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行业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行业分析报告

篇1

去年以来,中行无锡分行着力加强和提高中小企业客户的产品覆盖率和综合收益率,在发展公司授信业务的同时,将加大交叉营销的管理和支持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推进,充分发挥系统合力,对结算、个金业务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截至2010年12月末,全辖中小企业客户实现国际结算量12546万美元,其中开立信用证2677万美元,叙做保理业务5427万元,新增开立对公网银开户数449户,累计工资36130万元。

为开展产品创新,有效扩大客户群体,2010年,该行始终坚持“做客户”的经营理念,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和市场推广力度,切实发挥创新产品的集聚效应,使中小企业有效客户群得到较快提升。截至2010年末,全辖新模式下中小企业有效客户达到828户,较年初新增330户,增幅达到66.26%。

在2009年成功推动“联贷联保”产品的基础上,中小企业业务中心于2010年2月份推出了以盘活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为主题的新产品“快易贷”;4月份推出了鼓励中小外向型企业发展的新产品“外贸通”;5月份推出了盘活中小企业库存商品的新产品“货易兑”;9月份推出了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新产品“企贷宝”和“人寿保单质押”:10月份推出了满足科技中小企业购置固定资产资金需求的新产品“科贷通”;12月份推出新产品“短贷通”和“东方通宝”。截至去年12月末,无锡分行“快易贷”产品已为18家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了12583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外贸通”产品为26家中小出口型企业核定授信总量30520万元,授信余额为20610万元;“赀易兑”项下的中小企业授信客户达到9家,贷款余额达到7200万元;完成了”企贷宝”和“人寿保单质押”产品在全辖的市场推广与培训。

篇2

关键词: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1.10.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0-55-02

一、我国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1、技术性贸易壁垒数量增速明显

2009年,我国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数量为489起,大幅超过了以往发生最多的反倾销案件,比2008年的429起增加了60起,增幅为14%;2010年,中国出口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事件共518起,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29起,增幅为6%。

近几年,美国、欧盟和日本仍是我国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最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盟在2008―2010年3年间共发起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205起、228起和151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的发起数量增速明显,由2008年的2起迅速增为2009年的44起,2010年则高达63起。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高标准、严要求”

随着我国出口的增长,各国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也在增多,针对我国产品所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也在增加。各国对我国的出口产品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做法,严格细致地将标准进行分类,并且不断地增加和变化。由于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在制定时,手续相对简便,伸缩性较大,所以可以针对不同的进口商品,随时改变标准的要求。如果我国的厂商根据其变化的标准进行更改生产工艺,往往会付出较大代价和生产成本,这样使得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的竞争力减弱,利润较小甚至无力可图。有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按照原来进口国的标准生产,往往会因技术等原因被进口国拒之门外。

3、涵盖范围广泛

我国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所涉及的行业广泛,产品品种较多。无论是常规的贸易品种,还是新开发的贸易品种都不同程度面临着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从行业分析,2009年中国的出口贸易技术性壁垒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和其他产品,而2010年则集中在动植物产品和其他产品上,其中动植物产品最多,为138起,占到整体的27%,机电产品、纺织产品和食品次之。总体来说,动植物、纺织品、机电产品和其他产品是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绿色贸易壁垒影响最大的4个行业。一方面,由于我国在这4个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生产的产品不是中间环节的投入品,而多为消费品,所以出口国的消费者对于消费品的安全要求较高。在农产品与食品方面,检验检疫制度非常严格,对农产品和食品的加工、保护特定动植物品种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与要求。在纺织业方面我国也受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纺织品出口每年有近30亿美元受到影响。

4、以绿色、环保为由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许多发达国家在产品的包装材料、可回收率、标签制度、条形码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例如我国出口商品包装落后、不易回收等非环保原因都是最终造成无法出口的原因,部分产品的包装使用大量木材,外观设计缺乏创意,甚至容易含有病虫害,这些都为进口国设置技术壁垒提供了机会。发达国家在标签方面,内容、文字、图形、编码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是造成我国出口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1、管理监测手段落后

我国在商品技术方面的法规数量较少,涵盖面也相对较窄,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而且技术法规也没有形成体系,技术标准水平较低,检测手段缺乏相应的硬件管理。

2、企业对标准重视不够,技术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比较落后,客观上制约了我国企业向发达国家出口符合国际技术标准的产品的能力。加之缺乏一定的宏观指导,企业本身对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知之甚少,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

3、贸易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出口货物中,劳动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高,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出口比重偏低,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凸显的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国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由于本身技术含量低,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标准和检测水平,从而更容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选择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单凭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建立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三方力量为一体的模式,三方各自管理,分工明确,取长补短,通力合作,形成三位一体的战略联盟。

1、政府应加强管理,加强对企业的引导

要加强技术保护的宏观管理,建立技术保护的统一协调机制,设立地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协调机构。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政策的引导与宣传,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预警机制,提高我国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2、企业要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一方面,企业在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发展自有技术;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健全和完善标准化管理,就国际市场竞争而言,只有靠“标准化管理”才能赢得市场。

3、行业协会要继续发挥协调、服务功能,组织制定和执行技术性的贸易措施,代表行业与政府对话,参与解决贸易争端等等。

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政府方面:行业协会要常倾听企业的声音,分析市场动态,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提出进一步改变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合理化建议;二是对企业方面:对企业开展调查,将收集到的本行业的国际市场信息、需求、技术水平等及时传递给企业,组织他们进行技术交流,找出差距,以此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轩.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宋明顺、杨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7.

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小女人”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企业春季用工调查分析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企业春季用工调查分析报告

为及时掌握我市各类企业用工现状以及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用工服务,缓解用工矛盾,2021年1月,市人社部门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了2021年企业用工需求抽样调查工作。

一、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分布

按企业规模分,100人以下6538家占81.45%,职工人数21.17万占29.42%;100人以上500以下1274家占15.87%,职工人数24.78万占34.43%;500人以上215家占2.68%,职工人数26.02万占36.15%。

按企业经济类型分,国有集体企业340家占4.24%,职工人数7.7万占10.7%;外资企业(含港澳台)365家占4.55%,职工人数6.66万占9.25%;合资企业245家占3.05%,职工人数4.23万占5.88%;民营企业7077家占88.16%,职工人数53.38万占74.17%。

按企业所属行业分,以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电子电器、石油化工、船舶海工为主的制造业4570家占56.93%,职工人数44.72万占62.14%;建筑业793家占9.88%,职工人数7.64万占10.62%;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的服务业2434家占30.32%,职工人数17.68万占24.56%;其他行业230家占2.87%,职工人数1.93万占2.68%。

