某一成员国时,易于形成对等报复。对等报复的结果只能是相互妥协,通过谈判,逐步予以消除。

间接的非关税壁垒,即贸易技术壁垒,是指成员国政府对进出口的产品、服务等制定严格的规定,间接地对其进行限制的行为。包括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等。贸易技术壁垒一般不直接针对某个国家或某种产品、服务,往往是对本国企业有利,其隐蔽性很强,而且往往不违背WTO协议的有关规定。正是由于贸易技术壁垒在名义上的合理性、做法上的巧妙性、形式上的合法性、手段上的隐蔽性,从而使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真正能对世界贸易构成壁垒的就在于技术方面,贸易技术壁垒是贸易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或最后一个避难所。

世贸组织TBT协定在强调非歧视原则及采用国际标准原则的同时,还规定给予发展中国家以有差别和较优惠的待遇,明确提出:即使已有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发展中国家仍可采用某些技术法规(强制性标准)、标准或合格评定程序,以保持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当地技术、生产方法和加工工艺。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形成保护性技术壁垒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

工程建设标准化在技术壁垒中的特殊地位

在我国,有关技术方面的要求,绝大部分是通过标准化的成果反映出来的。强制性标准是必须执行的技术要求,是我国技术法规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推荐性标准符合WTO规则所规定的技术标准的各项特征,各类检测方法、检验指标、验收程序等直接反映了产品或服务等的合格评定要求。可以说,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实际上就是可能形成技术壁垒或可以消除壁垒的重要方面。工程建设标准化是在工程建设领域,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从而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技术活动,在形成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方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一方面,由于建设领域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因此,工程建设标准化在很大程度上对服务贸易产生着重要影响。几十年来,经过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者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制定了一大批建设活动需要的标准规范。这些标准规范覆盖着我国各类建筑工程的各个建设阶段。在我国境内从事建设活动,包括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安装、检验、验收、维护加固以及相关的管理和中介服务等,必须了解、掌握并贯彻执行,尤其是强制性标准规范。通过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可以直接影响到建设市场各方责任主体质量、安全等行为。例如,在木结构设计、施工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的有关标准中没有轻型木结构方面的技术规定,因此国外企业在我国推行这类建筑受到了来自设计、施工及验收等方面的制约,这样,影响和参与这类标准规范的制定、组织技术人员的培训、解决工程技术上的障碍,就成了他们在我国推行这类建筑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建设工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其成果只能固定在某个地方,决定了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制定,必然考虑气候、地质、环境等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为在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中设立贸易技术壁垒,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条件。同时,由于建设工程又是由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设备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不同的技术、工艺要求、不同的质量水平等,必然对应用在工程中的材料和设备产生影响。因此,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规定,对应到建设工程活动中的各类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影响十分明显。任何产品都不仅仅是为了进入市场而产生的,只有实现了用户的消费或应用,走出市场,才能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可以说,工程建设标准化正是在产品走出市场的环节上对货物贸易产生着重要影响。例如,国外某公司生产的建筑用通风管道,具有重量轻、风阻力小等优点,但属于难燃烧材料,由于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通风管道必须由非燃烧材料制作,因而几年来这种产品迟迟未能真正打入我国市场。

合格评定包括认证许可,也是技术壁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手段。合格评定与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密切相关。从定义上讲,认证是保证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认可是对从事认证及相关的检测机构(试验室)和审核人员资质条件与能力的合格评定活动。由此可见,合格评定的基本依据是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既然认证、认可工作,对从源头上确保产品和工程质量、规范市场行为、指导消费和促进对外贸易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但首先要做好标准化工作。

应对WTO,要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化的作用

技术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工程建设标准化在技术壁垒中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建设领域在应对WTO时,要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化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1、要把工程建设标准化作为应对WTO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具体的行动计划。

