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

篇1

关键词:会计学;人才培养;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27日

会计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财务、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从事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鉴于会计学专业的就业领域和工作性质,诚信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大学期间,往往以专业教育为主,诚信教育不够,容易造成学生自律意识淡薄,诚信意识不足,法律意识不强,也就不能成为社会用得上、靠得住的人才。会计诚信教育是将会计理论与诚信教育结合,意在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忠诚、高道德水平的会计从业人员。

一、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现状

在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目前缺乏应有的诚信教育环境、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系统的教育措施和考核管理办法。诚信教育仍是薄弱环节。

1、会计诚信监督力度不够,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信息、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会计造假、会计欺骗等丑恶现象的冲击。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或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诚信缺失现象也悄然而起。不少会计从业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诚信道德,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造成震惊世界的重大案件时有发生,如安然公司的会计造假案,微软公司、朗讯科技、环球电讯、美林证券等会计舞弊案等。这些案件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会计专业学生的视觉神经,对这些自律能力较低、辨析能力不强、可塑性较高的大学生们阐述深远的负面影响。

2、教育体制存在弊端,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了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会计学专业往往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说得多,做得少。这种教育方式势必造成学生道德水准低、责任感不强、重技轻德等。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但大多属于公德方面的。有的学校只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其主要教学方法依然是照本宣,缺乏创新,缺乏吸引力,完全违背的诚信教育的初衷,致使部分毕业生虽然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知识水平,却缺乏会计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一旦面临道德冲突时因缺乏辨别能力和自律能力,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我国目前会计犯罪高学历、年轻化的趋势,究其根源在于会计诚信教育不到位。

3、缺乏会计诚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者,坦荡做人,真诚对事,不欺骗,不撒谎;信者,恪守承诺,保守秘密,对理想坚贞。诚信是做人之根本,做事之前提,在现代社会中诚信问题更加突出。

目前,在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虽然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可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个人考核等方面,缺乏抓手必要的研究与改革,没有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和教学过程,导致诚信教育流于形式,成为软环节。尽管教师有“传道授业”的责任和义务,但因众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道”没传好、“业”未授精。大学生中弄虚作假、考试舞弊等不诚信现象始终回荡在校园环境中,难以消除。如何将诚信教育融入会计学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的必要措施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是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特点和培养要求,应当从教育环境、教育教学体系、教育过程等方面入手,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倡导公平公正诚信的教育教学环境。诚信是为人处世的一种道德准则,是人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受环境的影响甚大。环境造就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校园也是如此。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学环境至关重要。公平公正是大学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是对大学生人格的尊重、价值的认同和学习的动力,也是大学生的一种信赖、一种诚信。大学校园里公平公正的基本准则达不到遵守,教师就不会专心于传道授业,学生也不会安心学习,就不会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构建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学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高校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构建系统、完善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评价标准,公开透明,接受监督,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相互利用、相互照顾”等不良现象;其次,应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立正气,刹歪风,对旷课、考试作弊等违规违纪行为,严肃处理,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自律、诚信意识。

2、构建会计学专业诚信教育课程体系。我国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中虽然涉及到德育教育问题,但在培养方案中,有关诚信教育的课程寥寥无几,仅有《思想道德修养》等几门公选课,这显然是不够的。应当针对目前教育形式,加强诚信教育教学研究,建立系统的诚信教育课程体系,从学校层面,改变以往重专业技能培养、轻会计诚信教育的传统观念,将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加大诚信教育课程,从学生层面,能够掌握有关诚信的社会要求、重要作用、基本知识、法律知识等内容,加强学生内在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觉、自律意识。

根据会计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会计诚信学》、《会计诚信案例》、《会计诚信缺失案例》、《职业道德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伦理》、《伦理学与经济学》、《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列入培养计划,部分课程甚至列为必修课程,促使学生加强自身诚信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为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注重会计学专业诚信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无论是环境教育还是课程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为,最终服务社会,造福国家。

(1)加强教师素质教育,构建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学校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教育榜样和典范。因此,教师的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专业水平等都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此,学校一方面应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使其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以正直、诚实、严谨、科学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时刻不忘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带动广大学生树立起诚信的形象;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主动邀请会计师事务所、政府财税与审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资深会计人员到校兼课、讲座,增强会计诚信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推动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诚信教育不同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会计专业教师应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环境条件,加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主动意识和参与意识,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程考核方面,无论是会计专业课程还是诚信教育课程,应降低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等客观题目,增加主观题目,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综合考察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与实务判断能力,尽量减少死记硬背题目,同时可有效避免考试作弊现象。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创新活动,增强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不可能通过强制手段实现。自律意识是通过系统教育和适当引导逐步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是自我修养的提升过程。群体氛围的渲染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开展群体性活动,如大型主题班会、诚信主题的辩论赛、宣讲会等,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学习,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诚信观念与意识,增强自律,把“不敢为”,变为“不愿为”。同时,要针对目前诚信教育现状,创新诚信教育方法,提高广大师生参与创新教育的积极性。

(4)建立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诚信与道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评价道德水平,这就需要建立诚信评价体系,使学生始终感受到道德的实体性存在。诚信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诚信水平进行考核、评价,把考核结果与学习成绩、综合测评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重视诚信问题。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针对学生的诚信问题进行奖励与约束,完善诚信评价体系。大学生诚信评价应贯穿于大学的四年,是进入社会前的一种信用凭证,从大学期间学习开始,一直持续到进入社会,形成良好的信用培养体系。

三、结论

诚信教育是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针对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和从业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应通过加强诚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将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诚信教育体系,将诚信教育课程纳入培养计划;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过程,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和建立诚信评价与奖惩机制等措施,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提高教育效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会计学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立荣.诚信教育——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J].会计之友,2004.1.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建设;诚信教育