2.员工分布及薪资水平

目前调查企业职工总人数71.97万人,其中非**籍员工21.3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9.67%。全部行业中,减员较多的行业有纺织服装业、电子电气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2020年企业离职总人数12.35万人,其中退休2.26万人,年度离职率为17.16%。

调查显示,3成企业在2021年的薪资将上升,受调查企业预计2021年新招用员工平均月薪为4009元。薪资上升的企业中,有72.63%来自于制造业,18.16%来自于服务业,其中以机械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主,该行业新入职平均月薪为4569元。

二、用工需求特点

1.五成企业有招工计划,超半数为补充流失

2021年有招工计划的企业3853家,占企业总数的48%。计划招工12.56万人。有2766家企业认为目前仍处于缺工状态,占比34.46%,用工缺口8.6万人。主要原因有:54.48%的企业用于补充流失,缺口5.14万人占45.81%;40.24%的企业用于新项目投产,缺口5.86万人占52.23%;补充退休人员的需工企业占5.28%,缺口0.22万人占1.96%。

2.民营企业需求量大,各类规模需求较为平衡

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含港澳台)、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招聘人数分别占比4.04%、11.9%、7.74%、76.32%。从企业规模看,100人以下、100-499人、500人以上企业招聘人数分别为3.35万人、4.96万人、4.25万人,分别占比26.68%、39.46%、33.86%。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人数占比差距不大,相对平衡。

3.制造业保持稳定增长,信息技术招聘需求依旧旺盛

从产业用工需求看,一产、二产、三产的占比分别为0.64%、83.74%和15.62%,其中制造业用工需求比上一年度上升2.2个百分点。从需工行业类型看,制造业中纺织服装、电子电气、化学化工是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分别占产业需工总量的11.61%、10.8%和7.59%。服务行业中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为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业,分别占产业需工总量的26.74%和16.16%。

4.对新员工的学历要求提高,年龄限制进一步放宽

从企业对招聘新员工的文化程度要求看,本科及以上14471人占11.52%;大专23397人占18.63%;高中技校及中专42813人占34.09%;学历无要求44918人占35.76%。与往年相比,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提高,反映出企业对新员工的整体文化水平要求逐步提升。

对新员工年龄要求看,35周岁以下54498人占43.39%;35-45周岁43498人占34.63%;无年龄要求27603人占21.98%。与往年相比,无年龄要求占比提升11.48个百分点。随着用工紧缺、招聘难度加大,企业对用工年龄需求有进一步放宽的趋势。

5.有一定技能的员工仍是香饽饽,普工需求有增无减

调查显示,我市企业对普工需求有增无减。企业对新员工的技能要求中,中、高级工12933人占10.3%,初级工、熟练工34535人占27.5%,无要求78131人占62.2%。我市高速发展的当下,大量基建工程、大项目工程投产,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技术工人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仍是企业比较青睐的对象,但由于市场上这类群体比较紧俏,部分企业会招收普工再进行培养。

6.对服务企业用工的意见或建议

调查中有38.9%的企业提出服务企业用工的意见建议,其中:建议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提供有效对接的占63.69%,建议组织到劳务基地招聘的占14.94%,建议组织到高校招聘的占11.8%,建议增加招聘会频次的占9.57%。

三、稳岗留工保就业情况

篇4

一夜之间,有着“东方威尼斯”美誉的江南水乡绍兴变身为全球“黑客之都”。

当地时间3月25日,美国赛门铁克公司了3月份MessageLabs Intelligence研究报告,指在当月全球有针对性的恶意电子邮件攻击中,有21.3%源自中国绍兴市。

很快,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外媒援引此报告,称“中国东部的一座城市,已经被确认为网络间谍的世界中心。黑客的主要目标是亚洲防务政策的专家和人权活动人士。”

此前的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说,谷歌及数家美国公司遭遇的“黑客袭击”事件与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和上海交通大学有关。

一个多月之后,“中国黑客代言人”这顶帽子被传到了绍兴头上。

小城波澜

消息很快在小城掀起了一场波澜。

在绍兴当地颇具人气的“绍兴E网”论坛上,绍兴人对此事讨论热烈,但多称之为笑话――“绍兴盛产师爷,不产黑客。”“难道蓝翔技校在绍兴开了分校?”“黑客之都?被黑客操纵的‘肉鸡(被黑客入侵种植木马病毒的电脑)’之都更合适。”

“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无聊。”朱伟健在绍兴市人民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10多年,他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绍兴是一座夹在杭州和宁波中间的小城市,整体计算机网络水平并不高,“更像是一个安居的城市。”

也有猜测认为,恶意邮件攻击事件可能与绍兴市发达的纺织外贸业有关――位于绍兴市内的中国轻纺城市场,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纺织品专业批发市场。

但这种说法被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部门负责人否定了:“我身边做外贸的朋友非常多,从未听他们说过发垃圾邮件做生意,或是经常受到攻击什么的。”

“纺织面料行业不太可能做这样的事情。一是商户信息化层次普遍不够,且规模有限。另外,纺织品的推销需要看得见摸得着才行,通常借助博览会而不是垃圾邮件来推广产品。” 该负责人说。

此事亦引起绍兴当地城市管理者的重视。

绍兴市公安局已在3月29日就此事开过专题会议,并与市级主管部门进行了协商,同时向公安部汇报了情况。

但疑问并未得到解答,“这里的信息化水平不至于那么发达吧?”一位当地官员电话里的声音充满困惑。

报告疑团

这份研究报告的MessageLabs公司成立于1999年,主要提供电子邮件安全和管理服务。2008年10月,MessageLabs被赛门铁克公司以近7亿美元现金的价格收购。

从2006年开始,MessageLabs每月提供全球电子邮件安全数据和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主要基于其设在全球的14个数据中心,“每周扫描数十亿信息和页面”。

在本次3月份的报告中,MessageLabs首先根据邮件服务器IP地址进行分析,发现来自美国的恶意邮件比例最高,达到36.6%,中国为17.8%。接下来,为“进一步分析得到攻击的真正来源”,又依据邮件发送方的IP地址重新做了统计,结果显示,28.2%的恶意邮件源自中国,更有21.3%从绍兴市发出。

针对这份报告的详细数据来源、采样原理,以及具体到地市级的分析力度等问题,多位业内人士提出了质疑。

“数据和分析都很奇怪。”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运行部副主任周勇林表示,通常专业机构的报告,或基于长期、全面的数据分析宏观趋势,或就某个具体事件进行检测调查。“但根据CNCERT掌握的情况和其他机构数据来看,中国既非全球恶意邮件最集中的地区,也从未发现过与绍兴有关的网络安全事件。”