通过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实行贸易保护或开拓国外市场,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方面的落后和对标准化工作重视的程度不够,已经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其教训值得我们深思。目前,科技部已经把标准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而且明确指出:标准已成为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高新技术标准是我国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与专利相比,标准更重要。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企业,而标准影响的却是一个产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在更大程度上已对外开放,对我国建设领域而言,积极利用标准化这把“双刃剑”,有效保护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十分迫切,也十分重要。

2、要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改革,为发挥其作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工程建设标准化如何适应WTO规则,并在享受WTO非歧视待遇和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的条件下,尽快构建工程建设技术壁垒体系、完善建设市场准入机制、扩大对外服务贸易和建设产品的出口贸易等问题,应当成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利用WTO规则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将一些我国企业能够达到,而外国企业难以达到的,或我国国情特有的指标制定成国家标准,从而构筑一道非关税壁垒,保护我国的民族产业;另一方面,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尽快采用,提高我们的技术管理水平、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并有利于突破他国的技术壁垒,参加国际化生产分工和全球竞争。目前,根据建设部领导的要求,我们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开展对国外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从建筑工程入手,组织力量对建筑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全文翻译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技术规范,掌握其制定、修改、管理、运行的方式方法,比较其特点、分析各自的内容、管理、运行上的优劣,为我国建筑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同时,及时跟踪国外建筑技术法规的方向,为我国建筑或生产企业打开境外市场,提供技术支持;借鉴国外的经济,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需要,在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基础上,试点编制我国的建筑技术规范。同时,组织力量开展国外其他建设工程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逐步构建工程建设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为形成“政府有效控制,社会广泛参与”的新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运行机制,发挥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特殊作用,奠定基础。

(2)全面提高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技术水平。按照“留、撤、改、并”的原则,围绕加入WTO后对国内市场调控和监管的需要,改变标准技术水平滞后、超龄服役的状况,今年内组织力量对95年以前实施的1889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大规模的复审工作。该保留的明确保留,该废止的立即废止,该修订的尽快修订,该合并的尽量合并。把那些对促进建设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建设工程投资效益、可以为我国建设或生产企业争取市场条件的技术标准,纳入计划,尽快组织制定,争取通过2—3年的努力,大幅度地提高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整体水平,并形成标准复审与修订良性的循环机制。

(3)加快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制定步伐。按照“完善体系、填平补齐”的设想,重点围绕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组织标准的制定,解决标准缺项可能造成的技术管理漏洞,尤其是生物工程、材料工程、信息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应用领域,加快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制定步伐,配合其他如产品标准等,形成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制、用”技术标准的系列化。

篇7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技术管理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行业在迅速的发展,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工程技术管理水应了建筑企业竞争优势,有些企业虽然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但是在技术管理这方面,要相对较弱一些。主要表现在技术管理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1 土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

在市场竞争中,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利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在施工过程,施工技术等方面开展有效的促进活动。事实依据摆在我们面前,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是施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技术管理,提高企业自身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不重视施工技术管理,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

2.施工技术管理的定义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也是关系到企业各项施工技术的重要因素,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实施有效的工程进度计划,组织指挥施工技术人员按照工序进行施工,按照一定的方式控制施工质量,这是施工技术管理的总称。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很复杂的过程,关系到很多的方面,需要很多部门之间进行多项技术合作才能够完成的综合过程。施工的过程更是多种多样样的。文中提到的施工技术管理中技术活动,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施工技术人员从熟悉绘制图纸开始,就属于技术活动,经过编制施工计划,进行施工洽谈,施工质量检验,直至土木建筑工程竣工以后进行验收,都属于施工技术活动。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要素。关系到各项活动的主宰者——控制施工的人才,进行施工的技术装备以及技术情报等,本身这些技术管理都需要人才去控制,所以这些因素的提高要从人开始入手,这是提高管理方式的根本。

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3.1建筑施工的根本管理方式

很多人都知道,土木工程施工的类型包括很多方面,建筑类型比较多,建筑样式也比较多,建筑规模要求都不同。施工的方式还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各种复杂的施工技术互相交错,各项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工序都要加强技术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施工的要求,实现施工质量完好的最终目标。

