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金融行业调研报告

篇1

一、百名农信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调研背景

百名农信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调研活动把开展与信贷有效投入相结合。通过对客户的走访,掌握客户信息,了解客户需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根据客户新增贷款需求,采取边调查边授信边投放的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主要是生活性资金需求,对于农民来说,看病的钱、子女教育的钱等还得由种地得的钱来偿还。在波动(比如生病)没有发生之前,如果生活性资金需求得不到现代金融机构的满足,理性的农民则会采取预防性措施,采取一些资金回报率低但很安全的传统生产方式,这就降低了银行资本进入的积极性;在波动发生之后,刚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银行的满足只得诉诸于高利贷,毕竟救命要紧!

百名农信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调研活动把开展与风险排摸工作相结合。通过对客户走访及时掌握客户信息,了解客户经营状况,确保信贷资金安全。通过前一阶段讲诚信,保债权,优环境活动的开展,巩固活动成果,抓住节前年终分配及农村回家过年风俗习惯有利时机,打好清非攻击战,确保不良贷款实现双降。把活动开展与争创文明优质服务相结合。诚恳听取客户不同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好信息汇总和反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把活动开展与提高合作银行知名度,提升合作银行形象相结合。通过走访客户,加强宣传,提升服务,进一步树立合作银行是人民自己的银行理念,提升合作银行形象。

二、国家政策与农村金融市场现状

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条件较差,确实需要开闸引水,搞活市场。从政策上来看,目前金融部门对于农村金融可谓“招数使尽”,比如2008年开展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试点,但效果不尽人意。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向垄断程度较高的农村金融市场投放几条“鲶鱼”,让各类金融机构形成竞争,让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活”起来。事实上,水并没有“活”,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只是与原有各机构争夺已有的客户,而并不是谋求与农民走在一条道路上。所不同的仅仅是农村金融市场多了几家金融机构而已。

中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不断上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各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不良贷款率则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各农村商业银行的支农贷款与小企业贷款的比例都比较高,未来各农商行将继续加强这两项业务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骄人业绩和较好的口碑。荣获诸多殊荣,而在这些成绩的取得中,“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是银行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贴近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实际,结合平时经常思考的疑点、难点问题或自身专业工作,理清工作思路,促进农村合作金融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农村信用社要适时把握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规律、深刻总结自身改革发展五年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建设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必由之路。核心的内涵,就是要把发展的方向从主要追求做大转向全面推进做强做优;发展的重心从主要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向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持续效益;发展的途径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数量扩张转向更加依靠体制机制优化、系统资源有效配置和科技进步;发展的内容从以行社各自发展为主转向激发行社个体活力和统筹全系统发展并重,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

三、百名农信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调研报告分析

1、农村金融是弱势群体,是政策性金融,优化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从政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支持,呼吁政府通过财税政策以及监管手段扶持农村金融的发展。在政府与制度环境上,政府对农村金融给予财税政策扶持,不过,目前农村金融得到财税力度的扶持很欠缺。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基金,政府还可以通过返还营业税,以及采取财政贴息的手段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2、目前,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总体经营状况明显好转,部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正在建立和发展。然而,由于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往往风险较高,今后仍会有一定数量的机构因经营失败而退出市场。如果没有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继续由国家来承担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失败的损失,将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治理机制,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农村服务“三农”的质量,并最终实现农村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

3、对比各银行之后发现我们在贷款治理上缺乏民主性,贷款个别人说了算,在审查、决策上没有全员的参与,在治理上没有全员的监督,其危害是:由于缺乏全体员工的参与和监督,有权人失去了监督制约,,导致违章违规贷款发生,贷款治理一蹋糊涂;贷款调查、审查、发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对称的信息做依据,但由于贷款权把握在1人或个别人手里,致使决策信息量小,渠道狭窄,很轻易造成决策失误;我们要使组织员工参与贷款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民主监督作为提高信贷治理水平、防控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来抓,使贷款决策、贷款审查的“关口”前移,保证贷款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可行性,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新增贷款风险奠定了基础。

四、百名农信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调研报告总结

为了更好的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金钱融纽带作用,结合“一条道路,二场革命”的战略思想,现就进一步促进我社健康稳定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亲情连线服务。我们在立足服务三农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本地外出务工、经商、办厂人员,这部分人中的一部分人是家门口的英才,他们身在异乡拼搏创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创业经验,如果我们信用社能建立一套在外工作、经商、办厂、务工人员亲情连线服务机制,把家乡的发展变化和他们家属亲戚朋友的近况传达给他们,了解他们的所盼所思所需,尽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介绍我们信用社的发展情况和服务项目,动员他们把闲余资金存入我社,并向他们提供额度适中的创业贷款,一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更新服务理念。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关系农民增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很总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树立起金融服务观念,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导致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金融创新的切入点,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缺乏金融创新观念。服务创新,就是突破传统的柜面服务,朝金融服务技术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和全方位化发展;改进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质量,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要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把入股社员和广大农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广大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调整服务方向,扩大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

三,要简化贷款手续,改进贷款方式。主动上门服务,保证满足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要,支持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农民消费贷款业务的拓展,既有效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又促进了农村信贷业务发展。同时,农户贷款具有小额、分散、流动特点,符合农村合作金融经营理念,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能较好地防范与控制信贷风险,体现信贷运行安全、效益原则。

四,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阔的则是人的心灵”。宽容是团队合作中最好的剂,它能消除分歧和战争,使团队成员能够互敬互重、彼此包容、和谐相处、从而安心工作,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团队是一个相互协作的群体,它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信任是合作的基石,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信任是一种激励,信任更是一种力量。所以我们要学会宽容与信任,加强沟通,讲诚信,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需要,并不遗余力地为整个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为我社的发展尽心尽力。

篇2

“影子银行”有其危害性,但同时也具备民间资金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客观需求。

“影子银行”调研小组的报道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注。《财经国家周刊》从各方面获得的信息显示,在国内一直未有明确定义的“影子银行”,目前已成为监管部门调研的重点。

“影子”的影响

调研发现,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已扩展到了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内陆地区,从制造业扩展到商贸流通甚至普通家庭,而且手段更为隐蔽。

有专家认为,“影子银行”使控制通胀的调控和房地产调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影子银行”的规模越大,对调控效果的影响也就越大。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央行收缩信贷规模,通过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缩流动性,结果使得银行将部分资金运用到回报率更高的“影子银行”中,民间借贷利率因为资金需求增加而水涨船高,目前,浙江的民间借贷利率普遍达到年息48%~100%。银行的议价能力也因为信贷规模控制而提高,深圳多家银行均上调贷款利率,最低上调15%,最高上调50%。社会资金成本总体上升,这必将传导到产品价格上,客观上会推高通胀。

对房地产市场而言,房地产调控政策虽然对开发商资金做出了严格限制,但“影子银行”又为开发商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撑,从而影响房地产调控效果。据调查,鄂尔多斯的投资公司、寄售行等民间借贷机构融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民间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企业直接推高了鄂尔多斯当地的房价,去年鄂尔多斯核心市区大部分商品房售价已在每平米7000元以上。

从微观层面上说,“影子银行”恶化了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虽然中小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能获得高利率的资金,但这近乎“饮鸩止渴”,其本身的利润率很难补上资金成本缺口,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窘境。过高的融资成本,也势必导致企业在战略、可持续发展、信用体系等方面的缺失,形成巨大的生存隐患,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影子银行”的高收益还吸引不少企业主放弃经营了多年的主业,转而去开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这加速了产业空心化的形成。在民间借贷成风的温州,这一情况似乎更为突出。温州金属打火机行业已从鼎盛时期的3000多家降至目前的100多家,坚守的企业其利润率仅在2%~5%之间。从打火机行业抽身而出的这个群体,几乎集体选择投身民间借贷。

