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声乐教育方法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机构和家长的重视,声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声乐教学决定着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国家对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指出了目前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声乐教学面临的基本形势进行了必要而阐述,最后针对探索声乐教学改革的路径提出了几点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供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提高全民族素质,弘扬中国文化,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全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中,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出现得比较早,目前已经有很完善的教学大纲和相对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了,但伴随着基础教育积极改革步伐的推进,传统的不求创新、因果循环造成音乐教育理念陈旧、模式僵化局面亟待改善。因此,创新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新形势下声乐教学的现状

1.目前,我国各大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很多师范院校各类专业的招生数量迅速增加,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也不例外。使得音乐教育专业所招的学生在文化素质上良莠不齐,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课不强被选择了音乐教育专业,这种情况给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也给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带来了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2.教学管理上,部分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有一些甚至不是高等院校毕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不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教学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声乐课程教学的需求,必然给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带来难度。

3.目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相对陈旧,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大课教学是目前运用较为普遍的授课模式,这种授课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对声乐教育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的音乐素养难以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出来。

二、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1.教与学的矛盾日益凸显。对声音训练是声乐教学的基础教学环节,在整体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音乐教师在学生的声音训练上很重视,而且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在具体声音训练过程中,教师的主观性过于明显,例如部分音乐教师往往不够客观,而是凭借自己的状态去要求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的天生音色空灵,有的音色粗犷沙哑,因此唱出的声音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但一些教师不根据学生个性教学,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例如善于高音的教师鼓励学生练高音,善于低音的教师让学生练习低音区,导致情况不符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个别学生会损坏嗓子和声带。

2.素质教育逐渐深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从幼儿园开始很多教育机构就开始重视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艺术修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加强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声乐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是必要的。现在的高职或大学生不但要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还要拥有一些特长,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是要走向教育岗位的,因此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创新的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确保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3.精神需求的提升。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除了对物质的要求有所提高以外,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是人们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大街小巷都离不开音乐,人们表情达意离不开音乐,因此音乐教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有利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很多音乐形式流传下来,这些都属于艺术的瑰宝。做好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传承传统文的重要抓手,是提升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关键。其次,现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也是如此,高师声乐人才培养面临着很严峻的考验,创新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与社会趋势相一致的重要决策。

三、声乐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师范特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既能唱、又会教,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逐年加快,无论高年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都重视艺术培养,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尤为重要。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要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适合的课程体系,要突出教学的师范性,将教育学、心理学的内容与声乐教学完美结合在一起,做好声乐教学的调整,改进声乐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加强歌唱技巧的教育。声乐教学除了要教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理论之外,还要教会学生们唱歌的技巧,例如发声的技巧、嘴型的掌握、姿势动作的配合等等,这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教育体系,其中歌唱技巧是关键,音乐教师要将歌唱技巧与声乐理论教学、教育方法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全面的能力,学生要会唱,还要会教,充分体现出师范的性质和特点。其次,比较起技巧而言,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关键,可以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走向音乐教师的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3.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传统的声乐教学只是一味地声乐训练,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播放声乐教学视频或音频,形象生动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其次,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特长,做好区别教学,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施展的舞台,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作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理应受到学校和教师、学生的重视,教师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上下功夫,创新声乐教学的模式,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做好音乐人才的教育工作,以就业导向为依据,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作者:乌雅汗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歌唱声线 打开喉咙 气息流动 声道通畅 声音掩盖

歌唱的艺术,专业称之为“声乐”,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这两年的声乐比赛屡见不鲜,加上以电视、网络为媒介的《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中国最强音》及《快男快女》的滚动播出,还有历届备受关注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影响,更多的朋友开始喜欢歌唱的艺术了。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我的专业是美声唱法,但是我也很喜欢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刚开始学习声乐的时候,我记得我不会唱通俗和民族,真的是张不开口,声音一出来就感觉不对,自己听着就很难受,感觉声音很粗,怎么也唱不出那种细细的音色。后来才明白是唱歌的“焦点”不够集中。自从和潘老师上课以后才知道那就是“声线”,就是声音的线条一定要细、要集中。有一次潘老师上课问我说: “你知道学声乐什么最重要吗?”我说是“气息”,潘老师说那只是其中一点,从先后顺序来讲,第一是歌唱的声线要越细越好;第二是歌唱的声道要通畅;第三是气息要流动。下面就这三个方面进行逐一阐述。

