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学期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课学期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仅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歌唱人才,最主要的是造就高素质、合格的幼儿教师。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怎样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过硬、专业素养较强的幼儿教育人才,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而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最核心的课程,它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有的培养目标,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声乐教师应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更科学合理、时效规范。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现状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普通高中,由于招生政策的放宽,考生没有经过专业面试或考试,因此存在学生音乐基础起点不同,个体差异大的特点,在笔者调查的上下两届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许多学生没见过钢琴,有的学生会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是不识谱,唱歌跑调的大有人在,音乐基础知识、欣赏、演唱等都处于“零起点”。有的学生虽然喜欢唱,但是嗓音条件却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音乐专业院校“一对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由于受师资、教学资源等硬件条件制约,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大多采用集体授课,多名学生一起发声,同时训练一首歌,教师一方面要忙于钢琴伴奏,一方面要倾听学生的演唱,这样很难全面地照顾到每一个人,因此就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在学习状态下的个体差异,也就做不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人的嗓音生理结构先天不同,久而久之,个别理解能力强、嗓音条件好的学生表现突出、学有所成、自信心得到提高,而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掌握正确的发声状态,心理有所怠慢,甚至产生厌学的倾向,同时也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注重每个人的不同发展,减少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出适合每名学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例如可以采用独唱、合唱、小组表演、重唱等多种方法进行声乐教学。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需要进行改革。
(三)声乐教材现状
这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相关的教学用书也陆续出版,从宏观上看,突出高职特色的音乐教材少之又少,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更是极其匮乏,许多声乐教师仍是借鉴延续本科专业院校或中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材,教师自选歌曲,专业性强,歌曲难度大,缺乏系统性,如:歌曲音域较宽,旋律复杂多变,缺少幼儿歌曲等等,这些问题难免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要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素质、认知能力、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一系列因素,要降低歌曲的技巧难度,选择国内外优秀的、艺术性较强、训练价值较大的艺术作品为声乐教材是非常必要的,教材中要多选用一些中外各类题材的优秀幼儿歌曲,同时要不断更新知识内容,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时代特点。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对策
(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动力,教学计划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准绳,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就不能保证教学正常有序的进行。因此在每学期初,作为声乐教师要根据培养方案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及计划,这个目标既包括教师本人的学期目标、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做的学期目标,还有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制订的学生阶段性目标。然后按照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沿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通过完成阶段性目标来实现学期目标。同时还要制订一个整体教学计划,每一课的计划要周密,教学环节要突出重点,一环扣一环,教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目标和计划的制订中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因材施教原则,即制定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分类进行,因人而异,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二是循序渐进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制定。三要突出灵活性原则,即教师在制定目标和计划时会反复考虑,但是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变化,因此教师要灵活掌握,做到适时调整。四要突出师范性特点,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声乐演唱方法、声乐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声乐教学能力,特别是幼儿歌曲的音乐教学能力。五是系统性原则,即在目标和计划的制订中不仅要考虑到声乐基础知识、演唱能力等全方面培养,还要在进度上安排合理,不能受课时和学时的影响,按照传统的教材生搬硬套,做到教材精练,触类旁通。
(二)创新声乐课教学方法
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改革传统的模仿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并进的方法以“大课”、“中课”、“小课”等几种形式交叉进行授课,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大课教学
大课教学中教师向全体班级同学讲授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教学法、儿童合唱、儿童嗓音保护等内容。以合唱教学为例,除传统的齐唱外,可以让学生演唱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儿童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以此来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儿童歌曲《娃哈哈》时,我先给学生看一段热烈欢快的娃哈哈舞蹈,学生们看到穿着各民族服装的儿童载歌载舞,马上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为了避免单调的教唱,我提议大家可以分成几组,进行混声合唱,请几个同学当指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演唱,体会专业合唱团的创作过程。这种大课教学虽然面对的学生较多,但是依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同时学生在娱乐中得到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2.中课教学
中课即小组教学,全班以小组的形式练习,一名教师教授几个学生,以提高声乐技能为主。通过大课中的理论讲解对声乐技巧进一步详细指导,教学内容以不同形式的组合进行对唱、轮唱、重唱训练。在小组中,学生间起到“镜子”的作用。因为人数少,时间相对多一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评议、取长补短。小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心理素质、舞台经验等有着独特之处。学生通过观摩可发现每个人的不同声音、歌曲的不同声部、不同处理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小课教学
所谓的小课就是个别教学,个别课就是“一对一”单独指导,是每个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阶段。教师必须针对每个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从声音类型、音色特点、音域范围、换声点位置等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案,有针对性地教学。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要使学生的声乐技巧得以完善,这是大课很好的补充。
(三)声乐课程的整合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它包括声乐发声方法、视唱练耳、乐理知识、钢琴弹奏、声乐作品赏析、儿童歌曲等内容。由于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实用性、综合素质能力是她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法宝。因此,学前专业的声乐课,应当改变“声乐课就是仅仅学习唱歌的课程”的陈旧观念,将一些发声方法、歌曲欣赏、儿童唱歌教学法、嗓音保护的基本内容等学科知识都纳入声乐课中。
教学中,应避免过分强调歌唱的专业性,适当降低技巧上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从声乐、钢琴、视唱、欣赏等课程中提炼相关内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具有较好的视唱、范唱能力,并能正确处理一般的歌曲,而不是在强调声音的位置、音域的宽窄、声音高度上下功夫。同时加强与幼儿教育实际紧密相连,整合成包括声乐技能训练、声乐作品鉴赏与分析、视唱、儿童歌曲演唱等内容的综合课程,使学生对声乐歌曲的演唱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唱歌的意愿。第一年以视唱、声乐、鉴赏学习为主线,后两年主要对儿歌演唱、儿童合唱、自弹自唱进行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应以学习幼儿歌曲为主线。多学习不同民族、地域、风格各异、不同题材的幼儿歌曲,让学生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为学生以后所从事的音乐教学活动积累更多的音乐素材。幼儿歌曲还要涉及歌曲弹唱,这是一门集演唱、演奏、表演等内容为一身的综合性艺术门类。歌曲弹唱最能体现音乐教学的示范性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牢牢掌握这项技能,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一首好的幼儿歌曲,不仅能打开幼儿的心扉,启迪智慧,引导他们认识生活,热爱生活,还能影响他们的道德情操,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幼儿园的实际音乐教学工作中,幼儿的嗓音处于童声发育期,声带娇嫩,幼儿教师应懂得幼儿嗓音科学保健及基本的歌唱发声方法,教幼儿学会用自然的声音唱歌,让他们掌握简单的技能技巧,用歌声表达思想感情,感受到歌曲中的艺术美,使唱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交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培养其歌唱的审美意识,还要教会他们选择歌唱的方法、手段、内容的能力;选择幼儿歌曲教材的能力;为歌曲适度的定调、控制唱歌音量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声乐综合课中所涉及的从事幼儿歌唱教学需要的知识能力。
