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的种类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演艺术的种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雷击 感应雷 尖峰冲击电流 数字传感器仪表
中图分类号:TH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065-01
1、数字传感器广泛应用,称重仪表接口电路的雷击防护越来越重要
数字传感器具有可靠性高、防作弊、抗干扰能力强和信号传输距离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欢迎。由于大多数多传感器称重设备都安装在室外,特别是数字式汽车衡和轨道衡等大型衡器,其数字式传感器金属外壳很容易引来雷电袭击。雷击过电压产生的尖峰脉冲侵入传感器与仪表之间的连线,使得连线上的电压幅值远高于仪表的工作电压值而导致仪表烧坏,从而使得称重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可见,对数字传感器仪表接口电路的雷击防护越来越显得重要。
2、数字传感器仪表雷击防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措施
2.1 数字传感器仪表感应雷击的特点
雷电是大气中自然放电现象,雷电的破坏作用主要由以下几种方面引起:直击雷:直击雷是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球形雷:球形雷主要是沿建筑物的孔洞或开着的门窗进入室内,有的由烟囱或通气管道滚进楼房,一般发生的较少,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地理环境或者特殊的基站位置上才会有球形雷的发生。雷电感应:感应雷击是由于雷雨云的静电感应或放电时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建筑物上的金属物件,如管道、电线等感应出与雷雨云电荷相反的电荷,造成放电所引起。
2.2 数字传感器仪表雷击防护的措施
根据经验,雷击发生器的一端接于数字传感器外壳,传感器和仪表外壳通过屏蔽电缆可靠连接,仪表外壳再通过电缆串联采样电阻后接至发生器的另一端。对于某一过压或过流冲击脉冲,经过一级保护以后,仍会有残余电压流至后继电路。若后继电路不能承受残余电压的冲击,同样会损坏核心电路,因此对仪表接口电路采取多级防护措施。
信号线上的保护为:第一级保护:气体放电管。由于被保护电路能承受的最高电压为80V,故选择的气体放电管的直流起弧电压为90±20%,浪涌起弧电压小于500V(1kV/us);第二级保护:压敏电阻+限流电阻。由于被保护电路正常工作时电压为5V左右,压敏电阻的标称电压应大于5×1.5=7.5V,反应速度小于0.5ns。
当电压上升速率为1kV/us的浪涌波入侵时,由于气体放电管到达500V的起弧电压需0.5us,因此压敏电阻将先起动。
2.3 保护器件使用的注意事项
下面是保护器件在使用中建议的注意事项:
(1)器件的击穿电压。击穿电压值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保护效果与使用寿命。如果击穿电压高于被保护电路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则起不到过电压保护作用;如果击穿电压过低,则保护器件容易误动作或被击穿,从而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2)器件的动作时间。器件的响应时间应快于线路响应时间,抢先一步将过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
(3)器件可通过的峰值电流应满足设计要求保护器件应该对后继电路安全可靠并具有良好的可恢复性。如果选用的器件不能承受实际过大的峰值电流,就会导致该器件的损坏,使被保护电路不得不进入维修期。
(4)器件引线对干扰抑制的影响。器件的引线过长,因其的感抗作用,会对器件限压有很大影响。如气体放电管,在其导电瞬间有很大的电流通过,引线越长,引线电感产生的附加感应电压(U=Ldi/d)t就越大,因此在瞬态电流通过时,在引线上会产生瞬间高压,对被保护设备不利。
3、数字传感器仪表防雷测试要求和方法
在数字式仪表设计之前,对与本产品相关的测试标准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指导产品设计和测试,从而使产品具备更好的防雷性能。
3.1 IEEEStd4-1995:高电压测试技术标准
IEEEStd4-1995标准规定了对试验程序和被试品的一般要求,试验电压和电流的产生,试验方法、试验结果的处理方法,试验是否合格的判据和人工污秽试验的要求。在9.1.8“标准脉冲电流”章节中列出了常用的脉冲电流波形,其中包括8/20us短路电流波形。
结论:由于这个标准适用于额定电压在1000V以上的设备,因此本仪表不属于此类设备,但在测试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和方法按这个标准执行。使用标准中规定的8/20us短路电流波形进行测试。
3.2 IEC62305-1:雷电保护———第1部分:总则
IEC62305-1标准规定了雷电保护的基本原则、选择雷电防护措施的方法及雷电防护等级(LPL)。
结论:IEC62305-1标准中的一些脉冲波形和峰值电流不适用于本仪表测试,但感应雷:8/20us波形,≤5kVApk适用于本表。
3.3 IEC61000-4-5:电磁兼容———试验与测
量技术-第五部分:浪涌抗扰度试验
本标准规定了设备对由开关和雷电瞬变过电压引起的单极性浪涌冲击的抗扰度要求、试验方法和推荐的试验等级范围,规定了几个与试验环境和安装状态有关的试验等级。
结论:数字传感器仪表采用本标准中的连接方式测试。本仪表的安装类别属于4类,此类别对应的试验等级为8/20us波形,≤4kVpk。
3.4 最终结论
按标准提供的要求和测试方法对仪表进行测试。同时参考三个标准中适用于本仪表的条例。
参考文献
[1]IEEE Std4-1995,高电压测试技术标准[S].
篇2
【关键词】 歌唱 表演艺术 探究
1. 表演艺术与歌唱艺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艺术是一个大家族,表演和音乐同为艺术家庭的成员,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音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表演这个环节,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歌唱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上也是一种表演形式,通过演唱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它以旋律和节奏为手段,为听众所感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它有着综合形象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形象感觉的间接性与视觉性,形象表现的广泛性与丰富性,偏重于唱。而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表演,其形式多样、范围广,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通常以电影、电视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戏剧为原材料,是单纯而集中的一种表演,侧重于演。歌唱者在舞台上的一个动作、一种姿势、一个表情,是对歌曲内容的表达,是给听众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一种感觉。学习歌唱艺术,除声乐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树立表演意识,进行舞台形体训练。
歌唱中的表演与狭义上的表演艺术存在差异是不言而喻的。不同唱法的表演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就肢体语言而言,各种唱法的肢体表演大都集中于面部和上肢。在此基础上,美声唱法大多站立于台前,在台上走动很少,上身肢体活动多;
民族唱法肢体活动大多是一个模式在台上走动;流行唱法肢体表演不拘一格,或静或动,随意任情发挥,歌舞相映生辉。歌唱中的表演不只是风格问题,它与发声方法密切联系。僵硬的动作和紧张的表情会影响声音的好坏。所以,完美的演唱与协调的肢体表演是艺术演唱形神相融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
事实证明,唱要与演结合,却不能是简单的、形式上的结合。真正的演唱不是机械地配上动作或舞蹈,而是要抓住演和唱的共通点,一招一式协调配合,表演和动作都要发自演唱者内心,让”肢体语言”与歌唱情神一致。
2. “肢体语言”是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唱艺术属于表演艺术,表演艺术中包括语言动作和形体动作。语言动作作为表演艺术的创造工具和手段,是指在语言运用和交流中,充分发挥它特定的语言目的、任务和情感作用,使歌唱艺术表现达到特定的抒情效果。因此,发挥语言的动作性是一切运用语言作为表演艺术手段的共同要求。作为富有形态特征的身体动作,形体动作从表演艺术的体现来讲,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与角色的形体动作。形体动作的造型美要求演员无论是自身,还是进入角色创造的动作都应有一种美感,这种造型美的体现是根据内容与情节表达的需要,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实现的,它包括演员的体形体态美、风度仪表美、性格气质美等有机艺术创造。形体动作包括形体与动作。
歌唱与表演同为艺术,没有形体表演的歌唱是不完整的。唱歌要用心唱,要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实践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同样的歌唱水平,唱同一首曲子,其效果大相径庭。
做到表演与歌唱完美融合、自然协调,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肢体”语言,从口、手、眼、身、步这五个环节着眼做起,使之成为舞台上互为依存、互相配合的综合表演艺术。在歌唱表演中,要充分利用舞台空间,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达到以歌传情,声情并茂,神形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信心和实践是提高歌唱表演水平的重要环节
声乐演唱的艺术美包括词章的语言美、曲调的旋律美、演唱的声腔美、声乐的器乐美、形体的动作美。这是艺术创造全过程的客观要求。为此,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
3.1树立艺术演唱的意识
首先要切实了解歌唱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明白歌唱艺术的客观要求,掌握表演艺术与歌唱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整体上把握学习艺术演唱和表演知识的定位和致用性,彻底摒弃那种学表演与学声乐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糊涂认识,增强学习表演专业知识的自觉性。为此,一定要树立演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神圣、庄严、科学的理念,从认识和实践的结合上注重表演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2注重心理调试和基础训练
