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技术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楼林立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对建筑施工的安全性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建筑结构加固对于保障建筑的稳定可靠、提高建筑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的加固措施往往是在建筑工程改建或者出现工程问题后进行的,因建筑的不同,采取的加固措施和施工材料选用也有一定的差别。正确的建筑工程加固措施应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采取最安全、快捷、经济的加固设计方案,以取得最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组合。
一、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的重要性
地基天然强度不足,承载力过低、压缩变形大,地基易出现不均匀沉降,会对建筑物带来不利影响,这就需要采用加固处理技术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固性;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存在裂缝,会大大降低结构构件的刚度和强度,钢筋也随之出现锈蚀现象,严重影响建筑物使用性能,缩短其使用寿命,这就需要采用加固处理技术对混凝土结构裂缝进行修补;总之,建筑工程加固处理技术是结合工程具体缺陷特征,通过一系列加固措施和方法,改善建筑工程地基承载力和结构稳定性,使之满足需要。加固处理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土体抗拉、抗弯、抗剪和抗压强度,改善地基透水性和压缩量,提高结构抗震性和耐久性,最终达到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目的。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加固处理技术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对建筑工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混凝土结构工程加固的几种方法
混凝土建筑结构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使用环境的作用下,其功能必然逐渐减弱,为了使混凝土结构充分有效利用,常采用加设混凝土外套法、预应力加固法和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以及加大截面加固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工程加固的方法有化学灌浆法、粘钢加固法、包钢加固法、碳纤维加固法以及化学植筋技术等。
混凝土加大截面加固法,主要应用于混凝土柱和梁,通过加大混凝土截面,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混凝土加大截面加固法仅适用于原构件为普通混凝土或者砌体的工程;不得用于原构件为高强混凝土的工程。施工工艺流程为:混凝土截面处理定位植筋钢筋焊接绑扎支模板浇筑混凝土拆模养护检验。
在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中注入粘结性和粘结强度优越的化学浆液进行建筑工程加固的方法称为化学灌浆补强法。当裂缝宽度在0.05L以上时多选用化学灌浆补强法,因为化学浆液固化后能很好的恢复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受力状态。施工工艺流程为:施工准备表面处理埋置灌浆嘴封闭裂缝配胶注浆封口检查验收。
1、 粘钢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是根据加固设计图纸的要求,用建筑结构胶把钢板、型钢等直接粘贴在需要加固的构件表面。粘钢加固法施工工艺流程为:粘钢面处理加压固定及卸荷系统准备胶粘剂配制涂胶和粘贴固化、卸加压固定系统检验维护。
2、 包钢加固法
包钢加固法主要用于柱和梁。其施工工艺流程为:混凝土与型钢粘贴面处理角钢、缀板制作安装封边,埋设灌胶嘴配置结构胶密封检查灌胶检查维护。
3、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是一项比较新的应用外黏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加固方法,现在应用比较多的是将碳纤维片材用专用黏结胶(环氧树脂等)粘贴与构件收拉区表面,使其与被加固构件截面共同工作,以达到对结构进行加固增强的目的。该方法显著的特点是具有耐腐蚀潮湿,几乎不增加结构的自重轻质高强能适应混凝土截面弯曲的粘贴要求,在几乎不增加构件刚度和截面积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构件的抗震性能和变形能力。 缺点是要做专门的防火处理易受人为损坏,如果黏结剂的性能不够好或者操作不当则会显著降低加固效果,并且由于该方法应用时间不长,使用经验比较少。 随着生产碳纤维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碳纤维的价格也在逐渐下降 ,该方法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结构工程加固所要求的短、平、快、省的特点,应根据需要加固的构件情况,综合确定加固方案。已建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经常由于下述原因出现损伤、缺陷或隐含不安全因素,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要求,需要进行鉴定和加固,如:
1. 结构设计人为错误或材料选择不当,结构建成后,发现有不安全的隐含因素;
2. 未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出现裂缝等损伤、缺陷;
3. 结构长期受环境作用,使用、维护不当,结构性能老化或出现损伤;
4. 结构变更使用性能,如加层、使用荷载发生改变等;
5. 结构遭受自然灾害,如火灾、风灾、地震等。
三、建筑工程加固设计方案选择
建筑工程的加固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加固部位的特点,以及不同加固方案的适用性,还应考虑到施工的便捷性、加固的经济效益、加固质量等因素。具体来说应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 加固施工的便捷性
建筑工程加固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加固施工的便捷性,并在方案设计中体现出来。例如,某高层建筑某层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满足设计要求,需要对该层的框架柱进行加固。这种情况下有增大截面法和外粘型钢加固法两种加固方法选择。但加大截面加固法则技术要求稍低,且可以通过机械化辅助作业的大规模加固施工完成,效率、安全系数更高,施工的便捷性更加突出,因此在建筑许可的情况下就应该优先选择加大截面加固法。
2.建筑工程的加固需要确定最优化的加固方案
现在建筑工程的加固方法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是具体到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则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加固方法。对梁的加固应该首先选择碳纤维加固法,其次是粘钢加固法,最后才是加大截面加固法和预应力加固法。在柱的加固当中应用效果最好、最为广泛的加固方法就是外包钢加固法。
3. 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的加固设计当中,技术人员应该考虑到加固技术的发展情况,尽量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加固效果。
四、结束语
如今,建筑改造业地位越来越重要,建筑工程的加固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建筑加固业发展中,应综合考虑新科技新材料的选用,达到加固工程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最优组合,为社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范世平,孔广亚&建筑物加固改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7,(10)28-30
[2] 危发满,浅谈工程加固的几点措施[J]四川建材,2006(6):35-39
篇2
[关键词]深基坑开挖;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方案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土木工程建设施工技术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在深基坑开挖支护方面,先进行支护结构施工,后在基坑内侧挖土,垂直开挖的先进工法,为解决在复杂的地形、水文、地质及相邻建筑、开挖范围、地下敷设限等多种限制条件下,如何选择最优的建筑物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方案,科学组织和安全有效地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项施工技术已在哈尔滨市建筑、供排水及热力管网等类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基坑支护工程勘察
为正确进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合理制定施工方案,需要对工程地址和水文地质、场地周围环境及地下敷设物、地下结构设计等三方面资料进行全面收集。
1.1地质勘察
基坑工程地勘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同时满足主体建筑物基础设计与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要求,否则宜再进行补充勘察。
基坑工程地勘一般应提供以下资料:①水文资料、场地地形、地貌、岩土层分布及分布特征、土体类别、结构特点、土层性质;②基坑及围护墙边界附近、回填土、暗滨、古河道及地下障碍物分布;③浅层滞水、潜水和基坑底部承压水埋藏情况,各土层水的补给、动态变化、水力联系;土层的渗流特性及产生管涌、流沙的可能性;④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所需的物理力学指标。
1.2周围环境勘察
深基坑开挖、降水势必引起周边场地土的应力和地下水位发生改变,使土体产生变形,往往会对周围邻近建(构)筑物、道路和地下敷设设施产生一定影响,一但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危及到它们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采取一定保护措施,使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
调查内容包括:
(1)基坑周围邻近建筑物状况调查,如周围建筑物分布于基坑边线的距离;周围建筑物上部结构形式与现状、层数和高度、基础结构类型及埋深、有无桩基和存在倾斜、裂缝、使用不正常情况,需通过拍片、绘图等手段搜集相关资料,必要时可通过权威部门鉴定。
(2)基坑周围地下敷设状况调查,如上下水、燃气、热力、电缆及其相关详细数据参数及其对基坑开挖的影响程度。
(3)基坑周围邻近地下构筑物、设施及道路状况调查,如基坑周围邻近的地下各类隧道、车库、商场、通道、人防工程及其它构筑物工程等,也应调查其与基坑的相对位置、埋置深度、结构与基础形式、对变形与沉降的敏感程度;对基坑周围邻近的道路应调查其性质、类型、与基坑的相对位置;交通状况与重要程度;道路的路基与路面结构等。