“国外机构对中国的情况不是很清楚,又用自己的观点去衡量,难免存在误差。”周勇林说。

安天公司首席技术架构师肖新光认为,发送者的IP地址也是可以伪造的。另外,目前恶意邮件已经不再是主流攻击方式,且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攻击者控制了某个电信机房,狂发一个月也可能将其送上排行榜。”肖新光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事实上,MessageLabs的这份报告与国内外其他安全机构和公司的调查结果差距甚大。

国际知名安全机构ICSA实验室每周“十大垃圾邮件发送国”报告,在其3月份的各周报告中,中国均未列入全球前十位名单。

国内方面,根据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的数据,在3月份用户举报的垃圾邮件发送地区中,浙江位居全国第四,落后于北京、广东、上海等地。

而根据金山毒霸“云安全”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约7600万台计算机感染病毒,其中广东、江苏、山东三地的病毒感染量位列全国前三位,总感染量占到全国感染量的25%。

“国内恶意攻击来源的地域分布一直比较稳定,并且呈现出与中国网民分布相吻合的特点,绍兴在这当中并不具备典型性。”金山公司反病毒工程师李铁军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IDC隐患

尽管无法排除对MessageLabs报告权威性的质疑,但绍兴人也在反思自身的问题。

浙江指南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绍兴本地一家综合性互联网企业。该公司负责人说看到报告时感觉很意外。“问题很可能出在绍兴电信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该负责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我们有不少服务器放在那里托管,里面‘肉鸡’很多。”

据他介绍,公司放在运营商机房的服务器经常检测到端口扫描、恶意攻击等各种安全问题。

“但运营商将第一道防线交给了企业自己,很多中小企业安全措施跟不上,就会变成‘肉鸡’潜伏在机房里面。”该负责人表示,为顺利开展本地业务,公司只能自己投入防火墙和安全软件等措施,平均每台服务器的成本在两三千元。“最关键的是人力成本,必须要有一个专职人员进行机房服务器的检测、维护和更新工作,开销很大。”

在记者接触到的其他绍兴本地受访者中,均提及运营商机房被黑客利用的问题。在运营商与托管用户所签署的“主机托管协议”中,涉及到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托管服务器的安全保障问题,均未被列入运营商的义务范围。

坏消息是,运营商的IDC机房恰好是黑客和垃圾邮件制造者们最中意的地点。

由于垃圾邮件的大量发送需要一定的硬件和带宽保障,攻击者通常选择IDC机房内的“肉鸡”服务器作为控制端。垃圾邮件与黑客两条产业链在这里结合起来。

“美国垃圾邮件服务商到中国租用大量机柜,这本来不是什么秘密。但却从来都被人们所忽略。”肖新光表示。

篇5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时尚界也需要一个信息服务商。在Frank看来,中国时尚行业需要Stylesight这样一个创意平台以更方便地与国际接轨,而Stylesight也需要中国时尚资讯丰富自身的内容。

对于一些企业家或者设计师来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济实力去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时装秀等,但是他们希望能够了解到全球范围内时尚行业趋势。坐在办公室里看世界潮流,Stylesight为他们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

Frank称,Stylesight网站图片库包括了1000万张图片,每个月平均还会350份关于时装秀、会展、零售、供应商、生活方式等的趋势分析报告和预测报告。

时尚领域的信息服务商

Frank的职业生涯始于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美国经历了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时尚和风格都变得非常有趣和令人振奋,Frank对此也非常感兴趣。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间男装制造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其后则参与设计项目。

1979年,他成立了CMT公司,帮助零售商设计和生产他们的自有品牌商品。2000年,一批互联网企业兴起,Frank开始意识到新技术将掌控社会,他想将设计和制造业转化成更科技导向的工作,恰好一位客户提出了一个不错的价钱收购CMT。于是在成功经营21年后,Frank出售了CMT公司。

2003年,Frank成立了Stylesight。他希望为创意行业提供一家能够解决时尚内容和信息方案的公司。

为了测试市场反应,Stylesight 在开始时只是打印一些时尚报告出售给客户。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们已出售给超过600家客户。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Frank并不想只做报告打印和出售,他想做时尚领域的互联网工具。

Frank在当初有个不错的点子。他专门做了一个图片搜索工具,帮助设计师们搜索他们需要的图片,那时候并没有任何的预测或者报告。2004年9月,Stylesight有了第一个注册用户。Frank发现,当客户在使用他们的网站时,除了想要看到图片之外,还想要更多的信息和Stylesight自己的观点——包括新闻资讯、趋势预测等。

Frank意识到要做好这些内容,Stylesight需要更大的人力、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因此他试着去寻找风险投资。2008年8月8日,Stylesight拿到了第一笔风投,这笔1600万美元的风投令Stylesight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不只是在线时尚杂志

散落各地的信息需要一个平台来汇总和分析,而这正是Stylesight所在做的。为了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权威性,Stylesight在全球聘请了通讯员提供网站图片和资讯,Stylesight的领导团队和内容团队均由专家预测者、趋势分析师、编辑和高层管理人员组成﹐Frank认为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观点独到可靠。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Stylesight就变成了一个有着好内容的在线时尚杂志。Frank认为,要建立创意平台,不仅需要大量时尚信息的汇总,还需要提供预见性极强的潮流预测和分析,并让客户轻松搜索、保存、共享和使用Stylesight网站上的一切信息。

为了方便设计师们工作,工具也显得十分重要。Stylesight花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在工具的开发上。Frank称,他们32%的收入是投入在研发当中。这些工具包括更专业的图片搜索引擎、色彩板、自己的工作室、博客等。这是一个一站式的创意平台,Stylesight使得设计师们的创意工作变得简单。

作为一家B2B公司,Frank表示,Stylesight在做的事情是,“帮助不同的品牌更加方便地把创新工作做好。”因此,除了需要将内容和技术完美地结合,Stylesight还需要挖掘客户的需求。在Stylesight,市场战略部的一名员工专门负责每天与客户交谈。“交谈的时候不是问客户想要什么,而是问客户在做什么。”了解客户在做什么之后,Stylesight可以根据客户们的行动,开发一些软件,并结合内容为之提供创意。

Stylesight的唯一收入来自网站的订阅收费。Frank称,从2004年9月起Stylesight就开始决定收费,“如果我们的业务一直都是免费,那便不能继续正常营业。”Stylesight花费了很多金钱和时间,去建立海量的数据库﹐让客户在工作上更得心应手﹐这让客户愿意为之付费。

中国时尚潜力大

Stylesight的目标客户遍布在世界各地,所有与产品开发与设计等相关的企业都是他们的目标客户,而Prada、Zara、丝芙兰、路虎和捷豹等品牌则已经都是Stylesight的客户。在Frank眼中,Stylesight绝不仅仅是一家美国公司,他希望Stylesight能够成为全球性的公司。通过参加世界各地的不同展会,在重要区域成立分公司,Stylesight离全球性公司的目标越来越近。2011年,Stylesight进军中国,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业务给Frank带去了惊喜。

