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的技术与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篇1

关键词: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关系;协调

建筑技术包括了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新材料应用、结构设计等诸多方面的技术。建筑艺术通过美学使建筑本身传递出一种符合时代精神,表达设计立意,体现民族性特色等。建筑的发展史本身就是对建筑艺术以及建筑技术的探索,设计师一直在为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摸索。其实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存在的,并且被人们感知和进一步发展运用的。

1.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本身的需求也逐渐的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对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更高、更大或更明亮等,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从而建筑本身需要的技术水平和蕴含的艺术水平都越来越高。大跨度建筑,超高层建筑等极致建筑类型的出现也促使建筑必须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技术,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审美要求。人们对于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

建筑往往因为一项新的建筑技术的运用,会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欢迎。以罗马建筑为例,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它改变了建筑的的形制、形式和风格,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正是出色的券拱结构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

建筑师为了使建筑能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往往会去寻求更先进的建筑技术。例如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品是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的 St Sophia 清真寺。它原来的名字是 StSophia 大教堂。这里曾经是东罗马帝国的国家教堂,建于公元 6 世纪,关于它的历史简直可以写一本书。首先要知道它最初的设计是厅堂式教堂上面加大穹顶,穹顶的重量通过 4 个帆拱传递到 4个大柱墩上,但是柱墩毕竟是分离的,不是万神庙那样的一圈厚墙,柱墩也不能造得太厚,否则中厅内部的空间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如何平衡穹顶施加的外推力是最大的问题。于是设计者在大穹顶的两侧加了两个小一些的穹顶来分担大穹顶的重量,再加帆拱、柱墩来撑住小穹顶,其结果就是现在这样层峦叠嶂般的一番景象,建筑技术本身在这里已经具有了艺术性。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过去受技术、受材料限制的设计,现在可以大显身手了。但并不等于说,美仑美奂、想象奇特的设计,就与科学技术无关了,恰恰相反,愈是精妙的、艺术含量高的设计,其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就愈高,两者相互促进,不断发展。

2.建筑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协调发展

2.1 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

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包括社会风气、人们观念都对建筑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我国唐朝时期,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从而对建筑本身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建筑风格更加多样,不单单体现在其宫城范围内规划格局的庞大气势,也同时体现在了普通街巷等民居建筑的考究和实用性上,总体而言,唐朝的建筑已不再是单一的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进行营造,而是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对社会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唐朝的都城长安,从规划到设计,功能区分明确,它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建筑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存的唐代建筑例如:山西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依然在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人们对建筑的本身艺术形式也更加关注,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的国际竞标,以及大家对中标方案的看法,都体现了人们对建筑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而也促进了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几年前安藤忠雄所向世人展示出的诗一般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形式,其建筑材料本身的平滑自然,色泽均匀,使得看惯了凌乱、毫无秩序感的建筑形式的世人感到了一丝心理上的安宁与慰藉,而设计师对这种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得施工难度、设计难度都较大的一次浇注成型的混凝土技术越加成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更加紧密。

2.2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技术的保障,就根本谈不上建筑艺术形式的发展,从建筑发展至今,人类用石头,木材进行简单的生存需要式的建筑建构,到了罗马人用石材,混凝土等材料来砌筑更大跨度,更大空间的建筑建构,以及我国明清时期斗拱,木构建筑体系的完善成就了气势恢宏的明清三大殿等。这些例子都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了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艺术的推动作用。

2.3 实现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和艺术观

没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可以对它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的最新成就视而不见。技术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反艺术如同向建筑以及文化本身宣战,是无法立足的。例如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中,四位现代主义大师在建筑技术,建筑形式都采用了与时俱进的处理方式,最终带领了一批又一批的现代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建筑道路上越走越远。处于当代社会中的建筑师应该更加的关注建筑艺术,建筑形式对于现在社会中人们的生态可持续性。从而应该避免建筑本身形式对于人们心理,生理上的消极影响,例如: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亦或是追求建筑形体而产生的各种暗房间等,都是一种对建筑技术的错误应用,技术是造福人类的潜在能源,它们实实在在存在着,错就错在它的应用方式。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性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对于人的存在而言,建筑艺术的进步,就绝不仅仅指物质上的丰裕和改善,而首先是看这种变化是否朝着有利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方向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正是与这种思考有关。生态和可持续建筑的出现也是对这一观念的回应。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要求把技术不再作为“自然之挑战者和世界之缔造者”的铁碗手段,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建设性的和人性化的手段。

3.结语

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是无法进行割裂的整体,我们永远无法单独的发展一项而忽略另一项,我们必须科学的面对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矛盾,既不能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建筑艺术而忽略了建筑技术水平,更不能因当前技术水平使艺术创作受到限制。同时作为当代建筑师,我们也应该更加注意哪些一味注重技术形式,艺术形式而忽略最根本的,最初的出发点:建筑的功能性。使得建筑技术,建筑形式艺术为人类的需求而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惠. 力与美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统一[J]. 建筑. 2011(10)

篇2

1生态建筑技术的“高与低”

根据生态技术的含量、类型、产生的来源等,人们把生态建筑大致划分为“低技术生态建筑”、“适宜技术生态建筑”和“高技术生态建筑”三种类型。所谓“低技术生态建筑”脱胎于原始的地域性建筑,在当代地方主义建筑创作中被借鉴和升华,指那些能在技术水平上因地制宜,注意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地方资源,巧妙而合理地利用本地传统技术进行建造,其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由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状况、地域风俗等决定,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的建筑。而“高技术生态建筑”是在设计中积极地运用当代最新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来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营造舒适宜人的建筑使用环境,以便更有效地改善或保护生态环境。“适宜技术生态建筑”是从当地的气候条件出发,尊重环境,在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形体处理、细部设计等各个环节采取适合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提高建筑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选择地借鉴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和技术,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实现技术的人文提升。国内外成功的生态建筑实践,无论其属于哪一类型,都是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匠心独运,超越节约能源的技术层面,巧妙地将技术原型转译为形态语言,从而赋予建筑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内涵。