三、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2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校前,要经过声乐面试。通过面试可以把整体素质、歌唱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组。也可以按照嗓音条件和音域水平划分。学生的音色高低各不相同以及声音特点对学生进行划分。可以按唱法分组,比如美声组和民声组。这样进行声乐教学,对学生们演唱作品、声音处理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冲突、不矛盾的良好作用。方便学生演唱方法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歌唱状态。
二、声乐小组课教学,在声乐基础知识方面及歌曲作品方面要做到教学计划的统一
1.在声乐基础知识方面
声乐教师面向小组同学布置相同的练习发声曲,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演唱提出歌唱技能和音乐感觉上的不同要求。教师要讲解声乐与生理、物理的众多关联,教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身体条件来唱歌注意强调正确的发声方法,教师做以示范,在课上,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师的口传身授,感受了解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通过看、听其他同学演唱也能够体会不同的嗓音条件、不同的音域、及歌曲不同声部的特点。演唱不同的歌曲时的歌唱状态和歌唱感觉。选择适合自己声域范围的练声曲。从而提高学生们听辩和分析正、误发声方法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歌曲作品方面
在一个学期内,每名学生除了要完成规定歌曲作品外,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声乐作品,唱于老师和同学们听,在声乐小组课上,学生们可以听到和演唱自己已经熟悉或掌握的歌曲作品。方便于学生们对演唱方法和技巧的巩固,同时可以从演唱风格比较中看到其他学生对相同的歌曲作品的处理与表现。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歌曲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声部演唱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们集体歌唱音准和节奏的的基本能力,同时丰富学生们对歌唱的体验。培养一种合作精神。学生们在声乐小组课上能更多、更广泛的了解声乐作品,掌握更多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表现这些不同的歌曲作品。
三、学前专业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方式
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寓教于乐。声乐小组课既丰富了声乐课堂内容,同时还为声乐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适时更新教师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声乐小组课可以制作系列微课上传网络,方便学生们时时查找。微课教学内容综合了声乐教学法、作品鉴赏以及歌唱技能等多项知识,教师在备课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软件设计教学PPT,按演唱方法、演唱技巧演唱作品制作系列课程,教学方式多样新颖,不仅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也可使学生通过微课教学的模式进行角色转变,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转为主动地讲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提高教育技术能力。
2.声乐小组课可以展开讨论式教学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标要培养所决定,切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的目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十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任务中有着实际的需要和要求。而讨论式教学法也能在声乐小组课当中得以有效的实现。在声乐小组课上,声乐教师和每个学生可以随时围绕声乐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问老师答疑,当堂课的问题当堂课研究,检验加以解决。而每个参与的同学都会在课堂上思考、组织、构思。教师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体验同学生们分享交流,学生们积极交流,展开讨论。经常地进行讨论学习,会促使学生们养成一种善听、善解、善思、善问的习惯。有利于表达歌曲、更具有一定的演讲力和感染力。提高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这些却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关键经历,是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声乐小组课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就为学生们提供了这样难得而又可贵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这一点将对学生们今后的音乐教学起到不可估量的帮助和作用。
四、声乐小组课考察目标要统一
声乐小组课的教学目的是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展开教学。学前教育的声乐课是以班型划分的小组,10——20人一组,制定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定期进行教学检查。
1.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分
注重平时考核,声乐小组课的作业检查可以是多方面的形式,学生定期观摩、比赛、个人独唱会、小合唱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这就加强了课堂艺术实践气氛,增加了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这给学生的声乐学习注入活力与动力,增强了竞争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每学期期末考试10人一组进行当场赋分,现场点评
篇3
成专学前教育专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就读这个专业。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选择大多为幼儿教师,这就要求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学习包括声乐、舞蹈、钢琴在内的一系列音乐相关课程,而钢琴又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相关课程中,对理论和技能结合度要求较高、实际运用较广的重要课程。如果说专业音乐院校对学生的要求是“专而精”的话,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广而实用”。本文从现今钢琴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就成专钢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认为应从基础、核心两大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同时采取大课、分组、小课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
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一、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成专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后录取入学,首先,这些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其次,与其他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只有小部分在入学前接受过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此之前没有参加过相关音乐培训。众所周知,钢琴等乐器教学最理想的教学阶段是在幼儿到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指的灵活度、手脑的配合度,反而会不如小时候。所以从零开始,给学前钢琴基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计划不合理,也有的学生连基本的课堂任务也不能完成。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兴趣。这些学生很大一部分人选择该专业并非出于兴趣,他们选择就读这个专业并出自热爱。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钢琴这门课程很难,学不会,是压力,不是乐趣。除此之外,学生对未来缺乏明确的定位与规划,许多学生对幼儿园教师没有强烈的选择倾向,钢琴这门课变得索然无味,有的学生甚至采用了逃避的方式。
3、现有教学模式落后
(1)“无差异”教学模式
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模式一般是集体式教学,将所有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授课,集体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包括学习中体现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差异以及接受能力差异等。诸如接触过音乐培训和没接触过任何音乐培训的两类学生来说,他们的起点不一样,接受能力也不同,如果教师采取无差别的集体教育,就会影响、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
(2)“无实践”教学模式
钢琴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音乐表现的工具,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职能来说,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也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琴声来表达情感。钢琴不仅可以进行独奏表演,对于声乐、舞蹈、话剧等艺术表演来说,钢琴也是最好的伴奏乐器。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这些艺术表演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奏、弹唱技巧。在钢琴课程中,钢琴基础演奏与弹唱才是核心内容。想要熟练的掌握这些技巧,就需要有大量的实践。钢琴教学中,教师不是主体,学生才是。如何在主体积极参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气质,让学生学会用琴声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值得思考。
4、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教师、学生等“人”的要素,以及教材、教学媒体等“物”的要素。教师在教学系统中承担着主导的作用,在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材,规划教学活动。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及时给出评价,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正因如此,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对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教学目标的完成等教学成效有着显著影响,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个性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在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可忽视,他们是教学成效的最终体现者,在教师与学生的互相配合下,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除此之外,教材、教学媒体等“物”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辅助的作用。
