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管理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方式管理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方式管理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体质 健康管理 体系构建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全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降低,加上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的溺爱,变得懒惰,怕苦怕累,体力活动不足,不爱参加体育锻炼;有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有些大学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注意远离垃圾食品,不注重饮食营养,如大学生经常不吃早餐;有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经常熬夜上网,玩游戏、看电影、聊天,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晚睡晚起,作息不规律;有些大学生养成酗酒、抽烟的习惯;有些女大学生为了身材苗条或者减肥,通过节食或服用药物来达到瘦身的目的;有些大学生面临完成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等,导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失调。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维护和管理的自觉性是非常必要的。

1.健康管理的概念

1.1健康的概念

现代健康的含义不仅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更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完整的科学概念[1]。健康的四大基石分别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和心理平衡。

1.2健康管理的概念

在笔者所搜集的文献资料中,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黄建始对健康管理的定义,即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2]。

2.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构建

纵观我国各级高校,学生的健康问题主要由学校的卫生部门管理,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很不到位,大部分学校仅限于开展一些健康宣传活动和定期的健康体检。许多专家指出,很多慢性疾病都是因为青少年时期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为了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学校在健康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适时地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管理,让大学生对自身的体质健康有客观的、正确的评价,并根据自身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1)调查系统,即收集大学生与健康有关的信息;(2)评价系统,即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达到预警的目的;(3)指导系统,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制订相应的应对方案;(4)干预系统,实施制订的方案,对大学生的健康进行干预(如下图)。

2.1调查系统

调查系统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关的因素进行调查和测试。(1)健康史调查(包括家族和个人的患病史),健康体检,这些可以由学校的卫生机构完成;(2)体质健康测试,体育认知调查、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身体素质测试,这些可以由体育教师或与体育有关的机构完成;(3)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体育锻炼等,这些可以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完成;(4)心理健康测试,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些可以由心理辅导机构完成。最后把上述调查的结果汇总,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

体质自评是了解大学生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体质自评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对自身体质健康的主观的评价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等,然后把体质自评的调查结果与体质健康测试、健康查体等得来的客观的体质状况进行对比,找出大学生体质自评与客观健康的差异。

2.2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主要是针对调查系统中所得到的调查和测试的结果,根据相关的标准,利用有关的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评价,比如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等级、心理健康评估、大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体质健康的认知程度等。

通过分析大学生体质自评和客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找出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原因,如对体质健康的认知水平,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的态度等。

2.3指导系统

指导系统是指根据评价系统的分析结果,给学生提出一个改善和提高的意见和方法。比如侧重于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案,心理辅导方法、政策法规的制定、促进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等。

根据评价系统分析出的影响威海市高职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比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规范大学生的作息制度,增加体育设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等。

2.4干预系统

干预系统是指运用指导系统给出的方法,对评价系统分析出的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比如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健康知识的宣传、政策法规的制定、心理辅导、生活方式辅导、疾病的防治等。

实施指导系统制定出的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和方法,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干预。比如,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健康知识的教育,增设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所需的器材和场地,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健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旅游业;旅居社会;定居社会;网络社会。

一、旅居社会的提出。

自18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进程,发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刺激了以旅居为目的的旅游业发展[1]。旅游业几乎囊括了“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等现代社会的所有优点,同时也几乎满足“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全方位社会诉求。旅游业的这些优越性使得旅游业几乎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国乃至全球都为旅游业欣喜不已:中国旅游业在短短的30年内发展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截止到2010年,中国有24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发展[2]。许多省、市把建成旅游大省、旅游大市或旅游强省、旅游强市作为新世纪的奋斗目标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旅游业列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旅游业被看作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新世纪产业”[3]。

随着旅游业实践的发展,“旅游活动、旅游现象、旅游产业、旅游经济”等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关键词,旅游研究成为时下学术研究的热点兴奋点之一。但人们逐渐发现,旅游业的研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都远远超越了原先人们对旅游的“狭隘预期”。为了突破“狭隘预期”人们尝试对旅游产业的进行拓展(突破) 尝试:第一次是试图用休闲业来替代旅游业,认为休闲业更好地表达了现有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2004年以杭州市“休博会”为标志,业界推出了“休闲产业”企图替代“旅游业”这一概念,国家旅游局也尝试以广东为试点推出“国民休闲计划”,似乎休闲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归宿。休闲产业的抛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狭隘预期”,使得旅游业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宽广。但休闲产业依然没有完全表达现有旅游业的全部,于是旅游业便进行了第二次扩张。业界和学界都认定旅游业的边界不同于传统产业,已经“模糊和泛化”,政府认定“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旅游=经济),学界认为“旅游产业”其本质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系统”,不仅仅是休闲产业。然而,旅游社会学家并不认同“ 旅游产业” 是一个“ 纯经济系统”, 张凌云(2008) 针对世界旅游组织与联合国统计司、国际劳工组织及其他有关旅游统计的协作机构共同起草的《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推荐方法》(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Statistics 2008) 中所阐述的“个人的惯常环境”这一概念提出了“非惯常环境”这一概念[4],企图扭转“纯经济系统”

旅游观,并尝试为旅游研究构建一个全新的视角。值得肯定的是“非惯常环境”比以往的概念更能准确地表达旅游业的发展现实,因为它既包含旅游,也包含休闲,且不排斥经济。但“非惯常环境”既非一个产业概念,也非一个经济概念,似乎也不是一个准确的社会概念,使用起来可操作性欠佳。为此,笔者在“非惯常环境”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再拓展一点,再往前走一小步,提出“旅居社会”的概念替代之前纷繁概念,并认为“旅居社会”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最终归宿。

二、“旅居社会”的诠释。

社会形态是奠立于一定的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它主要反映了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一种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即技术社会形态。人类社会从技术社会形态呈现这样的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在整个序列中的每一个阶段的社会形态是变化的和发展的,从“迁徙”的角度来看,渔猎社会主要是以“游牧”的生活为主,而农业和工业社会则主要是以“定居”生活为主,到了信息社会由于信息化和现代交通工具的“时空压缩”效应,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人类再一次进入到现代化的“游牧”生活(旅居生活),但这与渔猎社会的“游牧”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其社会质量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为主的外来人口规模远远超过了本土居民,其人口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而引致社区组织的变化和重构,并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业的介入而引发旅游目的地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两种变化的合力促使了旅游目的地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为此,笔者把“以旅游产业为主、以旅居民为主的,以旅居生活为主”的“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四合一的复合地理人文空间体称之为“旅居社会”。具体表现为“游客规模”远远大于“定居民规模”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比如,泰国的普吉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云南丽江、四川的九寨沟、湖南的张家界等。这样,从同一个时间截面来看,当代社会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社会形态:一是以定居为主的“定居社会形态”;二是以旅居为主的“旅居社会形态”;三是以网络为主的“网络社会形态”。在当代信息和科技的双重推力下,“旅居社会形态”和“网络社会形态”已经越来越取代“定居社会形态”,“旅居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在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几乎成为全球化趋势。可以预见旅居社会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社会形态。第一部分的论述表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归宿决定了旅游业发展的轨迹是“旅游业—休闲产业—旅居社会”,而旅居社会是旅游业发展的最高形态。

