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培训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培训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实地培养工作的培训时间
实地培养工作时间的长短应以所选主导作物的生育周期为标准,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应从作物播种至收获全程参加培训,这样才能做到栽培理论与生产实践充分结合,熟练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实地培养工作的培训地点
实地培养工作应选派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到具有权威性的科研院所、实验基地或生产基地培训,与农技推广专家对接,一对一交流,并且要和这些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便农技推广骨干人才能够及时、准确地指导农业生产。据了解,黑龙江省垦区作物栽培接近现代化,而且垦区管理体制相当规范,开展实地培养工作,也可以选派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到垦区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
实地培养工作的培训内容
实地培养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主导产业来确定培训内容,应以现场操作为主,以理论阐述为辅,做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农技推广骨干人才的业务水平,使其能够合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经验,并总结出适合当地的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实地培养工作的培训形式
实地培养工作应以脱产形式为主,这样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才能把繁忙的业务工作放下,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培训中去,跟随省级农业专家开展相关农业技术的集成、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在实地培养工作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农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为今后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组织实施实地培养工作
实地培养工作计划制定后,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关建设依托单位要以提高骨干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宗旨,将骨干人才的培养需求与本单位的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保证实地培养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资源优势,帮助骨干人才真正学到先进技术,并学会如何运用先进技术。
篇2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我校也在奥运月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关心社会农业和农村、以及小康城镇建设,我校政治与社会学学院组织我校的四个理科学院(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近两百名师生及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保卫处、校团委、校医院等相关部门同志赴绵阳市县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在年月日下午点,即将要参加实践的全体成员在新校区同辉堂举行了出征仪式,出征仪式由负责组织此次社会实践的段老师主持,段老师交代了整个社会实践的行程,以及社会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定于月日—日正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月日早上点左右我们开始了此次征程,所有参加这次社会实践的师生从新校区出发,一共四辆校车。在经历近4小时的路途中,我们计科学院的带队老师商健老师为了活跃气氛,他还在我们的旅程车上组织我们对唱歌曲,哼小调,这样我们便有了一个欢乐而美好的环境,也让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开始。直到中午,我们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绵阳市县。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先在天汇宾馆统一进行午饭,午饭后就进行住宿分配,由于我们人数太多的原因,我们被安排在了两个住宿点(天汇宾馆和大酒店),本着同一个学院同住宿的原则,我们计科学院,生科学院,化环学院及部分其他成员被安排在了天汇宾馆,电信学院和部分同学及大部分老师被安排在大酒店,但是我们就餐吃饭的地方是在同一个地方(天汇宾馆)。之后,我们便正式开始了接下来的实践工作:
第一站:大酒店会议厅
日下午点,我们按原先计划的时间如期地进行了听县政府关于“三农”的报告。县领导兰主任、我校教务处领导、政治与社会学学院领导及我校部分老师出席了报告会;同时全部师生听取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县兰主任进行了重要讲话。首先他讲解了县的历史: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邻绵阳,南连射洪,西靠中江,东接盐亭。省道公路和成公路横贯全境。是四川19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之一,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其中镇41个、乡22个)、全县总人口148万,其中城镇人口25万,农业人口123万,耕地面积124.5万亩。所以是农业大县,农副产品种类多,产品量大,加工资源丰富,先后被列为四川省和全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蚕茧、柑桔、麻类、油橄榄、麦冬等的生产基地县,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分别排名全省20强和全国100强县之列。县城位于两镇,城区规划面积20.4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城区城镇人口10.2万。历史悠久,自西汉高祖6年设广汉郡妻阝县始,隋唐为梓州,宋、元、明为潼川府,清置县,至今已历2200多年。古老的在唐与成都齐名,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
之后,兰主任对“三农”进行了重要阐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和目标,作为农业人口大县,农民增收困难,这已经成为当前县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之一。一、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二、当前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1、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
2、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
3、县城工业发展才起步,乡镇企业部分停产破产。
三、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为了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同时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调整农产品结构,实现跨区域就地转移。
1、以城乡产业统筹为中心,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把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一些农村亟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挥重点;三是要发展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系列社会化服务产业。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农村企业要接受城市工业的扩散和辐射,发展城市配套产业,避免城乡工业结构雷同。大力发展有区域资源优势、传统工艺和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
2、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以现有的建制镇为重点加以发展,使之成为农村经济中心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当地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形成合理的城镇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以工兴镇,以商贸旅游兴镇,带动块状经济发展,繁荣小城镇经济。以农村小城镇依托,以农村工业化为内容,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走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