二、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
1、基础课程
(1)乐理知识
音乐学院的传统模式里,乐理是一门单独开设的专业课程,但由于成专学前教育就业后并没有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乐理知识水平,如果单独开设一门乐理课,乐理知识的枯燥乏味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好。但是,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基础乐理知识的培训,那么对大多数在入学前并未接受过专业音乐技能学习的学生很难开展钢琴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钢琴演奏课程开始之前,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入门的导学课,而导学课的内容就是基础乐理知识。乐理是音乐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学习音乐首先接触的一门课程,包括识谱、记谱、以及音阶、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内容。学习乐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学会用音乐的思维理解和表达乐曲。所以,只有学生先学好乐理知识,打下牢固基础,以后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的音乐知识与技巧。教材可参照《基本乐理教程》(晏成、童忠良、钟峻程著)自1990年10月出版以来,现已重印多次。这本教材,一方面非常重视大小调体系乐理的基本功训练,另一方面又补充了有关我国传统乐理和世界现代乐理的某些重要内容。
(2)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是音乐综合素养的一部分。成专学前视唱练耳课程的要求虽不像专业音乐院校那样严格,但是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达到一定的水平,视唱练耳的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弹自唱的水准,也是学生学习钢琴、声乐、舞蹈等音乐课程的坚实基础。视唱练耳培养的是学生潜在的音乐感知能力,它的修行好坏直接影响其他音乐课程的发展。不能独立识谱的学生唱不好歌,也弹不好琴,毫无节奏感的学生无法把舞跳得出色。由此可见,开设视唱练耳课程十分重要。由于成专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年限较短,视唱练耳课程可以与钢琴(声乐)课相结合,交叉进行,将钢琴(声乐)课程的教材作为视唱练耳课的训练曲目,在训练了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同时又熟悉了演奏或者演唱的曲目,达到教学成效最大化。
2、核心课程
(1)钢琴基础演奏技巧
钢琴基础演奏技巧在钢琴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经过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识谱读谱能力,也对乐曲的节奏、调式、调性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学生们开始学习如何在钢琴上弹奏一首乐曲,学习如何用自己个人的方式表现乐曲的情感。中外音乐学院钢琴教学遵循着五条线的规则,即指法练习、练习曲、复调练习、奏鸣曲练习、乐曲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时,应注意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园等一些早教培训机构的教师,并非专业演奏人员。因此在制定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教学计划时,应该适当的参考传统五条线教育模式,重视学生演奏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特点,决不可盲目效仿传统音乐学院教育模式,好高骛远。成专学前教育钢琴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参照音乐学院所使用的基础教材,包括《哈农指法练习曲》、《车尔尼系列练习曲》、《巴赫初级作品曲集》以及《钢琴基础教程系列丛书》等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合的曲目,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要求学生学习所有的曲目,由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技术难点的曲目进行学习,学习的曲目在精不在多,以学生能熟练掌握一些实用的基础技巧为目标。
(2)儿童歌曲弹唱
只有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之后,我们才可以开始谈论让学生学习一些更加实用的技能。从学前教育的就业特点来看,学生应具备熟练自弹自唱的能力。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在演奏儿歌的同时,一边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儿歌,幼儿在鉴赏音乐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教师的情感表达。自弹自唱并不是一项独立的技巧,举个例子,想要将一首儿童歌曲演奏出来,如果这首作品是五线谱记谱形式的,那么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并且经过多次练习;如果这首作品是简谱记谱形式的,那么在此前提下,还需要幼儿教师掌握基本的和声知识,为其配上正确的伴奏。在演奏的同时,还需要学生准确演唱儿歌,这就需要学生了解节奏、调式、调性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视唱练耳能力。所以说儿童歌曲的自弹自唱是演奏者综合艺术能力的体现。这能力并不能一蹴而就,靠的是日积月累,反复练习。
三、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模式
成专学前教育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一共五个学期。为了保证钢琴演奏与儿歌弹唱课程的顺利进行,个人认为,第一个学期,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以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课程为主,其中可以将钢琴基础理论知识与其相结合。第二到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第四到第五个学期继续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的同时,为学生教授基本的和声知识,继而学会儿歌弹唱课程。本着实用性至上的原则,成专学前教育钢琴课可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乐理课程采用大课形式教学之外,视唱练耳课程、钢琴演奏课程、儿歌弹唱课程应以小组形式为主,切勿过于集体化,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与能力的差异。成专学前教育钢琴课程安排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1、乐理知识大课教学
一般情况下,乐理知识采用的是“上大课”的集体授课方式。可以采用钢琴导入与乐理知识两个内容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式的上课形式,也便于教师掌控课堂。虽然乐理课是理论课,但是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后才能熟练运用,所以在乐理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总是教师照本宣科的念教材,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在练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未能及时掌握的重难点,及时巩固。
2、视唱练耳分组教学
视唱练耳课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识谱、唱谱能力,对学生的节奏感、音准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视唱练耳课应以学生实践为主。人数较多的班级可采取分组式教学模式,这样教师才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及时做出点评。
3、钢琴演奏技巧小课教学
钢琴演奏课分为大课与小课两种类型,大课就是许多音乐院校开设的电钢课,电钢课以学生现场实践练习为主,每人一架点钢琴,教师随时指点,这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最为理想的授课形式。但是成专的院校一般不具备上大课的条件,只能采取小课分组指导的形式。无论是哪一种授课形式,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层次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注重曲目的演奏数量,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4、儿童歌曲弹唱实践教学
儿童歌曲五线谱版本较少,多为简谱记谱,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在拿到简谱之后如何给歌曲配上准确又好听的伴奏。从学科分类上来看,钢琴与钢琴伴奏实际上是两个专业,只不过这两个专业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这也是将儿童歌曲弹唱的课程安排在最后的原因。而学习伴奏技巧首先接触的也是儿童歌曲,因为儿童歌曲通常篇幅较短,结构较简单,音域跨度也不大,伴奏织体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成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经过小三门(乐理、视唱、练耳)以及基本的钢琴演奏技巧练习之后学习儿童歌曲弹唱具有可行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儿童歌曲的伴奏规律,学会根据儿童歌曲风格、情绪等音乐特征独立编配伴奏。
四、结论
本文从实际出发,指出了成专学前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个人的观点,就成专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对学前钢琴教育目的的不明确。钢琴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钢琴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们往往只看到它表面的作用,过于追求“功利性”与“实用性”,难道这真的是钢琴教育的目的吗?而隐藏在钢琴教育更深层次的作用其实是它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钢琴教育,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五线谱上一个个蝌蚪状的音符来感受作曲家,抑或是听者内心的情感;学会了如何通过演奏或演唱的音乐来诉说。而当学生毕业之后,也成为了一名教师,他们所掌握的这种内在的音乐能力,才是最宝贵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真正的教育要思考的应该是如何使一个人成为完整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心灵的指引而不仅仅只是知识或者技能的输送,任何教育,都应“以人为本”。
作者:徐佳艺 单位:温州城市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晨曦.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C].中国会议,2006,(9)
[2]赵云.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黎理.基本乐理内容的新扩展评音乐自学丛书的两本新编乐理教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4):71-74.
