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理部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管理部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管理部的要求

篇1

P键词 办公室业务管理 台账管理 精益化管理

一、前言

办公室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服务部门,其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影响执行力效果,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台账是管理制度的附表,是管理过程中留下的凭证。台账可以帮助管理者理顺日常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在电力体制深入改革的背景下,公司办公室业务逐渐增多,其工作的难度也相应增强。综合性业务本身易使岗位人员压力大,影响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而深层次服务和智慧型部门建设又对办公室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办公室在本部门管理优化中,首先要创新台账管理模式,以夯实办公室综合业务基础管理,落实办公室综合业务痕迹管控,从而促进综合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做法

以国网通用制度为基础,以国网、上级要求及内部管理需求为核心,细化办公室综合业务流程过程控制,并在需求明确的基础上,设计台账种类、台账内容及台账标准,创新台账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监督、管控,从而建立全覆盖、全流程、全员资料台账管理体系。主要做法包括:

(一)明确目标,设定台账管理创新思路

基于综合性业务、深层次服务及智慧型部门的挑战,公司创新台账管理模式,落实以台账凭证为基准的基础精细化管理,通过查阅台账凭证帮助管理者理顺日常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并可随时了解目前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碰到难题,从而发现问题、把握细节,以查漏补缺、集中攻坚、督促落实,实现管理的可控性。具体实施思路如下:

以国网、上级管理的要求和公司内部管理需求为导向,以办公室综合业务为基础设计合理的台账模式,以匹配业务实施与管控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台账模式,明确运行的周期与记录方式等要求,设定保存期限,并建立相应共享机制;通过对内容与节点、台账形式、通道等的整合,实现台账管理精益化;最后,落实资源保障,强化监督实施。

(二)以办公室综合业务提升为导向,梳理台账管理要求

办公室业务工作纷繁复杂,通过加强台账管理,能够落实各项业务实施痕迹,并通过台账记录的应用,一方面可以直接应用到业务实施,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分析相应记录,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实现办公室各项业务规章制度、标准规程的优化改善。

办公室台账管理以提升办公室综合业务为核心,依据办公室的综合业务范围,梳理国网及上级公司台账管理要求。以办公室业务综合流程为基础,以办公室综合业务管理提升为导向,明确流程控制节点及节点台账管理要求。

(三)以管理要求为目标,创新台账管理模式

以业务负责人为主体,依据办公室内部管理需求,设计包括原始凭证、督查表、统计表、清单、备忘录、计划、总结7类台账。并根据不同台账的要求,设计台账记录的内容及标准,重点明确:

1.完善台账内容。以工作为例,结合日常工作特点,针对每次来信、来电和来访及时登记,并形成信息统计表,确保所有件信息齐备;针对时间历程较长的复杂件,建立专档,记录形成处置过程备忘录。并结合上级公司要求,及时完成交办件的处置和办结报告,并于每月完成稳定工作月报及不稳定因素排查表、季度分析报告,全方位加强对于件的预警、分析、总结和妥善处置。

2.创新台账管理方式。针对不同的台账内容,创新台账管理模式,从而精细、便捷落地台账内容。以与公务接待业务为例。

在业务建立“一案一档一表一账”的动态“流水账”,确保事事有账可循,有档可查。以“一表”对的每一案实现“全”记录;以“一档”对重要案件实现“专”记录;以“一账”对跨度较长案件实现“完整”记录。

在公务接待业务方面,建立“3+X”的模块组合式台账管理法,确保公务接待流程标准规范,提升公务接待管理水平、提高综合服务工作效率。“3+X”的模块组合式台账管理办法中的“3”便是任务单、接待方案、职责分配表,“X”就是接待资源数据库。

(四)以台账模式为基础,明确运行机制

1.确定台账记录周期与方式。对于不同的台账记录,按照需求设定记录周期。在记录方式上,以电子化为主,对于条件限制或性质本身要求,如会议批示、合同流转单及用印申请单等必须建立纸质台账。

2.设定台账记录的保存期限。根据《上海市电力公司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要求,严格各类台账资料的保管期限。

3.建立共享平台,实现台账资源分级共享。公司按照各类台账的共享权限分层分级,分为公司范围内共享、相关部门共享、部门内部共享、专业条线间共享和专业内部共享。

(五)以精益化为目标,实施精益整合

1.台账内容与节点整合。对于国网及上级有明确要求的,以上级要求为准;以办公室综合业务流程为基础,梳理业务节点,控制业务流程的关键节点,去除不必要的台账。

2.台账形式整合。简化台账表单形式,将多个节点的台账整合到一张表中,如制度废止会签单,一张标准覆盖业务开始到结束端到端的台账。

3.通道整合。建立资料台账与档案、协同办公的接口,实现通道整合,为快速获取数据及建立共享机制奠定基础。

(六)落地台账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

全员参与、定职定责,整合各业务条线台账记录,形成精益化台账管理体系。依据梳理出的台账,办公室召开专门会议,对现有台账进行整合。以业务负责人为业务台账的管理者,对于有交叉的模块进行切分,明确台账管理的负责人。

(七)强化监督,促进台账管理有效实施

1.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过程监管。办公室工作台账采取自查与监督结合的方式,做到周自查、月交流、年总结。每周,对应标准各岗位对本岗位的台账工作进行自查,记录并改善发现的问题;每月,办公室副主任对各岗位的台账工作进行检查,并在月度办公室会议进行交流、分析;年度,各岗位对自身台账管理工作进行总结。

2.与个人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激发人员积极性。将办公室各专职绩效管理情况纳入全员绩效管理综合评价中,确保每个专职都有相应台账管理要求,由各业务分管副主任根据季度内各专职台账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由办公室主任根据各专业台账管理成效及监督检查力度对副主任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对于在台账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表现(有创新做法,并获得一致认可、推广的)的人员给予额外的绩效加分,并直接将加分纳入人员的年度绩效考评中。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供电企业 综合计划管理

综合计划是统领企业各项目标和工作的纲领,是加强集约管理、精细过程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手段,是把经营工作的各个环节归入目标、完善内控制度、提高企业效益和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的重要举措。自2007年开始,陕西省电力公司在基层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管理,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基层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统筹、引领和调控功能得到增强。但也存在着综合计划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计划管理精益化水平不高和没有实现常态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四化(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应认真分析,加以解决,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及面临的问题

(一)综合计划管理的特点和意义

1、综合计划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综合计划管理是指对主要计划指标的编制、上报审批、执行、协调控制、考评等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闭环管理,实现精准计划、精确执行、精准控制,确保企业年度各项计划目标和业绩考核指标全面完成。

综合计划管理是运用“全面系统”的观点和“统筹兼顾”的方法,摒弃过去计划按照部门分头编制管理的弊病,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坚持部门服从全局、专业服从综合的原则,经过综合平衡,把经营工作的各个环节归入目标,将各专业计划有机的衔接,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年度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是企业年度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纲领,具有优先性和统领性。

2、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意义

综合计划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实施“四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企业管控能力,实现整体效益最优,促进公司整体运作和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两年来,综合计划的龙头作用日益凸显,约束力和调控力得到加强,综合计划和全面预算管理一道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基层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任务。