(4)周围施工条件调查,如施工现场的交通运输条件;施工现场附近对施工产生的噪声和振动的限制;施工场地条件有无足够的场地供运输车辆运行、堆放材料、停放施工机械、钢筋、模板加工,以便确定全面施工还是分段施工。
1.3地下结构设计资料调查
主体工程地下结构设计资料是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进行基坑设计和施工前,应对地下结构设计资料详尽了解和掌握。
调查内容包括:
(1)主体工程地下室的平面布置和形式,以及红线的相对位置,以作为选用支护方案的主要参考资料。
(2)主体工程桩的位置图,以作为围护墙和确立位置时的重要技术资料。
(3)主体结构地下各层的布置与标高,地面标高,以便据此确定基础开挖深度,以作为选择支护方案、选择降水和开挖方案的重要依据。
2深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2.1深基坑支护的基本要求
(1)确保基坑围护体系起到挡土作用,基坑四周边坡保持稳定。
(2)确保基坑相邻建筑物、地下设施、道路等在施工期和此后运行的安全。
(3)有地下水的地区,通过排水、降水、截水等措施,确保基坑工程施工在地下水位以上进行。
2.2基坑支护的设置原则
(1)技术先进,结构简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2)尽可能与工程永久性挡土做到因工程、因地、因时制宜,合理优选方案。国内常用的几种支护结构形式及适用条件见表1,可供方案选择参考墙相结合,作为结构的组成部分或部分材料能够部分回收重复使用。
(3)受力可靠,能确保基坑边坡稳定,不给临近建筑物/道路及地下设施带来危害。
(4)保护环境,保证施工安全。
(5)经济上合理。
2.3支护方案选择
边坡支护体系根据工程和环境提出几种可行的支护方案,选出技术经济指标最佳方案。支护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变形以及基坑内外土体的稳定性验算,基坑支护结构均应进行极限承载力状态计算,进行支护结构和构件的受压、受弯、受剪力和土体的稳定性计算,对于重要基坑工程理应验算支护结构和周围土体的变形。如基坑需采用降水,基坑开挖与地下水变化引起的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形及其对相邻建(构)筑物和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
支护体系与支护结构种类繁多,具体支护方案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础类型、基坑开挖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位移的要求、基坑周边荷载、施工季节、作业设备、安全等级、工期、支护结构使用期限、技术经济效果等因素优选,合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监控。
表1常用边坡支护方案选择一览表
表1所列支护方案的选择,可选择其中1种,亦可2~3种结合使用。特别应注意的是:选择透水性支护还是截水性支护。对于因降水可能导致固结沉降地软土地基、细沙层或粘土层组成的软弱地基以及含水层丰富的沙砾石地层,宜优先选用截水式支护,其它可采用透水性支护。
3结语
深基坑支护虽为一种施工临时性辅助结构物,一般情况下安全储备相对较小,风险性较大,但对保证主体工程顺利进行和邻近地基、建筑物的安全影响极大。在实际应用中,支护结构并非越大、越厚越好,或是埋置越深越好,而是在了解各种支撑、支护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的基础上,应根据所搜集相关完备资料,进行多方案的经济技术分析,综合全面比选确定。
[参考文献]
[1]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
篇3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技术;配合比;振捣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已成为当前现代建筑工程中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混凝土由胶凝材料,颗粒状集料(也称为骨料),水,以及必要时加入的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经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养护硬化而成的一种人工石材。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混凝土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建设中,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由于混凝土的特性限制,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操作规程进行,如材料选择、施工方案、配合比、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及后期维护,避免产生混凝土裂缝现象。混凝土施工应根据工程地质状况及水文情况,因地制宜适合该项目的施工方案,可有效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确保建筑安全结构,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1、混凝土特性分析
随着混凝土组成材料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材料复合技术认识不断提高。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抗压强度,而是在立足强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混凝上的耐久性、变形性能等综合指标的平衡和协调。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比以前更明确、细化和具体。
(1)腐蚀性
混凝土材料是一种耐久性材料,但是本质上是一种非均匀的多孔材料,在二氧化碳、水、氯离子、硫酸盐等的介质的侵蚀作用下,不可避免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腐蚀,混凝土会加速破坏,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当混凝土与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化合物的水接触时,盐类在混凝土中不断浓缩,最后形成结晶,而结晶过程还往往伴随体积的增大,造成混凝土材料的开裂破坏。盐类经混凝土渗析出,经蒸发水分后结晶而成,或是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相互作用的结晶,严重的渗滤导致孔隙率增加,从而降低了混凝土层的强度和增加了受侵蚀性化合物的作用。
(2)和易性
和易性是混凝土拌合物最重要的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经过一定的施工工艺,搅拌成适合建筑施工的材料要求,和易性是一项综合技术指标,主要包括拌合物的稠度、流动性、可塑性、抗分层离析泌水的性能及易抹面性等,以保证获得均匀密实的混凝土的性能。
(3)强度
混凝土硬化后的最重要的力学性能,是指混凝土抵抗压、拉、弯、剪等应力的能力,反映混凝土抵抗荷载的量化能力。水灰比、水泥品种和用量、集料的品种和用量以及搅拌、成型、养护,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强度包括抗压、抗拉、抗剪、抗弯、抗折及握裹强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大,抗拉强度最小。抗拉强度仅为其抗压强度的1/10~1/20。提高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的比值是混凝性的重要方面。
(4)变形
混凝土在荷载或温湿度作用下会产生变形,主要包括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收缩和温度变形等。混凝土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变形主要用弹性模量表示。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应力不变,应变持续增加的现象为徐变,应变不变,应力持续减少的现象为松弛。由于水泥水化、水泥石的碳化和失水等原因产生的体积变形,称为收缩。水泥用量过多,在混凝土的内部易产生化学收缩而引起微细裂缝。
(5)耐久性
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抵抗各种破坏因素作用,长期保持强度和外观完整性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但在寒冷地区,特别是在水位变化的工程部位以及在饱水状态下受到频繁的冻融交替作用时,混凝土易于损坏。为此对混凝土要有一定的抗冻性要求。用于不透水的工程时,要求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渗性和耐蚀性。抗渗性 、抗冻性 、抗侵蚀性 为混凝土耐久性。
2、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
(1)施工前准备工作
在混凝土的浇筑施工之前,所要准备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①必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详细了解工程项目施工图纸,根据具体施工工程科学编制混凝土施工工艺。②做好对施工工人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要详细说明,强调梁柱、梁板与剪力墙的混凝土标号的控制,以及振捣时间、间距等等事项。③在浇筑施工之前,应该对钢筋、控制模板、保护层等设备的规格应符合国家标准。
(2)混凝土配合比
配合比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第一要素,混凝土的配合比例应该满足施工技术的要求,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强度。混凝土的配合比并不是固定的,因和现场施工条件及地质水文情况密切相关加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配合比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标准试验,实验室试验应根据原材料及混凝土拌和物的性能等标准进行配合比的设计试验,达到满足混凝土对建筑工程施工性能、强度、耐久性等的要求。配置前应严把材料关,确保原材料质量。配合比还应该符合经济性及合理性。
(3)添加剂技术方案
混凝土所用的外加剂应包括:引气减水剂、高效缓凝引气减水剂、缓凝减水剂、高效缓凝减水剂、泵送剂、高效泵送剂等。掺加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减少碳化收缩。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添加剂的选择原则根据所配制的混凝土类型选择相应的外加剂品种;根据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和标号确定对外加剂的减水率和掺量的要求。
(4)运输方式
混凝土运输方式一般是搅拌运输车,但应按照混凝土的施工方式采取相应的运输方式,如垂直运输一般采用提升架、起重机等运输,现场搅拌的时候采用手推车,小型翻斗车等进行运输,在楼面上多用手推车进行运输等。运送效率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对施工现场距离及运送时间要有具体的运送计划,以确保输送时间的及时性。运输过程中应该保证混凝土的均质性,以免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或者发生产生离析、砂浆流失、沁水等现象,可在施工现场进行二次搅拌实现混凝土结构的均匀性,确保提供优质的混凝土。