歌唱的声线要细

我们也许经常会用焦点这一词来形容,焦点要集中,否则声音会散,没有好的音色,那么声线是在焦点的基础上延伸以后得到的,初学者也许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潘老师会给我们举这样的例子,把一团棉花(比喻这是散的声音)搓成细线(比喻成声线,比较集中的声音),而且要越细越好。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这才是重点,好(细)的声线就是声音的音色、密度和音强,它的结果就是使声音具有更强的掷远性。我们也许在听音乐会时会发现,在没有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歌者声音能传远?有的歌者则声音很小?这种情况是不分唱法的,美声、民族、通俗唱法都存在,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就是声线不够细,没有较好的穿透力。声线这一词在传统的美声唱法中也曾出现过,英国声乐家劳伦斯・威尔说:“在旋律线高低进行时,在他的底下,始终有一根声乐线在水平地向前移动”。至于声线的出发点在哪里?我认为每个人的理解会略有不同,甚至会貌似矛盾,声线有时会感觉从焦点落下,也就是头顶的上方,有时又感觉是从焦点处吸上去的,矛盾就在于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通俗地讲一种是叹着唱,一种是吸着唱,这个取决于发声练习的音阶朝向或演唱歌曲中具体旋律线的走向来定,一般来说从高到低的旋律会采取叹着唱,由低到高的旋律会吸着唱,但无论怎样都要求声线集中,无论歌唱本人还是听众,都能清晰地感觉到声线的轨迹。而且声线是越细越好,这样穿透力才更强。这里有个观念要提醒一下,声音大(响)不等于强,我们要获得的是强的声音,而不是大的声音,因此只有压缩更细的声线,才能获得最强音。

声音的声道要通畅

我国现存最早的声乐论著《唱论》总结了前人歌唱艺术的实践经验,其中有一句这样说“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有川嗓,有堂声,背合破箫管。”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个人的声音都不同,各有所长,但是不管怎样的声音都要有像箫管一样自上而下的声音通道,潘老师上课时也曾告诉我声音的通道,分为上通道和下通道,上声道包括鼻咽腔(也就是所谓的头腔)、口咽腔;下声道包括喉咽腔和胸腔。所谓声音的通道要通畅,也就是指这些腔体都要打开,并且要保持住,就像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一样,任凭声音上下流动。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喉咙的打开,它是上下通道的连接点,喉咙打开和嘴巴张开绝对是两回事,有的人唱歌只强调张开嘴巴那是不全面的,一定是嘴巴张开的同时要带动下面喉管的张开,才能使上下通道连接起来。张大嘴巴不是必需的,但打开喉管是一定的,这里通俗唱法要除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声音的通道,可以指从声音的起点到终点这段距离,形成一个管道,就像各种管乐器的管子一样,从上到下,一定要通畅、无阻。除此之外声音的上下通道要平衡,只是一味打开上声道而不打开下声道,就会造成声音头重脚轻,这样高音就会摇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下声道太大,上声道小,这样声音就显得很笨重,不灵巧。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平衡呢?那就是上下通道的一致性与统一性。这需要我们在练习歌唱的过程中,来慢慢体会和思想,最好找一位好老师来帮你监听,也或者你自己在练习的时候,把声音录下来,然后听录音,自己去找出问题,但这个前提是你的耳朵需要有很专业的辨别能力。