一、学风的内涵

“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即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方案》评估指标体系中,学风是一项重要的一级指标,包含三个二级指标: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学术文化氛围,其中学习风气为重要指标。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学风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学风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要素。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在不同的学风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对自己的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优良的学风不仅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

二、当前大学学风现状分析

学风建设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点,目前高校学生的学风在总体上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学生认真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少数的学生虚度光阴,缺乏奋斗目标,存在\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

与高中管理相比,大学的环境是比较宽松自由的,由于没有了以前那种严格的管理,有些学生进入大学生,自制力差,,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缺乏明确的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2.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不佳。

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上课迟到、早退或缺课现象比较严重,学习纪律涣散。还有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完整地了解和把握大学的学习规律,没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3.部分学生作业抄袭考试舞弊,诚信缺失。

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内在的道德修养,诚信缺失,平时学习不认真刻苦,完成作业的时候从网上抄袭资料或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敷衍了事,考试的时候存在舞弊的行为。有部分学生在助学贷款和求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诚信问题。

三、诚信教育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既是静态的常量又是动态的变量。在优良学风形成的过程中,文化和价值对学风具有约束作用。[1]诚信是一种文化,诚信教育与学风建设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认同诚信价值,端正学习态度。

学风建设的重点是解决怎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目的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的学风问题是大学生如何看待学习的价值问题,也就是对学习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因此,高校的学风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诚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取向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可以让他们在内心形成对诚信价值的正确判断。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就不会被名利遮瑕双眼、冲昏头脑、混淆视听,千方百计想着法儿请假、铤而走险请代考、殚精竭虑找论文抄袭。[2]因为有了对诚信的价值认同,所以学生会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2.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自身行为。

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人的行为都是在思想观念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思想观念的内容决定了行为的内容与方式。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每一所高校都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这些制度和规定,比如上课迟到、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等行为是学校明令禁止的,但这些现象在高校里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缺乏诚信的内容,没有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从而不能有效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有了诚实守信的思想,从而产生了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规范着自己的行为,让学生能自觉自愿地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好的学风和校风。

3.形成诚信团队,发挥示范作用。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由于对于诚信的认同,个体学生会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着良好的诚实守信氛围的团体,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学习风气。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有着良好学习氛围的团体必定会对周边的同学产生榜样和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诚信团队,形成越来越浓厚的诚信氛围,从而推动学校学风建设的进行。

四、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理论教育,提高诚信认知

1.完善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第一,丰富诚信教育的内容。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本身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教材,这就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搜集和整理有关诚信教育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第二,革新教育手段。诚信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不断地改革教学方式。根据当今信息时代的特点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大的情况,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诚信教育的内容以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拉近现实与大学生诚信认知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第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诚信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诚信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教师一方面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为学生树立典型的榜样。

2.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讲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部分内容时,应该让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同时要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专业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也应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应该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起来,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有目的的将诚信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

(二)开展实践活动,增强诚信意识

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而且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深化。

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开展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内容丰富的活动,如演讲、辩论、征文等,让学生持续关注诚信问题,提高学生讲诚信的自觉性。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校刊、宣传栏等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的典型,对学生起示范和榜样的作用。二是利用国际诚信节、诚信中国节等节日举办一些主题活动,如发放传单、图片展示等,提升学生的诚信觉悟和意识。三是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一些社会调研,深入工厂、企业了解因诚信成功和不诚信失败的事例,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中充分感受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内心形成诚信的思想并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诚信监督

诚信是一种优良品质,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3]诚信品质的形成,既需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也需要加强制度的约束。

从学生一入校起,就为其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应该公平、客观,实行动态管理,记录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诚信的表现。同时为了发挥“诚信档案”的真正的约束作用,需要建立诚信考核评价机制。由相关部门根据“诚信档案”记录的内容对学生的诚信度进行综合测评,并将其作为竞选、评奖评优的一个重要依据,将个人的诚信表现与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促进其诚信意识的增强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践行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杨妙春,王宏.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6).

[2]宋赛南.浅谈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学风建设[J].今日南国,2009(6).

[3]陈军向.和谐校园视域下的学生诚信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诚信教育;大数据

一、模块划分与运行

在2017年2月4日公布的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以适当方式记录学生学业、学术、品行等方面的诚信信息,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有严重失信行为的,可以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对违背学术诚信的,可以对其获得学位及学术称号、荣誉等作出限制。”在建立学生诚信数据库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去设计数据库中的模块划分,使得这一数据库能够真实反映高校人才培养和诚信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主体间性理论,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交互关系,这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格局,突出强调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诚信养成是关键和根本,另一方面诸如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教学教务工作和其他行政事务工作都对学生自我诚信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都能在外生环境中对学生的自我诚信起到积极的干预和推动作用。按照主体间性理论以及高校中各部门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可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数据库分为学生服务与管理中心、教学辅导中心和行政事务中心三大模块。三大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诚信养成。1.学生服务中心。当前许多高校都把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性工作统一为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并以逐渐形成相对较成熟的学生事务服务运行机制。在这一范畴中主要涉及包括一线辅导员在内的所有学生工作部门,涵盖了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绝大多数事务性工作,包括安全稳定、组织发展、奖助贷、评奖评优、心理咨询与辅导、就业指导和文化建设等具体工作。作为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主力军的一线辅导员等学工团队,要积极作为,在学生服务与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严把诚信第一关,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以诚信为价值标准处理个人各项事务。2.教学辅导中心。这一范畴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相关教务工作,而这作为一般意义的第一课堂,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道德标尺直接能够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在大学生诚信养成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这一范畴主要涵盖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对第二、三课堂的积极引导、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课程考试等相关具体工作。作为处在教学活动第一线的教师,要言传身教,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以自身言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学术活动中遵循诚信的道德标准。3.行政事务中心。高校中其他一切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行政部门都可纳入这一范畴,主要涵盖了校医院、校食堂、公寓住宿、安全保卫、户籍、财务等相关具体工作。这些部门看似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交集不多,实则影响着每一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顺利毕业,因此这些部门同样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自我诚信养成具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切实保障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的各行政部门,要通力协作,在与学生相关的保障性工作和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切实保障学生各项权益,为高校的诚信教育做好各类保障。以上三大模块正是基于学生自我诚信养成基础上建立的一套外部干预机制的大致范畴,其目的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将学生各项数据所反映出的结果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各部门的相关处理措施再反馈给学生本人。通过这样的双向机制来促进学生自我诚信的养成,即通过外部干预推动学生自我诚信养成的运行过程。