3、以劳动培训为重点,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拓展农民就业空间。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农民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质量。因此,必须增加对农村劳动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力度,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一要在农村努力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二要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素质;三要继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四要搞好上岗前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的合格劳动者。
篇3
关键词: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到2020年,全面建成包括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为此,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调要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1 努力培养大批优秀农业人才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江西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日益紧迫。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江西省农业实现“三个超历史”和“六大新突破”,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职业教育一直主动担当了主力军的责任,在向农村输送农业现代化急需的中高职毕业生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为江西省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较为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农业职业院校功不可没。
但另一方面,目前江西省乃至我国农业产业仍处于相对的困境和劣势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偏低等,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小康社会的长期拦路虎。而我国包括农业高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的信用度和吸引力一直不被看好,高职毕业生忠诚度低、岗位意识和敬业意识不足、职业素质差、终身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的职业观很难确立,尤其是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下哪儿去”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这些带有根本性的人才培养问题长期未得到很好解决。为此,在今天全球依然深陷经济危机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现实下,农业高职院校贯彻党的十报告精神,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精英农民、大学生农民。
2 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的角色定位
2.1 具有爱农护农的决心 他们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他们敬重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决心务农,立志为农业现代化建功立业。唯有如此,将来他们才可能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才会全身心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职业中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工作。
2.2 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 只有加强吃苦和实干精神的磨练,培养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的作风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才能始终坚持在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第一线,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到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的重要性,才能真切地了解到农业的实际问题,并根据具体的问题去创造性地寻求解决的办法,脚踏实地地为农民办事。
2.3 具有执着奉献的精神 他们要能够忍受住农村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经受住来自亲朋好友和社会上的冷嘲热讽,禁得住喧嚣与财富的诱惑;轻个人之得失,重农业之发展、农村之繁荣、农民之富裕,才能执着地追求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高境界,才能充分享受到奉献的满足、理想实现的快乐。
2.4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他们对农村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对现代市场经济变动性的应变能力强,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与自我调节能力、自求平衡能力。
3 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农民的主要教学内容及要点
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作为承担这一历史人物的重要力量,在具体的实践中,农业高职院校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对象的选择 为确保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应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在岗的终身的继续教育,培养的是懂技术且对农业有着深厚感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以此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从业者。培育对象既可以是从农业职业院校毕业后自觉从事农业、致力于农业生产服务的人,也可以是子承父业不离开土地的人,以及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他们是农业农村真正用得上、留得住、扎下根的现代职业农民。
3.2 培训学习内容的制定 包括在岗培训和职业辅导在内的职业农民教育,应是全面系统的农业教育,应根据农民学习特点,面向产业需求,从培养目标、对象、内容、学制、路径、方式、评价等方面,构建科学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如专业内容安排应包括农业和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理念、农场经营与合作社管理、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农业性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专业和课程设计应结合当地主导、特色产业,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农民学习、成长特点;学制与教学安排应实行农学结合、半农半读的弹性学制、累积学分制和适合农民生产生活节奏的灵活教学计划;办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应注重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脱产、半脱产、短期脱产和不脱产相结合,大力推进“送教下乡”,建立“空中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和“固定课堂”。
3.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各方面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农村能工巧匠、土专家和“田秀才”等担任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师资培训,优化教师学历和学科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4 结语