1当代生态建筑技术的艺术表达

2.1仿生设计———以结构技术模拟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形态自然界的生命体所具备的适应各类环境的机能和特征对建筑师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如可在高热环境中提供舒适条件的非洲白蚁窝,高效利用材料的蜘蛛网,轻质高强的蜂窝等。建筑师们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为了创造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建筑形式,保持生态平衡。西班牙的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往往是通过结构的解析来创造建筑的造型,使人联想到自然界动物和生物的形态。如其设计的密尔沃基美术馆(图1),该建筑位于该城市的主要景观大道的轴线上,背面临海,卡拉特拉瓦在低矮的建筑上设计了一个宏大的主体———一个向上翘起的圆形穹顶,这个穹顶是由两个“鸟翼”组成,“鸟翼”的每侧是悬挑的72根8m到32m的金属肋,形成夸张而又轻巧的抛物线弓状结构,“鸟翼”可以以不同速度升降,当“鸟翼”完全闭合的时候还可以像百叶窗一样起到遮阳的作用。整个建筑就像一只在海边展翅欲飞的白色大鸟,其结构技术与造型的完美结合堪称当代建筑的经典。

2.2隐喻地域文化———以构造技术表现传统美感和地方情调地域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资源、能源、环境是生态建筑在物质层次的研究对象,那么地域文化则是生态建筑在精神层次的探讨。技术与文化具有同生共进的关系,它可以从物质层面表达地域文化特征。例如皮亚诺设计的Tjibaou文化艺术中心(图2),从当地的棚屋受到启发,进而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所在———木肋结构。用木材与不锈钢组合的木肋结构高挑着向上收束,其造型上与原始棚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每个“棚屋”开放性的外壳将来自海上的风传递到室内,气流通过天窗百叶的开合进行机械控制,从而改善室内的风环境。如此,风压通风的技术与传统构筑思想结合转译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现代建筑形态。技术还可以从精神层面表达地域文化特征。让•努维尔设计的巴黎现代阿拉伯研究中心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南立面的玻璃窗(图3)。努维尔在窗户上安装了一种类似于相机快门结构的精密机械装置,并可以由计算机控制采光量。大大小小的采光口组成了一幅绝妙的阿拉伯风格的图案。在这里,现代高科技的精华与古老的阿拉伯文化要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富有创造性地用现代技术表达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2.3设备建筑化———以技术细节呼应环境文脉生态建筑,特别是高技术生态建筑往往因采用大量新技术而必须协调建筑设备(如太阳能电池板、通风塔等)与建筑构件(外墙、门窗、屋顶等)之间的矛盾。建筑师往往采用设备建筑化的策略,使二者融为一体,结合周边环境文脉,创造出新的建筑形式。例如在赛维利亚博览会英国馆设计中尼古拉斯•格雷姆肖从西班牙高温日晒的气候环境特点出发,在建筑顶部设置了遮阳构件,其风帆和桅杆的形式呼应了西班牙的航海文化。英国高技派建筑大师迈克尔•霍普金斯设计的新议会大厦创造性地将古典风格、先进技术和大量高技术新材料相结合,特别是屋顶的风塔设计更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由于新议会大厦与老国会大厦相邻,建筑外立面的石材被处理成随高度的上升而变窄的很深的垂直纹理,再配以青铜材质的窗框,与老议会大厦相得益彰。大厦取消了传统的空调设备,采用自然通风来降温。自然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4个结构精巧的风塔,从艺术上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工业建筑的烟囱,屋顶巨大上升的工业烟囱与低能耗的通风策略有机结合,在保存古老街区风貌的同时,也为环境增添了时代的活力(图4)。

2.4表皮技术的创新———以水体、绿化技术表现独特建筑外观建筑表皮是建筑的护体,是划分内外环境的界面。从生态眼光看,建筑的表皮是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能量交换的媒介,应当是能对气候进行过滤的、积极适应气候变化的类生命体。近年来,太阳能光电板技术、双层玻璃结构等高技术化表皮都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此外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及各种新奇的控制阳光和热量进入的外墙做法,不但有效地起到节能功效,而且还增添了建筑外观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科技感”。上文提到的塞维利亚博览会英国馆(图5)在幕墙设计上独辟蹊径,将东立面设计成流淌的水幕墙,水流沿着墙面落入地面的水池之中,形成一道清凉的屏障。从功能上来说,流水幕墙在炎热的夏季能很好地降低围护结构的热辐射,而在美学效果上,晶莹剔透的玻璃上淌过清新的流水,当人们行走其中时,宛如漫游幻境,清爽惬意,技术美再一次和艺术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而T.R.哈姆扎&杨经文建筑师事务所在新加坡启汇城Solaris大楼项目中,设计了一条1.5公里长的生态景观线,沿地面围绕建筑盘旋上升一直到屋顶花园,不但将建筑与周边一北公园连接成有机的整体,也创造了别具一格、绿意盎然的建筑立面造型。

3结语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7-0165-01

1. 建筑设计概述

建筑设计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设计工作,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必须要对环境、气候、地形、地势、人文、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建筑设计还涉及到给排水、电气、消防、煤气、供暖、声学、光学、园林绿化等多方面知识。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们在设计工作开展之前,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收集与建筑设计相关的资料,分析建筑功能等。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设计工作与建筑施工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在古代,建筑设计工作一般都是建筑施工团队承担,施工团队根据主人的需求,然后结合自身的建设经验,增加一些创新,完成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时至今日,建筑设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的重视,建筑设计工作也由专门的设计单位承担,建筑设计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在建筑设计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建筑设计师的难题。如何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这是建筑设计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建筑设计是解决建筑室内空间的使用以及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建筑的外部形态上体现出一定的风格特征,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发展。

2.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艺术

建筑设计工作除了要设计出建筑物本身的优美形态以外,还要确保所设计的配套设施、生态绿地系统能够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改善城市的面貌,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其中,绿化设计是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做好绿化设计的工作,才能创造出舒适、优美、健康的居住环境,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才能保护好城市的生态。同时,在确保建筑具有环保性能的基础上,还要设计出建筑的艺术美,将环保与艺术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艺术是建筑设计师必须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要牢固树立起保护城市环境的观念。

