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业行业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旅游英语高级人才 培养模式 研究方案设计一、高职高专旅游英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前提
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得到提倡贯彻,成绩显著:从1992年底我国首次进行第三产业普查到2004年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十二年间,第三产业产值为65018亿,比1992年增加了6.1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0.7%,比1992年增加了6.4%。
根据1998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每年增加从业人员的总量为800万,而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004年,第三产业每年平均增加328万,尚缺472万。
我国产业从业人员从1989年到2004年增加了1个亿,占全社会新增从业人员总量的57%,其中包括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十五”期间,我国每年至少要安置800多万人就业,因此,第三产业仍将是今后增加就业的主要领域,发展第三产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二、旅游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覆盖范围日益广泛。在持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物流、信息、咨询、通讯、金融、保险、旅游、广告、环保、房地产、教育、文化、公用事业等现代服务业也蓬勃兴起,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服务体系。第三产业大多数行业耗能少,投入产出率高,自身发展潜力大,而且以其各种服务功能,把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运行,发挥了第一、第二产业的潜力和效益,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入世以来,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面越来越广,开放的纵深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服务市场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大大拓展了传统服务业的领域和范围,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使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金融、保险、旅游、物流、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技术层次较高、发展前景广阔,以劳动者具有较丰富的科技知识和相当的专业技能为显著特征,代表了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依赖,高等教育提供的高级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的高素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主导产业,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决定了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重要方向,为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把培养第三产业类人才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知识和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主要产品创造价值。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通过知识、技术和服务的体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三产从业人员要求除具有专业知识、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即综合素质。第三产业行业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三产人才大量急需技术应用型人才,使他们掌握多种知识技能,善于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社会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同时使他们了解我国国情和世情,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当的中外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人文地理、礼仪习俗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惯例,掌握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技能,具有世界眼光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据推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2010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存在很大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国际上旅游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比例达1:5,发达国家旅游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20%以上,发展中国家约占10%。中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约1000万,扩大就业的潜力还很大。
转贴于
据笔者在国内旅交会上进行的调查,旅游外语类人才仍然受到市场的欢迎。如英语人才和日语人才每年以1.5倍的需求量增长。此外,一些小语种人才,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小语种,近年来也越来越紧俏。很多企业都急需小语种人才来与外国人交流。旅游市场目前有三类人才最抢手:一类是熟悉掌握出境游业务的经理人才和境外旅游策划、项目开发、组团调度、尤其是有经验的境外导游。属于最抢手人才。第二类是旅游宾馆酒店和旅行社的管理人员以及下属的销售、公关、餐饮、客服、人事、财务等部门尤其是计调、会展等新部门的经理人员。属于最急需人才。第三类是中西餐厨师、通讯技术维护、餐饮客房服务、前厅礼仪接待等技能型人才。属于需求量最大的人才。
三、课题研究方法设计
以上这些信息向我们提示,旅游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空间很大,值得我们高校有关人员去分析研究,从总体上界定和把握第三产业类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注意把握其职业岗位群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要注重宏观和微观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课题研究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践总结两个部分。总体研究报告侧重于理论分析;微观层面的研究报告(涉及有代表性的专业、课程等)侧重于实证分析、实践总结,研究报告由学校旅游院系提交。通过两方面结合展示高职高专旅游英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
研究工作可根据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第三产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第三产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各旅游院校对旅游英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围绕新世纪新阶段第三产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明确旅游英语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殊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旅游英语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特征。此外,还可就各院校多年来探索旅游英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经验和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
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包含旅游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文秘英语专业、翻译英语专业四大模块,通过借鉴澳大利亚独特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TAFE模块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开展专业情境中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培养高素质英语专业高级管理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构建专业平台,注重个性发展;适应行业需求,加快旅游咨询配套服务类专业建设;重视产学合作,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确定涉及专业建设、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产学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构成旅游英语专业高级管理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内容,最终制订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旅游英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既涉及包括基础课在内的课程体系,又展示为满足旅游市场特定要求而采取的培养途径和方法。高职高专旅游英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前沿性成果,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形成逻辑严密的研究体系:需求—目标—规格—模式—示例,分析透彻,提供有力佐证;注重社会需求和学校探索的结合、课题组和学校院系的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体现学校认识转变成系主任和教师共识。通过扎扎实实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高立意,宽视野,新理念,加大研究工作的力度,学院上下广泛参与,带动所有学科、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改革,使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具体实现形式问题,旅游英语高级人才按专业划分培养目标依据问题,包括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导向和产学合作问题,高职高专教育如何向县域扩展的问题,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旅游英语高级人才的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旅游业;商业模式;产业转型升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35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02
1 研究背景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手段生成的一种虚拟环境,用户借助特殊的输入输出设备,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自然交互,从而通过得到与真实世界相同的感官体验。2015年,虚拟现实成为科技行业新热点,2016年更是资本大举进入虚拟现实的一年,商业巨头纷纷布局,成为虚拟现实技术的爆发元年。艾媒咨询研究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50亿元。VR产品正在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从VR行业应用投资统计及未来发展走向看,旅游行业是VR在旅游层面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目前,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酒店集团、网络预订平台纷纷联合各大VR技术供应商参与VR虚拟旅游内容的制作。
VR领域有很多虚拟现实设备的提供商,也有很多承载景区内容的平台,唯独还没有虚拟景区的聚合平台。随着大量优秀VR旅游内容的问世,身处海量旅游信息中的消费者越发迷失。VR旅游体验聚合虚拟景区的资源,填补专业VR旅游线下实体渠道的空白,以其最贴近市场的实体门店形式,兼具科学性、趣味性,极大地提高人气,聚拢更多的顾客到店参观、体验,减少消费者的决策时间,增加订单转化率。
