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教学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课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声乐课教学方式

篇1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教学方式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课程。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要完成它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强化声乐学习和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有效的教育方式。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授课,虽然比起音乐教育专业以个人为单位授课,集体课的教学方式确实有一些局限性。但如果能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就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一、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学前教育的很多学生在选择这一专业之前都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声乐课程学习,对声乐教学也比较陌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学科开设声乐课程的重要意义及其教学目标,明白声乐学习并不是枯燥和艰难,只要认真努力学习和训练,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进步与提高,使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声乐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师面带笑容,亲切自然的面对学生,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达到融洽课堂气氛、便于师生沟通的功效。只有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才能体验学习和掌握声乐技能的乐趣,从而树立学习声乐的兴趣和信心;再次,要引导学生对声乐知识和技能进行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攻克难关,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有进步时多表扬,不尽如人意时则多鼓励,让学生信任老师并建立自信心,保持稳定的、积极健康的情绪;最后,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对症下药,促使学生对声乐学习充满热情,从敢于唱歌到喜欢唱歌,再到富有激情和表达欲望的演唱。一步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以在学习中我们不但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及声乐演唱中的各种技巧,还要掌握儿童歌曲的发声方法和童声演唱的风格与特点。大一时,可以选择一些篇幅不长,节奏相对容易把握,演唱难度较小的艺术作品进行训练,例如《摇篮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花非花》等等,并着重训练气息的运用和声乐的发声方法;二年级及以后的课程里,应该逐渐选择有一定难度的艺术歌曲,如《我爱你,塞北的雪》《长江之歌》《共和国之恋》等等,以便进一步提高发声技巧以及加强气息的运用。同时,还要加入儿童歌曲的演唱训练。在演唱儿童声乐作品时,并注重让同学学会分辨和控制音色,区分成人演唱和儿歌演唱的差异,准确把握儿童歌曲的演唱风格。例如《小毛驴》这首作品描述了一个调皮可爱天真的小朋友骑着心爱的小毛驴去赶集的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让学生演唱这首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演唱的特色与作品的情绪,不能一味追求声乐的发声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让学生由简单的声乐训练作品向较为困难的声乐作品有计划的过渡和提高。

三、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仿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形式,老师的范唱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听到规范的、正确的声乐技巧,通过学生认真地聆听、领悟以及模仿,就可以更容易、更直观的进行学习和训练。在声乐集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做示范,学生要认真而不厌其烦地进行模仿训练。很多学生提出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唱歌时感觉很好,但是自己单独演唱时就找不到感觉了,这是因为在声乐课中,同学们一起唱歌时,很难针对每个同学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这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授课的局限性。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每节课都让一部分学生进行单独回课,针对学生的歌曲演唱情况和特点给予点评和记录,指出问题所在。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闪光点,再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或示范,这样,回课的同学就可以非常直接的和老师交流,老师也能非常直观地发现并指出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更准确的把握,同时其它学生也能够清晰的、直观的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进行反复练习,逐渐规范自己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巧,明确自身在技术上问题。二年级以后,随着声乐技巧掌握的程度的不同,学生学习的进度也不尽相同,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也不同,就形成了不统一的歌唱状态,我们可以把歌唱状态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把问题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组辅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获得进步和提高。就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来说,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了声乐大班课的局限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

四、发挥教学资源作用,强化实践

在声乐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中把学生上课的情况和舞台表演录音或录象复制给学生,使以自身为参照,对照检查,就会对声音概念更加清晰,也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续,学生可按自己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同时还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缺点,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再如,为强化声乐教学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就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功能,播放教学音像资料。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如:各种声乐比赛、卡拉OK大赛,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学期可以定期地搞小型的,以班级合作形势的汇报演出,以声乐为主,可以穿插一些儿童歌舞表演等,让学生大胆上台演唱,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五、结语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借鉴更科学,有效的、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加声乐学习的丰富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综合演唱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力刚.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

篇2

【关键词】声乐教学 师生配置 课型改革

一、高师声乐教学课型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呼吸发声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及制作歌曲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请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艺术美。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不能范唱是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

第二,高师音乐系学生约三分之二为声乐主修考入大学,声乐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师音乐系学生约三分之二来自我国广大农村,将来他们绝大部分也将回到农村从事音乐教学,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音乐教学设备相对较落后的情况下,声乐歌唱是上好音乐课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第三,高师声乐课教学一直沿用音乐院校的模式,无论就教材的选用、授课方式、课时安排以及师生配置,均一直沿用。学生入学后经研究统一分至各个教师进行小课教学直至毕业,但在教学实践里,我们发现这种配置有以下几种不足:

(1)这种配置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声乐课不同于理论大课且属于技能课,授课过程以师生一对一方式为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无论在歌唱方法、技能技巧、先天的生理心理条件及个性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绝大部分学生到二年级时已经显露出进步艰难,再上声乐课,技能、技巧和技术方面都不能再有多大的提高;而有极少数条件好,领悟能力高的同学,对声乐抱着极大的兴趣,希望继续学习,劲头也很足。这就促使我们进行课堂改革,让大多数的学生在另外的声乐教学方法中,获得技巧和乐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利用这种差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声乐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环节。

