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声乐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儿声乐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激发少儿歌唱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它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就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产生的兴趣,是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或内容在感官上产生的一种新异的刺激。这种刺激反应表现强烈但比较短暂。间接兴趣就是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意义有着明确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兴趣。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心理发育、知识水平、接受与领悟能力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及方法。
1.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少儿在练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鼓励是孩子坚持学声乐的重要动力。
2.激发求知欲。可以不断为少儿设定学习目标,激发他们自身的求知欲望。求知欲一经激发,就会促使他们对学习声乐过程本身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效率。
3.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有兴趣的教学方法。少儿的兴趣转移很快,枯燥的教学计划会导致幼儿失去耐性。所以,一定要制订新颖有趣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少儿声乐教学有别于成人声乐教学,教学中往往要针对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课程内容,逐渐激发他们对声乐的热爱。对少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对声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在技巧及能力上有所提高。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指出:“学习一定活动的爱好,导致能力的锻炼和相应的发展,发展了的能力在活动成功上有积极作用,而成功又反过来‘强化’爱好和兴趣。”可见,兴趣爱好能调动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个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
二、注重氛围,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训练少儿唱出优美的歌声,而且要加强少儿在歌唱中表演和形体的有机结合,使少儿获得声、情、形并美的新体验。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进行严格的要求与指导,使他们逐渐达到声情并茂、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在不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最容易坏嗓子。由于歌唱器官是有机整体,任何肌肉只有在兴奋的状态下才能灵活自如,使不必要的部分保持松弛,形成紧张与松弛的平衡。这样可以培养歌唱者的耐力和持久性。在唱歌前,要营造良好的歌唱氛围和环境,让少儿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歌唱状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激励少儿,抓住他们点滴的进步加以表扬,让学生始终维持高涨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要针对不同儿童,因材施教。
三、培养少儿体验音乐情感
目前的少儿声乐教学在半专业化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训练的基础上注重了儿童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教师不仅要传授“声”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将情感教育积极有效地渗透于声乐教育之中,使他们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引发内心的情感而全身心歌唱。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主张:“不要从智能和理性的方面去接触音乐。”他认为音乐学习要让学生受到感染,而不是折磨,将情感培养融入教学,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少年儿童的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内容较单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各种适合手段培养孩子的情感。
首先,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的内容底蕴激发少儿的情感。每一首音乐作品总要揭示一个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时代精神。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演唱一首新歌之前,首先应当让他们了解该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背景、歌词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音乐的点,包括哪个地方旋律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培养对歌曲情感的体验和钻研精神。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深刻感受歌曲所要抒发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
其次,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少儿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演唱要教授的歌曲,让少儿体会其中的感情,找出表现这首歌曲的唱法,通过范唱和表演引导少儿感知、享受歌曲中的美,激发想演唱的欲望。
最后,创设情境,通过特定的情感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在少儿声乐教学中,教师常用“以情带声”启发、指导学生歌唱。为了使少儿产生“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总之,少儿声乐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运用声乐表现的新理念,发掘他们的潜能,并拓展他们表现的空间,让他们通过歌唱表达情感,使审美能力不断得到培养,才能实现声乐教学的实质价值,真正从声乐的表演中获得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篇2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社文系表演艺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是面对市场变化要求做出理性、及时、主动地反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多种专业技能、广博的文化底蕴、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学生成为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具有和谐发展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
围绕这一整体的教育理念,社文系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定位为:明确教学培养方向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充分利用社文系是综合性系部的优势,充分利用舞蹈、声乐、模特、主持与播音与等多学科的环境氛围和师资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艺术实践在培养音乐教育人才模式中的地位和比重,使之在制定培养方案和实施课程设置等环节中获得关注和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围绕舞台、造就人才”。我们所说的“舞台”广而言之指的是“社会大舞台”,小而言之指的就是专业课堂。学校培养的学生只有在专业课这个“小舞台上”练就过人的本事,才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找到一席之地。复合型职业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应需施教。强调办学的实用性 、时效性,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知识的更新。将这样的讯息灵活的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来,比如,社文系的舞蹈专业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民族民间舞为基础,加强街舞、爵士舞等流行舞蹈的教学,鼓励并辅导学生参加舞蹈教师的考级认证。声乐教学不仅注重传统教学曲目的学习,还将《少儿声乐考级》、《成人声乐考级》等教材中的曲目纳入我们的教学中来,为学生将来从事社会音乐培训奠定基础。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需要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人才培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核与动力。为此,社文系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举办不同形式的内容的专家讲座和见习观摩、邀请优秀教师来校介绍经验、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等,通过这些途径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实践的兴趣的热情。
二、 相关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