2 VR旅游体验店项目简介
VR旅游体验店项目定位为“虚拟旅游产品整合商线下实体”,其业务范围包括:单项旅游产品(旅游景区、游乐园、主题酒店、特色交通等)和包价旅游产品的宣传、咨询、预体验、预定、销售,以及旅游目的地城市预体验。主要产品有:①VR旅游项目体验;②景区门票 、酒店客房、特色交通预定;③线路规划与定制。涵盖了传统旅行社的基本业务范围,又区别于传统旅行社,更不同于OTA线下实体。
VR旅游体验店,是基于强大VR技术的支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旅游企业。他的上游合作对象包括:线上线下旅行社企业;旅游“住、行、游、娱”相关要素的旅游供应商企业;旅游目的地城市政府部门,下游直接面向旅游(在)消费者,是旅游产品终端销售的一种创新业态。VR虚拟场景的新颖独特性能够提高到店率,提升签单率。其营造的沉浸感、临场感,一方面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环游世界的求新、猎奇需求;另一方面让有实际出游需求的消费者从浩如烟海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信息中解脱出来,身临其境地感受,更为直观地帮助他们制订最优的旅行计划。
3 VR旅游体验店商业模式
VR旅游体验是以传统旅行社和OTA线下实体店的商业模式为蓝本,受苹果体验店形式启发,是专业的旅游咨询和线路制定服务商,是沟通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新型媒介,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因新技术的引进,又使其成为VR产业链终端的重要阵地。
VR产业分工主要包括VR设备生产商、VR内容的提供者、VR内容的制作商。旅游产业垂直分工主要包含了旅游供应商、旅游批发商、旅游经营商。目前,各大酒店或民宿、旅游景区,甚至一些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纷纷成为VR内容的提供者,请专业制作团队为其打造高品质的VR实景资源。VR科技与旅游的跨界融合,使有实力的旅游供应商也可以成为VR内容的提供者。VR旅游体验店作为线下平台,整合高品质VR旅游产品,通过正确的营销方式吸引消费者入店体验、咨询、购买相应旅游产。另外,作为VR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企业,体验店还可以成为联结潜在内容提供者与VR内容制作者及设备生产商的中介。VR旅游体验店拓宽了VR技术的应用范围,发展了新的旅游商业模式,如图1所示。
4 VR旅游体验店的盈利方式
结合文中VR体验店商业模式图可看出,VR旅游体验店盈利形式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那些出于经费、身体状况或者时间不够等原因无法旅游,但又怀抱猎奇心理的人们,只需要进店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戴上头盔,就能“站”在珠穆朗玛峰上,或者“行走”在大峡谷,体验店会对其收取一定的设备使用费用和指导费用;那些有旅游能力和出游意愿,却在众多目的地中犹豫不决的消费者,VR旅游体验店帮助其制订行程计划,从中收取咨询服务费用;针对自助游散客群体进行包括酒店客房、景区门票、交通等单项产品预订,从中收取佣金;对于尚未制作VR内容的景区,体验店更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对接VR内容制作商,或设备开发商,按订单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佣金。盈利点多、经营风险分散,如图2所示。
5 项目的实施
5.1 目标人群定位
VR旅游体验店目标人群定位以“80后”和“90后”年轻消费人群为主,部分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愿意为体验买单的“50后”“60后”和“70后”为辅。VR旅游体验店选址应遵循贴近目标市场、便利客人、位置醒目的原则。
5.2 VR旅游体验店装修及布置
首先,VR旅游体验店整体装修成年轻消费族群偏爱的简约风格,既亲民,又不失时尚、大气,科技感十足。其次,布局合理,体验店分为入口及休息区、接待与咨询服务区、体验区、后勤工作区四个功能分区。入口区能立刻对客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接待与咨询区有专业的旅游咨询人员服务于有各类旅游需求的消费者,并引导消费者进入VR旅游体验区,这个区域应该有陈列架,整齐摆放旅游期刊、景区资料、产品单张,以及景区景点视频等其他旅游宣传资料。再次,物品陈列要科学,除了核心体验区外,体验店其他区域内物品陈列要合理,可起到展示产品、刺激销售、美化环境、节约空间、增进信任等作用,正确科学地运用物品配置和陈列技巧,以提高销售额。如,线路产品分类明确、宣传资料伸手可取、陈列架放满、相关产品陈列在一处、宣传张贴新颖等。设备设施上配备VR顶配头戴设备、顶配电脑配置、VR资源、其他外设:电话、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施、办公用品等。
5.3 具体实施
(1)VR旅游体验店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新店面装修、VR设备的安装、员工招聘与培训。实体店竣工后,准备正式营业。实体店可边装修边进行大幅度的新颖VR旅游的宣传工作,节约时间的同时提前吸引旅游消费者了解VR旅游,让消费者提前对VR旅游有一定的认知,更加了解此产品,产生购买欲望。
(2)VR旅游体验店的宣传。有些新科技产品的出现却没能成功,究其原因是因为过于创新而脱离普通的消费者,导致消费者难以了解,从而不敢尝试。高科技往往让人望而却步的是它的价格和学习难度。因此VR旅游体验店一定要结合最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和能力进行宣传,用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让消费者深入了解VR旅游。利用品牌效应和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性帮助宣传,从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最终达成预期的宣传效果,使旅游者参与进来。
(3)VR旅游体验店试营业。试营业期间可以进行一些体验活动。让旅游消费者真实地感受新技术给旅游带来的方便与乐趣,激发起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引导他们做出购买行为。
VR旅游是传统旅行社新的变革和发展,有着传统旅游门店不可超越的优势,因此,VR旅游体验店需要借助优势,更多地销售旅游产品,提高产品价值,让旅游者享受到全新的旅游消费新体验。
5.4 预期成果
(1)初期成果(1~3年):抢占市场先机、回收成本、实现盈利。在VR旅游体验店所在区域提高知名度,以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以及全新的技术在这一地区建立和巩固本地旅游市场,实施多方位全新的营销策略,利用令旅游者满意的、放心的优质的服务和先进的技术,不断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并迅速打开市场。利用新颖的宣传手段,将VR旅游进一步进行推广。与各景区酒店、设备提供商等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不断保持市场消费人群,并在不断发展中补充新的消费人群,实现在VR旅游体验店所在区域内同企业具有绝对的统治力。
(2)后期成果(3年以后)。在巩固现有地区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进一步向周围地区开拓市场,同时拓展和深化专业业务,赢得和巩固更大的消费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要注意,在营销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需要调整营销手段和公关手段,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也要和同市场竞争的企业取得合作,提高门店整体的竞争力,在VR旅游的市场上取得更大的胜利。最后希望在门店的引领示范下,VR技术可以影响旅游业,使VR营销成为旅游业的营销工具主力军。
6 VR旅游体验店实施的保障
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2009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各相关扶持旅游业发展、促进旅游业投资的政策性文件不胜枚举,显示出我国对旅游业发展的空前重视。在经济缓慢增速的背景下,旅游业拉动内需供暖全球经济的作用尤为凸显。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3次。我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其中,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0 000亿元,出境旅游1.2亿人次,我国已经进入了全民旅游时代,广阔的旅游市场前景为行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此外,工信部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5.0》中,讲述了当前中国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相关政策,从国家层面上充分肯定了虚拟现实行业。
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发展衍生的一批OTA(在线旅行社)引发了旅游业传统运作模式的重大变革。一方面,OTA严重冲击了传统旅行社的发展,传统旅行社尤其是线下门店的升级换代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以携程为代表的在线旅行社纷纷从线上走到线下,布局实体门店,线上揽客、线下服务成为旅游网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VR旅游体验店贴近市场,重视实体店面体验环境的营造,同时兼顾科学性、趣味性、信息的丰富性,可以成楦鞔舐糜尉营者和旅游供应商争相进行VR旅游产品投放的对象。与传统线下门店轮番交战后,线上线下企业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已是行业共识。
VR旅游体验店实施的保障是:政策支持为基,市场需求为本,行业趋势为先导。因此,VR旅游体验店应成为创业、投资领域的首选。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迪拜;鄂尔多斯;债务危机;民间借贷
中国的鄂尔多斯,在20世纪80年代末因为羊绒而迎来第一次财富积累的机会,而在2004年之后,丰富的煤炭资源给这个地区带来了第二笔巨大的财富。2011年8月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与高和资本联合的《民间资本与房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称,2010年鄂尔多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 643亿元。而“十一五”的五年累计创造地区生产总值8 49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2倍,年均增长23.4%;人均GDP由4 600美元增加到20 800美元,超过香港,位居全国第一;资产过亿的富豪人数超过了6 000人。很多人认为鄂尔多斯的富庶可以与繁荣时的迪拜相媲美,因而给了鄂尔多斯“中国的迪拜”这样一个称号。
2011年10月18日,“苏叶女案”、“王福金案”爆发, 鄂尔多斯也开始债务危机。不过不像迪拜的债务危机,鄂尔多斯陷入的是民间借贷的危机。由此,迪拜和鄂尔多斯,两个依靠资源兴起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遭遇到的困境也有着类似的地方。总结其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寻找解救当前鄂尔多斯危机的方法,并为资源型经济的发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一、 迪拜危机和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
1. 迪拜债务危机的原因。
(1)依赖外债进行项目建设。在债务危机发生之前的几年,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旅游和金融枢纽为发展目标。政府通过大量借入外债,先后建成了世界第一家的七星级酒店阿拉伯塔酒店、世界最高大楼哈利法塔等身价上百亿美元的大型建设项目。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并进一步蔓延时,全球信贷市场出现紧缩。大量投资者不得不撤离迪拜。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人们对美元贬值预期增强。由于迪拜货币迪拉姆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制,迪拜的资本外逃加剧。在资本流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资本账户出现了大幅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和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政府不得不借新债还旧债。由于举债过度,债务偿还出现困难,迪拜政府不得不推迟偿还。
(2)经济转型中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相对于中东其他地区,迪拜石油储量并不丰富,政府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大力发展其他产业来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成为近几年迪拜政府发展的重要产业。2006 年,迪拜石油产值占GDP 比重为6%左右,而房地产占比近20%,旅游业占10%。由于可见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已经占了迪拜经济的相当比重。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是世界级的大型建设项目来推动的。这种依靠外资大力发展房地产的发展模式可以弥补本国资金的不足,在短期内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实体经济的发展滞后,使经济显得比较脆弱,缺乏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容易出爆发债务危机。