(2)这种配置方式,不利于形成一个竞争的、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搭配的相对稳定是有必要的,但过于稳定对教学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高师音乐教育自八十年代后有了飞跃性发展,师资质量比过去也有显著提高,但绝大多数师资脱胎于应试教育的旧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陈旧老化,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师生配置过于稳定,无形中助长了某些个别教师在专业上不求上进,出现吃老本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挫伤,长此以往,教师没有危机意识,学生的歌唱水平无显著提高,彼此之间可比性不大,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逐渐涣散缺乏活力,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这种配置,不利于高师声乐教学的长期发展,不利于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长远利益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泉,也是一个单位不断发展的动力。课型配置的不合理,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无法为中学基础音乐教育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从而影响到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课型配置不合理,制约了高师声乐教育的发展,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型改革的具体操作

第一步,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将学生分配至各个教师名下学习,一年级为四人一节课,课时为45分钟,一周一节。到二年级时分为二人课,对学生在发声方法上更为细致深入地教学。

第二步,经过两年的系、院学习,学生在声乐方面的潜力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掘,有条件继续学习声乐的学生已经显露出这方面的天赋,可以继续深造,而没有发展空间的学生,在发声方面的能力已经开发到了尽头,想再提高已经很难。这时,经声乐教研室集体考评,选出百分之十五的学生继续上声乐小课,另外的学生则上声乐重唱与表演唱课,以这种形式更多地了解声乐作品和提高处理作品的能力。

三、课型改革的功效

1.课型改革激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开创了全系良好的工作作风新局面

过去小课教师迟到早退、上课时间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课上聊天、接打电话、范唱少,把声乐课简化为唱歌课,诸如此类的消极授课并不少见,自课型改革后这种现象基本杜绝。教师在一、二年级上小组课时没有时间干别的事,三、四年级上小课的学生更是惜时如金。没有成绩和口碑的教师,会被学生看不起,所以教师在认真上课的前提下还积极与学生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教者,而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说,课型改革充分调动了我院声乐教师的积极性,并带动全院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2.课型改革转变了全院的学习氛围,坚定了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

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声乐不仅是发声而是声乐艺术,是依靠声音并茂的歌唱来构建艺术形象的听觉艺术。课型改革,使那些在声乐方面没有多少天赋的学生在声乐表演方面得到更多的乐趣和更丰富的知识,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而教师的教学由模式化转为个性化,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化,教师的角色由简单的施教者转化为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的双重角色,声乐课也变得丰富多彩,不再是枯燥的发声练习、作品演唱而是融感情、技巧、艺术、表演以及思想道德意志培养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歌唱能力、表现能力的逐步提高激励着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3.课型改革增加了教师的危机意识,加快了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篇3

《小红帽》一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中第三课的学习内容,在备课中,相对于前两课的内容,歌曲的篇幅一下子明显增长,难点节奏增多,但是《小红帽》的故事对学生而言,耳熟能详,又能给课堂增添不少的亮点。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鼓励全体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以故事的导入为出发点,通过节奏的朗读,歌词的诵读,表演的创编,达到学习新歌的目的。仔细推敲,课似乎有些老套,但是新课程实施至今,经验不少,问题也不少,新课程下音乐教学中音乐的魂无法摈弃。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大刀阔斧”,经典保守也不失音乐课堂教学的魅力。

二、思考问题

1、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教师到底放手了吗?

2、开放式的音乐教学,何为开放?

3、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中的"意外事件"?

三、案例描述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的形象性,《小红帽》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教学铺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在紧接的节奏练习中,节奏的难度较之前几课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让学生能掌握牢固,一遍遍的反复练习,很多学生的脸上流露出了些许的无奈,和刚才听故事时的专注相比,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些压力。这节课也许并没有预计的那么好上。不管怎样,课还是要继续。

一段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坚持”后,新歌的教学正要开始,学生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发,我正想播放《小红帽》的录音,一只小手高高的举起了,是费怡晴。“你有什么事吗?”我走到她面前,这是一个平时很乖巧的小孩,“老师,我会弹这首歌!我学习电子琴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此时我的心里豁然开朗,我怎么就没想到用这个方法来导入呢?“是吗?老师请你为大家来演奏这首《小红帽》好吗?”教室里一片沸腾。

(课堂随想:我忽然领悟到,平时常常在接触与学习的动态生成型教学就这样在我的课堂里自然而然的生成了。现在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师生之间是平等而民主的关系,应该给学生“说”与“做”的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真正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于是,费怡情在我的电子琴上开始了演奏,虽然由于没有事先充分的准备而有些紧张,但是学生们听的很认真,并抱以了热烈的掌声,另我更惊喜的是,还有三个学生也是校艺术学校电子琴班的,他们也会弹这首曲子,于是,另外三位小朋友也相继演奏了《小红帽》,四遍音乐的相继演奏,让学生对歌曲已经有了很完整的音乐形象。于是,灵感继续在我脑海中闪现。

师:老师想请这四位小朋友做小老师,来带领小朋友学习这首歌曲,行吗?