为了拓展中国市场,Stylesight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成为了独家合作伙伴,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负责内地所有的销售、市场和服务。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胡松称,之所以选择和Stylesight合作,是因为它是一个高度聚集的信息枢纽,并通过工具提供创意服务解决方案。

Frank对于创新有着这样的定义,“当客户还不知道他们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些东西给他们,帮助他们做创新。”Stylesight试图改变设计师的工作习惯。一位负责在中国内地销售的人员称,Stylesight的产品受到设计师们的欢迎,但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个东西卖得实在太贵了。”

因此,这位销售人员只能将产品推荐给品牌商们,而众多小型企业成为了“漏网之鱼”。值得欣慰的是,Stylesight在中国的客户已经超过了400家,其中包括李宁、凡客和美特斯·邦威等。

篇6

“围绕质量兴省,河南将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鼓励优势企业积极争创品牌产品,力争到2012年,培育100个中国名牌、800个河南名牌。”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处长宋松林指出,为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河南省设立了省长质量奖,将本着“总量控制、公正公开、优中选优”的原则,每年评出不超过10家企业,每家奖励100万元。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检测是品牌的基础,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是竞争力,是效益,河南省纺织检测中心将对纺织服装企业申报名牌检测实行免费服务。”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陈长海在会上表示。

“质量兴省”不是空话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质量工作的主导地位,把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落实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制定我省质量发展纲要,明确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大力开展质量兴市(县)、质量兴业活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质量研究机构,加强宏观质量理论和应用研究。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制定完善以质量竞争力指数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及评价考核体系。”近日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决定》指出,以促进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农产品、食品安全为重点,建立健全河南省科学、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标准情况,健全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标准制定修订快速应急机制。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支持省优势产业、企业加强创新技术标准和先进技术标准的研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将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大力推进以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建立和完善省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以农业示范区为载体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力争到2012年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80%以上。

该决定强调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是质量安全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要对所生产经营的产品质量安全负责,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水平作为首要责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确保出厂产品批批合格,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加强质量管理,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积极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开展质量兴企、质量改进、节能降耗、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

要加快制定省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壮大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和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名牌产生机制,鼓励优势企业积极争创名牌产品。发挥名牌战略带动作用,鼓励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我省战略支撑产业。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将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驰名商标、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强对自主品牌的保护和宣传,增强企业和全社会保护自主知名品牌的意识和责任。力争到2012年,培育50个地理标志产品、100个中国名牌产品、800个河南名牌产品。

寄望“名牌战略”

近年来,河南省发挥自身优势,纺织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18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倍,从2003年全国第九位上升到第六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8亿元,年均增速44.8%,高出全国17.2个百分点;纱和化纤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三和第五位,其中针织纱线产量占全国的1/3,是我国最大的针织纱线生产基地;服装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1%,比2000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裤业为特色的郑州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以针织内衣为特色的安阳针织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新野、尉氏、新密、扶沟、虞城等一批特色园区初具规模。

“河南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呈现前大后小的特征;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创新型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体系发展滞后,对行业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产业集群处于萌芽和初级阶段,集聚程度不高。”《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对该省纺织工业的总体形势研判后指出,河南省纺织产业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产业链短,棉纺织发展较快,但印染和服装行业发展较慢,产业体系不完整,形不成综合优势。二是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导致产品档次不高,难以适应消费升级要求。三是缺少专业市场,网络不完善,专业物流体系欠发达。四是缺乏品牌和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和带动能力不强。

《规划》进一步阐述,河南省纺织工业属于“三有一机”产业。“三有”:一是有潜力、成长性好。纺织工业产品是终端消费品,也是必需品,市场稳定且空间巨大,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国外、国内消费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河南众多人口形成的对纺织品服装潜在的庞大消费市场,都将成为拉动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二是有优势。河南纺织工业在国内、国际均具有比较优势,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第一有产业基础,河南棉纺能力达到1500万锭,位居国内第三位,拥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针织服装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第二是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突出,河南是近1亿人口的大省,劳动力供给和低成本优势将长期存在,棉花资源丰富,土地和电力供应相对充足,发展纺织工业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第三是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既在辐射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又与东部纺织强省相邻,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具有有利条件。因此,只要解决了自身问题,产业竞争力就会大幅提高。三是有全局性意义。纺织工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从棉花等原材料开始一直延伸到服装产业,横向与化纤产品密切相关,是扩充就业的主渠道,对于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一机”是指当前纺织产业调整升级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河南具有承接转移的良好基础,面临着难得机遇。

“加快纺织工业发展对于优化河南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等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符合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性高的产业选择要求,应该把纺织工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来培育发展,引导、支持其做大做强,力争做成中国纺织工业强省和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并努力在全球纺织工业领域占一席之地。”《规划》指出,河南省纺织工业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专业机构强力“后盾”

“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我们获得5000万元投资,在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在郑州纺织产业园建设具备棉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等完整产业链产品检测能力的最高规格的检测中心。目前,该项目正在施工,明年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检测中心还将投资2000多万元,增添一批国际最先进的纺织品检测仪器和设备,使其更具备国际水准的检测能力。”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陈长海表示,该项目建成后,河南纺织产品检测中心将成为全国技术力量最强、仪器设备最好、检测范围最全的标杆检测机构之一。

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立于1985年,是原纺织工业部按中南五省检测布局成立的区域中心,预算内全供事业单位,编制为45人,隶属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经过23年的发展,纺织中心的检测手段和人才能力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纺织中心现设办公室、总工办、业务技术科、服装检验科、纺织品检验科、特种防护用品检验科、计量管理科等共7个职能科室和省纺织计量站,有专业技术人员37人。其中: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12人,承担“织物撕裂检定装置的研究”、“新型纤维含量测定分析研究”等4项国家和省级科技攻关项目。通过了CNAS(国家实验室)的认可,现有2500m2的实验室,拥有包括瑞士乌斯特公司的纱疵分级仪,SDL锡来国际集团的标准转筒烘干机,德国贺利氏公司的日晒牢度仪和标准光源箱等先进仪器设备150台(套)。能开展化学纤维、纱线、本色布、色织布、印染布、丝绸、毛织品、针织品、工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梭织服装、针织服装等133种服装和纺织品质量检验和29项纺织专用计量器具的计量检定工作。目前,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在积极筹建中。

中心将作为河南省纺织工业积极贯彻落实“质量兴省”战略的专业技术支持机构,为河南纺织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做“后盾”。

设千万级的“省长质量奖”

为了鼓励并引导纺织服装等行业企业改进质量、优化管理、研制先进标准、追求卓越绩效,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河南省将设立“省长质量奖”,奖励总金额达1000万元。