(3)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为了吸引外国资本,迪拜政府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如取消外汇管制、公司营业税,允许外国投资者将投资获得的利润全部汇回本国。面对这些优惠政策,大量的外国资本涌入迪拜,推动了迪拜经济的繁荣。而另一方面,资金的大量涌入引发的较高的通货膨胀,导致了资产泡沫,而且大量的外汇随意进出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4)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迪拜房地产泡沫破裂。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迪拜在贸易、旅游和租金等方面的收入急速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大幅下降。为保证大型建设项目的进行,迪拜政府想继续借新债。但全球资本市场的萎缩,导致偿债成本和借债难度加大。最终房地产市场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在建项目不得不停工。
2.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
(1)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开发,而不能实现成功转型,导致民间投资渠道单一。鄂尔多斯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1 496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6。已探明的油气储量 11亿立方米。天然碱储量7 000万吨,食盐956万吨,芒硝70亿吨,石膏储量35亿吨,石灰岩3.06亿吨。目前煤炭行业成为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行业增加值中,煤炭行业增加值为807.79亿元,占到GDP的30.6%;并且增长23.7%,实现强劲增长态势。
篇4
关键词:会展旅游;课程建设;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249-02
前言
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会展旅游涉及的相关行业比较广,如,城市建设、通讯交通、展览营销、商旅餐饮、广告宣传等。会展旅游兼顾着都市集聚效应的基本特征,因而会展旅游本身属于典型的高收入、高盈利行业。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是1∶9的关系。所以被称为“城市的面包”、“城市的金名片” [1]。但是,会展业这一朝阳产业却遭遇到发展的人才瓶颈,据统计资料显示,北京会展从业人员65 000,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者只占10.7%,远远低于其他现代服务行业的比例。浙江会展业从业人员真正经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上海在职会展管理人员未受过会展专业教育的占50%以上,接受过会展培训的人也只有52%。从严格的意义上看,中国“科班”的会展人才非常缺乏[2]。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中国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将会有明显增加,并更为急迫。
教育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地制约着会展业的发展,国内各高校已经注意到这一机遇,截至2008年10月30日为止,全国已有三十余所大中专学校开设了与会展管理有关的专业、专业方向或相关课程,并开始了对会展及其现象的研究。
会展旅游是旅游企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它是以会议、展览、奖励旅游、节事活动及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六要素的供给与需求为核心内容,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会议、展览、奖励旅游与节事活动管理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功能,并纵观会展业对世界经济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会展旅游这个新兴发展的旅游形式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娴熟地运用所学知识管理会展旅游活动。
一、会展旅游课程建设的思路
会展旅游是一门新兴实用性学科。在会展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其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都是我们需要研究和面对的。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新学科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会展旅游课程建设将蕴涵着深刻的教学改革、思想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一)课程的基本要求
1.会展旅游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势,本课程学习的侧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会展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懂得会展业对旅游业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刺激和推动作用。
2.准确把握课程所讲授基本原理,并能以此指导实际应用;特别需要分析国际新形势下,会展旅游业今后的走向。
3.总体上明确本课程所讲授的整体逻辑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尝试用这一体系去思考和解决会展旅游运行中的现实管理问题。
4.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实践意义。学生应认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堂以及课后作业,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5.课堂学习之余,应多阅读相关的参考书、文献及有关旅游业界动态的资料,以帮助对所学内容作更深地了解,开阔学术视野,增加学习兴趣。
(二)高起点,整合教学资料
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已学习过大量的旅游企业管理类的相关课程,这为会展旅游课程的开设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会展旅游课程是建设在对当前行业分析基础之上。课程一方面体现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随时将业内的发展动态补充到教学内容之中,作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使教学内容体现理论性和前沿性。这种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将与学生对会展发展的关注相呼应,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三)存在的不足
由于会展旅游教学和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还很薄弱,缺乏整体思路。(2)师资力量不强,缺乏管理实务经验。(3)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软硬件配套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4)教学以及考试的方法和手段较单一,需要进行整体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以确保本学科的长远发展。
二、对会展旅游课程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教学内容建设
1.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现有的一些全国性会展旅游教材,各有特点却缺乏权威性。故在教材选择上,应从新出版的国家级重点教材或国家教育部推荐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教材中精心选择作为样本教材,同时要结合其他教材的精华。从而形成以样本教材为主,其他各具特色的教材为补充和辅助的教材组。
2.在教学案例建设上,通过认真的收集、选择与整理,形成分别针对各章内容的典型案例系列,并建立案例库;同时,要随着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业内动态对案例库内容进行补充。
3.参考资料建设则需要考虑到多样化,突出性的特点,避免同一水平和同一层次、同一类别的重复。
(二)改进教学方法
现今的就业市场对旅游管理类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不但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到了知识处理日常发生的实际问题,更需要具备实际工作上的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性和课堂的参与性。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会展旅游学科的特征和将来的就业情况,本文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方式:
1.课堂讲授内容以基本概念、理论等基础知识为主。针对本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理论讲授是最重要的知识传播手段。在会展旅游的课堂上要着重讲解和强调基本的理论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基础的知识认识,全面得体会到会展旅游的功能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可以唤起他们对此们课程的重视和关注。
2.重点内容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内容可以结合全球会展业发展实际进行案例讲述和分析。案例讲述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将复杂的内容清晰化、明了化,也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案例分析是一种在MBA的教育中,经常被使用到的教学方法。现在已经被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的讨论和陈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今后工作中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布置作业提要求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并以小组形式进行答辩。教师应该在开学初即为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针对作业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并撰写研究报告,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作业答辩。其目的为:(1)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和了解行业动态,使他们的思维与世界的发展接轨。(2)可以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和工作奠定基础。(3)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有深度、有价值以及符合他们客观能力和条件的作业题目,这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大量的理论和行业信息,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5]。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业内人士参与课堂讲授和组织现场教学。掌握知识、技能最有效的莫过于邀请业内人士参与课堂讲授和组织现场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可以将理论和实际较好的结合起来,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更生动、更实用的讲解。另外,学生通过与业内专家的接触也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就业铺平道路。组织学生到会展场馆或企业实地教学,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直观地了解到一些平时在课堂上觉得晦涩难懂的理论,比如展位的布置、展会的文化展示等等。