旅居社会本身是一种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5]旅居社会是介于“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态,一方面旅居社会摆脱不了当今社会“对物的依赖性”,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物的依赖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基于旅游目的地人口结构转型的视角,“旅居社会”可以说是对“旅游业发展全部”的完美表达;是对旅游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判断;是对旅游业发展归宿的一个预言。

三、旅居社会的证据。

旅居社会的早期证据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会馆”。会馆的出现表明中国明清时期,商人的旅居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中国会馆只能视为旅居社会萌芽的标志,是旅居社会的早期雏形。这是因为商人的旅居其目的是为了“赚钱”,从事商业性活动,而非为了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其二,由于当时交通和信息的制约,商人旅居虽然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旅居商人规模远远小于定居民规模,更不能与当代的游客规模相提并论。因此,无论从会馆商人的生活质量和旅居目的,还是从会馆商人的人口规模来看,中国早期的旅居现象都难以称之为“旅居社会”。

与中国早期会馆不同,当代旅居生活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首先,旅居民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除了商务工作人员的长时间旅居生活之外,还主要包括了游客的旅居生活。其次,旅居民的规模远远大于定居民的规模,“旅居民”成为旅游目的地社会的主要成员和规模稳定的成员。比如,泰国的普吉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云南丽江古城等旅居民(游客) 规模往往是本地居民人数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再次,当代的旅居民的主要目的不是从事商业性活动,而是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来看,当代旅居生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典型性生活”,足以构成“旅居社会”形态。

当代“旅居社会”的直接证据和动因主要源自四个方面:一是商务活动的常态化,中国处级以上的干部和绝大部分商人全年约有1/3的时间不在本地生活;二是置业旅游的发展,比如,云南景洪市2009 年48%的房产都是外地人购买;三是全民休闲计划的推广,目前正在广东省试点;四是出于避寒和避暑而形成的国内南北“候鸟式”的迁徙生活,比如,北方的黑龙江有实力的居民纷纷到南方的海南购房,形成了“黑龙江省三亚市”的旅居现象。正是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推动了旅居社会的形成和崛起。目前,为了应对“旅居社会”的到来,一些配套的旅居社会制度建设已经开始筹建,其中最具标志意义的是“荣誉市民证”“休闲市民证”和“旅游居民身份证”。虽然早期的“荣誉市民”只颁给对旅游目的地有重大贡献的外来人,并没有大众化,但它是“旅居民身份证”的雏形。最近几年,随着旅居生活的“典型化”和“主流化”,一些旅游目的地开始针对旅居民专门颁发“休闲市民户口”“旅游居民身份证”等类似的旅居民身份证书, 比如,2009年广东增城开始对游客发放市民休闲证,2010年湖南国民旅游休闲卡发行50万张。此外,类似早期会馆,但比会馆更为高级化的旅居民聚集区开始在一些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出现。比如,在云南大理“洱海天域”的旅游地产只针对外地人销售,在云南昆明安宁、腾冲等地也出现了专门为游客建设的“产权度假式的旅游小区”。旅居民的身份和生活场所逐步得到旅游目的地的认可和甚至法定,这现象标志着旅居生活的大众化趋势开始出现,旅居社会已经逐步形成。

四、旅居社会的形成。

(一) 旅居社会的演变。

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形态变迁的过程,是一个由传统的“定居社会”向“旅居社会”变迁、转型和重构的过程。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原有定居社会的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的“平衡态”的很快被打破,而新的更高水平的社会“平衡态”被重构。旅居社会的发展路径主要遵循:“纯定居”的传统社会形态—“定居为主,旅居为辅”的混合型社会形态—“定居为辅、旅居为主”的旅居社会形态。其中,“纯定居”的传统社会形态是一个封闭性传统社会形态,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贫富差距较小,社会阶层扁平化。总体生活水平较低,其生活方式主要围绕农耕和传统文化娱乐为主,也缺乏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极少。“定居为主,旅居为辅”的混合型社会形态中,游客开始进入,旅居民开始介入传统社会,成为一名新型的旅居民,并从本质上打破了原有社会的封闭性,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为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本地居民中的旅游带头人开始转向农业和旅游业的混业经营,部分精英甚至脱离农业开始非农化生产和生活。由于对传统农耕生产和生活的扬弃,本地定居居民对社会保障的意识和需求增加,社会保障体制开始被重视。旅居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消费行为传递给本地定居居民,部分定居的生活方式开始外来化和城镇化。定居的本地居民对旅游业参与程度的差异以及话语权的差异,以及他们从旅游业中的获利能力和获利结果不同,从而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化,社会阶层开始分化,但总体生活水平开始提高,其生活方式除了围绕农耕和传统文化娱乐之外,也开始现代化,并且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他们会把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同时存在“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传统化”两种倾向,居民开始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定居为辅、旅居为主”的旅居社会形态中,整个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形态发生颠覆,完全由一个“农耕定居”社会,转变为“旅游旅居社会”。由于旅游业带来了财富的增加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定居民的非农化比例达到较高水平,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开始缩小,社会结构恢复扁平化,较高的经济总量保证了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实现和普及,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定居民和旅居民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达成认同,生活方式上认同与共存,彼此互补干扰对方的生活方式。旅居社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针对旅居民的社会管理制度开始健全。

(二) 旅居社会的构成。

旅居社会的旅居民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短期到访游客、间歇性到访的置业旅游业主、旅居型自由职业者、由游客转变而来的定居民(比如,因为与本地人结婚、有旅游行为变为经营行为的等) ①,其中,短期到访游客是旅居民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游客作为旅居社会的临时居民,他们一般会在旅游城镇生活1~30天左右,集中生活1~7天。虽然旅居民对于个体来说是暂时的,不稳定的,但是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其游客群是能够稳定在一定的规模,并且游客的数量一般都远远地超过了定居民。旅游实践表明,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游客规模往往是本地居民人数的40~100倍之间。其次是间歇性到访的置业旅游业主。一些游客因旅游而长期定居或把自己满意的旅游目的地作为自己的第二居所而购置物业,并且这一趋势得到明显的发展,置业旅游成为目前旅游业界的时尚和潮流。拒不完全统计,置业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居留的时间往往超过1个月到6个月之间。为此,一些旅游目的地专门针对旅居民推出旅游地产。丽江和大理的旅游房地产销售的对象不针对本地人而针对游客,他们甚至以强制的形式规定不能销售给本地人。再次是旅居型自由职业者,他们把旅游视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为维持这种生活方式他们不得不在旅游目的地自由地选择从事部分旅游工作。比如说,在云南的迪庆的一对美国夫妇,他们旅居在那里,但同时专门为美国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和咨询。此外,在云南的迪庆县、丽江市泸沽湖岸边的酒吧和大理洋人街上的一些酒吧中,有20%~30%的店铺都是由一些旅居的外国游客或外地游客开的。最后是由游客转变而来的定居民。旅游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发生的情感现象,那就是游客与东道主之间的婚姻现象,游客与游客的婚姻现象以及由该现象导致的现代旅游婚姻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旅游婚姻对加强旅游目的地与外界的联系,旅游目的地人口的非农化,保持旅游目的地开放常态产生积极作用。丽江市的泸沽湖畔有一家酒吧,就是一个广东的游客爱上了本地姑娘之后夫妻二人旅游创业的结果。

