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诚信教育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诚信教育的特征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特征;研究创新

一、课程目标:体现职业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是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职业性。“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源动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性的定向教育,是从职业岗位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第一,在当前我国面临改造传统工业、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等任务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将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人才结构的发展变化而作相应调整。第二,高职学生在校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职业岗位所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都是与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然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与培训中,培养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无一不是以掌握岗位技能为目的,无不把目标与劳动市场的需求,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职业教育课程这种定向性的特征,要求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二、课程内容:体现应用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目的在于从事职业的准备教育,一种以学习为将来的职业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教育,要求学以致用,学以谋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体现应用性:第一,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强调具备从业能力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知识的传授,强调规范、价值和事实的主导作用。职业实践所需要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课程内容的重点。而针对这些技能所进行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态度或行为方式的培养,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紧密围绕典型的职业活动,有目的地将专业知识按心理认知规律展开,同时兼顾学科理论的逻辑顺序,这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实用,也更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加扎实。

第二,强调职业教育课程的应用性,并不意味着否定课程的理论性。作为系统的学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职业培训,理论基础知识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常常是相近职业或某职业群的共同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学习专业理论技术和实践技术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在智能结构上要具有较强的现场性与综合性,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要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保证教育对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组织:体现整体性特点

传统学校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实施是一种对课程内容进行的报告式、描述式的诠释,往往只有观察和思考但缺乏实践行动。传统企业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实施则是一种对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进行的演示式、模仿式的学习,往往只有行动但缺乏对行动的修正即反馈。因此,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是一个开环教学系统。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求构建一个闭环教学系统,即把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整合起来。这表明课程实施、评价以及学生相应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包括观察、思考、行动和反馈的整体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整体性的特征,实质上是职业活动系统整体性的反映。职业活动的整体性要求劳动者对职业活动具有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课程组织以实践为中心。这种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不是强调简单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强调课程要紧紧围绕切合实际需要的技术运用与开发活动,综合安排多种课程成分。具体地说,在课程成分方面,它强调高职课程同时有情境设置、学生活动安排、技术信息呈现三种要素;另外它强调课程单元要同时具备明晰具体的学习目标、结构完善的学习内容,以及与目标一致的简便而又不失效度的评价方案。这种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不是片面强调固定化简单操作,而是注重开放性的高水平的技术学习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功能,并不意味着忽略课程的阶段性,即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局部功能。

四、职业能力:体现融通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就业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学历学识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个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体现融通性特点:第一,体现变通性特点。即学生能“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能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此基础上,在相近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实现上岗不需要过渡期,转岗亦不需要过多的再培训。第二,体现融通性特点。即学生既具备职业领域的方法和能力,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且能将这两种能力运用自如。这些能力包括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社会交往与互动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第三,体现潜通性特点。即学生应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学习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人的职业角色的变换,得益于每个人的潜在资质。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且导致新的产业、新的行业、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不同职业岗位的内涵处于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越来越频繁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劳动者对不同劳动岗位有更强的应用能力和就业弹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8.

[2] 黄慧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M].南

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3] 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8.

[5] 穆晓霞,陆霞.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

研究导刊,2009,(3).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学;特征;意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①当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愉悦、乐观等积极情感,反之,则会产生痛苦、悲观等消极情感。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情感色彩,作为特殊实践活动的教学活动,更是如此。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含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②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特征

(一)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语文教学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激发人们的情感,唤起感情的共鸣,达到乐学的教学境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特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采用理性的分析,不该成为知识的机械传递,更不该通过技能训练来进行,它应该是流动着热烈的教与学的情感交流碰撞的场所。在这个情感场中,既有教师对职业,对学生的热爱,更有教师自己融入教学情感中的各种性感表现和被教师唤醒的学生的情感表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怀着对语文教学的爱,对学生的爱去讲授语文课,用富有感情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去引领学生感受语文课的语言美、情感美,人性美等。

(二)形象性

形象性是指语文情感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来参与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特性。它首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活跃着课文的形象,其次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和描述,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有关形象,这些形象在学生脑海中不断变化,以达到活跃思维的效果。教师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展示图像画面,加上教师本身的语言手段,以此调动学生头脑中产生想象、联想、创造出各种形象的活动,让语文课的文字图像符号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形象,从而使学生进入教材的意境,体味教材中美的形象。

(三)审美性

审美性是指语文情感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具有其他学科无与伦比的美育功能的特性。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语文情感教学的美育目标具体包括:1.美的感受力。即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美,享受美带来的愉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优美文章的优美片段和句子,感受汉字的意境美、韵律美和节奏美,让学生由衷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2.美的理解力。在语文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素材,传授必要的审美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美,懂得美的多样性和不同风格。3.美的创造力。创造美的培养,是美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应鼓励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创造。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汉字和汉语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追求汉字的书写美和汉语的表达美以及其文化内涵的美。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曾经过度强调其工具性,不管什么样的教材,不管什么题材的文章,都采用统一的讲解方式,“释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提示写作特点”③,结果优美的文章被截肢的支离破碎,只剩干巴巴的字、词、句、段,语文教学毫无生机,学科的人文性遭到严重摧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④“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⑤而情感教学就是要以人为本,着眼于培养完整人格的人,为语文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有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观念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压抑了学生的天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⑥,而情感教学认同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动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获得集体中欢腾地流动的时候,知识才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⑦情感和认识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的,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这个认知活动时,才能使认知活动顺利进行,情感教学就能很好的达到这个目的。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进化中,之所以能一代代的延续生存下来,情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哈佛大学作家赖德勒曾直言:“当代社会的生存之战,通常是情感的生存之战。”⑧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促使学生学会生存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浓郁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的人格健康日益完善,适应能力逐步增强,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才能使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注释:

①桂世权:《心理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②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③童庆炳:《语文教学与人的发展》,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5期.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同④.

