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艺术展演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艺术展演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那么你们知道关于全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心得感想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全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心得感想五篇,欢迎参阅。
全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心得感想一历时一个多月的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落下了帷幕,本次艺术节活动以“迎世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以“喜迎世博”为契机,通过生动活泼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学校、对社会的热爱。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健康校园文化生活。
秉着“崇德尚才求实创新”的明德精神,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艺术节圆满的落下了帷幕。现做以下总结:
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原则是“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享受艺术的熏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展现特长,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艺术素养。艺术节活动内容力求多样化,内容涵盖文学、艺术等方面,活动贴近校园生活,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包括大合唱比赛、手抄报电子小报、课本剧小品、软硬笔书法、绘画、征文、校园歌手、个人才艺、朗诵、摄影比赛等项目。活动时间采取相对集中与分散举行相结合的办法,前后历时1个半月时间,以课外时间为主进行组织活动。
各年级积极参与,参加比赛的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排练节目,从不叫苦叫累。相关负责筹备和评审的老师们、各班主任老师和后勤工作人员在整个艺术节活动中倾尽全力,互相配合,以出色的表现完成了各项工作,保证了艺术节的顺利开展。艺术节期间,评委老师们对各项活动进行了认真的评比和总结,评出了一些的优秀节目。并于6月初为全体师生送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汇演。
在本次艺术节活动中学生会的同学们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除了积极参与活动外还参与主持节目、布置宣传橱窗优秀作品展示等。为学校和同学们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本次艺术节不仅为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展示艺术才华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成为了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活动项目丰富而精彩。本次活动能够成功举行,与全校各部门的积极参与、相互沟通和统一行动是分不开的。各部门,年级组体前准备各项工作,确保了各活动如期彩排、表演。
丰富多彩的明德初中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在师生们的掌声、笑声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但她的影响并未结束,学生们在艺术节活动中所受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必将在艺术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
全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心得感想二小学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问我:“你是不是上过有关唱歌的课啊,你唱得好有特点,好像是学过。”我就认为,这种艺术不是教出来的,我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去刻画它,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就算一个人的音乐之路不会变成歌唱家啊之类的,但是有梦就要去追求,我就是在追求艺术。先不说自己的声音是否有天籁般的美妙,也不说是否有信天游的高亢,即使是沙哑、一般的嗓音,也能编织出美妙的旋律,唱出自己的心情,喊出自己的特色。
他们都叫我”金铃儿”,说是因为我的声音像银铃般的清脆,唱童声很好,但是你们想过,声音像孩子一样的,会喜欢唱很快的节奏,那种流行音乐吗?唱歌的艺术是不在于声音的好坏的。
当然,你说唱歌是一门技艺,这也是错的。这是为什么?因为艺术它不是技艺,它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体验了感情的传达!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歌唱家——邓丽君,这位情歌天后的声音一直都保存到现在,这是艺术的流传,也就是说艺术是恒久的,生命是短暂的。
去年参加文艺汇演的时候,我们旁边的一个学校的指导老师在不停的叮嘱学生唱歌时发声的要点,还严厉的瞪着眼珠子说不允许出一点差错……我就纳闷了,为啥要这么严厉、这么粗暴呢?搞得学生多紧张啊,我看到几个学生的额头都冒汗了。当然最后的成绩还是我们学校的高。现在的歌手上台当然也紧张,但他们都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时候融入了音乐中,享受着这美妙的旋律……但是这些“鸭梨”山大的学生就会在唱歌时努力想老师教的要点,以至于唱不出真感情。
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你如果不去认真享受艺术,而是把拿手的好技艺当作是一门艺术,那你在认识艺术的开始就错了。不能过多的去修饰,不能太“生活化”,不然那就不叫艺术,变成平淡无奇的生活了。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表现美的形式,这可以是一种自然美,也可以是表现自己本身的魅力,也是体现心灵的美丽……
你有没有过疑问?为什么艺术家叫做艺术家呢?你会说:“他们画画很好、他们书法特别棒、他们歌唱得很吸引人,他们……”这是错的。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家,是因为他们有发现美的眼睛。为什么罗斯福说:每当一位艺术家逝去,人类的一些幻想也随之而逝。因为这个世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艺术家的逝去,就是美丽根源的逝去。我们要学会欣赏,才能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美丽啊!
有特色的歌曲,有给人想象空间的绘画,这才是出特征的艺术呢。
全#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心得感想三我校历时二十多天的第二十届以“纪念华诞六十周年”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已圆满结束。
本届艺术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器乐、舞蹈、声乐、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书法、手工、绘画等十多个项目,参加学生人数之多,每班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参与。它不仅为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展示艺术才华提供了一个平台,更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各项比赛使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艺术才华和组织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同时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艺术之星”。
艺术节期间,同学们热情高涨,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展示了我校校园文化特色和学生的个性特长,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艺术节的主人。
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就拿我班宋莹同学来说,本届艺术节中,她参加了器乐和红歌会两个项目的比赛。从准备到结束,宋莹同学忙前忙后,不亦乐乎。在学校要和同学配合二重唱,回家还要练钢琴。两项比赛中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过后的学习中她也更加积极和主动,就
连走路都是抬头挺胸。
我从参加活动的每位表演者脸上飞扬的神采和观众席上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中,还深刻感受到艺术节作为我们学习生活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让我们更深一层的认识到艺术的魅力。
全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心得感想四今天是 _镇中心幼儿园举办第六届艺术节。几乎是全国各地的幼教精英都来参与这一盛大的活动。一走进幼儿园你就能感受到“响声”这一主题,整个幼儿园的装饰装扮都与声音有关,只要是能发出声音的东西,你都可以在中心幼儿园找到。走廊的扶栏上有序得挂着奶粉罐、汽水瓶、锅盖、饭碗、盆子......每个道具旁边都放置着一根小鼓捶或者是筷子。一看到这些你就能感受到这种主题的氛围。孩子们的节奏感都很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非常棒。我想孩子长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在开放的十个区域活动场地里,每个场地的活动和布置都是和声音、音乐有关。在剪纸的活动中,看着段老师那灵活的剪刀,一眨眼就呈现出一把非常漂亮的小提琴。之后自己学剪了两把乐器,结果发现不知道自己剪的到底为何物,到底是吉他了还是小提琴,好纠结的剪纸作品啊。
说是天公作美吧,在如火如荼的七月,一直都是烈日当空,而今天却是毛毛雨之后的阴天,多美的天气啊。之前一直都没有很用心得去感受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今天在艺术节的开场节目里,当进行到亲子表演的《彩虹的约定》。看到一对对亲自跟随着音乐表演得如此幸福如此开心,我心里突然间好难过,好想好想儿子,特别想他......