3.2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技术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变化,会有新的工艺、新的技术、新的材料等都会不断的出现,也能够承担更多的复杂工程,直接促进市场的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结构很复杂,技术功能也多样,利用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具有很高的技术管理水平,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技术水平很高,但是技术管理水平不高,很多建筑企业处于被动的境地。

4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4.1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需要充分发货企业的就施工技术管理优势。在现场施工技术管理中,技术管理体系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领导班子,包含了项目的工程师、项目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等,在技术组织的领导下做好前面的质量工作,从总包到分包一一执行。进行全面技术管理。另外还要与各个分包单位互相协调配合,进行施工技术的衔接,承包单位和技术施工要进行互相衔接,实现更好的分包技术管理机制。

4.2保证技术管理的基本工作要及时进行

技术管理的基本工作要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这方面入手,施工技术标准是施工技术良好的参照,施工技术标准包含了国家技术标准和地方技术标准,所有标准都是强制性的,对于地方标准,要作为企业的管理依据,国家标准同样也是这样。都要作为企业的管理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又必须据承包合同的规定采用相应的技术标准,否则将使施工无法有序进行。技术规程是为了贯彻技术标准,对施工作业方法,作业程序,技术要领,施工安全等方面做出具体技术规定,是指导施工作业活动,设备使用于检修等技术依据。

5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案例分析

例如,某企业需要对自己的厂房进行装修,并且配置重型设备,投资600万元,进行招标的时候,有七家建筑单位参与,最后有两家中标,分别承担该公司东西两侧厂房的装修建设,其中桩基预算费用为85万元。为了抢进度,其中一家公司在开挖地基的时候,采用了先进的设备,连夜开工,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桩基施工,这种施工在厂房的边上,出现了厂房墙面倾斜的状况,造成大量的地下水都涌入了厂房,进行排水以后,墙面的倾斜度更大,分析原因在于厂房地基是由 填湖而成,多巨石且疏松,工程陷入困境。

中标的另一施工单位,对厂房的地质进行完全的考虑,利用了一些方案进行论证,并且做好的施工技术准备,结构半个月以后,进行浇捣圈梁的施工中非常顺利。对于出现问题的另一方,施工仍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从上文中的案例,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到不重视工程技术管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能够很确切的说明技术管理在施工企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结束语;

施工技术管理是很重的一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存亡,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利用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在施工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劳动成产率,实现建筑企业全面发展,这是施工技术管理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黄越桥,董琦荣,孙贵寿等.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难点的剖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2] 车永红.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5):172,176.

篇8

本文就以建筑结构的检测的主要内容、建筑结构检测标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鉴定加固的程序及注意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检测;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现代建筑水平体现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为了满足这种追求,必须对建筑工程相应的质量和使用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与改造;建筑工程更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国利民的系统化工程,百分百的贴近人民的生活,需要广大建筑工程建设者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视建筑工程建设。针对于建筑工程结构检测目的而言,是为了监督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以保障建筑工程的可靠性,降低建筑工程使用的风险,从而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对于建筑工程结构检测实质内容而言,它必须按照国家相关的规范要求,来作出建筑工程建设工程实际的评估。由此我们必须对建筑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做系统分析与探讨。

一、建筑结构的检测的主要内容

(一)混凝土强度检测

混凝土强度检测一般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方法进行,混凝土的现场强度检测方法包括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后装拔出法(后锚固法)、超声法和减压法。各种检

测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我们要根据检测环境和构件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测手段。在本次鉴定中,选择了钻芯法和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1.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1.1检测方法,根据CECS03 ∶ 207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范标准,按照工程的现有结构和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划分检验批,芯样试件的数量根据检验批的容量确定,从检验批的结构构件中随机取样,每个芯样取自一个构件,芯样试件内不宜含有钢筋,每个标准芯样试件内只允许有2根直径小于10mm的钢筋;现场取得芯样切割、补平后进行试压,通过现场检测数据计算,经统计分析,推出混凝土强度。