⑥同④.

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特征;高职教学;侧重点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年的中期,心理发展处于从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就使得其心理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群体特征。高职学生具备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征,但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科学地分析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特点是有效地进行针对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发现并调动他们思想意识中的积极因素,使教学工作更有成效。

一、高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学习的目的性都很强,就是为了考大学。为了这一奋斗目标而努力学习,虽然很辛苦,但苦到高考结束就达到目的了。而进入大学以后,突然失去了高考的“指挥棒”,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了。成绩好就能考上好大学,但成绩好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因此学习的成就感也就不那么强了。只要考试能及格,毕业证能拿到手就是最终的目的了。正是因为对高职学习生活没有科学的定位,所以没有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动机薄弱

高职学生的学习本身就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他们往往在刚进入校门时就基本已经有了自己的择业目标,即围绕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择业。因此为了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在校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生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据调查有50%的学生只有就业的愿望而缺乏学习动机。目前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高职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就业都没有出路。这是造成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自卑感较强

由于绝大部分的高职学生都是因为高考不理想而带着一种无奈的情绪进入高职院校的,因此对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普遍具有一种自叹不如的自卑感。这造成他们入校之初的心态不佳,自卑感强。

(四)自我认知能力较低

高职学生对自我认识模糊,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做出合乎实际的判断。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本应该是自我认识从发展到完善的时期。但是,由于他们进入大学之前学业是他们一切生活的重心,滞缓了他们自我认识的发展。因此,他们实际的心理年龄还是很不成熟的。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二、高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的探析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先天固有的,对于他们感兴趣或具有个人意义的领域会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投入时间和精力。根据美国的教育学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两种情况下会得到提高:1、他们意识到学习任务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目标有联系;2、学习任务的难度适当,学生能够成功完成。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首先必须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根据学习任务与需要满足的关系,提供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只有具有一定的价值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的价值之一就是利用性价值,即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可使他们达到其他目标,如谋取职业等。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0%的同学认为课程的实用性是影响学习热情的主要原因,更有60%的学生选择了提高个人技术水平作为选课的主要动机。由此可见,学生正是立足于就业这个共同目标,才对专业性、实用性强的课程会显示出较强的兴趣。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专业后,围绕着该专业进行的,因此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为显著。这种专业的划分把高职期间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因此,高职院校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在实践中的学以致用。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应多练习、多操作、多参加实训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使自己在面试、实习以及实际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且,加强实践教学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的需要。

1、针对高职学生自卑感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能力高于学历的道理;2、针对高职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较低的特点,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确立一个个学习(工作)目标,让学生亲身领会到什么事是该做的;3、针对高职学习的能动性强的特点,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高职的学习更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通过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针对高职学习的途径多样化的特点,高职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尤其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发挥的余地。

(三)注重教学的整个过程

篇4

[关键词]诚信教育 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 高校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19—06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诚信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与高校的责任。高校诚信教育是一个受多种外部条件、内部要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系统。复杂性科学作为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研究当前高校诚信教育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针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复杂性特征,借鉴复杂性科学的复杂性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诚信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高校诚信教育的多向互动机制、整体联动机制、内外协同机制、自组织机制,努力构建诚信教育大系统,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增强高校诚信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复杂性科学的内涵与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为了突破传统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在解决经济社会问题中的局限性,试图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来解决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教育理论等领域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国外学者提出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兴科学研究形态。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简称“新三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其他新的科学理论。复杂性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重新构建了现代科学的研究体系,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为众多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和新应用,已引起科学界的广泛重视,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

复杂性科学认为,世界从本质上讲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的复杂性系统,是事物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线性原理

线性与非线性是来自于数学领域,并用来区分不同变量之间的不同性质的一对概念。线性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量之间所存在的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上呈直线的状态,是一种最简单的线性结构,体现出对称性、单一性、确定性和可还原性。而非线性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量之间不成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呈曲线的状态,是一种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相互连接的网状结构,体现出多元性、非加和性、非对称性、不确定性和不可还原性。非线性作用是系统无限多样性、不可预测性和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复杂性的主要根源。复杂系统存在着非线性、多层次错落的结构关系网,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二)整体性原理

事物是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各组成部分、要素之间非线性的作用会“涌现”出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有的整体的特性。整体性意味着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秩序,并具有其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结构、功能或目标。对于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系统的整体行为并非简单地与子系统的行为相联系,不能简单地从局部的个别行为的细节去判断,而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系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复杂系统中系统整体的性质与各子系统的性质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其整体行为绝不是所有局部行为的简单相加。因为子系统的行为之间充满着竞争或合作,其结果如何,则取决于很多因素,可能会产生协同效应,或是优胜劣败的结果,即“1+1≠1”的结果。因此,对复杂性系统进行整体性的研究至关重要。