影响表演与歌唱完美协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个性对歌唱的影响。外向型性格的人偏重客观世界,一般性情开朗、性格活泼、爱交际。具有这种个性的表演者,登台一般不会“怯场”;而内向性格的人则偏重主观世界,同外界接触缺乏自信,出现性格上的紧张趋势,当受到贬低或遭受失败时特别敏感,避免这种怯场心理比较困难。大多数人属于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中间型。尽管初上舞台难免有一些“怯场”心理,但容易纠正。二是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歌唱者的喜、怒、哀、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发声和演唱,虽然其发声器官没有问题,但当其情绪异常时,也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三是意识对歌唱的影响。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在正常的歌唱表演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想着什么地方该处理成怎样的速度、力度、音量等,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所以反映比较缓慢;后者是由于习惯而成自然,平时在声乐训练时不断使有关肌肉活动按一定运动轨迹行动,久而久之形成了机制,这种机制是第二性的,由潜意识控制。作为动作组合,声乐活动是在同时间内完成多种活动的过程,而人的有意识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而不能完成一个以上的动作,所以,声乐活动时我们只能把“有意识”用于掌控主要的动作,而其它动作则要依赖于“潜意识”去控制。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科学的认识,进而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部活动,避免负面影响。关键是做好演唱前的准备,避免产生怕出问题的诱因。准备内容包括:切实熟练曲目乐谱,注重音准、节奏;背熟歌词,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多合伴奏,解决歌曲中的难点;演唱适合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等等。
3.3要建立必胜的信心
现代声乐生理研究表明,大脑皮层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受等方面控制歌唱行为,而歌唱发声器官等诸方面是否协调运动是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来控制的。为此,要做到舞台演唱时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和轻松自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极的心理,信心和技巧对于演唱同等重要,一个放松的状态是必须的,而放松的首要基础则是信心。信心不足会产生紧张心理,导致演唱失败。歌手在演唱之前,如果对自己能否正常发挥演唱缺乏自信和底气,就不会有成功的基础。有人说唱高音需要一种厚发薄发的气势,实质上这种气势就是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表演艺术和歌唱艺术的统一,真正认识它有一个过程,自觉实践更需要一个过程,有时甚至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适应的过程,关键是要面对、坚持和不断提高,特别是结合自己的问题去克服,否则很难收到在实践中提高的效果。
3.4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身
篇3
一、服装表演艺术创作的审美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服装表演诞生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独特审美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艺术活动。它是一个区别于严肃的歌剧表演、严谨的戏曲表演以及其它表演的艺术品种,其主要特性表现为前沿性、市场性、大众性、娱乐性、时尚性。前沿性是服装表演艺术的根本所在,他既有创新的特征又具备时尚的潜质。毫无疑问,服装表演艺术是引领时尚的前沿审美活动。但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服装表演艺术通常不是让人们欣赏已经被人们所认可、所接受的审美观念的,而是向人们展示一种新鲜的、尚未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的审美,具有超前的特性。标新立异,应该是一名设计师和服装表演编导最为重要的艺术特质。市场性似乎应该永远是一名艺术家最为痛恨和努力要摆脱的。但恐怕服装表演艺术是个例外,因为服装表演艺术本身就是市场的产物,服装在模特表演的过程中不但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同时还推动着服装市场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商业利润,服装表演艺术也得以深入发展并成为了永远的朝阳产业。所谓大众性即是蕴含于服装表演之中的一种先天的“通俗的意识”。服装表演一般是以商场促销和服装品牌促销的表演形式呈现,目的是为了刺激并引导大众的消费。服装表演的大众化立场使服装表演真正关心大众作为个体的自身,服装表演的大众化特征决定了其主题主要反映来自大众切身的审美特征和着装状态。所谓娱乐性是指包含在服装表演之中的强调其观赏性或是强调其文化性和审美性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取悦欣赏者的手段。娱乐性意味着服装表演的主题可以是多样性的,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展示内容。另一方面,服装表演的娱乐性还体现在观众的审美趣味方面。这种表演的目的除了愉悦欣赏者,还可以是强调文化性和审美性,这就脱离了大众口味的层面,上升到体现审美趣味的更高层面。不过尽管如此,我们的服装表演艺术的编导们也千万要记住:永远不要把我们的服装表演艺术弄成一个让人提不起精神的所谓的“严肃”艺术。时尚性是指服装表演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被人们所追逐的新颖和别具一格的“前卫”意识。时尚性要求服装表演必须借助于夸张或超越的表演方式来适应和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必须能够借助于浓艳或夸张的化妆,创意性强的服装、多变的灯光、专业的音响甚至舞蹈表演等手段来创造独特的视听氛围以及其它可能使观众获得的感官刺激,运用这些展示手段来表现不曾表现过的令人赏心悦目而又兴奋的表演内容。所以,从服装表演的审美取向来看,我们对服装表演的艺术审美应以人体美为基本原则,从服装表演的不同性质、不同风格、不同功能方面对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服装色彩、服装面料、服装结构)进行审视。总的说来,服装表演作为表演艺术的一个品种,其艺术风格、美学意义、审美价值要体现大众性、娱乐性和时尚性。在这中间,无论表演的形式和状态如何的变化,如何的丰富,如何的时髦以及如何的标新立异,皆要体现服装表演的审美实质,因此,服装表演的审美追求即是视觉和谐与听觉和谐的完美统一。
二、服装表演艺术活动视觉和谐的要求与手段
近年来,国际知名内衣品牌的服装表演活动——“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成为国际时尚界关注的焦点和效仿的大事件,由众多著名模特来展示内衣华贵性感的主题服装表演活动,其经典震撼的艺术效果值得我们国内服装表演编导去学习和借鉴。首先,“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的舞台设计是根据服装表演的主题配合灯光、音乐与编排方式体现编导的设计构思,充分展示顶级内衣的整体形象,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氛围,构成模特与观众的距离和接触关系的空间条件。“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的舞台设计往往打破常规,尽量使模特走台进行穿插表演时有较大的表演空间,使其自然地进行表演。最大特点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没有演出的隔绝感,更加生活、随意、自然化。其次,舞台背景和标题的处理与表演主题、格调一致,处理手法大多比较单纯。而舞台色彩使用纯净的素色,突出服装作品,背景板的处理多采用与服装主题相协调的LED高清投影技术,还有舞台机械的处理,如旋转的背景板和升降的舞台等,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背景上最醒目的是品牌标识和服装表演的标题,在起到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的同时,也让这种神秘的气氛融为一体。另外,服装表演灯光效果的设计也是达成视觉和谐的一个重要指标和手段。从整体表演效果而言,灯光的作用是为突出服装的肌理感、层次感和造型感,表现模特的容貌和修长优美的线条,改变空间大小,构成空间隔断,形成独特的舞台风格和艺术氛围。高规格或电视播出艺术类时装表演和一些大型的服装会上,优秀的灯光设计能够营造独特的艺术气氛,完美地表现服装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艺术创造力,构造情调,渲染主题。所以,服装表演编导平时需要多积累舞台设计和灯光设计的知识与技巧,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服装表演作品,以便在表演编排时达到更为完美的效果。
三、服装表演艺术活动听觉和谐的要求与手段
在传统的服装表演活动中,音乐通常是作为一种烘托气氛的手段而存在的。然而,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已发生了变化,无论是服装设计师还是服装表演的编导们都发现,音乐不仅能让他们在创作中产生灵感,更重要的是音乐还具有充分展现创作者构思、理念、效果的功能。而对于欣赏者来说,也早已不满足于视觉感官的享受,而是追求视觉和听觉完美交融所带来的愉悦。音乐在服装表演艺术活动中大体有两个作用:第一,运用音乐的旋律色彩意境和强烈的节奏音响表现力,限制观众的想象范围,引导观众欣赏的思路,启发观众对服装设计个性的理解与联想;第二,利用音乐的和声织体感表现服装设计自身内在的韵味,同时也使模特更准确地把握服装展示的内涵,表现服装动态时的韵律。所谓限制观众的想象范围,引导观众的欣赏思路,其实也是一种创作手段。通常在服装表演中,除了事先公布的主题,设计师和编导们很难通过服装和模特之外的艺术元素传达自己的创作理念。而更让他们担心的是,观众往往还会产生与他们创作目的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审美感觉。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在现代传播技术飞跃发展的进程中,受益最大的艺术种类莫过于音乐了。优秀的设计师和服装表演艺术的创作者们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开始尝试将音乐变为展示自己创作理念的一只无形的手,用这只手指挥或牵引着观众的审美视线。音乐声起,一种特定的情境就开始生成了,相对来说,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观众是很容易被创作者的意图所俘获的。节奏和旋律,是音乐最重要的两个艺术元素。通常来说,服装表演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服装内在韵味的。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验到这种韵味的,也就是说,对这种韵味的体验是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和能力的,而这对于通过电视屏幕和网络视频来观看服装表演的大众来说,未免是有些要求过高了。这种情况在音乐被利用之后有了改变,人们会发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会使服装的这种内在韵味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也就是说,音乐弥补了社会大众审美美感的不足。
四、服装表演艺术活动视听和谐交融的要求与手段