生:好!(教室里一片欢腾!)

师:下面老师就把课堂交给你们,老师也做你们的学生。

四位小老师在一番的讨论后,开始分工合作教学,形式居然多种多样,有领一句跟唱一句的小老师,也有为歌曲设计表演动作的舞蹈小老师,无论是担任小老师的学生,还是其他学生,每个人都很投入,他们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课堂随想:课堂不是封闭的空间,而是开放式的无限的空间,当课堂中出现了与教师原本的教学“套路”不吻合的地方,是“扼杀”学生的想象与观点,形成某种既定的“统一答案”,还是鼓励学生说完,教师给予肯定?是按照教参教案去上课,还是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我终于知道,让学生去讲比教师给出标准答案的效果要好,教师及时的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肯定的话,对学生而言比什么都重要。)

有了小老师的帮助,课堂上学生很专注,因为在座的学生都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会弹这首歌的小朋友,在他们的天真的心灵里,老师会的东西小朋友也会,该是多么另人值得敬佩的事情呀!于是,在他们的世界里,欢乐与喜悦在一点一滴的悄悄蔓延,而此刻的我呢,也坐在了学生中间,做起了他们的学生。坐在我旁边的小朋友一直在偷偷的看看我,然后转过头去,带着他满足的微笑继续他的学习。也不知什么时候下课的铃声响起了,窗外的天空风高云淡,而留在我脑海里的孩子们那真诚与自信的笑脸,久久挥之不去……

四、课后反思

鲁迅先生曾说“纸上得来终肤浅,心中悟出始觉真”。我想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是绝没有想到过,课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无疑,这是一堂典型的生成型课堂教学,学生们演绎的《小红帽》是课堂学习的升华,是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极好表现,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不就是这些吗?当然,这要归功于那位费怡晴同学,还要归功于我对那位学生的鼓励。设想,如果没有她给我的启示,我不会对课临时来个这么大的改变,放弃预先设计的教学,而完全被学生牵着走;如果我没有对她的肯定,而是毫不留情的否定,她肯定会有逆反情绪,恐怕从此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正是对她的"独出心裁"给予肯定,并巧妙地加以引用,才有后面精彩的场面,才会生成出如此精彩的一堂课。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过于强调基础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本音乐技能的培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一开始我过分注重学生节奏练习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练习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厌烦情绪可见一斑,此刻的我已很难轻松的驾驭课堂,正是有了学生出现的这个和谐的小插曲,才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课前的备课不再是光备课还要备学生,而我在这一节课正是缺乏了这一点,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生成课程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要求教师不能做教材的奴隶,不当高高在上的说服者,也不只是"教书匠"而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在后来的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成了学习音乐的主人,老师成了学习的合作者、积极的旁观者。教室成了自由的天地,欢乐的海洋。

五、问题讨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主导因素是教师,教师角色的转变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

1.转变课程观,进入课程编制者的角色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等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被动的教书匠。而是在平凡的教学中善于反思、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新课程主动的构建者。

2.立现代学生观,进入学习指导者的角色

现代学生观的依据之一是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人人都拥有言语、数理、空间、音乐、活动、自我、交往等七种智力,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都有自己的强项。它启示我们应从多方面、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去发现人、培养人。应该相信所有学生都有艺术的潜质与追求,都会有一定的发展。在以创造为生命的艺术活动中,应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表达个人情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从过去音乐知识、技能的权威,传道授业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喜爱音乐的引导者和学习音乐的指导者。教师是学生在审美情境中的审美伙伴,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亲密朋友。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活动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这里,转变教学方式是关键,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广阔天地。

篇4

当前的声乐专业课教学主要以正确的歌唱状态和科学的发声方法为目的的教学。分为声乐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最终让学生能分析处理一般的声乐作品,并且自己具有一定的标准歌唱能力。教学方式一般以集体课、小组课和一对一为主。集体课通常以理论教学与解答疑惑为主。小组课则是通过对学生音色的分析而分组,通常以科学发声方法等为内容进行教学。一对一课程多是为比较有天赋或者面临比赛的学生准备,多是以歌唱状态的培养与调节为主要课程。声乐专业课的教学重心应该是因材施教。不同音色的学生要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然而,就目前的声乐课程来说,尚有一些的缺陷。首先,声乐教学时,毋庸置疑,声音是最重要的。那么声音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声乐教育最注重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表达感情方面所用是声音与声调都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就声乐课程来讲,对不同地区的声音表达感情的方法也要掌握的比较熟练,这样才能在表演中打动不同地区的观众。其次,声乐学习时要注重发散思维。音乐对于人来说不仅仅是好听的声音,更多的要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所以培养声音的含蓄美也是声乐教育中所要重视的问题。