如果儿子在身边该多好,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在整个活动中,每个环节都衔接得非常完美,并没有因为天气的原因而有什么阻滞。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用心用力得去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而教师之间的配合也是十分的默契。整个幼儿园都呈现出一种很团结的力量。他们今天这么完美的呈现,在背后不知付出多少汗水,当我在家里上网或者弹琴的时候,耳边总是想起今天这些好听的音乐,好听的声音。为了今天这一场活动,很多人都不眠不休好几个晚上。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精神去引导这些教师如此去付出。这也许就是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吧。多么有力量的一支队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顿生悲凉。什么时候我身边也能有这样的一支团队就好。即使再苦再难都不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许就是区别吧!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最大的撞击就是团队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个人的成功还是集体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整个团队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一支忠诚的团队做后盾,没有人是能够站在最高点的。
全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心得感想五自开学到现在,李老师带领我们中二班的小朋友学习了音乐和美术活动。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而且许多小朋友都很有潜力,我们会慢慢发掘。在此,表扬中二班全体小朋友,希望孩子们继续加油!大胆想象,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来!
音乐活动学习了歌曲《让爱住我家》《袋鼠妈妈》《蚂蚁搬豆》《小树叶》《爷爷为我打月饼》《头发、肩膀、膝盖、脚》。幼儿能做到有表情的演唱歌曲,能吐字清楚,唱准曲调和节奏,能随音乐较协调的做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体验了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
美术活动学习了绘画《长颈鹿》《画画我的老师》《节日的鲜花》《棒棒糖》《手提包》《小花伞》,孩子们都能做到均匀涂色,画简单的线条,并能发挥想象,进行装饰添画。泥工活动中,学习用纸粘土捏制《小蘑菇》《毛毛虫》《小乌龟》,幼儿学会了团、搓、压等技能,表现事物的基本形状,看的出来,孩子们对泥工活动充满了很大的兴趣。另外,还开展了两节折纸活动《折小房子》《折小狐狸》,孩子们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按照要求独立完成。
篇2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校园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的学风可以保证和促进学生高质量圆满地完成学业。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良好文明素养的合格大学生,我院在2018年的学风建设中,结合音乐舞蹈专业特点,在学生常规管理、校园文化活动、艺术实践三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动力,加强了专业技能实践,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现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常规管理抓学风建设
(1)“三查两谈一处理”全覆盖
我院一贯坚持“三查两谈一处理”全覆盖的学生常规管理模式。“三查”即查课堂、查晚归、查琴点。“两谈”即找学生谈话、与家长谈话。“一处理”即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及时适当处理与处分。课堂是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我院学生会学习部负责所有年级所有专业课及公共课的课堂巡查以及晚琴点巡查,对出勤情况、迟到早退情况、课堂纪律等详细记录。院纪保部和女生部负责对寝室晚归、未归等宿舍问题全面巡查。对旷课、违反课堂纪律、晚归的学生次日通报,班主任、辅导员根据通报情况及时找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学习懈怠、晚归、未归等违纪违规行为背后的原因,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和适当纪律处分。对缺课较多、考试不及格课程较多的学生,及时向其家长预先告知。对迟到、旷课达到一定学时数和考试不及格课程达到一定门数的学生,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规定给予纪律处分,以达到对学生个性化指导和对其他学生警示教育的目的。在全体同学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堂出勤率明显提高,上课迟到率、晚归率大大降低,学习风气有较大改观。
(2)坚持文明督察制度。周一至周五第一节课前,院学生会生活部的干部在学院门口进行文明督察,查迟到、查携带早餐、查仪容仪表。为学风建设创设良好环境。
(3)严格请销假制度。我院对学生请假程序和审批流程进行严格管理,采取班主任初审、辅导员、学工办审核、主管院领导审批的流程,严格控制学生的请假。请假程序的规范化和流程化,直接提高了课堂出勤率和整个教学管理秩序。
(4)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风建设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我院严格学生干部队伍考核,把学业成绩考核作为重要指标,实施学生干部选拔、推优、入党等与班级学风和个人学习成绩挂钩的政策导向,明确规定学生干部一学期内不得有两门及以上课程考试挂科,否则撤销干部职务。要求广大学生干部积极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素质,帮助同学全面成才,带领学生共同进步。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带学风建设
我院结合专业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班级音乐会、毕业音乐会、青年艺术节、迎新晚会、元旦晚会、大学生艺术展演等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习氛围,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其中,各类学科竞赛的开展进一步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如以钢琴、声乐、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即兴伴奏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五项全能比赛,“三独”(独唱、独舞、独奏)选拔比赛,洞庭湖民族器乐大赛等学科竞赛的开展,既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水平、音乐修养及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也营造出了良好的治学环境和育人环境,促进学风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以艺术实践活动促学风建设
我院多次开展了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如今年5月份开展的“丝弦奏雅韵、演艺惠万家”活动走进了娄底市第六中学,活动不仅普及了中小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弘扬了中华优秀的民族音乐,在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人文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我院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篇3
【关键词】艺术素质 现状 对策 公共艺术教育
目前,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都在积极地实施通识教育,尤其在发达国家更是如此。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知名大学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地位,公共美术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各个国家政府也都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独特意义和作用,都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加强艺术教育。普及艺术教育,可以推动艺术教育的深化,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
公共艺术教育对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未得到重视,发展道路十分曲折,导致我国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没有将公共艺术教育看成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点。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建设力度不够,分布不均,管理规范缺乏,执行难度大,公共艺术教育变得可有可无。虽然已有不少高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部门,但在开设各门课程,以及管理职责划分、发展定位等方面还有很多缺陷,这是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从师资条件来看,多数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老师都是毕业于艺术院校,他们在学校期间接受的是单一的艺术教育,导致综合知识面狭窄、人文知识浅薄等问题;而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看,公共艺术的教育对象是来自各个不同专业学科、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只是扮演引导学生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角色。目前,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随意性大,在教材使用中会出现使用艺术专业压缩教材的问题,同时,课程安排也会按照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去规划,缺少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专业研究和思考,很难适应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很多大学生都将公共艺术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娱乐课程,认为它并没有什么专业的东西需要讲解,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重视专业课,对公共艺术课程不闻不问,忽视了它所存在的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普遍参与性不高。虽然有不少学生喜欢欣赏艺术,但都止于欣赏和模仿,真正去实践、专研的很少,能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就堪称凤毛麟角了。同时,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很难涉及音乐、美术以外的其他教学内容,学生难以接触到正规的公共艺术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就更为降低了。
二、对策研究
(一)完善思想认识
从高校领导开始,清晰地认识到公共艺术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这是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得以发展的关键。领导们要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公共艺术教学,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参考教育部办法的各种办法和规章,举办一系列的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也可借鉴中央党校、青年政治学院的做法,在学校干部培训中加入公共艺术培训课程,帮助高校领导者积极将公共艺术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落实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