气息要流动

凡是提到唱歌,没有人会忽略气息,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就像是汽车的动力之源――汽油一样,我们不可或缺。声乐老师在教学生唱歌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声音要靠在气上”,统称“有支持的歌唱”。可是气息到底怎样才能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呢?我一直认为这个很难讲,觉着这个内在的肌肉和气的结合,是不可言传,只可体会的事。尤其是初学者的学生,他们的声音总是和气息融不在一起,或是浮在上面,或是僵在那里,很直,而且气息的支持,绝不是看你的肺活量的大小,我有的学生肚子吸得很饱,可唱歌还是一点气也没有,所以唱歌的气息,不是看有多少,而是看会不会用。有的老师讲呼吸,说要把气吸在腰的周围,然后憋住,这样吸气肚子是往外鼓的,在唱乐句时,先保持住,然后慢慢地放气,有时会拿出一张纸,放在学生的嘴边,来检验学生是否漏气。这种方法会有一个弊端,就是会使气息和声音僵化。而潘老师却告诉我,要收下腹(也叫提“丹田”),在这个基础上,要“鼓”上腹(胃部)。一边“收”一边“鼓”,正是这种对抗,才能使肺内吸入的气息处于压缩状态,从而支持较长时间的歌唱需要。(声乐术语把“收”下腹叫作“提气”,把“鼓”上腹叫作“压气”)这些只是气息的前提,那么目的就是在这样一种吸气的方法下,达到歌唱中声音的流动。就像小溪、或江河,从它的源头最终流向大海。那么气息流动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将声音送到观众的耳朵里,假想一下,歌者怎样把声音送到观众那里,他们之间是有距离的,(当然声音具有其传播性),但是我们试想一下,我们靠气息,把声音送到观众的面前,甚至可以感觉用声音抚摸他的脸,他的心,在这样的感觉下,你点声音就传远了,也就具有了较好的流动性。我尝试用潘老师说的这种方法,练习唱歌,觉得气息运用更加自如,其可控性也更强。但是在给学生推广时,学生有时会抓不住吸气的那个点,有时的吸气就变成提气了。所以说声音有时的感觉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这所有好的方法,还需要广大声乐爱好者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耐心体会,多加思考。

总之,潘老师对我提出声乐的这三点要素,使我对声音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他对声乐研究追求与执著的魅力,也深深吸引着我,作为一代声乐教育家,也是我们学习声乐专业的榜样。因此将老师的观点结合我自己的一些拙见,希望给喜欢声乐的朋友们带来一点思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11.

[2]潘乃宪.感悟声乐对国际歌唱艺术的思考与体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11.

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学形式;教学方法

随着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各高校声乐方面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资源不足等问题逐渐的显现出来。要实施新的声乐教学形式和方法,就必须研究普通高校性质与目标,把握声乐教学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拓新的教学思路。

一、声乐教学形式

1.集体课教学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

随着声乐方面招生人数的增加,普通高校声乐课学生和声乐课教师的比例不断拉大,采用传统的声乐个别课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普通高校的教学性质和目标也要求声乐教学以审美教育为主题艺术教育指导思想,要区别于专业声乐教学纯技能的学习目标。所以,集体课教学已经成为了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集体课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师能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的歌唱活动,充分的体现歌唱艺术性和社会实用功能。这种教学形式不但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而且备受学生喜欢。因此,声乐教学集体课已成为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且要成为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

2.小组课教学是声乐教学的辅助和提高的形式

在高校的专业音乐教学中,小组课教学是集体课教学的一个辅助和提高的形式,其主要以歌唱发声练习教学为主。小组课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到有效性,通过小组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声乐水平有所提高,所以教师要按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差异进行分组,规模一般在10人以下,课程一般被安排到学期课程教学之后。通过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的配合,使得声乐教学在顾及共性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关注了学生个体的特征和学习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可以弥补集体课对学生个性化教学的不足,从而使得整个集体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声乐教学方法

近年来,各个教育领域都在强调研究以学生最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也不例外,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方法有很多传统的有效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模仿法、交流法、情境法等等。但考虑到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形式等多种因素,我们还需要在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优秀的新的声乐教学方法。

1.研究性学习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是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所要研究的音乐素材作为讨论、研究专题,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能否实施是由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特点和学生知识背景等因素决定的。普通高校中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声乐集体课的声乐教学中体现了其特有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所以,对于普通高校的声乐学生来说,研究性声乐教学是广泛又深刻,单一又复杂的一个研究课题。由于普通高校声乐学生的研究水平和人文修养很高,所以开展与高校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水平相适应的研究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最初兴起于美国,由于其在改善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成绩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效果,很快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方法之一。上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也开始进行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成了和谐合作学习的关系。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学生的实践和参与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唤起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如何使学生克服紧张、羞怯的情绪大胆地表现自己都是教师要关注的问题。合作学习就是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创造和表现音乐的主人,而教师始终保持亲和、欣赏的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个自由的创造空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美的熏陶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全身心自由歌唱的快乐。