五、旅居社会的建设。

笔者认为“定居社会”“旅居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三大具体社会形态,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保持中国社会稳定的三大支撑点。理论上,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对于旅居社会而言,只有做到“社会形态”(上层建筑) 适应“旅游发展”(经济水平),旅游业才能实现协调、健康和有效发展,旅游业的价值才能最大化。如果社会构建滞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则旅游业发展的成果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旅游业效率和价值的实现将被阻断或延缓。总体看来,中国缺乏对未来旅居社会的预见和预设。就现阶段而言,中国旅居社会的建设相对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现行的旅游目的地社会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旅游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 失语的“大多数”。

对于热点的中国旅游目的地,诸如桂林、丽江、九寨沟、张家界等,旅居民已经占到了全社会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定居公民”与“旅居公民”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阶段而不断演进,并成为一种主导社会关系。但是这些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管理制度还是沿袭了定居社会的管理制度,出现了传统定居社会体制与旅居社会形态错位,这是一个明显的严重的滞后。如果按照民主或选票制的原则,旅居民对当地社会的建设和管理更具有话语权。但现实是旅居民“集体失语”, 缺乏直接参与制度设计,旅居民对旅居社会的参与方式只能是“以脚投票”。当然,旅居民的流动性和暂时性使其对这种话语权不感兴趣或行使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旅居民不关切自己的旅居生活的利益。目前,旅游目的地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旅居民代言人的作用,政府主要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制定来保障旅居民的利益,客观上成为旅居社会的倡导者和培育者。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单凭政府作为代言人是不够的,也不足以保证这种社会形态的长治久安。可以预见,随着旅居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旅居民的对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价值凸现,利益的进一步扩大和显性化,旅居民的身份必须从法律上给以确认,并真正地成为旅居社会的法定成员,并通过恰当的制度设计实现自己的主张和权益。

(二) 旅居社会的构建。

旅居社会管理与传统的定居社会是不同,其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社区居民、旅居民、开发商和政府四者的关系管理;其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旅游经济的管理。其中,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又包括资源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和人文资源管理等)、游憩管理(游憩体验管理,游憩活动管理,游憩设施管理,解说系统管理等)、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社区管理(定居民管理、旅居民管理、治安管理、社区设施管理等)。

由此可见,旅居社会与传统定居社会最大的不同是对旅居民的管理,包括旅居民地位的确立,权益的主张和责任的界定。为了使旅居社会制度适用其经济发展水平,并实现对中国未来旅居社会的预见和预设,以下两件事情对旅居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1. 旅居民身份的法定化:旅居民身份证。

旅居民以及由旅居民和定居民所构成的旅居社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地方政府和原住民还没有意识到旅居民将是一种新社会形态重构的力量。中国的热点旅游目的地应该超前预知旅居社会的到来,并为之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这将有利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和旅居社会的形成。为此,可以根据游客到访的频数(时间)、游客消费的额度或是对旅游业有过重大贡献的人建立法定的旅居民身份档案,并为之提供定居民相关的待遇与福利。

2. 旅居民组织的法定化:旅居民委员会。

相对于定居民的居民委员会,可以成立旅居民委员会。

旅居民委员会是旅居民实现权利主张、利益主张和承担相关责任的机构或平台。其成员是全体旅居民,其任职人员可以选择置业旅游者、旅居利益最大者或志愿游客,甚至可以对候选人通过推荐和网选的方式来确定。

3. 旅居民来源的多元化:旅居民政策。

旅游目的地要构建旅居社会首先可以针对本地居民推行居民休闲计划,除了国家法定假期之外,要充分利用民族节庆、社会假期(比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父亲节、情人节等),优化组合法定的、民族的和社会的节日时间,形成丰富的休假组合和旅游,营造良好的休闲政策和社会休闲氛围;其次,可以大力推动置业旅游,通过相关贷款、优惠和鼓励政策的出台,鼓励有能力的游客购置房产,大力引进“第二故乡”居民,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再次,可以面向客源市场推出“休闲居民证”或“旅居民身分证”,该证是旅居民的身份证明,游客可凭房产或旅游次数的累积获得该证,享受与本地民同样的旅游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并提高游客回头率;复次,可以鼓励游客来创业,把旅游业中的部分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提供给游客,鼓励有实力的游客来创业,成为旅游从业人员或业主;最后,可以鼓励有能力和有条件的游客直接移民过来。

六、结束语。

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也不仅仅是一项事业,更不仅仅是一种纯经济系统,其本质恰恰是以旅游生产和旅居民为特征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因此,基于旅游目的地人口结构转型的视角,“旅居社会”可以说是对“旅游业发展全部”的完美表达;是对旅游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判断;是对旅游业发展归宿的一个预言。“定居社会”“旅居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三大具体社会形态,旅居社会的提出能够为旅游业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代表了未来社会的一种主流社会形态,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保持中国社会稳定的三大支撑点之一,更是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业界、学界和政界的关注。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旅居民主要是基于旅游的视角提出,限定于旅游目的地空间范围内且因为旅游原因而引起的旅居行为的人们,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旅居、侨居、移民”等传统意义上的旅居民,因此本文所指的旅居民不包括通常意义上的跨国旅居民、侨居民、移民,也不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

[参考文献]。

[1]李柏文,田里。中国小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9,(5):678-684.

[2]范哲。境外资本加速进军中国旅游业[J]。中国经济信息,2008,(1):62-63.

[3]胡剑辉。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策[J]。旅游科学,1994,(4):12-18.

篇3

很多零售强企业都采用顾客体验管理的方式进行商品的销售,能够有效的促进零售商品的销售,本文引入了顾客管理的相关概念,介绍了的方式进行零售的销售,文中通过引入顾客体验管理的概念.介绍顾客体验管理的实施原则和实施的步骤,对顾客管理这方面的内容提供一些建议,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顾客体验管理;零售企业;品牌竞争力

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零售行业的竞争不仅要面对国内的竞争还需要面对国外的竞争,在双重压力的背景下,零售企业需要采用全面的销售模式,提高顾客对产品产生的兴趣,很多市场调查表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已经出现了实质性的改变,消费的商品逐渐走向了多样化和个性化,不但人们的情感方面要满足,价值取向更要满足,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不但要物美价廉还要给人们一种美好的感受。

1 顾客体验的概念和特征

在《顾客体验管理》中,对顾客体验管理进行定义,所谓顾客体验管理是指“战略性地管理顾客对产品或公司全面体验的过程 ”,进行顾客体验管理是一个广义的说法,也就是让企业知道顾客对产品的看法,顾客体验是在消费的过程中实施的,在这个过程中,顾客参与了产品的销售情景中,并且设计推动了销售过程的产生,是一种更有亲和力的销售模式。