篇4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自2005年建院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多方协作,形成合力,坚持专业与产业、行业、企业多元对接,合作共赢,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使学院步入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作,大力实施“四大工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1 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松原地处吉林省西部中心地带。四大资源优势(粮、油、水、草)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三个优势产业(电力、建材、制药)、两个配套产业(石油配套业、汽车配套业)以及物流、旅游等潜能巨大的新兴服务业。松原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紧贴区域支柱产业,到目前为止,形成了以农林牧渔类、石油和天然气类为重点,以园艺技术、油气开采、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为特色,以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土建施工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为辅助的服务经济功能强、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各专业毕业生遍布在各行各业,为地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7年学院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就业50强”荣誉称号。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松原及周边地区蔬菜、果树、花卉、设施园艺等支柱产业迅速发展,社会对园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学院园艺专业的设置,充分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该专业几年来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企业需要的人才,分别在设施种植、花卉生产、果树栽培等各方面从事技术工作,解决了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现状。另外,以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院为载体,实施“畜牧人才培养工程”,每年为学院所在地松原市培养100名村级防疫员。选派20余名师生深入学院周边大安市、乾安县、扶余县、长岭县等地区,参加当地春秋季动物防疫,开展畜禽养殖、动物疾病防治、畜禽免疫标识等技术服务。学院机电工程系围绕松原石油机械、汽车机械配套和农业机械来设置数控技术、焊接技术等专业,为吉林油田、大庆油田输油管道和压力容器的生产与维护提供人才支撑,为一汽集团和哈飞集团的零部件加工企业、松原农业机械制造、维修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为上述企业进行在岗人员培训,三年来累积达3600人次。
2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几年来,学院大力开展松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培训人数共计37300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2008年学院被国家劳动部认定为“国家级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
3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通过开展农村(社区)贫困青年应用电子培训班、前郭县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班、全市乡村两级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等,提高了农村村干部综合素质及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9年学院被吉林省委组织部认定为“吉林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同年,荣获“吉林省职业能力建设先进单位”。
4 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几年来,学院成人教育中心积极开展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其中,举办的松原市从业人员上岗培训班、创业小老板培训班(SYB),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得到了上级政府及社会各届的广泛好评。学院现为“松原市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吉林省大学生创业园”。
二、校企合作,多元对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学院经济管理系酒店管理专业与松原市美仑商务宾馆、石油大厦、银苑宾馆、大和御膳、长春市金安大饭店、开元名都、至尊大酒店、延边市长白山宾馆开展校企合作,为探索实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成功典范。该专业于2008年3月被吉林省旅游局授予“吉林省旅游行业岗位培训定点单位”,至今为止共培养8期有意向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人员千余人,百余人获得了导游员职业资格。该专业现已成为区域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成为输送专业人才的摇篮,成为区域餐饮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时,随着市场营销专业、会计专业、商务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步入社会,将本专业系统的知识、技能和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植入岗位工作中,扩大了民营连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民营连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部分毕业生与企业实施订单种植,形成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我们认为,校企深度对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中,办学目标的深度对接是前提;课程内容的深度对接是关键;教学手段的深度对接是保证;办学成果的深度对接是动力。
三、以科研为切入点,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松原职业技术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山葡萄种植、山葡萄酒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效显著。被吉林省科技厅列为省级地方引导项目的《吉林省西部地区名优酿酒葡萄技术及开发应用研究》于2006年9月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该项目获得了松原市建市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高质量完成了松原市高科技项目创新基金项目《山葡萄酒开发》的研究工作。利用以上两个项目的成果和技术,引领140多个农户建起了3200多亩山葡萄生产基地,仅乾安县第三机械林场一处就建起了2250亩标准化山葡萄基地。年葡萄产量可达3千多吨,增加农业产值600多万元,户均增收4万多元。
篇5
摘 要 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不但要率先保护好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要为现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财务管理是促进单位经营目标转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要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
关键词 农业科研 绿色会计 财务管理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不但要率先保护好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要为现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财务管理是促进单位经营目标转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是值得提倡的。
一、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必要性
(一)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历史机遇。党的十报告把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一系列事项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且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报告的第八部分被单独强调。提出了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建设同样的地位,全文共提及“生态文明”15次之多,这些充分说明,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面临历史性的的发展机遇。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本质需求。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人类从远古开始就在探索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所有进步和发展都是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当前,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世界各国都在走“科技兴农”的路子。问题在于农业科技进步是双刃剑,既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一面,也有破坏生态环境的一面。下面仅举历史上农业科技进步的典型--农用化学物质为例。农用化学物质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产物,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板结、农产品残毒过多,破坏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大,使农区成为分布面广的一个重要面源污染源,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当前,全国累计遭受污染耕地面积已超过0.1亿公顷,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达15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可以断言,今后的农业科技进步,要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不但要保证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确保科研成果的运用和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