“我们将设立‘河南省省长质量奖评审委员会’,评委会委员由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知名学者、质量专家、企业管理专家、行业人士和政府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评委会主任委员由主管质量工作的副省长担任,评委会秘书处设在省质监局。”河南省质监局局长高德领介绍说。据悉,为了确保省长质量奖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评审标准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 19580)》。在标准要求下,可按行业类别分别制定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同时,还将充分发挥社会和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有效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社会认同度、群众(顾客)满意度作为评奖的主要标准。《河南省省长质量奖管理办法》规定,颁奖后,还将建立定期巡访及动态管理制度――有关部门应及时了解获奖单位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等情况,督促其保持荣誉,不断提升改进绩效。

篇7

会议由中国纤维检验局毛麻茧质量监督处阎思进处长主持,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徐光辉副局长致辞。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刘斌处长介绍了2009年全国茧丝绸的基本情况,并对非棉纤维的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建议。中国纤维检验局孙会川副局长在会上介绍了2010年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要点,总结了2009年的工作成果,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目标和内容。与会代表本着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研讨非棉纤维的质量监督工作的思路和任务。

2010年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将继续突出工作有效性,着力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督工作模式。稳步开展公证检验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努力夯实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公证基础,促进非棉纤维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和质量意识提升,推动非棉纤维产业经济和地方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商务部刘斌处长:推广公证检验,为企业和市场服务

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桑蚕生产情况总的来说,呈现出桑园面积减少、蚕茧产量大幅下降、收购均价回升,质量普遍较好以及效益大幅提高的特点。经丝绸协会统计,受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的丝绸产业产量大幅下降,但仍有增长亮点。丝绸工业的经济效益,主营业务继续增长,但增长总量仍低于纺织工业利润总增长,亏损面仍高于纺织工业总量。2010年,据商务部监测的结果显示,3月份的茧丝价格一直呈上扬态势。这主要是因为西南部蚕桑主产区大面积持续干旱,影响了最早批次蚕茧的上市时间和新茧产量;另外,受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蚕茧收购价格将较去年上涨。但这种上涨会促进其他地区的养蚕积极性,预计下半年秋茧的上市会缓和蚕茧供应紧张的情况。总体看,茧丝绸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前景。

结合商务部茧丝办掌握的情况,刘处长对纤检机构的工作提出了建议:现行桑蚕干茧方面的标准中的部分指标已经不适合后道生产的需要了,希望相关部门参照企业和市场需求修订现有的标准,使其更适合市场消费的需求,更能适合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消费。另外,桑蚕干茧、生丝的公证检验能公正地体现质量标准,对企业没有负担,很受企业欢迎,但目前由于对公证检验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这项制度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不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因此在公证检验的推广和扩大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工作。标准的修订和技术检验在市场流通领域中应该更好地体现监督、引导和技术指导的作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为市场和企业服务,促进公平交易的发展。

中国纤检局副局长孙会川:2010年任务的“二四三”

孙会川副局长把2010年非棉纤维质量监督的主要工作归结为“两个核心任务”、“四项具体工作”和“三个目标”。

两个核心任务是:第一,继续突出工作有效性,紧紧围绕有效性来开展。公证检验的有效性是工作的立足之本,是工作长期存在的依托之所在,也是生命之所在。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公证检验得以推广和深入的关键。比较而言,棉花公证检验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而非棉纤维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远远没有达到目标要求。怎样证明公证检验的有效性成果呢?孙副局长提出了三个衡量指标:一是公证检验和质量监督检查的“覆盖率”,包括公证检验覆盖率和质量监督检查覆盖率;二是以质论价的“结价率”,要求公证检验证书要成为买卖双方质量结价的依据;三是质量分析报告。就目前情况看,非棉纤维质监工作有效性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不”上:一是不平衡,二是不充分。所谓“不平衡”,主要是反映在不同品种之间不平衡,以及反映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平衡,加上反映在不同领域之间不平衡。从不同品种而言,大的方面看,棉花的有效性体现得比非棉纤维要充分。小的方面看,非棉纤维当中,干茧的有效性又体现得比羊绒,生丝、麻类更充分一些。从地区而言,广西、黑龙江等一些地方,工作的有效性体现得更充分一些,而有的地方则相对弱一些。就领域而言,在市场交易环节体现得充分一些,而在加工环节和使用环节,体现得就相对弱一些。所谓“不充分”,是指虽然在有效性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或多或少都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是不够深入,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第二个核心任务是体制机制的建设。在2010年的工作要点别强调了质量监督的作用,把质量监督工作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这既是基于非棉纤维产品质量监管现状所得出的结论,同时也是基于“三鹿奶粉事件”给我们的沉痛教训所得出的反思结果。目前,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制约,我国非棉纤维产成品品种退化、品级低下、品质不高。而流通方式的落后,又使得非棉纤维收购、交易点多、分散,无序,加之交易主体本身素质不高,质量意识淡漠,因此,质量监控的任务非常重,难度非常大。而纤检机构的队伍又较小,其中从事非棉纤维质监工作的力量更是相对薄弱,工作起来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从工作对象来看,本身品质就不高的纤维产品,大多时间和情况下,质量常常是处在一种不受控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不从体制机制上下工夫,一段时间内是难以改观的。另外,目前的质量监管是以运动式的检查和抽查为主要模式,因而持续性不够,还没有构成体制机制的制约。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间也缺乏配合和互动,这种分离式的监督模式必然导致监管缺失。所以,要认真借鉴和吸收国外成熟的质量监督工作经验,通过学习,消化、吸收,为我所用。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市场平台,借助交易的环节,建立工作机制,并通过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建立专业经纪人队伍等其他一系列制度,从根本解决质量问题。

做好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第一,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督工作模式。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建立与市场运行相配套的检验检测制度,积极提供市场交易所需的检验服务,促进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发挥。第二,稳步开展公证检验。要强化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和公证检验工作,规范生产流通秩序,扩大公证检验的范围,着力提高有效性,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三,不断提高监管工作质量。就纤检队伍本身来讲,我们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工作质量,稳步提高检验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努力为交易市场提供优质、快捷的检验服务。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有序加大市场环节的公证检验配置,加强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数据与后续生产加工的关联,进一步发挥公证检验数据在原料采购、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和效益提升方面的作用。第四,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检验技术的基础性工作,确保检验的准确性和公 正性。

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夯实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基础,二是促进非棉纤维产业质量意识提升;三是推动非棉纤维产业经济和地方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中纤局毛麻茧质量监督处处长阎思进:重谋划,多探索,善总结

