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行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机构行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机构行业报告

篇1

一、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与金融市场较为活跃的发达城市相比较,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品种较单一,但从2011年开始,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扩张速度明显加快,业务品种也明显丰富起来,2012年呈现出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快速增长态势,至2013年6月末,扩张趋势开始逐步放缓。以“同业存放”和“买入返售资产”为例,2011年12月末我省商业银行同业存放余额为743.86亿元,2012年12月末达到1111.8亿元,增长49.46%;2011年12月末“买入返售”余额为393.83亿元,2012年12月末余额达819.19亿元,增长108.01%。目前,我省各家商业银行已开展的同业业务主要有同业存放、存放同业、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信托受益权转让、资产管理计划受益权转让、同业代付、同业偿付、买断式票据转贴现、保险协议存款和购买同业发行的定向理财产品业务等。

表1 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情况表 单位:亿元

近年来,我省以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华夏银行昆明分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以富滇银行、曲靖市商业银行、玉溪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较快,这些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扩张速度较快、业务品种丰富,同业业务已成为其重要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和利润增长点。而以工、农、中、建、交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主要只涉及同业存放和票据转贴现等传统业务。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FTP资金管理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都集中于总行层面,分行层面同业业务拆入的资金都统一上划至总行,同业业务所需资金全部由总行FTP系统供给,因此分行层面的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职能为被动管理,但部分股份制银行对同业存放融入的资金经总行授权后具有自主使用权,可以不上划至总行。

二、同业业务运行特点

(一)差异化的同业业务发展定位

从调查结果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网点发达、在存款市场上拥有一定优势的金融机构,把同业业务定位为传统业务的补充;而一些网点较少和存款负债来源较少的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近几年都视同业业务为业务发展主线。调查显示,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以及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较大的都是股份制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占比较小。同业业务发展较快的银行,大多设立专门的同业部或金融市场部(金融机构部)开拓同业业务,股份制银行的同业业务发展较快、产品丰富、决策机制灵活。而国有大型银行同业业务并不是其业务发展主线,同业业务条线基本归属于公司业务条线。如:兴业银行昆明分行、浦发银行昆明分行、恒丰银行昆明分行、平安银行昆明分行和玉溪商业银行都把同业业务定位为和公司业务、个人业务并列的三大主线业务之一,但同时也有一些同业业务发展较快的银行,如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昆明分行和富滇银行认为同业业务虽然是行内重点发展业务,但定位为传统业务的补充。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对同业资金的依赖性较大,是同业资金的“需求方”,而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资金充裕银行则充当了同业资金“供给者”的角色。

(二)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和同业业务利润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的占比和贡献度明显提高

调查显示,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排名靠前的银行都在10%以上。同时,同业业务利润对各银行贡献度明显提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货币市场流动性较紧的状况下同业存放业务的盈利空间还非常可观,今年6月份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时,我省同业存放利率最高达到23%。加之近些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信托受益权转让、定向资管计划受益权转让业务的兴起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同业业务成为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重要管理手段和利润增长点,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和同业业务利润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的占比和贡献度呈逐年明显提高趋势。

表2 2009~2013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排名前五位的情况(单位%)

表3 2009~2013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排名前五位的情况 (单位%)

表4 2009~2013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同业利润占总利润比例排名前五位的情况 (单位%)

注:表2-表4排名均以2013年6月占比排名

(三)同业业务合作模式灵活多样,金融业融合度增强

我省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合作对象涉及信托、证券、基金、保险、期货、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和资产管理公司等,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更加紧密,同业业务具有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业务特质,同时也是金融市场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同业业务从最初的银银合作模式发展到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银信证合作、银信保合作和银证保合作模式等,业务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业的融合度大大增强。

图1 同业业务发展趋势分析图

(四)通过灵活多变的“通道业务”达到腾挪信贷规模、规避信贷政策限制、满足客户资金需求的目的

在监管上,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受约束程度较小,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信贷规模和信贷政策约束,同业存款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在计提风险资产时需要计提的风险拨备较少,因此开展同业业务占用资本较少。商业银行通过各种形式的同业业务合作模式,借助“通道业务”,把对企业的融资转换为同业业务项下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和“其他应收款”等权益或资产项目,从而大量“信贷资产”转换为“权益资产”。同业业务的快速扩张期始于2011年,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各家银行信贷规模开始收紧,加之房地产企业和融资平台信贷限制政策越来越严格,而同业业务具有隐匿“信贷资产”的功能,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同业业务规模开始激增。同业业务合作模式灵活多变,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信证合作、银证保合作模式下的“通道业务”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种是资产转让类,如信托受益权转让、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转让等;另一种资产买入返售类,如票据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买入返售等。这些“通道业务”都具有隐匿信贷资产、规避信贷政策限制、满足融资受限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各“通道业务”合作模式如下表:

表5 资产转让类“通道业务”合作模式详解

表6 买入返售类“通道业务”合作模式详解

(五)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同业业务创新

金融行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着“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规律,作为金融市场创新领域最为活跃的同业业务特别能体现这一规律。同业业务往往游走于监管的边缘地带,在监管指导意见没有出台前,某些套利性的同业业务会快速发展,而一旦受到监管,原有业务就会迅速萎缩,但不久就能开发出替换性的“同质业务”。以同业代付业务为例:同业代付业务在会计处理上,委托行把此笔业务记在表外,代付行记“应收款项”或“同业资产”,因此同业代付不受存贷比或信贷额度限制,通过同业代付,委托行和代付行都绕开了信贷规模控制,无形中增加了实际贷款规模。同业代付的突发性增长也是在信贷额度紧张的背景下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2011年同业代付业务激增,随着银监会2012年8月出台《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后,同业代付业务迅速萎缩,但是很快商业银行又创新了具有同质特征的同业偿付业务。以某股份制银行昆明分行为例,2011年同业代付余额为8.79亿元,2012年6月末同业代付业务“激增”至19.98亿元,但随着2012年8月同业代付业务规范文件出台后,同业代付业务受到严格监管,这时各家银行开始开展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同业偿付业务,至2012年12月末同业代付余额已经下降到零,而同业偿付余额为3.72亿元。

三、同业业务发展中蕴含的风险

金融机构竞争差异、利率双轨制下的盈利驱动、信贷政策调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快速发展都是近几年同业业务迅猛扩张的客观原因。同业业务的发展丰富了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产品(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个保险债权计划等),同业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占比、非存款负债占比,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但同时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也蕴含着各种风险。

(一)干扰货币信贷政策实施效果,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同业负债扩大了商业银行负债来源渠道,同业存款具有同样的货币衍生功能,但同业存款不需计提存款准备金,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数量型工具的作用。此外,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端发起设计了灵活多变的同业业务合作模式,使得大量资金通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通道业务”流向了房地产、融资平台等信贷政策限制性行业,同业业务的发展干扰了货币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同业存放资金期限较短,稳定性不如一般性存款,银行多将之运用于同业拆借和票据市场,容易出现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弱化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金融业大融合趋势增加了金融不稳定性

同业业务参与主体涉及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和资产管理公司等几乎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呈现出大融合趋势,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得银行业与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的业务合作更加紧密,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关联度大幅提高,客观上增加了金融不稳定性,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同业资产负债结构期限错配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

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大量非标债权业务纳入同业资产范畴,很多银行都将同业拆入短期资金用于购买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期限较长的非标债权业务,造成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敞口。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状况下,将引发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

(四)增加监管难度,难以判断商业银行真实资金缺口

在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同业业务具有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业务特质,大量同业业务合作模式灵活多变,资金流向难以监控,同业业务的发展增加了各监管层面的监管难度。此外,部分银行以同业存放形式,绕开同业拆借市场从事资金交易,使得大量资金以“同业存放”之名行“同业拆借”之实,从而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判断商业银行的真实资金缺口。

四、建议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增加商业银行利润收入,但同业业务发展模式缺陷蕴含着许多风险,为此,建议:

第一,建立同业业务监测分析制度,监测金融同业的大额风险敞口,探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规范同业业务会计科目使用与核算方法。

第二,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定位同业业务,正确处理发展同业业务与流动性管理的关系,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同业业务的发展要置于流动性管理框架之下,同业业务的盈利性要让位于全行的“流动性”。

篇2

截至2015年10月31日,通过企业主动寄送、企业官方网站下载及网络查询等方式,我们共收集到各类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66份。依据“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5”,我们对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

66份 截至2015年10月31日,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66份,较2014年新增25份。

23家 连续5次报告及以上的银行达23家。

9份 在66份报告中,有9份报告参照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报告指南》(G4)标准。

21% 14家银行请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审验,约占所有报告的五分之一。

11份 11家银行了中英文报告,包括1家外资银行和10家国内银行。

我们的发现

发现一:报告主体由总行延伸至分支行

在66份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33份的主体属于各家银行的“分行”或“支行”机构,占比达50%。这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银行业得到有效的传递和延展,深入银行业务运营的一线。

在分支行的33份报告中有32份报告的主体均来自浙江省台州市,这与台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4年11月的《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不无关系。《研究》在“加强我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对策建议”部分中提到“为满足企业需求,要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召开年度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会,搭建我省唯一的、综合的、权威的平台,帮助我省优秀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和知名度。”目前,台州市经信委网站已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台”。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组织的推动能够营造良好的履责环境,有效促进企业积极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发现二:报告质量呈下降趋势