(二)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的初步建立,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两个转变”的深入推进,供电系统对综合计划的预见性、准确性和调控力、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供电企业原有的综合计划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范围和管理质量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是综合计划的广度不够,没有实现对经营管理的全覆盖、全介入、全监控。原有的管理指标体系主要依据上级下达的指标为主,按部门、分层级分解拓展指标不够。有些专项工作计划没有纳入综合计划统一管理。二是综合计划的深度不够,计划管理精益化水平不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分头编制、简单集成”,“重规模管理、轻项目控制”,“重宏观、轻细节”,“重独立、轻协作”的现象,综合计划管理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指标的制定存在“差不多”的观念和“能高不高、能低不低”的现象,计划指标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和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综合计划的监控约束力不强,计划管理基础不到位、分析监控跟不上精准管理的需要。四是综合计划管理没有实现常态机制。综合计划管理在企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和业绩考核、全面预算管理等工作衔接不够紧密。

对于上述问题,供电企业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深刻理解加强“四化”管理,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认识推动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适应新要求,实现“四化”管理、推动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提升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的原则

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管理的引领和统筹协调作用,以深化综合计划的广度和深度为突破,夯实基础、规范流程、深入分析、精准控制、刚性约束、全面评价,集中解决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建立综合计划管理的常态机制。在提升综合计划管理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全覆盖、全介入、全监控”的方针,重点拓展综合计划的范围和深度,完善指标体系,能纳入计划管理的工作全部纳入综合计划统一管理。二是坚持“综合平衡”和“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统一调整”的原则,确保计划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三是加强动态监控和分析,建立综合计划分析体系,确保指标可控、在控。四是建立与全员绩效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同业对标指标紧密关联的考核体系,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三、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综合平衡,实现对经营工作的全覆盖

综合计划管理的重点是“综合平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打破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首先,在计划编制前要确定各职能部门应该编制哪些专业计划,能纳入计划管理的全部纳入综合计划统一管理,实现对经营活动的全覆盖和全介入。其次,在编制中坚持部门服从全局、专业服从综合、计划服从规划的原则,加强综合计划与各专业规划、财务预算、年度业绩考核指标和企业重点工作的紧密衔接。第三,按照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方法,全方位、多层次进行讨论审核,保障方案的统一完整和有效衔接。如参加省公司集中招标计划要和电网建设里程碑计划、资金计划的节点要保持一致。第四,对年初无法确定,未统一下达的计划,在实际下达时由主管部门提交计划部门,经过综合平衡后归口下达,纳入年度计划进行管控。实现“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统一调整”。

(二)“逐级分解”,健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逐级分解”是实现综合计划目标完成的重要保证。省公司下达基层供电企业综合计划指标四类24项,供电企业应根据省公司下达的综合计划指标,健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1、计划部门负责健全全局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计划部门要根据省公司业绩考核指标和综合计划指标体系,针对基层供电企业所有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实际业务设立针对性的指标,做到每个部门都要有考核指标库和KPI指标。纳入企业下达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要达到省公司下达指标的2―3倍。

2、各部门、单位要建立部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指标和业务指标。综合计划指标要和业绩考核指标、专业指标有机结合。指标体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系统规程、制度、标准、规范和部门职责进行逐级细化拓展。

3、部门要指导班组和专责确定班组及管理岗位综合计划指标

各部门指导班组制定班组及管理岗位综合计划指标时,要与全员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结合,部门和单位要书面与班组签订业绩考核责任书,将指标落实到班组和个人。

4、编发基层供电企业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手册

各部门指标体系建立后,计划部门组织讨论审定,编发基层供电企业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手册,形成以争先目标为导向、关键指标为重点、业绩指标为主要内容的金字塔式指标体系。

各级各部门分解下达的指标要具体量化,可评价、可考核,无空白、无交叉。指标值的确定要体现精益化管理的要求。制订指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具有挑战性,避免出现“能高不高,能低不低”的现象,让“使劲跳、够得着”的计划目标引着跑,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前进。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每年度应进行滚动修订,保证指标设置与实际工作趋于一致,保持准确、有效和统领性。

(三)“跟踪监控”,全面深化经济活动分析

“跟踪监控”是实现综合计划可控、在控的重要手段。深化月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跟踪监控异动和核心指标,精心打造经济活动分析平台,不断提高分析质量和深度,综合解决计划执行中的问题。

一是各部门、单位要不断提高经济活动分析的实效,建立和完善综合计划跟踪分析制度,深化月度、季度、年度经济活动分析,尤其是做好月度跟踪分析。在分析中加强对关键指标和异动指标的分析和控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指标分析按照逐级分析的原则,自下而上,从专责和班组分析开始,再到部门和全局。在分析中加强指导和引导,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数据罗列和牵强附会。既要关注内部因素,又应考虑外部影响。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点,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督导问责,形成综合计划闭环管理机制。按月印发会议纪要,在下月会议上通报各部门、班组、专业改进措施和任务的落实情况,并予以考核,保障综合计划的落实和执行。

(四)“刚性约束”,严格管控计划执行过程

“刚性约束”就是围绕综合计划指标和业绩考核指标,对指标的建议计划、分解下达、月度分析、跟踪考核、综合评价等环节进行细化和确认,形成制度并严格执行。

1、以月度工作计划为抓手,保证指标可控在控

一是按照“分解下达、刚性约束”的要求,抓重点,攻难点,创新管理。通过月度计划指标任务的下达落实、分析改进提高、结果评价考核等环节,尽快形成计划管理的月度闭环管理模式,迅速提高计划管理水平。二是细化明确月度工作计划。要将年度计划和指标演化为可量化、可评价、可考核的具体月度工作任务,以月度工作任务的完成保证年度指标的完成。有班组的部门和单位每月制定下发部门月度工作计划,无班组的部门按月与员工签订绩效合约,明确指标和任务。形成月度保年度、个人保班组、班组保部门、部门保全局的工作计划完成机制。三是供电企业和各部门要对指标和月度任务完成情况定期检查,纳入工作绩效按月考核,形成考核通报。针对关键指标和异动指标,要加强管控,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树立综合计划的统领和权威,保证各项指标可控、在控。

2、健全综合计划管理制度,完善工作业绩考核机制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综合计划的实行,业绩考核指标和综合计划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省公司对基层供电单位的工作评价和考核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围绕着各项指标和重点工作的完成来进行评价。

供电企业要解决工作业绩考核结构不合理、涵盖指标不全,考核内容不细,操作性不强,无完整的年度业绩指标考核办法等问题,适应“刚性约束”的要求。充分借鉴系统企业的先进经验,创新管理理念,完善年度业绩考核办法和细化月度考核细则,健全考核内容。年度业绩考核办法要明确综合计划指标和年度业绩目标的年度考核与兑现标准,做到每一项指标有责任部门,考核部门,考核条款,考核标准,条款分明、有据可依,避免不确定性和临时性。让每一部门对照条款都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切实树立综合计划的统领和权威,保证各项指标“可控、在控”。

供电企业应修订、完善《综合计划实施细则》、《月度工作计划管理办法》、《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保证实现综合计划闭环管理。

四、建立、健全综合计划管理的保障机制

(一)全面推进综合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由于综合计划涉及的专业面宽、数据量大,对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积极推动综合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对提高综合计划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综合计划统筹、平衡、协调作用,提升综合计划的控制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已经完成,供电企业应高度重视,积极推广应用,凭借系统高效的工作平台和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综合计划管理提升,调高综合计划的调控力和执行力。