[4]田晓宝.歌唱的完美艺术表现———歌唱与钢琴伴奏之契合[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1):101-105
[5]高进.钢琴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1):89-92
[6]赵微.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教学之探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1):141-143
[7]陈雅先.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2):118-124
[8]汤蓓华.中美钢琴教育之比较[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30-38
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教改尝试
随着近几年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的增多,在中等职业学校里也兴起了一股“幼教专业热”。幼教专业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多能”,要会唱、会跳、会弹、会说、会画的五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会唱 、会弹”就是幼师音乐课教学中的重要项目。
音乐教学是幼教艺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存在着分支教学的特点,教学分工又可细化多元,包括音乐理论(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音乐欣赏等课程,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但又独立性很强,另外音乐课还和键盘课、舞蹈课、幼儿活动教程都有着丝丝关联,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1.课程设置与师资的矛盾 现在,每个省除了几所老牌幼儿师范学校、师专外,其他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时间与师资的矛盾。在专业幼师学校,音乐课往往又被分支为4~5门专业课,每门课都有几位专业教师,如有乐理老师、视唱练耳老师、声乐老师、音乐欣赏老师等等,这些老师专心上好一门课,有单独的教材和各自的教研室。而有些学校由于专业设置时间短、班级较少等原因,音乐课往往由一名老师上,虽然在能力上是对音乐教师的全面锻炼,但也存在着备课、教学任务繁重,专业学习连续性较差等问题。
笔者就是这样一个在教学实践中“奋斗”了十几年的“老”教师。现在自我总结的经验是,在熟悉教材、详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提前详细地规划出两年音乐课(我校第三年安排为幼儿园实习)的教学计划: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为音乐“扫盲阶段”,乐理、视唱为主要课程,中间调剂儿歌和简单的声乐歌曲;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为音乐“提高阶段”,乐理、视唱难度稍有增加,进行初步的练耳,不断增强声乐理论学习 、声乐集体大课教唱和大量的儿歌学习;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音乐“提升阶段”,乐理、视唱的学习到了最后关键的时候,声乐小组课、个别课和歌曲的演唱及音乐五项专业汇报也全面展开;最后一学期为音乐“实践阶段”,自学自唱、自弹自唱儿歌成了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演唱中外优秀声乐曲目也成了重要的学习项目,还有模拟一堂幼儿园音乐课、写音乐教案也是每位学生必过的“关卡”,当然还少不了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音乐欣赏课,在这里每学年的幼教各年级的音乐五项专业汇报是检验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很重要的方式。
2.教育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单一化给教学带来的问题 来自不同地区的幼教学生,其音乐基础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学生来源广泛,而且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的音乐课有的学生说他们只在小学三年级上过音乐课,以后的音乐课就被各种文化课占用了,还有少数学生甚至从没上过音乐课或是没有完整地唱过一首歌,而她们却在同一个班、按统一的教学模式、使用同一种教材;可想而知按照同一要求授课时,条件差的同学很难接受和消化同一标准的授课内容,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对音乐课逐渐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不断下降,学习成绩也难有较大的突破,甚至厌学或退学,而各方面条件好的同学却因每节课“吃不饱”,讲授知识少而单调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这种长期的教学矛盾的存在,使幼教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偏低。
笔者建议学校和教师要不怕麻烦,对学生实行分学期、分层次教学,不仅是音乐课,键盘课和舞蹈课等专业性强的课程,都可以实行此法。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
新生入校分班之初,就要进行特长面试,学校就能够较好的进行编班,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能班级层次的变化不会太大。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面试分班,就可在第一学期先自由组班、共同学习;但在第二学期就要根据上学期的各科(不仅是专业课,还有基础文化课)考试成绩,在综合各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对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
最好是相关课程一起改革,如音乐、键盘、舞蹈这三门课程看似差别很大,其实在艺术基础素养、音乐节奏感知等方面都有共同的要求。排除特殊情况,我们发现一般某位学生音乐好、弹琴和舞蹈课也不会太差,反之也一样;这是我们音乐专业老师共同之见解。
具体方法可以是,不再分班,但班里学生在上某些专业课时要分层次。
如我校的幼教班级,音乐、键盘、舞蹈老师共同把每个班的学生分为A、B、C3个层次(可以各班、各层次比例不一样),然后进行分层次教学。例如,某天1、2节课,三位教师同时上课,不过一个人上、另一个上,还有一个人上;而3、4节课则是、、; 下午5、6节,又成了、、。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课时量不变,老师只是在教学进度、内容、侧重点上进行分层次教学而已;结果肯定会使教与学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后每学期考试以后,老师都要根据学生上学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再进行分层次教学。可能有的学生努力、开窍了,也有的学生不学习、跟不上了,她们就会换到其它层次去学习,这也是激励机制的体现。
而且我们还通过音乐各科考试的形式和评价机制的改变来进行教改尝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我校每学期期末把音乐分成说(普通话)、唱、弹、跳、视唱五个考试项目进行考试,分成五个音乐考场,由各科专业教研组做考官进行考试,改变由音乐各科任课老师随堂自主考试的形式,避免了以往专业技能评价考试的单调、随意、学生重视度不够、补考不规范的情况。考试机制的改变,调动和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巩固,每次考试前的近一两个月里,琴房、舞蹈排练厅都是满满的,学生既紧张又积极的做着考前的准备,而且考试的学分和毕业证相联系,考试不及格就要缓发毕业证,通过这样的形式和机制,我校每年市里组织的“专业技能考核”学生都是100%的合格率。
3.重专业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提高国民音乐教育的质量必须从幼儿园抓起,从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抓起。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专业院校教学体系和模式的影响,在一些幼师(包括中师)中普遍存在着重音乐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弊端。
比如,有的音乐老师对幼教学生教唱许多声乐曲,强调正确发声训练;键盘老师要求学生多进行手指音阶训练、弹奏一些中外名曲;舞蹈老师天天催着压腿练功,练习各种集体舞。诚然,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专业学习中必须的,而且可能有的学生在一些比赛和表演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评价。但这些学生中,有的唱歌很好听,但是可能还不会自己识谱;有的会弹世界名曲,但却不会即兴为儿歌伴奏;有的就爱跳舞,而其它科目都基本荒废。
笔者认为,幼教专业的音乐教育一定要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因为在每年毕业实习的学生中,幼儿园反映较好的,不都是那些在学校某些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而有不少都是一些有良好教师素质、各种专业课都能教学的普通的好学生。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幼教学制短、教学任务重、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不单单强调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明确幼师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去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素质,使幼儿能够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培养她们个个成为音乐家。
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是我校又是“河南省音乐类教研中心”主任单位,在音乐专业的设置和教学与就业、教育与教学等方面积极地进行着教改探索,随着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生多了,音乐专业的教师没有增加多少,所以我们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要让学生进得来出的去,而且作为音乐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尝试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中职幼教专业教学的层次性、人本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正是具备了这种积极探索的师资队伍,我校的幼教音乐专业教学一直在郑州市中职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多次参加河南省及郑州市的各种音乐比赛获得团体一等奖和多个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每年春季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汇报演出,毕业生精彩的表演吸引着全省几百家用人单位的光临,市内许多幼儿园园长都亲自来校挑选我们的毕业生,学生供不应求,场面气氛很是热烈。