(三)开放性原理

开放性是指系统同其周围环境、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系统的结构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换和转换。世界上的事物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时刻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过反馈进行自控和自调,使得系统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任何一种复杂系统,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也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和发展。系统的开放性既是产生复杂性的重要条件,又是复杂适应性系统产生复杂性的重要根源之一。

(四)自组织性原理

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没有任何外部指令或外力干预的情况下,自发地形成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和现象。复杂的自组织现象是多个子系统之间非线性作用产生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自适应、自组织能力。复杂系统中的某些特征不会依赖于外界环境的特定指令,就能积极地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试图把所发生的一切都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在此过程中,其特征能按照相互关联的因果性、反馈、协同作用等默契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将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向结构化、有序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其系统的结构、功能随着变化也将产生自我的改变。自组织现象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

篇5

【关键词】 会计专业学生; 诚信品格塑造; 会计诚信教育

诚信是会计的灵魂。没有诚信,会计将不复存在。会计诚信最终体现在从事会计执业人员的身上。正是整个行业内从业人员的诚信构筑了会计诚信的根基。因此,会计诚信,本质上是会计人的诚信。这必然要求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中,会计诚信品格的塑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诚信品格塑造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会计诚信品格塑造的作用在于:把社会意识中得到反映和论证的一定的会计诚信原则、会计诚信规范和会计诚信观念灌输到会计人员的意识中,尤其是引导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既能够认识会计工作实行自我监督、调整自身行为的重要性,也能够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调整意识。会计品格塑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会计诚信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长期培养的结果,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不断教育的结果。会计诚信习惯是根植于会计人员心中的一种行为,它已成为会计人员内心的一种职业需要。养成会计诚信习惯的目的是使会计诚信原则和规范成为会计人员生活的组成部分,变成会计人员的性格特征。可见,养成良好的会计诚信品格是会计诚信教育的归宿(董成,2003)。

(二)有利于锻炼会计诚信意志

坚定的意志不仅是保持信念不变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会计诚信品质的重要环节。会计诚信意志是指会计人员为了履行会计诚信义务而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会计诚信意志突出体现会计诚信行为的意图,表现会计诚信行为的指导和支持,如果没有会计诚信意志的支撑,会计诚信认识和信念就不能巩固和持久,会计人员就不能忠实地履行其职责。坚定意志的形成离不开长期的教育,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相关法规政策的教育和学习。

二、当前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

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影响。其诚信观的整体面貌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也正是这种多元化的变化趋势,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原有的道德、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模式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他们的心中,进而使他们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人主义的价值趋向日益突出。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自我,以“利”为目的主导着他们的行为和观念,甚至当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可以不惜牺牲诚信道德原则为代价。

当前,社会不诚信现象比比皆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这些社会现象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报酬的一条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由此,加强会计诚信教育迫在眉睫。

然而,当前我国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会计诚信教育体系,包括对企业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在校大学生及企业管理层的各个子系统;二是缺乏相应的会计诚信教育的专业人才,无论是在高校还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都没有配备专业的会计诚信教师,没有独立的诚信教育的教材;三是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足,不能为会计诚信教育的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与政策建议。

三、如何塑造会计人才的诚信品格

(一)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会计文化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法律制度并不是合同得以执行的唯一制度安排。经验表明,即使是法律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制度的不完备性也是通常存在的状态(刘冬荣、刘建秋,2004)。不完备的法律制度只有在得到道德、文化等非正式制度支持下才能有效运作,再好的法律制度也难以内化为个体的“德性”和自觉行动①。实际上,中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并不比西方国家少,立法机关单独制订《会计法》并不多见,但为什么中国的会计秩序与西方国家总是有一定差距,这固然有会计法律制度的正义性与合理性问题,但根源却在于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制度方面。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就不失诚信和信誉,但是诚信和信誉的市场基础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商业社会的冲击。当前传统道德正经历着市场转型的冲击,即处在所谓的“道德失范②”状态(李心合,2002)。因此,应该在全社会提倡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准则,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讲求诚实、遵守信用的精髓,摒弃儒家伦理强调“人治”与“中庸”的影响,去除过多依赖关系导向、权力运作和人情世故、轻视规则和条文的人生哲学(杨雄胜,2002)。

会计文化是制度中的非正式规则,属于道德范畴,是一种柔性的、广泛意义上的会计规范,在实践中发挥着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对市场经济及其他社会消极面进行批判和否定,它不仅表现为对经济活动中各种丑恶现象的谴责,而且包括对某些合法而不合理的经济行为的扬弃,特别是对经济活动所指向的社会价值目标的矫正。因此,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会计文化氛围,形成诚信的信念、价值观、审美观,引导会计、审计人员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同时,在意识形态上使会计工作者积极向上、勤奋工作、团结一致,具有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会计诚信教育

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指出:“会计诚信教育已列入工作议程,我们将通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全面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因为当巨大的利益驱动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因此,会计诚信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③。”

