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阶段,信息化、网络化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近年来,“互联网+”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进一步加快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脚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不容小觑。研究表明,中国电子商务业正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中国信息经济的基础。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也是全球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2012年6月底,全球网民数为24亿,其中22%来自中国。
从阿里巴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效果,便可窥见电子商务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作为全球电子商务的领导者,阿里巴巴集团是中国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之一。超过千万的企业会员与数亿注册会员。2011年中国网商规模已经突破8300万人,淘宝网卖家已经超过600万家。《2010年度网商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网络零售交易额为2118亿元,同比增长105.4%。由此可见,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方面,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贸易方式,细化了传统企业的经济社会分工,信息化、系统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其生产流程更加清晰、易于管理,优化了组织结构,整合了现有资源等;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刺激了其相关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例如物流服务行业、金融服务行业、信息服务行业、电子商务认证服务行业、电子商务信用服务行业等等,扩大了经济市场,刺激了消费,提高了经济贸易的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生产总值,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价值,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测度研究可以反映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所占的地位,可以反映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也可以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预测及决策的支持服务,所以研究存在理论与现实上的双重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发展及其内在转变
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等,这些都是电子商务诞生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消费等各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蒸蒸日上的电子商务产业备受瞩目。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促进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从表面上看,电子商务扩大了市场、刺激着消费,提升了国民生产总值;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推动着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物流服务行业、金融服务行业、信息服务行业、电子商务认证服务行业、电子商务信用服务行业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往深层次看,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消费方式,细化了工作分工,优化了企业组织结构,大大提高了商务贸易的效率。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局势下,计算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网络系统也日趋完善,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成了社会的主要特征,电子商务逐渐登上了经济发展的舞台,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变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发展表面上的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二是电子商务相关服务行业的诞生和发展。
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消费等方面,无论是工农业、国际贸易还是家庭理财、个人购物都能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实现,电子商务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大环境。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贸易的市场不断扩大、产品及服务多元化、服务质量提升、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更是刺激了消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生产总值。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相关服务行业相继发展起来,例如电子商务认证服务行业、电子商务信用服务行业、电子金融服务行业、信息服务行业、物流服务行业等。它们是电子商务的辅助行业,支持着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同时也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变化适当革新。电子商务一个行业带动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发展内在转变
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更加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与革新,电子商务也渐渐从深层次上(即根本上)改变着经济的发展方式:传统商务活动消费方式的改变、工作分工的细化、组织结构的优化、经济贸易效率的提高。
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逐渐变得多元化、系统化、产业化、信息化,如影随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条形码技术也逐渐完善起来,新形势下的经济贸易也在不断地发展与革新中。
电子商务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媒介,以电子化方式为消费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贸易方式;另外细化了传统企业的经济社会分工、责任具体到人、企业管理系统扁平化促进了企业的科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其生产流程更加清晰、易于管理,优化了组织结构,整合了现有资源,提高了企业经济贸易的效率。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
电子商务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等各种经济形式的方方面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商务贸易方式之一,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更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一跃成为国民经济最大的增长点。尤其是阿里巴巴美国成功上市,更是创下全球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交易,仅天猫“双11”一天的交易额,便超过870亿元,宣告着中国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方式之一,也必将是未来重要的贸易方式之一。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商务活动成本高、效率低的现状,刺激了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变革,扩大了传统商务贸易的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它的广泛应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效果尤为明显,不仅给传统的商务活动带来了重大变革,而且还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国家GDP的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另外,电子商务的出现整合了传统企业的现有资源,优化了传统企业配置,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刺激了其相关服务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蒸蒸日上的电子商务行业。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测度分析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测度研究可以反映出电子商务目前的发展水平,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测度指标体系分析出电子商务的现状、预测出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另外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测度研究还可作为电子商务企业预算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美国是最早进行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测度研究的国家,目前已拥有较为先进的测度指标体系、科学的测度流程、优秀的测度研究组织,而我国测度研究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测度研究分析,结合基本国情,选择性地吸收国外先进的方法。
(一)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流程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流程主要包括:建立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指标体系,搜集、整理、分析来源真实可靠的相关数据,测度指标及方法的调整,测度实施,测度结果分析。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测度研究的首个步骤,是测度研究的根本。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测度指标主要有反映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产值、收入的各项指标。
搜集、整理、分析来源真实的相关数据是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研究的可靠依据。数据如果失真研究便失去了意义。
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研究流程将测度过程标准化,减少了工作中不必要的失误,保证了测度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测度实证分析
近年来,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广泛,不但给传统的商务活动带来了一场变革,而且还刺激着其他相关服务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经济贸易方式的同时,还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率,整合了现有资源,优化了组织形式。要想充分了解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必须通过严谨的测度研究,分析电子商务目前的发展水平。
本文主要针对近五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及相关数据进行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实证分析。建立适当的宏观测度指标体系,搜集、整理、分析近五年的可靠数据,选择适当的测度方法进行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研究。
1.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主要是从反映电子商务产业规模、收入及产值三个方面测度研究宏观上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主要的测度指标有: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在全社会市场交易规模中的比例、电子商务从业人数在全社会就业总人数中的比例、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收入与全社会所有从业人员收入的比较、电子商务总产值占国家GDP的比例。
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有三种:B2B、B2C、C2C。其中B2B是指拥有独立的电子商务商城的两个企业之间的贸易合作,比较著名的有:阿里巴巴,慧聪网;B2C是指拥有自己的电子商务商城的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经济贸易方式,例如京东商城、唯品会、卓越亚马逊、苏宁易购、聚美优品、凡客诚品等;C2C是指一些在购物网站上开店的个人与消费者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贸易,最典型的就是淘宝网了。同样,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是B2B、B2C、C2C这三种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总和。
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数量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服务行业的从业人数、应用企业电子商务从业人数、政府部门电子商务相关人员数量,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收入也自然是这三方的收入总和。电子商务总产值包括电子商务服务业产值及应用企业电子商务产值。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在全社会市场交易规模中的比例、电子商务从业人数在全社会就业总人数中的比例、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收入占全社会所有从业人员收入的比例、电子商务总产值占国家GDP的比例这四个测度指标是宏观的综合测度指标,可以反映出目前电子商务产业的规模、收入情况、产值,也就是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
2.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测度方法的调整。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效果的测度,需要汇总、整理与分析大量数据,并以这些数据作为支撑。为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本文除了利用了现有来自官方渠道资料外,还整合了部分权威机构的数据信息。统计资料以《中国统计年鉴》为主,以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统计调查报告和市场监测、研究报告为辅。鉴于本文选择以时间节点作为研究对比序列,所以在数据整理中,重点对2010-2014年数据进行了时间跨度的安排。
《中国统计年鉴》中,全社会就业人数、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指标。除此之外,为了更大限度地提升本次测度的准确性,资料来源方面,还增加了如艾瑞咨询机构的研究数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14年生产资料市场发展报告》以及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和《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等。
根据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的测度研究,要求正确选择测度指标和测度方法,以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而测度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绩效测度方法、主成分分析测度法、层次分析测度法、数据包络分析测度法、模糊综合测度法等。而本文则选取绩效测度法,这种方法是根据电子商务行业的业绩、成就分析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促进效果得到的定性或定量测度的方法。它流程复杂、不宜操作,主要适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为了提升研究的精确度,本研究在绩效测度的同时,还做出了细微的调整。
最后对来源真实可靠的数据带入相应指标公式中进行测度计算与分析,得出相关的测度研究结论,反映出目前电子商务毕业论文的规模、产值、收入等方面的情况。
3.测度实施及结果分析。本文表中数据均出自官方及权威机构,来源可靠,可对其进行测度指标计算和分析。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B2B交易额+B2C交易额+C2C交易额 (1)