3. 环境保护观念下的建筑设计思路

3.1 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

建筑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在建筑活动的过程中会消耗很多物质和能量,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在建筑活动中,没有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就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思路必须要从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合理利用资源等层面出发,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

3.2 利用可再生资源

建筑物的整个寿命过程都在消耗着自然资源,然而自然资源存在着循环性和有限性的特点。有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比如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但是更多的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比如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建筑设计师在充分考虑建筑作品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还要合理设计建筑物在寿命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此降低建筑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和影响。

3.3 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强调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人类在创建居住小环境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自然要素与建筑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要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放在设计工作的首位。生态建筑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很高,是一项综合性特别强的系统工程,要求最大限度的回归自然。不论在使用何种建筑技术,都必须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4.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理应顺从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建筑物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在服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布局,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绿化是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必不可少的工作,绿化工作所使用的绿色植物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变化特点,能够增加建筑外部空间的美感。同时,绿色植物容易修剪,可以营造出绿化空间的不同形象。自然植物不同的生长环境,以及民族文化喜好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情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否的表现。优秀的建筑物不仅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使得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渐趋同化。建筑风格也是如此,很多城市建筑物的风格雷同,显得毫无新鲜感。建筑作为城市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能够造就城市独特的艺术形象。从美学角度来讲,在营造建筑艺术性的时候,必须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深度剖析,使建筑融于周边环境,用周边环境衬托出建筑的艺术美。建筑设计工作会受到城市的规划布局以及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设计新建筑的整体轮廓时,必须要做到与已有建筑相呼应,色彩处理要与环境的格调相协调。在建筑的外观上,给人的感觉要舒适,降低建筑对人们的压迫感。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关系理论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设计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人是影响环境发展和变化的核心,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着环境正常有序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使得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环境为基础进行分析与探讨,利用各个实际方式和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统一的环境设计过程和手段。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环境的各种变化方式和变化模式说白了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中心点,更是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指导其进步的关键手段。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是将人和环境而这之间的关系综合应用和探讨的过程。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在外部的设计中结构和风格的设计也需要表现出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在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和各种文化底蕴协调统一发展与既不,这样的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后体现出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

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在建筑学的范围内进行设计,主要是为了设计建筑物在构造的过程中各种构造形式和结构,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各种因素的协调和搭配,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需要采用相应的设备进行分析和探讨,利用各种设备手段提高其整体性和协调性。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在当前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和指导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过程,是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措施进行分析和完善的。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做是塑造过程中的目标,然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各种设计方案和设计手段的利用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通过多年的设计经验与总结,在当前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设计者在动手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各种有关的外部条件和客观情况: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地质、自然环境等;城市规划对建筑物的要求,包括用地范围的建筑红线、建筑物高度和密度的控制等,城市的人为环境,包括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燃气、通信等各种条件和情况;使用者对拟建建筑物的要求,特别是对建筑物所应具备的各项使用内容的要求;对工程经济估算依据和所能提供的资金、材料施工技术和装备等;以及可能影响工程的其他客观因素,这个阶段为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在搜集资料阶段,设计者也常协助建设者做一些应由咨询单位做的工作,诸如确定计划任务书,进行一些可行性研究,提出地形测量和工程勘察的要求,以及落实某些建设条件等。

二、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的新兴专业,在带给人们舒适、适用、美观的同时,目标不再是单一的建筑环境,而是综合的文化生态环境系统。针对目前环境设计与环境生态学在发展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环境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环境生态的观念,在对系统的环境设计中,培养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审美体验,做到美学与生态相得益彰。当代及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是生态可持续的环境艺术设计,倡导人们以生态审美意识去运用科学技术,创造融自然美、精神美和技术美为一体的环境,从而为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家。作为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建筑设计和艺术设计间的关系

1、 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其对于现代建筑的功能及美观也逐渐的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基于现代人对建筑环境的高要求,现代建筑在设计时还要充分的对建筑所处的环境进行考虑,使其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充分的结合。而且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及文化水平,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工作。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属于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建筑美必须要满足周围环境的需求,建筑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常常需要凭借环境的作用来体现其外形的美观,但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则是其最重要的特点,而且建筑的实用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其美观的判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实用性的要求逐渐的呈现出一种趋同性,但是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和谐相处则往往能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2、建筑设计和陈设艺术的关系

陈设艺术是包含在空间范围内的,但是如果建筑空间内缺乏合理的陈设,空间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将建筑设计和陈设艺术进行有效地结合对实现建设使用性及美观性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建筑进行陈设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的设计,其包含了对陈设品的设计、挑选等各个方面, 比如对灯具的选择和设计、地毯的选择设计等等;二是对具有观赏价值的物品的设计,像是对绘画、雕像、字画等的设计选择等。

在设计时要注意和实际的空间进行结合,给用户提供相应的舒适感,同时也可以适当地通过运用灯光来突出发计效果。在实际的陈设艺术运用中,要确保墙体和画面的色差等较为柔和,避免出现过大的反差现象,合理的选择画面的大小,从而提高用户的舒适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简约的建筑风格,简装修高陈设的理念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主流理念,通过对灯光、形体、颜色等的结合,有效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及人们思想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设计、装修等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富丽堂皇的装饰来体现自己的现象越来越少,人们更加趋向于简约的装修风格,而且这种装修风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投入。陈设艺术,就是通过对室内空间中陈设品的设计来满足业主的需求,体现用户的生活品质,提高建筑的美感。因此,将建筑设计和陈设艺术设计有效的结合起来,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的美观性和舒适性,更能满足现代人对建筑的需求。

3、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地理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在特定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当其发展到一定稳定阶段时,从而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是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是有着不容忽视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贵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其实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少的要素之一。

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一个城市的灵魂则是建筑,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贵的建筑。衡量高贵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建筑以外的配套设施和环境艺术的塑造。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 艺术文化 渗透 图案

建筑是技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建筑艺术是人们创造建筑物的一种特殊样式。一切建筑物都体现社会和艺术的物质文化的统一性,也有审美的特质。在人类发展史上,从原始社会居住的半坡建筑直至目前的智能建筑公寓;从埃及金字塔到我国的万里长城;从远古时代的茅屋草房到目前的城市高楼大厦,都时刻体现着人类历史文明和发展进步。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之中,建筑物的创新与改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体现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一、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背景

