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的审批程序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援助的审批程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随着城市南移,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伴随而来出现了诸如安置费分配、农村宅基地划分、拆迁安置等方面的新问题,农村的法律服务需求也随之增多。
农村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有很大一部分前来咨询的农民都不愿意诉讼解决,原因是:由于家里穷不愿意拿一笔钱去打官司。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诉讼成本的提高,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由于历史习惯、观念意识、经济发展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农村或农民身上的案件有许多属于法律援助案件的范围,比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费给付案件、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费给付案件等,另外,当前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目前,街道上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有三名专业法律工作人员,学历均为大专以上。各村有一至二名联络员,由于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法援案件受理的条件、程序,农民申请法律援助的很少,农民出现法律纠纷,多数愿意通过调解解决。
一、现在的法律援助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法律援助工作宣传力度不够。
法律援助中心多设在城市里,针对基层农村宣传较少,因为宣传的少,广大农民就不了解法律援助,不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非常困难,而且对于整体素质不高的农民,一旦他们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他们不知道求助于法律援助机构或者法律服务者,就会采取其他非法手段去维护自身权益,从而引发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2、法律援助审批程序亟待完善。
法律援助审批权在法律援助机构,当事人只要交齐相关的证明和材料一般就能够获得免交费等法律援助。在农村,开具一份无收入或生活贫困证明非常容易,这就给一些人留下了可乘之机,难以确保全部法律援助资源都切实用于帮助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受援人,加大了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成本,降低了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效率。因此,如何进行严格且有效的审查是法律援助审批程序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法律援助除了免交律师费、费外,还应包括减、缓、免交诉讼费,这就涉及到法院对法律援助案件的审批。而对于法院来说,法律援助案件一般仅限于或说多限于刑事辩护案件的法律援助,对于民商行政诉讼案件,当事人要想减、缓、免交诉讼费,一般不太可能,得到法律援助的可能性很小。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法律援助机构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民事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而法院却没有同意其缓、免交诉讼费用,最终导致无法立案。
二、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提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让农民“知”法律援助。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仅仅依靠发放宣传资料已经远远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了。在当今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在有条件的农村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法律援助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送法下乡、法律咨询等途径,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力度,让需要法律援助的人了解法律援助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律援助的条件范围,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怎样去寻求法律保护,使他们“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的难题得以解决。
2、协调配合,让农民“用”法律援助。
仅仅“知”法律援助是不够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让那些需要法律援助的人“用”法律援助来维护自身的权益。首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要主动向当事人提出并积极协助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法律援助的有关事宜;其次,法律援助机构要严格审查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使应该得到援助的人得到应有的援助。最后,法律援助机构应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杜绝因无法交纳诉讼费而致使法律援助终止的情况发生,使农民能够顺利地“用”法律援助。
3、提高质量,让农民“信”法律援助。
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质量尤为重要,法律援助工作也不例外。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对法律援助的信任度,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要认真做好案件的审阅、调查和准备工作,不能因为农民懂得少、是弱势群体就敷衍了事,要确保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切实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只有获得了信任,才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关注它,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才能为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篇2
法律援助经济困难证明是申请法律援助的当事人和法律援助机构运用证据证明申请人的经济状况是否达到经济困难标准的活动。出具证明材料的机关、单位作出的依据则是经济困难标准,经济困难证明和经济困难标准在法律援助的范畴内是一对相互联系的概念。如果说经济困难标准从实体方面划定了法律援助的对象范围,确定了政府应当承担法律援助责任的程度,那么经济困难证明则从程序上保障了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的公民获得法律援助。但就目前来看,无论是《法律援助条例》,还是地方规范性文件中关于证明的规定都不尽完善。
因此,有必要制定规范的经济困难证明制度来知道实践操作。
一、经济困难证明的概念
经济困难证明是指申请人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证明自己可以享受法律援助的一系列材料。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类:
1.准经济困难证明:民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或人民法院所出具的职能范围内的证明,这些证明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明确的发放条件,反映了公民的经济状况,具有较强的证明力,能够直接作为法律援助机构给予法律援助决定的依据。至于哪些职能部门出具的证明能够作为法律援助机构认定申请人经济困难的依据,取决于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初步考虑这些证明包括:民政部门出具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特困户救助证》、《五保供养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灾民救助卡》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证明以及人民政府出具的见义勇为的证明材料和人民法院出具的司法救助的材料等等。还应当由县、市、区民政局、区总工会、区教育体育局、区残疾人联合会、区妇联将相关贫弱群体的数据资料提供给法律援助中心,由司法局按照一定的标准发放司法保障证,法律援助中心对持证者开通绿色法律援助通道。司法保障证是持证人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的强有力的证据,法律援助机构仅需对该证的真伪进行形式审查,该证明材料是一种准经济困难证明。
2.普通经济困难证明:大多数地方法规规定,农村生活确实困难的村民、城镇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和城镇生活确实困难的居民,应当由当地基层组织出具经济困难证明和相关证明材料,并经法律援助机构审查认可的符合法律规定的确实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一系列材料。
3.特殊经济困难证明: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案件中,也可以降低证明标准。比如,对于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特别是在与资方发生的纠纷中,农民工欲证明自身的经济收入是比较困难的。只要审查人员在申请人、异地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其他信息基础上大致认为申请人符合经济困难的标准,且案情符合法律援助范围的情况下,即可作出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
二、经济困难证明的内容
经济困难证明在目前各地使用的要求的基础上,应当逐步要求申请人提供其可动用资产、可支配收入、财务资源等材料,以此来证明申请人的收入符合经济困难证明的标准。例如《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申请人提交的经济困难证明,包括家庭成员证明和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户口簿能证明家庭成员关系的,应当提供户口簿;户口簿不能证明的,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派出所、居委会或者村委会提供证明。家庭成员是指与申请人共同生活的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关系的人员。家庭经济状况包括家庭成员收入状况、支出状况和其他资产状况。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有工作单位的,由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所在工作单位出具收入证明。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没有工作单位的,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出具收入证明。享受民政部门社会救济的人员申请法律援助的,无需提交经济困难证明。
三、出具经济困难证明的主体
对于出具经济困难证明的主体,当前各地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将经济困难证明的主体设定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或人民法院。目前,除去准经济困难证明和特殊经济困难证明以外,各地对于确立普通经济困难证明主体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居(村)民委员会承担主要的经济状况审查职能,由居(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拟提供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然后再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进行进一步核查并出具证明,即相当于认同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是经济困难证明的主体。这样的做法是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
对于法律援助机构来说,更多的是承担经济困难证明的形式审查的职能,法律援助机构不应当是经济困难证明的主体。
四、经济困难证明的标准
篇3
一、新刑诉法修正案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修改
在死刑复核权尚未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时,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争论焦点包括死刑复核权在内有两个。除了死刑复核权的归属问题,学界本文由收集整理争论的另一个焦点是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问题,即死刑复核程序是否应当符合审判程序的特点。实际上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名义上归于审判程序,但其实是内部审批程序。这种问题的争论可以延伸到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方式是否需要开庭、启动方式是否应当是自启动方式、对死刑复核裁定后是否可以改判等问题。
但是双方都达成一致的是,死刑复核程序需要控辩双方的参与,本次修正案也吸收了这个观点。
(一)控辩双方的程序参与
修正案中对于控辩双方的程序参与,吸收了2007年《意见》的内容。比较重大的突破在于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时,原本《意见》第42条对讯问被告人没有作强制性规定,只是"原则上应当讯问被告人",而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为"应当"讯问被告人。
原本在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以后,理论界就一直在讨论律师、检察机关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程度。以往在这一程序中,没有公诉人、被告人和其他当事人参加,实质上是法院内部实行的一种监督程序,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虽然《意见》第40条规定辩护人可以提出书面意见,但是《意见》毕竟属于司法解释的范畴,缺乏立法上的正当性。《意见》第34条的规定表明控方可以参与讨论案件,但没有具体规定控方可以提出意见,因此检察院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作为控方还没有参与这一程序的实践。
如今的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增加的刑事诉讼法第240条中,明确规定了最高检可以向最高院提出意见,补充了控方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漏洞。
(二)死刑复核的裁决方式
本次新刑事诉讼法关于裁决方式的增加,也基本归纳吸收了2007年《规定》的内容(参见新《刑事诉讼法》第239条)。原本《规定》中,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作出核准的裁定、判决,或者作出不予核准的裁定。而一般"判决"用于裁判实体问题,"裁定"用于解决程序问题。原本的《规定》中使用核准的"判决"一词表述不够严谨,修正案的修改使裁决方式的表述更加严格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最高院对于不核准死刑的后续做法,在《规定》里具体列明了一系列具体情形,中形成了两种途径,一是发回重新审判,二是予以改判。本次修正案吸收了《规定》的内容,将其归纳为一个条文。根据《规定》中的情形来看,"发回重新审判"是优先,"予以改判"是例外(参见《规定》第7条)。
二、死刑复核程序修改后遗留的缺憾
本次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修改并不多,并不意味着死刑复核程序本身已经足够完善,还遗留有未曾在本次修改中得以解决的缺憾。
(一)死刑复核的启动、审理方式与期限问题
1、启动方式
死刑复核程序是死刑案件的必经程序,其启动方式有违司法被动性原则。我国现行死刑复核程序的启动具有"不告而理"的特点,即做出死刑判决的法院无须被告人上诉或检察院抗诉便可直接逐级上报有核准权的人民法院核准。根据司法裁判的一般原理,诉讼活动应按照"不告不理"的原则启动,即先有申请、起诉、上诉或抗诉才能有法院的司法裁判活动。"不告而理"不符合"不告不理"的司法理念。
2、审理方式
死刑复核程序由法院单方控制,是以不开庭审理、秘密阅卷为主的审理方式,虽然最高院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初步实践中允许律师提出辩护意见,且如今的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也增加了控辩双方的程序参与权,但是对审理方式并没有做出规定。由于不通过公开开庭审理的方式进行,这种完全抛弃直接言词原则的书面审理方式具有天然的、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其程序价值也大大受限。