二、多元化语境下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意识审美化

在音乐专业教学中声乐是一门必修课,在声乐的讲述中主要是将审美和音乐发声技巧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大程度上提高声乐教学的技术性,避免在技巧训练中出现不规范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声乐教学中的品味和美学精神,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通过声乐得到充分的展示,这在音乐专业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声乐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更为关注的是表演者,在声乐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声乐的审美的群体,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很少顾及到审美群体的要求,现代人们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声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缺陷。所以,在此基础上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表演者的表演意识,最大程度上满足审美群体要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声乐教学中应当不断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在知识调整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素质的提高,以此培养出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在实现教学整体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应对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手段来进行整体的革新,必须要打破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增加多种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比如,集体课程和单一课程相结合。教学方式多样化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开设声乐理论大班课

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声乐基础理论课的开设还不够成熟,很多教师在声乐中的单一课程中进行指导,比如,用语方面的指导和艺术的处理技巧等,所有指导只限于单一课程的讲述,对于基础理论课讲述有很大的限制性,所以,为了让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应当进行声乐基础理论大班课的开设。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是声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学习的基础知识,要提高学生技巧就需要从基础理论课入手,最大程度上提高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此来规范和系统的学习。

2、开设声乐小组辅导课

在单一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方面还需要进行小组辅导,把不同水平和类型的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进行针对性的讲述和训练,采用流水式辅导的方式,并且进行辅导后的知识讨论,两者相结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声乐技巧,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素养有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观看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身进行相比较,取长补短达到熟练掌握。

3、开设声乐实践集体课

篇5

一、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声乐理论教材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声乐教学的集体课教学改革,学院未经过重新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也未重新整理和改编相应的声乐教材,只是在上课形式上进行了调整,教材也是各取所需。

二、声乐考试形式、评价方式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由于音乐教育的普及化,招生数扩大,原有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音乐教育,因此声乐教学在原来单一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集体课的教学模式,虽然改变了授课方式,但学生声乐考试形式、评价方式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应试教育导致了教师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没有看到集体课中学生接受知识的多方位性,课堂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从期中、期末检查中可以看出,集体课学生的独唱能力明显不足,集体课学生歌唱的曲目重复率较大。原因很简单,集体课声乐演唱技巧的个别指导时间不够,大课形式小课上,曲目量相对减少,这种情况是教师无法改变的,因此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缺乏固定的声乐集体课师资队伍

学院担任声乐集体课的教师不固定,每一学期根据课时临时调整,课时量少的教师担任集体课。许多教师对于集体课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在课堂上很少讲解理论,有的甚至大课形式小课上,逐个辅导,声乐集体课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经验,具有较高的声乐歌唱示范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发声理论、训练声音,还要传授声乐教学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声乐教学理论实践。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声乐集体课教师队伍,成立教研室。固定的声乐集体课教师队伍,可以不断地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不断地改进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使声乐集体课教学逐渐步入正轨。

为了更好地进行声乐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集体课声乐教师经过教研室讨论,提出问题:声乐集体课应该以什么理论为指导?以什么理论为依据?如何进行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试形式、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这是声乐教学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充分吸取教师的合理意见,最后确定对声乐教学课程模式改革进行试点,在学校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教学条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改革模式的完善和顺利进行。结合声乐集体课的特点,在声乐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手段,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相应的教材。

将个别教学形式变成集体教学形式,在教材上进行了相应的选择,采用自编教材,其内容重点分为三大部分:声乐基本理论指导、声乐基础训练法、声乐教学法。在一、二年级的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采取以声乐基础理论为重点,结合声乐演唱实践与声乐教育教学实践。声乐教学过程中遵循科学化、理论化、概念化,扎实地打好声乐理论基础,保障声乐集体课的教学质量,对三、四年级的声乐个别课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二,成立声乐集体课教研室。

由于集体课教学是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经验不足,学院的声乐集体课由指定的几位声乐教师担任,没有固定的集体课教师队伍,集体课的教学、教研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固定的声乐集体课教师队伍的成立即声乐集体课教研室,对一、二年级声乐辅修学生开设集体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课试点,重新确定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非常必要。教师集体选编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第三,改变集体课考试、评价方式。

教师授课有学期教学计划和授课教案,同时建立声乐集体课教学习题库、试题库。随着声乐集体课教学特点的形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考试形式、评价方法也应从简单的声乐演唱改变为理论笔试和声乐演唱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期中考试以声乐演唱的形式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期末以笔试的形式参加声乐基础理论考试,学年成绩的分数比例由教研室讨论确定。

经过两年的课程教学模式试点的实行,声乐集体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着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声乐理论研究水平,用科学的声乐理论指导学生的声乐实践,使歌曲歌唱技巧的内容逐步由理论上升到具体实践,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易秀华.从《音乐课程标准》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08(15).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声乐一直都被作为学前教育中重点学习的课程,它主要是以歌声为教学的手段,对人们内心世界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表达。其特点主要是在于通过优美的歌声及清晰的语言情感来进行内心情感的抒发,扣人心弦引起人们的共鸣。想要练好此唱法,最关键的就是学生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刻苦地进行训练,声乐教学通过一对一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有利于教师针对于每一个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来进行授课,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似乎存在不恰当之处。因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所设置的课程种类是比较繁多的,声乐课时比较少。所以,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中基本还都是通过集体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及水平,本课题中我们将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相关内容做出讨论和研究。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生源差距较大