扩张背后

今年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首先是由中小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所推动,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流动性收缩阶段的集中体现;其次是银行的创新冲动也助推来自银行的资金绕过传统监管流向“银子银行”体系。

7月20日的《花旗-CCER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调研报告显示,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障碍。以浙江为例,只有约20%的受访企业可享受银行贷款,且融资成本比基准利率高出3~4倍。

7月27日,阿里巴巴联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对浙江省7个城市的94家小企业进行调研后,共同的《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查报告》显示,63%的小企业有现实的融资需求,且其中76%的小企业融资需求在100万元以下。该调研发现,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十分不易。小企业以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仅占21%,通过小贷公司和典当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占7%,另有22%的小企业从未与以上金融机构或个人发生过借贷行为。众多贷款需求在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成为银行贷款的盲区。

来自福建省的调研也发现,在泉州税务部门登记的4万多家民营企业中,与银行有借贷关系的仅9000多家。

近期深圳市银监局出台的中小企业运营暨金融服务指数显示,今年以来深圳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整体都“缺钱”,88%的中小企业反映资金紧张,企业融资需求环比增加10%,企业融资缺口环比增加22%,约13%的企业融资难度很大,57%的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而且企业资金需求期限也进一步缩短,企业资金开始出现“拆东墙补西墙”苦苦支撑的局面。

另据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调查,山东全省中小工业企业资金缺口约1200亿元,比去年末增加20%。大约有75%的中小企业反映贷款难,部分企业被迫转向民间高息借贷。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山东中小企业融资资金来源中,民间借贷及同业拆借平均占比7.8%,个别城市达30%。

佛山从事装修行业的张某表示,上半年曾有放高利贷的人来搭桥,不过当时有可靠销售回笼资金,遂拒绝了对方提议。但今年4、5月后,银行按揭放款越来越慢,最后竟说要到半年后才能到账。“公司日常经营要维持,员工工资要付,”无奈之下,他只好向民间借贷救急。

正是因为信贷规模控制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议价能力显著提升,这才使得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升,并促使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绕开规模控制,资金更多地流向“影子银行”,民间金融也因正规融资渠道变窄而风生水起。

逃逸的资金

今年民间金融资金之所以这么充足,一部分是从银行内部流出的。无论是银行内部人士还是企业主,或是小贷公司总经理,或多或少都透露这么一个重要线索。

《财经国家周刊》“影子银行”调研小组发现,资金从银行逃逸,大致有以下两类途径。一类是存款出逃做理财产品,这是负债方的表外化。

据普益财富统计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发行个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约达8.51万亿元,超过2010年全年发行7.05万亿元的规模。其中,2011年第二季度,共有87家商业银行发行5112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约为4.21万亿元,发行总额较2011年第一季度增长23%。

“银行积极发行理财产品主要是为了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深圳一家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理财产品不论是亏还是赚,银行都可以收取管理费,这在监管部门不断收紧信贷、利差减少的时候,能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利润。“至少在年底时利润不致于太难看,否则总行会有意见。”

上海一位资深金融市场研究人士表示,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主要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理财资金投资城投债;二是通过银信合作,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融资,通过信托公司以股权投资的方式进入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开发机构。”他说。

其中,银信合作尤其是依托房地产信托项目的银信合作方式,为开发商提供很大的资金支持。通过银信合作,银行可以不采用存款向外发放贷款,而是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向开发商贷款。信托理财产品属于银行的表外资产,可以少受甚至不受银监部门的监管。许多开发商正是凭借这一渠道,在销售量萎缩的情况下,获得了继续支撑下去的资金支持。

信托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二季度末,尽管银信合作余额占全部信托总量的比重较去年同期的73.3%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但仍有1.61万亿元之多,占比达43.06%。而房地产信托业务余额为6051.9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153.63亿元增加了2898.28亿元。增幅达到91.9%。其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56个百分点,达16.91%。

资金从银行逃逸的第二类途径是通过银行票据业务、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以及委托贷款等,这是资产方的表外化。

从央行公布的上半年金融数据看,上半年委托贷款比例达9.1%,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银行承兑汇票占比17.1%,同比高0.2个百分点。而“逃规模”票据还未算入其中。兴业银行广州分行一位人士指出,“今年信贷进一步控制的情况下,违规票据为代表的隐匿信贷规模有所增加。”

江苏省银行业今年上半年的运营报告中也反映出这一趋势。该报告指出,“今年以来,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带动企业保证金存款增加。”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江苏省银行业单位保证金存款余额8580亿元,比年初增加2314亿元,同比多增906亿元,上半年单位保证金存款增加显著。

另据浙江光正大律师事务所金融领域案件律师林达透露,一些纠纷看似民间借贷纠纷,但大多案例背后总会有银行资金,尤其是案件标的超过1000万元的案例,基本不会例外。

正是银行负债方和资产方的双重“表外化”,使得银行内资金不断地流出,成就“影子银行”资金规模的快速扩张。

有益的补充

“‘影子银行’虽然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也有利于推动金融创新。”有专家指出,若民间融资监管得当,操作规范,可以覆盖一部分微小企业和农村金融领域,解决这些领域的融资难问题,有效地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

江苏省金融办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省获得批准开业的农村小贷公司303家,基本都设在乡镇和涉农街道,服务面已覆盖了全省三分之一的乡镇;全省农村小贷公司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500亿元,90%以上都投向了县域经济、三农领域,平均贷款利率约15%;累计支持客户数超过10万户,其中近70%的客户从未在银行融过资金。

农村零散贷款的难题也因为小贷公司的健康发展而得到缓解。扬州市第一家小贷公司――邗江泰和农村小贷公司目前累计发放了412笔贷款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贷款、558笔5~10万元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笔数的64%,其中数额最小的为5000元,有效支持了农业生产经营及农村个体户的“小本买卖”。

江苏农村小贷公司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村金融竞争活力和发展动力,缓解了农村金融主体少,有效竞争不足的矛盾,引导民间借贷理性发展。而这正是“影子银行”在某些地方受到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欢迎的重要原因。

尽管“影子银行”饱受诟病,但其存在反映了传统银行急需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迫切发展中间业务以实现收益最大化的转型冲动,同时也反映出民间金融的活力。

目前银监会已对银行的各种“逃规模”方式进行了限制,比如进一步规范了理财产品尤其是银信合作产品,限制了贷款转让的“双买断”,规范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制度等。但对于银行来说,监管法则变了,营运模式也会随之改变。比如“直接绕过信托公司,开展理财委托贷款业务”。监管趋于严厉,迫使银行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当前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进行金融创新,还与金融脱媒趋势有关。“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大幅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这使银行有了深深的危机感,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在传统业务之外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从而有了大量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业务和票据业务。

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的金融创新并非过度,而是不足。一方面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较小,即使超过社会融资总量的半壁江山,也不过4万亿元左右,远低于美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创新产品杠杆化率并不高,产品也不丰富,比起上世纪国际金融市场就已创新出的各类金融工具,我国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体系都还不够成熟。而金融创新若不足,会导致我国金融监管机制落后于国际水平。

疏堵结合

对“影子银行”若严防死守,过度监管,可能会适得其反:监管越严,获得资金的成本就越高,“影子银行”的回报率就会越高,越能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影子银行”,并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有专家指出,历史上,1934年的山西因金融管制十分严格而导致晋商走向没落,而浙江得益于宽松的金融环境,促使江浙一带经济获得繁盛。