在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上,人类不仅创造出大量的建筑奇迹,而且这些建筑物之中还反映出人类生产和发展中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结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应,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和设计品位完整的展现。如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法国埃菲尔铁塔等都体现出人类的创造性和社会发展标志。也如同古希腊的神庙、中国古代宫殿、新时代的高楼大厦和优雅别墅,这些建筑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按照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结构的建筑形式。究其本源,这些建筑物结构形式除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外,还受到艺术文化和设计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渗透可以说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而这是密不可分的,其在建筑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将建筑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设计通过建筑进行传承和应用,使得其在体现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的是渗透方式、过程和关系也成为目前人们研究建筑文明发展的主要基础。

二、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内涵

1、简述设计的内涵

早在19世纪前,英国百科全书就对设计一词进行了的解释,在其对设计概念的解释中提出设计与图案可以相提并论,都具有着较重的装饰意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将设计归纳总结为某些课程的名称,对其设计的内涵构造还并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的应用逐步增加,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使得设计迅速占领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词汇之一。在这种情景之下,设计不仅要体现其艺术价值,同时还要对科学、经济和实用性价值进行严格的分析,在这构成了以艺术、科学和经济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形式,使得其体现了巨大的实用价值为基础,为各个产品的创新提供发展基础和依据。

2、艺术文化内涵

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三、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渗透的关系

艺术文化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其主要价值体现在文化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之中,可以说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之中,文化与物质紧密相关,其继承了传统结构设计模式的同时要以目前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文化紧密相连,在以文化物质水平为基础进行控制与完善。

1、早期关系分析

建筑设计是依仗文化现象,其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各种变化规律都反映着当前时代物质生产和科学水平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同时也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措施。譬如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各种物质生活要求较低,因此在建筑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都是注重建筑物的居住性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实用为主要依据,很少去关注审美功能的发展要求,因此在设计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2、工业革命胜利之后

在工业革命胜利之后,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关系逐步改善,大规模的生产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促使人们在生活中对其环节要求不断更新和创新,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人们不断的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体制和方式,为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建筑物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基础依据。

3、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

在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得到飞跃发展,以现代建筑工程体系为依据的建筑模式和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流程,这就为建筑工程设计理念和体系的更新改变提供了基础与平台,在设计中通过改变传统美学概念,以智能化技术要求和手段对目前建筑设计提供了良好基础依据。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例如,设计两所住宅建筑,在材料和工艺都相同的情况下,设计者采用不同户型的话,一种自适应性又差,可能在巧年后无法满足使用功能,无法改造只有拆除重建,而另一所由于可以灵活变换户型而得到更长时间的使用,相比之下,在相同的时间内,后者生命周期中耗费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比前者要少很多。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阐述表明,在如今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最好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设计渗透工作必须明确两种工作的发展方向,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要进行取精去糟的处理,使得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能够融入到目前设计界之中。■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民俗风俗;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稳定性;民族性;文化性

1 中华建筑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特点,建筑是表现人们精神文化的主要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表现的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某个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建筑艺术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水平、模式、情趣的写真照,建筑能综合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艺术特色、设计水平以及技术的发展情况[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为中国文化填充了别样的色彩,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有壮族的陶瓷文化、苗族的图腾文化、四川的山区文化等,每个地区的文化都能体现出我国各民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打造属于自己地区的文化特质。

2 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形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在各民族乃至各地区之间的民族风俗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各民族之间的民族特点有着鲜明的对比,但是,众多不同的民族特点又有着共同的民族形式,如,民俗风俗的稳定性、民族性、敏感性、地域性、社会性、群众性、文化性、历史性等[2]。

2.1 稳定性

民俗风俗是一个民族的习惯,同时也是民族历史留下来的文化产物,很难改变这种习惯,而且民俗风俗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以及自然根源,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很难被磨灭的。因此,只要民族以及形成民俗风俗习惯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以及自然根源继续存在,那么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也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而且,一旦民俗风俗形成,就会跟随着历史的根源继续流行下去,民俗风俗的形成是建立在民族共同情感的基础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但是,人们的这种民俗风俗的习惯却是一成不变的,已经深深的定格到民族群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2 民族性

民俗风俗的形式,是对该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的一种刻画形式,同时也体现出民族的信仰,反映出民族的群众心理素质、感情境界,是民族发展历史以及文化的一种传统理念,充分体现出各民族的不同民族性质[3]。

2.3 敏感性

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别,有的表现在生活上,有的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的表现在社会上等,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方式也是一个民族较为敏感的方向,因此,要学会尊重各民族的民俗风俗的习惯。

2.4 地域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的地理变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地理变化较大的自然环境下,各民族间居住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情况都是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也有很多民族虽然同属于一个民族,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其民俗风俗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比如我国最大的民族“汉族”,汉族生活的地区较多,而且每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也各有差别。因此,民族的民俗风俗根据地域性形成的差别主要分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民俗风俗差异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风俗差异。

2.5 社会性和群众性

民族的民俗风俗是民族群众的共同感情,同时也是代代相传的一种习惯,已经深入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及各个行业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已经渗入民族群众的心理。因此,民俗风俗具有共同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2.6 文化性

民俗风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道德价值观,并且是经过该民族很长时间积累下的精神财富,民俗风俗深入到民族的各个行业,如餐饮、教学、建筑、婚礼、节日、服装等,尤其是建筑艺术设计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2.7 历史性

民俗风俗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从很多方面都能反映出民族的历史传统观念以及文化,尤其是在很多民族的节日是古代传承下来的。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苗族的龙船节等。

