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生 生活方式 闲暇休闲
本课题拟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相关理论,立足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以调查研究的成果,为整体上大学生闲假生活方式的科学化安排提供局部范例。根据研究目标,统计分析大学生闲暇时间利用在不同年级间的纵向差异分析和不同性别间的横向差异分析。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
(1)大学生具有闲暇的基础。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场所。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成长、成才,既接受知识的培养,也接受文化的熏陶,因此除了按照专业培养大纲学习系统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外接受正确的思想、高尚的品德、健康的情感等教育。大学生群体有着充足的闲暇时间,据有关部门统计:除去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以每周40节课每节45分钟计算,每周上课的时间为1800分钟,而课余时间为4920分钟,几乎是上课时间的3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闲暇时间内,通过自我管理的实现和文化活动的引导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达成的。
(2)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研究的基础。关于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比较关注,并且进行了理论层面和实践领域的探讨。例如,庞桂美的《闲暇教育论》,王雅林、黄鸿扬的《闲暇社会学》等作了理论层面的阐释。王广红的《理工科大学生课余生活状况及成因分析》、张凯的《试论网络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李庆峰的《当代中国大学生闲暇生活探略》等从不同侧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见解。三是,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主要目标。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初级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闲暇素质,能够适应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具体来说,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到闲暇的实践活动中来,进一步形成稳定的闲暇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高级目标是,能够通过健康正确的闲暇生活方式的养成,用感性的思维和方式去体验现实的生活,感悟社会生活和大学生活中的诸多美好事物。
二、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多年来重点关注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研究。课题主持人和参加人都是在一线从事学生管理的人员,学生日常的生活、专业的学习、情感的交流、思想动态的关注等等都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内容,既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在与学生经常性的交往交流中,陪伴着大学生一起成长,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成长、成才的见证人。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目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方式还不是很艰苦,比如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方式主要就是上网,上网也成为大学生群体休闲的首要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有83%的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还有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闲暇生活没有很好的科学的规划和计划,导致其闲暇生活一直处于放任的状态,有的错误的认为开展闲暇活动就是下棋、打牌、录相、跳舞、唱歌等方式,甚至个别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方式呈现出庸俗化倾向,比如,有的闲逛、酗酒、吸烟等。
三、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导向建议
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与各种各样的学生打交道,经常面临处理学生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具备完成课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充足的时间。现提出如下理论探索渠道,希望为整体上大学生闲假生活方式的科学化安排提供局部范例,并且能够在大学校园营造健康向上的闲暇生活方式。
(1)在营造舆论氛围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外界的宣传引导,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生活方式,加深大学生对于闲暇生活方式的充分理解和感悟。切实改变以往对于闲暇生活方式的传统认识,将大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闲暇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宣传到位,将宝贵的闲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客观评价和认识闲暇时间的宝贵价值。
(2)在拓宽闲暇教育领域上狠下功夫。大学生闲暇教育领域涵盖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并且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深刻影响,必须高度重视闲暇教育渠道和领域的拓展。
(3)在发挥高等院校重要职能作用上狠下功夫。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广大教师是大学生接触的最多的人群,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生存的环境,科学的大学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汲取理论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等院校和广大教师来说,要树立正确的闲暇生活观念,及时熟悉和掌握闲暇教育的方式方法,促使闲暇教育的具有可操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闲暇教育已经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研究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培养和研究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积极开展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教育实践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2-13.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徐锋.新形势下大学物理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4]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王铁群.闲暇教育——教育实践中予以关注的课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3,(5):46—47.
[6]李树芳,李兆平.浅谈大学生的闲暇教育[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122—124.
[7]门大伟,任守军,高开军.关于大学生闲暇状况的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1):34-36.
篇2
企业只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重视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从制度上把健康管理列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
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需着力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是企业员工健康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指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系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科学、系统地指导本企业职工正确地利用各种专业健康管理服务以满足自身的健康需求。需求管理要求依据本行业员工的需求来保障员工健康福祉实现的愿景,做到以人为本。
二是做好综合的职工健康管理。通过协调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企业职工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和福利管理。这些策略都是以人的健康需要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是有的放矢。
三是构建基于职工内在需求的企业健康管理体系。
企业健康管理系统的十大服务项目
1、健康教育管理
企业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健康理念教育与健康知识教育。观念改变世界,观念决定健康,企业健康管理,首先应该改变的是员工的健康观念;其次,企业应当根据员工的健康状况,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包括饮食健康、办公室健康、心理健康等健康讲座以及包括疾病预警、运动、营养、心理指导等在内的个性化辅导。
2、健康档案管理
健康档案不是简单地将纸质病历记载的各项内容输入电脑,还记载了员工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健康相关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收集员工的健康信息,不仅能记录病史、病程、诊疗情况,还可以完成以员工健康为中心的信息集成。
员工健康档案能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能在任何时间、地点为任意一个授权者提供所需要的基本信息,无论到哪家医院就诊或体检,都能提取到自己的以往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将使医生会诊的时间大大缩短,质量大大提高。
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企业员工健康状况的统计分析,量身定制最为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的最佳方案。
3、“三预”健康管理
本文所指的“健康三预”,指的是健康预测、健康预警、健康预防。
21世纪医学已向预防疾病方向发展:健康重在保养,疾病重在预防。
就目前市场现状而言,健康预测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完成,而TDS全息动态健康监测系统,则可以通过对身体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对员工健康状况实行量化评估,准确、无创、无辐射、快捷、安全,是健康预警体系的重要工具。
4、健康体检管理
健康体检用于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根据以上检查结果,明确有无异常体征,进一步分析这些异常体征的性质。有些异常体征本身就是生理性变异,可以定期复查,有些异常体征可能是疾病危险因素,需要通过健康促进手段去干预和纠正;而有些体征则就是疾病的诊断依据,需要进一步检查和确诊。
企业健康管理体系中的健康体检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定制个性化健康体检套餐、针对员工的特点定期开设不同的专场服务等,例如企业高管健康管理服务、经理层健康管理服务、企业男员工健康管理服务、企业女员工健康管理服务、企业退休员工健康管理服务等等。
5、健康风险评估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riskap-praisal,HRA)是一种方法或工具,用于描述和评估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它包括问卷、危险度计算、评估报告等3个基本模块。
以TDS全息动态监测系统为例,易健康的健康管理系统可根据健康监测结果,由专家对员工中存在的共性健康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干预措施。
6、疾病管理
疾病管理必须包含人群识别、循证医学的指导、医生与服务提供者协调运作、病人自我管理教育、过程与结果的预测和管理以及定期的报告和反馈。它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医疗干预和沟通辅助系统,通过改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详细的医疗保健计划,以循证医学方法为基础,对于疾病相关服务(含诊疗)提出各种针对性的建议、策略来改善病情或预防病情加重,并在临床和经济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力争达到不断改善目标人群健康的目的。