3、审理期限
死刑复核程序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部分,应受到期限限制,否则不符合程序法制原则的精神和要求。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对死刑复核的审理期限作出规定,在实践中,死刑复核效率较低。这不仅不利于证据的保全,在期限上的过大自由裁量权也可能
会造成司法腐败的现象。
(二)被告人的辩护权缺乏保障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必须提供法律援助。而法院单方控制的死刑复核制度则实际上违反了此项制度。司法实践中的现状是,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由于被告人及近亲属法律意识不强、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上的不完备、实务界重实体轻程序的普遍观念等原因,无论是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最高人民法院复核程序还是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案件的地方省高级人民法院院复核程序,律师为被告人提供辩护的很少。现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司法解释不是没有规定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提出意见做出规定,而是这些规定实际上没有被落实。由此可见,新刑事诉讼法虽然增加了最高人民辩护法院"应当"讯问被告人的规定,但是如果不认真贯彻,结果也只会是一纸空文。
三、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意见
(一)死刑复核的启动、审理方式与期限方面
1、启动方式
如果要针对死刑复核程序启动有违司法被动性的弊端,则应允许在一审、二审结束后,由被告人或公诉人决定提出上诉或抗诉,只有在上诉或抗诉请求均未提出时,再由原一审或二审法院层报至最高院进行强制复核,这样才与"不告不理"的司法被动性要求相一致。
2、审理方式
死刑复核制度在我国的司法程序设计中是一种诉讼程序,理应遵守公开审判原则。但是就整个死刑案件审理程序而言,死刑案件的一审、二审与复核程序是各有侧重点的,程序设计上应简繁得当相互呼应,共同发挥死刑案件审理程序的整体功能。因此让复核程序也开庭审理没有太大必要,在完善一审、二审程序的前提下,死刑复核程序不宜采取开庭审理。[1]
3、审理期限
死刑复核程序需要设立一个合理的审理期限,但为了保护死刑复核案件审理的质量,可以给审理期限附加一些可延长的条件,比如案件特别复杂或有重大影响的可以延长。
(二)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
篇4
一、概述
年,我局紧密结合我区司法行政工作实际,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扎实开展信息公开工作。
(一)财政性资金公开情况
我局暂无财政性资金公开。
(二)规划及政府投资项目、行政审批过程公开情况
我局暂无规划及政府投资项目、行政审批过程公开情况。
(三)重大公开政策决策过程、政策解读及执行公开情况
我局暂无重大公开政策决策过程、政策解读及执行公开情况。
(四)公共服务类信息公开情况
我局暂无公共服务类信息公开情况。
(五)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建设情况
我局暂无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建设新的情况。
(六)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长效机制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立严谨、畅顺的常态运行机制,我局将各基层司法所人员充实到政务信息公开办公室,及时向办公室报送本所制作信息,及时通过本所公开栏公开辖区基层业务相关信息。网络信息上网继续按照“谁公开,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相应的审批程序和操作人员、审批人员的责任与权限,加强对上网信息的保密管理,严防涉密信息上网。
充分发挥局机关、各司法所政务信息公开栏作用,及时将一些需公示或应主动公开的信息予以公开,更加便于来访群众查询了解本部门政务信息。此外,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期间,专门设置了活动公开栏,将本局开展活动的实施方案、公开承诺等予以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广泛评议和监督。积极参加区政府举办的政府信息公开学习培训活动,有计划组织本局干部参加集中学习,熟悉操作流程,正确把握政务信息公开和保密管理的尺度。
截止年底,本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运行正常,政府信息公开咨询、申请以及答复工作均得到了顺利开展。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一)本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
年,我局把区人民政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截止年底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8条,全文电子化的主动公开信息数38条。年5月日以来,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9条。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类别情况
1、机构职能人事任免。主动公开机构设置、工作规则、工作职责以及人事信息等10条政府信息。
2、法制及规范性文件。主动公开规范化文件、法律宣传3条政府信息。
3、普法规划司法动态。主动公开工作总结、普法规划、任务分解、司法动态等18条政府信息。
4、行政许可采购收费。主动公开行政审批等0条政府信息。
5、惠民实事推进实效。主动公开惠民实事等0条政府信息。
6、法律援助事业建设。主动公开法律援助等1条政府信息。
7、安置帮教社区矫正。主动公开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2条政府信息。
8、人民调解应急工作。主动公开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人民调解等3条政府信息。
9、其他主动公开信息。主动公开其他主动公开信息等1条政府信息。
10、提供服务类型信息。主动公开服务类型信息0条。
(三)信息公开的形式
根据《条例》第15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结合我局实际,主要利用区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8条。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
全年未接到公民当面提出的公开政府信息申请。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为体现为民、便民服务,目前我区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一律免收相关费用。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及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我局均能严格履行《条例》赋予的法定职责,认真做好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工作,-年均未发生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全年及历年均未接到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宣传不够广泛,对公众依法申请部门公开信息宣传力度不够,年度内尚未接到此类申请;
二是对于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信息的界线把握不准。对于本局制作的信息基本能够确定其是否属于公开范畴,但有个别信息仍然拿捏不准,特别是对依申请公开的范围把握不准,一些信息判断不清是属于主动公开范围还是依申请公开范围。
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关于营商环境建设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着力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和优质法律服务,全力打造司法行政服务营商环境建设新品牌,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司法行政积极贡献。
二、工作任务
(一)开展“法治建设提档行动”,为营商环境建设筑牢“防护网”