现在我国教育界正在广泛地进行着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笔者这里只是在多年幼教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可能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仍需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探索提高。希望通过幼教音乐课的教改尝试,为进一步提高幼教音乐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幼师声乐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服务对象,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课程驾驭能力,以便有效开展课题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在声乐课程教学的设计方案中,遵循个性发展、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使他们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发挥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从内容、时间、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方面,首先要确定学生二至三年的教学总体计划,然后再依次设计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从整体到局部,每个步骤和环节丝丝入扣,确保幼师阶段的教学计划清晰明了;在教学目标内容方面,声乐教师的设计,既要包含演唱技巧的训练,更要加强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两者都需要兼顾;在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综合考虑教学涉及的知识点,每次课培养的目标,如声乐的原理、歌唱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歌唱姿势、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发声技巧、歌唱共鸣的认识、歌唱吐字咬字清晰、嗓音保护基本知识等等;在教学目标技能方面也要通盘考虑,分阶段实施,从易到难,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幼师声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声乐实践两部分。声乐实践课是学生掌握声乐技能能力的课堂,构成了声乐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在声乐实践课程中,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声音特点、演唱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差异,选择适合其声乐学习的、个性化的曲目,再通过演唱过程中注意气息的流畅、收放自如,形成胸腔和口腔的共鸣,并咬准每个字的发音,使学生逐步驾驭基本曲目、不同风格歌曲的演唱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逐个指导,使他们都能正确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声乐理论的学习是以课堂集中传授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对声乐理论课程有清晰、科学的认知,积累丰富的声乐知识,为后续的声乐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声乐课程的教学,其内容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逐步深入,并且要求学生学会坚持,投入真情实感,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了有效开展声乐课程的实践和理论课堂教学与训练,使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首先要明晰教学重难点,注重课堂互动。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训练中,要明确教授的重难点,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授的理论和演唱的训练进行课前分析,特别是声乐演唱作品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把握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充分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理论学习相对枯燥、乏味,教师要依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讲解和有效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课程中,鼓励学生从理论层面先分析作品的特点,演唱的重点和难点,再用感性的思维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在演唱过程中尽可能完美的展现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把握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学习。声乐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态度要端庄,更需要全身心投入,特别是情感的投入,只有用心去感受作品,表达作品,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其动态。在学生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向更高标准冲刺;在情绪不稳定,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教师要保持耐心,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调节心态,掌握学习和训练内容。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心理,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供教学实践,确保教学质量。声乐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的演唱能力的高低为衡量标准,而要保证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必须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声乐训练,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教学实施设备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另外,除了课堂之外,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找时机,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给学生争取更多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践,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声乐表达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拓宽知识面,补充教学内容。声乐教学就是使学生能通过演唱来对曲目进行有效诠释,以此来感染人、教育人。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演唱达到应有效果,除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唱功之外,还需要真实的情感、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还有鼓励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如与声乐学科相关的知识、各种文学作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各种体验,从而夯实基本专业素养和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声乐素质。
四、合理采取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主要以实践训练为主,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应以活动为主,而非满堂讲授。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活动课为主,集体授课为辅,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个别指导模式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其主要适用于实践训练课。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特质存在差异,如果没有针对性的统一授课,很多学生的演唱最佳效果难以显现。实行个别指导模式,教师围绕个别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做到量身定制,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组教学模式就是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对小组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在小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声音条件、学习进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相似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这样便于学生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同时进行比较性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情,共同提高演唱能力。实践训练模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模拟演出的形式进行训练和教学,让学生能大方自然的面对全班“观众”。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文娱活动,借助学校舞台,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县市部门主持的一些唱歌比赛,借助活动,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集体合成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组织各种合唱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各自在合唱中的内容,理解各部分的内涵,突出集体共鸣声音,达到互助协作的效果,提升学生合唱能力。儿歌唱游模式。由于幼师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工作对象就是幼儿,经常进行儿歌唱游教学,能使声乐教学与专业紧密结合。在唱游模式中,可以把学生的舞蹈、琴法、活动课程的内容柔和在一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大量的幼儿歌曲,还可以掌握在歌唱中快乐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演唱和教学能力。
五、有效使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声乐理论和技能课的教学,因授课内容不同,只有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理论课,以讲授法和示范法为主;而训练课则以示范法、练习法、个别指导法、评价法为主。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六、资源媒体辅助教学
篇6
一、音乐特长生培养总体思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保证文化课基础、重视音乐专业能力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培养综合能力就成为我校音乐特长生培养的总体思路。
1.保证文化课基础。一提到音乐特长生,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这类学生普遍文化课比较低。录取时在音乐专业课成绩上线,但很难与别人拉开较大差距的现状下,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就决定了你能不能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的重要因素。因此,我校除音乐省联考及各高等院校校考前的集训期外,音乐特长生与同年级其它班级的学生一样排课,一样参加各项考试,考试成绩同样进入全年级排名。
2.重视音乐专业能力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己命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艺术专业稳定的兴趣,并通过各种训练开发普通高中学生的艺术潜质,尽可能地发展其能力,使艺术真正升华为他们的特长,原有的艺术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
3.实施分层教学。由于音乐特长生现实存在的差异,以及社会对音乐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培养音乐特长生的时候,也必然要采取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是差异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培养音乐特长生的指导思想。
4.培养综合能力。音乐不仅仅是唱歌和弹琴那么简单,是综合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音乐特长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全脑思维”,即学生用脑去想象、去理解、去加工审美的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声音和肢体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这种训练方式便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专业教师的师德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1.音乐教师要有过硬的师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面对的大部分是学习不好的学生。怎样当好这个“伯乐”,怎样去挖掘你面前的这些“千里马”,就要看我们这些音乐专业教师了。