笔者认为,会计诚信教育体制的建立旨在从会计人员的源头树立起会计诚信的理念,面对国内当前关于治理信息失真的各种“刚性”的办法与“柔性”的制度,会计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会计诚信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会计人才高尚道德的系统工程。

当前国内高校的会计诚信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课程设置中偏重专业技能,忽视诚信教育,一般简单以公共思想教育课替代专业性较强的会计诚信教育,且大多由非会计专业教师讲授;教学内容过于书面化,缺乏现实案例;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空洞无味。

针对上述现状,两点措施应得到规范:一是增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及相关法律课程,组织专门师资力量,加大会计诚信教育的教材开发;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入国内外典型案例的研究与分析,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在进行会计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应将会计诚信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将会计诚信教育制度化,将其渗透到各个可能的教育系统;还要充分考虑到会计诚信教育的专业性,逐步培养成一套科学的会计诚信教育和培训的方法。

具体来说,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构建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大教育观,坚持教育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在教育内容上,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教育更符合人性和时代的发展。同时,增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实效性。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选取现实生活中关于诚信的实例,正面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危机。围绕诚信教育,学校一方面可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著作中关于诚信的箴言,令他们从中吸取养分;另一方面,可带领学生参观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让他们知晓市场经济的一切工具、一切运行方式,无不体现着诚信的关系。通过此种内外兼修的方式,逐步激发学生内在道德情感,从而树立起倡导诚信、从我做起的思想,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和影响周围群众,为诚信社会的建立贡献力量(向欣,2003)。

2.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会计诚信教育的方法是以对会计诚信教育的客观过程的特征及其规律性为依据的,是基于会计诚信实践经验的总结(高欣、陈澎,2005)。采取的一般方法有:

第一,传授会计诚信知识与进行会计诚信锻炼相结合。传授会计诚信知识,就是通过教授,向会计专业学生灌输会计诚信的理念和具体规范等,帮助他们提高会计诚信的认识水平,并在职业生涯中自觉进行会计诚信实践。但对会计诚信知识的深入理解,离不开会计实践的锻炼和会计诚信的考验。大学生只有亲身在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通过自身的锻炼体验和总结,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理解与体会会计诚信的内涵,更自觉地按照会计诚信原则从事会计实践活动。

第二,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配合。通过个人示范(如表彰先进等)起到影响大众的作用,同时,要加强集体教育,扩大集体影响。集体是由许多个别成员集合而成。集体影响一般表现为集体成员的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激励、相互监督等过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挥每个大学生的长处,克服各自的不足,可以促进大家共同提高诚信水平,从而达到良好的诚信教育效果。

第三,典范诱导和舆论导向相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会计领域的榜样具有高尚的会计诚信品格,其闪光的行为和事迹,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有利于会计领域诚信风尚的形成。恰当地、实事求是地运用榜样的力量,可以启发诱导和激励会计人员履行会计诚信。与此同时,还要重视舆论的作用。舆论可以对会计人员的诚信行为起到促进作用。在会计领域中,只有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舆论,会计诚信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提高会计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教育榜样和典范,其个人诚信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做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世界观,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直、诚实、严谨、科学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其次,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坚定的敬业精神,并以此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的诚信度;最后,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要“言必行,行必果”,从而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带动广大学生树立起诚信的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任海滨,2003)。

4.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大学生活中,诚信教育必须贯彻始终,从学生进校起,普及诚信教育,教导他们从小事做起,让诚信思想融入学生生活。对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要加强科研学术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建立道德信用,净化科学风气,弘扬科学精神。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和学术道德观。对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要对他们加强求职和诚信观教育,让他们以诚信的姿态步入社会,谋求发展。

5.开设会计诚信相关课程

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应接受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诚信有关的专业课程教育。相关的教材开发应体现应急性与长远性相结合、借鉴与继承相结合,跟踪会计实践发展动态,反映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业理念,真正领会诚信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当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能采用简单说教的方法,应结合现实经济中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既生动,又实际。

【参考文献】

[1] 董成.会计诚信教育的理性思考[J].社科纵横,2003,(8):28-29.

[2] 刘冬荣,刘建秋.会计诚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求索,2004,(9):12-14.

[3] 李心合.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J].会计研究,2002,(4):17-23.

[4] 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6-12.

[5] 向欣.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86-90.

篇6

*年,市教育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诚信××”的工作部署,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一二三四”工程,有效推进诚信教育。其中,把政务公开作为加强群众联系,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抓实抓好抓出了成效,在当地干群中树立了教育的良好形象。

一是狠抓行政权力公开和办事程序公开。市教育局牢牢抓住行政决策、执行、结果等运行环节,向当事人全部公开行政权力行使或事项办理过程的相关情况。公开教育局工作职能、科室设置与职能、服务承诺等内容,对相关收费标准和学生转学休学、民办学校办证、教师资格认定等办事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方便了办事群众,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二是主动搭建公开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在采用传统方式公开的基础上,该局充分运用扬州教育网、电子显示屏、电视等现代媒介,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实时公开。同时积极提升服务水平,组织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的“窗口”;科室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增加了行政行为的透明度。