阎思进处长在闭幕会上对2010年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的落实,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从有效性出发谋划工作,实现工作的有效性。纤检工作是靠有效性的发挥发展起来的。多年的实践表明,我们的工作对服务生产以及服务人们的生活有效,对促进产业发展有效,对国家宏观调控有效的时候,纤检事业就发展,地位就提升,职能就加强。反之工作就徘徊,阵线就收缩,项目就减少。同样,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也是在围绕工作的有效性上苦苦探索。从农业标准化的介入,突破,监督检验工作的持续开展,到公证检验的品种增加、范围拓展和质量分析工作的逐步规范深入等,无一例外地证明了有效性是纤检工作立足的根本,也是作用的根本体现,更是纤检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第二,积极探索实践,建立科学有效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模式。要提高非棉纤维质量依法监督的执行力度和公信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督模式,以提升科学的行政水平和提高行政效能,这是势在必行的工作。在工作中要注重研究规律,探索规律,勇于创新。要以有效性为根本,探求工作模式的实质在于更好地实现工作有效性。因此要做到:一要着眼于促进市场监管机制建设的原则,加强毛绒、茧丝主产、主销区域交易市场、拍卖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的监督与服务工作,主动宣传非棉纤维质量标准、质量责任和监督政策,积极提供市场交易所需的质量、重量等技术检验服务,扶持与引导市场拍卖和分级员、经纪人队伍建设,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二要以农业标准化等生产规范管理为基础,协调推进非棉纤维主产区域农业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推广优良品种,指导规范生产,统一农牧民种养殖行为,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三要紧紧围绕非棉纤维产业经济运行状况,深入农牧业产区开展生产与流通质量情况调研,掌握影响非棉纤维质量稳定提升的第一手信息。通过分析基层调研,监督检查、公证检验和企业档案的质量信息和产业运行信息,逐步建立以纤维品种为基础,生产链条为主线,质量管控为核心的非棉纤维产业质量信息分析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监测、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功能,发挥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在产业发展和宏观调控中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作用。

第三,借鉴干茧公证检验的做法,提升非棉纤维质量监督的整体工作效果。桑蚕茧公证检验已启动三年,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指示精神指导下,几年来遵循“重过程、重验证,重质量,重效果”的工作原则,经历了全面准备、局部试点、扎实推进和稳步发展四个阶段。通过严密组织、科学施检,体现作用、不断完善,较好地实现了阶段性工作目标。应该讲是基本上达到了:工作方向明确,载体选择正确,试点推进有序,工作效果突出。其他非棉纤维的工作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基本思路和做法是可以借鉴的。

阎思进处长还概述了近年来干茧公检工作的6点成功经验:1,要具有清晰的工作思路。一切工作都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弄清产业状况、企业结构、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监管方法,遵循一般规律进行具体分析,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对象,实施步骤和分析改进。2,要构建完整的体系、制度。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人、机、料、法,环等诸方面来构建体制机制,既要有综合的运行制度,又要有专项的管理办法,力求达到“凡事有规定、做事有依据”。3,要稳步扎实地推进。要个别试点、跟踪分析、充分验证,再到提升能力、增加区域,扩大范围,进而才能全面布局、合理规划、有序跟进。4,要抓好实施过程的监控。我们是从事经济秩序监管的机构,更要重视对自身工作的监管。要始于监管、终于监管,才能保证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的效果。如实验室考核验收、检验人员持证上岗、设备运行期间核查、公证检验监督抽验等等,将重要工序和关键环节都置于监督管理的范畴之内,以保障工作实施的顺利开展。5,要注重分析总结。要定期分析体系,制度、运行和效果,开展实验室和个别受检企业的微观分析;要定期分析区域产业状况、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探索区域产业经济的中观分析;要综合分析与运用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和监督检查数据,国家非棉纤维年度质量分析报告,进行产业经济质量状况的宏观分析。6,要使工作作用得到认可。无论企业,行业、政府等任何方面的认可,都要归结到监管工作对产业或地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贡献上。

阎处长最后强调,我们要以孙副局长的讲话为指针,结合各地的实际,认真研究措施,贯彻和落实2010年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各项工作,不辜负政府的托付,上级领导和社会的期待,共同奋进,扎实工作,促进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链接:热议与建议

分组讨论过程中,各地代表结合本地情况对2010年的非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进行了热议并提出一些建议。

茧丝方面:质量监督需要建立固定的工作模式;监督检查经费尚显不足;更多地与质检部门联合行动,体现“大质检”的意义;推行公证检验要确保公证检验结果的约束力,提高企业对检验的重视与配合;“公证计价”需符合市场交易的规律。

毛绒:提升自身服务的能力;建立样品库,进行技术交流;对检测设备的购买进行指导,并积极研发先进的国产检测设备;在产区建立收储制度;质量分析报告应加强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且易于理解;加强产销地互动,完善检验细则,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篇8

【关键词】专利信息传播 专利信息利用 区域专利信息中心 济南市

一、整合资源,努力构建信息服务支撑体系

辖区专利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市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增设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一站式对外专利信息服务窗口;县市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所辖10个县(市)区专利信息服务分平台已经启动运行,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和县(区)知识产权四级信息服务平台体系。服务渠道进一步拓宽,服务手段和力度进一步加强,为今后更好地深入开展信息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二、创新服务,扎实推进信息工作全面开展

充分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出版社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为全市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民众提供技术查新专利检索、企业专利专题数据集成、行业及领域专利技术分析等公益。形成了国家局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地方局提供跟踪配套服务、企业应用取得实效的信息应用模式,并实现了多方优势的有机结合。

1.提供多层次专利文献检索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支撑。重点进行了企业研发前查新、专利法律状态检索及科技立项的知识产权审查、发明专利资助申请、市专利奖评审的检索审查工作。已累计为企业、发明人及中介机构提供各类检索服务5000余次;科技立项知识产权审查检索891项;专利奖申报检索120项;为浪潮、重汽集团、中航637所、美鲁威生物等企业提供立项研发前检索、定题检索等多层次检索服务。

2.针对企业创新需求,积极推进“企业专利信息专业数据库”建设工作。结合济南市行业发展特点,优先为试点企业、县市区重点服务企业量身定做适合企业自身产品和研发的专利信息数据库,2012年上半年为众海科技、德佳机器、力诺光伏、平阴阿胶、重汽集团、二机床集团等6家企业定制和更新专利数据库,并及时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培训企业技术人员150人次,应用专利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定点联系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长。