服装表演艺术活动视听和谐交融的要求与手段,是以展示服装为切入点向周边艺术门类辐射的过程。服装表演作为新的艺术形态,它不是生活原态的展示,而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服装表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装设计师、服装模特、服装编导的创作融合及对服装艺术解读的熟悉程度。在服装表演动态的活动中,服装是服装表演艺术的硬性条件,服装的美取决于服装是否提高了着装者的形象,是对服饰的设计技巧、程式、造型规律、流派风格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就审美形式而言,主要体现在色彩、造型、材料三个方面。它与服装设计、舞蹈、音乐、影视表演、绘画等艺术门类之间都会有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服装表演人才不仅要懂得服装表演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解读服装设计语言的能力,展示服装的创造力及综合应用舞蹈、音乐等艺术元素拓展舞台的视觉感和空间感,创造性地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传递给消费者。由此,服装表演编导应立足于多样化、多渠道的综合素养发展,从创作的理念上完善视听交融的表演环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表演创作体系。在当今的服装表演活动中,一名优秀的服装表演编导,不仅要考虑服装表演现场观众的视听感受,还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在场观众如何能够欣赏服装表演中的精髓。这一点,当然是由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决定的。比如,在美国举办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就是通过视频资料让广大观众认知和喜爱。“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的编导,利用先进的摄录系统,从多个角度来记录整场表演活动,再通过后期非线性编辑手法,将整场表演包装成一部时尚大片,让人百看不厌。在确定服装表演活动要进行电视播出或记录时,编导应与摄制人员进行事前的沟通和确认,尤其是要与导播确认清楚整场表演的流程、主题、模特的特点、舞台的设计、灯光的布置、音乐的切换等细节,使导播提前了解整场表演的重点和特色,以便布置好摄像机的位置和数量,从不同的角度、场景来完美记录整场表演。如果是现场直播或现场观众较多的情况下,视频的切换和录制还须与服装表演的彩排一同进行,从而确保录制的安全和完整。
篇4
审美既是一种欣赏,更是一种要求。不同的表演者的演奏的水平各有不同,如何衡量表演者的水平,如何评价表演的好坏,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建立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能够让我们客观的去评价自己所欣赏的表演所属的层次,直观的判断表演美还是不美。声乐表演艺术存在标准的审美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对表演者气道了激励作用,表演者不断的向标准靠拢或者超越标准,不仅实现了自我的追求以及价值,在历史意义上更是给声乐表演艺术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活力与激情,使声乐表演艺术更加具备美学内涵。声乐表演艺术的组成要素主要有:文字语言、表演者的声音、表演的动作技巧、乐器的伴奏等。在声乐表演中,歌唱者必须具备强烈的使命感。歌唱者必须具备极高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这样他才能创作出美丽的作品,观众也能感受到作品的美丽和表演者的魅力。因此,针对这些组成要素制定一定的审美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声乐表演中语言文字的审美原则
我们把声乐表演看做是一座城堡,表演里面运用到的语言文字就是建筑这座城堡的砖石。语言文字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这座城堡的美或不美。在声乐表演中如果有优美的文字最为基础,能在表演者传递情感的时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语言文字传递内涵和精神,语言文字是内涵的门面,这些语言文字应该具备简洁、全面、深刻等等特点,让表演者一开口就能俘获观众的心,透过文字直接感受作品的情绪和韵律。因此声乐表演的作品对其文字组成部分的要求应该非常的高,文字语言的优秀程度也理所当然的成为我们衡量声乐边沿作品好坏的一个最直接的标准。
(二)声乐表演中歌唱声音的审美原则
我们对声音的审美是在长期的听觉经验中总结起来的,优秀的声音能让人达到惊叹以及享受的效果,听众与表演者在这方面可以达成共识。表演者既是声音的创造者也是声音的欣赏者,优秀的表演作品只有做到感动自己,才有可能去打动别人。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要做到自如的运用声音除了自身的天赋以外,还需要表演者长期不断的练习。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不仅仅是用嘴发出声音,更要学会让心灵说话。不断的训练自己的发声技巧,将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自己的情感完美的融合到自己的歌声中去,创作出让人感动的作品。
(三)声乐表演中表演动作的审美原则
在声乐表演中观众不单单是在用耳朵听,眼睛也是观众欣赏作品的工具。不同的作品塑造的形象各有不同,表演者需要准确的拿捏即将塑造的形象的特征。要想将塑造的形象完美的展示出来,表演者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忘我,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面,所有的形象都应该是新鲜的、独创的,每一个形象都应该凭着自己的独有生命活着。这就要求表演者深入内心的去体会角色,想象角色所处的环境、角色的心情、角色的特点,想象自己就是这个角色,一切的情感与经历都是真实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刻的反应出作品背后的内涵。与角色融为一体是对表演者的要求,这也是表演者表演作品时最对作品应该担负起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对观众的尊重。对于声乐表演的审美原则上面提到的只是作为基础,审美原则更高的一个标准应该是看作品是否具备创造性以及历史性。
声乐表演通常可以通过表演的内容以及方式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每个种类下的作品有千千万万。类别是作品的最终归属,使得作品分门别类、井然有序,但同时这也是对作品的一种禁锢,所有的作品都在自己的框架里活动,作品的存在变得只是为了填充这些框架,创作便失去了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压制了创作者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作品的血液,是优秀的作品必须具备的特点。创新创造一切。优秀的声乐作品应当具备历史感。声乐表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发展,声乐表演传达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引导着人们向更加美好的生活看齐。声乐表演家应该以创作出代表时代特色的作品为己任,用表演去展示这个时代的风貌、激情以及闪光点。现在需要记住,历史更应该铭记,是历史让我们变得优秀,声乐表演的历史成就了当今声乐的辉煌,表演者演奏现代也书写曾今。
二、声乐表演艺术的应用
篇5
摘 要:歌剧表演给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辟了一方天地,使舞台经验迅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在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有表演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探究歌剧表演与播音主持专业之间的关系,就要对各自专业的表演艺术课程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找寻二者之间的契合之处。
关键词:歌剧;歌剧表演;播音主持
谈及歌剧,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洋歌剧,那么,要了解歌剧及歌剧表演的历史就要从西洋歌剧的历史开始谈起。
一、歌剧相关知识:
(1)歌剧在中西方的发展:歌剧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悲剧,之后又出现了礼拜剧、田园剧、幕间剧等不同表现形式。直到160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音乐家佩里创作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尤丽狄茜》,这标志着歌剧的正式诞生,也是意大利歌剧辉煌的开始。这时的歌剧音乐主要以吟诵式的宣叙调为主,适当配有伴奏。到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艺术基本定型,并以其固有模式存在并发展了200多年。17世纪末叶,歌剧变的越来越肤浅,奢靡和浮夸之风盛行,夸张的炫技表演成为歌剧的主体。17世纪的德国、法国、英格兰等国都纷纷效仿意大利歌剧,歌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欧洲各国迅速传播并逐步发展起来。一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在欧洲始终占据着主流位置,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的主流始终以正歌剧为主流,直至18世纪末,为了对抗正歌剧的矫揉造作格鲁克推行“革新歌剧”,又被称为“分曲式歌剧”。19世纪初期,美声风格歌剧日益盛行,接着迎来了19世纪中后叶的“黄金时期”,瓦格纳、威尔第等作曲家的歌剧引领着歌剧时代的潮流。20世纪以来,歌剧中出现了各种现代风格的元素,现代科技媒介同时也为歌剧在电台和电视上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使西洋歌剧在世界各个角落绚丽绽放。
(2)歌剧的涵义: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歌剧一般由器乐、声乐两部分组成,声乐部分在歌剧表演中起主导作用,是歌剧的灵魂。声乐演唱形式中,宣叙调是用以代替道白交代剧情的歌唱,接近于朗诵。咏叹调是歌剧的生命,在戏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以独唱的形式出现,揭示剧中人物的复杂内心活动。
(3)歌剧表演的涵义:它是指歌剧演员通过歌唱和戏剧表演,在导演的整体构思下,把歌剧脚本在与乐队、指挥及其他造型艺术相配合下进行二度创作,将特定环境下的人物、事件、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思想内涵以及戏剧情节转化为视听形象,呈现于舞台的艺术样式。歌剧演员要完美地展现声乐演唱技术技巧,同时还要有塑造舞台角色形象的戏剧表演能力,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歌剧表演的基本特征。歌剧演员要同时具备音乐与戏剧表演两种表现能力,首先必须认真研究剧本和音乐,细致入微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歌剧演员在二度创作前要做的案头准备工作。
(4)歌剧的组成要素:歌剧艺术是戏剧形式的一种,他独立存在,由一系列的戏剧情节组成,而戏剧情节是通过音乐,语言以及舞台得以表现的,这三部分贯穿歌剧的始终,成为歌剧的三大组成要素。西洋歌剧中始终以“美声唱法”来塑造音乐形象,美声唱法是源自17、18世纪一种发声方法,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具有意大利演唱风格,伴随着意大利歌剧的蓬勃发展而风靡全球。音乐是歌剧的灵魂,作为歌剧的主要表现手段,不能忽视其地位,否则,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会丧失。同时,也要看到语言和舞台对音乐的辅助作用,舞台作为音乐和语言的呈现载体,语言的刻画和细腻处理对音乐的表现都是不可缺少的,三者的关系紧密,共同建构一部完整的歌剧体系。