3 民俗风俗与建筑艺术设计的结合

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不是不劳而获的,是经过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中用劳动获得的成果,形成的民俗风俗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涵义,因此,民族的民俗风俗的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努力,保留住正在淡化的优秀的民俗风俗,将它们继续传承下去。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地区之间的民俗风俗习惯是反映出各个人群的生活、爱好、饮食等习惯。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建筑设计以及一些其他方向的优秀传统设计和相关的历史文化都反映出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同时还对创造适用地区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民俗风俗对民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和谐发展,这是民族的一种习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民族风俗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发展的表现,还能将这种民俗风俗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品味,而且通过实用功能还能将民族文化用自己的表述形象流传下去,尤其是在建筑艺术设计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将民俗风俗与建筑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可以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民族风俗的特点,充分反映出当地民族文化的特点,虽然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建筑艺术设计也不断在提高,但是,不管社会如何的发展,建筑设计提高到什么程度,在任何地区的建筑设计都要体现出当地文化,要求建筑艺术设计必须本土化的特征,这是当今社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俗风俗传承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各民族的民俗风俗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对于现代的建筑艺术设计者来说,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又需要用自己的建筑艺术设计将民俗风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且要不断的发扬优秀的民俗风俗,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将具有民俗风俗内涵的建筑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有助于建筑设计工作的良好进行和建筑设计行业的良好发展。

4 民俗风俗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结合的意义

作为世界三大建筑艺术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中华民族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优秀的具有民俗风俗文化内涵的建筑。建筑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从生活上讲建筑是生活实用的一种物质价值,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用它艺术造型、艺术装饰以及独特的建筑结构体系等充分的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民俗风俗搭建而成,而将各民族的民俗风俗结合到建筑艺术设计中,实现民族风俗的传承之外,还对现代建筑艺术设计进行创新。

结论:

建筑设计实际上是一门艺术工程,除了需要在设计中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建筑的艺术要求。而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将民俗风俗与建筑设计进行良好的结合,使建筑设计能够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有助于实现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良好融合,也有助于建筑的良好使用,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得亚,方拥班,张一兵.东西民俗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J]. 中外建筑. 2009(05).

篇7

【关键词】建筑;艺术;结构;技术

前言

建筑的发展是从建筑空间的创造到结构理论的成熟至建筑造型的多样化, 正是这样一个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相促进的过程, 建筑师们的力学意识使他们不仅理解结构构思, 而且能把这种基于科学理论的观念转化为一种直觉的灵感。充分利用结构中符合力学原则的形式来构成不同的空间轮廓与空间韵律, 从平面、剖面上综合协调, 综合处理好功能、技术、艺术、经济诸方面的矛盾。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理论的大背景下, 结构的合理性也受到了反结构 逻辑和各种新形式主义的巨大冲击, 有人试图否定结构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 把建筑艺术变成空中楼阁, 或者变成某种纯粹的概念, 但就如哲学里所定性的那样, 意识总归要受物质的支配, 它不能够改变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颠覆结构规律的企图与宇宙的生存法则背道而驰, 是缺乏生命力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证明, 结构在建筑中的地位与作用, 并不因建筑的发展而有所削弱或偏离。具有结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建筑, 永远是人类普遍需求的, 符合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

一、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分析研究

随着学科的逐步细化, 建筑与结构作为两个独立的专业也逐步分家, 建筑师侧重于造型的设计, 结构工程师则侧重于力学计算。但作为建筑师, 其主要的和真正的职责, 是在造型设计的同时协调各种专业。他不必对一切细节都具有专门知识,但他对建筑工业的每一个部门都应该具有清晰的一般概念, 坚固是最基本的特征, 满足 坚固 所需要的建筑物部分是结构, 结构是基础, 没有结构便没有建筑物, 因此也就没有“适用” , 也就更谈不上“美观”了。所以对结构作用的理解是理解建筑学的基本前提。一方面, 就结构构件本身而言, 结构是建筑的骨骼, 对建筑造型和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结构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形式, 比如欧洲中世纪的罗曼式建筑封闭厚重, 墙上多有小窗,就是因为当时的拱券技术还不发达, 造成必须由厚重的墙体承重, 不可能开大窗。而之后的哥特式建筑则突破了这个技术, 把十字拱、骨架券和尖券结合起来, 把墙体从承重结构中解脱出来,于是为开大窗打开了方便之门, 使哥特式建筑显得空灵而超脱。结构构件也为建筑的形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雏形。建筑构件起源于纯粹功能的要求, 或者是由于建造的工艺所必需, 而并非为了追求美学的意义。在建筑工艺的范围内, 基本结构构件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它们在形式上不断被提炼, 逐渐被附加的装饰所丰富, 但它们变化的起始和演进的过程总是建筑工艺方法的写照和直观体现。柱头和柱础正是柱身断面合乎逻辑的必要扩大,以便支承额枋和把荷载更好地从柱子分散到下部石基上去。同样, 用于保护立面免受雨水侵蚀的方法(檐口) ; 用于保持洞口上方墙体连续性的力学方式(额格、拱) ; 加工石材以便减小尖角、以花饰浮雕保护转角部分的方法等等。事实上, 古代所有特征性的建筑细部都是产生于技术上的需要, 然而很快又得到一种精确的艺术形式。似乎这才是它们自身的真正归宿, 这时, 建筑与结构完美地结合了, 达到了各自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 就建筑的建造者而言, 结构所决定的形式也是建造者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力学规律所努力达成的。两者其实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讲, 结构又是建筑的语法,也就是说, 结构的科学规律是建筑设计中必须遵守的法则。诗歌是优美的语言艺术, 但是诗歌有着比普通语言更严格的格律要求, 音乐是传达感情的美妙声音, 但不是随意涂抹音符就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 结构规律就好像是诗歌的格律, 音乐的和弦, 它是人类对自然美的提炼和再创造, 规律有时显得刻板, 但是如果能够熟练地驾驭它, 就可以脱口吟诵美的诗篇, 就可以随口哼唱优美的旋律。希腊人的建筑, 是由建造者所能使用的材料( 大理石和其他石料) 的性质以及工匠所能理解的简单力学形式所决定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建立灿烂的希腊建筑艺术, 同样, 罗马人发明了推力屋盖(单拱、十字拱), 尽管随之而来的是结构上的巨大水平力限制, 但依然能创造出过去梁柱体系的结构物在体量和形状上都无法比拟的内部空间。而哥特时期的建筑师们所取得的成就更是令人惊异的。他们是现代技术的真正先驱, 他们以非常优良的材料建成细肋, 其推力与反推力的相互作用达到力的平衡, 并以此代替了厚重墙体的平衡。从而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哥特建筑艺术。在这里, 技术和艺术的融合是如此的完美, 以致人们无法将其结构和建筑予以分割。同样, 在现代建筑运动的百年辉煌中, 结构在其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钢铁、混凝土、玻璃及一些金属和非金属板材等替代了原始的土、石、砖、木材, 建筑向高度和大跨度方面发展。另一方面, 与材料相关的建筑科学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 框架结构的出现扩大了建筑内部空间, 使之变得多样而灵活, 剪力墙结构的出现使建筑物垂直空间得以向更高延伸, 框剪及框筒结构等抗侧力结构体系的出现, 解决了建筑物向更高发展的抗水平推力问题, 建筑师在建筑空间设计上赢得了更大的自由。而所有这些不同的结构形式都带之以各自独特的建筑外形, 当这一切被建筑师们恰当地渲染后, 优秀的建筑作品油然而生。