(1)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与精髓。爱心和耐心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他们,去耐心地教育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些学生身上,发现许多闪光的长处。
(2)教师要有一颗理解与宽容的心,学会尊重与相信学生。理解和宽容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特别是我们这些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因为大都是一些问题学生。我特别尊重这些学音乐的学生们,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因此,这些学生有好多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我听听。对学生的理解与宽容,换来了他们对专业的兴趣与生活的信心。
(3)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的特殊要求。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这句话也为我们的专业教师指明了方向。其次,我们的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还应该以诚相待。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对学生隐瞒什么,并诚心诚意地告诉他们,你的老师曾经卖过春联,收过破烂,运过水果,倒卖过牲畜。老师的真诚,也换来了学生的真诚。
2.音乐教师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专业教师光有高尚的师德是不够的,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因为音乐专业考试考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专业教师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井”字型团队管理模式
这是一个由校长牵头、年级配合、班级团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可以用“两纵两横一核心”来概括。(1)两纵:①教学条线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由学校教务处执行,通过各教研组落实到各任课教师,主要负责音乐特长生的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交流、探讨,音乐理论课程试题的编撰印刷,音乐特长生的专业课考试等工作。②德育条线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牵头,由校政教处执行,落实到各音乐特长班的班主任,主要负责音乐特长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各项文体活动组织工作。(2)两横:①常规管理界面由年级牵头,负责音乐特长生的课程安排、考试成绩分析、教学方法研讨、班级文化形成、学生综合评价等工作,落实到备课组和班主任。②专业管理界面由负责专业课的教研主任牵头,负责音乐特长生的术科学习指导、音乐校本教材编撰、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的组织、“以乐育人”的途径探索等任务。(3)一核心在“两纵”“两横”框定的范围内,实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团队管理。班级团队管理不仅是这“两纵”“两横”的叠加,而是一个具体而微的系统。
四、专业课程的螺旋渐进模式
1.集体制定计划,合理安排落实。这个阶段重点在高一年级实施。要按照教研组学期专业课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音乐特长生主要教授声乐、舞蹈、器乐等主科课程,以及视唱练耳和基础乐理等素质课程。(1)科学合理的计划是专业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教学进度的深化工作的开展,是学生有效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有力保障。(2)通过本阶段的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声乐歌唱的基本原理,懂得运用所学的艺术规律欣赏声乐作品,且要求学生做到用自己的观点对并声乐作品进行评价。
2.专业课深化。完善各项制度。该阶段主要在高二年级完成。主要包括:(1)声乐主科重点完成学生歌唱音域的拓展,声音与气息的结合和运用,音色的正确把握,歌唱的完整性的艺术性。(2)乐理学科需授完李重光《基础乐理》全部内容,视唱练耳(包括听音)能唱到一升一降调号和常规节奏,八度以内的综合性视唱曲。(3)通过本阶段的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声乐作品的种类和风格,懂得运用所学的艺术规律欣赏与演唱声乐作品。
篇7
关 键 词 :音乐课程标准 培养目标 实践课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出台,转变了原有音乐教育中的一系列固有观念,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的全新教学理念。在上述改革的推动下,作为输送合格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基地——高等音乐教育院校,提出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音乐教育理论,广博的音乐教学及相关技能,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其新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①基于此,以改革高师音乐实践课作为突破口,我们将对高等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改革,这将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高师实践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师实践课包括实践性课程与实践环节两个板块。回顾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与高师培养目标,从当前高师实践课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实践课教学往往注重技能技法训练,忽略教学“育人”的本质,强调教学性,忽视教育性。
其次,实践课教学内容脱离现实。教学中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自身内在的严密与完整,灌输给学生的也是本学科的重要性及将来向专业发展的观念,②导致高师实践课教学内容失去“师范性”特征,转向“专业性”培养。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不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实际问题。
最后,实践课教学模式较陈旧,不利于知识有效、长期的掌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远无法满足当前中小学校对音乐教师人才的要求,阻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高师音乐实践课改革的有效途径
高师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在《音乐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加快高师课程改革的步伐,应采取整合、增设、量化、渗透四个途径,对音乐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积极的探索和革新。
1.实践课程的相互整合
通过整合一部分的专业实践课程,为实现实践类课程的多样性与实践环节的充裕性,加大实践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例如,歌曲写作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歌曲创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谱写单二部及单三部结构歌曲的创作能力。歌曲写作教学提供了学生自行创作的素材,通过电脑音乐制作完全可将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因此,原有的歌曲写作与电脑音乐制作两门课程是可以进行学科整合的。通过整合节省出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另外,根据中小学对音乐教师钢琴水平的要求,可将钢琴教学与钢琴伴奏教学进行整合。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可采取分层小组教学模式,通过分层小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竞争意识得到加强。
2.实践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增设
首先,应当在原有高师课程设置中大量增设实践类选修课程,如创作表演课程、舞台动作设计课程、简单器乐(道具)排练编配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综合课程等。改变目前实践类选修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的比重,加快实践类课程的更新速度,使教师培养最大范围地发挥师范生的个性和特长,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其次,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添加人文素养教育,使实践课程教学不仅涉及教学性问题,更包含教育教化的功能。套用艺术理论关于艺术功能的论述方法,即认为音乐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③
3.实践环节的量化工程
当前实践环节包括教育实习、音乐活动实践、毕业论文三个部分。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教学计划与课程简介一览》,该校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实习的学时数为六周,仅占到总学分比例的3.4%。④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原有的六周教育实习基础上,增加教育实习的周数,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在音乐活动实践安排上,应充分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性课程。学校还可以考虑写作学期论文。学期论文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心得,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科研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思考、解决,有助于今后学习更具针对性。
4.实践教学的全面渗透
在不改变原有课程时间分配的情况下,可通过学科内部及外部的交叉综合,以达到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实践类课程包含钢琴课、声乐课、合唱指挥课、钢琴伴奏课等。以声乐课为例,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还应穿行实践能力培养训练。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传授学生一定的舞台技巧与经验等,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诸如钢琴、声乐、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专业实践类课程都可相互渗透。
中西方音乐史、基本乐理、复调基础、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可囊括在专业理论类课程中。上述课程的授课方式普遍采用一对多的大班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作为信息的接受器、存储器,由此,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渗透实践教学内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积极参与实践,主动性得到发挥,改变了原有的被动局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在今后工作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组织教学获得的间接经验。唯有如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厚积薄发,肩负起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任。
注释 :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②王锐.实施音乐课程标准,改革高师音乐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2(5).