三是健全学校校务公开制度。明确校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健全学校校务公开制度。通过开展规范管理“家家到”,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到联系学校督查校务公开工作,开展校务公开考评等措施,使得学校校务公开工作走上了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效能化的轨道。

四是建立政务公开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将政务公开作为教育目标管理的重要指标,作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实行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进行评估考核。

五是强化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行风评议员的作用,通过民主评议党风、行风、学校评议机关、群众访谈、问卷调查等行之有效的多种方法,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务公开的意见,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取信于民,有效推进诚信机关的建设。

通过推进政务公开,全市中小学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促进事业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学校诚信教育工作

“言必信,诺必诚”,“小信诚,大信立”。诚信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青少年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通过教育部门的大力推行与努力,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和强有力的舆论氛围。

(一)抓好诚信制度建设,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中树立起以诚信立校、以诚信立教、以诚信育人的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将诚信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建立健全诚信教育的各项制度。将诚信教育纳入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之中,把诚信作为学校对各部门的管理和考评、对教师的管理和考评、对学生的操行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和工会的作用,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实行学生“诚信考场”等。不断探索诚信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和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持续推进。

(二)规范诚信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教职员工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项制度建设,将诚实守信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同时,重点整治诚信缺失的突出问题。例如:有些部门或单位的少数工作人员责任意识较为浅薄,存在有诺不践、有禁不止等现象;个别教师缺乏基本的师德水平,职业责任心不强,存在随意调课,只教书不育人,有偿家教等情况。

(三)以人为本,形式多样,组织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诚信教育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组织各中小学校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每年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每年9月全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的活动契机,将诚信教育作为重点之一,安排时间组织相关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利用校、班、团队会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我讲诚信故事、相声小品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

(四)走向社区、进入家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诚信教育体系。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社区和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局促使学校主动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特别是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诚信教育体系。

*年,我们坚持把诚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事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09年,将继续深入推进“一二三四”工程,继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一、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与校务公开工作。加强行政权力公开和办事程序公开的力度,特别是对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反应最强烈的问题,要积极实施方案。督促学校校务公开制度的完满实施,提升对外服务水平,强化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保证监督机制的效用。

二、进一步加强学校诚信教育工作。根据*年诚信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决定在09年有目的有重点的在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整体性上加强教育工作的力度与深度。

(1)以人为本,加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要根据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学生对诚信问题的看法,全面了解中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使诚信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诚信教育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篇7

论文摘要: 本文在阐述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主要是:立足“两课”阵地,深化诚信教育;拓宽校内教育渠道,推广诚信教育;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完善诚信管理制度。

“诚”一般指“内诚于心”,是向内、向善的内心追求,是个人品格和境界的内在价值评价,是一种道德规范,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境界,体现的是我与自我的关系。“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是向外、向真的外在追求,是一种行为规约,一种具体的道德品格,表现为社会化的道德实践,体现的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二者互为贯穿、互为表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更是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道德基石。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诚信是经济交换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最可靠的无形资本,它能给经营者或者经营者所经营的企业带来长期利益,是经营者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将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推进。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提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诚信是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的纽带。和谐社会首先是诚信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失去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受到威胁甚至瓦解,社会会因此变得混乱,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可望而不可及。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在校期间若不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必将给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加不稳定因素和潜在危险,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3、塑造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要求

诚信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立身做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标准也日益多元化,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体系遭到了怀疑甚至否定,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其价值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我们不否认大学生主流道德是好的,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学术、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就业求职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迫在眉睫。

二、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各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大学生存在的诚信危机,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诚信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对诚信的价值认识不够,知识体系不完整,教育方法不科学

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高校在观念上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对德育的价值认识不够,德育也一直被简单化、边缘化,诚信教育亦是如此。同时,在诚信教育内容上,偏重于从内在道德层面,靠自觉、自律进行诚信的教育,忽略了从法律的角度,从外在行为表现、行为规范的角度进行诚信教育,在诚信教育的方法上,重灌输,轻启发,将道德作为纯观念性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教育效果不容乐观。

2、高校内部诚信教育缺乏合力

学校是诚信教育的主体力量,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当其冲。但诚信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若校园内多种教育渠道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反而出现效果的互相抵消,诚信教育便缺乏合力,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3、高校诚信行为管理不完善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管理不健全,缺乏记载学生诚信状况的诚信档案以及对诚信状况进行监督管理、评价奖惩的制度,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对诚信不够重视,在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

三、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分析

诚信既是思想观念的认识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

1、立足“两课”阵地,深化诚信教育

目前“两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适当增加诚信教学内容在“两课”教学体系中的比重,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紧密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际,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挥典型案例教学、法律旁听、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开展教育,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诚实守信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并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行为。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深、讲透,使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道德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通过法律规范和道德引导,促进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2、拓宽校内教育渠道,推广诚信教育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第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签名、演讲、辩论、征文、班会等实践活动,将诚信教育寓于各项活动,潜移默化地将深入学生内心深处。第二,充分运用宣传舆论工具,如广播、校园电视新闻、宣传栏、墙报等,大力宣传诚信,褒扬先进典型,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良好氛围。第三,建立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如公示制度和举报奖励制度,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良好的诚信观念形成。