二、评价标准

对于高校大学生诚信数据库中各个模块运行的评价总体上应当从以人为本出发,充分考核每名学生的综合表现,结合诚信数据库中各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做出尽可能客观准确的评价。这一过程中尤其要考量各模块所涵盖的具体事务工作能否合理量化。例如三大模块中的教学教务和行政事务主要的存在形式为客观数据和信息,大部分内容都可量化,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直接参照数据库中的信息而做出判断,即在考核评价中可以采取最直观的加减分的方式来衡量。而三大模块中的学生服务与管理中大部分事务是具有弹性的学生工作,难以准确量化,此时就必须综合考量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取问卷发放,由第三方打分,或者学生自主填报信息,辅导员审核等形式来实现。在对每名学生的评价形式上也要做充分考虑,采用学年评价、总体评价和追踪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形式。首先在每一学年结合学生本学年的诚信综合表现予以评价,包含学业成绩、评奖评优、违纪处分、日常表现等评价内容,主要借助对诚信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的分析,以学生自主填报,经过审核后所反映出的综合表现予以诚信评价;第二种总体评价,即在学生毕业前,对该生大学四年的诚信情况做以整体评价,并作为纳入档案的方式激励学生规避失信行为,促进自我诚信养成;最后一种评价方式为追踪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作为以上两种评价方式的延续,能够动态掌握毕业生的诚信状况,主要采用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问卷的形式,由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打分评价,可反映出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的综合表现及诚信状况,这一部分评价方式也是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与养成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反映和体现出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养成体系

建立大学生诚信数据库目的是为了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反馈预警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在行政处罚手段介入学生管理之前,提前对学生进行预警,进而通过反馈预警机制对大学生失信行为进行纠偏。这一数据平台是工具,是为了更有效的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养成。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手段,不仅可以分析当前数据,更可以积累历年数据进行宏观分析,对学生教育与管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自我诚信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这一数据平台涉及高校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动也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考虑该数据平台的开放程度和权限问题。例如对考试成绩等内容的权限应当且只能归教务部门所有,又例如奖助贷、党团评优等环节,可向学生本人开放适当权限,让学生自主填写信息申报申请,但之后必须由辅导员审核其真实性。因此,权限开放与信息审核的矛盾仍然并存,需要相关人员的有效协调和积极配合。这一方面解决了效率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让一线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从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脱身。总而言之,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养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上所研究的诚信教育与养成系统属于外部干预的范畴,而这项工程中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干预,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诚信意识,从而推动高校诚信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诚信养成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光辉.论贫困生诚信教育及资助体系[J].求索,2004(04).

篇4

【关键词】 助学贷款 诚信缺失 探析

自2005年起,我国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始实施无担保的助学贷款。助学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同时,这一“民心工程”却经常出现诚信缺失的尴尬现象。目前,在高校助学贷款工作中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普遍较强,他们认同诚实、守信、责任、义务等现代诚信观念,崇尚法治,但对社会主义诚信认识模糊以及诚信观念与现实行为选择矛盾冲突,对诚实、守信、责任、义务等现代诚信观念的价值缺乏深刻的理解。大学生诚信观念与现实行为选择的矛盾和冲突。

一、诚信现象缺失的现状

1、伪造证明,获取贷款资格

在贷款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有的家长和学生为了达到贷款的目的,这些学生隐瞒家庭人口和收入的真实情况,通过拉关系、请客、送礼等手段笼络家庭所在地有关人员出具虚假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获取贷款资格,以取得优惠政策和照顾。这明显违背了国家的资助政策。

2、因所谓的面子,放弃贷款资格

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一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坚守所谓的人穷志不穷,穷也不伸手的固有陈旧观念,而不愿让贷款丢失所谓的尊严,宁愿欠费也不贷款。导致自己的学习、生活受到经济的困扰。

3、贷款到手后,挪作他用

有少数贷款学生获得贷款后未正确使用贷款,而将其挪作他用,做一些与贷款初衷相违背的开支:有的学生利用贷款从事商业活动,甚至炒股等;有的学生利用贷款购置手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行为,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反感。

4、毕业以后,逾期不归还贷款

大学生在毕业前时,虽然填写了还款确认书,但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变化,通信方式的改变,自己又未能及时与贷款银行联系,造成银行和学校在他们毕业后难以找到学生本人,就造成了逾期不归还贷款的事实。据某银行统计,在贷款学生毕业后,找不到贷款学生去向的高达45%,逾期未归还贷款率达40%以上。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资助工作人员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二、诚信现象缺失的原因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诚信教育的认识误区

诚信教育包括诚信思想理念的培养教育和诚信责任的宣讲教育以及社会实践行为的巩固教育。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过分重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一般局限于讲授一些诚信的行为规范,忽视了诚信思想和理念的培养。再加上高校教育客观上存在的重智轻德倾向,是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诚信缺失的体制性根源。并且在大多数高校中,诚信教育并没有被提上议程,它只是零散的存在于某些课程和教师的言谈中,没有得到与之地位相称的关注。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迷惘。价值观的选择作为诚信观念的导向性因素,是当前大学生诚信观念的一个薄弱环节。