(三)会展旅游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会展业的蓬勃兴起,使得中国对会展旅游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要求也随之增高,全国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会展专业或者会展课程。但是由于国内有关会展方面的专业开设的比较晚,多数高校会展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会展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更加的急迫。
首先,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其中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专业教师和从事过会展行业实际操作的人才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其次,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在职培训、进修以及到会展企业实地考察工作等方式。另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的科研工作,这样一方面能提高自己的理论、科研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可以向学生展示最新的理论成果和行业发展信息,从而弥补教材的不足。
结论
篇5
二、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它是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其构成涉及社会许多部门。它的基础经济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大部门组成。此外,还有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旅游商品的零售企业、园林设施、文化娱乐事业和公用事业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游业从业务类型看,包括3种类型:一是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国内旅游,二是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出境旅游,三是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入境旅游,后两种类型的旅游业务活动属于涉外性质的业务。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效用,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其行业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业从整体上看,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故也称为无形贸易。
三、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能够促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增进国际交流的同时促进招商引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助于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积累和
国民收入,为国际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难得的经营管理经验。发展国际旅游业能够增加外汇收入,旅游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生产地进行消费,节省了商品外贸过程中的运输、仓储、保险等费用,降低了换汇成本;旅游出口不受客源国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不受关税影响;旅游业创汇方便,无须产品包装、储运和其他繁杂的进出口手续。
(二)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旅游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我国,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经典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有赖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国家旅游局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点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家庭成员和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花果农作物产品,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作物附加效益。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六)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
许多外国投资者都是通过旅游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市场。旅游的宣传效应率为1比8,即一个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可影响8个人。旅游业一般不受贸易壁垒干扰和出口配额的限制。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通过旅游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我们低成本地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本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及与国际接轨。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至今,全国利用外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已超过200亿美元,其中150亿美元用于旅游饭店建设,20亿美元进行旅游景观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国民经济;外汇收入;重要作用
篇6
[关键词]旅游职业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到2009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达313.4万人,与本科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工作模式的不断变革,人们的职业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顺应时展的现实要求及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从其内涵和特点分,职业核心能力可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
方法能力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一般有具体和明确的方式、手段的能力。它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知识、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职业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三、旅游职业院校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现代的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岗位的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的精神力量。
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整个活动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立足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
(二)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中国加市场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中国旅游业也将从产业化向国际化发展。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六倍,如此富足的旅游客源,无疑给中国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机遇。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已逐步走向成熟。旅行社业由于外资与合资旅行社的跨进,客源结构由单一入境游变为入境、出境、国内游三大业务板块;饭店业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与世界接轨的管理模式;旅游的主题也从单纯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转变为涵盖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层次和各种文化背景人群的旅游主题。这些发展变化决定了在人才需求层次方面需要大批掌握一技之长、有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旅游业的大量人才缺口也正在于此,人才需求的变化给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重申了一个原则: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感受能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竞争能力、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让每一个职业人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单纯培养岗位的动手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科学院和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体能、技能、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则分别是1:10:100。相对于技能而言,这里的“智能”更多表现为“智慧”、表现为“核心能力”的范畴。智能(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取正是人们获得自由和发展的基础,是获得成功的钥匙,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获取财富的关键。没有职业核心能力,不可能在急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生活中获取应有的财富,就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不可能获取“满意”的职业和拥有“幸福”的感觉来源。同时,个人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也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
四、旅游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策略
(一)由重视专门技能向重视职业核心能力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重视专门技能向重视职业核心能力转变。由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承担的山东省人文社科项目“旅游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以100家涉外旅游企业(国际品牌酒店60家,国外酒店20家,国际旅行社20家)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旅游企业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重视程度。通过调查发现,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关注度,突出表现在“良好的职业素养、语言交际能力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
(二)重视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科技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过多地依赖教材,不重视课程开发,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此,更加重视课程开发环节,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改变传统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教学案例,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法、项目工作法等来体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知行合一,教、学、用一体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强调校内外实训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形成了以“需求导向的专业课程、双师双证的师资队伍、工学结合的教学情境、校企合一的实训基地、供需一体的订单培养”等为主的教学体系,把专业课程实训、校内生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紧密衔接,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建设有四星级标准的酒店和具有全资质的国际旅行社,可提供学生校内实境教学,在国内外建设有近百家实践教学基地,涵盖了80%的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基本实现了我院教学与实训零距离、实习与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特色。