因为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在人数上是比较多的,生源基础更是参差不齐,学生在音乐的素质及嗓音条件之中都比不了声乐专业的学生。对此,以教学的实际角度出发就不能够采用专业院校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授课。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声乐教学中必须要通过集体课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是,在过去的声乐集体中对于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所产生的差距是很难做到权衡的。长此以往,除了一部分悟性比较好的学生之外,大部分的学生还不能够掌握完全正确的发声方法,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的问题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这给学生带来了非常大的厌学情绪,很大程度上对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针对声乐集体教学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问题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反思和探讨。

(二)忽视对于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学生在日后的就业中基本都是从事幼儿教学工作,目前大部分学校中的教学内容都与幼教的实际互相脱离,导致在教学成果中存在欠佳的情况。因为高师音乐教师一直以来都是欠缺和幼儿园进行直接交流的平台,针对于幼儿园课程的改革观念更是重视程度不高。这样也就导致多年以来,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一直都是与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相雷同,在教学的内容上存在严重的脱离实际的情况。再者来说,还因为学生所接触的幼儿歌曲不多,针对于幼儿歌曲在发声概念上的懵懂,进入到实践工作中,在学校所学习的声乐技巧在实践教学中基本都用不到,有时候还会错误地认为幼儿歌曲演唱是通过白声或者是真声去唱。再比如说,对于体现学前专业特点的幼儿歌曲弹唱课程中,学生在键盘组的伴奏中来进行学习,主要是键盘教师进行授课,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针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来说极为不利。

(三)声乐教材缺失严重

当前学前专业中的声乐教材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大部分学校还都是依靠上课的教师通过自选歌曲的形式来进行课程的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课程学习的效果。所以,通过对学前专业中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及认知程度上,选取古今中外思想性比较强、艺术价值比较高、训练程度比较大的艺术歌曲及优秀的教材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关键和重要。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到的就是对于教材进行不断地更新及补充,多多选取一些能够充分反映出时代精神以及现代生活元素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更多地通过现代生活中的主题元素来对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非常好的升华。对此,为了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提高学生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集体课教学的改革及探究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反思与改革

(一)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第一,当前学前专业声乐课在教材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基本都是依靠上课的教师自由选取歌曲来进行教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抑制上课的效果,针对于这一问题,需要我们选取具备特色的学前专业教学教材,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在学习中更多地接触一些幼儿园的歌唱教学及相关的专业内容。第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声乐作为专业技能课程中尤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但是受到学时上的限制,在整体的课程设置之中,专业技能课程及所有课程设置中所占据的比例比较小,一般都是两年制。对此,需要对现行的相关课程做出有效的结构调整,更多地融入一些艺术文化素养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第三,因为学生在学习的时间问题上是有限的,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幼儿歌曲的编配及幼儿歌曲的演唱和表演等培养类的课程不能够有效地设立。这也就导致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是有限的,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幼儿园艺术教育改革所提出的要求。对此,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幼儿歌曲的教学,这针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正常唱法是获取美好声音的重要源头,对此,幼儿教师是需要具备比较好的范唱能力的。第四,进一步强化对于幼儿歌曲弹唱层面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幼儿歌曲的伴奏及伴唱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幼儿歌曲的弹唱素质及能力。第五,突显出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学实践的深度,因为这已经成为当前层次学前教学专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及趋势。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努力与幼儿园构建相应的声乐课程实践基地,声乐教师与教学法教师进行协作,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教学内容。

(二)发挥声乐集体课的教学优势

在声乐集体课的授课中,不像理论课的授课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也不是讲授一般的基础理论,更不像声乐个别课那样针对性比较强,声乐教学通常都是在两个人之间来进行的。所以声乐集体课才能够更好适应学前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学前专业的声乐集体课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不同数量的学生来同时进行上课的,这样既解决了声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及技能的提高,同时还兼顾了不同的学生所存在的个性问题,能够在学习中做到互相帮助,在教学程度上还促进了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思考。通过素质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于声乐知识的实践。

(三)融入多媒体声乐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融入到教学之中,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丰富课堂中的内容。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在上课时的情况以及舞台上表演的相应视频复制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为参照,对声音概念做出观摩,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完善自身的不足。另外,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地发挥网络的功能性,通过网络多选取一些实践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感知及认知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多看、多听、多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及专业能力。

(四)扩大招生力度,提高生源质量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问题几次都做了层次上的提升,在办学的思路上得到了扩展。但是在生源的质量问题上一直都有所下降,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不太乐观。与此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其特点在就业形势上受到一定的制约,需要招收具备良好艺术素质的生源。对此,作为学校应该开展宣传力度,并设置相应的技能测试,选取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高生源的质量。

(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上,学校可以多多开展活动。例如:声乐比赛、歌唱比赛等等。每学期可以定期搞一些小型或者是以班级为形式的合作形式文艺演出,主要以声乐为主,其中插入一些儿童的表演,让学生多多实践,提高学生在舞台上的表演能力。这样既能够对学生起到锻炼性的作用,还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提高教学的成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声乐集体课虽然增添了声乐教学的点与面,扩展了声乐教学的内容,但是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对其完善和创新,真正做到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冬燕.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浅谈[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王永桦.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J].艺术研究,2010(2).