社文系的领导和教师密切关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发展,积极进行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活动。近两年重新制定了新的三年制表演艺术(通俗方向)、三年制播音主持专业新的教学大纲。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和理论研究活动、老师和学生走出学校来到大众传媒职业学院、湖南女子大学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科定位”;“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依托艺术职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本着扩大专业口径、对一些确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程进行培养。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专业学习加职业技能认证、主辅修等多种课程设置。为培养复合型教育人才,对高职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社文系在教学中实践了如下两个课程设置模式:
1、专业教育加职业技能认证的培养模式。
艺术高职教育要培养技能复合型的艺术通才,“通才”首先必须是才,是经过一定艺术教育和训练,有较好艺术理论知识基础和一定实际操作(演唱、演奏、指挥、舞蹈、主持)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业余爱好者,其次是复合型,复合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学科的融通她们不仅可以熟练地运用某一专门艺术的技巧,而且也能对其它艺术门类的基本技术运用要求、特点、创作和欣赏规律,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对群众性的文艺活动进行一般的辅导或指导;能够开展丰富多样性的群众文艺活动,他们也许成不了某一艺术门类的专家但能胜任群众文艺的普及者的工作。因此,复合型艺术人才是活跃在基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群众文艺活动的策划、组织指导的实用型人才、对她们的复合型要求也就是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学时要占到教学总学时的二分之一,专业实践内容要注重技能训练如:声乐、舞蹈、器乐、礼仪、化妆、语言、表演。但技能训练不是专门化的,而是多项技能综合应用的训练。技能训练不仅在校内进行,还要到校外进行岗位实务训练。这种技能训练缩短了学生实际工作的适应期,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除专业能力外,教学还注重方法能力,如:外语的运用能力、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这些增强了职业的适应能力。
该教学模式鼓励一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通过学习考取职业技能证书。比如:我们鼓励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的课程外,利用系部资源考取导游证(我系开设有导游专业,并被湖南省旅游局授为“湖南省旅游教育培训示范点”)。社文系培养的具有艺术修养能歌善舞、语音纯正、能言善道的导游已经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同时,通过专业学科的交叉,完善了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就业面和竞争力。
2、跨专业交叉设课模式。
现有的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是单科化、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如果仅按原来课程设置进行教学,难以实现复合型人次培养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职表演专业的某些专业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学科专业界限,跨专业交叉课程设置。例如:社文系在模特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酒店管理、公关礼仪等课程,使他们能够进军五星级酒店的礼仪和管理;社文系声乐专业的课程设置舞蹈要修两年半、其中涵盖了基训、民族舞、现代舞等。声乐专业的学生还要必修语音、台词、表演等课程,这就大大扩宽了他们专业口径和知识面。.
基于以上的目标定位,社文系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规划等进行修订,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方案已经正式列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系列培养计划,已于2009年9月开始实施。事实证明这套新的教学方案,既有为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开设的传统专业课程,也有以体验与感受为偏重的各类研究型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适应复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能进一步开拓艺术视野、增强学习兴趣、加强多方面能力,同时为他们日后发展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人才培养规划的管理与运行
加强艺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长见识、长才干,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是让学生走出去,多参加社会实践。例如:系部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旅游节开幕式等各类文艺演出。二是组织书法学会、书画社、演讲团以及各种中西乐器团等艺术特长团体,吸收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参加,使学生的艺术特长、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社文系的领导高度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深入探索有利于实施人才培养规划的管理和运行体制:系部领导身先士卒,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对各门具体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成果等门类与任课教师进行定期沟通、交流,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动接受学院的教学监督。严格监督各专业教学的规范性、制度化,将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教学计划的高质量完成。建立艺术实践指导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配备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项艺术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提升专业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撰写系列教材。具有特色的教材是实施人才培养规划的重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资料和材料,是建立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之上的。自2009年起,社文系组织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撰写了骨干课程的系列教材,为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篇3
关键词:实践能力;音乐学;课程;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91-04
保山地处滇西边疆。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紧跟音乐教育的时代步伐,秉承学校“立足保山,服务滇西,建设边疆”的理念,积极探索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5年,音乐学专业获得云南省教育厅转型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立项,依靠多年来音乐学专业改革的前期成果,探索转型背景下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和新定位,在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管理与运行等方面,阐述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对实践能力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发展概况
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5年的“电视师专”音乐教育脱产班,在省教育厅的批准下,1999年招收全日制专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2010年招收全日制本科音乐学专业学生。目前,音乐学专业有毕业生94人,在校学生196人,办学经验丰富,注重与地方企事业文化单位的合作和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滇西片区教育行业、文艺团体和企事业文化单位的领导和主要文艺技术骨干,为滇西边疆音乐教育行业和文化艺术行业培养了合格的音乐人才。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音乐专业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突出,如“专业导师制模式”、“地方社会项目引入课堂的培养模式”、“修为与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模式”、“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模式”、“植根于地方民族民间艺术土壤服务地方社会模式”等。2007年以来,音乐专业拥有“声乐”省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等7项省级质量工程,在云南省内同类院校同等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二、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定位与规划