多位金融专家指出,应使民间金融阳光化、合法化,相关管理部门应以此次民间金融再次兴起为契机,尽快出台政策,加强对行业的引导。积极引导更多民间金融机构进入适度监管范围的同时,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方式,堵住银行内资金流出的漏洞,才能真正做到风险可控。

“在当前按机构进行监管的同时采取按业务线、产品线的方式进行审慎监管,是一种节约监管成本且收效更好的办法。同时,借鉴国际监管模式,建立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说。

按业务线进行监管,可以根据各类机构从事的相同性质的“储蓄转投资”业务设定相似的监管标准,符合新巴塞尔协议“按业务线”监管的基本原则,节约了研究和制定规则的成本。

具体来看,要对当前银行及“影子银行”从事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加强风险防控。这其中需强调监管框架要足够灵活以便应对“影子银行”业务多变的特点,防止监管套利,关注“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关联性,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强调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并重,充实宏观审慎监管措施,降低“影子银行”的亲周期性。

更重要的是,监管机构对银行和“影子银行”的约束应侧重于制定各类资产的最低净值要求,将银行业资产与净值比率控制在适当水平。

“影子银行”体系得以发展壮大,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利率没有完全放开,并保持在较低水平。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防治“影子银行”的重要环节。

专家建议,利率改革方向首先是要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即让实现财务硬约束的金融机构逐步拥有市场定价权,然后逐步推广,最终实现所有金融机构在财务硬约束的基础上开展市场化竞争。这其中,确立金融企业必须具备的硬约束条件是关键。

其次,定价试点金融机构可以按照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推进存贷利率市场化。可以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10%的限制直至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由于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仍占据定价权,扩大下浮区间甚至取消贷款下限,对名义利率的影响不会太大。在贷款利率基本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可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幅度。存款利率上浮可首先在具备了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金融机构中试点,逐步将加息预期转变为市场定价。

篇3

但是,相对于河南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前列、中部领先的地位,河南金融发展明显落后于全国与中部各省,整体水平较低,金融支持能力不强。一是银行业支持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不强。作为衡量金融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河南2010年金融相关比率为1.7,居中部六省末位,金融发展深度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二是证券业发展缓慢,直接融资水平低。河南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数量少,2006—2010年,河南企业在国内股票(A股)和债券市场筹资总额为263.2亿元和578.8亿元,居中部六省第五位,其中国内股票筹资额只相当于安徽、湖南、山西的40%左右。三是社会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成本高。以2010年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为例,河南贷款占比最高为86.4%,比湖北、湖南、山西高出近10个百分点;直接融资中的股票融资占比为中部六省最低,为6.2%。总体来看,河南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为中部最高,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融资难度较大。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的拉开,河南金融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各个金融主体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各级各部门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正为金融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金融业七项举措助推中原经济区发展

2011年是经济金融形势更为复杂的一年,河南全省银监系统着力打造“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和发展大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大省”、“金融诚信大省”、“合规建设监管品牌”,努力推动河南银行业监管和发展再上新台阶。

河南银监局结合省情和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实际,提出“一条主线贯始终”、“三条措施相补充”的工作任务,并努力实现6个目标。

“一条主线贯始终” 即,通过对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有效的监管,开展“合规执行年”活动,真正实现银行业科学持续稳健发展,促进中原经济金融互动良性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努力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三条措施相补充”即,一是服务中原,为经济实体服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配套金融服务;二是力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和发展大省;三是加快机构发展,提升河南银行业竞争力。同时,督促城商行制定清晰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定位战略规划,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区域竞争力,推进跨区域发展,鼓励增资扩股,改善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和内控机制。

“六大目标”即,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加大、信贷结构明显优化,风险水平明显降低,改革发展明显推进,合规建设明显加强,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2011年4月27日,河南省政府转发《2011年河南省金融业发展工作方案》提出河南省金融行业的发展目标:力争实现新增贷款2100亿元,利用资本市场融资1200亿元。力争保费收入达到925亿元,同比增长16%左右。争取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增加100亿元左右。

同时,《2011年河南省金融业发展工作方案》出台7项举措助推中原经济区发展。

举措一:扩大全省信贷规模

完善银企合作机制。河南省政府金融办和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项目、行业主管部门,每季度向金融机构推荐十大调整振兴产业、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化、水利、文化等各领域的企业、项目,省、市、县三级分别组织金融机构与企业开展对接。对融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建设手续、抵押担保等前置条件问题,要逐级明确责任并予以协调。继续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合作发展机制的作用,着重引导社会资本向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投入,实现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实体的有效对接。

加强金融创新。在确保完成信贷任务基础上,大力开展金融创新,通过表外贷款、转卖信贷资产、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探索保障性住房、产业集聚区通过银团贷款等多种模式进行规模性融资的路子。深入开展农村金融创新,扩大有效抵质押物范围,筛选农协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中小企业行业协会贷款、“农信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3~5个典型的信贷产品进行推广,明确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业务增长目标。

提升服务水平。由河南银监局组织各家银行深入企业、基层开展专项调研,摸清需求,拓展服务,分析查找差距和困难,撰写调研报告,明确工作着力点和政策措施,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由各省辖市、省直有关部门、企业代表对各家银行服务水平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强化激励引导。河南省政府金融办会同省财政厅、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做好对各银行2010年度的考核评价工作。省财政厅根据连续两个年度量化考核结果,确定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存放银行并进行存款分配。进一步强化激励引导,调整优化指标设计和考评体系,鼓励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

争取总行支持。抓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组织驻豫银行向总行开展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题汇报,重点围绕承接产业转移优势、发展态势和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反映河南省资金需求,争取对中原经济区单列信贷规模,力争驻豫分行贷款增速高于本行系统和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

举措二: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

篇4

【关键词】声誉风险;中国商业银行;防治风险

1.引言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著名的金融机构如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相继倒闭。企业的破产必然存在经营不善的原因,但是速度如此之快的主要原因还是现代媒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伴随国际资本市场的急速下跌,国内部分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出现亏损,少数员工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存在不规范行为,这又引起了国内公众对银行的不满和忧虑,再加上一些媒体的渲染报道,一度引发了资本市场的猜疑。这些问题的出现让金融机构意识到不仅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更要重视对声誉风险的管理。正如汇丰集团前主席约翰﹒邦德所言“过去摧毁一座金融帝国可能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现在即便是经营了上百年的银行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倾塌”。

2.影响声誉风险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因而导致声誉风险的原因众多,比如业务经营风险、各类案件风险和员工劳动纠纷等。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内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有:

(1)银行员工的素质

银行员工的个体行为代表着银行的形象,如果出现操作失误、言语不得体、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都会影响客户对银行的评价,高素质的银行员工会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即使有时出现操作失误,也能够通过坦诚的态度、及时的处理化解问题。毕竟很多时候客户的不满针对的不是银行的错误,而是银行对待错误生硬的态度。另外,如果银行员工的素质高,那么银行内部出现欺诈行为的可能性就低,这样也会降低声誉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2)银行的管理能力

这里的管理能力既强调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也指银行管理声誉风险的能力。一般高质量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增加银行的利润,减少不良贷款率,银行的业绩就会增加,这样就会提高银行自身在公众之间的声誉。另外,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动、有效的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但是很多商业银行董事会过于重视对利润的追求而忽视声誉风险的防治,银行内部设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基本上没有明确哪些部门负责整个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和防范,也没有在各个岗位和运营条线上进行防范声誉风险工作的安排。