篇7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教学方法 授课有效教学形式

一、 加强与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的确如此,声乐学生如果遇不到一位好教师,还不如不学或者自学,而声乐要完全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试看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我国的沈湘、周小燕他们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双料”大师。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与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在他的教学环节中就会因为缺少这一环,令人感到遗憾。

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第三,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二、 教师要善于将集体课与一对一课有机结合

声乐艺术要借助发声的技术、技巧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是把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练习相结合的一种课型,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第一、集体发声练习 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大课的一部分内容,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声乐程度较浅,练习音域不宽、在六度之间、速度不要太快的发声练习曲,对每个发声练习曲,讲解它的目的、要领,并讲解课后自己练习的方法。小课教学穿插在声乐大课教学中,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因人施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相对于基础和技巧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范唱,通过师生点评,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第二、气息的练习 “气乃音之本,气动则声发”,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等等。

三、教师要把握小组课教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通过小课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它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在声乐教学中穿行。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两个至十个学生小组教学。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可集体发声训练,也可逐个发声训练。选唱的曲目大多要篇幅较小、音区适中、音程跳动不大、曲式结构简单些的作品,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卡尔达拉的《虽然你冷酷无情》等艺术歌曲,学生容易掌握,有利于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及气息的支持等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逐个发声,增强自己对各种声乐的认识。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去体会歌唱中咬字的语感,通过演唱作品,了解对作品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课教学要依据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要“精讲多练,讲中唱,唱中讲”,及时提出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样,使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此外,注重培养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切磋技艺、友好协作、共同进步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声乐教学; 换位思考; 方式; 手法; 态度

目前,在我国歌唱声乐教学领域中,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即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众多声乐理论典籍中,不少教师及声乐工作者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声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声乐教学可探索出一条新思路,将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进行换位实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也可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式的换位思考

在歌唱学习中,一些声乐教师往往只是站在教师自己的角度进行教学,而没有站在珠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常常把自己以往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原封不动的用在现在的学生身上,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感受。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作为老师尤其重视听觉训练,因为你不是判断一个人,你同时教授若干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况,也就是说,你教出了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的套在另外一个学生身上,这是决不应该发生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声乐是抽象的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需要声乐老师的认真指导,而且,声乐艺术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声乐学习的特殊性,在练声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应当采取不同的练声方式,同样是高音,他们的最佳声区并不一定是一样的,有的高一点,有的低一点。在开始练声时,应从学生的最佳声区开始。

二、教学手法的换位思考

一个好的声乐教师,应能很好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法把歌唱技巧传授给不同的学生。但是,一些声乐教师却常常把同一种教学手法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比如说,有的声乐书上说到“闻花香”的气息状态就是歌唱的气息状态。因此,有些声乐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气息状态的时候,常常会教学生去体会“闻花香"的气息状态。这对于爱花,经常闻花的学生来说,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碰到一个不喜欢闻花的学生,这种教学手法就不一定奏效。教学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种,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歌唱气息的掌握就不止闻花香一种手法,像小声哭泣、大笑、负重、弯腰九十度、离远嘁人、半蹲等等。教学手法应该根据不同的人而相应变化,因为人与人的个性是不同的,对性格比较内向、腼腆心细的女生,用闻花香、小声哭泣的手法可能使她很快掌握歌唱的气息状态;对于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学生,就可以采用“大笑”、“离远喊人”等手法,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态度的换位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声乐教师的教学态度对于声乐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态度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教师的教学态度。其二、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态度。

就第一方面来说,绝大多数的老师对于教学是非常认真的。但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譬如一个声乐教师上了一天的课,已经是非常疲惫了。这个时候,来了最后一个学生上今天的最后一堂课,而此时的老师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实在是无法再上课了。此时老师应当与学生协商,另约时间上课,千万不能勉强应付。

第二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的意图,以致教学无法进行。此时教师千万不能出现急躁心理,甚至对学生发火,进行语言的讽刺和挖苦。讽刺和挖苦往往适得其反,时间久了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声乐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愿看到的情况。这时,通过换位思考就可以避免老师和学生产生对立情绪,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学生的生理条件和悟性是参差不齐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共鸣腔体和声带,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其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案。有多少学生,就应该有多少种教学方案。学生领悟不到老师的意图,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下换位思考,找出原因、拓宽思路,改变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歌唱教学不是简单的文化课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情感的交流,是思维方式的认同。换位思考就是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当成自己的家人,用你的真诚去教育他们,用你的心灵去感化他们。毕竟“师生是合作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就失败了,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微课教学法;职业院校声乐教学;优势;应用策略