全社会市场交易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 (2)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在全社会市场交易规模中的比例=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全社会市场交易规模 (3)
由表1、表2及式(1)、式(2)、式(3)可得表3所示结果。
从表3可知,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在全社会市场交易规模的比例逐年增加,且其比重约为市场交易规模的9.96%至15.8%,电子商务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市场交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由表4可知,电子商务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例逐年稳步攀升,并且比例较大,证明了电子商务的规模不断增加,对人们的影响也不断加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电子商务就业人员收入比全社会就业人员收入较低,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不同层次的就业人员薪资水平不同,基础服务业的就业人员较多且收入低。表5显示其薪资水平逐年提升。
表6显示电子商务的产值逐年提升,占GDP的比重也不断增加,电子商务促进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8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3%,电子商务产值每提升1%,GDP即增长0.4%。
结论
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进行阐述与测度研究,以测度指标体系的计算分析得出:电子商务的发展蒸蒸日上,其产业规模、收入情况、产值情况大体均反映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网络化的新经济活动,电子商务在对于扩大流通、改革管理与市场渠道拓展等方面,体现了内在的作用。而在外在表现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带动了GDP的增长,同时还优化了就业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服务贸易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领域,是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1982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而2012年已达到了4705.8亿美元,增幅达到106倍。根据世贸组织公布的2012年各国服务贸易新的排名,我国全球排名提升到第三位。其中,出口1910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进口2805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为12.3%,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0.3个百分点,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量的5.6%,同比提升了0.5个百分比1。
服务贸易被WOT纳入全球的贸易自由化体系之中,将商业存在作为服务贸易内容之一,发达国家对覆盖率的承诺为81%,而转型经济体则为66%2。伴随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各种发展因素也在变化,对我国服务贸易安全运行产生了极大影响。2011年起,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危机,大部分主要经济体先行指数持续走低,为了转嫁经济发展的矛盾,保护主义贸易政策越演越烈,贸易救济措施与日俱增,中国的涉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与国际货物贸易相比,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物具有无形性、消费和生产过程的同步性和不可储存性,国际服务贸易本身表现出难以监管的特性,而非关税壁垒的实施本身又具有灵活性和隐蔽性,在服务贸易这种特定领域尤为突出。特别是服务贸易涉及领域众多,包括银行、保险、电信、运输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贸易救济措施的提出影响面更加广泛。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统计,服务贸易的壁垒有2000多种,可分产品移动壁垒、资本移动壁垒、人员移动壁垒和商业存在壁垒等四种形式。在壁垒众多的贸易环境中,贸易摩擦不可避免。截止2011年,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摩擦案件共21起,大部分集中在分销服务、金融服务和通用服务这三个领域。涉及中国的有6起,其中4起由美国发起,并且全部以中国败诉而告终。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摩擦诱因分析
(一)国际比较总量小,市场份额较低
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排名为世界第三,排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中国服务贸易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源于大国优势,我国的经济规模总量大但国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消费需求主要为实体标的物,对服务则显不足。目前我国经济更多依靠于工业增长的支撑,服务业很难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根据统计,我国2012年服务进出口总额为4705.8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的5.6%,在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比10.8%。相比而言,美国的服务贸易2012年出口和进口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比分别达到14.13%和9.9%3。从增长率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依靠进口拉动,2012年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达到23%,远超过世界平均的9%,而出口增长率则为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是人口大国,服务贸易的载体主要为自然人,如果按照人均计算的话,这个比值悬殊则远不止于此。
美国的服务贸易份额一直占据领先,1980年美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就占世界服务贸易的14.6%4,2000年增长为18.5%,之后存在波动性下降趋势,直至2012年为12.07%。除此以外,世界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占比均在10%以下。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具有较好的表现,但绝对份额仍较低。
(二)服务贸易仍倾向于传统行业,比例失衡
我国服务贸易仍然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为主,如2012年运输、旅游两项出口额合计达到我国服务贸易的58.8%,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而电影音像、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通信服务等具有高端服务特定的领域则只有很少一点份额,有的甚至不足1%,2012年四项合计也仅为2.5%,而美国的金融服务单项在2009年就占8%。
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和咨询服务的份额增长较快,分别从1997年的0.3%和1.4%增长为2012年的7.6%和17.6%,出口额增长率也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发展,但绝对份额量仍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比如软件运营服务(简称为SaaS),北美和西欧发展的较早,虽然近几年所占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但仍拥有了全球SaaS营业收入的85%。
(三)服务贸易持续逆差,竞争力较弱
我国1997年服务贸易逆差为32.2亿美元,之后逐年递增,2012年逆差高达8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3%,创历史新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服务贸易国,2012年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超1万亿美元,顺差2080亿美元。在服务贸易出口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少有的几个逆差国之一,并且位居逆差之首。中国服务贸易的最大顺差项目来源于咨询服务,其次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通信和金融服务的顺差额仅为2%。其中,建筑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的顺差额较上年分别减少了27.9%和14.1%。逆差主要来源于运输服务、旅游服务、保险服务以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在国际航运、先进技术等方面处于竞争劣势。
国际上衡量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其中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是最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该指数用出口和进口之差与出口和进口之和的比值来衡量,其取值范围为(-1,1),两个极端值分别出现于某项贸易完全进口没有出口或者完全依靠出口拉动。我国的TC指数在1992年-2012年间一直为负值,且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历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整理出以下分行业的TC指数统计表,同样能够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劣势主要体现在专有权利、保险服务、电影音像、运输服务以及旅游服务。其中以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最为明显,几乎达到了负向极值。需要提出的是旅游业的TC指数近两年出现了大幅滑坡,主要源于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深远,入境旅游者数量下降,而国内的旅游需求特别是境外旅游需求却有明显提高,双向共同作用使我国旅游贸易竞争优势陡然下降。
(四)国内服务贸易相关法律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缺乏针对服务贸易的立法,主要是以《对外贸易法》为基础。在《外贸法》的第四章中规定了国际服务贸易,确立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除此以外,特定服务部门也各自颁布了法规,如《人民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等,但各立法部门大都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使服务贸易整体上存在立法不统一的状况,并且各项立法基本只针对“商业存在”,而忽视了GATS所规定的其余三种。而有些部门则存在立法的空白,如旅游、商业服务等,问题层出却无法可依,不利于行业发展,也无法适应GATS框架下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我国的服务贸易部分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存在不一致性,很容易产生贸易纠纷,并招致贸易摩擦。
我国服务行业由商务部统一管理协调,但中央和地方之间对于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存在差异性,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利存在交叉,又很难协调,这样就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也容易产生行业垄断。
三、贸易摩擦对我国服务贸易安全发展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其一,在当今的服务贸易发展阶段中,知识和技术的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其具有高创新性、高互动性以及高附加值等特点,成为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发展方向。频繁的贸易摩擦也迫使我国必须要大力提高服务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使之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比如我国长久以来在知识产权方面一直不够重视,我国对于服务商标的注册从1993年才开始,20年的历史发展,还没有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商标。侵权案件的屡屡发生,使我国政府和企业逐步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重视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应用,并作为我国服务贸易向高层次发展的有力支撑。2013年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还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及投诉台,并最终保证了知识产权“零投诉”。
其二,贸易摩擦也迫使我国服务贸易部门提高行业指导,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应对体系。通过涉华服务贸易摩擦案件的分析,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存在很大缺口,国内行业法规也与国际惯例无法接轨。比如在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中,美方认为我方有16个法律文件不符合GATS的规定,并因此对其进行指控和审查,其中不乏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所颁布的法律文件,涉及广电总局、文化部、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7个部委。除了不规范的法律法规,我们同样认识到法规缺失的问题。服务贸易摩擦的频发迫使我国相关部门加强规范的管理及对各地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在以上案件发生之后,我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即于2009年11月了《关于下发音像(电子)出版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并计划在两年内对国内的音像业进行改革。又比如2012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完成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对文化产品的出口进行规范和制约,同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若干意见》的出台也能够帮助巩固行业发展的基础,促进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这足以看到贸易摩擦带给我们的紧迫感,也促使我国相关部门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来推动服务产业的规范发展。
其三,通过对贸易摩擦的积极应诉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影响,帮助企业赢得更大市场。2012年,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因为怀疑HUAWEI(华为)和ZTE(中兴)危害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而建议阻止其在美所开展的相关投资贸易活动,在此之前,美国政府也曾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HUAWEI和ZTE进入美国市场。之后作为该案的延续,美国的专利经营公司(TPL)又对包括以上两家公司在内的中国通讯企业的芯片提出了专利侵权。经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的初步裁定,认为被诉中国企业并未违反美国337条款的规定,没有侵权行为。HUAWEI、ZTE则因此而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在欧洲市场的开拓计划更加顺利,英国、法国等国家对中国的通信等企业表示出欢迎姿度。这个案例的成功也为那些受制于“美国贸易壁垒”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二)负面影响
其一,我国很多服务贸易部门的发展尚不成熟,在努力自我发展的同时还要应对国外的贸易摩擦纠纷,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企业应接不暇。为了达到国际较高的技术标准,企业不得不加大国外设备的进口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运营成本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发展瓶颈,削弱了其国际市场竞争力。这对于尚处于幼稚发展期的我国服务贸易行业来说极其不利,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甚至使我国某些服务贸易企业因无法达到较高的国际认证标准而被拒之门外。以运输业为例,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国际民航组织(ICAO)制定了一系列的管制标准,比如航空运输中航空器的噪音、航空器的操作、发动机排出物等,以及海运中对于船只污染、船只号码鉴定、海员的培训认证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运输企业因为很多技术标准无法达到而被拒之门外。