1.2检测数量,依据GB/T50344― 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表3.3.13中B 类结构质

量或性能抽样检测的最小样本容量。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检测数量见表1。

2.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根据JGJ/T23― 201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标准,按照工程的适用范围和结构混凝土不同强度等级划分检验批,从检验批的结构构件中随机抽取检测构件,每一构件测区不应少于10个,对于某一方向尺寸小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m的构件,其测区数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

分布,测点不应在气孔和外露石子上,同一测区只应弹击一次。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现场测得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值,由“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查得每个测区的强度值,通过现场实测数据,经统计分析,推算出龄期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二)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根据GB50204― 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年版)对梁类、板类构件各抽取构件总数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采用钢筋探测仪检测,检测面应清洁、平整,并应避开金属预埋件,钢筋接头和绑丝;在被测钢筋的同一位置应重复测1次,第2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检测值。

二、建筑结构检测标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通用标准之间层次和定位不清楚

标准间内容交叉重复与标准的层次以及定位不清有一定的关系。目前,标准体系划分为基础、通用和专用三个层次,但是同一层次的标准之间关系并不是特别明确,例如《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与《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等4项通用标准定位不清楚,几项标准都在抽样原则、测试方法、结果评定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而《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包含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结构的现场检测,因而内容出现交叉重复;《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包含了实验室和现场测试技术,以及监测的技术方法,这就与《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工程结构监测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产生了交叉重复。因此,应对相关几项标准进行研究,明确其标准间的层次关系,然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适用范围和内容的调整。

(二)专用标准的缺失

通用标准一般也是一项综合标准,往往涉及某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工程标准化建设发展初期,通用标准常常能够解决某个领域标准的有无问题,标准的颁布能够带动一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但由于通用标准大而全,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在建筑结构检测领域主要体现在:1.测试方法的重复规定。有些检测方法是多个通用标准覆盖的检测领域都需要使用的,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同标准针对同一检测方法的重复规定。2.测试方法不够全面系统。对于检测通用标准。3.编制和修订困难。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不断出现,为保证工程质量,需要及时增加新的测试方法内容。另外,随着技术发展,已有的测试方法需要进行修订。4.不利于检测技术的优胜劣汰。例如,《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中罗列了11种检测方法,真正得到使用的只有回弹法、点荷法、原位轴压法3种方法,其他方法极少使用。

三、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鉴定加固的程序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接受委托

标准的委托书应包括建筑物概况、工程责任主体、申请事由、鉴定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有关委托单位的信息等内容。在接受委托时要详细阅读委托单位递交的委托书,必要时可以与委托单位进行详细的交流,向他们介绍鉴定的规范和标准,明确委托单位的鉴定目的和要求。若有意外情况发生,应及时向委托单位说明情况。

(二)对建筑工程进行调查

在对工程进行调查时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用调查人员,深入现场,从各个渠道收集资料,并填写初步调查情况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任何有关工程质量问题都要登记在案,并及时报告。在调查时注意自身安全,若发现调查工程属于危房时一定要对居民发出通知,确保人员安全。

(三)确定检测内容,签订相关协议

在此环节中一定要再三确定检测内容,注意确认签订的协议是否包含检测目的、鉴定范围、鉴定费用及费用支付方式等内容。根据鉴定目的和范围抓好检测重点,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充分考虑有可能造成质量安全的各种因素,在鉴定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规范和要求。

(四)再次详细检测

围绕建筑结构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性进行检测。检测时,必须关注周边气候条件,对建筑物建筑结构的施工缺陷、材料强度以及损坏情况进行检测。