(二)建构高校公共艺术的完整体系
一项教育工作要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完整的教育目标、内容、课程、教材、教法、管理、评价等,而这些也是构成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要素。首先要确定目标,这是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条件,也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引导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教育目标是教育内容制定的奠基石,详细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都要根据教育目标来制定。
(三)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
教育人才对教学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证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高校优秀教师,壮大教师队伍,为我国艺术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各高等院校要真正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制定出有利于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打造一个能发挥自我特长的平台。
(四)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科研活动
艺术教育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它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尤其是它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审美教育等结合在一起时,会延伸出很多新的知识,这为我们进行下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也让我们有机会去讨论如何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观念,以及建构科学、完整的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再发展,为培养21世纪的德、智、体、美综合人才奠定基础。
三、总结
艺术教育依然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它也是一门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其人格都有积极作用,是提高学生们综合素质水平的关键手段。所谓高校教育者,应该深知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要不遗余力地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振东,杨晓辉.新形势下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
篇4
[论文摘要] 广西师范学院新世纪广西高教教改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民族特色课程为主线,贯穿于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个专业教育全程,以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和复合型的特点为专业培养目标,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综合能力和修养的、能传授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艺术专门人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大学教育已成为平民教育,广西高校开设音乐学专业的学校也从原来几所增加到十几所。在众多院校开设音乐学专业的情况下,广西师范学院如何立足地方需求?如何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我院音乐学专业以《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为改革内容,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实践方案,获得初步成效。
一、项目成果的基本内容
(一)根据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5年底,课题《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立项,项目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参考了多所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内容进行设计,构建了“2+2”阶段+“板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即前2年主要安排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打牢专业学科基础;后2年为专业教育阶段,主要安排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拓展能力。“板块”就是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文化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几个板块(与广西师范学院全院的学分制改革同步实施)。通过不同的板块课程相互交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阶段”和“板块”的融合,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校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开设课程,把地方优秀的民族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突出民族音乐课程内容比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素养得到和谐发展。
项目通过三年实施,经过多方反馈和系学术委员会论证,制订了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08级人才培养方案,并收录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学习指南〉》。
(二)系列课程建设的深化与拓展
以民族特色作为课程专业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设富有鲜明民族性、区域性特色课程,加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打造专业品牌。在专业选修课板块中开设如下民族特色课程:器乐演奏课程(主要包括广西特有的独弦琴、马骨胡、苗族芦笙、壮族天琴、侗族牛腿琴、东南亚竹筒琴等乐器演奏课和民乐合奏课程)、少数民族音乐理论课程、少数民族舞蹈课程(壮族舞、苗族舞、瑶族舞、侗族舞等)、民族合唱课程(主要包括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合唱、三江侗族大歌合唱、毛南族二声部合唱等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内容)、少数民族器乐制作①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民族音乐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开设,突出我校音乐专业办学的民族性、区域性特色。
另外,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我校提供的网络平台开发网络版《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改变传统知识信息表现、传递、学习方式,使音乐专业教学在音乐技能、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实践体验形式、新的学习内容上有着全新的意义,为民族特色课程打造了一个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教学手段成功结合的样板,学生的点击率非常高,深受学生欢迎。2005年12月,音乐软件《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网络课程在全区高校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2006年10月音乐软件《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网络课程在全国第六届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
(三)民族特色课程实施环境的建设
1·师资建设
教师是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础,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当中,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如在专业基础课中突破西方传统的和声基础,大胆借鉴和采用广西少数民族的多声部合唱手法(大二度作为协和音程运用);将现代作曲思维、技法和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作为教学与创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创作思维能力,并加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和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在音乐欣赏课等教学内容中,有意识的融入本土民歌及采用广西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广西各民族的音乐艺术知识和技能,又进一步熟悉和热爱本土民族音乐艺术,树立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意识等。因此,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首先要有相关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得到学校人事部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训在职教师,再引进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民族音乐教师。同时,外聘部分专家举办讲座、授课也是改善实施环境的一个手段之一。近三年,根据音乐学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和教师结构的总体规划,学院人事处给予音乐学专业教师各种形式进修九人,读博一人,外聘专家担任授课六人,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提供保证。
2·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依据,一部好的教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解放以来,广西民族音乐曾创作出《壮锦献给》、《赶圩归来啊哩哩》、《三月三、九月九》、《花帽了沙沙》、《蝉虫歌》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合唱作品,整理出了《赶歌圩》、《瑶族酒歌》、《苗山情》、《生活美如霞》等一大批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创作出了《壮乡春早》《右江两岸气象新》(马骨胡)、《侗寨狂欢夜》(侗芦笙)《风雨桥畔》(侗笛)、《拉山号子》(瑶芦笙)、《壮乡抒怀》《春诗》(二胡)等优秀民族器乐曲。针对民族特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项目组通过学校教材建设基金立项,开展民族特色教材研究和建设,收集具有较高民族音乐代表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按照其科学性、逻辑性和实践性进行合理的编排,编写相应的教材,运用于课程教学实践,转化为优势教学资源,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编撰网络课程教材,满足培育专业特色人才需要。