(二)建立、改进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长效机制

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是一项长期任务。在工作中,供电企业要及时总结工作得失,积极探索并建立统一、高效、规范、科学的工作机制,重点解决长效管理问题,完善指标体系,深化指标分析,健全考评体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持续发展,逐年提高管理水平。

要充分发挥计划工作的主导作用,针对本单位计划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综合改进。在每年底安排编制下一年度综合计划实施方案时,针对上年度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形成综合计划常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计划的龙头引领作用。

努力超越、追求卓越是供电企业不懈的追求目标。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要持续不断地在内容上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上进一步规范,指标体系上进一步完善,计划执行上更加严格,跟踪分析上更加及时,管理手段上更加先进,逐步构建“制度完善、指标科学、流程清晰、调控有力”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要适应国家电网公司的“两个转变”和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为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韩俊雅. 电网企业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J].《陕西电力》,2007(02):72―74

②高喜利,晁阳等.强化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思考[J].《陕西电力》,2009(05):86―88

篇3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自1997年以来至2002年,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8月22日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该决定指出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点的基本内容、试点的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2004年××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我市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区人民政府关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府发【2004】96号),即三定方案,将××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更名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组成部门,专司行政监督处罚职能。至此,管罚分离的行政执法法制格局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从全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的现实状况来看,已有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实行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格局,其推行情况亦不尽一致,有的完全没有了管理职能,有的还交叉了部分管理职能,有的是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并列环保局、市政绿化局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不论哪种机构设置形式,都基本形成了管罚分离的法制格局。

二、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之分析

综合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种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具备执法主体唯一性、执法体制统一性、执法职能综合性、执法范围灵活性的特点,但该项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法律资源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

第一,我市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根据“三定”方案(政府规章)明确的授权方式进行执法。政府规章进行授权的方式,适用于行政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这样的授权,综合执法队伍只能实施政府规章的规定,无法实施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由人大授权方式取得执法主体资格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因此,现行综合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包括其执法内容和程序均受到挑战。

第二,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带有不确定性:目前综合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部分是按照原行政执法体制和主体设定的,所以,一旦相关法规、规章发生变化,综合执法依据也将随之变化,执法体系始终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

(二)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

一是有些执法行为往往同时涉及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完整统一的执法行为被人为割断,制约了综合执法队伍职责的有效履行。二是专业管理部门囿于无明文规定,缺乏专业的有效指导,综合执法队伍面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执法领域,颇有无从下手之感。

三是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有的地方出现管理和处罚盲区,专业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两不管。

(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当、责权界限不清的问题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性规章对综合行政执法定性不准确,导致这支队伍存在职能职责不清现象,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责权利也很难划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1、管罚分离的法律要求与执法实践中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

综合执法是解决管理权和审批权合二为一、权权不分的一项举措,但执法是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执法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罚分离后,各试点区均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违法行为的现象,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所有违法行为已无权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赶赴现场处理的当事人已逃逸,行政执法无法实施,由此造成管理和执法效率低下的后果。第二,执法工作超越不了“事后执法”的属性,前期管理不到位,执法队伍成为“救火队”,后期管理跟不上,执法效果难以保持。第三,有的试点区现在两权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管理和执法在许多方面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管理和执法形不成合力。

2、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

首先,街镇作为第三层面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面对量大面广的社区、村社综合管理任务,承担大量区政府下达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其工作是需要有一支“拉得出、能办事”的队伍;另一方面,大部分街镇尚未真正从长期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网中摆脱出来,还无法真正站在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对执法活动履行管理职责。

其次,面对权力上收、任务下放的综合执法格局,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熟知各项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切实履行综合执法的职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必然要求之要素在客观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主观素养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条、块管理与执法的界限不明、责权不清。

第三,权责分离现象严重,“三定”方案明确授权执法主体和执法权力属于综合执法机构,而工作责任则延伸到了只有管理职能的街镇和相关部门,出现了街镇执法越位和执法不安的现象和心理,致使执法局综合执法编制和经费投入不到位,不仅使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均提出工作异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存在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隐患,如若涉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政府将处于不利与不法的地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街镇普遍认为综合执法局指导不力,人力不足,自己冒充执法主体冲锋陷阵,其不合法履职的隐患令人担忧,希望尽早取得合法执法主体资格,扭转条块管理和综合执法不尽协调的工作局面。

(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的问题

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没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每一个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无一例外深感困惑,同时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也缺位,不论从法律规范角度还是行政管理角度都有先天不足,部门设立的缺位,法律规定的缺失。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的工作职能名不副实。综合行政执法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是与城市管理相配套的行政执法,即关于市政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超出或职能不足都是不恰当的。而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超出(管罚不分)和职能不足(未能统领城市执法)的现象尤为突出,综合行政执法未真正实现其综合执法的目的。

三是现行综合行政执法本职任务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三定”方案以“7+1”规定了综合执法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对象,各试点综合执法区均反映执法局半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完成+1的任务,此项工作严重冲淡了其原本的7项综合行政执法任务。

三、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分离,是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规范行政部门政务行为的重要举措。该工作格局有利于在相关的行政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行政权力的过量裁量;有利于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执法权力部门利益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巩固试点工作的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

(一)理顺体制

严格使权力主体、监督执法主体相分离,从体制上形成一种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执法机构相对独立、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的格局。

1、成立××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业务全面的大部委形式工作机构,通过机构设置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资源,解决一些专业执法问题,彰显综合行政执法的威严,同时让行政相对人多一条合法的行政复议救济渠道。

2、努力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规范高效的工作体制。现在××的试点区中,南岸区市政环卫和综合执法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做法,在未实现“大综合”情况下,其权宜之法显得较为合理,既满足了管罚分离的法制要求,又能较灵活地处理管理与执法相脱节的矛盾,能一定程度避免多头管理执法难到位、多头管理不便执法的现象发生。

3、明确综合执法的功能定位。要对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综合执法不能越俎代庖。“三定”方案中明确给执法局的“7+1”项职能,对“+1”职能中任务过于繁重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好疏导工作,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少用甚至不用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围堵”,适当调整其该项职能,应“本位”而非“越位”。

(二)转换机制

要解决管罚分离法制要求与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要解决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审批、许可等管理权与处罚执法权的分离,不是行政权力的简单加减,而是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衡;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同是行政行为,是同一行为的不同阶段。其次,就综合执法的整体状况而言,合理分配管理和执法的功效、合理区分条块管理的职能重点,我们可着眼既发挥综合执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又发挥行业管理的技术优势,依托街镇管理的人财优势,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运转和谐的衔接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科学、有效的沟通运作机制;二是探索街镇管理与综合执法之间既联系又独立的运作机制;三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疏与堵是城市管理的两种手段,两者不能偏废;四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执法队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就我区实际情况,可形成各街道、相关部门和管理处相对工作独立性和自,又可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调度集中的工作局面,有利于实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工作机制,有利于广泛调动各方面城市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法制保障

执法的有效性是基于执法的合法性,加快调整完善授权方式、组织开展前瞻性的立法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为核心,以取得强有力的综合执法手段为抓手,以清理修订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配套,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综合执法法制保障机制。(1)由市人大制定城管综合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执法手段和执法程序等。(2)对现有的涉及市容市貌的有关专业执法依据进行整体清理,并按照责权利的统一要求进行完善,为构建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实现高效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现行法律法规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亦便随之消弭。