(5)浇筑和振捣技术
浇筑前,应检查钢筋和模版是否达到浇筑条件。浇筑过程中保证混凝土下落高度小于3m,如采用分层浇筑应结合钢筋的密集程度和结构确定每一层的高度,在分层高度的控制上,一般为插入式振捣器作用长度的1.25倍,如果振捣采用的是平板振捣器,则应该控制分层的厚度,不超过200mm。浇筑的过程应该尽量连续施工,满足连续施工的要求。浇筑后应该及时的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振捣的作用是使混凝土能充满模版的每个角落,使其获得最大的均匀和密实度。振捣过程一般采用机械振捣为主,因为人工振捣会使混凝土出现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在施工的过程中,振捣的时间要以施工的要求为标准,振捣过程应该快插慢拔,均匀的选择插点的位置,以防出现漏振的情况。
3、混凝土养护方案分析
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对其进行养护,早期养护主要是给混凝土的硬化创造需要的湿度和温度条件,利于水泥水化进行,防止冷缩和干缩,达到混凝土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为防止混凝土因外界环境变化受到影响,应在12小时后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小于一周,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两周。养护期间应对混凝土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20℃,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
4、结束语
混凝土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一项多方面技术相结合的施工过程,只有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系统设计组织好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及新材料、新工艺及后期养护方案,混凝土裂缝可以避免,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秦振刚.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09(03)
篇4
关键词:经济评价,绿色建筑,方案经济比选,
建筑节能是工业、建筑、交通二个重点节能领域之一,推行绿色节能建筑是建筑业实践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大势所趋,绿色建筑中的新技术方案只有经过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合理运用,其节约资源的最终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1建筑技术方案经济比选的作用与原则
方案经济比选是技术政策、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和项目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寻求合理的经济、技术方案的必要手段。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各项主要经济与技术决策(如规模、产品结构、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选型等)均应在对各种技术上可行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分析计算,并结合其它因素进行详细论证、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抉择。因此,方案经济比选是项目经济评价的一项核心内容。
方案经济比选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备选方案整体功能应达到初始目标要求。
2)备选方案经济效益应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2)方案比选应遵循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一致的原则。
3)方案比选应注意各方案间的可比性:
①服务年限可比,所比较方案的服务年限相同。如有不同应设法在相同期间内进行对比。②计算基础资料科比,包括设备价格、材料及工资单价等价格指标要相同。各种消耗指标应采用同一资料,投资估算应采用同一指标等。③设计深度相同。各设计方案的设计详细程度应相同,效益与费用的计算范围一致。④经济计算方法相同。
2方案经济比选的方法分析
在投资方案的优选、评价过程中,按方案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独立、互补、互斥等几类方案,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肩{对互斥方案和可转化为互斥型方案的方案进行比选。
常用的方案比较方法有两类: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分析法和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静态分析法。一般以动态分析法为主,静态分析法只在方案初选阶段采用。
方案经济比选可采用以下方法:效益比较法、净年值费用比较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比较法等,如图1。
3经济评价方法在建筑技术方案选择中应用
3.1项目背景简介
某体育中心总用地面积20190. 39m2,总建筑面积5130. 28m2,包括新建体育馆4341.48m2和原有体育用品商店和游泳更衣室(788. 8m2)的改造。新体育馆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总高度15米,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盖为网架结构。主要功能有综合运动球场、乒乓球室、健身室、瑜伽舞蹈室等体育活动设施,另设有咖啡厅、图书阅览室、办公室等。
3.2方案经济比选(选取集中空调系统为例)
3.2.1备选方案详述及费用估算
本工程为小型民用建筑的夏季舒适性空调系统,可供选择的空调系统方案有二个。
为体现费用计算口径一致,电价按深圳峰值商业服务业电价1.1844元/kWh;机房土建费用按1500元/m2;空调系统每年运行8个月,每天运行9h,按空调平均负荷率60%,计1296h。
方案一常规的电制冷水冷冷水机组加末端设备
① 初投资估算,如表1:
①初投资估算
230kW制冷量折合82匹,加新风系统后按1匹综合单价方案二的初投资大约984000元。
②年运行费用估算
考虑到机组接管长度及高差修正,采用多联机系统的COP为2.9。则方案二的冷源年耗电量为102786kWh,末端设备年耗电量同方案一为13997kWh,合计116783 kWh。折合电价138318元。
方案二的年运行费用为138318元。
方案三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①初投资估算
方案三的选型结果为:高温冷水机组一台,制冷量约155kW, COP为6.2。热泵型溶液调湿新风机组一台,额定风量5000 m3/h。该方案的初投资为1108500,和年耗电量估算为66420。方案三的年运行费用(电费)为78, 668元/年。
3.2.2方案经济比选
采用年费用比较法,按基准收益率把初投资和各年费用折算为现值,然后利用资金回收系数折算为一个等额序列年值,以年费用较低的方案为优,财务基准收益率按12%计。本例二个方案中年费用相等,则计算方法可简化为将初投资利用资金回收系数折算到每年中去。二个方案都按20年寿命周期比较,现金流量图如图1:
式中:
AC-年值;I-初投资;C’-年经营费用;(A/p,i,n)-资金回收系数。
年值资金回收系数。
方案一年值AC1=922500*(A/P,12%,20)+105663=229185元
方案二年值AC2=984000*(A /P,12%,20) + 138318=270076元
方案三年值AC3=1108500*(A/P,12%,20) + 78668=227096元
年值最小的为优,三个方案的优劣顺序为:方案三>方案一>方案二
3.3敏感性分析
在方案经济比选中,方案二为最优方案。选取初投资和年经营费用(电价)为敏感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按10%百分数变化。因本项目没有可计算的产出(项目效果为达到设计要求提供某种服务),故效益指标不选择常用的内部收益率而选用年值,且不计算临界点。敏感性分析图见图2。
从敏感性分析可以看出,初投资变化的敏感性高于电价变化的敏感性,应对措施是加强建设期成本控制,尽可能降低初投资。本项目建设期很短(一年以内),且项目不大,项目初投资发生大的变化的可能性很低。而对电价变化来讲,不是本企业所能控制的,三个备选方案年经营费用全部为电费,而方案三的用电量是最低的,所以即使电价发生上涨,方案三仍然是最优方案。
3.4 项目经济后评价
3.4.1后评价的依据与基础数据选取原则
1)后评价的依据
①竣工验收以及运营资料;②各项设计指标(施工图设计图纸和设计变更); ③评价方法以《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为依据。
2)基础数据的选取原则
后评价的基础数据包括两部分:实测数据与设计数据。本项目后评价的时间点为2009年8月31日,因此基础数据按以下原则进行选取:
实际运行数据截止到2009年8月31日,为便于分析需要完整的一年数据,故9, 10两个月的数据以往年9, 10两月的数据与往年全年数据的比值类推。
3.4.2空调系统
1)技术评价
该空调系统为“基于溶液除湿新风机组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由清华同方提供核心设备“溶液除湿新风机组”,由专业的空调及节能改造公司承担施工。系统自2008年11月投入运行后,由楼宇自控系统采集的用电数据和设计数据对照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该项目年耗电量比设计指标低1.2%,在技术上项目超额实现目标。但可以看出,在冷负荷需求不大的春、秋两季,实际运行电耗小于设计电耗60%左右;而冷负荷高的7, 8月,实际运行电耗则高于设计电耗11-14%。经技术分析,笔者认为原因在于:设计阶段对设备供货商提供的数据过于信赖,而实际的设备节能效果稍低于设备样本数据,导致夏季空调耗电稍高于设计值;而春、秋两季的空调冷负荷不高,实际运行时没有开启制冷机组、水泵和冷却塔,只开启新风机组便可供冷,导致春、秋两季空调耗电远低于设计水平。
2)投资与投资控制评价
该项目空调系统设计概算110. 85万元,决算数据为117. 99万元。
3)后评价经济分析
按实测数据进行项目年值计算。
实测年值Aco=1179930 x (Al P,12070,20) + 77704=235672元
实测年值高于次优方案年值229185元2.8%,但如扣除实际施工过程中与设计方案无关的风、水管路增加费用,则实际项目年值为229664元,比次优方案稍高。
4)后评价结论
①空调系统达到设计要求,耗电量低于设计水平1.2%;
②实际投资高于概算投资6.4%;
③经济效益略低于设计。
篇5
【关键词】雨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安全;研究
在许多大型的建筑工程里,常常受到工程的规模因素影响,导致许多工程的工期特别长。因而建筑工程不得不跨越雨季进行施工,再加上建筑施工处于露天的工作环境里。鉴于此,建筑工程如何在雨季里进行施工?需要哪些施工技术的做有力的支撑?笔者以为应该积极地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能力。
1 积极做好雨季建筑工程的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建筑工程里,对于气候的影响因素我们不能够做到准确的控制。而一些大型工程,且工期又特变长。在这样的一种境况下,如何进行施工?在施工技术上需要做那些方面的突破?所以在工程施工之前一定有一个积极的准备工作,有效地为建筑工作施工的质量提供保障。