以网络为平台,加强舆论宣传,强化正面引导。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最能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影响。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诚信教育既可以改变传统德育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丰富德育课堂的内容,又有利于预防和抵消网络对诚信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第一,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第二,建设主题教育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诚信教育活动,宣传诚信思想,营造诚信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三,搭建网上互动平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答大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

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完善诚信管理制度

高校要为每名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诚信状况,将学生的诚信表现情况与学生的各种评优、奖助学金申请、推优入党和毕业生就业推荐等相挂钩,并归入其个人档案,使诚信成为学生的第二张身份证。

学生诚信档案记录从学生入学时开始,到学生毕业时结束,由辅导员负责记载,学校各相关部门提供有关学生诚信方面的相关事实依据。诚信档案重点考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学术、生活、经济、网络、择业等方面的诚信状况,主要包括历次重要考试中是否有违纪、作弊事实;是否有抄袭、编造实验数据、剽窃他人成果现象;遵守校规校纪状况;每年度缴纳学费、住宿费状况;有无在校园网或其他网站网页上散发恶意攻击信息或信息垃圾、散布谣言或虚假信息、故意制造混乱的行为;在就业过程中向用人单位提供个人基本信息的诚信状况等。

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对学生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整个民族素质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应该把诚信作为基本准则,严于律己,真正做到诚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参考文献】

[1]钟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j],2009,(7):93.

[2]施向荣,徐建南.新时期地方院校大学生诚信特征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j],2010,(3):83.

篇8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堪忧,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经常发生,大学生道德素质不断受到社会质疑。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基础》课程,但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难以保证。例如,在去年曝光的河南大学生高考代考事件就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考试诚信问题;多所高校表示困难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并顺利毕业后存在拖欠还款等不诚信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社会中的不诚信风气

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困境的宏观环境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满足着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各种需求,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错误思想,这种错误思想造就了市场混乱,制假造假、违法经营行为时有出现。近年来相继发生“瘦肉精”、“毒奶粉”、“彩色馒头”、“地沟油”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表明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些丑陋的现象对国家,对社会,对全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个别大学生唯利是图的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诚信教育脱离实际

诚信教育脱离实际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困境的本质原因。道德教育有三个来源,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显性的,具有直接性和显著性,但当前的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具有超现实性,道德目标设置过高,与社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脱离生活的诚信教育使学生不能从内心形成道德认同,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学生从小接受道德高于金钱教育,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会接触到一些错误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使之感到困惑、焦虑和彷徨。同时,教育者的教育与教育者本身行为的矛盾也会导致这种冲突,例如扮演教育者角色的老师和家长常常在生活中出现不诚信行为,这种不诚信行为和近乎神圣的道德教育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从小建立的道德观如巨厦崩溃。

3.制度性监督机制缺失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社会监管的不足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制度性原因。在中国,诚信道德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也就是在一种封闭的生产关系、人员流动很少的社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诚信问题不会成为突出普遍的社会性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际关系开始变得紧密、广泛、复杂、频繁,在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关系里,传统的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约束是有限的,当维系诚信的传统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力,而社会尚未建立或健全与市场经济所匹配的各项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诚信缺失现象便会出现在各个领域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终究是从道德到道德的教育形式,道德行为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诚实守信者的利益也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二)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经验借鉴

在美国,大学生诚信教育不是纯粹的道德教育,而接近一种规范教育,诚信教育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而越发关注生活中的各种诚信行为,对学术研究、考试、还贷等具体行为规定了具体细致的标准,使学校的总体要求能够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在日本人看来,道德行为可以直接地归结为“诚”的行为。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不单纯依靠道德课进行,而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使道德思想渗透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梅原猛就曾提出应该进行心灵的教育、独立尊重的人格培养,把不撒谎作为最起码的道德原点。在瑞士,诚信作为现代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例如《瑞士民法典》规定,诚信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原则。在德国,国家建立完善的信用监管体系,每个公民拥有一套信用信息档案库,用以记录个人信用行为,个人信息档案库伴随公民一生,使得诚信教育脱离了宣传感化的空洞,成为一种实在有效的制度育人形式。从上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十分重视生活实践,其德育生活化为我国诚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一是重视渗透。重视通过隐性教育、学校环境、宗教活动来渗透诚信教育,注意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诚信内容,通过环境渗透使学生在诚信环境中受到熏陶,并使其内化为学生品质;在专业教育中进行诚信渗透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诚信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渗透教育体现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整个学校和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渗透是一种自然融入的过程,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二是重视志愿者服务。培养服务意识是德育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对于学生提高诚信意识意义重大。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加强对社会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让同学们了解人与人相处中诚信的重要性,了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这样就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提供一个大环境。三是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在美国的学校内,随处可见校训、校旗、历任校长的照片等等。同时学校经常带领学生参观与诚信教育相关的纪念堂、图书馆、博物馆,以正面的社会和历史环境教育学生。