篇4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 综合安全管理体系

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大中城市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

1. 1  目标和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生产与管理达到预先设定的标准,使事故等级和事故频率控制在预先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应遵循差异性、明晰性、法律性和程序性原则。

1. 2  内容

城市轨交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如图1 所示。

图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

其中法律法规体系是指专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或其他法律法规中的有关条款,具有规定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特点,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作的前提和保证。

运营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体系包括运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行车组织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和人力资源安全培训等内容。该体系贯穿于其他各体系之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各种软硬件设备故障都会引发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和个别人的不健康心理也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了不安全因素。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日周期性强、高峰低谷落差显著、时效性强,其建设一般又采取地下或高架形式,因此提高安全管理有效性和事故救援的难度均较大。此外,安全事故会降低轨道交通的可信赖度,形成社会疑惧心理,在一个长时间段内影响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03 年2 月的韩国大邱地铁火灾更是震惊世界。为此,建立和完善城市中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 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和主体。

事故预防体系是指针对各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对人、设备、管理以及环境的要求体系, 包括对行车、设备、职工伤亡、旅客伤亡、火灾、水灾、震灾、风灾、爆炸、投毒等各种事故的预防。

事故处理与调查体系包括受伤人员抢救和死难人员善后处理、抢修和重建、勘测和分析、责任划分及事故报告等内容。

对运营企业的检查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对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估、对安全生产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以及相应的奖罚措施。

规划建设安全要求体系和设备质量安全要求体系主要是指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建设和设备制造必须达到安全要求, 以及投入运营后一定时期内对这些要求符合程度的规定。

1. 3  机构和职能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 借鉴其他行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门如图2 所示。各部门的职能如后。

图2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机构组成

国家和地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部门: 出台行政法规; 制定行业安全管理政策和安全管理目标; 依法对运营企业、规划建设企业以及设备生产和进出口企业实施安全监管; 向运营企业颁发安全许可, 向设备制造和进出口企业、规划建设企业颁发安全资质证书; 指导运营企业建立内部安全管理体系, 定期对运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负责组织重大事故调查并提供事故调查报告; 负责对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

运营企业: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设置企业内部安全管理部门; 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 围绕运营组织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行车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人力资源安全培训等; 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 对乘客行使安全管理职能; 搜集、积累、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信息资料; 接受监管部门的检查和评估, 按要求向其提交安全工作报告及其他与安全管理工作相关的文件, 协助其做好重大事故处理和调查工作; 加强与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确保部门间的协作达到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公安、消防和医疗部门: 负责各自职能范围内与轨道交通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打击以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和乘客为目标或以城市轨道交通设施为主要场所的治安犯罪、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以及救治各类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另外, 消防部门还对运营企业实施消防监管。

规划建设企业: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贯彻有关安全规定; 向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部门提交工程图纸或报告施工中有关安全设施的进展和完成情况。设备生产和进出口企业: 按照有关安全要求组织产品的生产和进口; 将产品送检或提品质量检验报告。

2  建立综合安全管理体系建议

2. 1  完善法制法规建设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安全法规尚属空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均没有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具体规定。立法空白导致通过行政手段来建立和运作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与法建手段相比, 行政手段虽然同样具有强制性, 但在稳定性和明晰性方面却相去甚远, 这将给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工作带来隐患。在全国性法律法规立法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首先推动地方立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做出规定,如《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

2. 2  完善安全监管机构设置

我国对轨道交通行使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往往机构规模小、专业人员缺乏、兼职情况多,难以有效行使安全监管职能。目前应在已具有轨道交通设施的城市试点建立由安全管理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轨道交通安全监管部门,该部门独立于运营企业之外;其权利和责任由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明确规定。日后根据行业的发展程度,在适当时机建立全国性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其他监管职能合并建立统一的行业监管部门。

2. 3  建立设备质量安全要求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设备依赖性较高。目前我国亟待建立科学规范的针对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轨道交通类型的设备质量安全要求体系。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运营初期往往盈利性较差,在制定上述规定时应充分考虑差异性原则,针对某一类型、级别的轨道交通项目制定必备安全设备规定,强制要求投入。而对于其他安全设备,则由投资方和运营企业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投入。

2. 4  强化安全审核和评估工作

在轨道交通项目投入运营之前,运营企业必须通过安全监管部门会同消防等部门的初检和安全评估,安全认证必须成为申请运营许可证的必备条件之一。进入运营阶段,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定期对运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还可以指定专业科研或咨询机构对运营企业进行安全评估,责令运营企业对检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必要时安全监管部门可以吊销运营企业的运营许可。

2. 5  强化安全教育

一方面要加强对运营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教育。另一方面要大力向乘客宣传并督促其遵守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普及和强化紧急状态下的逃生技能培训。

3  结语

在“ 十五”规划中,国家正式提出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战略,预算投资约2 000 亿元,各城市申请立项的拟建线路总长度约2 000 km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产品是旅客的空间位移,而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则是首要质量要求。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将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章,何宗华,徐金祥.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53~254

2  季令,张国宝.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8. 7~8

篇5

关键词: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地基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城区不断的扩建,城市生产急剧增加,所需的地下管线势必日趋增多,争取提高地下空间的工作也日趋加重,这些都将给城市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根据很多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处理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即把市政管线中的电力、电信、给水、再生水、热力等管线中两种以上集于一体,在城市道路的地下空间制作一个集约化的地道。共同沟的呈现已不仅是管线配设方法的改良,而是"集体化"发展城市,进步城市地下空间应用效力的表现,它给市政管线的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1 地下综合管廊设计

1.1 综合管廊布置方案

综合管廊布置方案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供水、排水、供热等管道与供电及通讯需分开布置的前提下,这样管廊集中占地较少,其优点是:(1)工程开挖的土方量小;(2)便于防水设计与施工,而且投入使用后维护管理方便;(3)管廊的检查井、通风井、安装口设置简单,与地面联系便捷;(4)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情况下工程造价经济。

1.2对不良地基的处理

综合管廊一般长达几公里乃至更长,沿线经常碰到繁杂地形和杂填土,特别是沿海成都的薄弱地基。因为沿线勘察孔间距不可能过小,也就导致很难对地基进行精确的控制,固然完整用钻孔来控制地基变更也不现实。可采纳如下步伐:(1)施工过程中增强验槽是非常重要的。杂填土层不厚时,能够将其全体挖除,增长垫层的厚度,如杂填土规模较广并且厚度较大,可以根据施工要求及建筑材料的供给环境,采纳碾压、夯实、换土垫层等办法处置。部分呈现的枯井、冲沟、坑塘等不良地质前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不然地基部分变形过大,易形成变形缝处止水带损坏以致管廊渗漏。(2)沿海成都薄弱地基的特色是承载力低(fak=60~65KPa)、变形大,处置不当管廊易发生缝隙及变形缝处止水带损坏,以致管廊渗漏,针对这类环境联合填方采纳堆载预压或CFG桩停止地基处置,将地基变形控制在容许的规模内。

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系统

2.1 地下综合管廊管理系统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了地下综合管廊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各种主管线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地下综合管廊及综合管线运转管理数据、自动控制及采样数据、政府和各专业公司相关管理数据。