(3)与媒体的沟通能力

根据The Conference Board对148名公司风险管理者的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媒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大多数公司并未充分认识媒体的作用。随着商业银行在当今经济生活中作用的日益提高,与银行打交道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常态行为,因而银行的理财产品、员工服务等日常经营情况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关注。很多时候银行即使发生一个很小的问题,也会被媒体无限放大,甚至有的媒体会捕风捉影,渲染报道。2009年9月就有媒体捏造报道东亚银行因持有大量雷曼兄弟债券出现财务困难,甚至提到东亚银行被政府接管,一时间出现挤兑现象。可以看到,类似的新闻危机一旦发生,常常会瞬间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置,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而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具备与媒体沟通化解新闻危机的能力,当年东亚银行在危机发生后通过紧急召开记者会澄清并请香港金管局帮忙而顺利渡过难关。

影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有:

(1)外部监管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和风险防范方面自主性较大。银行的监管部门没有权利干涉银行内部的治理,只能等到发生声誉风险问题的时候才能进行监督管理。很多银行向来过于重视对利润的追求而不重视声誉风险的防治,如果再没有外部监管的及时监督和提示,那么一旦发生声誉风险就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2)客户满意度

之所以将客户满意度作为影响银行声誉风险的外部因素是因为随着银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客户往往根据自身的满意程度选择“用脚投票”。据全球知名的市场营销公司J﹒D﹒Power(2009)对中国银行零售客户满意度调研报告显示,2006年至2008年间,客户满意度最高的银行年均利润率为129%,是客户满意度居中银行的近3倍,以及客户满意度较低银行的21倍。显然,客户满意度与银行财务业绩紧密相关,所以银行是否具有较高的客户满意度和一批忠诚的客户群是银行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金融市场本身是一个信心市场,如果客户对一家银行满意度降低,就会影响市场中的交易者对该机构的信心,银行为了恢复声誉不得不投入更多的金钱稳定市场的信息,这便会增加银行的交易成本。同时客户满意度的降低会让监管机构认为是银行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监管部门便会对该银行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该银行的发展便会因此受到限制。

3.防治声誉风险的对策

根据影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内、外部因素,提出以下防治对策:

(1)重视提高银行员工的素质

为提高银行员工的素质,一方面商业银行要重视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认识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内涵,通过定期举办声誉风险知识培训等方式灌输声誉风险防范理念,帮助普通员工加深对声誉风险的理解。毕竟银行的声誉不只是靠银行管理层和声誉管理部门来支撑,更多防御声誉风险的工作是要求银行的每位员工来共同完成的。因此有必要在银行内部培育声誉风险管理的文化理念,让员工明白自己的职责,努力为提高银行的声誉做贡献。

(2)提高对声誉风险的管理能力

银行业绩的提高会提升银行的声誉,而银行声誉的提高又会带动效益的增加,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因此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应该重视对声誉风险的管理。首先,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声誉风险管理的职责。通常一个完整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董事会负责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面临的风险;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董事会的要求,制定声誉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行使声誉风险管理的日常职责。另外,商业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操作上建立和完善声誉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3)正确处理新闻危机,合理利用媒体

当前银行对待新闻媒介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过于热情,超规格接待记者,希望通过自身的热情打动媒介;另一个就是过度恐惧,银行的领导、员工都回避媒体,不敢跟媒体有正面的沟通。实际上无论是过度热情还是过度恐慌都是不对的,过于热情不可能化解新闻危机,而过度恐惧反而容易让媒体胡乱报道,加重新闻危机。

实际上,媒体既可以成为危机事件的放大器,也可以成为危机的灭火器。东亚银行挤兑事件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如果银行能够合理运用媒体是可以增加自身的声誉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银行可以利用媒体宣传自身的公益事业,毕竟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是可以帮助银行赢得社会声誉的。

(4)加强外部监管

内部监管不可避免的具有懈怠性,因此对银行声誉风险的防治需要外部监管的介入。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可以作为外部监管的主体,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监管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定期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程序进行全面评估。同时,针对社会关注的具有影响银行声誉的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出台监管法规,规范银行业务行为,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维护银行的声誉。

(5)提高客户满意度,培育客户忠诚度

根据J﹒D﹒Power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客户对银行满意度每提高还5%,可以使客户忠诚度75%;而客户忠诚度每提高5%,又可以使银行利润上涨85%。因而银行需要努力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从而培育忠诚客户。

参考文献

[1]周彬.国有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6(2):17-20.

[2]李东卫.关于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金融,2010(1):80-82.

[3]施其武.加强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J].银行家,2009(8):57-59.

[4]孙明.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农村金融,2011(6):28-30.

[5]陆珉峰,潘晓惠.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与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09(8):15-18.

篇5

关键词: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金融支持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SZ124012)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0日

自2005年的亚洲开发银行与河北省政府公布《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贫困带这一概念之后。河北省发改委与河北省扶贫办2011年9月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环首都贫困地区仍然有25个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235.9万人,占河北省贫困人口的42.1%。虽然近年来河北省通过不断加大对环京津贫困带的投入,提高了其自我发展能力,使得部分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但是如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仍然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因此,在环京津贫困带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正是二者重要的契合点。为了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进一步节能降耗、保护资源环境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而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具有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行业附加值高等特点。因此,在环京津贫困带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应该成为其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一、环京津贫困带发展创意农业现实意义

(一)京津具备广泛的休闲旅游需求。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相关调查,2010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73元/年,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32,903元,同比增长10.8%,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有利于环京津地区创意农业获得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发展创意农业是环京津贫困带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具备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条件。京津地区作为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需求层次多、消费质量高等特点,这为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打造环北京休闲旅游产业带,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结合现代农业开发和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或旅游村镇。这为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发展典型模式

(一)农产品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模式。此类模式是以特定农产品为媒介,结合生态旅游而开展的创意农业经济开发项目。如顺平县以伊祁山景区为核心举办的桃花节,自2000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2届,是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顺平县依托桃种植、桃加工、桃文化,从桃树开花到结果,贯穿了桃产业发展的整个链条,成为独特的“顺平鲜桃”区域农业品牌。

(二)农业综合示范区模式。如涞源县的怡然生态园,生态园的建设遵循“科技、生态、绿色”的总原则,是集种植、养殖、餐饮、休闲娱乐、垂钓、漂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项目,园区内有蔬菜温室、猪舍、国际标准游泳馆、餐饮住宿综合楼、垂钓园、漂流池、饲料加工厂、冷冻车间、果园广场等设施。其温室所养殖的鲜花一品红专供用于北京奥运会建设使用,生态园于2007年与国家奥体中心签约,被选定为国家奥体休闲中心。现在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已经开工,预计年产值1,000余万元,年利润350万元,安置就业人数600余人,为该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生态新农村模式。易县石家统村,这个地处太行山西部狼牙山脚下的小山村,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环境恶劣的小村庄,该村自“十一五”以来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生态村为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林果、旅游等绿色产业。投资30多万元,建设“百年柿树园”2个,将100余株百年柿树保护起来。同时,开拓旅游资源,在依靠狼牙山景区发展的同时,该村还在村东北金龟岭山顶,人工开渠蓄水,建造了一座约有1,500平方米水面的“空中垂钓园”,配合村内大大小小的采摘园,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游客在农家乐品尝农家饭、采摘新鲜菜、购买农产品和体验农家生活,2011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收入达到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万元。

总体来说,环京津贫困带地区创意农业经济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创意水平较低,其发展壮大不仅需要经营者在管理上下工夫,创新经营理念,以过硬的质量、优质的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更离不开各方加强、加大对创意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三、环京津贫困带金融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一)提供金融支持的主体为县域银行业,金融业其他主体介入较少。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目前环京津贫困带地区对于创意农业的金融支持主要侧重于银行业的信贷支持,而证券业及保险业的金融支持基本为空白,并且支持创意农业及生态休闲旅游的银行业主体主要为景点所在县域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大型银行参与较少,而股份制及政策性银行基本未介入。从目前情况看,信贷支持主要有以下侧重:一是侧重于支持以传统景区为核心的周边自然生态游、休闲文化游等复合型旅游项目;二是侧重于支持景区周边产业发展,支持相关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及景区经营户,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量的近半数,使创意农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未来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在继续强化商业银行支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金融支农体系,发展保险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及直接融资等多元金融支持体系。