合作学习分小组进行的一项教学活动,不仅适合于小组课还适合于集体课,符合了普通高等学校声乐教学的形式特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表演创意观点,而且可以互相倾听观摩,彼此交流演唱体会,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克服羞怯感、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表演,共同进步,并且形成一种融洽的愉快的氛围,使大家在音乐中找到快乐。所以合作学习不但使学生巩固了音乐知识,而且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特长并予以鼓励,使其与音乐巧妙地联系起来,提高歌唱修养,增强演唱自信。

三、声乐教学评价

想要取得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信息的反馈是一般的课程教学都要遵守的一个必要的教学过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一般都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选修课也不是为了单纯的获得所谓的学分的,所以当学生选定了某门课程之后,选修在实质上也成为了“必修课程”。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按照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把规定的课时讲好。并且要结合学生平时课堂上学习、演唱的情况,给出学生一个声乐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评定。虽然这种课程评估较其它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评估是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的方法,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评估的目的就是让教得有更章法,学得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学音乐;美声唱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8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08

一、美声唱法起源和在中国的发展

美声唱法起源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最初是源于欧洲的宗教活动,开始使用这种唱法的是“阉人歌手”。美声唱法又可以称为“柔声唱法”。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美妙的歌声”的意思。之所以由“阉人”演唱,是因为在17世纪之前,欧洲的剧院和教堂女性在其内唱歌是被禁止的,可歌曲中又需要女高音来演唱轻柔、纯净的部分,所以就找“阉人歌手”来代替女生声部演唱,他们的歌声与女高生相比虽然有一点差别,但是也同样能够达到与女高音相同的圆润和柔美,而且流畅的音色比女高音更深厚有力。他们的唱法,就成为了美声唱法的最早代表,唱诗班里和剧院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在担当着歌剧中女性角色,展示出了真假桑、胸腔呼吸等演唱技巧,受到了听众们的喜爱。后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精神下“阉人歌手”的做法被废弃,逐渐允许女性歌手登台演出。有的“阉人歌手”将演唱技巧和方法交给女歌手,舞台上男女歌手一起表演出自然明亮、丰富细腻的声音,这标志着“美声唱法”的成熟。同时,美声唱法也不只是出现在歌剧院和教堂,许多歌手将其传到民间,让普通民众学习欣赏这种美妙的声音,美声唱法也迅速的风靡于欧洲,许多艺术家甚至将其传向世界。尤其是在俄罗斯,当时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欢并对其进行了民族特色加工,使其更符合俄罗斯的特色和情感。

美声唱法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古书的文献记载中就记载过著名的歌唱家,中国的普通百姓也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接触过声乐艺术,比如元明清时期的元杂剧、京剧等这些以歌唱为主的戏曲,在当时这些声乐形式都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但是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难以有与西方音乐交流的机会。直到时期,人民思想逐渐解放,美声唱法才陆续传入中国。但是当时也只是一部分思想开放、有过眼界的人才能接受这种艺术,部分留过洋的、喜欢西方音乐的人才会乐于学习这种艺术。我国最早的美声唱法开创者有苏石林、喻宜萱、劳敬贤、黄友葵等,他们虚心向俄罗斯、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声乐大师,不懈探索美声唱法的技巧和奥妙,并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所学的一切,使得美声唱法在我国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中国的声乐艺术增添辉煌业绩。正是因为他们这些艺术家的存在和对声乐的探索和追求,才使得美声唱法的表演活跃在中国各地的大舞台。现在,很多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和民族唱法也都引入了美声唱法的技巧,可见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各类大中专院校都有开设声乐课,也设有美声唱法专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声乐人才。而今,美声唱法的声乐课也开设到了中学课程中,让青少年能够在课堂上接触西方音乐艺术并学习,因此中学生了解美声唱法的重要性和掌握其演唱方法、学习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美声唱法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美声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方式和方法。中学时期处于刚刚接触美声艺术的阶段,所以正确的、合适的美声教学方法尤其重要,是顺利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美声唱法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保障。因为美声唱法的特殊性,它十分注重音色、音质的展现,是一种以特殊发声机能为基础的音乐艺术行为,所以掌握基础性的学习、演唱方法是声乐学习的关键一环。给学生讲授声乐学习的发声原理,找准每个学生自我发声的特点和音色,让学生灵活掌握头腔、胸腔、口咽腔的发声作用,能够在教学和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无论是声乐中任何艺术门类的学习,都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奥妙,因个人特质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学好、学精一门艺术。