(四)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
音乐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探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我们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实践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进步。在排课方面,根据学分制的选课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在选修课选课中逐步推行由学生自由选任课教师制度,激励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共创最佳教学效果。同时也安排部分专业教师指导选课,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兴趣、爱好和可发展性等因素建议学生选修,有效防止盲选和盲从,特别是考虑到选修课程最长只能修两年,一些技术难度大、周期性较长的课,假如学生此前没有一定基础则建议学生一定要慎重选择(如马骨胡、二胡等拉弦乐器,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学好),避免让学生走弯路。在教学管理上,规范教学秩序,强调教研活动制度化。在考核方法上,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充分发挥艺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些技术课采取比赛的方式或汇报演出的方式进行,加强舞台锻炼,提高艺术实践能力。比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不同的课程制订相应的考试办法和评分细则,对部分舞台单人表演类课程面试现场评分要去掉最高、最低分,力求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对于象民族舞蹈、民族器乐合奏等集体项目的成绩评定,则以一个完整的节目表演形式展现,以整体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水平高低评分。
(五)理论成果
项目通过三年实施,获得如下理论成果:首先,根据我们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优势,寻找新的教育理念,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为开设民族特色课程进行理论性探讨,由韦华峰和杨春林撰写了《论民族地区高校音教专业开设民族特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国家艺术类核心刊物《艺术教育》发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取得的部分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理论总结,又分别撰写了10篇教学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汲取民族艺术精华促进专业改革》在中文核心刊《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发表、《民族特色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在音乐核心刊《人民音乐》2008年第5期发表。
其次,根据合唱课中广西多声部民歌演唱的需要,我们把广西解放以来收集整理的优秀民族合唱歌曲、近年来在各种合唱比赛中获奖的民族合唱歌曲进行编撰,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花山的早晨》--广西师范学院民歌合唱教程;根据广西各少数民间音乐音调素材改编、创作了韦华峰创作歌曲集《壮乡之恋》,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通过三年教学实践验证和修改,把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撰成音乐学专业《学习指南》,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把课题开发的《网络课程》电子版由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六)学生实践成果
民歌合唱曲《壮乡之恋》和多个民族舞蹈节目在2007年、2008年广西师范学院迎新春联欢晚会上演出;壮族民歌合唱曲《赶歌圩》、侗族民歌合唱曲《蝉虫歌》在2007年CCTV青歌赛广西赛区预选赛合唱组比赛获“二等奖”;2008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民族小乐队演奏《壮乡·东南亚印象》参加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奏组比赛;2008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合唱团演唱《三月三·九月九》、《山歌好比春江水》参加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组比赛获“三等奖”;音乐学专业04级学生4个学期民乐演奏课、器乐合奏课汇报演出录像光盘。
二、项目成果的创新之处
篇5
[关键词]音乐剧 演唱研究 “芝加哥”
2005年5月,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排演的音乐剧《芝加哥》片段《狱中探戈》在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的舞台上正式演出。该剧目是百老汇音乐剧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场面是它的独特之处,所以在排演中要求学生既要能唱还有要会跳。经过长时间的的培训与排练,终于,音乐剧片段《狱中探戈》在这次展演活动的所有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戏剧小品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笔者有幸也参与了《狱中探戈》片段的排演并在剧中饰演了主要角色。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揣摩,笔者发现,音乐剧唱段是音乐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整部音乐剧完整的串联起来,具有很强的戏剧功能和很重的表现功能。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用演唱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所以,要想将一部音乐剧很好的展现出来,演唱好剧中的唱段作品是非常关键的。作曲家创作出好的音乐剧唱段之后,都希望演员们能发挥好的演唱水平更好的体现出音乐剧唱段的特点,而音乐剧的演唱则恰恰是音乐剧唱段在音乐剧中功能地位的重要体现手段。不管舞蹈多么如梦如幻,剧情多么引人入胜,没有了歌唱的诠释,就没有了心灵的呼喊与震撼,给观众留下的只有空洞浅薄和毫无说服力。
音乐剧片段《狱中探戈》的排演,是我院领导和老师在教学方面大胆的尝试。通过老师的教导以及笔者参与音乐剧排演的经验和感触,总结出练习音乐剧唱段时应该注意的一些方面,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个简单的音乐剧唱段的学习流程展示。
一、曲目的选择
想要演唱音乐剧,只有系统的声音训练和正确的演唱技巧是不足够的,能正确的将自己的声音进行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声线的音乐剧作品才是最重要的。在西方音乐剧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音乐剧的各个表现形式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风格,由此音乐剧唱段必然也是风格多样的。选择出理想的唱段作品后,依照唱段的乐谱和影音资料进行视唱与分析,能够把握好唱段的演唱风格,才能在音乐剧表演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声音的训练
音乐剧在中国受到大众的喜爱,已逐渐成为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音乐剧爱好者想要通过自己的演唱来更直接的反映出对音乐剧的热情。要唱好音乐剧,系统、严格的声音训练是一个必要的环节。熟练地掌握发声原理和呼吸方法,打好自己的声乐演唱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排练音乐剧之前,能够对美声演唱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学以致用,那么在演唱音乐剧的声音表达上会更加有帮助,同时在情感表达上也会更加准确。
三、二度创作
作曲家创作出好的音乐剧唱段之后,都希望演员们能够发挥最好的演唱水平来更好的体现出音乐剧唱段的特点,而音乐剧的演唱则恰恰是音乐剧唱段在音乐剧中功能地位的重要体现手段。
在练习和排演音乐剧的时期是我们要充分准备的阶段也是进行二度创作最好的时期。在这一过程里坚持对音乐剧唱段多听、多看是非常有利于熟练掌握唱段的,只有熟练掌握了唱段的旋律、节奏,才能融入自己的表演方式,才能更好的演唱,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虽然音乐剧身上流淌着歌剧的高贵血统,但是它的演唱方法笔者认为应当是借鉴于歌剧而不同于歌剧的。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将歌剧的演唱方法硬性的强加在唱段里,更不能完完全全按照通俗流行的演唱方法来自由演唱。所以,我们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要尊重作曲家最初的艺术构想,根据音乐剧唱段本身固有的演唱风格,来进行思考和比较,找到适合表达这一唱段情感和人物灵魂的唱法。
四、音乐剧演唱的技巧
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决定其演唱技巧的多样性,笔者无法系统全面的概括,只能根据自己的排练经验和感触例举出音乐剧主流唱法的一些演唱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都说呼吸是歌唱的根本,那么好听的音色也离不开气息的支持。音乐剧唱段在整个剧目当中起到串联的作用,它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音乐剧唱段的表演性很强,自然唱段的旋律起伏也很大。要想很好的表现整个唱段的旋律,呼吸一定要饱满顺畅,气息的支持也要加深且有始有终。
2.强调声区的统一。在进行叙事性的演唱时,往往我们咬字的位置相比较高音处真假声转换时的位置要往前一些,更靠近唇齿,有时控制不好这两种状态的转换时,就会出现声音声区不统一的情况,这样一来就不能够完整的表现作品了,所以,不管是叙事性的演唱还是高音处真假声的转换,都要以稳定的歌唱声音为目标,这样才能为诠释歌曲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篇6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是培养青少年专业特长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洪江区校外活动中心始终坚持服务学校为宗旨,面向全区青少年,一切工作从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洪江区活动中心的工作开展得到上级各个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省、市、区等各级领导曾多次亲临活动中心检查指导工作,为洪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性、建设性意见,现将洪江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硬件建设,促进中心发展。
为不断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好地开展活动及培训,我们不断的添置新设备,增设新项目,各活动室都配备了空调。扩大了书法培训班的班额、增设了机器人培训班。在设备采购过程中,我们坚持“实用、好用、够用、耐用”的原则,在满足开展活动需要的前提下,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规范操作,严把设备价格关、质量关,使采购工作进展顺利,促进了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二、协调配合,构建校内校外和谐教育,成果辉煌。