(二)涉农贷款及相关行业贷款稳步增长,信贷支持力度逐渐加强。由于保定市主要贫困县的县域金融机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所以本文主要以农村信用社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图1,数据来源:根据河北省银监局、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相关数据整理)由图1可见,近三年来信用合作机构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比如,截至2011年底,涞水农信社贷款余额22.56亿元,涉农贷款20.6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1.45%;顺平县农村信用联社各项贷款余额15.1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2.53亿元,占比82.71%。

由上述分析可知,虽然各县涉农贷款所占贷款总额比例非常高,但是由于“涉农贷款”的统计口径比较宽泛,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对于创意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并且由于贷款分类里没有“创意农业”这一类,所以我们只能依据和创意农业相关的一些产业数据(旅游业、蔬菜加工业等)来推算金融支持创意农业的数据。此外,随着河北省对于绿色产业特别是休闲旅游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本文用行业新增贷款这一指标进行数据分析。(表1)可见,和创意农业相关的这些行业贷款新增余额占新增贷款总量的28%,这一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相比占贷款总额80%以上的涉农贷款比例,对创意农业信贷支持的未来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四、构建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发展的多元金融支持体系

(一)加大财政性金融支持力度

1、建立金融风险补偿机制,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如果纯粹从经济效益考虑,创意农业天然的弱质性难以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介入,但是由于创意农业具有外部经济性,发展创意农业具有巨大的生态保护效益,因此有必要使用财政资金建立“创意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议地方财政建立贷款风险基金,通过提供贴息和弥补呆账损失或减免税费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意农业的信贷投入。

2、尝试成立扶持基金,对创意农业发展进行前期孵化。积极筹划和设立创意农业发展基金并滚动发展,以减轻财政压力,拓宽融资渠道。创意农业发展基金可设计为以政府财政部门牵头,由财政拨款、公益性和商业性等资金组成,使得财政资金能发挥杠杆效应,引导金融资本投资。成立专门的产融一体化的投资管理公司——农业金融投资公司,结合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经验,把创意农业发展基金进行商业化原则运作,如把某个时段申请资金支持的创意农业项目打包,以其中的一部分产权为标的资产,向市场发行基金股份期权,承诺将来一旦这些项目上马,立即实行股份制改造,并按期权的执行价格向投资者出售项目股份。

3、以政府为主导健全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加大在农村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国家农业保险机构,对于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等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也应给予相应的税收等政策优惠,以刺激其开办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及涉农贷款风险。同时,也可以利用农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网点开办代销农业保险业务,以扩大农业保险的受众群体。

(二)加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

1、完善信贷管理体制,阻止农村资金外流。继续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储资金回流农村。放宽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加大对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规范经营的指导,并给予政策倾斜。

放宽贷款对象的条件,对符合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创意农业企业和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在贷款资金计划安排时,适当增加对创意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等组织的信贷权限和信贷额度。

2、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步伐

(1)鼓励直接投资,探索设立专项农业工业化投资基金。通过对农业工业化相关联的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运输服务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促进创意农业组织或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2)推进小额信贷创新。设计差异化的贷款机制,打破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抵押机制;创新小额信贷定价模式,在小额信贷的利率定价过程中,把小额贷款的贴息、科技、保险等因素纳入贷款定价模型中综合考虑,逐步降低利率,实现“公平与效率”。

3、创新信用和担保模式。积极推进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出资引导,自省到县设立产权多元化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担保组织网络。尝试成立创意农业互助发展担保基金,采取“会员管理、企业运营模式,解决创意农业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对众多农户及合作组织,尝试综合授信模式,采用“公司(农户或个体户)+协会+联保基金+银行机构”联保贷款基金业务,充分利用自发性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协调配合作用,形成会员联保机制,灵活采用动产抵押、动产抵押与不动产抵押相捆绑等融资方式。结合创意农业项目性质和资产特点,深入开展票据承兑、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满足创意农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省发改委、扶贫办,“环首都贫困带”,怎么看?怎么办?[N].经济日报,2011.5.22.

[2]郑其敏,占云生.浅谈涉衣贷款统计中数据“虚胖”现象——以海南省为例[J].时代金融,2011.33.

[3]中国人民银行阿鲁克尔沁旗支行课题组.草原生态保护与沙产业开发利用的金融支持研究[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9.

篇6

关键词:普惠金融;监测指标设计;国际经验;藏区实践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5)-0057-07

为掌握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向各国政策制定者提供普惠金融数据支持,世界银行于2011年启动了金融普惠专题调查,2012年4月了首份全球金融普惠指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于2012年开展了金融可得性调查(FAS),设计了国际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使用方面的可比性基本指标。中国在普惠金融指标监测方面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相应的数据,但尚未建立起本国独立的普惠金融监测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分析世行金融普惠指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可得性调查的主要维度、数据来源,尝试将这些指标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普惠金融发展相结合,旨在探索设计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监测体系。

一、普惠金融发展监测体系设计的国际经验

世界银行于2011年启动了涉及148个经济体、约15万成年人(15岁以上)的金融普惠专题调查,形成了一个包括7大维度47个指标的公共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关于正规金融机构储蓄和信贷账户的数据每年更新一次,整个数据库指标每3年更新一次。该数据库的具体指标详见表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可得性调查(FAS)包含了国际范围内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使用方面的可比基本指标。FAS数据库目前包含了189个地区(包括G20国家)2004-2012年近9年的全部数据。主要指标详见表2。

(一)世行与货币基金组织普惠金融发展监测体系的共同点

两套指标关注的目标大体相同。储蓄方面,两套指标体系共同关注了所有成年人中拥有正规金融机构账户的比率。信贷方面,世行关注了调查人群中从正规金融机构途径获得信贷支持的比率,货币基金组织关注了每1000个成年人拥有的商业银行个人贷款账户数。支付环境方面,世行关注了正规账户的可获得性,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关注了金融机构数、分支机构数和ATM机的数量。由此可见,虽然具体指标设置有所不同,但两套系统关注的领域主要体现在居民的储蓄、信贷以及支付环境方面。

(二)世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普惠金融发展监测体系的区别

数据来源。世行数据来自于2011年随机抽取的,生活在148个经济体、年龄在15岁以上的15万名受访者。最终通过对这些受访者进行采访调查取得数据。整个采访调查和数据整理工作是由美国盖勒普(Gallup)公司结合其年度盖勒普民意调查完成。盖勒普民意调查自2005年以来每年是在157个经济体中进行的,其中每个经济体随机抽取近1000人的样本。调查使用各个被调查经济体的官方语言,当被调查经济体的电话覆盖率低于80%时,调查采取面对面方式开展,电话覆盖率高于80%时,使用电话调查。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体的调查工作在2-4周内完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可获得性调查(FAS)数据是由该组织统计部门汇总,的数据由参与该项调查的国家提供(中国也提供了相应数据),各个提供数据的国家对本国数据和元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指标层次。世行的指标体系是针对个人、家庭等微观层面的抽样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各经济体各类金融机构针对个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总量数据,例如:各类金融机构的总部机构数、分支机构数、ATM机的设置总数、各个经济体的存贷款余额、投保人和受益人的总资产、存贷款账户总数、保险单数等。