3.探索深层次运用,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在普及和应用专利信息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深化专利信息应用, 近两年来,为航空637研究所建立雷达、导弹天线罩、罩体材料专利数据库,并开展相关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分析,完成雷达和导弹天线罩分析报告;为重汽提供汽车发动机的减震(弹簧、橡胶)系统方面的定题检索,重点针对国外的康迪泰克公司(CONTITECH)、洛德(LORD)、WOCO、anvis等公司进行检索,为重汽研发和维权提供重要依据;完成济南市重点发展产业(光伏产业)相关专利技术分析报告;另外,检索了2000年至今的有关济南市纺织材料、布料、功能与用途等方面的专利。通过对产品或技术专利的深入分析,可以有效地了解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竞争对手情况,规避专利风险,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依据,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4.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信息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今年信息中心把专利信息应用和推广培训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加以推进,积极参加国知局和出版社举办的相关专利信息培训,组织了县(市)区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管理培训;与市科协联合发文,在全市“科技成果进企业”活动中开展专利信息推广应用服务年活动;与高新区创服中心开展了“知识产权进入医药企业大讲堂”活动;在深入企业安装专利分析系统的同时,针对企业技术人员就专利检索、专利数据库及专利信息分析系统知识进行现场培训,培训人数达780余人。组织企业内部专利信息培训班3次,对企业感受信息分析的重大作用,提升分析能力和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虽然近年来济南市信息中心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专利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企业利用信息分析促进创新发展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信息服务工作的快速发展,因此中心下一步工作将围绕全国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认真做好地方专利信息服务中心承担的信息服务工作,构建和完善本地区专利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专利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信息服务要“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民众”的宗旨,为本地区的各类服务对象提供快捷、高效的专利信息服务,力争做出特色,取得实效,为“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发挥应有的作用。

1.健全和完善济南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学习和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的数据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全市专利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基于公共专利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操作,面向广大民众和企事业单位的公共信息系统。为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提供技术查新、技术引进、重大风险防范、业务信息互动等数据支持。

2.继续推进“企业专利信息专业数据库”建设和“在线专利分析系统”推广应用工作,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2012年将与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合作,在高新区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建立“生物医药专利数据库”;选择济南市重点发展的相关产业(交通装备行业)进行专利技术发展的分析研究,掌握分析重点发展领域专利状况和趋势,为发展壮大重点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服务;引导和支持10家重点企业开展深层次的专利预警分析和战略研究;结合企业的研发课题,提供跟踪检索、定题分析和专利预警等服务,切实维护好企业的利益。

3.坚持公益性定位,为本地区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社会民众提供专利相关信息的检索服务。认真做好科技立项的知识产权审查、发明专利资助申请、市专利奖评审等检索审查工作。

篇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42-02

近年来,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如不重视,势必会影响我省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我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发现我省民营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促进我省民营企业良性、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民营企业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3.6%,到1990年的15.6%,2005年突破50%,2012年上升到61%,被誉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河南省广大民营企业坚持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繁荣市场、扩大就业、促进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1、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据河南省工商联同时公布的《2013?河南民营企业1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全省民营经济单位数达到了278万家,占全省市场主体总数的99.7%,全省的民营经济规模也持续扩大,达到了2.04万亿元,占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68.5%,完成进出货值1062.45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80.8%。

2、民营企业经营领域和层次逐步拓宽,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河南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主要从事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现在经营领域已拓宽至各个行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且逐步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科技型、外向型等高层次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

3、重点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出现特色经济区域

在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迅速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更趋合理,现代公司制成为其发展的主流。同时各地政府也结合当地的发展特点,涌现出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经济实体。如如许昌的发制品产业、长葛的金刚石和电器产业、长垣的防腐和卫生材料以及起重产业。

4、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

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下降。民营经济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创业成本低、对务工者技能要求相对较低、成为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

5、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大动力

从河南现实情况分析,民营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中的二、三产业不断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直接提供了产业支撑,增强了小城镇的经济积聚作用,加大了小城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效避免了农民过度向大城市涌入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二、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企业规模小、寿命短

虽然我省出现一些像宇通这样规模大、发展好的民营企业,但据对我省部分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当前我省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创建时间较短,起步晚,初始积累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发展缓慢,形不成规模经营,企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民营投资项目多,但大项目少,民营投资投向比较单一,仍主要集中在投资量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竞争较激烈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等,而很少涉及电子、通信等高新科技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投资领域。

2、民营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整体竞争力较弱

全省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整体偏小,集团化程度低,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规模效益。民营企业多以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比重较小;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短期化行为严重,向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型产业投资多、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少;向流通领域投资多、向生产领域投资少;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据河南省工商联对我省部分民营企业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80.75%的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3%(35.21%的企业没有研发费用支出)技术供应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未完全建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科技型企业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进入深度不均衡

目前,河南省的民营企业投资主要集中于一般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高达75%~90%,民营经济的进入深度明显不足。

4、民营企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产业层次方面,河南私营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较高,而高科技高技术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与发达省市相比,从私营企业在各省市的行业分布偏好和行业比重情况看,河南私营企业行业偏好排名靠前的是房地产、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业,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排在首位,广东的交通运输业排在首位。

地区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结构趋同。据《河南省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显示,从河南重点行业的发展情况看,先进制造业主要聚集在郑州、新乡和洛阳,三市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43.9%;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战略产业主要聚集在郑州,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46.3%;有色金属产业主要聚集在郑州、洛阳,两市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47%;纺织产业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周口、许昌、商丘、新乡、焦作、开封在内的产业体系,七市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62.2%;农业主要集聚在许昌和黄淮四市,五市私营企业数量、资本占到全省的45.1%。

5、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省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历史短,很多企业仅仅局限于某个区或某个市,而且由于经营管理者目光的短视,其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都存在这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加上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做太多的广告宣传,在其企业(产品)知名度很低,这样其产品(服务)就很难打进别的区域,市场竞争力很低。

三、促进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

1、企业自身应转变观念,实行科学管理

首先要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包括实现投资决策及决策程序合理化,推动和监督企业内部各个运作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推动内部控制机制的制度化、合理化,逐步推进企业治理结构的转变。其次要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健全各项制度,规范管理。在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改进过程中,根据企业的特点,按照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原则稳步改进。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

首先,通过产权创新,建立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激励制度。产权创新指的是通过确定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来推动创新活动。具体地做到: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形成有效率的企业产权结构,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确定排他性产权,保证创新者对成果一定的独占权。其次,通过政府激励,打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保障。政府激励指的是政府借助各种措施、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保证。

3、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体包括: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解决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问题。其次,要加大企业的投融体制改革,完善融资环境。其次,在财税政策上,国家要在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赋税的基础上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优惠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再者,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如资产评估、咨询服务、投资中介、技术市场等等。

参考文献:

[1] 宋朝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及战略选择——以河南省民营企业为例,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3期

[2] 周新红,河南省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情 况分析,中国市场,2014年第4期

作者简介:孙晶晶(1981-),女,河南灵宝人,讲师,研究方向:民营企业。

篇10

蜂窝吸湿棉纤维,客户踏破门槛

弘强蜂窝吸湿棉纤维是一款集导湿、吸湿快干、抗起毛球、抗皱、易去污、抗静电、可降解等性能于一身的新型纺织用涤纶改性材料。由于该纤维制成的纺织品具有棉质感,所以被命名为为“蜂窝吸湿棉纤维”。

国内外经济形势走弱,不少纺织服装企业订单不旺,而浙江上虞弘强彩色涤纶有限公司的生意却越来越红火,公司总经理谢建强送走了一波客人又忙着迎接下一波。据谢建强介绍,目前公司基本不做传统的普通涤纶了,主打产品是近些年开发的新品——蜂窝吸湿棉纤维。近期,弘强的蜂窝吸湿棉纤维在市场十分畅销,大多数客户都冲着这款纤维而来,弘强蜂窝吸湿棉纤维为何如此畅销?