1.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法治思想,贯彻落实《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制度》《省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把民法典纳入领导干部学法必修课,推进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增强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能力水平。(责任部门:普法宣传)
(二)开展“行政执法提效行动”,为市场公平竞争当好“清道夫”。
2.推动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认真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等工作制度,实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法律援助等办事流程、申报材料、投诉电话0433--5939022、办理结果“四公开”,持续推进“减证便民”举措。(责任部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法律援助)
(三)开展“司法保护提升行动”,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及时雨”。
3.完善和落实民营企业经营者社区矫正对象请假放宽措施。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经营者社区矫正对象请假审批程序,民营企业经营者社区矫正对象因生产经营需要,确需本人赴境内居住地以外签订重要合同、投资谈判、参加重要展会、催要业务款项、走访重点客户等而请假外出的,要按有关规定及时予以审批。(责任部门:局社区矫正负责人、各司法所)
4.健全民营企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优势,推动涉企纠纷专业化分类处理,不断提升涉企矛盾纠纷解决质效。设立涉民营企业矛盾纠纷服务窗口,及时受理民营企业矛盾纠纷;在较大的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室),调解劳动争议等矛盾纠纷。(责任部门: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各司法所)
(四)开展“法律服务提质行动”,为服务营商环境建好“加油站”。
5.深化涉企公共法律服务。统筹推进法律维权主题法治宣讲、法治体检服务周等活动,实行“定期走访+预约上门”模式,将法律服务下沉到基层、下沉到企业。建立司法行政机关与工商联协调联动机制,拓展线上法律服务渠道,开展专项普法宣传,提高企业经营者法治意识。充分发挥调解便捷高效解决纠纷作用,以优质高效法律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责任部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普法宣传)
三、工作要求
开展“营商环境建设法治护航行动”,是今年全区司法行政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相关科室、司法所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认真抓好行动的开展。
(一)压紧压实责任。我局成立“营商环境建设法治护航行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负责对行动进行调度、协调、指导、情况综合等日常工作。要以清单化、图表化、手册化、模板化、机制化“五化”工作法抓好任务落实。
篇6
7月份运行情况如下:
一、办件情况
(一)行政服务大厅办件情况。截止7月28日,达日县政府行政服务大厅受理行政管理、咨询解答等事项共计1346件。办结率为99%。
本月办件量较多的窗口单位是:市监局(494件)、公安( 399 件)、地税窗口(360)、城乡医保(48 件)、卫计委(16件)、民政窗口(15件)、司法(12)、残联(2件)。
二、工作情况
(一)创新服务模式,切实做到便企利民。为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根据行政服务中心工作实际,着重从三方面制定了工作任务台账。一是以“五化”措施(即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业务办理协同化、办理时限提速化、办理流程精简化)为主要求,持续推进精简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规范审批管理工作;二是推进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拓展审批服务内容。督促各进驻单位对凡是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社会性、经济性以及涉及安全性的公共服务事项,配合县编办进行全面梳理,并全部进驻大厅集中办理,更好地为群众提供项目齐全、标准统一、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三是加大行政服务工作宣传力度,拓展政务服务信息公开范围。通过宣传,最大限度地让全县广大城乡居民知晓行政服务大厅工作,参与、支持、监督行政服务大厅工作,使行政服务工作公开透明规范运行。
(二)促进信息交流,加强服务型窗口建设。各窗口按照中心要求,将全年重点工作及领导对窗口工作的要求、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等及时编写成信息,推进各窗口间工作交流,同时将质量较高的信息报送县政府办公室,为领导了解情况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今年以来,进驻部门高度重视并落实领导班子成员窗口坐班制度,现场指导窗口工作,并要求窗口工作人员进一步配合中心工作,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热情服务办事群众,推进单位与中心大厅之间互联互动,树立良好的窗口服务形象。
篇7
一、侦查监督工作面临的机遇。
第一,完善了逮捕制度,明确了逮捕条件,并将“社会危险性”的判断标准细化,区分了是否逮捕的三种情形,使逮捕条件更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侦查机关(部门)和检察机关统一认识,准确掌握逮捕条件,提高逮捕办案质量。第二,规范了审查逮捕程序,将检察机关目前对公安机关报送的提请批准的材料主要由书面审查变为当面讯问犯罪嫌疑人,并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逮捕的必要性,有利于发现并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利于保证人民检察院正确行使批准逮捕权,防止错误逮捕的发生,维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第三,适当延长了检察院自侦案件的拘留期限。目前,职务犯罪嫌疑人审查逮捕“上提一级”的改革,使职务犯罪案件的审查逮捕程序更加严格,逮捕标准的把握也更加规范,但异地报送案件材料、异地讯问犯罪嫌疑人、异地送达法律文书等,使办案期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修改后的刑诉法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对被拘留人审查批捕的时间由十四日延长到十七日,既基本满足办案需要,也符合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相平衡的原则。第四,设立对在押人员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这项制度是对以往逮捕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有利于强化人民检察院对羁押措施的监督,防止超期羁押和不必要关押。对改变过去一旦批准逮捕,无人过问,一押到底的状况有重要意义。第五,增加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采取查封、扣押、冻结侦查措施进行法律监督的规定,拓展了监督内容和领域。
二、侦查监督工作面临的挑战
第一,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诉法总则,并在多项具体规定和制度完善中加以贯彻和体现,对侦查监督工作的理念产生深远影响。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侦查监督人员必须进一步更新执法理念,增强人权保障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效率意识、时限意识。牢固树立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全面客观收集证据与坚决依法排除非法证据并重。要求侦查监督人员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自觉贯彻于执法办案的全过程。