其二,丛生的贸易壁垒使我国的服务贸易产品范围随之减少,不仅阻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损害了企业的实际利益,更拉大了服务贸易逆差,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的收支平衡。比如在旅游行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都限制了外国投资的旅游企业所占股份,通常不允许控股;如若在印尼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则该公司必须注册为印尼的企业,并采用合资、联营等方式;新加坡对外国在新设立的旅行社不给予国民待遇,俄罗斯、欧盟在这方面也存在限制。在建筑行业问题也很突出,我国的企业曾参加阿富汗喀布尔-坎大哈公路等工程的修复项目的投标,就因为投标主体是国营企业而受到限制。再如,在 2007 年下半年,德国劳工局要求所有申请赴德工作的中国厨师,必须持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这个新规定加大了通过获得签证到德国从事厨师职业的难度,也给我国“输德厨师”特别是湖南省的“输德厨师”国际服务品牌带来负面影响。
其三,贸易摩擦易于引起贸易纠纷和贸易战,减少整体社会福利。服务贸易壁垒较之货物贸易壁垒更加隐蔽,这也使局面愈发错综复杂,贸易报复行为随之发生,影响了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关系。近几年来,对于不同国家的劳务签证、证书标准认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纠纷频频发生。如始于2007年4月的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虽然我国于2009年9月22日提起上诉,但世贸组织最终于2009年12月21日仍认定认为中国对进口电影、音乐和图书的限制存在违规行为。这个历时1年8个月的服务贸易案例成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最大的一次失利,外国电影公司可以不通过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而直接向中国的电影院发行电影,这也严重影响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和政治关系。再比如,位于江苏省的华奇化工有限公司在2012年刚进入美国市场时,就被USITC以盗用商业机密为由发起337调查,该公司为此付出的应诉成本已超过1000万美元,同时也丧失了很多商机,企业声誉受到影响。
四、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应对贸易摩擦的主要对策
(一)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建立救济保护机制
我国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还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要使之系统化,最重要的是解决统一性和整体性的问题。对于现有的法律,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服务贸易产品的更新及时调整修改,同时应认真研究GATS相关规定以及国外关于服务贸易各方面的法律,促进有序竞争,使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做到有法可依,扩大政策的透明度,让服务贸易企业能够通过专门的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并等到帮助。在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的同时,更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增加企业的违规成本。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政府应加大监管的力度,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惩罚,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督相结合,防微杜渐,打破诸侯割据的地方保护主义禁锢,净化市场环境,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兼顾地方政府的灵活性和积极性以及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和全局性,形成良性竞争的发展格局。
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已经做出了多项服务贸易的开放承诺,面对外国强有力的竞争,国内的服务企业一时很难招架,必然导致弱者更弱。我国应建立梯度逐步开放的制度以及开放评估体系,系统评价开放收益及风险,同时建立相应的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充分运用世贸组织的各项条款,减少目前被动应对壁垒的状况,修订并完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在相关产业受到损害时能够找到自我保护的合理方法和途径。
(二)优化服务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现阶段,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满足消费需求,而生产业却十分欠缺,这也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巨额逆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从资源禀赋角度考虑应大力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应竞争力的提升。目前资金和知识技术的比重不断增加,很多服务贸易的产业都减少了对劳动力禀赋的依赖,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原始的资源禀赋优势,也无法因此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提升。为了保证服务行业的高层次、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服务产业中资金和知识技术的梯度转移,同时加大服务业由消费向生产的转化力度,以此优化和提升服务产业结构,加强整体竞争力。
我国在传统服务行业中具有一定优势,在巩固原有优势并深入强化的前提下,也应该寻求新的增长点,比如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等具备较高知识、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贸易,根据《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力争在2015年使其占比超过45%。我国也不乏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比如中医药、文化艺术、体育等,应该通过多途径进行弘扬,顺应市场要求,扩大其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推动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
为了使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平衡发展,不仅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弥补短板现象,更要使二者能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在彼此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利益增长点。我国的货物贸易虽然在总量上处于优势,但大多来源于低附加值、低利润点商品的出口,可以通过服务行业的发展来延伸产品出口的价值链,同时可以通过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专利,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促进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结构的升级,摆脱目前“中国制造”的尴尬局面。
另外,充分利用我国在货物贸易方面的优势,扩大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业,比如在货物贸易的操作中运输、保险、金融等行业不可或缺。目前很多贸易公司都使用国外具有更高水平专业人员以及更完善系统服务的外国公司,在积极提高国内相关产业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应通过一定政策倾斜来鼓励企业优先选择国内的服务企业。推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以政策创新来带动多行业联动发展,促进商贸、金融、航运的大融合,提升服务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四)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策略,提升整体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服务业集聚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研究表明,服务业的集聚以及效率的提高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促进产业调整、规模经济、扩大就业等方面均有较大贡献。我国的服务业集聚具有明显的行业和地区差异,呈现多层分布的特征。例如,上海的服务业集聚区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并且具有示范作用,带动了周边的发展。各集聚区应该根据地域特点,依托行业内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合优化资源,完善配套,提升城市形象,强化区域产业能力的同时增加整体竞争力,适时推出区域服务品牌,并逐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市场知名度,打造“中国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
(五)加强劳动力培养,增加高端人力资源储备
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整体素质水平并不高,高素质的服务从业人员欠缺,呈现结构性失调。在服务贸易国际化、经济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的力量尤为突出,服务贸易的特点也决定了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相应的人才是竞争的焦点。对于现有的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应加大培养力度,并且使培训常规化、制度化,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潜在员工的培养成本外化,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针对性的进行“订单式”培养,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互利双赢。拓宽培训渠道,将国外先进的服务行业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合理引进海外人才,鼓励国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同时营造优良的竞争环境和企业文化,保持优质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1]黄建忠.服务贸易评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昝欣、李孟刚等.中国服务贸易安全与发展研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
[3]于立新.中国服务贸易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年.
篇3
当前,金融犯罪频发,特别是银行卡类案件层出不穷。公安部在今年5月召开的新闻会上数据,今年1~4月,仅全国公安机关立案的银行卡犯罪案件就高达6700多起,涉案金额达59.6亿元。
如果银行的监控系统,能够在犯罪分子把犯罪所得转移出银行之前,就根据犯罪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发现异常并采取适当措施,那么银行就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银行还做不到这一点。2010年3月,隐私和信息管理研究机构Ponemon Institute的研究报告指出,只有20%的银行能够在犯罪所得转移出去之前,识别到欺诈行为。
实时监控异常
对于如何提高银行IT系统对欺诈的监控,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金融服务行业解决方案总经理Danny Tang认为,为了更好地满足监管机构对风险管理及有效打击金融犯罪、降低欺诈损失的要求,金融机构急需建立有效的金融犯罪预防管理平台,这样的预防平台应该包括实时监控、统计分析、案件管理三大模块。
实时监控的难点在于,从一个单一的交易或操作,很难判断它是否属于欺诈。对于密码输入错误、要求变更账单地址或补发卡、网上转账、ATM取款等单一交易,很难区分是客户的正常操作,还是犯罪分子诈骗的一个步骤。Danny Tang认为,许多欺诈是在多个不同的系统中透过似乎是不相关的活动达成的。例如,多次企图登入网银,成功登入后更改密码或地址信息,随后发生大笔资金的转出。所以实时监控模块要能做到全面的感应,要能感应到金融机构不同的渠道、不同的系统和客户相关的应用,感应到形形的蛛丝马迹,然后再根据事件规则和属性规则,综合判断某个交易或操作是不是一个欺诈的行为。
犯罪的规律归纳得越精确,银行能收集到的蛛丝马迹就越多,对犯罪的漏判和误判就会越低。然而,金融犯罪手段不断升级、手法不断翻新,既有通过传统的刷卡类交易实施犯罪的,又有通过偷窥、在ATM机上加装盗码器等手法盗取银行卡信息的,还有在网上设置木马程序等手段窃取银行客户信息的,因此制定规则需要及时洞察各种形式和手法的犯罪。对此,Danny Tang认为,金融犯罪智能化管理平台的统计分析模块,能针对海量的历史数据做统计分析,帮助银行建立精确的金融犯罪行为与属性模型。规则引擎与事件引擎的结合,使得金融机构能够设计更精确的欺诈规则,并将这些规则写到解决方案中。
对于一笔疑似欺诈的交易或事件,银行应采取什么行动呢?是发一个短信通知客户,还是暂时封锁账户或派调查员做调查,甚至是直接报警?反应过度会影响客户的正常交易,反应不足则会放过犯罪,导致损失。依靠案件管理模块,银行可以制定适合本银行需要的规则,案件管理模块根据规则做出反应,从而使金融机构关注高度可能的金融犯罪警示,而正常的客户交易则不扰。
银行该如何防家贼
来自外部犯罪分子的欺诈固然要多加防范,但回顾中国金融机构的各类型案件,内部员工――“家贼”,多在其中扮演了元凶的角色。在银行内部人员作案中,除了身居要职的高管外,还有IT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基层员工。
焦作市商业银行首席信息官姜绍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做IT人,要凭良心。因为IT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做很多坏事,但凭良心不能去做。”
姜绍军介绍,出于工作的需要,IT部门员工可能拥有重要系统的权限,在某些管理不规范的银行,某些员工甚至有可能掌握不应该有的超级权限。如果某个掌握系统权限的员工思想出了问题,经受不住诱惑,就有可能利用自己合法的身份做不合法的事情。内部员工更清楚业务规则的设计,要是想做一些坏事,会更容易、更隐蔽。
防范内部人员作案,银行应该加强IT治理,防范信息科技风险。姜绍军说:“银行信贷风险是有限的、可度量的,而信息科技的风险则是无限的。”他认为,银行应该加强信息科技管理,制定并落实有利于防范风险的科技管理制度,比如最高权限系统账户的审批、验证和监控。银行应该加强职责划分,对关键或敏感岗位进行双重控制。银行内部应当实行岗位分离,比如数据库岗位和应用系统岗位、系统开发岗位和系统维护岗位、核心系统岗位和稽核岗位。对于敏感数据库的访问授权,应该以“必须知道”和“最小授权”为原则,从而确保安全。
篇4
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3.2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3-44-03
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这一法案取代了1933年通过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使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交叉经营得以实现。这标志着美国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经营局面,重新走上了混业经营之路。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基本上完成了金融混业体制的改革。金融混业体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主流经营模式。这种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引发中国金融界一场关于“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大讨论。
一、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应对加入WTO后来自外资金融机构竞争压力的需要。人世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着与外资金融业不对等的竞争。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多集中在低风险、低成本、高利润的中间及外汇业务上。同时,外资银行金融业务的综合化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国内银行业务相对较单一:国内券商买卖证券多以自有资金或货币拆借形式经营。成本较高:中资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由于受国家监管政策的制约。投资渠道也非常狭窄。实施混业经营,达到金融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必将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经营效益。
2、混业经营是优化中国金融业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形式普遍还是“存、贷、汇”的形式,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还是存贷息差。但是。银行利息收入所依赖的信贷业务中有78.0%流向了国有企业。单一的业务种类和单一的客户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国企经营风险存在过高的相关性。而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就能使银行规避这一与企业共存亡的风险,从而促进银行更稳健地发展。以中国寿险业为例,1996年的7次降息给中国寿险业务带来沉重负担,旧保单的返还利率与当时存款利率相差4-5个百分点。由此产生的中国寿险行业亏损过千亿元,加之国家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渠道的严格限制,若不开放资本运作的渠道。根本无法弥补“利差倒挂”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证券公司单靠自有资金同样不能满足壮大业务发展的需求,通过外部融资渠道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证券业若允许其综合经营银行、保险业务,既可壮大其资本实力,又可在相当程度上分散其投资风险。