(四)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在课堂外与人交流、沟通的不可或缺的平台,已经成为学生展示才艺、才华的舞台,对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校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专题素质教育讲座,从分发挥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作用,指导开展与专业活动相关的实践活动,更好的将专业技能与才艺相融合,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体现行业色彩,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旅游行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和窗口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敬业、爱岗、服务大众的职业精神。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坚持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格的合格公民的基础上,塑造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与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旅游服务精英人才,提炼出“我们是绅士淑女,我们服务绅士淑女”的核心办学理念。学院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倡导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形成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与品牌文化五大系统彼此呼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把校园打造成为“没有客人的宾馆”,使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逐渐养成旅游业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旅行社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引起了各国的关注。旅游业虽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资源消耗少、污染少的“无烟工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低碳经济的倡导推行与旅游业没有关联。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研究报告显示,以2005年为例,整个旅游发展中的CO2排放量达到了13亿吨(主要来源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3个方面),占人类活动所有CO2排放量的4.9%,而在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上,旅游部门占到了5%~14%,如果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增长速度,预测到2035年旅游部门中的排放量将增加152%,其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因而旅游业也应控制其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低碳旅游,将自己的发展行为纳入到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控制战略中。目前,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势必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倡导推行低碳旅游也就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减少碳足迹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而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共同提高。
至今已有不少旅游界的专家学者针对低碳旅游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但因为在旅游过程中CO2的排放主要集中在交通业、饭店业和景区,所以现有的研究也大多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而旅行社作为沟通旅游者与他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重要部门,还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因此,本文将从旅行社的角度着重探讨低碳旅游的倡导推行给旅行社发展所带来的契机和要求。
二、倡导推行低碳旅游给旅行社发展带来的契机
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和旅游观念的转变,其对旅游方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大多由旅行社主导组织的大众观光游正在逐步为一些追求个性和自由的新的旅游方式所取代,这也给旅行社提供了新的挑战。如,自驾游等旅游者自由结伴外出度假的方式必然会挤占掉旅行社的一部分市场,旅行社必然要有更新的卖点才能吸引消费者保存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低碳旅游则给旅行社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1、营销宣传的契机。长期以来,旅行社对外宣传的重点都集中在产品线路上,而价格则成了相互间竞争的最有效武器。但对产品线路的模仿复制是十分容易的,单纯依靠打价格战则会产生扰乱行业秩序并最终损害旅行社和消费者双方利益的恶劣结果。因此,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认可、接受低碳经济理念的同时,以低碳旅游作为卖点去宣传推广自身,无疑会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旅行社对旅游者所起的教育作用也是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这都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而一个拥有更为先进经营服务理念并很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企业,其发展之路也必然会走得更快、更远。
2、产品创新的契机。旅行社的产品有一个特点是设计创新难但模仿容易。这也是目前旅行社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拥有了独特的创新性旅游产品会为旅行社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创造最积极的条件。由于低碳旅游所提出的目标都是更为明确、更具体可行的,所以用这种理念去设计开发新产品,就会让旅行社的视角变得更广阔、更具可操作性,有利于旅行社在产品线路和服务上设计创新。
3、内部管理的契机。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不仅是指交通、餐饮等部门在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过程中所排放出的CO2,还包括旅游企业为维持自身运行所排放出的CO2,包括办公用品、电力等的消耗。旅行社要推行低碳旅游就要降低各环节不必要的消耗,同时将相关理念和知识传递给员工。对旅行社而言,这是一个改革完善内部管理、节约增效、提高员工素质的有利契机。
三、旅行社应采取的措施
低碳旅游的倡导推行确实能给旅行社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如何在降低碳排放的前提下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不降反升,是旅行社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
1、加强对低碳旅游的了解和认识,对低碳旅游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是旅行社做好后续工作的前提。一方面经营管理者要真正认识了解低碳旅游的概念和重要性,切实将其理念贯彻到经营管理的思路中指导经营管理行为,而非仅仅作为一时哗众取宠的噱头;另一方面包括经营管理者在内的旅行社全体员工要充分了解低碳旅游的相关知识,比如各种旅游行为的碳排放量,如何有效使其降低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设计宣传低碳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的行为,并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2、转变宣传重点。旅行社应将宣传重点从过去的线路和价格转变为对低碳旅游方式的倡导推行上来。通过对产品低碳特性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将其产品与其他旅行社区别开来,同时也将相应的知识传播给了旅游者。这既可以吸引现实的消费者,也可以引导培养潜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从而在突出特性的同时逐步培育扩大市场。
3、设计新产品。对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饮食方面:以绿色蔬菜瓜果为主要食材,倡导自然健康,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合理设计菜量,避免浪费:住宿方面:尽量选择临近景区有绿色标签的酒店和农家旅馆,甚至以野营帐篷为住宿接待场所,引导游客避免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卧具实行一客一换而非一天一换;交通方面:因为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在旅游过程中所占比重相当大,所以旅行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高效地利用交通工具。通过组织旅游专列、包机直达目的地的方式减少因换乘而增加的碳排放,充分利用景区内的环保交通工具,鼓励步行;游的方面:开发营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既可以在运用低碳技术的同时深挖旅游吸引物的内涵,又可以将低碳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直接包装成旅游吸引物,比如山东的皇明太阳谷:购物方面:既要注重原料、包装的环保,还可以将一些低碳科技产品开发成当地特色产品;娱乐方面:尽量组织群体性的参与体验活动。还应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借鉴环球在线旅游公司Travelocity和Expedia及携程网的经验推出碳补偿产品。
篇8
一、旅游产品深化建设成效明显
省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强势推进。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全县加快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工作责任分工抓落实方案》。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部门通力配合下,我县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22个分点涉及的100多万字、200多幅照片的帐资料已全部收集完毕,并装订成册;30多个现场检查点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各项管理制度、员工礼仪培训及服务设施的添置改造均已完成;创建的汇报材料、PPT、VCD制作、迎检的线路安排、环境气氛营造方案也已准备就绪;创建涉及的品牌建设成绩不菲,皤滩古镇获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名镇,神景区获省级文明景区,吴桥农庄获省级渔业示范基地,永安溪漂流景区、竺梅度假村获市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规划编制进展顺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交通规划》已上报县政府审批;《省景区总体规划》已上报审查;完成《县农业景观(油菜花)规划设计》,完成向日葵种植规划和杨梅果园基地完善方案;完成《县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建设神景区生态小火车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度乡旅游产业规划》和《神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初稿;完成了神至蝌蚪崖索道建设项目方案设计;着手制作风景名胜区沙盘模型。