篇8
我们对此课题进行论证,相信对未来的声乐教学必将起到推动作用,为湖南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民族声乐人才。
一、重视“演”之环节,重构课程设置
在声乐演唱或声乐教学中,一般人们关注最多的是唱法、声音、风格等“唱”的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往往忽略形体、表演等“演”的技术层面。作为舞台艺术,歌唱与表演不可分割,两者是一个整体,声乐演员的声、情、神、形、表缺一不可。观众需要的是视、听结合的立体式综合艺术形式。当下有不少民族声乐演员和学生有好嗓子、好形象,唱得也不错,但表演不到位,舞台表现力差,只能“呆唱”,不会“活演”,究其原因是对“演”之环节重视不够,继而又可深究至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重唱、轻演,目标偏离。戏曲则非常讲究“四功五法”,它要求唱、做、念、舞与表演和谐统一。花鼓戏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形体、身段动静皆宜,静可唱,动可舞;它的表演轻松诙谐、活泼幽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贴近大众,是“演”与“唱”的完美统一。为此,我们将花鼓戏形体表演的艺术元素纳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系统的“手、眼、身、法、步”训练,使演员在静的形态中眼有神、神有形,指之有物、看之有像,启发学生用心去塑造人物,用情去打动观众。同时调整教学时数:形体课开设两年,第一学年周课时9节(其中早课5节,正课4节),第二学年周课时4节;表演课开设一年,即第二学年周课时2节。借鉴花鼓戏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掌握舞台表演方法,使之神情兼备,声情并茂。实践证明,学生不仅在表演上有很大的提高,同时活跃了教学气氛,给学生日后的工作带来裨益,确为我院一条较为成功的培养民族声乐演员的思路。
二、突出“唱”之环节,夯实声乐基础
唱、念、做、打,唱为第一,说明唱之重要性。花鼓戏的民歌小调旋律优美,润腔方法多样,气息流畅,字正腔圆,真假声结合自如,极富地域特色。本着向传统学习、借鉴的宗旨,我们将声乐学生第一、二学年的专业课设置为声乐主课与花鼓戏声腔课并重:第一学年声乐课为集体课,每周2节,声腔课每周4节;第二学年声乐课为专业小课,声腔课每周2节。同时将花鼓小调《洗菜心》、《瓜子红》、《放风筝》、《中秋调》、《十字调》等定为规定教学曲目,由声腔教师口传心授,掌握花鼓演唱技巧,同时声乐主课积极配合,结合科学发声方法,要求学生有人物、有表演、有情节,完整地演绎作品,较好地解决了声乐课中注意了唱却忘了演或注意了演却忘了唱的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李谷一、黄卓、张也、雷佳、王丽达正因有着扎实的花鼓戏演唱功底,使得她们的演唱具有独特鲜明的风格特征,且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实践证明,花鼓戏声腔既可以训练学生在基础阶段演唱中的发声、咬字、行腔、韵味、表演等,也能为学生打下比较牢固的传统民族音乐基础。
三、加强艺术实践,培养声乐人才
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发挥音乐创作才能,展示艺术才华。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一方面聘请专业院团的优秀演员来校示范、指导;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演出,建立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模式,多次举办独唱、重唱、合唱专场音乐会、新年音乐会、毕业生综合晚会、十佳歌手比赛、歌剧专场等,特别是花鼓戏声腔专场汇报以及毕业晚会中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戏曲板块,则是我院声乐教学与声腔教学有机结合的成功体现。更有甚者,由我院师生创作并获得艺术大奖的花鼓戏《玩不》、《五十二家别墅》,声乐专业学生担任独唱、伴唱、合唱。这些艺术实践让学生受益匪浅,唱与演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真正达到了借鉴花鼓戏教学模式培养声乐人才的初衷。正如著名音乐教育家丁雅贤所说,他今天在声乐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自己曾经有过的“戏剧学习生涯”,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声乐学习和教学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加大科研力度,促进声乐教学
稳定有序的教研活动是促进声乐教学强有力的保障。近年来,围绕如何将花鼓戏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到民族声乐人才教学中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1、教学文件的修订。从教学计划入手,对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开课学期、课时分配等给予规范,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符合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规格。
2、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是体现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重视教师的培养,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学习、教学的质量、学校的发展、民族声乐事业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着力于教师的培养,已逐步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别是一批有过在专业院团工作的经历、具备扎实的戏曲表演基础、累积了相当丰富的表演和教学经验,同时又在高等艺术院校接受了系统、规范的民族声乐学习的教师承担一线教学任务,使得将戏曲表演元素与民族声乐结合成为可能,为培养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民族声乐人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针对一部分艺术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我们邀请知名艺术家来校定期讲学,为他们讲授传统戏曲、曲艺、民歌,学习花鼓戏表演和演唱风格,规定老师每学年掌握10-15首湖南各地、各民族的民歌、山歌、戏曲唱段,提高老师们在传统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和素养。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声乐专业与戏曲专业教师相互观摩、切磋,形成良好的教研教改氛围。事实证明,这些措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教师队伍日益加强。
3、教材课题的编写。声乐教材种类繁多,但专门的花鼓声腔教材以及将声乐与花鼓戏作品相结合的教材却是少而甚少,我们结合教学实际,自编了一系列校本教材。如《声腔教材》,选取有代表性、风格鲜明、旋律优美的花鼓唱段,简介花鼓戏音乐的特点及旋律发展手法,总结演唱润腔规律,了解伴奏音乐与打击乐的基本常识,定曲定谱,按调式、调性进行分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编排原则,将演唱技能、音乐结构、表现意义等多方面知识综合起来,以立体化的教学形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多重思维。为了体现花鼓戏与民族声乐相结合的编写思路,目前我们正着手编写《湘情湘韵》教材,该教材拟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花鼓戏曲牌,下篇选取融合湖湘特色风格、花鼓戏元素创作的民歌,为花鼓元素更好地融入民族声乐教学而服务。
为了在理论上有进一步提升,我们总结教学经验,发表了一系列专业论文,并成功地申报了省级课题《湖南花鼓戏声腔与中国民族声乐之比较研究》以及国家级课题《对当代中国歌坛“花鼓戏现象”的声乐研究》,目前省级课题即将结题,国家级课题进入纵深研究阶段,这些研究成果既是对我们过去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又为将来的民族声乐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实践证明,将戏曲、曲艺纳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不仅可以完善、充实民族声乐体系,同时也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形成湖湘特色,让戏曲、曲艺等艺术门类代代相传。作为地方艺术职业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础上必须坚持突出“古为今用”,潜心向传统学习,充分开掘各地传统戏曲和民族歌剧中的宝贵艺术资源,将开掘与创新相结合,使传统的与现代的融为一体,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的生命力,赋予现代民族声乐以厚重的艺术历史底蕴。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张也、雷佳、王丽达等人的成才之路告诉我们,将花鼓戏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中,有利于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必将更好地推动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9
论文摘要:多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任,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仍需进行深入的思考。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在的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在实际设置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2.教育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比如以教育实习来说,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一次性完成,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教授中学音乐课。学生在实习前由于实践太少,所以仅从理论层次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发不可能单方面地提高未来音乐教师职业前期的学科教学水平。
3.教材内容单一,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常有必要整改、充实和完善上课的内容和教材等。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有必要和有义务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音乐教材,把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新的设想
1.课程设置。首先,需要对技能课进行改革,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技能课的学习中,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演唱或演奏几首作品,更应当从理论上让学生们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演唱(演奏),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同效果。只有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了,他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改变以往课程的单一性。就拿声乐、钢琴两门专业课来说,长期以来就是相互分离的,这就造成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弹伴奏,甚至于不能在钢琴上视谱,而钢琴专业的学生又不能演唱。这种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种配套的课程,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使二者有机结合。再次,就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仅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普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作为今后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学生。最后,就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的旁听学习,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动态,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当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涉猎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更加直观。比如在教唱《龙船调》这首作品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峡江情歌》和《新龙船调》的演唱视频,使学生了解到具有同样音乐元素的歌曲。而且同样一首歌,教师可以提供多个歌手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对比地去看不同艺术家的表演及演唱风格,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3.教学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回课的形式来上课。可以同级学生互相上课、听课,或者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上课,等等,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4.教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应包括戏剧、歌剧、舞剧等与音乐有关的一切门类,同时还应包括音像资料。教材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技能训练功能等。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原则