二、表演艺术在歌剧表演与播音主持中的不同表现:
在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表演艺术的教学日益被重视,但是播音专业的表演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学。它既有声乐专业的歌剧表演艺术的特点,同时还有自身的独具特色之处。
(1)歌剧表演的特点:歌剧表演中音乐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歌剧演员需要在特定的音乐空间内演绎特定情景下的人物情感,既要有演技还不能超出规定的范围,所以,歌剧演员的表演是很理性的。在表演过程中,歌剧演员需要根据音乐的进行而完成某段音乐的演绎,同时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音准、节奏、速度,自己在舞台上的位置、与其他演员的交流,以及与乐队、指挥的合作等一系列问题,在投入与清醒之间来回穿梭,非常考验演员素质和能力。
(2)播音主持专业表演的技巧要求: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优秀主持人的界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表述清晰,思维敏捷,行为干练,形象与肢体语言协调等几方面。那么一个相对全面的主持人就应该是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才,既是戏剧演员、播音员、记者又是导演,当然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从某个角度来说播音主持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歌剧表演的基础技巧是相通的。主持人犹如歌剧演员:首先要全身肌肉松弛自如,注意力集中,机敏而理性的在舞台上或镜头前展现自己,在观众面前能熟练的运用表演的基本功底,如交流、判断、行动的三要素等。
三、歌剧表演对播音主持的影响
(1)歌剧表演和播音主持专业知识的共性
歌剧表演专业与播音主持专业都是语言的艺术,对普通话的学习和声音的训练要求都是很严格的。首先语音要标准,呼吸及发声方法要准确,其次语言表达要赋予一定的感彩,能够传情达意。这两点要求在表演艺术和播音主持艺术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把共鸣腔体充分打开,声音自然通畅有力,在播音主持时就能够准确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声音特点以适应各种节目的主持需要。在歌剧表演前,演员需要对作品做提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剧作者的身世背景、作品的背景、语言特点、思想感情,情节处理,肢体表达等等,这与主持人备稿的过程是极其相似的。主持人在备稿时也要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深刻揣度作者赋予文章的内涵。同时要进行二度的加工创作。文章本身的内容在头脑中通过想象而形成视像画面,经过想象和理解,再赋予作品自己的看法,将内容传达给媒介,这个过程就像在舞台上表演是一样的,过程、做法、结果如出一辙。
(2)歌剧表演对播音主持的影响
歌剧表演中对音乐的要求,台词的把握,形体训练的要求都是细致入微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目的。规定情景下的表演需要每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就像是主持人,如果是主持一档娱乐节目,从头到尾呆若木鸡,即使是口若悬河的语言也会让人觉得无趣与悲哀。但是根据所要表述的语言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加入适当的肢体动作让节目“动”起来,效果肯定就不一样了。
歌剧剧目种类繁多,各种角色的饰演让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快速成长起来。同时,语言的复杂性也给播音主持工作者带来巨大的挑战。不同类型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文艺演出,迫使主持人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应对。事实上,主持人根据不同节目的要求,只要将自己设定为某种规定情景中的人物,把自己当做一名歌剧演员来对号入座,按要求表演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总之,虽然歌剧表演和播音主持分属于不同的两门学科,但是,两者存在很多的共同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门艺术都以声乐、台词、形体做基础,并伴随美学逻辑存在。歌剧表演是表演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播音主持艺术可以起到一定的基础指导作用,两者辨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让二者互相促进,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字】戏曲,思想性,艺术性
一、什么是戏曲表演戏曲表演
有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在表演上的四种基本功,唱、念、做、打,唱和念二者互相协调,构成戏曲歌舞化表演的一大要素“歌”,做和打二者协调构成歌舞化的另一大要素“舞”,两大要素充分体现了戏曲表演的艺术性。戏曲表演广泛意义上来讲,戏曲就是人类用来消遣娱乐的一种艺术,是人们以娱乐为动机的行为表演,也可以说是人们通过艺术构造将人类自身的艺术设计表现在舞台上和观众面前或者通过电视广播等形式的展现。戏曲的艺术观念是艺术性创作的灵魂,它左右着人们的创作思想,艺术的观念决定着戏曲的表演规律。表演技巧和形象。
二、戏曲的定位
戏曲是一门高难度的表演艺术,它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之说,在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表演者必须要有造型,这是空间艺术,但是在表演的时间上又需要循序渐进,这是时间艺术,这两种称谓是世界各国的戏曲文化都共有的,在中国戏曲的种类更多,所以综合性也就更强。戏曲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有说唱、歌舞、滑稽戏三种变现形式,是有舞台设计、灯光设计、表演者组成的一种聚合,综合音乐美术等个性表演,在我国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粤剧黄梅戏等等。我们国家的戏曲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在戏曲表演中,需要多个人对戏曲中的角色进行扮演,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角色搭配,多个人构成一个表演的系统,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深刻的了解,经过长期的磨练,对戏曲手法和表演技巧的不断完善,对角色的了解也会更为深刻。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表演的体制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表演艺术性也会越强。
三、戏曲的表演艺术
戏曲的艺术性,都要求每个人对自己的角色有深刻体会,更能塑造出表演生动的角色,戏曲演员靠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历史遗迹对戏曲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背景的研究,将自己担任的角色生动形象的演绎出来,这些都需要戏曲演员长期的积累与不断的练习,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的程式,在戏曲表演中有十分规整的程式,是表演的基本固定形式,程式性广泛的应用在戏曲当中,戏曲在生活中取材,在一定的程度上反应了生活中的一些思想,还能刻画戏曲人物的心理特征,生动形象的演绎不同的性感特征。戏曲表演艺术性的实质,其实是表演者在舞台上把自己担任的角色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的过程,表演者在演出过程中的艺术的表现和创新,和现场观众的心灵感受需要同步的进行才能产生共鸣,在舞台上把角色的生理活动和心里活动演绎出来,达到逼真的效果,充分的利用一些表演的技巧,把感情发挥到极致,打动观众的内心。表演者必须根据戏曲的剧情需要和表演的艺术需要,对角色的内在美,外在美进行形象的规划,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这个也是戏曲表演的艺术性,这要求表演者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和谐完美的塑造,对角色的内心,生活,思维,表情都要有内容的艺术美感。
四、戏曲与角色塑造的背景
戏曲艺术主要在于对戏曲角色的塑造,和对角色历史背景的理解,每个表演者对自己担任的角色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用诚实的表演和相应的表演技巧把角色的性感,生活背景演绎出来,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和内心的冲击感,中国有很多丰富的传统技巧,加上演员的才能,可以对相应角色创造出对应的新技巧,把角色的艺术性弄的更加有美感,表演技巧会更加层出不穷,把每一个角色都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给观众震撼的视觉享受,而且戏剧表演者在通常情况下会遵守以往的经验去读研各类关于戏曲表演的图书,或者去拜师学艺让自己的表演更上一层楼,更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以此也能实现自己的艺术价值和给予自己努力的肯定。例如戏曲表演杨门武将属于武戏表演,表述杨家的一些男儿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的忠诚与勇猛,还有京剧白蛇传表述凡人与一条白蛇相恋又受重重阻隔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将一个个故事展现在我们观众面前,不禁为“他们”为之激动或者涕泗横流。
五、总结
戏剧的表演在于角色的塑造,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类文体艺术的不断兴起,戏曲表演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所以只有戏曲表演者在不断加强自我艺术修养的同时个人素养也提高才是当代戏剧家的首要任务。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完善戏曲才能让我国的文化走在社会主义特色道路上,使得表演者个人艺术价值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金月,周珂.变中求存走出困境——创作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新形象[J].电影文学.2013(02)
[2]佟利平.戏曲与动画表现方式对比研究[J].戏剧文学.2012(11)
篇7
一、电视与戏曲的交融,是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
传播在社会中具有多重属性,是个复杂的综合体。在人类经历的岁月中,走过了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四个阶段。每一个传播阶段中,媒介运作方式的变化都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戏曲是在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表演艺术,电视则是现代文化中的专业技术。那么,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彼此选择并相融的呢?