7、健康促进方案管理
根据企业每位员工的健康状况、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等,实施针对性、个性化日常保健指导,包括但不限于体育锻炼、膳食营养、心理健康、疾病预防、健康调理等。
健康促进方案管理的核心是员工的生活方式管理。要重点关注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健康风险,这些行为和风险将影响他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生活方式管理要帮助个体做出最佳的健康行为选择来减少健康风险因素。生活方式管理使用对健康或预防有益的行为塑造方法,促进个体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减少健康风险因素。生活方式管理通过采取行动降低健康风险和促进健康行为来预防疾病和伤害。
8、健康动态跟踪
即对每位职员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据此提供专家心理辅导,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增进其身心健康和管理决策的可靠性。
9、健康保险管理
健康保险管理指的是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员工提供健康相关的保险。健康保险不仅可以让企业员工轻松享受更多服务,同时为企业省却不必要的额外医疗费用支出。
10、健康隐私管理
为了保护员工的个人隐私,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还应设置员工隐私管理,员工可以自行决定自己健康信息的授权使用。在过去的20多年中,美国健康管理服务已发展成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就个人健康隐私权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该体系也代表了个人健康隐私权保护的最高标准。企业在构建健康管理系统时,可以参照美国“健康隐私法案”,建立完整的隐私管理服务体系。
构建基于职工内在需求的健康管理体系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健康管理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事无巨细,企业全部包办,那么,对于企业而言,不仅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也有可能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因此,企业管理者该如何构建一套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健康管理体系呢?以下建议可供企业管理者参考:
聘请专业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作为企业健康管理顾问,量身定制企业健康管理服务。
篇3
1 社区高血压防治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居民老年化加剧,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我国目前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位成人中有2位患高血压[3],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9.14%[4]。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与遗传、吸烟、饮酒、食盐摄入过多、肥胖等有关,高血压的防治必须从全社会人群、高危人群和高血压人群入手,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基于社区的高血压防治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法[5]。
2 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
2.1分级管理 高血压分级管理是基于规范性测量血压的前提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级标准筛选出高血压患者,依据患者的体格检查、高血压病史、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等情况,对患者的高血压水平和心血管危险程度进行鉴别诊断和量化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后按照《社区高血压防治手册》的管理措施,依据患者血压水平和危险程度、血压级别对其进行一、二、三级的管理。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内容包括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高血压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定期检测血压、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干预、规范用药及定期体检等内容[6]。实施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后,使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覆盖率得到提高,据赵欣等[7]报道经对北京市3个社区实施分级管理后,社区高血压患者整体管理率达到89.1%、强化管理率90.4%、一般管理率89.7%,高于高血压防治标准要求的80%以上管理率。此外,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还能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且医疗费用少等效果。通过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使每位患者都能充分认识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最基础的治疗[8],分级管理使每一位患者从中受益,同时提高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米[9]以太原市小店区营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9例慢性高血压患者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的方法、步骤对患者进行评估、分类、干预,结果64.9%患者达到目标血压、血压控制率占65.0%,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为91.9%。但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尚存在着管理范围狭窄、标准欠灵活、量化指标不够、患者自我责任感不强、未充分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心理干预等缺点,且分级管理着重点在二级和三级预防,忽略了一级预防。
2.2 自我管理 高血压自我管理是通过系列健康教育项目和课程教给患者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识、技能、信心以及和医生交流的技巧,来帮助患者依靠自我行为解决疾病对情绪和躯体带来的各方面问题,其本质是患者采用自我管理方法来控制高血压,它是“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一种,其实质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10]。自我管理方法为医护人员选择部分患者培训为小组长,然后由小组长带领由10~20名患者组成的小组,在社区医护人员指导教育下学习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合理膳食、运动锻炼、互相督促遵医服药及经验交流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全程参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制定、实施,日常生活行为干预、合理膳食制定及运动干预等,并未学院提供心理等各方面内容的咨询及活动指导[11-13]。自我管理模式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注重了患者自身参与,挖掘患者潜能,强调患者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患者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各种危险因素,达到有效的血压控制[14]。
2.3“三化”管理 “三化”是指规范化、规模化、信息化。“三化”管理的基本方式是以“政府主导,专业机构指导,社区实施,群众受益”为原则,以“社区居民健康促进工程”和“农民健康工程”对社区居民每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为契机,对高血压社区防治实行的管理。“三化”管理是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其内容包括规模化管理-管理本社区15岁以上常驻人群;规范化管理-明确参与管理的各类机构和人员及其管理职务、全人群分类及高血压分级管理的主要内容、要求和管理流程、分阶段实施管理方案和目标等;信息化管理-建立专家、社区医生、患者之间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实现社区全人群的信息化管理进而社区专业人员的信息化管理[15]。“三化”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社区人群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治愈率、控制率;降低社区人群的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建立简单易行、行之有效并可持续的社区管理模式,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和自身建设能力;实现被动就医转变为主动就医,健康档案的“死档”转变为“活档”,将分散的医疗资源转变为整合的医疗资源等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16-17]。
2.4群组看病管理 即由社区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组成团队,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答疑,以小组形式让患者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全新管理模式[18]。本模式创建了医患及家属交流平台,通过患者-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获得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机会,患者-医护之间的交流使患者获得医护人员的支持,患者-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流使患者获得病友和家人的支持,可以减轻对自身疾病的疑惑与疑虑,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他们的疾病康复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19]。以小组的形式把患者组织起来,不仅大大增加了患者与医生解除的时间,还能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能减少医疗资源的占用,缓解患者数量迅速增长给医疗机构带来的压力[20]。群组看病管理模式经国内外实践均证明在管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向多个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亦可对某个患者进行个体化咨询,其管理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更节约时间,是有效的、可行的管理模式[21]。
2.5知己健康管理 该管理模式是通过知己能量检测仪收集个人的运动信息,通过安装在计算机中的生活方式疾病系统管理软件和通讯技术,来对被管理者进行生活方式信息的收集指导和健康状况的评价,对患者进行可控的危险因素量化管理,使其在3个月的管理过程中逐渐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22]。李志芬等[23]研究表明“知己健康管理”能提高高血压患者药物干预与非药物干预的依从性,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促进患者有效的运动,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治疗效果,是安全有效的。
3 小结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明确提出目标:到2015年,35岁以上成人血压知晓率达到70%,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达到60%。社区卫生服务是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体系,是“保障健康”和提供连续的最佳场所[24]。随着新医改的施行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我国的高血压社区管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建立科学性、持续性、有效性的集治疗、随访为一体,适合各社区高血压的管理模式,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高血压防治效果、达到防治目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赵丽明,陈晓平,王斯,等.成都市武侯区社区高血压用药情况调查分析[J].华西医学,2014,29(3):474-477.