3、中国经济和金融业发展具有金融混业经营的可行性。伴随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金融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金融行业的体制创新、金融商品的推陈出新,使金融机构逐步迈向国际化的发展轨迹。3大金融分支基本具备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同时,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保险都已无法独自承担日新月异的新金融商品的承销。更无法满足企业一揽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居民多样化的金融理财服务。
4、金融混业经营是我国打破5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垄断的需求。5大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与政府有着天然的联系。因而具有强大的零售银行业务潜力。长期以来国有银行对市场的高端客户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但是对市场上低端的个性需求服务还很欠缺。而一些新兴的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由于受银监会监管政策所限,其业务领域只能集中在国有银行占垄断优势的存、贷、汇上,很难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只有适度放开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限制,新兴商业银行才能迅速成长起来。
二、金融控股公司――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最佳选择
首先。金融控股公司具有以下优势:
1、规模经济效应优势。规模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供给方的规模经济以及金融服务消费方的规模经济。从金融服务的供给方来看,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依靠其控股或全资拥有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抵押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咨询公司等多种服务功能,向客户提供存贷款、投资、发债、保险、资产管理等内容多元化的全方位服务。当金融控股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组合产品的成本低于通过多家专业机构提供同质类产品服务的成本之和时,即实现了规模经济。金融控股公司之所以能从服务供给的规模经济中获益。其原因在于:(1)他们可以将管理与某一客户关系的固定成本(物资和人力)分摊到更广泛的产品上。以保险产品为例,我们都知道,在保险服务行业,根据大数定律。同类风险的数量越多,一类保险产品组合的索赔情况也越均匀,且越容易预测。因此,单位保费所需的准备金越少。公司所承担的资本成本也就越低。(2)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分支机构齐全的优势和已有的其他全部销售渠道优势,以较低的边际成本销售其附加产品。(3)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整合系统内部财务资源的配置。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因而可以更容易适应市场(客户)对产品需求状况的变化。金融产品的同质化导致了单一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近似的替代品,不具有竞争优势。从金融服务的消费方看,首先,市场的主流客户需要金融机构通过一个主要窗口就可以获得集团内部的“一条龙”服务,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这样的优势。其次。金融控股公司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公司客户或个人客户),可以依靠其内部的交叉业务网络体系优势。设计出满足不同客户、不同需求的金融产品组合。由于客户不需要向不同的专业金融机构分别购买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而只需要向综合金融服务供应商购买一定数量的服务组合,因而节省大量的研究和监督成本。
2、范围经济效应优势。金融控股公司通过横向并购实现了范围经济效应。
3、协同效应优势。金融控股公司在多元化的收购兼并与经营活动中会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使成本收入比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
4、风险分散优势。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把各种资产、负债及担保抵押业务进行广泛的风险组合,再通过保险产品将一些金融产品的风险做风险转移安排,使经营风险进一步递减与分散,合理规避了经营破产的可能性。金融控股公司在内控风险管理机制上实行“法人分离原则”,其旗下的各个子公司分别是独立的法人。如果某个子公司经营不善。导致破产的话。原则上只是损失了金融控股公司对其的投资,而不会涉及到其他子公司,保证了系统内的安全。
5、金融创新优势。一是金融控股公司在人力资源上具有人才资源优势。有利于金融创新,同时控股公司的灵
活机制使得金融部门内部各要素得以重新组合。并衍生出新的金融业务:二是金融控股公司能够合法地规避已有的金融管制,并且可以通过合并报表实现合法避税。
其次,从目前中国金融业经营状况和监管水平来看。金融控股公司也是必然选择。其原因有3个方面:
一是巾国金融改革虽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在适应混业经营制度生存方面仍未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如果较快地全面推行混业经营制度,以往的合业经营问题必然会变相爆发,金融秩序混乱等必然会再次出现,造成新一轮的金融风险累积和国民财富非公平分配。所以,如果我们实行“一步到位”的激进式混业经营改革,将极易诱发金融风险,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最大优势就是“集团混业,经营分业”。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子公司仍然是“分业”的,或者说是专业化的。而集团是“全能”的。控股公司作为各个子公司的母公司。统揽全局,并可以根据各个业务领域的竞争态势和各个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调节:而对于子公司而言,由于各有专业分工。也便于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从而保证了整个金融集团的高效运行。同时,该模式下的“混业”,并不是一个机构法人,什么都可以做,而是与以前一样。一个机构法人只能做一类业务。南于各子公司所从事的金融业务是单一的,各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因此在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依然存在“防火墙”,从而可以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与蔓延。另外,由于每个子公司都有自己的财务报表。和全能银行相比,监管当局可以更清楚、更明确地对各个子公司进行监管。
三是就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水平以及资本市场现状而言。金融机构经营体制适合采用金融控股公司这一模式。一个纯粹的金融控股公司下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分业经营。监管当局根据其业务种类分别施以监管:同时也实现了在金融控股公司同一利益主体下互相协作的混业经营的效率。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政府一直不敢实行混业经营的心结――监管当局不能有效地进行一元监管而引起的金融秩序混乱。
三、金融业混业经营与金融监管体系重构
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的显着特征是按金融机构的类别进行监管。但是。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中国金融体系将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金融业务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沟壑越来越浅。综合性的金融集团将给金融监管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金融业务混合先于业务监管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滞后。甚至出现监管空白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如何关注、控制跨业合作和综合经营带来的一些风险问题,如在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下,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问题;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问题: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不同业务之间的“防火墙”设置的问题;风险传递问题、利益输送问题、关联交易问题;以及金融机构间相互投资的问题等,是构建金融监管体系的关键。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势必难以适应我国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适时改革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强化风险管理;淡化分门别类的金融监管。强化综合型的金融监管:淡化监管机构的微观监管职能。强化其宏观监管职能,与国际先进的金融监管制度接轨是我们的重点工作。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重建我国的金融业监管体系的建议。即成立一个新的金融业监管委员会。隶属于国务院,全面执行对金融全行业的监管职能。人民银行只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及运用金融手段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委员会下分设4个专业监管机构,分别实施对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务的金融监管。另设一个独立的监管监督委员会。专门负责对金融监管执法过程中的合法性、合规性监督检查。并受理外界对监管机构的投诉。防止和惩治监管腐败,保证监管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兼论银行的分业与混业[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杨再平,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跨国直接投资 服务业离岸化 服务业外包
20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滚滚而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在以全球化战略为基础和出发点,掀起了新一轮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产业布局调整的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随后服务业大规模而持久性的国际转移方兴未艾。服务业国际转移是指服务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服务生产活动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其产业国际转移的方式一般采用对外直接投资和离岸外包形式。其中,服务业离岸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分包给位于外国的本企业的关联公司或外部公司。
一、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状
1.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在跨国投资方面,服务业吸收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吸收的跨国直接投资只占全球的25%。80年代,跨国投资逐渐成为服务业国际竞争的一种主要形式,服务业跨国投资不断升温, 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比重一直占到二分之一以上。据《世界投资报告》(1999年~2004年)显示,1990年,这一指标超过了一、二产业的总和,达50.1%,1999年~2000年上升到68.5%。近几年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较快增长,2005年服务业跨国投资比重仍占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从1995年的469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4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2006年上半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730亿美元,占美对外直接投资的56%,比去年同期增长2.2倍。
2.服务业跨国并购活动日趋活跃
服务业成为跨国并购活动的主要领域。自1995年以来,在三大产业中,服务业跨国并购规模一直名列第一。图是1986年~2006年三大产业跨国并购(销售额)情况。从该图可以看出,2000年,服务业跨国并购规模最大,其销售额高达843974百万美元。之后连续三年下降,但仍然远远超过同期的第一、二产业的跨国并购规模。2004年之后,服务业跨国并购活动又开始活跃,2006年这一指标高达519917.6百万美元。
3.服务业跨国项目外包成为服务业跨国转移的新形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项目外包市场从1998年开始起步,现在已有单个项目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从1998年几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近4亿美元。同时,这个市场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达20万亿美元的规模。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服务外包输出地,在全球外包输出中,美国占了约三分之二,欧盟和日本占近三分之一。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服务外包业务承接地,其中亚洲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的地区,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
4.服务业国际转移由追随型转为主动型
从历史来看,服务业最初是跟随在制造业企业之后进行国际转移的。20世纪80年代之前,相当数量的制造业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建立附属企业,其主要目的是为其在东道国的制造业企业服务。80年代以后,服务业已不再单纯尾随在制造业企业之后走向海外,跨国公司开始着眼全球,积极地将服务业移向海外,寻求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利润的至高点。
二、服务业国际转移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1.降低成本、扩大市场是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主要驱动力
作为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为了提高本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争先夺取全球价值链的至高点,纷纷将部分或全部非核心服务业活动移向海外。一方面,为降低成本向海外转移可贸易的服务产品的生产。目前,海外环境已经大大改善,有大量的廉价高素质的劳动力、健全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服务生产移向海外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和优质的服务产品满足国内或其他国家的市场需求。一般而言,可贸易的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往往采用服务业离岸外包形式。另一方面,为扩大海外市场向海外转移不可贸易的服务产品的生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某些服务商品变得具有可贸易性,但是绝大部分服务商品仍然是不可贸易的,即要求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而且,这些服务产品的国外市场很大,为了占领更大的国外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常常在东道国当地进行直接投资,从事服务产品生产和服务活动。
2.世界对服务产品需求日益旺盛
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服务业的巨大作用,对生产者服务和消费者服务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首先,生产者服务业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助推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均需要现代生产者服务业提供强有利的支撑。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人的平均寿命的提高等,人们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是,世界各国的服务业发展在某些环节、某些行业或整体发展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本国的需求。为了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壮大本国服务业的发展,正值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向海外转移之际,世界各国纷纷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这一举措无疑对服务业国际转移产生了强大的拉动作用。