(三)推行绿色会计是农业科研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绿色会计,从理论层面来看,实现了环境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的完美统一;从实践层面来看,构建了“信息披露―现场诊断―管理决策―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的循环流程”。可以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决策与经营活动中注入环保理念,以环保理念重塑单位整体的业务流程,运用绿色会计记录和反映单位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单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保持竞争优势。可以把单位由被动的环境保护型转变为主动的环境经营型。
二、全面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全面推进绿色会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体制、制度、机制全方位展开,根据笔者的实践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在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过程中,要把 “综合效益最大化”替代现存的财务管理目标。农业科研单位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通过财务管理活动致力于履行社会责任,从而树立农业科研单位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样可以改善农业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推行绿色会计委派制。推行绿色会计建议实行委派制,有利于单位对所属机构实施更为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从业务上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力度。按照单位自身的特点,会计委派制应该设置委派机构以及管理机构。一是要组建会计委派有关的领导机构,当作本单位相应的会计委派机构;二是要授权给本单位的财务部门成为其管理主体机构。三是可以采取从基层筛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委派到其它单位的内部委派制度、委派形式以及范围。
(三)加强会计报表的管理。绿色会计的理论和实践都认为,绿色会计是单位的“绿色账本”,在传统会计基础上融入环境因素,采用会计报表方式反映单位损耗的环境资源及污染状况,向公众展示单位环境保护的活动过程和环境业绩,以接受社会对单位的监督。加强会计报表的管理,在全国还尚未出台可以指导环境会计报告编制所依据的条理性规定的情况下,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在报告的形式及内容方面实行某些约束性指标数据的绿色会计报告。报表要规定以下会计要素:一是绿色资产的确认;二是绿色费用的确认;三是绿色效益的确认;四是绿色负债的确认。
(四)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满足绿色会计管理的要求。绿色会计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还要具备运用新工具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的能力。单位可利用现有条件,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能力。强化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对会计人员要进行农业科研环境及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新其系统的知识结构,以便适应绿色会计的要求,更好地参与会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会计研究.1999.
篇6
关键词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98-02
ExplorationonConstructionofRuralCultureConnotation
AN Yong-ru
(School of Management,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The measures of enhancing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connotation were elaborated,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related issues.
Key wordscountryside;culture connotation;construction measures
广大的中国农村,生活着全国人口60%的农民。加强当前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4],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先进技术和举措与落后的农村文化素质矛盾的主要办法,是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从而为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5-6]。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地深化改革,为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增加收入而实施不少农业扶贫政策和改革方案,但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低,使得农村的很多工作存在推动速度慢,工作成绩不佳,发展不连续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是农村发展进步的保证。农村农民文化内涵建设的成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的成败。为此,搞好新时期农村文化内涵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与薄弱的农村文化的矛盾,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绊脚石,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1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业转业培训
要发展三农,核心是如何解决好农民的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解决此矛盾,必须得解决农民的从业培训问题,解决沉重的人口负担,转为非农产业和城镇的人力资源并非就舍去了三农的发展,相反能更进一步促进三农的发展,通过从业、转业培训到就业,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以此自然地链接城市与农村市场,通过培训实践就业对加强农村文化内涵建设、发展三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改变
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文化基础薄弱,跟不上当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首先应该把如何提高农民农村文化内涵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当然在这个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运行成本和工作阻力较大,但是可以搞试点逐一推开来进行,或者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管理工作和通过政策引导优势行业反哺农业的发展。
3保护和挖掘农村历史风俗文化,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长廊作保障
历史上以农村为主体的中国社会,曾是众多民间文化与工艺的舞台中心。民间的手工制作、戏曲、传统习俗等,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文化,有的需要继承和发扬,有的需要发掘和保护,更需要的是充实其符合时代进步的内涵。尊重和发展好农村历史风俗文化,对有技巧地抓好农村文化内涵建设,发展三农有着非常大的意义[7]。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长廊,要让农民自己充分认识其宝贵性,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特殊文化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间的传统的手工制作、戏曲、传统习俗可谓无价之宝,政府要进行引导和开发,并使其体现出具体的价值,让农民感到实惠。同时,进一步加工和包装,用来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代表性作品来抓,带动地区区域化特色经济的发展。
4支持和引导村民和村干部参加学历职业教育
要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抽取部分年轻农民、村干部、农村妇女参加学历教育,切实做好文化扶贫。2006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与安顺市西秀区区委联合办学,成功举办了西秀区各村村干部“农业技术与农村行政管理”专业中职学历班,学员人数达342人,已于2008年完成第1期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班。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了村干部的素质;2007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又与关岭县举办了2007级学历教育班。通过这些学历教育,提高了村干和村民的素质,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5建设乡村数字信息系统,切实做好“三百工程”