2.2 整体结构

系统基于GIS空间可视化综合集成平台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对地下综合管廊及各种综合管线的管理。

2.3 各子系统功效

(1)安全管理子系统。该系统主要对数据库、系统应用及失常运转的安全管理,其功能包括完成数据库的用户密码确定及改动、管理职员对管理系统的操纵权限分派、收集运转的安全保障、与综合管线权属专业管理公司接口的安全保障等。

(2)数据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完成对各种数据及数据进行选择和定义,能够生成系统中各种属性数据初始表。

(3)数据保护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完成主/支管廊及各主管线的各种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数据转换(转入与转出)、数据的改动编纂(含运转管理等数据);完成数据的保护管理及系统参数的设置。

(4)主/支管廊地形数据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完成系统中根基数据的数据转换(不同格式图形数据的转换)、数据编纂(图形数据和文本数据的输入、编纂)、数据管理(图形的查问、统计、生成新图和图形输出)、数据保护(系统资本数据的管理)。

(5)主/支管廊管理子系统。第一,极速检索定位:依据主/支管廊名称、专业图称号、道路名称等完成检索定位。

第二,管廊查问:可对随意率性地位的主/支管廊进行属性查问、条件组合查问、图形到属性和属性到图形的查询等。属性信息包括:

a主管廊用处、结构、立体地位、标高、出入口等信息;b支管廊用处、结构、立体地位、标高、与各建筑物相连地地理位置等信息;c主管廊与支管廊交接平面位置、标高等信息;d管廊设于高空的排送风亭、检验口信息;各专业管廊内通风口、积水井信息;由支管廊引出的供各建筑的消火栓井地理位置信息。

3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

3.1 建筑结构计划

工程标准段为矩形箱室结构,箱体侧壁、顶板、底板厚度一样平常地段为40cm。部门埋深较深地段把板厚45-65cm。尺度断面双室结构中墙25cm厚。结构内断面净尺寸依据招包容管线情况要求设计。在特别节点地段,共同沟断面将部门缩小,以满意各种管线穿插对空间的需要。

为适应地基变形,削减不均匀沉降和混凝土收缩缝隙,沿共同沟纵向每隔不大于20D30m的间隔设置一道沉降缝。

结构主要材料:采用C40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S8,地基土|层采纳C15混凝土。

共同沟结构承受的重要荷载有:结构及装备自重、管沟外部管线自重、土压力、地下水压力、地下水浮力、汽车荷载和别的高空附加荷载。

3.2 管线支架

本段共同管沟采纳预埋式支架系统,在框架结构施工阶段需设置预埋件,前期依据支架管线安排地位采纳锚固件牢固管线,支架结构内的电缆和管道支架应优先采纳相符国家或行业标准划定尺度的产品。若其余系统(电力)和业余管线支架有详细要求,以其为准。

3.3 地基处置

沿线重要由填筑土、淤泥混砂、泥质中粗砂、粉质黏土、残积中液限粘质土、全风化岩等土层构成。局部地段土质相对较好,土体强度较高,能够满意共同沟的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在一般情况下能够间接应用自然地基,不考虑地基处置。部分路段如存在薄弱地基,管沟的地基需处置,地基加固措施依据相关计划。本工程施工开挖后若与勘察地质资料不符,应及时报告设计单位,进行有效的改变处理。

地基面采纳30D50cm级配碎石垫层+15cmC15垫层。碎石砂垫层厚度依据场地开挖后确定,对冒水或薄弱根基地段则采用50cm厚级配碎石垫层。对支护开挖段,则基槽底部铺设后35cm的C20素混凝土封底垫层,素混凝土垫层应浇至支护桩边沿。

共同沟强度到达计划要求后,应尽快停止基槽回填,回填土应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标准履行。严禁采纳膨胀土或有膨胀土潜势的土质作为回填土用料。回填土环境要求:(1)全线共同管沟基槽双侧机器不能碾压规模采纳中粗砂回填,压实系数>0.97;(2)在绿化段上地表以下1m原土分层碾压压实回填,地表土则依据绿地要求进行回填;(3)途径段共同沟双侧>0.97;顶板以上同路基施工要求。当回填土和途径路基回填土要求不一致时,应按照要求严厉的尺度履行;(4)依据空地属性及功效要求,会同相关单位,现场确认回填要求;(5)对于不能使用机器回填的地区可使用人工回填至路基标高。

3.4 基槽开挖

共同沟的基槽开可采纳以下二种施工计划:

(1)放坡开挖计划。共同沟周边,场地开阔、具有放坡开挖前提的,基槽开挖采纳放坡开挖施工,可依据地勘土层边坡坡度放坡。

(2)管沟基槽支护计划。在部分区段有既有建筑物或受地质影响,不具有基槽放坡开挖的前提,采用支护开挖。基槽支护开挖深度跨越4m的基槽或深度虽未跨越4m,但地质环境和周围环境较繁杂的基槽,需要采用另外的资源进行单元设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构架;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电力企业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构建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计划管理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必要而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激励与控制手段,多年以来一直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但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资产积累、部门增加以及专业分工细化等因素,使企业内部的计划管理项目不断增加,导致计划协调管理的工作量加大,其计划管理职能亦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交叉。目前,计划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范围、管理手段等方面已经不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划管理理念需要转变。计划管理中,各单位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没有根本改变,计划依然为分散、多头管理,不能体现企业规模经济、整体利益,“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计划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只重视日常工作和生产而轻视计划的观念依然存在;二是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计划涉及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顺畅,影响到计划的管理在各个工作环节出现偏差;三是计划管理没有真正形成一个闭环管理。过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出现有头无尾或头重脚轻现象,无法对计划从编制、管理到实施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监控;四是计划覆盖的广度不够,深度不足,不能适应企业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五是计划下达部门和执行部门为一体的情况仍然存在,计划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

综合计划管理融合了系统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是目前电力行业推行的一种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它是全面实施“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企业经营工作可控在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全面构建“制度完善、指标科学、流程清晰、调控有力”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建立计划组织管理机构根据“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计划管理工作必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模式。综合计划组织管理机构由计划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组成,如图1所示。

1、局长办公会议是企业综合计划决策层,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统揽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审定企业综合计划建议方案和调整方案;负责综合计划管理制度的审批工作;对综合计划管理办法的运作提出指导意见与要求;监督年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协调平衡各专业综合计划在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2、发展策划部是企业综合计划统一归口管理层,配

备专职计划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组织企业综合计划的编制、汇总、上报、下达和报告的常态事务性工作;负责向局长办公会议提交综合计划年度建议方案,进行综合计划建议方案的优化平衡和修订工作;定期向局长办公室汇报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负责组织编制企业综合计划月度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和异动指标分析报告;负责编制汇总综合计划调整方案;负责综合计划的考核工作;协调综合计划编制和执行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3、指标分管部门是企业综合计划执行层,全面负责分管指标计划管理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提出各分管指标建议计划,并编制专项计划报告;负责分管指标的管理、实施、细化、分解与下达工作;负责分管计划指标的月度跟踪分析与控制工作,按时向发展策划部提供相关指标月度分析和异动指标分析资料;负责提出分管指标的调整建议;配合发展策划部做好综合计划建议的优化、协调、综合平衡、编制及报审工作。