2015年各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得分率为45.34%,尽管略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得分率43.29%,但是与2014年相比,平均得分率下降了20.74%。其中报告整体质量的完整性、创新性下降超过15%,可读性、实质性下降超过20%。从报告质量的界定也看出一些端倪,其中,“卓越”报告仅占比3.03%,“起步”“发展”两类报告合计占比达78.78%。

通过分支行为主体和总行为主体的两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比分析发现,分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部在10页及以下,无设计排版,其可读性得分为0,创新性仅为0.5%,由此可见分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对2015年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发现三:客户、社区、政府三类利益相关方关注的议题更具实质性

银行业报告较注重对客户、社区、政府三类利益相关方的议题披露。社区的指标平均覆盖率最高,达47.73%,政府的指标平均覆盖率其次,达42.42%,客户的指标平均覆盖率为32.83%。可见客户、社区、政府是银行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其相关议题实质性较高,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点披露信息。

在社区各个具体指标方面,除了“对社区资源的补偿利用”为0,其他社区类指标的覆盖率都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捐款捐物”指标的覆盖率为92.42%%,超出平均水平21.98%。作为金融服务业企业,银行需要具备良好的公众口碑,社区相关的履责行动通常成为企业首选。

客户议题中,三个子议题的指标覆盖率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产品服务”指标覆盖率最高,为48.11%。“产品服务信息”指标覆盖率超出平均水平最多,高出18.58%。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披露产品服务信息、提升产品服务透明度,大幅提升客户体验,成为许多银行赢得市场的重要途径。

在政府议题中,“响应产业投资活动”指标较为突出,高出中国企业指标覆盖率20%以上。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银行在各个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保障国计民生、推动金融普惠的重要作用。

发现四:报告编制方法日趋规范

有5家银行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进行了实质性议题分析,比2014年新增2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实质性议题分析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性,通过实质性议题分析增强报告编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我们的建议

建议一:质量为先,全面提高报告质量

2015年6月,国家标准委了《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GB/T 36001),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则在《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中提出“2015年12月31日以后的报告都应当根据G4指南编制。”银行业可参考最新的国内外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从报告议题选择的恰当性、绩效数据收集披露的系统性、社会责任实践展示的全面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高报告质量。此外,还要通过更为系统化的社会责任管理,为信息披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需要在设定目标、衡量绩效、管理变革的过程中融入社会责任的理念,这样才能产生负责任的行为、创造更具价值的绩效,对外信息披露也将更为充实、可信。

建议二:树立品牌,构建个性化的信息披露模式

我国的银行分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多种类型,企业经营目的不同,其社会责任管理和信息披露的侧重点也可有所差异。企业可根据自身规模、业务等特性,有选择地进行具有自身业务特色的信息披露。例如,规模较大的银行可鼓励分支行机构具有地域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根据业务不同,政策性银行的信息披露可侧重于产业扶持等发挥导向作用的领域,商业银行可侧重于对移动化、便捷化现代生活的支撑,农村合作银行则应反映对三农的大力支持。

建议三:大力推动,倡导更多银行业企业报告

篇3

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

耶伦在国会作证时首先强调联邦公司市场委员会(简称FOMC)货币政策制定方略将保持高度连续性。目前美联储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一是传统的联邦基金利率;二是资产购买,即量化宽松政策;三是前瞻指引。预计这三种政策工具在未来一两年的运用都将大体延续伯南克时期的操作思路。

首先,耶伦的“鸽派”风格将延续,就业市场将可能是她作出决策时最关心的问题。耶伦一直倾向于借助宽松货币政策解决低通胀、高失业问题,未来这一风格将在她的决策中得到更多体现。在国会证词中谈及美国经济时,她特别指出美国就业市场的复苏之路远未结束。从她的发言可看出,综合评价美国就业市场走势才是重点。推进就业的持续增长将是她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着力点,这也决定了她的政策风格可能较伯南克更偏宽松。

其次,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既定方针不变。2013年12月FOMC会议启动QE退出之旅,分别将长期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每月购买规模从最初的450亿美元和400亿美元降至400亿美元和350亿美元。此后,尽管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的新增就业数据均远低于市场预期,FOMC在1月的会议上仍坚持再次调降资产购买规模,使每月资产购买数量降至650亿美元。这意味着美联储仍对未来美国经济走势保持乐观,耶伦也表示应当审慎地解读前两个月的就业报告,很可能是极寒天气暂时性拖累了经济活动。她同时还指出,只有美国经济前景发生显著变化才会促使美联储考虑暂停缩减计划。同时,她还指出美联储高度关注国际金融市场走势,近期的波动并未给美国经济前景带来实质性风险。这暗示国际市场的动荡将不会成为美联储暂缓收缩资产购买规模的理由。

最后,超低联邦基金利率仍将保持较长时间,并将强化前瞻指引对市场预期的引导。如前所述,耶伦更看重就业,立场更为宽松。在非常规货币政策向常规货币政策转换过程中,延续接近于零的联邦基金利率将是耶伦所看重的。在国会证词中她也再次强调,基于当前预期,FOMC认为即使失业率降至6.5%以下,在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当前的目标利率水平都是适宜的,特别是考虑到通胀仍将持续低于2%的目标水平。这一说法首次出现于2013年12月的FOMC会议声明,旨在进一步强化前瞻指引的作用,引导市场对超低利率的稳定预期。因此,尽管1月美国失业率已经降至6.5%,但这并不意味着美联储距加息时日不远。美联储将会考虑更多经济指标,特别是能反映就业市场复苏的一系列指标,甚至有可能将失业率的阈值下调。预计0-0.25%的联邦基金利率范围将可能延续至2015年下半年。

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信息

沟通将进一步强化

耶伦高度重视沟通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作用,她认为货币政策具有特殊性,其效果高度依赖公众能否准确获知未来数月甚至数年的政策信息。因此,美联储对今天经济形势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其打造未来预期的能力,尤其是要帮助公众了解美联储今后会如何实施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可能给经济形势造成的影响。

耶伦将美联储由“从不解释”到“追求透明度”的改变称为“信息沟通革命”,她是这场革命的鼎力支持者,曾在提名听证会上旗帜鲜明地承诺,她将强烈支持美联储成为一个高度开放与透明的机构。

可以预见,耶伦领导下的美联储,特别是FOMC,在政策制定上将愈发强调与公众的沟通,通过引导市场预期来发挥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未来一段时间内美联储引导预期的重点将在于尽可能平稳地使市场适应从非常规货币政策到常规货币政策,从超宽松货币环境到正常货币环境的转换。

金融监管将更趋严格,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

影子银行体系将是监管重点

构建更完善的银行监管框架体系。耶伦认为金融监管的核心目的在于确保金融稳定,努力减少金融危机的威胁,而完善的资本和流动性规则是最为有效的监管工具。2013年7月,美联储表决批准了巴塞尔协议Ⅲ,标志着美国银行业进入了更为严格监管的时代。这只是个开始,耶伦公开表示将积极支持巴塞尔委员会在打造全球银行监管基础方面的工作,将进一步细化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率等指标,并将继续改进《多德―弗兰克法案》所要求的审慎标准。同时,她认为巴塞尔委员会应尽快建立全球银行可比的基于风险的资本规则,因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全球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耶伦的上述表态说明她希望推行更为严格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但她认为这应是由巴塞尔委员会牵头推动的全球银行业的共同行为,她并不希望看到只是美联储强化监管而导致美国银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披露制度 差别财务报告

一、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的概念

差别财务报告是将企业按规模区分为大型和中小型,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报告,提出不同披露要求的做法。基于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特殊性,应当对中小企业在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详略程度、报送对象、披露方式等方面做出有别于大型企业的规定,对中小企业采用内容更简略、重点更突出、侧重于纳税和经营管理的差别财务报告模式。正如葛家澍等(2002)指出,由于中小企业主要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和刚刚起步的高科技公司,它们对巨大的信息披露成本的负担能力是有限的,对市场竞争优势丧失的承受能力更是有限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借鉴国外做法,实行有差别的财务报告披露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二、西方国家的做法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差别财务报告工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一直致力于中小企业会计标准的制定,其目标是在全世界各国小企业范围内提供一个关于小企业会计标准的指南。目前,归纳起来共有三条可供选择的思路:是否审计;在编制财务报告和公开信息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些豁免条款;考虑启用一套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和程序、手段和方法。北美和欧洲国家在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上是不遗余力的。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有一个强有力并且独立的会计职业界来发展自己的道德、培训和技术规则,依照加拿大的《公司法》,公司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应按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指南的要求编制。对于独资企业和合伙人5人以下的合伙企业,不要求单独呈报年度报告,收入简单地在业主或合伙人所得税报告上注明即可;合伙人在5人以上的合伙企业,年度收益报告必须存档于加拿大税务局。1999年,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ACSB)成立的专门研究小组了题为"小企业财务报告"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小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通常在数量上较少,主要是银行、业主/经理、税务机关,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风险基金提供者。因此,绝大多数小企业财务报告相关者认为,小企业通常不是金融市场上的积极参与者,应采取措施减轻小企业的财务报告负担。2000年3月ACSB设立了差别报告咨询委员会,作为一个常设机构负责制定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2001年7月,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了《差别报告》,提出对加拿大会计准则六个领域中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予以豁免。2001年12月,ACSB批准了以此为基础的新会计准则,并于2002年2月了针对小企业的第1300号《会计准则:差别报告》。该准则规定,满足条件的非公开企业可以在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编制财务报告时选择使用一些特定的条款。满足条件的非公开企业也即小企业指除了公众企业、合作组织、养老金和金融机构等以外的企业。