2、大学生诚信意识欠缺

大学生诚信缺失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对它完全漠视。他们普遍对诚信有较强的认同感,并将其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助学贷款的过程中,诚信并没有普遍内化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而是表现出一种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随机性特征;诚信更多地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诉求,但对于自己能否保证做到,较多学生存在“视情况而定”的状态。对于某些大学生而言,助学贷款无抵押、无担保,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他们就图着这份眼前的小利,抱着“不贷白不贷”的投机心理,贷款时又有“先贷再说”、“先花再说”的心态,至于以后的还款,则是“能拖则拖、能少还则少还、能不还则不还”。这些错误的动机就容易造成大学生对助学贷款工作诚信认识上的迷惘甚至偏激。

3、社会消极影响造成诚信认识模糊

部分学生家长或学生看到国家助学贷款既不要抵押,又不要担保,操作简便,认为银行的背后是国家,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借贷行为就由原来的个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致容易滋生不良贷款企图。殊不知这样一个个的个体加起来却形成一个不讲诚信的群体侵蚀着国家充满人性关怀的政策。 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同时受着传统文化教育和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影响。同时,我国社会主义诚信、法治制度的不健全,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诈骗、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走私等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活动时有发生,又由于监督制度不健全,少数政府官员、损害法律权威和公信力,高校领域的冒名顶替、抄袭剽窃行为无不影响着校园的学子。在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和价值观冲突时期,这些不良的社会影响极易模糊地动摇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判断,更冲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诚信,造成大学生诚信观念的缺失。

4、贷款操作上存在诚信真空

由于地域、城乡经济剪刀差等方面诸多因素限制,很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定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这就造成了学校难以严格区分贫困与否的困境,自然出现了骗取贷款现象。无论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是生源地贷款以学生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为担保,还款建立在学生未来预期收入的基础上的,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学生毕业后流动性较大,商业银行缺乏严密、有效的诚信认定、评估以及跟踪管理等一系列机制。再加上现阶段,我国个人信用体系还未完善,个人的信用更多讲“自律”而忽视了“他律”,人们往往只能从道德标准上去谈及信用,所以,我国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信用问题无法度量、无法评价和无法制约,这使银行贷款机制为学生违约埋下了伏笔。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于出身贫寒又拖欠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来说,就业难为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如期还款成为难以解决的难题,自然产生了不诚信的现象。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的对策

1、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

首先,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观念。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高校领导、教师、员工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共同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环境,让诚信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在学生心里扎根;将诚信教育纳入思想品德教育的范畴,进入课堂。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诚信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步骤,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把诚信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发挥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对诚信进行深入研究,为加强诚信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围绕当前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组织力量开展专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既要使他们懂得诚信的基本内容,更要使他们能够自觉践行这些基本行为规范。“知”、“情”、“意”、“行”是德育过程的有机构成要素,不可偏废。但在实践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容易停留在认知层面,注重受教育者掌握了多少德育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功能与作用,未能把“知行合一”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在使诚信观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上下功夫。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2、积极创建诚信舆论氛围

我们要通过校园网、校报、举行以“诚信”为主题的电影座谈会、班会、征文比赛、讲座、典型表扬等多种形式普及诚信知识,树立诚信第一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诚信并非单向,不仅仅是对他人进行价值和道德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对他人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上的一种态度和实际行动表现。尤其是对获得助学贷款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充分利用新生人学教育、毕业生教育等环节对在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助学贷款工作进人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真正的缓解广大学子的经济压力。大学生应该明白:在市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使诚信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转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

3、在日常生活中贯穿诚信教育

教育无处不在,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坚持实践第一。对大学生来说,知荣明耻的目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把诚信的基本要求落实到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落实到为校园添光彩、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之中,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体验光荣,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从而明礼诚信。

4、加强信贷的制度建设,确保管理规范

(1)健全贫困生认定机制。 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两条线”方法。一条线是高校从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副书记、辅导员、到班主任的政工干部队伍。这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可以分别从宏观、微观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完成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贫困生认定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过程。另一条线是大学生的四年学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新生入校前,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要认真地查阅学生的档案,通过档案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初步认定贫困生。大一上学期,刚入校的新生,受高年级学生的影响较少,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状况,这一阶段要进一步地完善贫困生档案库,并对入档的贫困生进行认真的排查。大一上学期以后时期,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学生及其家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如父母发生交通事故、离异、下岗、突发疾病及家乡遭遇天灾等都要及时做好记录,以便贫困生档案库作小范围的更新。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消费奢侈、花钱无度的不贫装贫者。只有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我们才能把贫困生贷款工作做真、做实,降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机率。

(2)建立健全大学生的诚信监督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将申请助学贷款学生名单进行公示,设立诚信监督信箱,接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监督。特别要对贷款学生的贷前、贷中、贷后实行监督管理,发现学生存在虚假信用状况或不良行为记录时,要立即停止贷款或削减贷款额度。学生毕业后,要将大学生信用体系与全国个人信用体系联网,让全社会监督大学生诚实守信。通过监督,使大学生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3)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失信惩戒机制。要将大学生失信行为与学生比较关注的担任学生干部、学校年度评优、团校、党校、入党紧密挂钩。通过相关的限定,让失信者意识到因此付出的沉重代价,同时,也是对其他学生的警醒和鞭策。面对居高不下的助学贷款违约率,银行可将贷款人的还贷信息数据转人个人诚信数据系统,通过强制授权方式,在全国银行系统中建立借款大学生个人信用记录,使借款人的履行状况与个人后期向银行借款活动,如买房、购车、商业贷款等直接挂钩,从而迫使借款人按期还款。

除此之外,社会、高校还要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关爱。高校要提高教育质量,从硬件上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优先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增强其还贷能力。真正把贷款工作做好做实。

【参考文献】

[1] 刘佑等:发展社会学教程[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2]李汉林:科学社会学[M].中国科学出版社,1987.