[2]Lewington S,Clarke R,Qizilbash N,et al.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iood pressure to vascelar mortality: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ive studies[J].Lancet,2002,36(9).
[3]卢健,潘永寿.Tei指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的价值[J].广西医学,2014,36(1):120-121.
[4]Wang JS,Liu SY.Interval estimation of the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mong person aged over 18 years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2010,26(17).
[5]Hendriks M,Brewster L,Wit F,et al.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rural Nigeria in the context of a community based health insurance scheme:QUality Improvement Cardiovascular care Kwara-I(QUICK-I)[J].BMC Public Health,2011,11(6).
[6]李向,庞瑞霞.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药,2010,5(5):395-396.
[7]赵欣,李瑞杰,徐应军.高血压病社区―医院之间危险度分级管理模式的效果[J].临床荟萃,2010,25(6):464-467.
[8]Hacihasanoglu R,Gozum S.The effecl of patient education and home monitoring on medication compliance,hypertension management,healthy lifestyle behaviours and BMI in a primary health care setting[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1,20(6).
[9]米.高血压社区分级管理及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530-1531.
[10]卓志鹏,袁雪丽,伟,等.深圳市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6):656-658.
[11]陈中文,顾伟玲.以病人自我管理为主的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11):959-962.
[12]宋秀玲,梁伯衡,潘冰莹,等.广州市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及其效果评价[J].华南预防医学,2012,38(1):57-60.
[13]钱定广.“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是慢病管理的最佳模式[J].社区卫生保健,2010,9(2):111-119.
[14]贺林,纪永江.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的社区高血压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4(14):299-300.
[15]唐新华,全宏义,徐小玲,等.高血压社区“三化管理”模式探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1):71-75.
[16]刘玲,金先庆.社区高血压信息化管理模式评价[J].重庆医学,2011,40(25):2597.
[17]何关松,楼景,骆丽娜,等.义乌市北苑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效果评价[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1):47-48.
[18]郑英奇,崔碟,杨燕琴,等.社区高血压病群组看病管理实施效果的初探[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2):230-231.
[19]唐新华,金宏义,陈秉初,等.社区高血压控制:阶段目标管理的效果[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3):231-235.
[20]王晓莉.群组看病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8):8-11.
[21]朱兰,吴克明,凌枫,等.上海市斜土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管理模式效果初探[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2):114-116.
[22]常佩芬,王燕宁,周涛,等.知己健康管理对改善社区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7):868-870.
篇4
关键词:失地农民入城心态适应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ity, accelera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nto the city, most of the villagers, into the public. But the attendant, landless peasants into the city before the adjustment mentality, ideology, lifestyle and living habits and city life still has a gap. How to help guide them to adapt to city life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Keywords: landless peasants into the city to city state of mind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失地农民入城后的心态分析
1.失落感。由于失去了耕作多年的土地,好象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缺乏再次创业的激情和精神。所以有不少被征地农民进城后,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去工厂上班。
2.恐慌感。有的农民过惯了以地就业、以地养老、以子养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突然失去土地进入城市,由于政府没有完善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他们对生活、医疗、就业、入学等问题感到不知所措、恐慌等心理。
3.抵触感。过去在农村的社交方式是基于血缘与地缘为主,而城市社区的交往更多是以业缘为主,致使他们感到孤独、无助。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不适应,有的人进城后还保留着农村的家庭生活方式和习惯,一些行为和城市生活格格不入。
二、使失地农民进城后无论在心理上或行为上得到帮助
需要从几方面加以努力。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在农民的价值体系中,真正有价值的只有土地。因此,在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方面,必须加大政策的扶持倾斜力度。目前,各地实施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对失地农民生计问题作了初步解决。要进一步落实失地农民的市民待遇,提高保障水平。就业方面,要加大就业岗位的开发力度,强化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培训指导,提供相关税费减免和信贷支持服务,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方面,要让失地农民享受城镇低保、医保等各项待遇,力求保底(待遇不低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保质(每月领取的养老保险金能保证生活质量)、保质(每2-3年能调高标准)。其次,要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对于“农民”社区工作,既不能抱着管理村组农民的旧思维不放,又不能硬套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应根据失地农民社区融入期的特征,因地制宜,创新社区管理运作机制。要重点突出社区服务的公益性、福利性。进城后,失地农民的生活成本大幅增加,一些农民未曾想过的收费项目开始出现,如物管费,在其抱怨、拒绝的情况下,社区是家的概念会逐渐淡出。为此,基层政权组织要从增强亲和力、凝聚力出发,加大公益性支出,以实物帮困、文教卫服务、取消相关收费项目等形式,让失地农民切身感受到社区的优越性。要创造条件,打造载体,如建立各种社区组织、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引导失地农民参与社区生活。要注重增强社区的造血功能,特别是对于社区的一些配套服务设施,如便民中心(邻里中心)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将其发展成为社区管理的主要经济来源,以保障社区可持续地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再次,失地农民要提升自身素质。在心态上,失地农民应该从过去对农耕生活的依赖中走出来,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现角色内涵的真正转变。要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要认识到城市是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积极的适应现有的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
篇5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分析;定诊;医生模式
高血压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以高血压为主要危险因素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呈高发态势,心脑血管病位于死因的前列,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2]。2010年浙江省调查数据显示,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56%,高血压患病率不断上升,疾病负担也对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构成了严峻挑战。难治性高血压、血压持续控制不良以及心血管风险水平高危的患者常是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高风险人群。在社区开展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显著改善高血压控制状况[3]。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基层责任医生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素质普遍不高,随访管理方式较为单一。本研究主要是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设立定诊医生强化高危人群管理,并且评估管理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考虑到同一社区高血压患者之间可能发生干预措施的相互影响,本研究采用社区试验非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随机选择7个镇所辖范围各2个社区,共14个社区,将入选社区中符合下列标准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762例)和对照组(676例),男性744例,女性694例,年龄29~97岁,平均(63.5±11.3)岁。