顾客体验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顾客和销售商之间实现了互动性,能够让顾客体验到产品的个性化,能够及时感受外部情境影响较大,注重顾客的管理概念,注重顾客 的满意过程,并只注意购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了顾客的接触和体检以及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实现关心方向的双重性,在管理的过程中,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关心了销售,另一方面也也注重了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服务与客户的互动。

(3)增加了企业的价值,笔者研究了很多市场调查,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步进入了自我享受的时代,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 顾客体验管理的实施原则和步骤

进行顾客体验管理的中心在于顾客的感受,把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做为企业进行销售的重点,顾客进行体验的结果对他们满意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很多企业采用顾客体验管理需要从顾客本身出发,采用一定的方式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2.1 顾客体验管理的原则

顾客体验管理是一个全面的过程,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体验管理。首先在进行顾客体验管理的时候需要具有适应性的原则,开展这项活动的时候,要让顾客先适应这方面的活动,在品牌定位、营销战略、目标顾客消费心理等因素的要求,过度体验或体验不足都不能令顾客满意。其次,在体验中需要具有合法性。这种顾客体验管理活动,需要相关的人员要遵守法律原则,不能够误导顾客,在开展活动的时候不要进行脱离实际的宣传,宣传过程需要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不做超出顾客需求的过度体验。最后,具有经济性的原则,开展体验活动时候,要注重经济效益,但是不要过分的追求体验的结果,以顾客的成 交率和重复购买率作为衡量顾客体验管理效率的关键指标。

2.2 顾客体验管理的步骤

企业在实施顾客体验管理的时候,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

(1)了解顾客体验的要求

(2)按照要求,建立客户体验平台。

(3)建立顾客的体验关系。

(4)在体验关系中,进行创新。

这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分析的过程,需要按照客户的体验需要进行管理,客户的体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渐变化的,也要进行创新的管理,是客户能够到满意的要求,实现顾客体验管理活动更加优异。

3 顾客体验步骤分析

3.1 分析客户的体验管理

在进行体验管理之前,需要分析客户的需要。在这个经济时代,零售业顾客的需求和消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顾客情中需要各种各样的需求逐渐增加,找到个性化的需求,需要从根本上注意产品的质量变化,达到购买产品的最终结果。另外一方面,这种需求不能够在满足被动的需要,很多零售企业在这方面常常会受到感染,很多宣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诱导操控的作用。是这些企业主动加入了零售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所以要确定零售企业的目标,在照顾顾客的基础上对产品的生产进行改造。把产品的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按照不同的方式让顾客去体验,这样能够加深顾客对产品的认识。

3.2 设计顾客的体验内容

设计顾客的体验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中顾客的体验内容包括:零售产品的服务特点和产品美学,以及产品体验这个过程,都是非常全面的。另外,还需要在企业产品设计、内部装饰上、为顾客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最后一部分再进行体验信息广告的设计,达到一定的营销目的。

3.3 建立顾客体验平台

在顾客的体验平台中,需要联系相关的零售品牌。这是产品销售的纽带,主要包括产品的体验定位和产品的体验描述,一般要求零售企业的品牌代表。体验平台是联系零售企业定位品牌,它与传统的管理和营销的定位概念相同,但是在洞察力和有用的、多感官的战略内容代替了模糊的定位。其中体验价值承诺需要确定顾客要什么养的体验,零售完成之后要完成这个承诺,不要糖顾客有失望的感觉。

另外,有些体验还包括:感官体验、知觉体验、认知体验、行为及生活方式体验和社会地位体验等,这些方面都直接关系到人员的体验过程,和进行体验的顾客具有紧密的联系。

3.4 顾客体验管理活动的情感接触

顾客体验活动需要进行情感上的接触,这方面是实现顾客之间能够实现一个良性的互动,要认真对待与顾客的接触。零售企业不要只把顾客当成理性的购买者,要把那些顾客当做一个情感的购买者,这方面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相关的零售企业需要注意这点,要把握好和顾客接触的每一个瞬间,达到让顾客进行充分体验的目的。

其中视觉工具是通过颜色形状、字体、图像等要素的整合运用使零售企业的名称、标识、标语等给顾客产生很强的冲击力。在这方面让他们产生良好的肢体感觉,达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对于听觉工具,需要采用播放音乐的形式,让顾客听关于产品方面的内容,在听觉上让顾客知道产品的信息。对于交流工具这方面需要采用广告的形式,对内对外交流物品。目前电子媒体,和相关的公共媒体都是一些交流的工具,在宣传上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于情感工具是一些产品采用人物代言的方式,来换气顾客的情感体验。是这些企业主动加入了零售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所以要确定零售企业的目标,在照顾顾客的基础上对产品的生产进行相应的改造。把产品的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按照不同的方式让顾客去体验,这样能够加深顾客对产品的认知和了解。

4 结束语

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注重顾客体验管理,尤其是零售企业。因其经营的特点,直接面对的是广大的顾客,只有通过对顾客体验加以有效地把握和管理,才可以提高顾客对零售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并最终提升零售企业的价值。因此,如何加强顾客体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注重每一次的交互过程中,顾客体验对于零售企业将来的利润和收益的作用和影响,并且要优化顾客体验、不断推陈出新的顾客体验管理内容才能成为零售企业吸引顾客、发展顾客、留住顾客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遵义,陈卫.顾客体验管理在零售企业中的应用[J].大江周刊(论坛),2013,(1):35.

[2]李飞.零售企业物流模式对其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4-21.

篇4

确实,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憎恶公司、解放组织、释放个体等等(内部)管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几乎成为了时髦的管理流行词,恨不得将“公司”掀个底朝天。

那么,你为什么“憎恶公司”呢?事实上,你憎恶的是老福特时代的“公司”,也就是早期生产制造时代的工业企业,再通俗点说,你憎恶的是“严格服从、执行计划、压抑个性”的公司。

流水线下人性的消失

在社会工业化的早期,汽车制造只能依赖于极少数的专业的熟练工人,因此,昂贵的汽车只是当时少数有钱人的专利产品。但是,福特公司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每一个生产岗位具有了标准化和通用性。

由此,只有少数技术工人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被彻底颠覆和改写。当一双黑乎乎的挖煤工人的手,也能造出“神秘的汽车”时,就意味着一个最普通的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被提高到了曾经非常吃香的技术工人的水平上。这是流水线生产方式本身的功劳和胜利,无论如何,这都是更早时期的“单品制”的生产方式所无法创造出来的劳动生产率。

因此,我们说流水线生产方式改写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准时上下班、严格遵守工作制度、依据工作流程操作等等生产方式,不仅成为了我们今天最基本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且成为了我们今天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事实上,工业化以来的二三百年的社会历史,就是生产方式替代生活方式的历史,更确切地说,是流水线制的生产方式造就了整个社会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人类自身基于本性的生活方式反而被淹没甚至是被消灭了。

长期以来,我们几乎从没有去怀疑它的正确性,但事实上,它却扮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角色:在工业时代,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正是因流水线制的生产方式而出现。但是,在知识时代,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制的生产方式,恰好成为了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阻碍,因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是因生活方式而不是生产方式所出现。曾经的企业组织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将活生生的“个性人”,塑造成为了“标准人”――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也是企业组织曾经取得辉煌业绩的根本。