三、国内的现状

在我国,为了进一步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财政部出台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充分说明我国对小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重视。事实上,小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而且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安排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由于中、小企业有着与大型企业的特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详细程度、报告对象、报告方式等均应有别于大型企业,也就是说应该对中小企业实行差别报告(Differential Reporting)。在国内建立差别报告规范体系,可以减轻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和报告方面的负担,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一套适合其自身特点的会计核算和报告系统,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加入WTO使我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为给国外投资的中、小企业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经营环境,我国需要在会计上与国际会计界保持一致;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正处于建设阶段,加紧制定中、小企业会计规范的研究可以尽早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会计规范体系。

我国财政部在制定《小企业会计制度》时,遵循了以下原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规范小企业的成功经验,与现行其他准则建立在同一概念框架基础上、遵循一般会计核算原则,本着“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方便中小企业在不同准则体系的转换、满足中小企业报表使用者的要求、充分体现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原则,尽量减少职业判断,力求简便易行、通俗易懂。继承既有的改革成果,对于相同的交易事项尽量采用与《企业会计制度》相一致的原则,尽可能全面地规范各项日常经济业务。其特色主要包括:适度运用谨慎性原则,仅要求对短期投资、存货和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准备,不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适当考虑税法的要求,尽量实现会计处理与税收制度的协调;规定小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避免小企业对时间性差异的调整;简化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绝大多数科目设置与《企业会计制度》框架保持了一致,取消了小企业一般不发生或发生频率较极低的交易、事项所对应的会计科目;对部分交易事项采用简便方法;对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采取了备选政策;允许小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是否编制现金流量表,而不做强制性的要求。

四、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虽然在差别报告实践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要建立完善的差别报告规范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体系还是未能很好地解决财务信息的差异性需求问题。

按《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其实施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对外筹资,一般是指不对外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借款除外);经营规模采用国家经贸委、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四部委在2003年2月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目前为止,在我国符合“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在数量上是相当可观的。对待这些企业,有没有必要进一步细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财务报告的服务对象主要有如下几种:投资者、银行等金融机构、管理当局、税务部门等政府机构。但并非所有的中小企业其财务报告都有上述众多的服务对象。截至2004年12月,针对126家中小企业下列三个问题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见表1、表2及表3。

一般来讲,在中小企业尤其规模很小的微型企业,业主经理往往对企业的资产与收支情况了如指掌,不需要通过财务报告获得有关信息进行经营决策。另外,在许多小型企业,基本不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加之小企业的失败率较高,银行在贷款数量、利率上的优惠极其有限。这类的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源贫乏,并且绝大多数处于竞争激烈的行业,尤其是新设立的企业,尚处于生存和发展十分困难的幼年时期,更需要扶持、保护。

五、解决的措施

在中小企业群体中应当再实行差别财务报告,可以考虑把中小企业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指那些不公开发行证券或不必向公众提供财务报告,但有贷款来源的中小企业;第二层次指那些资金主要靠自己筹划,不涉及贷款的微型企业。尽量降低微型企业会计核算与报告成本,对保护和扶持其发展意义重大。再实行差别财务报告,有助于减少会计核算的障碍,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操作性,通过提供侧重于经营管理的会计信息,可调动其规范小企业的会计工作的积极性,促进财务报告质量的改善,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决策有用与信号发送等作用。

首先,对于有贷款来源的中小企业,由于其不公开向社会筹资,也不牵涉公众利益,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内部自筹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因为其会计信息主要是内部管理部门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同于投资者,因此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应该充分考虑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需求。对于该层次的主体,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和银行是会计信息的最主要的使用者,对于管理者来说,企业的现金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资金回收情况,以判断企业正常的经营状况是否缺乏资金支持;而对于银行来说,现金信息也是帮助银行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的重要工具。因此,设计会计模式时应该注重强调该类别报告主体对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对于无贷款来源的微型企业,该层次的报告主体规模较小,既不对外公开筹资,不牵涉公众利益,也不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完全靠自身积累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另外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业务活动不复杂,加上业主直接参与经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很了解,对会计信息非常清楚,因此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国家税务部门,针对该类报告主体可以选用有差别于有贷款来源的中小企业报告模式。

其次,该类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不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由于其会计信息主要使用对象是国家税务部门,同时由于会计和税法在目的和原则上存在不同,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按照会计制度处理业务并不一定要与税法的要求一致,如果对经济业务按照会计制度处理,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必然存在大量的调整事项。因此,对于微型企业,由于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的使用对象都是税务部门。如果遵照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了一套会计报表,在纳税申报时根据税法的要求进行大量调整之后再编制一套纳税申报表,无疑使得有一套报表是多余的,增加了报告主体的报告成本。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工作,降低报告成本,该类差别报告主体在进行会计标准设计时应该与税法要求一致。出具的报表也可以采用将纳税申报表与简要利润表进行合并,只出具一套报表。对于该层次的报告主体,由于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了解,不必要求披露现金流量信息。

再次,由于多数微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重合,使得其所有者与经营者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基本上不存在,微型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税务部门的征税需要,而税务部门本身作为查税、征税部门,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否审计对于税务部门并没有影响,审计不能满足税务部门监督企业依法纳税的要求。故而认为,微型企业的财务报告可免于审计,实行一刀切、强制审计的做法势必浪费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 余应敏: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行为理论与实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胜、何蓉: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制度考察与借鉴[J].财会月刊(A会计),2003(10).

[3] 田丰:论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7).

篇5

一、构建县域金融稳定工作框架的基本思路

维护县域金融稳定一直是基层央行的重点工作。2016年,山东辖区人民银行县支行均设立了金融稳定科。以信贷风险发生的时点作分界,可将人民银行县支行金融稳定科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事前的风险监测分析和事后的风险化解处置。但是目前看,基层人民银行对信贷风险发生前的监测分析是零散的、滞后的,没有形成系统性预警式风险监测分析体系;对信贷风险发生后的化解处置是单打式、救火式,没有构建多层级联动式风险化解处置模式。因此,创新构建县域金融稳定工作框架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解决以上两个薄弱环节的问题,通过探索构建“关注领域信息采集、企业运营信息甄别、银行信贷风险提示、一般风险自助防化、严重风险联合处置”五大模块联动的县域金融稳定工作框架,初步实现信贷风险预警关口前置,做到信贷风险防控上的早甄别、早预警、早防范、早处置,为县域经济金融良性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环境。

(一)关注领域信息采集模块

主要功能是关注地方经济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发展动态,收集政策性或行业性风险信息。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确定关注的地方经济重点领域,关注的领域与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紧密结合;二是明确信息采集的渠道和内容,采集渠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采集内容包括国家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变化对区域主导产业产生的影响等;三是构建重要信息动态报送机制,由政府相关部门和银行建立动态联络机制。

(二)企业运营信息甄别模块

主要功能是确定风险企业的核心经营指标与信息,甄别判断企业的风险级别与发展趋向。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筛选主导产业中隐含风险的企业,分析提供需重点甄别风险的企业;二是构建企业核心经营指标风险甄别机制,选取企业报表中的“十大黄金指标”进行数据对比和甄别;三是多部门联合甄别判断企业风险级别,根据企业的信用吻合度和经营偏离度来确定风险等级。

(三)银行信贷风险提示模块

主要功能是研判行业或企业潜在信贷风险程度,及时对相关银行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准确研判企业承载的信贷风险程度,由跨部门风险信息甄别机构出具风险甄别报告;二是构建企业信贷风险名单提示机制,根据信贷风险名单制定风险提示通知书并向银行进行提示和预警;三是引导相关银行实施风险防范措施,召开金融稳定会议共同研究防范措施。

(四)一般风险自助防化模块

主要功能是对程度较轻且处于可控状态的信贷风险,发挥银行自身救助功能进行内部消化。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督促银行争取上级行的政策支持,通过下调利率、打包处理和核销等政策消化信贷风险;二是调动内部资源合力消化不良贷款,通过处理抵押物、寻求企业合作或兼并等途径最大限度减少信贷损失。

(五)严重风险联合处置模块

主要功能是对数额大且影响区域稳定的信贷风险,协调政府、上级央行和监管部门联合处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构建区域内金融风险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对出现的可控制的重大金融风险协调当地政府、监管及金融部门联合应对和分类处置。二是适时争取上级央行政策资金救助。对出现的重大金融风险超出区域可控能力的及时争取上级央行政策和资金救助。

二、新的县域金融稳定工作框架的运作流程

“模块联动式”县域金融稳定工作框架的具体运作,主要是以五大模块为基点,模块内部进行细化分工,模块之间进行整体联动,前三个模块是信贷风险发生前的监测分析工作内容,后两个模块是信贷风险发生后的化解处置工作内容,基本的运作流程如图1。