三、提升美声唱法教学方法梳理

(一)注重基础教学方法

在声乐教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教学,这是保证美声唱法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在大学教育的美声唱法中,很多学生对美声唱法产生误区,尤其是在唱歌过程中,在气息的调整过程中鼻子吸气的技巧上没有完全学会导致将气体全部吸到胸腔无法发出美妙的声音。因此,无论是在大学阶段还是在中学时期都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美声唱法传授。

1.呼吸的训练。美声学习中要重视呼吸的训练,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和歌唱的生命。正确的呼吸能够带来准确的声音和纯正的音质,歌唱中呼吸正确也会让听众享受到优美的声音。正如意大利声乐界流传的这句“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发声技巧也跟呼吸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对中学生的美声唱法训练应该及早进行,采用正确的呼气方式。在吸气时,要利用口鼻同时呼气,同时腰腹扩张,应气息要沉,气沉丹田,横膈膜下沉来达到呼吸的效果;在吐气时,要保证牙关自然打开,双唇略收。总之,中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增加对他们的吸气、呼气基础技巧的教学。

2.起音的训练。中学生是美声唱法的初学者,在初步学习中美声教师应该在起音方面加强讲授,而且应该注意“软起音”的练习。“软起音”不容易损坏声带,但是在练习中为了需要避免声音一味追求柔美导致的声带无力和闭合不好的偏差,所以练习 “软起音”时就要养成“整身”“整体”的歌唱习惯,这样能够使起音扎实而又干净,同时要注意喉咙从前部、后部打开,这样打开能够使声音尽量发的圆润和丰满。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软起音”时,在慢慢学习“硬起音”。

(二)重视情感教学法

音乐在学科教学中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情感艺术。在美声教学过程中,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去讲授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欣赏美、欣赏艺术的教学目的。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美声课程都是依据教材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课堂内容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不利于学生对这一声乐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因而影响了美声唱法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该结合美声唱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每一首歌曲的教学可以讲解一下歌曲的原创背景、歌词大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原创魅力。同时,教师还要以音乐情感为基础,充分运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来声情并茂的进行讲解、演示,从多层次、多角度让学生感受到美声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美声的情感,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加强多媒体教学法的运用

提升美声唱法教学的效率还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包括声乐课的教学。从一线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独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教学属于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因此,在美声唱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多媒体幻灯片、音频、视频,将课堂内容生动的展示出来,比如鼻子呼吸的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去观看、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方式。通过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教学方式把美声唱法的发声特点、呼吸状态与技巧逼真的展示出来,这样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和人体器官的发声原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学生处于人生学习好奇心最强的时期,教师在美声唱法教学中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把美声的宽广音域、优美音色在学生心中留下艺术美的印象,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把美声课在中学中推广开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兆宇.浅谈美声唱法教学方法[J].音乐时空,2014(7).