指标内容。指标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不同:一是世行的数据指标主要反映金融服务的需求方,即普惠金融体系的受惠方,体现了各年龄段、性别、文化程度的抽样成年人中拥有正规金融机构账户数的比率、每月的存取款次数、存取款方式、存贷款目的、购买健康保险的情况等。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主要关注普惠金融体系的供给方,即各类金融机构的指标数据,如机构总数、分支机构数、ATM机数以及各类存贷款账户数、保单数、存贷款余额等。二是与世行数据不同,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不仅关注了个人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同时也关注了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情况。三是相对于世行使用数据百分比相对数据,货币基金组织使用的是各个国家的总量绝对数据。

二、普惠金融发展监测指标国际经验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设计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监测指标时既应充分吸收国际组织的实践成果,也应考虑到本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阶段性,在保持指标体系相对完备性和战略匹配性的同时,应重点突出金融发展的优先性指标以及行业、区域、城乡等中、宏观指标。

(一)数据获取方式适用性分析

1、数据调查主体。世行主要依托数据调研机构通过电话采访模式,收集并整理数据。由于我国现有的较为权威的调查公司普遍只专精于某一个特定产品或者市场领域,还没有发展起成熟的民意调查机构,采用世行数据调查模式的主体条件尚不具备。

2、数据调查对象。以青海省藏区为例,该地区的电话普及率相对较低,因此不宜采取电话调查的方式,而该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占比较大,与之沟通需要使用其本民族的语言,加之农牧民居住分散、有的农牧民仍保留游牧生活方式,对其进行面对面调查也具有一定的障碍。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调查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在该地区采用世行数据调查模式存在困难。

3、数据调查环境。由于存贷款交易信息、存贷款的目的等多属于个人隐私信息,在目前我国尚不存在权威数据调查公司、数据调查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的居民甚至大城市居民很难通过电话或面对面问卷方式将个人的存贷款交易相关信息告知他人,这也给采用世行数据采集模式带来障碍。

(二)数据维度适用性分析

基于对数据获取方式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用世行数据采集模式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数据维度的适用性分析主要基于货币基金组织指标体系。

1、支付环境指标适用性分析

经济欠发达地区支付环境改善的制约因素分析。目前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支付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机构分布和支付工具普及水平严重不平衡。从当前青海藏区的支付环境实际看,省内靠近东部的城市和农业区,金融基础设施资源较为集中,偏远高海拔地区银行网点数量少,居民可以选择的金融服务有限。截至2014年4月,青海省399个乡镇中,仍有153个乡镇无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其中75%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金融机构无法开展支付、信贷等基础金融服务,有些乡镇距离最近的金融机构网点接近100公里,农牧民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都需要耗费较高的成本,不能方便地领取国家支持“三农”的各项补贴,难以充分享受到金融发展的成果,制约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1)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支付环境主要做法

一是推广“银行卡+POS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模式。即在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成本过高的地方,通过政策引导,将零售机构作为金融服务的渠道。截至2014年4月,青海省依托乡镇供销社的模式,共设立了733个“银行卡+POS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业务涵盖取款、查询、汇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填补了64个乡镇的基础金融服务空白,累计交易金额突破一亿元。

二是采用流动金融服务车模式提供金融服务。鼓励偏远地区农信社在分析乡镇居民金融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在临近的乡镇开展流动金融服务车服务,采用定时定点的业务办理模式用最少的成本,最大范围的满足了偏远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

三是推广手机支付业务。通过技术创新与移动支付等方式,实现了非现金支付方式在农村牧区多样化应用,解决青海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域广、人口分散,物理网点金融服务较难开展的难题。例如: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借助贴膜卡技术实现手机支付;通过手机短信,在偏远地区借助商户实现手机取款业务等。

(2)国际现有支付环境指标反映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践的不足

一是金融机构和分支机构数无法反映支付环境发展不平衡问题改善的情况。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标体系中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数指标只能反映机构总数的增加,如果在城市和人口密度较大地区设立的金融机构数不断增加,偏远金融服务空白地区金融机构数不变,该指标仍会呈增长态势,但对提升普惠金融水平却效果不显著。

二是ATM机数无法反映当前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发挥较大作用的助农取款点、流动金融服务车、手机支付服务等业务。普惠金融支付服务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使用金融服务,也绝不意味着金融服务的供给者在决定提供服务时不顾成本和风险。以青海藏区为例,较之设立金融机构自助网点或ATM机,推广助农取款点、流动金融服务车、手机支付等适合其游牧生活方式、有针对性的“点对点”基础金融服务对发展普惠金融更加有意义,因此仅统计ATM机数无法全面反映经济欠发达地区支付环境改善情况。

2、信贷指标适用性分析

(1)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惠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贷款投向日趋“非农化”和“城市化”,一般农户贷款信贷需求难以满足。

二是利率定价机制在商业化目标前严重失衡,一些农信社贷款利率一浮到顶,广大农牧民需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

三是新设立普惠金融机构初始规模太小、要素缺失、机制不全,其普惠金融功能难以发挥。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青海农牧区作为试点陆续成立了乐都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大通开元村镇银行、玉树称多富民农村互助社3家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但近年来因为严重超负荷经营,这些新设机构已被银监部门责令停贷,新型普惠金融萌芽呈现较大风险。

四是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单一,缺乏产品设计和营销策划。以青海农信社提供的小额信贷为例,其贷款金额大多控制在2000元-5000元,仅能解决农牧民春耕生产购买种子、化肥等部分生产资料的支出,对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及农产品加工等项目所需的大额、中长期资金不能有效供给。

(2)目前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惠信贷的主要做法

一是2012年由青海省政府、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人行西宁中支三方签署《借助银行间市场助推青海省经济发展备忘录》,推动青海省50亿元保障房私募债发行,该资金支持全省621.22万O保障房建设,惠及12.7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

二是创新林权质押、草场流转经营权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信用社区”等金融产品14项,由此产出的贷款量超过120亿元。

三是促成青海省政府出台了发挥财政资金对普惠金融的引导撬动作用若干政策措施,包括:对有财政资金投入的产业扶贫项目,由财政资金提供贷款贴息;省财政出资为小微企业、“三农三牧”、扶贫开发等贷款提供担保和代偿损失;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作为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生金融服务、银行普惠贷款增长和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等。

(3)国际现有普惠信贷指标反映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践的不足

归纳货币基金组织普惠信贷的指标,主要包括了各类金融机构的借款人数、借款账户数、贷款余额,这些指标反映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惠信贷的不足表现在:

一是普惠金融主体即金融机构种类不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践。基金组织指标中关注的其他存款机构、商业银行、信贷互助会、金融公司、存款型微型金融机构等是按照美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特点进行分类的,其中部分种类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很多与推动普惠信贷无关,大部分机构类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本不存在,因此在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监测指标时,需对机构类型做出必要的调整。

二是信贷投放的地区不平衡无法通过现有指标体现。信贷总量的增长有时仅是由信贷资金集中流向大企业造成,并不能直接反映普惠信贷的情况和信贷配给问题的解决。

三是指标中没有体现旨在推动普惠信贷的各类金融创新工具。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工具的创新对于解决信贷配给问题,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但货币基金组织现有的指标体系则无法反映这一内容。

四是财政资金对普惠金融的引导撬动作用没有体现在现有指标中。由于青海省普惠金融最重要的受益对象之一是藏区农牧民群众,而他们的信贷需求通常表现出小规模、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这恰恰与提供信贷供给的金融机构强调的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原则不对称,因此一定的财政支持对于撬动普惠金融发展是必要且必须的,这一因素的体现需要对现有指标体系进行扩充。