(一)启动“关注领域信息采集模块”的功能,规范关注企业的信息采集渠道和内容,梳理风险监测分析的数据源

1. 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人民银行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金融稳定领导小组,下设金融稳定办公室,负责领导和研究当地的金融稳定工作。金融稳定领导小组结合当地实际研究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经济领域和主导行业,主要包括:政策限制性行业、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的行业、具有区域特色的行业、区域内存在贷款“垒大户”现象的重点企业等。

2. 明确信息采集部门和采集内容,采集渠道包括金融办、财政局、经信局、中小企业局、税务局等,银行监管部门,各银行机构;采集内容包括国家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变化对区域主导产业的影响,区域内重点关注的支柱行业和企业运营信息变化情况,银行信贷重点投放行业、企业信贷资金增减情况等。

3. 政府相关部门和银行联合建立动态联络员制度,各信息采集部门的联络员对重点关注领域和行业的企业信息进行实时采集、汇总和初步分析,按月整理报送金融稳定办公室,为下一步关注企业信息甄别做准备。

(二)启动“企业运营信息评级模块”的功能,明确企业信息评级指标并对风险评级,分类分析风险监测数据源

1. 金融稳定办公室收集各部门动态联络员报送的信息,对出现较大异常变化信息的行业和企I进行初步筛选,尤其是因宏观政策变化引起行业或企业风险加剧的,进行重点分类标注和整理,提供给金融稳定调度会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需重点甄别风险的企业。

2. 人民银行联合金融办、中小企业局、国税局和地税局构建跨部门企业经营风险信息甄别机制,明确以企业报送中小企业局、国税局和地税局的月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向银行申贷时提交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作为企业经营风险信息甄别的资料来源,选取其中的“十大黄金指标”,进行数据对比和甄别。

3. 金融稳定办公室按照领导小组研究筛选的企业生产经营“黄金指标”,按季计算企业报送给不同机构报表中的 “黄金指标”数值的差额百分比,获得企业信息吻合度,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将企业的信息吻合度分为一星、二星、三星及四星,四星企业信用等级最高,一星企业信用等级最低(见表1)。同时,根据企业当期利润与上期利润的差额百分比计算企业的经营偏离度,确定企业的经营风险等级,将企业的经营偏离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风险最低,四级风险最高(见表2),并向金融稳定领导小组出具风险评级报告。

(三)启动“银行信贷风险提示模块”的功能,甄别风险企业并向银行进行信贷风险提示,综合开展风险监测分析

1. 跨部门风险信息甄别机构按季度对重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甄别,分别为各个重点企业分析确定星级,向区域金融稳定办公室出具甄别报告。经过分类整理后,在季度金融稳定例会上进行通报。

2. 金融稳定办公室研究对“二星二级企业”(信用吻合度80%、经营偏离度-20%)进行跟踪监测,对“一星三级企业”(信用吻合度70%、经营偏离度-30%)组织开展现场调研,充分确认后将其列入信贷风险名单,制定风险提示通知书,向全部银行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

3. 金融稳定领导小组根据办公室出具的风险评级报告,要求银行机构接到风险提示通知书后立即查清风险点,制定具体的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区域金融稳定办公室及时召开金融稳定调度会议,共同研究其防范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启动“一般风险自助防化模块”的功能,引导银行发挥自救能力消化信贷风险

1. 金融稳定领导小组通过召开金融稳定调度会议,研究确认列入名单的企业信贷风险恶化程度,分类处置已经暴露的信贷风险。对程度较轻且处于可控状态的信贷风险,督导银行业机构向上级行争取政策支持,通过下调利率等政策鼓励企业还贷积极性,必要时争取上级行打包处理和核销政策来消化信贷风险。

2. 对自身经营粗放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区域金融稳定领导小组责令银行安排责任人待岗清收,同时调幽诓孔试春蜕缁岣鞣搅α看理抵押物、寻求企业合作或兼并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贷损失。

(五)启动“严重风险联合处置模块”的功能,调动政府部门合力化解重大信贷风险,坚守区域金融稳定底线

1. 金融稳定领导小组牵头构建区域内金融风险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对那些依托银行自身系统无法化解,以及形成之初即数额较大且影响区域稳定的信贷风险,但在区域内尚可控制、不需要上级央行政策资金救助的,协调当地政府、监管及金融部门联合应对和分类处置。分类处置包括:财政提供过桥资金帮助企业还旧贷新,政府协调相关企业合作经营或兼并,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处置抵押物还贷,政府安排公检法力量联合清收不良贷款等。

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是指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对个体工商户在一定经营地点、一定经营时期、一定经营范围内的应纳税经营额(包括经营数量)或所得额(以下简称定额)进行核定,并以此为计税依据,确定其应纳税额的一种征收方式。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和县以上税务机关(含县级,下同)批准的生产、经营规模小,达不到《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设置账簿标准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定期定额户)的税收征收管理。

第四条税务机关负责组织定额的核定工作。

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征管范围,分别核定其所管辖税种的定额。

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制定联系制度,保证信息渠道畅通。

第五条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将定期定额户进行分类,在年度内按行业、区域选择一定数量并具有代表性的定期定额户,对其经营、所得情况进行典型调查,做出调查分析,填制有关表格。

典型调查户数应当占该行业、区域总户数的5%以上。具体比例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

第六条定额执行期的具体期限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定额执行期是指税务机关核定后执行的第一个纳税期至最后一个纳税期。

第七条税务机关应当根据定期定额户的经营规模、经营区域、经营内容、行业特点、管理水平等因素核定定额,可以采用下列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定:

(一)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核定;

(二)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

(三)按照盘点库存情况推算或者测算核定;

(四)按照发票和相关凭据核定;

(五)按照银行经营账户资金往来情况测算核定;

(六)参照同类行业或类似行业中同规模、同区域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核定;

(七)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税务机关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核定定额,增强核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第八条税务机关核定定额程序:

(一)自行申报。定期定额户要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填写有关申报文书。申报内容应包括经营行业、营业面积、雇佣人数和每月经营额、所得额以及税务机关需要的其他申报项目。

本项所称经营额、所得额为预估数。

(二)核定定额。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定期定额户自行申报情况,参考典型调查结果,采取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核定方法核定定额,并计算应纳税额。

(三)定额公示。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将核定定额的初步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五个工作日。

公示地点、范围、形式应当按照便于定期定额户及社会各界了解、监督的原则,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

(四)上级核准。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公示意见结果修改定额,并将核定情况报经县以上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填制《核定定额通知书》。

(五)下达定额。将《核定定额通知书》送达定期定额户执行。

(六)公布定额。主管税务机关将最终确定的定额和应纳税额情况在原公示范围内进行公布。

第九条定期定额户应当建立收支凭证粘贴簿、进销货登记簿,完整保存有关纳税资料,并接受税务机关的检查。

第十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定期定额户负有纳税申报义务。

实行简易申报的定期定额户,应当在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内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缴清应纳税款,当期(指纳税期,下同)可以不办理申报手续。

第十一条采用数据电文申报、邮寄申报、简易申报等方式的,经税务机关认可后方可执行。经确定的纳税申报方式在定额执行期内不予更改。

第十二条定期定额户可以委托经税务机关认定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办理税款划缴。

凡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办理税款划缴的定期定额户,应当向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开户银行及账号。其账户内存款应当足以按期缴纳当期税款。其存款余额低于当期应纳税款,致使当期税款不能按期入库的,税务机关按逾期缴纳税款处理;对实行简易申报的,按逾期办理纳税申报和逾期缴纳税款处理。

第十三条定期定额户发生下列情形,应当向税务机关办理相关纳税事宜:

(一)定额与发票开具金额或税控收款机记录数据比对后,超过定额的经营额、所得额所应缴纳的税款;

(二)在税务机关核定定额的经营地点以外从事经营活动所应缴纳的税款。

第十四条税务机关可以根据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成本的原则,采用简化的税款征收方式,具体方式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

第十五条县以上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法委托有关单位代征税款。税务机关与代征单位必须签订委托代征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向代征单位颁发委托代征证书。

第十六条定期定额户经营地点偏远、缴纳税款数额较小,或者税务机关征收税款有困难的,税务机关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简并征期。但简并征期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定额执行期。

简并征期的税款征收时间为最后一个纳税期。

第十七条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缴税款的,其完税凭证可以到税务机关领取,或到税务机关委托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领取;税务机关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邮寄送达,或委托有关单位送达。

第十八条定期定额户在定额执行期结束后,应当以该期每月实际发生的经营额、所得额向税务机关申报,申报额超过定额的,按申报额缴纳税款;申报额低于定额的,按定额缴纳税款。具体申报期限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

定期定额户当期发生的经营额、所得额超过定额一定幅度的,应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向税务机关进行申报并缴清税款。具体幅度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

第十九条定期定额户的经营额、所得额连续纳税期超过或低于税务机关核定的定额,应当提请税务机关重新核定定额,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的核定方法和程序重新核定定额。具体期限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

第二十条经税务机关检查发现定期定额户在以前定额执行期发生的经营额、所得额超过定额,或者当期发生的经营额、所得额超过定额一定幅度而未向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及结清应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应当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处理。其经营额、所得额连续纳税期超过定额,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重新核定其定额。