篇5

【关键词】新课标 传统弊端 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10-01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要素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关于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具体事实细节,也要理解抽象的含义;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等;既要求理解文章中某句、某段的含义及全文的逻辑关系,又要求根据其含义及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和推理。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很重要,且阅读理解题在高考中的占分比例也很大,阅读理解对于学生成功应考也就十分重要。因此成功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明确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语言信息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情境,设定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识别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弊端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内容教学而忽视了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老师多注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符的。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理解所学的阅读材料,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阅读材料,及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知识性的教学,缺乏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利用阅读材料将所要讲解的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一一灌输给学生,占用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将完整的文章肢解,这就让学生失去了对文章意义探究的兴趣,从而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更谈不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和提高了。再者,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味追求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目标单一,这样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懒惰、模式化的一种阅读习惯,疏于思索文正更深层的涵义,这绝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阅读能力。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应该转变、方法应该灵活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为此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老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正是以人为本, 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旨, 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的主人, 从而全面有效地发展学生素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其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应具有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新的英语阅读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知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还该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学生拘泥于一词一句的习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更高的语言层次上,学会从客观上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新的时代,新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学习。改变过去传统的看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合不同主体的受教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的,一个高明的读者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速度。

阅读方法常提到的有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策略,而且要使学生自如地进行策略的切换和综合运用。

2.注重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

将背景知识融合到阅读教学中去,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由老师来介绍,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本身给出。背景知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专业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介绍相关专业、文化知识以外,社会背景也不能忽视,因为阅读中造成误解的往往就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3.设身处地融入情感、融入社会因素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竞争等,同时,老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比如,告诉学生遇到生词或难句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并采取恰当的猜测技巧解决困难;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记录自己的学习成绩,适时地鼓励自己等等。鼓励学生深入到所读的文章中去,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视文章,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总之,阅读技巧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方面,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提供可供学生自己从本文中提取意义的策略和方法。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各种策略,阅读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相互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按照《普通高中英语教学标准》的要求,圆满地完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素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82-02

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阅读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作为一个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下面是我对语文阅读方法的几点体会:

一、创造阅读生态环境

教师应该创造丰富的阅读物质环境;创造良好的阅读心理环境;共创和谐阅读生态环境。比如在学校建立文化墙,设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比赛,增设阅读课等相对增强同学阅读的物质环境。同时要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简短的诗句,古诗词等。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识不断增加,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书籍是阅读的对象,合适的书籍才能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在有合适书籍的同时,教师应教给同学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是学生能自主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基础,比如挑选书籍时略读书籍的大概内容,选定后精读,边读书边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不可强求逼迫,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并从中吸取营养,这才是教师应进行思考和研究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平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小学是最懵懂的时期,大多数小孩子都热衷于动画片,但是我们会发现动画片用语言形容的时候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故事书,可以通过每天让同学上讲台讲个故事的方式,激起学生对阅读喜爱。为了更好的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像学校提议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对于文章的结尾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去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三、以身作则,学会感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读书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撰写读后感。用自身的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带动着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趣化的语言,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语言中的形象来自与客观世界,但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映照,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的主要反映表达这作者的情感、感受、思想。形象性的语言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点,感受语言的形象就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有人说:如果把形象性语言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语言是他的外表,形象是他的身躯,感情是他的灵魂。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的形象,不仅能让学生想象出语言所描画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形象能够与作者进行感情的交流,培育学生在阅读语言作品时的形象感。这样一方面语言触动学生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生命和个性的直接感觉和判断。

四、活学活用,因材施教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何把师生从呆板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成的,教师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求真务实使学生学有所乐。

教师应该挖掘自己的感召力,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教师不能没有感情,如果想要把学生教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面带微笑,“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互动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让小学生在彼此交流中实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互动教学的形式是从单纯的灌输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一种转变,能让学生在谈论和探索的过程中吸收有效信息并强化记忆。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了解他们,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以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教师应该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总之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华夏文明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

篇7

一、布置阅读任务,强化学法指导

教科书中的口语和书面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要求加强培养及训练学生语言知识的转换能力,其主旨是让学生通过读和听获得知识、信息、语言,经过思维在原有知识及语言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内容和语言进行加工和重组,并赋予新的内容,然后输出,从而完成交际的全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向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进行快速阅读——扫读,将段落与图片相匹配,教师在学生开始行动之前,做出方法提示:注意关键词!之后,在学生进行快速阅读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正确率。接下来,教师找个别同学说出答案,并与他进行方法探讨。方法探讨从询问学生的问题答案入手,询问学生如何得到该答案的,在得到答案过程中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通过文章段落中的关键词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探讨解题方法的过程也是再一次为全班同学进行学法指导的过程。