(二)建立管理制度和办法

以“完善制度”为目标,建立健全企业综介计划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对计划编制、审批、执行、监督、检查与考核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流程,使综介计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有序化;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月度综介计划跟踪分析制度和季度综介计划分析例会制度。

(三)健全和完善综介计划指标体系

以“指标科学”为目标,结介电力企业实际,指标体系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而,包含了电网发展、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四大类30项指标,指标体系具体分类见表1。

(四)建立全过程常态管理机制

对计划从编制、平衡、上报、执行、控制、调整、监督及考核方而实现全过程的管理,努力实现“调控有力”的计划管理手段,真正实现计划的闭环管理。

1、年初山计划归日部门组织指标分管部门对全年综介计划进行统一编制与汇总,综介“卜衡形成综介计划建议方案并上报计划决策机构。

2、计划决策机构对综介计划建议方案进行审议,履行审核手续。

3、企业年度综介计划审议通过后,山计划归日部门统一下达,各职能部门按要求及时细化分解指标和制定实施方案,以保证综介计划的稳步实施,并将计划分解情况报送计划部门备案。

4,建立月度综介计划指标跟踪分析制度,及时跟踪综介计划指标的执行情况,各指标分管职能部门月初将各分管指标的月度执行情况及异动指标分析报告上报计划归日部门,形成综介计划月度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和异动指标分析报告,提交月度任务例会通报。

5、加大对综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山计划归日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检查,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6、为了充分发挥综介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各项指标计划对企业工作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对综介计划指标执行情况加大通报和考核力度,采取考核与考评相结介的方式。

三、综介计划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篇7

第一点变化,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块顺序再次调整。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五大模块顺序相比较更早几年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顺序发生了变化,其顺序为常识、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这样的顺序可谓“文理分明”。

根据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本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模块顺序再次调整,变为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常识。这样的考题顺序相对于以前出现过的考题顺序有以下两方面的改进:首先,将文、理类考题穿插排列,有助于考生在考试当中进行状态调整;其次,将历年来都放在最后的“资料分析”模块提升为了第四个模块,凸显出对于这个模块考查的实际需求,因为以往有不少考生做不到最后一个模块的试题,考试就已经结束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社会对于统计资料的敏感度大幅度提升,因此该模块的考查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第二点变化,常识模块内容不再强调法律常识。

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打破了2014、2014年度的出题规律,在常识模块不仅考查了法律常识,还考查了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但是2014年的考试大纲特别指出,常识考查以法律常识为主。最终考题常识模块25道题中,法律常识有7道题,非法律常识有18道题。

但是根据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本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模块内容不再具有侧重点,没有专门突出法律常识,要求考生更具有广泛、全面的知识掌握能力。这样的调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提出的。公务员职业不仅仅需要法律常识方面的了解和应用,更需要入职者能够具有全面的知识能力。希望考生在复习常识模块时不要有过分的偏重性。

第三点变化,也是最重要的变化。申论考试要求发生了本质变化。

国家公务员分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两种职位。在以往的考试大纲中,对于申论考试的要求并不区分这两类考生,对于两类考生的考查要求也完全一样。

然而在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当中,申论考试要求对于这两类考生的要求有了区分。对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求考生具有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四种能力。对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四种能力。两类考生四种能力的具体要求也有说明,接下来就详细比较一下这四种要求。

对于第一方面阅读理解能力来说。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要求考生能够“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也就是说这类考生在阅读时要能站在一定高度对给定材料进行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并有较高的概括能力。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要求考生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也就是说这类考生的阅读能力要求相对于前一类考生来说要相对低一些。

对于第二方面能力要求来说。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即“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最后一句当中点明的“推断或评价”类型题目是近年来的新题型,也是热点题型。对于这类试题,不仅仅要准确的找出材料中一部分内容存在的问题,还要学会“顺藤摸瓜”,指出问题所在,并能够改正问题。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贯彻执行能力”,即“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对于此类考生,主要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找出材料中给出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即可。

从第二方面要求的区别,不妨猜测一下今年申论给定材料的形式很可能是内容丰富而繁杂。对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考生来说,要从众多的材料中加以区分和辨析,找出正确的和主要内容,同时指出错误的和次要内容。而对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主要需要能够准确找出正确和主要内容即可。

对于第三方面的能力要求来说。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特别是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从繁杂的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内容之后再提出应对策略。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在此亦可猜测,这类考生可能将会面临给定材料中的某一部分材料,对这部分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提出对策即可。

对于第四方面能力要求来说,两类考生都要求具有“文字表达能力”,但能力的具体要求不同。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求考生能够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论证性文章,同时要能够“准确规范”。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要求考生具有“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相对于前一类考生来说,对于写作能力的要求稍微低一些。

纵观上述四点要求,大胆猜测,本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考试试题可能会比较多,但是每一位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职位性质有选择性回答其中某几道试题,在答题时不要看错题目。

从上述三点变化可以看出来,虽然我国公务员考试已经有了15年历史,但是作为快速发展的职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及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的背景下,公务员职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考题每年的变化属于正常现象。

虽然以上三点变化较大,但是本年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仍然有一些不变的内容,特别指出。

第一点不变,每个模块的题型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篇8

供电企业作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行业,提供优质的供电服务,是保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供电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为推进供电企业逐步向开放化、社会化演变,应持续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为此,供电企业需持续加强综合计划管理,把企业经营管理各项工作均纳入目标管理,进而进一步加强企业执行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综合计划管理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1.综合计划管理的内涵

综合计划管理,是对项目储备、计划编制、计划执行与调整、评价考核等过程的管理。通过增强综合计划的刚性执行,能够实现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精益化管理,保障企业全面健康发展。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保障可靠供电、提高供电质量为宗旨,在各专业专项计划的基础上,综合平衡、整合优化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等核心资源与专业需求。其内容涵盖企业发展、电网建设、经营管理的工作目标,强调各大专业的横向、纵向协同,因而具有整体性、策略性、动态性、考核性等特点。2.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计划编制效率低、管理约束性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综合计划编制效率不高。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原有综合计划管理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与现有要求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同时,企业内部机构的进一步划分整合,其职责也随之改变,尤其是在跨专业、跨部门、跨层级间的职责界面有待规范,导致综合计划管理在部门衔接上存在断点,影响了综合计划编制的高效性与精准性。(2)管理约束性不足。由于在综合计划执行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约束性与强制性,使得综合计划往往随意调整,导致项目工期调整幅度较大,阻碍了生产、营销、服务质量的提高,降低了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综合计划管理的策略为进一步增强综合计划的执行刚性,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投资规模和计划指标,在分析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环境—计划—监控—评价”全过程约束机制(见图1),从综合计划的科学编制、风险平衡、执行流畅3个阶段入手,强化基层建议、专业把关、收口管理、统筹平衡的作用,促进综合计划管理水平提升。1.深度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因素(1)建立对宏观经济与地区发展形势、工程建设、购售电结构变化等,内外部环境分析与综合计划之间联动关系,全面对接融入企业发展环境。(2)全面分析存量资源和企业建设现状,在实现存量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引入增量资源投入,实现存量、增量资源的科学配置。首先,建立综合计划项目“打包下达、分批分解”的机制,设置“收取和支出”指标,在确保收支平衡的基础上,优化资金使用;其次,规范出(垫)资项目管理流程,严把出(垫)资工程入口关,有效利用外部资金,提高电网装备水平,防范投资风险;再次,有效利用存量分析报告,作为电网新建、扩建项目安排的依据。(3)采用分产业法、增加值单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用电量预测,采用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法、增长率法等对最大负荷进行预计。在基于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适应供电企业电力需求发展的项目和指标分析预测,将外部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强化宏观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全面优化计划编制管理