作为校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我们与学校协调一致,紧密配合。为了策划好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我们经常与区一中、二中、三中、中山路小学、幸福路小学、岩门小学、横岩小学等学校进行沟通,了解学校节假日和暑假期间学生们的学习及活动开展情况,与各学校领导一起商讨、谋划如何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在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不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经营性创收,不开展完全与学校课堂教学一样的知识学习,不设置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门槛,密切配合校内教育。中心成立的洪江区青少年书法协会,组织师生春节前夕在城乡连续开展了送春联活动,受到了城乡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即使群众受益,又锻炼了学生,扩大了活动中心的影响力。特色教育成果辉煌:中心连续5年每年举行一届洪江区“古商城杯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为洪江区青少年学生的校外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7月组织部分特长培训班学生参加怀化市第三届校外教育机构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取得了9个一等奖、16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单位荣获怀化市优秀组织奖;8月组织特长培训班学生参加湖南省第八届少儿才艺大赛,荣获2金6银3铜的好成绩,单位荣获湖南省优秀组织奖。初步形成了校内校外和谐教育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精心谋划,培训活动成辉煌。
为了充分发挥活动中心的优势,最大程度满足广大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求,积极配合校内教育,一年来,我们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开设了青少年英语班、小学美术班、素描班、电脑班、舞蹈班、摔跤班、钢琴班、机器人培训班、书法班等。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培训活动,中心全年共开办了三期培训班,培训学员一千余人,其中几十名优秀学员在区、市、省级美术、书法、器乐、摔跤、科技等各项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尤其是机器人培训班今年上半年成立,在教师的认真专研、精心教导下,迎来开门红,该班2名学生8月在长沙参加的国家奥林匹克智能机器人竞赛中荣获二等奖。摔跤班学员9月在怀化市学生摔跤竞赛中荣获2银,1铜。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活动中心坚持周一至周日规定时间免费向广大学生开放了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9月活动中心和区关协一起组织各校部分留守学生参加洪江区“牵手相伴成就梦想”两史教育公益活动芷江游,学员们不仅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身体,而且了解到了革命历史,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活动中心今年参加各类公益性活动的中小学学生已达2万余人次。为了更好利用现有资源,一中高三舞蹈专业生培训在中心舞蹈室开展,一中学生计算机培训及测试在中心电脑室进行,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我区青少年学生参加各项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了基础。使青少年在活动中心愉悦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并多次被怀化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四、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各方面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有效管理,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发挥现有设备最大效益。我们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了制度上墙,职责明确,保证了活动中心环境整洁、正常运转。为切实发挥中心教育功效,我们对特色、特长教师进行了摸底调查,初步建立了活动中心外聘教师档案。暑期开展活动,视学生安全为重中之重。在暑假前活动中心领导与工作人员一起对中心的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等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和维修,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并进行了学生应急演练,为确保学生往返途中安全,在报名时及时将兴趣班作息时间和有关事项通知家长,要求家长按时接送;确保了学生安全。为确保兴趣班质量,活动中心聘请了一些热爱教育、关爱孩子、德能兼备的外聘教师进行授课。授课教师按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认真准备,抓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兴趣班结束后,活动中心对每位参加培训活动的学员进行了全面考核,同时各班认真进行小结,总结经验。
五、问题与对策
一年来,我们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我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管理和使用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健全,管理工作有待大力加强;活动资金缺口较大,活动场所限制;器材设备简单并且运用了近十年,大部分设备老化,期待更新,还不能满足学生多层次活动的需要。
今后我们将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把公益性原则落到实处;坚持以普及性公益活动为主,力求丰富多彩、生动。充分发挥校外活动中心的特殊功能,在项目设计、活动组织、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组织开展生动活泼、怡情益智的文体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愉悦身心、健康成长。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关心下,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中心工作人员将继续发扬务实苦干、开拓创新精神,为洪江区校外教育的发展而不懈努力,作出贡献。
篇7
关键词: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39-03
高校志愿服务是指由各高校大学生为主,自愿参加、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高校志愿服务是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生力军。在高校志愿服务取得成绩的同时,它自身的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境。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结合大学生实际,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体制,纵深推进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设势在必行。
一、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设现状
目前,高校志愿者在中国志愿服务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这是因为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上存在巨大的优势。首先,高校人力资源丰富,能够开展范围和影响都比较大的项目;其次,学生大多住校,便于集中管理,而且群体内部相互熟悉,利于共同开展工作;再次,大学生们具备专业知识,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服务,有助于提高志愿服务专业水平;最后,大学生充满着激情与热情,这对志愿活动的开展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江苏高校大学生从事的志愿服务工作项目目前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国家政策类的志愿服务,主要是指国家从发展大局出发开发的一系列志愿服务行动,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他的还有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绵竹计划、圭亚那计划等。第二类是学校发起或组织的、承担政府职能机构组织安排的“官方志愿服务”。此类志愿服务项目多为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或政府部门工作需要开展而设的专项志愿服务项目。如近几年来在江苏省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南京站传递、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2009年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2011年第四届全国残疾人技能展示大赛和即将举办的南京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年奥运会等大型论坛和赛事。主办方本着就近的原则,多从活动开展地高校招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数万大学生志愿者为活动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向世界和全国集中展现了江苏省大学生的良好素质和崭新形象。第三类是以志愿者协会为代表的校内志愿服务组织、以班级或团支部为代表的团组织开展的以某一主题开展的单一志愿服务。主要有校内志愿服务项目和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校内志愿服务项目主要是根据学校发展和师生需求开展的,如维护校内秩序、校内安全宣传、维护校园卫生、服务师生便利等志愿服务项目。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为社区环境、社区成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目前,江苏很多高校都在驻地附近确定了自己的社区服务实践基地,尤其是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实践层面上已经开创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服务项目,如关怀社区内的孤寡老人、调节社区纠纷、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宣传等。
二、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江苏高校志愿者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蓬勃开展。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内容缺乏创新性。江苏高校志愿者服务项目眼下主要集中于环境保护、扶贫支教、社区服务、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等传统志愿服务领域,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应有的创新性。虽然随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热情的提高,各个高校都在逐步扩展志愿服务项目,但在创新项目的过程中,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们却频频遭遇瓶颈,新项目往往因为不符合社会需求、难以实际开展等问题流于形式或难以为继。寻找符合大学生实际、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可行性的新项目是目前开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大难题。
2.项目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江苏各大高校团委均下设有专门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来负责承担高校的志愿服务项目,但是从志愿者的选拔、培训,再到志愿活动的服务标准、处理原则,鲜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加以规划。这使得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中普遍存在管理机制粗放化、培训机构非系统化、志愿者保障机制滞后化等问题。因此尽管参与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学生人数很多,服务水平却参差不齐。比如,一些志愿组织缺乏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导致活动中出现志愿者工作不负责任、态度不端正的现象,给服务对象留下恶劣印象,造成不良影响,对志愿服务项目的顺利运行造成困难,影响志愿服务项目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会影响志愿服务项目的形象。