二、德育生活化在诚信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诚信教育的目标贴近生活

诚信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二是使学生掌握诚信行为规范,三是使诚信德性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一是增强诚信意识。诚信意识是主体通过自觉、主动地参与诚信道德实践活动,经过一系列的内化而逐步形成的,这种意识从根本上说,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自省与反思,增强自身诚信意识。二是掌握诚信规范。诚信规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以诚信为行为标准的规则范式。个体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因此,大学生诚信规范的培养应当放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完成,脱离社会生活的诚信规范是一座空中楼阁,毫无现实意义可言。三是养成诚信习惯。诚信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时间的诚信行为后养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诚信习惯行为已经脱离了意志的约束和限制,表现为一种不经意的自然行为,实际上诚信习惯是一种行为惯性,这种行为惯性依靠大量诚信行为累积而成。这些诚信行为只能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当代大学生崇尚务实,目标越贴近其生活,就越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也容易达到所期望的状态和水平。因此,诚信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等关系,选择能为普通学生接受,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标。道德目标既要体现崇高性、超然性,又要体现可行性、现实性;既关注国家利益,又考虑人的现实生活需求,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二)诚信教育的方法突出实践

诚信教育需要理论指导,但更需要实践体悟。一方面,“诚信教育课需要思想理论指导”,这要求我们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加强诚信道德理论指导,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职业生涯指导课中应当将诚信教育作为专题教育内容。这些专门的理论课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诚信道德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将诚信作为自己立身立命的基础,使诚信道德内化为行为习惯,坚持将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首要原则。学校在开展诚信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多地运用谈心式、感染式的方法,强调学生主动、积极、互动地学习,使学生将诚信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用心体悟诚信在生活实践中的意义。另一方面,诚信教育需要生活实践。一是要将校园作为重要实践课堂。学校应当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广泛地开展主题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主题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诚信道德品质实践外化的重要场所。主题社会活动形式可以是诚信承诺书、诚信榜样宣传、诚信征文活动、与诚信相关的党团日活动、诚信事迹展览等。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资源和传播优势,在校内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氛围。二是要将社会作为重要的实践课堂。学校要组织大学生广泛地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进行参观学习和调查研究,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诚信的内涵,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提高诚信觉悟。

(三)诚信教育的环境形成系统

一是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实践诚信的表率。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担负着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要想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效果,教师首先要做到诚信为人,起到诚信表率作用。首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在大学生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辅导员的行为时刻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辅导员的行为举止和教育导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其次,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因此专业课教师的行为是否诚信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真正做到“德艺双馨”,身教重于言教,良好的身教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夯实诚信教育的基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过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成功需要依托中、小学诚信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否则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就会基础不牢,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未成年人处在人生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诚信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对未成年人诚信道德教育要在充分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将未成年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利用各类资源、环境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校应当将大学生诚信教育放在制度框架中进行,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记录内容应包含学习行为诚信、经济行为诚信、生活行为诚信、择业行为诚信等,这些行为评价应当与大学生素质测评及奖学金评比、研究生推荐、学生干部选拔、入党考察及各类评优工作挂钩。诚信档案建设是一种重要的制度教育,通过建立目标、设定方案、制度内化、评价教育等方法进行教育,不断地提醒着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等各方面坚持诚信做人。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会计人员,诚信体系,建立

在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层面上,诚信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强调的是内在品德修养,追求的是人格高尚,境界崇高,更侧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忠义礼智信”是人们提倡并力求遵守的行为准则。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又说:“信则人任焉”。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老子也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把“本真”看作精诚之极至。这些圣贤哲人的论述,生动显示了诚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在当时社会经济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市场交往不发达,诚信更多停留在“自省”、“自律”程度。因此,重农轻商,重义轻利是其主要特征,诚信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但如今的情况截然不同了,会计诚信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现实物质利益联系如此紧密。

一、什么是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

当今由于利益的驱使,作假行为较为普遍,无论是从吃的食品,还是用的商品都大肆造假。在会计领域更比比皆是。剖析会计造假的诈骗案,原因是众多的,有法律、制度规范的不严谨,更有腐败滋生,最简单、最直接原因是某些会计工作人员,德基不牢,缺德做假账,搞了会计诈骗,危及社会,其危害“地动山摇”并无过之。为什么会计做假账,搞诈骗危害社会性的呢?这是因为会计必须信守职业道德及其精髓诚实守信,即诚信。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应当遵循的道德标准,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会计职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总和,同时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是对会计工作实践中具有全局意义的基本道德关系的概括与反映。是会计人员职业品德、工作作风、工作纪律有机的统一体。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我国第一次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作出了规定,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

二、建立会计人员诚信体系的必要性。

我们对于如何建立市场制度的认识很有限,大多是书本知识,经过近20年的实践,使我们懂得了建立市场制度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产权明确”,产权不明确就无法交换,资源优化配置就无法实现;二是“交换必须平等、自愿、没有欺骗”,如果不自愿、不平等、不诚信,市场就会提供错误的信号,资源优化配置也无法实现。如果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搞市场制度的目的就没有实现,市场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没有了。因此,不搞欺骗,讲求诚信,是建立市场制度的基础条件之一。

三、诚信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石。

如果会计人员不属守诚信,就会置职业道德不顾,再完善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完全变成一纸空文。诚信一旦成为会计领域的稀缺资源,则会计生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公允性等质量的本质特征,就变为一种幻觉,假账就会象脱缰野马一样狂放不羁。因此,诚实守信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基石,下面从会计信息生成的主体――会计角度来分析,这是因为会计是个特殊行业,其特殊是由会计本质决定的,而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四、如何建立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