[3] 莫里斯・迪韦尔・热(俄):政治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7.

[4] 张祥平:人的文化指令[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篇5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诚信;对策思考

在教育部门宏观调控下,高校编制了相对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利用校内管理策略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专业水平。但是,高校内部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往往影响了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素质。“考试作弊”是大学教育比较常见的现象,这一问题引起了教育专家们的深思,如何营造良好的诚信考试机制,这是当代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考试的重要性

“考试”是高校检验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方式,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可以展现出个人的学习水平,反映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学水平。随着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考试已经成为校内教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考试重要性表现:一是检验教学,对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情况进行检验,根据专业课程测评成绩进行判别,提升了高校内部的教学活动水平;二是改革教学,根据学生考试水平对校内教学提供改革意见,根据大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重新调整原有的专业教学方案。因此,历年来高校均十分重视专业课程考试,努力强化大学个人专业水平的考核力度。

二、大学生作弊行为的成因

为了尽快实现大学生人才战略培养模式,近年来高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拟定考核计划,按照预定教学方案执行专业考试政策。虽说高校内部专业考试受控于教育部门管理,但实际考试过程却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考试作弊”行为屡次发生,扰乱了高校专业考试的秩序。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态度因素。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开放性教学体制,教师在专业学习中作为引导者角色,具体学习情况依赖于学生个体发挥。大学生主体思想过于开放,对专业课程考试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心态不正”往往是大学生作弊的常见原因。例如,大学生长期处于开放性学习状态,对紧张条件下的考试流程不适应,为了避免成绩不理想,不得不采取作弊行为。

(二)学习因素。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着明显的漏洞,国家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最终考评成绩符合标准,即可批准其毕业,授予学位。这种方式削弱了大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多大学生认为只要年末专业考试合适,即可顺利拿到毕业证书。但在实际考试中,学生因平时学习不努力,专业知识不熟悉,为了顺利毕业铤而走险,幻想通过作弊过关。

(三)监管因素。高校考场是一个比较严肃的环境,其不仅要学生个人自觉遵守考场秩序,更需要监考教师共同参与管理。相反,教师在考场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不足,为考试作弊创造了机会。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严格禁止通讯设备带入考场,监考教师在学生入场时检查不彻底,考试期间出现了耳机、短信等作弊方式,扰乱了考场秩序。

三、构建诚信考试机制的综合策略

我国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努力培养大学生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新时代推动社会改革发展的主要力量。针对大学生考试存在的“失信行为”,高校要深入分析大学生作弊的成因,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可靠的考试管理体制。“诚信考试”是高校积极倡导的教学管理模式,应当从多个方面提出科学的考试管理对策。

(一)加强巡逻。在考试过程中尊重监考老师,端正学习与考试的态度,严格遵守考试规章制度,实事求是,杜绝一切考试作弊形式。学校将组成由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巡视组,进一步加强考场巡视工作,坚决杜绝各类考试舞弊行为。一旦发现有违反考场纪律、考试舞弊等行为,一定会严格按照程序及时予以处理,绝不姑息。

(二)诚信教育。各学院要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召开考风考纪主题会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各项措施,进一步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考试违纪处分条例和考试相关纪律要求,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充分的复习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各项考试。

(三)树立风气。树立与不良风气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勇于检举揭发考试作弊行为。五、“文明考风、诚信考试”从我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学风,文明的校风,应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打造诚信校园。

(四)优化环境。开考前,监考人员将重新调整学生座位,使每位学生的座位都作重新调整。学生必须服从监考人员的安排。务必携带学生证进入考场,对没有学生证或院系出具身份证明的学生不允许参加考试。保持考场肃静,不准交头接耳,东张西望,不准中途借故离开考场,违者给予警告或勒令退出考场。

(五)素质培养。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和蔑视,更是对严肃的学术风气的亵渎;作弊者不仅丢掉了学位,更丢掉了人格中的诚信。诚信考试、拒绝作弊是大学生责任心的一种体现,也是每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这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期间需注意的问题。

四、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关系着社会文明。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这一失信行为,高校需深入分析作弊行为发生的原因,制定一套综合性考试管理策略,将“诚信考试”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学生、教师、学校等需共同参与诚信考试机制建设,把道德素质融入到专业考试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宓明君,朱秀娟,赵海丽.论诚信考场建设与诚信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 韩芊,王青,刘义臣.加强独立学院学生诚信考试的对策与思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

篇6

关键词:考试作弊 原因 管理 措施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作弊是一种通过较少的劳动和资源付出获得高收益的非正常竞争手段。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个别学生学习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平时不刻苦钻研,考试时便企图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蒙混过关。考试作弊已成为当前的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盛行,已成为制约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构建良好教学秩序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又缺乏预防考试作弊、惩治考试作弊和纠正考试作弊等方面的有效管理措施及对策,以致长期以来,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治理,考试作弊现象的泛滥成为长期困扰高校的一个难题。

一、学生考试舞弊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诱惑性太大。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各类高科技作弊器材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堂而皇之地“公然上市”,样式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升级换代。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手段从原来的手机、呼叫器接收答案,到针孔摄像头、内藏接收仪器的“钢笔作弊器”“隐形耳机”,到如今的“短信手表、第三代考试作弊器”“隐形作弊笔”……有的考生因为平时投入学习的时间不够,有的考生虽说平时学习努力,但是屡试不过,又临近毕业,所以禁不住如此的诱惑,选择了冒险一博。

2.对考场舞弊行为和出售作弊仪器行为打击不力。一方面,由于国家法律未将“考场舞弊行为”纳入犯罪进行调整,仅以意见、规定等非法律规范的方式进行调整,导致考场舞弊行为得不到法律的有效制裁,使考场作弊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国家考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对出售“考试作弊器、隐形耳机”等行为的,国家有关部门虽然禁止销售,却未能进行有效地查处和打击,特别是对网络上销售的各种“暗藏针孔摄像机的眼镜、内装接收器的钢笔、通过特殊光照才能现形的‘隐身笔’”等打击不力,使考试作弊器材在市面上“公然兜售”,考场成了“反间谍战场”。