1.课程结构以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内容创新为原则。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做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做“罐子”的学生灌输燃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教师只有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2.课程设置要以紧跟时代步伐、母语文化为本、多元文化并重为导向。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到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整体思路要坚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教师要从基础教育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途径,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声乐人才。也使得我们的声乐课适应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稳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高校声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
[5]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6]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 音乐学教育专业 试点意见 教改措施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是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育)专业试点学校之一,2007级音乐学专业是试点专业。三年以来,老师们摸索探求,提出了试点意见,改变了教育理念,总结了许多实践经验和教改措施。
一、试点意见
1.大学教育没有接轨中小学课堂,在校生和外面严重脱节。除了实习外,在校生很少了解外面的音乐教学情况,很少进入中小学课堂听课、上课,了解即将面对的中小学生的个性、情绪、兴趣、人格培养等情况。
2.目前,部分实习生教学能力不够。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对校内、外各年级课程安排的总结、归纳,来改变部分实习生教学能力不够的尴尬局面。
3.部分实习生舞台实践能力不够。新大纲出台后,制定政策要在清楚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所有的实践课在大纲上都要有一定课时的确保,指导实习生的老师要认真负责,通过教学法的课程设置,不断调整、提高,改善薄弱环节。建议每年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舞台实践。
4.专业小课课时安排不合理。公共课的安排与小课安排次序要更加合理,尤其是注意声乐、器乐、钢伴、和声作曲、视唱练耳、音乐史等课程的作业量分配的科学性,教学法与中小学教材要相互渗透。
5.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应保持同轨,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教师的多风格的教学成果既可以体现在一位学生身上,也可以体现在多位同学身上。建议可以新、老教师相互多听课、多交流、多学习。
6.师范类的教学目标应与制定的大纲、计划相一致,提炼共性与个性,进行分类教学。建议针对二年级选修声乐落榜的学生,后两年可以安排一些大课,以适应实习等需求。
7.区别讲台和舞台的培养方向、目标,因材施教。适应将来岗位的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可将部分社会实践课时更换成艺术实践部分。
8.音乐学专业最实用的课程应该是:声乐(合唱)、钢琴(即兴伴奏)和舞蹈(创编)。提倡多种唱法,声乐与合唱相结合;即兴伴奏尽早融入钢琴教学,使学生自弹自唱;舞蹈课上要会跳会编会教。
二、教育理念
1.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如今的“音乐高考”不再的是简单地选拔人才,而是带有功利色彩。选择参加音乐高考已成为部分文化课较差而想进入大学的学生的“捷径”音乐高考本身也成为部分官员和音乐教师发财的工具。而音乐的教育功能已经退到了角落。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塑造。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乐教育的目的更是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全面发展完善的人。俗话说,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的归宿还是人。
2.对音乐教学的反思。我国音乐教育存在误区:极端的“急功近利”。表现在:“西方主义”,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测试主义”,以考试为目的;“精英主义”,以各种比赛获奖为目的,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加以改革:(1)中小学音乐课很“窄”,要“打通”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向“横向”发展,如综合美术、体育、音乐剧等;(2)音乐课程要上升到“人文、社科”的高度,向“纵向”发展,如综合历史、医学、文学等;(3)改革现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改变和课程互相制约的状态;(4)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和现代技能培训,最重要的是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敢于创新;(5)对中小学生进行“音乐通识教育”;(6)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和社会“接轨”,使学生在“社会学校”中“愉快学习”。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严重“脱轨”,音乐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束缚下显得呆板、僵硬,不自由。学生们虽然从小学开始上音乐课一直学到大学,但还是产生了许多“乐盲”。学习音乐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学习音乐要像学习语言一样,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集体中学习,还要向父母学习、向朋友学习、向同学学习等。例如有些新疆人舞跳得非常好、节奏感也非常好,他们并没有向名师学习,只是在自己的民族中长大,看得多、跳得多而已。因此,让孩子在“社会学校”中“愉快学习”应该成为时尚。老师和家长应鼓励和支持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如乐队、合唱队、夏令营等。
3.培养创新人才。“准音乐教师”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任重道远的工作,要将“准音乐教师”培养成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进过严格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等全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使其掌握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准音乐教师”具有自主、创新、反思的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是为中小学输送具有专业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师资的教育,如果培养出来的老师没有创新意识、探究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常反思的习惯等,这样的音乐教师是不可能把中小学的音乐课上好的,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生。因此,在四年的学习、见习、实践过程中,音乐学院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及贯穿于各学期分阶段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问题所在,正所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培养出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才能激发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获益。
三、教改措施
1.“双导师”制。校内外“双导师”制是校内教师与校外教育基地的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学习、观摩、实践等活动,而传统的音乐教育则主要由校内教师单方培养学生。“双导师”制在实际实行中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又有一定的分工,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名指导教师,指导老师侧重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项工作从大一延续至大四。同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派往多所中小学中,在那选择一些校外指导教师,他们将对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方法、理论与实际接规的指导,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包括课堂驾驭能力,课程的设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这全过程中导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业务技能、工作态度、对音乐的热爱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尽早地进入角色,把新的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通过“双导师”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仅有理论上的准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尽早亲临音乐基础教育的一线,跟从校外导师学习积累经验,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使自己在校期间学习更加有的放矢,为就业积聚能量。而参与基层一线导师的实践研究,有助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开阔眼界和思路。”这就是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良性循环的“产物”,它强化了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地方音乐教育的联系,形成了优势互补、交叉互动的局面,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对了社会人才的需要。
2.自我教育模式。本科生应该在校内教育、校外教育、教育实践这三点一面的基础上支撑起一个中心――自我教育。这个模式是围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自我成长来设计和展开的。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铺路架桥,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准音乐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恰当的、“安全”的、边学边验证、积累经验的绿色“生态园”,使学生通过实践达到“自我教育”,明白自己哪儿不足、缺什么、还需要学什么、本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他们可依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回校汲取自身所需的知识,加速“准音乐教师”向音乐教师角色的快速过渡。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适量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实践中的发现是为了不教的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通过“不教”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不断提高“会学”的能力,从而达到“教”的目的。通过这个过程形成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意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独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自我寻找方向、自我驾驭、自我指导的能力。
3.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在花架子上,应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的能力和与社会接轨的能力。这就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手段等。例如,我院现代音乐专业的同学舞台上表演的优势就得益于平时课堂上眼神、手势、一招一式有针对的训练,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改变了惰性,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 上一篇:综合管理部廉洁风险点
- 下一篇:京剧的表演艺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