(1)全面深化“两级决策制度”。强化国家电公司网综合计划管理办法通用制度的分解落实,明确综合计划编制节点工作要求,加强横向协同管控,确保各基层单位、各专业部门工作清晰有序、高效协同。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化“两级决策制度”,处理好各专业专项计划的平衡,并严格把控各类项目计划的执行。制定项目决策管理办法,成立“总经理办公会—项目投资决策管理委员会”的两级项目决策管理机构(见图2)。做好项目前期把控,提高项目计划的精准性;细化各专业项目计划至各实施节点,严格落实项目专业平衡会管理机制,并贯穿项目计划执行的全过程。(2)严控项目储备和审查。成立储备库项目工作小组,建立“双周报送”机制。通过总结储备项目进展,对于项目进展较慢的专项项目,总结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解决储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专项储备工作进展均衡。同时,要统筹各单位、各专业的技术力量,形成专业组并行开展投资项目评审工作,严把审查大关,确保项目可研深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可研批复符合国家电网公司的相关要求。为确保进入储备库项目的质量,要严格把控项目必要性论证、项目命名规范、项目限额分界、项目级别分类等环节,实现“边储备,边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确保项目信息准确,促进项目储备工作高效有序开展。(3)强化预算的经济性管理。以制度为依据,强化项目预算的经济性管理工作,尤其是加强项目前期管理,严格审核电网基建等12类项目的规范性、项目资料的完整性和项目的经济性,规范项目的投资行为和方向。(4)推进项目储备标准化管理。明确参与项目储备工作的各基层、各部门的工作要求、进度要求和职责分工。各基层单位要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和发展规划,认真梳理项目需求,从根本上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问题;储备项目评审单位,以国家电网公司项目命名规范、项目可研模板、评审规范等为依据,分专业制定可研深度规范,完善命名规则,建立专项协同审核机制,夯实项目管理基础;省公司各专业部门要进一步筛选完善、优化排序,统筹安排项目规模,形成总量充足、层级合理的储备库。在综合计划的编制阶段、风险平衡阶段、执行阶段,分别明确阶段性考核指标及控制风险,提高综合计划精准性。

3.强化计划执行全过程闭环管控

(1)完善信息化控制手段。深化“估算控制概算、概算约束支出”的控制理念,建立项目信息化闭环管控体系,实现全部项目支出的线上计划预算双控,保证综合计划“硬约束”落地。(2)多手段监测项目建设全过程。以月度为周期,开工、投产两头抓,开展分主题项目进度监测,有效核查相关异动,并督促责任单位进行整改,促进相关项目环节有序开展。依托分电压等级项目的平均实际工期监控、各单位实际建设周期的监控、配电和自动化专业生产技改项目实际工期监控、变电和输电专业生产技改项目实际工期监控等大数据分析,制定、调整项目的合理工期,并强化物资、财务等各方协同力度,确保严格执行工期管理计划。严格落实项目结算有关规定,加强财务核算和项目决算进度监控,精准财务核算和项目决算。(3)强化重点指标、业务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控。丰富监测分析和预警的内涵,分析工作包容并取,在对经营工作本身强化分析的同时,兼顾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运营监控等各方面管理需求,全面开展生产经营重大事项决策工作。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体系的引入,为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全新评价视角。该体系有别于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等现有评价体系,作为已有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是一套更加客观、面向能力评价的方法,也是一个更加直观的导向分析。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4.强化综合计划执行考核

(1)开展项目和指标的分类考核。为进一步增强综合计划的执行刚性,对计划执行结果进行分类考核。一是项目调整考核。实行计划完成与调整幅度双重考核。一方面,要考核项目计划的完成情况,强化计划执行的跟踪落实,按照计划下达的里程碑节点,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另一方面,要考核项目计划的调整幅度,加强项目前期管理,提高计划编制准确性,降低项目调整量。二是指标调整考核。在指标调整考核方面,重点考核下达计划的完成情况,加强执行跟踪分析,确保全面完成年度计划目标。(2)建立综合计划闭环反馈机制。在综合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要强化对计划执行过程指标的月度跟踪分析。分析月度综合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过程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和质量要求,重点关注指标异动情况。同时,建立“月度进度反馈—季度管控反馈”的闭环反馈机制(见图4),及时反馈指标跟踪结果并开展纠偏整改,保证综合计划的高效执行。(3)构建基于SCP框架的点评路径图。基于SCP模型(见图5),梳理可能开展专题分析的主题,形成月度专题分析蓝图,指导后期开展专题分析或月度点评,探索常态化监测模式,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以供电企业月度例会为展示平台,形成SCP月度点评报告。一是以发展投入类指标为牵引,选取与其紧密相关的计划预算管理开展点评;二是以供电服务类指标为切入点,选取与其延伸相关的电能质量开展点评;三是以经营业务类指标为指导,开展与其相关的客户接入环节开展点评,进而建立指标+专题的点评内容。按照SCP的逻辑,先从外部环境开展点评,接着开展指标类点评,最后开展专题点评。

结论

篇9

【关键词】控制;设备;成本

一、前言

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设备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会计科目中,与设备管理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项目大多数为期间费用,不能直接对象化于某一产品,如列入制造费用的维修费、租赁费、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列入管理费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有的可直接列入直接材料费用,如配件等;有的企业设有专业的维修车间作为辅助生产部门,其人员工资、福利等费用等可视为设备管理成本之列。因此,设备管理的成本支出应从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综合考虑,对购置价格、安装费用、维护费用、设备故障损失、维修费用及残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控制。本文所涉及的设备管理成本,不是单指财务意义上的成本费用,而是指设备在使用企业中的各种与设备相关支出的综合。

二、设备管理成本的构成

设备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总体规划下,保证设备管理各环节的低费用,力求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最低。

设备管理成本主要包括购置费用(直接影响折旧费)、维修与设备管理人工成本、维修材料费(主要是备件)、外来维修费、停工损失等。

三、企业设备的综合管理

设备的综合管理是现代设备管理念的核心内容,在经历了以事后维修和预防维修为基础的传统设备管理阶段后,对设备寿命周期的所有物质运动形态和价值运动形态进行综合管理,已经成为现代设备管理的主流观念,成为设备维修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设备管理应取得两个成果:一是设备的技术状态最佳,二是设备的维修和管理费用最经济。

设备综合管理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设备综合工程学和全员设备维修制。设备综合工程学是为了使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达到最经济的程度,并对与其有关的工程技术、管理、财务及其他实际业务进行综合研究的理论。全员设备维修制包括预防维修和生产维修两层含义,要求设备的综合效率最好,要求以寿命周期为对象进行全过程管理,要求全员参与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的过程包括研究、设计、试制、制造、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等。维修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但却是企业设备成本最明显的部分。从整体的观点出发,要降低维修成本,必须同其他环节的工作相配合,抓好全部各环节的管理。进行全过程管理,可以克服和防止两个脱节:一是设备的前半生(生产和安装)和后半生(使用和维修)的管理脱节,加强与设备制造单位和使用部门的横向联系;二是克服后半生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脱节,加强内部各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共同管好设备。