确实,在典型的工业企业时代,“个性人”是破坏组织效率的元凶!且不说流水线上的一线操作工人,被塑造成为了缺乏个性的标准人,即使是身居高位的管理层面,也是必须遵守组织规矩的标准人,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组织是有效的流程化组织,每一个人都是整个组织流程的一部分,通俗点说,在流水线上操作的一线工人,如果具有不服管理的个性,那么,他将破坏整个组织的流程而成为组织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

组织效率的源泉,就在于排斥个性人,假如一个企业组织里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机械人,将是一个传统企业管理者的最爱。

传统管理的三个误区

首先,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体系,总是假设了一个错误定义:“企业是唯一输出产品的组织”。

这是德鲁克的看法,也是他无法走出管理困境的致命原因,德鲁克认为,过去的100年间,“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被提高了50倍以上,它主要归功于泰勒的科学效率主义,接下来,“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成为了未来管理――也就是知识时代需要解决的首选问题,这也是德鲁克晚年留下来的未解的管理命题。

但是,只要“企业是唯一输出产品的组织”的命题存在,几乎就没有可能解决这个管理问题,因为它代表着一个企业必须拥有共同的任务或目标,于是,组织里所有的人,几乎没有例外的,必须为这个“(共同的标准)产品”而工作,否则,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事实上,直到晚年,德鲁克依旧这样说:迄今为止,没有迹象表明,个人能够(单独)生产制造产品,他的真实意思是:组织存在的价值,在于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产品任务,这也是他无法提供未来管理路径的真实原因,虽然他是那么的伟大,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

其次,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体系,假设了另一个错误定义:“管理的意义,在于维持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

虽然,从未有管理学家这么明确地说过,但是,之前几乎所有的管理理论,都是围绕着“企业组织的实质是一个稳定的权威体系”而进行的,就如阿吉里斯所说,正式组织拒斥成熟的个性,却欢迎婴儿的个性;事实上,婴儿式的员工甚至低能弱智者,反而能在组织中得到较高评价。

毫无疑问,“维护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的管理命题,是一种非常消极的管理,它虽然并不排斥发现问题并由此进行变革,但是,它却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管理悖论,即: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并不在于变革、而是为了组织更有效的运行,它形成了阿吉里斯所说的“组织防卫”。因此,所谓的“创新”最重要,至少,在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体系那里,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或者更苛刻地说,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体系,是一个排斥创新的体系。

其三,由于第一个和第二个假设命题存在,于是,出现了第三个错误假设:“个人必须通过组织发挥作用”。

它代表着我们经常使用的“价值观统一”的老套路。它的言外之意是,组织才是最重要的,个人只能通过组织发挥作用,它意味着“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是必须的,否则,你就是一个组织的破坏者、而不是一个组织的贡献者。

但是,当德鲁克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时,他肯定没有想到的是,恰恰是“人,被看作了企业资源”,反而迫使企业必须像管理机器设备一样地去管理人,事实上,“绩效考核”的出笼,恰好带来了这样的管理悖论:组织越是成熟,越是远离人性;越是考核绩效,越是排斥创新――它是一连串错误的管理逻辑的必然结果:因为企业是唯一能够输出产品的组织,而个人几乎没有能力输出产品,所以,组织是最重要的,个人必须依赖组织而实现目标;同时,因为组织比个人重要,所以,价值观统一和共同使命,变得不可或缺、非常重要。

它直接导致了“组织压迫个体有理”的管理命题,因为在大规模、大机器的生产方式下,站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员工,既不需要个性发挥、也不需要创新能力,事实上,上一道工序的发挥和创新,将导致下一道工序的生产混乱,从这个意义来说,甚至连无私奉献都成为了多余,因此,个体只需要服从组织指挥、按部就班地工作,企业的效益和效率就会自然出现。显然,此时任何个性发挥或是创新活动,非但不具备任何贡献性的意义、反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破坏性活动。

篇5

关键词:低碳理念;家居设计;运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low carbon idea gradually came into people's life, low carbon household design way also gradually is recognized by peo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household desig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low carbon under the principle of the principle of furniture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low carbon in contemporary household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Keywords: low carbon idea; Household design; us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住观念也在悄然变化.对居室的要求不再简单地停留在居住空间面积和功能上,已经从“生存型的居住空间”向“生态型的居住空间”转变,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自己居住的空间环境,把无污染,绿色环保、生态当作如今家居空间的主流设计观念,这在我国的许多家居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田园式设计等具备各种生态理念的家居设计星罗棋布在高中低档的居住区中。然而,自2008年初,随着“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由之路”这一命题被广泛认同,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等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顺应低碳理念的形成,未来新型家居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必然要满足居民对生活理念植入、配套设施建设和建筑材料的选择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生态要求。

1家居设计中的低碳理念

1.1低碳相关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CO2,的排放量,简单地理解,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低碳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态度。

1.2家居设计中低碳理念

低碳社会大背景下的家居空间设计应按照“低碳设计、低碳生活方式、绿色碳汇”的新概念进行设计和生活。居住生活方面提倡居民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工程建设方面采用生态和智能的家居设计.注重植物环保特性的应用,注重植物碳汇强度的应用,合理配植等。使家居空间具备智能化和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以满足可待续发展的社会要求以及广大居民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家居质量的要求。

2低碳理念下家具设计的原则

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消耗、最优比例地整合自然能源、最高规格地提高设备效率,确保家居环境实现低碳甚至是零碳排放。“低碳”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就是,如何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最初,大家都尽量用最低的成本,最常见的材料和最简单的设计饰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追求排场、奢华风格、特殊材料和大量功率不菲的电子产品(如射灯)则备受推崇,此举无疑消耗了许多不必要的能源。因此,少用电子产品,少用花哨装饰,少花钱多办事才是符合低碳设计的三大装修原则。

3低碳设计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运用

3.1设计师在低碳家居设计中的作用

家居设计作为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行业,与每一个居民都息息相关。而家居设计师作为一种家居设计的主导着和倡导者,承载着设计的艰巨责任和不可推却的义务。因此,低碳设计客观上对室内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3.2低碳材料在低碳家居设计中的运用

家居装饰材料是家庭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选择低碳环保的装饰材料对健康的家居生活至关重要,也影响我们的生活健康。

3.2.1低碳砖、石材的使用

各种砖、石材在居室装修中使用较多,但是如果使用天然石材不但浪费自然资源,而且具有一定的辐射性,不能算作低碳建材。而经过高温烧制的瓷砖以其多变的色泽和优质的抗污防滑性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其更大的优点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更加节能环保。各种新技术能够满足保证烧制用料环保,烧制出对人体无辐射且抗污性能好的砖。例如釉面瓷砖就属此类型砖,其产品纹理与质地更为坚固厚实,图案纹理细腻、纹路生长随机随意,酷似天然大理石,耐酸、耐碱性忧于大理石,抗折强度高,无放射性危害,适于各种场所使用,无辐射,环保,使用场所完全可以取代大理石。再例如通体玻化瓷砖,采用经典抗污技术,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能,整体砖坯通体玻化烧制而成,瓷砖吸水率接近于0,适用于室内铺装,并具有超高硬度,恒久耐磨,超强抗污、防滑能力,致密度高,污物难以附着渗八,不会着色挂脏,在最大程度上达到防渗防污效果。