1.1 在雨季建筑工程施工前,积极地做好仓库的准备工作
在对材料的存储中,仓库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在雨季建筑工程施工前,积极地做好对仓库的有效控制,有利于雨季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展开。首先,积极地将施工材料在做好验收之后及时放入到仓库中,因为雨季比较潮湿,一些建筑施工材料容易受潮,材料一旦受潮必然就会影响到材料飞质量。比如建筑工程中的水泥材料尤其要做好防潮防水存储。水泥在受到水的浸湿会导致水泥的废掉。还有对于一些容易在水作用下发生锈蚀,必须存放在空气比较干燥的仓库。而对于一些建筑工程防水材料做好保温工作,尽管是放置在露天仓库里,也要注意材料周围的干爽性,避免出现水浸泡的不良现象。
1.2 在雨季建筑工程施工前,积极做好排水设施的准备工作
雨季,雨水是建筑工作中的最大障碍,建筑工程应该将重点放置于防水工作之中。所以在雨季建筑工程施工前,应该积极做好排水设施的准备工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建筑工程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地对雨季施工工程进行严格检查。建筑施工场地,有必要积极地做好防水措施工作。防止被水浸泡的现象出现。在雨季中,排水工作是雨季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的一项内容。施工场地要对原有的一些排水设施做一次全面的检查,对于一些排水隐患要积极地给予整改加固处理。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做好排水设施数量上的增加,进而保证排水的质量效果。
1.3 在雨季建筑工程施工前,将施工大项目调整为施工小项目
为了提高施工的工作效率,促进施工有序进行。对于建筑工程中的大项目,根据那些不适宜于雨季和适宜于雨季的状况,积极地将施工项目做一些调整,将一些不适宜于雨季的施工项目提前施工,而将一些适宜于雨季施工的内容放置雨季里进行施工。对于高层建筑施工我们不仅要做好防水,同时要要做好避雷的袭击的防范,对于雷雨中会发生的事故降至最低[1]。
2 对于雨季施工的特殊性认识
尽管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我们的气象部门对于天气的预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够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准确的信息。雨季中,暴雨常常常常不期而至。这样的气候条件给我们的建筑施工带来了困难。也为我们对雨水的防范提出了高要求[2]。
3 在雨季施工过程中存在哪些困境
在雨季施工工程中,应该积极地遵循一定原则。即在先抢“基础”后“结构”,对于小雨不停工,大雨的时候将施工转入到室内。即努力缩短世外作业的时间,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之目的。我们在编制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计划的时候,积极根据雨季施工的特点,把不易于雨季施工的一些分项目提前或者推后进行实施。在雨季中,下面是施工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是桩基钻孔问题。在建筑工程中,桩基的数量比较多,如果我们在施工过程中,钻孔桩在钻孔以后没有及时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一旦经历雨水的袭击,最容易导致桩基钻孔的塌方问题出现。必然会导致施工的暂停,影响施工的进程。
二是护坡塌方问题。在雨季施工中,对于深基施工,容易使工作面产生严重的积水,而积水又不容易给予及时地排除,进而导致施工工作面产生塌方情况。更严重的情况会导致塔吊基础的稳定性,最终造成施工的停工。
三是人防道的灌水问题。在雨季的时候,暴雨会大量地涌入到人防通道,进而给建筑工程施工造成安全危险。
四是墙板倒塌问题。在建筑工程的高层建筑中,由于大量墙板的堆积,一旦下雨,这些高层墙板容易倒塌,进而导致墙板破碎[3]。
4 积极做好雨季施工的技术方案
4.1 基础和土方工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雨水的影响,我们如果不积极地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进行处理,就会给建筑工程施工带来严重的影响,致使施工质量的降低。所以,在雨季中,进行建筑施工,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在进行基槽(坑)或管沟的开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施工场地边坡稳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支撑和适当放缓边坡坡度。对开挖好的坑道,应该积极以支撑设置为最佳方案。
4.2 雨季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
在雨季进行混凝土施工之前,必须及时的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及时的掌握天气情况,能有效的避免大雨天气浇筑混凝土的情况,且在雨季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对施工人员的职责进行有效的明确,确保各浇筑工序之间得到有效的衔接,同时还应及时的测定混凝土中的粗细集料的含水量,并结合雨季的雨量大小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且在雨后应对所浇筑的混凝土是否出现下沉进行检查,此外不得从事钢筋焊接工作,若需要焊接则应在防雨棚中进行,所以,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由于在雨季进行,必须针对性的制定施工方案,充分考虑各环节存在的安全和技术隐患,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浇筑工程安全高效的进行。
4.3 雨季建筑工程砌体施工技术方案
在进行砌体施工时,其稳定性的高低主要考虑的就是砂浆和砌体材料含水量的大小,而这在雨季进行施工时受到的影响较大,所以在雨季施工时,同样应制定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技术方案,并在制定过程中,切实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必须将砌体进行集中堆放,且不得浇水,在砌筑过程中应干砖和湿砖进行合理的搭配,若砌体的湿度较大,就应禁止砌筑,砌筑高度且≤1米,若在雨季遇到大雨不得施工,在最后收工过程中,必须在其他的顶端盖一层干的砌体,预防由于大雨充数导致会将的稳定性被降低,且还应及时的设置临时性的支撑或者在浇筑的砌体施工过程中,应做到内外墙同时的砌筑,且在转角和丁字墙的中间得以同时的连接。只有注意这一技术要点,才能对砌体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强化砌体工程质量。
4.4 雨季建筑工程吊装施工技术方案
在进行吊装施工时,由于是在雨季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所以为了确保吊装施工安全高效的进行,同样应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方案,并在制定过程中切实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应确保各种吊装构件堆放做到平整而又坚实,并在堆放地点的周边加强排水工作的开展,才能预防吊装构件出现被浸泡和积水而引发的腐蚀问题;其次是吊装施工所需的塔式起重机的基础应比自然的地面高16米,同样路基不得被雨水浸泡,所以一般在雨天不得进行吊装施工,加上雨季构件表面和吊装的绳索较为湿滑,这就会降低二者的摩擦系数,从而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这是在制定施工技术方案必须考虑的问题;最后是在停止施工时,必须收回吊钩并与塔身靠拢,及时的将吊钩上的绳索拆除,从而确保整个吊装施工安全高效的进行。
4.5 雨季建筑工程屋面施工技术方案
这里的屋面施工主要是指屋面防水层的施工,所以在进行屋面防水层施工时,同样应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一般而言,不得在雨季进行屋面防水层的施工,且应尽可能地在雨季之前进行施工,且在屋面及时的进行落水管的安装,所以在雨季屋面进行油毡和保温等材料的安装时,一般采取湿铺法的技术方案进行施工,才能更好地强化屋面防水层的施工质量。
4.6 雨季建筑工程抹灰施工的技术方案
抹灰施工也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在雨季进行施工时,一般不得在室外进行抹灰施工,且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应考虑未来几天内的天气变化,就已经抹灰施工完毕的墙面,应预防其被雨水所污染,并对屋面进行找平施工后及时的铺设油毡,才能更好地确保整个抹灰施工安全高效的进行,从而避免雨季施工对整个抹灰施工带来的影响。
4.7 雨季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方案的研究
一是运输道路方面,应保证机动车道路具有足够宽度和转弯半径,一般汽车单行道宽3.5m,双行道宽6m:平板拖车单行道宽6.5m,双行道宽8m:现场道路转弯半径,对一般载重汽车不少于12m,一般平板车不少于12-18m。道路的纵横坡度及排水坡度均应保证机动车辆的安全运行。
二是防雷装置,雨期施工常发生雷雨天气。雷雨时严禁现场人员在高墙旁、大树下避雨,停留,以防比雷击造成人身事故为了防比雷击造成事故,在施工现场高出建筑物的塔吊、井架、电梯、钢管脚手架等都必须设防雷装置。避雷针应安装在塔吊、井架、电梯、钢管脚手架的最高顶点处:接地线可用截面积不少于16mm的铝导线,或截面积不少于12mm2的铜导线,接地体可用长度为1.5m,厚度不小于2.5mm的钢管或150×5mm的角钢制成防雷装置埋设好后,应测定电阻值不小于10欧姆,以确保施工的安全[4]。
5 结语
综上所述,雨季建筑工程施工比一般情况下的施工更为复杂,所以作为施工企业,必须在施工之前就应对其施工技术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才能更好地确保整个工程安全高效的进行。因而在雨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积极做好雨季建筑工程的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雨季施工的特殊性,结合雨季施工面临的困境,采取有效的技术方案,强化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纪福元.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探讨[J].城市建筑,2014(01).
[2]张艳.雨季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及具体的施工技术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2).
篇6