纳入标准:(1)高血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诊断标准[2];(2)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个月)和脑卒中急性期(<3个月);(3)不易配合调查者(智力、听力、肢体活动明显障碍);(4)个人不愿加入本项目者。征得入选患者知情同意后于2011年4月起实施项目管理。共管理5年。1.2方法1.2.1分级管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由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县级医疗机构培训的医生对辖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相关疾病等进行临床评估,依据心血管总体危险程度将患者划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层,并分别进行一级、二级、三级管理[2,4],随访频次分别为3个月1次、2个月1次和1个月1次。将低危、中危层患者作为常规管理组,高危层患者纳入定诊医生强化管理组。1.2.2定诊医生设置在7个干预组分别设定1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经验且经过县级培训的临床医生为定诊医生,重点指导高危患者(强化管理组)选择合适的药物及药量,规范合理用药治疗、追踪药物使用情况况及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等强化管理,对其服务范围内的患者实施每年至少4次面对面干预。同时,指导和配合服务站社区责任医生对常规管理组患者开展随访管理,对社区医生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1.2.3随访管理常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按照分级随访频次实施血压监测、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随访管理、定期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双向转诊等。记录每次随访的相关信息,随访过程中发生心血管病急性事件进行报病管理。随访资料1周内及时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管理组则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定诊医生管理内容。对照组患者按照1.2.1只进行常规组和强化组分类,但在管理上不设定诊医生,统一按照常规管理内容实施管理,社区医生参加常规业务培训,不做任何单独技术指导。1.3判断标准危险因素、靶器官受损、临床并存情况、危险分层的定义及方法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1。死亡、心血管病急性事件资料来源于秀洲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2015年慢性病及死因监测资料。减重指体质指数(BMI)值由≥24kg/m2降低到24kg/m2以下;吸烟指平均每天吸1支以上香烟,持续1年;戒酒指由每日饮酒变为不饮酒。1.4质量控制成立项目质量控制小组,社区设立质控员岗位,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血压测量严格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测量血压的方法进行。随访数据进行网络系统录入,质控小组定期电话或入户抽查核实,保证数据准确性。1.5统计学分析急性事件及根本死因采用ICD10编码统计。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管理患者基本特征基线入选患者干预组762例,对照组676例;5年后存活患者分别为690例和594例,除死亡外,无其他原因失访。2011年基线调查时两组在年龄、性别、BMI、血压水平、分级管理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患者实施常规管理与强化管理时,血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2管理前后血压水平变化管理5年后,干预组存活患者总体SBP和DBP分别下降12.41和6.71mmHg,对照组分别下降9.85和6.34mmHg,无论是干预组还是对照组血压的变化,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330、21.317、22.970和18.852,P<0.05)。与对照组比较,管理5年后,干预组常规管理和强化管理后SB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93和3.243,P<0.01);而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87、0.238,P>0.05),见表3、表4。干预组、对照组总体血压控制率分别为75.07%和6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03,P<0.01)。实施定诊医生指导的强化管理组,血压控制优势更为明显(控制率为74.68%),对照组为6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77,P<0.01)2.3危险因素变化情况管理5年后,干预组减重、戒烟、戒酒的比例(分别为18.40%、20.81%和22.14%)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14%、10.06%和1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5126、8.5172和4.2349,P<0.01,P<0.05)。2.4管理患者死亡情况5年累计死亡患者154例,其中干预组72例,对照组82例。因病死亡(即根本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53例,其中干预组21例,对照组32例。干预组因病死亡比例(2.76%)低于对照组(4.73%),主要体现在实施强化管理的患者因病死亡比例(2.36%)低于对照组(1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47、13.441,P<0.05,P<0.01)。2.5急性事件发生情况5年累计发生心脑血管急性事件164人次,其中干预组77人次,对照组87人次。干预组强化管理患者急性事件发生的比例(12.6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72,P<0.05)。
3讨论
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因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大部分相关知识知晓率均低于60%,认知相对也较低[5]。导致药物使用上存在很多误区,血压稍有好转就停药或减量等情况普遍存在。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少由其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成为高血压社区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朱建红等[6]在高血压社区管理中观察到患者不易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一般大众宣教和干预很难改变诸如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重点应以指导坚持用药和规律用药为主,在健康教育中应注意宣传重点和方式,宣传方式着重以面对面为主,宣传内容应简单、通俗易懂,再逐渐改变一些不良生活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5]。因此,本研究着重在实施规范化社区管理的基础上,利用上级定诊医生的专业技术力量对心血管高危人群实施重点的管理,规范患者的药物使用;以面对面方式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既往研究证明,实施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7]。本研究的对象在干预前均为血压未控制患者,结局变量主要为SBP和DBP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血压控制率。后者不做前后对比,只做干预组与对照组防治效果的比较,这与很多只关注血压控制率的研究结果[8-9]不一样。有研究表明,血压控制率在反映干预措施控制血压效果方面不如血压值的变化。血压控制率强调血压值从高压到正常的变化,却忽略了干预措施将超高压降为高压的效果。事实上,对于高危的高血压患者,更有临床意义的可能是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其血压值,而不是将血压值控制到正常水平[10]。另外,血压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干预措施的平均效果[11]。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5年的管理,干预组SBP平均下降12.41mmHg,对照组下降9.85mmHg,实施社区规范化管理有较好的降压效果,这与大多数研究结果[12]一致。而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定诊医生强化干预指导的高风险人群降压效果更为显著,主要体现在降低SBP方面,而单从控制率的比较上,体现不出这一差异。同时采取定诊医生进行强化管理的高危患者因病死亡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均低于对照组。定诊医生的干预,在急性事件的防治方面有更明显的优势。本研究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准则,引入上级定诊医生对干预组社区医生规范化技术指导,同时,应用实施专家跟踪指导干预,一方面,规范了社区责任医生的卫生服务意识和行为,提高高血压防治知识和临床诊治水平;另一方面,定诊医生对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降压药物的合理使用等的面对面宣传与干预指导,增加了患者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提高。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密切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积极性和治疗的依从性,平均SBP、DBP水平逐年下降。本研究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社区高血压防治水平,干预社区强化管理的高风险人群心血管病急性事件的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社区,说明,高血压社区干预以高危患者为重点的防控措施能带动群体的防治成效,为社区卫生服务带来了较大的社会效益。高血压不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同时也是许多其他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卒中、糖尿病等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基层卫生机构的高血压管理队伍必将进一步壮大。而面对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带来的高血压患病率的持续走高,严格执行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必将成为有效控制高血压的最有力措施。现阶段基层防治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普遍存在,引入上级定诊医生对高风险人群实施重点干预指导将是切实可行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曹丽,张敬一.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5):629-631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22.