3.2.2皇环保木质材料的使用

低碳生活对木材的资源使用效率要求很高。家居装饰中人造板材用量最大,家庭中地板、家具、木门等都是装修中的大件,但由于人造板材甲醛释放量的累积效应,人1门在装修过程中只能尽量减少人造板的用量以求环保。其实,破解木板材装修污染很容易,只要全部选择环保产品,大量使用人造板材也不会产生污染。因此,无甲醛健康板、环保地板等开始出现,各种环保新技术运用在产品中,为家营造出健康环保与舒适的环境。例如无甲醛人造板材是使用聚氯酯生态黏合剂和植物秸秆生产的。这种板材的核心技术来自一种经过纯生物改性的聚氨酯生态黏合剂,这种生态黏合剂无毒无害性能稳定。

3.3低碳管理在低碳家居施工中的运用

第一是人的管理。施工管理人员作为施工的主体,节能技术的使用和管理过程的实施都离不开人的操作,所以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技能水平是实现低碳管理的关键。所有的施工人员都要深刻地意识到低碳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实行施工低碳管理的必要性,只有从思想上有了重视,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地改变落后的施工技术和方法。施工管理单位应培养适应施工低碳管理的管理、技术人员,促使他们养成节能行为和节能习惯,提高他们的节能减排意识。

第二是施工过程中物的管理。项目施工过程中材料、水和电是产生浪费的主要环节。项目负责人施工前必须按照预算报价的材料清单细化工程项目的材料用量,然后严格执行按额领料,超额用料的必须书面说明,杜绝无畏浪费。同时注意装饰材料市场的信息,多采用绿色、可再生的低碳环保材料。施工用水、电,宜设专项管理人员,使用完毕后应立即关闭相应开关,杜绝“灯长明、水长流“现象”。

第三是对于施工机械的管理。对于机械设备要严把进场关,应杜绝效率低、耗能高、污染严重的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施工工程中产生的废料,必须分类专门堆放,可循环利用的废料应及时处理。不可再用的废料和建筑垃圾,应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及时妥善处理。

第四是多采用“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的施工模式。所有的家具或装饰半成品能在工厂完成的安装工序一般在工厂完成。这不仅能减少施工现场的噪音、现场施工交叉污染,还能减少材料浪费、人力资源消耗,且缩短了工期。同时在整个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作为项目负责人要积极主动协调与设计师、建设单位的关系,三方及时沟通,设计和施工思路达成一致.减少因三方沟通不畅带来的工程变更、翻工等浪费行为。

结束语

家居设计师所设计的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决定了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人们选择某种居室设计就是选择了某种生活方式。设计师与普通群众一样,都有同样的心愿:希望我们生活的环境健康舒适,希望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低碳经济的理念在家居设计中涉及的问题可能还远不止上述这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在家居设计中坚持低碳模式,不断地探索各种心得思路.就一定能使我们居住的环境变得更环保,更能与自然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慧玉.环境意识设计与绿色电器.低压电器 2007(11)

2.李玉玲. 室内环境与绿色建材.广东建材 2010(07)

3.魏龙国. 21世纪我国室内设计的创新理念.文教资料 2008(03)

篇6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策略

1 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是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1]健康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为其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并对危害其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在社区内将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与管理,是现代医学服务的一个新模式。

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个人及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程度的健康效果。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预防和控制个人疾病的发展与群体疾病的蔓延,降低发病率、病死率以及疾病致残率,可以有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并降低医疗成本,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以形成科学、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为医疗卫生部门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全面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对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因此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既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同时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加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贫穷与患病人数众多,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因此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社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等诸多问题。

2.1 社区人口老龄化

社区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健康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老年人群是多种疾病的易发群体,加之体质上的衰退导致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疾病监测与预防能力下降,以及在日常保健与康复护理上都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

2.2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不仅造成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2.3 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大,多种因素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很多社区群众不愿将钱花在疾病预防与日常保健上,忽视了健康管理的作用,影响了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与发展。

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策略

3.1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合作

与政府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人们还不愿意为购买健康管理而付费的实际问题。政府出资进行财政支持,主要包括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建设费用、居民的部分医疗费用与医保费用,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宣传与教育的费用支出。社区服务中心出力,对社区居民进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立,对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与制定管理方案,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大力宣传并开展健康管理教育。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联手,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3.2 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社区健康管理系统是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以此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的一种系统。[3]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应用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就医情况等进行整体评估与分析,减少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力与物理投资,实现办公与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并逐步实现网上在线的健康监测、管理与教育。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可以在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拉起一张保护网。

3.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

疾病的发病要通过一个不断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将疾病防患于未然,病患可以熟知疾病的康复与保健知识,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物遗传因素,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干预,使得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摒弃不健康的行为。加强社区健康教育,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对多人群以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校园里可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灌输健康管理知识,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讲解健康管理的文化课程;在家庭里贴挂健康管理宣传活页;在社区里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俱乐部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与文化水平,知病懂病防病,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4 小结

社区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是解决我国医疗矛盾的一大出路,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医疗体系与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改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实际状况,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权力。虽然要全面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发展道路任重道远,但是在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才能真正的将社区健康管理建设成一项惠民利民的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建勋,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01).

[2]邓晨珂,等.社区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26(09).

篇7

P键词: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 健康管理 家庭医生制度

中图分类号:R 197.2 文献标识码:A

健康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概念(Managed Care),其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并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监测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对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1]。近十几年来,绍兴市慢性病发生率持续上升,就其原因而言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管理知识的缺乏密切相关,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健康管理作为新的卫生服务理念,对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有着重要意义。健康管理通过调动社区医疗服务资源,帮助居民认识和控制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开展个体健康教育,提供医疗需求与服务,辅助临床诊断,并实现全程信息管理[2],可有效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健康管理通过社区这个平台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

1 绍兴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需求背景及现状

1.1背景

绍兴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至今已走过了16年的历程。目前已建立1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布局合理和功能比较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但据了解,目前慢性病是绍兴市居民的最主要死因,其中居前5位的死因为:①循环系统疾病;②恶性肿瘤;③呼吸系统疾病;④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而当前慢性病的管理理念是提倡三级预防,最重要的是以预防为主,通过宣传、实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酒、心理平衡”的科学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3]。而这些人群健康保健知识比较缺乏,社区服务站的服务能力和服务理念也存在较多的不足。这对绍兴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了巨大挑战,迫切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刻不容缓地推进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

1.2现状

近年来,绍兴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虽然得到较快发展,2012年,为确保社区居民慢性病用药规范、方便, 绍兴市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关于调整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过渡期允许配备使用的其他临床常用药品目录的通知》。2015年,绍兴市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关于明确年度市直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单位按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和配备相关人员。在政策的推动下,截至目前,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档案也已基本建立。

2 发展困境

绍兴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十六年的努为,为健康管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无论从管理模式探索上,还是服务和信息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在资金投入额度、服务能力、人才队伍、政策落实、监督管理方面工作还需完善。