第二十一条定期定额户发生停业的,应当在停业前向税务机关书面提出停业报告;提前恢复经营的,应当在恢复经营前向税务机关书面提出复业报告;需延长停业时间的,应当在停业期满前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的延长停业报告。

第二十二条税务机关停止定期定额户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应当书面通知定期定额户。

第二十三条定期定额户对税务机关核定的定额有争议的,可以在接到《核定定额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重新核定定额申请,并提供足以说明其生产、经营真实情况的证据,主管税务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书面答复。

定期定额户也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直接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定期定额户在未接到重新核定定额通知、行政复议决定书或人民法院判决书前,仍按原定额缴纳税款。

第二十四条税务机关应当严格执行核定定额程序,遵守回避制度。税务人员个人不得擅自确定或更改定额。

税务人员或者,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处理。

篇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证管办(证监会):

我国的期货经纪行业经过两年多的规范整顿,盲目发展的热头得到初步遏制,混乱无序的局面得到一定控制,正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但是,近来一些期货经纪机构在内部管理和运作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部分期货经纪机构内部管理松懈,财务管理混乱,业务规章不够规范,风险控制不力,诉讼纠纷不断;一些期货经纪机构自营与不分,挪用客户保证金炒作期货,损害客户权益;有的机构蓄意违规,为操纵市场行为提供方便,甚至直接参与操纵市场;个别期货经纪机构利用非法手段诈骗客户资金,负责人甚至卷款潜逃。部分期货经纪机构的上述行为给期货经纪业带来了不良影响。为进一步加强对期货经纪行业的监管,确保我国期货市场试点工作的正常进行,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证管办(证监会)要切实加强对辖区内的期货经纪公司、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和期货兼营机构(简称期货经纪机构)的监管,及时掌握期货经纪机构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证管办(证监会)应要求期货经纪机构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一次自查,并就1996年9月底前的财务、营运、风险控制、业务、遵纪守法等项写出自查报告(内容见附件1),报证管办(证监会)。对逾期未报的,证管办(证监会)应给予处罚。

证管办(证监会)要建立期货经纪机构定期报告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要求期货经纪机构自96年第四季度始,每季终了15日内向证管办(证监会)报送上季营业报告(内容见附件2、3、4)。

证管办(证监会)要及时掌握资不抵债或经我会批准成立后6个月未开业或开业后连续6个月没有业务活动的期货经纪机构的情况,并报告我会,我会将取消其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资格。

二、证管办(证监会)要根据以下规定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严格管理和规范期货经纪机构的业务行为:

1.期货经纪公司、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期货兼营机构期货部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承包给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承包的必须在本通知下发之日起30日内解除原承包合同。

2.期货经纪机构不得为客户融资,不得允许客户蓄意透支交易,不得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交易指令必须由客户或其授权人签字,电话下单必须录音并补签字,场内出市代表不得直接接受客户交易指令。

3.期货经纪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资金管理的规定,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加强对客户开户、资金划转、现金提取的管理。不得允许法人以个人名义开户和个人以法人名义开户。不得以“退还保证金”、“佣金返还”的名义随意向第三者划转资金。

4.任何期货经纪机构均不得接受被我会列为“市场禁入者”的机构与客户,不得录用、雇佣被我会或我会授权机构通报的有劣迹的从业人员。

5.任何期货经纪机构不得以分仓、借仓等手段超限量持仓,不得为操纵市场者提供便利和条件。

6.期货经纪机构必须按照交易所的成交回报价格通知客户成交结果,不得将客户交易指令不通过期货交易所而私下对冲,不得挪用客户保证金。

7.期货经纪机构通过各种媒体所进行的广告宣传必须真实、准确,不得夸大,不得有诱导性内容或虚假内容。

三、证管办(证监会)要认真规范整顿辖区内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机构。

除期货经纪公司、已经证管办(证监会)初审并上报我会复审待批的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和期货兼营机构外,其他机构和会员单位均不得从事期货经纪业务。期货兼管机构不得从事二级业务。

除已经证管办(证监会)初审并上报我会复审待批的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外,期货经纪公司和期货兼营机构不得以其他任何名义设立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分支机构,各会员单位在交易所周围设立的出市代表管理部门不得挂牌,不得接受客户指令,不得提供结算服务。

证管办(证监会)如发现违反上述规定的机构,必须坚决查处,对情节严重不服管理的,上报我会取消其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资格或其会员资格。有欺诈行为的,移交公安、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四、证管办(证监会)要进一步认真贯彻中国证监会等四部委《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65号)及其会议纪要(证监发字〔1994〕96号)的有关精神,与外汇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部门积极配合,协同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一经发现立即取缔,绝不姑息。非法从事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的期货经纪机构将被吊销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

五、规范整顿期货经纪机构涉及面广、难度大,各地证管办(证监会)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期货经纪机构的现状和有关问题,规范整顿的工作要充分细致,方法步骤要积极稳妥,一经实施要迅速果断。要吸收一些会计、审计和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强有力的队伍,把辖区的期货监管工作切实抓起来,维护市场稳定。

六、凡违反本规定或提交虚假报告的期货经纪机构,证管办(证监会)可在我会授权范围内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上报我会予以惩处。对于严重违规、影响恶劣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我会将取消其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资格。构成犯罪的移交公安、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各证管办(证监会)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切实加强对辖区内期货经纪机构的日常监管,加强信息沟通并及时将落实本通知的情况报告我会。

附件:1.期货经纪机构自查报告

2.期货经纪机构营业报告??A类

3.期货经纪机构营业报告??B类

4.期货经纪机构营业报告??C类

附件1:期货经纪机构自查报告

基本情况

1.你公司营业执照与《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内容是否一致?

2.与期货经纪机构注册登记和变更有关的〔1994〕69号、证监发字〔1995〕167号、〔1995〕168号、〔1996〕4号、〔1996〕16号、国发〔1996〕10号等6个文件是否已学习并通晓?

3.你公司所有股东情况、董事情况、监事情况、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情况是否已真实、及时向证监会填报?

4.能否保证你公司所有从业人员具备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符合证监会的有关规定?

5.与你公司开展期货业务的公司,是否已获得证监会批准从事期货经纪业务?

6.你公司是否曾参与过分仓、借仓等操纵市场行为?

7.你公司是否严格遵循了证监发字〔1995〕167号和〔1995〕168号文件?是否还设有未申报的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分支机构?

8.若你公司为期货经纪公司或所设营业部,是否做自营?若你公司为期货兼营机构,是否从事二级?

开户

1.你公司在新客户开户时是否严格审查其从事期货交易的资格?

2.你公司客户开户文件(包括风险说明书、委托合同书等)是否齐备?内容是否符合证监会的要求?样本是否经证监会审核?

3.国有企事业单位在你公司开户时有否检查其是否符合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如:

A是否为亏损企业?

B有无主管部门或董事会同意文件?

4.你公司是否有金融机构客户或金融机构股东?

5.你公司是否掌握客户的以下情况:

A名称或姓名?

B经营范围或职业?

C年龄?

D年收入?

E以前是否参与期货交易?

6.你公司是否向客户提供必要的培训?

7.你公司客户中有否以自然人名义为单位开户或以单位名义为自然人开户?

8.有否措施禁止交易所或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在你公司交易?

9.其他期货公司通过你公司做二级时,你公司是否考察过它的资信状况?

客户订单和记录保存

1.国有企事业单位下单时有否检查其是否符合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如交易的品种是否与本单位生产经营有关?

2.你公司的客户订单是否包含以下内容:

A交易时间?

B买或卖?

C交易品种?

D数量?

E价格?

3.电话委托是否有同步录音及客户事后补办的签字或盖章手续?

4.你公司在接到客户订单后,是否立即盖上时间戳记?

5.你公司在接到客户订单后,是否立即下到交易所场内?

6.成交后你公司是否立即通知客户?

7.你公司是否及时向客户发出交易确认书和成交月报?

8.由于你公司失误造成客户损失,是否由你公司承担?

9.你公司是否有适当的程序保证大户报告书能及时向有关机构呈报?

10.对以下记录是否保存二至五年:

A客户订单?

B电话录音?

C成交确认书?

D交易月报?

E大户报告书?

F结算所或机构的成交单?

G客户保证金明细帐?

保证金和手续费

1.当客户保证金不足时,你公司是否及时发出追加保证金通知?

2.你公司向客户收取的保证金水平是否低于交易所向会员收取的水平?

3.你公司是否曾向客户提供过透支交易?

4.你公司是否挪用过客户保证金或套用不同帐户的资金?

5.你公司是否曾经通过或计划通过降低手续费来吸引客户?

内部管理

1.你公司的《客户委托合同书》、《风险说明书》、《交易章程》和《从业人员管理规定》是否符合证监会的要求?

2.当你公司修改上述四个文件时是否事先向地方证管部门申报?

3.你公司的其他内部管理规章是否完备?

4.你公司是否允许从业人员参与期货交易?若允许,你公司通过什么办法能执行客户委托优先的原则以保护客户利益?

5.若你公司为期货经纪公司并设有营业部,是否设有内部审计制度并有相应的人员审计营业部的财务情况?多长时间向总公司提供一次书面报告?若发现问题,你公司能否保证会采取行动?

6.你公司是否聘用过曾被证监会、交易所或地方期货监管部门处分过的人员?