3.学生道德观念模糊和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家庭、学校包办过多过细,缺乏对人生观、道德观的思考,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加上他们还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成型期,在社会一些不良思想和理念的熏染下,容易丧失最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不以考试作弊为耻。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漠,道德诚信观念错位,对待考试作弊,不以此为耻,反在大庭广众之下明目张胆地策划作弊方案,研究作弊手段,交流作弊方法。在作弊成功后,还到处炫耀作弊“战果”,令一些没有作弊的同学也蠢蠢欲动。在利益面前,分不出孰轻孰重,往往一时冲动而作出违反校纪校规的举动。

4.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以上大学为最终奋斗目标,一旦目标达成,则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采取“混”毕业文凭的态度,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社会活动和个人业余爱好上,而将学习摆在次要位置。这样直接导致平时学习不认真,敷衍课堂,一旦考试,只好作弊。

二、增强反舞弊能力的有效措施

1.高度重视试卷保密工作。我校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的要求建立了试卷保密室,设置了三道锁,钥匙安排专人分别掌管,还配备了报警和视频监控设备。试卷领回后,及时存放在学校保密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试卷保密室负责人和值班巡逻人员的安全保密、安全管理教育,确保万无一失。

2.加大对违纪作弊考生的处理力度。如大学英语四六级对考试期间发现的将手机、无线耳塞等通讯工具带入考场者,无论开机与否均将按舞弊论处;对违纪作弊的考生,坚决按照相应条款进行了严肃处理,特别是对于证据充分的使用通讯工具作弊者,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一律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开除学籍。

3.加强宣传,预防为主。学校通过校园网、广播台、橱窗等载体,广泛宣传国家的考试政策及学校的考试规定。各院(系、部)考前必须召开辅导员、班主任会议。辅导员、班主任考前必须召开学生会议,强调考风考纪,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是加强正面宣传。通过创造良好的道德情境,形成强大舆论导向,让诚信的正气压倒投机取巧的歪风,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道德自律,唤起学生内在的驱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和诚实正直的品质,养成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一方面,是进行警示教育。以大量机判零分和雷同试卷的事实,告知学生不要相信各种网上、非法小广告上一些有关四、六级考试题目或者答案的虚假消息,谨防上当受骗。同时,对有舞弊、出现过雷同试卷、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考前必须单独谈话。通过介绍考试作弊的处分措施及过去考生作弊后的处分实例,来帮助学生分析考试作弊的危害。让学生明白,考试作弊一旦被发现,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还有可能失去正常学习的机会,处分记入档案,还会影响个人前途,叮嘱不要心存侥幸。

4.加强考试管理工作。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提供多元的能力评价与展示平台。考风考纪的宣传要贯穿于考前、考中、考后三个环节。考前教师要对学生做好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教育,学校要加大“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宣传力度,培养学生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特别是从考试不作弊等做起,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考试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形成,有利于考风、学风的建设,有利于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考试过程中加强巡考力度,增强监考教师的责任感,监考教师认真履行职责,使有作弊动机的学生无机可乘。考后强化考试结果的分析评价和考试总结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考试评价的功能,实现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与考试质量的持续改进。

5.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培养诚信理念。首先,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通过“情感引发、情感体验、情感深化、情感外化”等环节,促使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其次,完善教育内容。诚信是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是,作为道德教育的完整体系,要将诚信教育与其他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不会出现道德规范体系之间的脱节和冲突。健全诚信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篇7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内涵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切实方案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2]当前,高校以奖、助、贷、补、减、免等多项资助形式形成了资助体系,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资助顺利完成学业,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必要性

1.学生资助工作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贫困生是大学生的特殊群体,正处于年龄成熟和思想活跃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经济上压力和家庭负担,无疑会产生许多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问题,从而造成思想上产生错误的认识,改变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通过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精力去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学生资助工作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贫困生中存在的思想模糊、心理脆弱、信心不足以及人生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勇于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从而为更好地走进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生资助工作是构建幸福和谐校园的需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构建幸福和谐校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构建幸福和谐校园,就必须要从弱势群体入手,不断地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念,和平共处,从而营造一个温暖、幸福、和谐的校园。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对策

1.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面对社会上存在着贫困生诚信缺失越来越严重的现象,我们更加应该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同时还要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不断完善个人信用,规范诚信行为,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培养学生崇高的诚信品质。

2.开展感恩教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国家和社会资助之后应该学会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同时,要让他们学会感激别人,在接受别人的帮助的同时也能学会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别人。通过参与公益性活动和义务劳动,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实践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社会。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有关感恩教育的讲座,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感恩的内涵,从而积极主动地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回报社会和帮助别人,增强自身的责任感。通过感恩回报活动的开展,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情操,锻炼回报社会的能力。[3]

3.加强励志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应以资助工作为平台,加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开展励志教育,一方面通过典型事迹,帮助困难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树立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从而促进自身成长成才。同时,也要让贫困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地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引导他们学会自立自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励志教育,鼓励贫困生参与更多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在岗位上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自强不息,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健康人格

贫困学生由于家庭原因和社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健康人格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建立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时刻关注着贫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其次,以心理咨询与辅导为平台,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援助网络,为贫困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判断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应对处理困难的能力。

5.通过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与职业能力

篇8

1.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的现象常有

高职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的现象不但广泛存在,而且学生本身并不以之为耻。尽管笔者学院关于学生考试作弊的处理措施都非常严厉,在考试前还要求学生签订考试诚信责任书,辅导员也会强调考试纪律和进行诚信教育等,但仍然屡屡有人铤而走险,而且抄袭手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交头接耳、缩印资料、抄袭同桌到手机短信、数字手表等现代化设备的应用。