一、职业院校声乐教学中微课应用的优势

(一)丰富教学内容

微课内容突破了传统声乐教学中以教材为主的模式,微课既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的视频、动画、图片等,也可以将MOOK内容进行重新编辑,引入国内外著名高校声乐教学的精华,提高微课质量。微课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开辟了新的交流途径,为学生掌握更多声乐知识提供了可能,让微课教学延伸得更广。

(二)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声乐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声乐学习活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提前做好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学生既可以根据视频内容完成声乐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可以开展更广泛的课后练习。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能节省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声乐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借助微课开展的声乐教学,可以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寻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中与教师展开讨论与交流,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声乐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专家变成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学活动成为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声乐技能的过程。

(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借助微课开展的声乐教学,可以更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声部、声乐知识掌握程度、甚至是性格情感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声乐素养的提升。

二、论职业院校声乐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策略

(一)理论知识讲授中应用微课

无论是基本的歌唱状态、歌唱器官、发声原理还是声部的划分等理论知识都需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完成。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的特点在声乐理论知识讲授教学中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职业院校声乐课教学的实践中,微课教学可以在理论知识层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歌唱器官》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播放制作好的微课,以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将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展示给学生,形象直观;再如在《发声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将气息通过关闭的声带并产生振动的动画展示给学生,不仅使歌唱发声的原理一目了然,还能在随后的启发和讨论中得出“歌唱的动力来自呼吸,声带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结论,从而为今后的呼吸练习打下理论基础。

(二)声乐单项技能训练(发声练习)中应用微课

声乐课堂教学中,发声练习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演唱技能的有效方式。在发声练习训练之前,需要合理利用微课不断补充和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对常用的练声曲进行录制,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向学生展示准确的发声效果,增强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以及直观性。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将传统声乐教学规律和微课内容有效结合,保证微课视频更好的应用。例如在《跳音训练》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熟练掌握腹肌的弹性训练和跳音技能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课前将腹肌弹动和横膈膜运动的动画、跳音训练的技术要点、跳音训练的谱例等微课给学生,让学生预先进行学习。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就知识点展开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发声训练和指导。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将更多的时间留给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指导和训练,还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熟练掌握程度。课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同本堂课内容相关的其他微课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和自主学习,巩固教学成果。

(三)声乐综合技能训练(作品讲解与作品演绎)中应用微课

1.作品讲解中应用微课

声乐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声情并茂的演绎声乐作品,对于作品的深度讲解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作品演绎的前提条件。声乐作品讲解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曲式结构等内容。例如在声乐作品《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的教学中,教师将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音乐风格特征、曲式结构及旋律发展手法等知识点制作成音频、视频或动画,课前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的时间则用于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针对一时无法掌握的困难内容,学生课下可以自主利用互联网平台下载并反复观看相关的微课视频,突破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作品讲解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微课,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声乐素养,完整演绎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作品演绎中应用微课

作品演绎是声乐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重点,其最终目的是完整的表现声乐作品,准确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的声乐作品技术难度不同,风格类型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准确把握音乐作品,教师除了做好课堂讲解和示范,还需要不断对学生加强指导和练习。微课可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师在课前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明确作品演绎的要求,对其风格特点和技术要领进行录制,让学生自主下载和观看,了解音乐作品的演绎要求,为高效课堂构建奠定基础。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还可以指导学生观看相近风格及技术特点的作品,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演绎。以声乐作品《红梅赞》演唱教学为例:教师结合作品的演绎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八度跳音演唱技巧,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红梅赞》的表现内容、演唱技巧及音乐处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范唱或播放不同歌唱家演唱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找出歌曲的技术难点(八度跳音),进而同学生一起对作品的旋律发展手法、人物形象、情感特点等逐一展开讨论式的互动和训练,为学生完整的表现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可以比较完整的演绎作品后,教师还可以推送其他微课,引导学生练习并掌握运用不同声乐技巧塑造多种人物形象,开展多样化的声乐综合技能训练。

(四)声乐能力拓展训练中应用微课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辅助方式,应用非常的灵活,并且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力拓展训练是职业院校声乐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主要有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两个类型。在独立研究中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创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和互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意愿组成相应的学习小组,选择喜欢的歌曲开展创编以及对唱或合唱等,还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赛活动,将学生的比赛制作成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例如在男女声对唱作品《想亲亲》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送微课资源,通过微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男女声对唱的乐趣和魅力,并有意识的利用合作、比较的方式,富有感情的演唱作品。学生在对唱训练中不仅要掌握作品的演唱技巧,还要共同设计舞台动作,相互配合塑造人物形象,共同完成作品,达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演唱能力及综合舞台表现力的目的。为了更好的开展声乐能力拓展学习活动,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互动,借助微信、QQ、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例如民族音乐表演传承与创新资源库)等平台,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为学生及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数码钢琴;钢琴教学;改革

一、数码钢琴教学概念

数码钢琴又称为“电钢琴”,是用数码技术来代替一般的模拟技术,不仅具有机械钢琴的全部功能,能实现对传统钢琴的逼真模仿,还具有独特的多种音色、存贮记忆、变调、混音、节拍器功能,实现了钢琴传统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笔者认为,数码钢琴教学就是利用数码钢琴的优势,将本来只能点对点的教学模式发展为点对面的形式,从而大大提高钢琴教学效率的方式。