7.你公司对负责开发客户的从业人员是否进行过必要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客户投诉和广告宣传

1.你公司是否专门聘有法律人士来处理客户投诉或咨询?

2.你公司是否建立有相应的规定和步骤来处理客户的投诉或咨询?

3.你公司客户投诉有处理结果的百分比是多少?

4.若你公司为期货经纪公司并设有营业部,是否要求营业部将发生的投诉向公司报告、由公司处理?

5.你公司是否做过诱导、夸大或虚假广告宣传?

6.你公司广告宣传的文稿在正式刊登以前,是否有一定的审核程序?是否经公司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审定并批准?

7.你公司广告宣传文稿在刊登以后,是否保存五年以上?

资金和帐户管理

1.你公司是否有专人负责保证金的收取及核算,客户提取保证金是否有专人负责审批,并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2.若你公司为期货兼营机构,你公司是否做到了与自营帐户分开?

3.你公司是否考虑过将客户的持仓量与其净资产挂钩?

4.你公司对客户或二级返还的手续费,是否都进行专项的财务处理。支付的款项是否都通过客户的保证金帐户?

5.你公司能否掌握客户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并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6.你公司是否按国家法律规定及时足额纳税,有无偷漏税和拖欠税款情况?

7.你公司是否定有风险警界线以防止客户爆仓?

8.你公司累计投资额是否超过净资产50%?

兹声明本报告真实、准确、完整,不含虚假成分。

                                                法定代表人:

                                                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期货经纪机构营业报告??A类(期货经纪公司)

                                            编号:______

                                              (监管部门填)

    公司名称:                        开业时间:

    ------------------------------

    许可证有效期自:      至:        许可证号:

    ------------------------------

    住所:                            邮政编码:

    ------------------------------

    营业场所:

    ------------------------------

    法定代表人:        总经理:      本报告联系人

    ------------------------------

    电话:(    )        传真:      BP机或手机:

    ------------------------------

          区号

    1.本报告反映的起迄时间自__年__月__日至__年__月__日。

    2.本报告的类型是  月报  季报  由_____特别要求。

    3.登记事项若有变更,请列出具体事项。

                            具  体  内  容

      股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易所席位若有变动,请列出具体情况。

                          交易所名称    取得席位时间    席位号

      新增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

关键词:XBRL;分类标准;审计鉴证;财务报告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5-0144-03

XBRL是“Extensible Business RepoftingLanguage”的缩写,意为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它是一个开放的、独立的国际标准,以因特网联结为基础,是社会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实时、准确、高效的金融与商业报告数据的电子存储、操作、多用途使用与交换的信息标准,能够为私人和公共机构的内部和外部信息交流以及整个商业活动提供一个无缝的信息传递网。XBRL拥有的技术特性使其应用非常广泛,在国内外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中发展迅速。

XBRL技术的运用,使得公司内部和外部能够更加方便、有效以及快捷的对财务信息进行收集、转换和处理。

一、XBRL财务信息披露格式概述

XBRL的目的是要代替原先标准的网络页面或者打印文档形式的金融报告,它为每一个数据都定义了一个特有标签,这个标签是可以被计算机直接读取的。企业可以使用XBRL来为收集整理金融报表节约成本,规范流程。如果公司的商业报表是XBRL格式,那些投资者、分析家、金融机构等金融数据的使用者,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检索、比较和分析这些数据。XBRL可在不同的语言和会计标准下处理数据,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的需求。使用合适的映射工具,商业数据既可转换成XBRL格式,也可通过相应的软件把需要的数据从XBRL文档中提取出来。

XBRL恰恰是为了解决传统财务报表的问题而诞生。对于财务报表制作者,XBRL可使报表制作者在制作报表期间节约大量用于整理、收集数据和制作报表的时间,降低大量人工采集数据的风险。对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既可以大量节约从报表中检索数据的时间,提高数据检索的准确性;还可有足够时间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XBRL对财务信息生成和使用的影响

借助兼容XBRL的财务软件,企业将能够自动实现数据搜集整理,不同企业的财务数据将能够自动汇集而生成无格式的XBRL实例文档,通过唯一的实例文档很容易生成包含不同数据子集的不同种类的报告。使用XBRL的还可以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在XBRL条件下,监管机构、中介机构或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在个性化输出和阅读财务报告的同时,可以自动化处理电子化数据,而不受财务信息披露格式的影响,比如投资者可以任意地检索、分析有关企业的财务和商业数据。监管者将比以前更加有效和快速地集合、验证数据。

三、XBRL在我国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行业实施的格局并未形成,导致XBRL标准的推出缺少权威性

对财务报告及利用的标准化问题已经找到了解决之道,而且作为中国第一个以单位身份加入XBRL国际组织的上证所,在我国XBRL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然而,XBRL标准的制定与推广由于没有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因而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必然缺乏权威性,尽管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某一行业标准的推出并不需要政府部门的直接参与,但正向的指导推动作用还是必要的,在我国的现实国情条件下政府部门的直接参与,确是构成XBRL标准权威性的重要因素。所以,网络经济时代政府主导并推动行业企业标准融入全球一体化,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自身职责。

(二)信息化悖论在我国现实经济环境中的客观存在,形成了XBRL标准推广的制约瓶颈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在应用MRPⅡ、ERP系统方面的投资己超过80亿元人民币,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应用的成功率不到10%,达到预期效果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基于对MRPⅡ、ERP系统提供支持,全面提升企业信息价值链的XBRL标准,必然也要正视和面对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问题。即ERP等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严重分化了人们对信息化的信心和对信息系统本身的接受程度。原因在于:无论是ERP系统还是XBRL标准的推广与实施,必须结合国情、行(业)情及人(员)情,首先从打好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做起,包括人员素质、认知意识、社会环境及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加以调研和改造,并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予以整体推进和落实,即将信息系统及其标准本身的实施与行业背景、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通盘考虑。信息系统及其标准的实施效果,“木桶理论”是最终的决定者。因此,信息化不单纯取决于某一系统和标准自身的优劣状况,更取决于实施过程中整体推动运行结构中最薄弱环节的实际状态。

四、XBRL财务报告审计鉴证服务的启示

由于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信息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存在着多方面的威胁,为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并在XBRL实例文档中能表达鉴证信息。美国注册会计师特别委员会在对鉴证服务的报告中给出了定义:鉴证服务是为决策者改进信息的独立的专业服务。鉴证服务对信息的类型没有限制,可以是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同时,鉴证服务可以是对历史事件和状况的鉴证,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过程或系统控制(如内部控制)进行的鉴证。

(一)必须加快审计信息化步伐

当审计师对电子账进行审计时发现:由于会计软件的数据标准不统一所带来的审账的难度,以及对计算机审计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迫切性等。XBRL财务报告在我国还处于起步试点阶段,其推广应用首先要解决分类标准和财务报告的安全可靠性问题,共同制定分类标准和研究相应的审计验证准则,以便跟上XBRL的发展步伐。

(二)XBRL格式财务报告将带来审计模式创新

随着会计信息化以及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转换成账套式审计到数据式审计模式。账套式审计模式是手工环境下审计模式的仿真,仅是纸质账目变成电子账,审计对象扩展到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其风险因素;数据式审计模式是直接以电子数据为对象进行检查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直接深入到系统底层获取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对底层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来获取更多类型的审计有用信息。这种审计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审计查账的思维定式,有利于用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帮助审计师进行职业判断,实施风险基础审计。XBRL三个层次(报告、总分类账、扩展元素)的标准化及其推广应用,有利于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实施,以及审计方式的变化。首先,三个层次的应用,为财务报告的审计提供了“下钻”功能,审计师可以在网上实现在线审计;其次“XBRL分类账”和“扩展元素”解决了底层数据格式不统一问题,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在被审信息系统内部嵌入实时审计软件,为持续审计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

(三)审计师面临业务拓展的机遇和运用新技术的压力

按照信息技术的发展定律,影响XBRL财务报告应用的技术障碍将很快解决,随着分类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对财务报告的安全可靠性进行审计鉴证就显得尤为迫切。在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仅作为传统电子化财务报告的补充应用阶段,给审计师提供了拓展业务的机会:对XBRL财务报告的鉴证服务。由于信息的可靠性极大的依赖于生成信息的系统和控制的可靠性,以及网络安全的有效性,因此,Web认证(Webtrust)、对信息系统可靠性的鉴证(Systrust)等都将会成为鉴证服务的新领域。这类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鉴证服务全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的,不仅要掌握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报告和鉴证技术(如XML、XBRL、XARL),同时要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还要了解网络安全技术,如信息加密、数字签名、公共密钥结构(PKI)等技术。显然,审计师面临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而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是应对挑战的最好措施。

篇9

摘要:本文介绍了XBRL 网络财务报告,并分析其技术特点及优势,然后总结并梳理了XBRL 网络财务报告对财务信息质量影响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相关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为XBRL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XBRL;信息质量;网络财务报告

一、信息需求、XBRL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过滤问题愈发凸显。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否方便、及时的找到所需会计信息是财务报告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Reporting Language,以下简称XBRL)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XBRL有不同的定义。从商业角度来看,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 是一种关于对财务和商业报告数据进行及时、准确、高效和经济的存储、处理和重制以及交流的、开放性的不局限于特定操作平台的国际标准。