另外,多数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存在刚性化管理的倾向。由于大学生参与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完全是自愿的,加入志愿项目以后,项目组织者将自己视为志愿者的领导者,严格按照布置任务、落实责任、组织验收、反馈信息等程序开展志愿服务。志愿者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热情往往被制约。其结果是导致普通志愿者在参加组织的事务和会议中消耗过多时间,而且志愿服务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大学生也未从志愿服务中获得成长和满足。
3.志愿服务项目缺乏社会关注与支持。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一项新兴的事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社会对这一新生事物缺乏全面的认知,学校、社会在一定程度在还存在着对志愿服务的误读。许多高校并未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上议事日程,认为志愿服务只是团委的一项专门工作,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也不够。这些导致了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资金、人力的缺乏。由于对志愿服务的片面理解,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到位,来自各界的支持也少。一些单位把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随意使唤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只是一种无偿奉献劳动力的活动;而另外一些单位不信任志愿者,认为志愿者活动是“小打小闹”或“添乱”,严重打击志愿者的热情。这些问题都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建设和顺利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江苏高校志愿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路径
1.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开发。一般而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大型长期项目是团中央、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国家级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兼有高校自主组织的特色精品项目;大型短期项目则依托于高校所在城市或社会性重点公共事件,如南京2014年青年奥运会。其中,高校往往容易忽视小型长短期项目的组织,而后者恰恰是扩大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平台的最佳选择。一是小型项目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一般较明确,针对性强,对志愿者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也就更容易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二是小型项目投入少、运行简单便捷,更适合志愿服务资金不足的各类公益性学生社团、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和自组织志愿者进行长线运作,积少成多。因此高校应当鼓励小型优秀项目建设,加强长期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以大型长期项目为重点、以大型短期项目为突破点、以小型长期项目为常规活动、以小型短期项目为补充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江苏团省委近年来开展的“微志愿服务项目”就是属于小型志愿服务项目。
关于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开发,我们可以从近三年来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名单中得到一些启发。以2011年全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名单为例,通过研究江苏省2011年度全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我们可以总结出进行高校志愿服务的项目开发时要注意三个原则:第一,坚持“符合需求”原则。入选的高校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大都是从社会需求出发的,比如关爱残疾人、关注外来工子女和农村儿童。第二,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将志愿服务需求与组织服务能力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开展此项服务活动。观察入选的高校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我们发现这些项目大都是小型项目,对人力、物力的要求都不是很高,很适合大学生组织和参与。第三,坚持“讲求实效”原则,避免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和形式主义。比如南京师范大学的“百户千人”社区文化教育援助接力项目就是从实际出发,围绕地区发展和所需,发挥高校的文化教育资源优势,用具体行动关怀外来工子女。
2.健全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机制。首先,完善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招募机制。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重要人力资源,所以志愿者的招募和选拔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志愿者,才可以将志愿服务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才能为志愿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因此,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组织者需要对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需求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招募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把志愿者的需求与志愿组织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志愿者的参与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个人的双重目的。如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社会发展学院的学科优势,组织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设定志愿服务项目之前,就同服务对象对接,通过下乡走访、发放问卷、电话访问等形式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为顺利实施项目奠定基础。其次,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刚柔并济,使管理更加人性化。对志愿者的管理应该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注重协调和激励,淡化行政化管理的色彩,使管理更加人性化。所谓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管理。柔性管理则是指“以人为中心”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考虑到目前的大学生志愿者多为“90后”和独生子女,刚性制度容易打击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在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既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又要增加志愿者的自由度,让志愿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再次,健全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培训机制。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长期高效运行与志愿者素质密切相关。志愿者的优质服务是项目运行的重要保证。项目志愿者招募完成后,应该对志愿者进行较为全面的培训。志愿者培训方式主要有实践培训和理论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一般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自主培训与组织培训相结合等。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3.打造江苏省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志愿服务工作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只有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活动才能更好地展开。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建立和发展也是如此。项目的组织者高校应该从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上争取社会认可和关注,为项目的建设打下社会基础。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要根据项目的自身优势,找到与社会的结合点,用优质的服务追求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打造品牌,保证志愿服务项目持续的生命是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良性运行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对志愿服务项目品牌的认可,是增强志愿者参与和投入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动力。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应充分发挥高校文化教育资源优势,量身定做一套的“公益广告”,包括服装、队旗、胸卡、口号等,塑造项目自身的形象。当然,宣传江苏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方式是多样的,还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推广和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宫磊.关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0,(4).
[2]蒋建其.论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实现途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0(6).
[3]吕煜.建立青年志愿者活动规范制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7).
[4]于雷.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活动途径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2).
[5]刘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拓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6]何艳.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1,(2).
篇8
关键词:多声部 和弦 乐理
教育部2006年出台新课程改革方案后,40多所高校开始试点推行新课程教学。肇庆学院音乐学院作为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基地,也积极投身到这项课程改革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