景区建设逐步完善。出《县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了风景名胜区创AAAAA级旅游区的前期有关准备工作;完成县内通往景区主要道路的标识标牌设置和整治工作;开展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涉及风景旅游基本情况的调查工作;景区全面使用电脑开票系统,实现发票电子化管理。神景区完成上山道路拓宽改造的一期工程、250亩林相改造以及蓄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永安溪漂流景区完成西门码头办公楼改建、清口园临时码头搭建和赵岙码头河道疏浚、停车场填方等工程;绿地野营基地完成了基础设施和经营设施的配置,山景区推出了宗教旅游,杨百利饮品有限公司完成杨梅博物馆的修建,推出了工业旅游。
乡村旅游依然火爆。杨梅果园观光旅游喜获丰收,全县有一定规模的杨梅果园观光游基地达10余个,上山采摘游客达18万人次,果园观光门票达255万元,分别比往年同期增71.4%、70%。“农家乐”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田市李老汉吴桥休闲农庄、赵岙农庄以及景区周边的农家乐生意红火,特别在油菜花节、杨梅节期间还出现爆满翻。溪潭垂钓型的“渔家乐”也快步发展,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休闲渔庄15处,散钓点80余处,溪鱼垂钓点2处,声名远播至各县市及周边县市。
招商引资积极开展。推出了蝌蚪崖游赏区、雪洞游赏区、西罨寺院、淡竹景区的项目招商引资,其中淡竹景区招商有明显进展,原公司已解散清算、资产转让方案已经县里同意,开发经营权和资产公开招拍挂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蝌蚪崖游赏区、雪洞游赏区的开发经营权招拍挂工作已开始正式启动。
二、旅游市场开发稳固拓展
围绕“立足、主攻、拓展闽粤、面向全国”的市场定位,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构建市场营销体系,加强区域合作,组织影响深远的活动,市场拓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广告投入大幅增长。去年共投入200多万元在主要客源市场的主流媒体通栏广告和软文宣传。在中央4套《请您欣赏》栏目投放了300分钟的风光短片,在上海东方卫视、电视经济生活频道气象预报时段全年旅游广告;在经济生活频道、电视、电交通之声、旅游之声做形象方面的大量宣传。委托宁波旅游网成功改版旅游网,并在新华网、上海热线旅游频道、上海旅游网、宁波旅游网、旅游网做门户广告、实现链接。
活动组织层出不穷。成功举办·首届油菜花节,期间举办了新闻摄影大赛、“花为媒·情定”大型交友活动、城市油菜花首发团、论坛美文美图大赛和油菜花基地特色活动等。组织策划杨梅果园观光游活动,与电交通之声联合举办“采仙梅游”自驾游活动。成功策划“热恋向日葵,欢迎你”的主题活动和“中秋景区送月饼”活动,举办了第六届全国生活服务类报刊联谊会活动。
实地促销持续深入。先后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国际旅游节、乡村旅游节、老年旅游资源博览会、省旅游交易会等各种形式的旅游交易会;完成营销中心组建工作并开展正常运作;印制了10万份油菜花折页,在高速各出口免费发送;制作了100个旅游形象宣传X展架在主要客源地旅行社展示,制作了5000把旅游纪念伞赠送客源地的游客。
区域合作更加紧密。以高速公路全面开通为契机,加强区域联动营销,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依托新仙配、江南仙境游等黄金旅游线,组织“爱在旅途新仙配浪漫之旅”和江南仙境游“互动”活动,巩固上海、苏南等主要客源市场。
三、旅游行业管理日趋规范
安全生产管理务实有效。签订了《安全生产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健全旅游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开展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等活动;在“春节”、“五一”、油菜花节、杨梅节、奥运会、“十一”等重大节假日前,会同公安、交警、卫生、安监、工商、消防等部门,开展节前旅游安全生产联合大检查;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组织旅游企业在永安溪漂流景区召开安全应急知识培训现场会,并现场组织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全年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加强对旅行社和推广旅游点的扶持、管理,出《度县旅行社考核办法》、《关于扶持县内旅行社发展的意见》、《推广旅游点审批办法》。加强旅游人才管理、旅游企业品牌创建工作,组织饭店管理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和岗位资格考试工作;继续深化饭店“品质管理年活动”,积极指导假日大酒店创绿色饭店、安福酒店创二星级旅游餐馆及星级饭店工作。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制定《度县旅游市场操作规范》,规范全县各景区的门票销售价格、地接奖励政策、特殊社会群体优惠政策、旅行社接待住宿人和游览人次的统计及导游市场管理,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队伍建设常抓不懈。出《度县导游人员考核办法》、《局直属景区选聘优秀讲解员试行办法》;开展第二届导游大赛暨导游员星级评定工作、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和年度旅游系统“优秀导游员”、“饭店优秀员工”评选活动;开展县地方导游年审培训工作和地方导游资格证考试(共有60人取得了地方导游资格证);举办旅游系统景区员工业务培训和旅游饭店业高层论坛,联合劳动人事部门开展筏工上岗证考试;与农办、林业部门联合举办杨梅果园观光游从业人员培训会等各种业务培训活动。
机关作风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县风景旅游管理局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完善中层月度例会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扎实开展百日行动,组织“增强信心鼓实劲,解放思想见行动”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积极学习西门片区拆迁攻坚精神,邀请县委咨询组部分老同志召开旅游民主恳谈会;聘请旅游行风监督员,完善旅游监督机制;办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各类议提案4件(其中人大代表建议案1起,政协委员提议案3起),办理率均为100%,满意率均为100%。
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全会精神,以全景区旅游发展为抓手,以实现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为最终目标,充分发扬旅游人的“四于”精神,发挥全社会合力兴旅的集聚效应,深入推进旅游品牌建设,启动风景名胜区AAAA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努力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
工作主题:品牌建设推进之年。
工作目标:争取年接待游客440万人次,门票收入3780万元,旅游总收入17.7亿元,同比增长10%。
工作任务:一推、二抓、三创、四强
一推:即推进品牌建设。从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出发,加大涉旅企业的品牌建设力度。
神、景星岩、淡竹景区以及即将开发的蝌蚪崖、雪洞游赏区要按照国家AAAAA级旅游区的标准出发,改造配置,开发设置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经营设施,早日启动创建程序;皤滩古镇要积极探索文物异地集中保护的可行方案,加快静态、动态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步伐,努力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绿地野营基地、吴桥农庄、郑桥乡村会所在完善相关手续和服务设施的同时,努力朝创省级或国家级示范基地方向发展。
宾馆饭店、社会餐馆、购物场所要积极推行国家标准化管理,提高星级饭店、星级餐馆、星级购物场所的挂牌比率;对一时条件还不具备的或规模档次达不到星级标准的或不愿挂低星级的经营场所,将推行“旅游放心店”等形式,规范引导其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二抓:即抓产业配套要素发展,抓旅游队伍素质提升。
由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构成的旅游业在我县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与发展规模,但与形势发展需要、大旅游产业布局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在自驾车游普及、人均出游消费提高的情况下,我县还处于低水平收入状态。为此今年旅游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加快神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抓紧上一批高档次、特色化的休闲度假设施与酒店;加快县城和白塔的旅游特色街区建设,集聚整合政府的能源资源,把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等配套要素抓到一体化的发展轨道上来。
由“善于学习、甘于吃苦、勇于争先、乐于奉献”精神凝聚起来的旅游队伍,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前不论知识层次、应变能力还是开拓创新、阔步前进的能力都有待于大幅度提高,今后要通过四方面工作来改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一是用考试、外聘等方式招收一批懂管理、懂策划、懂设计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二是经常开展岗位培训、技能比武、评先选优等活动迅速提升现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开展作风整治活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三是加大与旅游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的力度,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办班的专业方向,全面培养旅游业快速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四是加快出用人留人的相关政策措施,组建旅游发展专家顾问组。
三创:即创新旅游产品内容、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创新旅游管理模式。
创新产品内容:旅游是注意力经济,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丰富游览情趣,才会保持经久不衰的市场魅力。为此景区要坚持错位互补的开发原则,在目前山水风光型较多开发的情况下,要注重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乡村旅游等符合休闲度假需求的产品形式开发,以满足不同文化需求游客的需要。宾馆饭店要坚持个性特色发展之路,在提供吃住娱普通功能的情况下,要分清目标客户群体,研究其吃喝玩乐的消费特点与心理,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营造相应的服务环境,努力创造一种宾至如归的意境。对散落在民间有特色的杂耍表演、花灯表演以及县名由来的神话传说和千年历史的文明传承,要编排整理出一戏,丰富游客的夜生活,加深他们对旅游的记忆。
创新营销方式:根据“立足,主攻,拓展闽粤”的市场定位,结合金、诸永高速将全线贯通的实际,打破以往“请进来、走出去”的常规模式,坚持点面结合、动静互补,广告先行、活动造势,合作共赢、策划为上的工作原则,努力做好春季油菜花节、夏季杨梅节、秋季丰收节、冬季采购节以及其它民俗节日的主题活动;努力做好扇形市场深入社区的客源巩固扩展工作;努力做好品牌线路的合作推广开发新市场的相关工作。
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加大打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力度,组织各种技能比赛,改善同行企业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工会等各种社团的生力军作用,形成旅游事务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加快旅游国企的转制步伐,在淡竹景区开发经营权成功转让后,拟组建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神景区、永安溪漂流景区等国有景区的经营管理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促使政府职能归位、企业增强活力。
四强:即强化安全管理,强化资源保护,强化秩序监管,强化氛围营造。