二、结构与艺术的起源及相互关系分析研究

结构的力学规律作为一种客观规律无疑是属于物质范畴的, 它是不以我们人类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 也就是说它是先于人类的出现而存在的。而艺术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则无疑是属于意识范畴的, 它产生于人脑, 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认识而产生的, 它是意识的产物。按唯物主义哲学原理, 物质总是先于意识而存在的, 并决定着意识。所以从源头上说, 建构技术决定了艺术美学的产生。这一点也已为现代的考古发现所证明。由此可见, 建筑现象具有两重意义: 一方面, 是由服从于客观要求的物理结构所构成; 另一方面, 又具有旨在产生某种主观性质的感情的美学意义。建筑现象的这种两重性使建筑处于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艺术的领域。因为在其他艺术中, 制约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都不会像建筑一样具有如此决定性的意义。虽然建筑中既有技术的因素, 也有艺术的因素, 但是两者在各个层面都有交叉复合, 因此我们不能把技术因素与艺术因素简单地分开处理。无论何时何地, 一个建筑物的普遍规律, 它所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 建筑技术, 建筑结构和决定建筑细部的艺术处理, 所有这一切, 都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个完整的系统。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充分的, 内在的契合。建筑的艺术和结构, 实际从建筑发展最早的传统来看是共存的, 如果我们回顾建筑艺术的发展史, 可以发现虽然建筑风格随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缤繁复杂, 但总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那就是与建筑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每一时期, 每一地域的建筑风格都有其相对应的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建造技术

参考文献:

篇8

文化建筑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给友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情调和乐趣文化建筑的环境是围绕建筑主体概念而专门设计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对构建具有高艺术价值的文化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随看现代艺术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审美越来越高。

1基本概念

1.1关于审美

市美、是客观存在的感受和体验,它更多来源于人们的心理话动,同时受到客观囚素的制约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在其作品创作中,市美话动既有助于设计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深化作品,同时又叫一以辅助他们更准确的把握受众的心理,使创作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达到其“天人合一”艺术效果

1.2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属于公共建筑,是人们日常生话和进行社会话动小叫一缺少的场所。文化建筑包含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展览建筑、文教建筑、纪念建筑、演出建筑及特定环境的风景建筑等等。在西方国家,文化建筑甚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化建筑越多,或者建筑水准越高,就说明这个国家的文化经济水平越高。如今,文化建筑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数量也旱现出小断增加的态势(见表D}

1.3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建筑的设计是功能一艺术一技术的空间组合,三者应达到高度的统一。优秀的建筑设计小能脱离总体关系孤立地进行,应将它融入特定的环境之中去考虑。

(1)在建筑设计的环节中,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以环境来作为衬托,结合整体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相应的标准,通过物质手段的辅助以及美学原理的分析,从而创造出能够满足当下民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室内以及室外环境。

(2)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仅可以实现文化建筑的基本使用价值,还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体现环境氛围以及建筑特征等精神层次的要素和特征。

2文化建筑的审美特点

2.1审美主体的大众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说,环境艺术设计正是传达与弘扬了这种大众文化。在社会文化民主化、价值观念多样化、公众需求多元化的现今时代,文化建筑应当为民众不同的文化需求营造新的空间以及创造新的形象。“一切都是艺术”,文化建筑应该是把日常生活当做文人景观,拥抱大众生活,倾力展示人类与环境的见证物场所。文化建筑以及室内外环境应该是易于接近与理解的、能为民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的、可以促进文化传播的公共交流“论坛”的理想模式。基于审美主体的大众化,文化建筑依靠自身的公共文化特性来吸引民众的眼球,从而把自己打造成公共文化中心。

2.2文化传达的模糊性。

信息具有限制性与非限制性之分的特点。限制性信息可以用精准的言语来描述;非限制性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它需要用感觉来体会,只能依靠比较含糊的言语来描述。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所要传播的文化信息正是这种模糊性很大的非限制性信息,当其表达不清楚的时候需要人们去修缮和联想。所以,不管是接收到的信息量,还是接收到的信息内容,都因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而有所区别的。由于室内外环境设计主要是对人与建筑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一方面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拥有许多的模糊性思维,难以用精准的言语来描述;另一方面室内外环境设计学科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复杂性越高精确表达的程度就越低。所以,人们不能对所传播的文化信息一点一点地仔细思考,而只能抓住其中的主要部分。

2.3审美知觉的直观性。

在这视觉传达时代里,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通常以“视觉”为文化传达的存在基础,又因为在人类所有的感官中只有视觉与听觉属于认识性的感官,所以视听有别于其他感官形态,它能够直观有效地把握世界,领会其含义。更深一层讲,在人的视听感知中,视觉比听觉更具有优势,因为它不仅仅具有感知和理解的直接性,而且还能跟图像与形象紧密相连。由此可以把视觉与听觉的关系转变为视觉-图像与听觉-语言这两层关系。换言之,相比听觉,视觉具有图像对语言的优势。