由于XBRL具有准确的财务数据录入、无须重复键入财务数据、快速精确地搜索信息、良好的动态分析功能、可扩展标记等优点。因此, 基于XBRL技术的财务报告不仅能降低公司编制与财务报告的成本, 还能提高投资者或财务分析人员获得信息的准确性,还是支持公司财务创新的有力工具。

XBRL 是专门用于财务信息报告的语言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对财务信息添加标签,不仅能对数字进行标记,而且还可以对文字信息标记。XBRL 使计算机也能读懂会计信息,不仅使信息使用者快速、准确的找到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做信息的对比分析、信息格式的直接转换等操作,XBRL 使会计信息无需二次输入,极大的减少了再次输入的错误风险。

基于以上优点,XBRL 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受到各国重视,各国监管机构都在大力研发和推广XBRL。2000年美国第一份XBRL财务报告规范(XBRL V1.0)及分类标准。随后,国际和UK 版XBRL 网络报告规范相继实施。为更好的推动XBRL 发展,XBRL 指导委员会成立了XBRL国际组织。XBRL在各国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目前要求以XBRL格式报送财务报表的监管机构有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以及中国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

早在2002 年5 月,中国证监会在研究上市公司电子化信息披露问题时,就将XBRL选定为上市公司电子化披露的格式标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都于2004 年开始实施XBRL网络财务报告,目前已实现沪深所有上市公司季报、中报、年报摘要和全文报送中应用XBRL。中国证监会也于2008 年启动基金信息披露XBRL项目,目前所有基金管理公司的财务信息都采用XBRL格式披露。财政部于2008年组织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国资委、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和XBRL 中国地区组织;于2010 年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自2011年起,财政部组织开展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工作,目前全国已有205家大型企业实施XBRL财务报告,2014年实施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二、国外XBRL信息质量的研究

在XBRL理论及价值优势研究方面,国外许多学者已经对XBRL 在应用角度展开了比较全面的研究。Branson(2002)认为,商业机构通过基于XBRL报告可以满足多个政府监管机构对报告的各种要求,节约人力资本,提高工作效率。Bovee 等(2002)认为,公司为避免股价的大幅波动,要定期公布各式财务报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而XBRL能够为企业解决这种定期公布报表的弊端。Kernan(2004)研究发现,XBRL应用的主要优势在于可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及其能够加快信息的可获得性,从而进一步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为其运营节约了交易成本。Abdolmohammadi(2002)等人的研究表明,基于XBRL提供的信息数据将会作为商业信息的主要来源,XBRL 的出现使得公司之间交换商业信息具备可行性和高效性,并且可同时披露基于不同财务系统报告的信息,这将为决策者及时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及更相关的信息。Hodge 等(2004)发现,XBRL的运用有助于提高使用者获取信息与整合信息的能力。Kennedy和Frank Hodge (2002)、Hodge 等(2004)、Debreceny 等(2005)都不同程度的认为,XBRL 作为Internet 时代的财务报告语言有助于提高投资者使用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便捷性与透明度,同时还能提升投资决策效率。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国外的学者也从XBRL 财务报告分类的经济后果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Lambert 等(2007)、Marlene Plumlee 等(2009)研究表明,财务信息披露质量通过对企业资本成本所产生影响,进而与企业价值发生联系。Hunton(2003)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XBRL标准的财务报告更有利于提高公司内部信息披露的效率,从而大大降低成本。CharlesE Davis、Whit P Keuer 和Curits Clements(2002)通过研究认为,XBRL 的使用可以减少信息交流、传递的各项费用,并且XBRL 为财务信息处理的整个过程:信息准备、信息发行、信息提取和交换提供了重要框架。Ronald(2008)研究发现,早期采用XBRL披露财务信息的公司在公司治理和业绩方面显著优于没有采用的公司,这为早期SEC 采用XBRL 自愿披露计划提供了经验证据。

国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表明,XBRL 能够显著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

三、国内XBRL信息质量研究综述

国内在XBRL领域研究的知名学者有欧阳电平、张天西、吴忠生、黄长胤、高锦萍等。目前,国内关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规范研究居多,而实证研究极少;关于XBRL 报告标准及规范的研究较多,而研究XBRL 网络财务报告作用的文献较少。

XBRL 在我国发展初期,学者们多数基于XBRL 技术特点和应用优势,介绍并推广XBRL。学者们主要对XBRL 原理和技术做详细的介绍,然后分析XBRL 将对会计信息和财务报告披露产生的影响。例如,杨松令(2001)介绍了XBRL,并认为XBRL 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编制效率和财务信息的利用价值,降低会计信息处理的成本。沈颖玲(2002)介绍了XBRL 技术优势,认为XBRL 网络财务报告能够降低重复输入带来的信息错误风险和信息成本,信息使用者也能快速准确的取得财务信息,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潘琰(2003)介绍说XBRL网络财务报告能够提高信息透明度、可比度和规范性。刘炳奇(2003)认为XBRL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营业报告和财务报告的效率和准确性,解放了会计人员的繁重工作,使相关人员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数据价值和交易本身上。李福玲等(2006)研究认为运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在降低财务信息的处理及报告成本、财务信息用户费用等方面有重大作用,同时财务信息透明度更高,信息共享的程度更高。

关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实证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思路开展。一是自愿实施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公司有哪些特征。如何玉、张天西(2005)从公司的股权结构、规模、业绩、治理层特征、审计特征、行业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的行业特征与自愿实施网络财务报表显著相关,IT行业的公司更愿意实施网络财务报告。其后,黄长胤、张天西(2011)基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了自愿性信息披露与行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行业的信息披露的确差异显著。曹慧(2012)使用Logit回归的方法研究了2003 年首次采用XBRL 披露财务报告的公司特征,结果表明自愿采用XBRL 披露财务报告与公司规模、业绩正相关,与资产结构负相关的结论。袁放建(2013)研究表明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对XBRL 网络财务报告有显著影响。

第二个思路是XBRL 网络财务报告的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公司价值、成本以及绩效水平的影响。如雷蕾(2011)基于事件研究法,使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时点,公司股票的累计异常收益(CAR)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度量,证明了XBRL网络财务报告能够提高财务信息质量。袁放建(2013)通过构建XBRL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指数,度量公司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使用水平,进而评价其对信息质量和公司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XBRL 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指数越高,则信息质量和公司价值越高。曾建光(2013)则研究了基金市场上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实施对成本与绩效的影响,证明了实施XBRL 网络财务报告明显的降低开放式基金的成本,显著提高了基金绩效。

四、XBRL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监管机构推广XBRL 的一系列举措表明,XBRL 网络财务报告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取代现有的财务报告格式,成为财务信息的主流格式。目前关于XBRL 与信息质量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实证研究中采用的事件研究法并没有排除企业PDF 版财务报告的影响,其得出的结果必然是不准确的。此外,上市公司的XBRL 版财务报告和PDF 版财务报告可查询时间并非完全一致,以PDF 版财务报告披露时间为基准的时间窗口也是不准确的。一些学者使用虚拟变量(是否实施XBRL 网络财务报告)作为解释变量,这只适合XBRL推广初期,目前所用上市公司都已披露XBRL 网络财务报告,这种研究方法已不再适用。因此,XBRL 网络财务报告的实施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松年,沈颖玲.网络财务报告的技术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1(8).

[2]潘琰.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及其对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2003(1).

篇10

关键词:征信市场;征信机构;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63-04

一、征信机构和信用产品是征信市场的顶梁柱

完善、高效的征信市场是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征信市场的构成来说,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征信机构、信用产品和市场监管。征信机构和信用产品是征信市场的顶梁柱,市场监管则被视为征信市场的稳定器。

(一)国内征信机构的外延与分类

狭义上的征信机构指专门从事信用信息采集、处理、评价、传播业务、以营利为目标的信息服务机构。广义上讲,凡主要业务是通过提供信用信息帮助经济主体规避风险的机构都可以叫做征信机构。目前我国的征信机构大致有四类:一是政府事业部门。这类机构直接从事信息的收集、归类和查询服务。如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派生或隶属的“三产”机构,其征信业务直接依赖于主管部门的“分配”,如挂靠各级工商部门的服务公司。三是其它类咨询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等。四是专业从事征信业务的社会机构,如资信评估、信用调查公司等。

(二)社会征信机构的类型及信用产品

信用信息登记机构主要负责采集、整理和加工借款人的还款历史信息,并将信用信息制作成为信用报告,提供给贷款机构供其进行信贷决策,或者提供给用人单位等其他用户,供其合法使用。信用信息登记机构由政府运营的称为公共征信机构;由非政府机构运营的一般称为信用调查公司。目前,人民银行组建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银联的信用卡系统等属于公共征信系统,私营征信机构一般没有能力单独建立大型数据库。[1]

信用调查机构指根据客户要求,以购买、访谈等形式搜集、获得有关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向客户提供信用报告的机构。我国现有信用调查公司260多家,新华信、华夏和邓白氏(中国)公司是该类机构的代表,各调查公司主要通过新闻媒体、被调查企业、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四种渠道获得企业信用数据。当前我国信用调查市场处于开发阶段,业务发展缓慢,迄今为止也未出现具有重大影响的信用调查机构。目前包括邓白氏、益百利、环联和艾可飞在内的全球四大征信机构已悉数进驻中国。