二、创设学习情境,强化阅读能力培养

语言首先是有声音的,只有在有声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培养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听是获取语言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使用现代媒体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听说环境和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录音机、语音室是较为普遍的录音媒体,其操作简单,方便教师控制教学信息,改变了以往的隐性阅读教学策略,实施显性教学策略,就要明确告知学生这一策略的名称、功能及如何掌握等。实施显性教学策略,要提供学生体验、掌握该策略的训练实践,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策略,体验、内化该策略,体验到成功感。

教学中,教者应重视阅读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教学,即读读结合课型、读写结合课型。读读结合课型就:激趣导入——新技能要点简要说明——文本阅读实践——学生体验、内化预测、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事实和细节等常规能力——核对答案,分享、指导解题技能,总结掌握技能要点和体裁特征——适当补充阅读材料,检测新阅读技能的应用;阅读能力培养课型是:激趣导入——文本任务阅读,应用各项技能——核对答案,培养解题技能,总结掌握技能要点——分析、提炼文本中的新语言知识或文本结构——提供新情境,模仿写作。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内容,也是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鉴赏等思维与能力。从实际学情看,阅读能力是学生比较薄弱的一环,需要教师加强训练与指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质疑探究、鉴赏与评价等综合能力。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一、夯实基础,培养分析与概括能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是收集与加工信息、促进思维发展、增强审美体验、提升知识涵养的有效途径。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题型在高中语文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却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部分,有些学生甚至一看到阅读题目就产生畏惧心理,望而却步。这就需要教师由日常教学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夯实基础,丰富阅读积淀,提高阅读技巧,也给学生终身学习准备好技能。

首先,通过默读、朗读、阅读等方法,咀嚼字词语句,分析字词本义、引申含义及所起的作用;感知语言结构,体会语言特色;梳理情感,培养学生推理与判断意识,提高分析能力。如《江南的冬景》(苏教版),文中多次引用诗文名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互换位置?是否能替换这些名句?说说原因,探究诗句的作用。另外,把握概括方法。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概括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阅读技能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同学的综合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快速而准确的把握文章中心内容与主旨大意。如学习散文类作品时,抓住“文眼”,概括内容;学习议论、说明或者记叙类等文章,注意关键词句与语段,即对表达中心、表述内容起作用的词语、承上启下的句段,提炼信息,归纳文章内容。或者依照标题及段意等,加以概括,理解作者思路,如何安排表达顺序,梳理结构。

二、放手阅读,强化质疑与探究能力

阅读需要读者的自主思维。但有些语文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质疑与探究意识的培养,常常是包办代替,学生依赖心理较重,甚少有自己的思维,抑制了学生质疑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布置的读前问题进行思考,教师未提问时,就不会主动提问与探索,因为思维是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的。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探究意识,增强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如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时,以“质疑与探究”为主线,精心组织多样活动,教师适时予以启发与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把握质疑探究方法,能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也提升审美与鉴赏情趣。比如引导学生课前阅读全篇,组内交流阅读中遇到的有关语言语句、篇章构思、细节问题等等方面的疑问。整合质疑问题,教师再予以筛选,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以鼓励性语言略加评价,不作重点探讨,以维护学生质疑积极性;对文章的难点问题或者探究价值较大的问题,比如作者为何心里颇不宁静?为何写到江南采莲之事?等等,教师予以提示与启发,让同学们多方位分析与探究;对本文必须要解决的但学生未想到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诱导与启发,比如本文的美主要表现在哪方面?等等;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深入探究。同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与结论,碰撞思维,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其次,深化阅读,拓展延伸,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究,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强化探究能力。

三、指导方法,提高鉴赏与评价能力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鉴赏与评价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基于感受与理解之上的艺术审美与人物事件评说,需要较高的品味与阅读能力,不仅能够发现文学作品的好与美,还能具体说出好在何处,美在哪里。但学生在这一方面是比较薄弱的,需要教师强化指导与训练,不断强化学生鉴赏与评价力。

篇9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学生;学习心理;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44-01