在我国建设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施工单位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投入更多先进的施工技术,为了与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相配合,则需要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项目施工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对各项施工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最大程度上提高建筑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2.1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不同地区在气候以及地质条件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为了提高建筑物自身的稳定性,需要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采用相关的手段提升地基的承载力。为了避免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施工单位需要在建筑主体施工之前对地基进行处理。在新疆乌鲁木齐市通常情况下,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包含强夯法换填垫层以及桩基础等。相关的技术手段需要严格依照施工区域的地质特点来进行选择。这就需要施工单位根据地区施工位置的地质地勘报告进行施工,重点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最大程度上提升建筑工程的稳定性。
2.2 电气接地技术
在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物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建筑内部电气通路的施工与设计方面,对于接地施工的质量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当前我们国家的建筑物结构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从各方面的细节出发,对电气暖通设备进行有效连接,重点加强各个电力设施的防雷性能,为了最大程度上提高电气接地施工质量,施工单位需要对各种接地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提高居民用户的用电安全性。
2.3 建筑防水技术
做好建筑物的防水工作是提高建筑物质量的首要要求。在防水施工方面,建筑物每部位的防水性能都要设计图纸及相关法规提出的要求相一致,重点加强厨房、浴室、以及洗手间的防水工作。
依照具体的防水施工需求对各种防水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合理运用各项防水技术,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漏水、渗水等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对建筑墙面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对可能会产生漏水问题的关键位置进行严格检查,并按要求做好闭水试验记录,加强对于层面拐角位置的防水处理。
3 做好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3.1 对现场组织计划进行合理编制
做好现场组织计划的编制工作是提高现场施工管理质量的根本性要求。在项目工程施工之前,管理人员需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量与勘测,同时也要对施工现场环境的具体特点以及需要重点注意的关键区域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将所得到的检测结果进行整合,形成条理清晰的施工现场检测报告[1]。与其他方面的设计与管理人员一同根据检测报告制定相关的施工计划,对施工图纸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在施工计划中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工程概况进行明确表述,对全部的子项目进行系统的安排,标明项目施工的重点施工位置与整体的施工要求。只有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才能够将各项施工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一旦发现任何形式的意外问题,则可以依照施工方案有针对性的制定事件处理方案,提高施工质量,尽量缩短施工进度。
3.2 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安全意识
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管理与调度。施工人员自身也需要积极配合各项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对工程项目在施工安全方面的各项要求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工作需要嚴格遵循“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潜在安全隐患,安全管理部门需要对其进行严格排查,成立专门的现场安全管理小组,对施工现场所存在的危害性因素进行详细的评估,对工程项目的风险水平进行判定,根据判定结果设计出一套详细的安全管理方案。
3.3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技术运用
在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两个方面,施工单位可以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各部门所收集到的检测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同时,也需要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软件与安全管理软件,管理人员可以依照软件中所提出的目标数据来有针对性地对各项数据进行现场采集,在具体的数据采集过程中也需要利用先进的无线传感设备,利用无线传感设备能够在不接触危害物品的情况下对检测目标进行准确的探测,大大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同时所采集到的数据为数字信息数据,而以往采用手动检测方式所采集到的数据为模拟数据,需要对模拟数据进行数字化转换,而利用无线传感设备则省略了转换步骤,不仅提高了数据采集工作的操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在数据资料转换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差错。同时,施工单位还可以与无线设备制造商与电信运营商展开合作,为施工现场设计一套临时性的高速网络环境,将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有机结合起来,方便指挥中心对各方面的资料进行快速收集。管理人员也可以在不便利的情况下通过电视来对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向施工现场发送操作指令。采用这种管理方法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使管理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中。
3.4 规范施工企业的监督制度
为了提升施工项目技术应用的合理性以及现场操作人员的施工安全性,施工单位需要将管理与监督两方面的手段结合起来使用,既要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监督,也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2]。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督制度,根据项目施工的具体要求,可以在每一道工序的关键位置设置一名专门的监督人员,监督人员要与管理人员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与交流,一旦发现施工现场存在任何形式的技术问题,首先需要向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询问具体的处理意见,将各方面的意见编写成报告并上交给高层管理部门,施工单位采取上、下级合作的方式对技术问题进行处理。监督人员若发现已经完工的子项目存在质量问题,则一定要与管理人员一同找寻出现质量问题的来源,若是施工材料存在问题,则需要责令材料采购部门与材料供应商进行交涉,立即对问题材料进行更换。若在施工技术与具体操作方面存在问题,则需要立即参照项目施工方案,对施工技术进行调整,待完成现场问题的处理工作后,再向有关人员追求事故责任。
4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效益优势。只有做好建筑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才能够实现施工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始终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Zhang Changyou;周兆银 Zhou Zhaoyi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401331,China)
摘要: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的关键是确定转换层的施工技术方案,基于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技术方案应用实践,在施工中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确保施工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Abstract: Construction plan is critical in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ition floor in high-rise construction, and the paper expored construction plan for the transition floor in high-rise construction for fine quality and excellent effect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关键词: 高层建筑 转换层结构 施工方案 应用效果
Key words: high-rise construction;transition ploor;construction plan;apply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00-02
0引言
随着高层建筑逐步向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同一座建筑中沿房屋高度方向建筑功能发生变化,下部楼层作餐馆、商店和文化娱乐设施,中层作为办公用房,上部楼层布置旅馆、住宅;不同用途的楼层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结构。由于高层建筑结构部楼层受力小,下部楼层受力很大,正常的结构布置应是下部刚度大,墙体多、柱网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的数量,以扩大柱网。这样,建筑功能对空间的要求与结构的正常布置正好相反,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进行“反常规设计”,即将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转换层将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框架,以创造一个较大的内部自由空间,实现这种结构布置,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水平转换构件,即转换层结构。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结合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技术实践,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高,转换层结构施工难度大的问题,系统介绍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以完善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工艺,在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中的关键是确定转换层的施工技术方案,在施工中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才能确保转换层结构施工质量。