2.忽视网络道德规范,虚假信息不断

在虚拟网络空间里,有部分大学生在网上充当“黑客”,虚假信息、盗取他人的信息材料、编造虚假新闻、制造传播病毒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在日常交往中,有的学生编造各种理由借钱,借到钱就去网吧、迪吧等地方挥霍,借钱不还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学生不愿意上课,便编造理由迟到、请假、逃课;在发生矛盾、犯了错误时,编织谎言、隐瞒事实;不向家长汇报在校期间的真实表现;给学校留假地址、假电话甚至向学校提供虚假的家庭经济情况和贫困证明等。

3.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意识缺失

作为辅导员,笔者明确感到班上部分学生集体意识差,不善于集体协作,不会与他人合作;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傲慢自负;不善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紧张;拒绝参与集体活动,感情淡漠;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一味要求别人的尊重,但却不尊重别人等等。

4.心理素质差,应对挫折能力缺乏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每个人来讲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是自己运气不好、事情难度太大,或者是自己主观能力的欠缺,而很少有人将其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这类学生在面对重要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采取听天由命的想法,而很少会去努力实施一件事。综上所述,在没有实行素质积分等更有效的素质教育手段之前,笔者学院学生普遍存在这些不良现象,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实行素质积分以后,学生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有效解决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健康身心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笔者学院制订了学生素质教育积分管理的实施方案。通过建立素质积分量化考核体系实行素质积分管理,学生良好素质提升明显。

1.诚实守信意识增强,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按照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积分管理的实施方案,建立素质积分与思想品德量化考核体系。在大一新生入校阶段,每位辅导员登陆学院素质积分管理网站设置每位学生的素质积分基础分,然后通过一学期的观察,在每学期的期末提交学生在品行端正、守纪守法、热爱劳动、言行文明、组织才能、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身心健康、生活朴实、情趣健康、专业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成绩。同时,要求学生定期上网查询素质积分信息,如果考核等级连续两期为D等或者第五学期是D等,将视为素质积分不合格,影响正常毕业。笔者作为辅导员,在给学生进行素质积分量化考核的同时,还加强宣传诚实守信的积极影响,也会给学生讲违反职业诚信道德的反面案例。通过正反两面的教育,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违反职业诚信道德对个人、企业、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危害,时刻警醒自己。通过素质积分量化考核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将诚信教育列入日常工作当中,在平时的学生活动中加以落实,引导大学生知、情、意、信、行的转化,塑造大学生的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通过近几年素质积分的推广,教师普遍反映学生上课迟到、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欺骗师生等现象大幅减少,学院学生的诚信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2.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

篇9

[关键词]考试作弊 高校 心理 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129-01

在高校考试中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必要性。所以,杜绝考试作弊是高校管理的工作重点,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呈现新特点

(一)作弊范围群体化

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存在于各类高校,作弊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当今的考试作弊蔓延到各个类别的考试中,而且不仅成绩差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存在作弊的行为。

(二)作弊手段多元化

由于社会的进步,作弊工具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过去的手写小纸条发展到利用手机短信传递答案;由过去的考场交头接耳发展到了无限发射装置设备,甚至找替考等。考生利用作弊设备的隐蔽性,监考人员很难发现,大胆的舞弊,一次次的成功使他们更加地肆无忌惮。

(三)作弊行为公开化

在考试之前,有很多的考生在努力地为作弊做准备,而且明目张胆,大张旗鼓,还积极地为其他考生联系渠道。而其他同学也是见怪不怪,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给作弊的考生提供一个“和谐”的作弊空间。这导致考试失去了自身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二、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内外成因

(一)外在因素

1.社会的不良风气。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尚未成熟,经不住诱惑。他们认为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好成绩,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家长的疼爱。他们将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发扬光大,并以此为荣,这样就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形成恶性循环。

2.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重要的检验方式,但并不是惟一的衡量标准。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见,只一味地强调成绩,已制约了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

3.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方式进行指导。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朗读课文,既不对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更不会对其加以扩展和延伸。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后更不会温故而知新了。

(二)内在因素

1.学生的虚荣心理。有些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总想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可是能力有限,或者没有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想得到好的结果,而承受不了刻苦努力的乏味过程。对学习成绩更是如此,在自身实力达不到时就想通过作弊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2.学生的侥幸心理。大学生都知道考试作弊是学校严令禁止的,但有些学生甘愿冒险,认为只要作弊手段隐蔽一点,手段高明一点,就不会被发现。认为自己不会那么的“倒霉”,在芸芸作弊考生中会被发现。可每次的考试结束后,会有大批的考试作弊学生受到学校的处分。

3.学生的从众心理。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很努力,考试认真,但成绩却没有不努力的学生高,这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认为作弊是一个既有效又省力的捷径。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碍于同学的面子,对待向自己求助的同学不好拒绝,只好违反校纪校规,铤而走险,自己也加入了作弊行列。

三、预防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干预对策

(一)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在考试前,召开诚信考试动员大会。树立以遵守考试纪律为荣,考试作弊为耻的观念。考试作弊也是学生心理不成熟和幼稚的表现,因此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人格。建立良好的考风考纪,进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

(二)加大考场的监管力度,严惩作弊学生

监考老师使考试作弊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害怕严厉的监考老师会为自己的作弊造成障碍,甚至会受到学校的处分。所以,监考老师认真负责是杜绝作弊的有力保证。在考试过程中,不给学生提供作弊机会,一旦发现,立即严肃处理。这样既教育了本人,也给其他想作弊的学生敲响了警钟。

(三)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的课堂管理和授课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在的大学课堂提倡双语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而取代一味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学为爱学,变能学为恋学。