3.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
第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拥有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在服务行业,服务业无法承受服务质量下降的危险,因此保证和提高服务质量是该服务业成功进行国际转移的基本前提。而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是保证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储备了大量高素质人才,这为服务业移向海外创造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第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服务产品的成本低。降低成本是跨国公司开展离岸外包的主要驱动力。欧洲的具有服务外包经验的跨国公司认为离岸外包可以节省20%~40%的成本。影响服务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雇员的工资、基础设施成本、税收和管理成本。关于雇员的工资水平,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丰裕,技术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工资低,一般只相当于英国和美国同等职位薪酬的十分之一到七分之一。而且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势,会引发极严重的长期就业短缺和企业雇用成本上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服务人员的工资差距在不断拉大。而且,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拥有现代化的信息通讯网络设施,基础设施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最后,新兴市场国家为了承接国际服务业,实行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发达国家将服务业转移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服务成本会大幅度降低,服务业的竞争力必将提高。
4.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服务企业的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并提高了对其业务的全球范围监管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不但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度,而且降低了数据处理和传输的成本,让原来不可能或者难以实现的异地服务变得可能和便捷。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大企业和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在全球范围内监督其资产发展状况和加强在全球运作的可能。迅猛发展的信息通讯技术成为服务业以各种不同形式迁往国外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和无形性及其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从而增强了服务的跨国贸易性。这进一步扩大了可进行国际转移的服务行业范围。
5.全球经济制度和政策环境的改善
第一,各国放松了对服务业的经济规制,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双边、区域和多边级别缔结国际投资协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放松服务产业进入管制,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服务业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以电信业为例, 1996年6月英国解除国际长途垄断,12月第一个对外彻底开放电讯市场。短短几年内, 1996年底开出44个外国公司许可证。1996年所有欧盟成员国加瑞士和挪威决定在1998年元旦,全面开放电讯市场。发展中国家也顺应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潮流,放松对服务业在价格规制、市场进入和市场推出规制、投资规制等方面的经济性管制,让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双边、区域和多边级别缔结国际投资协议,给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的投资环境。
第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进。
1994年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确立了有关服务贸易的多边框架,强调在透明和渐进自由化的条件下扩展服务贸易。 1997年WTO陆续出台了《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议》三大协议,要求各国向外国公司开放其电信市场,结束垄断行为;将主要技术产品的关税降为零;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另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也制订了许多开放服务市场的举措。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加速了各国服务市场开放的进程,极大地推动了服务业国际转移。
参考文献:
[1]服务业跨国转移的趋势与影响[EB/OL].省略/articles/show/19429
[2]胡景岩: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06,(10)
[3]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4. 省略/en/docs/wir2004_en.pdf
[4]UNCTAD,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Service offshoring takes off in Europe -In search of improved competitiveness.省略/sections/press/docs/SurveyOffshoring_en.pdf
[5]Offshoring Services:Which Are the World’s Top Locations―and Why?[J].knowledge.wharton.upenn.edu/article.cfm?articleid=922
篇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篮子评价区间爬行视角下人民币最优惠汇率动态定标研究” (11YJC790097)
作者简介:翚(1972-),男,辽宁沈阳人,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证券投资与金融监管理论研究。E-mail:
摘 要:目前,我国证券行业所处的产业周期与国内经济周期的发展现状不相匹配,也和国外证券公司的实践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面看这种情况是受各种外部环境变化的因素影响,但其实质却是国内证券公司过度依赖单一的传统经纪业务通道服务的盈利模式造成的。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现有盈利模式已经受到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证券行业必须构建一种适合经营环境变化和时展特点的新型盈利模式,以避免市场环境变化带给证券公司的过分冲击,帮助证券公司形成持续盈利的能力。
关键词: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经营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2-0074-06
一、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现状
截至2011年末,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11家,证券公司总资产合计1.57万亿元,净资产6 310.69亿元[1],平均每家证券公司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141.44亿元和56.85亿元。2011年度,111家证券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 360亿元。其中,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689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及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241亿元;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1亿元;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50亿元。实现净利润394亿元[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传统的经纪通道业务依然是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所占比重超过收入总额的一半以上,达到近51.00%。
二、与国外证券公司赢利模式比较分析
在国际上,证券公司一般分为欧洲模式:既综合性银行;美国模式:即独立的投资银行或银行控股的投资银行;亚洲模式:即证券公司[3]。由于欧洲多为综合性银行,其同时经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与我国证券公司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在本文中是以美国的投资银行作为比较对象。美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为:19世纪初起步,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1975年,美国证监会(SEC)放开了对股票交易手续费的限制,实行浮动佣金制;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扫除了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的障碍和限制,重启了混业经营之门,使商业银行纷纷重返投资银行领域;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5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美林证券分别被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收购,高盛、摩根士丹利(即大摩)转为银行控股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则倒闭。由此,美国投资银行业进入银行控股时代。
纵观美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证券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境况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十分相似。1975年后,美国证券交易一直采用的固定佣金制度转变为浮动佣金制,佣金率大幅降低。1976年行业平均佣金率为0.50%左右,至2000年这一指标已经降至0.08%左右,下滑幅度近84.00%。(如图1所示)。
图1 美国投资银行业经纪业务平均佣金率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
浮动佣金制后,美国投资银行的经纪业务手续费收入占比由50.00%以上降至2011年的14.50%左右。2011年,在美国投资银行的收入构成中,佣金收入占14.50%,承销与保荐收入占12.20%,自营收入占16.70%,咨询及资产管理收入占27.60%,投资咨询收入占13.10%,融资融券收入占2.40%,股权投资收入占3.65%,大宗商品等其他收入约占10.00%。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目前美国投资银行的收入构成中,传统的经纪业务通道收入占比已降至不足一成半,而咨询及资产管理、投资咨询、融资融券、股权投资、大宗商品等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则超过了一半以上,达到了近60.00%。由此可见,目前美国投资银行与中国的证券公司在收入结构、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证券公司超过一半的收入来源严重依赖于经纪业务,其收入比重超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还远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与之相对应的中国证券公司对证券市场波动的敏感度也就远远超过美国的投资银行。
三、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面临的核心问题
1.证券公司之间缺乏业务分工,竞争激烈,成本较高
我国证券公司一直是通过向客户提供各种通道来获取收入,实现利润。这种模式使得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同质化明显,证券公司之间缺乏业务分工,竞争激烈,成本较高,收入下降,产品与服务无明显的差异化。虽然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通道收入占比已由2007年的近80.00%左右降至2011年的51.00%[4],但该比例与美国投资银行经纪业务收入占比14.50%相比,仍明显过高。这也体现了我国证券行业收入结构较为单一的特点,虽然我国证券公司也存在经纪、投资银行、自营、资产管理等多种业务收入来源,但经纪业务收入始终是占比最大的业务支柱(如图2所示)。同时我国证券行业还存在着显著的行业周期性特征,证券公司利润与市场大盘交易紧密相关,而大盘交易又受经济环境、货币政策、国内外政局等因素影响。图2 我国证券行业收入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
2.监管手段、监管政策过于严格,制约了国内证券公司通过拓展新业务来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和改善盈利结构的积极性
监管机关的监管决定着证券市场大的发展方向,影响着证券公司的业务拓展方向和人力、资金投向,进而也影响着证券公司对新业务的拓展态度、效率以及盈利模式[5]。由于监管机关对证券公司监管手段过于严格,重监管而轻业务,使证券公司自主活动空间范围很窄,导致证券公司抵触拓展新业务,更怕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因受主观或非主观因素导致失败或触及监管红线而受到监管机关的行政处罚和制裁,使证券公司安于维持现状,通过提供简单的通道服务维持现有盈利模式。因此,证券公司迫切需要监管部门自上而下地推动和保护证券公司进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以进一步改变我国证券公司收入过度依赖提供传统通道服务的局面。通过拓宽收入来源渠道使证券公司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带动和提高证券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推动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变化的因素
1.监管层自上而下推动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变化
2012年5月,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同志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明确提出:“创新服务是券商发展的主线,要加快产品、业务、机制创新,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提供有效的差异化服务”[6]。此次“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的主题和郭树清主席的讲话虽然表面上涉及的是创新和差异化服务,但创新和差异化服务的目的和实质则是监管层迫切希望以拓宽证券公司业务领域为手段来解决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提供传统经纪通道业务的盈利模式,从而自上而下推动和指引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目前,在监管部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以及证券公司自身内部经营的压力下,各证券公司加快了改变自身盈利模式的步伐,盈利模式的变化有利于证券公司长期、持续、稳健的发展。
2.证券公司实力的增强,为自身盈利模式的变化提供了资源保障
2005—2007年,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经过两年半的综合治理,先后关闭和处置了31家高风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后的证券业彻底化解了历史遗留风险。目前,与综合治理前相比,整个证券行业的资本实力大幅提升,行业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的意识大大增强,风险管理能力逐步提高,证券公司实力的增强既表现在收入、利润、资本、业务等硬实力方面,又体现在证券公司在企业文化、管理支持、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等软实力方面。证券公司软、硬实力的增强,为证券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提供了良好的资金供给、技术支持和组织、人力资源保障。
3.证券公司持续不断推出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服务,客观上也在影响和改变着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统计,截至2011年末,我国上市公司数量2 342家,总股本3.6万亿元,总市值21万亿元,总市值排在全球第三的位置[7],在沪、深交易所开户的股票账户数量合计为1.65亿户,其中有效户数为1.4亿户[8],并且上述开户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如此庞大的群体参与证券市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进而是为了解决消费问题,同时还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是投资者每一笔交易都要缴纳一定比例的监管费和印花税,所缴纳的监管费和印花税实质上也是一种消费,消费的目的是要为购买证券这一特定的商品所必须耗费的成本,因此,证券行业的投资者与其它服务行业的消费者其本质是一样的,即证券投资者又是消费者。目前,证券行业大众化的消费格局已经形成,大众化的消费格局又决定了证券行业的稳定、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大众化的消费格局将促进着证券公司必须持续不断地推出适合市场需求,行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手段,最终满足广大证券消费主体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其在客观上也在影响和改变着证券公司传统的盈利模式。