第二,完善逮捕条件,细化“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规定,对提高审查逮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刑事案件一直存在着逮捕率过高;逮捕羁押不分,超期羁押严重;逮捕条件和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缺陷,行政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此次刑诉法修改细化了逮捕条件,完善了审查逮捕的程序,特别是增加规定审查批捕既要讯问犯罪嫌疑人,又要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引入了诉讼化机制。这些修改将有助于完善被逮捕人的权利保障,减少不必要的羁押,防止错误羁押。所以,侦查监督部门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严把质量关。
第三,审查逮捕阶段排除非法证据。修改后的刑诉法对公检法三机关在各自诉讼阶段都有对非法证据的排除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在侦查、审查、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意见、决定和判决的依据。”审查批捕工作具有司法审查的性质和法律监督的属性,所以,对于非法证据的排除,也应适用于审查逮捕过程,对非法证据在审查逮捕时的排除应当按照侦查监督程序未进行,主要针对客观证据的合法性和言词证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工作重点应是对瑕疵证据的转换和补正,为后续的公诉工作打好基础。
第四,职责任务面临的挑战。 一是检察机关对查封、扣押、冻结,不依法解除查封、扣押、冻结侦查措施有权进行监督。二是明确了检察机关对强制措施的监督职责。 三是创设了逮捕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监督机制。四是明确了对非法取证行为的监督。五是明确要求逮捕后应当立即送看守所羁押的规定。六是在证据制度方面,证据概念的界定,证据种类的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制度的确立,以及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证据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等。七是技术侦查措施入法为检察机关探索侦查活动的法律监督提出了新课题。 八是对阻碍辩护人、诉讼人行使诉讼权利的违法行为的监督。
第五,辩护制度的完善给侦查监督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 律师辩护的起点提前至侦查阶段。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检察机关有义务及时转达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人的要求,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辩护;二是应律师申请,调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三是在审查批准逮捕阶段,可以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从而使控辩平等理念进一步向前延伸; 四是增加阻碍辩护人行使职责的救济渠道。
三、积极应对新刑诉法的挑战
一是要改变“构罪即捕”为“确有必要逮捕”。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审查逮捕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一项刑事诉讼制度。新刑诉法对逮捕制度作了重大修改,检察机关适用时要体现少捕人、少押人的立法精神。改变过去“构罪即捕”的习惯做法,只要能有效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能不用逮捕措施或改用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较低程度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尽量不用逮捕措施。使每一个被逮捕的嫌疑人都属于“确有必要逮捕”的。特别是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更应当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
篇8
税务机关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其根本职能是为国聚财,在调控经济和调节分配的过程中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税务系统目前实行的是垂直管理体制。虽然税务系统实行垂直管理,但实际工作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税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各级税务部门应在推进依法治税,坚决维护税法的统一性、严肃性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接受上级垂直管理与接受当地党政领导的关系,既积极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又保证税务系统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把依法行政视为天职,在规范执法的条件下,争取社会的支持,接受群众的监督,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工作的合力。通过正确处理上级垂直管理与当地党政领导的关系,把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与当地党政部门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正确执行税法,又因地制宜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税务机关应发挥垂直管理的优势,主动把税收工作置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来研究,依法强化工作职能,努力实现税收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具体地说,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以充分实现国家利益为先导,认真贯彻执行税收政策,全面履行税收职能。强化依法调控经济的职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审批事项,提高办税效率;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以“帮助企业增效益、实现国家增税收”为目标的税源建设活动;强化依法调节分配的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创造公平环境,使纳税人开展平等竞争;坚决打击偷、逃、抗、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保持良好的税收法律秩序;强化依法聚财的职能,为改革发展稳定筹集建设资金。按照这一要求,湖北省各级地税部门千方百计地组织收入,连年超额完成税收任务,税收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为各项建设提供了财力保证。
篇9
按照《沈阳市2003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要求,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继续推进依法治市工作
(一)大力推进依法,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依法工作大格局。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促进人民群众依法、逐级、有序,同时,建立起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依法的工作机制,自觉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公共秩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在调处一般民间纠纷的基础上,积极预防和化解涉及各种主体不同,地域不同,多种性质的纠纷和矛盾,继续完善不同调解组织之间的协作,与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协调配合,构筑“大调解”格局。