从戏曲的角度看:
1.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具有高度综合性,将歌唱、舞蹈、武术、杂技、表演等艺术包容为一体。若是这种具有能让群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表演艺术,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必将使影响力得到空前的扩张,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2.戏曲表演艺术需要适应社会及时代的发展,并相应的推陈出新。纵观中国戏曲史,就是一部戏曲艺术发展、变化、融合、再生的历史。戏曲形式的交替更新,使民族戏曲始终充满着生机活力。在这种蓬勃发展的轨迹中,戏曲的诸多剧种不但获得了丰富的观众资源,更具备了深厚的民间基础,延续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3.戏曲对社会上的创新技术有极强的亲和力。作为现代科技和人类文学艺术成果的集大成者,电视具有无以伦比的综合性特点,而戏曲,饱含着心理情感、艺术思想、思想意蕴,是最富有民族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新技术的发展推广下,总是首当其冲地被选中。比如,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舞台记录片———《定军山》,这充分体现了戏曲紧跟新技术的意识和表现出来的亲和力。
4.在日益发展的语言环境下,戏曲要获得新一代观众的认可,也需要采用能吸引他们的表现手段。电视以其独特的拍摄方式和视听语言,创造出了新型的艺术形式和美学规范,更为戏曲表演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艺术血液,推动着戏曲的艺术创新。
再从电视的角度看:
1.电视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能够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把信息即时地传到四面八方,其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让其他大众媒介汗颜,是展示戏曲魅力、弘扬戏曲文化的理想平台。
2.电视媒介的展示内容可以包罗万象,将戏曲节目搬上荧屏,是丰富节目资源的需要。
3.戏曲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群众的基础较好,将其搬上荧屏,可以增加收视率。
4.戏曲由传统文化中提炼而来,能陶冶情操,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更是电视媒体在节目市场化竞争中,实施民族化、本土化、特色化战略的需要。正是这些得以交融的特点,使得各具艺术特色的戏曲和电视彼此融合,并不断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媒介形态变化对戏曲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社会都有着与之相配套的文化传播方式式,文化的传承也必然需要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技术媒介和物质载体。在传统的封建社会,戏曲艺术在自给自足中悠然自得地生存着,但随着各种传播方式,特别是电视的出现,意味着戏曲传播载体再次发生转变,而艺术所附着的载体发生变化,会对其艺术的形态与性质产生影响,对其艺术的价值与功能产生制约,甚至会影响艺术本身的命运。那么,电视媒体的出现,究竟给戏曲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1.戏曲传播方式从舞台传播向电视传播延伸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是戏曲传播的两种方式。本位传播是对戏曲舞台表演艺术本体的直接传播,是其存在的基础,延伸传播是指在戏曲本位传播基础之上,增加了戏曲相关资讯的传播,以便创新并扩大其生存环境。舞台传播依靠原始的表演方式和演员对剧本理解程度的真实表达,而包括电视在内的现代传播媒介则在新闻、演出评论、知识普及以及对于造型艺术的渗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戏曲的电视传播是一种变型的舞台传播,完全具备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的戏曲四要素,只是承载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但由于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媒介载体以及相应受众的不同,戏剧内涵也随之增加,并导致了戏剧表演形态的变异。
2.戏曲艺术形态从舞台剧向戏曲电视剧延伸媒介物体的传播特性和规律,决定了戏曲形态的演变。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历经了简单再现、复杂再创作和多类型结合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直播剧场形态、戏曲片形态、戏曲电视剧形态和戏曲专题片形态四种类型。在舞台剧演变到戏曲电视剧的过程中,虽然与传统戏曲有着结构、题材、表演等多方面的区别,但其内涵仍然可看作电视剧的“二度创作”。在电视技术和手段的支持下,戏曲电视剧扩大了戏曲的表现空间,摆脱了传统戏曲舞台的种种限制。虽然能够在现场看到演员的精彩表演,并产生互动与交流,是一种让人值得回味的留念。可实际上,能现场欣赏名家表演的观众却是有限的。此外,现场演出因为舞台表演的限制性,有些情景无法完美地展现出来,这就给了戏曲电视剧极大的发展空间,以便满足现代观众随时随地自由欣赏戏曲的需求,更为艺术家们开拓自己的风格、流派和表现形式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3.欣赏戏曲的方式从剧场向家庭延伸戏曲的内容和形式充满了古典神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一个全本戏可以演出好几天,但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如今的一些青年观众不喜欢传统戏曲的缓慢节奏,动作的高度虚拟化和程式化,以及对缺乏现代时尚元素不认可,导致引发观众的断层,使得戏曲剧场观众开始大量流失。
而戏曲与电视传媒的融合可以让戏曲更加生活化,贴近时代,通过更多人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主动的走进剧场,并能在维系老观众不流失的情况下,培养新一代戏曲爱好者,间接扩大戏曲的影响。只是要想真正欣赏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还是需要亲临剧场,感受同一时空中观众和演员的互动。
综上所述,在电视传播戏曲的过程中,只要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定位理顺,充分根据彼此的艺术特点进行吸收、融合,将会开辟戏曲与电视互利双赢的局面。
三、戏曲电视剧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
中国戏曲艺术完美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和审美情趣,它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将程式化、虚拟化和综合化结合,是一门以写意为特征的舞台艺术。它能让观众在观赏到演员所诠释出的景象后,有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使得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最美的画面,这样才值得让人回味和留念。或许戏曲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
传统戏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保存下来的是一桌二椅简洁空灵的舞美原则。演员与观众达成一种默契,通过对舞台空间的灵活处理,将舞台的局限性巧妙地转变为艺术的广阔性。如“跑个圆场就是几百里”,一兵一卒代表千军万马;拿着马鞭代表骑马;双手一推代表开门等。演员也利用这些写意的表现形式,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和观众的欣赏力,扩大了戏曲表现内容的场景,更带来了艺术表达的自由,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电视以真实的声音和图像来反映现实世界,是一门以写实为基础的新兴艺术。当分别以写意为特征的戏曲,与以写实为特征的电视艺术之间的融合,而演变出来的戏曲电视剧,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特殊美感和审美愉悦呢?戏曲在现场演出时,是完全按照舞台艺术的规范表演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情绪连贯,便于演员发挥;而戏曲电视剧则缺乏连贯性,情绪的变动很大,对演员的表演有很高的要求,不太容易出彩。而剧场演出,通过演员与观众面对面,共哭共笑、同呼吸共命运的交流,更容易让演员将自己饱满的情感在戏中人物的演绎中释放出来,由外而内,更加细腻和通俗易懂,这是影视方式无法完成的,所以许多戏曲演员还是十分留恋舞台。当然戏曲电视也有着独到魅力,比如两位演员的眼神交流,这种表演的细节,在传统舞台方式中观众根本无法得知,而在镜头前就不同了。在嫁接了影视表演的生活化特点后,既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观众可以更深地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这也要求戏曲演员的表演更加细腻、传神。
为了演变出新的艺术风格,我们需要将传统戏曲中的舞美元素,通过现代技术融入电视戏曲,只有这样,才能把分属于现代与传统、写实与写意的两种艺术综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有着其约定俗成的艺术规律,但凡不尊重戏曲自身特点的妥协与折中都将不会成功。而且对于通过电视媒介来传播戏曲中彼此发生的关联和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调整。
1.戏曲振兴需要剧目的创新,而其关键就是要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好剧本。
2.通过电视资源将优秀的戏曲剧目加以挖掘、整合,利用电视传播的特点,将竞技性、观赏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戏曲文化与电视艺术的交融之路。
3.将电视传播的主要方向放在挖掘新一代的演员和观众群上,通过不同节目的组合、编排,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类型的受众,把保持老观众和培养新观众作为重点来抓。
4.确立戏曲电视栏目的品牌意识,提高表演艺术水平,加强戏曲节目的竞争力、影响力,改善戏曲生存环境。