该纤维主要是以改善传统涤纶纤维产品在服用性能上存在的很多缺陷为目的进行开发的。目前,国内外不少涤纶吸湿排汗纤维只是通过物理手段改变纤维的截面形状,增加一些沟槽和纤维的比表面积来达到一定的快干效果,不具备真正的吸湿功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普通涤纶纤维的本质,保证不了与其他纤维混纺后功能保持的有效性。弘强蜂窝吸湿棉纤维为内外贯穿的蜂窝状微孔结构,纤维的比表面积极大,纤维中的微孔与微孔间相互贯通并与大气相通,因此纤维具有毛细管芯吸机理,具有吸得快、散得快、干得快功能。纤维在改良过程中加入的柔性因子和其他材料使纤维及制成的面料具有较好的柔软性。普通涤纶功能性添加材料是被包裹在纤维中间,作用难以发挥;而以蜂窝结构纤维为载体的功能纤维,其功能因子通过纤维的微孔与大气相通,所以能充分发挥作用,其功能不会受洗涤次数影响而减退。

在吸湿棉纤维的销售上弘强公司始终保持着与科研院所、纱线、面料、印染、服装等上下游单位的互动交流,形成了从纤维到终端成品的产业链企业合作开发合作推广的模式。终端品牌公司都会选择产品质量稳定、交货期准时的对象进行合作,而对于弘强吸湿棉纤维所具有的产业链条上企业分工不同、集体合作的模式恰恰适应了更多终端品牌企业的需要。

不少新纤维随着应用增多,价格出现明显下滑。多年来,弘强公司一直把蜂窝吸湿棉纤维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该纤维的价格一直没有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始终保持稳定。在保持价格的市场控制权的情况下确保了客户的盈利空间,从而为客户创造了更高的附加值。

早在几年前,蜂窝吸湿棉纤维就被业内不少企业规模采购。据国内某大型体育用品服装品牌企业统计,公司使用弘强吸湿棉纤维开发的服装与其他材质的服装比较,其所生产的服装产销量居于前列,公司对蜂窝吸湿棉纤维市场的未来更加有了信任感。

纳米改性竹炭纤维项目,附加利润提高65%

福建省特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纳米改性竹炭功能性纤维”项目自去年10月开始投产以来,目前已生产出75D~72F及100D~85F两种规格的涤纶纤维及竹炭功能性纤维。经检测,优级品及满卷率达到90%以上,各项指标达到预期的目标,已生产竹炭功能性纤维300多吨,受到客户好评。

福建特艺环保科技公司由建瓯市特艺竹木有限公司和深圳腾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组建。去年,该公司与河南中原工学院共同研发的“纳米改性竹炭功能性纤维”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和国家发改委新产品立项扶持。项目预计年可生产竹炭4000吨、纳米改性竹炭2000吨、纳米改性竹炭功能性纤维1.2万吨。

竹炭功能性纤维的成本比涤纶纤维只高15%,但价格却比普通同规格的涤纶纤维高出80%,每吨可增收3000~5000元,经济效益较好,是目前经济形势下令人看好的一个新产品,也填补了我国纳米改性竹炭纤维的空白。

智能交互式纺织品蕴藏百亿商机

纺织品可以凝结伤口流出的血液,检测心跳,调节温度?这些人们想象中的事物,如今也都将变成现实,甚至部分功能已经实现,这些都要归功于智能交互式纺织品。全球工业分析报告显示,全球智能交互式纺织品(SMITS)技术市场有望在2015年达到18亿美元。

近日,英国政府报道,智能面料作为高科技产物将在未来20年内促动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名为《未来的科技与创新:2020年英国的增长机遇》的文章指出,未来纺织企业将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能够监控穿着者血压以及心率的智能服饰。此外,智能交互式纺织品还将具备根据外界冷热环境进行自我调节的功能,此功能还可被应用在医学纺织服装领域。衣服的功能不再仅是保暖和装饰,还可监控人体心跳,人们将更早地感知由于突发心脏问题引起的心跳变化。研究显示,智能交互式纺织品还将通过在面料中融入二极管发光技术在时尚界绽放光彩。

同英国研究方向相同,美国物理光学公司将健康监测同样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该公司系统工程主任甘斯博士说:“一些客户正在寻找一种能够将监控功能直接集成到服装本身的技术。公司正在开发具有特殊涂料的面料,这种面料可以密封枪伤,防止受伤的人因失血过多而死亡,达到医疗监测的目的。健康监测不仅仅局限于医院,运动场所也很需要它。例如,很多足球运动员和教练都希望能够在球场上轻松检测出球员心率的快慢。”

此外,高级纺织品技术有限公司还在开发可以释放药物的流体释放系统,如可以停止伤口出血的混凝剂。“将流体释放系统加入绷带,使智能绷带为病患者确定通过传感器的含菌量和自我管理药物。这种装置可以植入很多纺织品内部,例如西服。”奥基夫说。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一直用一种被称为原子层沉积的过程研究纺织品上功能性无机涂料的形成,以保护纺织品免受紫外线照射和化学物质的侵蚀。由于棉花和回收的聚酯等材料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加速降解,这项研究利于阻隔纺织品表面吸收的紫外线以延长其使用寿命,这种技术可以用于防护服或其他纺织服装产品。

拓展纺织品的新应用、延长纺织品的使用寿命、充分使用纺织品,是全球科技领域大力研发和推广智能交互式纺织品的目的,为此科研人员正在加紧研究的步伐。

人工羊绒将面世,市场需求量大

人工羊绒?似乎还是我们行业内的新鲜词汇,近日,位于钱清的浙江梅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传出喜讯,该公司通过一年的研发,成功攻克了人工羊绒新产品主要技术,初样产品已经出来,正在等待客户和市场的确认。公司计划于春节前,将新产品批量生产。

据了解,人工羊绒具有低碳环保、仿真性好、舒适健康等特点,目前全世界只有日本才有能力制造,但是日本的产量较少,人工羊绒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此产品的市场售价不菲,人工羊绒折合人民币每米需180元,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市场需求量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