建成农村数字信息系统,实行村村通宽带,培育新型的信息化农民,使他们能利用现代互联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市场信息、农业区域定位等方面的知识,组建自己的市场信息系统。成就自主农业发展,降低行政成本。同时,整合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开展“三百工程”是新时期“惠民、富民”实践中提出的具有一种典型意见的农村科技创新模式,它既具有科技服务的统一指挥职能,又具有科技服务的分散指导特点,其核心是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科学技术的指导需要有诚信的企业、专家和科研院校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为农村生产力服务。文化扶贫要结合产业扶贫并驱进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6建设科技示范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采用先进的设施、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可使农民、学生、游客等领略到现代农业全新发展模式。同时,生产的瓜果蔬菜、畜产品堪称绿色食品,倍受游客青睐。使园区成为科研、教学、实习、培训、推广、旅游的基地,是对农村文化内涵建设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为切实抓好“三农”工作,2007年,顶云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全乡大力推进土地“打包经营”模式,探索土地增效空间。在这个模式探索的过程中,政府发现规模经营土地不仅是整合土地问题,关键是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养殖技术水平跟不上,于是引进安顺市安科种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顶云乡石板村建成了1个4 hm2的生态示范种植基地,取得很好的成效,带动全乡搞了多次农民科技种植示范培训,带动全乡农户种植蔬菜逾200 hm2,切实为顶云乡建设完成颇有成效的科技文化示范。目前,已有一批教授、专家进园开展科研、教学、生产活动,并引进了一批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旅游参观者络绎不绝。这种模式对于抓好农村文化内涵建设在培训效果上直观而迅速,有效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8-10]。
7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新时代的农村文化,需要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赋予其新时代的主题。要引导广大农民,学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社会基本知识;要引导他们有一种放眼国家发展,关心外部世界的思维;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要引导他们培养法治观念、民主思想、公德意识和科学文化技术,使他们正确理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并为这个目标自我服务。中国农村最需要的是一种以开放思维、进取精神去做好新时期农村文化内涵建设。
8参考文献
[1] 赵学清.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N].人民日报,2008-01-15.
[2] 朱启臻.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15.
[3] 朱启臻,鲁可荣.乡村旅游与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21.
[4] 聂华林,张贡生,李泉.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5.
[5] 蔡.民生经济学:“三农”与就业问题的解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
[6] 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就业创业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5.
[7] 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4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4:1-7.
[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
篇7
本刊讯5月19日,2009年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现代渔业建设及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渔业影响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农业部副部长牛盾、渔业局局长李健华、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黄延信分别在专家论坛上作主题报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显良主持会议。
牛盾针对应对危机提出了4项措施:一是从国家层面看,要加大力度发展公益事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二是从农业层面看,要加强农村制度创新,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是从企业层面看,要坚持水产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四自”方针,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加大对企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四是从政府职能层面看,要保证中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证农业产业不断优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大农业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专业之间有序竞争,保证农民渔民持续增收,还要进一步重视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信息化体系建设,有效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我国水产工作者要把握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政策优势,促进我国渔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业部部署农村实用人才
带头人培训工作
本刊讯2009年5月26日,农业部在江苏省华西村召开会议,部署2009年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任务。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梁田庚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梁田庚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建设好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选拔培养好德才兼备的带头人,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对于强化他们的发展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对于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对于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增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对于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治村理事能力;对于帮助新一代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树立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创业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下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
农业部人事劳动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所在省、所在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培训基地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全国玉米大豆高产创建活动启动
本刊讯为加快推广实用栽培技术,深入推进玉米、大豆高产创建活动,5月22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在吉林省长春市正式启动了2009年全国玉米大豆高产创建活动,并举办了全国玉米生产技术培训班。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做大做强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为核心,整合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休闲化、艺术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培训任务
1、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150名。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150人。