一、乐理基础问题
由于学生乐理知识掌握不扎实,视唱不过关,无法准确唱出所给旋律,不能准确分析调性。如湖北民歌《割麦歌》,前五小节为b羽调式,后八小节为a徵调式。学生看到这首旋律后,很难用固定调唱下来。唱不下来就不好理解歌曲的意境和风格,不能准确判断这首歌的调式调性。这对配置和弦、进行声部连接写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为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先在钢琴上弹奏旋律,再引导学生唱一遍。提醒学生在第一乐句的结束处注意结束音,b在D宫中为羽音,所以为羽调式。第二乐句的结束音为a,在D宫中为徵音,所以为徵调式。前羽调式后徵调式,这首民歌为转调乐段。这样多次的反复训练,逐渐解决视唱和判断调性的问题。
二、和弦编配问题
为单旋律编配和弦时,学生对于和弦功能性把握欠缺。要编配和弦,会遇到以下问题。首先,正三和弦、副三和弦的功能和色彩如何确定。其次,和弦连接的依据问题。最后,包含旋律中的音有两个、甚至三个和弦,该如何抉择。
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分别包括哪级和弦,各级和弦分属何功能,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分别在大小调中的色彩如何,另外,属七和弦的性质为大小七和弦,紧张并带有很强的向主和弦倾向性。这些和弦的构成和性质,除了在黑板上一一罗列写出以外,还要在钢琴上不断的弹奏,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都可以感受这些和弦的功能和色彩。
其次,了解和掌握各个和弦的功能和色彩之后,就要讲解如何把这些单个和弦连接起来。和弦连接的基本公式为:I--IV--V―I,即主功能――下属功能――属功能――主功能。副三和弦可以根据这个基本公式添加进去。添加的时候不能出现属功能――下属功能的反功能进行。副三和弦可以暂时替代相同功能的主和弦。尤其要注意的是乐句的开头、半终止和全终止的地方一般不用副三和弦,开头用I级,半终止用IV级或者V级,全终止要有终止式,最后结束在I级原位和弦上。依据上述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归纳出很多组和弦连接公式,学生既可以掌握原理,不超出规则自由运用和弦,也可以死记硬背固定的和弦连接公式。同时,教师要在钢琴上用不同的调性弹奏和弦连接,边弹奏边引导学生的听觉,比如属七和弦进行到主功能I级和弦是怎样的解决感,进行到VI级,又是怎样的阻碍感。不同的和弦连接在一起的效果又有怎样的不同,这都需要教师在钢琴上一遍一遍的边弹奏边讲解。
最后,明了上述理论知识之后,就是运用到具体作品中的实践写作了。同时,问题也就出现了,以这首《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旋律为例,根据和弦连接的知识,可以编配出两种和弦连接:
到底该选择哪种编配方式呢?这个时候就不能单凭理论知识了,它还需要键盘实践指导。由学生弹奏旋律和配置的和弦,每种各弹奏一次,在弹奏的过程中不断的体会配置的音乐效果是否和歌曲的意境相合。比如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第一种编配为IV―V7,第二种编配为VI―I。歌曲的旋律音在这两种编配的和弦中均有体现,而且两种编配都没有违反和弦连接的规则,从理论上都没有问题。但弹奏过后,就会发现第一种编配为好,更适合歌词的意境和旋律的感觉。“爱你有几分”的歌词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没有停止的感情,旋律也是向上走,用IV―V7的和弦连接正表现出下属功能到属功能的前进感,属七和弦强烈的倾向感,不协和的紧张感,配合出所需的效果。而第二种编配,VI级和I级均为主功能,连接在一起,前进感不明显。再者,I级有收束感和明显的终止感,不能表现出歌词中爱意的强烈和绵绵不断。后面的几处均需要这样去分辨和体会,才可真正的找出适合这首歌曲的和弦配置。
三、声部平衡问题
为歌曲编配合唱时如何平衡声部,让学生充分掌握和合理运用各声部的声区、织体,最终改编出要求的合唱曲。
以童谣《丢手绢,找朋友》为例。这是一首童谣歌曲,学生改编成合唱时会遇到下面的问题。首先,如何选择声部及确定其数量。歌唱或者弹奏这首童谣,体会歌曲的风格和意境。此曲活泼、欢快,调性为D大调,包含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童谣一般用同声组合的女声合唱和童声合唱,或者混声组合型的女声加童声合唱,男声不太适合这首童谣。要确定声部及其组合类型,需学生掌握人声各声部的表现性能与性格特色,这在日常生活和音乐学习中都能有所体会。特别需要记忆的就是各声部的音域。
其次,童谣主旋律放在哪个声部合适。用理论知识说明,高声部因其音区高,音色嘹亮清澈,富于光彩,所以表现力很强。人耳也易捕捉到高声部的旋律。因此风格单纯、清澈的童谣放在高声部会很突出。若主旋律放在中声部,声音则容易被高声部掩盖,难以展现全貌。同时,这首童谣主旋律表现的风格也与中声部适合表现浓郁质朴的特点不符。这也可以用实践效果也可说明。在笔者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把主旋律放在高声部,有的放在中声部,没有发现把主旋律放在低声部的作业。合唱的改编只要不触及规则性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如何让学生明了主旋律放在哪个声部合适,可以让学生按照作业谱面显示的声部种类和数量,用一个小型合唱队排练出所改编的合唱。目前笔者所教学的班级有40-45人不等,每班分成3-4个小组,每个小组13人左右,每小组分别演唱自己成员的作业,用实际的演唱效果来证明主旋律放置在哪个声部更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练习时间,才可把旋律唱准,各声部配合默契。演唱过后,学生自然就会发现,主旋律放在高声部最明显,最有表现力和吸引力。
最后,合唱织体的设计。织体与歌曲的配合程度直接决定了这首合唱改编的成功与否,但学生又难以掌握并自如运用。解决这一难题,笔者采取循序渐进,多种织体分别尝试的办法,让学生体会不同织体的不同演唱效果。第一步,采取最简单便捷、容易掌握的同声组合型同节奏和声式织体,二或者三声部均可。以三声部为例:
主旋律放在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均为配合、辅助、衬托主旋律。因为儿童的音域较窄,三个声部之间的距离基本控制在五度以内,声音融合度很好。纵向和弦连接也较为简单。乐句开头、半终止和全终止均为I级主和弦,中间用少数副三和弦调和色彩,终止式运用离调和弦加强和声进行的归属感。整个改编的作品和声连接平稳,三声部和声效果融合,对于儿童演唱来说,简单明了,容易识唱。
第二步,采用复杂的混声组合型复调式织体的写作,三或四声部均可。
本例中采用女声与童声混声合唱。童谣要表现出儿童天真可爱,所以主旋律交给童声高声部演唱,童声低声部作自由模仿复调,好似对话的形式来表现儿童找朋友的情景。女高音和女低音组合成伴奏音型演唱衬词“啦”作为背景,好像一群小朋友围成圈,看着这两个小朋友如何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并为他们加油鼓劲。这样的改编对学生掌握写作理论知识的要求更深一层,不仅要求和声知识熟练运用,还要求掌握复调二声部对位,以及主调音乐、复调音乐在一个合唱作品中的统筹安排。
四、协同配合问题
有些问题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自己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非教师一己之力可以解决,它需要相关团队、院系、社会、政府协同解决,包括:
(一)教材衔接问题
因为时间紧迫,新课程教材的衔接是比较仓促的。张峰峰老师指出,“本课程基本还是建立在和声、曲式、配器四门课程的基础上的,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内容基本没有发生更大变化”。更为严重的是,在第一、二章没有系统讲解和声的情况下,第三章涉及高级复杂的和声扩展,“在知识结构上有严重的脱节,内容安排上没有遵循循序渐进这一学习规律”。①为解决教材内容衔接问题,张力老师提出一种新的教材体系逻辑结构,“旋律――和弦――织体――音色――结构”五位一体的演进模式。②并以此原则编著教材,兼具有机融合和通俗易懂的优点。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王安国和张力的教材,发现二者各有千秋。前者重理论,后者重实践。新课程开设和改革已有八年时间,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是时候集中起来,讨论一下重新修订教材的问题了。
(二)谱例选取问题
教育部新课程指导纲要对谱例的选取有明确要求,强调三点。其一是“青少年学生熟悉、喜爱的作品”;其二是“中小学教科书中选用的作品”;其三是“民族民间音乐”。④依此,教师在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地引入具有中国风味的流行音乐作为谱例分析。徐冉老师还建议直接选用中小学课本中的歌曲作为谱例。⑤这些谱例可在新编教材中有所体现。
(三)课程冲突问题
教育部新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讲到,《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理论(乐理)知识,具有一定的识读乐谱和听辨音高、节奏、音程、旋律等初步能力的基础上”。⑥也就是说,学生要先学好了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然而,依照现行的课程体系安排,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只学了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时候,新课程就开设了。然而,新课程在第一阶段就涉及到了和声学中的知识,这些内容是需要将乐理中的和弦、调式等知识学完且可熟练运用后才能研习的,而这时学生很可能还没有将乐理中的和弦与调式学完,或者学完了,但一知半解。这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学带来了麻烦。这需要从院系课程体系上改进规划设计。这都需要同各类学校院系合作,需要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原题《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培养中小学艺术教师的新探索》,获广东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教育科研论文音乐类三等奖。
注释:
①张峰峰:《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高等教育》,2011年第10期。
②张力:《从“四大件”到“多声部音乐”》,《人民音乐》,2011年第7期。
③⑥张力:《多声部音乐写作基础教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文章结合学校实际,阐述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构建的“三三两一”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具体包括教学理念的“三个结合”、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教学实施的“两个手段”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指出该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二者内涵基本一致。教育技术就是围绕教育信息化开展工作,这要求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本科生能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研究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师范)本科专业自1999年招生以来,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确定“注重教学理论素养、突出信息技术能力”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以信息技术服务基础教育”的指导原则,逐步形成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三三两一”模式,具体包括教学理念的“三个结合”、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教学实施的“两个手段”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获得信息技术能力;能够较好的利用计算机为教学服务,能够采用文、图、声、像并茂以及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
1 信息技术能力
所谓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认知、决策、控制等的相关技术。与之相对应的信息技术能力则有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认知、信息决策和信息施用等6种能力,其结构如图1所示。