强化安全管理:落实机构,要及时调整充实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机构;落实制度,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力求横向到边,纵向到人;建立好的管理机制,要会同公安、安监、物价、卫生、质监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合检查制度,切实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问题;注重教育引导,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导游提示、巡逻人员提醒等多种措施,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游客及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强化资源保护:做好《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官坑(蝌蚪崖)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和《风景名胜区公盂岩景区详细规划》、《风景名胜区雪洞景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神主要游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评审报批。编制全县旅游资源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加大景区周边村庄违章乱建的监管力度,加强景区在建工程项目建筑风格与建筑体量的控制把握。
篇9
在古城凤凰因为148元门票而饱受争议的时候,同样是古城杭州的西湖免票游,却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
2012年,杭州旅游业总收入达1392亿元,10年间增长370%;2012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31万人次,国内游客突破8000万人次……一连串光鲜亮丽的数字,再次刷新杭州旅游业的多项记录。
杭州以一个先行者的姿态,不断刷新着旅游业增长的新高度,令业内瞩目。而背后推动这一根本变化的,是杭州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从“市区旅游”到“大杭州旅游格局”的转变。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杭州城市旅游创新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杭州的佳绩是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基础上,政府积极作为下取得的。既涉及到政府对自身旅游业的科学定位,又包括杭州提出的市民与游客共享和城市与旅游融合两大发展取向的抉择,还包括具体实施路径和机制的构建,这些成功经验对于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弥足珍贵。
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杭州旅游起飞的先决条件。但景区建设资金从何而来?旅游人才该如何培养?杭州旅游如何在竞争中突围?旅游基础设施不足怎么办?旅游服务如何提升?旅游市场怎样规范?这些问题是所有景区都会遇到的问题,杭州也不例外。
杭州市很早就认识到,要从旅游资源大市成长为旅游经济强市,仅靠原始的资源禀赋远远不够,创新的力量才是启动整体系统全速运转的不二法门。
2001年,杭州设立市旅游委员会,从“旅游局”到“旅游委”,一字之差,改变的不只是名字。杭州旅委的设立,变过去的“商贸口”为“旅游口”,作为带有协调管理职能的综合性部门,形成了发展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的合力。
2003年,杭州市旅游推广委员会成立,由分管副市长牵头,下设旅游推广中心,专门从事旅游市场营销、策划、广告宣传;2005年,首部地方性法规《杭州市旅游条例》出台,将旅游促进提升到法律高度。诸如此类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胜枚举,但无一例外地对提高旅游管理部门运营效率,减少旅游产业化运营行政成本起到极大的作用。
从单一的行业监管向旅游目的地管理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到注重宏观调控、旅游市场监管、旅游服务等方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实行了西湖的免费开放,推出免费公共自行车、节假日免费换乘、免费提供《旅游指南》、旅游厕所革命等善待游客举措,在游客和市民心中树立了有口皆碑的良好形象。
在政府积极作为的推动下,杭州旅游业的市场活力得到有效发挥,形成了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旅游集团等一批知名旅游企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企业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而旅游主管单位,在公共服务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监管等服务职能方面愈加强化。与之相反的,是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杭州创新旅游多元投融资机制,发挥旅游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多元渠道资金投资旅游业,鼓励多元资本进入旅游业对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2000年杭州雷峰塔重建,当时省市财政划拨了两千万,其余1.3亿都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完成的。在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动力下,杭州旅游创新举措不断,动力不竭。
“用人气带来财气”
2002年10月,当西湖南线、东线、西线、北线工程相继完工后,那些长期阻隔西湖的高墙深院消失了。当年西湖因此失去了600万元门票收入,但是,景区内的茶馆餐饮纪念品商店等商业租金增值700万元。
十年来,西湖相继取消130多个景点门票,占景点总数70%以上,免费开放面积达2000多公顷。外界对免费西湖“小账”与“大账”的计算也从未间断,每年门票收入损失了3000万,每年免费开放维护成本增加了3000万。
尽管短期内商业增值未能弥补门票损失,但游客的人均逗留天数增加,随之带来的食、宿、行、购、娱及相关产业消费收入十分可观。数据显示,十年免费西湖,杭州的境内外游客人次数增加了2.1倍,而旅游总收入增长了3.7倍。
免费成为西湖最亮丽的名片,其超越门票经济发展旅游的理念,带动三产,获得口碑,也迎来了倍增的中外游客。
2012年“十一黄金周”,八天超长假期,免费高速通行,点燃了国人的出游热情。华山、泰山等知名景区,爆出了景区爆棚、客人滞留等一系列负面新闻。而在杭州,在人潮涌动的断桥西湖边,摄像镜头下是游客轻松的笑脸。花港管理处工作人员中午在苏堤南口,免费给游客发放馒头的举措,更是被网友称作“感动到泪奔”。
西湖成为黄金周期间最美景区。杭州,更是成为长假里最适宜旅游的城市。
在杭州,免费的不止是景点。免费厕所被人们称赞“厕所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免费的公共自行车,成为这个城市游客和市民共享的福利,杭州也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旅游频道,品味全球8个提供最棒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城市之一。而最近,免费的wifi又让杭州拥有了更多80后、90后的拥趸。
免费游的“西湖模式”,被业界归纳为“用人气带来财气”,换言之,通过免费游的方式,吸引游客到来,游客一旦聚集,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带动周边消费。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依赖门票,政府再瓜分刚性收入,会导致门票经济进入恶性循环。政府如果要从旅游产业中创收,目光应当更多瞄准税收,例如带动消费增加的营业税等。
从“旅游城市”
到“城市旅游”
杭州是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仅有的中国三个最佳旅游城市之一。但是杭州追求的不仅是头衔和形式,而是城市旅游内容的更新和丰富。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看来,杭州旅游加速发展,甚至出现井喷现象,最关键的是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转变。
魏小安认为,杭州现在的品牌不是简单的景区品牌,而是总体的城市旅游品牌,对应了城市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杭州又提出“旅游经济综合体”的发展模式,规划大项目,整合大资源,形成大产品,创造大旅游的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杭州城市的发展。
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拉开大幕,300年前“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历史风貌得到再现。2003年,杭州集中力量投资100亿元,推出西溪湿地和西溪天堂,又投资100亿元,修复大运河。
2006年,持续184天的“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盛大启幕,确立了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的城市定位。2007年,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规划与行动计划出台,提出培育发展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十大特色潜力行业,推动杭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功能、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与领先。
2009年,杭州市“风情小镇”创建工作实施意见颁布,提出要通过1—2年的努力,创建十余个宜居、宜业、宜游和宜文的特色小镇,打造风情城郊带。
2011年,“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环境整治和景观保护等六大领域的28项工程一一展开。这也是百亿工程,加上千岛湖、湘湖、良渚大美丽州等一批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产品,杭州的城市旅游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年来,杭州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以产业融合为核心推动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以旅游业统筹杭州城乡发展,通过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积极辐射带动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从“市区旅游”到“大杭州旅游格局”的转变,把杭州整座城市打造成中外游客交口称赞的巨型旅游产品。
为了应对旅游业散客化、大众化、产业化时代的到来,杭州给游客提供最生活化、最原真旅游体验,开放了包括文教体育、司法机构、特色街区、农贸市场、社区家庭等在内的27类社会资源,使之转化为旅游产品,开全国之先河,实现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
篇10
论文关键词:旅游教育 课程体系 优化设置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调查和实践教育的方法,从当前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入手,以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超前的改革发展意识,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
在高速发展的旅游业背景条件下,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研究已成为一个极具现实和理论研究价值的焦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课程结构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开发出符合旅游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推动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对现行课程体系的整体评价
课程体系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课程体系的完善、合理与否,在根本上决定着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与那些相对成熟的专业相比,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 而且现行课程体系在旅游业大发展态势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目标模糊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主要表现:为旅游行业培养什麽类型的人才(是面向市场的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目标定位不十分明确,以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差,从而限制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二)体系欠缺科学性
课程体系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显得零散而不成系统,反映到课程设置上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或重复,或缺漏,在课程结构上或顺序错乱,或轻重颠倒,课时比例分配不完善,课程时序衔接错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
(三)学不致用,能力不强