三、工作安排
(一)确定培训对象
1、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结合我市实际,原则上以家庭农场主为主要培育对象。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家庭人均纯收入为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生产经营型生产规模见附件2)。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市农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办事处初审、市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当年不得重复。
(二)遴选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农民培训资质(办学许可或培训、推广职能),必要的培训场所、专业教师、现代教学设备和实践实训基地,具备跟踪服务培育对象三年的能力,以及三年以上农民培训工作经历等。按照省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机构的条件要求实行属地认定和管理,遵循整合优质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择优确定,并与市农委签订培训合同。
(三)规范培训内容
1、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照“因人制宜、按需培训、分类指导”的思路,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为目标,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科学设置教学培训内容,重点围绕农民创业能力、优良新品种、高效种养新技术、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进行知识培训,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累计不少于15天。
2、电商人才培训。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
(四)创新培训模式。根据专业特点,聘请具有农业中高级职称的技术骨干和外聘专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分片、分班、分类、分期开展培训,通过理论讲座、实践操作、观摩交流等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开展考试考核。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按照有关要求,运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考试考核结果报市农委审定。对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依据。
(六)创新培育机制。突出需求导向,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服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有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技人员跟踪联系服务制度,积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四、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6年3-4月)。一是制定印发培训方案;二是确定培训机构;三是遴选培训对象。
(二)实施培训阶段(2016年5月-10月)。一是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和每期培训计划,做到“一班一案”、学员人手一份课程表。二是开展培训。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开展培训,严把培训时间和质量关。选择通俗易懂的教材,做到学员人手一套。三是抓好培训管理。每期培训班确定一名班主任,建立第一堂课制度、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健全培训台账及培训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建立学员满意度调查制度和月报制度。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6年11月)。一是项目验收。市农委成立验收组对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出具验收报告。二是工作总结。培训任务完成后,认真做好总结上报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农委和市财政联合成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做好工作协调和组织推动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规范资金使用。补助资金严格按照省方案规定的比例要求用于培训、认定管理、信息化手段和后续跟踪服务等全过程,建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专账和经费使用管理制度,项目结束后进行项目审计,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
篇9
一、总体思路
立足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需求,以国家“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市、县、乡(镇)三级农技服务体系,加大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供全方位、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是准确定位,服务大局。农技服务体系作为农业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农业主管部门的整体部署,抓住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建立以市为龙头、县为枢纽、乡镇为基础三级农技服务体系,各级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协调一致,共同为“三农”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农技部门的各项工作要服务大局规划,在做好大宗粮食作物服务的同时,针对我市农业生产规划注重区域性和特色经济,有所侧重,积极为本区域内特色农业经济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服务生产实际,强化技术创新。各级农技服务部门要针对生产实际和长远规划,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加强调查研究,强化技术创新,有效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五是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农技服务体系的工作对象是农业生产者,农民群体规模巨大,能力水平千差万别。农技推广工作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抓住农作物各个时期的关键环节,采用易被接受、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和方法,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总体目标
力争到2012年,形成建立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枢纽、乡镇为基础骨干的三级联动农技推广服务构架,将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监管、农业技术培训等三大主要职能有机结合,建成“三位一体”的农技服务新模式。
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强化农业标准化培训与指导;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各级农技人员开展年度继续教育;建立农业专家驻村入户行动,举办农民田间课堂及各类农业培训班,发放技术明白纸,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达90%以上。
积极开展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万亩高产创建活动,推动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优质率分别达到90%、88%、90%,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到户率9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控,病虫害预警准确率达90%以上,防治到位率达95%;农药使用量降低15%;检疫性病虫害不传入,已发生疫情不扩散。测土配方施肥普及推广,完成县域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系统,配方肥应用面积达到8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实施区域配方施肥建议卡和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80%以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肥料、农药等农资的使用量明显下降、使用方法科学。
四、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建设意见
1、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乡镇级农技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为农服务能力。鼓励农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把学习成果作为聘任、考核、晋职的重要依据。鼓励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推广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大力提升我市农技服务体系人员服务水平,建立一支既有相当专业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中、初级技术人员配套的技术推广队伍。