(二)适应入世需要,加快地方立法工作。全面做好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修改和废止我市与世贸规则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逐步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地方立法框架。实行公开立法和开门立法,积极推进立法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加速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探索实行重大决策公开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建立科学的决策监督机制,防止决策失误,提高政府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增强行政执法行为的透明度。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依法界定审批权限,削减审批项目,减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四)加强政法工作,确保公正司法。继续深入开展“政法系统队伍建设年”活动,坚持政治建警、业务强警和从严治警,提高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司法水平。继续深化审务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以公开促进和保障司法公正。继续在全市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集中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沈阳市的大发展、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区自治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以社区换届为契机,扩大民主选举的直选范围,积极推进条件成熟的社区实行直接选举社区委员会主任;不断完善社区民主决策机制,规范社区的民主管理;强化社区的民主监督,积极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社务公开,建立社区内部的民主测评机制;探索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由社区成员直接选举的民主选举新机制;加强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全面推进“两公开、一监督”,积极推进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治校工作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规范学校内部的工作机制,依法维护教学秩序;依法治企工作要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各种行为依法运行。
(六)建设和规范法律服务市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深化公证、律师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机制。适应入世需要,公证业务要积极开拓高新科技、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房地产等新领域。律师服务业要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外向化、品牌化,并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引进国外律师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监管,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有关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监管的规章,清理非法服务机构,净化法律服务市场。同时,大力加强各级政府的法律顾问工作,为全市各项重大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紧紧围绕铁西区整体改造,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医药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建设,先进材料产业园、先进技术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建设,农业庄园、农业科技园、农业开发园建设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高效、优质和规范的法律服务。
(七)全面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认真落实《沈阳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暂行规定》,编发《沈阳市处以上领导干部学法目录》,明确普法重点。市级领导班子法制讲座每年不少于两次;开办局以上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轮训班;开办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法律专业第二学历课程;完善市人大任命的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适时建立非人大任命的市管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加强公务员的法制教育。制定全市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合格证制度,统一颁发普法合格证。同时,要将公务员学法用法情况与公务员考核、评议等结合起来,作为公务员任职、晋级的必备条件;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研究制定《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并贯彻实施,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各区、县(市)要在年内创建1-2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教育。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重点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知识、世贸规则、企业管理法律知识和有关劳动、社会保障、环保、资源、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面的法制宣传,要适应入世的需求,大力宣传世贸规则等法律法规;要切实做好市、区县(市)、乡(镇)三级人大换届选举期间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对宪法、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的宣传力度,确保换届工作的圆满完成;要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宣传工作。
二、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确保监院安全稳定
(一)建立实现安全防范的长效机制。以人为本,制定相应的监督、考核、奖惩办法,完善安全稳定责任制;利用微机联网、磁卡管理、监控监视等现代化技防手段,不断增强防范打击能力;与驻地公安、驻军、乡镇、街道和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网络,进一步完备应急处置体系;积极参与“严打”斗争,会同公、检、法等部门,确立起监院内外深挖犯罪案件,打击犯罪行为的各项程序;加强“”人员教育转化,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
(二)建立实现治本功能的教育机制。努力实现教育手段的科学性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文化教育要向高等教育延伸,技术教育要向社会需求型和科技型转移;特别是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矫治等方面要形成科学、规范的运作程序;完善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保障罪犯、劳教人员的人身权、知情权、休息权等基本权利的保障体系。
(三)建立实现现代化标准的保障机制。监院生产作为重要的改造手段,要逐步由院外向院内转移,由从事劳务生产向从事固定生产转移,大力发展固定生产项目,为提高改造质量创造条件;要科学调整监院布局,形成规模,合理配置警戒设施;理顺投资体系,要在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技术装备、现代化办公等方面加大投入,预计总投资额在8250万元。
三、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提高法律服务水平