三、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一)对普惠金融发展监测体系国际经验的主要调整

1、金融机构分类调整。突出了对推动普惠金融贡献较大的金融机构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较普遍的机构类型。将金融机构划分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其他金融机构。

2、增加反映支付、存贷款业务开展地区差异的指标。针对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各类金融服务地区差异问题,增加各市、州、地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数方差,无金融机构乡镇数,各市、州、地储户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方差,各市、州、地存款余额占本地GDP比例方差,各市、州、地借款人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方差,各市、州、地贷款余额占本地GDP比例方差6个指标,跟踪各类金融服务地区差异的改善变化情况。

3、补充5个分项指标内容。增加助农取款点、流动金融服务车、手机支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创新金融工具、财政撬动普惠金融发展措施等5方面内容的统计指标。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监测数据维度、分项和指标设计

本文设计指标体系中的基础数据主要依靠各金融监管机构、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货币信贷、调查统计、支付结算、征信管理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提供,同时需要应用简单的统计应用程序计算方差、各类比率等数据,具体数据设计见下页表。

参考文献

[1]Alfred Hannig,Stefan Jansen.Financial Inclus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Current Policy Issues.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 No.259,December,2010.

[2]Asli Demirguc-Kunt,Leora Klapper (2012) “Measuring Financial Inclusion”,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wps6025.

[3]The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IMF(2013),IMF Financial Access Survey,Explanatory Notes,.

[4]The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IMF(2013),IMF Financial Access Survey ,FAS Highlights,.

[5]承列.推动青海高原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思考[J].分支机构领导干部调研报告,2014,(101):20-25。

[6]董玄,陈金贤,周立.以直补资金担保实现信贷服务全覆盖―吉林省创新信贷支农试点经验调查[J].银行家,2013,(1):80-83。

[7]何光辉,杨咸月.手机银行模式与监管:金融包容与中国的战略转移[J].财贸经济,2011,(4):46-54。

[8]雷曜,石峰:全球微型金融发展的四大变化和五点问题[J].金融发展研究2013,(2):26-29。

[9]王小平,石海城.农村金融需求演进与普惠金融弱化―青海个案研究.青海金融,2007,(11):21-26。

[10]肖翔.金融包容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3,(7):56-59。

[11]于瑞华.青海省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发展情况调查[J].青海金融,2013,(1):17-19。

[12]曾芳芳.农村的金融抑制及金融体系问题分析―以重庆为例[J].求实,2006,(1):24-250。

The Brief Analysis o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lusive Finance in Economic Underdeveloped Areas

――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es in Qinghai Tibetan Areas

HANG Yongquan YE Xiaodong XU Yan

(Xining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Xining Qinghai 810001)

篇7

2011年中国实体经济情况回顾

从专业的角度讲,“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专用术语。一直到今天,国内外学术界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为大家所广泛认同的关于实体经济的概念。一般来讲,“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它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而与实体经济相对的是虚拟经济,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

近几年来,关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专家评论和政府表态可以说非常之多。而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关于实体经济的关注,将实体经济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什么2011年从民间到官方均对实体经济表达了如此高度的关注?中国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在其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1~2012)》中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泡沫化和资金对实体经济投资意愿下降的三大表现:

1.金融资源大量流向房地产、期货市场以及其他类投资品市场,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上升,泡沫化现象严重

2009年和2010年我国分别新增信贷9.62万亿和7.95万亿,直接导致流动性出现大幅度上涨,其中2009年底M2增速创10年的新高,达到29.74%。而这些流动性并不是在各个领域进行平均增长,而是向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以及其他类投资品市场大幅度偏向性流动,这种偏向流动直接导致2009和2010年全国平均房地产价格飙升50%左右,期货交易额增加3倍多,而价格的飙升又进一步引发资金从实体领域向虚拟领域转移。其中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2009年房地产资金来源增长了69.5%,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和M2增速高30.3个百分点和39.7个百分点。资金泡沫化和资金虚拟化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和实体经济领域资金缺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原因。

图表53:流动性增长与资金偏向性投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图表54:商品期货交易额2009~2010年大幅度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2.贵金属和珠宝价格上扬,保值增值需求和投机需求挤占居民的正常消费,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发生变换

2009年底金银珠宝的价格指数快速上扬,从89.8快速上升到114.9,国内批发零售总额增速从年初的0上升到2009年年底的11.6%,然后直线上升到2010年初期的58.8%。这种购买加速与价格上扬是投资性需求与投机需求共同推动的产物。这种泡沫现象向消费领域的蔓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居民进行消费结构的调整,挤占其他消费开支。在2007年时,金银珠宝开支仅占总体消费开支的1.7%左右;但到2010~2011年,平均达到2.3%,最高达到3.3%。这种消费挤占是目前消费实际增速回落的原因之一。

图表55:金银珠宝类的销售和价格飙升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图表56:金银珠宝类支出占比在消费泡沫的推动下快速上升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3.2011的负利率现象出现,导致大量的居民储蓄存款进入其他套利领域,进一步削弱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意愿

自2010年1月开始,中国开始步入“负利率时代”,负利率水平随着通货膨胀的提高而加大。到2011年11月为止,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为-2.6%。该水平直接导致居民存款意愿下降,开始寻找其他融资渠道。2011年9月,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加7259亿元,储蓄存款占所有存款的比重从2010年同期的43.4%下降到目前的41.6%,下降幅度达到1.8个百分点。这些储蓄存款搬家并不是用于投资,而是大规模进入到其他套利领域。

图表57:2009年以来我国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需求量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1年1月到11月份理财产品总数已达18777款,余额达3.3万亿元,而2010年全年为10779款,余额为1.9万亿元。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超出了近1倍。

其次,大量银行表内业务被转移至表外,表外资产增长迅猛,以逃离于金融监管之外,获得相对多的收益。统计显示,2011年1~9月中国委托贷款增长10700亿,比2010年同期多增长5625亿,同比增长90.2%,银行表外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从2010年26.9%上升到2011年的27.4%。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11月,信托公司银信合作业务余额达到了1.67万亿元,大量银信合作业务的存在提供了大量的游离于银行传统表内业务和监管之外的变相贷款。

图表58:银行表内与表外贷款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再次,信托产品、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典当行和其他非正规金融公司业务大增,高利贷等民间融资泛滥,“银子银行”大行其道。野村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10年中国“影子银行”放款规模达到8.5万亿元,为银行贷款总量的18%。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以外的融资规模占到整个社会融资规模的46.3%,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中金公司的研究显示,2011年,各类影子银行贷款总额可达到11.5万亿,其中委托贷款占到34%,民间融资占到33%,贷款信托占到15%,信贷担保公司占11%,融资租赁公司占到4%,小额贷款公司占到3%。这些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左右。

图表59:各类影子银行贷款占比

数据来源:中金公司《中国民间借贷分析》。

再次,金融体系的资金套利模式大幅度扩散,致使大量上市公司、大型国有企业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其中,成为“新型影子银行”。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中旬,深市、沪市已有139份关于“委托贷款”的公告,涉及79家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累计资金量达到200亿元。这直接使上市公司和资金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转变为融资平台,实施与银行一样的融资功能。这种“新型影子银行”进一步弱化了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力。

最后,通过各种非传统、非规范渠道获得的资金大量用于“经济泡沫”领域,以维持这些投机领域资金正常运转。例如相当比重的委托贷款都是由房地产企业发起的,2010年全年新增房地产信托贷款2864亿元,截至目前,房地产信托融资总额在7000多亿,占全部信托贷款的40.5%左右。又例如,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调查组的调研,温州1100亿的民间资金有20%用于炒房地产,40%用于中间进一步介入借出,5%用于其他投资。