信用评级机构是在信用记录基础上采取专家综合论证方式对企业信用意愿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的专业机构,大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目前全国有资信评估机构80多家。除了少数评估机构业务开展达到一定规模外,大部分评估机构经营不理想。被发改委(企业债券市场)、人民银行(银行间债券市场)、保监会(保险机构投资债券市场)认可的资本市场评级机构有5家,分别是中诚信、大公、联合、远东资信、新世纪。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已经以参股、开设子公司和成立代表处的方式进入中国评级市场,国内评级机构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国际竞争压力。

信用担保机构是从事担保、再担保业务及相关融资服务,并独立承担代偿责任的专业化信用服务机构,按出资方划分为三类: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公司和互担保机构。信用担保公司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据人总行调查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担保公司3000多家。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税务总局联合发文对符合条件的255家信用担保机构予以三年免征营业税的政策扶持。[2]

二、制约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的问题

我国征信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基本形成,但制约征信市场的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亟待在征信市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加上政策助推力,以促进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缺乏有效的法规支持

现行的《商业银行法》第6条“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有关侵犯商业秘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征信机构信用数据的收集与使用。《行政许可法》实施后,与征信业相关的许可法规尚未出台,使得征信机构在信息采集、披露和准入管理等环节上无法可依。各地区出台的一些地方性法规、制度和单项政策,缺乏宏观指导作用。

(二)缺乏统一的行业监管

突出表现在信用评级、信用担保等中介征信机构领域。人民银行从2003年停止了对资信评估机构的审批,《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后,虽然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的职能,但监管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证监会、发改委也涉足评级业的监管;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令人担忧,担保机构实行“谁出资、谁管理”的方式,主管部门挂靠在各级政府的发改部门,由于业务联系不紧,制度约束缺乏,监管流于形式。

(三)征信市场供求双重不足

以借款企业资信评估为例,首先作为最大客户的金融机构对外部评级的公信力存在疑虑。其次企业信用评级在扩大信用交易方面作用不显彰,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融资效益,因此主动申请评级的企业较少。另一方面,征信行业整体水平不高,人才短缺现象十分突出,从业人员大多是以会计财务专业背景,还有部分兼职人员,有实力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信用产品的机构较少。[3]

(四)数据封锁制约市场做大

从国外经验看,一个国家征信行业能否健康迅速发展,关键在于有关资信方面的信息和大多数数据能否比较“透明”,能否通过合法的、公开而有效的渠道被征信机构获取。从目前各政府部门对征信机构开放数据情况看,只有工商部门基本实现了部分数据向公众开放,但不完整,各地区开放程度也不一致,而且大多是有偿开放,数据的电子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信息的联网共享。[4]

(五)政策扶持的措施有限

一是政府扶持资金较少。以海南为例,信用担保行业高风险、低收益,应在营业税减免、风险准备金提取方面实行政策扶持。因省财政较为薄弱,各县市通常注入一笔启动资金后缺乏后续补偿机制,对其它社会担保机构更无暇兼顾。目前,列入国家营业税减免的担保机构仅有1家。二是担保机构缺乏合理的引导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手段,虽然人民银行发文要求在贷款申请、贷款利率、信贷创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优先,但落实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对行业发展促进甚微。

三、国外征信市场的发展经验

征信机构从事的领域属商业服务行业。征信市场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国外的成熟经验可以成为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的有益借鉴。

(一)发展模式

美国模式:美国拥有高度发达的私营征信体系,并逐渐向欧洲、拉美和亚洲等个国家扩展。美国第一家信用局于1860年在美国纽约成立,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信用局。经过充分市场竞争,目前在美国征信领域形成了益百利、环联、艾可飞三巨头垄断的局面,他们都是世界级的信用管理公司。

欧洲模式:以公共征信体系见长,以强制性的公共征信为主,由各国中央银行管理的“向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以及其它银行监管当局提供有关公司及个人对银行体系的负债情况的信息系统”。德、法、意等7个主要国家均建立了公共征信系统。近年来,欧洲国家也出现了与公共征信系统互补的私营征信局。

(二)经营模式

国外征信机构与金融机构等主要信息提供者的关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征信机构由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投资,其客户也主要是信息提供者,被称为互助型征信机构;另一类是金融机构等主要的信息提供者与征信机构共同建立一个类似协会或俱乐部性质的组织,该组织的成员共同决定成员间信息共享的方式,任何征信机构若想获得该组织成员的信息,必须首先成为该组织的成员。

(三)监管模式

美国模式:以私营市场化运作为主,无论哪类征信机构政府都不作投资或组织,也不实施任何经营许可,而由市场机制去规制。市场的启动和认可是完全依靠市场经济法则,靠行业的自我管理而成长,利益导向是核心,而政府则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方行为,使各方参与者均能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遵循市场规律自由地开展竞争。

欧洲模式: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特征的征信管理体系,政府仅负责提供立法支持和监管征信体系,征信机构的存亡,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但由于中央银行信贷登记系统掌握了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中央银行在征信监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非征信国家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大多数的非征信国家属于“政府驱动型”模式,政府不仅是征信市场的监管者,而且是该国征信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在该模式下,国家一般会对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以及业务核准的等做出明确规定,而且有的监管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还直接参与发起设立评级机构。[5]

(四)立法情况

无论哪种监管模式都是由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内容和监管措施构成的,体现这些内容的主要形式就是立法。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60至80年代,在信用立法方面集中制定了《公平信用报告法》(消费者对资信报告的权利并规范了调查机构对信用报告的传播)、《平等信用机会法》(不得因种族、、年龄、性别等因素作出歧视性授信决定)、《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规范追账机构对非工商企业的自然债务人的追账实践)《诚实租借法》(一切信用交易条款都必须向消费者公开)、《公平结账法》(反对信用卡公司和其它授信方在事前提供给消费者以不精确的解释和不公平的信用条款)和《电子资金转账法》(对电子转账的收据、通知、定期对账、公开信息等要求)等法律,对保护消费者隐私权,规范信用交易秩序,明确失信惩罚机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法律外,美国政府还出台了一些信用管理规则,如统一消费者信用准则(UCCC)和统一商业准则(UCC)。[6]

四、国外征信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一)社会征信机构应成为征信市场的经营主体,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征信模式的基本选择

目前我国征信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形成,即使是一些原行政机构下属的征信机构,在业务运作上也基本采取了市场化的方式。社会征信机构的信息来源更广泛,能更好地向全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同时,市场竞争的压力,会促使社会征信机构不断创新信用产品。选择社会征信机构为主的市场化模式有利于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资金、人才等)投入到征信体系建设中,而不必政府大量投资。因此,有关的法律框架和管理制度,应当尽可能为社会征信机构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以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征信服务体系

现阶段我国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应主要是为金融监管服务,而不是向社会提供商业化的信息服务,以避免对民营资本进入征信行业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不可能全面覆盖我国的征信服务市场,不大可能满足全社会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因此,我国征信服务体系应该由少数拥有全国基础信用信息资源的综合性征信机构及众多提供信用增值服务的区域性、专业性征信机构组成,从而形成在信用信息采集环节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适度竞争,在信用评级、信用担保等增值服务环节各具特色、平等竞争,适应不同征信需求、多层次、全方位的征信服务体系。

(三)我国征信业宜先从信贷征信起步,走金融征信到联合征信的发展道路

国务院对征信体系建设十分重视,总理专门批示“从信贷征信起步”。从发达国家经验看,银行是最大的信用信息提供者和需求者,决定了现代征信的主体是信贷征信。其次,银行信息共享的资源较充分,人民银行推动建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顺利实现全国联网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征信市场的作用,应从信贷征信起步,尽快扩展到整个金融领域,并最终扩展到全社会,走联合征信的发展道路。

(四)建立和完善征信法规体系,为征信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美国经验证明,信用管理相关法规的出台,大大推进了征信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征信业是个经营信用信息的特殊行业,如果信息被滥用,会严重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相关法规的实施,既严格规范了信用报告的使用,有效地保护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并给了借款人更正自身信用信息的权利,又给征信业一个合理的发展空间,不应单纯地强调保护隐私而阻碍征信业的发展。我国征信业尚在发展初期,征信立法必须尽快提上议程,否则,行业的混乱和信息的滥用会葬送社会征信机构的发展壮大。

(五)吸收国外政府经营模式和企业自由经营模式的优点,特许经营是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征信市场的发育过程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形成,市场的作用相对较慢,且在国外机构的压力下,国内征信业很难壮大起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独立性要求很强的国家,资信数据被别人控制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是不可想象的。[7]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实施特许经营模式,吸收国外政府经营模式和企业自由经营模式的优点,避免社会征信机构的无序经营,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主导优势,保障征信服务能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覆盖国内的主要大中型企业和大多数居民。

参考文献:

[1] 戴根有,万存知.建设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研究[Z].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重点课题,2005年.

[2][3]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当前我国征信机构及征信市场发展情况调查报告[R].2004年8月.

[4] 赵怀勇.中国征信业亟待发展――我国企业征信业亟待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02-03-05.

[5] 徐宪平.关于美国信用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管理世界,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