2、建立农技推广快速服务队。将现有的市、县(区)、乡镇农技人员整合,由市农技中心牵头,县区农技中心(服务站)为枢纽,乡镇农技人员是基础,建立一支覆盖全市50多个乡镇农技推广快速服务队。队员之间确保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第一时间为农民提供规范服务。服务队队员对待农户来访咨询要耐心、细致,认真解答出所提问题,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搪塞。
3、设立农技推广服务热线电话。市、县区、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要设立农业技术服务热线电话,安排专人负责,确保通讯24小时畅通,节假日也不例外,为农户提供咨询、服务。热线值班人员要对农民来电科学、合理、规范处置,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立即报告,不得延误。
4、引导建立社会化专业协会或合作社。根据各县区、乡镇本区域内生产特点,引导当地能人小麦、水稻、农机、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特色合作社,合作社要达到“十有”标准(有《章程》、有规章制度、有组织牌匾、有注册登记、有办公咨询场所、有联系电话、有喷雾器10台以上、有专业机手15人以上、有新农药展示经营柜台、有病虫发生信息)。以加强对基层农民合作组织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指导成立社会化服务机构,为病虫防治器械、特色农产品包装等提供配套服务。
5、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与示范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合作,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试验示范展示基地和农作物病虫观测圃,配置虫情测报灯、病虫调查工具、土壤速测仪、农残速测仪等。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民亲身体验,开展以点带面的农业技术指导工作。在粮食作物生长关键期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和农技人员包村、包片、到户、到田头,解答农民种田遇到的技术难题。
6、建立专家联系大户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业科技专家“连百村、结千户、带万户”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先从联系种粮大户入手,将我市现有农技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家与大户对接,建立专家与大户联系档案,促进大户与专家互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大户生产中遇到的难点。专家发挥技术优势,对种粮大户进行技术指导、生产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7、组织现场观摩培训。结合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粮棉油万亩高产创建、良种补贴、国家、省粮食丰产工程等惠农项目,关键季节组织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村干部等参加机播、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病虫害草害综合防治、高产攻关示范等现场观摩活动,提高农技人员业务能力,对农户进行全方面的技术培训、指导,更好地服务农民,让农户深切体会科学种田的优势。
篇10
关键词:产业集聚;劳动力转移;霍城县
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基于产业集聚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对于有效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吸纳大量农业劳动力作用显著,我国的产业集聚区基本上都是由区域内的企业根据地区的特色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多是以生产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技术要求不高,对劳动者整体素质需求较低,因而对于长期从事农业而技术水平不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来说,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在产业集聚区寻找就业机会。
1 霍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2010年,霍城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总数为8.117万人,其中主要包括五个镇,合计4.2737万人;七个乡和良繁中心,合计3.8433万人。转移来源、去向详细情况如下图1-1所示。
从转移去向来看,林果种植业、第二产业吸纳的转移劳动力最多,分别达到3.02、3.018万人,占转移总人数的66%,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较少。说明该县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农业内部和第二产业。由于霍城县近年来注重发挥县域资源优势,林果种植业发展较好,并不断调整进行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因而吸纳了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资料来源:霍城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提供数据提供。)
2010年,霍城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总数为8.12万人,其中转移至疆内为8.47万人,伊犁州内的劳动力为6.10万人,转移至伊犁州内的人数较多,占疆内的72%,说明农业劳动力大部分更倾向于选择在本地区甚至本县从事其他工作。转移至疆外仅有0.64万人。(资料来源:霍城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数提供)。
2 霍城县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
2.1 产业集聚现状分析 2010年,该县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38670万元,比上年增长8.7%;实现增加值516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利润总额1256万元,同比增长7.5%;出货值完成2910万元,同比增长11.1%,农牧民人均收入乡企业部分1187元,比上年同期增50元。霍城县企业数量较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行业,包括建材类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建材类加工企业有9个,年产值2.8亿元;食品加工类企业7个,年产值0.66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企业30个,年产值2.35亿元,(资料来源:霍城县乡镇企业局提供)。
2.2 产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分析 各类加工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有效的转移到企业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下表2-1。
霍城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较其他企业数量多,形成了一定的集聚;从业人员数看,是建材类企业和食品加工类企业2到3倍,具有更强的吸纳劳动力能力。由于建材类企业和食品加工类企业个数较少,总产值较低,还未真正意义上达到集聚的规模,所以对劳动力吸纳的能力欠佳,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更强。
3 对策建议
3.1 产业发展定位应更具可持续性 从可持续的高度来看,该县产业发展定位应既能发挥资源优势,又能吸纳农村劳动力,使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同时提高。同时,该县应发挥资源优势,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幅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使县域产业不断进步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县域的劳动力转移和总体发展贡献出力量。
3.2 针对少数民族加强语言培训 大力开展双语培训,让广大的少数民族劳动力实现转移并稳定就业,首先要突破的就是“语言关”,将对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双语培训工作纳入乡村两级的日常工作中,长期的、不间断的,甚至是反复的加以开展和强化,使其汉语水平至少达到能够熟练表达和基本领会的标准,因此,政府将不断充实各类培训机构的人员和师资力量,完善培训机构和设备。
参考文献
[1] 霍城县各类劳动力总数及就业情况报告[R].霍城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11
[2] 霍城县少数民族就业现状及分析报告[R].霍城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11
- 上一篇: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研究
-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行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