在上述资金大量流向投机领域的影响下,国内资金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大幅度下降,民间对于实业经济投资意愿低落,更加严重的是,在政府对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和国外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内投资领域出现泡沫破裂的现象,金融风险上升。

2011年5月的《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调查(2010年)》显示,五成(50%)的企业家表示想投资房地产,三成(31%)企业家想投入股票市场,炒楼炒股成为企业家投资的最爱。此外,有两成(19.5)企业家想投资基金,而像艺术品(14.3%)、理财产品(11.9%)、黄金珠宝(9.5%)等投资领域也受到部分企业家的青睐。

无独有偶,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参加2010年《头脑风暴》节目的约100名企业家的访问调查显示:未来一年,企业家们将主要在房地产、股票和基金领域进行投资。具体数据表明,超过三成(32.8%)的企业家表示会增加个人投资,房地产(27.8%)成为企业家们的首选投资渠道。其次,股票(23.6%)与基金(20.8%)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同样受企业家们欢迎。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小企业贷款余额较2010年同期增长24.3%,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高8.4个百分点,连续3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小企业贷款余额10.1万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5%,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9.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事实上,中小企业并不是融资难,而是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借助货币政策大环境和利息差来套取更多的利益。这种现象在2011年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和鄂尔多斯的房地产崩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央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1/6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1/5。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这些钱当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房地产的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规模高达40%(440亿元)。

《民间资本与房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温州、鄂尔多斯、陕北等地,借贷市场异常发达,鄂尔多斯已经达到全民放贷的地步,月利率高达2%~5%。通过借贷将零散的民间资金聚拢,再投入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民间资本被不断放大。

2011年年初,温州一些企业主开始“消失”,9月,“跳楼”、“跑路”已成为温州的流行名词,因高利贷引发的暴力讨债、非法拘禁、恶意逃债和哄抢企业财物等和民事纠纷日益增多。企业家“跑路”以及担保公司的倒闭,使得各种案件集聚发生。据温州中级人民法院统计,截至2011年8月底,全市累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同比增长25.73%,比一季度高出8.7百分点;涉案金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8月份涉案金额达10.7亿,是1月份的2.69倍。截至2011年9月20日,温州“跑路”的32家企业所涉金额达11.7亿元;当地金融机构也因民间借贷受到影响,如温州龙湾农村合作银行涉农贷款占比60%左右,其中30%左右的贷款都参与了民间借贷。各类有问题企业信贷资金贷款余额15.86亿元,票据(敞口)9.06亿元。

根据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参与完成的鄂尔多斯《中国民间资本投资研究报告》,截至2011年2月底,鄂尔多斯银行系统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59.7亿元。在360.7亿元的投资规模中,仅占到不到16.55%。在鄂尔多斯,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借贷。据报道,鄂尔多斯民间融资成本大约在月息2.5%左右,而借贷成本一般则在月息3%,最高甚至可达月息5%。2011年下半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发生多起高利贷崩盘事件,多名涉足高利贷者因资金链断裂而逃跑甚至自杀。

4.实体企业经营成本上涨,繁重的税费负担又进一步摊薄了企业的利润

整理部分地区2010年国税地税系统全年总收入,计算其与地方生产总值之间的比重,可以看到,比重最高的上海、北京都超过了40%;而2010年GDP最大的四个地区――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各项税收占GDP的比重也均在13%~25%之间。不仅如此,企业的税外负担也比较重。根据《2011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调研报告》,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部门共有18个,收费项目有69个大类,子项目则有上千个。

我国税费收入2011年突破10万亿元,增速在20%左右;央企在2011年1~11月实现利润8317.9亿元,加上商业银行将近1万亿元以上利润,税费、央企、商业银行3项拿走将近12亿元蛋糕,占GDP总量的29%。留给民营企业、中小微型企业的蛋糕小得不能再小了。

2011年11月的《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79%和57.7%,排在所有20个选项的前两位。在成本上升的同时,企业经营者普遍反映当前税费负担也较重。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的评价,认为“很重”或“较重”的企业经营者占80.6%。关于企业一年来向各级政府交纳国家规定以外的收费、集资、摊派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调查结果显示,选择“5%以上”的企业经营占3.7%,选择“1%~5%”的占17.2%,两者合计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选择“0.1%~1%”的占37.6%;选择“0%~0.1%”的占30.3%,选择“0%”的占11.2%,均低于2009年和2010年。

图表61:部分地区2011年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IUD数据中心。

2012年实体经济发展形势展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显然,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泡沫化的趋势和民间对于实业投资意愿下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展望2012年,我们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做以下预测:

1.负利率的逐渐回归将促使居民储蓄意愿得到一定的回升,一部分股市及理财投资资金将逐渐回流银行系统

一方面,随着2012年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放缓、全球经济复苏的持续回冷,物价水平将出现回落,“通货膨胀”也将全面回落。而中央作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安排,也不会对2012年的整体货币市场流动性造成大的冲击。在货币政策微调的基调下,预计央行不会对金融机构利率作出大的下调安排。因此,通胀的回落将促使国内负利率现象得到一定的缓解。

另一方面,鉴于2011年国内股市的“悲惨”表现,在股市中亏损的部分股民会选择谨慎投资策略,让资金回归银行赚取稳定的利息收益。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股市成为A股4年来的第二个熊市年,也成为“A股史上第三大熊市”。这一年,1.25亿股民的财富平均每天蒸发286亿元左右,全年市值缩水7万亿元,超过14个省市GDP总量。《财商》调查显示:2011年有90.68%的投资者亏损;73.34%的投资者2011年的亏损超过30%;12.12%的投资者亏损在20%左右;5.22%的投资者亏损在10%左右;3.91%的投资者基本持平。

最后,2011年打着抗通胀旗号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并不能令所有投资者满意。数据显示,在5254只今年内到期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只有4只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超过10%。而全部到期产品中实际收益率在4.2%(含)以上的有2288只,占比只有43.5%,不足半数。若与全年CPI维持在5%以上运行的水平相比,只有821只产品实际收益率能达到5%(含)以上,占比更降至15.6%。据分析师预测,2012年很大的可能性是央行不会降息,但将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直接影响将是规模和收益双降。

2.对中小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将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继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后,10月,银监会又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该通知公布了涉及对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存贷比要求将适度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也将提高等内容。

2011年10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会议研究确定了一系列金融、财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了对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以及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一系列支持政策。

2011年11月,财政部发通知称,为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从2012年1月1日起,决定对小型微型企业暂免征收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12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通知,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中小企业自由进入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政府采购市场,同时强调30%以上政府采购项目预算专门面向中小企业。

在2012年1月6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提出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必须把握好五项原则。其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被放在了第一位。温总理指出,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各类金融机构都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此外,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显然,总理的上述表态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实体经济重视程度的很好注解,服务实体经济也将作为未来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最基本原则推行。同时,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在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方面,银监会将积极推进机构准入、存贷比考核、资本计量以及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的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将强化涉农金融业务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鼓励完善涉农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我们认为,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和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2012年,相关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及中小企业及“三农”政策会陆续出台。

2012年2月7日,工业与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安排150亿元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30亿元将集中使用于中小企业。朱宏任指出,由于小微企业没有一个确切的分类,其他资金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划入到中小企业的范围之内。在支持的方向上,工信部更多的是通过公共服务这样一种形式来实施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朱宏任表示,在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中,工信部将对创新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给予更多的关注。

综上,这些措施的出台,将进一步改善中国中小企业在财税负担和资金需求方面遇到的困难。另外,我们注意到各地也在积极出台各种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相信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缓解企业目前面临的诸多发展困难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