(五)编写鉴定报告

在进行详细检测、综合分析后,开始编写鉴定报告。合格的鉴定报告应包含建筑物概况、鉴定目的、范围、检测结果、鉴定结果、鉴定结论及由此作出的建议和应该有的附件等内容。在编写鉴定报告时语言要规范、标准,用词要严谨,切忌出现专业术语错误,最重要的是观点要明确,保证鉴定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若有对鉴定结果提出异议者,务必耐心细致地做好答疑工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对于建筑工程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很高,因此就需要加强对建筑结构的检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它的解决必须依靠全社会人们的共同努力。为此,我们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的检测鉴定加固,保障建筑结构检测鉴定的质量安全,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其米旺姆.浅谈建筑结构检测[J]. 中国西部科技,2009,31:20-21.

[2] 梁超荣.浅析建筑结构检测及其常见安全问题[J].科技风,2009,23:157+163.

[3] 丁锋.浅谈现代建筑结构检测与加固施工技术[J].今日科苑,2008,08:175.

篇9

摘要:城镇商品房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从建筑消防设施、物业管理服务单位履职、建筑工程前期审核与备案及竣工消防验收与备案等方面分析了存在隐患的成因,提出了消除隐患的建议

关键词:商品房;建筑消防设施;物业管理

目前商品房消防设施建设和管理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危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解决。笔者近十年一直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消防审核和日常消防监督,就结合实践,谈谈当前城镇商品消防安全隐患成因和对策。

1城镇商品房消防设施建设和管理存在的突出消防安全隐患

当前城镇商品房消防设施建设和管理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安全隐患:一是有的商品房建设完工后,居民入住几年后还未申请消防验收;二是有的商品房未办理消防审核审批手续,房屋已完工并有居民入住;三是有的商品房经过消防机构审核验收合格后,由于管理不力,造成室内消火栓箱内无栓口、水带、水枪及无灭火器材,建筑物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损坏,不能正常工作和使用;

2 城镇商品房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

2.1 开发商图赢利,重效益,严重忽视消防安全。

一些开发商只顾计算房屋开发成本,缩减消防设施建设等的投入,更有甚者居然搞移花接木,在进行工程报审时,各类消防设施设计齐全,达到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工程竣工后经消防部门验收一通过,就把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水枪、水带和建筑物配置的灭火器等拆下,转移到新开发的商品房去应付验收,拆东墙补西墙。一些开发商在进行成片的小区开发时,开发的建筑工程动工快、进展迅速,房屋卖出去了资金回笼了,而配套的消防水源、消防通道等小区消防基础设施就不完善了,从而就欠下了一笔消防设施历史帐,给开发小区自身消防安全留下了先天性的火灾隐患。

2.2 物业管理机制和措施不健全,造成消防安全管理失控漏管。

物业管理作为社会服务管理行业,在我国现阶段管理还不规范,物业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造成包括建筑内消防设施和建筑物外环境消防基础设施等建筑公共消防设施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措施不落实,导致消防安全管理失控漏管现象存在。

2.3 部分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不按照国家相关消防技术标准规范执行。

有些设计单位急于承揽业务,以开发商为中心,开发商怎么说他就怎么干,根本不管消防设计规范的具体规定。在设计中,人为将消防设施删掉或打规范的插边球;一些设计单位注重建筑室内消防设施设计,而忽视建筑所在区域的消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在消防工程施工中有些消防工程施工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低,对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规范不了解,不按规程和设计施工,造成技术性错误;有的消防工程施工单位为了达到工程中标目的,尽力压低报价,采用不符合标准的材料施工和施工中偷工减料,致使消防设施本身成为不安全隐患;另外,工程监理工作不规范,监理不到位,施工现场无人管理,消防工程隐蔽部分施工监督不到位或无人监督,也是造成消防设施施工质量问题的主要因数之一。

2.4 消防监督措施不到位,消防工程建设监督不力,存在执法手软现象。

由于消防警力不足等原因,消防部门对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大多限于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图纸审核和工程竣工验收,而平时对工程建设施工期间现场监督检查缺少,管理不落实,有些监督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对一些与规范不相符合的施工把关不严,使消防设施建设监督失控漏管,在工程竣工验收时也未严格按照设计审核的意见验收。