4.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经营状况迫使证券公司改变现有盈利模式
(1)证券行业竞争白热化迫使证券公司改变现有盈利模式。目前证券行业中的经纪业务平均佣金率已经降到千分之一以下,而目前全国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超过一半是传统的经纪业务所创造的,甚至对于一些经纪类证券公司而言,通道服务收入会占到90%以上。目前,虽然各地方行业自律组织普遍对佣金率采取了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佣金的下滑趋势,使佣金水平得以企稳,但受经济大环境较差,市场行情较弱、市场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在2011年,我国证券公司中有18家出现了亏损,亏损率占比为16.00%[5]。同时,即使是规模大、基础好、品牌响、服务手段多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其在资产管理、自营投资、固定收益等业务方面也面临着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问题,项目的激烈争夺和议价问题以及对市场宏观政策前瞻性的难以准确判断和具体操作问题。因此,证券行业竞争白热化迫使证券公司必须改变现有盈利模式,拓宽收入来源渠道。
(2)对客户精细化营销能力的欠缺和客户数量巅峰期已经过去的事实,驱使证券公司来改变现有盈利模式。目前,虽然证券公司普遍采取组建营销团队的方式进行营销,但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精细化营销的创新能力普遍欠缺,营销的手段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尤其是针对高端客户的个性化创新产品和增值服务普遍缺乏。
(3)证券公司迫切需要通过拓宽收入来源渠道,以改善和提升经营业绩来提振员工士气。目前国内证券市场行情疲软,交投清淡,证券公司经营压力加大,导致证券公司的员工士气低迷,甚至于萎靡不振。要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就迫切需要证券公司通过改善自身经营业绩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迅速提振起员工的士气,员工的士气起来了,就又会有积极性来加快产品、服务创新的步伐,使产品、服务、效益、士气形成良性循环。
5.股权分置改革逆转证券行业命运
股权分置改革时的宣传余荫在庇护证券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对证券公司的服务手段、产品种类、盈利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股权分置改革一方面解决了制约市场发展的国有股、法人股流通问题,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另一方面,在股权分置改革推进过程中,国家级主流新闻媒体对股权分置改革进行了有计划、长期、系统的、专业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证券知识、投资理念等深入市场、深入人心。目前,在股权分置改革时所进行的运动式的宣传余荫仍然在庇护着证券行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同样看到,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和股权分置改革时的运动式宣传,虽然使证券行业由边缘行业和冷门行业转变为目前的中心行业和热点行业,但是由于受当时宣传力度、市场行情上涨以及当时证券行业、证券公司的赚钱效应等因素影响,导致整个证券行业、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被市场、媒体、舆论、投资者所高度关注和了解,经受着监管部门、市场、媒体、舆论、投资者等方方面面的细致检验、考核和评价,这些聚光灯下的品头论足在查找行业、证券公司和证券从业人员漏洞的同时,其实质也是对证券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检验、评论和要求逼迫着、督促着证券公司在产品的品种、技术手段和服务的质量上不能下降、更不能停下来。证券公司只有保持专业服务的水准,不断推陈出新,持续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手段,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才能平息媒体和舆论的争议,才能获得监管部门、股东和投资者的满意评价。
五、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融资融券等非通道收入占总收入之间的比重
(1)全面提升投资顾问收入水平。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目前已经有83家证券公司开展了投资顾问业务,但从实际效果看普遍不理想,业务推进缓慢,未能给证券公司带来较好的实际效益,究其原因既有证券公司领导层对投资顾问业务理解上、认识上的偏差,又有证券公司的具体执行部门、投资顾问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各证券公司必须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投资顾问业务,了解并体会到监管部门推出投资顾问业务是其对早前推行浮动佣金制度而给证券公司带来较大经营困局的一种自我矫正机制的良苦用心,证券公司通过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可以合理、合法地收取相关费用,从而改变现有盈利模式。因此,证券公司在人员的配置、资金的投入、内部政策的导向等方面应加大对投资顾问业务的倾斜力度,通过向客户提供满意的增值服务来提高投资顾问业务的收入,使其成为证券公司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
(2)增加研究报告业务收入。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证券公司中设有研究部或研究所的证券公司达到了88家,2011年的研究报告数量超过了16万篇,研究报告的范围涵盖了衍生品、理财产品、大宗商品、金融创新等方面。研究报告的推广形式则包含了联合调研、高端论坛、电话会议、媒体互动、专题研讨会、委托定制等方式。从实际的效果看,目前已有中信证券公司、中金证券公司、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等极少数的证券公司获得了较好的研究报告业务收入,并且其研究报告又对自身客户交易的频率和基金分仓业务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全部证券公司中的绝大多数公司而言,目前研究报告业务收入还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口头上和计划中,其还远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报告业务模式,因此,对于以人才密集型为特点的证券公司,首先要有人才兴司、人才兴业、研究先行的眼界和胸襟。其次要在人才的引进、培养等环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研究特点,树立起研究品牌和口碑,同时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研究报告的质量,以获得客户的满意度和认知度,使研究发展业务最终成为证券公司的重要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之一。
(3)改善和提高融资融券业务收入。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1年末,已有25家证券公司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2011年融资融券累计交易金额5 855亿元,其中融资交易占比超过九成,居绝对的领先地位。2011年度,融资融券业务所产生的交易量金额占到了A股市场总交易金额的1.39%。虽然我国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目前证券公司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一是融资融券业务尚未在市场中得到广泛普及。目前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证券公司数量不到全部证券公司的1/3,开通融资融券业务信用账户的客户开户数量不到35万户,仅占全部有效客户数的万分之三左右,同时融资融券业务所产生的交易量金额占全部市场交易金额的比重也仅仅是超过一个百分点,绝对比重和绝对数额都偏低。二是标的券范围太小,严重制约着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目前融资融券试点标的证券仅占A股比例的10%左右,且均为大盘股,这是造成沪、深股市“长短脚”奇特现象,即融资规模长期高于融券规模的重要原因。而从国际市场看,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占比多在50.00%以上。三是融资融券交易对放大市场交易量的贡献有限,券商依靠自有资金和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的限制过于严格。因此,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上述问题,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对尚未获得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而言,一方面要使自身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净资本、注册资本等指标满足监管部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刚性条件,使自身尽快获得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资格;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储备适当数量的融资融券业务方面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同时在本公司现有客户中筛选出有融资融券需求并符合参与融资融券业务的客户人选。二是目前标的证券虽然已由融资融券试点初期的90只增加至285只,但仍需监管部门来进一步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范围,如果标的证券扩容,那么此项业务有望迎来大的发展。三是进一步放宽券商依靠自有资金和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的限制。通过采取这些有效的改进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融资融券业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必将改变现有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
(4)提升直接投资业务收入。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1年末,共有34家证券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可以开展直接投资业务。上述证券公司设立的直接投资公司注册资本共计256.60亿元,合计管理的产业基金和直接投资基金分别为5只和2只,总规模分别为33.57亿元和25.47亿元,2011年总计实现净利润10.52亿元,已占到当年证券公司全部利润总额的2.50%左右。当然,与美国投资银行开展直接投资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占其当年全部利润总额的4.00%左右相比,我国证券公司的直接投资业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1年7月,监管部门了《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指引》,该监管指引允许证券公司的直接投资公司设立直投基金、筹集并管理客户资金进行股权投资,这不仅为证券公司拓宽了直接投资业务的资金来源,也形成了证券公司自有资金投资和第三方资产管理并行的业务格局,这必将为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5)积极开拓国际业务收入。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的国际投资银行,其立足全球、广泛开展国际业务是其成为大型跨国金融集团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各公司国际业务收入占比来看,高盛、摩根士丹利均有1/3左右的收入来源于国际业务。而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则主要集中于内地,国际化步伐才刚刚起步,主要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为主,地域上则主要集中在我国香港地区,贡献很小。因此,加快推进我国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步伐是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的关键步骤,是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我国的证券公司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除了可以考虑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外,还可以选择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韩国、迪拜、新加坡等发达资本市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探索拓展债券承销业务、资产管理业务、QDII和QFII投资顾问业务等,以使我国证券公司的产品更为完善,获利手段更加多样。
2.细分市场,精准定位,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1)通过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来改变现有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仅有股票投资及货币基金类产品,产品数量少,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客户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故难以避免地降低了客户粘性,甚至造成客户流失。以理财产品为例,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售的理财产品主要是公募基金和自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集合理财产品,这些产品投资的范围仅限于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其收益率与证券市场波动高度正相关,与银行、信托理财产品相比规模小、收益低,还远未给证券公司带来规模效益。而美国的嘉信理财其金融产品销售取得的收入则长期维持在总收入的1/5水平。可见,我国证券公司产品销售收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必须逐步建立起能够覆盖不同风险和收益的全面的金融产品体系,来满足不同客户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各种投资需求,从而通过形成完善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盈利模式。
(2)我国证券公司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经营目标进行合理、精准定位,做强、做优自己。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后浮动佣金制的推行推动着美国投资银行进行转型,最终高盛、摩根士丹利选择了走高端客户路线。以摩根士丹利为例,其拥有超过两万名投资顾问和私人财富管理专家向客户们提供设计精密、量身定制的财务解决方案,在业内广受好评。而嘉信理财则选择了依靠网上交易走低成本扩张的路线,其在网上交易闻名于世的同时,提供了包括上市公司股票、非上市公司私募股份、各种债券、各种基金、为工薪阶层设计的养老金、为教育或其它活动所做的终生理财服务等,可谓应有尽有。其实,高盛、摩根士丹利、嘉信理财无论是选择高端还是低端,细分市场、在特定领域内做强、做精才是其取胜之道。因此,我国的证券公司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经营目标精准定位,做强、做优自己,积极为自身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六、结 语
我国证券公司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做到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调整相应的经营策略,推出行销对路的产品和行之有效的服务手段,以拓宽收入来源,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盈利模式。在此过程中,证券公司要始终坚持自身是服务中介商的基本属性,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导向,在符合证券公司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业务发展和内控管理的和谐统一,要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监管政策、市场环境及证券公司内生动力等共振因素的引导和推动下,证券公司在市场中的定位也将发生一些转变,即从侧重于通道服务的提供者,逐步向证券产品的开发者、市场流动性的提供者和投资者财富的管理者方向转变,证券公司要成为综合产品和服务的中介者。伴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PE、大宗交易、QDII等创新产品的推广与普及,我国证券公司目前过度依赖通道业务的盈利模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证券行业必须构建一种适合经营环境变化和时展特点的新型盈利模式,以避免市场环境变化带给证券公司的过分冲击,帮助证券公司形成持续盈利的能力,为证券公司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婧妤.证券业去年净利创5年新低[N].上海证券报,2012-06-06.