5.当戏曲在社会上作为文化消费品时,必须增加节目的互动、内容的多样,加强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戏曲节目的收视率。
6.通过电视媒介平台,针对当前的新闻热点,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剧场,让他们能和演员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可以直观地欣赏到戏曲艺术独特的魅力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当传统与现生碰撞,当戏曲与电视产生融合,前者不应该被动、哀叹,更不能盲目陶醉与乐观,而应将思路与当前社会文化中的种种现象相交融,并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利用后者扩大影响,产生良性互动。传统与现代,戏曲与电视并不矛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戏曲艺术既要融入时尚的元素,又要保留本体的特征,更应充分吸纳各种艺术的养分,才能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下去。
篇8
此次会议由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会和孙镇业纪念演唱会三部分组成。保护成果展演名家荟萃,新秀云集,汇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13个曲艺种类,集中展示了我国曲艺艺术的丰富多彩和曲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保护经验交流会是在保护成果展演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论、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成绩,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和探讨。来自全国的曲艺研究专家、艺术家和保护工作者畅所欲言,会场气氛热烈,研讨成果丰富而深入。孙镇业演唱会集中了当今山东快书的名家、名角和新秀,荟萃山东快书的经典曲目和新品佳作,既是对孙镇业先生的缅怀和纪念,也是对山东快书艺术的一次展示、检阅和推动。
一、曲艺艺术薪火相传,精彩纷呈
10日晚,全国首届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演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举行。展演汇集京韵大鼓、宁夏说唱花儿、河南坠子、评弹、粤曲、相声、二人转、扬州评话、扬州清曲、山东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评书等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曲艺艺术。参加演出的既有刘兰芳、赵连甲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也有山东快书名家高洪胜等中年艺术家,更多的还是当今曲苑的后生新秀,展现了曲艺艺术薪火相传的可喜成果。
展演在一曲琴筝清曲・弦索乐《碰八板》中开场。南北方曲种轮番登台,唱演了一曲曲精彩纷呈的古曲新韵。
北京市曲艺团张曦文演唱了京韵大鼓传统唱段《丑末寅初》,唱腔婉转优美,节奏活泼灵动,短句大腔搭配巧妙。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京韵大鼓的艺术魅力。张曦文是骆派大鼓艺术的优秀青年演员,她把京剧的“以字行腔”和鼓曲的“说似唱、唱似说”的特色相互融合,完美再现了高若万里行云、低似清泉溪水、娓娓动听的骆派风格。银川艺术剧院张平带来了宁夏说唱花儿。张平今年刚刚摘得“西北花儿王”桂冠,他用一曲高亢嘹亮的花儿将观众带入了西北高原淳朴美丽的自然和民俗景观中。“大宋朝天波府响罢聚将钟,哇、哇、哇,叫出来一哨人马兵。”宽厚道劲的嗓音中,牛青兰表演了河南坠子传统名段《杨宗保点兵》。她的表演粗犷豪放,“七分说,三分唱”,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唱出了地道的河南味儿。辽宁省非遗保护中心选送的二人转《猪八戒拱地》,则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
苏州评弹团青年评弹演员周三博、黄飞燕带来了弹词名曲《白蛇传・赏中秋》,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出家门、泛舟赏月的恩爱情景。扬州曲艺研究所青年演员赵松艳演唱了扬州清曲《扬州月》。一声声吴侬软语,一叠叠曲韵悠扬。三位演员将评弹和清曲的清幽韵致表现得淋漓尽致。扬州曲艺研究所马伟的扬州评话传统经典剧目《武松打虎》,则向观众展现了一种不同于山东快书演绎武松的方式,让人充分领略到不同曲种的独特魅力。马伟是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的第四代传人,他用生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绘声绘色的语言表演,将武松打虎的过程演绎得妙趣横生、出神入化,再现了王派《水浒》“甜、粘、锋、辣”的艺术风格。广州省音乐曲艺团选送的是粤曲《丽日桃红》,演唱者黄秀冰是广州著名平喉唱家陈玲玉的弟子,舞台上她独抱琵琶弹唱自如,嗓音甜美中略带金石之音,将这首粤曲新调演绎得动人心弦。
作为东道主的山东则带来了最具地方特色的山东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和传统相声段子。济南市曲艺团闫雯、金雪等人演唱了新编山东大鼓《鼓曲新韵》,鼓点声声,玉喉声啭,让人遥想大明湖畔黑妞、白妞说书唱曲的风采神韵。前卫歌舞团阴军表演了山东快书名段《武松赶会》,表演娴熟,惟妙惟肖,成功演绎了山东人心中的武松风采。菏泽市艺术研究所孔鲁雁、刘婷婷带来了南路山东琴书传统曲目《水漫金山》,表演稳重大方,演唱古韵十足。济南市曲艺团薛晓东、高超的传统相声段子《八扇屏》,在一捧一逗中尽展传统相声的艺术魅力。著名曲艺作家、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赵连甲和高派传人高洪胜友情演出了两段山东快书小段。赵连甲将一部好的曲艺作品概括为“有人、有事、有情、有趣”。随后用一个快书小段在三言两语中将观众逗得哈哈大笑。高洪胜强调了曲艺创作的重要性,演绎了一个《新警察》小段,幽默风趣又针砭时弊。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压轴出场。她指出这是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首次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成果展演和经验交流会。山东省文化厅在这方面为全国开了个好头,希望能够坚持做下去。随后,她向观众奉献了一段《康熙买马》,声音洪亮,神完气足,干练中透着豪迈,精彩的演出将整台展演推向。
二、经验交流会
11日举办了经验交流会,上午进行曲艺和非遗保护理论研讨。下午为曲艺项目保护经验的交流。会议由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姜慧所长和郭学东研究员分别主持。中华曲艺学会会长姜昆发来贺信,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代表山东省文化厅致辞。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广播说唱团、南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市曲艺家协会、甘肃省曲艺家协会、山东省曲艺家、山东省社科联协会的各位专家围绕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山东曲艺研究、曲艺本体、曲艺传承人、曲艺保护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会议意义重大,具有开创性。山东省社科联书记刘德龙指出在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举办此次会议,不仅是曲艺的大事,同时也是山东省人文社科领域的大事、民俗领域的大事,具有开创性。陈鹏厅长强调山东举办此次会议,可以为曲艺发展做点事情;能整体推进山东曲艺进一步发展:通过举办保护成果展演,可以在社会上造成一种关心、关注曲艺发展的有力形势,借助大家的力量来推动中国曲艺的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原曲艺研究所所长蔡源莉认为山东省能够举办这次活动,眼光站得很高,希望此次活动能够成为山东文化大省的文化品牌。
保护成果展演很成功。中央广播说唱团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赵连甲认为保护成果的展演让人再次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国艺术研究院包澄洁研究员认为保护成果展演很精彩,这是个很好的宣传,以后可以多搞。山东省社科联书记刘德龙认为此次展演充分展示了我们曲艺保护的成果,非常精彩。
山东曲艺历史悠久,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曲艺研究和保护工作成绩斐然。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赵连甲感谢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为曲艺保护作出的巨大的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包澄洁研究员指出山东在中国曲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学者的品格、学识令人敬佩。在非遗保护进入之前,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的学者就已经做了扎扎实实的工作,继承了纪根垠、张军等老一辈学者的严谨学风。我们对山东艺研所的努力和贡献表示感谢。甘肃省曲艺志主编徐枫认为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将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作为一项工作,而且作为科研项目来做,非常值得称赞。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在山东省文化厅领导下,把曲艺类非遗保护做得相当有成色,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谨代表甘肃艺术研究所向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同仁致以深深的敬意。