1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原则
由于转换层结构的跨度和承受的竖向荷载均很大,致使转换层结构的截面尺寸不可避免地高而大。其施工特点有:连续施工强度大,施工过程复杂;结构整体性要求高,一般不留施工缝,要求整体浇筑;结构体积大,水泥水化热温度应力大,要预防混凝土早期开裂等。 在确定施工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1 针对转换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较大的特点,应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
1.2 为防止新浇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对大体积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减小混凝土水化热。
1.3 针对钢筋骨架的高度大,配筋多,转换层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载大的情况,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便于钢筋的布置和钢筋骨架的稳定。
1.4 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应对转换梁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
2工程应用实例
2.1 工程概况该工程位于重庆市江北,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大厦,平面呈L形,长边142m,宽21m;短边76m,宽24m,高层塔楼位于L形建筑的转角处,大厦地上39层,地下2层,西裙楼为9层,东裙楼为9层和7层,总高度131m。裙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塔楼采用剪力墙结构,第八层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转换层。转换梁截面尺寸:1.0m×2.8m、l.0m×2.5m。
2.2 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
2.2.1 转换层模板的支撑系统转换层的混凝土自重以及施工荷载是非常大的,因此,确定转换层底模板的支撑系统是转换层施工的关键。转换梁模板支撑系统如图1所示,采用直径48×3.5标准钢管搭设模板支撑系统,钢管支撑只考虑承受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根据计算必须用第八层以下两层的支撑传递至下面两层的楼盖系统承担。要求第七、八层顶板混凝土浇筑后,梁板支撑模板均不能拆除。支撑体系立杆间距为500mm,大横杆步距不大于1000mm,梁下小立杆间距250mm,在靠近杆顶和杆脚处,各用水平连杆双向拉固,剪刀撑设置在梁两侧的立杆垂直面上。立杆下采用通长铺设200mm×50mm木枋配钢垫板,整个支撑架按满堂脚手架的要求搭设。
梁模板采用18mm厚胶合板作模板,梁背枋采用50mm×l00mm木枋配对拉螺栓用标准钢管固定。背枋间距500mm,螺栓间距:水平500mm,竖向400mm。梁模板安装时,要求按0.25%L起拱(L为梁的最大跨度)。
2.2.2 转换层钢筋工程正确地翻样和下料,合理安排好钢筋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①钢筋翻样和下料。之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熟悉设计文件,掌握有关规定。翻样时处理好钢筋之间的穿插避让关系,确定制作尺寸和绑扎顺序。②全部采用锥螺纹接头连接、冷挤压套筒连接转换层结构主筋,为解决钢筋旋转的困难,对两端做弯头的钢筋采用可调伸螺纹接头。③当转换梁高度或转换板厚度较大时,在转换梁两侧搭设双排脚手架,如图2所示,铺设第1层(底层)钢筋后,从第2层钢筋开始,在每跨梁内用2根短钢管找好标高,扣接在两侧脚手架上,作为钢筋的临时支托,校正钢筋位置焊好支架后,撤去短钢管。按此次序自下而上逐层放好水平钢筋及圆洞暗环梁钢筋,绑好箍筋及“S”钩。
2.3.3 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必要时在叠合面处采取特殊的构造处理,以保证不降低转换层。同时应进行施工承载力验算。在确定本工程施工方案时考虑到第八层楼板无法承受上部转换梁自重和施工荷载,需设置多层满堂钢管支撑体系。为减轻支撑的负荷,利用迭合梁原理,将转换梁分三层浇捣如图3所示,利用第一次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作为传力系统与钢管支撑体系共同分担上部混凝土及施工荷载,以减少楼板的压力。
第一次或第二次混凝土浇筑高度应比要求稍高50mm。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混凝土浇筑后用高压水冲刷施工缝,将积淀物冲刷掉。施工缝应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施工,且施工缝处事先必须设附加插筋,以增强抵抗剪切力的能力,预留7根HRB335直径25的钢筋,纵向间距500mm,钢筋长度600mm。在大跨度超高度转换梁及转换厚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在施工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在大体积混凝土组织施工前,首先应按下式计算每小时需要浇筑混凝土的数量即浇筑速度:V=BLH/(t1-t2)(m3/h)
式中V――每小时混凝土浇筑量(m3/h);B、L、H――分别为浇筑层的宽度、长度、厚度(m);tl――混凝土初凝时间(h);t2――混凝土运输时间(h)。
根据混凝土的浇筑量,计算所需要运输工具和振动器的数量,并据此拟定浇筑方案和进行劳动组织。
②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气候及现场条件,模拟计算整个施工中的温度状况,对混凝土浇筑后一个月内的各部位温度的变化进行观察,掌握其规律,为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提供科学的预测分析和依据。
③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控制混凝土表面与混凝土内部温度差小于25℃,工程中可应采取以下措施:1)常规保温法。降温阶段以保温为主,升温阶段以保湿为主;2)内降外保法,即通水冷却降温,减少混凝土表面与混凝土内部的温差,然后在表面及底面采取保湿措施;3)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水高度一般为100mm。
④采取下列措施选用水泥:1)优先选用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或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2)为减少水泥用量,相应降低水化热,可掺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3)掺入减水剂,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
⑤在施工方法上可采取下列措施:1)采取先施工转换结构周围结构或墙体,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内外温差过大;2)在夏季高温气候施工时,采用冰水搅拌,以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3)采用分层施工,每层厚300~500mm,连续浇筑,并在前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4)采用叠合梁原理,将转换结构按叠合构件施工,避免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高、温度应力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
3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方案的应用实践,提出以下施工建议:
3.1 对截面尺寸较大的转换构件宜按大体积混凝土组织施工。在进行转换结构截面承载力计算和挠度验算时,还需考虑转换结构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及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问题。在选用水泥方面和施工方法上,应采取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措施。
3.2 转换结构的自重以及施工荷载较大,必须对其模板支撑方案进行设计以保证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搭设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以保证荷载的正确传递。同时应确定合理的拆除支撑的次序,使施工阶段结构受力合理。
3.3 当转换结构下层空间高度较大,难以设置脚手架支撑时,可采用下列措施:
3.3.1 转换结构采用内埋型钢(或钢结构)的办法,型钢(或钢结构)可用来支承浇捣混凝土时所需的模扳和脚手架,以确保模扳和脚手架发生移动。
3.3.2 采用叠合梁原理将转换梁(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即采用一次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梁(扳)支承第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和施工荷载,形成叠合梁(板),以解决大梁(厚板)的施工荷载的传递问题。为保证第一次浇筑混凝土梁(板)和第二次浇筑混凝土叠合面的抗剪承载力,将施工缝做成齿槽。
3.4 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是不同的,应对转换梁(或转换厚板)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支模方案,建立符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模式,达到设计和施工的统一。
4结束语
由于转换层结构整体性要求高,施工过程十分复杂,增加了施工过程中的难度。结合转换层结构施工的特点,施工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将模板支撑、浇捣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问题。在选用水泥方面和施工方案上,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温度差值,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洽阳,许桂森.高层建筑板式转换层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02,(3).