[3]王增武,王馨,张林峰,等.社区高血压控制:血压管理效果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1-4.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5]沈月根,骆田斌,余梦华.农村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管理情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2):209-210.
篇6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病管理的积极作用。方法:将在本院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除进行正常的治疗、护理以外,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为实验组共100例;另外一组为对照组共100例只进行正常的治疗、护理措施。分别在3、6、9个月后调查患者血压水平、生活方式、饮食等,并设计高血压水平调查表,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9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的实验组患者血压水平、生活方式、饮食、疾病知识掌握等方面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好转(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改变高血压患者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与保健能力,有效控制血压,提高其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疾病管理
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等都成为增加人们压力的因素,压力的不断增大使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高血压病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作为直接和居民接触的社区医院对高血压患者的责任更是重大,如何预防及治疗高血压病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管理的工作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对在本院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1月至2010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200例,均为男性,年龄40~6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0例,中专70例,高中50例,大专55例,大本15例。病程1~13年,均排除有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及严重并发症,均无智力及语言障碍,无恶性肿瘤及精神疾病,知情并愿意合作,所有患者均建档(记录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诊断、病情特点、各项检查化验结果,住址及联系方式),以便3、6、9个月后随访。
1.2 方法:
1.2.1 实验组: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正常的治疗、护理以外,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1.2.1.1 由护士综合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制定出适合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
1.2.1.2 针对疾病知识进行的健康教育 护士通过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临床分型、主要病情表现、治疗方法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正确的了解。同时结合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病情变化咨询等方式进行健康指导,使患者及家人全面了解预防及治疗高血压病的简单措施。针对个别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单独指导,做到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把健康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普及自我调节的知识,使高血压患者了解自身的状况,主动配合治疗,积极改正一切不良生活习惯。
1.2.1.3 针对患者的饮食进行的健康教育 护士通过对患者饮食习惯的评估,对饮食结构不科学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高血压病的饮食原则是清淡饮食,禁忌高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要小于5g以减轻体内的水钠潴留,减少脂肪的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禁忌烟酒,对于年龄偏大的患者可以帮助其制定食谱,科学饮食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因此要把健康教育的内容扩展到家属范围内,使家属可以督促、监督、协助患者更好的控制饮食。
1.2.1.4 针对患者的运动进行的健康教育 护士告知患者有氧运动是现在提倡的一种有效的降低血压的运动方法,而且还可以巩固药物的降压效果。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状况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但是运动一定要注意安全,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运动的强度,同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1.2.1.5 针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的健康教育 护士告知患者高血压病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要做好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千万不能随意停药或减药,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告知不良后果使患者认识到坚持、准确用药的必要性。说明每一种药物的药理作用、禁忌症等药物相关知识,使患者增加对所服药品的认知程度,以便自己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及时反馈给医生,对药物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
1.2.1.6 针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进行的健康教育 护士按照《高血压自我管理指导者手册》对患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耐心讲解疾病自我管理的方式、方法,逐步扩大社区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工作的覆盖面。
1.2.2 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给予正常的对症治疗及护理,定期复查。
2 结果
3、6、9个月后随访两组血压控制水平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后,发现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了跟更多的认识,对待治疗的心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健康教育是管理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改变了高血压病患者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与保健能力,有效控制血压,提高其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健康教育不仅能够适用于所有的高血压病人,而且也适用于未患高血压的人,为高血压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健康教育强化了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意识,树立了良好的健康理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高血压并发症的的发生率,减少了死亡率。总之,在社区高血压病的管理中健康教育起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有效措施。
篇7
这个层次的分析,重点是我们如何来对设计的伦理性进行理解,它既包括纯粹理论性的分析、综合整个思想的发展脉络,也包括设计的伦理性的具体设计实践及其设计思想的表现,主要体现为理论性的分析与实践性的体现的综合。1.对于设计伦理的内涵的分析,主要从其定义、包含的内容两个层次的分析。对于设计伦理的定义的总结,即设计的伦理表现为从伦理道德的高度出发,以“人”为核心,处理人的综合关系,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建立秩序、和谐“人”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从其设计的伦理的定义界定问题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将设计伦理所研究的问题、内容了解清楚。设计的伦理可以这样来理解设计学与伦理学的综合,设计伦理以伦理道德作为出发点和理论的依据,从理论上确定了其思想的高度及深度,确定了设计伦理的道德性,真正做到设计伦理的人性思考。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将伦理道德作为其思想的前导,并不是纯粹伦理学中道德的内涵,这里更多的侧重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即优良道德的实现以及规范伦理的范畴,优良道德的制定,其隶属于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的层次,即“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它主要包括:①道德总原则“善”;②社会伦理的道德原则“公正”与“人道”;③善待自己的道德原则“幸福”与“贵生”;④道德规则“诚实”“自尊”“谦虚”“智慧”“节制”“勇敢”等等。伦理学的道德意义避免恶劣的、错误的道德,制定优良正确的道德。“设计艺术的本质体现在创造性、系统性、功能性、艺术性、经济性、教育性等六个层次”。创造性:突破改变以往旧有的观念和形式,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设计艺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创造性过程,设计艺术要求不断的改变其思想的实质,创造适应时代性的“人”的生活方式的需要。同时设计艺术的创造性与社会的需要是相互的联系,社会通过设计艺术满足、引导和创造需求,设计艺术引导新的社会需求与设计的伦理性相思考相联系。设计艺术的创造性要以设计伦理作为其基本的思想引导,才能真正的创造符合社会需求的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好的设计创意作品应将其设计伦理认为其行动的指南,渗透到设计艺术整个创造性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时期产生对于设计艺术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需要好的优秀的设计作品的出现,只有好的优秀的作品才能够引导社会新的需求,创造社会积极意义的时尚。这里我们将设计伦理的思想实质与设计艺术的创作相联系呼应,设计艺术可以创造更加适合“人”的需要的设计作品,进而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实现创造性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系统性:“现代科学细分化和相互渗透以及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是设计艺术从程序到管理,从创意到事先都被纳入了一个个不同目标要求的系统状态中”,设计艺术系统性体现为设计的“控制与管理”,设计艺术是需要协调多种环节和因素的过程,综合各种关系收集可利用的信息,实现信息的综合、秩序化、合理化的处理。设计的伦理性确定设计的目标为满足人的需求,创造人的和谐的生活方式。设计伦理明确了设计艺术的核心点,这变为设计的综合关系的处理,明确了一个核心点,进而更明确了设计艺术信息的综合性和合理性的选择。其次,从设计艺术的系统性的微观角度来分析,具体到设计艺术处理实现的细节问题,设计伦理实现了设计关系的平等性,设计的伦理性明确设计艺术的功能形势能用到实用再到更加适用的过程的实现,体现了物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问题,如:简化功能的操作界面、扩大功能的适用面、适应社会的多层需求等等。