二、数码钢琴教学的优势

1.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需要借助大量硬件的支持才能实现,特别是钢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而数码钢琴教学能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数码钢琴不仅具备了钢琴的基本功能,还能满足教学的多样性需求。比如:数码钢琴不仅仅有钢琴的音色,还能模仿多种乐器,学生可以在练习钢琴演技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乐器,音乐辨别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加强。

2.节省师资成本

传统钢琴教学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学任务,老师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逐一讲解,导致教学效率极低,如此,学校只能招收更多的专业老师,购买更多的钢琴。而数码钢琴教学克服了这个缺陷,一个老师可以借助设备同时为几十名学生讲解知识,讲解结束后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个别辅导,重点分析等等,这样既节省了授课时间,也节省了硬件成本。

3.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

数码钢琴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可以与试唱练耳课教学、配器作曲课教学、钢琴伴奏课教学、音乐课欣赏等课程结合开展,从而使教学效果产生根本性提升,因此数码钢琴教学的引入对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策略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数码钢琴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教材不配套

数码钢琴教学不同于传统课程,其教学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差异:数码钢琴课增加了乐理、和声、视奏、即兴演奏、即兴伴奏等内容,并充了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融人了世界最新的教育理论和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因此很难完全照搬传统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法体系。传统教材注重的是实践练习,对基础知识、边缘知识等方面的介绍贫乏,显然不适用于数码钢琴教学课堂,但是因大部分学校习惯了传统的教材,并不会因为一种新教学方法的引入而紧急更换教材。

2.教师不适应

数码钢琴教学是现代音乐课程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钢琴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演奏技巧而已,而是学生可以利用数码钢琴的特色功能,进行音乐表现、音乐理解和音乐体验,并且在此过程中尝试与其他音乐课程的综合感官接触,增强多元化的数码钢琴应用能力。但目前从事钢琴课程教学的教师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的,对于数码钢琴教学的策略不是很熟悉,因此大部分教师并不习惯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四、数码钢琴教学改革的策略

1.学校支持

原则上,学校对改革的支持力度越大,改革的速度越快,成效越广。在数码钢琴教学模式的引入上,笔者认为学校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配合:

第一,适当改革教材,引入数码钢琴课的配套教材。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与试唱练耳课教学、配器作曲课教学、钢琴伴奏课教学、音乐课欣赏等课程的结合教学首先需要从教材方面引起教师的反思,使他们认识到目前钢琴集体课孤立开展的局限性,获得教学启发。

第二,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笔者从实践中看到,不少学校都进行了自身的探索和改革,但是迫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制约,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与试唱练耳课教学、配器作曲课教学、钢琴伴奏课教学、音乐课欣赏课等课程的结合开展在环境构筑、师资分配方面都具有难度。因此,在教学方式的改革过程中,相关机构的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2.教师配合

教师对于教材的实践成果与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配合教学方式的改革,学校钢琴教师的素质也应得到相应的提升:首先数码钢琴应用的专业素质,其次是教学的综合素养。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与试唱练耳课、配器作曲课、钢琴伴奏课教学、音乐课欣赏课的结合需要的是教师全方位的课程规划与设计能力。在真正驾驭数码钢琴技术性能的基础上,高师钢琴教师还需要具备综合规划、设计集体课与其他音乐课程配合的能力,区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合理安排集体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第一,与钢琴课教学相结合。此教学方式以钢琴技能为基础,借助数码钢琴对其他乐器特征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关注钢琴的特点,配合曲目的练习,使高师学生奠定钢琴的基本技能。而在主修和选修方面,教师可适当调节难易程度,并根据学生学习的效果,实现数码钢琴与钢琴的互补练习。

第二,与视唱练耳课教学相结合。引入视唱练耳课教学与数码钢琴集体课相结合则可以使学生实现“音”和“声”的融合,全面发挥感知器官的协调统一性,在数码集体课的学习中提高声乐技能。尤其是对于一些歌唱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曲目,增强学生的音乐艺术整体表现力。

第三,与配器课教学相结合。高师音乐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数码钢琴集体课也不可能脱离其他相关声乐课程而单独存在。所以在数码钢琴的教学中增加其他配器的使用,让学生感悟不同配器的协调效果,实现比较和鉴别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还可在集体课中根据学生的专长,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完成曲目的演练,让学生在集体课中找到归属感,发现自身的潜力。

第四,与音乐欣赏课教学相结合。音乐欣赏是培养高师学生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关键,无论是主修还是选修课程,学生都需要通过曲目的欣赏这种“旁观者”的教学方式引发对数码钢琴的深刻体会,发现其中的艺术特色,从而在今后的集体课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

五、结语

数码钢琴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的基础上,采用全新的科技手段创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钢琴教学的弊端。但是因这种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瞬间得到学校、教师的认可。有必要对数码钢琴教学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认为数码钢琴的教学改革要从学校支持和教师配合两个方面进行深化,从而推动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