篇8
关键词:转换层;特殊结构;施工技术
1 引言
在建筑工程技术上,高层住宅的结构转换层是一个住宅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相连结的关节点,它既是下部结构的封顶,又是上部结构的“空中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结纽带作用。
2 方案选择
板式转换层,一般采用一次支模浇筑混凝土成型的施工方法,施工速度快,砼整体性好,但需置备大量的模板支撑材料,材料的租赁费或一次购置费太多,而且在施工时要求支承架立柱每层上下严格对齐,误差不得超过25mm,施工难度太大。
分层浇筑迭合成型的施工方法,是将厚板分两次浇筑迭合成型,第一次先浇筑梁900mm高、板600mm高,利用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形成的梁板支承第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厚度为l000mm)自重及施工荷载。梁、板下模板顶撑仅考虑支承第一次浇筑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顶撑负荷减小为原来的l/3,可以全部由首层楼板承受,从而大量减少模板支撑材料。同时因混凝土分两次浇筑,可以大大减小构件尺寸,有利于混凝土散热,减小了温度应力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较好地解决了转换层施工的材料投入及温度裂缝控制两个难点问题。
3 施工技术
3.1 施工顺序
施工方案确定后,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排序,按照顺序依次进行施工:转换层下部竖向结构混凝土浇筑至梁底——转换层厚板支承架的搭设——转换层底模的支设——转换层梁钢筋、第一层混凝土的上下部钢筋绑扎——抗剪力键槽的模板支设——第一层混凝土的浇筑——第一层混凝土蓄水养护——混凝土表面的处理——温度筋绑扎——板上层钢筋的绑扎——侧模支设——上部结构剪力墙插筋绑扎——(第一层混凝土强度达到C35后)拆除底模及支架——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第二层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养护。
3.2 模板及支架的施工
主要是:(1)斜撑的施工要点。所有斜撑杆按小于或等于450角设置,排距沿柱面竖向为1m,梁底斜撑杆同梁底模板的外钢楞相协调,间距为400mm,其上端伸至模板底并与梁度模外钢楞相扣接,并作双扣件抗滑移保险,斜撑杆的下支点主柱面预留的内设定位短筋的凹槽,最下排斜撑杆的下支点为所在楼层的柱根部。梁底斜撑支架尽量与梁下排架同时搭设,如跟不上,也必须保证在大梁钢筋骨架就位前搭设完毕,以确保斜撑支架与梁下排架同步受力。所有斜撑杆要尽量与梁下排架的立杆、横杆相扣接(用转向扣件),同时与楼层满堂架连体,以增强斜撑支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2)立杆和扫地杆的施工要点。立杆的上端直接与梁底的内楞、外楞分别相扣接(外楞紧贴在内楞下面),从而形成双扣件抗滑移保险.立杆的下端支撑在楼面上铺设的通长木板上设置的钢垫块上。梁下排架下设扫地杆,中间设两道大小横杆,梁底排架两侧,横向设置斜撑,纵向设置双肢剪刀撑,同时将梁下排架与楼层满堂架连为一体,以增加排架的空间刚度。(3)钢管支撑的施工要点。支撑体系中,一定要注意检查木楔是否顶紧、钉钉子、防滑动,这是避免钢管直接作用于楼板形成集中荷载的关键。用48x3.5碗扣式脚手钢管搭设排架作为转换结构模板支架,可调支托安放于钢管支撑顶端,再把小中48x3.5钢管安放在可调支托上,碗扣式钢管立柱承受的是轴向力。作用在模板支架上的荷载特别大,用钢管碗扣脚手架做支撑最关键的问题是绝对不能出现模板支撑倒塌事故,否则损失和影响极大,因此,即使在排架三维间距均满足设计要求条件下,仍须采取必要的附加保证措施。利用转换结构区域的边缘构件如框架柱、剪力墙卸失一部分荷载。中间部分用纲管与柱子锁紧。对进场的构配件进行检查验收,扣件及底托等要有出厂合格证,碗扣脚手架要检查碗扣与杆件的焊接质量,杆件的变形情况。达到规定后方可使用。扣件符合《钢管脚手架扣件》的规定要求。各级共同制定施工方案,并逐级进行技术交底,参照公司的碗扣式脚手架施工工法及己施工的梁式转换架体支设的经验进行施工,执行《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和《建筑施工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用经纬仪和钥尺在己浇筑混凝土的地坪上找出立杆的纵横位置。为分散荷载,立杆支托下垫50mm厚木板,下设扫地杆。碗扣要锁紧,扣件使用力矩扳手核准拧紧力的要求。斜撑按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设置。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注意观察架体的变形情况,混凝土浇筑要求两个搓子从中间向两边对称浇筑。下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才能浇筑上层混凝土,浇上层混凝土之前,先将架体支顶松开,让己浇筑混凝土变形受力后再顶紧支撑,这样使己浇混凝土和架体共同承担、共同作用来承受上部荷载。
3.3 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分析
主要是:(1)原材料要求。水泥: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低热或中热的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发热量270-290Kj/kg),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骨料:粗骨料碎石和卵石均可,应采取连续级配。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和控制增加水泥用量。骨料中不得含有有机杂质,其含泥量应小于等于1%。细骨料宜选用粗砂或中砂,含泥量应小于等于3%。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其粗细率以2.6-2.8为宜。控制细砂以0.3二筛孔的通过率为15%-30%;0.15mm筛孔的通过率为5%-10%。粉煤灰为了减少水泥用量,可掺入水泥用量10%的粉煤灰取代水泥。粉煤灰的烧失去量应小于15%,SO3应小于3%,SiO2应大于40%,并应对水泥无不良反应。外加剂为了满足和易性和减缓水泥早期水化热发热量的要求,宜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缓凝型减水剂。(2)施工准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须进行的物质准备、机具准备、技术准备和现场准备外,应根据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如冰、冰水箱(池)、真空吸水设备、水泵、测温设备等。尤其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施工方案编制的重点,应该是:①根据减少约束的要求,确定分层分块的尺寸及层间、块间的结合措施。②通过热工计算,确定混凝土入模温度以及对材料加热或降温的措施。③确定混凝土搅拌、运输和浇筑的方案。④制定混凝土的保温方案。⑤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施工和消防措施的制订。(3)混凝土浇筑要点。转换梁混凝浇筑量大,浇筑速度块,总的浇筑时间长,又要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混凝土施工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并确保混凝土的输送不间断。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高度控制在300--500mm。每层间隔时间1.5-2h。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机械振捣为主,人工扦插为辅。插入振动器宜采用快插慢拔,振动时间以出现泛浆为准,同时插入点距离应在振动棒有半径1.25倍范围内。在梁柱节点处,若钢筋太密,振动不能插入,则采用钢扦插,在梁柱侧模用橡皮锤敲打,用人工振捣来弥补。楼板混凝土浇筑,除在梁处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外,其余均采平板振动器沿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平板振动器依口成排进行,且排与排之间应有一定的搭接,确保混凝土不漏振,以达到其密实度。为保证楼板混凝土厚度,除在柱墙筋外注有标高标志外,还应加设用钢筋制作而成的移动式高度控制件,用于控制板厚,以保证板厚,满足设计要求。
泵送施工全过程除了按常规操作外,应注意:布管及拆管要严格配合施工顺序和施工缝留设要求。管泵送前,加强压送水湿润管和泵体,必要时将湿麻袋覆盖于泵管上,降低混凝土温。泵送过程中,有泵管与溜槽配合,控泵送冲击力,避免挠动深梁锚固筋。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入模温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中心温升值,固而降低入模温度是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重要控制内容之一。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分层浇筑迭合成型的施工方法是解决厚板式结构施工困难和保证工程质量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由于转换层的特殊结构,模板支设、钢筋绑扎及大体积砼浇筑施工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做好施工方案的选择和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非常重要,这几点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工期,甚至会导致施工不能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实践;培养方案;产教结合;建筑装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迅速,大量中小型装饰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的需求并没有使装饰专业的就业工作变得轻松。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脱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出现了“订单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 、“工学交替教学”、“两段预分配”以及“产教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但大多数都集中在理论模型构建研究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上的建设上,将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研究并不多。
笔者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坚持产教结合的具体做法,深入研究和构建产教结合式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践,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对其他专业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所启发。
一、关于“产教结合”
国内“产教结合”的提法起于1991年10月5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指明了职业教育方向。但各地各校的具体做法并不相同,专家学者对产教结合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杜吉泽等认为产教结合是企业界与教育界共同完成教学、管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王士星指出可以通过明确“产教结合”法律地位、制定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加强学校自身建设提高与企业合作实力来创新产教结合模式。杨生斌认为产教结合只有产业和教育真正在实践中合作起来,否则只是理论设计。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是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的重要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计划。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产教结合的要求,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与行业企业一同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重新组织教学计划。邀请装饰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产教结合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协同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