(一)实施“五化”战略。1.实现规模化,实施“5510”规划:通过政策扶持,市场调控,建立5家有100名以上执业律师的实力强、形象佳、有国际影响的律师事务所;5家有50名以上的执业律师的大所;10家有20名以上执业律师的的中型所。2.实现专业化,实施“520”规划:积极引导律师机构和律师向专业化发展,建立5个以上以金融、证券、房地产、知识产权等为主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建立20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律师事务所。3.实现外向化,实施“322”规划:引进国外知名律师事务所在我市设立30个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引进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在我市设立20个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我市律师事务所到国外、省外设立20个分支机构和办事处。4.实现名牌化,实施“753”规划:全力打造7个省内有名,5个国内有名,3个国际有名的品牌所,今年分别打造3家、2家和1家;培养出50名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律师,20名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律师,20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律师。5.实现规范化,实施“111”规划: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体制,建立一个严格的内部自律体制。
(二)实施创新战略。加快公证体制改革步伐,现有行政体制的公证处要尽快改为事业体制;建立起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以行业管理为主的新型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强化法律服务机构的自律性管理;积极探索律师事务所与会计、审计等中介组织的联合重组,尝试构筑中介大平台。
(三)实施“法制”战略。制定地方性法规,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具有沈阳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市、区县(市)两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服务市场的指导、规划、监督、管理等项职能,规范法律服务市场,营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出台政府规章,积极建立法律援助体系。依法确定法律援助的地位、服务方式和作用,积极解决经费财政保障问题;强化法律服务网站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将该站建设成为设施完备、管理先进、信息量丰富、传递快捷的国际性网站。
四、争创“四个一流”,切实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
(一)建一流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司法行政工作规则,坚持落实领导班子议事制度。着眼于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构建职责明确、程序规范、运转协调、高能快捷的决策系统;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按照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要求,继续实行中层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督机制,实行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动态管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期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按照动态跟踪、分口分级管理、定期定项培养的原则,采取轮岗、下派、交流、担任助理等形式,组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学识层次高的后备干部队伍;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轮岗交流机制,定期交流与定岗交流相结合;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诫免、引咎辞职等制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建一流干部队伍。坚持逢进必考的方针,力争以每年5%的比例,有计划的考试招收录用一批年轻化、高学识、高技能的各类人才进入我局;制定《沈阳市司法局非领导职务干部聘任实施办法》,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方式,全方位推行聘任制度、合同制度;实行干警轮岗交流制度,从层次、范围、标准和时间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加强干部培训。加强学历教育,通过自考、联办、委培、选送、定期进修等多种形式,提高现有干警的学历层次;建立和完善固定的干部培训基地;保证全局干部每两年一次定期培训;对公务员、人民警察和法律服务人员的执法执纪行为实行全方位监督。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有效办法,重点强化关键岗位、关键时期、关键事项、关键环节及8小时以外的有效监督。进一步研究入世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加强对局直各窗口单位的行为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监督检查,解决带有行业性质的不正之风。版权所有
篇10
一、工作目标
根据自治区总工会“农民工援助行动”下达给我市的目标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全市工会以就业援助为重点,通过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基本素质培训,以及就业援助、创业指导、维权服务、生活帮扶等措施,对6万名以上农民工实施援助,其中确保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2万人(实现就业1.2万人),获得维权服务、生活帮扶的人数达到1万人。力争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3万人(实现就业1.8万人、获得职业技能证书1.2万人),基础素质培训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
二、具体措施
(一)创业、就业培训
1、培训内容
(1)就业、创业培训。及时全面掌握返乡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对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关键技术;对希望重新外出务工的,组织开展市场需求大的建筑、电工、焊工、家政、缝纫、美容、汽车美容、推拿按摩、烹调、家电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对带资金和技术返乡、希望创办企业的农民工,组织开展创业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2)技能培训。结合企业紧缺用工需求进行在岗培训,帮助未获技术等级的在职农民工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实现持证上岗;对初级工和中级工开展职业资格上等级培训,帮助他们取得中级、高级技术等级。
(3)基础素质培训。对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知识等综合素质培训。
2、培训方式
(1)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充分利用农民工夜校、工会教育培训场所、基地,为农民工提供基本就业技能和基础素质方面的培训。
(2)充分运用企业的培训资源,包括场地、师资和设备等,根据企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组织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实现农民工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3)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市总工会和银河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市旭东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合开展培训,各县区总工会也要采取与社会机构培训力量联办的方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取得政府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资格证书。
(4)各县区总工会要加快本级培训基地建设,确保县区都有1—2个达到工会职工就业培训基地条件要求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二)提供就业援助、创业扶持