2.1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认识不足

我国健康管理近几年虽然得到蓬勃发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到目前为止,健康管理学科,还没有进入国家医学学科目录及教育体系,严重影响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当地政府对健康管理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经费短缺,部分开展健康管理的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和科室并不在编制内,而是编外机构。

2.2健康管理的规范和技术缺位

要推进健康管理持续良好发展,需要有一支多学科综合的健康管理人才队伍。而目前健康管理人才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不完全对口等问题,政府行政部门又对健康管理人才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健康管理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培训的知识点也只是碎片性的,没有系统性、规范性、长效性的培训机制。严重影响了健康管理的服务和质量,与健康管理的质量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绍兴地区,其服务品质和能力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健康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社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2.3居民对健康管理认识不足,健康信息不完善

研究发现,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直接相关。个人生活方式中的一个不良嗜好可能引起多种疾病,如饮酒、抽烟、不良的饮食习惯等。虽然大部分居民通过信息网络大致了解了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健康的危害,但深层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尤其是社区医生专业水平有限,慢性病健康管理上的专业型人才缺乏,社区医生进社区只是性对疾病已诊断明确的居民了解相关信息,而且这些信息获取也不完善,治疗能力缺乏,对于慢性病管理平时以治疗为主,轻健康教育,忽视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疾病发展的作用,这些都造成健康管理不能迅速发展。

3 建议与对策

我国健康管理处于初级阶段,要使健康管理事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在促进健康管理事业发展中应起到引领的作用,特别在引导、监督和保障方面。

3.1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健康管理的行业服务对象是面向社区居民,服务内容是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健康管理人员,需要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知识。当然要吸引这些人才在社区工作,政府应该创造其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出台相应有利的、有倾向的政策制度,使他们能安心在社区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工作能够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实施。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决策定位与健康管理事业发展密不可分。作为地方行政部门,要制订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在坚持F行政策的同时,创造条件,提供有利的健康管理政策,加大投入,完善财税支持。基层行政部门要做好落实工作。

3.2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规范和提升健康管理质量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健康管理服务必须有全新的服务模式与之相适应,这种全新的健康管理模式就是“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模式[4]。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包括病人、亚健康人、健康人。当地人社部门要联动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考核监督机制。做到“小病在社区解决、当疾病发展严重而社区医疗条件无法处理时,利用双向转诊制度转向上级医院,病情控制或治愈后再转回社区康复”。居民的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防治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不仅要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宣传健康知识,指导疾病防治,更应该利用健康管理信息平台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收集健康资料,处理健康信息。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发挥家庭评估的作用,达到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的目的。

要整合健康资源,充分发挥医联体作用,大医院要下沉医疗资源,一方面派专家定期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每年根据社区医务人员不同的需求制订培训计划,以适用技术为切入点,如一般诊疗和常用药物的适用技术等来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定期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约束力,防止延误病情、过度治疗,杜绝医疗资源浪费现象发生,增加对社区卫生资源的利用,减少医疗卫生费用,同时要掌握患者就医流向。这样既能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又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促进社区居民健康[5] 。

3.3以签订家庭医生制度为模式,定期随访宣教,提高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认识

居民的文化层次和经济状况以及年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文化层次较高的、相对年轻而经济条件又比较优越的人群,健康意识较强,平时能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山区,尤其是老人,健康观念淡薄,重治疗轻预防,通过签订家庭医生制度这一模式,由家庭医生负责一定数量人群的健康管理,通过定期随访,了解每名居民的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让家庭医生与居民形成更为紧密的服务关系,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使居民逐渐接受健康的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就医行为。通过签订家庭医生制度,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健康守门人。

参考文献:

[1] 卜保膀,采青,顾庆焕,等.社区健康管理的模式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1(19):2192- 2194.

[2]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 大学生 思想教育

网络的发展、普及,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趋向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构成严峻的挑战。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互联网对大学生影响的诸多表现

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面对网络文化这种开放性的、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会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的冲击。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网络形成的虚拟社会也造成了许多大学生逃避现实,沉浸在网络社会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大学生中的发展性心理障碍给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为复杂、更具有社会性的问题。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网络社会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通过电脑的终端进行联系,使传统的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方式逐渐减少。长此以往,导致其人际交往的淡化,并逐步削弱人际交往的能力。

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从宏观来看,它可以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从微观来看, 互联网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而一些大学生识别能力和自制力不强而沉迷于电脑世界不能自拔。

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传播方式的改变。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信息的时效性进一步突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传播的时空限制大大突破。它正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方式的改变。随着电脑普及程度提高和互联网技术拓展,新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网络将和学校、家庭、社区一起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阵地。

生活方式的改变。调查显示,通信、获取信息、聊天、下载软件、玩游戏和购物是上网的主要内容。网络交友、网络旅游、电子商务等概念层出不穷,以共同的网络倾向为基础的各种虚拟组织也应运而生。网络正在成为大学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

成长方式的改变。网络的发展推动了大批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动,他们大多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规律,首次创业的年龄普遍在20岁左右,甚至更低。他们改变了对成长的传统看法和判断依据,注重的是头脑和技术。

网络时代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和途径

加强理论研究。高度重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牢固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地位。鉴于网络的强大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网络社会”中政治思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其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其根源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性、交互性等优势,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成才,利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关心、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适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收到最直接的效果。

篇9

2000年前后,我国针织内衣业众品牌激烈的“明星广告大战”,还令人记忆犹新。而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趋于理性化,那些缺乏品质优势与个性,概念宣传远远超越本身价值的产品,不久便被消费者冷落。辉煌过后的内衣企业,在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惑中积聚着内力,生产规模大都在缩水。

可喜的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内衣的市场容量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2007年已达到360亿元。这为每个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信心与活力。也为善抓机遇的企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土壤。

以针织内衣起家的浙江红顶服饰有限公司,在全球经济低迷时的背景下,加大了生产规模:在原有厂区2万平米的基础上,于今年5月,又启用了一个3万平米的新厂区,构建了不知慢运动服饰工业园。公司董事长林国富表示,不仅要将旗下“不知”品牌发扬光大,更要将“不知”打造成为大众“慢运动”生活服饰的第一品牌。

“不知”品牌已有20多年的历史。自1985年创建时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到两年后的不知品牌化运作,其内衣系列产品的销量平稳持续地增长,2007年已达到超亿元的销售额。而林国富将这段历史划归为“产品质量时代”。他说,2008年是红顶企业发展的拐点,不知已进入“品牌文化时代”。

以“慢运动”提升品牌价值

不知品牌文化时代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慢运动”概念的创造性提炼,以及“不知慢运动系列产品”的广受追捧。

和林国富深入探讨“慢运动”理念,是一种“精神桑拿”,有惊喜的顿悟,又有似曾相识的同感,畅快淋漓。

慢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于身处现代竞争社会的人们来说,轻松从容的生活是珍贵的,甚至是奢侈的。所以,慢运动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林国富说:“慢运动概念的创新价值在于:我们开发生产的专业慢运动服饰,在服务这种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引导着人们摆脱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服饰业细分化趋势使然。人们做瑜伽时要穿瑜伽服,打高尔夫穿高尔夫服。而对于爱好慢运动的普通大众,不知率先提供了专业的慢运动服饰。这个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与上班服、竞技运动服的区别上。目前,还没有哪个服装企业在普通大众的慢运动领域,对人们表现出服务与关怀。