国内很多企业都注重执行力,但在战略方面、在设计管理方面、在流程方面,跟国际一流的企业相差甚远。在欧洲有专门设计管理的公司,它帮助一些大企业理顺他们的设计团队、设计部门内部的一些事情。许多设计公司做得相当辛苦,这是形式主义模式,看到了他们与国际企业的距离,国内的文化、国内的市场情况更多的让国际的设计公司了解。通过这种桥梁,我们国内企业和设计公司能更好地向国际同行学会怎样把企业的经营策略、管理思想融合到设计项目中。
设计管理者要从战略,从企业角度,去全盘考虑的问题,这是设计管理者必备的素质。此外要考虑部门之间利益的重合点,设计与商业的互动,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只有从人出发,才能真正解决跨学科之间的矛盾、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每个部门的人,每个技术背景的人或者市场背景的人,都要学习另外一个学科领域里一定的东西,拓宽知识面,这样才有利于与不同部门的人去沟通合作。
篇8
【摘要】目的:评价健康管理对改善、控制和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效果,为政府部门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100例患者进行社区的健康管理,社区建档后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饮食管理,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常识知晓率、血压均值水平以及相关卫生习惯变化。结果:不同干预方法后,两组患者的疾病的常识知晓率、血压均值水平以及相关卫生习惯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健康管理已形成雏形,健康管理的应用能减少高血压的危险,稳定血压,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健康管理;原发性高血压;科学依据;饮食管理;卫生习惯
【中图分类号】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82-02本课题笔者运用抽样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抽取2011年2月-12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探讨健康管理在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证明健康管理应用在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中的作用重大,现将情况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实验在社区当地领导的配合下,共抽取3个社区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100例,男45例,女55例;年龄为40-82岁,平均年龄为61岁;对照组患者共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为38-88岁,平均年龄为63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婚姻状况等无显著差异,实验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实验组100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健康管理,在给予用药指导的基础上,重点给予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的非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平衡膳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等)。对照组50例患者按照原有的社区高血压管理方法进行,多为纯粹的药物治疗[1]。2.结果
2.1实验结果:1年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高血压疾病相关知晓率明显提高,患者明白了合理锻炼和健康饮食对高血压的重要性,对降压药物的服从性有了大致的了解,明白了吸烟、酗酒和肥胖的危害[2]。血压水平较之从前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数据,(见表1、表2)。
表1实验组患者建档前、后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对比表
时间n吸烟酗酒肥胖盐摄入量高血脂 建档后(人)1004534464256建档后(人)1007378817291P值–p<0.05p<0.05p<0.05p<0.05p<0.05由(表1看到),实验组100例患者健康管理后,大部分都明白了吸烟、酗酒、肥胖和高血脂对高血压疾病的危害,明白了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疾病之间的关系。建档前后人数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实验组患者建档前、后对运动、饮食、情绪方面的认识情况统计表
时间n药物依从性适当运动低脂饮食情绪稳定建档前(人)10051583048建档后(人)10070775969 P值–p<0.05p<0.05p<0.05p<0.05由(表2看到),建档后,较之以前,患者对降压药物的依从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适当运动和低脂饮食对高血压疾病的有利性,并保持情绪上的稳定,稳定病情,缩短病程。建档前后几组数据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0.05。
2.2结果统计标准:使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健康管理的实施者可以是政府部门行为也可以是个人行为,其中生活方式是由我们自己来掌控的,我们能够通过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调整,适当采取保健措施,来达到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健康的目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结构、工作、睡眠、运动、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过重的压力造成精神紧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多的应酬、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过度劳累等,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因素[4]。本次实验组患者健康管理的内容如下:
3.1建立档案。对实验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登记,登记项目包括有:患者档案编号、性别、住址、电话、病程、体征、生活习惯、降压药物服用情况、病史、年龄、运动情况等,根据这些基本情况对每一位患者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并进行分层、分类管理。
3.2随访调查。本次实验组追踪随访时间前期为二个月一次,后期为三个月一次,随访的内容包括有血压、血糖、体重、体征特点、生活习惯的改变情况,并对患者靶器官功能进行询问,最后根据患者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如调整治疗方案、改善生活习惯、用药指导、健康教育、锻炼指导等。
3.3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患者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摈弃不利于高血压疾病的陋习。政府部门和社区对100例患者进行一对一宣传,进行书面资料宣传;定期播放高血压防治方面内容的影像;定期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高血压知识普及讲座;这些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慢慢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素有全面的认识,加快病情的好转。
3.4饮食管理。高血压患者要合理饮食,一般而言,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得超过5g,保证定量的盐摄入量可以促进患者体内酶抑制剂的充分发挥,稳定血压。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多吃蔬菜和水果,建议自己定制一个饮食细则,保证营养均衡,禁止抽烟、喝酒。
3.5身体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愉悦身心,增强药物疗效,保证心里平衡[5]。
100例实验组患者进行健康管理与50例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结果对比,具体数据,(见表3)。
表3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方法后血压水平的变化情况对比表(χ±s,mmHg)
血压均值n(人)收缩压舒张压 实验组100134.30±13.5681.20±8.40 对照组50136.40±12.6182.45±7.35 T值0.7470.3611本次实验结果证明结论成功,这给笔者的体会如下: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及多,因此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社区防治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再者实施健康路径服务后,病人从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为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了治疗依从性和效果,增加了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6]。参考文献
[1]丁宏健,蒋天武,白鹤,蒋蓓,夏芬娟,赵妍妍,唐新华,徐小玲,方顺源.健康管理师在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中的作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9,(08).