曲艺艺术高超,却正被逐渐边缘化。中华曲艺学会会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指出曲艺具有文学、审美、社会学、民俗学等多重价值,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传统曲艺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采取切实有力的保护措施,保护曲艺遗产,守住精神家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陈鹏厅长认为曲艺艺术能充分调动人体能量,最具表演性,在艺术上最多变。曲艺这种灵活性正被其他艺术样式所借鉴,我国的艺术呈现出泛曲艺化倾向。但是,曲艺却面临被弱化、边缘化的境地。
保护方言是传承地方曲种的关键。中国艺术研究院原曲艺研究所所长蔡源莉认为曲种的个性主要来自方言,没有个性的曲种必将消亡。保护地区曲种,方言保护是个关键。在保护地方曲种过程中,地方曲种要确立文化自信。赵连甲也指出方言对曲艺有重要作用,应该好好挖掘一下方言相声。用方言说相声,山东是最早的。没有方言,地方曲种的生存将很危急。
我们对曲艺技巧缺乏研究,也缺乏对曲艺历史的梳理。赵连甲认为保护遗产,必须要熟悉历史,熟悉历史才能更尊重遗产。有些曲艺的具体作品现在可能不再使用,但是作品中使用的一些技巧、方式则可以进行总结使用。
曲艺要继承,但同样要创新发展。赵连甲强调曲艺要保护优秀因素,也要不断创新。北京工商大学姚振声教授认为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如果能够在形式内容上再有创新,我们才能谈得上传承发展,才能吸引年轻的80后、90后观众。
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一环――对传承者的保护,提高曲艺演员水平和素质。中国艺术研究院包澄洁研究员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传者和承者身上。传承者一定要将传统技艺作为谋生技能或者爱好来对待。对传承者的认定一定要将素质的因素考虑在内。甘肃省曲艺志主编徐枫认为现在曲艺不景气,不是艺术品种的衰落,而是从事这种艺术的人的衰落。北京工商大学姚振声教授指出演员应该继承传统的精神,加强修养,丰富自己知识。曲艺演员演的是精神、人、魂、心和情,只有这样,才能感动观众。在这些方面,青年演员还应不断深化。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认为弘扬曲艺文化,培养曲坛新人很重要。曲艺演员需要终身学习,多读书。
要学习,尤其要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国艺术研究院包澄洁研究员认为一要学习文献。要保护山东省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翻看《中国曲艺志・山东卷》等文献,从中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线索;一要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弄清政府、申报人、传承人的不同责任。
明确认识非遗项目的价值。不是所有项目的价值都具有国家级别。中国艺术研究院包澄洁研究员认为专家组有责任对项目的价值进行调研并向行政部门进行清楚说明。不能在不值得申报的项目上花费太多钱。
来自省内17个曲种、25个曲艺项目的保护负责人或传承人则主要围绕曲艺项目的保护方式、经验、保护中出现的问题、相关建议和未来保护计划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作为曲艺项目保护一线的工作者,各个负责人谈到保护工作时,都颇多甘苦。通过交流,可以看到各地都对负责的曲艺项目进行了积极保护,普遍都采取了诸如普查、整理、研究、保护传承人、加强宣传、积极组织创作和演出活动等多种保护方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地的保护工作都积累大量的保护经验,比如曲艺进校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促进了曲艺的传承工作。再如保护工作中采取两条腿走路,既要保持原汁原味,也要不断创新。济宁非遗保护工作在保护端鼓腔时注意保持了它原始祭祀的内容,但同时也做了一些舞台化的改革创新,让大家在欣赏舞台表演的同时再去接受原汁原味的端鼓腔。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创作人员匮乏、传承困难、保护经费不到位、专业保护人员缺乏、保护工作边缘化等等,这些都成为制约曲艺项目保护的瓶颈。结合存在的问题,各位负责人从保护机构配置、保护的政策措施、保护法律法规建设、保护队伍建设、保护经费使用和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保护建议。
三、孙镇业纪念演唱会
11日晚,孙镇业纪念演唱会在明湖居上演。“杨派”第一代传人赵连甲,孙镇业的师弟高洪胜,孙镇业之子蓝海,弟子赵福海、李东风、王小峰、韩琳,再传弟子尹国鹏、牛雪格,“杨派”山东快书名家罗广兴,以及来自中央广播说唱团的郭秋林等齐聚舞台,分别表演了山东快书的经典名段和新创作品,让人们在感受山东快书艺术魅力的同时再次缅怀山东快书表演大师孙镇业先生。
孙镇业先生是山东快书承前启后的一位旗帜性人物,是国家级山东快书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形成了幽默风趣、粗犷潇洒、热情奔放,刻画人物细腻准确,渲染气氛浓淡相宜的表演风格。这次演唱会首先放映了一段孙镇业先生的访谈录像,随后孙镇业之子蓝海和我省著名山东快书演员李东风联袂表演了《鲁达除霸》。首次登台演出的蓝海,有板有眼地演说了鲁达酒楼遇见翠莲的前后经过;紧接着李东风表演了鲁达勇斗恶霸郑老虎的一段,一手竹板打得响、脆、美,演说沉稳老练,表情动作夸张传神,语言生动风趣。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鲁达的义勇和郑老虎的奸恶,一次次引爆现场观众的热情。我省著名“杨派”山东快书名家罗广兴表演《大闹马家店》,表演质朴、豪放,平中出奇,唱字句气势宏伟,口若悬河,呈现了杨派快书俏皮细腻的风采。
孙镇业的大弟子赵福海表演了自编新作《新编大实话》,“窝窝头倒比馒头贵,野菜倒比猪肉香;大人小孩齐减肥,减肥药越吃越胖越晃晃……”伴着鸳鸯板清脆的响声,一串串语词针砭当今社会现实,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孙镇业先生的再传弟子尹国鹏、牛雪格奉献了一段新创男女对口快书《孙二娘外传》,形式上将传统的一人表演改为男女对口,内容上则以古人演今事,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不失幽默风趣,显示了山东快书紧跟时代的创新精神。
演唱会上。中央广播说唱团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郭秋林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快书名段,孙镇业师弟、高元钧之子高洪胜表演了《海盗投胎》,著名曲艺作家、表演艺术家、“杨派”第一代传人赵连甲表演了三个传统小段。三位名家的表演纯熟传神,语言精炼幽默,一次次将演唱会的气氛推向。
“生旦净末丑,神仙龙虎狗。装文扮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这是孙镇业先生生前专门为山东快书题写的题词,也可看作对孙镇业先生表演艺术的精确概括。孙镇业先生生前是山东快书发展的旗帜性人物,是山东快书的领军人,他不仅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将山东快书演绎得精湛绝伦,还积极组织各种传承活动,为山东快书的发展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突然离世是山东快书和曲艺界的巨大损失。演唱会让我们看到了孙镇业弟子们对山东快书的传承与创新,看到了山东快书艺术家们的认真和坚持,看到了山东快书巨大的艺术魅力。期待山东快书这一曾经风靡全国的地方曲种的未来愈来愈好。
篇9
【关键词】话剧;肢体语言;艺术效果;运用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36-02
话剧是我国现代舞台表演艺术之一,它是从戏曲脱胎而来。它生长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反映了我国现代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话剧就是这样一种舞台艺术形式,从话剧当中可以感受到现代文化生活的独特魅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话剧为首的一些艺术剧种经历了时代的变化,在众多艺术门类当中脱颖而出,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结合了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内容,可以说在艺术的层面取得了新的高度和认识。现代话剧最大特点就是表演手段的多元化,肢体语言就是其中之一,肢体语言对话剧的作用不可置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去研究话剧的肢体语言艺术特点,发现其关键所在。话剧艺术和其他艺术有所不同。有人将话剧艺术称为艺术当中的自然艺术,因为它依靠肢体、表情、动作、内心情绪的表达来完成艺术表演,肢体在表演过程里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肢体的运用,话剧就无从谈起。因此有的人将之纳入戏剧表演艺术当中,应该归在大的戏曲领域当中。本文认为,话剧表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既不同于戏曲艺术,也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就是独特的一门艺术形式,理应在艺术门类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它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是独一无二的,也是难以超越和复制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传达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话剧是语言和肢体表演的艺术。这是传统的理论定义,也是公认的一种概念。话剧演员在舞台上面通过表情传达剧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内心世界方面,必须要通过语言和表情来传达。这和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话剧是一个动态的可见的时空延续过程。小说等文学艺术和话剧不同,文学可以通过想象来传达,但是话剧不可以。因为人们到剧场看话剧,就是为了欣赏语言艺术和动作表演等。人物要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只能用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来传达。传统的话剧表演就是如此。