3消除城镇商品房火灾隐患的几点对策

商品房消防安全隐患,严重危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解决,“安居”才能“乐业”,一个人一生也许只购卖一套住房,购买的住房消防设施不完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如果发生事故,那将是“辛苦几十年,一把火回到解放前”,后果是残酷的,教训是深刻的。所以,笔者认为要杜绝以上安全隐患,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加强物业管理,落实消防设施日常维护保养措施。

目前,商品房开发建设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沿街道建设房屋,建设完后房屋销售给居民,后期就无管理单位及人员;二是小区开发建设,工程完工后有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对于第一种情况,应成立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成员组成防火安全委员会,负责管理居住建筑房屋消防设施和日常消防安全巡查、检查。对于第二种情况,现在开发的居住房屋较多,实行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工作,要求负责对小区包括建筑消防设施、建筑区域消防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建筑公共性设施的管理、维护、保养,负责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和小区日常消防安全巡查、检查,确保各项消防设施的完整好用。

3.2 加强设计、施工队伍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规范设计和施工。

对建筑设计人员、施工队伍技术人员进行消防技术标准规范培训学习,了解掌握规范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设计单位应当建立消防设计责任制,法定代表人负责组织本单位的消防设计管理工作,检查审核消防设计质量,技术负责人应当把消防设计纳入工程设计审核范围,凡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工程不应签发和出图纸资料。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消防设计图纸施工安装,不的得擅自改动。

3.3 加强消防监督检查,严格消防执法。

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强对商品房消防设施建设的执法监督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把好审核和验收关,在严格把好商品房建筑消防基础设施验收关的同时,特别加强对开发小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审验把关,保障城市消防规划的实施和落实;杜绝一切消防执法人员在消防设施建设上的违法违规、失职行为,为建筑工程消防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内环境,确保商品房屋消防设施这一建筑和区域自防自救的生命线得到保障。

4结束语

总之,当前城镇商品房屋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工作虽然复杂而艰巨,只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果断措施,商品房屋消防安全隐患一定能逐步减少或消除,人民居住场的所消防安全状况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改观,人民才更加“安居”与“乐业”。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对于建筑施工的管理而言,其目的就在于确保合同要求的工程质量以及满足项目要求的前提下,做到施工过程的最优化,尽可能降低投入和能源消耗,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优化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有利于建筑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资源的最优使用;有利于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所以,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科学的、有效的、系统的管理,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应不遗余力的将其完善。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不计其数的大中小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建筑企业出现了一系列的建筑质量问题。在日益竞争加剧的市场竞争面前,通过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建立缜密的工程施工档案以及有效的技术培训,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确保建筑施工质量,这对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不仅仅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还包括图纸会审、编制施组、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内业和外业两种,内业主要包括一些建筑施工技术的一些基础的作业,例如:根据建筑施工的技术需要制订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根据建筑施工的技术标准制订的作业规范和作业指导书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并将这些规范和作业指导书以及培训的记录一并建立技术档案,完成存档。外业主要是围绕施工的技术准备,以及建筑工程过程中的技术实施方案,并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适当的更新,以促进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措施

1、整体优化施工管理系统

在目前的建筑实施中,技术的质量标准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完善。管理好建筑技术的措施还需要近一步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岗位责任人的问题进行解决。在当前的情形下,可利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对建筑的技术交底和文档型的档案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可避免建筑的施工技术的盲目误区。在对于混合型的建筑设施中,建设的施工图纸尤其的重要,可有效的在技术上控制错误的出现。对于重点项目,需要做更详细的施工技术文件,文档的管理必须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对数据的收集,和文件的归档整理,有利于建筑工程中在进行检测对如出现问题方便更改的一个需求,所以文档的管力对优化系统的管理非常重要。