各县区总工会要积极主动介入劳动部门举办的招聘会,组织动员农民工参与招聘会;要广泛收集和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利用工会职业介绍机构和社会就业服务资源,实现帮扶中心和政府劳动部门的就业信息共享,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向农民工,向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
各县区工会要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设专门窗口,开展政策性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助贷工作,提供贷款咨询、指导服务。通过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头人,以及指导农民工实现集体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就业。
(三)加强维权服务
加大法律援助和政策咨询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工会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帮助农民工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因裁员、欠薪、断保等引发的劳动关系纠纷,及时帮助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突出问题;深入农民工集中的厂矿企业、车间工地,开展有关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政策法规和维权知识的法律宣传,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组织工会、职工与企业开展“共同约定行动”,督促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
(四)实施帮扶救助
要大力开展农民工“送清凉”活动。要将失业返乡中的困难农民工纳入帮扶范围,对符合困难职工建档条件的,及时录入工会困难职工管理系统实施动态帮扶,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的帮扶和维权服务。对于因失业和患重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农民工,要及时为他们提供应急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要加大工会助学力度,深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对于因失业无力承担上高中或上大学子女学费的困难农民工,要为他们的子女提供助学金,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子女解决实际问题。
三、资金筹集
(一)积极争取上级经费。
1、用好联合培训经费。各县区总工会要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沟通、联系,将工会培训计划(含培训人数、培训经费)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同时报市总保障工作部),并将每一期的培训计划(含培训人数、培训经费)和培训后的实名制名单及时报劳动保障部门(同时报市总保障工作部),解决农民工培训经费问题。
2、用好专项培训经费。各县区总工会要结合培训任务指标拿出相应培训计划上报市总保障工作部,以便汇总后向自治区总工会申报经费。
3、用好帮扶专项资金。使用好今年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配套的帮扶专项资金,其中用于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的培训资金不少于两级所拨资金的30%。因目前帮扶资金还没到位,可暂按上年度的所得数额进行先垫资使用。
4、用好市政府补贴。南府发[2012]11号文规定财政给予返乡农民工培训补贴、生活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各级工会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联系人做好申报工作,促进农民工培训和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工会自身资金投入。
市总工会和县区总工会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工会培训和就业服务机构、农民工救助及培训奖励等活动支出。
(三)要多方拓宽社会捐助渠道。
广泛动员个人、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援助资金,实施形式多样的农民工援助项目,壮大资金实力。
四、培训证书发放
各县区总工会对农民工的培训,要及时给他们发放培训证书。培训证书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印制,具体到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购买,购买费用从培训经费中支出。
对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可以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初、中、高级资格证书的考试,具体可与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做好安排。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总工会成立市总工会“农民工援助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我市工会开展“农民工援助行动”的组织领导、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制定和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措施;积极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设委员会等部门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动“农民工援助行动”的有效开展。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由保障工作部负责。
各县区总工会也要成立“农民工援助行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民工援助行动的领导。要深入基层,摸清农民工的数量、就业情况和生活状况,准确掌握国家经济形势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配备得力的工作人员,层层分解指标,明确工作责任。要加强与劳动部门联系,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落实资金、场地。
自治区总工会已将“农民工援助行动”列入2012年工会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实施“农民工援助行动”作为工会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推动。市总工会将在适当时间召开现场会,推进“农民工援助行动”的开展。
(二)加大对农民工援助行动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农民工援助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工会“农民工援助行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扩大行动的社会影响力。要将本地区开展农民工援助行动情况,以及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报送市总保障工作部。
(三)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援助资金的使用监管制度,援助工作实施全过程检查和工作通报等。重点要加强对援助资金发放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批程序,确保资金全部用到农民工身上。各级工会对农民工开展的各类援助行动实行实名制,建立实名制登记表。
(四)选树创业典型和培训基地典型。各县区工会在开展“农民工援助行动”中要注意培养典型,每个县区要选树1-2个农民工创业典型、农民工培训基地典型。
(五)时间要求。
1、各县区总工会根据《2012年度各县区农民工培训、就业、帮扶指标数》制定本县区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市总保障工作部。
2、每月1日、16日前按时上报《农民工援助行动报表》(见附件2)。
3、6月20日前完成《2012年度各县区农民工培训、就业、帮扶指标数》(见附件1)任务目标。6月20日后各县区开展技能培训统计,清理培训资金,6月25日上报培训成果。
(六)各种材料要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职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