已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就业时的最大困惑。由于旅游人才培养(教育)与市场(产业)需求相脱节,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对接,有些实践操作技能的实习课程流于形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造成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境地。
(四)特色不明
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的不统一,特色课开设的贫乏。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13门主干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开设程度不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存在很大差异,从中反映出各旅游院校之间缺乏统一的体现专业特色的主体课程,没有形成明确的核心学位课程,影响学生专业特长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目前许多高校(包括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少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旅游课程和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期较长。
二、课程体系存在问题成因透析
鉴于对现行课程体系的评价,反映出的问题是急迫的,究其原因可概括为:
(一) 课程设置理念滞后
我国旅游院校教育走的是一条“外延式”发展道路,而非“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大多数旅游院校采用的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基本没有结合本校和本地区的实际状况,人才培养目标的抽象化和模糊化延续到课程体系设置中,使得课程设置抽象和空洞,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现行旅游高等教育已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时展的问题。
(二)专业设计口径过窄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多是以专业课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来组织教学的,专业课程总量占据的比例较高,但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课程及拓展专业的课程较少,学生选课余地小,加之许多旅游院校都是其他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因而各校的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都带有所依托专业的痕迹,课程设置十分混乱,旅游专业特点不突出,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就职发展,也难于应对日益变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的知识交叉性职位要求,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高校旅游专业仍然困于传统的经院式培养模式,进行的是以学历教育为本位的理论化教育模式。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造成了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应用性知识偏少的不良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采用了通用教学计划和理论教材,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断层脱节现象严重,而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管理能力关注不够,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发生错位,最终势必影响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四)实践教学环节弱化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然而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辅”课程来设置,形式化明显,突出表现在:一是实践学时不足,旅游本科实习多为2~3个月,最多半年;二是实践内容不到位。学生到企业实习多是充当劳动力的顶岗实习,无法进行换岗实习和管理实习。而且大多数旅游专业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属于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因忙于写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无心实习,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五)旅游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国内不少旅游院校的教学依然沿袭“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大班授课,从理论到理论,平铺直叙,苍白无力,专业教材的内容及科目编排未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学习过程中,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组织的过程中,对幻灯片、视听、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应用略显不足。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通过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明确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决定着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从培养目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确保旅游人才的高品质并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既可以和市场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正确的供给关系,同时也能够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学以致用的平台。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坚持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辩证统一的原则,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操作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二) 找准市场需求切入口
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决定着高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是否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是旅游高等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社会发展需要、企业经营活动、学生个性特质等因素有机结合,克服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缺乏关联的弊端,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完满性发展,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双向互动。
(三) 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由各相关课程组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根据“公共基础课+学科类课程+职业(专业)应用课程”的课程设置原则,整合课程门类,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公共基础课是指教育部指定的通用课程;学科类课程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所在的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下,整合本学科涵盖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的可以进行专业转换的背景知识结构课程;职业(专业)应用课程是指针对学生毕业时明确的、实用的职业就业课程,强调实用性、技能性。要压缩和精简理论教学课时,果断删除陈旧、重复的课程内容,防止“因人设课”和“无师不设课”的情况,努力形成结构全面、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前沿性,一方面使得基础知识的传授全面扎实,符合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优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第三,细化、深化专业方向,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突出不同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突破过去专业方向的单一性、单调性,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内容研究空间。第四,鼓励学生增修人文类课程,拓展专业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第五,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有关课程整合、衔接,使具体的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同步,实现人才培养的“即时适应性”。第六,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案内容实施有效的动态评估、监测,使完整、科学的教学布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四)形成多元化的课程实施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它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活动体系。旅游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更是一个与旅游业接触紧密的专业。旅游高校主动加强同旅游企业的联系,把课程的安排与当前的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更新教学设备,活化教学手段。授课形式上,以师生互动为特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网上论坛、专题报告等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使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课程理论、景区状况和企业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互动式教学。
(五)多渠道引进、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前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旅游人才质量提高的有力而直接的保障,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课程体系优化的关键。一方面要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可有计划的委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旅游院校进修学习,鼓励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实习、交流,使他们能深入到旅游实践的第一线,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也可聘请同行中的专家、优秀教师及企业中的技师到学校兼职教学,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使行业、企业的信息、案例能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应用。同时,专业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积极构建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加强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促教学,做到教学科研相长。
参考文献
[1] 刘绍辉.论与中国旅游高等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5)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旅游学刊,2005,(S1)
[4]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