2、做好基础性工作,促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要制定相应的自身技术标准,企业自身的技术标准要高于国家的技术标准,使企业更有竞争力。只有根据合同规定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工程的施工才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根据技术要领、作业的方法和程序以及施工的安全制定较为具体的技术规程;做好原始记录,记录内容有建筑的材料、配件、施工用具以及施工质量的测定记录、检验、安全隐患的分析、施工的日志、图纸的会审等;做好施工项目的技术档案管理,技术档案是一些很具有价值的技术性文件和资料,是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借鉴性。技术档案是交工验收的必备资料,也是工程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是维护工程的技术依据;及时关注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的动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使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提高施工技术。

3、完善图纸会审制度

施工管理中,清楚工程项目的设计意图和保障项目工程的质量是最为重要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人员必须要与相关的监理、设计单位一起合作,认真会审建筑工程施工的图纸。在会审检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例如各项材料的标记是否有错误、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国家的技术标准等;要强化相关人员对施工图纸的理解;通过会审图纸,明确了解施工的可能性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在会审图纸中,发现有问题时,要做好记录,做好设计变更的通知。

4、推行材料控制措施

加强材料的管控措施,如果材料不符合设计的要求,施工质量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加强材料监管力度。严格的将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以及数量等信息进行规定,采购过程中应当多方询价进行比较,并按需购买,避免造成浪费的现象。材料保管按照材料的材质等进行分类保管,对于材料的领用必须建立严格的领用登记制度,按照定额及设计施工的具体要求发放。并要严格遵守材料的抽查审核制度。将抽查与检验结果及时的汇报给业主以及设计单位。如果以上的问题存在或无法解决,应当及时与设计部门进行沟通。

5、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情况的监督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优化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监督工作,各个环节和各个流程都应严格落实责,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有人负责,坚决杜绝责任盲区。加强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作业,确保施工单位能够按照相关操作规范流程进行作业。发现违规操作,要立即停工整改,保障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此外,为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除要重点关注建筑工程施工的客观条件外,物资、人力、技术等各个部门要通力合作、积极配合,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能够按照预期进展,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确保在保障工程建筑质量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项目工程的建筑成本。

6、完善施工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交底决定了施工工程的质量水平和工程施工的进度,是技术管理中的主要工作。无论是工程整体的施工还是部分的施工,及时准确地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施工企业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向下一级的项目技术管理人员技术交底,项目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应向下一级的工程施工组长技术交底,工程施工组长向施工工段技术交底,这样一级一级紧扣的技术交底,使工程施工人员和技术的管理人员更加及时地明白了解施工工程的质量要求与设计的意图。技术交底的内容包括:施工技术方面的要求与合同的范围;设计的意图;施工设计相关的施工计划、部署、方法和技术手段;设计变更;新技术工艺的引进采用。要建立实施和完善技术交底制度。

7、加强安全施工管理工作

加强安全施工意识,对施工人员不断进行安全施工教育,包括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技术交底等,要以施工安全为工程首要目标。施工现场必须配备专职安全员,加强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对那些施工违章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罚,此外,对那些使用的施工设备应该实行先验收后使用的制度,只有安全验收合格的施工器材,才能够投入到施工中去。

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时应注意的事项

在确定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实施步骤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的人员配置,设备准备等硬件准备,同时要考虑项目业主的具体要求,在贯彻国家相关标准以及地方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尊重科学规律。对“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坚持经过试验鉴定的原则;所有施工技术工作都要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状况,择优选取;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实践过程紧密结合。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落实、分工协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当前施工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管理水平所反映出的竞争势力也较为突出。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由于管理技术的薄弱,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

结束语

建筑企业通过对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确保建筑施工质量,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在建筑业尤其是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筑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大中小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通过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是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途径。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优化操作各项规范,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各个环节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朱海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的探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03:64-65.

[2]李瑾瑜.分析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优化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