1.理论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作曲家戴维・埃里奥特博士建立了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实践音乐教育观”,是对传统音乐教育观的超越,引起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反思与重视,其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倡导的是实践性音乐教育,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00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面临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在音乐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学学科的重新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大众音乐素质提升与普及任务――音乐的社会化教育”等问题,被各高校及音乐教育界广泛关注。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密切关注音乐人才培养的新发展动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必须寻求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在转型发展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
2.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规划。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保山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紧密结合学校区位优势,积极做好国门大学建设以及学校转型发展,创建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围绕学校总体的要求,音乐学专业结合前期成果与新时期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定位为:一是整合学校艺术、人文学科的资源,加强声乐、键盘乐器、民族器乐、舞蹈、合唱、理论作曲等主科方向的协作,体现音乐专业五大能力的综合性,并在音乐教育教学、舞台操作与表演、社区文艺三大职业模块给予指导,使培养的音乐人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需要。二是加强艺术实践在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比重,使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设置、实施等环节中获得关注和体现。例如,从第四学期至第七学期,每学期有1周的专业见习实践,学生可根据自选的职业方向模块申请到学院艺术实训基地去见习,深入当地文化馆及乡村文化站见习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指导,深入地方文化传媒机构以及演艺团体见习舞台表演实践与舞台操作实践,深入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做音乐教育教学见习,深入村寨进行音乐采风汲取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营养,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在回校后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以满足市场对音乐人才的要求,成为合格“产品”。三是探索“双导师”■制度,具体为校内专业课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聘请校外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舞台表演行业专家与舞台操作专家、社区文艺工作者)共同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导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技能习艺修为,另一方面走进社会到中小学校、文艺团体、文化传媒公司、文化馆等单位,了解社会和中小学校对音乐师资、文艺团体、文化公司、文化馆等单位对音乐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定位和努力方向。四是“双实践”■制度。即职业岗位实践(学生结合音乐专业三大职业模块方向中自选一,进行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实践、舞台表演与操作实践或社区文艺组织与排演实践)和专业舞台实践。为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音乐表演实践大舞台,如独唱(奏)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师生教学音乐会、新生入学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毕业音乐会、送艺下乡演出以及与校外天籁演艺公司、金马中运易东文化传媒合作演出等各种艺术活动实践,以此促进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通过双实践,旨在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多方面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基层文艺工作中,基础音乐教育和群众文艺的实践需要以及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是音乐学人才培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核与动力。因此,在双导师、双实践环节促学生能力培养之外,每学期还举办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专家讲座或演出、与省内知名艺术院校的音乐会交流,“邀请一线优秀教师来校介绍经验、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通过观摩与交流等途径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敢于表现的兴趣和热情”。■
三、音乐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1.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21世纪滇西边疆地区的音乐艺术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音乐文献阅读、听赏、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基础和进行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教育工作、音乐创作、群众文艺辅导与表演、舞台操作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也就是说,既具有基层音乐工作者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和较好的音乐表演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如音乐教师要有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实际能力,舞台操作者要有舞台调度、灯光音响使用等舞台操作的实际能力,基层文艺工作者要有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排演的实际能力)和较好的职业素养。
因此,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音乐技术应用能力、课外音乐活动与社区音乐活动组织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们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规划等进行了修订,成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方案已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按照学校教务处应用本科转型教学方案的模块,结合音乐学专业的实际,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须修满150学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5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必须修满4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必须修满10学分;专业教育平台78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必须修满36学分,专业主干课程必须修满2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必须修满5学分,专业拓展课程必须修满12学分,职前强化课程必须修满3学分;独立实践环节必须修满20学分;德、智、体综合考评合格,计算机、普通话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通过论文考核,方能毕业;达到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要求的,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应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音乐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音乐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声乐、钢琴、自弹自唱等专业小班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并结合音乐学人才培养的特点编制一套较为完善、稳定的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总体上分为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前强化课程)、独立实践平台三大部分八个模块。
通识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即包括必需的政治、人文素质课及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等。通识必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选修包括“文学作品导读”、“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是学生提升综合文化和知识修养而必修的课程。