(1)完善管理体系
首先设置教学管理岗位,确保教学干事、资料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实验实训室管理员、机房管理员等人员到位、分工和职责明确;其次制定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产教结合项目奖励实施办法》、《建筑工程系“双证制”教育管理办法》、《家装工程社会服务部(中心)管理办法》、《建筑工程系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和引导实践教学和产教结合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最后是创新管理方法,基本实现信息化、规范化、开放式管理。
(2)建设产教结合实践教学平台
学院的做法是依据初级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课程,进而建设课程实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具体做法是在校内建设室内设计、施工工艺、项目管理、预决算实训室等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并利用平台和专业优势与德阳消费者协会联合设立德阳家装服务中心;在校外与德阳多家知名装饰企业,如:德阳田园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为产教结合培养人才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3)建立校企f同的质量评价体系
与其他高校、专业以自我评价为主的做法不同的是,学院在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坚持校企协同,与企业一道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中不仅仅对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料、就业率等硬性指标提出要求,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过程、学生学习方式、过程、学生的实际能力也都有明确的指标要求。评价工作坚持科学、全面、专业、客观,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4)培养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的要求非常高。教师不仅要懂理论,还要会实践。 近年来,学院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到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带头实训锻炼;对新设置的专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下到企业,通过进修实训获得实践经验和职(执)业资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培训;积极开展校际、校企合作交流,努力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实施的效果
(1)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训、实习,保证了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双证制”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可报名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织的装饰装修镶贴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取得技能证书。也可以报名参加四川省建设岗位培训与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组织的建设岗位培训考试,取得装饰装修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等职业岗位证书。近年来该专业“两证”的通过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五、总结与展望:
学院有良好的产教结合政策作为引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体现了产教结合的需求,相关制度建设、产学研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体系的建设也比较完善,实施的情况和效果良好,毕业生的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薪资待遇等不断提高。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杜吉泽,于京波.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7,27(559): 10-12.
篇10
关键词:大空间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S37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空间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在今后肯定是迅速增加的趋势。在国内大空间建筑火灾已有多起,国外这类建筑火灾也很突出。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投入较大力量,开展大空间建筑火灾特征及其防治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烟气在大空间内的上升规律、防排烟技术及喷水灭火等技术,更高更复杂的建筑给防火灭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火灾危险性
1.1建筑特点
每类建筑的火灾特点是由建筑物本身和使用性质决定的,高大空间建筑物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空间和面积都很大,已超出规范的规定,给水平或垂直分隔造成一定困难。
1.1.2由于建筑物的“中庭” 或“门庭”等贯穿几层,另外也有许多开口之处,如走廊和自动扶手电梯等,在实际操作中,分隔难度也较大。
1.1.3建筑物的屋顶、吊顶材料和钢屋架的处理上,要满足防火要求。
1.1.4建筑物的设计中,如垃圾道、变形缝、玻璃幕墙的缝隙等易形成火灾蔓延的通道。
1.2火灾起因多样
高大空间建筑物由于具有空间大、通透性强等特点,通常用作大型购物广场,展览馆等,人员流动性较大,火灾隐患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大型购物广场人员密集,流动性较大,由于抽烟等不良习惯,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
1.2.2 高大空间建筑物的用电设备较多,维护困难,特别是冬天和夏天,用电器较多,加上年久失修,用电器火灾常常成为高大空间建筑物的诱因。
1.2.3 建筑物的日常养护和使用过程中明火作业较多,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或者操作失误,造成火灾的实例比比皆是。
2 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2.1 防火分区难以满足规范的要求。
为了满足建筑防火规范对防火分区的要求,以往设计中常采用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措施,但这往往限制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一些弊端。对于大型展览场馆来说,固定隔断限定了展区的面积,而活动的隔断必须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火灾时才能发挥防火分隔的作用,系统比较复杂,增加了许多环节,满足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就难以实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2.2人员密集,疏散困难。
大空间场所往往人员密集,十分拥挤,紧急情况下由于人们对疏散路线、消防设备、应急措施等的不了解,疏散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对于中庭式建筑,常常采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与周围空间进行分隔,火灾情况下防火卷帘等设施的动作,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心理,极易产生拥挤踩踏。
2.3普通的消防设施难以发挥作用。
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采用常见的点型感烟探测器、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其最大设置高度分别为12米、8米。因此,对于大空间场所(如大型展览馆)采用这些普通消防设施是难以正常发挥有效作用的。
2.4烟气的危害性严重
对于大空间建筑,由于受到空气稀释、热风压效应和烟囱效应的影响,大空间烟气具有层化分布、下降速度快、烟气层温度低等特点,火灾蔓延速度加快,使得这些大空间建筑内的烟气危害性十分严重。
3 大空间建筑的防火安全技术
3.1 防火分区的划分
划分防火分区,能够有效阻止火灾蔓延,把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对保证安全疏散和控制、扑救火灾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高大空间在设立防火分区时,应考虑到其水平和垂直的高度都超出了规范的要求,而且防火墙,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物无法安装或起不到应有的防火分隔的作用,则可以考虑提高建筑物的防火等级,建筑物构件的耐火极限,或者设立多层水幕和复合型防火卷帘,在防火卷帘的两侧都应该设立自动喷淋系统来确保更高的防火安全性。
3.2完善安全疏散措施,及时疏散人员。
在进行安全疏散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安全疏散时间。影响疏散时间的因素主要有建筑内人员的密集程度、物品的种类、疏散通道的条件、火灾发生时烟气的浓度及毒性等。进行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根据建筑物的总体建筑特点和人员分布,充分考虑影响安全疏散的不利因素,结合防排烟方案和措施以及火灾模拟研究结果,计算在最不利情况下各防火、防烟分区人员疏散所需要时间、建筑物所能提供的疏散时间以及对应的疏散通道宽度和距离,为最佳人员疏散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3.3 火灾探测器
在一般高大建筑中,不宜采用感温和感烟探测器。新型探测器的产生在高大空间的防火化性能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光截面图像火灾探测系统、扫描式被动红外探测系统等利用光学中散射、反射、吸收原理的新型智能探测器已经广泛被用于高大空间的防火灭火中。
3.4 自动灭火系统
高大空间建筑在采用水灭火系统时,由于建筑高度超过规范规定的保护高度,或者是空间顶部为钢架结构,无法安装管道,目前在国内一般都采用远程控制消防水泡,如:开式大水滴雨淋灭火系统、远程控制消防水(泡沫)炮系统 ,这类灭火系统水流量大、射程远(射程达70米),很适合高大空间的灭火需求。但对于较为特殊的珍贵资料室,展厅等,也要选用气体灭火。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建筑的特殊性和规范要求,力求做到安全合理,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总结
由于大空间建筑与一般建筑火灾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必须从其发生火灾时所具有的特性出发进而实施防火安全综合设计。本文通过分析大空间建筑存在的问题,结合防火分区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排烟设施及安全疏散等各种措施共同作用,达到大空间建筑防火性能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建筑防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屈立军2007.0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