3文化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审美要素

3.1比例和尺度

比例是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空间中体现为长、宽、高之间的比值。建筑环境形式的比例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要素。根据审美经验,建筑物环境的形式比例存在相同比值关系的时候,整体感觉更和谐,更具有美感。尺度是指建筑环境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尺度与建筑物的真实尺寸大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尺度与比例并不完全相同,审美原则的尺度是一种基于建筑物环境大小而产生的感觉。文化建筑设计中比例和尺寸往往密切相关,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应当反复推敲比例和尺度的大小,选择最佳值和最合适的搭配,提升文化建筑的美感。

3.2均衡与主从

均衡是指在设计的空间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自然界中,相对静止的物体能产生视觉上的平衡感,在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中,这种平衡感符合安全的原则,也能达到整体的审美要求。主从与均衡看似相同,其实存在很大区别。主从体现的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即各组成要素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占的比重对整体效果的影响。主从设计可以有效避免设计作品松散和单调的现象。建筑设计中,主从和均衡往往也是相互联系的,过于注重均衡则无主从,过于主从则失去均衡。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均衡和主从产生的审美效果,从平面与立面、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从局部到整体等各方面处理好主从与均衡关系,力求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

3.3反复与韵律

反复是指以相近或者相同的构成单元按固定的规律出现。反复的设计效果体现为组成要素有节奏和秩序出现的美,一目了然,易于辨认。韵律是指形式要素引起视觉和心理上的律动效果,例如光线、色彩、材质、造型等合乎某种规律时给人的节奏感。反复和韵律并不相同,反复一般是某一要素简单重复出现,而韵律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条理性,但是二者都是最基本的构图原理,也是中国古典艺术中流行的构图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合理采用反复和韵律的构图方法,注重简单重复和韵律变化,能使文化建筑设计作品产生生动、活跃、协调、富有节奏的美感。

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建筑设计;地域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趋同化日益扩大。全球化影响到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价值体系,从而使传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被全球化强调均一化及同质化的设计模式所取代。本文以建筑和园林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当代的建筑大师在传统的建筑文化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努力,在这里也对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从多方面论证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特征的重要性。

1 建筑设计地域性浅析

1.1 建筑设计地域性的含义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指的是通过结合不同地域的实际,建筑能够体现出该地域的文化、 思想、 个性等。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建筑更是一个地域的产物,建筑必须要符合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和思想。

1.2 建筑设计地域性的特点

建筑设计地域性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广义上的特点,另一类是狭义上的特点。 广义上的特点一方面指空间范围跨度大的建筑所体现出的差异,另一方面指空间范围跨度小的建筑所体现的差异。 狭义上得特点就是指在相对较小的空间环境中,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性差异。

2 环境艺术浅析

2.1 环境艺术含义

环境艺术也可以说成是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新兴的一门学问。 它包括建筑场所设计的艺术、 建筑与周围事物关系设计的艺术、 建筑生态和谐设计的艺术。

2.2 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环境艺术是在1981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大会上被正式提出的,我国建筑设计对于环境艺术的认识是从1985年开始的。 1987年由 《中国美术学报》 牵头,正式成立中国环境艺术学会,1992年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环境艺术的发展已经迈上了正轨。

3 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地域性的影响

3.1 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的影响

建筑设计的文化地域性,分为物质文化地域性和非物质文化地域性。 首先,地域的文化内涵不一样,那么它表现在建筑设计的表现上就会有所不同。 建筑设计中的尺度与建筑设计的风格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主要是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建筑设计地域性的原因。 第二,在国家的内部之间,也存在着由于地方界限导致的各地间生活差异与社会习性的不同。 这种不同一方面造成了很多方面的经济、 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在这个基础上反映给建筑设计就形成了地域性的差异,另一方面,各地域间无论在哪个方面上,肯定会存在着一定的往来关系,这种往来关系经过不断的沉淀与积累,各地域间的文化也就自然而然的反映在建筑的设计上。 第三,由于不同地域间的不同礼制,也会造成建筑设计的差异性。 比如泰国是一个全民信佛的国度,那么它的建筑设计就会体现佛教的特征,我国封建礼制历史比较长,在建筑设计上多体现封建集权的庙宇式特征。

环境艺术在建筑文化地域性上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环境艺术是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是环境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环境艺术就是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的体现。 地域间的风俗习惯、 文化传统、 审美文化差异、 制度、 道德等方面的差异都会放映在环境艺术中。 比如,宗教文化的不同,环境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不同,信奉基督教的地域,在建筑的环境设计上就会体现基督教的教义和精神,在一些建筑壁画上的选择、建筑整体风格的设计、 建筑内饰的装修上,都会透漏着基督教的内容。 另外,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事环境艺术的主要推手,促进着环境艺术水平的发展,一个地方的文化有多深厚、 多丰富,相对应的环境艺术的发展潜力就会有多大。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而且精深,环境艺术在近几年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客观上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

3.2 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生态地域性的影响

生态因素是近几年建筑设计的主流方向。 生态的和谐是建筑的重要追求,一个好得建筑设计,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参考。生态环境也存在地域性,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理条件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地域性差异。 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的配套设施上,例如绿地、 树木、 水文等,如何在建筑设计上结合本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创造一个优美、 和谐、 舒适的生态居住环境,考验着每一个建筑设计者。生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在人们生态意识越来越强的条件下,生态因素足可以决定环境艺术设计的成败。环境艺术的设计者要在设计生态环境时,注重建筑的生态地域性,不能只途表面功夫,要在确保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着力塑造一个适合人居住得生态环境,在绿化、 水文等充分保证人们的休闲性和娱乐性。

3.3 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景观地域性的影响

建筑设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景观设计上。 景观设计是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差异的重要载体,任何建筑都离不开景观设计。例如中国的传统民居的门前,都会设计有左右两个石狮子,认为石狮子是一家院落的守护神。 在中国流传着一句古话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 ,从这点上足可以看出景观设计对于一座建筑的重要性。景观设计也是环境艺术的重要体现手法,环境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建筑景观上的设计。 不同地域的景观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和优点。 江南的建筑景观多为小桥流水式的,北方的建筑景观多为庄严肃穆式的,而一些少数民族的建筑景观更是富有特色,藏族人民的建筑景观一般是和高山瑞雪联系在一起,蒙古族的建筑景观多体现的是草原气质,所以,建筑设计存在着较大的景观地域性,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