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民族音乐、中外音乐简史、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基础和声、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电脑音乐基础等,是音乐学专业的必备基础,特别指出,视唱练耳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应连续开设两年。
专业主干课程全部为必修课,是音乐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必需课程,包括声乐、键盘(钢琴、手风琴)、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形体舞蹈、手风琴伴奏等。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教育;技能训缘
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的。必修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j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为的i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 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这? 对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i 一、指导思想与训练目标
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及其培养目。标,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实施系统化、日常化、层进式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做到基础技能强化与技能特长培养相结。合、隐性素质与显性素质相结合、就业竞争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 从而在教师职业技j能实践与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职业训练总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的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与实践,全体学生形成全面、,合理、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自我发展力。阶段目标是一、二年级属于基础阶段,侧重单项技能与显性技能训练;三年级属于提高阶段,侧重综合技能与隐性技能训。练与应用,并力争形成教师职业技能的个体风待二、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一)遴选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遵循的原则通用原则,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训练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通用技能, 公共课以“必需、够用” 为度, 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 专业课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
精选原则,在通用的教师技能中,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竞争力和自我发展力的项目进行训练。
易行原则,职业技能训练不应游离于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外,所选项目要易于进行强化训练,但又要渗透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循序渐进性原则,根据专业课程的基础性、渗透性,按照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实施。
适应性原则, 训练内容与要求应适应就业市场需求,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系质的要求, 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
根据社会需求, 确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八项”职业技能,即模拟教学、边弹边唱、讲儿童故事、舞蹈创编、简笔画、手工制作、书写、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把“八项”技能训练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模拟教学: 通过训练,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幼儿园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能力;边弹边唱:通过训练达到合理运用声乐手段掌握所必要的知识和技巧,弹、唱配合默契,能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讲儿童故事:通过训练达到语音标准、流畅,表达准确、得体,体态语运用恰当,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语言素质;舞蹈创编:通过训练伎学生具有较强的少儿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简笔画:达到能够熟练运用铅笔画简笔画的基本技法。形象结构完整准确,线条干净流畅,色彩鲜艳,画面具有一定的情境形象美观大方。作品内容符合幼儿审美情趣,有欣赏性、示范性;手工制作: 以折纸、纸浮雕、泥塑为主,达到认识折叠符号及图解、掌握基本折法; 掌握纸浮雕的制作技法;能够己]日捏制简单的物体,包括:器物类、动物类、人物类;书写:能规范书写汉字、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用笔轻重得体, 间架结构美观,布局合理,整体性强;书写流利,书写速度能满足幼儿园教学需要; 多媒体课件制作:能正确使用、调整、修改课件、媒体,能排除简单的媒体故障;制作的课件具有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经济性,能满足幼儿园实际教学需要。
三、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策略
1.组建一支有相应特长教师组成的技能培训队伍选拔观念新、功底厚、热爱教育事业、有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制定各项技能的达标标准和考核方式,编写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使学生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教师在客观上有训练的标准。
2.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有序进行单项技能具有目标清晰、可观察、可操作、易控制、好评价的特点。从单项技能人手,运用微格教学的方法,一次集中训练一两种技能,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规范掌握。当每种技能都达到要求以后,再把它们整合起来,统一。。到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中,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有效地形成整体的教育能力。
3.局部练习和整体练习有机结合每个单项技能又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我们采取对各要素进行局部练习,再整合起来进行整体训练的方式。例如将提问训练程序设计为训练提问的数量、练习提问的流畅度、训练提问的技巧,然后进行整体练习,结合幼儿园某个具体教材,设计并演示教学提问片段,考察该项技能运用的科学性4.感知、模拟、反馈训练相融合首先,提供音像示范或现场示范让学生观摩, 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促进学生获取新的教育思想、创造新的教育方法很有帮助:其次,鼓励学生结合教材, 针对某项技能的应用,进行活动片断设计,并进入特定情景进行模拟演示,亲身体验教师角色,运用和掌握教育技能;再次,利用音像反馈,使学生通过音像记录直接、清晰地观察体验自己的教育行为,然后进行讨论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这种融感知练习、模仿练习和评价练习于一体的技能训练,突出了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思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
5.专项技能训练与相关课程相互配合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各层次的教育技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设置的各类必修课程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同配合,其中,文化基础课程和艺体课程是一般教育技能训练的基础,专业课程是综合教育技能训练的基础。我们一方面强调各科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每学年、每学期和每单元技能训练的重点及要求,加强课内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又注重与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密切配合,统筹安排,以保证训练的高效率。
6.模拟训练与下园实践相结合进行训练一般教育技能和基本教育技能的训练,多采用模拟训练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扮演“教师”角色,把自己对某项技能的理解用行动表现出来。综合教育技能训练注重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主要通过开设《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和课外活动进行训练,并定期下园实践,给学生带来许多直接参与实际教学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促成学生在校时初步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7.导练与自练相结合。教育技~bJtl练是实践能力的训练, 需要教师导练引路,更应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觉练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强化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自觉性。
- 上一篇:在线培训平台经济效益
- 下一篇:智能建造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