[2]池红井,王海燕,刘晓丽,董晓悦,冀玉君,赵艳秋.健康管理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0,(01).
[3]任华云,邓华,刘华.健康管理在高血压人群中的应用报告[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
[4]Gao Lijuan of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in chronic disease control[D] Zhengzhou University,2010.
篇9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 现状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36-02
高校班级是由一群各自人格特性基本定型的学生组成的集体,其成员在感情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的扩招及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教育环境的改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致使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新形势下,研究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对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班级缺乏凝聚力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90后独生子女,大学基本是首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开始,他们思维活跃,个性独特,很多学生不明白如何与班级同学相处,不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团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班级认同及归属感不高,导致班级缺乏凝聚力。
(二)班级小团体现象严重
当前,很多大学生为班级服务意识较弱,考虑更多的是自我利益的得失。我们常常看到以宿舍为单位的小团体或是以几个人为组织的小团体一起办活动,对班级活动置之不理,集体意识缺失,造成班级四分五裂,班级工作很难开展。
(三)班级内部缺乏沟通
现行高校的班级管理还是固定死板的传统模式,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向主要班干部传达某些通知,沟通存在普遍单向性,不注意学生意见的反馈。班级内部同样如此,班干部既要传达老师的安排,又要保证班内成员按时完成,同学之间总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互相不理解。
(四)班级学习氛围不浓
当前大学生视野、思想相对开放,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自控力逐渐弱化,加之大学管理相对开放自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慢慢减弱、学习兴趣逐渐淡化,学习失去方向,大学期间未踏入图书馆大门的学生比比皆是,他们宅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事事。
(五)班级缺乏良性竞争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奖助学金评比方面。近年来,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力度提高,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学生之间不去比较学习好坏,经常对比家庭贫困程度,致使学生氛围陷入一种恶性状态之中。还有,多数学生不关心班级同学学习,只关注自己,这种非良性竞争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人情绪,而且给班内成员间带来摩擦。
二、高校班级管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班级成员个性化凸显,集体意识不强
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青年的初步定型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从少年向成年的典型过渡期。伴随着网络信息的冲击,受多元文化影响较大,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张扬的愿望,具有突出的自我个性,在思想上比较独立,行动上也喜欢独自相处,集体意识不强。
(二)家庭对班级建设的影响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与其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的教育中,很多学生父母为了让孩子一心一意读书,考上重点大学,除了学习方面的事情,其他事务很少触及,这些学生缺少与人相处的经验,不知道如何过集体生活,如何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
(三)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顺利进入苦苦奋斗的大学之后,在学习上便没有了目标,感觉已经实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最高追求。家长及学生本人都认为已经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从此丧失进取心,挥霍生活随意而为,在班级里形同散沙一般,不利于管理。
(四)班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或辅导员通常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规范学生各种行为及思想,矫正各种不合要求的不良行为,班干部只从事督促的活动以满足老师,班级其他成员只关心关系到自己的那部分事情。这种管理制度和方式不利于个体发展,致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减弱。
(五)集体生活之外的“吸引力”生活繁多
如今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团、运动等传统单一的集体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有电脑、网购、旅游、KTV,有宅生活、“两个人的世界”、打工生活、小团体生活等。这些“吸引力”生活方式繁多且杂乱,很多学生不能辨别哪些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班级的归属感渐行渐远。
三、新形势下高校班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整的班级管理制度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的建设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制度包括日常行为规范制度、班规、民主参与制度、班干部守则等。制度一经建立,必须强制执行,使其成为班级成员的行动指南,要引导大家把被动的遵规守纪变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良好行为习惯。班级制度的落实需要所有成员参与,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这就需要班级建立监督考核小组,监督大家遵规守纪情况,及时考核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在用制度约束学生行为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第一,制度要有可操作性,简单精练可行;第二,制度是为管理服务的,要做到全面公平,使班级管理目标规范化。
(二)组建班级成员满意的学生干部队伍
班级的整体建设,必须依靠一支班级成员满意的学生干部队伍,这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组织保证,能促进班级管理的高效运行。一方面班级内部设立各种干部角色,使每个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管理任务,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另一方面,将心理委员正式纳入班委会中来。心理委员作为基层心理工作者,以班集体为单位开展心理活动,使同学们在集体参与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观念,进行人生探索、自我成长探讨、学会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等,同学们的积极表现必然会支撑班级的进步发展。同时,建立班级成员成长档案,包括学生家庭情况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社会实践档案,汇总每个人的信息,来辅助实施班级和个人绩效的管理及动态评价。
(三)建设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具有较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形的。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利于班级凝聚,便于班级管理。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学习效果明显。为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通过设立班徽、班歌、班训等具有特征符号的概念强化学生记忆,使学生产生班级认同感;也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页、微博、QQ群等方式加强班级同学交流,动员学生积极构筑网上精神家园,每周或者每日定期开展网络交流,畅所欲言;亦可采取轮流班委的方法,强化班级每位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让其感受不同职责所要求的不同素质概念,使其自觉投身班级建设的队伍中。班级文化的建设方式多样,需要班级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四)狠抓学风建设