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能力是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是转换、识别、归类、加工生成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加工的能力,它是获取和传递能力的提升。信息决策和施用能力是信息技术能力的最高层次和学习的目标,要求能从拥有信息到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对信息、知识、目标进行科学加工,它的本质是“知识激活”。
2 “三三两一”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三三两一”模式中,教学理念上的“三个结合”是理论指导、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是物质基础、教学实施的“两个手段”是外在形式,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则是对培养模式的高度概况。其模式如图2所示。
2.1 教学理念的“三个结合”
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以“注重教学理论素养、突出信息技术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实践训练与实战训练的有机结合。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指把现代教育理论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将提高学生教育思想与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现代教育理论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其教学技能。在理论教学中强化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仅使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同时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2)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学生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与探究性学习。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教学方面,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然后学会如何利用所收集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与探究性学习,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
(3)重视实践训练与实战训练的结合。除课程教学中正常的实践活动外,根据学生兴趣,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指导教师,成立多个学习兴趣小组,定期举行交流讨论活动。另外,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还以“涵养技术·点靓教育”为主题,先后4年每年一次主导组织文化活动周。在活动周里,学生自我开展多媒体课件与教学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制作等一系列竞赛活动,除评委来自教师外,活动的策划、动员、组织和作品的征集、评价标准的制定等都由学生完成。学生的全员参与和活动的自我管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情,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在实战中不断提高。
2.2 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
根据信息技术能力的3个层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详见表1。基础实践课程强化支撑本专业和未来发展必需的基础,突出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所需的一些基础性技能;专业实践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构建学生宽口径的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拓展实践课程则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发展。这“三个层次”从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实践训练与实战训练的有机融合,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
1了基础。
2.3 教学实施的“两个手段”
教学实施的“两个手段”,一是“优化课程、能力为先”,二是“强化实训、以赛促学”。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在市场调研和反复论证基础上,先后以2006版、2008版、2010版3次培养方案的制定为契机,注重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目标,不断加大课程科目、课时分配、课程内容调整的力度。比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重新优化,加强其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的支撑作用;网页设计与开发、三维动画制作等拓展实践类课程课时增加,单门课程最大增幅2倍。按照“基础专业拓展”的原则序列化展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采用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必修,拓展类课程选修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其特长。
在实训上,一方面以课程为载体,强化实训,要求学生独立提交实践作品,其作品成绩是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除前文提到的主题活动周外,积极鼓励参加学生社会专业实践和省厅级以上比赛活动,包括全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广泛开展专业交流,增长见识。
2.4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教·学·做”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学习情境的一体化和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首先,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将教室和机房合二为一,建设一体化计算机课堂,避免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孤立或滞后。通过电子教室软件的使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可穿行。这种学习情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学习行动的反思;同时也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及失误、挫折能及时地做出积极反应,帮助学生修正自我建构的路径和方向。
其次,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则是案例教学和项目训练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让学生在项目训练中提升能力。
案例教学要求从问题人手,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和学生一同操作,再归纳总结,最后学生独立完成实训任务。这种方式通过形象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便于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问题。而“项目训练”则是提出课程设计规范要求,突出关键技术要点,贯穿基本技能训练主线,精心设计综合性实验,体现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思路。这样的教学组织体现了“做中学”的指导思想,使得教、学、做能够紧密结合,达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效果
“教·学·做”一体化以“做”为主,以“做”为基础,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对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最好诠释。
3 “三三两一”培养模式的实施
为保障本模式的顺利实施,构建了“同抓共管、多层联动”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研讨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的发展问题,并将涉及该专业课程的教育技术学教研室和多媒体与网络教研室进行整合,以统一管理和调度,充分发挥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
(2)以2006、2008和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契机,先后多次组织召开毕业生和在校生座谈会,听取课程设置意见,根据专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幅度的调整课程体系。
(3)以教学研究促教学改革。课题组成员先后承担完成“能力型课程实施方案及课例: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辅助教育》”、“学生学业个性化评价改革实验点:网络技术基础”等教学改革项目,取得相应成果。
(4)强化师生实践意识,在实战中检验教学成果。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探索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凸显作品考核;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实践活动,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学习动力,又可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5)师生互动,联络常态化。为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和学习的高效性,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课题组教师不仅加强课内互动和探讨,还广泛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手段与学生保持联系。
4 取得成效
2006年以来,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及实践活动10余场。通过比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认同感。学生共获得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DV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奖6项;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项;全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等。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建设,以相关网站为主题,进行实践锻炼。自2006年以来,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先后主持设计制作了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省级精品课程网站,教育技术学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学校“双进”工程网站、教育学院团总支网站、教育学院招生就业网站,获得好评。教师也多次获学校教学实践奖。
5 结语
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三三两一”模式是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在长期的教学教研过程中逐步探索总结出的经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颇有成效,是培养有理论懂实践人才的一种较为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 上一篇:农业保险行业报告
- 下一篇:浅谈中学生的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