同时,可以运用设备综合效率分析法,运用年费法和现值法,对设备整个寿命周期费用进行定量测算,以达到求得设备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综合效率最高的目的。不能只求节省设备购置费用,而不管使用费用是否经济和对企业的贡献是否最大;不能只求节省使用费用,而不计购置费用高低。

四、如何控制设备的综合成本

设备管理成本的控制不是被动的控制,应将更多的设备成本从不可控制成本变为可控制成本,从而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设备的综合成本控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设备投资预测

技术的迅速更新也使设备投资预测不准等造成的影响很难通过日常管理进行弥补,在对技术和市场把握较为准确的情况下,力争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可行、结构升级化和合理化。

2.用价值工程指导设备购置

运用价值工程考虑寿命周期成本和使用效益,是现代设备购置的基本要求,也是控制设备综合成本的有效办法。价值工程就是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取得最好的功能效益,寿命周期成本不仅包括购置成本,还包括使用成本。因此,在设备购置时,要对设备的购置费用、品质、性能、可维修性、使用维修费用进行综合分析,并考虑其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求得最佳的价值。

3.掌握设备的磨损规律和故障规律

设备的磨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磨损阶段、正常磨损阶段和剧烈磨损阶段。要在初期磨损阶段爱护使用,在正常磨损阶段精心维护使用,在剧烈磨损阶段前及时修理。相应地,设备的故障变化规律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故障期精心安装、认真调试、强化试运转、严格验收;在偶发故障期和加强维护保养;在进入磨损老化故障期前及时进行预防维修和改善维修,重视经济和技术劣化。

4.重视对设备可维修性的考察

设备的可维修性是降低维修费用、减少停工损失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瓶颈环节的设备,其可维修性更为重要。因此,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及其维修经济性,在购置设备时要注重对其可维修性的考察。

5.设备维修方式的选择

预防维修制度是现代企业应该首先考虑的维修制度,在此维修制度下,又可以分为日常维修、事后维修、预防维修、生产维修、改善维修、预知维修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的成本有很大的差别,应根据不同设备和不同情况,综合运用多种维修方式,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维修费用。首先,可根据不同的故障类型选择,如对状态易于监测的故障实施预知维修,对维修方便、故障有规律的实施定期维修等。其次,可根据经济性的不同选择维修方式,将事后维修费、预防维修费、状态监测费、停机损失费等进行比较,选择费用最小的修理方式。再次,按设备不同的劣化形态选择维修方式,预知维修是较好的维修方式。

6.实行设备分类管理

根据设备的综合效率,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对重点设备进行重点管理。其主要评定要素:故障的影响、有无替代设备、开动状况、修理难度、对质量的影响、原值等。

五、组织措施的保障实施

设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须通过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给予落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将设备管理放在企业战略的中心环节,做好设备管理的战略规划。

(2)要提高设备管理的层次,建立设备管理责任制和完善的考核体系,综合考评设备完好率、设备故障率、单位产品维修费用、维修费用率等指标。

(3)建立设备管理责任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将综合效果与人员的工资收入直接挂钩。

(4)将全过程管理理念运用于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从维修、使用引入到设备定购和设备使用的全过程。

篇10

1.0目的

满足公司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培养一批现代化、专业化、知识化和年轻化的企业团队,规范人员招聘流程,健全人员招聘机制,及时有效的为公司各部门提供所需人才。

2.0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天戈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3.0职责

3.1 综合管理部及所涉及的部门负责执行本制度。

3.2 公司总经理负责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4.0 释义

招聘费用:指为达成招聘计划,招聘过程所需资源配置而支付的直接和间接费用

5.0 相关文件

6.0内容

6.1综合管理部职能

6.1.1负责公司各职能部门人力资源的增补计划及员工培训与发展、奖惩、绩效、薪酬、考勤、福利等工作的实施,

6.1.2负责人员的招聘、录用、商调、晋升、降级、辞职、辞退、除名、及相关手续的办理;

6.1.3负责各部门管理人员的招聘工作。

6.2员工招聘流程

6.2.1各部门填写《人员招聘计划表》或《人员需求申请表》报综合管理部审核;

6.2.2计划或申请报总经理批准;

6.2.3综合管理部首先调查内部是否有符合招聘职位要求及表现卓越的合适员工,优先选拔、晋升,再考虑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6.2.4综合管理部通过网络招聘、参加招聘会、刊登招聘广告、招聘信息、人才中介机构或猎头公司、劳务派遣公司等推荐等渠道来开展招聘工作。

6.2.5应聘人员到综合管理部交验有关身份、学历、资历证明原件进行复印,填写《应聘人员登记表》或《应聘人员资料书》;

6.2.6按岗位任职要求,由综合管理部进行初试,基本符合任职要求或招聘条件的,人力资源部门与用人部门联合面试和考核,必要时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笔试;

6.2.7面试、考核、笔试均通过的人员,非生产(含生产辅助岗位)员工经总经理批准后试用,生产和生产辅助岗位员工经生产部经理批准后试用;

6.2.8批准试用人员返回综合管理部办理相关薪酬定级手续并建立人力资源档案。

6.2.9综合管理部根据年度或专项招聘计划,拟订合理的招聘费用预算,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6.3员工试用流程和手续

6.3.1确定试用期和试用期工资,同时可初步洽谈正式录用期工资标准意向;

6.3.2录取考勤指纹信息;

6.3.3办理员工工作证;

6.3.4填写《新员工报到通知单》,通知员工到用人部门报到。

6.3.5新员工到岗后首先进行三级培训教育,熟悉岗位说明书内容,新员工到岗一周内作为试岗期,试岗期内劳资双方可随时提出辞退和离职;试岗期包含在试用期内。

6.3.6试岗期过后,签订《劳动合同》;

6.3.7新员工领用办公以及劳保用品;

6.3.8新进非生产和生产辅助员工(含竞岗人员)试用期为1个月;生产员工试用期为7天,试用期满后填写《新员工试用考核表》,经用人单位、综合管理部考核、总经理批准,合格后转正并确定正式录用期工资。

6.3.9员工试用期薪资标准,主要以学历、资历、职务、职称等基本元素由综合管理部制定参考标准,特殊情况报总经理批准后适当浮动。

6.3.10试用期内擅自离职的,原则上不结算工资。

6.3.11试用期满考核合格正式录用人员可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其薪资标准执行公司《员工薪资管理规定》。

6.3.12新进外地员工按当地相关部门规定,自行办理居住证等手续。

7.0附件及表单

公司新员工试用考核表

评价时间:年月 日

以下内容由新员工填写

以下内容由公司填写

新员工姓名

所属部门

岗位

部门主管姓名

入职时间

试用期工作能力自我评价:

部门评价

工作技能:优秀 良好 一般较差很差

工作态度:优秀 良好 一般较差很差

综合评价:

主管签名:

年月日

试用期工作态度自我评价:

管理部门意见:

主管签名:

年月日

就自己岗位、部门及公司提出意见或建议:

员工签名:

年月 日

总经理审核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