随着话剧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发现,除了可以用语言来传达内心世界,还可以使用肢体语言介绍剧情和人物形象,有一出话剧叫阳台,其中有个片段就很好地体现了肢体语言的衬托作用。为了表现人们的内心苦闷,通过肢体语言和热闹的张牙舞爪的人群形成了对比,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览无遗。
二、有效地控制剧情发展
话剧的肢体语言作用还体现在话剧的表演过渡当中。这好比是戏曲当中发挥的指挥作用。
话剧属于精神文化财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当中具有固定的模式。传统剧情过渡、调节气氛要靠固定的形式,进一步突出剧情,甚至可以让演员在肢体语言的作用下改变表演节奏,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表演氛围。通过肢体语言的作用,分层表演内容,演出流畅,达到全局掌握,立体呈现。
总的来说,肢体语言的作用有以下几种,一是引导剧情过渡,二是调节剧情气氛。在遇到剧情过渡时,肢体语言的调节作用无处不在,整个话剧的过场,都是肢体语言完成的。这种功能也是信号,专业的演员一看,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这种肢体语言相当于演员之间的暗号,起到心知肚明的作用。
三、突出现代时尚的特色
话剧是现代社会具有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的时尚流行艺术形式。目前分为严肃话剧、现代话剧、轻话剧等,它们都体现出了现代文化特色和年轻人的个性。
话剧的肢体语言效果具有现代语言的魅力。话剧主要是反映当地人们生活所使用的语言特色的。它的说话,都和现代人们生活语言贯通,只有这样观众才能产生共鸣感。比如开心麻花的话剧,广泛使用肢体语言,它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风格,因此才能独具一格。
话剧展现现代生活特色。话剧是一种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取材于民间,从民间的生活元素里面汲取养料,通过不断打磨、修改、整理和加工,然后整理成为一种具有艺术高度的艺术种类。人们在听话剧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现代生活文化特色。比如开心麻花的话剧,那种轻松幽默欢快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放松身心,并联系到当下的生活。
肢体语言在体现文化特色的时候,主要会结合语言来完成,这样的效果会更加明显,更加富有感染力,瞬间就可以点燃观众的情绪。
四、将形和神统一起来
话剧是高难度的艺术表演,它需要精湛的表演功底。北京人艺曾经演出过好几场老舍先生的《茶馆》。可谓是艺术炉火纯青,演技高超的表演。在《茶馆》当中,体现了完美的艺术水准,将形和神统一了起来,达到了艺术的完美体现。
角色松二爷和常四爷,这两个人物是老舍先生精心设计的人物,他们是整场戏的灵魂人物,两个人性格完全相反,松二爷属于传统的八旗子弟的代表,性格散漫,而常四爷则比较刚烈。两个人的表演体现了形和神的统一,肢体语言比较多。比如,在松二爷喝茶的时候,非常悠闲,提一个鸟笼子,动作很轻盈,很潇洒,举手投足之间,漫不经心,和他的性格很吻合。而常四爷就是另外的一个样子,他比较谨慎,动作较少,但是都很有力量,比较沉稳。两个人坐在一起,动作就明显不同,形成对比效果。但是,两个人的结局却十分相同,都比较落魄。可见,肢体动作将形和神完全统一了起来,传达了艺术感染力,因此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形神结合是难度最大的话剧表演效果,是许多艺术家都追求的境界。这需要肢体语言来衬托。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话剧表演在历史发展的过程里,融合了诸多不同类型技术手段和表演形式,成为了许多人心目当中最喜爱的艺术剧种之一,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虽然话剧表演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并不热门,算是一种小众形式,但是我们看到许多有志于发扬话剧艺术的人在做着许多不同的努力。话剧的火热就是由于不保守,敢于创新,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话剧表演的未来发展和出路,要坚持节目创新和技巧创新来完成,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不断摸索实践和科学的方式,才能让话剧表演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让话剧表演符合市场规律。另外,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话剧表演内容的提升也要遵循目前市场化法则,注重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为话剧表演能力的提升创造更多的空间。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话剧表演艺术集中体现了现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我们不应该让话剧表演就此消失,而是要让其继续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为社会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只有做到了真正的节目表演创新,坚持市场化道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和愿望。
参考文献:
[1][俄罗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10
关键词:川北大木偶;表演;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148-01
一、川北大木偶的表演形式
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包含有戏剧、魔术杂技、舞蹈、唱歌、话剧、哑剧、相声、小品、儿童剧、歌剧等等,木偶表演分为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水木偶的表演,川北大木偶属于杖头木偶表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其他木偶相似的经历,而逐渐走向完整的表演形式,从唱腔到表演程式大木偶艺术广受川剧影响,很长的时间就是用大木偶演出川剧剧目,后渐开始表现其他表演形式,逐渐由单一的川剧的表现形式演变到多种表演形式。开始表演舞蹈、现代歌剧、杂技、神话剧、儿童剧等。川北大木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使大木偶艺术更加深入到艺术舞台上,并且由于川北大木偶偶身与人体是一样的高度,在舞台上的表现酷似真人,区别于其他的木偶,让观众在视角上与欣赏真人的表演一样的感官,使得川北大木偶更能够让观众接受。
二、川北大木偶表演形式的多样化
川北大木偶在1951年组成了仪陇县木偶宣传组,大都沿袭川剧的传统戏演出剧目,后来开始现代戏的表演,1958年排演了现代戏《迎亲船》、《排山倒海》。1965年,生产演出了《逛新城》、《器乐合奏》等节目,表演的形式不再只是川剧的表演形式,而有了表演唱、舞蹈、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川北大木偶戏路宽广,适应性强,适宜于各种戏剧、曲艺、乐器、歌舞等的形式表演。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木偶以表演舞蹈的情况也多了起来,比如有藏族舞、朝鲜舞、汉族舞等等,也受到观众的喜爱、认可。还有一组杂技节目,使观众惊叹木偶居然能够表演杂技。另还有寓言故事深受师生们的喜爱。在1986年自创了大型神话木偶剧《玉莲花》,此剧以川剧音乐为“胚胎”,用新歌剧的手法创造神似川剧的独立音乐;而表演则是使用了戏剧手法、舞蹈表演相结合,使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与舞蹈表演融和在一起,增加了看点,提升了现代人的艺术欣赏的水平。2012年自创了大型神话木偶剧《彩蝶的神话》,2014年自创了大型神话木偶剧《龙门传说》,则使用了音乐剧的音乐,而表演使用了戏剧、话剧、舞蹈等形式的表演,表演多样化。
川北大木偶传统的表演方式是掩幕艺术,有时使用阴阳班的表演,后来开始人偶同台表演,另外还有演员身穿黑衣、木偶使用荧光效果同台演出,观众只看见木偶而不见演员,这种表演一般使用在特殊的场景中,比如:龙宫里的鱼族表演,让观众如身临其景,这是木偶的特殊表演形式。
川北大木偶身高与真人一样,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阴阳班)演出时,神貌无异,这就是川北大木偶表演艺术中的特殊的表演,以假乱真的阴阳班,在传统的表演中,阴阳班的表演是将小孩站立在成人的肩上,表演各种人物,人与木偶混合演出,以假乱真。后来在自创的神话剧《玉莲花》中、《三打白骨精》时,则用成人站立在特殊的坪台上,这时的大木偶已经造型为成人的身高,所以选择成人来与大木偶以假乱真,这样的表演使观众真假难辨、惊叹不已、使大木偶的表演形式多样化。大木偶的表演,眼、眉、口、头、耳、鼻、手、腰以及关节均可以活动,表演时能取物握物,穿衣解带,戴帽脱帽,穿靴脱靴,吹火点蜡,拂袖掸尘,变脸下腰,神乎其技,与人无二。同时翎子功、扇子功、水袖功等亦无异于真人。
在川北大木偶的表演中还会将中型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运用到剧目中。比如在剧目中体现人物远近的视角距离会将同一个木偶人物塑造成大、中、小木偶以体现远近的人物形象等等,以期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三、对川北大木偶发展的思考
川北大木偶是一个特殊的艺术种类,其表演形式多样化更使其艺术道路更宽广。在现代社会,大木偶艺术的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发展中不仅要传承传统艺术,而且要融入现代化的艺术方式,这两者必须紧密相联系,作为大木偶演员在表演的领域需要传承和发展,笔者从事木偶演艺事业已有20多年,担任多个木偶剧的表演并出访他国,认为大木偶艺术团队的每一员都必须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的钻研、探索、交流、创新,才能使川北大木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应学.川北大木偶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阳友鹤.川剧旦角表演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 上一篇: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
- 下一篇:美术教学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