环境艺术在景观设计的体现上,要注重多角度、 全方位的设计,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目光短浅,要结合该地域的不同背景进行系统的艺术设计,使得建筑景观很好地展现建筑的特质,并且从侧面提升建筑的整体水平和观赏性。

3.4整体性:尊重文化传统的眼界

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很丰富的建筑语言,中国人有传统的建造经验,应该从中吸取营养,用自己的方式来保存这种记忆。当然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借鉴学习,但绝不能抄袭。建筑师应该在更深层次上,对综合了的人性的、原始的过去进行延续。建筑是整个生活空间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中得到不同的表现。我们在设计中强调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性是相对于大的规划而言的,大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小到整个城市、整个村镇。

3.5创造性:弘扬文化传统的路径

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是既要看到传统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传统的普遍性与超越性的一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包含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大力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就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对文化糟粕予以摒弃。“取其精华”决不能以当代功利主义观点来对待民族民间文化,而必须尊重民族民间文化的群众性、广泛性、存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细分慎别,科学对待。

4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现代建筑要求的不断提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通常还会融入一定的艺术成分,同时使建筑更加符合其地域性的特征,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设计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使命也即是寻找生态环境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孙迟,.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刍议[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7).

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 艺术理念 ArchiCAD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48-01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替代了很多传统的工作方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在建筑工程领域中,设计师的艺术设计理念也可以通过众多的软件展现出来,并且不断进行更新换代。

建筑设计师需要把设计理念通过简单的平面图、效果图、动画和预算等手段表现出来。由于建筑的形状对自身的能量消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设计是十分关键的,在设计的最终阶段,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困难并且花费时间巨大的。

现今国内设计师常用的软件多数为偏重一种主要功能,比如常见的autocad软件,主要以制作建筑施工图纸为主,虽然也能制作三维模型,但是极其不方便且计算速度慢,客户看图像并不直观化。要想直观化,就一定要出三维效果图,用过三维软件的人都知道制作效果图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建模型、附材质、打灯光,然后进行渲染,此过程耗费时间长,过程繁琐,如果客户有哪怕是少部分的设计改动,都要重新回到autocad软件中进行修改施工图纸,再回到三维软件中重新修改制作来完成。在如此快节奏的今天,显然,应该有一种软件来综合它们的功能,改善其弊端,既能迅速完成施工图纸,又能很快完成三维效果图,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同时可以直观地修改施工图纸和三维效果图。

ArchiCAD作为专业的建筑设计软件,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用其他软件来做设计图纸至少需要两步工作,先做平面、立面、剖面图,再做三维透视效果图。这样产生的后果有两点:一是制作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不能准确符合尺寸;二是设计师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图上,而不是设计思考上。而ArchiCAD建筑设计软件会将所有这些工作都在同时完成,做完平面图就有了立面图、剖面图和三维透视图,所有这些都在一起,并能更新。直接渲染设置后就可产生各种表现效果,这样会大大减轻设计师繁复的工作流程。

ArchiCAD建筑设计软件是Graphisoft公司为了使建筑师能在三维虚拟建筑模型中全面评估其建筑设计而专业打造的一套虚拟模型解决方案。由于ArchiCAD的工作流程是集中的,其他软件同样可以参与虚拟建筑数据的创建和分析。由此,以ArchiCAD为基础的建筑方案可以广泛地利用虚拟建筑数据并覆盖建筑工作流程的各个方面。其基于全三维的模型设计,拥有强大的剖/立面、设计图档、参数计算等文档的自动生成功能,以及便捷的方案演示和图形渲染,为建筑师提供一个无与伦比的“所见即所得”的图形设计工具。同时,ArchiCAD创建的三维模型,通过IFC标准平台的资讯交互,可以为后续的结构、暖通、施工等专业,以及建筑力学和物理分析等提供强大的基础模型,为多专业协同设计提供有效的保障。对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而言,ArchiCAD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建筑设计软件。

在此软件中提供了关于建筑设计所涉及到的所有建筑设计元素,例如,柱、梁、楼板、屋顶、坡地和门窗等可调节的应用元素,这样就方便于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随意应用和调入,完善的软件功能确实给设计师带来很多方便之处。设计师在设计时就像在纸上绘制草图一样,可以随意绘制,随意删减,所应用的快捷方式大大提高了制图速度,减轻了设计师在设计时所花费大量时间放在制图上,只要设计师将自己的艺术设计想法和理念更好地发挥出来即可。在应用软件时也会发现,如果对于建筑知识不了解就会出现制图错误,要对于建筑中的门窗、梁、柱和楼板等的建筑知识体系有所了解,知道它们的尺寸计算生成公式,知道它们的结构搭接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这些软件功能元素设计建筑。除此之外,还要对于建筑基础知识、防水、保温等建筑结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不至于所做的建筑设计空洞,才不会缺乏专业性。总之,良好的建筑理论知识配合方便快捷的软件技术才能更好地解决在实践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在国外,很多的事务所如AC.马丁、博尔布、迈克尔·维尔福特和若昂.W.托斯卡诺建筑设计事务所等都在使用此种软件,且在2010上海世博会中的匈牙利国家馆、挪威国家馆、芬兰国家馆、冰岛国家馆、俄罗斯国家馆的设计都是使用ArchiCAD建筑软件来设计的,包括世界最高住宅楼EurekaTower、迪拜五星级大饭店等很多大型建筑也都应用此软件进行设计。

在国内,ArchiCAD建筑设计软件使用率还不及国外,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注意,毕竟它是未来虚拟建筑发展的主流。自2005年年初推出ArchiCAD9中文版后,标志着ArchiCAD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总之,ArchiCAD建筑设计软件已成为非常优秀强大的设计工具,设计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集中在他们最喜欢的事情上——设计伟大的建筑。

【参考文献】

[1]费本华,周海宾编著.轻型木结构住宅建造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2]沈祖炎,陈扬骥,陈以一编著.钢结构基本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