针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学习现状调整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排除音乐学习的心理障碍,以保证音乐欣赏活动的有效开展,以下几方面作了些改进:

1.构建一个由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音乐学习群体,使当今的高中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能向着学校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目标稳定持久的发展。

学生对音乐所拥有的兴趣,虽说兴趣这种心理过程,不象感知、记忆、情感那样,可以直接构成音乐的审美心理,但是,它在推动音乐学习及音乐实践活动开展的环境中,通过小组的合作,争论、质疑交流音乐,使兴趣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内趋力。

在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音乐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们参与教学形式的选择,针对教学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因为他们自身的音乐学习心理与广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着共同之处,他们提出的想法给大部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供了助燃剂。

例如:在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过程中,关于“改编作品”这一课题,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改编作品也是音乐产生的一条途径,并通过比较式的欣赏,提高对音乐的评价能力。“群体”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漫漫地步入了“学”的行列。此时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通过师生交互的运作,与学生共同寻回一种美的、令人感动的声音。这种自我管理、合作学习的音乐群体,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能自我设计,自身的素质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原来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学习走向了自主自动的学习。也让那些单一的将音乐定格在“流行”的学生懂得了音乐的内涵。

2.通过训练“音乐耳朵”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水平。

我们说,在人对音乐的感受中,其音乐心理效应就是信号的获得、传输、加工、转换和储存的过程,有人会随着音乐的流动产生愉悦的心境,也有人在欣赏音乐时会进入到诗的意境,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进入音乐大门的钥匙一一听觉后才会引发的。因此,有没有“音乐的耳朵”就成了音乐欣赏者水平差异、欣赏层次出现差别的重要依据。

1)音乐主题的强化听赏

音乐中的主题,是指乐曲中具有特征的旋律,它能表现一定的音乐思想,是整首乐曲的核心。格式塔认知心理学认为,如果一首音乐主题,不断重复,以不断产生的刺激,使听者能形成条件反射,情感反应与联想会随之产生。对学生而言,这些主题多听而耳熟能详时,或许开始只能反射出作者、曲名等简单的识记,还不能作出更多的反应,但过若干时间后,由于某种巧合,再听此音乐时,一般会突然领悟这部作品所表述的思想情怀,个人的情感在音乐中找到了宣泄地。这种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一一顿悟。这种消遣式的听赏方式,没有太大的压力,只是一种识记,但这是必需的,这是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前提。

2)了解、掌握“音乐语言”的组合和基本的规律

音乐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语言,做着情感世界的宣泄。然而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受到了这些特殊语言的制约,他们对讲述这些内容的“语言”还不甚了解。为此,不断地注意、学习、了解音乐语言的组合与规律,观察和积累生活中形象与相应音乐语言的表现方式,就成为高中生在现有音乐学习心理中如何与音乐作深层交流的突破口。例如:在音乐语言中,那密集地节奏、级进的旋律组合会使人的心情紧张,大调式的音乐多给人以明快、振奋人心和积极向上的感觉,连续不断的旋律下行,则多数引发悲痛、失败的联想,那完美和谐的和声带来情感上的宁静与温馨,而“音色”更给人们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这种了解掌握音乐语言规律的欣赏,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达到人与物溶、意与境浑的主客观统一的艺术感受。

3)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创设联想听赏的形式

篇10

一、加强英语课堂阅读培养

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英语的理解能力以及语速的快慢,阅读作为英语的一项语言活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水平。随着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进步,高中英语则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对于高中生来说,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意识交流,注重学生心理上的思想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富学习生活。

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鼓励,将自身经验与学生进行分享。在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改变教学形式,彻底消除学困生的厌学情绪,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学习经验。

二、组织学生进行泛读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使用英语的重要方面,阅读是不断假设、证实、想象、推理的认知过程。所以,教师应当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泛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的流利程度,同时还扩充了学生的词汇量。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一些实践活动,如阅读激趣法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英语兴趣。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直观地激发学生积极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创造开放性的英语教学,英语的学习既要依赖于课堂,又要靠学生多以简单英语进行语言交流,还要注意日常的积累。

三、创新型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