为把班级建设成为团结向上、学习优秀的良性集体,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广泛提高教育教学服务水平,狠抓学风建设,建立良好奖评激励机制及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措施,多角度、多手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广泛依靠学生家长,共同督促学生成长进步。对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如沉迷网络游戏,学习主动性不高的学生,他们对班集体的消极的辐射作用会很大,班级应高度重视,积极联系班主任单独教育帮扶。
(五)开展班级特色活动
在学校举办各种活动之余,各班级应该开展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活动,积极动员所有学生参与进来,这对提高班级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班级整体精神风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活动应该做到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泛,要有班级联欢、素质拓展、团体郊游等文体活动,也要有心理主题班会、专业研讨学习沙龙等学习活动,从多个方面广泛培养学生兴趣,提高相关技能水平,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及集体意识。久而久之,班级所有成员就会自觉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
(六)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有效指导
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干部队伍的带领以及班级所有成员的努力,同样也离不开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有效指导。班主任或辅导员是班级学生接触最多的学校老师,他们掌握着学生的个人信息,指导着学生的大学发展方向,对他们的人生规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做好指导、调控工作,给学生更多的自,充分唤起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提供尽情表达自己意愿的氛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之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总之,班级建设在高校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一个和谐、高效、团结的班集体在班级成员的成长成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加大学生活动投入力度,适时有效指导各班级建设,制订相应激励措施,使班级建设真正为我所用,在学校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给予正向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蒲绿荷.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篇10
湖北省孝感市95825 部队医院 湖北省孝感市 432100
【摘 要】高血压是临场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老年人患病几率比较高,最近几年伴随这种病老年人里面患病几率越来越高,甚至可以引发老年人致残,死亡这些并发症,对患病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本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治疗及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找出一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最佳治疗及管理办法。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治疗;管理
最近几年,高血压是在老年人群中比较频发的一种慢性疾病,结合多年成功临场研究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高血压病伴随患者年龄递增而呈上升的趋势,伴随我们国家老龄化问题逐渐上浮,针对老年高血压治疗及管理已经显得刻不容缓。部分医学界人士持这种观点:高血压病发病原因不单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化,还因为老年人不规律生活习惯导致的,比如像饮食规律不合理,营养配比不完善,运动量不够等等都可能致使高血压病生成。现如今针对高血压病治疗及管理办法还没有成型,一般采取前期预防为主的方式,患者方面则是护理占有主要地位。本文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治疗及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希望对相关医务工作者可以有所帮助。
1 老年高血压概述
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现如今还没有完全明晰。现在主要观点是年龄增大,主动脉壁的内膜与中层加厚,中层的弹力纤维出现断裂与减少,胶原、钙盐与脂质出现沉积现象,未被分化血管的平滑肌内的细胞移行穿透弹力层做增殖,结缔组织的生成有明显增加,该种结构变化能够致使动脉管腔趋于狭窄,硬度也有明显增加,大动脉的弹性降低,自身顺应能力减少,弹性扩张的能力下降的也较为明显,血管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缓冲出现升高现象,这就是普遍认为高血压的形成原因。高血压是临场比较普遍心脑血管系统的慢性疾病,它的发病率是很高的[1]。最近几年,伴随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上涨与老年人人口数量不断增大,让老年老血压发病率也随之上涨,对老年人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高血压对于老年人患心理衰竭,冠心病,肾衰竭还有脑卒中等有非常大的影响,它引发死亡率也是非常之高的。所以,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治疗及管理应当说具有深远意义的,通过这种办法不仅辅助患者对血压进行控制,对靶器官有所保护,还可以有效降低其它心血管并发症发病几率。老年之年龄超过六十五岁以上的,据有关资料显示我们国家老年人高血压患病几率要超过百分之四十九。早先人们将老年高血压视为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一种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但是经过众多学者研究发现,老年高血压对老年人生存与生活质量有严重危害,通过积极治疗能够有效减少脑卒中等心血管状况危险系数。总之无论年龄是大是小,都应当由医生指导对血压进行控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2]。
2 社区治疗方法
2.1 针对非药物的治疗还有指导
为病患及家属发放《高血压健康防治手册》还有血压的记录册。组织患者还有家属对高血压的防治知识进行学习,对高血压危害进行宣传,努力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还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除此以外,要辅助患者构建良好生活方式:首先,每天患者食盐摄入量应当控制为五克以下;其次,确保合理膳食结构;再次,要督促患者戒烟戒酒;第四,要合理安排有氧运动;第五,对体重进行控制;第六,对精神压力给予缓解,保证患者有一个平衡的心态,对治疗是极为有帮助的;第七,确保有充足睡眠[3]。
2.2 药物治疗还有指导
按照两千一零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患者以非药物的治疗方式为基础,再适当结合降压药物,依照患者实际情况做个性化指导还有治疗,综合提升混着治疗依从性。高血压的低危患者通过非药物的治疗三个月之后,假使血压据标准值还是有所差距,则可以结合降压药物口服方式做治疗;中危还有高危患者非药物的治疗方式前提下,可使用两种或以上降压药物辅助治疗;极高危病患结合非药物的治疗同一时间,可使用三种或以上降压药物辅助治疗,尽量让血压达到既定标准。降压药物可以选择利尿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还有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等。
3 社区管理办法
对患者采取管理办法的时候要依照两千一零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来进行。第一对患者血压水平,治疗情况,对高血压认识情况,健康状况,生活方式还有治疗依从性等进行了解,随后对患者采取个性化治疗还有管理办法,创建档案,并做定期随访调查。结合患者血压水平,存在危险因素,并发症出现情况还有器官受损情况这些对它做危险分级,分为低危,中危,高危还有极高危。同一时间,依照随访结果对治疗方案时时进行调整。对高危还有极高危患者要重点进行管理,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降低治疗负担,起到生活方式改善的作用,努力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4 结语
总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治疗及管理不单在患者及家属接受程度上有明显改善,还可以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患者生活方式也有很好改善效果,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患者控制好血压还有并发症发病几率,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这种方法应当被广为利用。
参考文献
[1] 陈芳. 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及体会[J]. 中华全科医学,2012(12):1967-1968.
- 上一篇:防高坠安全监理细则
- 下一篇:社区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总结