(四)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考核标准

篇10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就业指导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0-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指导人员,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骨干成员。建设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对于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将就业指导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当中,但成效仍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大多数高校可以进行常规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但却很少开展深层次、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相脱节

很多高校配备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数量达不到要求,具有与就业指导工作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更少。同时,由于就业指导人员数量少,相关人员应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已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层次的指导。各高校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对就业指导理论有所研究的就业指导课教师作为任课教师往往只上理论课,没有或很少组织学生参加就业实践活动;而在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教师因为忙于日常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或基本没有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研究,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二)就业指导形式简单,缺乏个性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的形式以就业指导课、报告会、就业讲座为主,个别咨询、网上指导等形式进行得很少。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环境不一样,个人喜好不相同,学习能力也有差异,仅仅通过群体性的指导方式,无法兼顾学生专业、个性发展等具体要求,创业指导、贫困生指导、女生指导、心理指导、升学指导等分类指导难以开展。

(三)以阶段性指导为主,缺乏长远性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以毕业生为主要对象,不太重视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一般只开设主要强调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理论课堂,而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集中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面试技巧等方面。就业指导阶段性较强,没有形成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系统指导,就业指导所讲的内容不管什么专业都是泛泛而谈,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就业指导工作以安置就业为工作目标,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解决毕业阶段的双向选择为最终目的,而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事业心等方面的指导有所忽略。

二、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

辅导员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就与其经常接触,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及综合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具有专任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辅导员的角色便于与学生沟通

高校辅导员大多是由刚入校工作的教师担任,年龄和大学生基本接近,在生活、学习、学历等方面与所带的学生相似,由于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师生的关系逐渐变为朋友关系,容易与学生沟通并获得学生信任。同时,辅导员还可以现身说法,结合自己的求职经历和亲身感悟,凭借角色优势,就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本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引导他们客观地分析问题,走出误区。

(二)辅导员了解实际情况,便于进行个性化指导

按照高校辅导员配比的要求,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为1∶200左右,不少辅导员对所带的班级学生非常熟悉,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与学生打成一片,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喜好、特长、学习状况等方面都比较清楚,便于根据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如能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及时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结合自身发展增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提升就业竞争力。由于熟悉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辅导员还便于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如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创业指导,进行相关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帮助,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对于女生占多数的专业从职业需求分析开展就业指导;对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开展升学指导。

(三)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利于将诚信教育融入就业指导中

目前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诚信”,不少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其中的“德”就包含了“诚信”。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时,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诚信缺失,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刻不容缓。诚信教育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利于将诚信教育融入就业指导中。如把诚信教育作为核心,通过指导学生如实填写毕业生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等等,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观念。

(四)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本身就是思想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在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周期一般是三到四年,从学生入学开始一直到学生毕业,伴随学生成长,其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三、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注,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就业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就业领导工作小组,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将之作为必修课,就业指导队伍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和公共课的专业教师组成,但由于不少高校就业的行政指导和教学指导各自独立,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难以进行。高校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一)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服务意识

大学生就业工作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学生的根本利益,辅导员应对就业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建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就业指导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大学生将来更好地实现就业,而且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持续性发展。辅导员要了解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特征,更要了解同一群体中不同学生的特点,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共性的就业指导,还要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服务应予以侧重点不同的、具有连续性的就业咨询与辅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根据学业情况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专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辅导;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则应侧重对就业政策、就业流程、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服务。

(二)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求辅导员有指导的能力和水平。为了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需要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尤其是鼓励辅导员多参加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咨询师等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培训,提高其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里,对专业的要求一般不是很严格,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复杂,很多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辅导员工作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理论要求不相符,这些不利因素对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为辅导员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使其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并且鼓励他们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活动、就业创业课程的比赛等,以此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三)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为了调动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需要建立科学的考评办法。不少高校在一线辅导员队伍中专门设立就业干事岗位,这对于就业指导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开展是有利的,但对于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服务工作并不合适,同时由于到了学生毕业年度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这种工作阶段化布局使得部分辅导员觉得就业工作似乎与自己不相关,尤其在低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没有意识到将就业指导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所以,采取建立考评制度的形式,将就业指导工作要求标明在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如辅导员是否承担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或讲座,是否指导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创业大赛等活动,是否参与创业园区的建设指导,等等,通过相应的考评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四)督促辅导员树立就业指导全程化的观念

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为就业指导全程化带来了便利。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认为就业工作是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就业指导只是针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对此,各高校应督促辅导员树立全程化的观念,保持就业指导的连续性,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个性化指导。高校可安排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程化教学,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辅导员作出相应的引导。具体如下:

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般分三个模块完成。第一个模块是在大一阶段完成。在这个阶段,辅导员可引导学生首先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与认识,其次对所学专业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包括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状况,这对于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对学生入学教育的一种辅助。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初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包括对学习生涯进行合理的安排。第二模块是在大二阶段进行。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专业思想已经比较稳定,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辅导员对所带的学生也较为熟悉,这时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个性化辅导方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职场对人才的要求,树立职业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考取相关证书,自觉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就业环境的适应性。第三模(下转第110页)(上接第91页)块是在毕业阶段进行。临近毕业的时期,是学生心态较为复杂,受外界影响较大的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辅导员要更多地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科学合理地定位自己,辅以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就业信息并辨明真假,避免急功近利而上当受骗,并通过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等指导,提高就业成功率。同时,引导学生做好毕业心理准备,尤其对就业困难学生要加以关注和关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双选会,并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和去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尤显重要,而就业指导队伍中,辅导员应当作为一支骨干力量进行培养,这对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佳.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作用[J].科技信息,2010(3)

[2]宋慧.就业寒流中的暖流: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策略[J].价值工程,2010(3)

[3]汪莹.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4)

[4]倪伟,张欣欣.基于社会资本视角谈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3(1)

[5]曾艳.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就业,2012(6)

[6]李微.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