[2] 中国证券业协会.2011年度证券公司会员财务指标排名情况[R].2012.
[3] 杨宏斌,李新平.西方投资银行两种模式的比较[J].经济体制改革,2003,(4).
[4] 林巧.上半年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收入占比大幅下滑[N].证券时报,2012-08-15.
[5] 刘庆富,黄波,方磊.中国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跨市监管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6).
[6] 赵明超.差异化创新赢得20年持续赢利[N].上海证券报,2012-06-09.
篇7
占据信用卡消费市场超过20%的份额。
以小搏大的源泉来自――
强调品牌战略,明确细分市场
依托基本需求,提供相应产品
通过附属品牌战略,实现差别化营销
强化持卡人服务,提高核心客户忠诚度
美国运通卡――以小搏大的经典案例
在国际银行卡市场中,美国运通所处的地位比较特殊。一方面,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型(closed loop)银行卡机构,运通卡的发卡量在整个银行卡市场中所占的不超过10%,远远落后于VISA、万事达;另一方面,其卡片的消费量却在市场上占据颇高的比例。2003年,世界范围内运通卡的消费市场份额约为20.27%。如何以较小的发卡量,占据较大的消费市场份额,这和运通较为独特的运营和发展模式是分不开的。
目标:成为世界最受推崇的品牌
从创业到如今,强调品牌战略是运通的一大特点。运通的战略目标就是成为世界服务行业中最受推崇的品牌。他们将品牌内涵定义为:信心、安全感、可靠、声誉和优质服务。
目前,运通的品牌结构主要如下:
1. 核心客户:高级的、事业有成的商家和旅行家;
2. 需求:全球通用、实用或借记、有奖赏、安全可靠;
3. 主要产品:签账金卡、通用卡、旅行支票、蓝色信用卡、共同品牌、各种金融服务;
4. 品牌承诺:为有远见卓识的客户提供有偿服务、承认他们。
正是由于运通重视其品牌战略,在坚定品牌管理核心标准的前提下对包括主要产品在内的品牌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才使运通公司的成功有了基础性的保障。1997年,运通品牌被评为最为公众接受的品牌之一,其品牌的无形价值达到170亿美元。这也是运通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为接受的重要原因。
为了达到公司的战略目标,从营运初始,运通便将自己的细分市场定位于高收入的人群,为他们提供各种相关的支付产品。据统计调查,全球500家大规模的机构,其中七成以上使用美国运通公司卡。与其他主要信用卡持有人比较,运通卡会员每月收入为普通市民平均收入的两倍;在亚太地区,同其他信用卡持卡人相比,其持卡人的平均消费额高出49%。由于核心持卡人的消费能力普遍较强,且其消费对象又是一些弹性较高的商品,因此商家愿意在扣率较高的情况下,依然接受运通卡。也正是因为这些高端的持卡人,使得运通卡的发卡量虽然相对较小,但却在消费市场中占有相当的份额。
产品:依托基本需求,重视市场调查
在世界范围内,和运通一样将高端持卡人作为自己目标客户的知名品牌还有“大莱”。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莱卡的市场份额逐步下跌。至2003年,其消费交易额仅占市场的0.71%。因此有人戏言,大莱卡已经成为阔老们手里的怀旧之物。为什么同走高端路线的两个品牌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依托基本需求,是运通相对于大莱成功的重要原因。从运通的发展历程看,运通一向的主营业务是旅游服务。即使在今天,运通旗下的运通旅游服务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旅行社之一。而运通最先推出的支付工具,也是和旅行相关的旅行支票,这些都是大莱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运通支付工具的客户群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类似于大莱的富人俱乐部,而是有着共同需求特征并使用运通服务,以满足其基本需求的集合体。运通目前的业务品种,包括其核心目标客户,都或多或少和旅行相关。正是依托在旅行业的优势地位,运通一方面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同时,适时推出其支付产品;另一方面也使其能及时了解目标客户群在满足基本需求时的各种其他需要,从而将之纳入自己的支付方案之中,使之成为能够全方位解决客户需求的产品。
运通还非常重视在全球持卡人和旅行者中进行经常性的调查,了解客户需要什么、想得到什么、希望什么和渴望什么,比较需求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制定出自己的目标。如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从事商务活动和旅游时,美元通用卡就成了他们共同的需求。运通对此及时采取措施,于1987年开办了这项业务。正是由于其及时的应对策略,使得运通的外卡消费量约占中国外卡消费市场份额的45%,其产品和服务占中国每年旅游外汇收入的15%以上。有鉴于此,中国国家旅游局将运通卡命名为1994年至2000年的“中国官方旅游卡”。这些成功的案例和运通关注基本需求市场动态无疑是密切相关的。
营销:主副品牌战略,占据各细分客户群
上世纪90年代,运通曾遭遇过一次危机。面对Visa、万事达信用卡的强劲攻势,运通的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到1995年,其市场占有率已从1990年初的25%下降到16%,远远落后于Visa(49%)和万事达(27%)。万事达时任总裁对此解释为:用户发现虽然他们支付了美国运通的高额服务费,但他们并没得到实惠,因此很多人开始转而使用万事达卡和Visa。
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美国运通卡的特许经营权仅限于绿卡、金卡和白金卡三种(都是签账卡),基本上都是面对高端持卡人的。因而,细分市场过于单一,是运通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了改变被动的市场局面,运通及时调整营销策略,适时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新产品――Optima(即通常所称的运显卡),与万事达和Visa在低档信用卡市场一争高下。同时,运通在营销初期对于其信用卡产品赋予了比Visa、万事达更为优厚的奖励计划和服务项目及便利,使消费者更乐意选择运通的产品。除了Optima之外,运通还推出了诸多针对不同层次客户的中低端产品,如打折卡、低利卡、免费卡等。甚至还有一种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信用卡,这种制作精美的塑料保值卡,面值从25美元到100美元不等。学生们可以用它在校园里给家里打电话,在咖啡馆进餐,在书店买书,甚至能在宿舍洗衣房里洗衣物。
为了解决低端产品给运通一贯推行高端路线的高档品牌形象带来损害,运通运用子品牌策略使两者平衡发展。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Optima只是一个附属商标。采用附属商标的营销手段既能让大众接受,又能保证主打品牌的特殊地位不受损失。但关键是两种信用卡要有显著的区别特征,这也是Optima采用蓝色而不是通常绿色的原因。通过附属品牌策略,高端持卡人不会因此而感到有损脸面,低端持卡人也会基于费用、便利及优惠等原因对此加以接受。而运通的产品体系也得以进一步丰富,从而形成了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较为完整的产品链,使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服务:强化持卡人服务,提高用户忠诚度
运通卡建立了约四五千人的大规模客户服务中心,7天24小时为持卡人提供各项服务。其客户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好、有待改进、不满等五个级别。在其日常的营运中,优秀和良好的比例占总数的80%以上,足见其持卡人服务质量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外,运通通过签订优质服务、便利提供商,设定持卡人可享受的服务、便利等手段,为持卡人提供间接服务,使持卡人在所选择运通卡产品的同时,就得到了获取相应优质服务的承诺。正是这种对持卡人服务的强调,使得运通卡已从一种纯粹的支付工具上升为某种服务模式或客户消费偏好的象征。
(本文资料来源:中国银联银行卡产业研究报告――新支付时代)
背景资料:关于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 约1亿个人客户和810万法人账户。
中国工商银行自1989年发行首张牡丹卡以来,发卡量已超过1亿张,其中信用卡近700万张。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率先成立银行卡专业化经营机构――牡丹卡中心。近三年来,牡丹信用卡主要业务指标连续创历史最好水平,信用卡总消费额和总收入年均增长31%,透支余额年均增长78%。
篇8
[关键词]利润池理论;物联网产业链;利润池拼图;战略实施对策
随着国际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目前整个物联网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形成。由于物联网产业蕴藏的市场价值巨大,许多新创企业和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转型发展物联网业务。然而,产业链上不同节点的物联网企业除了在规模、业务、能力等不同外,很多企业在政府、社会呼声四起的市场价值巨大的物联网产业中迷失了方向,主要表现在企业对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晰,产业链利润结构分析不足,企业自身战略目标不清等,可能会引发我国物联网产业类似光伏产业“式”的发展恶果。因此,无论对于单个企业还是对于整个物联网产业来讲,以利润池视角审视我国物联网产业价值链,探索产业链条中利润池“最深”的环节,裁定业务范围,制定战略控制,监测利润池平移方向是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科学发展的保障之一。
一、利润池理论的发展
1998年,贝恩管理咨询Orit Gadiesh&James L.Gilbert在研究“企业追求营业收入不断增长的努力为什么会导致失败”问题时,通过对金融服务行业的案例研究,率先提出了利润池理论(又译为利润库)。利润池是对产业或行业价值链中各个环节利润分布(利润结构)的统称,它用来定位产业或行业中利润率较高的产业群体,通过构建产业或行业利润池拼图并对其进行分析,为产业或企业做出提高利润的战略性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理论为新兴高技术产业长久良性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Alfred Dupont Chander Jr.(1994)的盈利模型给我们启示:“追逐更高的市场份额,获取规模经济后,利润就会随之而来”。但是,这未必适合于创业型企业,创业型企业想要发展必须先要学会生存,他们必须进入高利润市场。Adfian J.Slywotzky(1998)认为,低利润率前提下,即使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营业收入)也不能获取丰厚利润。他又对低利润率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是竞争的不断加剧,也就是对市场份额和营业收入的疯狂追求导致了利润率的逐渐下降,在新兴的高技术行业,这种趋势更加明显。Karen M.Kroll(2000)利用利润池理论对美国汽车工业进行研究,发现汽车生产远比汽车信贷、维修服务的利润率低,并建议汽车生产企业在允许的情况下将业务触及更高利润率的业务范围。美国通用电气通过建立融资机构,进入了高利润率的融资服务业务,从而给通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Rae WeNon&Ross Robinson(2008)利用利润池理论对美国计算机产业进行了战略再定位、成长战略重塑及产业价值链整合,发现微处理器市场和软件开发市场是利润较丰厚的环节,并指出企业战略定位和核心能力之间的匹配关系。。Henrik Naujoks(2010)发现,企业和产业内不断变幻的环境因素会影响利润池结构,即使正在从事的业务利润平移。David Bard&Brian Burwell(2011)在分析美国医疗产业时指出,企业应找到相邻的利润池,并通过剥离低收益业务来降低成本,从而达到改善绩效的战略目标。Wesemann&ED(2012)发现,企业在通过兼并方式进入高利润产业后,涉足的产业内部出现了诸如利润增长减缓、市场份额萎缩等问题,针对此问题,Wesemann&ED认为,这是因为兼并行为将利润中心切割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利润池,由于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等因素,利润池的“池水”有所变浅,应将各个独立的利润池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等手段“打通”,实现利润池的互动增长。