“以慢运动生活为主题的不知服饰包含3大产品系列,go forth(日常运动生活系列),go home (日常家居生活系列),go self(贴身内衣系列)均是日常生活使用频率很高的货品,也正是因为其功能性(日常生活所需)和文化价值(慢运动生活)的有机结合,使不知品牌产品在大众消费者中深受欢迎。

慢运动概念下的“不知”,正逐步演变为大众时尚的慢运动生活服饰第一品牌。它集合了内衣系列、家居系列及运动系列。不知慢运动服饰所承载的专业与关怀元素,可以在这些产品的色彩、面料、设计及版型上得到相应的诠释。

“快终端”为销售网络快速扩张护航

不知品牌文化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管理的进一步提升。林国富说:“我们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要用人才的团队组合代替“个人英雄”;要从自有资源的运用,扩展为社会资源的整合,国内外的生产型、品牌型、资本型的企业,都可以与我们合作。”

在产品质量时代,不知系列产品的优良品质,在款式、功能等方面的求新求变,为遍布全国的销售终端确保着竞争力。而如今,由于不知慢运动生活服饰的三大类产品,每类都延伸出了数十款产品,使产品的整体格局呈现出很大的宽度,甚至还包括慢运动器械等等。丰富的品类,为拉高终端的销售量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同时,也需要配套更高效的管理办法。

现在不知的经营模式是多元渠道的组合,有旗舰店,形象店及社区店。对于迅速扩张的销售网络,林国富在终端管理上自有一套提升方案,即为不知准备了“1+N”快终端营销模型。“1+N”结构中的“1”,指在品牌的目标市场商圈内,开设“慢运动生活全品店”,俗称旗舰店(“1”店),其功能以承载品牌形象,展示全产品结构为主,营销和对消费者的传播辐射为辅;“N店”指在次级商圈、商场、社区等人口密集地区,以生活圈为辐射半径开设的多家小店,其主要功能是销售产品,实现盈利。

2009年4月15日湖南分公司组建到6月15日短短的两个月时间,“1+N”渠道模式在不知湖南分公司得到贯彻和发扬,通过提炼,不知湖南分公司在“1+N”的渠道模式基础上制定了2009年的年度计划中,形象的将蚂蚁计划落实到其中,并通过商品+服务的经营方式,给“1+N”骨架上填上了肌肉,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不知在湖南从无到有,在没有一分钱广告投入的情况下,发展到拥有专卖网点40余家,覆盖了20余家县市的渠道规模,在湖南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长沙,才年满22岁的小余,因听说不知品牌在浙江等几个市场都很红火,而且自己在这几年也存了点钱,就有了想自己做老板的想法,和家里人商量以后,总共出资才十多万元钱,在长沙的一个人群相对集中的桔园小区开了一家不知专卖店,租金就2000元一个月,开业才两个月,小余单店月销售都突破了3万,两个月核算下一年的租金都快到手了,剩下的就都是赚的。还在上班的小余笑呵呵的说,开不知店真的很省心,想在长沙快点开出第二家店,而且还叫来自己的亲戚在长沙开了几家社区店,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不知慢运动服装长沙分公司总经理柳志刚介绍说,“总公司给湖南的计划是年内开80家新店,从现在的开店势头来看,肯定没有问题。”

同样在河南新乡,从事多年服装生意的王增墨对1+N店模式也深有感触。过去,他曾多家服装品牌,但从没有一家能整合出象“1+N”快终端这种模式。今年9月,他一次性投入100多万元,在新乡市区黄金路段开出200多平方米的“不知”慢运动服饰形象店,在当地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公司原计划到今年年底完成新乡9各县市区20家“N”店覆盖,结果到5月底就拓展了16家。

“1+N”结构联动店模式的运用,使得“不知”像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进行着慢运动生活服饰的全国攻略。

“不知”的追求永无止境

林国富的创新实践,为企业设定了宏大的发展格局。以“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已任,是不知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和实践的。这种目标和信念,继续彰显在不知的品牌文化时代。

对于“不知”这个很特别的品牌名称,林国富解释:是源自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个企业无论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始终保持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企业精神,追求永无止境。就好比一个人已经很充实了,他还是虚怀若谷,保持着谦逊的内心状态。“月盈则亏”的自然现象,启发着人们要用一种永不自满的态度,来完成人生的理想。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社区;大众健身

把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本研究的立足点与落脚点。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都是当前教育改革和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意义及影响深远。城市社区大众健身活动从本质上讲是社区体育在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新阶段,应属于体育范畴,而体育的本质就是要完善人类自身的一项教育,是促进人类身心和谐的一种活动,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内容。

一、大众健身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要改变忽视身心健康素质的错误倾向,着力于提高全民族各方面的整体素质。国际间体育竞赛是和平时期国与国竞争的舞台,是显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窗口,因此,现代的传播媒介把它变成了传播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它能激发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体育活动能促进大脑组织的发育,提高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体育教育本身也具备了生产劳动的实践特点。这里所说的劳动素质,同样不仅仅指简单意义上的劳动,还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此外,大众体育还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二、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意义

身体素质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还能够发挥教育的其它功能。城市社区大众健身活动与素质教育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城市社区大众健身的科学化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素质,而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又有利于城市社区大众健身的顺利实施。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科学健身的意识

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城市社区大众健身活动对于培养人们形成独立的自学能力、自我锻炼能力,使人们能坚持不断学习和运用体育手段,自我锻炼身体,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最早使用了生活方式这个概念,并在他们以后的著作中多次使用这一概念。他们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资料即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的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3、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形的社会,而学习的过程就是要养成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创新理论为指导,把创新理论的精髓应用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是我国教育所应重点培育的能力之一。

三、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社区大众健身更趋于科学化

我国社区体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及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而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社区体育一直处于自发组织的、缺乏科学指导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健身活动还没有建立起来。

1、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城市社区大众健身的体制

城市社区大众健身活动作为社区体育的一种发展变化的新形式,也应是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对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社区体育的计划方法、指导员以及场地、设施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在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面,纲要规定:“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自治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2、必须改变观念促进体育消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居民收入较低,居民的消费行为更大的是具有供给制和自然经济的特征。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较少,居民自我选择体育活动的余地更小。我国长期实行的配给制度、福利制度以及公费医疗制度,导致居民缺乏健康风险投资意识。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体育消费,使大家逐步意识到合理的体育消费是保障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进而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健身活动中。

3、必须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大众健身的组织管理工作

强化组织管理是当前城市社区大众健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推进城市社区体育积极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是加强体育社区组织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推动社区体育的进程中既要坚决纠正那种认为社区体育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应该自生自灭可以放任不管的错误认识,又要注意处理好组织管理与促进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将管理与服务、管理与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管理促进发展,努力满足新时期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1、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蒲.我国社区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体育文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