(一)加强会计诚信立法,建立会计诚信法律机制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人的道德行为是不可能完全靠人格担保所能凑效的,应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来约束。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会计诚信体系应当立法先行。在立法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会计诚信有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明确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值得一提的是,会计技术规范的修改和出台要慎重,一旦确立,应保持相对稳定,以避免因会计制度频繁变动破坏了会计数据的连续性,给企业造假提供可乘之机。在执法方面,要加强力度,规范执法,特别是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披露以及企业信用和单位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的诚信要重点监督管理,出现会计失信问题决不能手软,必须依法予以惩处。同时,也要注意依法保护企业、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既要提高执法的透明度,又要注意保护商业秘密和信用好的企业、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会计人员。

(二)教育是诚信的根本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强化市场主体和会计人员的会计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会计诚信的理解和认识。一个缺乏诚信的会计人员,很难做到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等会计职业道德的。因此,我们在会计诚信教育体制建设中,首先要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重要内容。会计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会计人员公正、客观的职业道德和正确、谨慎的职业水平,最终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人格。会计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培养和塑造会计人员高尚道德的系统工程,起着使外在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以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在的品质和行为的重要作用。提高会计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教育发展的根本。虽然国家会计学院已成立了《会计诚信教育》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但是总体上我国的会计教育都未能把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

我们要针对会计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弱化的现状,把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和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要注重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的灌输,强调会计诚信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使学生一开始学习会计就认识到会计诚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其次要将会计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赋予会计人员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格精神。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品德。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教育和生活、工作中形成的,诚信是金。

篇10

如“神奇的货币”一课中,不使用假币、做有信用的信用卡业主为诚信教育渗透点“;企业的经营”中可由存在是否守法、是否诚实信用与经济利益的实现的关系问题切入诚信教育;“市场配置资源”中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等知识性教学都可以进行诚信教育渗透。《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也蕴含着大量的诚信教育的因素。例如,文化市场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现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弄虚作假等。高中政治教材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的诚信教育渗透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同时,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思想性、趣味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作用。“吃透”教材是一名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找准诚信教育的“渗透点”,把握好“渗透时机”。

二、多样教学,丰富渗透形式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政治课:讲台上,教师口若悬河,讲得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兴趣缺乏,听得无精打采,有的学生在课桌下偷偷地做其他事,更有学生干脆趴在桌上睡着了。用学生的话来说,思想政治课太没劲。这种情况下的诚信渗透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有效的渗透德育内容首先要“教”好,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除了讲授的教学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社会调查、辩论比赛、知识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喜欢上政治课堂。此外,紧密联系社会热点,时政结合,能使德育渗透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企业的经营”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就“地沟油以次充好,害人害己”与“保定‘油条哥’刘洪安放心油条”事件进行对比、探讨,并编排成小品,进行角色体验。让学生通过模拟典型场景体会相关人员的感受,切实认识到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道,以牺牲诚信换取利润的行为,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丰富的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使诚信教育的渗透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适时适量,明确渗透目标

“渗透”,指一种事物(含情、理)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它有少量性、亲和性等特征。适时适量,有目标、有规划的德育渗透方能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有些教师认为政治教学就是培养人,渗透德育一定要在课堂中凸显出来,不然教学就会显得美中不足,缺乏拔高点。如果这种愿望太强烈,有时就难免牵强附会、本末倒置,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师烦生厌,政治课堂失去原有的魅力。诚信教育在思想政治中的渗透,首先应该适时,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把握渗透时机,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地强行渗透,不要因为强调德育,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其次应该适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非常清晰的德育目标定位。即德育是政治教学的“副目标”、“辅目标”,它的定位是渗透。过量的德育内容则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使课堂失去了学科教学的意义。此外,德育渗透不是课堂上的突发奇想,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性的,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没有目的性,随想而发,不仅达不到德育渗透的效果,还占用了教学时间,使课程教学目标难以按时按量完成。长此以往,极易引发教师对德育渗透的抵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德育渗透的引领者、促进者。课堂之前,教师有计划、有规划地筹备,摒弃乏味的道德说教,将诚信教育的“食盐”融化入政治教学的“浓汤”里,让学生在鲜嫩可口的汤中不知不觉吸收该吸收的“盐”,达到知识能力与思想品德的双丰收。

四、导之以行,巩固渗透效果

诚信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将诚信要求和相关规范熟记于心是很简单的,但在学习和生活中却经常忽略,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存在脱节现象。此外,高中生的诚信行为还存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情况,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所以,高中的诚信教育不仅解决学生知不知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学生做不做的问题。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应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诚信德育的渗透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诚信素养。如“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在讲授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后,引入对“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跨栏”等多种陋习的思考。课堂上学生们都对于这些进行了批判,并将反思活动延伸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开展班级“纠风活动”,倡议从小事着手,自我约束、相互监督,遵守规则,诚实守信。诚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最终还是要实现为行动。在课堂教育的同时,导之以行,才能使学生达到诚信的知行统一。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