利润池战略分析法从利润的分布来看待产业价值链中现有或潜在的有利可图的价值活动,有以下优点:第一,不局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管理,而是从了解所处产业的全景出发,决定最佳的资源配置,以实现对利润池最大限额的控制;第二,强调对现有产业价值链中占有最恰当链节点,更强调通过对产业客观运行状况加以考察,在复杂的系统中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有用信息,超越现有,准确预见未来市场利润分布之所在,为即将发生的经济环境变化早做准备,为未来竞争创造优势。
利润池战略分析是通过构建利润池拼图来完成的。为了构建利润池拼图我们需要完成五个步骤:第一,构建产业价值链;第二,估计产业利润池总规模;第三,估计产业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利润规模;第四,检查及核对估算结果;第五,绘制利润池拼图。
二、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我国物联网概念前身为传感网,中国科学院于1999年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但是,我们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关键性核心技术和标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少高端物联网人才等问题。此外,物联网标准不统一、核心技术亟待突破、IPV6资源亟待开发、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也制约了我国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因此,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迅猛发展和产业链条的逐渐成熟,重新审视和定位产业战略,培育物联网产业发展就显得越发重要。利用利润池理论对我国物联网产业进行战略再分析,重新审视我国物联网产业并制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和实施对策,更使得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三、我国物联网产业利润池战略分析
(一)构建我国物联网产业链
物联网产业链上游主要由芯片生产商、通信模块商、应用设备及软件生产商构成;中游主要由系统集成商与电信运营商构成;下游由应用方案提供商以及相关的业务咨询服务商构成。根据赛迪顾问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1),综合其他相关文献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各项业务活动按产业链条从上游至下游划定为传感器/芯片制造,通信模块设计及制造,中间件、应用开发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及服务(如图-1)。
(二)估计产业利润池总规模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形成期,该阶段产业规模不大,部分中小企业可能对2011年物联网产业格局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出于操作简便和不影响分析结果的考虑,把我国物联网上市企业即具有一定规模的物联网企业纳入我们的研究范畴。
估计利润池的数据来源为我国物联网上市公司2011年度财报。本文选取各物联网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同时根据“二八原则”确定我国物联网产业利润池总规模(本文利润采用的是息税前利润,即营业利润)。
根据炒股软件公示的物联网概念股数据,2011年我国物联网上市企业共有40家,这与刘勇燕、郭丽峰(2012)提供的我国本土企业在物联网产业上共有40余家在数量上是基本吻合的。
依据营业收入选取前8名的公司来进行利润估计,由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华为(国内)等公司是从事多种业务活动的“混合参与者”,我们根据年报将这种类型的公司财务数据进行了业务分解。方法是,通过物联网“纯粹参与者”的利润和成本结构的了解,再考虑它们的竞争优势和劣势,0进而估算出其物联网业务的利润规模。
如图-2所示,利用“二八原则”估算出我国物联网产业2011年利润池总规模,假设20%的公司占有整个产业80%的利润。前8名企业的物联网业务营业利润共有282.59亿元,则整个产业营业利润总额为353.24亿元。
(三)估计我国物联网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利润规模
如图-3所示,2011年我国传感器/芯片制造上市企业共有9家,行业营业总收入为153.11亿元,占我国物联网产业总收入的5.94%。其中,华天科技的营业利润率最高为34%,华东科技出现了亏损,营业利润率为-1%,该行业平均利润率为11%。
通信模块设计及制造共有6家,行业营业总收入为1166.73亿元,占我国物联网产业总收入的45.28%。其中,烽火通信的营业利润率最高为61%,大唐电信的营业利润率最低为1%,该行业平均利润率为8%。
中间件、应用开发商及系统集成商共有22家,行业营业总收入为779.59亿元,占我国物联网产业总收入的30.26%。其中,综艺股份的营业利润率最高为56%,延华智能的营业利润率最低为-1%,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9%。
网络运营及服务上市企业共有3家,行业营业总收入为477.11亿元,占我国物联网产业总收入的18.52%。其中,中国移动的物联网业务营业利润率最高为48%,中同电信的物联网业务员营业利润率最低为9%,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最高,达到了30%。
可见,网络运营及服务的营业收入较少,而平均营业利润率却是最高;通信模块设计的营业收入是最高的,但是其平均营业利润率却是最低的。
(四)检查及核对估算结果
如图-4所示,根据“二八原则”估计的产业总利润(左)与按每项业务活动利润加和所得到的利润总和(右)进行比较,前者估计的我国物联网产业总利润为353.24亿元,约为350亿元,后者将各环节进行利润加和得到的物联网产业总利润为328.15亿元,约为330亿元,这与利用“二八原则”估算的产业总利润差了约25.09亿元,误差率为7.1%。这可能与部分未上市的物联网企业的利润未参与估算有关。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允许估算有一定的误差存在。
(五)我国物联网产业利润池拼图
经过构建产业价值链,估计产业利润池总规模,估计产业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利润规模,检查及核对估算结果四步之后,下一步即绘制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利润池拼图(见图-5)。
如图-5所示,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营业利润总和为350亿元,其中传感器制造为60亿元,占营业总利润的18.34%,平均利润率为11%;通信模块设计及制造为80亿元,占营业总利润的22.09%,平均利润率为8%;中间件、应用开发及系统集成为55亿元,占营业总利润的15.80%,平均利润率为9%;网络运营及服务为155亿元,占营业总利润的43.77%,平均利润率为30%。通信模块设计及制造环节的营业收入虽然最高,但是其利润却不是最高的。网络运营及服务以超高的营业利润率拔得头筹,即使其占有的营业收入较少,但是却拥有最多的营业利润。
四、我国物联网产业利润池战略实施对策
通过对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利润池拼图(见图-5)分析,可以直观地发现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利润结构。产业各个环节的盈利能力和部分企业的利润规模及地位。随着国内物联网产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的利润将会逐渐减少,此外,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较强的盈利能力和丰厚的利润对其显得更加重要。利润池战略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对整个物联网产业进行分析。
(一)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内部创新评审机制
企业利润来源于市场。如果不能满足市场即客户的需求和偏好,即使世界上最高级的技术也永远不会被采用。第一,企业应改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要建立以市场即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否则会陷入成本和质量控制的巨大漩涡中去,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要求企业在成本和质量上下工夫,任何企业都想在成本和质量方面领先,那么该产业的利润池就会“越来越浅”。大华股份以技术营销为支点,和工程商、系统集成商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每一客户的特别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让大华股份在2011年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此外,华为也已经将“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第二,应在企业内部建立新技术或新应用评审机制。评估人员由市场和技术甚至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新技术想要进入研发阶段必须经过市场的审核、技术的论证以及财务的许可,经过层层评审,使得新技术能够市场空间大、应用技术新、产品盈利强。自主的技术路线背后是巨大的风险,但是没有核心技术,品牌就会空壳化,没有生命力,尤其是高科技产业,所以华为不仅选择自主创新之路,还坚持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在进行一项技术研发之前都要进行非常严格的技术评审,华为的内部创新评审机制为其赢取了丰厚的市场和利润。
(二)缩短研发周期,扩大领先优势
竞争对手对新技术的购买、仿制甚至盗用,是我们不断进行技术研发的动力。所以,不能单纯地依靠技术保护来保障自己的利润,如果企业的技术领先,应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加快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以阻止竞争者逆向研制的行为。在这方面英特尔就是非常成功的执行者,其快速开发出的芯片不仅为英特尔创造了新的高额利润、较弱的市场竞争,而且可以阻碍仿制者的跟进。此外,如果企业有雄厚的资金,也可以通过平行地开发两代甚至三代不同的产品,这样可与其他竞争对手保持更大的差别优势,使企业的产品可以拥有定价上的灵活性和高额利润。
(三)建立产业标准,实施战略控制
一个标准不仅仅是一种有形产品或技术,还是一个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石。标准在产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日益被国外厂商用作其战略控制的有力工具,已经形成了要做产品必须遵守国际标准,而国际标准又与先行者的专利壁垒密不可分。第一,企业应增加从事标准工作的员工人数,积极主动地列席国内相关会议,甚至承办国内物联网会议;跟踪国内、国际相关标准,参与编纂国内、国际相关标准,成为产业标准的参与者和制定者。第二,物联网企业应利用自己的智慧,抛开利益之争,统一由相关部门推动逐步建立起统一标准,并从核心技术研发、信息化基础等多个子环节予以加强,联合国内各物联网企业统一标准,统一推广,实现共赢,物联网才有希望从概念变为普遍应用,市场才能更广阔,利润池才能“更深”。
(四)创新运营模式,挖掘利润“深水池”
- 上一篇:房地产行业可研报告
- 下一篇:绘画课和美术课的区别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